双语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23:25:27

双语教育

双语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国际双语;幼儿;教育教学;形式

1国际双语教育及教育现状

1.1国际双语教育的内涵。国际双语教育可以理解为“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学习科目知识来达到掌握该语言的目的”。从某种意义来讲并不一定是必须通过语言学习来实现学习外语的目标,而是通过教育实施中其它科目或活动来达到帮助习得者掌握两种不同语言的目的。其基本原则是一方面,教师坚持使用学生的目的语,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问题答疑,教师都用目的语进行。至于习得者方面,参与双语教育的幼儿对语言含义、结构、形式等的使用不用刻意学习和记忆,尽量吸收能够听懂的语言知识即可。另一方面,要掌握目的语的语言动机,无论是作为工具的动机、还是利用它进行人际交流等,在渐渐熟悉目的语的过程中,尽可能的使用目的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不必仅限于使用目的语,在语言能力未达到要求的情况下,可以扩大到教学课堂以外。1.2国际双语教育现状。根据笔者前期做过的“中国幼儿教育中国际双语教育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幼儿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对幼儿教育表示基本了解的人数达到87%。其中在传统幼儿教育和国际双语教育的选择上大部分的幼儿家长依然会选择传统的幼儿教育。一方面,有32%的少数家长会选择国际双语教育。表明国际双语教育模式还没有完全被认可。另一方面,发现选择国际双语教育的幼儿家长大多数职业是教师,对双语教育具有超前的认识,认可双语教学是利大于弊。那么,国际双语教育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为什么现阶段还有很多家长不能完全接受,我们应该先从现阶段的问题点出发,发现问题思考解决对策。1.3国际双语教育的问题点及对策。目前,幼儿双语教育实施范围较广,就中国较为发达的城市而言,市教委学前教育处2013-2014年对全市“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双语学习情况的调查”显示,全市共有50.15%的幼儿园开展双语教学活动,幼儿双语学习的人数与日俱增,幼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得十分普及。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学前教育工作者也陆续关注该领域,也积极地普及和深入①。现阶段虽然幼儿英语教育的实践教学以及慢慢普及开来,但是无论从师资力量还是幼儿教育机构的硬件条件来看,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1.3.1缺少明确的教育目标及合理的课程设置。国内对幼儿教育领域的各项目标和课程设置及设计不尽相同,有的注重语言的听与说,有的注重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还有的就仅仅停留在字母及单词的认识和认读阶段。1.3.2教材选定无统一的标准和根据。市面上所有的双语教育教材种类繁多,教学内容不够严谨,水平也参差不齐。有较为专业的幼儿教育专业人士编写的教材。也有高等教育院校理论和时间专家编写的,目前权威人士并美欧个给出有根据的结论和规范标准的文件。1.3.3欠缺评价标准的统一。关于如何进行科学、有效、合理的幼儿教育活动,相关教育部门还未提出一整套正规的评价标准。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做出评价和反馈则教育活动很难得到顺利开展。1.3.4幼儿双语教育师资队伍不够完善。大部分幼儿园的师资队伍的学历不高教学资历不够,多半是经过短期培训即可上岗,更有甚的早教中心的教师资料和学历都是伪造的。1.3.5教学形式传统单一。教师授课形式受传统教学形式影响,很难展开新思路有创新。

2国际双语教育的利与弊

国内幼儿专家对幼儿早期教育年龄的界定为3-5岁,致力于幼儿早期教育的外国专家指出: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作为父母应该重视和参与孩子的教育活动,还有必要学习一些基础的早教知识,并与孩子有娱乐性的亲子互动。在国外,专家们所研发的亲子互动课程有一定的专业性,其中“美式早教”在这方面做的较为突出,其主要的教学模式是“双语教学”,“双语教学”一词是由英语“bilingualeducation”翻译而来,把幼儿和幼儿家长都作为教育对象,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家长也全程参与教学活动,一方面,可以促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交流,另一方面还可以锻炼孩子与家长的协作能力。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早期开发幼儿的语言教育可以提高成长后期的语言学习效果。双语教育就是对幼儿进行的汉语和外语两种语言的训练,旨在培养幼儿听说双语的兴趣,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凋发展。2.1国际双语教育的利点2.1.1有利于幼儿大脑的发育幼儿时期1-3岁时学习口语最佳年龄;外语的学习最迟也不能超过4岁,原因是在这时期可以避免幼儿学习外语与本国语混淆;4,5岁则是掌握多种概念的好时期;6岁是发展大小、方位知觉的最佳年龄。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了有名的智力发展的假设: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人的智力或心理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日本学者木村久一认为儿童的潜在能力遵循着一种递减规律。即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进行理想的教育,就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是理想的教育,也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成为具有60分能力的人。早期教育能促进大脑的发育。2.1.2有利于幼儿智力的开发2-12岁,被称之为青春期前期,被称之为语言学习的生理关键期和积极反应期。此时的大脑皮层还未完全左右侧向化和功能化,因此大脑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习得语言速度较快也比较高效。如果能以科学的方式方法进行语言教学启蒙和引导,对于幼儿后期学习外语会有很大帮助,并且,由于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对大脑产生良性刺激可以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国外的双语教育已经经历了110多年的漫长研究历程,早已跨越了负面影响等问题时期,迎来了中性影响时期和积极反馈时期,我国可以借鉴其好的方式方法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2.2国际双语教育现阶段的弊点。2.2.1双语教育引导不当影响幼儿语言系统和思维混乱虽说幼儿年龄符合外语学习范畴,但是中国国内大多数幼儿园没有结合各自幼儿园的师资和物资的实际情况来实施双语教学,并且引导不当,容易导致幼儿语言系统和思维的混乱,还有可能让幼儿习得了错误的发音,会直接影响幼儿以后的外语学习,并产生巨大负面影响。2.2.2幼儿教育机构不具备双语教育资质或软硬环境不足。幼儿受年龄小这一客观因素所制约,尚未建立完善的思维模式,我国大部分的双语幼儿园还很不规范,有很多私立的幼儿教育机构,尚不具备进行“双语教学”的各项硬件条件和师资储备,也没有统一的幼儿双语教学的系列教材。

3国际双语幼儿教育的发展与思考

3.1国际双语幼儿教育的发展。对于国际双语教育的发展我们的思考应该有很多。首先,在选择和指导语言教育的同时要思考时适宜幼儿教育的环境,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实施教育活动的基础。其次,语言教育要时刻保持协调状态,首先幼儿对于自己母语基础要夯实,再协调发展其他多种语言经验,进而优化幼儿的整体素质。对幼儿进行双语教育教学是,教学目标及课程设置是首先考虑的基准。再次,在教学形式上要有创新性,可采用驱动式任务法来完成学习任务。3.2国际双语幼儿教育思考和建议。(1)建立良好的双语教学环境。①教师本身要有一定的学历和资历。必须经过正规的学习和系统的幼教培训。②双语教学范围的扩大的同时确保软硬件条件的保证。(2)要有让受教者爱上双语教学的办学理念和能力。(3)重视教师语言和行为培训,多举行授课教师专业学习会及教师团队研讨会,不断发现问题、反馈问题、解决问题并扩大师资队伍等。

4结语

中国的幼儿教育中国际双语教育还处于摸索和完善阶段,现阶段的很多问题是阻碍幼儿教育早期发展的关键问题,国际双语教育教学模式的推进本身是利弊并行的,我们要结合现阶段的市场需求,认真分析和总结调研的结果,发现问题和思考解决对策才能让中国幼儿教育国际化,才能培养出有国际竞争力和有创新思维的新兴一代,教育是立国的根本,需要从娃娃抓起发扬中国国际化教育精神,达到富国民强的初衷。

参考文献:

[1]曹中平.幼儿教育心理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杰克•里查兹.朗曼语言学词典[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3]欧卫红.双语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王莉颖.双语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5]张维.侵入式环境中3-4岁儿童第二语言获得与发展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6]王玉.加强我国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研究势在必行———学前儿童双语教育国际研讨会综述[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2):52~55.

双语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学前儿童双语教育关键期

现代社会是知道全球化的社会,同时也是双语以至多语的社会。“双语教育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它既是民族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1]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双语教育受到了相当广泛的重视,双语教育的低龄化也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开展双语教育成为我国学前语言教育的“热点”。

一、双语教育的概念。

“双语”的英文表达为“bilingual”,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给出的解释是:一个懂得听、说、读、写,但通常也有他的一种语言知识和能力比另一种语言好的情况。[2]早在公元一世纪,罗马著名的教育家昆体良,就第一次提出了“双语教育”(BilingualEducation)问题。他所提出的“双语”是指希腊语和拉丁语。昆体良主张,在语言的学习上应先难后易。时至今日,为了适应时代、社会的需求、变化,我们提出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所谓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在幼儿首先习得母语的基础上,对第二语言(主要是英语)的兴趣和敏感性以及初步的双语口语交际能力,旨在培养幼儿听说双语的兴趣,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

二、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必要性。

(一)学前儿童双语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日益加快和国际间交往的日趋频繁,一个以汉、英两种语言为媒介的双语教育正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阶段蓬勃兴起。双语教育成为了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与趋势,更是21世纪培养适应全球一体化,是世界激烈竞争中取胜人才的需要。而许多生理学家和教育家都有这样的共识:幼儿期是人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因此,对学前儿童进行双语教育将是总的趋势,势不可挡。而据有关调查表明,目前在我国,有80%的以上的幼儿园和家长对学前儿童的杀、双语教育表示赞同。

(二)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理论基础。

学前期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因此,对幼儿进行双语教育应该是在发展母语的同时所进行的第二语言的启蒙教育。它是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在发展母语的同时,为幼儿提供良好第二语言学习环境,通过幼儿感兴趣的丰富多彩的方式,将第二语言的意识灌输给幼儿,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理解和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以及其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

有研究表明,0—9岁是儿童语言发展发重要时期,特别是5岁半左右是儿童综合语言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每个孩子都有形成两种以上语言中枢的可能性。但是,

孩子在这一敏感期内若未获得第二语言的刺激,则第二语言的中枢机能就不可能转入活跃状态。[3]可见学前期儿童不仅有能力并学习第二语言,而且是第二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

另外,根据彭菲尔德(Penfield)和米勒(B.Milner)等人的调查,学前儿童似乎有一种“转换机制”[4],如果他们的左半球语言中枢受到损伤,言语中枢就会转换到右半球,

其语言能力仍然可以发展,只是不那么完善。而若成人的左脑受损伤,则会出现失语症,

而且语言机能不能恢复。

神经生理学研究证明,最初儿童的大脑两半球都存在着发生语言的形态学基础。对患病儿童施行大脑部分剖离手术研究发现,10岁前的儿童仍能恢复语言能力,而10岁以后则会形成永久的言语缺陷。这一实验表明,儿童的语言中枢尚未定位,此时大脑的可塑性使得幼儿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可以不受大脑语言中枢定位的影响,大脑的两半球都可以参与语言的学习。因此对学前儿童进行双语教育不易受母语的干扰。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幼儿期是语言学习的敏感期,在此时期幼儿对语言学习刺激特别敏感,故而在生理心理上也较易接受这种刺激,从而建立与该种刺激联结的行为(形成经验和知识)。因此在这一时期对幼儿实施双语教育,可以使儿童的语言的获得更轻松、更容易,发展也更迅速。

(三)双语学习对学前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学前期幼儿具有惊人的学习潜力,一些专家认为,让学前期儿童大量接触外语将会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语言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对学前期儿童进行双语教育有助于儿童思维的发展。拥有两种语言的儿童思维的灵活性比只拥有一种语言的儿童要强。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对此进行对比:“如果允许你给事物任意起名字的话,你是否可以把“狗”称为“母牛”,而把“母牛”成为“狗”?”有50%的双语儿童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而单语儿童作出肯定回答的只有20%,差别产生的原因在于双语儿童能较早的意识到物体与名称之间是一种语言代码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并不是天然形成的,但单语儿童这方面的意识明显比双语儿童要差[5]。

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还是交际的工具。双语学习是在真实的或者模拟的社会情景中进行的,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见双语的学习不仅发展幼儿的思维,提高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

三、开展双语教育注意的问题

(一)合格、称职的师资

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保证有合格的、高水平的幼儿教师。所谓称职的师资就是“外语教师幼教化,幼儿教师外教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能胜任学前双语教育的教师应该具备两个方面的基本能力:一是熟知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状况制定教育计划,选择教育内容,能采用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组织活动,并通过双语教育活动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二是有较为扎实的外语基础,能运用规范的语音进行正确示范,掌握丰富的词汇并能随机灵活运用,能了解外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习俗、传统,等等。

目前我国的双语教学师资相当匮乏,因此我人为应大力开展双语师资培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专门师资,是促进双语教育发展的关键。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高等院校里的学生,使其具备相当的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知识,把学前双语教育设置为独立的专业,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前双语师资现状;其次,在学前师资培训内容上,特别要考虑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重视应用性内容,强调英语口语化,包括一日活动组织用语、教学用语、日常交际用语等等。

(二)教育教学的方法应灵活多样,符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对学前儿童实施外语教育时所要采用的方法与成人不同,施用于成人的教学方法在幼儿身上是完全行不通的,但是同时不同的教学方法又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对于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必须要寓教于娱乐,寓教于生活中,寓教于应用,这样才能让学前儿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形成对第二语言的兴趣和愿望。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6]同时,幼儿期儿童是认知能力尚未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他们的思维方式又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并不严格强调知道的逻辑体系与知道的掌握程度,强调的是孩子们构建知识时的感受性,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理解和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对语言的兴趣及敏感性,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因此,学前儿童的外语教学应尽量采用游戏化、生活化、情景化教学。如儿童节快到了,可以以儿童节为主题开展主题活动,其主题就是“Children’sDay”,组织一系列的活动及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明白“Children’sDay”的意义,并学会说;当然可以选则国外的文化进行游戏教学等,如当圣诞节来临之际,多组织一些有关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了解圣诞节的来历,学会说圣诞节相关的句子,如“MerryChristmas”等等。

双语教学的教师还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语言的完整性,用外语来学习外语,而不是借助于母语。保持语言的相对完整性和独立性,对培养幼儿的语言是相当重要的。例如:你一边洗苹果一边对孩子说:“I’mwashinganapple.Doyouwanttoeatit?”会比教师先用汉语把要说的话要做的事说清楚后再告诉幼儿要好的多。前一种方法保持了语言的完整性,使幼儿在没有任何负担的情况下而不知不觉得学会可外语。而后一种做法即会让幼儿有种除母语以外的语言不是很重要的想大,不仅降低了幼儿学习的兴趣,还会引起语言上的混淆[7]。

另一方面在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教材的选取方面也是尤为重要,要根据学前儿童本身身心发展的特点,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选择对学前儿童有利的,让其感兴趣的教材。再结合教材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发到及至。

(三)明确双语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前儿童学习外语的兴趣和初步的外语听说能力

从教学目标上看,以培养学前儿童兴趣以及语言是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主要目标。兴趣的培养是幼儿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而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幼儿喜欢以快乐的方式接受新知,他们是在玩耍中得到知识、锻炼能力等。其次,孩子的思维方式是直观行动思维。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在直接感知和实际行动中进行的。结合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让孩子在直观中感知、在游戏中记忆的方法,潜移默化地产生学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当孩子积累了若干个动物单词后,教师可自编一个边讲边练边玩的儿歌:Icanrunlikeahorse;Icanwalklikeaduck;Icanjumplikeafrog;Icanswimlikeafish……。

由于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实施直观教学、教学与游戏相结合,教学的全过程都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沟通,这就使得幼儿在没有教学任务压力的情况下,自然轻松地学习语言。另一方面鉴于幼儿有天生的好奇心,一种新的语言本身对他们就有强烈的吸引力,这对他们兴趣的培养也是一个有利的条件。实验说明随着学习知识的增加,幼儿学习外语的积极性也在增强,并促进了汉语的学习。遵循幼儿语言发展规律就要,就要强调听说领先、以听促说、听说结合的原则。当儿童在早期逐渐获得学习第二语言的兴趣后,就会逐渐用所获得的语言同母语者同老师以及他们的伙伴进行思想的交流和情感交流,这个时候教师或是家长一定要给予幼儿一定的鼓励与肯定,让幼儿在经常性的使用中,逐渐形成了第二语言的思维习惯,从而促进了第二语言的习得和发展,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同时,家庭也是学前儿童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

生活中有许多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家长要有目的地选择日常的事物,作为激发幼儿兴趣的素材。如逛超市时,家长要时刻注意孩子的眼光,适时地用双语来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如在游玩时,家长要主动地运用英语问候语向外国友人、朋友打招呼,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掌握问候语的使用。又如,孩子喜欢看卡通片,家长可选择卡通和英语相溶的碟片,让孩子在看看、玩玩中习得英语。

(四)开展多形式的活动

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幼儿活动主要以兴趣活动为主。通过活动,儿童可以获得身心自由,处于精神愉悦状态。

自由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形式生动,范围广泛的生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幼儿在自由自在的情景中自由学习是相当重要的,不能让幼儿有任何负担的情况下进行双语教育的学习。

当然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活动都应根据学前儿童的特点、水平、需要以及内容的不同而选择。教师或是家长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而采取适合的有效的活动方式来促进幼儿第二语言的学习,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五)创设良好的双语学习环境

有人说,教育实质上是环境的再造。而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刺激性原则[8]。儿童的语言习得特别需要有大量的无处不在的听、说、读的多重语言信息的刺激。即要求为幼儿提供时时复现的语言环境,不仅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有机渗透,同时在儿童接触的其他环境中也要尽可能地出现,使语言多次循环,不断得到强化。可见环境的创造相当的重要。环境的创造主要是指物质环境的创设和精神环境的创设。物质环境包括场地、电教设备、操作材料(图片、粘贴、手偶、服装等)、教师用书、儿童用书、家长用书以及各种印象资料等。精神环境指的是:创设一个能够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的语言学习环境;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想说、爱说、并能够得到积极应答的语言交往环境;为幼儿提供一个接纳、自由、宽松、和谐、关怀、鼓励、愉快的人际交往环境。要利用一切条件尽可能为学前儿童创设丰富的外语学习环境。学前儿童学习语言主要靠“习得”而不是“学得”,就是说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上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然习得的语言机会。如在活动室播放外语歌曲或儿歌,选播英语录音带、电脑软件等。在区域角投放双语故事书、卡片等,让儿童耳濡目染的认知环境。

另外在家庭方面,创设学习第二语言的情景,也是促进幼儿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与孩子形成一种良好、亲切的个人感情交往的氛围。多与他们玩,多给他们讲故事。在玩玩讲讲中自然渗透已学会的英语内容,互动中给孩子把听到、看到的内容进行充分复述的机会。如:将孩子已学会的单词标贴在家中相应的物件上,创设语言学习的氛围,增加孩子看、说、练的机会。又如,孩子前几天刚学会rabbit,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讲rabbit的故事,做rabbit的动作,看rabbit的图书等等。运用各种方法帮助孩子练习、运用已学会的英语。

总之,同其他教育活动形式一样,对学前儿童实施双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因此它该成为对全面发展有益的教育过程。虽然学前儿童具有学习第二语言的潜能,但是同时需要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社会全方位的支持与努力,发挥教育合力,摆脱目前存在的误区,正确处理好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关系,学前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在幼儿在快乐中学习第二语言,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享受快乐。

参考文献:

[1]郭卫东.论双语教育的功能[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4,(3)

[2]任良玉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4—3,3:78—79

[3]彭杜宏,刘电芝.家园结合的第二语言获得模式探究[J].早期教育,2002,12

[4]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5]张婷.论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J].济南大学学报,2002,12(6)

[6]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Z]

双语教育范文篇3

1.中国体育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政策和时代优势

第一,体育院校开展双语教学是当前高校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需要。为了加快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尽快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教育部于2001年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高校积极开展双语教学。《意见》指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意见》颁布后,国内除了一些重点大学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外,一些有条件的体育院校也陆续开设了体育双语教学课程,在体育双语教学方面进行积极地探索和尝试,并且,国家对于高校开展体育双语教学每年予以10万元的财政补贴。

第二,体育院校实施双语教学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特别是中国经济的腾飞,促使中国成为了体育强国。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更多的世界体育赛事不断选址中国。国际间赛事的频繁交流,就需要大量既懂体育又会与外国队员交流的体育双语工作者,所以在高校体育专业中实施双语教学是时展的必然产物,是对体育人才的再次塑造。与时俱进是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体育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所以在高校中实施体育课双语教学,既体现了对体育专业的扩展性学习、提高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教育的特点,又可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和表现提供充分的机会和条件。

2.中国体育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学科优势

第一,体育院校双语教学具有教学形式的优势。所有体育教学形式的构成,都离不开三个基本要素,即讲解、示范和练习。这三个要素是体育教学的必要条件,是缺一不可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在体育双语教学中,语言讲解和动作示范经常同步进行,学生对自己不理解的英语词汇和句子可以通过观察教师的动作、表情等进行猜测、理解。这样降低了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增加了他们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同时示范、练习、指导等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更容易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体育项目的运动实践营造外语学习的氛围。在英语结合技能操作的练习中,学生既要听,又要说,还要自己去操作,同时伴随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双语及时交流,使整个教学过程都充满了积极主动的色彩,气氛热烈。

第二,体育院校双语教学具有教学方法上的优势。体育双语教学方法是建立在英语学科和体育学科双重基础上的,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使学生在完成体育教学目标的同时,能完成语言习得目标。“互动”是体育双语教学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它要求教师指导和学生积极参与同步进行。英语口语的交流有利于更好地掌握技术要领,运用多媒体播放用英文解析的国际赛事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另外,体育课教学班级小、人数少,也便于双语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这样,不仅便于运动技术的传授和保证学生的练习次数,也有利于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和适宜的课堂教学情境,实现体育和英语教学的互动,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体育院校双语教学具有教学内容上的优势。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具有丰富多彩、百花齐放的特点,特别是新的体育课堂教学强调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以提高学生体育学习、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体育双语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广泛性、灵活性、生活性、趣味性和时代性等特点,符合学生发展需求,有利于培养素质全面、个性鲜明、富于创造力和主动性的人才。技术课程则是体育专业院校的主干和特色课程,一般要占其所开设全部课程的40%~50%。体育活动的技术动作和语言学习紧密联系,口令、指挥用语、提示性语言、专用词以及裁判规则用语具有发音特殊,语言运用简练与灵活等特点,这就使学生更容易领悟和掌握学习内容。

在体育教学中,如用Atease!(稍息)Attention!(立正)Defense!(防守)等大量单词或简单的句子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简单明了,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可以使学生的外语学习逐渐转到注重实用效率上来。第四,体育院校双语教学具有教学环境上的优势。体育课相对其他课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便于创设情境,情境的暗示多,直观、形象地提示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与活动内容。另外,体育教学的场地主要设在室外,体育课堂宽敞,学生视野开阔,外界信息通过传导神经的兴奋性到达大脑中枢,这种条件反射形成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它与以往的英语室内课不一样,使学生在运动中掌握英语,这样可以不自觉地把英语带到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之中。

二、结论

双语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MOOC;藏汉双语“一类模式”;地理;继续教育

阿坝州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区,藏族占总人口的58.1%,阿坝藏区在藏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类模式”是指除汉语课程外,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地理、历史等课程都用藏语授课的模式,也称之为“以藏为主”类[1]。阿坝州共有双语一类模式中小学(办学点)66所,在校学生26610人,专职教师1696人。藏汉双语“一类模式”教育已经成为阿坝州最具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教育,也成为符合民族教育发展实际的一种办学模式。虽然“一类模式”让更多的农牧民子女入学接受教育,有利于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安定繁荣以及人民的幸福生活,但现实中“一类模式”的藏汉双语地理教师极度缺乏,导致学生极度欠缺地理知识,很多学生上高一时还只知道四川,其余的33个省级行政单位都不知道,高考文综成绩不到100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缺乏专业的地理教师,二是现任地理教师没有得到地理学科知识方面的培训和进修。地理任课教师唯一的优势是会藏语,地理学科知识修养水平较低。由于目前没有藏语的地理教育专业,高等院校后备藏语地理教师很少,而未来从事中学藏语地理教育的必将是今天的学生,因此形成恶性循环,必然会对阿坝州教育、科学、文化等多方面发展形成制约。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是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中文翻译为“慕课”,其能突破传统课程时间、空间的限制,依托互联网,学习者在家即可实现线上学习、测试。其重构了传统学习的整个流程,使传统面对面继续教育中的师生角色发生转换,使教学的环境更加信息化。这种新型继续教育模式可以有效解决传统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可以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解决地理师资的地区不平衡。

1传统藏汉双语“一类模式”地理教师

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以阿坝师范学院与水磨中学培训合作为例阿坝师范学院正在与阿坝州汶川县水磨中学开展藏汉双语地理教师学科教育指导工作,通过调查询问、实践探索,发现传统的继续教育存在以下问题:1.1学习时间无法保障。按时间划分,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主要有3种情况:①继续教育放在平时。由于接受继续教育的地理教师都是在职教师,平时都有教学任务,外出学习时间短没效果,时间长必然会挤压教学时间,还涉及到调课等一系列问题,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学校不支持,因此采用这种方式的教师较多。②继续教育放在假期。这种方式由于占用了老师的假期,引起部分教师的反感,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③继续教育渗透于平时。这是阿坝师范学院与水磨中学合作中采用的方式,利用水磨中学临近阿坝师范学院的区位优势,把培训渗透于平时,坚持每周2次课,持续2年时间。这种方式设计的初衷是既能让双语教师接受地理教育,又不影响他们的日常工作。但经过2年的实施后发现,存在时间较难保障的情况,主要体现在培训双方临时性事务较多,预计2年的课程,可能要近4年才能完成,时间太久,效率不高,可推广性有限。1.2培训内容与工作需求的契合度不高。普通的继续教育主要是进行先进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的培训,这对于“一类模式”的地理教师来说意义不大。目前“一类模式”的地理教师基本都是非专业的,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教学理论和方法,而是细致、系统的学科知识。阿坝师范学院在培训中针对这一需求进行了改革,培训内容以中学教材为主,但实践发现,尽管接受培训的藏汉双语教师对中学教材的内容熟悉度增加,但还是难以形成地理学科素养,进而导致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地理学习能力不强。这不适应我国基础地理教育改革的要求,长此以往,必将扩大民族地区教育水平与发达地区的差距。1.3评价机制欠缺。传统的继续教育以课堂讲授为主,最后统一给学员颁发继续教育证明,而几乎没有对学员的评价,评价的质量监督作用没有得到发挥,这也是造成传统继续教育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阿坝师范学院与水磨中学合作的经验,要想实现继续教育的价值,必须加大评价力度,采取考试、出勤率、作业等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提高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学员,不予认定继续教育的课时,从而提高继续教育的效果。1.4对培训学员学情分析不足。对培训学员学情分析不足也是影响传统培训方式效果的重要原因。由于藏汉双语“一类模式”的地理教师基本上都是非专业的,地理基础较差,而培训教师都是专业老师,侧重点在教学重难点,而这恰恰造成了两者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双语教师听不懂培训内容,另一方面培训教师认为学员没有认真学习,完不成学习计划,这种现象在藏汉双语“一类模式”教师的继续教育中普遍存在。

2MOOC在藏汉双语“一类模式”地理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优越性分析

MOOC在时间、空间上灵活性能较好地弥补传统继续教育存在的缺陷,适应教育发展的时代需求,在继续教育尤其是藏汉双语“一类模式”地理教师继续教育中具有显著的优势。2.1顺应互联网时代教育的新趋势,接受国内顶级的教育资源。“互联网+”冲击着整个社会,教育也不例外。国内外智慧教育越来越盛行,深刻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模式。我国教育的区域差异显著,教育的公平性受到挑战,在2015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国家主席强调“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2]。MOOC正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产物,是改变传统授课模式的技术支撑。在我国,沿海地区的MOOC教学已经较为流行,在普通高校也得到了大力推广。201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介绍,中国在MOOC建设上起步不晚,与世界发达高等教育强国在同一起跑线上。如今中国有60余所高校建设的3200多门MOOC上线,600多万人次大学生获得MOOC学分,5500万人次高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选修MOOC,我国的MOOC数量现在已经稳居世界第一。这些都为藏汉双语“一类模式”地理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了优质的培训资源[3]。2.2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保障学习时间。现代社会,人人都高度依赖互联网。MOOC作为开放式网络课程,充分利用了网络的便捷性,可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作为一线的地理教师,平时教学任务繁重,能集中利用的时间不多,MOOC资源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实现学习的日常化,把教师平时的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解决学习时间无法保障的难题。2.3可反复观看,随时调整学习进度,充分适应学员学情。如前所述,由于阿坝州“一类模式”的藏汉双语地理教师基本都是非地理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极其缺乏,而传统的面对面授课模式由于对培训对象的知识基础、汉语水平缺乏了解,培训效果不理想。MOOC恰恰相反,由于是网络课程,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暂停或反复观看,对于不明白的内容可随时停下来查找资料、在线询问老师等,这充分适应了学员的学情,能大大提高学习效果。现实中再配合其他的授课方式,能够较好地解决阿坝州藏汉双语“一类模式”地理教师基础知识不足、培训效果差的困境。2.4讲练结合,可及时检测学习效果。目前教育部新通过的MOOC都做到了讲练结合,在每项内容下都附有相应练习,学员可及时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自我检测,自我调整。老师在后台可看到学员的学习情况和练习题检测情况,在课堂授课中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高学习效果。2.5学习内容多样,潜移默化提高地理学科素养。一方面,MOOC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基本能满足中学地理教师的知识需要。另一方面,MOOC资源中还有很多不同高校的地理选修类课程,这些课程教好地阐述了地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生活实用性较强。如今,基础地理教育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高中地理教育强调“地理核心素养”,这些都对教师的知识面和综合分析地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往往要求地理教师具备大地球科学类知识。传统的地理课程已经不能满足需求,而MOOC资源中的各类大地球科学类课程正好适应这种教育趋势,适应新时代对地理教师的要求,适应学习发展的需要。

3阿坝州藏汉双语“一类模式”地理教师继续教育MOOC应用的基本构想

基于上述分析,MOOC在阿坝州藏汉双语“一类模式”地理教师的继续教育中能发挥巨大作用,显著提高继续教育效果,实现教师、学生、地方教育的共赢。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利用好现有MOOC资源的同时,还要构建适应阿坝州双语地理教师的MOOC资源,同时结合有效的授课方式和评价机制,实现教学效果的飞跃。因此,该研究针对MOOC在阿坝州藏汉双语“一类模式”地理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应用,进行如下设计(图1):3.1前置学习阶段。该阶段主要借助现有的学习平台,由学员自主学习完成,实施的核心即为地理MOOC资源。现有的地理类MOOC资源较为丰富,能基本满足学员提升基础地理学科素养的需求,但针对阿坝州藏汉双语教师的特殊性,还应开发有针对性的、能迅速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资源。3.1.1现有地理MOOC资源整合。现有MOOC平台主要有爱课程APP、中国大学MOOC、开课吧、网易公开课等。地理课程较多的主要是在爱课程APP、中国大学MOOC和网易公开课。其中前两者课程的专业化程度更好,直接对接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供在校大学生学习使用,更有利于学员系统学习掌握地理知识;而网易公开课中的地理课程用时较短,大多是一些综合性的地理课程,在扩大知识面上更有优势。表1为三大平台主要的地理专业MOOC。3.1.2构建基于中学地理的继续教育。地理MOOC资源现有的地理MOOC资源比较丰富,其中部分课程是以大学课程为体系构建的,如:《经济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概论》、《人文地理》、《中国地理》、《现代自然地理》、《地质学基础》等。该类课程由于遵循了大学课程的完整学科体系,有助于构建培训学员的学科知识框架,但同时也因为其体系的完整性,有些知识在中学地理中没有体现出来,学员如果按此课程学习,会出现学习周期太长、学习针对性不够,学员感觉所学知识“没用”的现象,这在阿坝师范学院与水磨中学的合作中已经表现出来。因此,构建基于中学地理的MOOC资源就尤为重要。根据阿坝师范学院与水磨中学合作的经验,初步设想以中学地理知识为线索构建MOOC资源,内容分为4个板块,这样学习的实效性更强,能让双语教师一边学习一边在课堂中应用,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教学效果。3.2检测学习效果阶段。该阶段和传统课程不一样,不再占用专门时间集中检测、讲评,而是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完成。上述MOOC资源中,每项内容学习后都附有相应的练习题和答案解析,练习题完成后能及时看到成绩,这为学习目标的达成提供了保障和较好的评价方法。另外,由于MOOC资源可重复观看,每次检测可重复进行,直至所有试题答对合格。所以,该阶段能保证前置学习的效果,照顾到学员的个体差异。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网络后台看到学员MOOC视频观看记录、试题完成用时、正确率,能及时掌握每位学员的学习热情、学习习惯、学习效果。同时,通过试题的正确率可分析学员的学习难点,这些及时有效的信息都是传统课堂面对面教学不能实现的,教师利用这些信息,为下一阶段课堂的巩固提升提供参考,使得教学不再是单凭教师的经验,而是数据化、精准化,这也是大数据时代带给教育界的变革。3.3巩固提升阶段。该环节在课堂中进行,采取传统的面对面授课方式,主要通过答疑解惑、组织研讨、引导提升完成教学,整个过程由教师主导,以学员为主体。答疑解惑主要是针对前置学习的内容和检测,由学员提问,教师分析,解决学习中一些共性问题,可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组织研讨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组员交流、小组间交流实现知识、经验的共享,在提升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实现地理分析能力的训练。引导提升由教师组织完成,可通过案例来实现对知识理解的深化,增强知识的实践性。3.4实施应用。由于藏汉双语地理教师基本都是非专业教师,专业基础知识几乎为零,因此传统的集中培训学习由于一次性学习地理知识较多,学员的消化吸收有些困难,因此,对构建的中学地理MOOC资源应采取分散培训学习的模式,边学习,边在实际教学中应用,这样既做到了学以致用,又促进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整个MOOC的应用过程模式是闭合的,做到了“学用结合,以用促学”。

4结语

MOOC的出现极大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在继续教育方面具有传统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阿坝州藏汉双语“一类模式”地理教师的师资现状,使得继续教育迫在眉睫。结合阿坝师范学院对水磨中学双语“一类模式”地理教师的培训,设计了新的基于MOOC资源的地理培训模式。该模式能较好地弥补传统培训模式的不足,提高培训效果,服务于民族地区的教育。当然,该模式的应用需要时间、设备、尤其是评价机制的配套保障支持,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虎技能,滕星.民族类中学藏汉双语“一类模式”教师队伍存在问题及归因分析———以G藏族自治州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5,26(3):33-41.

[2]:通过教育信息化大力促进教育公平.[EB/OL].

双语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前教育;双语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

1新疆职业学校“双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背景

2012年4月16日,教育部印发《关于推进新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中就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模式提出:支持新疆加强“双语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依托新疆双语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对新疆中等职业学校现有专任教师实施“双语双师型”教学能力强化培训;组织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新任教师岗前培训,打造骨干教师队伍,基本解决“双语双师型”教师总量短缺和质量不高的状况;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特别是“双语双师型”教师不足的状况,提高“双语双师型”教师比例,增强教学能力和活力。为加强职业教育“双语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2013年,吐鲁番地区教育局制定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双语双师型”教师认证标准及程序》文件,对职业学校专任教师的管理进行了严格规范。2014年吐鲁番制定出台了《吐鲁番地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2014-2020年)》,并与湖南省人社厅签署了2014~2016年就业对口援疆协议。从2014年至2016年,吐鲁番市共选派112名技能人才赴援疆省市湖南省衡阳技师学院参加技能培训。

2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历史和教师现状

2.1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史。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由原吐鲁番师范学校、卫生学校、技工学校、农校、广播电视大学、少数民族教师培训中心、职业高中7所学校合并成立,是吐鲁番市唯一一所综合性职业学院。学院前身之一为吐鲁番市师范学校,始建于1977年,自1981年起增设学前教育专业,为全市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基地,36年未间断,先后吐鲁番市和南疆四地州培养了一万余人次的小学、幼儿园优秀师资。2.2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民族教师现状及问题。2.2.1少数民族教师现状。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共40名,湖南援疆教师3名,汉族教师14名,民族教师23名。本次调查从年龄、学历、职称、双语水平、双师资格证、教学中使用通用语言比六个维度来对学前教育专业少数民族教师双语双师教学能力进行了解。通过分析可得,在年龄维度中,30岁及以下和51岁以上占比较多,呈现两极分化状态;在学历维度中,基本以本科为主,研究生学历比例逐年增多;在职称维度中,高级讲师占比较少;在通用语言维度中,MHK三级甲等以上的教师占比50%,普通话二级乙等以上的教师占比29.2%;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仅为16.6%;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比例中,还有一半教师不能全部的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授课。双语水平和资格证书获取率,是制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短板。2.2.2少数民族师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现有民族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水平有待提高。为贯彻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在“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中应发挥积极作用的要求,学院规定在校期间100%的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授课。从上述调查表中可以看出,还有部分教师的MHK、普通话水平等级不达标,课堂教学中还不能全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授课。(2)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吐职院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学前教育专业一半教师的本科学历并不是初始学历,是工作之后通过成人教育、电大、党校、函授等方式继续教育后取得的,所修专业与初学专业大多不一致,造成了教师的专业知识薄弱;第二,为弥补专业教师匮乏问题,出现了与其它专业共享教师情况,这些教师缺乏学前教育知识背景,较少甚至没有到幼儿园观摩、指导的经历,缺乏幼儿园实践经验,这将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专业思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第三,随着学前双语教育的快速发展,学生数量迅速增长,为快速补充师资,只能招纳一些专业相近的毕业生,后期还需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第四,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如音乐、钢琴、儿歌弹唱、舞蹈、美术等)教师缺少。(3)教师缺少双师职业资格证。双师型教师需具备双素质,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素质,也要具备实践教学素质,在取得教师资格证之后,还需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吐职院学前教育专业民族教师基本不具备双师资格,缺乏职业资格证书,如心理咨询师、保育员、育婴师、早教师、公共营养师等,这就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获取类似资格,更不利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提出的推行“多证书”制度的实施。

3吐职院学前教育专业“双语双师型”教师建设途径

3.1设定专业教师准入制度,倾向于技能课教师招录。近三年来,随着学前教育专业生源数量的大额度增加,学院为快速补充师资,专业教师准入制度不太严格,只要具备研究生学历,所学专业与学前教育专业内某门课程比较贴近,即可招录,后期再进行相关培训。在今后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招聘中建议考虑以下四点:第一,在专业课教师招聘时必须本硕专业同为学前教育专业或必有其一专业为学前教育专业,另一专业为育学类所属专业;第二,所招聘教师国家通用语言使用具备一定的水平等级,即MHK四级甲等以上或普通话二级以上;第三,加大专业技能课教师招聘,如音乐、钢琴、美术、舞蹈、书法、手工等课程教师;第四,招聘的专业教师必须具备某一类职业资格证书或在规定时间内能取得相关证书。对招聘的专业教师从所学专业、国家通用语言的水平等级、专业技能、资格证达标规定、限期达标要求等方面进行严格考核。3.2提供教师练兵的平台。鼓励教师参与本专业、学院、自治区组织的说课、讲课、教学设计、专业技能、教学基本功、班主任技能大赛等,以赛促改,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活动的评价、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教学理论的掌握和运用、学前教育发展前景动态了解等方面有大幅度的提升;专业技能课教师在三笔字、绘画、舞蹈、手工制作、弹唱、游戏创编等方面有大幅度的提升。3.3持续提升自身双语教育教学能力。双语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需要学院和教师内外同施力。从学院层面来讲,根据自治区《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双语教育工作的意见》和教育局《关于加速推进中小学国语教学全覆盖工作的意见》,学院制定了《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少数民族教师国语学习培训方案》,通过网络系统培训平台在线学习国语,每天一小时,直至取得有效的MHK证书并达到完全胜任国语教学的要求。学院对不能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授课的教师,给予一定时间参加培训或自主学习,考核合格后继续留任,不合格者实施转岗分流;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氛围,教务处对教师上课是否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督查、规定教师和学生交流时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在校期间使用普通话;学院还通过开展双语教学效果检查和评比、建立校内“双语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等措施来提升双语教师教学能力。从教师自主发展来讲,教师通过网络培训或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的基础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教师语言能力,通过教学反思、教学行动研究、学习借鉴等方式来提高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3.4依托湖南职教对口援助学院的优势。2017年11月14日,在《2015-2017年湖南职业教育对口援疆》基础上,学院与湖南11所高等职业院校签订《2018-2020年“院校联专业”对口援疆》协议,其中长沙师范学院、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对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管理、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科研项目管理、教学资源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帮助。各援疆学校根据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发展实际需要采用长短期结合、双结双促的机制,即选派二年、一年、半年的支教教师或兼职专业带头人,援疆教师与学院教师“结对子、结亲戚”进行帮扶,使得教师在教育教学、双语能力、实验实训等方面有大幅度的提升。3.5充分利用好定向培养的免费师范生。近年来,新疆通过实施《自治区中等职业教育“定向培养免费师范生”计划》,通过“免费、特培、定向就业”的特殊方式为新疆各地州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补充师资队伍,通过与内地23所省属师范类院校联合进行培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和学时、加强师范教学教法培训、加强汉语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切实提高“定向培养免费师范生”双语教学能力。免费师范生专业对口、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良好、国家通用语言过关、教学能力强,毕业入职后能很快的胜任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杨林.专业化视野下的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4).

[2]吕青.新疆双语教师培训的跨越式发展[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2.

[3]郭璇.双语教育背景下伊犁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探索[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16.

双语教育范文篇6

一、双语学前教育的舞蹈教学现状

1、概念界定

双语学前教育:本文双语学前教育主要是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汉语或汉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少数民族语言。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是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安排上与专业班舞蹈教学内容有所不同,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各民族舞蹈动态元素之后,并会结合儿童动态元素进行儿童舞蹈的表演与编排,对元素的化简及熟练运用相结合,更注重学生舞蹈综合能力的培养。

2、双语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现状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在经过课程改革后,舞蹈教学课时由原来四年的教学课时量减为两年完成,教学时数减少后教学内容随之也发生较大的变化,很多内容因此删去,如汉族民间舞蹈包括:陕北秧歌、东北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胶州秧歌五大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能有选择地选择1至2种进行教学。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由理论到实践的环节明显减少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一个民族的舞蹈动态元素的过程中,要快速地简单讲解该动态元素的基本特征及该动态元素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如何更准确的掌握,其重点是在动作的教授过程中,而对该民族的地域、文化、民俗部分的讲解,该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被教师们所忽略。如在对今年学前教育专业直升本的学生进行专业加试的过程中,在学生做完一个舞蹈律动或一个片段后,与该学生进行交谈,问学生该民族的舞蹈最典型的动态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动态元素,学生回答不上来,在对普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舞蹈教学过程中都忽略了文化的普及与传播,在对双语学前教育专业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更应加强该内容。例如在给学生进行哈萨克族舞蹈动态元素的教授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该民族是草原游牧民族,在长年的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舞蹈动态特征:动作朴素、活泼、潇洒、豪放,上肢动态多于下肢动态,这些肢体动作的产生与哈萨克族人们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其次,让学生了解了该民族的民俗文化之后再加之动态元素的教授学生会领悟较快,模仿教师动态元素时,会显现出该民族的生活环境,从而更轻松地完成教学内容。在有些高校对双语学前专业的舞蹈教学减少了民族舞蹈动态元素的学习,只浅显地学习了一点动态元素,就开始让学生进行舞蹈视频的成品模仿练习,这样教学,学生即掌握不好各民族舞蹈的基本动态元素,也领悟不到成品作品中的动态元素的重组及技巧特征,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来说,学生一无所获,其实这是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置中出现的问题,这也是现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在有些院校对双语学前专业的舞蹈教学中只注重给学生教授儿童舞的动态、手位、步伐,民族民间舞蹈动态元素则没有涵盖到教学内容中,这只重视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性而忽略了该课程的专业性,这种教学是对教学内容取舍不当造成的。由此可知,目前双语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舞蹈教学中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如何去做,是很关键的。地区与地区的差异、学校与学校的不同,该内容的设置与安排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及教学要求来制定,情况各异,要以人为本、因人而异,不能抹杀该专业的专业特色同时又要体现该课程的专业性。

二、双语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应具有儿童性、专业性、文化性

舞蹈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根据专业特色、专业性来选择教学内容。双语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内容应突出其文化性、专业性、儿童性。文化性在舞蹈教学中常常是被忽略的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肩负着培育下一代儿童的重要任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将中华文明、中华传统文化传授给孩子们,培养孩子最初的人生观、价值观,给她们最直接的信息,以动态形式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这是最好的传承方式,让孩子们在舞蹈的过程中认识我们的祖国,了解我们的家乡,了解我们身边的各个民族,直观、形象又生动。舞蹈作为无声的肢体语言,用其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承载着文化的动象,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更替,所以,文化性在双语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中要有所体现,并且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其文化特征。文化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如何去体现,这是很重要的。首先,可以增设舞蹈文化课,或增设舞蹈欣赏课,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过程中了解各民族舞蹈的基本形态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下的风土人情;其次,教师在教授一个新课内容的过程中,将文化与动态元素相结合,进行分解地讲解,让学生边思考边学习,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最后,可在一个舞种结束的过程中以提问的方式加深学生学习民族舞蹈动态元素的风格性,让学生对该民族舞蹈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自然而然的将文化性融入实践教学当中。专业性,是学习舞蹈课程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我们这里针对双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专业性要体现在对各民族舞蹈动态元素的熟练掌握和化简转化的简单运用上,学生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并能熟练运用各动态元素进行转换化简练习,专业性强调学习民族舞蹈对风格的把握,体现在基本专业技能的过硬,体现在对各舞蹈种类的正确掌握,并由肢体动态清晰的表达出来。如在学习汉族民间舞蹈东北秧歌的过程中,要掌握东北秧歌的动律、体态及风格特征“艮中浪,浪中俏”的风格特征,动作干净利索,快板与慢板动态元素的抻与收、脚下有会说话的表现方式,这就体现出舞蹈教学中的专业性,对动作精、准的要求较高,风格把握要到位。专业性在双语学前教育专业中还体现在将所学动态元素进行分解与化简,将所学民族民间舞蹈的动态元素进行由繁到简的拆解后进行幼儿舞蹈律动之中,让孩子对肢体的局部动态活动起来,促进孩子的身心发育。拆分与化简能力的培养体现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在每堂课教授动态元素的过程中强调动态元素的分解讲解,由整体到局部进行讲授,让学生在学习动态元素的过程中体会拆分的方法。具体拆分可将舞蹈动态元素进行化简,运用于幼儿歌表演中,让学生反复练习,总结经验。专业性在双语学前教育专业中还体现在对舞蹈动态元素掌握的规范性上,这个要求对从事任何行业的舞蹈工作者来说都是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从动态元素的领悟能力到动态元素的感知能力到动态元素的接受能力都要具备才行,这是对学习该专业最基本的要求。儿童性在双语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将所学舞蹈动态元素运用于幼儿舞蹈教学当中,在幼儿艺术教育之中体现出舞蹈的儿童性。舞蹈的儿童性是从舞蹈语汇中表现出来的,教师可将民间舞蹈动态语汇化简,变得清晰,易于理解,让孩子在最直观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学会舞蹈语汇,使其又不失民族风格,这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是要认真思考、合理计划地进行实践教学,而不能用成人的教学方式给孩子灌输教学,要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出“真、善、美”的三元素,让孩子具有最初的舞蹈审美意识,陶冶孩子的情操。双语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在儿童性这一特点的教授过程中,要让学生对学习一切动态元素有美的意识,让学生深入生活去体味动态元素的变化与发展,在学生学习后能熟练运用于实践教学中,如歌表演、音乐律动、舞蹈律动、幼儿舞蹈中等等。在该教学内容过程中充分体现出舞蹈语汇的儿童性、舞蹈情感的儿童性、舞蹈情节的儿童性,让孩子用舞蹈来交流,用舞蹈动态语言进行传情达意。双语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将文化性、专业性、儿童性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才能体现出新疆高校的办学特色,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而丢失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三、双语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整合分析

双语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整合应以教学内容整合与教学方法的整合为基点。双语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整合首先应从教学内容着手。两年四个学期的舞蹈教学要设计好教学内容。基训教学在第一学期是必须要开设的教学内容,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该内容的设置是对学生进行形体训练的必修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减小了专业的难度,达到训练目的,让学生具备“开、绷、直”的体态特征。民族民间舞部分,要根据区域文化特色和舞蹈教学的基本规律进行,如藏舞在大一第一学期就要进行,这是结合人体的特征规律进行的,先让学生学会放松身体,在放松的状态下自如运用自己身体的每一个部位,这是学习藏舞的主要目的。蒙古族舞蹈是较藏舞之后稍有难度的民族舞蹈,该内容的教授,可以有选择的进行,如肩部、手部、脚下、整体各一个组合,或选有代表性的两至三个组合就可以,因为双语学前专业不同于专业院校的舞蹈教学,对民族舞蹈风格的把握能够准确掌握就达到了教学目的。汉族民间舞中的云南花灯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生活在西南地区的汉族人们的生活习惯,她的舞蹈体态语汇和北方的东北秧歌形成鲜明的对比,云南花灯在教授的过程中要强调身体姿态“无崴不成灯”的线条弧度,对脚下动势成一条线的流动,流动的过程中身体轻盈左右微摆,姿态柔美;东北秧歌在教授的过程中要从地域环境、风土人情入手,分析东北的人物性格特征对掌握东北秧歌的动态元素及风格特点有促进作用。其他民族舞蹈的学习要考虑区域特征,在新疆的高校给双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设置教学内容时要加入当地的文化特色进行学习,如新疆地区的高校就应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加入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等民族的舞蹈动态元素,让学生对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所了解,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为今后更快的适应教学工作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双语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方法的整合也是一个有待思考的问题,在对普通班级进行舞蹈教学时,强调的是专业性,是对所学内容的把握及动态元素的准确掌握,而在对双语学前教育的学生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就应该有所调整,如在每讲授一个新课内容时要进行该舞种的文化介绍,在教师进行动态元素的示范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对比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进行学习,这样学生会对要学习的民族舞蹈印象深刻且完整的把握动态元素,在局部学习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对舞种风格的把握。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进行示范、讲解、对比、分析、拆分、举例等多种教学方式,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让学生能够掌握,并学有所获。如在给学生进行回族舞蹈屈伸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做一做藏族舞蹈的快板组合,让学生观察并进行对比,看有何异同,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掌握回族舞蹈的屈伸步伐。再如给学生教授维吾尔族舞蹈体态时,让学生对南北疆维吾尔族的服饰及节日习俗进行简单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的结果运用于学习动律的过程中,让学生能更准确的掌握其动律特征。

四、结语

双语教育范文篇7

目前双语教育工作方兴未艾,本人作为美术教师参与其中,最大的感触是在教学过程中,既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充实了自己的英语知识。非英语专业教师特别是美术教师,如何顺利的开展双语教学,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小学低年级美术双语教育的优势

专家认为双语教学适宜在小学美术、音乐、自然和劳动等课程进行试点,这些课程直观形象、操作性强,学生可通过教具、借助教师的表情、姿态、演示体会外语的意义。尤其我校采取小班化教学,人数不多,英语层次较平均,小年级学生对语言感知力较好,有一定的适应性,在美术等学科开设双语教学,为小学生此后的英语再学习巩固基础,全面的学好英语作好充分的准备。这学期,我校就专门在小一年级开设了双语班,让学生从一年级就接受整体的双语教学训练。双语教育针对不同年级、学科,对于适合美术、音乐等这类技能性较强的学科的双语教学模式,是双语教学模式中的二模TransitionalBilingualModel(双语过渡法),即在教学过程中,不失适宜而自然地运用英语口语进行教学,是一种汉语、英语自然结合进行教学的形式。

二.营造良好的英语氛围

双语授课不是简单的加法,不是增加一些英语的课堂规范用语;也不是将内容翻译成全英文,全部用英语上课这成了另一种单语教学,而不是双语教学了。用两种语言讲课,在用母语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穿插、夹杂、并用一些英语单词、英语短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尤其是本学科的专用名词和术语。这是双语教学的标志。而课堂上评价或指令性语言的英语会话,平时的英语教学或活动中就能学到,不是双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双语教学正是要创造一种学英语的氛围,将这种气氛延伸、拓展并渗透到其它的学科。

双语教学运作原理主要以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Dewey)的“Learningbydoing”(做中学)的教学原则。根据该原理,我在教授双语美术课“动物朋友”的内容时,要求学生对着范画找出动物,“thisisaelephant”;“thatisabear”;在接下来的“drawandplay”活动中,我给孩子们发指令,如:“Drawamouse’sface”“Drawarabbit’sface”画好并制成头饰,装饰在头上,一起动物聚会,做游戏。在实际的绘画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口语参与意识,在做游戏中鼓励人人开口说英语,消除“金口难开”的紧张情绪。达到英语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提高的效果。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启发”的全面结合,改变他们被动接受地位的局面,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创造潜力,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扩大英语的使用频率来达到课堂教学中语言的高浓度,促使学生在这种“双高”语境中更多地习得英语。“哑巴英语”形成是因为没有听、说的机会,双语教学正是创设这样良好的英语氛围:在英语课之外,在其他学科,在课堂内外学英语,说英语,用英语。当我们创设了一定的语言环境条件(主要是学习者周围的人使用该种外语的比例)使英语经过一定的积累,逐渐成为日常交流用的语言之一,才使英语教学从ForeignLanguage(外语)变为SecondLanguage(第二语言)甚至是Bilingual(双语)。

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尽可能使儿童在英语语言环境中自然而然、有意无意地习得英语。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就会越多,学生自然习得的英语语言量就会越大,语言的“自我生成”能力就会越高。教师应善于将语言表达和实物直观结合起来,通过表情、手势、肢体、实物教具、多媒体等手段帮助学生达到理解的目的,切忌图方便而直接采用母语进行解释和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设环境,积极为学生创造说英语的机会,鼓励学生使用英语表达思想。

实际的双语教学中较突出的问题是,一些学科专业性较强的生僻词汇。例如:我在讲授美术双语“卡通画”这节课,遇到“personification”(拟人化)等诸如此类的词时,可以说的简单些:“someanimalsactasaperson”,再进一步举例“forexample:amousecanspeak,laughetc”,并配合课件中“Mickeymouse”的造型和实际生活中老鼠的图片,视觉上产生形象的感受,形象的理解到“personification”这个单词的含义。这样由教师讲解到学生听,再到看说的过程,学生得到全面的训练,同时课件的辅助作用,提供了生动的画面和丰富的素材,如此图文并茂的语言教学内容,最接近语言交际的自然环境,能使学生在真切的情景中学习语言。这种充分利用挂图、课件、原声录像等多种媒体设备的手段,并且合理地交替使用,解决部分词汇不足或理解上的困难。最终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让学生有事可感,有话可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也得到了充分的听说训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接触到要学习的外语。由于视听说的需要,学生自然会产生学习外语的动机和兴趣。这种目的和兴趣比在单纯的语言课程上容易产生和持久。

四.自身水平的再提高

双语教育范文篇8

目前双语教育工作方兴未艾,本人作为美术教师参与其中,最大的感触是在教学过程中,既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充实了自己的英语知识。非英语专业教师特别是美术教师,如何顺利的开展双语教学,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小学低年级美术双语教育的优势

专家认为双语教学适宜在小学美术、音乐、自然和劳动等课程进行试点,这些课程直观形象、操作性强,学生可通过教具、借助教师的表情、姿态、演示体会外语的意义。尤其我校采取小班化教学,人数不多,英语层次较平均,小年级学生对语言感知力较好,有一定的适应性,在美术等学科开设双语教学,为小学生此后的英语再学习巩固基础,全面的学好英语作好充分的准备。这学期,我校就专门在小一年级开设了双语班,让学生从一年级就接受整体的双语教学训练。双语教育针对不同年级、学科,对于适合美术、音乐等这类技能性较强的学科的双语教学模式,是双语教学模式中的二模TransitionalBilingualModel(双语过渡法),即在教学过程中,不失适宜而自然地运用英语口语进行教学,是一种汉语、英语自然结合进行教学的形式。

二.营造良好的英语氛围

双语授课不是简单的加法,不是增加一些英语的课堂规范用语;也不是将内容翻译成全英文,全部用英语上课这成了另一种单语教学,而不是双语教学了。用两种语言讲课,在用母语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穿插、夹杂、并用一些英语单词、英语短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尤其是本学科的专用名词和术语。这是双语教学的标志。而课堂上评价或指令性语言的英语会话,平时的英语教学或活动中就能学到,不是双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双语教学正是要创造一种学英语的氛围,将这种气氛延伸、拓展并渗透到其它的学科。

双语教学运作原理主要以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Dewey)的“Learningbydoing”(做中学)的教学原则。根据该原理,我在教授双语美术课“动物朋友”的内容时,要求学生对着范画找出动物,“thisisaelephant”;“thatisabear”;在接下来的“drawandplay”活动中,我给孩子们发指令,如:“Drawamouse’sface”“Drawarabbit’sface”画好并制成头饰,装饰在头上,一起动物聚会,做游戏。在实际的绘画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口语参与意识,在做游戏中鼓励人人开口说英语,消除“金口难开”的紧张情绪。达到英语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提高的效果。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启发”的全面结合,改变他们被动接受地位的局面,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创造潜力,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扩大英语的使用频率来达到课堂教学中语言的高浓度,促使学生在这种“双高”语境中更多地习得英语。“哑巴英语”形成是因为没有听、说的机会,双语教学正是创设这样良好的英语氛围:在英语课之外,在其他学科,在课堂内外学英语,说英语,用英语。当我们创设了一定的语言环境条件(主要是学习者周围的人使用该种外语的比例)使英语经过一定的积累,逐渐成为日常交流用的语言之一,才使英语教学从ForeignLanguage(外语)变为SecondLanguage(第二语言)甚至是Bilingual(双语)。

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尽可能使儿童在英语语言环境中自然而然、有意无意地习得英语。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就会越多,学生自然习得的英语语言量就会越大,语言的“自我生成”能力就会越高。教师应善于将语言表达和实物直观结合起来,通过表情、手势、肢体、实物教具、多媒体等手段帮助学生达到理解的目的,切忌图方便而直接采用母语进行解释和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设环境,积极为学生创造说英语的机会,鼓励学生使用英语表达思想。

实际的双语教学中较突出的问题是,一些学科专业性较强的生僻词汇。例如:我在讲授美术双语“卡通画”这节课,遇到“personification”(拟人化)等诸如此类的词时,可以说的简单些:“someanimalsactasaperson”,再进一步举例“forexample:amousecanspeak,laughetc”,并配合课件中“Mickeymouse”的造型和实际生活中老鼠的图片,视觉上产生形象的感受,形象的理解到“personification”这个单词的含义。这样由教师讲解到学生听,再到看说的过程,学生得到全面的训练,同时课件的辅助作用,提供了生动的画面和丰富的素材,如此图文并茂的语言教学内容,最接近语言交际的自然环境,能使学生在真切的情景中学习语言。这种充分利用挂图、课件、原声录像等多种媒体设备的手段,并且合理地交替使用,解决部分词汇不足或理解上的困难。最终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让学生有事可感,有话可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也得到了充分的听说训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接触到要学习的外语。由于视听说的需要,学生自然会产生学习外语的动机和兴趣。这种目的和兴趣比在单纯的语言课程上容易产生和持久。

参与美术双语教育的体会与收获

四.自身水平的再提高

双语教育范文篇9

摘要:语言的多样性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学前儿童的双于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然而在我国虽然学前儿童的双于教育已经普及,但由于学前儿童双于教育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础,人们对双语教育的理解上也存在较大的偏差。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本文将从双语教育的概念出发,阐述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理论基础,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在对学前儿童实施双语教育时应该注意的问题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现代社会是知道全球化的社会,同时也是双语以至多语的社会。“双语教育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它既是民族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双语教育受到了相当广泛的重视,双语教育的低龄化也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开展双语教育成为我国学前语言教育的“热点”。

一、双语教育的概念

“双语”的英文表达为“bilingual”,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给出的解释是:一个懂得听、说、读、写,但通常也有他的一种语言知识和能力比另一种语言好的情况。早在公元一世纪,罗马著名的教育家昆体良,就第一次提出了“双语教育”(BilingualEducation)问题。他所提出的“双语”是指希腊语和拉丁语。昆体良主张,在语言的学习上应先难后易。时至今日,为了适应时代、社会的需求、变化,我们提出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所谓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在幼儿首先习得母语的基础上,对第二语言(主要是英语)的兴趣和敏感性以及初步的双语口语交际能力,旨在培养幼儿听说双语的兴趣,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

二、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必要性

(一)学前儿童双语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日益加快和国际间交往的日趋频繁,一个以汉、英两种语言为媒介的双语教育正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阶段蓬勃兴起。双语教育成为了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与趋势,更是21世纪培养适应全球一体化,是世界激烈竞争中取胜人才的需要。而许多生理学家和教育家都有这样的共识:幼儿期是人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因此,对学前儿童进行双语教育将是总的趋势,势不可挡。而据有关调查表明,目前在我国,有80%的以上的幼儿园和家长对学前儿童的杀、双语教育表示赞同。

(二)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理论基础。

学前期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因此,对幼儿进行双语教育应该是在发展母语的同时所进行的第二语言的启蒙教育。它是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在发展母语的同时,为幼儿提供良好第二语言学习环境,通过幼儿感兴趣的丰富多彩的方式,将第二语言的意识灌输给幼儿,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理解和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以及其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

有研究表明,0—9岁是儿童语言发展发重要时期,特别是5岁半左右是儿童综合语言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每个孩子都有形成两种以上语言中枢的可能性。但是,孩子在这一敏感期内若未获得第二语言的刺激,则第二语言的中枢机能就不可能转入活跃状态。可见学前期儿童不仅有能力并学习第二语言,而且是第二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另外,根据彭菲尔德(Penfield)和米勒(B.Milner)等人的调查,学前儿童似乎有一种“转换机制”,如果他们的左半球语言中枢受到损伤,言语中枢就会转换到右半球,其语言能力仍然可以发展,只是不那么完善。而若成人的左脑受损伤,则会出现失语症,而且语言机能不能恢复。

神经生理学研究证明,最初儿童的大脑两半球都存在着发生语言的形态学基础。对患病儿童施行大脑部分剖离手术研究发现,10岁前的儿童仍能恢复语言能力,而10岁以后则会形成永久的言语缺陷。这一实验表明,儿童的语言中枢尚未定位,此时大脑的可塑性使得幼儿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可以不受大脑语言中枢定位的影响,大脑的两半球都可以参与语言的学习。因此对学前儿童进行双语教育不易受母语的干扰。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幼儿期是语言学习的敏感期,在此时期幼儿对语言学习刺激特别敏感,故而在生理心理上也较易接受这种刺激,从而建立与该种刺激联结的行为(形成经验和知识)。因此在这一时期对幼儿实施双语教育,可以使儿童的语言的获得更轻松、更容易,发展也更迅速。

(三)双语学习对学前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学前期幼儿具有惊人的学习潜力,一些专家认为,让学前期儿童大量接触外语将会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语言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对学前期儿童进行双语教育有助于儿童思维的发展。拥有两种语言的儿童思维的灵活性比只拥有一种语言的儿童要强。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对此进行对比:“如果允许你给事物任意起名字的话,你是否可以把“狗”称为“母牛”,而把“母牛”成为“狗”?”有50%的双语儿童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而单语儿童作出肯定回答的只有20%,差别产生的原因在于双语儿童能较早的意识到物体与名称之间是一种语言代码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并不是天然形成的,但单语儿童这方面的意识明显比双语儿童要差。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还是交际的工具。双语学习是在真实的或者模拟的社会情景中进行的,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见双语的学习不仅发展幼儿的思维,提高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

三、开展双语教育注意的问题

(一)合格、称职的师资

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保证有合格的、高水平的幼儿教师。所谓称职的师资就是“外语教师幼教化,幼儿教师外教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能胜任学前双语教育的教师应该具备两个方面的基本能力:一是熟知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状况制定教育计划,选择教育内容,能采用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组织活动,并通过双语教育活动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二是有较为扎实的外语基础,能运用规范的语音进行正确示范,掌握丰富的词汇并能随机灵活运用,能了解外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习俗、传统,等等。

目前我国的双语教学师资相当匮乏,因此我人为应大力开展双语师资培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专门师资,是促进双语教育发展的关键。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高等院校里的学生,使其具备相当的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知识,把学前双语教育设置为独立的专业,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前双语师资现状;其次,在学前师资培训内容上,特别要考虑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重视应用性内容,强调英语口语化,包括一日活动组织用语、教学用语、日常交际用语等等。

(二)教育教学的方法应灵活多样,符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对学前儿童实施外语教育时所要采用的方法与成人不同,施用于成人的教学方法在幼儿身上是完全行不通的,但是同时不同的教学方法又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对于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必须要寓教于娱乐,寓教于生活中,寓教于应用,这样才能让学前儿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形成对第二语言的兴趣和愿望。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同时,幼儿期儿童是认知能力尚未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他们的思维方式又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并不严格强调知道的逻辑体系与知道的掌握程度,强调的是孩子们构建知识时的感受性,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理解和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对语言的兴趣及敏感性,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因此,学前儿童的外语教学应尽量采用游戏化、生活化、情景化教学。如儿童节快到了,可以以儿童节为主题开展主题活动,其主题就是“Children’sDay”,组织一系列的活动及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明白“Children’sDay”的意义,并学会说;当然可以选则国外的文化进行游戏教学等,如当圣诞节来临之际,多组织一些有关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了解圣诞节的来历,学会说圣诞节相关的句子,如“MerryChristmas”等等。

双语教学的教师还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语言的完整性,用外语来学习外语,而不是借助于母语。保持语言的相对完整性和独立性,对培养幼儿的语言是相当重要的。例如:你一边洗苹果一边对孩子说:“I’mwashinganapple.Doyouwanttoeatit?”会比教师先用汉语把要说的话要做的事说清楚后再告诉幼儿要好的多。前一种方法保持了语言的完整性,使幼儿在没有任何负担的情况下而不知不觉得学会可外语。而后一种做法即会让幼儿有种除母语以外的语言不是很重要的想大,不仅降低了幼儿学习的兴趣,还会引起语言上的混淆。

另一方面在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教材的选取方面也是尤为重要,要根据学前儿童本身身心发展的特点,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选择对学前儿童有利的,让其感兴趣的教材。再结合教材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发到及至。

(三)明确双语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前儿童学习外语的兴趣和初步的外语听说能力

从教学目标上看,以培养学前儿童兴趣以及语言是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主要目标。兴趣的培养是幼儿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而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幼儿喜欢以快乐的方式接受新知,他们是在玩耍中得到知识、锻炼能力等。其次,孩子的思维方式是直观行动思维。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在直接感知和实际行动中进行的。结合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让孩子在直观中感知、在游戏中记忆的方法,潜移默化地产生学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当孩子积累了若干个动物单词后,教师可自编一个边讲边练边玩的儿歌。

由于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实施直观教学、教学与游戏相结合,教学的全过程都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沟通,这就使得幼儿在没有教学任务压力的情况下,自然轻松地学习语言。另一方面鉴于幼儿有天生的好奇心,一种新的语言本身对他们就有强烈的吸引力,这对他们兴趣的培养也是一个有利的条件。实验说明随着学习知识的增加,幼儿学习外语的积极性也在增强,并促进了汉语的学习。遵循幼儿语言发展规律就要,就要强调听说领先、以听促说、听说结合的原则。当儿童在早期逐渐获得学习第二语言的兴趣后,就会逐渐用所获得的语言同母语者同老师以及他们的伙伴进行思想的交流和情感交流,这个时候教师或是家长一定要给予幼儿一定的鼓励与肯定,让幼儿在经常性的使用中,逐渐形成了第二语言的思维习惯,从而促进了第二语言的习得和发展,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同时,家庭也是学前儿童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

生活中有许多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家长要有目的地选择日常的事物,作为激发幼儿兴趣的素材。如逛超市时,家长要时刻注意孩子的眼光,适时地用双语来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如在游玩时,家长要主动地运用英语问候语向外国友人、朋友打招呼,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掌握问候语的使用。又如,孩子喜欢看卡通片,家长可选择卡通和英语相溶的碟片,让孩子在看看、玩玩中习得英语。

(四)开展多形式的活动

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幼儿活动主要以兴趣活动为主。通过活动,儿童可以获得身心自由,处于精神愉悦状态。自由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形式生动,范围广泛的生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幼儿在自由自在的情景中自由学习是相当重要的,不能让幼儿有任何负担的情况下进行双语教育的学习。当然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活动都应根据学前儿童的特点、水平、需要以及内容的不同而选择。教师或是家长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而采取适合的有效的活动方式来促进幼儿第二语言的学习,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五)创设良好的双语学习环境

有人说,教育实质上是环境的再造。而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刺激性原则。儿童的语言习得特别需要有大量的无处不在的听、说、读的多重语言信息的刺激。即要求为幼儿提供时时复现的语言环境,不仅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有机渗透,同时在儿童接触的其他环境中也要尽可能地出现,使语言多次循环,不断得到强化。可见环境的创造相当的重要。环境的创造主要是指物质环境的创设和精神环境的创设。物质环境包括场地、电教设备、操作材料(图片、粘贴、手偶、服装等)、教师用书、儿童用书、家长用书以及各种印象资料等。精神环境指的是:创设一个能够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的语言学习环境;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想说、爱说、并能够得到积极应答的语言交往环境;为幼儿提供一个接纳、自由、宽松、和谐、关怀、鼓励、愉快的人际交往环境。要利用一切条件尽可能为学前儿童创设丰富的外语学习环境。学前儿童学习语言主要靠“习得”而不是“学得”,就是说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上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然习得的语言机会。如在活动室播放外语歌曲或儿歌,选播英语录音带、电脑软件等。在区域角投放双语故事书、卡片等,让儿童耳濡目染的认知环境。公务员之家

另外在家庭方面,创设学习第二语言的情景,也是促进幼儿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与孩子形成一种良好、亲切的个人感情交往的氛围。多与他们玩,多给他们讲故事。在玩玩讲讲中自然渗透已学会的英语内容,互动中给孩子把听到、看到的内容进行充分复述的机会。如:将孩子已学会的单词标贴在家中相应的物件上,创设语言学习的氛围,增加孩子看、说、练的机会。又如,孩子前几天刚学会rabbit,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讲rabbit的故事,做rabbit的动作,看rabbit的图书等等。运用各种方法帮助孩子练习、运用已学会的英语。

总之,同其他教育活动形式一样,对学前儿童实施双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因此它该成为对全面发展有益的教育过程。虽然学前儿童具有学习第二语言的潜能,但是同时需要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社会全方位的支持与努力,发挥教育合力,摆脱目前存在的误区,正确处理好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关系,学前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在幼儿在快乐中学习第二语言,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享受快乐。

参考文献:

[1]郭卫东.论双语教育的功能[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4,(3)

[2]任良玉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4—3,3:78—79

[3]彭杜宏,刘电芝.家园结合的第二语言获得模式探究[J].早期教育,2002,12

[4]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5]张婷.论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J].济南大学学报,2002,12(6)

[6]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Z]

双语教育范文篇10

现代社会是知道全球化的社会,同时也是双语以至多语的社会。“双语教育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它既是民族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1]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双语教育受到了相当广泛的重视,双语教育的低龄化也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开展双语教育成为我国学前语言教育的“热点”。

一、双语教育的概念。

“双语”的英文表达为“bilingual”,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给出的解释是:一个懂得听、说、读、写,但通常也有他的一种语言知识和能力比另一种语言好的情况。[2]早在公元一世纪,罗马著名的教育家昆体良,就第一次提出了“双语教育”(BilingualEducation)问题。他所提出的“双语”是指希腊语和拉丁语。昆体良主张,在语言的学习上应先难后易。时至今日,为了适应时代、社会的需求、变化,我们提出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所谓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在幼儿首先习得母语的基础上,对第二语言(主要是英语)的兴趣和敏感性以及初步的双语口语交际能力,旨在培养幼儿听说双语的兴趣,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

二、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必要性。

(一)学前儿童双语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日益加快和国际间交往的日趋频繁,一个以汉、英两种语言为媒介的双语教育正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阶段蓬勃兴起。双语教育成为了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与趋势,更是21世纪培养适应全球一体化,是世界激烈竞争中取胜人才的需要。而许多生理学家和教育家都有这样的共识:幼儿期是人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因此,对学前儿童进行双语教育将是总的趋势,势不可挡。而据有关调查表明,目前在我国,有80%的以上的幼儿园和家长对学前儿童的杀、双语教育表示赞同。

(二)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理论基础。

学前期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因此,对幼儿进行双语教育应该是在发展母语的同时所进行的第二语言的启蒙教育。它是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在发展母语的同时,为幼儿提供良好第二语言学习环境,通过幼儿感兴趣的丰富多彩的方式,将第二语言的意识灌输给幼儿,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理解和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以及其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

有研究表明,0—9岁是儿童语言发展发重要时期,特别是5岁半左右是儿童综合语言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每个孩子都有形成两种以上语言中枢的可能性。但是,

孩子在这一敏感期内若未获得第二语言的刺激,则第二语言的中枢机能就不可能转入活跃状态。[3]可见学前期儿童不仅有能力并学习第二语言,而且是第二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

另外,根据彭菲尔德(Penfield)和米勒(B.Milner)等人的调查,学前儿童似乎有一种“转换机制”[4],如果他们的左半球语言中枢受到损伤,言语中枢就会转换到右半球,

其语言能力仍然可以发展,只是不那么完善。而若成人的左脑受损伤,则会出现失语症,

而且语言机能不能恢复。

神经生理学研究证明,最初儿童的大脑两半球都存在着发生语言的形态学基础。对患病儿童施行大脑部分剖离手术研究发现,10岁前的儿童仍能恢复语言能力,而10岁以后则会形成永久的言语缺陷。这一实验表明,儿童的语言中枢尚未定位,此时大脑的可塑性使得幼儿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可以不受大脑语言中枢定位的影响,大脑的两半球都可以参与语言的学习。因此对学前儿童进行双语教育不易受母语的干扰。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幼儿期是语言学习的敏感期,在此时期幼儿对语言学习刺激特别敏感,故而在生理心理上也较易接受这种刺激,从而建立与该种刺激联结的行为(形成经验和知识)。因此在这一时期对幼儿实施双语教育,可以使儿童的语言的获得更轻松、更容易,发展也更迅速。

(三)双语学习对学前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学前期幼儿具有惊人的学习潜力,一些专家认为,让学前期儿童大量接触外语将会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语言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对学前期儿童进行双语教育有助于儿童思维的发展。拥有两种语言的儿童思维的灵活性比只拥有一种语言的儿童要强。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对此进行对比:“如果允许你给事物任意起名字的话,你是否可以把“狗”称为“母牛”,而把“母牛”成为“狗”?”有50%的双语儿童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而单语儿童作出肯定回答的只有20%,差别产生的原因在于双语儿童能较早的意识到物体与名称之间是一种语言代码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并不是天然形成的,但单语儿童这方面的意识明显比双语儿童要差[5]。

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还是交际的工具。双语学习是在真实的或者模拟的社会情景中进行的,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见双语的学习不仅发展幼儿的思维,提高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

三、开展双语教育注意的问题

(一)合格、称职的师资

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保证有合格的、高水平的幼儿教师。所谓称职的师资就是“外语教师幼教化,幼儿教师外教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能胜任学前双语教育的教师应该具备两个方面的基本能力:一是熟知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状况制定教育计划,选择教育内容,能采用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组织活动,并通过双语教育活动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二是有较为扎实的外语基础,能运用规范的语音进行正确示范,掌握丰富的词汇并能随机灵活运用,能了解外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习俗、传统,等等。

目前我国的双语教学师资相当匮乏,因此我人为应大力开展双语师资培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专门师资,是促进双语教育发展的关键。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高等院校里的学生,使其具备相当的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知识,把学前双语教育设置为独立的专业,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前双语师资现状;其次,在学前师资培训内容上,特别要考虑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重视应用性内容,强调英语口语化,包括一日活动组织用语、教学用语、日常交际用语等等。

(二)教育教学的方法应灵活多样,符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对学前儿童实施外语教育时所要采用的方法与成人不同,施用于成人的教学方法在幼儿身上是完全行不通的,但是同时不同的教学方法又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对于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必须要寓教于娱乐,寓教于生活中,寓教于应用,这样才能让学前儿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形成对第二语言的兴趣和愿望。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6]同时,幼儿期儿童是认知能力尚未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他们的思维方式又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并不严格强调知道的逻辑体系与知道的掌握程度,强调的是孩子们构建知识时的感受性,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理解和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对语言的兴趣及敏感性,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因此,学前儿童的外语教学应尽量采用游戏化、生活化、情景化教学。如儿童节快到了,可以以儿童节为主题开展主题活动,其主题就是“Children’sDay”,组织一系列的活动及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明白“Children’sDay”的意义,并学会说;当然可以选则国外的文化进行游戏教学等,如当圣诞节来临之际,多组织一些有关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了解圣诞节的来历,学会说圣诞节相关的句子,如“MerryChristmas”等等。

双语教学的教师还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语言的完整性,用外语来学习外语,而不是借助于母语。保持语言的相对完整性和独立性,对培养幼儿的语言是相当重要的。例如:你一边洗苹果一边对孩子说:“I’mwashinganapple.Doyouwanttoeatit?”会比教师先用汉语把要说的话要做的事说清楚后再告诉幼儿要好的多。前一种方法保持了语言的完整性,使幼儿在没有任何负担的情况下而不知不觉得学会可外语。而后一种做法即会让幼儿有种除母语以外的语言不是很重要的想大,不仅降低了幼儿学习的兴趣,还会引起语言上的混淆[7]。

另一方面在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教材的选取方面也是尤为重要,要根据学前儿童本身身心发展的特点,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选择对学前儿童有利的,让其感兴趣的教材。再结合教材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发到及至。

(三)明确双语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前儿童学习外语的兴趣和初步的外语听说能力

从教学目标上看,以培养学前儿童兴趣以及语言是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主要目标。兴趣的培养是幼儿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而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幼儿喜欢以快乐的方式接受新知,他们是在玩耍中得到知识、锻炼能力等。其次,孩子的思维方式是直观行动思维。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在直接感知和实际行动中进行的。结合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让孩子在直观中感知、在游戏中记忆的方法,潜移默化地产生学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当孩子积累了若干个动物单词后,教师可自编一个边讲边练边玩的儿歌:Icanrunlikeahorse;Icanwalklikeaduck;Icanjumplikeafrog;Icanswimlikeafish……。

由于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实施直观教学、教学与游戏相结合,教学的全过程都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沟通,这就使得幼儿在没有教学任务压力的情况下,自然轻松地学习语言。另一方面鉴于幼儿有天生的好奇心,一种新的语言本身对他们就有强烈的吸引力,这对他们兴趣的培养也是一个有利的条件。实验说明随着学习知识的增加,幼儿学习外语的积极性也在增强,并促进了汉语的学习。遵循幼儿语言发展规律就要,就要强调听说领先、以听促说、听说结合的原则。当儿童在早期逐渐获得学习第二语言的兴趣后,就会逐渐用所获得的语言同母语者同老师以及他们的伙伴进行思想的交流和情感交流,这个时候教师或是家长一定要给予幼儿一定的鼓励与肯定,让幼儿在经常性的使用中,逐渐形成了第二语言的思维习惯,从而促进了第二语言的习得和发展,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同时,家庭也是学前儿童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

生活中有许多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家长要有目的地选择日常的事物,作为激发幼儿兴趣的素材。如逛超市时,家长要时刻注意孩子的眼光,适时地用双语来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如在游玩时,家长要主动地运用英语问候语向外国友人、朋友打招呼,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掌握问候语的使用。又如,孩子喜欢看卡通片,家长可选择卡通和英语相溶的碟片,让孩子在看看、玩玩中习得英语。

(四)开展多形式的活动

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幼儿活动主要以兴趣活动为主。通过活动,儿童可以获得身心自由,处于精神愉悦状态。

自由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形式生动,范围广泛的生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幼儿在自由自在的情景中自由学习是相当重要的,不能让幼儿有任何负担的情况下进行双语教育的学习。

当然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活动都应根据学前儿童的特点、水平、需要以及内容的不同而选择。教师或是家长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而采取适合的有效的活动方式来促进幼儿第二语言的学习,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五)创设良好的双语学习环境

有人说,教育实质上是环境的再造。而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刺激性原则[8]。儿童的语言习得特别需要有大量的无处不在的听、说、读的多重语言信息的刺激。即要求为幼儿提供时时复现的语言环境,不仅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有机渗透,同时在儿童接触的其他环境中也要尽可能地出现,使语言多次循环,不断得到强化。可见环境的创造相当的重要。环境的创造主要是指物质环境的创设和精神环境的创设。物质环境包括场地、电教设备、操作材料(图片、粘贴、手偶、服装等)、教师用书、儿童用书、家长用书以及各种印象资料等。精神环境指的是:创设一个能够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的语言学习环境;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想说、爱说、并能够得到积极应答的语言交往环境;为幼儿提供一个接纳、自由、宽松、和谐、关怀、鼓励、愉快的人际交往环境。要利用一切条件尽可能为学前儿童创设丰富的外语学习环境。学前儿童学习语言主要靠“习得”而不是“学得”,就是说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上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然习得的语言机会。如在活动室播放外语歌曲或儿歌,选播英语录音带、电脑软件等。在区域角投放双语故事书、卡片等,让儿童耳濡目染的认知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