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服务合同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01:58:23

外包服务合同

外包服务合同范文篇1

(一)工程建设档案的类别和数目急剧增多,需要引入外包服务

工程建设档案具有形成阶段性、载体多样性、利用频繁性的特点,在进行工程建设档案的收集和整理时,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档案工作者对档案管理的工作量。同时,随着城市的日益发展,工程建设档案的类别和数目急剧增多,这种情况要求在工程建设档案的管理中引入外包服务。

(二)引入外包服务,可以提供高水准、高层次的档案管理服务

工程建设的专业程度较高、技术性较强,这些特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程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增加一部分档案业务的外部投入,例如使用具有良好信誉的外包服务机构,可以避免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重复劳动和高成本等问题。目前,部分工程建设档案在向相关职能部门移交时,存在着多数档案被退回的现象。笔者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施工过程中资料人员不断更换导致的资料不齐全;整理不规范;用章错误或缺少印章被要求整改等情况都会导致工程建设档案被退回。而如果采用档案外包服务,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些问题,因为大多数外包服务公司可以提供高水准、高层次的档案管理服务,特别是可以节省人力和物力在工程建设档案移交过程中的投入。特别是可以有效地利用人才、技术和其他资源,极大地满足了工程建设档案工作的要求,节省了招聘成本和培训成本,增加了人员配置的灵活性。

二、工程建设档案外包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在工程建设档案中引入外包服务,可以提供高水准、高层次的档案管理服务,但是推进工程建设档案外包服务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整理质量有待加强

在工程建设档案外包服务中,档案部门作为工程建设档案外包服务的委托单位,获得高质量的外包服务是其主要诉求,而作为受托单位的外包服务公司关注的则是如何降低成本获得利润的最大化,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们会尽量压缩外包服务的成本,而这很容易导致档案整理质量的下降。同时,可供双方借鉴的标准和要求尚待规范,这在档案外包服务中体现为档案分类不清晰、整理顺序凌乱等。此外,在外包服务过程中,监督的缺乏也不容忽视。一方面,委托单位出于成本的考虑,使得第三方监督不到位,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档案的监督管理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保证;另一方面,仅仅依靠外包服务公司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也是不可行的,较为经常出现的情况是会出现档案载体的损坏、信息内容的丢失泄露。

(二)对档案载体会产生不良影响

在档案整理过程中,档案委托单位的主要目标是保证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安全性、系统性和有效性。但是,外包服务公司在实施具体业务的过程中,存在对档案载体的破坏问题。就载体而言,工程建设档案分为纸质、电子两大载体,纸质档案在装盒时,由于形成的文本标准不同会涉及对档案的拆分(例如,A3大小的工程建设档案,装入标准规格为A4的档案盒内时,会涉及如何处理才可以放入档案盒中的问题),而外包服务公司出于提高档案整理效率,以及保持档案整理效果整齐、美观的考虑,会对相关档案进行非专业化的拆分,这样势必会破坏档案载体的完整性。对于电子档案特别是光盘档案而言,外包服务公司不仅随意放置,而且还不会采用防磁处理,这样只能对其寿命产生不良影响。

(三)档案信息安全存在问题

在工程建设档案外包服务过程中,档案信息安全问题尤为突出。档案委托单位将工程建设档案交由外包服务公司整理,外包服务公司的工作人员首先要对工程建设档案的内容有一定了解,在数字化阶段工作人员会直接接触到每一份工程档案,这样会使工程建设档案的信息保密价值受到影响。特别是那些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外包服务的工作人员,他们的信息安全意识淡薄,不仅会导致档案信息的泄漏,甚至还会造成档案原始资料的遗失,从而给档案信息内容安全带来威胁。因此,保障档案信息的安全应是工程建设档案外包服务顺利开展的关键。

(四)合作失败带来的风险

档案委托单位在工程档案外包服务过程中与受托单位合作失败将面临巨大风险,不仅影响到工程建设档案的利用,甚至还会引起法律上的纠纷。笔者认为导致这种合作关系失败的原因在于档案委托单位与外包服务公司之间的合作制度不完善、信息沟通不顺畅。

三、解决方法

(一)制定相关标准,加强整理规范

首先,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规范制定可行的工程建设档案整理要求,档案委托单位应与外包服务公司保持紧密联系,根据其外包服务的要求,对外包服务公司执行标准的情况进行指导与监督。外包服务公司则需要将其进展情况及时通知对方,并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与委托单位积极沟通,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实施办法。需要注意的是,双方需要达成共识,以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对档案整理的质量进行控制,保证多人验收。在工程建设档案整理结束并移交到相关职能部门后,档案委托单位应根据实际移交整理的档案数量、不同载体进行验收,验收人员应由档案人员、分管领导组成,分别从档案分类、编号、著录等细节入手,结合制度规范进行验收,并在验收清单上签字确认。只有具备上述基本条件,才能有效地在外包服务过程中提出专业的整理方案及意见,保障工程建设档案的规范整理,真正将工程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

(二)加强工作监督,确保档案载体的安全性

档案委托单位要根据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特点,对现有工程建设档案进行认真地梳理。首先,对工程建设档案中涉及的内容公开性进行界定,例如哪类工程建设档案可以实现外包服务,哪类工程建设档案不能实现外包服务,需要对其划定一个明确的范围。其次,在档案外包服务实施过程中,外包服务公司要随时接受档案委托单位的监督,档案委托单位要及时与其沟通可能导致档案载体受损的情况,在征得档案委托单位同意后方可实施,同时还要会同档案委托单位与其档案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积极沟通并达成共识。

(三)签定相关协议,做好外包风险控制

在实施档案外包服务的过程中,档案委托单位应立足长远发展,结合档案外包服务的现状,尽量规避档案外包服务带来的风险,需要在开展外包服务工作前,就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档案委托单位与外包服务公司在合作之初,要签订外包服务合同及保密协议,以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该协议的条款中,需明确档案和信息内容的安全保护问题,严格要求档案整理人员不得损害原有的档案、影响档案的完整性;档案规格确实超标,应根据实际情况,经档案委托单位同意后方可进行拆分;不得泄漏档案的内容信息,一旦发现,档案委托单位有权追究外包服务公司的相关责任,包括经济责任乃至法律责任。

(四)规范制度流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外包服务合同范文篇2

1医院物业外包原则与管理体系

医院后勤实行社会化是卫生改革的趋势,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有利于医院吸收专业公司的管理经验及先进设备。根据工作实际与医疗工作相关度,遴选符合条件的优质外包服务单位,合理确定物业外包的范围并实施分类管理。

1.1物业外包原则

医院物业管理应坚持因地制宜、分门别类、精简高效、统一的原则。物业外包是将社会化的企业融入医院管理体系,承担后勤服务社会化工作,如园林绿化、建筑保养、维修维保等项目。医院引入物业化管理应根据医疗卫生行业管理、医院自身管理及后勤软硬件管理的现状、服务内容等制定可行性方案,选择有专业资质、社会口碑好的物业公司。

1.2物业外包管理体系

医院物业外包应加强规范化监管,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合理分工,明确权责。医院物业管理制定了《外包业务管理制度》《物业公司月度考核管理办法》《特殊岗位工资调整及绩效考核方案》等规章制度。设立“一办六个中心”。“一办”是指物业管理办公室,其职责是负责与物业公司就日常工作及存在问题进行沟通、协调、磋商,收集汇总各管理处室、用工部门对物业公司的管理意见和考核结果,根据合同条款兑现奖惩。“六个中心”包括保安中心、配餐中心、配送中心、保洁中心、临工中心、护工中心,全部由物业公司整体管理。

2医院物业外包监管要求

对六个中心的监管采取物业管理办公室与属地化科室相结合的双重管理原则,由物业管理办公室具体实施月度考核工作。物业管理办公室根据测评打分、满意度打分、缺岗、工作质量、投诉、罚单等考核内容,按实际支付劳务费,并提出针对性改进意见。属地用工部门负责日常监管与质量考核。

2.1构建考核体系,及时评估物业管理质量

为提高物业服务水平,加强对物业公司的监督和管理,医院采取多种举措,确保物业外包服务得到有效监管与考核。一是成立后勤物业管理委员会,成员包括分管后勤院长、医疗、护理、院感、医技、后勤、审计等部门负责人,定期召开物业管理会议,形成多部门合作、共同商榷、合理运用管理工具解决当前问题,持续改进服务的管理体系。二是由物业管理办公室建立质量考核网络,规范六个中心服务岗位职责,采取分层管理、设置分值、量化考核等方式,对物业外包服务进行考核。三是不断推进物业服务属地化管理,建立健全物业质量考核体系,完善现场考核方案,实现物业服务质量现场监管[2]。

2.2控制费用,严把用工申请

按照合同约定,对有年龄限制的特殊岗位,要严把用工申请。我院物业管理办公室根据用工部门提交的申请表,实地进行工作量测算,做到科学、合理配备用工人员,节约医院人力成本。我院物业外包人员占全院在职职工人数比为34%。因新冠疫情原因,保洁人员、安保人员等岗位均比上年度用工人数略有增加,同比增幅为13%(见图1)。

2.3建章立制,完善日常监管

物业管理办公室协同多部门参与物业沟通指导、制定培训计划、负责监管考核,制定了较完善的考评机制,如《六个中心管理监督考评机制》《外包服务质量督查表》《外包服务沟通协调记录》《物业公司考核表》《后勤服务满意度调查表》。管理人员不定期下临床科室,督查在岗情况,调查患者满意度和所在服务单元医务人员满意度。

2.4梳理成本结构,做好外包费用结算

外包服务公司的成本主要由员工薪资、运行费用、物业管理费、政府收费等费用组成。(1)员工薪资:包括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工资、夜班费等。(2)运行费用:包括服装费、耗材使用费等。(3)物业管理费:结合评分等考核结果,支付物业公司相应的管理费。(4)政府收费:包括残疾人基金、环卫费、退伍军人安置费等行政收费[3]。物业管理办公室定期召开物业管理会议,在合同金额的基础上,根据考核表、考勤、加班、绩效奖、临时增员等内容,结算上月外包服务费。2.5加强培训,提高员工服务技能按照行业标准和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医院定期组织物业外包公司的员工开展业务学习。物业管理办公室年初制订培训计划,邀请医疗、护理等相关专家对物业公司员工进行培训,主要培训两方面内容:一是业务技能培训,如保安防爆培训、院感知识、手卫生等;二是职业道德、窗口服务人员礼仪与规范及医院相关规章制度培训,以便提高服务质量及服务内涵[4]。

2.6实施信息化管理,提升服务精准度

为提高工作效率,医院上线ITS中央运送信息系统云平台,如根据任务需求,系统可自动优选派发手术室附近的运送人员。推行手术室接送病人抢单模式,实现过程干预管理,便于责任追溯,纳入运送人员绩效分配,充分调动运送人员工作积极性,提升服务精准度。

3物业外包风险点及审计评价

医院引入物业外包管理要形成可行的方案,选好物业公司,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并制定有效的监督措施。结合国家、省、市、医院相关制度,梳理出风险点加以防范。

3.1采购制度执行风险

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法》和医院管理制度执行采购。规避政府采购监督,可能导致采购业务违法违规。医院依照政府采购法和条例规定的方式实施采购。后勤部门根据自身需求,设置相应的遴选标准,对承包方的合法性、合规性、专业能力、技术水平等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和评估,使招标管理流程标准化、规范化[5]。

3.2合同管理风险

合同签订内容与制订的服务外包方案内容若不一致,可能导致合同签订与执行相脱节。监控承包方是否按照规定的标准和制度,履行自身的职责和义务。医院制订有效的物业外包监管措施,如资产管理、信息资料管理、安全保密等方面的管控,防范医院重要信息外泄。医院审计处现场审查物业外包合同等相关资料,合同签订与执行是否一致。物业公司是否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医院相关规章制度履行合同义务,做好对本单位外包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并承担相应的安全生产责任。如审计发现,合同中未制定固定资产管理、相关信息资料管理、安全保密等方面的管控措施条款,应提出增补以免导致这些方面管理缺失。

3.3外包费用测算风险

医院物业管理费用占业务收入比例是否控制在合理范围;在服务费用测算方面,是否根据合同约定合理确定外包服务价格;是否对外包费用结算工作做好核算与监督。若复核、监督不到位,可能造成多支付外包费用,给医院带来直接经济损失。医院自身管理生态环境会直接影响后勤外包服务的成本控制。对人力成本、运行成本、各项补助等指标进行科学测算,合理确定外包价格,严格控制外包业务成本。加强对物业外包的管理,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节约不必要的开支[6]。物业管理办公室安排专人测算外包费用,明晰成本支出,以书面报告形式说明费用支付理由、依据、及支付的审批流程,每月将费用汇总表交医院负责人审核。严格执行临床科室增员审批流程,合理控制医院人力成本支出。

3.4外包业务验收风险

是否在合同中期、合同到期时组织相关人员对外包业务质量进行测评与评估;是否制订相关验收标准。根据验收结果对外包业务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做出总体评价,并据此对外包业务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进行改进和优化。医院物业管理办公室在合同到期时组织质量控制部门等相关职能部门,对日常管理流程、服务质量测评等项目进行审查,根据验收结果对外包业务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做出总体评价,并据此对外包业务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进行改进和优化。

4审计建议

一是完善物业服务管理与考核制度。细化管理内容和考核流程,定期检查和监督物业管理效果,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评估物业管理质量,按制度规定实施相应的奖惩。二是实施科室内控制度。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内容,并逐步落实到位。三是加强物业员工职业道德、责任意识教育。尤其加强护工中心、保安中心相关人员培训,强化归属感,提升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避免影响医院声誉。四是合理测算外包费用。费用结算时要求物业公司提供出勤表,确保岗位人员工作量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李莉.劳务外包内部审计的流程与实务[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9,30(10):1335-38.

[2]吴永仁,印卫东,王俊.公立医院后勤物业社会化管理模式实践[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8,29(10):1169-70.

[3]程子伟.医院后勤外包服务成本控制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7,37(4):74-75.

[4]郝尚永.医院物业外包服务管理与考核体系建设[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20,21(7):82-84.

[5]王琪.探讨医院物业外包服务的内控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18):111-112.

外包服务合同范文篇3

(一)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是破解高校后勤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有力抓手。党的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此相一致,当前高校后勤的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学校和师生日益增长的“无限的”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有限”的后勤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不仅后勤服务供给总量“有限”,而且后勤服务供给结构和供给效益也“有限”。因高校后勤的“有效供给不足”,这时后勤服务外包提供给我们一种“无限的”可能,促使高校后勤实现从有限服务到无限服务的提升,提高后勤供给的总量、质量和效益,扩大有效供给,从而破解高校后勤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二)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是高校后勤供给侧改革的有效措施。1.“调结构”。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有助于优化后勤组织结构、产出结构和队伍结构。新型的高校后勤保障服务体系不仅“自办后勤”,而且更加注重“选后勤”和“监管后勤”,关注三者的综合产出,目的是为师生提供更多的有效供给。并且通过后勤服务外包,也促使加快建设专业化的后勤监管队伍,有助于改善学校后勤队伍状况和人力资源质量。2.“提品质”。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有助于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和品质,提供多样化特色供给。引入专业化的社会企业,用后勤行业标准要求社会企业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的后勤服务,实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更关注服务细节,做好“最后一公里”工作,提供给师生多样化特色供给,满足个性化、多层次需求,从而将高校后勤的质量和效率提升层次。3.“降成本”。高校后勤服务外包不仅可以降低办学成本,还可以有效降低风险成本。高校后勤是“花钱”的部门,如何尽可能使用相对“有限的”资金满足相对“无限的”师生服务需求,通过后勤服务外包,充分利用市场竞争和规模经济所带来的优势,有效降低成本。同时服务外包还可以有效规避风险和责任,比如后勤用工风险。4.“补短板”。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有助于补后勤投入、制度标准和人力资源之短板。通过后勤服务外包,利用社会资源办高校后勤,用市场化机制手段经营、盘活校内闲置资源,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价值,做到物尽其用,一定程度上补投入不足之短板;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引进的社会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较成熟的标准化管理和服务流程,学校可直接借鉴,一定程度补制度标准之短板;同时引入社会专业团队进行后勤管理,提高学校后勤服务人员的认识水平和整体素质,提升后勤服务专业化、标准化、精细化水平,补人力资源不足之短板。(三)高校后勤服务外包也是高校后勤供给侧改革最终目标实现的有效手段。高校后勤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更好的服务师生,提高师生员工的满意度。服务满意度也是检验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后勤服务外包是满足高校“无限”需求的必然措施。通过市场竞争选择校外优质服务资源,减少校内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后勤供给结构对师生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和运行效率,满足师生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最大限度的提高师生的满意度。

二、高校后勤服务外包存在的风险

经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十多年,后勤服务外包模式已逐渐被高校接受。中国教育后勤协会学生公寓管理专业委员会2016年重点课题《全国高校标准化学生公寓建设研究》,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13个省市自治区的113所高校发现,引入社会企业提供学生公寓服务的高校比率已达到44%。而据北京市教委2013年数据统计,北京94所高校中,食堂全部自办的高校仅有22所,有21所高校的食堂外包率达到100%,2013年北京市高校引入社会企业承办学生食堂面积占总面积的57.65%。通过后勤服务外包,高校可以“扩大有效供给”,有效降低风险,但因其具有两面性,它在给高校带来收益机会的同时也蕴含着较高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一)安全稳定风险。高校后勤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它一方面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通过服务外包推动“调结构、提品质、降成本、补短板”的后勤供给侧改革,实现其经济属性,使学校获益;另一方面因其具有公益性、教育性和政治性的特殊属性,后勤服务外包不慎也会给学校带来种种安全稳定风险。因作为高校后勤服务对象的师生所具有的特殊性,故有“全国稳定看高校,高校稳定看后勤”之说。引入社会企业提供高校后勤服务对广大师生而言比较敏感,师生不仅关注后勤服务的品质,还十分关注后勤产品供给中的公益性,关注自身福利是否受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十几年,虽然逐渐诞生了一些具有一定教育属性的社会企业,如辽宁龙源集团、浙大新宇集团和苏大教服集团等,但数量毕竟有限,企业从根本上是以追求利润为最终目的的,决定其在提供高校后勤服务时会关注自身的效益和利润,为此可能引发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等安全稳定事件。学校在后勤服务外包中,一旦丧失对服务资源的控制能力,后果将十分严重。服务外包中还必须充分考虑人员稳定问题,还有信息安全问题。在高校后勤服务外包中,随着现代信息化手段的广泛运用和智慧后勤建设的推进,学校必须向外包服务商披露一些学校和师生的信息,服务中外包商也可以获取大量师生的基础数据,一定程度需要关注学校和师生个人信息数据的安全,防范信息安全风险。(二)利益冲突风险。高校后勤服务外包中,学校和外包服务商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也是风险的共同体。但二者毕竟是不同的法人实体,通过服务外包都想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学校寻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希望外包服务商做得多一些,提品质,降成本,补短板,获利少一些,希望服务商的利润相对合理;而外包服务商则更关注自身的利益,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希望获利多一些,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很可能通过减少人员数量、降低服务质量来实现。这就注定双方存在利益冲突。对学校而言,如果不直接掌控一定的后勤服务力量,没有懂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不进行全面、准确的成本核算分析,在服务外包的讨价还价中可能会受制于人,被人“牵着鼻子走”,过分依赖外包服务商会导致交易成本提高。(三)决策风险。1.外包环境的决策风险对外包环境的权衡考量是做好高校后勤服务外包工作的必要前提。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环境包括学校领导、体制机制、管理制度、学校文化、师生满意度等多个方面,直接影响外包服务项目的成功与否。在其他高校运行良好、满意度高的外包服务商和项目,不一定在本校有同样效果,不一定适应本校的校情。学校在考虑外包时,需要充分权衡外包环境的适应性风险,综合考量学校环境是否成熟,是否适合后勤服务外包,防止发生“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现象。2.外包项目和外包程度的决策风险高校在进行后勤服务外包决策时,在对外包环境进行充分判断前提下,必须清楚界定哪些项目适合外包,还要明确该项目在多大程度上外包。高校后勤服务业务涉及医、食、住、行等学校生活方方面面,学校如果不按照各项业务的核心程度和校情进行界定分析,外包项目如果选择不当,或外包程度不当,不仅达不到预期目标,甚至可能给学校带来一定风险。3.外包服务商的选择风险外包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与外包服务商的优劣有直接关系,因此服务商的选择风险不容忽视。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的实质是高校和外包服务商之间的委托关系,高校希望选择具备绝对优势的外包服务商,但由于双方之间存在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选择服务商时学校可能难以获取足够有关服务商的经营业绩、社会声誉、发展状况、成本结构、质量控制及道德水准等方面真实信息,进而导致选错服务商概率增大,甚至出现逆向选择问题,服务商的真实水平往往在外包过程中才能被准确评估,给高校正常运营带来较大风险和隐患。高校在通过招标模式引进外包服务商时,作为显性指标的价格虽然是考虑的重要因素,但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果才是最关键的,一定要避免低价中标,事实一再证明,“买的没有卖的精”,低价中标必然导致服务商在提供服务中不断压缩成本,造成服务供给质量低下,违背了后勤服务外包的初衷。(四)管理风险。1.管理机构问题。当前很多高校后勤管理体系呈现出多头管理、整合困难的碎片化状态,客观上造成对高校后勤服务外包项目的监管职责在校内大后勤部门之间边界不清,很难实现“无缝对接”的有效监管。在我国还没有专门的由政府或相当于高校联盟类的管理机构来负责此项业务。2.管理制度标准问题。目前在高校后勤服务外包领域还缺乏统一的监管制度和监管标准,后勤社会化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缺乏细化的监管标准和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往往不能对外包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管,也难以提高服务外包的绩效。3.监管队伍问题。目前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缺乏专业的监管队伍和监管人员,现有管理人员在外包运作中缺乏监督意识,监督管理偏松偏软,缺乏监管能力或专业素质,在外包过程中涉及专业技术方面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监管。(五)廉洁风险、法律风险与声誉风险。引入高校提供后勤服务的外包商,作为企业必须与校内外的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有效对接和沟通协调,比如校外的工商、税务、食药、消防、卫生等行业管理部门,校内的学工、后勤、资产、财务、保卫等部门。出于工作需要,企业会有一些公关行为,这不可避免给高校带来一定的廉洁风险和内控风险。在外包商的选择问题上,这种风险也客观存在。在提供高校后勤服务过程中,外包服务商出于利润考虑,可能有一些“打擦边球”或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比如在劳动用工上不给员工足额缴纳“五险一金”等。一旦发生法律纠纷,因其在高校内提供服务,学校难免会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同时类似事件经公共媒体和微信等自媒体迅速传播,虽然可能外包合同中有免责条款,但学校声誉不可避免会受到严重影响,带来声誉风险。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对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的思考

(一)经济性与公益性、教育性和政治性统筹兼顾。高校后勤具有的特殊的双重属性,决定了高校后勤供给侧改革必然是在公益性和市场化之间寻找平衡点,必须两者兼顾。学校兼顾外包服务商的经济性,保证其合理利润的获得,减少学校与服务商的利益冲突,在此基础上推进高校和社会资源的优化整合,不断增加有效供给;同时学校也要保证对后勤服务必要的公益性投入,推进后勤服务的公益性实现,在外包服务中,关注并研讨后勤服务育人作用的发挥,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功能在后勤服务外包中的充分实现作为后勤供给侧改革的创新点。《全国高校标准化学生公寓建设研究》(2016)课题组调研得出一结论:社会企业要想扩大高校学生公寓服务市场,仅靠体制、机制优势还不够,关键在于坚持服务育人宗旨。高校后勤的公益性和教育性在服务外包中能充分体现,高校后勤的政治性也就有了保障,可以有效降低学校的安全稳定风险。(二)外包环境充分权衡。学校和师生对高校后勤服务的需求是最重要的外包环境。学校进行后勤服务外包决策前,必须充分权衡考量学校的领导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师生员工对目前后勤服务的满意度、对后勤服务外包的接受度和后勤的人、财、物等实际状况,科学合理判断,尽可能避免服务外包的“水土不服”。权衡外包环境既要立足现实情况,从目前实际校情出发,又要结合学校长远发展规划,考虑到对教学、科研工作可能产生的影响,基于校情制定适合于本校后勤自身发展的外包策略,才能确保高校后勤服务外包在运作中取得良好效果。(三)外包项目和外包程度审慎评估。后勤服务外包模式虽然目前已被绝大多数高校在某种程度普遍接受,但是对于具体的服务项目和外包程度各高校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有的高校后勤服务项目全部外包比较彻底,有的高校部分后勤项目外包,且各项目外包程度不一,还有的高校仍然几乎全部“自办后勤”。决定是否服务外包和外包的程度主要看交易成本,看进行选择的机会成本,在充分把握外部环境的基础上谨慎实施,选择总成本较低的方式。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学校在评估后勤服务项目是否适宜外包和外包程度时,考虑的交易成本不仅包括经济成本,还包括各种安全稳定等方面影响因素成本,可以按照由简到难,由非核心到核心的优先顺序逐步开放校内市场。比如可以在对后勤服务项目进行保障型、经营型等分类基础上,构建基于分类管理、部分外包的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框架模式(冯宝军,2014);再如考虑到高校后勤的公益性、教育性和政治性,充分考量维稳成本,在相关制度标准不健全的情况下,对管理要求高、与安全稳定密切相关、市场不规范或当地市场化程度不高以及服务质量不易监督的项目,还是选择自己办。(四)外包服务商科学选择。对外包服务商的选择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服务外包的成功与否。首先要确定选择的原则和标准。在全面评估需求的前提下,学校理清对后勤外包项目的服务等级、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详尽的需求等,明确自己满意的标准,如何使师生满意、学校领导满意和后勤职工满意。总体来说,学校要选择具备绝对优势的外包服务商,明确满意原则和服务供给的质量导向原则,避免价格决定一切。在企业实力相当情况下,有一定教育属性、有高校合作经验的服务商优先。其次要确定选择的方式方法。服务外包合同双方不仅仅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且要求双方团队有很紧密的协同关系。服务外包协商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合作博弈”,高校作为外包项目提供者要求的是一种长期的契约关系,这种关系能够保证有效的投资并为实现双赢而努力。学校可以通过招标方式来选择外包服务商,充分调研,根据外包项目的特点确定具体采取哪一种招标方式,是公开招标、邀请招标还是竞争性磋商,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后勤服务外包,同时也可以减少风险。但招标过程中要注意确保公平、公开、公正、透明。最后还要有制度保障。学校可以做一些制度设计来保障学校利益和降低选择风险。如资格审查制度和保证金制度等。制度保障越充分,服务外包商选择的成功率越高。(五)外包合同科学设计。在设计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流程中,制订完善的合同细则是一个关键点。在缔结合同时,首先要做到的是合同内容应该非常明确,要详细规定外包的范围、要求和价格、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处罚条款等。其次,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合同条款要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即要在现有大的框架下,全面考虑合同条款的刚性和弹性、决策权配置、监督和评价条款、激励条款、知识产权保护等条款。学校有权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合同规定的外包要求,使学校对该外包后勤项目的效益最大化。二是要提高合同操作的有效性,合同里可对双方联系人进行明确要求,尽量减少学校的监督与评估支出,降低学校与外包服务商的磨擦成本与协调成本。三是合同中要明确学校与外包商之间的产权关系,实现学校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规范分离,有效减少成本与资产隐性成本,也有利于优化高校教育资源配置。(六)外包服务有效监管。这一阶段实际是履行合同阶段,通过合同约束和有效监管,来保证服务商持续、稳定地提供优质服务。这一阶段学校后勤监管部门既要保持对外包服务项目随时的监督和评估,又要注意收集师生员工的反馈信息,对服务商进行有效的绩效评价考核,并及时与服务商沟通,激励其提高服务质量,达到满意的标准。同时,还要帮助外包服务商做好与学校相关部门的协调和沟通工作,帮助其在学校为师生提供更多的“有效供给”。

总之,高校后勤服务外包作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种重要模式,已成为高校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完善和创新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模式,科学合理引进优质社会资源,才能为高校后勤提供更多的“有效供给”,助力学校的“双一流”建设。

参考文献

[1]陈静.高校后勤改革的服务外包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2]陈兴桂.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5(6):36-39.

[3]冯宝军,张思鹏.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服务外包模式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4(1):46-57.

[4]黄新鹏.浅议高校后勤服务业务外包[J].中外企业家,2011(5):165-166.

[5]鲁萍.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的必然性探析及对策思考[J].高校后勤研究,2016(6):5-7.

[6]马振华,黄玉杰,韩瑞香.服务外包风险:控制机制与实证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15(4):81-86.

[7]彭说龙.国外大学后勤服务的主要模式——服务外包[J].特区经济,2006(11):170-172.

[8]强飙,胡玥.浅谈高校后勤供给侧改革的四个趋势特征[J].高校后勤研究,2016(6):17-19.

[9]万莉.基于质量监管视角的后勤供给侧结构改革浅见[J].高校后勤研究,2017(2):5-6.

[10]赵恩平,张丽娟、李长尚.高校后勤供给侧改革之我见[J].高校后勤研究,2016(2):25-27.

外包服务合同范文篇4

关键词:人力资源外包

1人力资源外包的优势

人力资源外包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也是因为它具备以下几点优势:

1.1节约成本如果企业自己做人力资源工作,一定会事无巨细,全部管理。无论实际用人需求量有多大,凡事人力资源部应该有的职能都要配齐,这样,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都会产生支出,而且还有运营管理、招聘、培训成本等等。专业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通常会有规模优势,这种优势带来的成本降低可以通过合作方式与企业分享。以培训成本为例,企业如果自己做入职培训,也许培训一百个人,真正入职时有五十个人离开了,去了其它公司,导致培训成本的极大浪费。但对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而言,他们是在为行业培训人才,一个企业不要,其它企业也许会要,这就把人才培训变成专业化和批量化的服务。在这种专业化的情况下,用人成本会降低。

1.2让企业更加专注于核心业务企业如果自己设置人力资源相关部门管理人力资源,就要把一系列的事情做好,管理者的精力也许会陷入到日常繁琐的招聘、培训事务中,还有包括发工资、买社保,公积金等等,企业真正的战略化的考虑和发展计划反而没有时间去考虑和提升,真正核心的业务和竞争能力被弱化。而人力资源公司还可以专业做工资、社保,有专业的系统支持,有专业的模式,可以让企业从具体的事务中充分解脱出来。

1.3扩大人员招聘渠道,整合多种培训资源对于一个特定的企业而言,招聘渠道有一定局限性,培训资源也有一定限制,培训模式只能是自己积累生成的,在业务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况下,能不能满足需求,保持有效,需要给一个问号。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因为自身的行业优势,拥有更多更灵活的招聘渠道,更专业的招聘经验。在提供培训时能更灵活的使用到多方面资源。实际上企业也愿意和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合作,把经验性的内容和他们共享,以更好的对人员进行加工。

1.4提高企业招聘效率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已经把对员工的面试、培训等工作提前做完,或者做了80%,这样企业招聘时效率会得到大大提高,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去筛选和培训,能很快找到适合自己需求的人,而且这些员工通常是比较稳定、适应工作的。求职者因为接受了培训,求职成功率也会大大提高。

1.5打破人才的区域化限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专业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公司的一个独特优势是能打破了区域的限制。因为他们具备全国的人力资源服务网,可以让人才跨区域流动,员工工作一到两年之后,必然要产生进一步发展和增加薪水的要求,如果企业没有更多的发展空间,或者是受限于成本压力无法提供更高的薪水,让人员合理流动是必要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能够有效促进这种人才流动,一方面帮助员工在不同公司之间寻找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另一方面不断给企业输送新鲜血液,保持公司人力成本的稳定。

当然,人力资源外包也是有风险的,特别是对于各方面制度都不完善的民营企业来说,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造成人力资源管理的混乱,而且还可能引出固有矛盾,甚至导致企业的死亡。企业人力资源工作,包括岗位需求分析、工作分析、员工招聘、培训开发、绩效考核、薪酬福利、员工关系等几大方面的内容。其中工作分析、员工招聘、薪酬福利等都是人力资源的基础性事务工作,完全可以外包出去。而企业文化、员工关系、绩效考核、重大决策等这些都是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事务,也即战略性工作,不能轻易外包。

重要的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外包服务公司。因为外包服务公司的服务直接决定着企业今后管理质量的好坏,对民营企业来说更有可能是生死攸关的,所以企业必须重视“外包公司选择”这一关键环节。选择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首先,当然要考虑服务的价格,某项人力资源工作外包后,企业必然要承担一定的外包成本,如果成本较高,甚至大于由企业自己来做的成本,还不如不外包;其次,注重服务公司的信誉和质量,它将对外包工作的完成乃至整个企业的正常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以薪酬福利的外包为例,一旦信息泄露给了竞争对手,必将对企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另外,关于找国际外包服务公司的问题,很多企业盲目选择国外的或国营的合作者,当然,如果公司有钱也未尝不可,但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①必须要有详细项目计划、目标,越具体越好。②让你的经理参与,经理的外语水平和专业素质要高,因为新建的体系要由国际外包服务公司与人力资源部及部门经理来共同运作。

2人力资源的外包的沟通和协调

人力资源的外包,绝对不是将所有事务都外包出去,这一点我们已经从外包的内容中了解到。因而,企业必须保留必要的人员,加强人力资源的核心管理职能。为了更好地管理人力资源,增强员工满意度,保留的人力资源人员必须加强与内部员工及外包服务公司的沟通和协调。

2.1内部员工沟通和协调对于需要分流的员工,要充分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一般总经理和HR经理要多与他们沟通,从战略角度介绍外包的方方面面,同时更要听取他们的意见,并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沟通环境。关于他们的安置,要充分征求他们的意见,并做好辅助工作,使他们通过承包合同的形式转为外包服务公司的专业化员工。对于余下的员工,他们会觉得晋升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要与余下的员工进行合理的沟通,取得他们的信任,让他们了解其在外包中所扮演的角色,以便更积极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

2.2外包服务公司的沟通与协调对于外包服务公司,要对他们的服务质量进行“满意度”调查,并随时向外包服务公司反馈员工的问题和建议,协助他们改进工作方法。另外,为了更有效地激励外包服务公司,提高他们的服务质量,企业必须保持对外包业务的随时监测和评估。可以根据双方签订的外包合同,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外包服务公司跟踪调查和间接接触。

外包后,企业人力资源还能做什么?

外包服务合同范文篇5

国际离岸金融服务外包及其发展趋势

(一)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涵义

金融服务外包(financialoutsourcing),是指金融机构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利用外包商实施原来由自身进行的业务活动。按照2005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监管指引性文件《金融服务外包》(OutsourcinginFinancialServices)中所给出的定义,外包商可以是发包集团外部的第三方机构,也可以是集团内部的附属机构。离岸金融服务外包(offshorefinancialoutsourcing或offshoring)则是指服务外包的转移方与为其提供服务的承接商来自不同国家,外包工作跨境完成。按照前述的定义,离岸外包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与海外不受本国监管的外包供应商签订协议进行的外包;另一种是跨国金融机构直接在海外建立自己的附属公司来提供外包服务,从而将利润留在集团内部。

金融服务外包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将业务转移至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于是近年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业务迅速发展起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有三种形式:

信息技术外包(InformationTechnologyOutsourcing,以下简称ITO):是指金融企业以长期合同的方式委托信息技术服务商提供部分或全部的信息技术服务,主要包括应用软件开发与服务、嵌入式软件开发与服务,以及其他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等。金融服务外包起初以ITO为发端,至今该业务在外包业务中仍占据重要地位。

业务流程外包(BusinessProcessingOutsourcing,以下简称BPO)是指金融企业将非核心业务流程和部分核心业务流程委托给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主要包括呼叫中心、财务技术支持、消费者支持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等。BPO外包所关注的是支持金融机构内部的运作和客户的后端服务,通过进行业务流程的优化组合,提高整个业务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从而在更广泛的业务领域内提高利润水平。

知识处理外包(KnowledgeProcessingOutsourcing,以下简称KPO)是指金融企业将知识密集的业务,或者那些需要高水准研究与分析、技术与决策技能的流程委托给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例如股票分析、市场研究、基金管理、风险评估、金融数据挖掘、债务重组等。与BPO外包不同,KPO外包位于价值链的更高端,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完成。

(二)国际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趋势

1.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规模增长迅速。根据德勤公司2007年针对离岸金融外包的调查,2001年仅有不到10%的大型金融机构采用离岸外包形式,而到了2006年,超过75%的大型金融机构进行了离岸外包。离岸外包的快速发展使得金融机构海外雇员的数量猛增,该报告认为从2003年到2006年的四年间,每个金融机构的平均海外雇员数量增长了18倍,平均从150人增长至2700人,仅在2006年一年,在低劳动成本国家的雇员比例就翻了一番,从3%上升至6%。

2.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业务范围扩大,几乎涵盖了金融机构的所有业务领域。最初离岸金融外包集中于IT外包,近年来,离岸BPO业务也迅速增长,主要集中于业务处理、融资和人力资源管理,同时,高端的KPO离岸业务也在增长。德勤2007年的报告显示,近年来离岸金融外包的结构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在2003年,三分之二的离岸业务是与IT相关的,而到了2006年,超过80%的离岸业务覆盖了全面的业务。可以说,离岸金融外包起步于IT外包,成长壮大于BPO业务,而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KPO业务。

3.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运作模式发生改变。过去离岸外包以外包给第三方为主。根据德勤2007年的报告,过去外包给第三方的比重超过一半。近年来,发包金融机构逐渐将BPO业务外包给集团海外自建的机构,而IT外包仍以外包给第三方为主。BPO业务更多地涉及金融机构的商业机密,金融机构担心将某些业务流程外包给第三方会丧失对服务的控制权,产生对第三方过度依赖,加大经营风险,因此,在海外自建机构承接BPO业务是更好的选择。

4.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全球格局初步形成,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在全球离岸金融外包市场中,美国、欧盟和日本是主要的外包发包方,而印度是最大的承接方,据统计,由于具有劳动力成本和语言等方面的优势,印度承接了大约80%的离岸金融外包业务。但是近年来,印度的领先地位受到其他国家的严重挑战,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认识到离岸服务外包行业巨大的潜在市场规模,及其对经济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利用自身优势竞相进入该领域,力争成为领先的离岸服务外包目的地。

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在中国的发展

(一)中国承接离岸金融外包业务的现状

近年来,在全球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体系中,中国正越来越受世人瞩目,由于在综合成本、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环境等方面具有的优势,中国被认为会成为继印度之后的全球第二大金融服务外包中心。

中国各级政府部门也出台鼓励措施,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2006年,商务部开展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即在“十一五”期间,全国要建设10个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推动100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其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培育1000家取得国际资质的大中型服务外包企业,实现2010年服务外包出口额在2005年基础上翻两番。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惠鼓励措施,确立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20个城市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各地也都在积极争取发展辖内的金融外包业务,建立专业服务园区,推出本地区的优惠政策。

经过各方努力,中国在承接离岸金融外包业务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些跨国金融机构以自建方式推进在华外包项目,根据德勤2007年的研究报告,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跨国金融机构在中国拥有后台处理中心。同时,中国也已经聚集了各路金融外包业巨头。本土的外包服务商大多数是从传统的软件公司或系统集成商转型而来,越来越多的本土外包服务商已经获取了国际认证或资质,从而逐渐缩小了与国外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有能力参与大型离岸合同的竞争。

(二)当前中国承接离岸金融外包业务存在的问题

1.本土外包业务服务商的规模普遍较小。中国服务外包业的起步较晚,产业集中度低,缺乏与跨国金融机构规模相匹配的国内大型外包服务商,目前尚未出现服务外包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国内企业,与国外年收入上百亿美元的顶级服务商相比,差距甚大。

2.人才短缺成为制约离岸金融外包发展的瓶颈。外包服务业是人才密集型产业,其发展的关键取决于是否有充足的合适人才的供应。在全球服务外包市场体系中,印度尽管走在了前列,但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其继续保持领头位置的重要因素。印度每年培养的大学毕业生数量不超过300万,远不足以维持其市场份额,印度国家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NASSCOM)预测,到2010年IT行业的劳动力短缺将达到50万人。在中国,尽管民众学习外语的热情很高,每年有四、五百万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但适合离岸外包业务,同时具备专业外语水平与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仍然短缺,适合更高端的BPO与KPO业务的人才以及复合型高端管理人才更为缺乏。由于大学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使得雇主承担了额外的培训成本。

3.所承接的离岸金融外包业务层次低。跨国金融机构在我国的离岸外包业务,不管是采用自建方式还是外包给国内第三方服务商的方式,大都以IT外包为主,位于价值链更高端的BPO与KPO业务很少,同时BPO业务的范围较窄,主要是呼叫中心业务。本土的外包服务商在BPO业务方面起步较晚,目前主要面向国内金融机构提供BPO外包业务。

中国发展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策略

发展离岸金融服务外包有利于提升中国国内产业结构,改善服务贸易逆差格局,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尚未散去、贸易保护主义又有抬头迹象的背景下,大力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对于增加服务贸易出口收入、促进就业以及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抓住有利时机,通过完善政策,优化环境,大力发展我国的金融服务外包产业。

(一)政府方面

1.制定行业总体发展战略。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扩大对外宣传,树立“中国外包”的品牌形象,改变外界对中国只有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形象,把中国品牌打造成未来高端金融服务外包的目的地;对内应注重外包服务的结构升级,在制定各种优惠鼓励措施时,着力引导外包服务模式向更高端的BPO与KPO业务发展。同时,要制定长远的整体发展战略,避免各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不顾实际情况一哄而上,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为了完成指标而恶性竞争,不断突破优惠政策底线。

2.制定相关法律,为金融服务外包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完善的法律可以保证外包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要加快研究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流程涉及的新的知识产权关系,总结业内实践经验并借鉴相关国际经验,改进和完善知识产权立法,降低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交易成本。对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涉及新的业务合作形式和关系,包括合同标的、交付方式、产品质量、服务外包出现纠纷时的处理程序和机制等方面新内容,要密切跟踪,及时制订相应的规则,同时,继续做好优化商业环境的法制建设工作,加快完善与国际商业惯例相适应的法律规章建设。

3.建立完善而有效的外包监管制度。金融服务外包监管制度的构建应该遵循合法原则、风险控制原则、保护客户合法权益原则、有效监管原则。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应充分认识到金融服务外包活动潜在的风险,立足于中国金融服务外包的实践,借鉴国外金融服务外包监管的经验,尽快推出金融服务外包监管的指引文件和规范架构的监管部门。

4.重视和加强服务外包的市场研究和数据统计工作。由于国际服务外包是新生事物,相关的市场研究和正规统计相对薄弱,目前有关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业内咨询公司研究估计,在一些概念和统计指标上,如ITO与BPO的界定方面不够清晰统一。政府统计部门、行业协会和学术界应加强相互合作,在研究国际服务外包概念和指标体系基础上开展常规统计,为市场研究以及政府管理提供科学依据www.gwyoo

(二)外包服务商方面

1.培养外包业务专门人才。大型外包服务商可以和高校或培训机构联手合作,根据对外包人才的具体需求,推出外包人才培养项目,使大量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通用人才成为可以迅速进入工作岗位的专门人才。此外,人事部门可以适时进行相应的外包人才资质考试和认证工作。

2.了解客户需求,提高服务质量。对于外包服务商,要想在竞争中做大做强,关键是要了解客户需求,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客户风险。外包服务商应充分了解客户所面临的商业挑战,深入了解金融服务特有的业务流程,保证服务质量,同时确保客户数据和信息的安全,消除客户在数据安全与客户信息保密方面的顾虑。在承接外包业务之前,要签订尽量缜密的承接合同,明确服务内容和质量标准,对于承包业务的各种意外情形,如遇到不可抗力无法完成承包事务、内部技术或者骨干人员的变动等影响承包合同履行时,应设计必要的应急计划。

参考文献:

1.埃森哲公司和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服务外包市场研究——中国与全球,2008

2.TheJointForum."OutsourcinginFinancialServices".TheBaselCommitteeonBankingSupervision,2005

3.GeorgesPujals.OffshoreOutsourcingintheEUFinancialServicesIndustry.OFCE.

外包服务合同范文篇6

一、国际离岸金融服务外包及其发展趋势

(一)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涵义

金融服务外包(financialoutsourcing),是指金融机构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利用外包商实施原来由自身进行的业务活动。按照2005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监管指引性文件《金融服务外包》(OutsourcinginFinancialServices)中所给出的定义,外包商可以是发包集团外部的第三方机构,也可以是集团内部的附属机构。离岸金融服务外包(offshorefinancialoutsourcing或offshoring)则是指服务外包的转移方与为其提供服务的承接商来自不同国家,外包工作跨境完成。按照前述的定义,离岸外包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与海外不受本国监管的外包供应商签订协议进行的外包;另一种是跨国金融机构直接在海外建立自己的附属公司来提供外包服务,从而将利润留在集团内部。

金融服务外包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将业务转移至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于是近年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业务迅速发展起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有三种形式:

信息技术外包(InformationTechnologyOutsourcing,以下简称ITO):是指金融企业以长期合同的方式委托信息技术服务商提供部分或全部的信息技术服务,主要包括应用软件开发与服务、嵌入式软件开发与服务,以及其他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等。金融服务外包起初以ITO为发端,至今该业务在外包业务中仍占据重要地位。

业务流程外包(BusinessProcessingOutsourcing,以下简称BPO)是指金融企业将非核心业务流程和部分核心业务流程委托给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主要包括呼叫中心、财务技术支持、消费者支持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等。BPO外包所关注的是支持金融机构内部的运作和客户的后端服务,通过进行业务流程的优化组合,提高整个业务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从而在更广泛的业务领域内提高利润水平。

知识处理外包(KnowledgeProcessingOutsourcing,以下简称KPO)是指金融企业将知识密集的业务,或者那些需要高水准研究与分析、技术与决策技能的流程委托给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例如股票分析、市场研究、基金管理、风险评估、金融数据挖掘、债务重组等。与BPO外包不同,KPO外包位于价值链的更高端,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完成。

(二)国际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趋势

1.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规模增长迅速。根据德勤公司2007年针对离岸金融外包的调查,2001年仅有不到10%的大型金融机构采用离岸外包形式,而到了2006年,超过75%的大型金融机构进行了离岸外包。离岸外包的快速发展使得金融机构海外雇员的数量猛增,该报告认为从2003年到2006年的四年间,每个金融机构的平均海外雇员数量增长了18倍,平均从150人增长至2700人,仅在2006年一年,在低劳动成本国家的雇员比例就翻了一番,从3%上升至6%。2.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业务范围扩大,几乎涵盖了金融机构的所有业务领域。最初离岸金融外包集中于IT外包,近年来,离岸BPO业务也迅速增长,主要集中于业务处理、融资和人力资源管理,同时,高端的KPO离岸业务也在增长。德勤2007年的报告显示,近年来离岸金融外包的结构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在2003年,三分之二的离岸业务是与IT相关的,而到了2006年,超过80%的离岸业务覆盖了全面的业务。可以说,离岸金融外包起步于IT外包,成长壮大于BPO业务,而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KPO业务。

3.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运作模式发生改变。过去离岸外包以外包给第三方为主。根据德勤2007年的报告,过去外包给第三方的比重超过一半。近年来,发包金融机构逐渐将BPO业务外包给集团海外自建的机构,而IT外包仍以外包给第三方为主。BPO业务更多地涉及金融机构的商业机密,金融机构担心将某些业务流程外包给第三方会丧失对服务的控制权,产生对第三方过度依赖,加大经营风险,因此,在海外自建机构承接BPO业务是更好的选择。

4.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全球格局初步形成,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在全球离岸金融外包市场中,美国、欧盟和日本是主要的外包发包方,而印度是最大的承接方,据统计,由于具有劳动力成本和语言等方面的优势,印度承接了大约80%的离岸金融外包业务。但是近年来,印度的领先地位受到其他国家的严重挑战,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认识到离岸服务外包行业巨大的潜在市场规模,及其对经济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利用自身优势竞相进入该领域,力争成为领先的离岸服务外包目的地。

二、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在中国的发展

(一)中国承接离岸金融外包业务的现状

近年来,在全球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体系中,中国正越来越受世人瞩目,由于在综合成本、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环境等方面具有的优势,中国被认为会成为继印度之后的全球第二大金融服务外包中心。

中国各级政府部门也出台鼓励措施,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2006年,商务部开展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即在“十一五”期间,全国要建设10个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推动100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其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培育1000家取得国际资质的大中型服务外包企业,实现2010年服务外包出口额在2005年基础上翻两番。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惠鼓励措施,确立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20个城市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各地也都在积极争取发展辖内的金融外包业务,建立专业服务园区,推出本地区的优惠政策。

经过各方努力,中国在承接离岸金融外包业务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些跨国金融机构以自建方式推进在华外包项目,根据德勤2007年的研究报告,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跨国金融机构在中国拥有后台处理中心。同时,中国也已经聚集了各路金融外包业巨头。本土的外包服务商大多数是从传统的软件公司或系统集成商转型而来,越来越多的本土外包服务商已经获取了国际认证或资质,从而逐渐缩小了与国外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有能力参与大型离岸合同的竞争。

(二)当前中国承接离岸金融外包业务存在的问题

1.本土外包业务服务商的规模普遍较小。中国服务外包业的起步较晚,产业集中度低,缺乏与跨国金融机构规模相匹配的国内大型外包服务商,目前尚未出现服务外包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国内企业,与国外年收入上百亿美元的顶级服务商相比,差距甚大。

2.人才短缺成为制约离岸金融外包发展的瓶颈。外包服务业是人才密集型产业,其发展的关键取决于是否有充足的合适人才的供应。在全球服务外包市场体系中,印度尽管走在了前列,但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其继续保持领头位置的重要因素。印度每年培养的大学毕业生数量不超过300万,远不足以维持其市场份额,印度国家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NASSCOM)预测,到2010年IT行业的劳动力短缺将达到50万人。在中国,尽管民众学习外语的热情很高,每年有四、五百万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但适合离岸外包业务,同时具备专业外语水平与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仍然短缺,适合更高端的BPO与KPO业务的人才以及复合型高端管理人才更为缺乏。由于大学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使得雇主承担了额外的培训成本。

3.所承接的离岸金融外包业务层次低。跨国金融机构在我国的离岸外包业务,不管是采用自建方式还是外包给国内第三方服务商的方式,大都以IT外包为主,位于价值链更高端的BPO与KPO业务很少,同时BPO业务的范围较窄,主要是呼叫中心业务。本土的外包服务商在BPO业务方面起步较晚,目前主要面向国内金融机构提供BPO外包业务。

三、中国发展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策略

发展离岸金融服务外包有利于提升中国国内产业结构,改善服务贸易逆差格局,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尚未散去、贸易保护主义又有抬头迹象的背景下,大力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对于增加服务贸易出口收入、促进就业以及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抓住有利时机,通过完善政策,优化环境,大力发展我国的金融服务外包产业。

(一)政府方面

1.制定行业总体发展战略。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扩大对外宣传,树立“中国外包”的品牌形象,改变外界对中国只有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形象,把中国品牌打造成未来高端金融服务外包的目的地;对内应注重外包服务的结构升级,在制定各种优惠鼓励措施时,着力引导外包服务模式向更高端的BPO与KPO业务发展。同时,要制定长远的整体发展战略,避免各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不顾实际情况一哄而上,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为了完成指标而恶性竞争,不断突破优惠政策底线。

2.制定相关法律,为金融服务外包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完善的法律可以保证外包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要加快研究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流程涉及的新的知识产权关系,总结业内实践经验并借鉴相关国际经验,改进和完善知识产权立法,降低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交易成本。对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涉及新的业务合作形式和关系,包括合同标的、交付方式、产品质量、服务外包出现纠纷时的处理程序和机制等方面新内容,要密切跟踪,及时制订相应的规则,同时,继续做好优化商业环境的法制建设工作,加快完善与国际商业惯例相适应的法律规章建设。

3.建立完善而有效的外包监管制度。金融服务外包监管制度的构建应该遵循合法原则、风险控制原则、保护客户合法权益原则、有效监管原则。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应充分认识到金融服务外包活动潜在的风险,立足于中国金融服务外包的实践,借鉴国外金融服务外包监管的经验,尽快推出金融服务外包监管的指引文件和规范架构的监管部门。

4.重视和加强服务外包的市场研究和数据统计工作。由于国际服务外包是新生事物,相关的市场研究和正规统计相对薄弱,目前有关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业内咨询公司研究估计,在一些概念和统计指标上,如ITO与BPO的界定方面不够清晰统一。政府统计部门、行业协会和学术界应加强相互合作,在研究国际服务外包概念和指标体系基础上开展常规统计,为市场研究以及政府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外包服务商方面

1.培养外包业务专门人才。大型外包服务商可以和高校或培训机构联手合作,根据对外包人才的具体需求,推出外包人才培养项目,使大量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通用人才成为可以迅速进入工作岗位的专门人才。此外,人事部门可以适时进行相应的外包人才资质考试和认证工作。

2.了解客户需求,提高服务质量。对于外包服务商,要想在竞争中做大做强,关键是要了解客户需求,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客户风险。外包服务商应充分了解客户所面临的商业挑战,深入了解金融服务特有的业务流程,保证服务质量,同时确保客户数据和信息的安全,消除客户在数据安全与客户信息保密方面的顾虑。在承接外包业务之前,要签订尽量缜密的承接合同,明确服务内容和质量标准,对于承包业务的各种意外情形,如遇到不可抗力无法完成承包事务、内部技术或者骨干人员的变动等影响承包合同履行时,应设计必要的应急计划。

参考文献:

1.埃森哲公司和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服务外包市场研究——中国与全球,2008

2.TheJointForum."OutsourcinginFinancialServices".TheBaselCommitteeonBankingSupervision,2005

3.GeorgesPujals.OffshoreOutsourcingintheEUFinancialServicesIndustry.OFCE.

外包服务合同范文篇7

本文将农技外包服务看作一种技术商品,通过微观视角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分析农技外包服务产生的实际收益及利益分配问题,以期在农业推广过程中将农民与农技人员或企业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达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农技外包是指基于我国农村的现实状况,由农业技术发包机构或农户按照实际需求,向具备农技供应能力的农业企业或农业研究机构提出外包任务及技术质量、价格、时间、数量等控制要约,具备条件的农业接包组织按照外包合同将农业技术供应给发包企业的一种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农技外包从形式上表现为机械型技术外包和生化型技术外包。机械型技术外包是指利用农业机械设备替代传统农业劳动力,用以减少劳动强度的各项技术服务,其中农机跨区域作业可以认为是一种典型的机械型农技外包行为。生化型技术外包是指通过提供良种培育、水肥田间管理等农业技术,改进农作物内部生物机能,提高作物单位面积生产效率,增加农业收入。就农技外包的两种形式而言,机械型外包技术可替代性较强,使用技术的风险较小,技术效用明显且容易被劳动者接受,而生化型外包技术投资周期长,技术使用的风险大,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较高。对于广大农户来说,其所需要的农业技术成本及农技成果的寻找费用较高,而单个农户又不可能掌握高端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因此,从“经济人”的角度出发,农户应完成自身最擅长的部分如农作等,剥离其他部分改用“购买服务”,提升农户自身核心竞争力,以达到技术、资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进而增加个人收入。同时,可以利用大量科技人员的专业技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实现各项农业技术的顺利推广。从农技外包的含义中能够发现其构成因素主要包含以下方面:(1)参与人。农技外包的发包人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由村集体代表农户进行农技发包行为,二是广大农户直接参与农技发包。从目前农村现状看,在农村经济、科学文化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应以村集体等行政机构为发包方(卢光来、鲍治秀,1994)。这样可以借助一定的行政力量协调各方行为和关系,履行外包合同,最大程度上保证农户利益。农技外包的承包人可以包括政府农业科研机构、农业技术人员及相关技术人员与供销公司联合组成的承包集团等。(2)承包合同。承包合同是整个农技外包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核心内容,是规定承包方和发包方之间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性文件。完整的农技外包合同应当包含农技形式、原则、规模、期限、技术措施及操作要求、验收的标准与方式、违约责任、考核方式等。(3)实施条件。农技外包是在我国农业发达地区农户有效需求得不到实际满足的条件下出现的,因此,农技外包的实施条件为本区域农业经济较为发达,技术需求量大,农户较为开明,易于接受新型农业技术。同时,拥有大量农业科研人员和优质高效的农业技术支持是农技外包得以实现的保障。

二、技术外包服务供需行为及作用分析

农技外包在形式上表现为农业科研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农户对农业技术进行利用,从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质上是将农业技术看作一种技术商品,即需求主体采用农业技术成果,供给主体提供新型技术,供需双方以技术商品价格或各自利益为依据确定交易行为,共同分享新技术所带来的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技术商品交换、实现农技外包服务行为发生的关键因素是物质利益,即农业技术交换双方都能获取合理的经济利益。从农户的角度来看,新技术的采纳是农户对新技术成本收益分析及对新旧技术进行比较分析的结果,农业技术交易活动能否完成的关键是采用新技术的预期净收益要大于传统技术(李宪宝,2011)。具体来说,农户采用农技外包服务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1)农户对风险的好恶。农技外包服务的使用对农户来说意味着风险和收益权衡之后的决策行为。在高收益通常伴随高风险的原则之下,农户依据个人对生产条件的判断和各自风险承受能力,选择不同数量农业技术进行农业生产。(2)农户收入水平。农民收入的高低是现代农技外包服务有效需求的决定因素。依据对农技需求形成的动因来看,农户收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农民从事一般性农业活动获得的收入,这是构成农技外包服务需求形成的基础;二是农户采用农技外包所能获得的预期收益,它是农民对农业技术需求的动力。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农户逐渐成为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农户企业”,所以农户应当依据自身实际收入和采用农业技术的预期收益,对是否采用农技外包服务做出选择。(3)农业区域发展水平。一般来说,农业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户对农业技术的偏好和动机较为固定,他们不愿意追加农技投资,在相同土地规模下导致农业边际收益率较低。同时,农民以生存原则指导农业生产,追求的是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对农业技术的需求不强且存在一定风险。而农业发达地区不仅仅局限于生存问题,这些区域通常耕作方式先进,新型农业技术使用较为普遍,对新技术采纳的承受能力强,通过增加现代生产要素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4)土地资源禀赋。农户耕地规模水平对农民农业技术需求有积极的影响(徐世艳、李仕宝,2009)。一方面,耕地面积大的农户对农业技术数量的需求较大,他们更愿意利用农技外包服务来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大面积使用农业技术能够获得规模经济,降低农业生产的平均成本,增加利润。(5)农民个人整体素质。解释农业生产差别的关键变量是人的因素,即农民的能力水平差别(舒尔茨,1964)。农户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直接影响他们对农技的认知能力及对农业技术的有效需求。此外,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农户能够更好地消化吸收农业技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实现增产增收。农技外包服务是在农业技术市场化、商品化的大环境下进行的,技术的供给者和需求者都是独立的“经济人”,他们依据自身情况实施买卖行为。与以往计划经济时代农业技术完全由政府提供不同,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开始有偿供给,有技术的组织或个人根据市场需求提供服务。作为农技外包服务的承包方主要包括涉农企业内部的科研机构、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个体私有工商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个人等,这些组织或个人在提供农业技术服务时通常会考虑以下因素:(1)农技外包服务价格水平。农业技术的载体和施用对象是有生命力的动植物,特别是生化型农技外包受动植物生命周期和生长环境的限制,技术投资费用高,研发周期长,市场风险较大,因此对于农技承包方而言,合理的价格是实现技术顺利交易的基础。这里的交易价格一方面包括承包方进行科研、实验的各项费用及活劳动的支出,以保证其维持简单再生产;另一方面包括技术使用后的利益分配以完成扩大再生产。(2)农业生产条件及配套设施。农技外包承包方在提供技术时应当考虑当地农业发展水平和条件,实施技术过程中农业配套设施环境是否完善。我国农业区域差异较大,同一技术在不同地区往往会出现不同的效果,农业技术的实验结果更无法反映技术质量,因此,承包方要充分考虑当地实情,使农户需求、设施环境、农业技术三方面保持契合。(3)农业技术的质量。与其他商品一样,承包方所提供的农业技术越先进、越高效,在技术交易过程中就越能获得高收益。农技外包服务的实施对广大农户来说,首先能够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应用到现实生产中,通过高效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现代组织制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及科技含量,实现农户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次,农技外包服务促进以家庭承包为主的农业资源以自愿的、市场的方式进行合作整合,发展集约化规模化和可持续农业。再次,在农技外包服务购买和实施的过程中,承包方必须提供适宜当地农业生产条件的技术服务,使农业技术与当地实情高度匹配,实现了农业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同时,农户通过购买农业技术,使自己了解和掌握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提高农业劳动者的能力水平。对于农技承包方而言,技术外包通过市场方式引导资金投资农业生产,实现“产、学、研、用”四维一体交叉发展,促进先进技术与农机具在农业中的推广使用,实现农业发展。

三、农技外包服务利益的数量经济分析

利益机制在农技外包运行过程中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即利益创造阶段和利益分配阶段。利益创造阶段是发包方通过农技外包,将现代农业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以实现增产增收、农户收入增加;承包方通过科学实验和论证,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作用于农业生产活动以获取收益。因此,无论是承包方还是发包方,获取收益的来源都是新技术采用后农业收入的实际增长。利益分配阶段是将农业技术作用于农业生产并产生实际收益后,承包方和发包方依据外包服务价格确定双方利益大小的过程。

(一)农技外包服务的利益创造机制

农技外包服务的利益来源于供需双方通过技术交易而实现农业收益的增加。从理论上讲,技术外包的利益创造是通过技术对生产函数的改变而实现的,通过比较农户购买外包技术前后投入产出结果判断技术商品收益创造的大小。假设农户购买外包技术前家庭收入表示为Y前=P1×F1(K1,L1,S),其中,P1为购买农技外包服务前农产品市场价格水平,K1为购买前农业生产资本要素规模,L1表示购买前农业劳动力要素规模,S为土地要素规模。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的成本用公式表示为C前=aK1+bL1+cS,其中,a为单位资本租金,b为农业劳动力工资率,c为单位土地租金。此时,农户在购买农技外包服务前的净收益表示为:Y*1=Y前-C前=P1×F1(K1,L1,S)-(aK1+bL1+cS);农户在购买技术服务之后的收入Y后=P2×F2(K2,L2,S),其中,P2为购买技术商品后的农产品价格,K2为购买后农业生产资本要素规模,L2为购买后农业劳动力要素规模。农户的生产成本为C后=aK2+bL2+cS,此时农技发包者的净收益用公式表示为Y*2=Y后-C后=P2×F2(K2,L2,S)-(aK2+bL2+cS)。此时,农户使用农技外包服务前后净收益的变动可具体表示为:Y*=Y*2-Y*1=[P2×F2(K2,L2,S)-(aK2+bL2+cS)]-[P1×F1(K1,L1,S)-(aK1+bL1+cS)],简化得Y*=P2×F2(K2,L2,S)-P1×F1(K1,L1,S)-a(K1-K2)-b(L1-L2)。一般情况下,农户购买机械型农技外包服务增加了生产函数中资本存量,同时,减少了传统农业劳动力数量,增加了实际劳动力投入,使得K1<K2,L1<L2。农户购买的生化型农技外包服务增加了农作物科技含量和品质,由此带来的是农产品价格的提升,即P2>P1。综上所述,农户使用农业外包技术是有利可图的,获利的大小取决于技术采用的数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农户大量购买农技外包服务,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以期获得相应的技术报酬,但同时承担来自于市场和自然气候的风险;部分农户相对保守,他们愿意采用农业技术以增加农业收入,但技术使用量较少,对未来可能产生的风险感到厌恶;风险中性的农户适当购买农技外包服务,权衡各项利弊之后做出生产决策。因此,各个农户对农业技术风险偏好的不同,使他们在农技外包服务使用过程中产生不同的行为选择。TQ表示农户采用农机外包服务的数量,MR表示新技术的边际收益,MC表示新技术的边际成本。MR1代表坏年成时农户的边际收益,MR3表示好年成时农户的边际收益,MR2表示农户长期边际收益预期=P1×MR1+P3×MR3,其中,P1和P3分别表示在好年成和坏年成发生的概率。在好年成中,喜好风险的农户选择农业技术为X3的使用量进行生产,其收益可以看成是围成图形0X3dj面积的大小,而成本是图形a0X3d的面积,利润为图形adj。风险厌恶的农户选择X1的使用量进行生产,此时的农户收益是图形0X1ej面积的大小,成本是图形0X1ba,利润是图形abej。风险中性农户则依据长期的边际收益曲线进行决策,即使用量为X2、收益为0X2ck、成本为图形0X2ca、利润为ack的水平上做出生产决策。在坏年成中,风险喜好的农户将会因自然灾害或人为原因而产生一定利润损失,此时农户的收益是图形0X3im,成本为图形0X3da,损失是图形abm-bid。显然,人为或自然灾害对风险厌恶型农户同样会造成损失,但其农业技术的使用量不大,影响程度也较为有限,农户的利润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小幅度增加。如图1所示,农户的收益是图形0X1bm的面积,成本则为0X1ba,利润为图形abm。相对于风险厌恶的农户而言,风险喜好的农户大胆使用农业技术,在好年成的时候可以获得adj的利润,而风险厌恶的农户仅获得abej,这时喜好风险的农户就能获得面积为bde的超额利润。同样,在坏年成中风险喜好的农户将损失abm-bid,而风险厌恶型农户可以获得abm的利润,因此,偏好风险的农户将失bid的绝对损失。从风险厌恶型农户的角度来说,在好年成中他们能够获得abej的利润,在坏年成中农户依然可以获得abm的利润。所以说,不管年成好或年成坏,风险厌恶农户都可以稳定的获得面积为abm的利润。对农技承包方的利益分析是基于农户对农业技术风险性选择之后的行为讨论。首先假设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内,农业技术的承包方依据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确定的均衡数量TS提供农技外包服务,使自身的利润达到最大或损失最小。值得注意的是,农技外包服务承包方的成本通常包括两部分,即可变成本和不变成本。不变成本是承包方进行科学试验和理论研究所用到的机械器材等设备和房屋的折旧费、科研管理费用、管理人员的工资等,可变成本包括购买专业仪器、材料费、科研人员工资等智力资本的支付。承包方在农技外包供给时应当保证边际成本曲线MC≥AVC的最低点。如图2所示,MC与AVC曲线的最低点相交于均衡点E,此时承包方虽仅能收回自己的可变成本,但依然能够对技术产品进行供给。因此,均衡点E上方MC曲线的供给水平都可以满足承包方需要。承包方依据农户对农业技术风险喜好程度做出的数量选择进行供应,对于风险喜好的农户来讲,他们选择技术数量为X3进行生产,此时承包方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曲线相交于点d’,可以发现,点d’在均衡点E的上方,因此不论对承包方还是发包方,在点d’水平上进行农技外包服务的交易是可行的。风险厌恶的农户采用数量为X1的农技外包服务,MC与MR交于点b’,此时的b’位于均衡点E以下。如前分析,风险厌恶型农户不管在好年景还是坏年景都能获得一定数量的利润,但对于农技承包方而言,将农业技术出售给此类农户将使自己无法收回可变成本而遭受一定损失。鉴于农业生产的公益性、社会性,农业技术服务不能简单等同于其他技术服务。在交易过程中,农技服务成交价格不能看做是左右交易行为的关键,而政府则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减少企业税费、提高技术补贴及支援农业生产名义的纯公益性补贴等方式对承包人进行补偿,实现技术商品的供需平衡。在图2中,虽然点b’位于均衡点E以下,但承包方依然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得补偿,其供给曲线也就从b’开始向上延伸。

(二)农技外包服务的利益分配机制

作为农技外包服务的发包人和承包人,他们在农业技术交易过程中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自身利益和生产安全为最终目标和导向的。因此,如何分配农技外包服务产生的利益成为技术商品供需双方能否实现交易的核心与关键。由于机械型农技外包和生化型农技外包的应用范围、可替代性、技术风险及各自优势不尽相同,使两种形式外包技术的利益分配方式出现差异。机械型农技外包通过大型机械设备替代传统劳动力,技术的可替代性强、风险较小,因此该类型技术外包的利益分配一般采用固定租金合约方式即在合同中事先规定技术商品价格。生化型农技外包提供化肥研发、培育良种等技术,改进农作物机能,提高单位面积农业产量。生化技术的投资期较长,技术服务同农业最终产量之间的关系很难清晰界定,因此生化型外包技术的利益分配一般采用分成合约的方式,以技术商品使用后产生的预期利润为分配对象,使技术供给方和使用方共同分享技术商品带来的收益。鉴于机械型农技外包服务分配方式简单明了,而生化型外包技术利润分配过程相对复杂,有必要对生化技术的利润分配做进一步解释。前面分析到,农户在不同风险条件下会选择不同的农技外包服务数量安排生产,即发包方对风险偏好程度影响生产决策。同时,发包方对利润分成率大小的判断也是农技外包服务交易能否顺利的关键。如果农户认为承包方的利润分成率高于自己的预期,自己的产后利润将得不到保证,那发包方可能不接受此服务。相应地,当承包方发现发包方故意隐瞒产后收益造成自身利润减少时也会影响其供给行为。因此,农技外包服务的承包方和发包方在技术交易过程中存在着利益博弈,双方博弈的结果直接关系到生化型技术商品收益的大小。

四、启示

外包服务合同范文篇8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的多层面分析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确实能给企业带来新的机遇,但是实施外包的企业是由具有不同核心能力的企业组成的以利益为驱动的组合,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各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具有较大的复杂性,而其相互活动的过程中必然存在潜在的风险。企业在决定将某个部分业务或职能外包时,也必然要将其可能产生的风险考虑进去。MaisG.Martinsons归纳了外包所具有的风险和缺点:(1)系统的战略柔性降低;(2)潜在不可转向性;(3)长期的高费用抵偿了短期的费用节减;(4)承包商不能满足企业对信息技术的需求;(5)忽略了企业内部改进的可能性和必要努力。我们认为,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来说,风险主要表现在制度、管理以及文化等几个方面:

(一)制度层面

1、法律制度方面的风险

目前我国尚无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外包业务的具体运作,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这一新兴的业务外包来说,更是无章可循,有的只是国内外一些大企业的探索先例。所以法律制度风险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最大的风险。

2、合同协议方面的风险

如果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则在本企业与接受外包业务的服务公司之间必须签订相应的合同或协议。通过外包业务合作,在企业与外包服务商之间就形成一种“委托一”关系。但是,由于市场交易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企业与外包服务商相比往往更处于不利的位置。比如对外包服务商的真实水平和能力大小不太了解等,因而较多的承担了双方在合同协议方面的风险。

(二)管理层面

1、管理失控的风险

管理失控就是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因自身的能力有限,从而导致企业未能按照计划行事,反而陷入到困境当中。管理失控取决于企业自身的能力,包括是否外包的决策能力、能否适应外包带来的变化的能力、合同谈判队伍的谈判能力和合同关系管理团队的关系管理能力,以及进行有效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监控能力等。由于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在企业的外包活动中往往会面临能力不足、监督失控的风险,从而导致外包的失败。

2、外包商的选择风险

在对外包服务商的选择中,企业具有很大的决策风险。因此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商是企业实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能否成功的关键一环,因为外包合作的失败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市场地位。外包服务商的选择通常是为了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但由于企业的组建过程非常复杂,它要求能面向企业资源共享和优化合作,提供整个供应链上的接口,且要实现信息的真实传递,而其与外包服务商进行沟通,并进行最终评价的过程总是不完美的,必然存在不可预知的情况,存在较大的漏洞。一旦这一漏洞在关键时刻扩大,无疑会导致企业的严重损失。

3、经营安全管理上的风险

外包时企业与外包商在合作过程中有关企业的信息透露是必然的。例如,在培训过程中,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如企业文化建设、团队建设、产品技术创新、企业的经营理念、竞争对手的基本情况、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等一系列与保密和特色有关的内容,在培训过程中一旦泄漏将给企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

4、退出风险

如果一个公司将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外包,那么在外包商那里就建立了公司知识资本的数据库。一旦公司想自己承担此项工作或者想外包给另一家服务更好的公司,就必须与当初的外包公司解除外包关系。此时,则会涉及到如何处理与原外包商的关系以及如何避免公司人力资源信息泄漏或缺损等问题。

(三)文化层面

1、企业文化融合的风险

由于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存在空间上的无限性,语言、文化上的差异性,导致外包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与文化相关的问题。比如企业的理念、员工的价值观等方面。外包服务商所设计的方案是否真能为企业量身打造,是否能够与企业的其他部分整合为一体,是经常面临的问题。

2、员工及公众认知方面的风险

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后,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包括员工和公众对外包行为得认知都会发生变化。一方面,员工担心被辞退或者换岗,引起恐慌,从而影响到在岗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士气降低;另一方面,外包后难免让员工产生外部人控制内部人的感觉,产生抵触情绪。人力资源部门经理人员的归属、角色问题也值得关注。此外,公众对人力资源外包的决策了解不够,也会产生误解,认知方面发生问题,影响到企业文化的建设与传播。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规避机制的建立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规避的主要目标是处置和控制风险,减少和避免损失,以保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活动的顺利进行。为此,应着重建立以下机制:

(一)法律法规机制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作为一种新兴事物,与其配套的法律法规建设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例如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之后,外包机构必然掌握企业大量的核心机密,如果一旦泄密必然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目前我国尚无相应的、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这种行为。因此,建立和完善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机制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顺利进行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二)风险预警机制

拟实施外包的企业需成立相应机构来对外包进行全面策划,管理者应着重分析外包的风险源并估测其可能产生的后果和界定责任的承担者,并通过运用模糊数学知识、概率分析及预测模型等方法来对外包风险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估测风险的发生概率及损失大小并提出可行方案。其目的在于通过这种预警机制来预测和分析外包实施中的风险,加强前馈控制工作,从而使可能出现的外包风险损失降到最低。

(三)组织管理机制

在外包的过程中,要强化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组织管理职能。人力资源部门与外包服务机构的权利关系是授权而非弃权,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考察调研、制定规划、实施运转、效果评估的全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门扮演着政策的制定者、计划的规划者、过程的监督者、外包的顾问者、质量的评估者等角色,人力资源部从原先的人事行政机构转化为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因此,必须强化和完善其组织管理机制。

(四)过程监控机制

在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过程中,必须加强监控机制的建立。因为一些企业把自己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当作企业的竞争优势来培养,某些业务进行外包难免会造成管理秘密的泄露。因此,应选择具有好的资信记录的供应商,并签订限制条款,禁止向第三方泄露或提供该公司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同时,为了降低外包风险,可以通过担保、抵押、签订有约束力的合同以及进行投保等措施把外包风险降到最低。

(五)激励约束机制

当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企业和外包服务商通过协议或合约达成一致后,二者之间就形成了委托与关系。这种关系在非对称信息情况下,存在的风险一般有两种。一是逆向选择,如外包服务商有意隐瞒自己的实际情况,使企业无法了解到服务商是否在利用其自有信息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另一种是道德风险,如外包服务商努力程度的缺乏。在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后,存在的风险主要是道德风险。针对这种风险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除了监督之外,主要是显性的激励契约设计。当企业对外包服务商进行激励报酬设计时,要考虑该报酬必须与其承担风险的成本相平衡,由此建立起符合双方利益及风险共担的激励约束机制。

(六)沟通协调机制

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整个过程中,企业必须加强内部冲突管理工作,鼓励员工积极支持和参与外包项目,以消除成员之间的习惯性防卫心理和内在抵制行为,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培训学习机会,把企业内外员工的潜在竞争力转化为企业真正的竞争力。同时企业还需解决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因外包活动所面临的职位动荡和失业危机,可在公司内部给他们安排新职位,亦也可把他们安置在外包公司工作。如宝洁公司把人力资源业务转型项目外包给IBM公司后,将本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约800名职员抽调到IBM的人力资源业务转型外包团队,与IBM业务咨询服务事业部的人力资源小组合作。

外包服务合同范文篇9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影响因素

1、外部环境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投资的发展,中小企业不再满足于向国外出售产品或提供服务,纷纷到国外设立运营机构或建立子公司,并招募东道国的公民到其公司工作。特别是在国外运营机构建立初期,由于对当地的法律法规缺乏了解,很多企业宁愿选择外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因为当地的外包服务机构具有在某一领域的专业化技能,可以为企业提供此类服务。

(2)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中小企业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通过部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外包,将人力资源部的监督管理转化为员工的自我管理,并将人力资源管理者从事务性、行政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转而参与企业的战略规划、企业的组织发展等工作,进而提高决策效率。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实现是以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前提的。

(3)外包市场的成熟程度。一般来说,当外包市场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时,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的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不能形成规模经济,其服务的成本和质量对企业来说不具有吸引力;相反,当外包服务市场得以进一步发展,达到一定规模或逐渐成熟时,因外包服务企业数量较多,业务分工精细,工具或手段先进合理,则企业更倾向于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以从中获取质优价廉的服务。

(4)企业间竞争的加剧。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下,企业在不断寻求自身竞争优势的过程中,关注的重点已变为企业价值链上各环节和高附加值活动。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企业不仅可以降低管理成本,享受规模经济的好处,还能整合社会资源,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2、内部环境的影响。

(1)企业成长的阶段要求。中小企业成长所处的阶段不同,其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动机和具体形式也会有所差别。发展初期,企业规模小,鉴于成本控制的考虑,企业自己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可能会不经济,而如果借助外包,既可获得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又降低了管理成本。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通过外包部分事务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使人力资源管理者关注于本部门的关键职能,致力于使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与组织发展战略的匹配,这既有利于提高员工满意度,又能够最终增强企业竞争力。

(2)战略管理思想的渗透。近年来,企业不断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成为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所以对于更多战略性参与的人力资源经理来说,他们将更加关注那些与企业战略相关性强,对企业绩效起重要作用且能更好理解和适应企业文化的活动,而较少关注常规性、事务性活动。因此,如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企业中担当战略性角色,则将会有更大的外包趋势。但战略性参与对不同活动的影响也是有差异的。综合性活动因要求高度理解企业的战略规划,增加了外包的成本和风险;而常规的交易性和专业性活动则相反,因与企业战略相关性较小而可能要求决策制定者较少的直接参与,所以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出于两种原因倾向于外包交易性、人力资本性和招聘性活动。

(3)安全与技术问题的考虑。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后,随着合作的逐步深入和广泛化,外包服务机构对企业大量信息(甚至商业机密)的掌握,必然会造成企业的被动,甚至是威胁。由于我国目前尚无相应的、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这种行为,一些企业出于安全考虑而放弃实施外包。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将是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许多企业也正在实施或计划实施电子化服务模式。因此,外包服务机构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也是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重要因素。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风险

1、企业传统思想的束缚。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势必引起企业员工的关注。一方面,外包后工作环境的变化,利益的重新分配乃至失业问题会引起恐慌,使员工人心浮动,从而消极被动地对待外包活动;另一方面,外包后员工“大家庭”的感觉会逐渐消失,产生外部人控制内部人的感觉,心生抵触情绪,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同时,公众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决策的缺乏了解,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不到位也会增强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部的风险性。

2、企业自身能力的不足。企业自身的能力包括外包决策能力、外包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与外包服务机构的谈判能力、外包合同的管理能力以及实施有效外包的监控能力等。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活动中往往会面临能力不足、监督失控的风险,从而导致外包失败。

3、外包服务机构的选择风险。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机构的选择上也同样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在外包的过程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容易导致道德败坏现象及机会主义行为。如外包服务机构可能会向企业提供不充分或不真实的信息,使企业难以做出科学合理的外包决策;可能会泄漏企业的内部资讯和商业机密,使企业丧失对某些人力资源管理关键技能和优势资源的独占性。此外,还存在外包服务机构不遵守合约承诺,降低服务级别,增加潜在费用等现象。

4、跨文化沟通的风险。跨文化沟通的风险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中最大的障碍。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念,这些是由企业的历史及企业初创者的领导风格等因素决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企业文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外包服务机构对企业文化背景、价值观、行为方式及用人理念等认识不足,难免会造成双方沟通上的障碍,甚至导致外包的失败。

如何有效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

1、进行外包成本收益分析。选择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并重构预算,从而解放一部分资源用于其他目的,这可以说是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可能为企业带来的最明显的利益。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主要目标是基于经济原因而考虑的。因此,对企业而言,有效地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关键在于全面审核与外包管理活动相关的、所有当前及未来的成本,加强有形成本及无形成本的控制,并对因外包程序与服务改进所带来的收益进行分析。

2、确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内容。企业必须从全局出发,分析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以及外包服务市场的发展情况,结合本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实际需要,来决定哪些管理项目应该外包出去,哪些工作应该保留。具体来说,企业应考虑以下因素:第一,安全性。外包内容不应涉及企业的机密,如果涉及到机密,则应加强防范措施。第二,经济性。外包的内容应有助于企业降低管理成本或获取其他经济价值。第三,战略性。外包的内容对企业应有战略价值,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一致。总之,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项目的选择阶段,必须全面分析,精心策划,真正做到“有所不为而后有所为”,力争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

3、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机构。外包服务机构的选择对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与外包服务机构已不是传统的委托关系,而是战略伙伴的关系。因此,企业应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业务特点与预定目标设定选择标准,慎重选择外包服务机构。一般来说,企业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机构,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第一,企业文化。外包服务机构应有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能够认识、理解、适应客户的企业文化。第二,专业技能。外包服务机构应有良好的人力资源专业技能,在行业里有相当丰富的、成功的从业经验,服务质量可靠,具有一定的美誉度。第三,职业道德。外包服务机构在处理一些涉及企业商业机密的问题时,应能做到为客户保密,即使在竞争对手的利益诱惑下,也不能为其所动。第四,服务价格。从成本角度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机构。

外包服务合同范文篇10

企业希望通过外包专业服务,提高员工的人力资源服务满意度,同时,通过外包而从烦琐的日常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的人力资源服务人员可以更多地集中到与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相关的工作从而提升人力资源服务功能;企业通过外包服务能够获取一站式公共人事服务平台处理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关系,简化自身在多个相关政府部门来回奔波的工作流程,同时通过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企业可以重新设计人力资源服务流程并将行业昀佳实践统一应用到企业的各个分支机构,整合流程,方便管理从而简化和整合工作流程;国家和地方的劳动人事政策法规的不断修订和增加,以及跨地区的政策法规差异,使得企业不但需要为掌握和遵守复杂的法规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还面临因违法或管理失误导致处罚的风险。专业的外包商可以帮助企业发现其人力资源管理的盲区,协助企业解决用工过程中出现的争议、纠纷并提供合法解决方案,从而规避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大大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定义

人力资源外包管理是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和聚焦核心能力,从而委托第三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机构代为处理公司部分人力资源工作。企业把一些重复的、繁琐的、事务性的工作、不涉及企业秘密的技能性培训工作、高层次人才招聘的物色工作、社会福利管理等工作外包给专业机构来为其服务。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的外包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员工招聘。②员工培训。③薪酬管理。④争议仲裁。

三、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存在的主要问题

外包服务发展水平比较低以及外包服务内外部成本不可控是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中外包服务存在的昀主要的问题。目前,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在外部缺乏统一的收费标准,各机构都是自行制订的价格,参照的价格都不一样。对大多数企业内部来讲,人力资源外包的收费,是否会增加企业劳动力成本,是否用得其所,是企业考虑昀多的问题之一。

目前开展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主要是一些人才中介机构、人才市场,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较少,人力资源外包的内容主要有代办社会保障;代办劳动用工证;推荐人才;录用备案、合同鉴定;档案管理;跨地区人才引进;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申报;人事、劳动纠纷的办理等等。这些服务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体运营。

四、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以及举措

外包服务机构需开发多种形式的人力资源外包产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服务质量为宗旨。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宣传人力资源外包这一新生事物,政府引导是人力资源外包得以健康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政府部门要积极鼓励、支持、提倡人力资源外包这一新的管理模式,加大宣传推广人力资源外包的力度和广度。给进行人力资源外包的企业适当的优惠政策;政府应加强立法监督,制定价格指导线,加强诚信体系建设,目前,国内没有统一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收费标准,各服务商都是自行定价,各自参考的价格都不一样。对企业来说,收费标准还是其考虑外包与否的决定因素。

目前,我国尚无相应的、完善的法律法规去规范猎头公司及外包行业的运作,尚无完善的劳动政策法规去协调企业、员工、外包服务商三方的关系和切实保护员工的权益。为了规范、维护人力资源外包市场秩序,国家必须尽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用以明确企业、外包服务商、企业员工之间的权利义务,为人力资源外包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完善强大有序的法律保障。

审慎对待人力资源外包的计划方案选择。要保证计划的完善性及可行性,首先要明确目标,制定完善的外包计划,并对计划和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确定哪些部分昀适合外包出去。对一些涉及机密及比较敏感的板块,需审慎把控,从而较好的避免成本风险,对核心机密的良好控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包项目的选择,只有针对本企业实际情况认真选择,避免盲目性才能较好的解决信息安全问题,降低企业自身能力约束的风险。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项目要顺利实施,必须注意一是外包合同要详细,二是明确相应的违约责任,加入双方约定的相应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