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风险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4 04:07:00

外包风险论文

外包风险论文篇1

关键词:物流外包风险防范对策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业务外包已成为企业降低营运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物流外包,即生产或销售等企业为集中精力增强核心竞争能力,而将其物流业务以合同的方式委托于专业的物流公司运作,外包是一种长期的、战略的、相互渗透的、互利互惠的业务委托和合约执行方式。由于企业物流业务外包过程中的物流活动时间性强、环节多、参与主体复杂、业务见的相互影响大,局部微小的偏差可能导致整个物流链的脱节或崩溃,因此其风险防范十分重要。

一、物流外包的主要原因

(一)降低成本。与企业自营物流相比,许多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办内外都拥有良好的运输和分销网络,在组织企业的物流活动方面更有经验,更专业化。所以通过物流业务外包,企业可以降低因拥有运输设备,仓库和其它物流设施所必需的投资,从而把更多的资金投在公司的核心业务上。

(二)提升企业效率。在企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把企业的物流业务外包给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来承担,特别是一些特殊的物流运输业务。通过外包给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供应商,企业能够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提高了供应链管理和企业运作的效率。

(三)分担企业风险,提高企业的柔性。企业通过外向资源配置,取消了企业与用户双方各自独立拥有的库存和运输,从而分散了由政府、市场、财务等因素产生的风险,促进了资源的优化组合,增加了供应链的柔性,使企业更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四)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在于时间和速度上的竞争,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由于其专业化和规模效应的优势,能够快速地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回应。

二、企业物流外包存在的主要风险

(一)外包控制不足。外包常常会使企业失去对一些产品或服务的控制,从而增加了企业正常生产的不确定性。企业在外包的过程中有可能由于丧失对外包的控制而影响整个业务的发展。

(二)增大外包依赖风险。长期依赖某一个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对企业的资本投资、效率提高具有潜在的好处,但同时又会使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滋生自满情绪而让企业难以控制。

(三)内部员工抵制。企业物流外包往往会影响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需要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重组,这个过程很可能对所有员工都产生影响,受到企业内部员工的抵制而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产生负面影响。

(四)降低用户满意度。企业过于依赖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又无法控制或影响他们,使企业不能取得所需的用户需要信息,从而影响企业的产品改进。从长期来看,由于对物流活动的失控可能阻碍核心业务与物流活动之间的联系而降低用户满意度。

(五)企业利益受损。物流活动的长期外包,会使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认为企业缺乏专家技术,因此抬高物流服务的价格或提供较差的物流服务,从而使企业蒙受损失。三、企业物流外包风险的防范对策

随着物流外包实践的推广,企业在选择物流外包时应该考虑物流外包优势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其潜在的风险,以系统的、长期的观点来进行物流外决策,并采取一定的应对策略来防范潜在的各种风险。

(一)识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外包本身并不是企业发展战略,它仅仅是实现企业战略的一种方式,企业应确定在行业中是否存在有能力和可供选择的物流供应商,否则,实施物流外包不仅不能成功,反而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企业应深入分析内部物流状况,并探讨物流是不是企业的核心能力,分析物流是否能为企业带来外部战略经济利益;企业只有在拥有了合适的合作伙伴,企业内部管理层也认识到外包的重要性而且清楚针对外包应做的准备工作,才能决定是否实施外包。

(二)外包伙伴的选择。物流外包决策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包给谁的问题,即外包伙伴的选择。首先需要对外部的潜在物流供应商进行调查、分析、评价、调查物流供应商的管理状况、战略导向、信息技术支持能力、自身的可塑性和兼容性、行业运营经验等,评价其从事物流活动的成本状况,评价其长期发展能力,评价其信誉度等。特别是对于物流供应商的承诺和报价,企业务必认真分析衡量。报价应根据物流供应商自身的成本确定,而非依据市场价格,报价不仅仅是一个总数,应包括各项作业的成本明细。对于物流外包的承诺尤其是涉及政府政策或物流供应商战略方面的项目,必须来自物流供应商最高管理者,避免在合约履行过程中出现对相关条款理解不一致的现象。在评价的基础上,对潜在的多个物流外包伙伴进行比较,从中选择最适合企业需要的外包伙伴。

(三)物流外包活动的控制。对外包活动进行监控和控制是外包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企业即使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签订了协议,也应当监控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绩效,同时给他们提供所需的业务信息。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之间要注意相互沟通,共同编制操作指引。企业不能认为业务外包了,一切就由对方承包,完全是物流供应商单方面的工作,而应当与第三方物流商一起制订物流作业流程、确定信息渠道、编制操作指引,供双方参考使用,操作指引能够使双方相关人员在作业过程中相互步调一致,也可以为企业检验对方物流作业是否符合要求提供了标准和依据。因此,企业要建立物流外包的控制机制,对外包伙伴的业绩进行定期检查,制订标准对其业绩进行考核。

(四)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企业物流外包可能会受到企业内部原有作业流程的制约,因此,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如何在无缝衔接的基础上调整业务流程,进行职能变革;如何对外包的物流功能进行持续有效的监控;企业文化是否鼓励创新与变革;企业领导和员工对变革持何种态度等。从战略角度看待物流业务外包,致力于获得最佳合作伙伴,并围绕着这种伙伴关系建立一种健全的管理体系,从而实现无缝衔接,取得外包策略的成功。

(五)以“双赢”为原则,巩固合作关系。物流供应商对企业和企业的客户的服务能力是依靠企业自身的工作表现的好坏,外包意味着双方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而非独立的,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将使双方受益,任何一方的不良表现都将使双方受益,任何一方的不良表现都将使双方受损。在选择物流供应商时,要改变现有的观点,即仅着眼于企业内部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而置物流供应商的利益于不顾,企业应以长远的战略思想来对待物流外包,通过外包既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又有利于物流供应商持续稳定的发展,达到供需双赢的局面。因此,供需双方相互信任和忠诚以及履行承诺是建立良好的外包合作关系的关键素。

四、结论

物流外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要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同时又要考虑到实施中所存在的困难。企业物流业务外包应该在寻找优质外包伙伴的基础上,建立以“双赢”为原则的合作关系,同时针对外包业务的特点合理进行组织结构调整和业务流程的变革,在风险和机会并存的机遇中,认真研究物流外包风险的来源,因地制宜地制定防范对策。

外包风险论文篇2

关键词:物流外包;风险;风险机理;物流外包风险

Abstract: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the non-professional logistics companies are outsourcing its non-core business, in order to achieve self-sustained development. But the logistics outsourcing bring in a lot of interests, it also brings risk.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isk mechanism of logistics outsourcing from three areas, to draw corresponding conclusions and models, so that the logistics outsourcing enterprises can avoid risk effectively on the base of understanding the logistics outsourcing risk.

Key words: logistics outsourcing; risk; risk mechanism; logistics outsourcing risk

所谓风险是人们因对未来行为的决策及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导致的结果与预定目标发生偏离的综合。企业物流外包的风险就是企业在物流外包过程中产生的结果及变动的不确定性。

从外包过程来看,我们可以将物流外包风险分为三类:一是在外包协议达成之前的风险,二是外包协议过渡过程中的风险,三是外包协议达成之后根据协议实施物流外包活动过程中的风险。本文所探讨的物流外包风险是指协议达成以后,由于物流外包需求方与供给方自身条件及外包环境的动态变化而产生的风险。

1物流外包风险形成机理

1.1单一外包的风险机理

当物流外包企业只将自身的物流业务长期地委托给单一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完成,作为物流方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如果感觉到自身在市场没有竞争性存在时,第三方物流企业就有可能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巧妙地利用不确定因素来减低物流服务水平,进而降低自己的物流服务成本,使物流外包企业的收益受到损失。

假定物流外包企业的总体物流外包风险为e,物流外包企业固有物流风险为e1。物流外包企业固有物流风险的实际含义是:当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完全能够满足合同要求时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外包风险。

假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经营风险为e2,其实际意义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独立经营所的物流服务业务时的经营风险对物流外包企业风险的影响。

假定物流外包企业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依赖程度为r,在信息对称条件下完全不依赖第三方物流企业时(例如自营物流),r=0;当完全依赖第三方物流企业时(例如全部物流完全外包,且签订永久性合同,并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没有任何监督),r=1。

一般情况下,r∈0,1。

假定第三方物流企业只一家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服务,如果物流外包企业完全依赖于物流方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就会将自身物流经营风险完全转嫁给物流外包企业。

公式(2)就是在企业物流单一外包过程中,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业务经营风险和物流外包企业自身固有的物流风险、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风险、物流外包企业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依赖程度之间的关系方程。

1.2多重外包的风险机理

假定物流外包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1,第三方物流公司1将承担的物流业务的一部分又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2,依次类推,经过了n次外包。

由公式(3)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业务风险随外包链的增长而增大,随物流外包方对物流方的依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2)在物流重复外包过程中,距离物流外包企业越远的第三方企业的经营风险对物流外包企业的影响程度越小。

1.3分散外包的风险机理

物流外包企业将物流完全外包给单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经营风险为:

特殊情况,假定m个第三方物流企业平均承担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服务,每个第三方物流企业出现经营风险的概率为p。

于是物流外包企业的最大物流外包风险表示为:

由公式(5)和(6)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在m个第三方物流企业平均承担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服务,每个第三方物流企业出现经营风险的概率为p时,物流外包企业的物流外包风险随着分散外包数量的增加而降低。

2结束语

本文对物流外包风险的形成机理从单一外包、多重外包和分散外包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并得出了各自相应的模型且指出在三种情况下物流外包风险减小风险的方法,使物流外包企业应在认识风险存在的基础上有效规避物流外包风险,为企业物流外包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小群. 供应链管理下物流外包的动因、风险及其规避[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3):28-29.

[2] 陈宝国.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企业物流外包过程的风险和防范[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60-64.

[3] 顾孟迪,雷鹏. 风险管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外包风险论文篇3

关键词:物流外包,人性假设,风险评估

 

1.引言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第三方物流产业的逐渐成熟,物流外包逐步被市场认可。 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企业在面临残酷的市场环境时,也都纷纷采取了致力发展核心 业务,并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竞争策略。

所谓物流外包,即企业为集中有限资源、增强核心竞争力,将其物流业务以合同的方式 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执行。其主要任务是节约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然而,由于合同双方信息不对称,物流外包在给企业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可能造成企业的损失。比如,凯玛特在与沃尔玛的竞争中败下阵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物流外包后失去了对物流的控制。

目前企业界和学术界对物流外包风险的存在都有着清晰的认识,但是在物流外包风险评估方面的研究还很有限。1993 年,Muller 率先探讨了第三方物流的成因和特征[1];2003 年, Chuanxu WangAmelia c.Regan 提出物流外包风险分为四种:财务风险、冲突风险、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2];宁云才等运用模糊评价方法对物流外包风险进行了评估[3]。论文参考,风险评估。在企业界,现 有的物流外包风险评估主要依靠企业管理人员的经验和物流外包提供者的信誉保证,主观因 素作用过大,缺乏客观的评估模型。

本文简要阐述了物流外包的作用,粗略分析了物流外包的风险种类,引入管理学中常用的人性假设,以减少由于主观评测而带来的误差,进而提出了评估物流外包风险的结构化模型,提高评估的精确度。

2.物流外包的作用

作为被市场认可的生产组织模式,物流外包对于物流服务的需求者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着力发展核心业务,保持竞争优势

对于企业来说,资源的有限性往往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企业如果能将物流业 务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就能有足够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于核心业务,减少用于物流业务方面的车辆、仓库和人力的投入,从而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获得长期的高额利润。

2.2 减少投资,降低运营成本

由于现在物流领域还处于发展和探索阶段,各种设施、设备及信息系统的投入非常大, 所以,企业通过物流外包可以减少在此类项目的上的巨额投资。此外,作为专门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第三方物流提供者能够利用规模优势,通过提高各环节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运营

成本的降低,使企业能从中获益。据估计,通过专业物流进行市场配销,比自行设立配销的

网络节省 20%~30%的成本。论文参考,风险评估。

2.3 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

第三方物流企业受物流外包需求者的委托,从客户的角度出发管理物流业务,利用其拥有的物流信息网络对客户的供应链进行有效的监控,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的信息服务;利用广泛分布的物流配送网络缩短了客户的交货期,为客户提供便捷快速的运送服务;利用高水 准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为客户提供合理优化的物流方案设计。以上这些优质服务能够使企业 借助外包的物流业务提升自己的企业形象,在行业中脱颖而出。

2.4 提高企业组织结构的灵活性

通过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企业可以对原有的管理内容进行分割剥离,缩 小管理范围,精简公司机构,以高度应变的扁平式组织结构代替高耸的金字塔状组织结构, 从而提高企业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的能力,减轻由于规模庞大而带来的组织反应滞后、缺乏创 新性的问题。

3.物流外包的风险

物流外包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组织模式,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但是由于合同双方 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不尽相同,并且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物流外包中隐藏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因此,物流外包企业需要有效地识别外包风险,加强对风险的管理控制,进而达到 尽可能地降低和规避风险。当前企业物流外包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4]:

3.1 管理风险

当企业将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后,物流服务提供商将介入企业的采购、生产、分销、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成为企业的物流管理者,使得企业自身对物流部分的控制力下降。 如果双方在协调上出现问题,就可能会导致物流外包企业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失去控制,从 而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特别是物流业务受到影响。

3.2 信息风险

企业要将物流外包出去,必须和合作方就从方案设计到货物运输的各项环节进行充分交流和沟通,这牵涉到信息共享的问题。如果外包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之间缺乏信息共享, 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则会导致信息失真、反应滞后;如果合作企业之间形成信息共享,则涉及到企业机密的信息可能会被泄露,成为危害企业安全的风险。

3.3 财务风险

企业选择物流外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希望降低运营成本,然而,如果长期将物流外包, 可能会使企业缺乏对市场行情的了解,无法精确测算物流成本。这时,即使第三方物流企业 借口成本增加而抬高物流服务的价格,抑或是直接虚报成本,物流外包企业也往往难以及时 察觉,造成成本超支。

3.4 市场风险

企业将物流外包后,减少了与顾客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不能及时获取客户信息,把握市场需求变化,从而影响企业的产品改进或者创新工作。从长远来看,这也会阻碍企业核心业

务与物流活动之间的联系,可能造成客户满意度的降低,损失重要的客户资源,对企业的长

久发展不利。 以上物流外包风险分类仅为大致分类,在实际应用中会加以细分和调整,本文在此不做

赘述,并且假定按照企业实际情况,风险已被有效划分,作为下文论述的前提。

4. 物流外包风险评估模型介绍

本文提出的物流外包风险评估模型是建立在人性假设基础上的,引入了风险概率和风险 重要性的二维坐标系,着重阐述主观判断在风险概率评估上的失真,通过剔除误差部分,提 高衡量物流外包中各项风险的精确度,从而为随后的物流外包决策提供一定的支持。论文参考,风险评估。其基本 步骤如下:

4.1 风险重要性判断

依据各类风险对项目的影响程度,评估其重要性,分为四个等级(见表 1),记为 ki。

表 1 风险重要性等级评估

外包风险论文篇4

摘要针对国际工程中承包商面临的汇率风险,本文首先通过对影响汇率的因素和汇率理论进行分析,指出了汇率的随机波动性使得承包商难以可靠预测特定日期的汇率,从而必须面对汇率风险。进而从承包商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应对汇率风险的基本思路、阐述了应对汇率风险的具体方法。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汇率风险对承包商经营利润的影响是很大的,是承包商必需应对的风险。作为国际工程的承包商,需要在工程承包中,从项目开发开始直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系统地考虑特定工程项目中所面临的汇率风险,选择适当的方法,比如,优化合同货币组合、在合同中加入调价规定、在企业内部总体平衡、利用金融工具等,对汇率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论文关键词:风险管理;汇率风险;国际工程承包一导论在国际工程承包项目中,对各种风险的管理一直是参与项目的各方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承包商面对的众多风险中,汇率风险是普遍的、不可回避的风险。特别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在近些年汇率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对汇率风险的管理和应对就更有其紧迫性和现实意义。随着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趋紧密,我国企业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中快速发展。比如,2000年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完成的营业额为83.78亿美元,到2011年就达到了174.68亿美元,在五的时间内翻了一番还多。由于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的主要市场是风险相对较高的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市场,承包商对汇率风险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编写的《菲迪克(FIDIC)合同条件》,规定了包括合同价格和付款在内的国际工程承包合同的一般内容2。该合同条件规范了业主、承包商、监理工程师各方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已成为了国际工程承包合同中的基本参照条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九五"国家重点图书"国际工程管理教学丛书"对包括风险管理在内的国际工程管理涉及的各主要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其中,《国际工程融资与外汇》(第二版)一书较集中地论述了汇率风险管理问题;林九江先生在《利用金融、信用险等多种手段积极应对人民币汇率升值》一文中,针对2005年7月21日后人民币汇率因实行新的汇率机制而升值以来,如何使汇率波动对出口企业的影响降到最低的程度,从政策、金融、信用管理、企业经营管理、行业商会和信用保险等各角度提出了应对方案。另外,国际对国家风险进行的评级,从宏观的层面给出了国家风险信息,这些信息也有助于对该国汇率趋势和稳定性的分析。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2005年首次出版的《国家风险分析报告》,从中国承包商的角度出发,分别对不同国家的风险进行了介绍和综合评级。由于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包括汇率政策在内的国家政策处于不断的调整和完善过程中,承包商所处的外界环境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随着我国金融行业与国际金融环境的接轨以及金融手段的创新,不断产生出了可供承包商选FIDIC合同条件由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编写,从1957的至1999年已进行了多次修订和改版。目前的最新版为1999年版,包括《设计采购施工(EPC)/交钥匙工程合同条件》、《生产设备和设计-施工合同条件》、《施工合同条件》、《简明合同格式》等四个文件,另外在前期出版的标准合同文件中还有《业主/咨询工程师标准服务协议书》等文件。择的新的应对融资风险的金融手段。门明教授编写的《金融衍生工具原理与应用》,系统介绍了金融衍生工具的原理和应用方法,为工程承包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降低汇率风险提供了思路。前述文献从不同角度,为国际工程承包商提供了分析汇率风险、进行汇率风险管理的思路和操作方法。在这些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在工作中的经历,在本文中从承包商的角度出发,对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讨论了汇率风险难以预测的特点及其对承包商的危害,总结出了应对汇率风险的思路,介绍了多种应对手段。 二、国际工程项目中承包商面临的汇率风险外汇汇率风险是指一个组织、经济实体或个人以外币计价的资产(债权、权益)与负债(债务、义务),因外汇汇率波动而引起其价值上涨或下降的可能。对国际工程承包商而言,外汇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外汇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应收资产和应付债务价值的变化。其主要表现是:第一,即期或延期付款的商品、劳务或工程,在标的物已发货或交付、而货款尚未收支这一期间,外汇汇率变化所发生的风险;第二,以外币计价的国际信贷业务中,在债权债务未清偿前所存在的汇率风险;第三,未交割的远期外汇合同的一方,在该合同到期时,由于汇率变化,交 易一方可能用更多或较少货币换取另一种货币的风险。在国际工程承包中,在承包商开出各类付款保函、业主支付预付款、工程进度款,并扣留质量保证金已成了最基本的安排。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承包商以某种方式为项目融资、接受业主的延期付款从而承担汇率风险已成了一般安排。在BOT项目中,承包商承担汇率风险的时间经常达到十年以上。另一方面,承包商的融资、采购活动中也经常会涉及到汇率风险。强势货币和弱势货币都可能给承包商带来风险损失。由于承包商还要用本币进行项目结算,因此,本币、外币(可能有不只一种外币)和时间构成了外汇风险的三个基本因素。汇率风险可能对企业造成严重影响。近期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一个例证。因国际游资利用相关国家金融体系中的内在不平衡而刻意进行冲击,从泰国开始,各国政府被迫放弃了本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各国货币大幅贬值。原来以固定汇率制度为基础投资于东南亚各国的公司因此而受到了严重冲击。如拥有240亿港元总资产的香港百富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Peregrine InvestmentsHoldings Limited),就是因为受到本次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打击而被迫倒闭的。我国从事国际工程承包的企业很多缺少相应的生产/施工实体,主要利用自身的融资能力、管理能力和市场渠道承揽工程项目,通过分包/采购合同组成针对特定工程项目的联合体实施工程。在履约过程中,承包商的主要工作是组织协调各方来完成工程的建设。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承包商的账面预算利润常在10%左右,而工程的建设及收款周期一般要几年。即使正常情况下,汇率在几年的时间内波动10%的情况也是常见的。当以外币作为合同结算货币时,由于汇率的波动,完全有可能大幅减少项目利润,甚至造成项目的亏损。三、影响汇率的因素及汇率的预测(一)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其汇率(即期/远期)主要取决于对该国货币供求的变化。影响外汇供求变化的因素包括:国际收支状况、国民收入、通货膨胀率的高低、货币供给、财政收支、利率、各国汇率政策和对市场的干预、投机活动与市场心理预期、政治与突发因素等。实行固定汇率政策的国家,其货币的汇率取决于货币当局的政策,其变化趋势更多受政策目标的影响。这里要注意的是,固定汇率是指将本国货币与国际上某个或者某些主要货币(如美元或者一篮子货币)的比率固定,其本币也会跟随该参照货币一同变动。现实中,多数国家都会对汇率进行程度不同的管理或干预,以实现其经济目标。(二)汇率理论及预测结果分析影响现实汇率形成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为了解释和预测汇率的变动,产生了多种理论。以下通过分析浮动汇率制下汇率决定的理论与实际情况的符合性,探讨汇率预测结果的可靠性。1、汇率决定的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对汇率预测结果的分析汇率决定的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绝对形式认为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是两国间总物价水平之比。根据一价法则,相同的商品应该有同样的价格。该理论是建立在没有交易费用、关税及其它限制条件,贸易自由的基础之上的,它认为所有商品都在国际间交易,各国也没有贸易结构性的变化(如战争)。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相对形式认为汇率变化与两国物价水平的变化率之间存在比例关系

外包风险论文篇5

[关键词] 物流外包 灰色聚类 关联

物流是创造价值的活动―为企业的顾客和供应商创造价值,为企业的股东创造价值。物流外包指生产或销售型企业为集中精力增强竞争能力,而将其物流业务以合同的方式委托专业的物流服务商操作。物流外包作为一个提高物资流通速度、节省物流费用和减少在途资金积压的有效手段,确实能够给供需双方带来较多的收益。阻碍物流外包发展的因素既有体制的制约、人为的失误,也有观念的陈旧和技术的缺陷,这些因素既存在于物流供应商方面,也存在于物流需求商方面。

一、物流外包风险

现代物流企业在攫取“第三利润源泉”的同时,其面临的风险也与日俱增。根据风险管理的理论,现代物流风险可谓是体系庞大、纷繁复杂,它不仅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纯粹风险,还包括责任风险、客户流失风险、合同风险、诉讼风险、投融资风险、财务流动性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等各个方面。

外包常常会使企业失去对一些产品或服务的控制,从而增加了企业正常生产的不确定性。企业在外包的过程中有可能由于丧失对外包的控制而影响整个业务的发展。 长期依赖某一个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对企业的资本投资、效率提高具有潜在的好处,但同时又会使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滋生自满情绪而让企业难以控制。企业物流外包往往会影响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需要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重组,这个过程很可能对所有员工都产生影响,受到企业内部员工的抵制而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产生负面影响。 降低用户满意度。企业过于依赖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又无法控制或影响他们,使企业不能取得所需的用户需要信息,从而影响企业的产品改进。从长期来看,由于对物流活动的失控可能阻碍核心业务与物流活动之间的联系而降低用户满意度。 企业利益受损。物流活动的长期外包,会使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认为企业缺乏专家技术,因此抬高物流服务的价格或提供较差的物流服务,从而使企业蒙受损失。

二、灰色聚类关联评价

物流业在我国是一个刚刚兴起的行业,相对于国外成熟、发达的物流业来说,物流服务模式单一、从事物流的企业大都是一些相对“散、乱、差”的中小企业、政府监管和理论研究薄弱、市场不成熟、法制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困扰着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由于物流风险管理评价系统存在着大量的灰色性,因此将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物流风险管理综合评价无疑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所以本文针对物流外包风险控制提出一种物流外包风险综合评价的灰色聚类关联分析法。其基本原理是先利用灰色聚类法中改进后的白化函数计算各评价样本对各级别的从数度,然后再分别计算样本与清晰综合评价间的灰色加权关联度,根据关联度的大小即可确定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优劣。

三、评价原理与方法

设有Z个第三方物流公司(即评价样本),m个评价级别,n个评价指标:

其中为第k个物流公司的第j个评价指标的实测值,而为属于第i个级别的第j个评价指标的标准范围。

1.造灰色聚类白化函数

(a)(b) (c)

2.评价指标的权重

根据关联度确定各因素权重,利用加权法计算每个物流企业中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公式为∶

其中为第k个物流企业第j个评价指标的归一化权重。

3.灰色关联度

灰色系统理论提出关联分析方法,可以对不同指标的行为进行对比、分类及分析,以了解哪些行为比较接近,哪些差别较大,它根据系统各因素间或各系统行为之间的数据列或指标列的发展态势做相似或相异程度的比较,

对于第k个物流企业的评价指标对于第j个级别的从属度为,则

于是得出关联度

4.判断

如果,则该物流企业的风险等级为t级。

四、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基于灰色聚类关联评价对第三方物流外包的风险进行评估,为决策者提供一种比较科学的风险防范方式,能够准确预测和防范各类风险,真正形成物流外包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罗纳德・H・巴罗:企业物流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刘思锋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科学出版社 2005

外包风险论文篇6

【关键词】人力资源外包 外包风险 防范措施

无论什么时候,企业之间都会存在着竞争,其实归根结底,不过是人才之间的竞争,是用人的竞争。那么,人力资源管理就非常的重要了,一个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能够更好的吸引和留住企业的人才。现如今,为了弥补自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足,很多企业开始选择人力资源外包。

一、人力资源外包的概念

在早期的时候,人力资源管理是进行人员招聘以及后期的人事分配等与人事相关的事务性的活动。包括到现在,都有着一些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依旧是这样。但是人力资源管理其实还包括着对于人员的激励、人员的合理安排、更好的发展等这一系列的管理过程。观察其发展不难发现,人力资源管理已经由曾经的辅的部门转型为了战略性的部门,而且所需要进行的工作也随着政府的政策不断的改变和完善而变得越来越复杂。在一般情况下,人力资源的工作人员在管理、咨询以及战略思考的时间分配比例是6:3:1。这无疑让人力资源外包成为了可能。

人力资源外包其实就是一些企业因为自己内部的一些原因,无法很好的发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作用的时候,找专业的公司或者人来提供对应的服务的一种模式。

二、人力资源外包存在的风险

一个方案或者是计划的实施,利益和好处是一定有的,与此同时,风险也会随之产生,人力资源外包也是如此,它存在的风险主要如下:

(一)外包机构和企业本身信息不对称的风险

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外包的时候,都是和外包机构签订合同的方式进行的,无论是合同签订前还是签订之后,企业对外包机构的了解、外包机构所获得的企业内部情况的资料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对称性。一方面,企业没有很好的了解外包机构的相关信息,也就无法选择更好地、更适合自己企业的外包机构来进行外包工作;而另一方面,外包机构对企业情况的掌握程度的不完整,很可能导致外包机构所提供的外包服务无法很好地满足企业真正的需求,最终造成外包服务的失败告终。

(二)企业文化冲突的风险

一个企业的文化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在企业内部的员工的意识中是很难被改变的,换句话说,企业的文化其实反映的是一个企业内部的员工们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传播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一旦进行人力资源外包,外包机构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很可能无法认识到企业已有的文化或者说直接依据自己的想法而忽略了企业文化,这时候便会出现因为文化冲突导致的沟通问题的出现,在严重的时候很可能造成外包的失败。

(三)信息安全的风险

每个企业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自己企业一些特有的文化或者是机密事件。而在企业与外包机构进行合作的时候,很多的信息是必须提供给外包机构的,比如企业的一些战略决策、企业的人员结构等,很多时候,这些信息都是属于企业内部文件的。如果这些信息被泄露出来,那么企业的处境会变得很危险。一方面,外包机构可能是无意间泄露了企业信息,另一方面,可能是外包企业故意而为之的。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会对企业的存在和正常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威胁。

三、规避人力资源外包风险的措施

由前边的内容可以看出,人力资源外包是一个需要进行策划和监督的过程。虽然说在进行人力资源外包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但是只要我们在风险发生之前,制定出规避风险的措施,便能很好的避免风险的发生,获得预期的效果。

(一)更有针对性的选择外包机构

现今社会,外包机构的门槛相对比较低,这也就存在着很多并不具备相对的能力承接外包的小型外包机构浑水摸鱼的情况。因此,在企业委托外包机构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时候,一定要了解清楚委托机构的具体情况,在有些特殊的时候,更是需要对多家机构进行分析对比来确定应该选择哪一个机构。与此同时,在企业确定了外包机构之后,也需要引导外包机构对企业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便于外包机构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方案来实施人力资源管理。

(二)签订保密合同或增加保密条款

为了更好的保护企业的利益不因为外包机构有意或是无意的泄漏造成的损失。在企业和外包机构确定了合作关系签订合同的时候,可以选择附加一份独立的保密合同来维护企业利益,或者是在签订合同的时候附加保密条款。有了这些条款或者是合同,一方面可以很好的遏制外包机构泄漏企业机密的情况,另一方面,如果外包机构出现了泄漏的情况,那么也有对应的措施来尽可能的降低损失。

(三)建立外包风险监管预警机制

在企业决定了进行人力资源外包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到这种方式可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此,企业首先需要做的便是成立专门的策划小组来策划外包工作的具体流程,并分析出可能存在的风险,这些风险如果发生可能造成的损失以及对应的应对措施,这种最基本的预警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风险的发生。

另一方面,需要明确进行外包要达到的效果和目的,在确定了外包机构并进行合作谈判的过程中,一定要表明企业的意图,让外包机构明确承接这次的外包工作最终需要达到的效果、企业最终所要获得的利益。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避免外包机构在承接了任务之后投机取巧或者是敷衍了事。

无论是预警机制,还是监管机制,都需要企业明确自己的目的和想要获得的利益到底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在合同的签订过程中占主导地位,从而取得相应的成果,达到预期的效果。

外包风险论文篇7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volatility of the foreign exchange rate of RMB, the exchange rate risk of foreign enterprises is also increasing.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exchange rate risk of foreign contracting enterprises is helpful to avoid exchange rate risk and improve economic efficiency for the enterprises.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focus is mainly on researching and using the exis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 of China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enterprises to avoid exchange rate risk. The method is single. To this end,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reign contracting enterprises, such as the large amount of project, the long period of time, domestic procurement and overseas construction. Then, the causes of exchange rate risk are analyzed in detail for foreign contracting enterprises. Finally, the policies and suggestions for capital exchange rate risk management are put forward.

关键词: 资金汇率风险;对外承包企业;外汇

Key words: risk of capital exchange rate;foreign contracting enterprises;foreign exchange

中图分类号:F75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3-0054-02

0 引言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布局的实施,国内企业不断的参与国际竞争并合作共赢,但是,在此过程中,如何规避汇率风险是对外承包企业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目前,国内外大量文献研究了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问题。文献[1]从应用管理技术和外汇管理工具两个方面总结了控制汇率风险的方式以及特点,最后根据企业情况和外部环境综合给出符合实际的建议。文献[2]针对施工企业境外施工项目可能出现的主要财务风险及其特征,深入探讨了企业应对这些风险的主要策略。文献[3]提出针对我国企业外汇风险原因而采用的手段与措施。文献[4]针对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面临以人民币结算为条件下的外汇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汇率风险的做法,包括多种币种、强化外汇管理、金融创新、多方面应对汇率风险。以上文献主要是在我国现有汇率制度下研究规避汇率风险的方法和措施,缺乏对企业内部管理手段和利用金融工具规避外汇风险的分析,规避汇率风险手段单一,很难适应当前复杂的国际投资环境。

本文在分析对外承包企业外汇风险原因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内部手段和金融机构产品为主的提高规避汇率风险能力的方法。

1 对外承包企业行业特点

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经营特点如下:第一,项目金额大。我国对外承包企业涉及的项目多为电力、房地产、交通、学校等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少则千万美元,多则上亿,甚至百亿美元。第二,时间周期长。对外承包企业项目通常要经历几个阶段,前期准备、编写可研报告、实际论证、编写实施方案、现场施工和最后验收,通常至少几年。第三,境内采购,境外建设。我国对外承包企业运营模式通常是大部分设备在国内采购,再运送到国外,部分尖端设备从第三国采购。第四,面临汇率波动风险。对外承包企业通常以人民币采购国内设备,从对外收取美元作为利润,但是美元对人民币的贬值严重影响对外承包企业的利润。

2 汇率风险产生的原因

基于上述行业特点,外汇汇率波动引起的应收资产和应付债务价值的变化是企业汇率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具体原因如下:

①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在收款、付款过程中涉及汇率风险。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收入为外币,采购采用人民币,两种货币汇率的变动会影响对外承包企业的收入。

②对外承包工程企业面临汇率波动涉及汇率风险。第一次汇改以来,由于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导致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利润巨大的下降,加之对外工程承包企业项目周期长,在BOT项目中,对外承包企业汇率风险时间可达10年。

③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在签订合同过程中,不考虑汇率风险问题,时间一长导致汇率大幅度波动。例如企业在合同生效后,就会向我国的货物供应商支付预付款,美元对人民币汇率是6.7,而当对外承包企业完全施工结束后,美元对人民币汇率是6.3,由于施工时间较长,对外承包企业一美元就损失0.4元人民币。

④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融资过程涉及汇率风险。例如,对外承包企业从我国银行贷款,通常代到的是人民币,但在工程实施国的收入通常是美元,将来归还给国内银行的通常是人民币,当美元贬值时,对外承包企业的贷款成本会大幅度增加。

⑤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机械设备费涉及汇率风险。对外承包企业的施工设备通常是以人民币从国内购得或租用,设备的折旧费用也是以人民币折算,当美元贬值后,对外承包企业的设备费用会增加。

3 资金汇率风险对策建议

对外承包企业对汇率风险带来的资金汇率风险的管控可以分为通过公司战略调整,采取的内部管理和金融机构产品应对。

3.1 提前或延期收付法

对外承包企业面对汇率风险的时候,可以根据对自身情况预测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波动情况,提前或滞后收取款项来规避汇率风险。例如,一家中国企业拥有美元应付款,而美元近期可望升值。马上支付这笔债务使该公司免除了由于美元升值带来的意外成本(以人民币计算)。由于提前付款可能需要借入当地货币进行兑换外币,应当保证借贷成本不超过预计的风险节余。

3.2 合同规避法

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在对外签订合同时应该尽量选择货币价值高,汇率相对稳定,流通性好的货币作为计价货币。对外承包企业只有准确预测某种货币的汇率趋势,才能合理的选择交易货币,但这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办到,因为货币的汇率变动由于受国家政策等随机因素的影响,很难预测。

3.3 采用远期外汇合约管理应收账款

客户能在远期进行外汇买卖,也能够规模汇率波动风险。例如,中国的针织公司出口美国衬衣,双方约定2个月后收款,同时该公司同银行做了一笔远期外汇交易,卖出远期美元,银行报出的人民币对美元的期汇率如下是0.1476/41,2个月远期价差120/124,考虑到远期汇率价差逐步增大,二个月远期汇率更改为0.1483/65。银行为了获得汇率波动利润,使用的二个月远期汇率是1人民币买进0.1483美元,而不是0.1476美元,两个月后出口商用收回的1000万美元可换回:1000万÷0.1476美元/人民币=6,775,067人民币,规避了美元贬值带来的损失。

3.4 外汇期权减少汇率损失

自2011年4月1日起,企业可办理人民币对外汇期权业务,自12月1日起,企业可以在境内期权组合来管理人民币外汇风险,可规避汇率损失。

3.5 购买汇率风险保险

企业向保险公司缴纳保费,将汇率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依据汇率历史变化规律、投保企业特点和投保项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保费金额。应该说明的是,该方法只是一个辅助方法,在汇率风险很低的情况下,通过购买保险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

3.6 不同币种对冲风险

对外承包企业可以换一个币种,以此对冲汇率风险。例如,若人民币对美元处于单边持续升值状态下,而人民币对欧元处于单边持续贬值状态下,这样就出现了汇兑损益机会。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在人民币汇兑欧元处于相对高位时,大量买进欧元,在人民币对欧元汇兑处于高位时,将所购的欧元卖掉,从中获取利润来对冲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带来损失。

3.7 资金集中管理方法

资金集中管理可以实现对外承包企业对各经营单位资金控制,改变以前企业内部各经营单位资金独自管理体制,形成企业对内、对外资金统一的科学管理,例如,国际上IBM、惠普、西门子等公司,都是实施资金统一管理,协同各子公司的资金流动,有效规避单个子公司的汇率损失。

3.8 未来汇率变动的预测

如何科学的预测未来外汇汇率变动趋势,是每一个对外承包企业应该重点研究的问题,也是做好其他避险工作的关键。但是,由于在浮动汇率条件下,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不仅包括经济因素,还包括政治、军事等其他因素,因此很难准确预测未来汇率变动。但是,随着近年来随机数学的发展,可以应用随机数学理论来预测未来汇率变动趋势,更好的规避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

4 结论

综上,基于对外承包企业的特点,本文详细分析了对外承包企业汇率风险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充分利用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金融产品,能够最大程度上的规避企业汇率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措施。

参考文献:

[1]魏晓媛.国际贸易中汇率风险的规避研究[J].经济纵横,2016(4):43-44.

[2]康少富论施工企业境外工程项目财务风险及其应对策略[J].理论研究,2016(8):68-69.

外包风险论文篇8

关键词:国际工程投标;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2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11.6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11-138-03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影响国际工程承包投标市场的风险因素日益增多,企业必须在投标阶段就预见并提前做好防范措施,为工程中标及项目实施打下良好基础。本文主要是从理论上对国际工程投标阶段风险管理进行系统梳理,以期为相关实践活动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一、概念的认知

国际工程招投标是当前世界各国经常采用的有组织的市场交易行为,是国际贸易中一种商品、技术和劳务的买卖方法。作为一种跨国家地域形式的商业活动,国际工程投标风险较高,国际工程承包商面临着更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涉及到相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甚至是自然环境以及工程业主、监理工程师和相关单位等多种因素,为了提高投标命中率以及中标后项目的顺利实施,投标者必须从一开始就认真分析招标文件,并经历招标文件准备、招标通知的发出、资格预审、招标文件获取、标书准备、开标、评标与决标直到合同签订等过程。对这一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管控就成为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

一般而言,对国际工程投标风险都需要经历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和风险应对的过程。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并以此为合理地使用多种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对项目活动涉及的风险制定相应的对策,实行有效地控制及监控,妥善地处理风险事故造成的不利后果,以最少的成本保证安全可靠地实现项目的总目标,加强风险识别的准确性,以提前预防风险的发生,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对风险的管制能力,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稳定增长,因此,加强风险管理成为从事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关注重点。

二、国外学者的研究

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在工程风险领域兴起的时间相对较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风险分析技术的应用开始出现在系统工程和运筹领域,而真正将风险管理引入工程项目管理是伴随着大规模的战后重建开始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引起了西方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Jack show[1]认为,公司风险管理必须从专业风险管理团队的组建和培训着手,通过积极调查发现公司的潜在风险,利用专业智库测算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及其与机会的关联度,采取先进的管理技术对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最好是组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系统来加强企管风险管理活动。美国权威机构COSO指出,风险管理应当在企业战略制定中得到重视并贯穿企业管理的始终,从而使影响企业正常运营的因素在可控范围之内。

随着战略管理工具例如平衡计分卡(BSC)的的出现,许多学者将其与企业风险管理(ERM)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他们认为BSC和ERM之间有不少相同点,例如都关注战略的实现、管理过程的视角、各关键因素之间互相影响及其联系,要求整个管理过程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强调责任的落实,把BSC与ERM相结合,可以拓宽风险管理的研究视野。Mark. B[3]等人建议把企业战略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与企业风险管理相互融合,以达到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目标。McWhorter[4]等的研究认为使用使用战略业绩评价可以增强ERM系统,并有效提高组织和员工的绩效。

近年来,随着项目风险管理的日趋成熟,学者们对风险管理特别是技术风险、设备风险等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特别是工程招标方如何建立有效的工程项目费用支付控制机制及相关理论问题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5]。F.H.Griffis and Symeon Christodoulou[6]在研究中对投标风险中的工期风险进行评估则主要是利用PERT和Mente-Calo方法;Ming Lu和S.M.AbouRizk[7]通过对PERT网络的改进,减少了计算工作量,对工期风险进行了重新估计,提高了评价的准确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风险管理与信息网络技术的结合愈加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Jiang[7]等人从用户合作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信息技术对项目成员合作的影响,指出信息技术支持下项目管理绩效提升的显著性;也有不少学者对投标决策风险评估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进行了研究,Bakker[9]认为风险管理应当与信息项目建设同步进行,并以实证分析方法指出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对项目风险管理有正效应。

传统的风险评估方法在项目投标风险评介研究中仍然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D.K.H.Chua and D.Li等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投标风险进行了评价[10],他们着重分析了指标层次内部之间各因素之间关系,却没有深入研究指标层次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其他学者对这方面研究的不足进行了弥补,如Seung H.Han和JamesE.Diekmann,运用CIA对项目投资中的风险关系进行分析[11]; Leroy J.Isidored和W.Edward运用工期―费用组合和多重模拟分析,去研究风险的相关性[12][13];Vito F Uricchio等利用模糊决策支持系统对污水处理系统工程的风险进行了系统分析,其结论认为利用基于知识的模糊决策系统可以有效降低项目风险[14]。

目前,在企业投标的风险管理研究中,国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引领着风险投标管理的主流,而且在生产实践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国内学者的研究

我国目前的风险管理理论大部分都来自于发达国家,这些理论在被引入我国后,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取得了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但是由于国情不同,文化背景以及社会习俗等的差异,国外的风险管理理论在我国企业的实际应用中遇到了本土化难题,

我国学者对工程项目的风险评价研究较多。房颖等从国际工程投标风险相关理论出发,分析了菲律宾国家电力公司钢杆工程投标过程中所遇到的几种风险,并指出了相应的策略。赵朋等(2004)提出了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即利用专家调查对各个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和影响后果及其影响进行估计,再通过综合评价,考虑所有风险因素的影响之后得出建设工程承包总的风险水平。郭鹏(2005)等针对项目风险评价中专家评判信息的模糊性与灰性,利用灰色聚类理论得到指标灰色统计量,并构造项目风险模糊隶属矩阵,建立了一种灰色评价与模糊评价相结合的风险综合评价方法。张朝勇等(2007)在模糊测度的基础上,提出了工程投标多风险因素综合决策算法,并通过案例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

项目投标风险决策的研究中,张英宝(2006)运用价值风险的相关原理,尝试将VaR风险管理技术应用于建设工程投标风险评审,为建设工程投标报价评价提供了新的风险分析方法。彭锟等(2002)结合巴基斯坦鞭水电工程项目的投标实例,验证了Fuzzy-AHP方法的投标风险评价与决策模型。刘睿等(2004)从投标风险的内部和外部风险出发,AHP方法和改进的两两比较判断方法,对投标风险评价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进。投标报价风险的研究方面,肖维品[15]用概率统计方法计算投标报价总报价风险,其他如刘静[16]的分项计算法和综合系数法等都对工程投标风险费用的研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从已有文献来看,国内学者已充分认识到了工程投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对相关的风险识别、评价等理论方法的研究也较为丰富,但是,这些研究多将目光聚焦在我国国内投标风险管理的研究上,对于国际工程承包风险管理的研究尚不充分。因此,从市场经济全球化角度来看,进一步对国际工程承包投标风险管理进行研究有助于我国相关企业参与全球竞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四、风险管理发展趋势

风险管理从个别理论发展到全面理论,从小范围的初步运用到整体的精密动作,从组织内部到组织外部甚至是整个企业的联合体,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总的来看,国际工程投标风险管理发展趋势可归结如下:

第一,以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为标志,风险管理从理论方法到实现手段实现了全面的科学化。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计算机在网络计划分析中的成熟运用,信息系统及管理科学等理论逐渐被引入到风险管理活动中,风险管理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空前提升。主要表现在:从现代管理理论中汲取新知识,包括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强化了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同时,现代管理方法,如评价决策技术、预测技术、排队论等又为风险管理提供了成熟的工具和方法,极大的提升了风险管理的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第二,社会化和专业化成为风险管理重要的发展方向。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项目类型多元化、运作规模复杂化的趋向越来越明显,风险管理不再只是一种理论科学,其实用的技术性体现的更加明显,整个社会对专业化、职业化的风险管理人员爆发出较强的需求,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或公司也开始出现,专职的风险管理员和风险分析师成为新兴职业。

第三,标准化和规范化成为风险管理的主要特征。由于面对的情况十分复杂,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因此,风险管理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倾向,要求专职人员具备数学基础、计算机操作能力、风险管理理论以及企业管理其他相关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何从社会化大生产所要求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出发,降低风险管理所带来的次生风险,使风险管理逐步工作流程化、作业规范化,从而全面降低风险管理的成本,促进风险管理专业化、社会化和通用化的实现,最大化风险管理水平及其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就成为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五、结论

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国际工程承包投标的复杂性更加凸显,给我国建筑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本文的研究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内容涵盖了国际工程投标过程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演进、方法及发展趋势,不仅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企业风险管理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 MowbrayA H. Blaachard R H.Williams C A. Insurance.4thed. NewYork: MeGraw-Hill. 1955.

[2] COSO.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Integrated Framewor. AICP, Sep.2004.

[3] Mark , B.,Chen, A, Nunez. K,and Wright ,L:Working Hand in Hand: Balanced Scorecards and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Strategic Finance, 2006.

[4] McWhorter L B.,Mathedy . M and Frizzell. D. M.The Connection betwee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Risk Management, Smitegic Finance,2006.

[5] Meredith .J.R.and Mantel .S.J.Jr. Project mananagement: a managerial approach. John Wiley& Sons.I n c.2000:19-21.

[6] F.H.Gfiflis.Symeon Christodoulou.Construction Risk Analysis Tool for Determining Liquidated Damage Insm-emence Premiums:Case Study.Journal of ofConstm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00,(6):407-413.

[7] Ming LU.S.M.About Rizk Simplified CPM/PERT Simulation Model.Journal of Consml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00,(3):219-226.

[8] Jiang, J.J., Klein, G., Chen, H.G., The effects of user partnering and user non-support on project performance.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Information Systems .2006,(2):6890.

[9] Bakker, K.D., Boonstra, A., Wortmann, H. Does risk managementcontribute to IT project success? A meta-analysis of empirical evid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10,28 (5), 493503.

[10] D.K,H.Chua and D.Li.Key Factors in Bid Reasoning Model. Journal of construetion and Management,2000,(5):349-356.

[11] S.H Han,J.E Diekmann.Making a risk-based decision for overseas construction projects.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0l,21(9):765-776.

[12] L.J Isidore,w.Edward.Multiple simulation Analysis for Probabilistic Cost and Schedules Integration.Joum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02,128(3):2l l-219.

[13] L.J Isidore, W. E dwafd, Gary T.FRY.Integrated probabilistic schedules and estimates from project simulated data.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01,23(9):417-426.

[14] Vito F Uricchio,Raffaele Giordano,Nicola Lopez.A fuzzy knowledge-based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groundwaterpollution risk evaluation[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4(73):189-197.

外包风险论文篇9

1、感知易用性对人力资源服务外包接受态度的影响如感知有用性一样,在TAM中,感知易用性是影响系统使用态度的重要因素。感知易用性,反映一个人认为使用一个具体的系统的难易程度。Sundarraj认为,感知易用性对企业采用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的态度有正向影响。企业在对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优势的分析过程中还会十分重视外部环境的影响,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政治环境方面,政府出台各项政策进行支持;经济环境方面,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提供专业、有针对性的管理服务,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社会环境方面,人力资源外包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已逐步被国内外企业认可,其产业规模正在迅速扩张。经过分析不难发现,外部环境对企业感知人力资源外包易用性是有积极作用的,中小企业的服务外包很容易引进并执行,即中小企业会因此认为进行人力资源服务外包是相对容易的。故我们做出如下假设:H2:感知易用性对人力资源服务外包接受态度有积极影响。

2、感知风险性对人力资源服务外包接受态度的影响感知风险,是由哈佛大学的Bauer从心理学延伸出来的。在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中,客户的感知风险就是对企业良性发展和企业效益最大化的预知不足,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完善、外部基础设施的不健全使中小企业在进行外部市场交易时成本过高,从而对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存在抵触心理。Heijden等学者认为感知风险的增加会降低信任和态度。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不仅成本较高,且国内的理论研究落后,市场管理不够规范,缺乏有效的风险监控机制。许多中小企业因资产规模相对较小,为最大限度节约成本忽略外包具有的一定风险,盲目外包致使发展水平受限。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存在的风险是不容忽视的,对中小企业而言,这些风险可能是难以承担的,中小企业对人资服务外的接受程度可能由此大大降低。故我们做出如下假设:H3:感知风险性对人力资源服务外包接受态度有消极影响。

3、使用态度对人力资源服务外包推广的影响使用态度,反应个体用户在使用系统时主观上积极或消极的感受。Fishbein,Ajzen(1980)研究指出,态度是个体对一个目标行为表现出的喜欢和不喜欢感情,同样他们指出客户态度对使用意向有积极作用,两者存在正相关关系。本文中,此变量的含义是企业对人力资源服务外包接受意向所拥有的主观上积极、赞成获消极、拒绝的一种态度。一个企业既然选择了人资服务外包,必然是追求长远发展的,因此在引进该项管理的过程中会抱着积极期许的态度。故我们做出如下假设:H4:态度对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的推广有积极影响。

二、模型应用展望与结论

该模型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考虑了态度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服务外包推广的影响,从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性三个维度来评定态度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引进的影响。在我们的几个研究因素中,感知风险与外包接受程度呈负相关,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这两个因素对服务外包的接受程度都是呈正相关。依据本文我们提出的假设3,感知风险对中小企业的态度具有消极影响,但是为了我省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来保障他们的利益;对中小企业自身,不能因此固步自封,应当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对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

三、结论

外包风险论文篇10

关键词:IT外包;关系治理:信任;控制机制;风险;媒体资产管理

一、 引言

本文以媒体资产管理外包作为对象,从交易型和关系型视角出发,将媒体资产管理外包的关系治理机制分为交易型治理与关系型治理两种类型,并分析了影响关系治理选择的信任因素,以及不同关系治理机制可能带来的绩效风险与关系风险。本文从信任、控制与风险三个方面建立起了媒体资产管理外包的关系治理机制模型,以期为电视媒体的媒体资产管理外包实践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二、 理论基础

1. 信任。对信任的研究最早起源于社会心理学,这类研究主要从个体的、心理的角度对信任进行定义。Rotter(1967)认为信任是个体对另一个体的口头或书面承诺是否可靠的一种预期。Gulati(1995)则以计算学派为基础,认为信任是一种理性选择。由于破坏信任会产生高昂的成本,这些成本超过了机会主义行为所产生的收益,因而个体会选择一种值得信任的行为方式。这一定义将信任的概念从简单的人际关系层面引入到了经济交易层面。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任逐渐成为组织间关系研究的热门话题,被视为是一种组织间关系治理的方式。组织间的相互信任能够促进信息的自由交换,从而提高组织参与知识转移与分享的意愿。在项目外包的过程中,信任是增加项目成功率的关键因素。良好的信任可以促使外包双方由履行合同发展成为长期的战略伙伴。组织间的信任表示组织对另一组织的行为可靠性和诚实性有信心。这一信心来自于对对方行为的预期。预期的内容包括对方能够可靠地履行其义务职责、对方会采取可以预测到的方式进行行动,以及对方能够公正地协商和行动,不会采取机会主义的行为等。

信任包含多个维度。Lewicki(1995)根据信任的不同层面将信任划分为谋算型信任、了解型信任和认同型信任。McAllister(1995)按照信任的成分将信任划分为认知型信任和情感型信任。如果按照信任的成因来划分,Das和Teng(2001)认为信任包括能力和善意两个方面。能力信任指的是一方能够按照对方要求和预期完成某一行为,是对行为者能力和专家知识的感知,反映了行为者是否具备胜任其角色的能力。善意信任则指的是一方出于善意的原因信任对方,相信对方是可靠、正直和富有责任心的,导致这种善意的原因包括友谊、同情和共同信仰等。

电视媒体与媒体资产管理外包接包商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组织间关系。在外包合作过程中,电视媒体需要相信接包商能够按时保质地交付服务,同时不产生机会主义行为。而接包商则需要相信电视媒体能够及时付清款项,尤其在发生冲突时能够采取有效的方式做到公平公正地解决问题。因此,信任对于媒体资产管理外包来说至关重要。借鉴以上研究,本文将媒体资产管理外包中的信任维度划分为能力信任和善意信任。

2. 控制机制。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外包项目中降低风险和提高绩效的一个有效方式是采取合理的控制机制。为达到既定目标,个人或组织会采取一系列影响、规范和调整其他个人或组织行为的行动,这些行动就被称作控制机制。目前研究控制机制分类的大量文献可以被概括为两种不同的研究视角:交易型视角和关系型视角。

交易成本经济学是交易型视角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组织是自利的,因而机会主义行为在交易中是无法避免的。在机会主义必然存在的情况下,组织必须依赖一套有效的契约控制机制。交易型视角认为客户与接包商之间是一种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基于尽可能完备的契约和激励机制,双方在合作期间应严格遵守所指定的协议和契约,任何与契约条款偏离的行为都是不被允许的。客户与接包商通过设计出完善的契约条款来规定双方所需要履行的责任,从而有效降低外包中的风险。这些风险来自于目标不一致、机会主义行为、不确定性和市场动态变化等问题。然而,在现实世界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不可预知的意外状况等因素,常使得外包双方不可能制定出完整的契约,仅仅依靠契约来约束双方行为是远远不够的。交易型视角强调了契约能够对机会主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却忽视了外包中的社会关系特性。

关系型视角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交换理论。与交易成本理论相反,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交易以及各种形式的合作除了是一种经济问题外,还具有社会维度,因而交易双方的行为必然会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社会交换理论描述了一系列通过关系型视角来抑制机会主义行为和提高绩效的控制机制。除去契约所带来的联系,彼此的社会联系会使得交易双方能够对交易关系做出适当的、令人满意的行为。交易双方关系纽带的形成会加强组织间的承诺,进而使双方保持一种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

Srivastava和Teo(2012)基于交易视角和关系视角的理念将控制机制分成了结构控制机制和过程控制机制。结构控制机制包括通过制定契约而达到绩效目标的契约控制,以及通过建立共同价值观来管理组织间关系的社会控制。而过程控制机制则包括交易型和关系型。过程控制机制是不同的结构控制机制组合起来的治理效果。具体来说,双方严格地按照合同条款来履行义务和管理关系的方式就是交易型治理,也就是运用较多的契约控制和较少的社会控制。而双方较为灵活地执行合同以及建立和分享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的管理方式则为关系型治理,即为运用较少的契约控制和较多的社会控制。过程控制机制是不同的结构控制机制组合起来的治理效果。

媒体资产管理外包关系十分复杂,组织与技术环境变化较快,所以在管理媒体资产管理外包项目时,电视媒体应该强调信任和灵活性的作用,也就是注重控制机制的关系研究视角。迄今为止,大部分学者在研究控制机制时,并没有将控制机制中的结构和过程区分开来。虽然少部分学者研究了结构控制机制组合起来是怎样实现过程控制机制的,却没有具体对过程控制给出明确的定义和分类。基于结构控制机制和过程控制机制的分类方法,本文主要研究过程控制机制在电视媒体资产管理外包项目中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和作用,并且将过程控制机制划分为较为清晰的交易型和关系型。

3. 风险。在外包关系中,客户与接包商之间形成的联盟是一种高风险的战略选择。Gulati(1995)根据交易成本理论指出,联盟中的交易成本会由于双方加强联盟中的监督控制等因素而增加,当联盟中的交易成本增加到高于联盟所带来的收益时,联盟将变得不稳定。Parkhe(1993)基于博弈论阐释了联盟不稳定的成因,认为联盟双方如果都追求自身成本最小而利益最大化,由于信息不对称使得双方都不能确定对方的意图,因而都会选择较为消极的合作态度。Bucklin和Sengupta(1993)基于资源依赖理论指出联盟会导致双方对其伙伴的依赖性增加,因为企业会对其伙伴所拥有的某种资源有所依赖,进而导致联盟中权力的不平衡,权力不平衡的状态则会促使机会主义的产生。

外包双方在联盟形成的过程要面对的外包风险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与合作相关的风险和与未来环境相关的风险。这两类风险也被称作合作风险与绩效风险。相似地,Das和Teng(2001)将风险的维度划分为关系风险和绩效风险。关系风险是指获得期望结果的不确定性。导致关系风险的原因是双方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的潜在可能性。绩效风险则为除了关系风险之外会导致外包合作失败的众多因素,也就是说双方在充分合作的情况下,战略联盟仍有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媒体资产管理外包是电视媒体在战略转型期提升竞争力的核心策略。在电视媒体与接包商的合作期间,风险是尤为重要的一方面。双方为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可能会选择牺牲合作的公共利益。例如电视媒体可能会缩水投资,侵占接包商资源;接包商也有可能隐藏合作日程表,歪曲信息或递交令电视媒体不满意的媒体资产管理方案等。因此,在媒体资产管理外包背景下对外包风险进行讨论具有十分的现实意义。

三、 关系治理模型:信任、控制与风险

综合考虑媒体资产管理外包中的信任、控制和风险因素,本文构建了外包关系治理模型,如图1所示。电视媒体对接包商不同类型的信任程度的高低会影响电视媒体选择不一样的控制机制来管理外包关系和绩效,而不一样的控制机制会影响电视媒体和接包商的行为,从而降低不同类型的风险。

1. 能力信任与控制机制。当电视媒体对接包商的能力信任程度较高时,电视媒体相信接包商在技术和时间上能够按照规定完成媒体资产管理外包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电视媒体只要保证接包商按照正常的契约程序即可达到外包目标,而不会花费较大的精力时间来强调合同的执行和定期反馈。

同时,当一方对另一方的业务能力有一定把握的时候,关于对方可靠性的感知会使得一方正面理解另一方的行为。此时,电视媒体会有与接包商形成长期合作关系的期望,因而会采取较为灵活的方式来执行合同,并且愿意与接包商共享知识和分享共同价值观。电视媒体会采取一种关系型的控制机制,在合作中更多关注基于社会情感交换基础上的信任和义务,希望能够与接包商联合解决媒体资产管理外包合作中的各项难题,对于合同的执行较为灵活。

综上所述,当电视媒体对接包商的能力信任水平较高时,电视媒体倾向于采用关系型控制机制,而非交易型控制机制。得到假设1和假设2:

H1:能力信任对交易型控制机制有负向影响;

H2:能力信任对关系型控制机制有正向影响。

2. 善意信任与控制机制。善意信任的特征表现为,一方认为另一方会真诚地关心自己的利益,即使没有较强的监督控制,也不会产生为获得收益而损害自己利益的行为。善意信任是基于非契约的一种信任。当这一类型的信任水平较高时会减少使用契约控制的程度。也就是说,当电视媒体对接包商善意信任水平程度较高时,电视媒体认为接包商会十分重视电视媒体的利益,会尽最大努力按时高质量完成媒体资产管理外包任务,因此不用过多地注重财务明细以及合同条款的执行状况,即采取交易型控制机制的倾向较弱。

善意信任的存在表明电视媒体相信接包商具有使媒体资产管理外包合作良好运作的积极动机,并且相信接包商不会窃取自己的想法或者与其竞争者分享信息。这样一来,电视媒体往往希望和这样的接包商进行长期合作。对于接包商的高度善意信任使得电视媒体愿意与其进行沟通交流、知识共享而不担心接包商的机会主义行为。

综上所述,当电视媒体对接包商的善意信任水平较高时,电视媒体倾向于采用关系型控制机制,而不是交易型控制机制。得到假设3和假设4:

H3:善意信任对交易型控制机制有负向影响;

H4:善意信任对关系型控制机制有正向影响。

3. 交易型控制机制与风险。交易型控制机制是由契约控制和社会控制组合形成的一种过程控制机制。交易型控制的一个显著特点即是契约控制所占比重较大,而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控制则使用得较少。交易型控制机制更注重合同的执行和监督,而忽略合作中信任和共同价值观等情感因素的建立。在使用交易型控制机制时,电视媒体更关注的是外包最终的结果,而对相互之间关系的关注程度较弱。这样的情景容易造成电视媒体与接包商之间缺乏信任,电视媒体不得不依赖价格高昂的契约控制机制来保证媒体资产管理外包项目的顺利完成。虽然契约中可以明确规定惩罚措施来限制行为,但是信任的缺乏仍然会导致较大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严重时外包则面临因合作不当而解体毁约的风险。因此,当电视媒体采用交易型控制机制时,媒体资产管理外包中更容易产生关系风险。

虽然交易型控制机制会增大媒体资产管理外包中的关系风险,但却有利于电视媒体有效地控制绩效风险。这是由于电视媒体在与接包商合作初期,双方并不能够完全明确在合作过程中如何协作才是最满意的行为,但是双方通过协商可以在外包结果上达成一致,接包商也可以依据他们的绩效目标和利益进行议价。此时,交易型控制机制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交易型控制机制可以帮助电视媒体将注意力集中在有关结果和绩效的合同条款上,通过指定严格的合同条款和明细来规定接包商完成媒体资产管理外包任务的质量和时间,从而有效地降低媒体资产管理外包中的绩效风险。

综上所示,当电视媒体采用交易型控制机制时,媒体资产管理外包中的关系风险会增加,但绩效风险会降低。得到假设5和假设6:

H5:交易型控制机制对关系风险有正向影响;

H6:交易型控制机制对绩效风险有负向影响。

4. 关系型控制机制与风险。关系型控制机制意味着在外包合作中采取较多的社会控制而较少采取契约控制。在媒体资产管理外包项目执行期间,关系型的控制机制有助于加强电视媒体与接包商之间的信任和承诺水平。接包商会尽力维护电视媒体的利益,接包商产生机会主义以及泄露信息等损害联盟利益行为的倾向较小,电视媒体也倾向于向接包商提供较多的操作灵活性。关系型控制机制的使用使得媒体资产管理外包中双方的关系较为和谐,互相信任对方的诚实和能力,因而发生关系风险而导致外包失败的可能性较小。同时,使用较多的社会控制还能够促进接包商内部产生动力,主动规范自身行为,并且有意愿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与应变能力,从而有效降低绩效风险。

综上所述,当电视媒体采用关系型控制机制时,媒体资产管理外包中的关系风险和绩效风险均会降低。得到假设7和假设8:

H7:关系型控制机制对关系风险有负向影响;

H8:关系型控制机制对绩效风险有负向影响。

四、 结论

在媒体资产管理外包中,电视媒体对接包商所采取的关系治理机制可以分为交易型控制与关系型控制两种。交易型治理较多地使用契约控制来明确规定外包结果以及治理双方的关系。关系型治理则相反,更多地使用社会控制来加强双方的信任与紧密程度。选择什么样的关系治理机制取决于电视媒体对接包商的信任程度。电视媒体对接包商的信任可以分为善意信任与能力信任两种类型。能力信任与善意信任程度越高,电视媒体越倾向于选择关系型控制机制而非交易型控制机制。另外,不同类型的关系治理机制对风险也有着不同的影响。关系型治理能够降低媒体资产管理外包中的绩效风险与关系风险,而交易型治理在降低绩效风险的同时却会增大关系风险。

参考文献:

1.刘益,李垣,杜旖丁.基于资源风险的战略联盟结构模式选择.管理科学学报,2003,6(4):34-42.

2. Morgan R M, Hunt S D.The commitment-trust theory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the journal of marketing,1994:20-38.

3. 李晓燕,毛基业.基于心理契约关系的 IT 外包项目控制模式建构:多案例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9,12(4):71-82.

4. Lewicki R J, Bunker B B.Trust in relat- ionships: A model of development and decline. Jossey-Bass,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