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策略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17:54:19

外包策略

外包策略范文篇1

[关健词]图书馆业务外包策略

[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

一、业务外包的产生及其背景

业务外包(Outsourcing)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营策略。即企业把内部业务的一部分承包给外部专门机构。其实质是企业重新定位,重新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将资源集中于最能反映企业相对优势的领域,塑造和发挥企业自已独特的、难以被其他企业模仿或替代的核心业务,构筑自已竟争优势,获得使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业务外包因能促进企业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能力,专注于自身核心业务,创建和保持长期竟争优势,并能达到降低成本,保证质量的目的,所以在市场经济竟争中日益受到企业瞩目。事实上,许多国际知名品牌企业正是通过这种经营策略,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如世界最大的运动品牌耐克的核心竟争力是运动鞋的设计、应用与研发气垫(NikeAir)技术,而所有的制造工业外包给世界各地。微软公司的核心竟争力是创造他的软件产品及其他公司发展策略性合作,提供顾客服务和支持,而其他的工作都是外包。据邓百氏公司《1998年全球业务外包研究报告》显示,全球营业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当年在业务外包上的开支上升了27%,达到了3250亿美元。

业务外包这一现代工业企业经营管理方法在最近十年已被西方图书馆界吸收和采用,受到普遍的欢迎。图书馆将非核心功能通过合同外包给社会机构来完成,以便集中自身的力量搞好改变基础结构,提高核心功能的工作。业务外包这一经营管理方法日益受到图书馆界的重视,是正在形成的一个趋势。

1977年日本东京都一份报告称,93所图书馆中有47所将分编工作部分外包。1981年5月15日日本《自治日报》报道,在被调查的542所公共图书馆中,警卫外包的占37.7%,清洁外包的占58.5%。1997年在被调查的全美授学士学位以上的117所高校图书馆中,33个正在进行或已进行编目外包,16所正在考虑。1998年秋美国美国图书馆学会(ALA)特别成立了一个“外包工作组”来研究业务外包相关的课题,并在ALA的冬季会议上设立了公开论坛来讨论业务外包对图书馆的影响等相关问题。在我国,从九十年代以来,业务外包逐渐为图书馆所重视和采用,但业务主要集中在事务性工作和编目工作方面。

二、图书馆业务外包的类型

业务外包在图书馆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较成功和成效最好的外包业务有下面几种:

1、采访业务外包。采访业务外包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纲目订购,它实际上是一种图书馆与书商之间的采书合约,书商根据图书馆采访人员圈订的纲目控制范围(如:专业范围、主题控制、出版社控制、阅读水平控制等)和图书馆的经费预算,将选出的图书送到图书馆,图书馆采访人员通过验收将适合的书留下,不需要的图书退回给书商。这种方式可以节约采访人员选书的时间,也能保证所购图书具有针对性。另一种方法是由图书馆采访人员根据征订书目进行圈选,交由书商订购。近几年,地区采编中心和图书公司不断涌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图书供应商要能发展下去,就必须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的需求,这种竟争给图书馆带来了更多的优惠和附加服务,其中包括书目数据的配送以及装防盗条、盖馆藏章、贴条形码和书标等手工处理过程,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减少人员,并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目的。

2、编目外包。编目外包是国外图书馆业务外包中应用最广且最具成效的一种。早在七、八十年代,美国、日本等国图书馆已开始将编目业务部分外包,1967年OCLC成立之后,由于它费用低,质量高,OCLC更是成了世界各地图书馆编目外包的服务商。在中国,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全国联合编目中心、CALLS、地区采编中心的建立,从九十年代开始,各图书馆普遍采用了编目外包方式。编目外包,一方面可以减少编目人员的负担,加快文献处理的速度,在不降低质量的前提下节省开支,解决诸如待编积压图书、工作负荷不均、专业人员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减少重复劳动,在一定范围内实现统一编目,图书馆书目数据达到规范化和标准化。

3、书目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建设是图书馆自动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图书馆在自动化建设进程中最繁重的一项业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由于它耗时耗力,很多图书馆都将此业务外包给建库承包商。图书馆馆藏书目数据库建设外包,包括依据卡片上的信息进行业务外包和到现场依据文献实体上的信息进行业务外包两种形式。前一种方法简便、经济,但卡片信息不全,依此制作出来的书目数据不能达到准确、全面的效果。后一种方法是较为彻底的做法,双方通过签订合约,由承包方派员进驻图书馆,按馆藏文献建库,同时还按照现在的标准全面重新加工。

4、自动化业务外包。自动化业务外包是指在共同签署的外包协议或合同的基础上,采用系统移植或委托专业厂商设计和开发,服务提供商直接向图书馆提供整套的应用方案,包括咨询、软件系统、实施、运行中的维护、软件的升级、高质量的技术支持等。由于大多数图书馆缺乏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加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硬件和软件在不断升级,如果相关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以及应用软件由图书馆自行开发,则图书馆要投入大量的开发费用和人员培训费用,通过服务外包,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和费用支出,还可以直接享受服务提供商提供强径的在线支持、网上维护和更新升级的优质服务。

5、后勤物业管理。大学图书馆的行政和后勤虽然没有公共图书馆复杂,但事务性工作很多。近几年来,图书馆事业发展较快,各地政府都投入巨资建设新图书馆,新建的图书馆面积都较大,如华南师范大学新馆面积为23500平方米,湛江海洋大学图书馆为23000平方米,新馆的各种设施,包括公共卫生、消防、绿化、空调、机电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任务很重。通过后勤外包可以使管理层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多精力用于业务建设中。后勤外包可以采用部分外包和全部外包两种,全部外包可以向社会邀请专业物业公司进行招标的方式,选聘物业管理公司对图书馆所有物业及设施、设备实施统一一体化管理,图书馆只设一名物业管理人员,负责物业的宏观管理及与管理处的联络,深圳南山图书馆即是采用此种形式。较为普遍的是采用部分外包的方式。部分外包主要用于:

清洁卫生:对于几万平方米馆舍来说,清洁卫生是一项较繁重又不可忽视的业务,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外包给保洁公司来完成,图书馆办公室可以建立明确的检查制度进行监督。

绿化保养:图书馆要营造一个舒适、优雅的环境,绿化是不可缺少的摆饰品,而图书馆没有专业的人员来对这些植物进行保养,因此可以委托给学校的绿委会进行托管,以保证图书馆的花木常青常开。

消防安全:消防安全是图书馆领导最为头痛的问题,图书馆是一个公共活动场所,人流量大,人员复杂,图书馆内书籍是易燃物品,同时还保留着大量的文物和古籍,因此图书馆消防安全在后勤管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图书馆可以将此项业务交由消防公司来完成,消防公司派专人进驻图书馆,定期检查和更新消防器材,并可以和图书馆合作,开展消防演习,进行消防宣传,提高全体职工的消防意识。

设备维护:除计算机设备外,图书馆的硬件设施还包括空调、电梯、影印设备、视听设备等,这些也可以通过合约形式进行委外服务。

三、图书馆业务外包评价

业务外包之所以能被图书馆所用并得以发展,是由于这种模式确实能给图书馆带来很大的利益,有着明显的优势:

1、图书馆实行业务外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专业机构(团体)往往具有规模经济,有着专业程度高和高度效率化,经营成本较低的特点,通过他们来提供服务,可以取得较大的价格优惠,并能节省庞大的人事费用。以采编业务为例,将采编业务委托给地区采编中心完成,一方面,可以通过联合采购取得价格优惠,另一方面,采编中心是一个以采、编、配送一条龙服务为特色的服务机构,在完成购书的同时,实现了随书配送书目数据,有些采编中心甚至帮助图书馆将所购图书贴条形码、书标、盖馆藏章等图书加工工作,而且这些工作是完全免费的。在美国,图书馆成为OCLC成员馆后,套录一条书目记录费用是1.5美元(OCLC成立之前,美国国会图书馆一条书目记录成本是75美元,Ohio大学图书馆是30美元),委托编目,平均才2-12美元。我国的情况也差不多,据统计,图书馆单独编目,每种图书约10-15元,而套录每种图书是0.3元,委托地区采编中心或书商,编目是免费。

2、节约人力资源,克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不足的困难。图书馆实施业务外包,一方面,可以借助外部的人力资源,来弥补自身智力资源的不足。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图书馆很难引进和留住高技术人员,因而也使图书馆难以进行技术的研制和开发。在业务外包的情况下,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保证自已的先进性。如选购成熟先进的图书馆管理软件,既可以降低开发软件的风险,也能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又如南海学院图书馆,由于是新建图书馆,专业人员少,因此将采编业务全部交由广东高校信息服务中心完成,该中心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生产制作出标准的书目数据,使南海学院图书馆从一开始就建立在较高的起点上,从而保证了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可以节约人员。以联合编目为例,美国Ohio大学图书馆1967年共有编目人员15名,每年处理约2.5万种图书,成为OCLC成员馆后,编目人员减至5人,每年可处理5万种书,以每名工作人员年薪5万美元计,每年节约工资约50万美元,而全部套录OCLC数据也只需花7.5万美元。

3、图书馆实施业务外包,可以专注于自已的核心业务,提高竟争优势。图书馆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机构完成,将使图书馆的管理层可以集中精力实现对业务流程,人员配置进行整合,加强读者服务工作,提高图书馆的竟争优势,保持图书馆的持续、稳定发展。

4、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以回溯建库为例,如果要完成30多万种中文图书,由图书馆工作人员自已建库,估计要用1-2年时间,而委托建库商,可能只需要2个月时间。

业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型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对于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率,促进图书馆的重心转移,发挥图书馆的竟争优势,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缺陷。如直接购买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最大缺馅是使图书馆工作人员产生对外部技术的严重依赖。一般情况下,技术外包可以产生良好的短期回报,但不知不觉中图书馆的技术人员只停留在使用上,而不对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包括人才),从而损害图书馆的技术能力,特别是某些技术决窍必须通过开发的过程中才能学会。采购业务外包方面,随着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招生人数增加和学校评估要求,广东高校这几年购书经费增加很快,常常一次拔数百万元,校方限期完成,图书馆将数百万的采购委托给供货商,有的馆甚至要求供货商每种书配5——10册,积压的旧书也配上,从而造成藏书质量的下降。

四、图书馆实施业务外包的策略

业务外包主要是透过与外包商合作及关系之调整,以改善图书馆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而图书馆仍要承担规划、目标制定、监督标准制定及执行、评估及修正等工作,换言之,业务外包服务质量的好坏,图书馆应负责任,因此在制定外包策略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决定业务外包考虑因素。实施业务外包之前,图书馆应根据本馆的任务、人力资源等因素进行具体分析,评估成本效益,听取各方意见,明确自已的核心业务,从而确定哪些业务与核心业务关联性不大,或是本馆难以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持,或是自已完成成本高、效率低,这些因素都是图书馆考虑进行业务外包的原因。

2、选择合适的外包商,签定合作协议。外包商选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图书馆外包业务成功与否。图书馆应全面考虑外包商的财务、人力资源、信誉、管理控制及效率、服务质量,以及是否熟悉业务、价格水平等条件,在审慎外包商各方面因素后,认真签订外包合约,作为双方共同遵守及管理的依据。合约的内容应包含:工作目标及预期效益、合作范畴、运作方式、责任划分、所有权归属、合约修改与终止、付款方式、培偿问题等。

3、加强对外包商的控制和管理。图书馆把业务外包出去后并非万事大吉,相反,应密切注意并配合外包商进行各项活动。在执行合同过程中,图书馆还必须对外包商进行有效的监督,重视业务外包的过程管理,尤其是技术业务工作,同时应建立一套可以将服务对象的问题直接反馈给馆方的机制,如提供意见箱、电子公告栏、留言板等。

4、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无论是与本馆职工还是外包商。图书馆与外包商的关系是互相依靠,互惠互利的双赢关系,双方在充分的沟通与相互理解基础上,加强合作与协调,使业务流程顺利进行。在图书馆内部,外包势必会影响到一些工作人员的利益,如编目外包,从前图书馆内部往往以编目人员为核心人物,知识层次最高的当是编目人员,由于编目外包,他们可能要转变角色,由台后服务走向台前服务。因此,要做好员工的沟通工作,得到员工的理解和支持。

五、图书馆业务外包的前景

虽然图书馆业务外包模式目前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图书馆也存在一些顾虑。但是它体现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图书馆转型过程中图书馆职能社会化的必然发展趋势。随着图书馆现代化、网络化程度的提高,虚拟馆藏比例的上升及联机编目的普及,图书馆内从事信息贮藏与处理的人员将减少,从事读者信息服务人员,尤其参考咨询人员将成为图书馆的核心人员,图书馆的整个组织机构、工作流程、人力资源应用等都应加以重视与重新分配。人力删减、经费紧缩、以及信息时代图书馆服务功能的迅速变化,业务外包在图书馆业务的应用层面日益扩展。委外服务不仅促进图书馆从节省成本及提升效率等方面进行创意思考,同时也是图书馆思考改造其组织作业流程、实施机构重组的一项良方。可以预料,随着图书馆管理的改进,业务外包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雷永立,杨成杰.OCLC网络化发展道路的启示.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2),

56-59

[2]杨谦.美国图书馆采访业务外包模式与方法研究.情报杂志,2002(5),

42-43

[3]王兵.业务外包-高科技时代集团经济发展的方向.科技管理研究,2002(4),18-20

[4]黎震.南山图书馆物业社会化管理探索.图书馆论坛,2001(5),92―93

外包策略范文篇2

关键词:服务外包战略

伴随着制造业的国际转移,很多为制造业服务的一些服务业价值链也跟着转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度不断加深,制造业国际转移的规模越来越大,对服务业的转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满足制造业的要求以及提升服务业本身的国际竞争力,服务业价值链也开始走向了大规模的转移,走向了专业化的道路,开始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有关数据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FDI总额的一半以上流向了服务业,每年FDI新增流量中服务业约占2/3,2005年服务业在全球FDI总存量中占60%,与此同时,制造业所占比例从1990年的41%下降到2005年的30%;目前,全球1,000强企业中有95%制订了服务外包战略(胡景岩,2007)。可见,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正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将不断扩大,服务外包将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标志和全球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要想融入全球化,分享国际分工的好处,就必须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和发展服务外包。对于中国来说,中国要以比承接制造业外包更加积极、快速、坚决的态度来承接服务外包,进而抓住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各级政府和其他社会各界要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制定部级发展战略

服务业是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我国如果要想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就必须借鉴我国承接制造业外包的成功经验,从国家层面上制定发展服务外包的战略。从我国承接制造业外包的历程来看,1978年我国明确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的国策,1992年进一步明确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每一次外贸政策和外资政策的变迁都是围绕加快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积极利用外资、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等目标展开的。总的来看,国家层面制定的各种战略政策是我国承接制造业外包取得巨大成功的基本保障。因此,我国也应该根据对服务业转移的趋势进行深入研究,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基本国情以及比较优势,尽快制定国家层面的发展服务外包的战略,有重点、有选择地承接服务外包业务。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发展服务外包不能遍地开花,应该有选择地把部分省市培育成承接服务外包的重点地区,不同的省市发展不同的业务,使不同的省市成为我国各类服务外包的集聚地,这样就可以从源头上避免地区问的无序竞争,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

2、大力发展服务业

服务贸易发展滞后是影响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的因素之一,而服务贸易的发展滞后又是由于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滞后。从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现实来看,1991服务业产出占GDP的比重为33%,2007年所占比重增加到39%,16年仅增加了6个百分点,发展速度较慢且明显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所以说,我国要想发展服务外包,就必须发展服务业,服务业是承接服务外包的产业基础。另外,服务业发展比较滞后,效率比较低下,成为制约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有关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进行的一项调研表明:服务业发展滞后已成为影响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分销、物流、融资和其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成为影响其在中国投资企业竞争力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这也要求我国尽快发展服务业(江小涓,2004)。

3、制定战略性承接策略

(1)承接方式战略。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经验比较缺乏,起步比较晚,因此,在服务外包市场上,我国在承接战略上就要有策略性,如同制造业外包一样,服务外包一级承包商在获得一级发包商提供的发包合同后,可能把有关业务进一步分解并向下一级厂商发包,形成二级甚至更多层次的外包关系。因此,中国内资企业可以选择从二级或三级承包商做起,这样比较容易以较快的速度融入外包市场。少部分实力比较雄厚、国际竞争力比较强的企业也应该主动地与一级发包商接洽,直接以较高的起点融入国际市场。

(2)承接国别战略。目前,在开拓欧美外包市场的进程中,我国企业存在着一定的弱势,例如,既懂专业技术又精通外语的综合性人才较少,缺乏完善的销售渠道和营销网络,美欧的市场已经被印度、菲律宾、爱尔兰和捷克所占领,竞争十分激烈。因此,在承包国的选择上,我国应该以开拓亚太地区市场为主,充分发挥与日本、韩国、台湾以及邻近的其他新型工业化经济体在地理上邻近、文化上相通、经济上频繁往来以及中国有200万会讲日语和韩语的语言人才的优势,积极承接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服务外包业务。另外,还可以和印度互相外包,充分发挥各自在服务外包方面的优势,在和印度的合作过程中学习印度的先进经验,推动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业务发展。

(3)承接领域战略。在承接外包领域的选择上,要充分发挥我国制造业的优势。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世界加工厂,但是,中国要想留住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制造企业,进而吸引其将更高端制造环节转移到国内,就必须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发达的生产性服务外包。这就为我国采用生产性服务外包模式发展服务外包创造了巨大的空间,因此,我国在承接服务外包时要特别重视生产性服务外包的承接。除了模具设计、软件设计、工程设计、服装设计、动漫设计、玩具设计、印刷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业务,生产性服务外包的业务还包括供应链与物流、装备制造业融资性租赁、第三方品质检验、第三方产品测试、产品OEM(委托加工制造)、ODM(委托设计加工制造)等项目。这些项目应该是我国承接的重点。目前,与国际相比,我国的生产性服务外包差距仍然较大。在世界先进的工业化国家中,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70%,生产性服务外包占服务业的70%。而我国的服务业增加值在2006年才刚刚突破40%(何骏,2008)。可见,以我国强大的制造业为基础,我国承接生产性服务外包具有十分巨大的潜力。4、大力培育本土品牌

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外包更重视质量,因此,发包商在进行发包时,更重视承接企业、行业或国家的品牌因素。例如,马来西亚共享服务和外包产业的蓬勃发展就是得益于多媒体超级走廊品牌。由于这个独一无二的走廊,马来西亚继续吸引着世界主要的信息及通信技术企业将其业务落地在多媒体超级走廊,从事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并以此作为出口基地。目前,入住的跨国公司、外商独资和马来西亚的国内企业已达900多家。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优势因素极为明显,但是,中国的最大问题在于缺乏服务外包的品牌企业。中国企业没有品牌效应,这种现状让中国企业在与国际同行竞争时处于不利的地位,严重影响了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速度和数量。因此,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该联合起来,承担起扶持和培育本土外包品牌企业和产业的重任。

5、完善知识产权环境

与制造业外包相比,服务业外包对知识产权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因此,欧美发包商在选择承包商时,对于东道国的管理水平、商务和法律的国际规范有着很高的要求,欧美商家对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尤其关注。因此,我国应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大规模承接服务外包营造良好的环境。从现实来看,发包商主要关心知识产权法律环境和信息安全、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支持等问题,因此,在企业层面上,我国企业应尊重国外的知识产权,知法、守法,在政府层面上,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宣传,加大对违反知识产权的惩罚力度,加快发展外包产业发展所需的知识产权高端中介服务,推行外包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认证,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知识产权环境。

6、实施走出去战略

在承接服务外包方面,相比印度、墨西哥、爱尔兰等国家,我国是一个后来者。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绝大部分国家都意识到了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性,各个国家对外开放的速度越来越快、程度都越来越深,国际服务外包市场的竞争比制造业外包市场的竞争要激烈得多。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脱颖而出,我国发展服务外包就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是要大力完善国内相关环境,积极吸引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在国内“被动”承接服务外包;另一方面是要大胆地走出去,特别是一些规模实力较强的服务外包企业应该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开拓国际市场。只有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开拓国际市场,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后来者居上。因为部分服务外包企业在境外设立研究开发、市场营销及服务机构,可以更加贴近发包市场,可以为客户量身定做符合其商业习惯并能适应中国市场特殊要求的解决方案。

7、完善各种评价体系

我国在承接制造业外包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我国不能完全以承接制造业外包的经验来发展服务业外包。因为制造业外包和服务业外包对承接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差异。例如:(1)从投资规模来看,服务业外包是基于人力资源的产业,投资规模远小于制造业,制造业的投资额规模可以达到数十亿投资,而对服务外包业来说,几千万的项目就很大了,这样单位面积土地的投资强度根本无法和制造业比较。(2)从进出口规模来看,服务业外包基本没有进口,虽然几乎所有的出口额都是净增加值,但是,项目带来的名义贸易额却无法与制造业相比。(3)承接制造业对国家政府、当地政府的要求主要是税收、地价等方面的,而承接服务外包对政府的服务意识要求特别高。几千年来形成的官本位制,使得中国政府很难做到向“承包商满足发包商各种要求”来满足当地企业的各种要求(曲玲年,2008)。

上述与我国多年来形成的招商评价体系(重视规模)、政绩评价体系(重视规模)、地区经济发展体系(重视规模)、文化传统(官本位)等评价体系不符。发展服务业,承接服务外包将改变许多已经形成的规则和标准,要求政府转变思维和服务意识。这些问题不解决,不利于我国发展服务业和承接服务外包。因此,我国应该立足于服务业的自身特点,考虑服务外包对经济发展的实际带动作用,制定承接服务业的评价体系,完善政绩评价体系和地区经济发展体系,使这些体系从重视名义规模、重视名义作用向重视质量、重视实际作用转变。

8、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在发展制造业方面缺乏总体优势,部分原因是由于地理劣势而造成的运输成本过高所形成的壁垒,由于运输成本的存在,制造业外商投资在中西部较少,制造业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困难较多、转移的速度较慢、转移的量较少。这就是经济差距长期存在、各种经济政策效果不明显的原因。目前,我国政府面临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间经济差距、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严峻挑战,而国际服务业转移(承接服务外包)为我国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与制造业特别重视交通运输等硬件要素相比,服务业发包方更加注重承包方的软件要素,例如,发包方看重的要素主要包括:政府的支持力度、法律完善程度、网络设施建设、品牌和信誉、生产成本、知识产权保护、行业成熟度、人才素质及人力资源储备、组织与管理、教育科研水平、文化的兼容等。可见,这些要素与制造业等领域的要求有明显的差异。也正是由于这些要素的差异性,以及服务业外包特别是软件外包采用跨境提供的方式、利用互联网提供服务的特点,使中西部城市特别是西安、成都、重庆等中心城市,可以充分规避由于地理劣势而造成的运输成本过高所形成的壁垒(王迎新,2008)。

外包策略范文篇3

[关健词]图书馆业务外包策略

一、业务外包的产生及其背景

业务外包(Outsourcing)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营策略。即企业把内部业务的一部分承包给外部专门机构。其实质是企业重新定位,重新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将资源集中于最能反映企业相对优势的领域,塑造和发挥企业自已独特的、难以被其他企业模仿或替代的核心业务,构筑自已竟争优势,获得使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业务外包因能促进企业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能力,专注于自身核心业务,创建和保持长期竟争优势,并能达到降低成本,保证质量的目的,所以在市场经济竟争中日益受到企业瞩目。事实上,许多国际知名品牌企业正是通过这种经营策略,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如世界最大的运动品牌耐克的核心竟争力是运动鞋的设计、应用与研发气垫(NikeAir)技术,而所有的制造工业外包给世界各地。微软公司的核心竟争力是创造他的软件产品及其他公司发展策略性合作,提供顾客服务和支持,而其他的工作都是外包。据邓百氏公司《1998年全球业务外包研究报告》显示,全球营业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当年在业务外包上的开支上升了27%,达到了3250亿美元。

业务外包这一现代工业企业经营管理方法在最近十年已被西方图书馆界吸收和采用,受到普遍的欢迎。图书馆将非核心功能通过合同外包给社会机构来完成,以便集中自身的力量搞好改变基础结构,提高核心功能的工作。业务外包这一经营管理方法日益受到图书馆界的重视,是正在形成的一个趋势。

1977年日本东京都一份报告称,93所图书馆中有47所将分编工作部分外包。1981年5月15日日本《自治日报》报道,在被调查的542所公共图书馆中,警卫外包的占37.7%,清洁外包的占58.5%。1997年在被调查的全美授学士学位以上的117所高校图书馆中,33个正在进行或已进行编目外包,16所正在考虑。1998年秋美国美国图书馆学会(ALA)特别成立了一个“外包工作组”来研究业务外包相关的课题,并在ALA的冬季会议上设立了公开论坛来讨论业务外包对图书馆的影响等相关问题。在我国,从九十年代以来,业务外包逐渐为图书馆所重视和采用,但业务主要集中在事务性工作和编目工作方面。

二、图书馆业务外包的类型

业务外包在图书馆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较成功和成效最好的外包业务有下面几种:

1、采访业务外包。采访业务外包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纲目订购,它实际上是一种图书馆与书商之间的采书合约,书商根据图书馆采访人员圈订的纲目控制范围(如:专业范围、主题控制、出版社控制、阅读水平控制等)和图书馆的经费预算,将选出的图书送到图书馆,图书馆采访人员通过验收将适合的书留下,不需要的图书退回给书商。这种方式可以节约采访人员选书的时间,也能保证所购图书具有针对性。另一种方法是由图书馆采访人员根据征订书目进行圈选,交由书商订购。近几年,地区采编中心和图书公司不断涌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图书供应商要能发展下去,就必须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的需求,这种竟争给图书馆带来了更多的优惠和附加服务,其中包括书目数据的配送以及装防盗条、盖馆藏章、贴条形码和书标等手工处理过程,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减少人员,并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目的。

2、编目外包。编目外包是国外图书馆业务外包中应用最广且最具成效的一种。早在七、八十年代,美国、日本等国图书馆已开始将编目业务部分外包,1967年OCLC成立之后,由于它费用低,质量高,OCLC更是成了世界各地图书馆编目外包的服务商。在中国,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全国联合编目中心、CALLS、地区采编中心的建立,从九十年代开始,各图书馆普遍采用了编目外包方式。编目外包,一方面可以减少编目人员的负担,加快文献处理的速度,在不降低质量的前提下节省开支,解决诸如待编积压图书、工作负荷不均、专业人员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减少重复劳动,在一定范围内实现统一编目,图书馆书目数据达到规范化和标准化。

3、书目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建设是图书馆自动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图书馆在自动化建设进程中最繁重的一项业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由于它耗时耗力,很多图书馆都将此业务外包给建库承包商。图书馆馆藏书目数据库建设外包,包括依据卡片上的信息进行业务外包和到现场依据文献实体上的信息进行业务外包两种形式。前一种方法简便、经济,但卡片信息不全,依此制作出来的书目数据不能达到准确、全面的效果。后一种方法是较为彻底的做法,双方通过签订合约,由承包方派员进驻图书馆,按馆藏文献建库,同时还按照现在的标准全面重新加工。

4、自动化业务外包。自动化业务外包是指在共同签署的外包协议或合同的基础上,采用系统移植或委托专业厂商设计和开发,服务提供商直接向图书馆提供整套的应用方案,包括咨询、软件系统、实施、运行中的维护、软件的升级、高质量的技术支持等。由于大多数图书馆缺乏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加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硬件和软件在不断升级,如果相关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以及应用软件由图书馆自行开发,则图书馆要投入大量的开发费用和人员培训费用,通过服务外包,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和费用支出,还可以直接享受服务提供商提供强径的在线支持、网上维护和更新升级的优质服务。

5、后勤物业管理。大学图书馆的行政和后勤虽然没有公共图书馆复杂,但事务性工作很多。近几年来,图书馆事业发展较快,各地政府都投入巨资建设新图书馆,新建的图书馆面积都较大,如华南师范大学新馆面积为23500平方米,湛江海洋大学图书馆为23000平方米,新馆的各种设施,包括公共卫生、消防、绿化、空调、机电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任务很重。通过后勤外包可以使管理层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多精力用于业务建设中。后勤外包可以采用部分外包和全部外包两种,全部外包可以向社会邀请专业物业公司进行招标的方式,选聘物业管理公司对图书馆所有物业及设施、设备实施统一一体化管理,图书馆只设一名物业管理人员,负责物业的宏观管理及与管理处的联络,深圳南山图书馆即是采用此种形式。较为普遍的是采用部分外包的方式。部分外包主要用于:

清洁卫生:对于几万平方米馆舍来说,清洁卫生是一项较繁重又不可忽视的业务,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外包给保洁公司来完成,图书馆办公室可以建立明确的检查制度进行监督。

绿化保养:图书馆要营造一个舒适、优雅的环境,绿化是不可缺少的摆饰品,而图书馆没有专业的人员来对这些植物进行保养,因此可以委托给学校的绿委会进行托管,以保证图书馆的花木常青常开。

消防安全:消防安全是图书馆领导最为头痛的问题,图书馆是一个公共活动场所,人流量大,人员复杂,图书馆内书籍是易燃物品,同时还保留着大量的文物和古籍,因此图书馆消防安全在后勤管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图书馆可以将此项业务交由消防公司来完成,消防公司派专人进驻图书馆,定期检查和更新消防器材,并可以和图书馆合作,开展消防演习,进行消防宣传,提高全体职工的消防意识。

设备维护:除计算机设备外,图书馆的硬件设施还包括空调、电梯、影印设备、视听设备等,这些也可

以通过合约形式进行委外服务。

三、图书馆业务外包评价

业务外包之所以能被图书馆所用并得以发展,是由于这种模式确实能给图书馆带来很大的利益,有着明显的优势:

1、图书馆实行业务外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专业机构(团体)往往具有规模经济,有着专业程度高和高度效率化,经营成本较低的特点,通过他们来提供服务,可以取得较大的价格优惠,并能节省庞大的人事费用。以采编业务为例,将采编业务委托给地区采编中心完成,一方面,可以通过联合采购取得价格优惠,另一方面,采编中心是一个以采、编、配送一条龙服务为特色的服务机构,在完成购书的同时,实现了随书配送书目数据,有些采编中心甚至帮助图书馆将所购图书贴条形码、书标、盖馆藏章等图书加工工作,而且这些工作是完全免费的。在美国,图书馆成为OCLC成员馆后,套录一条书目记录费用是1.5美元(OCLC成立之前,美国国会图书馆一条书目记录成本是75美元,Ohio大学图书馆是30美元),委托编目,平均才2-12美元。我国的情况也差不多,据统计,图书馆单独编目,每种图书约10-15元,而套录每种图书是0.3元,委托地区采编中心或书商,编目是免费。

2、节约人力资源,克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不足的困难。图书馆实施业务外包,一方面,可以借助外部的人力资源,来弥补自身智力资源的不足。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图书馆很难引进和留住高技术人员,因而也使图书馆难以进行技术的研制和开发。在业务外包的情况下,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保证自已的先进性。如选购成熟先进的图书馆管理软件,既可以降低开发软件的风险,也能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又如南海学院图书馆,由于是新建图书馆,专业人员少,因此将采编业务全部交由广东高校信息服务中心完成,该中心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生产制作出标准的书目数据,使南海学院图书馆从一开始就建立在较高的起点上,从而保证了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可以节约人员。以联合编目为例,美国Ohio大学图书馆1967年共有编目人员15名,每年处理约2.5万种图书,成为OCLC成员馆后,编目人员减至5人,每年可处理5万种书,以每名工作人员年薪5万美元计,每年节约工资约50万美元,而全部套录OCLC数据也只需花7.5万美元。

3、图书馆实施业务外包,可以专注于自已的核心业务,提高竟争优势。图书馆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机构完成,将使图书馆的管理层可以集中精力实现对业务流程,人员配置进行整合,加强读者服务工作,提高图书馆的竟争优势,保持图书馆的持续、稳定发展。

4、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以回溯建库为例,如果要完成30多万种中文图书,由图书馆工作人员自已建库,估计要用1-2年时间,而委托建库商,可能只需要2个月时间。

业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型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对于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率,促进图书馆的重心转移,发挥图书馆的竟争优势,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缺陷。如直接购买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最大缺馅是使图书馆工作人员产生对外部技术的严重依赖。一般情况下,技术外包可以产生良好的短期回报,但不知不觉中图书馆的技术人员只停留在使用上,而不对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包括人才),从而损害图书馆的技术能力,特别是某些技术决窍必须通过开发的过程中才能学会。采购业务外包方面,随着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招生人数增加和学校评估要求,广东高校这几年购书经费增加很快,常常一次拔数百万元,校方限期完成,图书馆将数百万的采购委托给供货商,有的馆甚至要求供货商每种书配5——10册,积压的旧书也配上,从而造成藏书质量的下降。

四、图书馆实施业务外包的策略

业务外包主要是透过与外包商合作及关系之调整,以改善图书馆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而图书馆仍要承担规划、目标制定、监督标准制定及执行、评估及修正等工作,换言之,业务外包服务质量的好坏,图书馆应负责任,因此在制定外包策略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决定业务外包考虑因素。实施业务外包之前,图书馆应根据本馆的任务、人力资源等因素进行具体分析,评估成本效益,听取各方意见,明确自已的核心业务,从而确定哪些业务与核心业务关联性不大,或是本馆难以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持,或是自已完成成本高、效率低,这些因素都是图书馆考虑进行业务外包的原因。

2、选择合适的外包商,签定合作协议。外包商选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图书馆外包业务成功与否。图书馆应全面考虑外包商的财务、人力资源、信誉、管理控制及效率、服务质量,以及是否熟悉业务、价格水平等条件,在审慎外包商各方面因素后,认真签订外包合约,作为双方共同遵守及管理的依据。合约的内容应包含:工作目标及预期效益、合作范畴、运作方式、责任划分、所有权归属、合约修改与终止、付款方式、培偿问题等。

3、加强对外包商的控制和管理。图书馆把业务外包出去后并非万事大吉,相反,应密切注意并配合外包商进行各项活动。在执行合同过程中,图书馆还必须对外包商进行有效的监督,重视业务外包的过程管理,尤其是技术业务工作,同时应建立一套可以将服务对象的问题直接反馈给馆方的机制,如提供意见箱、电子公告栏、留言板等。

4、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无论是与本馆职工还是外包商。图书馆与外包商的关系是互相依靠,互惠互利的双赢关系,双方在充分的沟通与相互理解基础上,加强合作与协调,使业务流程顺利进行。在图书馆内部,外包势必会影响到一些工作人员的利益,如编目外包,从前图书馆内部往往以编目人员为核心人物,知识层次最高的当是编目人员,由于编目外包,他们可能要转变角色,由台后服务走向台前服务。因此,要做好员工的沟通工作,得到员工的理解和支持。

五、图书馆业务外包的前景

虽然图书馆业务外包模式目前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图书馆也存在一些顾虑。但是它体现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图书馆转型过程中图书馆职能社会化的必然发展趋势。随着图书馆现代化、网络化程度的提高,虚拟馆藏比例的上升及联机编目的普及,图书馆内从事信息贮藏与处理的人员将减少,从事读者信息服务人员,尤其参考咨询人员将成为图书馆的核心人员,图书馆的整个组织机构、工作流程、人力资源应用等都应加以重视与重新分配。人力删减、经费紧缩、以及信息时代图书馆服务功能的迅速变化,业务外包在图书馆业务的应用层面日益扩展。委外服务不仅促进图书馆从节省成本及提升效率等方面进行创意思考,同时也是图书馆思考改造其组织作业流程、实施机构重组的一项良方。可以预料,随着图书馆管理的改进,业务外包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雷永立,杨成杰.OCLC网络化发展道路的启示.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2),

56-59

[2]杨谦.美国图书馆采访业务外包模式与方法研究.情报杂志,2002(5),

42-43

[3]王兵.业务外包-高科技时代集团经济发展的方向.科技管理研究,2002(4),18-20

[4]黎震.南山图书馆物业社会化管理探索.图书馆论坛,2001(5),92―93

外包策略范文篇4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要想融入全球化,分享国际分工的好处,就必须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和发展服务外包。对于中国来说,中国要以比承接制造业外包更加积极、快速、坚决的态度来承接服务外包,进而抓住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各级政府和其他社会各界要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制定部级发展战略

服务业是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我国如果要想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就必须借鉴我国承接制造业外包的成功经验,从国家层面上制定发展服务外包的战略。从我国承接制造业外包的历程来看,1978年我国明确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的国策,1992年进一步明确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每一次外贸政策和外资政策的变迁都是围绕加快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积极利用外资、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等目标展开的。总的来看,国家层面制定的各种战略政策是我国承接制造业外包取得巨大成功的基本保障。因此,我国也应该根据对服务业转移的趋势进行深入研究,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基本国情以及比较优势,尽快制定国家层面的发展服务外包的战略,有重点、有选择地承接服务外包业务。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发展服务外包不能遍地开花,应该有选择地把部分省市培育成承接服务外包的重点地区,不同的省市发展不同的业务,使不同的省市成为我国各类服务外包的集聚地,这样就可以从源头上避免地区问的无序竞争,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

2、大力发展服务业

服务贸易发展滞后是影响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的因素之一,而服务贸易的发展滞后又是由于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滞后。从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现实来看,1991服务业产出占GDP的比重为33%,2007年所占比重增加到39%,16年仅增加了6个百分点,发展速度较慢且明显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所以说,我国要想发展服务外包,就必须发展服务业,服务业是承接服务外包的产业基础。另外,服务业发展比较滞后,效率比较低下,成为制约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有关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进行的一项调研表明:服务业发展滞后已成为影响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分销、物流、融资和其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成为影响其在中国投资企业竞争力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这也要求我国尽快发展服务业(江小涓,2004)。

3、制定战略性承接策略

(1)承接方式战略。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经验比较缺乏,起步比较晚,因此,在服务外包市场上,我国在承接战略上就要有策略性,如同制造业外包一样,服务外包一级承包商在获得一级发包商提供的发包合同后,可能把有关业务进一步分解并向下一级厂商发包,形成二级甚至更多层次的外包关系。因此,中国内资企业可以选择从二级或三级承包商做起,这样比较容易以较快的速度融入外包市场。少部分实力比较雄厚、国际竞争力比较强的企业也应该主动地与一级发包商接洽,直接以较高的起点融入国际市场。

(2)承接国别战略。目前,在开拓欧美外包市场的进程中,我国企业存在着一定的弱势,例如,既懂专业技术又精通外语的综合性人才较少,缺乏完善的销售渠道和营销网络,美欧的市场已经被印度、菲律宾、爱尔兰和捷克所占领,竞争十分激烈。因此,在承包国的选择上,我国应该以开拓亚太地区市场为主,充分发挥与日本、韩国、台湾以及邻近的其他新型工业化经济体在地理上邻近、文化上相通、经济上频繁往来以及中国有200万会讲日语和韩语的语言人才的优势,积极承接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服务外包业务。另外,还可以和印度互相外包,充分发挥各自在服务外包方面的优势,在和印度的合作过程中学习印度的先进经验,推动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业务发展。

(3)承接领域战略。在承接外包领域的选择上,要充分发挥我国制造业的优势。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世界加工厂,但是,中国要想留住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制造企业,进而吸引其将更高端制造环节转移到国内,就必须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发达的生产性服务外包。这就为我国采用生产性服务外包模式发展服务外包创造了巨大的空间,因此,我国在承接服务外包时要特别重视生产性服务外包的承接。除了模具设计、软件设计、工程设计、服装设计、动漫设计、玩具设计、印刷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业务,生产性服务外包的业务还包括供应链与物流、装备制造业融资性租赁、第三方品质检验、第三方产品测试、产品OEM(委托加工制造)、ODM(委托设计加工制造)等项目。这些项目应该是我国承接的重点。目前,与国际相比,我国的生产性服务外包差距仍然较大。在世界先进的工业化国家中,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70%,生产性服务外包占服务业的70%。而我国的服务业增加值在2006年才刚刚突破40%(何骏,2008)。可见,以我国强大的制造业为基础,我国承接生产性服务外包具有十分巨大的潜力。4、大力培育本土品牌

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外包更重视质量,因此,发包商在进行发包时,更重视承接企业、行业或国家的品牌因素。例如,马来西亚共享服务和外包产业的蓬勃发展就是得益于多媒体超级走廊品牌。由于这个独一无二的走廊,马来西亚继续吸引着世界主要的信息及通信技术企业将其业务落地在多媒体超级走廊,从事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并以此作为出口基地。目前,入住的跨国公司、外商独资和马来西亚的国内企业已达900多家。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优势因素极为明显,但是,中国的最大问题在于缺乏服务外包的品牌企业。中国企业没有品牌效应,这种现状让中国企业在与国际同行竞争时处于不利的地位,严重影响了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速度和数量。因此,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该联合起来,承担起扶持和培育本土外包品牌企业和产业的重任。

5、完善知识产权环境

与制造业外包相比,服务业外包对知识产权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因此,欧美发包商在选择承包商时,对于东道国的管理水平、商务和法律的国际规范有着很高的要求,欧美商家对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尤其关注。因此,我国应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大规模承接服务外包营造良好的环境。从现实来看,发包商主要关心知识产权法律环境和信息安全、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支持等问题,因此,在企业层面上,我国企业应尊重国外的知识产权,知法、守法,在政府层面上,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宣传,加大对违反知识产权的惩罚力度,加快发展外包产业发展所需的知识产权高端中介服务,推行外包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认证,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知识产权环境。

6、实施走出去战略

在承接服务外包方面,相比印度、墨西哥、爱尔兰等国家,我国是一个后来者。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绝大部分国家都意识到了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性,各个国家对外开放的速度越来越快、程度都越来越深,国际服务外包市场的竞争比制造业外包市场的竞争要激烈得多。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脱颖而出,我国发展服务外包就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是要大力完善国内相关环境,积极吸引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在国内“被动”承接服务外包;另一方面是要大胆地走出去,特别是一些规模实力较强的服务外包企业应该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开拓国际市场。只有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开拓国际市场,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后来者居上。因为部分服务外包企业在境外设立研究开发、市场营销及服务机构,可以更加贴近发包市场,可以为客户量身定做符合其商业习惯并能适应中国市场特殊要求的解决方案。

7、完善各种评价体系

我国在承接制造业外包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我国不能完全以承接制造业外包的经验来发展服务业外包。因为制造业外包和服务业外包对承接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差异。例如:(1)从投资规模来看,服务业外包是基于人力资源的产业,投资规模远小于制造业,制造业的投资额规模可以达到数十亿投资,而对服务外包业来说,几千万的项目就很大了,这样单位面积土地的投资强度根本无法和制造业比较。(2)从进出口规模来看,服务业外包基本没有进口,虽然几乎所有的出口额都是净增加值,但是,项目带来的名义贸易额却无法与制造业相比。(3)承接制造业对国家政府、当地政府的要求主要是税收、地价等方面的,而承接服务外包对政府的服务意识要求特别高。几千年来形成的官本位制,使得中国政府很难做到向“承包商满足发包商各种要求”来满足当地企业的各种要求(曲玲年,2008)。

上述与我国多年来形成的招商评价体系(重视规模)、政绩评价体系(重视规模)、地区经济发展体系(重视规模)、文化传统(官本位)等评价体系不符。发展服务业,承接服务外包将改变许多已经形成的规则和标准,要求政府转变思维和服务意识。这些问题不解决,不利于我国发展服务业和承接服务外包。因此,我国应该立足于服务业的自身特点,考虑服务外包对经济发展的实际带动作用,制定承接服务业的评价体系,完善政绩评价体系和地区经济发展体系,使这些体系从重视名义规模、重视名义作用向重视质量、重视实际作用转变。

8、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在发展制造业方面缺乏总体优势,部分原因是由于地理劣势而造成的运输成本过高所形成的壁垒,由于运输成本的存在,制造业外商投资在中西部较少,制造业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困难较多、转移的速度较慢、转移的量较少。这就是经济差距长期存在、各种经济政策效果不明显的原因。目前,我国政府面临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间经济差距、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严峻挑战,而国际服务业转移(承接服务外包)为我国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与制造业特别重视交通运输等硬件要素相比,服务业发包方更加注重承包方的软件要素,例如,发包方看重的要素主要包括:政府的支持力度、法律完善程度、网络设施建设、品牌和信誉、生产成本、知识产权保护、行业成熟度、人才素质及人力资源储备、组织与管理、教育科研水平、文化的兼容等。可见,这些要素与制造业等领域的要求有明显的差异。也正是由于这些要素的差异性,以及服务业外包特别是软件外包采用跨境提供的方式、利用互联网提供服务的特点,使中西部城市特别是西安、成都、重庆等中心城市,可以充分规避由于地理劣势而造成的运输成本过高所形成的壁垒。

外包策略范文篇5

目前,我国的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发展还不成熟,竞争优势仍不明显,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关的财税政策,来促使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政府支持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可以从财政支出和财政税收两个方面来构建。(一)财政支出方面在政府的财政支出方面,应该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对金融服务外包领域的投资力度,建立各种专项基金,对于重大项目给予补贴、资金支持,来促进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的加快发展。政府应该不断扩大对金融服务外包基础设施的投入、对金融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培养的投入和对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投入,帮助具有潜力的企业更好地利用国家政策、资本杠杆、资金支持等多种方式实现其快速发展。(二)财政税收方面在扶植幼稚产业的发展方面,税收优惠是必不可少的政策,也是十分奏效的政策。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减轻企业的负担,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为促进国内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政府可以给予以下税收优惠政策:1.企业所得税方面,可以给予金融服务外包企业一些税收优惠。如,可从有盈利年份起,享受“两免三减半”的定期税收优惠,税收优惠期终止后可以继续享受15%所得税较低税率。这样可以减轻企业的负担,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企业实际发生的合理工资支出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其当年提取并实际使用的职工教育经费,按一定比例据实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2.营业税方面,消除重复征税问题。服务外包企业转包、分包业务的,应以转包、分包后的净额征收营业税。或者取消营业税,将营业税合并到增值税中去。3.增值税方面,应扩大抵扣范围。2009年1月1日新《增值税暂行条例》施行后,我国增值税实现了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型。但由于服务外包企业通常不是增值税纳税人,不能享受转型带来的收益。所以应该把一些内部分工比较细的服务业也纳入到增值税征税体系中去,使服务外包行业也能享受到转型带来的好处。

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人力资本支持政策

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特点,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和知识要求比较高,从而决定了人力资源在金融服务外包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具有一大批业务熟练且精通英语的高素质人才,是我国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关键所在。人力资本支持政策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才的培养方面,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二是用人方面,要能够吸引人才,实施恰当的人才政策。(一)重视人才培养人力资源是金融服务外包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不容忽视。印度是金融服务外包的强国,其很多的政策实践值得我国借鉴。在发展服务外包的初期,印度就十分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现如今,印度拥有丰富的、结构合理的金融服务外包人才队伍。而我国的人才培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我国要不断加强对金融服务外包专业人才的培养,完善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体系。在金融服务外包专业人员的培养方面,可以建立高等院校培养和培训机构培训相结合、行业协会资格认证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体系。另外还要实施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式,金融服务外包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应该是单一的,要通过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实现其多元化以满足不同用人主体的需求。(二)实施人才政策仅仅重视金融服务外包专业人才的培养还是不够的,随着人才自由流动性的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方面的表现显得日益重要,这就需要实施恰当的人才政策。在引进金融服务外包人才方面,政府应建立服务外包业务人才库和服务外包人才网络招聘长效机制,对高级人才实施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落户、税收优惠等政策,以吸引高端人才。具体包括:便利户籍及居住证申领;给予外籍从业人员办理居留许可证和多次出入境便利;高级管理人员解决本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常住户口或本市居住证;优先安排其子女入学、家属就业、医疗保健;允许实行特殊劳动工时制等。目前,我国的人才政策还有手续繁杂,流动性不足等弊端,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产业集群政策

发展金融业务服务外包需要软件产业、后勤服务等配套支持,形成产业集群是十分重要的。波特(1998)认为,产业集群是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他相应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产业集群从整体出发来挖掘特定区域的竞争优势,需要政府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产业集群观点要求政府专注于消除妨碍生产力成长的障碍,强调通过竞争来促进集群产业的效率和创新,从而推动市场的不断开拓和经济的发展。为促进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政府应积极地制定产业集群政策。政府是推动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实施一系列的产业集群政策有利于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承接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产业集群政策具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做好金融服务外包产业集群规划在产业集群内,相关联企业之间相互竞争和合作,容易形成集群优势。政府应该制定金融服务外包产业集群的布局和规划,防止其盲目发展。2006年,商务部“千百十工程”的通知,给予服务外包企业和示范城市各个方面的政策支持。截至2009年9月,商务部已经认定了20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上海建立了全国第一个金融业务流程外包基地———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并与2003年3月,成立了上海市银行卡产业园。该产业园主要以银行卡业务和金融信息服务为核心,以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金融技术服务为支持,是高科技与金融服务业相结合的专业化基地。在信息技术、研发设计、现代物流、金融后台等服务领域,上海集聚了数千家外资、国有、民营的专业服务提供商。其200多家外资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占到全国外资金融机构的半壁江山。北京在充分利用我国优越的政治、法律和经济环境的条件下,结合自己的独特优势,成为一个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重要的基地城市。2007年,北京市制定了《首都金融产业后台服务支持体系总体框架》,主要内容包括:以朝阳金盏产业园为基础,建设朝阳金盏金融服务区。主要为国际金融机构向亚太地区转移后台服务。以中关村创新园为核心,辐射环保园、永丰产业基地、上地信息产业基地等周边地区。建设海淀稻香湖金融服务区,主要为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及国内大型金融机构后台建设服务。以通州新城商务园为基础建设通州新城金融服务区,主要为国内金融机构和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向新城转移后台服务。总部在金融街的大型金融机构核心后台部门不宜远离总部的,可设立在西城区德胜科技园等邻近区域。北京对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园区的规划是十分详细和科学合理的,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其集群优势。另外,青岛、大连等沿海城市可以充分利用其临近日韩、熟知日韩文化和思维习惯以及语言优势,积极开拓日韩市场。而西安、成都等西部城市,可以利用政府的投融资和税收优惠政策,结合西部城市的地理条件发展政府推动性的金融服务外包模式,形成具有西部特色的发展模式。各示范城市政府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突出特色和品牌,进行系统性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不断增强集聚效应,推动金融服务外包业务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二)加大对产业园区的扶植力度产业园区的形成有些是自发形成的,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政府主导规划而成的。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园区形成以后,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才能更好地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和作用。政府对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园区的扶持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专项资金的使用方面,向产业园区倾斜,支持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园区的扩建,不断完善各项配套设施,优化环境,对企业和人才信息平台以及公共测试中心、公共数据中心、公共实验室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予以大力支持。第二,对产业园区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政府应对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园区内的土地的使用、融资和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比如,缴纳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企业和机构,经批准后可给予减免照顾,从而减轻企业的负担。第三,采取激励措施吸引人才。高级人才对于产业园区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要采取一系列的激励措施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比如,为企业紧缺人才开辟人事人才绿色通道;对于各类人才给予所得税部分返还奖励;解决高级管理人员本人、配偶及其未成年子女常住户口等。加大海外高层次服务外包人才的引进力度,并在落户、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便利。

建立全国性的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协会

外包策略范文篇6

人力资源的概念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其含义为:一个社会或组织所拥有的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称。而人力资源管理视员工为组织的资产,是一个组织对人力资源的获取、维护、激励、运用与发展的全部管理过程与活动。

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工作相比,它强调入力资源在组织中所应有的重要地位,侧重变革管理和人性管理。它是属于预警式的管理模式,即采取前瞻态度,防患于未然。同时,它将重点放在资源的获得和使用上,满足组织对人力资源的动态需求。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人才力逐渐成为实力的象征,人力资源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外包就是这种变化之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可以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促进绩效的最优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外包就是指企业或单位把整个项目交给专门从事这种工作的公司。21世纪以来,欧美发达国家和日本兴起了一种新型的外包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一种企业委托第三方服务商连续提供过去通常是由企业内部有关部门,特别是人事行政部门从事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通常第三方服务商会按照惯例,对提供的人力资源服务与企业签订协约并收取费用。广义来讲,任何以付费的方式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交由企业外部机构或人员完成的做法,都可以认作是人力资源管理外包。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相继兴起,人才开始在一定范围内流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在我国应运而生各地的人才交流中心与职业介绍机构开始为各类企业提供基于人事档案的劳动用工手续的服务,这是我国早期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形式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先后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南京、宁波等地兴起,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行业进入了发展时期,具有高速的成长性与巨大的市场潜力。人力资源管理的外包实现了人力资源部门向企业战略伙伴的角色转变。将部分事务性工作外包出去,让人力资源部门的职员从繁重的低层次重复性事务中“解脱”出来,专注于比较重要的战略性工作。比如企业的人力资源短期和长期规划等等。促进其职能从事务性走向战略性。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都适合外包,也并不是所有的外包服务商都适合企业的某项外包业务。选择正确的外包业务以及为外包业务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商,可以降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各种风险。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策略的选择

2.1人力资源管理的外包方式现阶段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方式,普遍认为有三类:一是专业的人力资源外包机构,这类服务机构集中配置了人力资源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专营活动,如人才市场、培训公司、招聘网站、猎头公司等组织机构。由于长期从事某一种或某几种职能的外包业务,他们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且比较容易形成规模效益,运营更加有效快捷。二是独立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行业之外隶属于其他的行业,此类机构有广泛的业务,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只是他们诸多业务中的一项,此类多数为其它行业中的企业或机构,例如数据调查公司、保险公司等。三是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他们大多为国内外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教授学者们。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的专业知识丰富权威、与时俱进,而且由于经常被聘为企业的顾问或从事相关活动,他们也具备比较强的实践经验这三类外包方式没有明显的界限,如人力资源专家可以置身于专业人力资源外包机构或是某咨询公司里,企业在选择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挑选适合的外包方式。

2.2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方式的选择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型与特有型业务不适合外包,而附加型与专业型业务应该实行外包。在对附加型与专业型业务实行外包时,应该选择适合的外包方式,才能使外包业务顺利有效的进行。对于附加型业务建议选择外包给其他行业中的组织或机构,这种机构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某一方面职能运作具有相当高的规模优势,因为外包业务对于这类外包服务商来说是其业务中的一部分,既能提高他们的规模效益也能减少本企业为此需花费的大量时间与精力,如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各种雇佣及社会保障相关的数据和报告等劳动关系方面的事务,可以外包给数据调查与搜集类的企业或机构;工资发放与退休金管理等事务可以外包给银行或相关机构;社会保障与各种保险的业务可外包给保险公司等机构,这类事务对其专业知识要求非常高,外包给相关行业的组织机构显然可以降低其复杂性,对本企业而言则减少了操作成本,对社会而言是减少了因不同行业重复设置机构而带来的社会损失相对于其它的外包服务商而言,附加型的业务选择其他行业中的组织或机构效果明显,性价比高。对于专业型业务。如企业薪酬制度与培训计划的设定实施、激励方式的选择等业务可以外包给人力资源专家,他们长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针对企业自身的特点与经营模式来制定不同的薪酬、培训、激励等政策,而且能根据适时的变化来对政策进行修订与调整,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员工的招聘、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建立等业务可以选择招聘网站等专业外包机构;员工的培训开发、工作任务与岗位分析、绩效管理等事务可以选择专门的培训机构、绩效评估机构等相关的外包机构。专业外包机构的专业性与技巧性较高,而且具备规模效应,能够针对不同企业的不同业务来执行外包活动,有较强的适应性与灵活性。复杂多样的专业型职能业务,专业人力资源外包机构是合适的选择;若业务比较单一,既可以选择专业的人力资源外包机构,又可以选择人力资源管理专家。

3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策略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3.1注意外包过程中企业对外包业务的控制力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并不是意味着某项工作可以放弃,不能让外包服务商全权负责而不加以监督管理,要防止企业责任外移,外包是使用企业本身不拥有的资源,与外包服务商建立长期或短期的伙伴关系,是不参与作业但参与控制的过程。在实践中应该监控外包服务商的行为,确保业务的顺利进行。

外包策略范文篇7

关键词:金融服务贸易;服务外包;竞争力;竞争格局

在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中,中国和印度是两个具有竞争关系的承接大国。发展服务外包对调整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对外贸易增长、加速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融合日渐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印度较早地认识到这一点,早在20世纪末就开始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务,目前是世界最大的服务外包承接国。面对印度的领先优势,中国如何抓住当前时机提高竞争力、改善中国在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上的竞争格局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金融服务外包的现状与竞争格局

金融服务外包,是指金融机构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利用外包服务提供商(为集团内的附属实体或集团以外的实体)来完成以前由自身承担的业务活动。金融机构的一些操作性的、非核心的、成本高的甚至部分核心业务,如资产评估、报表审计、软件开发等业务,由于金融机构自身缺乏足够的精力和专业水平而难以兼顾,通过外包给专门机构可有效降低成本、转移风险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外包内容主要存在于两大领域,即业务流程外包(BPO)和IT外包(ITO),具体来说有产品研发设计、发卡与收单服务、数据处理与灾难备份、呼叫服务等。金融服务外包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90年代高速发展,当前在所有外包行业中,金融业的外包规模仅排在制造业之后位居第二。TowerGroup公司的研究结果表明:金融服务业的外包趋势正不断加强,全球最大的15家金融服务企业将扩大信息技术项目的外包业务,金额将从2005年的16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38.9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为34%。德勤公司2004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未来5年内美国将有3560亿美元的金融服务要外包给海外机构,占现有金融服务成本支出的15%。另一份报告预测,全球外包市场容量将达1万亿美元左右。

外包通常是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把耗费大量人力的服务及操作中间环节外包到人工成本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Gartner集团认为目前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外包出的IT职位比例不足5%,到2015年该比例将增至30%,未来5年内服务外包迅速增长的势头将导致大量资金从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市场流向发展中国家。在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全球市场中,我国和印度是最受关注的两个国家。毕博管理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彼得•郝勒维茨认为:到2015年中国和印度将成为全球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中心,因为中、印两国拥有大量受过良好培训的外包业务人才、劳动力成本优势、能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等因素,更重要的是,跨国金融机构从全球化的长远发展战略考虑,已经把中国和印度市场作为其战略部署的一部分。因此,在全球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中,印度是我国最主要的竞争对手,而且目前居于优势地位[1]。IDG的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已达1000亿美元。而印度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外包承接国,并垄断了美国市场。根据印度全国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04年外包业务为印度公司带来了172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占全球同类市场的44%。预计到2008年印度在全球软件和后端办公服务外包市场所占份额将达到51%,年销售收入将达到480亿美元。另一份研究表明,印度外包商在全球离岸外包市场上占有80%的份额。美国情报文献中心的统计显示,2003年印度服务外包业赚取了170亿美元,而我国的服务外包仅有6000万美元的收益,远远落后于印度。在利用科技手段保障和促进金融服务方面,我国也与之存在差距,因为我国的高端通信产品和大型计算机系统软、硬件严重依赖国外。

二、印度金融服务外包的现状与竞争优势

1999年,为解决“千年虫”问题,许多国际金融机构将数据修改工作外包给印度,这促成了印度金融外包业的崛起。印度金融外包业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高速发展,年均增长率达56%,2005年营业总额达280亿美元,直接从业人员25万人。目前,印度金融服务外包的提供范围扩展到信息类业务、人力资源管理等更具战略性的领域,越来越多的金融集团将业务流程整体外包给印度企业。这使印度企业不仅提供优质的互动式客户服务,也承担了欧美本土企业相应的责任与义务。花旗、渣打、汇丰等大型金融集团已在印度设立了10多个处理中心,这些处理中心规模增长迅速。如渣打银行全球共享服务中心为渣打银行在全球56个国家的分支机构提供统一的、标准化的后台业务支持,可以对全球各个分支机构业务运营情况进行比较和评价。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将各种数据管理、呼叫中心、客户服务等迁移到印度,带来大量相对高收入、高技能的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印度的产业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在银行业中,金融服务外包已经涉及到批发银行、金融市场分析与交易等多种高端业务。在印度开展外包业务的花旗银行、VISA信用卡、通用金融公司、渣打银行等国际金融巨头创造岗位超过20万个。此外,一半以上全球最大的保险机构都在印度开展了金融服务外包[2]。

2005年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了《离岸业务的行业反馈》报告,总结了印度金融服务外包迅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和竞争优势,主要有:第一,充足的人才资源。服务外包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印度具有大量说英语的专业人才,调查、分析等高端业务员工基本上都具备硕士以上学位。有关外包服务的教育和培训机构也享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政府与大学、培训机构建立密切联系,牵头策划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学校教育向职业教育延伸。第二,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在印度外包企业较集中的城市,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交通、通讯、电力、生活等配套设施齐全、可靠而且成本低廉,使金融外包企业能全天候运营。钦奈、班加罗尔、德里等外包企业较集中的城市还是航空枢纽。第三,政策支持。外包业务得到了印度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明确信息产业是政府重点发展的产业,让外包业务享受到税收减免、财政补贴、进口设备免税等优惠措施,在批准用地方面提供便利。印度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保护专利、知识产权的法规,并成立了专门的机构监督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在这些措施鼓励下,有充足的合格服务供应商和新进入市场的中小企业可供选择。第四,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印度企业重视外包管理,都有由董事会负责的专门机构和外包业务发展战略。企业都备有处理突发故的紧急预案,大规模的业务被分散到不同的子公司来减小意外风险。企业都通过了英国信息安全标准的认证,采取各种措施保障客户资料和数据的安全。印度政府也全力构建金融服务法律构架,要求企业全面接受相应的国际认证。印度企业还严格遵守合同,树立自己的品牌和声誉。

三、

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的现状与竞争优势

我国的金融服务外包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IT外包。1992年中国银行成立的博科信息产业有限公司,1996年中国工商银行成立的软件开发中心,都专门为本行提供应用软件的开发与维护。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软件开发、技术研究、支持推广业务均外包给了隶属于总行的软件开发中心,其他中小商业银行则多采用将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给专业公司的做法。金融外包业务也在IT以外的其他领域快速推进,其中以信用卡和保险后援中心最引人瞩目。2003年之后,我国信用卡发卡数量节节攀升,国内银行在不同程度上将信用卡业务外包。目前,我国的外包服务提供商可以提供银行卡业务的全套服务,从申办筹建、设计产品、市场营销到交易处理和客户服务,甚至包括客户数据分析和市场定位。预计到2010年,在超过3000亿美元的离岸外移投资中10%有希望投向中国,其中与金融相关的业务流程外包(BPO)约50亿美元以上;在岸外包方面,我国BPO市场预期将超过500亿美元[3]。随着我国金融外包业务发展速度的加快以及发包主体范围的逐渐扩展,其规模会越来越大。

我国在制造业方面的领先优势使我国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金融服务外包承接国。与印度相比,我国在承接外包业务方面具有以下竞争优势:一是我国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投资环境良好,是世界上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近450家已在华投资,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的超过30家,投资设立的研发机构超过700家。目前,我国已经聚集了各路金融外包业巨头,既有埃森哲、IBM等世界著名的BPO公司,也有如Infosys、塔塔等来自印度的公司。欧洲流程外包研究机构MorganChamber分析称,中国银行业的变革以及外资银行的发展计划,将给中国的BPO提供商带来战略性的机遇。我国将有机会同全球领先的银行合作,分享银行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这种合作未来会成为我国BPO走向世界的桥梁。二是我国拥有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人才储量大。三是我国的综合成本优势,在人力资源、能源、基础设施方面我国都享有较大的成本优势。四是我国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在电信、交通领域。五是我国拥有庞大的不断扩大的国内市场,为了在我国市场占有立足之地,跨国公司纷纷在我国建立起客户群。尤其是香港和上海正在成为整个亚洲的金融中心,以市场带动的服务外包趋势势不可挡。印度金融服务外包以软件业外包为主,很少为国内信息化服务,而我国金融信息业以满足内需为主,信息化与软件业互相带动。六是我国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亚洲的中心,经济发达的日本和韩国都靠近我国,文化传统相似,日韩两国企业要发放金融外包业务,我国都是首选[4]。

目前,商务部已将发展服务外包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启动了“千百十工程”,即在5年内每年投入不少于1亿元资金,建设10个服务外包基地,吸引100家跨国公司将部分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培养1000家承接服务外包的企业。目前,上海、深圳、北京等金融发达的城市纷纷建立金融服务中心。首先是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2005年7月上海银行卡产业园被确定为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签约和预约项目的总投资超过人民币100亿元。国家商务部和上海市政府陆续出台了鼓励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着手将其打造成为国内首家金融外包业务示范基地。这有利于将跨国金融机构的后台业务部门吸引到上海,把上海建成国际跨国金融机构的亚太总部所在地和服务全球的后台基地。上海银监局的一份研究显示,近两年外资银行亚太区外包中心正在逐步向上海转移。在沪外资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和专业性较强的银行,已经在境内投资的关联公司开展外包业务,业务种类和业务量都在逐步增加。这些分行或者公司,将来都将被打造成外资银行亚太区服务外包的操作中心。其次,深圳罗湖金融配套服务中心。金融业是深圳市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罗湖区“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强化金融中心的定位,并切实建设“产业金融中心”、“金融创新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配套服务中心”,高起点、大手笔规划建设金融中心区。第三,北京金盏金融后台服务区。北京市通过了《加快首都金融产业后台服务支持体系建设的有关建议》,规划出包括海淀区稻香湖金融后台服务区、朝阳区金盏产业园、通州区新城商务园等3处金融后台服务园区。北京综合考虑了金融服务区对交通、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以及北京CBD、朝阳区以金融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实际情况,提出在朝阳区金盏金融服务园区建设的总体工作设想和全面论证

[4]。

四、我国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的竞争策略

考虑我国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的优势与劣势,对比到我国的实情和印度优势与经验,我国在增强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竞争力方面可参考以下策略。

(一)政府制定支持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印度的经验表明,政府的支持非常重要。这一方面需要成立金融服务外包的行业管理机构和专项发展基金,以行业协调和互助的方式推动外包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鼓励创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研究制定保护知识产权和个人信息安全的国家法规和行业规范。对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取得的重大社会或经济效益的知识产权项目,通过专项资金的形式给予奖励。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大力倡导企业诚实守信,保护客户商业秘密,遵守国际上的信息保护规则,在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内设立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机构,加强软件盗版等各类侵害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其次,拓宽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投融资渠道,改善投融资环境。建立服务外包企业贷款平台,优先为外包企业提供贷款等融资支持。此前商务部已经宣布每年拿出1亿元服务外包产业专项资金,国开行也将提供50亿元贷款,用于各地外包基地和企业的基础建设。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担保机制,允许其用软件产品等无形资产进行抵押贷款。推动政策性担保公司积极为中小服务外包企业提供短期贷款的担保。鼓励风险投资、社会民间资本和外商投资服务外包产业。支持有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收购兼并和海内外上市。三是对服务外包企业采取减税、免税及减免房租等优惠措施。目前,在印度、捷克等外包发展迅速的国家,政府都给予服务外包企业极大的税收优惠,增强了该国外包的竞争力。商务部正会同信息产业部、科技部等20多个部委制定关于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四是加强市场推广和营销力度。政府要逐步认识到服务外包的重要性和商机,进行统一规划和宣传推广。

(二)制定总体性外包承接战略

我国承包企业首先要在战略上从暂时性、战术性向长期性、战略性转变,根据新的形势制定具有全局性、主动性特点的发展战略。我国企业应改变自身的定位,从过去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加工厂”变为各大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伙伴,全面融入到各金融机构的业务中去。其次,服务承包企业应建立业务动态监管制度,制订科学合理的外包承接流程,严格履行服务外包提供商的责任和义务,并采用接受发包单位的全面评估,以期最大限度降低承接服务外包的风险。第三,建立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和应急预案。我国的承包企业应遵循合法、风险控制、保护客户合法权益、有效监管等原则,识别外包活动潜在的风险,借鉴国外金融服务外包监管的经验,确立自己的符合金融服务外包监管原则的规范和制度。

(三)发挥比较优势和集群优势,扩大业务承接范围

我国首先应该根据本国国情,分行业有计划地选择重点行业拓展外包领域。国内企业应分析和发掘自己的比较优势,结合我国的劳动力和成本优势,要增强自主创新和研发的能力,打造自己的竞争优势,争取全球服务外包的核心业务的承接。国内企业承接的外包业务通常是特定金融功能的业务,如客户服务、金融分析、客户系统软件\开发等,而业务流程外包等较复杂的业务则并没有引起太多的重视。这要求我国企业应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外包市场,包括信用等级评估、市场调研、后勤保障、计算机业务及系统的维护维修、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形象建设等通常业务,还包括一些新兴业务及复杂程度较高的业务流程外包。其次,要发挥文化、地理上的优势,从向韩国和日本金融机构提供IT服务外包开始逐渐扩展服务领域。随着我国外包人才素质的提高,特别是英文水平的提高,为扩大金融外包项目流入我国提供了有利的基础,金融机构应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提供专精式服务外包。第三,加快金融服务产业集群基地建设,发挥产业集群优势。目前上海、深圳、北京等金融发达城市都规划了专门的金融产业基地,以改变地域分散、个体规模小、经营理念落后、管理水平偏低的服务外包状况。应加快改善产业基地基础软硬件环境建设,借鉴印度、爱尔兰等国际先进服务外包基地发展经验,从建设高水准、前瞻性的服务外包所需要的基础设施要求出发,建设配套功能齐全的国际化服务外包园区。完善通信基础设施,筹建直达欧美、日本的高速互联网络出口。对入驻基地的国内外著名企业总部、研发中心等的购地建设、购买或租赁自用办公用房,实行土地房租优惠政策。

(四)加大对外包业务的专门人才培养及引入力度

一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各类培训机构对社会急需金融服务外包人才进行培训,来缓解人才矛盾,尤其是把英语及软件人才的培养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2006年10月,首家部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张江创新学院”在上海成立,开始进行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对于我国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要经常和承接外包业务的企业联系,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办学方向和课程设置,培养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专门人才。此外,行业主管机构或承包企业可以联合高校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和培训,使大量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通用人才通过针对性的职业资格认证,成为可以迅速进入工作岗位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大量招揽海外留学生回国创业,加大对高级人才的引进力度,设立专门人才引进基金,引进人才在简化出入境手续、落户以及提供住房等方面实行优惠,给予便利。这种多渠道的培训将为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徐海慧.中印将成金融服务外包全球中心[N].国际金融报,2006-07-03.

[2]李文茂.印度金融外包服务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J].华北金融,2006(11).

外包策略范文篇8

关键词:人力资源外包;外包决策模型;外包决策

如今,由于企业经营环境变得空前激烈,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企业经营风险也随之增大,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就出现了“人力资源外包”这一管理形式。

一、人力资源外包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一)人力资源外包。

1、人力资源外包概念的界定。人力资源外包是指,企业在自身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根据需要将原来由企业自己进行的一项或几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或职能外包给第三方服务商或服务出售商,企业支付给外包公司酬金的一种交易方式。

2、人力资源外包的分类。

(1)PEO模型。专业雇主组织(ProfessionalEmployeeOrganization,PEO),在国外出现于1984年,由人才租赁公司转变而来(Katz,1999)。

(2)ASP模型。应用服务供应商(ApplicationServiceProvider,ASP)是信息技术外包的最新发展。ASP出售给人力资源部的只是在线租赁服务(Roberts,2000)

(3)CPA模型。中心人事(CentralPersonalAgency,CPA)是全面服务供应商。CPA向需要财务专家的客户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Siegel(2000)比较了CPA和分散型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交货模式的传统方案和竞争方案。

人力资源服务交货模式的传统方案和竞争模式

(二)人力资源外包在我国的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一体化,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管理角色外包越来越普遍。一些外资企业和国内知名大企业将校园工作外包给了专业的人才机构去做,例如广州移动、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将校园招聘工作外包给了前程无忧,中华英才网等;而不少公司将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甄选工作外包给专业的猎头公司;一些专业化培训公司为企业度身定制培训服务等。

二、人力资源外包决策

(一)人力资源外包决策模型。我们的人力资源外包决策模型主要考虑两个维度,即核心竞争力和成本收益,依据外包对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程度和外包收益成本比两个维度可建立矩阵(如下图)

在第I象限,进行人力资源外包既可以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其收益成本比又高,是企业进行外包的首选。

在第Ⅱ象限,人力资源外包可以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其成本收益却不划算,这时应该控制外包的成本,在其成本降至合理的范围的时候应该将其外包。

在第Ⅳ象限,外包不能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其收益成本比却比较高,也就是说企业保留某项业务有助于加强核心能力,但相比外包要付出更多的人力资源成本。

至于第Ⅲ象限,某种人力资源外包既不能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而且外包的成本收益又不划算,属于企业应保留的业务而不宜外包。

(二)人力资源外包决策。那么在现实中,企业该如何实施呢?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外包:

1、分析人力资源外包需求。在实施人力资源外包之前,首先要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诊断出目前企业是否存在实施人力资源外包的需求。

2、确定人力资源外包内容:人力资源外包内容大概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制度建设、人力资源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考评、薪酬激励、人力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在进行外包内容选择时,企业应遵循安全性和经济性两大原则。

3、外包服务商的选择。外包服务商的选择对于企业人力资源外包成败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企业在进行外包服务商的挑选是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包括:

(1)外包商的行业背景及信誉度。指是否有过成功实施外包业务的经验,是否具有很高的诚信度。

(2)外包商的专业能力。即外包服务商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技能、管理水平、员工素质等。

(3)外包商的企业文化。外包商是否具有以客户为导向的服务理念,是否能够理解、适应客户的企业文化。

(4)价格因素。

4、外包服务商的管理和外包服务的评估。企业在外包实施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地与外包服务商进行沟通,了解外包业务的实施情况。企业还应采取各种安全措施,保护自身企业的商业秘密、重要内部信息等。在外包活动结束以后,企业需要对外包服务进行评估。

结束语:目前,由于我国还尚无相应的、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外包业务的具体运作,而且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士拥有的人力资源外包的知识比较匾乏,因此人力资源外包在我国企业得以广泛应用还有一个摸索和完善的过程。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应认识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败责任的担负,依旧是人力资源部门的责任。因此,人力资源部门应当能够有效掌握外包工作执行的进度与状况,并建立例行性报告制度,建立委外公司与外包商间有效的信息传达渠道,建构有效的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MaryF.Cook.《人力资源外包策略》。(吴雯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外包策略范文篇9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外包风险

一、概述

1.研究背景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速度也随之提高,国内外的市场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结构也不断调整。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中小企业也纷纷开始研究现有发展模式是否存在不合理之处,并试图通过多方努力来扩大自身在行业中的影响力。但相比较来看,由于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较小且核心竞争能较差,因此在新的经济环境中会面临更为严峻的生存压力。企业不得不考虑利用其他资源,并将其中一些业务进行外包处理,以此来有效减少经营成本。财务会计外包这种新型的业务模式便进入到了大众视野。虽然财务会计外包能够帮助中小企业有效节约经营成本,提高经济利益,但随之而来的风险也不容忽视。例如财务会计企业外包模式涉及外包商选择、合同管理以及信息安全保护等多项工作。稍有不慎将会引发财务风险,甚至会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致命伤害。通过分析以往的财务外包案例可知,有部分中小企业并未认识到加强财务会计外包风险管控的重要性,没有提前制定出行之有效的风险管控手段。虽然通过外包业务达到了降低成本的目标,但却因突如其来的风险使得外包业务不得不终止,使企业面临自己难以承受的巨大经济损失。2.研究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在稳步提升的状态。尤其是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如何能够在低投入的前提下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是落实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的核心要义。为此,很多中小型企业在经济实力和储备资源相对较弱的前提下,会选择采用业务外包的形式来节约成本,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深入了解可知,中小企业应用财务会计外包策略,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自身的经营成本支出,另一方面则能够全面提高财务管理的质量水平。截至目前,中小企业在我国的企业总量中占据着较大份额,由于此类企业的投资少、规模小,因此在财务管理模式中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和弊端,甚至有些小微企业根本没有专门设置财务管理部门。针对这一现象,尽快落实财务会计外包策略势在必行。从另一个层面加以分析,中小企业在开展经营与管理工作时,通过实施企业财务会计外包策略,可以帮助自己重新审视原有的业务流程。在愈发严峻的竞争环境中,摸准自身的发展定位,以此来凸显财务管理特点,提高企业的财务信用度与品牌影响力。

二、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外包的风险类别

1.无法及时发现潜在风险部分中小企业在落实财务会计外包策略时,无法在第一时间发现业务环节中所存在的风险隐患。究其根本来看,主要是由于企业与外包商之间并没有建立起密切的沟通关系,很多企业因内部结构相对简单,决策层认为只要选择了业务外包,则可以达到减少财务费用支出的目的,进而将所有工作全权交由服务商来处理,自己只是对每个会计期间的财务报表进行核对和确认即可。但在此处需重点强调的是,外包服务商并非一直处于企业内部,因此在日常的会计处理工作中会呈现出一定的间断性特点,尤其是在处理企业的财务信息时会需要预留出一部分的反应时间。这会导致财务信息的确认出现滞后性,无法在第一时间发现潜在风险。正是由于中小型企业的财务能力相对薄弱,因此并不具备十分敏锐的财务风险感知能力,经常是在出现重大财务风险之后,才能够知晓问题的严重性。2.外包商选择风险当中小企业确定执行会计外包决策之后,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能够选择一家业务精湛、资质良好的外包商。通过了解以往的业务外包经验可知,一家优秀的外包商可以帮助企业尽快实现目标,在行业内扩大经营份额。但反之,如果选择失败将会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甚至会面临破产的境地。因此,中小企业在这一环节中一定要再三谨慎,不仅要对外包商的综合业务能力进行准确评估,同时还要考虑到外包商以往的报价水平,通过深度走访的方式来确定其在行业中的信誉度和品牌影响力。此外,中小企业还要根据自身的经营能力来合理选择不同收费标准的外包服务商,使得最终确定的财务会计外包业务可以符合自身的经营模式。3.财务成本上涨风险中小企业如果将财务管理这部分工作交由第三方来进行处理,可以有效减少自己的工作压力,拿出更多的精力放到核心业务上。但在此处不容忽视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将财务工作全权交给第三方就可以达到预期效果。其中,部分中小企业在选择第三方时存在偏颇,使得最终敲定的财务会计运行模式不符合自身的发展现状,这会让企业面临着财务成本的上涨风险。另外,还有一些中小企业因预算不足,会选择要求第三方减少业务种类,也会直接影响财务会计的业务效果,无法获得更加优质的服务质量。从整体角度来看,这不仅会浪费中小企业的时间,同时还会引发一系列风险隐患。4.信息泄露风险一直以来,财务问题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都是非常敏感的,尤其是对于那些规模较小的企业而言,他们对外包商一直处于不信任的状态。当下,很多外包商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甚至会不顾商业信用而出卖企业信息,会导致整个行业的信任度大幅度下降。另外,由于与财务会计业务有关的信息内容,涉及企业的经济收入、信用额度及具体的资金分布情况,如果第三方不守约,违反信用约定,将会对中小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因此信息泄露是十分重要的风险之一。5.政策法规不够完善现如今,在我国中小企业领域中,财务会计外包的区域范围仍然相对较小。归根结底来看,主要是由于政府尚未制定出有关于财会外包业务的政策规定,使得很多企业在落实财务外包策略时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处理纠纷时无法找到对应的法律条款,对第三方外包商的约束力相对较弱。

三、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外包风险的控制措施

1.形成正确的财务会计外包观念随着市场经济范围的持续扩大,现代企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会选择各种适合企业自己的发展策略。尤其对于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的中小企业而言,为了能够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则要考虑将一些相对次要的业务进行外包处理,以此来有效节约经营和管理成本。在企业内部,财务会计工作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但很多中小企业尚未设置专门的财务部门,内部财务会计人员因业务水平相对较低,无法发挥出应有作用。在这一前提下,企业可以考虑将财会工作进行外包,选择资质优秀的外包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使得财务会计工作各项流程透明化,使企业财会人员可以将工作重心放到财务风险防范上。中小企业应尽快形成正确的财务会计外包观念,从质量风险、道德风险以及财务风险等多个角度入手,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监管方案,提升外包公司的工作质量。此外,中小企业管理者也要积极借鉴其他先进企业的优秀经验,根据当前的经营发展现状做好相对应的风险处理措施,严格贯彻内外兼顾的财会管理原则,以此来保证财会外包工作得以高效开展。2.合理选择外包公司中小企业在选择第三方外包商时应当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入手全面、严谨考虑,其中包括外包费用、业务流程及合作对象的工作理念等。企业管理者不能将节约成本放在第一位,而是要重点关注外包商的综合资质、服务质量及在行业内的品牌影响力。初期筛查工作之后,还应与外包商进行密切沟通,尽量与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此外,也可以考虑委派专业人员进入外包公司进行长期考察,一旦发现有风险问题存在,则可提前终止合作,减少损失。合作关系确立后,企业与外包商之间将会形成利益共同体,提高合同内容的完善性,约束好双方行为的同时避免出现信息丢失与信息泄露的风险。3.增加对财务会计外包知识的了解企业在开展财会外包业务之前,不仅需要对第三方外包商的相关资质进行仔细调查,同时还要针对自身当前的财务状况进行深入分析。首先,企业需要明确财务会计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之上来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发展规划。同时还要结合自身的经营现状来考虑在产出经济效益的过程中是否存在经营风险。在做好科学衡量之后,重新审视外包决策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另外,财务会计外包业务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中小企业,也并不意味着一旦选择财务外包形式,则必须要将所有业务进行外包处理,而是要考虑将其中的一部分业务交予外包机构,并在这一过程中对外包机构的经营能力作出再次判断,使其财务活动的处理效率可以达到应有水平。另外,此种操作还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规避各个部门之间所存在的财务作假问题,进一步提升财务活动的运行速度,使得财务处理结果达到更加理想的状态。4.重视信息安全保护对于任何企业来说,在进行财务会计外包业务时都可能存在机密外泄的风险,业务规划、经营战略及客户信息都是企业在发展历程中所积累的重要资本。因此,要制定出完善的外包保密措施,以此来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当做好基础的准备工作并确定合作外包服务商之后,企业则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防范外包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信息安全风险。首先,在签订合同之前应当做好充分的信息管理工作。中小企业在决定将财务会计业务进行外包处理后,要对合作外包商的业绩表现及相关报价进行逐一核对,在此基础之上对信誉度进行评估。随后,企业要按照自身的需求,合理选择相应的外包项目,并制定出相对应的管理条款,根据相应标准谨慎选择合作对象。可以考虑借鉴其他企业的优秀经验,督促外包商在各个方面做出合理改进。并对合同中的条款进行逐条分析,从根本上杜绝模糊项目的存在,以此有效降低风险。通常情况下,合同内容应当包括财会外包项目的具体内容、相关费用的支付时间及财会外包的有效期限与双方权利,等等。其次,企业要根据已经签订完成后的合约信息来做好跟进工作。为了使外包业务质量达到预期效果,企业需要对外包服务商所反馈的财务信息进行综合评估,并对后续的工作效果及时跟进,针对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作出合理调整。5.完善与之相关的财经法规直至目前为止,针对企业的财务会计外包业务尚未制定出系统化的政策法规,其中只有一些零星的条文内容,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外包的风险。为此,政府需要针对当前的不稳定市场环境,尽快出台相对完善的管理系统与法律政策,以此来改善相关市场环境。目前,国内已经有多个地方政府部门开始全力推动财务会计外包市场的蓬勃发展,并针对当地的发展情况来制定区域政策。由于这些规定要求具有较高的灵活度,因此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约束效果。还可以积极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案例,结合我国国情来总结宝贵经验,积极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对财务管理会计的外包业务进行精准细分,使得中小企业利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四、结语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活动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至关重要。通过开展财会外包业务,与第三方合作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不仅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减少经营成本支出,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为此,中小企业要明确财会管理目标,认清自身的发展优势和劣势,遵循扬长避短的原则,合理控制财务会计外包的业务风险。

参考文献

1.李玫.我国财务外包风险规避的措施探究.当代经济,2017(21).

2.霍茜.试分析企业财务会计的外包风险及其评价.财会学习,2017(3).

3.顾艳.企业财务会计外包的风险及合理管控研究.管理观察,2018(1).

4.何苗.浅析中小企业会计服务外包的必要性和风险防范.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4).

5.杨琳.公司财务会计外包决策方法及其选择探讨.价值工程,2012(20).

外包策略范文篇10

[关健词]图书馆业务外包策略

[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

一、业务外包的产生及其背景

业务外包(Outsourcing)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营策略。即企业把内部业务的一部分承包给外部专门机构。其实质是企业重新定位,重新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将资源集中于最能反映企业相对优势的领域,塑造和发挥企业自已独特的、难以被其他企业模仿或替代的核心业务,构筑自已竟争优势,获得使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业务外包因能促进企业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能力,专注于自身核心业务,创建和保持长期竟争优势,并能达到降低成本,保证质量的目的,所以在市场经济竟争中日益受到企业瞩目。事实上,许多国际知名品牌企业正是通过这种经营策略,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如世界最大的运动品牌耐克的核心竟争力是运动鞋的设计、应用与研发气垫(NikeAir)技术,而所有的制造工业外包给世界各地。微软公司的核心竟争力是创造他的软件产品及其他公司发展策略性合作,提供顾客服务和支持,而其他的工作都是外包。据邓百氏公司《1998年全球业务外包研究报告》显示,全球营业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当年在业务外包上的开支上升了27%,达到了3250亿美元。

业务外包这一现代工业企业经营管理方法在最近十年已被西方图书馆界吸收和采用,受到普遍的欢迎。图书馆将非核心功能通过合同外包给社会机构来完成,以便集中自身的力量搞好改变基础结构,提高核心功能的工作。业务外包这一经营管理方法日益受到图书馆界的重视,是正在形成的一个趋势。

1977年日本东京都一份报告称,93所图书馆中有47所将分编工作部分外包。1981年5月15日日本《自治日报》报道,在被调查的542所公共图书馆中,警卫外包的占37.7%,清洁外包的占58.5%。1997年在被调查的全美授学士学位以上的117所高校图书馆中,33个正在进行或已进行编目外包,16所正在考虑。1998年秋美国美国图书馆学会(ALA)特别成立了一个“外包工作组”来研究业务外包相关的课题,并在ALA的冬季会议上设立了公开论坛来讨论业务外包对图书馆的影响等相关问题。在我国,从九十年代以来,业务外包逐渐为图书馆所重视和采用,但业务主要集中在事务性工作和编目工作方面。

二、图书馆业务外包的类型

业务外包在图书馆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较成功和成效最好的外包业务有下面几种:

1、采访业务外包。采访业务外包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纲目订购,它实际上是一种图书馆与书商之间的采书合约,书商根据图书馆采访人员圈订的纲目控制范围(如:专业范围、主题控制、出版社控制、阅读水平控制等)和图书馆的经费预算,将选出的图书送到图书馆,图书馆采访人员通过验收将适合的书留下,不需要的图书退回给书商。这种方式可以节约采访人员选书的时间,也能保证所购图书具有针对性。另一种方法是由图书馆采访人员根据征订书目进行圈选,交由书商订购。近几年,地区采编中心和图书公司不断涌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图书供应商要能发展下去,就必须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的需求,这种竟争给图书馆带来了更多的优惠和附加服务,其中包括书目数据的配送以及装防盗条、盖馆藏章、贴条形码和书标等手工处理过程,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减少人员,并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目的。

2、编目外包。编目外包是国外图书馆业务外包中应用最广且最具成效的一种。早在七、八十年代,美国、日本等国图书馆已开始将编目业务部分外包,1967年OCLC成立之后,由于它费用低,质量高,OCLC更是成了世界各地图书馆编目外包的服务商。在中国,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全国联合编目中心、CALLS、地区采编中心的建立,从九十年代开始,各图书馆普遍采用了编目外包方式。编目外包,一方面可以减少编目人员的负担,加快文献处理的速度,在不降低质量的前提下节省开支,解决诸如待编积压图书、工作负荷不均、专业人员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减少重复劳动,在一定范围内实现统一编目,图书馆书目数据达到规范化和标准化。

3、书目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建设是图书馆自动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图书馆在自动化建设进程中最繁重的一项业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由于它耗时耗力,很多图书馆都将此业务外包给建库承包商。图书馆馆藏书目数据库建设外包,包括依据卡片上的信息进行业务外包和到现场依据文献实体上的信息进行业务外包两种形式。前一种方法简便、经济,但卡片信息不全,依此制作出来的书目数据不能达到准确、全面的效果。后一种方法是较为彻底的做法,双方通过签订合约,由承包方派员进驻图书馆,按馆藏文献建库,同时还按照现在的标准全面重新加工。

4、自动化业务外包。自动化业务外包是指在共同签署的外包协议或合同的基础上,采用系统移植或委托专业厂商设计和开发,服务提供商直接向图书馆提供整套的应用方案,包括咨询、软件系统、实施、运行中的维护、软件的升级、高质量的技术支持等。由于大多数图书馆缺乏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加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硬件和软件在不断升级,如果相关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以及应用软件由图书馆自行开发,则图书馆要投入大量的开发费用和人员培训费用,通过服务外包,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和费用支出,还可以直接享受服务提供商提供强径的在线支持、网上维护和更新升级的优质服务。

5、后勤物业管理。大学图书馆的行政和后勤虽然没有公共图书馆复杂,但事务性工作很多。近几年来,图书馆事业发展较快,各地政府都投入巨资建设新图书馆,新建的图书馆面积都较大,如华南师范大学新馆面积为23500平方米,湛江海洋大学图书馆为23000平方米,新馆的各种设施,包括公共卫生、消防、绿化、空调、机电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任务很重。通过后勤外包可以使管理层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多精力用于业务建设中。后勤外包可以采用部分外包和全部外包两种,全部外包可以向社会邀请专业物业公司进行招标的方式,选聘物业管理公司对图书馆所有物业及设施、设备实施统一一体化管理,图书馆只设一名物业管理人员,负责物业的宏观管理及与管理处的联络,深圳南山图书馆即是采用此种形式。较为普遍的是采用部分外包的方式。部分外包主要用于:

清洁卫生:对于几万平方米馆舍来说,清洁卫生是一项较繁重又不可忽视的业务,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外包给保洁公司来完成,图书馆办公室可以建立明确的检查制度进行监督。

绿化保养:图书馆要营造一个舒适、优雅的环境,绿化是不可缺少的摆饰品,而图书馆没有专业的人员来对这些植物进行保养,因此可以委托给学校的绿委会进行托管,以保证图书馆的花木常青常开。

消防安全:消防安全是图书馆领导最为头痛的问题,图书馆是一个公共活动场所,人流量大,人员复杂,图书馆内书籍是易燃物品,同时还保留着大量的文物和古籍,因此图书馆消防安全在后勤管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图书馆可以将此项业务交由消防公司来完成,消防公司派专人进驻图书馆,定期检查和更新消防器材,并可以和图书馆合作,开展消防演习,进行消防宣传,提高全体职工的消防意识。

设备维护:除计算机设备外,图书馆的硬件设施还包括空调、电梯、影印设备、视听设备等,这些也可以通过合约形式进行委外服务。

三、图书馆业务外包评价

业务外包之所以能被图书馆所用并得以发展,是由于这种模式确实能给图书馆带来很大的利益,有着明显的优势:

1、图书馆实行业务外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专业机构(团体)往往具有规模经济,有着专业程度高和高度效率化,经营成本较低的特点,通过他们来提供服务,可以取得较大的价格优惠,并能节省庞大的人事费用。以采编业务为例,将采编业务委托给地区采编中心完成,一方面,可以通过联合采购取得价格优惠,另一方面,采编中心是一个以采、编、配送一条龙服务为特色的服务机构,在完成购书的同时,实现了随书配送书目数据,有些采编中心甚至帮助图书馆将所购图书贴条形码、书标、盖馆藏章等图书加工工作,而且这些工作是完全免费的。在美国,图书馆成为OCLC成员馆后,套录一条书目记录费用是1.5美元(OCLC成立之前,美国国会图书馆一条书目记录成本是75美元,Ohio大学图书馆是30美元),委托编目,平均才2-12美元。我国的情况也差不多,据统计,图书馆单独编目,每种图书约10-15元,而套录每种图书是0.3元,委托地区采编中心或书商,编目是免费。

2、节约人力资源,克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不足的困难。图书馆实施业务外包,一方面,可以借助外部的人力资源,来弥补自身智力资源的不足。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图书馆很难引进和留住高技术人员,因而也使图书馆难以进行技术的研制和开发。在业务外包的情况下,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保证自已的先进性。如选购成熟先进的图书馆管理软件,既可以降低开发软件的风险,也能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又如南海学院图书馆,由于是新建图书馆,专业人员少,因此将采编业务全部交由广东高校信息服务中心完成,该中心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生产制作出标准的书目数据,使南海学院图书馆从一开始就建立在较高的起点上,从而保证了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可以节约人员。以联合编目为例,美国Ohio大学图书馆1967年共有编目人员15名,每年处理约2.5万种图书,成为OCLC成员馆后,编目人员减至5人,每年可处理5万种书,以每名工作人员年薪5万美元计,每年节约工资约50万美元,而全部套录OCLC数据也只需花7.5万美元。

3、图书馆实施业务外包,可以专注于自已的核心业务,提高竟争优势。图书馆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机构完成,将使图书馆的管理层可以集中精力实现对业务流程,人员配置进行整合,加强读者服务工作,提高图书馆的竟争优势,保持图书馆的持续、稳定发展。

4、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以回溯建库为例,如果要完成30多万种中文图书,由图书馆工作人员自已建库,估计要用1-2年时间,而委托建库商,可能只需要2个月时间。

业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型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对于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率,促进图书馆的重心转移,发挥图书馆的竟争优势,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缺陷。如直接购买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最大缺馅是使图书馆工作人员产生对外部技术的严重依赖。一般情况下,技术外包可以产生良好的短期回报,但不知不觉中图书馆的技术人员只停留在使用上,而不对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包括人才),从而损害图书馆的技术能力,特别是某些技术决窍必须通过开发的过程中才能学会。采购业务外包方面,随着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招生人数增加和学校评估要求,广东高校这几年购书经费增加很快,常常一次拔数百万元,校方限期完成,图书馆将数百万的采购委托给供货商,有的馆甚至要求供货商每种书配5——10册,积压的旧书也配上,从而造成藏书质量的下降。

四、图书馆实施业务外包的策略

业务外包主要是透过与外包商合作及关系之调整,以改善图书馆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而图书馆仍要承担规划、目标制定、监督标准制定及执行、评估及修正等工作,换言之,业务外包服务质量的好坏,图书馆应负责任,因此在制定外包策略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决定业务外包考虑因素。实施业务外包之前,图书馆应根据本馆的任务、人力资源等因素进行具体分析,评估成本效益,听取各方意见,明确自已的核心业务,从而确定哪些业务与核心业务关联性不大,或是本馆难以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持,或是自已完成成本高、效率低,这些因素都是图书馆考虑进行业务外包的原因。

2、选择合适的外包商,签定合作协议。外包商选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图书馆外包业务成功与否。图书馆应全面考虑外包商的财务、人力资源、信誉、管理控制及效率、服务质量,以及是否熟悉业务、价格水平等条件,在审慎外包商各方面因素后,认真签订外包合约,作为双方共同遵守及管理的依据。合约的内容应包含:工作目标及预期效益、合作范畴、运作方式、责任划分、所有权归属、合约修改与终止、付款方式、培偿问题等。

3、加强对外包商的控制和管理。图书馆把业务外包出去后并非万事大吉,相反,应密切注意并配合外包商进行各项活动。在执行合同过程中,图书馆还必须对外包商进行有效的监督,重视业务外包的过程管理,尤其是技术业务工作,同时应建立一套可以将服务对象的问题直接反馈给馆方的机制,如提供意见箱、电子公告栏、留言板等。

4、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无论是与本馆职工还是外包商。图书馆与外包商的关系是互相依靠,互惠互利的双赢关系,双方在充分的沟通与相互理解基础上,加强合作与协调,使业务流程顺利进行。在图书馆内部,外包势必会影响到一些工作人员的利益,如编目外包,从前图书馆内部往往以编目人员为核心人物,知识层次最高的当是编目人员,由于编目外包,他们可能要转变角色,由台后服务走向台前服务。因此,要做好员工的沟通工作,得到员工的理解和支持。

五、图书馆业务外包的前景

虽然图书馆业务外包模式目前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图书馆也存在一些顾虑。但是它体现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图书馆转型过程中图书馆职能社会化的必然发展趋势。随着图书馆现代化、网络化程度的提高,虚拟馆藏比例的上升及联机编目的普及,图书馆内从事信息贮藏与处理的人员将减少,从事读者信息服务人员,尤其参考咨询人员将成为图书馆的核心人员,图书馆的整个组织机构、工作流程、人力资源应用等都应加以重视与重新分配。人力删减、经费紧缩、以及信息时代图书馆服务功能的迅速变化,业务外包在图书馆业务的应用层面日益扩展。委外服务不仅促进图书馆从节省成本及提升效率等方面进行创意思考,同时也是图书馆思考改造其组织作业流程、实施机构重组的一项良方。可以预料,随着图书馆管理的改进,业务外包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雷永立,杨成杰.OCLC网络化发展道路的启示.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2),

56-59

[2]杨谦.美国图书馆采访业务外包模式与方法研究.情报杂志,2002(5),

42-43

[3]王兵.业务外包-高科技时代集团经济发展的方向.科技管理研究,2002(4),18-20

[4]黎震.南山图书馆物业社会化管理探索.图书馆论坛,2001(5),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