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景观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8-08 17:16:48

当代景观设计

当代景观设计范文篇1

一、低碳型景观的产生背景及其释义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社会大背景下,工业革命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原有的自然环境带来了不可磨灭的灾难性后果,如全球气候的变暖、能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等危机。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理念、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景观等一系列新概念也应运而生,为解决全球危机带来了一线希望。“景观设计”一词,于1858年由美国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特德首次提出,它是关于土地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景观设计的宗旨是通过对周边环境的整体考虑和设计,以创造出舒适的、和谐的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和谐共生。低碳型景观设计在景观设计的基础上结合了低碳理念,是指在景观规划设计、景观材料与设备生产、施工建造和景观维护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高能效。

二、传统造园理念中的低碳元素

1.因地制宜、师法自然传统造园理念中的低碳元素首先体现在园林选址和布局充分考虑周边的自然环境和整体的效果上,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形特征,既相互贯通,又融为一体,各具特色。中国的传统园林根据南北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因地制宜,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园林景观特色,有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的江南类型,有风格粗犷、气势磅礴的北方类型,还具有典型热带风格的岭南类型。例如,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的苏州拙政园(图1),主要由东、中、西三部分组成,东疏西密,绿水环绕。据《归田I记载:“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可见该园林具有明显的积水地在布局上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这一地势优势,把水景设园的精华所在,水的面积占据了整个园林面积的三分之空间划分上,巧妙地利用山池、树木、建筑,没有过多的计,使园内处处沟通、情景相融,以水见长。

2.天人合一、顺应自然中国传统园林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儒学、道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影传统园林的发展。“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虽由人作,宛:也成了中国传统园林所遵循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则。关于“天人合一”,中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将其j天,大自然;人,人类也;合,乃互为理解,结成友谊。其是,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顺应自然。这一思想与低碳垄计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两者都认为人与自然应相互1谐相处,尽可能减少包括能源、水、生物资源的破坏和使活动应与自然相协调,禁止破坏性开发,尽可能减少工j最大限度上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植物配置、模拟自然中国传统园林面积无论大小,必定根据整体布局需花树,栽种时从不加任何人工因素,不修不剪,不加于强位置错落,疏密有致,顺应自然。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配置,非常注重景观植物的营造.物的生态性,采用当地自然植被,模拟各种自然物群落,强调大自然环境中的美。植物配置充分考虑与山石、水景、建筑的融合。

4.建筑取材、融于自然中国传统园林中建筑景观的低碳性主要表现在无论形态大小、数量多少、性质功能如何,始终遵循山水为主、建筑为从,建筑与环境高度统一、融为一体的原则。其建筑材料在取材上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取于自然,融于自然,多采用木框架结构设计理念,灵活可变,使空间虚实相接、形式多样、因山就水、顺应山势、宜高则高、宜低则低,这种依附于自然界的设计将碳排放量降到了最低。例如,作为世界上最广阔的皇家园林之一的北京颐和园(图2),其前山的正中,顺山势而下,分别建有智慧海、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f-j、云辉玉宇坊等,期间顺山势用许多假山隧洞加以穿插,这些建筑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颐和园万寿山南坡与昆明湖之间的狭长地带由一条全长728米、273间的长廊(图3)连接,整个长廊分春、夏、秋、冬四段,其中地势随万寿山而起伏,而起伏处都设小亭衔接,使行人在观赏时边看美景边走动时根本感受不到它原有地势的起伏感。

三、传统造园理念语境下的当代低碳型景观设计

当代景观设计范文篇2

关键字:IFLA主旨报告;景观设计学;生存艺术;当代景观设计学;景观设计理论

编者按:2006年10月6-9日,全球6000多名景观设计师齐聚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由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和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IFLA)共同举办了2006全美景观设计师年会及第43届国际景观设计师世界大会。大会的主题为“蓝色星球的绿色解决方案”。本期刊登俞孔坚的主旨报告(节选),报告原题目:生存的艺术——重新认识景观设计学。

前言

中国正处于重构乡村和城市景观的重要历史时期。城市化、全球化以及唯物质主义向未来几十年的景观设计学提出了三个大挑战:能源、资源与环境危机带来的可持续挑战,关于中华民族文化身份问题的挑战,重建精神信仰的挑战。景观设计学在解决这三项世界性难题中的优势和重要意义表现在它所研究和工作的对象是一个可操作的界面,即景观。在景观界面上,各种自然和生物过程、历史和文化过程、以及社会和精神过程发生并相互作用,而景观设计本质上就是协调这些过程的科学和艺术。

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主席马莎?法加多(MarthaFajardo)说的好:“景观设计师是未来的职业”。[1]未来的光明前景在于景观设计学作为对景观这一媒介的设计和调控的特殊地位,而光明的前景只属于有准备的人们。

为了使景观设计学有能力迎接这些挑战,本报告着重回答了景观设计学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当代景观设计学的使命和目标以及景观设计学科和专业发展的对策等问题。

一、桃花源,告诉你景观设计学作为一门“生存的艺术”的起源

“桃花源”是中国的一个古老典故,诗人陶渊明(公元365-427)描述了一位渔夫沿溪行舟,两岸桃花落英缤纷,不知路之远近,水尽而山出,穿过一个小山洞,眼前豁然开朗,这便是藏于山后的“桃花源”:群山环绕,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农耕景观与自然和谐交映;其中的人们像家人一样和谐相处,老者健康怡然,幼童欢快活泼;纯朴善良的人们用美酒佳肴热情款待这位不速之客,就像对待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渔夫离开此地后,想再次重返时,桃花源却再也不觅其踪了。

我们曾经体验过、而且在当今的中国仍然存在很多可以被称为“桃花源”的乡村。它们是数千年农业文明的产物,是农耕先辈们与各种自然灾害,经过无数的适应、尝试、失败和胜利的经验产物。应对诸如洪水、干旱、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及在择居、造田、耕作、灌溉、栽植等方面的经验,都教导了我们祖先如何构建并维持“桃花源”。正是这门“生存的艺术”,使得我们的景观不仅安全、丰产而且美丽。

约4000多年前,在中国的黄河岸边,一起包括山洪在内的大规模群发性灾害事件,掩埋了整个村落,留下了一堆堆尸骨。[2]在惨烈的那一刻,一个妇女怀中抱着幼子,双膝跪地,仰天呼号,祈求神的降临。这位被期盼的神灵正是大禹,他“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他懂得如何与洪水为友,如何为人民选择安全的居所,在合适的地方造田开垦,正因为如此,他堪称规划华夏大地之大神。也有因治一方之水土有功而被奉为地方之神者,如修都江堰的李冰父子。他们懂得与神为约,深掏滩,浅作堰,以玉人为度,引岷江之水;更有遍布大小村镇的地理术士们,仰观天象,附察地形,为茫茫众生卜居辩穴,附之山川林木以玄武、朱雀、青龙、白虎及牛鬼蛇神。也正因为如此,遍中国大地,无处不为神灵所居,也无处不充满人与自然力相适应与相和谐的灵光。直到近代,凡亲历过中国广大城镇乡村景观的西方传教士和旅行者,无不以“诗情画意”来描述和赞美[3、4].这就是景观设计学的起源,即“生存的艺术”,一种土地设计与监护,并与治国家之道相结合的艺术。

遗憾的是,我们的上层文化并没有珍惜这种源于生存艺术的、充满诗情的、真实的桃花源,因为那是一种与苦难、劳动和生存相联系的下层文化,是与下等人和平民相联系的文化。两千多年来,帝王们早已不再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那样关怀土地和人民,真实的“桃花源”所带来的丰厚的剩余价值,使帝王和士大夫们收尽天下之奇花异石、竭尽小桥流水之能事,扭曲了真实“桃花源’中的稻田和果园等与生存相关的良田美池,大造虚假、空洞的桃花源,并美其名曰:造园艺术。呜呼,在各国书店里有多少关于中国园林艺术的图书塞满了关于中国文化的书架,却很难找到一本关于中国真实的桃花源的书籍。长期以来,东西方学者们有意无意地向世人提供了一幅幅假像,使人们误认为中国造园艺术——这一虚假的”桃花源“艺术就是中国景观设计的国粹,继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然而,正是这种”国粹“埋葬了曾经辉煌的封建帝国,我宁愿将它和具有同样悠久历史的裹脚艺术”相媲美。

也正是这种虚假的园林艺术,于同样腐朽的、来自古罗马废墟的城市艺术相杂交,充塞、装点着当代中国的城市,成为中国“城市化妆运动”、“园林城市运动”的化妆品。而与此同时,我们挖掉了农家祖坟上的最后一棵风水树,搬进城市广场;截流了流向千年古村落的最后一股清泉,用于灌溉城市大街上花草,在营造一个当代虚假桃花源的同时,却糟蹋了中国大地上真实的桃花源。

二、消失的桃花源:景观设计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在中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迅速退出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同样,农耕技术及农耕文明中孕育的关于生存和土地监护的、日常的、乡土的景观艺术也随之衰落。20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中国兴起了一场“城市化妆运动”,随后一场席卷全国的新农村建设运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这些都使中国的大地景观面临严峻的危机边缘:生态完整性的破坏,文化归属感的丧失,历史遗产的消失。农业时代的桃花源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

从历史角度来讲,这种衰败的进程始于2000多年前的园林艺术。曾经是生存艺术的土地设计和景观艺术,堕落成了帝王们和失意士大夫的园冶消遣之术,无异于斗蛐蛐和陶醉于“三寸金莲”。这种造园艺术在当今的延续和泛滥、或者说“发扬光大”的结果,最终表现为:当成千上万的造园师们忙碌于城中小绿地和万紫千红的广场花坛时,我们的母亲河却正在遭受着干旱和污染的侵害;地下水仍然每天被大量地抽取用于伺候娇艳的鲜花,而任由沙尘暴不断侵蚀着良田美池和城市。

随着旧时代“桃花源”的消失,巨大的机遇也将降临,即如何在当代重建新的人地关系的和谐。在这个以全球化、城市化和物质主义为特征的时代中,当代景观设计学,也是世界景观设计学主要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挑战和机遇:

1.挑战之一:我们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吗?

未来20年内,中国13亿人口中的65%都将居住于城市(目前居住于城市的人口比率约41%)。在中国660多个城市中,有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在我们的城市和乡村流淌的河流几乎没有一条未被污染;在中国境内的大多数河流上建筑15米以上高度的大坝25,800座,占世界总坝数一半以上;与以往相比,当代中国有更多的人口处于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下;荒漠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重,每年都有3436平方公里的土地在变成沙漠,目前,荒漠化总面积占整个国土面积的20%,且每年都在不断上升;每年都有近50亿吨的土壤被侵蚀[5-7].中国在过去的50年中,有50%的湿地消失;地下水水位每天都在下降。以北京为例,其地下水超采量是110%,地下水位每年以1米的速度下降。[8]连续几年,中国每年消耗的钢材是世界总消耗量的50%以上,水泥30%以上,但它们都被用到哪里了呢?它们被用来建设大型的纪念性广场和建筑、被用来给自然的河道衬底,用来拦河筑坝。经济高速发展的代价是环境的破坏。过去的20年中,中国大多数城市的GDP增长幅度都十分惊人,而与此同时每年因为环境和生态的破坏造成的损失已经占到了GDP总量的7%—20%,这相当于每年GDP的增长量,甚至更高。[6]

人们不得不问:我们能够在日益恶化的环境和生态中幸免于难吗?

必须认识到,上述这些生态与环境的破坏并不是不可避免的。缺乏明智的规划和决策,特别是以土地综合设计为核心的景观设计学科的缺席,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迎接这些空前的挑战时,景观设计学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些大背景促使我们重新回到景观设计作为“生存的艺术”的含义。

2.挑战之二:我们是谁?当今中国人的文化身份问题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进入快速的社会转型中,中华民族面临着文化身份缺失的危机。从传统上讲,中国的文化身份是建立在封建王朝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秩序之上的。事实上,当我们看看被列为国家遗产和世界遗产的大部分项目时,可以发现:被认为代表中国文化的遗产,其实大多是皇权和士大夫上层文化的产物。我并不否定它们的成就,只是我们的确需要问问自己:这种曾经的封建上层文化景观是否还能够代表我们民族当今的文化身份?

在城市设计中这种文化身份丧失的危机表现尤其明显。众多国外设计师在中国土地上大肆“试验”、“创作”的时候,我们必须扪心自问:我们试图呈现给世界的究竟是什么?在中国过往封建帝王的华丽与现代西方的纷繁之间,我们不知所措,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是什么?这是当代中国、也是世界景观设计师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3.挑战之三:“上帝死了”,我们的生活还有意义么?

祖母曾经告诉我:当一棵树长大变老之后,会变成神,有精灵栖居;当一块石头陪伴我们的家园,日久也变为神,有精灵栖居,我们的山、水和土地本身又何尝不是?祖辈们修建庙宇神龛用以供奉这些自然和先贤的神灵,它们保佑后代的幸福安康。我们曾相信是这些精神庇佑着我们的现世生活,还相信我们未来的生活需要这些精神的指引。正因为这些信仰和精神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充满了意义。

过去几年,中国有近4000万农民失去土地和土地上的一切,包括精神的载体,这个数字还以每年200万的速度增长,他们的归属将在哪里?下岗的职工们,对于这些“以厂为家”的人们来说,他们的精神家园又在哪里?

像世界其它地方一样,物质主义迅速地覆盖着中国的每一寸土地、甚至于土地中的每一个元素,包括我们的祖坟。我不能理解为什么不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保留这些过往灵魂的栖息地和当代人的精神家园。美国的第一个公园是墓地,而且至今仍然是最吸引人的休憩地;而在我们的土地上,以往村落前神圣而意味深长的溪流和池塘不是被填平了,就是以控制洪水的名义被水泥渠化了;寄托祖先信仰的风水树被剃光了枝丫,成为城市景观大道上“断臂维纳斯”。土地和景观元素正在日益地商品化,渐渐地,我们失去了与土地的精神联系。

当然,我们必须清醒,不能一任怀旧而陶醉于农耕时代的田园牧歌之中。对应于一个高度工业化、现代化、全球化的社会,我们应该创建新的、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桃花源。景观设计学则是实现这个“新桃源”的最合适的专业,而此时的中国,正是世界景观设计学发展的最合适的时间、最合适的地方。西方人说:“这是上帝的旨意”,老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矣!

那么景观设计学应怎样通过物质空间的规划设计,保护和重建物质和精神的“桃花源”呢?

三、重归“桃花源:”当代景观设计学的使命与战略

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文化身份的丧失以及人与土地精神联系的断裂,当代景观设计学必须担负起重建“天地—人—神”和谐的使命,在这个城市化、全球化、工业化的时代里设计新的“桃花源”。

1.为什么“斯人”乃景观设计学?

为什么景观设计学能够在重建“桃花源”的使命中扮演主要角色?因为景观是一个天、地、人、神相互作用的界面,在这一界面上,各种自然和生物的、历史和文化的、社会和精神的过程发生并相互作用着。卓越的博物学者、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森曾经说过:在生物保护中,“景观设计将会扮演关键的角色。即使在高度人工化的环境里,通过树林、绿带、流域以及人工湖泊等的合理布置,仍然能够很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明智的景观规划设计不但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美观,同时能很好地保护生物和自然。”[9]而景观不仅仅事关环境和生态,还关系到整个国家对于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归属问题。[10]景观是家园的基础,也是归属感的基础。[11]在处理环境问题、重拾文化身份以及重建人地的精神联系方面,景观设计学也许是最应该发挥其能力的学科。景观设计学的这种地位来自其固有的、与自然系统的联系,来自于其与本地环境相适应的农耕传统根基,来自上千年来形成的、与多样化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天地—人神”关系的纽带。

要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遵循“放眼于全球,从本地做起”的箴言,而景观正是“从本地做起”的最可操作的界面。

2.我们该做些什么?战略和方法

景观设计学要怎样应对这些挑战?作为重建和谐人地关系、主导学科的景观设计学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我强调三个原则:设计尊重自然,使人在谋求自我利益的同时,保护自然过程和格局的完整性;设计尊重人,包括作为一个生物人的需要;设计关怀人类的精神需求,关怀个人、家庭和社会群体与土地的精神联系和寄托。这三个关于土地、人、精神的原则,要求当代景观设计学必须调整自身的定位和价值观。

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决定着我们的未来;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珍视什么又将决定了我们应该在什么地方、保护和创建什么样的景观。针对这些问题,我有三个观点:

(1)回归景观设计学作为“生存的艺术”的本原国际景观设计学,尤其是中国的景观设计学,要想成为保障人类健康安全、重建和谐的“天地-人-神”关系的主导学科,就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起源问题。我们必须重归“生存的艺术”和监护土地的艺术,而非一门消遣、娱乐的造园术。麦克哈格说的好:“不要和我们谈论你家的花园。不要向我们咨询如何拯救你那株快要死掉的鬼树。这些皮毛小事无需向我们求教,我们要告诉你的是事关生存的问题。”[12](MillerandPardal,1992)

在半个世纪以前,已故杰出景观设计学教育家佐佐木告诫我们:“当前,景观设计学正站在紧要的十字路口,一条路通向致力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领域,而另一条路则通向肤浅装饰的雕虫小计”[13](Sasaki,1950)。不幸的是,除了少数的例子外,过去十几年中,世界范围内的景观设计学都朝着后者的方向发展了。我们应该在一些更为紧迫的环境问题上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这些紧迫的环境问题包括洪水控制和水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土地保护和管理等。

我们已经和正在失去景观设计作为生存的艺术。

过去,景观设计学在定位上存在着致命的弱点,其中一个最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仍然把自己当作古老园林艺术的延续,这是大错特错的。丰富的园林遗产和众多园林艺术的理论著作不但没能帮助景观设计学成为一个现代学科,反而扭曲或掩盖了景观设计学科的真正内涵。现在到了声明景观设计学不是园林艺术的延续和产物的时候了。景观设计学是我们的祖先在谋生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种种生存的艺术的结晶,这些艺术来自于对于各种环境的适应,来自于寻找远离洪水和敌人侵扰的过程,来自于土地丈量、造田、种植、灌溉、储蓄水源和其它资源而获得可持续的生存和生活的实践。

景观需要重新发现[11],而景观设计学也需要重新发现。这就是说为了使这个学科获得广泛的认同,更多的国际努力是必须的,通过强有力的实例,向人们展示景观设计学如何在治理大环境和解决生存问题中扮演主导角色。

(2)乡土与寻常:重归真实的人地关系

关于乡土,我指的是日常和寻常,白话和方言,是平凡的人和平常的事物,它相对于豪华和异常而论。要重建文化归属感和人与土地的精神联系,我们就必须珍惜普通人的文化,关注他们日常生活的需要,珍视对于脚下的土地而言是真实的普通事物。

从中国的第一个皇家园林和第一个文人园林开始,乡土便遭到了上层文化的忽略。奇异、矫揉造作和排场就成为造园的主流,它们与周围寻常的环境以及市井生活大相径庭。在“混乱”的、寻常的海洋中,创造一个奇异的、“天堂般”的岛屿,这便是一切古典造园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在中国和西方都一样。法国的凡尔赛宫苑是如此,英国的花园则更是收集异国花卉的代表。两千多年来,中国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皆以网罗奇花异草、怪石著称。这种畸形的、上层文化的造园运动到了清代的圆明园可谓达到了巅峰,她简直就是中国南方园林和当时西方贵族造园术的收珍猎奇。而她的最大的贡献是加速、见证了中国封建王朝的灭亡。西方列强的一把火,使它成为没落封建华奢文化的代表,永久地成为封建王朝的陪葬品。

席卷今日中国的“城市化妆运动”形式上看是步履了美国和欧洲“城市美化运动”的后尘,但其实也正是中国自己的虚伪、空洞、畸形的造园传统的延伸,是收珍猎奇、虚伪、排场、远离乡土、鄙视大众嗜好的“发扬光大”罢了。在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里,造园艺术在寻找无意义的风格,无意义的形式以及虚幻的异常情调中,在虚假的“桃花源”中迷失了方向。

这种情况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国家都一样,直到最近我们才发现城市精英阶层也像普通大众一样遭受着日益恶化的环境的困扰,他们的环境与生存困扰甚至比处于偏远乡间的农民还要严重,所以,重归“生存的艺术”是时代对景观设计学的诉求。同时,生存的艺术反映了真实的人地关系,而正是这种真实的人地关系又给予人们文化的归属感以及与土地的精神联系。因此,现在到了景观设计学重归土地,重拾诸如在洪涝干旱、滑坡灾害经验中、在城镇选址、规划设计、土地耕作、粮食生产方面累积的生存艺术,重建文化归属感与精神联系的关键时候了。

(3)景观引领发展:“反规划”途径使景观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

应对时下的问题,景观设计学应该做怎样的调整呢?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迅速且无法抵抗,而“反规划”是改变传统发展规划模式,主动争取“天地—人—神”和谐的必由之路。这里所说的“反规划”,是指景观设计师和规划师应该在城市建设发展计划确立之前就通过识别和设计景观的生态、文化遗产、以及休憩的基础结构,引导和框限城市发展,即建立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Infrastructure)。EI在保障着生态过程的安全和健康、保护我们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身份、重建人与土地的精神联系。[14-15]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是蔓延式的扩张。很长一段时间里,绿化隔离带和楔状绿地被视为阻止城市蔓延的景观结构而被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而目前在美国华盛顿地区以及中国各个城市的种种迹象表明:试图通过规划绿化隔离带和楔状绿地阻止城市无休止蔓延的做法是失败的。失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过于随意,各绿地元素和水陆生境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

2)可达性差,不易亲近,绿地和建筑物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利用率低;

3)被当作阻止城市蔓延的对抗和屏障,功能单一,缺乏诸如对防洪,遗产保护,栖息地保护以及游憩和通勤等综合功能的整合;

4)当发展压力增加时,这些绿地很快地成为投机和寻租空间;

5)它们被各个行政管理部门条块式分割,支离破碎,很难实现应有的功效;“反规划”途径则试图找到在各方面都可行的、便于管理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将各种生态服务功能、文化遗产保护及人与土地的精神联系,通过一个完整的,连续的生态基础设施整合起来,担当城市生态安全、文化认同和精神给养的功能。[14]

从宏观的区域和国土范围上来讲,EI被视为洪水调蓄、生物栖息地网络建设、生态走廊和游憩走廊建设的永久性地域景观,用来保护和定义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和城市形态。

从中观的城市尺度上来讲,区域的EI将延伸到城市结构内部,与城市绿地系统、雨洪管理、休憩、自行车通道、日常步行和通勤、遗产保护和环境教育等多种功能相结合。

从微观的地段尺度来讲,EI将被作为城市土地开发的限定条件和引导因素,落实到城市的局部设计中。

EI成为各种过程的相互作用的媒介,联系了自然、人以及精神。在保护生态环境完整性、建立文化归属感以及为人们提供精神需求方面,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景观安全模式。中国浙江省台州的“反规划”案例说明了这一点。[15]

结语

千百年以来,我们的先民不断地和自然界作较量与调和以获得生存的权利,这便诞生了景观设计艺术,一种生存的艺术,它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与联系,记录了人们的喜怒哀乐。知识、技术、连同可信的人地关系,使人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培育了人们的文化归属感和与土地的精神联系,使人们得以生存而且具有意义。这些有关生存的知识和技术就是景观设计学的核心。而这门“生存的艺术”,在中国和在世界上,长期以来却被上层文化中的所谓造园术掩盖了。虽然造园艺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地关系,但那是片面的,很多甚至是虚假的。

在这个崭新的时代,人与自然的平衡再一次被打破,旧时代的“桃花源”将随之消失,人类生存再一次面临危机。我们必须建立起一种新的和谐的人地关系来度过这场危机,包括环境与生态危机、文化身份丧失的危机和精神家园遗失的危机。这也正是景观设计学前所未有的机遇,景观设计学应该重拾其作为“生存的艺术”的本来面目,在创建新的“桃花源”的过程中担负起重要的责任。为了能胜任这个角色,景观设计学必须彻底抛弃造园艺术的虚伪和空洞,重归真实地、协调人地关系的“生存艺术”;它必须在真实的人地关系中、在寻常和日常中定位并发展自己,而不迷失在虚幻的“园林”中;在空间上,它必须通过设计和构建生态基础设施来引导城市发展,保护生态和文化遗产,重建天地—人—神的和谐。

中国的问题正在成为世界的问题,解决好中国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解决了世界的问题,因此,中国的景观设计学也必将是世界的景观设计学。

参考文献

[1]Fajardo,Martha,序言[M].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与教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6.

[2]夏正楷,杨小燕。青海喇家遗址史前灾害事件的初步研究[J].科学通报,2003,48(11):1200-1204.

[3]Boerschmann,E,(trans.L.Hamilton),PicturesqueChina,ArchitectureandLandscape,BasedontravelsinChina.London:T.FisherUnwinLtd.,1930.

[4]March,A.L……AnAppreciationofChineseGeomancy.[J]JournalofAsianStudies.1968,XXVII,pp.253-267.

[5]蒋高明刘美珍,沙尘暴[M].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Vol.2,310-320.

[6]过孝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M].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Vol.2:53-71.

[7]赵克兴,黄平,杨朝飞,过孝民。中国环境与发展态势分析[M].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Vol.2:23-50.

[8]陈克林,吕咏,张小红。没有湿地就没有水[M].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Vol.2:296-309.

[9]Wilson,O.Edward.TheDiversityofLife[M].Cambridge:TheBelknapPressof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2.

[10]Girot,Christophe,FourTraceConceptsinLandscapeArchitecture[M].James,Corner,RecoveringLandscape:EssaysinContemporaryLandscapeArchitecture.PrincetonArchitecturalPress,1999:59-67.

[11]Corner,James.RecoveringLandscapeasaCriticalCulturalPractice[M].James,Corner,RecoveringLandscape:EssaysinContemporaryLandscapeArchitecture.PrincetonArchitecturalPress,1999.

[12]MillerE.L.,andPardal,S.,TheClassicMeHarg,AnInterview.,Lisbon:CESUR.,1992.

[13]Sasaki,H.1950,Thoughtsoneducationinlandscapearchitecture[J],LandscapeArchitecture,July:158-160.

当代景观设计范文篇3

关键字:IFLA主旨报告;景观设计学;生存艺术;当代景观设计学;景观设计理论

编者按:2006年10月6-9日,全球6000多名景观设计师齐聚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由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和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IFLA)共同举办了2006全美景观设计师年会及第43届国际景观设计师世界大会。大会的主题为“蓝色星球的绿色解决方案”。本期刊登俞孔坚的主旨报告(节选),报告原题目:生存的艺术——重新认识景观设计学。

前言

中国正处于重构乡村和城市景观的重要历史时期。城市化、全球化以及唯物质主义向未来几十年的景观设计学提出了三个大挑战:能源、资源与环境危机带来的可持续挑战,关于中华民族文化身份问题的挑战,重建精神信仰的挑战。景观设计学在解决这三项世界性难题中的优势和重要意义表现在它所研究和工作的对象是一个可操作的界面,即景观。在景观界面上,各种自然和生物过程、历史和文化过程、以及社会和精神过程发生并相互作用,而景观设计本质上就是协调这些过程的科学和艺术。

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主席马莎?法加多(MarthaFajardo)说的好:“景观设计师是未来的职业”。[1]未来的光明前景在于景观设计学作为对景观这一媒介的设计和调控的特殊地位,而光明的前景只属于有准备的人们。

为了使景观设计学有能力迎接这些挑战,本报告着重回答了景观设计学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当代景观设计学的使命和目标以及景观设计学科和专业发展的对策等问题。

一、桃花源,告诉你景观设计学作为一门“生存的艺术”的起源

“桃花源”是中国的一个古老典故,诗人陶渊明(公元365-427)描述了一位渔夫沿溪行舟,两岸桃花落英缤纷,不知路之远近,水尽而山出,穿过一个小山洞,眼前豁然开朗,这便是藏于山后的“桃花源”:群山环绕,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农耕景观与自然和谐交映;其中的人们像家人一样和谐相处,老者健康怡然,幼童欢快活泼;纯朴善良的人们用美酒佳肴热情款待这位不速之客,就像对待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渔夫离开此地后,想再次重返时,桃花源却再也不觅其踪了。

我们曾经体验过、而且在当今的中国仍然存在很多可以被称为“桃花源”的乡村。它们是数千年农业文明的产物,是农耕先辈们与各种自然灾害,经过无数的适应、尝试、失败和胜利的经验产物。应对诸如洪水、干旱、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及在择居、造田、耕作、灌溉、栽植等方面的经验,都教导了我们祖先如何构建并维持“桃花源”。正是这门“生存的艺术”,使得我们的景观不仅安全、丰产而且美丽。

约4000多年前,在中国的黄河岸边,一起包括山洪在内的大规模群发性灾害事件,掩埋了整个村落,留下了一堆堆尸骨。[2]在惨烈的那一刻,一个妇女怀中抱着幼子,双膝跪地,仰天呼号,祈求神的降临。这位被期盼的神灵正是大禹,他“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他懂得如何与洪水为友,如何为人民选择安全的居所,在合适的地方造田开垦,正因为如此,他堪称规划华夏大地之大神。也有因治一方之水土有功而被奉为地方之神者,如修都江堰的李冰父子。他们懂得与神为约,深掏滩,浅作堰,以玉人为度,引岷江之水;更有遍布大小村镇的地理术士们,仰观天象,附察地形,为茫茫众生卜居辩穴,附之山川林木以玄武、朱雀、青龙、白虎及牛鬼蛇神。也正因为如此,遍中国大地,无处不为神灵所居,也无处不充满人与自然力相适应与相和谐的灵光。直到近代,凡亲历过中国广大城镇乡村景观的西方传教士和旅行者,无不以“诗情画意”来描述和赞美[3、4].这就是景观设计学的起源,即“生存的艺术”,一种土地设计与监护,并与治国家之道相结合的艺术。

遗憾的是,我们的上层文化并没有珍惜这种源于生存艺术的、充满诗情的、真实的桃花源,因为那是一种与苦难、劳动和生存相联系的下层文化,是与下等人和平民相联系的文化。两千多年来,帝王们早已不再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那样关怀土地和人民,真实的“桃花源”所带来的丰厚的剩余价值,使帝王和士大夫们收尽天下之奇花异石、竭尽小桥流水之能事,扭曲了真实“桃花源’中的稻田和果园等与生存相关的良田美池,大造虚假、空洞的桃花源,并美其名曰:造园艺术。呜呼,在各国书店里有多少关于中国园林艺术的图书塞满了关于中国文化的书架,却很难找到一本关于中国真实的桃花源的书籍。长期以来,东西方学者们有意无意地向世人提供了一幅幅假像,使人们误认为中国造园艺术——这一虚假的”桃花源“艺术就是中国景观设计的国粹,继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然而,正是这种”国粹“埋葬了曾经辉煌的封建帝国,我宁愿将它和具有同样悠久历史的裹脚艺术”相媲美。

也正是这种虚假的园林艺术,于同样腐朽的、来自古罗马废墟的城市艺术相杂交,充塞、装点着当代中国的城市,成为中国“城市化妆运动”、“园林城市运动”的化妆品。而与此同时,我们挖掉了农家祖坟上的最后一棵风水树,搬进城市广场;截流了流向千年古村落的最后一股清泉,用于灌溉城市大街上花草,在营造一个当代虚假桃花源的同时,却糟蹋了中国大地上真实的桃花源。

二、消失的桃花源:景观设计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在中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迅速退出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同样,农耕技术及农耕文明中孕育的关于生存和土地监护的、日常的、乡土的景观艺术也随之衰落。20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中国兴起了一场“城市化妆运动”,随后一场席卷全国的新农村建设运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这些都使中国的大地景观面临严峻的危机边缘:生态完整性的破坏,文化归属感的丧失,历史遗产的消失。农业时代的桃花源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

从历史角度来讲,这种衰败的进程始于2000多年前的园林艺术。曾经是生存艺术的土地设计和景观艺术,堕落成了帝王们和失意士大夫的园冶消遣之术,无异于斗蛐蛐和陶醉于“三寸金莲”。这种造园艺术在当今的延续和泛滥、或者说“发扬光大”的结果,最终表现为:当成千上万的造园师们忙碌于城中小绿地和万紫千红的广场花坛时,我们的母亲河却正在遭受着干旱和污染的侵害;地下水仍然每天被大量地抽取用于伺候娇艳的鲜花,而任由沙尘暴不断侵蚀着良田美池和城市。

随着旧时代“桃花源”的消失,巨大的机遇也将降临,即如何在当代重建新的人地关系的和谐。在这个以全球化、城市化和物质主义为特征的时代中,当代景观设计学,也是世界景观设计学主要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挑战和机遇:

1.挑战之一:我们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吗?

未来20年内,中国13亿人口中的65%都将居住于城市(目前居住于城市的人口比率约41%)。在中国660多个城市中,有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在我们的城市和乡村流淌的河流几乎没有一条未被污染;在中国境内的大多数河流上建筑15米以上高度的大坝25,800座,占世界总坝数一半以上;与以往相比,当代中国有更多的人口处于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下;荒漠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重,每年都有3436平方公里的土地在变成沙漠,目前,荒漠化总面积占整个国土面积的20%,且每年都在不断上升;每年都有近50亿吨的土壤被侵蚀[5-7].中国在过去的50年中,有50%的湿地消失;地下水水位每天都在下降。以北京为例,其地下水超采量是110%,地下水位每年以1米的速度下降。[8]连续几年,中国每年消耗的钢材是世界总消耗量的50%以上,水泥30%以上,但它们都被用到哪里了呢?它们被用来建设大型的纪念性广场和建筑、被用来给自然的河道衬底,用来拦河筑坝。经济高速发展的代价是环境的破坏。过去的20年中,中国大多数城市的GDP增长幅度都十分惊人,而与此同时每年因为环境和生态的破坏造成的损失已经占到了GDP总量的7%—20%,这相当于每年GDP的增长量,甚至更高。[6]

人们不得不问:我们能够在日益恶化的环境和生态中幸免于难吗?

必须认识到,上述这些生态与环境的破坏并不是不可避免的。缺乏明智的规划和决策,特别是以土地综合设计为核心的景观设计学科的缺席,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迎接这些空前的挑战时,景观设计学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些大背景促使我们重新回到景观设计作为“生存的艺术”的含义。

2.挑战之二:我们是谁?当今中国人的文化身份问题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进入快速的社会转型中,中华民族面临着文化身份缺失的危机。从传统上讲,中国的文化身份是建立在封建王朝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秩序之上的。事实上,当我们看看被列为国家遗产和世界遗产的大部分项目时,可以发现:被认为代表中国文化的遗产,其实大多是皇权和士大夫上层文化的产物。我并不否定它们的成就,只是我们的确需要问问自己:这种曾经的封建上层文化景观是否还能够代表我们民族当今的文化身份?

在城市设计中这种文化身份丧失的危机表现尤其明显。众多国外设计师在中国土地上大肆“试验”、“创作”的时候,我们必须扪心自问:我们试图呈现给世界的究竟是什么?在中国过往封建帝王的华丽与现代西方的纷繁之间,我们不知所措,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是什么?这是当代中国、也是世界景观设计师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3.挑战之三:“上帝死了”,我们的生活还有意义么?

祖母曾经告诉我:当一棵树长大变老之后,会变成神,有精灵栖居;当一块石头陪伴我们的家园,日久也变为神,有精灵栖居,我们的山、水和土地本身又何尝不是?祖辈们修建庙宇神龛用以供奉这些自然和先贤的神灵,它们保佑后代的幸福安康。我们曾相信是这些精神庇佑着我们的现世生活,还相信我们未来的生活需要这些精神的指引。正因为这些信仰和精神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充满了意义。

过去几年,中国有近4000万农民失去土地和土地上的一切,包括精神的载体,这个数字还以每年200万的速度增长,他们的归属将在哪里?下岗的职工们,对于这些“以厂为家”的人们来说,他们的精神家园又在哪里?

像世界其它地方一样,物质主义迅速地覆盖着中国的每一寸土地、甚至于土地中的每一个元素,包括我们的祖坟。我不能理解为什么不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保留这些过往灵魂的栖息地和当代人的精神家园。美国的第一个公园是墓地,而且至今仍然是最吸引人的休憩地;而在我们的土地上,以往村落前神圣而意味深长的溪流和池塘不是被填平了,就是以控制洪水的名义被水泥渠化了;寄托祖先信仰的风水树被剃光了枝丫,成为城市景观大道上“断臂维纳斯”。土地和景观元素正在日益地商品化,渐渐地,我们失去了与土地的精神联系。

当然,我们必须清醒,不能一任怀旧而陶醉于农耕时代的田园牧歌之中。对应于一个高度工业化、现代化、全球化的社会,我们应该创建新的、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桃花源。景观设计学则是实现这个“新桃源”的最合适的专业,而此时的中国,正是世界景观设计学发展的最合适的时间、最合适的地方。西方人说:“这是上帝的旨意”,老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矣!

那么景观设计学应怎样通过物质空间的规划设计,保护和重建物质和精神的“桃花源”呢?

三、重归“桃花源:”当代景观设计学的使命与战略

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文化身份的丧失以及人与土地精神联系的断裂,当代景观设计学必须担负起重建“天地—人—神”和谐的使命,在这个城市化、全球化、工业化的时代里设计新的“桃花源”。

1.为什么“斯人”乃景观设计学?

为什么景观设计学能够在重建“桃花源”的使命中扮演主要角色?因为景观是一个天、地、人、神相互作用的界面,在这一界面上,各种自然和生物的、历史和文化的、社会和精神的过程发生并相互作用着。卓越的博物学者、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森曾经说过:在生物保护中,“景观设计将会扮演关键的角色。即使在高度人工化的环境里,通过树林、绿带、流域以及人工湖泊等的合理布置,仍然能够很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明智的景观规划设计不但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美观,同时能很好地保护生物和自然。”[9]而景观不仅仅事关环境和生态,还关系到整个国家对于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归属问题。[10]景观是家园的基础,也是归属感的基础。[11]在处理环境问题、重拾文化身份以及重建人地的精神联系方面,景观设计学也许是最应该发挥其能力的学科。景观设计学的这种地位来自其固有的、与自然系统的联系,来自于其与本地环境相适应的农耕传统根基,来自上千年来形成的、与多样化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天地—人神”关系的纽带。

要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遵循“放眼于全球,从本地做起”的箴言,而景观正是“从本地做起”的最可操作的界面。

2.我们该做些什么?战略和方法

景观设计学要怎样应对这些挑战?作为重建和谐人地关系、主导学科的景观设计学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我强调三个原则:设计尊重自然,使人在谋求自我利益的同时,保护自然过程和格局的完整性;设计尊重人,包括作为一个生物人的需要;设计关怀人类的精神需求,关怀个人、家庭和社会群体与土地的精神联系和寄托。这三个关于土地、人、精神的原则,要求当代景观设计学必须调整自身的定位和价值观。

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决定着我们的未来;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珍视什么又将决定了我们应该在什么地方、保护和创建什么样的景观。针对这些问题,我有三个观点:

(1)回归景观设计学作为“生存的艺术”的本原国际景观设计学,尤其是中国的景观设计学,要想成为保障人类健康安全、重建和谐的“天地-人-神”关系的主导学科,就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起源问题。我们必须重归“生存的艺术”和监护土地的艺术,而非一门消遣、娱乐的造园术。麦克哈格说的好:“不要和我们谈论你家的花园。不要向我们咨询如何拯救你那株快要死掉的鬼树。这些皮毛小事无需向我们求教,我们要告诉你的是事关生存的问题。”[12](MillerandPardal,1992)

在半个世纪以前,已故杰出景观设计学教育家佐佐木告诫我们:“当前,景观设计学正站在紧要的十字路口,一条路通向致力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领域,而另一条路则通向肤浅装饰的雕虫小计”[13](Sasaki,1950)。不幸的是,除了少数的例子外,过去十几年中,世界范围内的景观设计学都朝着后者的方向发展了。我们应该在一些更为紧迫的环境问题上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这些紧迫的环境问题包括洪水控制和水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土地保护和管理等。

我们已经和正在失去景观设计作为生存的艺术。

过去,景观设计学在定位上存在着致命的弱点,其中一个最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仍然把自己当作古老园林艺术的延续,这是大错特错的。丰富的园林遗产和众多园林艺术的理论著作不但没能帮助景观设计学成为一个现代学科,反而扭曲或掩盖了景观设计学科的真正内涵。现在到了声明景观设计学不是园林艺术的延续和产物的时候了。景观设计学是我们的祖先在谋生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种种生存的艺术的结晶,这些艺术来自于对于各种环境的适应,来自于寻找远离洪水和敌人侵扰的过程,来自于土地丈量、造田、种植、灌溉、储蓄水源和其它资源而获得可持续的生存和生活的实践。

景观需要重新发现[11],而景观设计学也需要重新发现。这就是说为了使这个学科获得广泛的认同,更多的国际努力是必须的,通过强有力的实例,向人们展示景观设计学如何在治理大环境和解决生存问题中扮演主导角色。

(2)乡土与寻常:重归真实的人地关系

关于乡土,我指的是日常和寻常,白话和方言,是平凡的人和平常的事物,它相对于豪华和异常而论。要重建文化归属感和人与土地的精神联系,我们就必须珍惜普通人的文化,关注他们日常生活的需要,珍视对于脚下的土地而言是真实的普通事物。

从中国的第一个皇家园林和第一个文人园林开始,乡土便遭到了上层文化的忽略。奇异、矫揉造作和排场就成为造园的主流,它们与周围寻常的环境以及市井生活大相径庭。在“混乱”的、寻常的海洋中,创造一个奇异的、“天堂般”的岛屿,这便是一切古典造园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在中国和西方都一样。法国的凡尔赛宫苑是如此,英国的花园则更是收集异国花卉的代表。两千多年来,中国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皆以网罗奇花异草、怪石著称。这种畸形的、上层文化的造园运动到了清代的圆明园可谓达到了巅峰,她简直就是中国南方园林和当时西方贵族造园术的收珍猎奇。而她的最大的贡献是加速、见证了中国封建王朝的灭亡。西方列强的一把火,使它成为没落封建华奢文化的代表,永久地成为封建王朝的陪葬品。

席卷今日中国的“城市化妆运动”形式上看是步履了美国和欧洲“城市美化运动”的后尘,但其实也正是中国自己的虚伪、空洞、畸形的造园传统的延伸,是收珍猎奇、虚伪、排场、远离乡土、鄙视大众嗜好的“发扬光大”罢了。在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里,造园艺术在寻找无意义的风格,无意义的形式以及虚幻的异常情调中,在虚假的“桃花源”中迷失了方向。

这种情况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国家都一样,直到最近我们才发现城市精英阶层也像普通大众一样遭受着日益恶化的环境的困扰,他们的环境与生存困扰甚至比处于偏远乡间的农民还要严重,所以,重归“生存的艺术”是时代对景观设计学的诉求。同时,生存的艺术反映了真实的人地关系,而正是这种真实的人地关系又给予人们文化的归属感以及与土地的精神联系。因此,现在到了景观设计学重归土地,重拾诸如在洪涝干旱、滑坡灾害经验中、在城镇选址、规划设计、土地耕作、粮食生产方面累积的生存艺术,重建文化归属感与精神联系的关键时候了。

(3)景观引领发展:“反规划”途径使景观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

应对时下的问题,景观设计学应该做怎样的调整呢?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迅速且无法抵抗,而“反规划”是改变传统发展规划模式,主动争取“天地—人—神”和谐的必由之路。这里所说的“反规划”,是指景观设计师和规划师应该在城市建设发展计划确立之前就通过识别和设计景观的生态、文化遗产、以及休憩的基础结构,引导和框限城市发展,即建立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Infrastructure)。EI在保障着生态过程的安全和健康、保护我们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身份、重建人与土地的精神联系。[14-15]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是蔓延式的扩张。很长一段时间里,绿化隔离带和楔状绿地被视为阻止城市蔓延的景观结构而被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而目前在美国华盛顿地区以及中国各个城市的种种迹象表明:试图通过规划绿化隔离带和楔状绿地阻止城市无休止蔓延的做法是失败的。失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过于随意,各绿地元素和水陆生境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

2)可达性差,不易亲近,绿地和建筑物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利用率低;

3)被当作阻止城市蔓延的对抗和屏障,功能单一,缺乏诸如对防洪,遗产保护,栖息地保护以及游憩和通勤等综合功能的整合;

4)当发展压力增加时,这些绿地很快地成为投机和寻租空间;

5)它们被各个行政管理部门条块式分割,支离破碎,很难实现应有的功效;“反规划”途径则试图找到在各方面都可行的、便于管理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将各种生态服务功能、文化遗产保护及人与土地的精神联系,通过一个完整的,连续的生态基础设施整合起来,担当城市生态安全、文化认同和精神给养的功能。[14]

从宏观的区域和国土范围上来讲,EI被视为洪水调蓄、生物栖息地网络建设、生态走廊和游憩走廊建设的永久性地域景观,用来保护和定义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和城市形态。

从中观的城市尺度上来讲,区域的EI将延伸到城市结构内部,与城市绿地系统、雨洪管理、休憩、自行车通道、日常步行和通勤、遗产保护和环境教育等多种功能相结合。

从微观的地段尺度来讲,EI将被作为城市土地开发的限定条件和引导因素,落实到城市的局部设计中。

EI成为各种过程的相互作用的媒介,联系了自然、人以及精神。在保护生态环境完整性、建立文化归属感以及为人们提供精神需求方面,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景观安全模式。中国浙江省台州的“反规划”案例说明了这一点。[15]

结语

千百年以来,我们的先民不断地和自然界作较量与调和以获得生存的权利,这便诞生了景观设计艺术,一种生存的艺术,它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与联系,记录了人们的喜怒哀乐。知识、技术、连同可信的人地关系,使人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培育了人们的文化归属感和与土地的精神联系,使人们得以生存而且具有意义。这些有关生存的知识和技术就是景观设计学的核心。而这门“生存的艺术”,在中国和在世界上,长期以来却被上层文化中的所谓造园术掩盖了。虽然造园艺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地关系,但那是片面的,很多甚至是虚假的。

在这个崭新的时代,人与自然的平衡再一次被打破,旧时代的“桃花源”将随之消失,人类生存再一次面临危机。我们必须建立起一种新的和谐的人地关系来度过这场危机,包括环境与生态危机、文化身份丧失的危机和精神家园遗失的危机。这也正是景观设计学前所未有的机遇,景观设计学应该重拾其作为“生存的艺术”的本来面目,在创建新的“桃花源”的过程中担负起重要的责任。为了能胜任这个角色,景观设计学必须彻底抛弃造园艺术的虚伪和空洞,重归真实地、协调人地关系的“生存艺术”;它必须在真实的人地关系中、在寻常和日常中定位并发展自己,而不迷失在虚幻的“园林”中;在空间上,它必须通过设计和构建生态基础设施来引导城市发展,保护生态和文化遗产,重建天地—人—神的和谐。

中国的问题正在成为世界的问题,解决好中国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解决了世界的问题,因此,中国的景观设计学也必将是世界的景观设计学。

参考文献

[1]Fajardo,Martha,序言[M].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与教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6.

[2]夏正楷,杨小燕。青海喇家遗址史前灾害事件的初步研究[J].科学通报,2003,48(11):1200-1204.

[3]Boerschmann,E,(trans.L.Hamilton),PicturesqueChina,ArchitectureandLandscape,BasedontravelsinChina.London:T.FisherUnwinLtd.,1930.

[4]March,A.L……AnAppreciationofChineseGeomancy.[J]JournalofAsianStudies.1968,XXVII,pp.253-267.

[5]蒋高明刘美珍,沙尘暴[M].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Vol.2,310-320.

[6]过孝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M].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Vol.2:53-71.

[7]赵克兴,黄平,杨朝飞,过孝民。中国环境与发展态势分析[M].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Vol.2:23-50.

[8]陈克林,吕咏,张小红。没有湿地就没有水[M].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Vol.2:296-309.

[9]Wilson,O.Edward.TheDiversityofLife[M].Cambridge:TheBelknapPressof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2.

[10]Girot,Christophe,FourTraceConceptsinLandscapeArchitecture[M].James,Corner,RecoveringLandscape:EssaysinContemporaryLandscapeArchitecture.PrincetonArchitecturalPress,1999:59-67.

[11]Corner,James.RecoveringLandscapeasaCriticalCulturalPractice[M].James,Corner,RecoveringLandscape:EssaysinContemporaryLandscapeArchitecture.PrincetonArchitecturalPress,1999.

[12]MillerE.L.,andPardal,S.,TheClassicMeHarg,AnInterview.,Lisbon:CESUR.,1992.

[13]Sasaki,H.1950,Thoughtsoneducationinlandscapearchitecture[J],LandscapeArchitecture,July:158-160.

当代景观设计范文篇4

1当代景观设计的价值体现

1.1关注人文关怀

当代的人文主义精神除了人的价值、人格的完整、人的尊严等传统内涵外,又注入了时代精神。尊己尊他尊人人,爱我爱你爱大家。共处于一个大的生态环境,每个人都要有共同家园的概念,树立爱护家园的意识观念。现代化的小区将建筑、道路、绿化、水体与概念、文化、美学等将多种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创造了多元化的功能小区,以最大化地满足居民不同层次的需求,使居民居住在其中能产生安全、舒适、放心、和谐的感觉,以此实现人性化设计,让人获得最大程度的归属感,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

1.2体现城乡格局

城镇化是21世纪以来人们一直热议的一个话题。目前,我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接近55%,相比较改革之初不足20%的城镇化率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城镇化带来的格局变化也可以通过城镇的景观变化展现出来。城市一方面深化了城镇住房改革,加快了对改革开放以前修建的城镇棚户区和私房、危房的改造,同时也加快了对老旧小区的改造,另一方面大面积修建绿色、低碳、环保的现代化新式小区,并根据布局进行功能化分区建设,比如修建城市的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区、休闲娱乐区等。这提升了城市的整体规划水平和运作效率。

1.3增添了艺术气息

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它是生活的升华。现如今,每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也兴起了艺术之风。比如中央电视台的办公楼“大裤衩”,不规则的外形彰显了它的个性和不拘一格的风格,还有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的鸟巢、水立方,上海的东方明珠,广州的“小蛮腰”,台北的101大厦,香港的中银大楼,乌鲁木齐的国际大巴扎等。这些名片式的城市建筑都体现了现代化城市的个性,远远看着就觉得美。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去领略建筑景观艺术的美,透过艺术,它们更体现了每一座城市旺盛的生命力和与众不同的气质。

2如何提升当代景观设计的价值

2.1彰显城市的个性特点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在长期发展变迁过程中形成的独具一格的精神品格,是展示城市形象、引领城市发展的一面旗帜,是城市的灵魂和人们的共同价值追求。这是专家对城市精神的解读。笔者个人认为,一个城市的历史就是城市的血脉,比如北京尊卑有序的四合院文化、贵义贱利的皇城文化,广州勤奋务实的的岭南水乡文化,上海中西融合、兼收并蓄的多元港口文化,重庆热情似火的巴蜀文化……每座城市的风土人情决定了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和记忆。

2.2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当今,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无时无刻不在遭受破坏。历史的教训要求我们必须直面严峻的现实,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用可持续发展观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要学书记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观,借鉴世界上先进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技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比如武汉的中法生态示范城就是基于这个理念规划建设的,其依托后官湖建设,合作共建知音新城,共建八大产业园,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聚合国际生态、环保、节能技术,促进科技与生态的深度融合,并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可再生能源利用、中水回用和可持续发展为一体,打造生态之城、文化之城、产业之城。这个生态示范城为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提供了样板,同时也为当代景观建筑设计提供了国际上多元化的先进设计理念。

2.3提升人文内涵,培养高素质人才

见过美丽的大海边在每次五一、十一过后布满了垃圾吗?听过某某历史文化旅游区文物建筑上写着到此一游的新闻吗?这反映着当下国人文化素质低下的问题。这类事件目前层出不穷,再美丽的风景、景观,再古老的历史遗迹,也经不住人为的污染和破坏。“科教兴国”是国家很早提出来的国策,意在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只有提升了国人的文化素质,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人们才会有更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才能珍爱我们家园的一草一木,才能学习到国际更先进的景观设计理念,更好地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提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3结束语

我们美丽家园的建设离不开景观设计。在景观设计中,我们要协调处理好人与生态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对景观设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我们一定要时刻跟紧时代的步伐,由理论到实践,不断地借鉴、学习、创新,这样景观设计的发展空间才会更加广阔!

作者:刘乔西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向荣.西方现在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当代景观设计范文篇5

1.丹麦的设计背景

1.1作为北欧国家的丹麦

北欧国家在地理、文化、语言、政治、经济等方面具有很多的相似性和趋同性,历史上这一地区的政治单元分分合合,相互交融,经过数世纪的演变才逐步形成现在这样五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作为其中一员的丹麦在各个方面表现出许多北欧特质,这些也深深地影响着丹麦的设计风格。

北欧国家地处偏远的欧洲大陆北部,多属高纬度国家,受海陆位置和西风环流的影响,这里比同纬度地区气温明显偏高,但温和的夏季仍然短促,冬季依旧寒冷而漫长。北欧地区属于多云的地区,降雨量大,充沛雨水滋养了这里广阔的森林。由于北欧地区的冰盖消退的时间晚,这里的森林林木种类比较少,生态环境比较单一。除木材外,其他的天然资源比较缺乏,特别是矿产资源比较稀缺。

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北欧国家在历史上较为远离欧洲主体的成熟文化,但也形成了自身浓重的地域文化色彩。寒冷的气候不适宜长时间的户外活动,这使得北欧人不得不栖居于室内,也导致他们非常重视家庭的温暖生活,讲求舒适性和人情味。而久居室内的行为也形成他们较为平和、宁静和细致的气质特征。这亦影响到他们对材质的特殊关注和对精制细腻的细部追求。

在农业社会和早期的工业社会中,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依赖性很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贫乏的资源使得北欧国家相较于欧洲大陆其他国家是贫穷和落后的,并一度产生了令人生畏的“北欧海盗”。能商则商,不商则盗,北欧海盗们无形中促进了欧洲大陆先进文明在北欧国家的传播。然而落后却不屈的民族往往能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着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在十九世纪末兴起的北欧民族主义运动中这种精神特别得到了充分体现,各国都不遗余力地挖掘和恢复自身的文化传统,并将民族文化振兴和国家经济振兴联系在一起。

同样,落后也无法阻挡北欧人对民主、富裕生活的向往和追求。19世纪以来,北欧国家为摆脱贫穷落后的国家状况而做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并终于在20世纪60年代摆脱了经济上的贫穷,并建立起为世界所瞩目的国家福利体制和社会民主制度,形成一个全民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高收入、高税收、高福利,成为北欧国家的代名词,而这也导致了北欧国家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民主社会结构,各阶层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差距较小。人数众多的中产阶级有着一种务实、平和、理性的工作和生活态度,讲求工作的效率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他们要求一种稳定安宁的生活状态并追求良好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情趣,节俭经济的同时又要优雅体面。而国家的艺术领域的审美情趣也正是由这些社会的主体来决定和影响着,于是设计没有朝着贵族化和奢侈品的方向发展,而是体现出一种理性的大众化和平民化倾向。

1.2作为北欧国家的丹麦

丹麦处在欧洲大陆的一角,与其他北欧国家相比,丹麦与欧洲大陆的联系更加紧密。它的文化中既包含着北欧国家的共同特点,又相对更多地受惠于欧洲大陆的成熟文明,展现出更为优雅的一面。

丹麦面向英国和西欧的海岸线漫长,交流方便。历史上丹麦皇室与英国皇室之间有着密切的通婚关系,贸易关系源远流长,这使得英国的设计风格也对丹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相较于北欧的其他国家,丹麦的设计透露出更多的优雅、从容之感。

丹麦与德国国土紧密相连,德国的设计思想也深深地影响着丹麦的设计领域。简洁而严谨的形式、对功能的重视也突出地体现在丹麦的设计中。

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也是从欧洲大陆传播到丹麦以及北欧其他国家。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运动传入丹麦时已没有初期的气势,却带给了丹麦更多的思考缓冲时间,新思想与国家和民族的既有传统相结合。于是丹麦的现代主义保留了功能主义与简洁的形式,同时又软化了过于冷漠生硬的线条,从而产生了更为柔和、更富于人情味和地域特色的现代主义。

2.丹麦现代景观特点

2.1功能完善,形式简洁平和,富有人情味

丹麦的景观没有华丽的装饰,也不追求磅礴的气势,景观的构成总是出于对功能的分析研究,这无疑是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然而,丹麦的设计却很少出现冰冷的直线,笔直坚挺的棱角总是被温和的曲线所代替。正是这“让线条带一点点微笑”,使得丹麦的设计更带给人一种温情。而这其实是基于对功能的更广泛的理解,是一种人文功能主义的手法。正如芬兰著名建筑大师阿尔托所说,“技术功能主义只有扩展到心理学领域才是正确的。”形式服从于功能,形式也能够完善功能。于是我们看到的是简洁、平和、优雅和更具人情味的景观。

位于哥本哈根博物馆岛的BertelThorvaldsensPlads就是一例。这是一个博物馆前的广场,南边紧邻丹麦国会大楼。在这里没有复杂的活动要求,场地最大的功能要求就是对周围古老建筑的烘托。于是设计师用了一个几乎与地面平齐的浅浅的水池,池中是之字型的花岗岩条带装饰。没有过多的元素,也没有突出的标志物,景观只是谦逊地融在建筑的氛围中。但一个薄薄的水面,一个甚至会由于粗心而被忽视掉的艺术品,却把丹麦设计的简洁、优雅、精致、平和表现得淋漓尽致。阳光下,水池闪着濯濯的光,倒映着天空和周围的建筑,历史和现代在这里共荣。

Havnegade庭院则是一个居住区环境设计的实例。作为一个被建筑围起来的三角形地块,庭院完全是属于这个组团建筑的居民的,更像是一个扩大了的私家庭院。从功能上讲,这里要求的是可供不同人使用的丰富的空间。而从人文功能上讲,则更强调一种生机和情感。于是设计师在这片庭院中只留下了一个重要特征——草坪上一道迂回曲折的山毛榉绿篱。柔和而蜿蜒的曲线充满温情,而层层叠叠的绿色则围合出一个个不同的使用空间,也将院子点染得生机勃勃。

而Christinansbro是哥本哈根Nordea银行的新总部庭院,面向码头。由于建筑的安全私密性要求,这些庭院并不与办公楼贯通。庭院的主要作用就是满足公司职员视觉放松和思维放松的要求。设计师Sven-IngvarAndersson采用了两种处理方式。一些庭院中铺满白沙,矮篱和三年一换的小柳树在其上组成地毯般的图案,笔直的石板条穿插其中。白色与绿色的搭配加强了视觉刺激,而小柳树则增加了竖向上的变化和绿色感受,同时又不会过多遮挡来自建筑的视线;而另一些庭院则设计了极缓的水台阶,向码头方向缓慢跌落。建筑像从水中升起,而水又似乎流向大海,既加强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也暗示着曾经在这里出现的码头水面两种庭院都没有追求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但十分简单的处理手法却使环境无比纯洁,充满禅意,也带给银行职员心灵和视觉的双重享受。

2.2关注场地历史

对历史的关注和重视是一种态度,大到国家和民族而小到场地。在丹麦的景观作品中,如果说国家历史传承和民族传统是一个设计的背景、产生的是一种潜在影响,那么场地历史则常常作为具体设计的一个契入点。景观设计师总是探索用不同的方式将场地的历史展现出来,并与现在的功能、形态等相结合,创造符合自身结构的新的景观。

GammelDok曾经是一个船坞码头,但在20世纪20年代这里干涸了,并被覆盖成为一块陆地。现在这块陆地周围是建筑展览中心、丹麦艺术工艺品中心以及政府外事部门的办公楼。面对这样一个曾经的码头,设计师JeppeAagaardAndersen努力挖掘场地历史中“水”的特性,用一个切合原有水面形式的水池来暗示曾经的船坞,并用一个“半岛”强化这种感觉。在曾经的木甲板的位置,设计师用枕木沙石铺地,重塑历史的路径。而靠近水边的地方则完全采用木平台,仍旧与场地的历史感受相呼应。整个形态处理简洁、材料选择古朴,设计没有过多的处理手法,却将场地的历史特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2.3挖掘材料特性

丹麦的设计总是深入研究材料的内在特性,使材料以最佳的表现形式出现。地方石材的使用就是一个鲜明而生动的实例。

丹麦的景观设计师喜欢使用产自北欧的花岗岩。在哥本哈根城市步行街的一系列广场项目中,设计师没有做过多的装饰改造,许多广场只是简单地用花岗岩对场地进行重新铺装。这些花岗岩铺地与城市的建筑协调统一,以一种谦和的姿态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建筑和空间,而又从丰富的细节中展现自己的精彩。

天然石材的丰富纹理、色彩和结构也带给了设计师多样的设计可能性。设计师抓住丹麦多雨的气候特点,通过石材的使用使简单的设计变得丰富,耐人寻味。雨中,天然石材(如花岗岩)的花色纹理比干燥时更加清晰、更加突出也更加美丽。丹麦的一些设计师选择不同纹理和色彩的花岗岩来拼合场地铺装,并构筑小品,使场地更加生动有趣。

Vejle交通站广场(trafficterminal)就是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场地面积3000平方米。广场上,一个椭圆形的浅浅的溢水池上立有一个名为“天梯”的浅浮雕柱,这似乎形成了广场的全部。而其实,这个广场最有特色的是石材铺地。广场的地面是由6种不同规格和颜色的石材组成,他们以不同的组合方式连接,形成了45种不同的图案。特别是在雨中,各种色彩、纹理的相互穿插,清晰而明确,形成强烈的动感,好象水波在荡漾,生动而有趣(图9)

2.4关注细部、工艺精细

丹麦设计简单,但却丝毫没有简陋之感,反而处处体现出优雅和品味,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精致的细部处理和近乎完美的工艺丹麦有着悠久而闻名于世界的手工艺传统,而资源的缺乏又使得丹麦选择了以工艺作为国家发展策略。正如彭妮。斯帕克(PennySparke)在她的《设计顾问》一书中所说:“德国以科学之名销售设计,意大利以艺术之名,斯堪的那维亚以工艺之名,而美国则以商业之名。”

丹麦的景观设计中,作为景观细部构成要素的灯具、座椅等设施常常是针对每个具体项目而单独设计的。

JarmersPlads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个广场位于哥本哈根市中心的保险公司总部大楼前。广场采用了和保险公司大楼立面相似的材质、一致的比例关系,创造出一个完全的建筑室外客厅。灰色的挪威花岗岩板升起于地面,形成一个与建筑呈精确垂直关系的平台。与建筑立面呼应的地面铺装划分亦将座椅和灯具纳入体系。简洁的条形座椅与灯结合,使得每一个元素的位置都严谨而理性。而嵌于座椅内的灯不但散发出低于膝盖的灯光,同时也将座椅的方向性、结构性突现,带来场地与建筑的统一感除了灯具和座椅的细致,连接街道和广场的花岗岩平台的金属楼梯如同一件高品质的工业产品,简洁而精致为此项目而特意设计定制的产品与场地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细部关系,展现了一种整体的统一。正是依靠这些精心处理的细部和极其精湛的工艺,才使得简洁的要素和简单的结构却能显示出优雅和品位。

当代景观设计范文篇6

关键词:住宅区;景观设计;探析

住宅小区是城市的细胞,是城市中人口高度密集的地方。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住宅区的居住条件,不再拘泥于生活的最基本要求,而是有了更高的标准——清新、自然、和谐、优美。住宅小区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等方面的高品位生活,日益受到重视。

1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高邮市,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等特点,有极好的投资前景,极具升值潜力。开元世家住区总用地面积约58917m2,本次规划用地面积约36479m2。另沿河景观规划面积约22438m2,绿化率为36.1%。设计方案除了配合任务要求和总体规划外,更希望开元世家住区能诠释出高邮景观住区的新坐标。着重于传统文化和功能使用,同时注重教育启迪。在景观上注重生态性及人性化建设的发展概念,成为一个配合高邮人追求新生活形态的现代简欧居住区。

2项目内涵阐述——三大设计特点

2.1功能第一的景观设计

笔者认为,让居住者感觉舒适的环境,必然是在功能、视觉、生态等方面都要让居住者得到享受的环境,景观的功能性要放到第一位。开元世家住区,不仅要让居住者得到美的享受,更要让居住者在小区处处可以找到可以休憩散步的场所。组团绿化不仅仅是单纯追求小区内大片的中央绿地,而是强调每户人家绿荫掩映,绿草茵茵;纵横小区的水景在丰富人们视觉效果的同时,又提供了一个完美无比的亲水空间。

2.2生态化、个性化的植物配置

小区绿化覆盖率是生态化的一大要素。本小区的绿化设计进行了全方位的构思,草坪、灌木、乔木等多重组合有机结合,在营造良好视觉效果的同时,突现优美的生态自然环境。

2.3动静合理的空间布局

滨水景观道将小区分为高档区与普通区,建筑造型却浑为一体。该小区空间功能分区明确,但又保证了整体性、使户内动静流线分明、提高了面积使用率。在空间尺度上,设置了一定的层高,使居住者在自己家里能享受到充足的阳光和开阔的视眼,体现人与自然的交融和沟通。

3目标与定位

3.1设计理念

开元世家住区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一地一人”和谐统一,以“阳光+流水+组团绿地+清新空气+健康微笑”为理念,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现代简欧住区。贯彻健康源于运动,运动在水边,运动在林中及和谐源于交流,交流源于教育,人与自然的交流,人与人的自然交流的思想。作为一个景观住区,开元世家不仅充分利用两条交叉的滨水景观带这一优越的环境资源,更是着重营造一种亲水生活气氛,使项目从高邮市其他楼盘大做“水”文章的同质特征中跳出来,成为“水景你有我有,园景这边独好”的居住小区。

3.2设计原则

注重和谐统一的整体风格;因地制宜的植物配置;求同存异的空间营造;合理的交通组织体现社区有序安宁。

3.3设计目标

简洁舒适的现代景观;生态人性化的户外空间;美观实用的节约型园林住区典范。

3.4总体设计构思

(1)城市住宅的先导景观物语

景观是在生硬的建筑之间追求柔美而产生的结果。她首先是人类感情的动与静的表达,可以是诗画,可以是音乐,也可以是跃动的情韵瞬间的定格。景观,她赋予建筑阳光灿烂的形象;强调了光与影的动态感;达到了符合人性心里变化的幻妙效果。同时利用色彩与造型组合的协调,既突出了高层次景观的品味又完成了生态小区的要求。动静、线条、色彩、光影,使得开元世家住区成为高邮市现代简欧住区的新坐标。

(2)高品质的生活空间

阳光感及空间舒适性是真正的高品位居住空间的基本标准。项目在设计上准备了足够的绿化空间和休闲健康场地为住户带来了真正的舒适的生活空间,无论是建筑的组合,还是小区的整体环境,都是注入了充分的人性关怀。植物——丰富的常绿乔木带来的柔美;落叶乔木的零星点缀;草花类植物的缤纷色带;铺装——材料的变化;样式的组合;花色的搭配;地形——时而跳跃做植物层次;时而变换为健康步道;时而演绎为休闲场地;构筑物——富有情趣的亭、廊、花架给客户归属感,既组合的空间义突破了界限。

(3)富有层次感的水系景观——中心河道景观

在小区中心位置有一条河道景观,周边巧妙的用漫步道路形成一个整体的绿化空间,由不同层次、不同季相、花卉、草地构成自然界中水系的植物景观,并结合功能和景点上的要求,在沿岸设计木栈道、景观亭、卵石驳岸、健康步道、生态驳岸等景观,同时与植物配置成适宜的亲水空间供居住者休息、游赏,形成一条纯生态的景观走廊。

(4)无处不在的绿地景观

均以常绿乔灌木为主,落叶乔灌木为辅,开花植物为特色,观叶植物为衬托表现绿化景观。隔离绿地:沿住区四周或主要的规划车道以高大的常绿乔木作为行道树,通过对列栽植形成社区边界,构成隔声、隔噪音、隔电防风、隔离视线的防护绿地,创造出安静、清新的社区环境。变化各异的中心绿地系统:中心绿地系统位于社区每个版块的中心地带,且由规划道路有机的分隔开来。中心绿地和河道周边绿地因水面而进行的空间布局使景点之间有着不同方向的视觉联系,丰富了社区中心地带的景观,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集中交流、交往的空间环境。功能各异的组团绿化:提供给人们自由、舒展、交流的活动空间的设计基础上各具变化,环境中穿插儿童游乐设施、休闲广场、文化廊、花架。亭台、各种铺装步道,形成供人们休息,沟通、交流的活动场地。宅前绿地丰富了视觉空间:建筑之前围合成的空间,结合自然型小径相互沟通,留出使用者停留空间。通过院落间多层次的绿化旨在为人们创造出多层次、丰富的视觉空间。

(5)既和谐统一又富有变化的景观空间

本项目两区以中心河道景观为核心,分为A区和B区,东区则以沿河景观为主线,将各个景点联系起来,整合了该区域的景观地貌,成为一个既统一和谐又富有变化的完整的空间形态。项目根据小区两侧道路的街边绿化做统一设计。一条条贯穿于小区的流线式的步道及绿地空间,宅间绿地、中心绿地、活动场所,各个节点的广场、景亭、园林小品、标志物等,重点是社区的各个中心绿地和景观轴线上的绿地空间。

4功能分区与详细景观设计

本项目共分为:入口景观区、商业景观区、中心景观区、滨水景观区、沿河景观带五个区。

4.1入口景观区

一个优秀的小区景观设计,可以全方位地提升整个楼盘的文化品位,渲染扩张其独特个性,让人眼前一亮,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作为入口景观,同时也是该小区的一个重要展示窗口,重要性不言而喻。本小区分为两个入口,即北入口和西入口。通过场地铺装的不同来彰显大气,同时植物景观以乔木和灌木进行层次组合搭配,注重观花和观叶植物的运用。

4.2商业景观区

商业景观带设计首先考虑机动车、人流的通行,同时为取得商业景观氛围,在建筑的周边设计了一条以面包砖及花岗岩压边铺装的景观大道可供通行。这里能够聚集人群并为之提供休闲游憩的通道,更具备一定的消费吸引力,是小区休闲聚落的表现形式之一。生态停车位的设计为市民提供了方便,促进经济发展,锦上添花。

4.3中心景观区

中心景观区以满足居民活动要求为主。景观空间处理中以开敞空间为主,辅以亭廊。现代化的景亭、运动场地、休闲广场、康体步道、文化景墙等构成了中心景观区,再配以植物绿化,郁郁葱葱的树阵与色彩鲜艳的灌木丛增加了景观强度。

4.4滨水景观区

沿河景观丰富多彩,铺装的变化样式和植物群落相结合,绿意盎然。一组组风情各异的乔木灌木,拥簇着亭廊,让人不觉流连其中。而沿水驳岸的设计,强调的更是一种微妙的地形变化及装饰的勾勒,让人眼前一亮。

5结语

景观设计作为住宅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人越来越重视它的存在,住宅区景观设计的美与否,代表着这个住宅区给人的第一感觉和满意度。“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现今景观设计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注重和谐统一的整体风格,因地制宜的植物配置,求同存异的空间营造,合理的交通组织体现社区有序安宁,成为未来小区景观设计的趋向。

作者:袁向东 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马涛.住宅环境景观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当代景观设计范文篇7

关键词:乡土景观;现代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和谐景观;回归

一、乡土景观的发掘

衡炎高速公路将湘赣边境井冈山革命老区,部级旅游景区五岳独秀的衡山、部级森林公园桃源洞自然保护区、中华民族始祖神农氏安寝之炎帝陵相连通。穿行于绵延不绝的山地丘陵、风景秀丽怡人的水库、树木葱茏的森林公园;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化出许多千姿百态、雄奇壮美的地形地貌风光以及多样的气候类型和完整的生态环境体系。路线经衡东、攸县、茶陵,到达目的地炎陵,线路辐射周边腹地井冈山和南岳衡山,该区域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老的传说,还有具有江南特色的自然景观。公路沿线比较有特色的乡土景观表现形式:

1.1低矮丘陵、田园风光

路线(K0+000~K17+900、K29+100~K72+300、K76+600~终点)段基本穿行于低矮丘陵和田园之间,丘陵与丘陵之间的垄中分布着平坦的耕地,两侧为起伏的山丘,位于山丘坡脚两层的楼房、长条的青瓦房掩映在翠绿的松杉林中,构成了一幅闲适、恬静的田园风光。该景观的显著特点是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与周围松杉林的宁静典雅、朝气蓬勃的环境相得益彰,映入人们视野的是一片和谐、安宁和悠然自乐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情景。对于久居喧闹城市的人们将是极富震撼力和吸引力的景观。

1.2峡谷景观

路线经衡东县四峰山、茶陵县云阳山、到炎陵县湘赣边界的大洋山山区;最大海拔高695m,一般海拔高70~270m,相对高差在20~120m,该路段均为峡谷地形,中间溪流潺潺,两岸地势陡峭。自然植被丰富。山岭青翠、物种多样、一路奇险秀丽,景色迷人!

1.3森林景观

路线(K732+200~K76+600)通过隧道穿越被道家视为“可以隐居,可以长生”的神仙福地“小南岳”的云阳山国家森林公园,因线路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适宜植物生长,因而,沿线植物群落景观结构丰富、层次分明、色彩鲜艳夺目。同时由于长期水流冲刷而形成的溪流,带着哗哗的水声顺着山谷一泻而下,岸边长满树干覆盖着青苔和寄生藤的大树;不远的山头孑然挺立一棵一棵树形优美、红叶满枝的枫香树,好一派壮美古朴的原始生态森林景观。

1.4公路景观

路线部分路段与省道、县道平行和平交,从快速行驶的高速公路上俯瞰蜿蜒曲折的省道,一排排挺拔整齐的杨树、曲线流畅的公路、公路旁时隐时现的农田、高低起伏的山地丘陵、色彩鲜明的经济林构成一幅幅流动的画轴。

1.5独特的丹霞地貌

路线(K90~K102)从山地中穿行,两岸随时可看见由独特的丹霞地貌为主构成的山地景观,当那造型怪异的、色彩斑驳的、千疮百孔的山崖跃入人们的眼帘时,一定会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1.6河流、水库风光

路线(K25~K50)基本沿洣水往西延伸,时而与洣水擦肩而过、时而又与洣水并驾齐驱、时而一桥飞架跨越洣水,随着洣水的缓缓流淌,高速公路的飞速奔驰,洣水河畔的风光不断发生变化,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沿途不时闯入眼中的还有满眼碧透、倒影婆娑的水库风光。

1.7历史、人文景观

路线地处湘赣边境井冈山革命老区,连通了部级旅游景区五岳独秀的衡山、部级森林公园桃源洞自然保护区、革命圣地井冈山和中华民族始祖神农氏安寝之炎帝陵;茶陵的南浦铁犀、秦人古洞、南宋古城墙;攸县山川秀丽,名胜古迹甚多。攸州八景之一的灵龟峰,现为株洲市佛教协会圣地。始建于唐代的阳升观,历经千年风霜,至今仍香火绵延,钟声不绝。酒埠江风景区被有关专家誉为“西有张家界,东有酒埠江”,区内白龙洞钟乳石千奇百怪,堪称人间奇迹;炎陵县域内让人寻根谒祖的炎帝陵、革命先辈“星火燎原”相关革命活动的历史遗迹和故址、“人间仙境,世外桃源”的国家森林公园桃花洞风景区、“巧对佳话”传诵至今的湘山公园等,均为令人无比神往的历史人文景观。

二、多土景观在公路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公路选线过程中,注重乡土景观的保护和利用。尽量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尽量减少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同时通过景观设计,构建高速公路更合理更优美的环境景观体系。

2.1路线景观设计

线路K0~K15段,选线时考虑不占用农田,减少山地植被的破坏,保持原有的山地丘陵、田园风光的完整性。因此,路线顺应低矮丘陵山脚的走向布置与山丘坡脚、谷地和垭口,不影响农民的耕作出行。同时通过绿化恢复,可基本保持田园的宁静的特点。同时公路保持一定的标高,植物采用开放通透式配置,为行驶人员提供一个观赏山景和体味田园美景的最佳角度,使这段公路成为开放式的观景廊道。

线路K29段穿越处于大滑坡地段的罗家屋场,森林植被茂盛,古树名木较多,为避让和保护它们,线路在此路段调整线形半径使路线恰好从树群中间的真空地带穿过,从而十分有效地保护了自然景观,同时又能欣赏到浓郁的绿色美景。此路段利用弃土将路基加宽,可使行驶人员做短暂停留观赏美景。

线路K25~K50段,随着洣水河的蜿蜒曲折,线路时而横跨俯视洣水风景、时而远离遥遥远眺江畔树影、时而并驾齐驱可驻足饱览洣水的秀丽风光、时而擦肩而过让人只能匆匆一瞥,通过多视点、多角度的变化,将迷人的洣水风光展现得淋漓尽致。此路段可在K25+500m~K25+900m线路左侧沿洣水河畔,利用本地石料垒砌成极具地方特色的观景平台。

线路(K90~K102)两岸山峰此起彼伏、高低错落,为保护特殊的地形地貌——丹霞地貌,线路基本上顺着峡谷和山地坡脚走线,同时调整线路标高,既保护了自然景观,又能使行驶人员在一定高度,从最佳的角度更好的观摩丹霞地貌形成的独特景观。在K99~K100段线路的两侧山峰中选择视野开阔,施工难度小的一座山峰作为观景平台,采用当地石材修筑登山蹬道和木材修建富有地方特色的休息亭。

2.2公路绿化景观设计

绿化是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改善道路景观,美化环境。调节气候,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净化空气,改善大气环境。降低交通噪声。稳固斜坡,防止水土流失,保持路基稳定。诱导视线,防眩遮光,确保行车安全。因此衡炎高速公路的绿化,应围绕“回归自然、拥抱绿色”的主题和“安全、舒适、环保、和谐”的原则来布置和规划高速公路绿化。同时应注意:公路绿化设计重点应放在主线和路基边坡的绿化;色彩基调以绿色、红色和青色为主,图案则主要采用线条流畅、简洁传统装饰图案为主;绿化工程要进行总体规划,体现经济与实用、绿化与美化、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的原则。沿线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在绿化植物品种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尽量采用适地适树品种,并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土质、气象等),结合设计要求及本地区草木的生长情况确定;采用“简单的、淳朴的、自然的”表现手法进行绿化植物的配置,使沿线绿化景观完全与大自然的景观融为一体;绿化施工的最佳工期是雨季到来前,绿化物种的外形、体量和色彩需注意季相的变化,并注意提高绿化植物的管理水平及绿化工程本身的社会效益。因沿线山区保护动物多,应考虑在野生动物出行频率高的地段,设立动物通行天桥,既保护动物免受伤害,又为公路增添一道风景。

互通立交景观设计结合地形的高差变化及立交桥附近预留的绿地进行设计,植物配置以草坪、灌木和草花为主,选择树形优美的乔木作为孤植树,其余树种作为点缀布置。在互通区大环的中心地段,在不影响视距的范围内,设计稳定的树群,可常绿与落叶树相结合,乔木与灌木相搭配,既增加绿量,又形成良好的自然群落景观,自然而壮阔,同时可减少人工抚育管理。

隧道景观设计注重洞口形式和进出口的绿化设计。洞口设计主要结合当地的文化和建筑风格进行造型设计,选择洞门结构形态时,还应注意视觉上的相对感及与其它建筑物的主从关系,凸现隧道洞口的美学效应。隧道进出口绿化需满足视觉的要求,缓解明暗急剧变化给驾驶员带来的不适感,另外,洞顶和洞侧植被应与山体植被一致,过渡自然,能很好的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2.3房建服务设施景观设计

目前国内高速公路服务区的选址与具体设计基本上采用按里程指标控制,沿公路主线两侧基本呈对称方式布置服务区建筑(有时甚至一条高速公路的建筑方案也完全或基本相同)。从而造成服务区直接与高速公路相接受公路交通噪声与汽车废气的污染较大,是一种缺乏“人性关怀”的唯设计师设计思路,尤其是山区高速公路服务区若采用上述选址方式往往还会产生新的大填大挖,既不利于发挥服务区的服务功能,又对环境景观造成较大的破坏和负面影响。衡炎高速公路正是穿行于山地丘陵、河流谷地之间,自然环境优美,因此衡炎路的服务设施选址,应协调公路建设于优美的自然景观的关系,突出体现服务设施的服务主体为“使用者”及周边的居民,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贯穿设计的全过程,并结合当地的地理条件、人文景观,将自然景观有机的融入其中。服务区、停车区选择在风景优美,山水俱佳的地方,尽量依山傍水,随坡就势,这样在方便司机停车、加油、休息的同时还可观赏到优美的自然景观。

本次在杨林服务区的选址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的运用。将杨林服务区定在山地植被丰富,绿意盎然的地段。在服务区的布局上,可以结合服务区的功能特点合理利用自然地形或利用弃土人工设计微地形使服务区于主路之间隔离开来,使服务区的主体建筑和停车场等设施尽量布置在公路视线可及范围之外,利用线形自由灵活的减速、加速车道将服务区与主路连接,于闹中争得一块相对安宁、且景观环境优美的服务区。服务区内利用造园手法,将自然景观巧妙的借入服务区,同时利用植物群落和游路的区划,将服务区分成风景各异的绿化空间,使整个服务区山水交融,风景怡人,成为衡炎高速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结合沿线居民居住特征,在房建设计中,秉承着“历史传承,和谐创新”的原则,尊重当地地域特征和文脉,在建筑造型上,吸收当地民居建筑中优秀的,有代表性的建筑元素。通过对建筑的实质的深刻理解和对当地文化的深刻挖掘设计出极富地方特色的建筑。采用当地的建材和现有常规建材为构筑手段,巧妙地驾驭材料的质地、肌理,创造性地美化建筑空间形态、空间序列,精心打造绿色的建筑外环境,采用朴素、简约的建筑风格。通过建筑单体之间的灵活自由的组合,既达到不同功能建筑之间的融合,又通过组合变化产生强烈的空间感。

三、乡土景观对现代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意义

3.1保护乡土景观有利于现代高速公路的持续发展

衡炎高速公路沿线自然风光秀丽,因此在沿线的景观设计中应树立面向节约资源的设计理念,最大强度地保护和利用现有景观资源、最大可能地避免浪费资源、最大能力地挖掘开发新资源、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废弃资源。

衡炎高速线路设计和建设阶段已充分考虑尽量避免破坏自然环境和原有风景,充分保护各种动植物、河流水域、名胜古迹。在特殊路段必要时还适当地修改了设计和施工方案以保全原有风景、甚至是一棵古树(如K29大滑坡处枫香和古樟的避让和保护利用)。在保护原有风景的同时,作为现代化的生态旅游公路,设计为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衡炎路灵活运用多种元素,构筑旅游公路的特色景观环境,使之成为现代化生态环保的时空走廊。

3.2发掘乡土景观有利于自然融合与环境协调

衡炎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着重考虑公路环境与沿线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的问题,减少人为雕琢和人造景观的痕迹。在考虑平纵、横断面相结合、填切土方平衡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相结合,努力做到不仅不破坏自然环境,还能通过对局部地形、物种的调整改善沿线生态环境,不仅考虑到公路线形美观,还考虑到司乘人员良好的心理和视觉的感受,做到“显山露水”,使衡炎路真正做到源于自然、融入自然、高于自然。从公路建设一开始就应当杜绝乱开挖、乱取土、随意施工、肆意破坏环境的行为;排水和防护工程应当配合景观设计,视线范围内的截水沟可利用植物进行隐性化处理:道路互通范围内的内侧边坡尽量因地制宜、随坡就势、坡度普遍放缓,逐步取消违反人性化的圬工防护工程,采用地被植物替代;道路边沟充分考虑保护农田,沿线服务设施、各种桥涵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建议采用本地石材、木材等结构(如木栈道、古城墙等)应充分体现当地特色并与周围自然环境、景观相协调。

3.3利用和营造乡土景观为当地人的生活设计

衡炎路景观设计的主题为“回归自然、拥抱绿色”。围绕这一主题,充分发掘沿线各地域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特征加以利用,由此表现出各自的特色和韵味,适当的进行艺术加工和变化,如构筑物的风格、造型、色彩以及线形的弯曲、起伏等,既使司机在行车途中感受到沿途景观在一片充满生机的绿海中,随着公路的延伸富有节律感、多样性景观、使人心情愉悦达到消除疲劳提高行车安全的目的;同样也为沿线经年累月生活在与自己有着密切关系的公路周边环境中的当地人,提供一个相对熟悉、和谐的景观。

3.4现代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创新的灵感源泉

当代景观设计范文篇8

低碳,指较低或者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即是一定意义上通过减少碳排放为途径的环保。近些年来,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人口规模、社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各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球气候变暖,各种极端天气现象频繁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在此背景下,低碳、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景观等一系列新概念也相应的兴起,为解决全球危机问题带来了一线希望。由此,“低碳”作为极富社会价值的观念,成为了全球主流的意识形态,也为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发展模式提供了一个契机。

2.低碳理念在当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2.1以自然为本的设计

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高效的自我修复系统,尊重自然,尽量减少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开启自然的自我恢复功能成为解决碳排放问题的最佳策略之一。而当代城市景观设计中,许多设计方案打着“低碳”的标签,事实上并不低碳。例如,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一股城市绿化“草坪热”在全国许多城市兴起,为了跟随潮流,许多城市砍掉原有枝繁茂密的大树,用大面积的草坪取而代之。在西北一些严重干旱的城市,设计师为了达到奢华的视觉景观效果,不惜建大面积的水景设施。这些形式作品在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也加剧了碳的排放和自然修复功能的退化。

2.2人性化的设计

当代城市景观其本质就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空间,是使用的艺术,因此城市景观设计应从人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使其设计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以营造以人为本的和谐的当代低碳型城市景观。我国的山水画论中言“心无水则不活”,可见在整个自然景观要素中,水景设计的重要。在低碳语境下,水景设计除了考虑效果上的营造,还应该因地制宜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如在地址的选择上,就应该依据地势特色、水源环境来设计水景,创造出符合市民需求的优雅的景观环境。

2.3生态型的设计

西蒙兹说“人类需要从城市中获得灵感、激励、身心放松、优美及愉快的源泉。”城市作为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建立的一个人工生态系统,这就要求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必须以生态为核心。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发掘现有的绿地资源生态效应,利用生态维护和再生的设计方法,使城市景观设计为人类提供无尽的生态型服务,使城市真正走向低碳化。

3.当代低碳型城市景观设计的营造要则

3.1自然优先

人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当代低碳型城市景观设计创建的首要原则就是以自然优先。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人文条件等,使设计适合原有基地环境,达到城市景观建设对原有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达到最低程度。例如,在园林水闸的选择时,就应顺应自然水流自上而下,由高到低的自然原理,将闸口正对水流地处,这样既能使水流顺畅的通过水闸,又能防止水流不均匀的对水闸基地的冲刷。结合土地本身的自有净化修复功能,大量使用乡土植物以及水体净化等生态措施,以降低景观后期的维护成本,延长景观的使用寿命。尽量保持原有河流的自然形态,水景植物的配置上模仿自然生物群落,保持植物多样性原则等。

3.2适度设计

当代景观设计范文篇9

关键词:水元素;景观设计;设计原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与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大众对改善生活环境的渴望也是日益剧增,人们对于景观设计有了更高的重视与要求,使得当代景观设计需要更加生态化、可持续化。这也让水元素在景观中更加频繁出现,形成现今独特的设计风气。水元素作为重要设计元素,在当代的景观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水元素与景观要素进行分析,将水与各景观要素进行对比,研究水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形式和设计原理,以到达更好的将水元素与景观设计相结合起来。更好的营造出生态、可持续同时具有观赏性的景观空间。

一、水元素设计符号

水,作为一种自然元素,同时也是设计中的重要设计符号。水元素在当代景观设计中地位突显,在城市景观建设中频繁出现,使得城市环境更加亲和、通透。在如今的景观设计中,水环境具有观赏性、互动性和参与性。给予人们在城市生活中增添亲和自然、回归自我的情景体验,展现出了别样的生态环境理念。在中外古典园林的设计中也是“逢园必水”,可见水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如何对于水这一自由无形、包容万物的元素进行理解并加以应用也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课题。在景观设计中我们应将水元素作为一种具有生命的对象来看待,在整体设计中将水的生态性作为重要的考量问题。水,如同魔盒一般。不同的打开方式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给予它一丝力便可流动,发出声响;不予理睬也可静止如镜,虚幻倒影。由此可见水一种绚丽多彩、变化万千的艺术设计符号。

二、水元素与景观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水与建筑

水在对于建筑空间的影响不仅在于扩展空间,更多体现在空间的丰富、协调与划分中。当水体面积达到一定面积后形成水域界面,与其他界面形成对比,相互映照,使得空间更加丰富。当水体形成一定的线性分布,限制指定的人体行动方向,以达到划分空间,增加空间层次的作用,流水在两个不同界面的过渡中也有着很强的视觉效果。在控制好水流的方向后还能够达到一定的引导、连接的作用。在设计中巧将建筑与水相结合,可达到即分离,又相互联系的空间效果。

(二)水与环境生态

在当代城市环境中,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生态与可持续问题愈加严重。环境生态问题也成为景观设计中的重要考量因素,由此水在景观设计中的生态作用也愈加重要。水的生态功能多样,在一定的设计下,水体可净化空气、调节空气干湿度、沉降浮尘。水更是有机生态的承载体,水可为植物与生物提供空间和持续性支持,与之形成完整的生态圈。将这种生态圈与配套设备相互融合后是的整体空间达到可持续性与舒适性,同时还营造出绿色、健康、环保的生态美感,实现功能与审美的完美结合。现代景观设计中,生态与可持续以成为一个时代主题,在设计时应在使用水元素完善空间的同时,也要注重将水元素与生态相结合。结合环境整体,形成生态环境圈。

(三)水与文化精神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单纯的功能性与设计美感以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设计需具有文化传播性和创意的精神内涵。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物质,在经过人类数以万计的文明发展积累下,水已然演变为一种文化精神符号。用水元素与环境进行融入,利用水的本质特性与“声、光、色”的变换,营造出一种极具联想性的感官环境。向人们传递某种精神意境,满足人的文化精神需求。在景观环境中的水元素,不一定都是以水本身为显现的。例如在日本枯山水景观中,场景中本无水景,但是将石子与沙砾有规律的整理排列,与山石相结合就形成了一种山水波纹的“错觉”。由此也在表明,水元素在景观中的运用,也可以精神映射传达一种文化美感,而不拘泥于物质载体。

三、水景观的设计原则

(一)保证生态性与功能性

保证景观可持续与使用功能是景观设计过程中基本要求。水在具有装饰作用的同时,对于环境具有空间协调、生态改善、亲水娱乐等功能。在设计过程中尽力完善、整合水与各个景观要素间的关系,在不影响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对水元素功能性进行最大化的利用。在水的生态性上,仔细分析原始景观地区的生态关系,有选择性的使用水体。巧借水对小气候的调节功能,对设计对象的生态圈进行改善,实现可持续设计。

(二)环境整体协调

水元素与景观设计中的其他要素一样,属于环境整体的元素之一。在对于水元素的设计过程中,不应过多的将水体等作为设计主题,而忽略了环境的整体统一性。在实际设计中,要对于设计对象进行客观、深入的研究。得出限制因素与可控条件,有取有舍的采用水元素设计,协调水相关设计与整体设计中的尺寸、形态、精神传达等方面的关系。构成丰富多样、相辅相成的和谐环境。

(三)设计安全性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水都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性。但水在温和灵动的同时,也是令人敬畏的无形杀手。水的危害性可以直观和微观来分为两类。直观类:暴露于人们可接触范围内的“明水”,当“明水”达到一定体积,会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中形成区域性的危险空间。对于人体和财产都有着潜在危险。微观类:建筑内部或地下水层,水体长期侵蚀建筑,对建筑的功能与安全性造成不可修复的破坏。水体的自行交换过程中也可能会相互污染,使得整体环境生态破坏,产生有害因素,影响人体舒适、与健康。对于“明水”的面积、深度等尺度,针对使用人群的不同进行调整,确保在安全范围以内。在水体周围环境中预留出安全防范措施,以应对突发状况。针对建筑内部的水在运行材质和排疏导向细节中进行预防,将水体有计划的隔离、疏导。由内到外,尽力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本文通过对水元素在景观设计中应用的研究,认识到水元素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与景观各设计要素融合后都有着良好的设计效果。通过对设计要素和表达形式的分析,总结出景观设计中水元素的设计原理。即确保水的功能性、统一性、安全性。以生态、可持续的、创新包容的设计思想将水元素融入景观设计中去。引申出对于水的精神文化、设计创新等问题的研究。将水元素更好的实践在景观设计中,丰富和发扬创新设计精神。

作者:蔡晨光 单位:湖北工程学院美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吴良镛城市论文集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罗峻.《现代居住环境中水体景观的规划与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2003.

[3]章俊华.《居住区景观设计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当代景观设计范文篇10

1缺乏总体规划城市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有着重要的关系。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必须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才能让景观设计更好的服务于城市。但是,从我国城市景观设计现状看来,许多城市还是缺乏总体的规划。这就使得许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较为“凌乱”的现象。例如,有些城市在发展当中,对景观设计的要求非常宽松,使得景观设计质量不高,虽然可以节约一些成本,提高一些效益,但对于城市发展来说,所带来的损失却不是一点点的收益所能衡量的。还有一些城市则是今拆明建,今天一风格,明天一想法,使得景观设计根本无法开展下去。因此,缺乏总体规划是现阶段城市景观设计的主要问题之一,而且在很多的城市当中,都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

2忽视生态环境从整个人类发展历史上看,人类社会变化最重要的转折点就是工业革命的到来。工业革命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开始利用各种机械、设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但是,工业革命也带来了负面影响,那就是环境的恶化。随着工业革命的逐步开展,各种人类活动日益频繁,出现了一系列对资源过分攫取以及对环境破坏的行为。发展至今天,就是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因此,各国都在大力提倡生态环境建设。城市景观设计逐渐受到当代人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其环保性能,人们希望通过景观的设计来美化居住的环境,提升居民生活环境的质量。但是由于长期生产习惯以及生活观念的影响,了许多城市依然在不注重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进行城市景观设计工作,从而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3不注重古代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城市景观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历史景观的设计。但是在实际设计时,却有一些人员没有真正认识到景观设计的内涵,只是为了设计而设计,不注重古城和古建筑保护。要知道,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和建筑,这些传统的古城以及古建筑都将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景观资源,但是在现阶段的城市景观建筑设计中,不仅没有对古城和古建筑进行良好的保护,还将原有的一些古城和古建筑进行了大量的破坏,致使众多的文明被湮没。

二、中国城市景观设计的出路

1展现历史文脉,彰显城市特色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传统建筑,都有着无与伦比的优质资源。因此,当代的中国城市景观设计应该抓住这一特点,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形成世界独一无二的城市景观。具体来说,就是要让中国城市景观设计展现历史文脉,彰显城市特色。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为出色的成就。在展现历史文脉的过程中,需要将有名的历史时期展现出来,让恢弘、大气、磅礴等词语成为主题,这样才能突出我国城市景观设计包含的丰富历史文化背景。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在城市景观设计当中,有效的展现出城市景观特色,这样不仅仅会让景观更好的发挥功能,同时对城市的发展而言,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城市的特色较多,无论是高科技还是高效率,都能够在城市景观中有所体现,因此在将来的工作中,我们需要让城市景观设计彰显独特的一面,避免统一的情况出现。高大、威猛的建筑未必适合于每一个城市,我们需要根据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人文环境来进行景观设计,否则结果肯定不理想。

2注重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不注重生态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城市景观设计设计中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要想为其找到合理的出路,就必须要改变这一点。因为,对于城市而言,要想给人们更加舒适的享受,更加便利的工作,以及更好的未来,就必须在景观设计方面,注重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而且在很多的方面,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另一方面,由于植被的覆盖率大幅度的降低,城市的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很多地区的污染指数大幅度升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有出色的景观设计,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在未来的发展中,设计人员需要注重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绿化城市和改善空气质量为主,力求将城市的综合指数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3立足现代观念,体现城市意境当代中国的城市景观设计,可以充分利用中国古代原有资源,进而设计出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还应该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特性。因为,建设后的城市毕竟是为当代人所使用的。因此,中国城市景观设计要想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必须立足现代观念,体现城市的意境。现代的观念,如果通过景观设计来表达的话,就是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也要让社会和谐发展。通过细心观察,可以发现,很多城市的景观设计以一些花草树木为基调,组成一些动物,如大象、大熊猫一类,这类景观设计能够自然的生长,虽然经过人为的拼接,不会对其生命造成影响,但是还需要一些专门的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定期修剪,保持形体。相对于水泥和钢筋做成的景观设计,现今的居民更加喜欢这样的绿色景观设计,它不仅净化了空气,还为城市增添了一道亮色。有些设计人员以独有的想法和思维设计出了一些高端的作品,但并不符合大众的要求,即使在国际上叱咤风云,在城市中却无用武之地。因此,在将来的工作中,必须立足现代观念,体现城市意境。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