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企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7:51:25

外包企业

外包企业范文篇1

企业的物流运作方式有以下四种:

(一)自营物流:以沃尔玛为代表的企业,把物流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自营物流。

(二)直接使用第二方物流:对许多中小型企业来说,物流活动并不很复杂,加上客观存在的一些原因,企业自己完成对第二方物流的整合。

(三)使用第三方物流:将物流活动外包,是近年来企业专注核心业务的结果。

(四)部分自理,部分使用第三方物流:这类企业往往在原料物流上自理,而利用第三方物流的管理能力和配送能力为企业节约物流成本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企业物流外包的潜在风险

物流外包已为众多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及跨国公司所采用,发展迅速,但物流外包在实际运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企业在实施物流外包这种物流形式之前,需要对物流外包的潜在风险做详细的分析,以制定应对策略,有效地控制风险。

企业物流外包的潜在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外包控制不足。外包常常会使企业失去对一些产品或服务的控制,从而增加了企业正常生产的不确定性。企业在外包的过程中有可能由于丧失对外包的控制而影响整个业务的发展。

(二)增大外包依赖风险。长期依赖某一个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对企业的资本投资、效率提高具有潜在的好处,但同时又会使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滋生自满情绪而让企业难以控制。

(三)内部员工抵制。企业物流外包往往会影响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需要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重组,这个过程很可能对所有员工都产生影响,受到企业内部员工的抵制而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产生负面影响。

(四)降低用户满意度。企业过于依赖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又无法控制或影响他们,使企业不能取得所需的用户需要信息,从而影响企业的产品改进。从长期来看,由于对物流活动的失控可能阻碍核心业务与物流活动之间的联系而降低用户满意度。

(五)企业利益受损。物流活动的长期外包,会使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认为企业缺乏专家技术,因此抬高物流服务的价格或提供较差的物流服务,从而使企业蒙受损失。

综上所述,物流外包虽然具有成本节约等方面的优势,但同时隐藏着潜在的风险。这也是有些企业放弃物流外包而选择物流自营的原因之一。因此,企业需要进行物流决策:物流活动是完全依赖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而承担一些风险,还是自身培养一些技术专家来防范相关的风险。

三、企业物流外包决策模式

到底使用哪种物流运作方式,必须对企业的物流进行战略上的考虑。

(一)识别企业核心能力(KeyCompetence)

企业核心力量是企业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它具有价值优越性、差异性、难代替性、可延伸性等特征。对企业的核心力量和非核心力量进行区分是非常困难的。企业在某一业务上的突出业绩并不意味着该项业务就一定是战略核心的一部分。在识别了本企业的核心力量之后,也就明确了非核心的能力。

(二)物流外包决策考虑因素

从某种意义讲,物流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对于任一物流活动,都存在着自己做或外购的决策。对于企业而言,物流外包决策的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Hamel等BPR专家认为:“一个组织应该将价值创造体系中的每项活动定义为一种服务;仔细分析每项服务活动,看其是否能成为世界最佳;对于那些不能通过公司内部供应成为世界最佳的活动,就将其取消、外包或与他人合作”。如果自营物流不是企业的核心力量,并且通过自身努力难以达到最佳,那么,从企业战略上考虑,应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企业的核心业务,从而将物流外包。另外我们还要看到外包存在的风险。

2.物流对企业降低成本的影响

降低成本往往是使用第三方物流的最原始的动机。由于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往往拥有规模、专业优势、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优势,这些都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驱动因素,因此企业可以借此获得较为显著的成本降低。据美智管理顾问公司与中国仓储协会2002年对第三方物流市场状况的调查表明:有33%的企业选择第三方物流的原因是降低成本,占第一主要原因,而专注企业核心业务、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减化复杂流程、增强供应链的灵活性分别占27%、24%、13%、3%。

物流总成本的计算公式如下:

D=T+S+L+FW+VW+P+C

式中:D为物流系统总成本;T为系统运输总成本;S为库存维持费用;L为批量成本;FW为系统总固定仓储费用;VW为系统总变动仓储费用;P为订单处理和信息费用;C为客户服务费用。

3.物流对企业提高服务水平的影响

物流实际上是服务水平与物流成本的一种权衡。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的目的,在于以更少的成本达到目前的服务水平,或以现有的成本达到更高的服务水平,或增加少量成本,以实现服务水平的大提升。

4.物流外包对企业形象的影响

当前制造企业的竞争优势集中体现在低成本、高质量和准时交货等方面,其中低成本和高质量可由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加以控制,但往往容易在交货时间和售后服务质量等方面做得不尽人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形象和顾客满意度。因此将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可以使客户得到优质的物流服务,从而缩短定单的备货周期,有效地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使制造企业全面提升客户服务质量,提高顾客满意度。

5.物流外包对企业经营风险分担的影响

制造企业进行物流外包时,可以通过外向资源配置,分散由政府、经济、市场、财务等因素产生的风险。制

造企业利用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专业和规模优势对物流进行整合,可以更好地控制其生产经营活动,并在生产经营活动和物流活动中找到一种平衡,保持两者之间的连续性,使企业的物流成本和总成本都达到最低,从而使企业的经营风险得到分担。

参考文献

[1]骆温平:《第三方物流---理论、操作与案例》,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郝聚民:《第三方物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外包企业范文篇2

但也有人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发展,HR外包势必是中国企业保持成本领先的选择。那么,HR外包对国内企业有没有用,有多大用处呢?近日召开的“中国企业HR外包论坛”上,记者就此问题专访了员工关系管理咨询专家、中国劳动争议网总经理程向阳先生。

HR外包是必经之路

所谓HR外包,就是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中非核心部分的工作全部或部分委托专业机构管(办)理,但托管人员仍隶属于委托企业。包括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福利和津贴等。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究竟能为公司带来什么益处?程向阳认为,推行人力资源外包其实是对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和整个组织机构运作施加外力管理,从而在人事管理、企业技术资源管理、企业提供的服务等各方面大大提高运作效率,并实现降低成本。

无独有偶,日前,全球知名人力资源公司翰威特在亚洲所进行的外包管理调研结果也证实了程先生的这一观点。根据该公司调查,大部分亚洲企业高管及人力资源经理对于HR管理实行部分外包持肯定态度,认为人力资源外包能帮助公司实现真正的、长远的战略规划。在公司普遍人员编制控制严格的今天,将公司人员更加集中于围绕核心业务开展工作。

程向阳说,HR外包管理对公司业务具体而言有以几下方面的提升作用:可以使企业集中精力开展核心业务;有效控制和降低运营成本,实现第一流的高效运作和服务;获取并保持领先行业优势以及权威。其中,最主要的作用之一就是帮助企业集中精力开展核心业务。许多企业的实践证明,如果将所有人力资源工作都由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雇员来完成,一方面耗费成本较大,另一方面,由于人力资源部门人员花费了大量时间在这些事务性、常规性工作上,以至于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来规划公司长远的人力资源战略。在有效控制和降低运营成本,实现第一流的高效运作和服务方面,程向阳认为HR外包的积极作用也相当显著。

盲目崇洋导致南桔北枳

既然HR外包有这么多的好处,但为什么很多人不认同或者认为不适合国内企业呢?

程向阳认为,这就是南桔北枳的道理。由于HR外包在我国发展较晚,再加上很多人崇洋媚外,迷信国外的人力资源管理,就盲目地找外国咨询公司来重建体系、规范管理,实际上不结合实际的照搬照抄肯定会出问题的。程向阳认为,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选择咨询公司时要筛选,如果公司有钱可以考虑找外国有名公司做,但必须要有详细的项目计划、目标,越具体越好。第二,让你的经理参与,因为新建的体系要由人力资源部的经理及部门经理来共同运作,在过程中要主动参与,从中学习,被派的人要稍微懂行,若一点不懂对将来的效果也会有影响。在选择供应商时,最重要的是看其服务怎么样,项目管理进程怎么样,应该有很详细的计划提供给企业。

此外,对一个企业来讲,影响HR外包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任何企业做HR外包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一是专业咨询公司的规范经营和专业化问题。程向阳认为,虽然目前我国有大量的外资咨询公司,但由于文化的差异,常常造成“水土不服”;而国内的专业咨询公司则存在其他诸多问题,如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不高等,从而造成了人事外包服务的质量问题。二是安全问题。目前,我国尚无完善的法律法规去规范猎头及其他外包行业的运作。所以,这种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如对很多企业来说,较为敏感的薪酬管理一旦泄漏给竞争对手,必将对企业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企业应选择那些重复的、繁琐的、事务性的工作,不涉及企业秘密的技能性培训工作,高层次人才招聘的物色工作,社会福利管理等工作,将其外包给专业咨询公司,而对其他涉及公司机密的职能依然由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部门管理。

中小企业如何做HR外包

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程向阳建议,企业做HR外包时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计划的完善性及可行性。首先要明确目标,制定完善的外包计划,并对计划和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确定哪些部分最适合外包出去。

2.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供应商。企业在选择外包供应商的时候,不能仅仅着眼于成本考虑,还应对外包服务商对于此业务是否有长期承诺,是否有实质性的投资投于硬软件的建设,是否具有丰富的操作经验,是否会严格恪守国家法律的规定以及保密原则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考虑。

3.执行力。每一项变革都需要有公司执行层的全力支持,但这种推动力不是简单的动员大会和对外包结果进行评价,而是需要执行层的具体参与。所以通过沟通形成强有力的执行力是人力资源外包成功的基础。

4.沟通。与员工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取得他们的信任,将信息和新的策略传递到公司的各个层面,以解释、指导和推动外包工作的顺利进行。

程向阳认为,在当前国内企业人力资源外包还较少的情况下,如果中小企业能先行一步,利用外部资源弥补自身的不足,那么就可以大幅度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在人才市场上与大企业争夺资源。中小企业做人力资源外包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正确判断企业的核心能力。首先要判断到底哪些功能适合外包,哪些不适合外包。作为企业的决策者,不妨把每项功能细分成具体的活动,考虑每一项活动的战略意义。然后再确定哪些工作可以外包出去,哪些工作由企业自己来做。

细化所要外包的职能。企业在外包前,最好将所要外包的职能进行细分,列出每一步骤的细节并给出预算成本,然后让外包商说明将对整个过程中每一步如何改善,以及从中获取的收益。

在企业内部进行充分的沟通。将人力资源某些业务外包,往往会招致该部门员工的反对,尤其是那些仍留在本部门的员工会觉得自己的晋升机会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要与员工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取得他们的信任,让员工了解其在外包中所应扮演的角色,以便更积极地进行相关工作内容,做好本职工作。

外包企业范文篇3

一、化工企业物流活动特点和现状

1.物流活动特点

与其他行业的物流特征相比,化工物流活动既有一般物流活动的共性,又有其独特性,化工行业的物流活动总量大,活动更专业化,物流成本更高,对安全要求更严格。其中危险品品种多且储运管理复杂,安全要求非常高。

由于化工品自身的类别和特殊性质,决定了化工品运输中需要专业的运输工具。如果化工品是液体的,一般是用TANK箱,罐箱等特殊容器来运输,具有一定防爆防压的性能;如果是易燃易爆的,也有专门的危险品集装箱来运输。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需向有关部门办理相关的运输证件,化学品需注明“危险品”的字样,以供人们识别。

2.物流活动现状

从化工企业的现状来看,大部分化工企业由于多种因素,物流运输管理呈现分散的状况,基本上是企业自备或由当地小物流企业承担运输任务,存在很多的不足,如:(1)综合化程度低;(2)物流成本高;(3)服务能力弱;(4)安全风险高。分散的运输分配模式,无法做到科学有效的统一配置,造成运输效率的下降,从而影响企业整体物流系统的流畅性。同时,由于管理效率的不高往往也会出现运输不合理的状况。比如,在实际业务中,有时需调用空车,但因为调用不当,货运计划不周,不采用运输统筹安排而形成的空驶是不合理运输的状况,这样的运输管理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实施物流外包的重要性和优势

企业物流外包是指生产或销售等企业为集中资源和精力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将其物流业务部分或全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运作。物流外包是一种长期的、战略的、相互渗透的、互利互惠的业务委托和合约执行方式。

企业物流外包的目的就是充分利用企业外部资源降低和控制成本,优化企业资源配置,集中资源与精力培育企业的核心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物流外包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将有限的资源集中用于发展化工主业。化工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使企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用于物流业务方面的车辆和人力的投入,将有限的人力、财力集中于核心业务。

(二)节约成本,增加效益。从事物流外包业务运作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利用规模经营的网络优势和成本优势,通过提高车辆运输的利用率,实现费用降低,使化工企业能从中获益。

(三)降低管理难度,提升管理效率,加强安全生产。在国家越来越重视安全生产的大局下,物流业务外包既能使化工企业享受专业管理带来的效率和效益,又可将内部管理活动变为外部合同关系,把内部承担的管理职责变为外部承担的法律责任,有利于简化管理工作,利于安全生产。

国外大型化工企业都会将其物流服务外包,以集中资源和精力,维持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比如全球最大的化工公司巴斯夫,在中国就将其物流业务外包给上海景源、苏特恩斯国际货代和上海密尔克卫国际集装箱货运3家物流服务供应商。以拜耳为例,在德国,HOYER为拜耳提供化工物流服务;在澳大利亚,为拜耳服务的是当地的CRT集团。又如上海华谊天原物流公司,为上海化工区内为拜耳、德固赛、亨斯曼等公司提供产品掺混、气流输送、包装、配送、码头和仓储配送等一体化服务。

三、化工企业如何做好物流外包

要做好第三方物流外包工作,化工企业要树立现代物流理念。充分认识物流对于企业的战略地位,将其真正摆到企业“第三利润源”的位置上加以对待。

外包企业范文篇4

一、人力资源外包和供应链理论

1.外包。外包一词最早出现于1982年,但是它所代表的契约关系可以追述到16世纪到18世纪的对外分活制。

在经历了外包概念的形成、发展、普及和流行三个阶段后,外包这一概念已经被广泛接受并应用于管理实践中。但是在学术界,尚没有统一的外包定义。美国外包协会将外包定义为:“外包是一种通过有选择地将一些功能(及其日常管理)转交给第三方供应商来围绕核心能力进行的企业重新设计”。

外包管理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企业外包决策、外包供应商的选择、项目执行、关系管理及终止契约,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外包决策和供应商选择两个方面,成果比较多,在此不再赘述。

2.人力资源外包。(1)人力资源外包定义。傅志明等人(2009)将人力资源外包定义为:“企业将一部分甚至全部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委托给企业外的个人或组织完成”。本文所研究的人力资源项目外包需要企业与外包机构紧密合作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本文对人力资源外包的定义为:“企业整合外包机构资源,替代或协助处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2)人力资源外包的动因。Charles等人(1999)通过访谈25个组织的人力资源高管,确定出人力资源外包的宏观和微观动因,其中微观动因又可以分为战术动因和战略动因。国内不少学者将人力资源外包的动因归结为相对的两个维度。王泼(2005)提出了推动因素和拉动因素。赵利(2007)则将企业实施人力资源外包的动因分为内因和外因。(3)人力资源外包决策。一般认为事务性工作,如员工考勤、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等,可大规模外包;职能性工作,如招聘甄选、培训开发、薪酬管理、绩效评估、职业规划等,可选择性外包;战略性工作,如人力资源计划制定、企业文化建设等,关系着企业战略的承接,需保留在公司内部。除以上分析外,许多学者建立了多维度的人力资源外包决策模型。关培兰和胡志林(2003)从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程度和外包收益成本比两个维度建立人力资源外包决策模型。魏晓彤(2007)则将企业外包分为战略型外包、潜在型外包、经济型外包、活动型外包和服务型外包几种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外包目标和措施。(4)人力资源外包流程管理。Charles等人通过分析访谈结果,总结出人力资源外包的流程为:确定外包决定、选择外包供应商并与之谈判、管理外包冲突、管理外包供应商关系、监督和评估外包绩效。众多学者设计的人力资源外包流程都较好的关注了企业内部对于变革的阻抗现象,但是均针对一次外包行为所设计,未考虑到外包合作的多次性。(5)人力资源外包供应商的选择指标。魏晓彤(2007)认为需要从行业背景、能力架构、企业文化和财务状况四个维度进行考察。盛瑜(2006)则设计了价格、经验、水平、财务状况、名声、服务范围、服务质量信誉、企业兼容性、网络等9个指标。从指标设计上看,国内学者都将企业与外包供应商的企业文化融合度摆到了重要的位置。(6)人力资源外包的优势和风险。人力资源外包给企业带来的最深刻的变革是在战略层面。人力资源外包可以促进企业流程再造和组织架构优化,集中资源发展核心业务,而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则向战略支持方向发展。技术层面上,企业可以整合外部专业机构的资源,在人力资源市场预测、甄选技术、测评技术、IT技术方面获得更为专业的支持。经济层面上,人力资源外包可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避免不必要的投资。

人力资源外包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风险,如信息安全风险、内部沟通风险、员工流失风险、文化冲突风险、低于预期目标风险等。在风险的种类、形成原因、发生可能性、危害程度等方面,国内外学者进了大量的研究。除了识别风险外,风险控制也是研究焦点之一。

3.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可追溯到迈克尔•波特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价值链(ValueChain)理论。但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并不是来源于学术研究,而是近年来企业商业环境和经营手段的剧烈变化,通过总结企业管理实践而形成的。其有关研究主要集中于生产领域,较少涉及服务领域。美国的供应链协会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为了生产和提供最终产品,包括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顾客的顾客的一切努力。供应链的有关定义说明供应链管理是多企业、多职能和多部门的协同和管理,管理的对象是“链”上各个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分工,以合理优化整个“链”上的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表现出来的现实是供应商数量上的减少、合作时间的延长、合作深度和广度的加强和企业间的衔接日臻完善。达到这些效果,不仅仅是供应链上企业间法律契约关系的存在,而且是企业间相互依赖和信任的结果。而通过双方的供应关系开发,建立供应链企业伙伴关系是可行的方案之一。

二、人力资源项目外包的企业间关系

外包理论和供应链管理理论都涉及企业间合作的问题,但侧重点不同。外包理论重点在于企业间合作的内容、范围与深度,供应链管理理论重点在于供应链上企业间的合作关系。探讨外包中的人力资源项目外包的企业间关系,正是通过将二者融合来实现的。

1.人力资源项目外包。本文所说的人力资源项目外包是指:企业与外部专业机构合作,通过项目运作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层面的职能问题,提升企业人力资源能力的商业模式。人力资源项目外包相比一般的外包和人力资源外包而言,具备以下六个特点:(1)企业组织和文化特点,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独特性是影响外包供应商选择和项目运作的重要因素。(2)人力资源项目可以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进行,但是由于企业人员自身知识体系、经验积累、公信力等因素,以及项目结果不可逆性,开展与外部专业机构的合作不仅仅是为了效率的改善,也是防止出现改革倒车的现象。(3)人力资源项目外包并不会发生业务转移,而是内部人力资源人员与外部专业机构人员合作完成项目。(4)人力资源项目外包虽然涉及人力资源战略层面的职能,但是依然具有重复性,内容要求上呈现为螺旋上升状,并且实践证明,双发合作次数越多,时间越长,每次项目效果越好。(5)人力资源项目外包企业双方必须密切合作才能保证项目的质量,但是合作的次数和时间取决于双方的信任关系。

2.人力资源项目外包的企业间战略伙伴关系。本文所说的人力资源项目外包的企业间战略伙伴关系是指:企业和外部专业机构在较长时期内的共享信息、共担风险、相互信任的高度协调关系。具备以下六个特点:(1)合作时间较长。至少应该完成三个及以上的项目合作,一方面,因为企业与外部专业机构需要时间相互适应工作方式和工作文化,培养信任关系;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历史、文化具有强相关性,外部专业机构需要时间去了解企业,提高人力资源项目外包绩效。(2)高度的信任关系。通过多次合作和长时间的接触,彼此了解,相互建立了在契约层面、能力层面和意愿层面的信任关系(李辉,李向阳,徐宣国,2007)。(3)广泛的合作范围。具备战略伙伴关系的双方在人力资源项目外包实施过程中可以进行更广范围的信息和资源共享,并且在项目之外,还需要开展交流与合作,因此在未来的人力资源项目外包竞标中,具有战略伙伴关系的外部专业机构具备先发优势。(4)高度的协调性。合作双方在战略上保持高度一致,能够知己知彼,预测对方下一步的战略走向,在项目外包实施过程中,在操作层面上充分沟通、步调一致、配合恰当。(5)预期的合作效果。合作双方的充分了解,能够准确把握对方的能力水平和需求,使得人力资源项目外包结果达到预期效果,同时由于经验积累和信息沟通充分,能够较好的降低实施费用,达到减少成本的目的。(6)高度的整合。较以往人力资源项目外包的企业间关系而言,战略伙伴关系的企业之间能够实现更高层次的整合,例如同步进行战略管理、项目参股、人员互派等。

3.人力资源项目外包的企业间战略伙伴关系的作用。人力资源项目外包供应链中存在主要和次要关系之分,其中主要关系即指战略伙伴关系。

如图1所示,由战略伙伴关系联系起来的供应链,便是所谓的“精细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相关企业是整个供应链的“减震器”或者“振荡器”,他们的良好合作,能够克服外界环境的冲击,但是他们的波动,可能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生存和运行效率。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企业在人力资源项目外包供应链中发挥着改善项目效果、降低项目成本、提高企业内部客户满意度、提高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能力等作用。

4.人力资源项目外包的企业间战略伙伴关系的形成。人力资源项目外包的企业间战略伙伴关系是逐步建立,系统发展起来的,一方面需要企业有计划的开发战略伙伴关系供应商,另一方面需要外部专业机构有意识的配合。本文人力资源项目外包的企业间战略伙伴关系形成模型由两条线索构成,一条是制度流程线索,即外包供应商的选择、评价、开发和关系评价,另一条是外包供应商的角色变化线索。

外包企业范文篇5

日本一家光学产品集成商在与物流供应商合作的过程中,采用了一套严格的服务跟踪程序以确保外包顺利实施。以物流中的运输环节为例,这家集成商会定期对供应商的车辆满足率、紧急订车满足率、准时率、投诉率、货物破损率、异常事件处理效果、运价随市调整状况等做出统计。在与供应商每月召开的业务例会上,这家企业会向物流供应商通报上月物流业务执行情况,提醒供应商注意下个月运作中应改善的环节。对于因为供应商失误而造成的损失,他们将按照协议进行索赔。同时,每当企业发展规划或业务发生变动时,他们都会及时向供应商说明,以便物流供应商及时做出相应安排。通过例会,供应商亦可对客户的运作协调与业务配合状况提出改进建议。通过这套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这家企业在不断完善自身运作的同时,还促使供应商持续改进了服务方式、提高了服务水平,最后真正达到了供需双方双赢的效果。

反观国内物流供应商,他们缺乏类似的服务跟踪制度,这也是造成物流外包频频失败的根源之一。目前,国内多数物流企业在处理外包时,不是以服务为导向,而是把短期利润作为业绩考核指标。在这种情况下,供应商一心只想得到更多客户、扩大企业规模、获取更多收入,往往在一个合同还未履行完就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另一个项目上。如此周而复始,无论是企业还是内部员工一旦取得客户的服务订单,快速完成合同、提供优质服务的动力就消失了。甚至有供应商为了赢得业务,在没与客户签订合同前,就将销售人员与客户的口头承诺“交”给操作人员进行作业,结果使得操作无章可循。而此时,销售人员又忙于跟踪其他潜在客户,无暇监控操作作业,导致操作失控,物流常常被迫中断。

2、缺乏物流顾问

工厂生存的灵魂是拥有一批有专业技术才能的员工,物流服务供应商的运作与工厂类似。因此,美国著名物流专家杰克•罗瑟(JackRoser)认为,在处理外包时,专业物流顾问与技术工人一样,他的作用比企业领导更重要。他这样界定物流顾问的作用:“他们要管理、维护公司项目设计规划的过程、提供物流需求以及项目数据。这往往与物流外包成败相关联。”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管理者扮演的仅是监督员的角色。

如果缺乏专业的物流顾问,物流外包营销将无从谈起。可是,目前国内物流供应商非常缺乏合格的专业物流顾问,致使不能对客户希望的服务要求做出全面、满意的回复,或者使需求评估效果失真。

物流供应商想要聘请合格的专家很困难,因为物流顾问的身价通常都很高,令供应商望而却步。即使聘请到稀缺的一流物流顾问,也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因为,物流顾问一般会将物流外包的规划和设计交给资质一般或非专业人员来做,结果可想而知。

2、工作范围不明确

工作范围(TheScopeofWork)就是物流服务要求明细,它对服务的环节、作业方式、作业时间、服务费用等细节要做出明确界定。工作范围的制订是物流外包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跨国企业在物流外包方面具有丰富的操作经验,像HP、IBM这样的企业在实施物流外包时,会要求供应商与其签署两份文件:一般性条款(Thegeneralarticles),规定了一些非操作性的法律问题,如赔偿、保险、不可抗力、保密、解约等;工作范围,对服务细节进行具体描述。

物流外包失败或出现黑洞大多最终要归结为工作范围不明确。如在物流合同中常出现“在必要时供应商将采取加班作业以满足客户的需求”等泛泛承诺。由于没有明确的界定,实际运作中,双方会就如何理解“必要”发生分歧。客户会认为,“提出需求时即为必要”;而供应商则认为,“客户提出需求,且理由合理时才为必要”。类似的例子,在物流外包服务中经常遇到。

目前,许多需求方在寻找物流外包供应商时,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开项目招标会,目的是让供应商了解项目的背景和理解标书的内容。如果供应商和需求方对标书的理解能达成一致,外包就成功了一半。

物流服务供应商和和需求商的联合和协同,将促进物流业务外包市场的发展。对于需方,产品的生产和交付的方式正在进行结构性转变,业务全球化趋势、对供应商依赖程度的提高、生产制造过程中部分功能外包率的上升、直销渠道的发展以及对市场快速反映的需求都将使物流管理工作比以前更为复杂和充满挑战。对于供方,物流外包服务逐步趋于一体化和系统化,服务提供商正在加紧进行创新和技术变革,强化竞争力,利用技术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快速延伸全球业务链和扩展服务功能链,为使企业进驻不同的细分市场作准备。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对一体化多渠道市场的需求的增长和物流服务供应商服务能力的扩充和完善,物流业务外包服务将逐步被社会认识、了解、认可和进一步采用。美国IDC公司进行的一项供应链和物流管理服务研究计划表明:全球物流业务外包将平均每年增长17%,至2006年市场总额达3,087亿美元。近年来,由于跨国企业正在将更多的业务转向中国,并通过外包来降低供应链成本;国内企业面临着降低成本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压力而增加了物流外包的需求;政府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和激励措施对物流市场需求的剌激;营销方式的不断发展和营销渠道的网络化趋势;传统仓储企业和新兴物流企业的激烈竞争等,推动了我国物流业务外包市场的迅速发展。据《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调查报告》显示,2001年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在400亿人民币以上,70%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在过去的三年中,年均业务增幅都高于30%,预计全国第三方物流市场2000年至2005年的年增长率将达到25%。

物流外包作为一个提高物资流通速度、节省物流费用和减少在途资金积压的有效手段,确实能够给供需双方带来较多的收益,尽管供需双方均有信心和诚意,但在实践的过程中,物流外包又举步维艰,常常出现中断,甚至失败。阻碍物流外包发展的因素既有体制的制约、人为的失误,也有观念的陈旧和技术的缺陷,这些因素既存在于物流供应商方面,也存在于物流需求商方面。

目前,我国实施物流外包的企业中,有超过30%的客户对供应商不满意,主要原因有合作双方沟通不畅,信息反馈滞后,缺乏应急措施;物流供应商的信息技术系统落后,不能对物流活动进行有效跟踪和监控;缺乏标准化的运作程序,同一客户不同项目、不同环节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缺乏持续改进机制;服务功能单一等等。而在美国,有80%的企业对物流供应商感到满意,这也说明我国物流供应商仍有较长的路要走。随着物流行业的进一步整合和物流服务逐步走向一体化和系统化,物流业务技术含量的高低将是供应商获取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仅仅靠功能性的专业知识取得竞争优势将日趋艰难。为维持并增加市场份额、提高客户满意度,使需求商了解企业的特色,认可企业的价值,供应商将必须塑造个性化的核心竞争能力,明确、清晰地宣传企业能够为客户物流管理带来的战略价值和管理效率。由于物流业务外包市场是买方市场,在分析外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往往将原因或根源归结在供应商方面,而需求商方面存在的不足却很难被人发现,良好的外包合作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的,物流作业一体化的程度决定着物流供应商的服务水平和需求商的满意度。需求商如要成功实施外包,并与供应商建立良好、互利、长期的外包合作关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正确理解物流外包

虽然"外包"目前是一个流行的词语,但并不是每一家企业都应该采用外包,企业应深入分析内部物流状况,并探讨物流是否是企业的核心能力,物流是否能为企业带来外部战略经济利益;如何在无缝衔接的基础上调整业务流程,进行职能变革;如何对外包的物流功能进行持续有效的监控;企业文化是否鼓励创新与变革;企业领导和员工对变革持何种态度等等。外包本身并不是企业发展战略,它仅仅是实现企业战略的一种方式,企业应确定在行业中是否存在有能力和可供选择的供应商,否则,实施外包不仅不能成功,反而外包了一系列问题。企业只有在拥有了合适的合作伙伴,企业内部管理层也认识到外包的重要性而且清楚针对外包应作的准备工作,才能决定是否实施外包。

2、严格筛选物流供应商

在选择供应商时,首先要改变现有的观点,即仅着眼于企业内部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而置供应商的利益于不顾,需求商应以长远的战略思想来对待外包,通过外包既实现需求商利益最大化,又有利于供应商持续稳定的发展,达到供需双方双赢的局面。在深入分析企业内部物流状况和员工心态的基础上,调查供应商管理深度和幅度、战略导向、信息技术支持能力、自身的可塑性和兼容性、行业运营经验等,其中战略导向尤为重要,确保供应商有与企业相匹配的或类似的发展战略。供应商的承诺和报价,需求商务必认真分析衡量。报价应根据供应商自身的成本确定,而非依据市场价格,报价不仅仅是一个总数,应包括各项作业的成本明细。对于外包的承诺尤其是涉及政府政策或供应商战略方面的项目,必须来自供应商企业最高管理者,避免在合约履行过程中出现对相关条款理解不一致的现象。

3、明确列举服务要求

许多外包合作关系不能正常维持的主要原因是服务要求模糊。由于服务要求没有量化或不明确,导致供需双方理解出现偏差,供应商常常认为需求商要求过高,需求商认为供应商未认真履行合约条款。例如:供应商在没有充分了解货物流量、货物类别、运输频率的情况下就提交了外包投标书;或者供应商缺乏应有的专业理论知识,不能对自身的物流活动予以正确的、详细的描述等,需求商应该详细列举供应商应该具备的条件:生产能力、服务水平、操作模式和财务状况。比如:订单是否能够100%完成,准时率是否能够达到100%等等。

4、合理选择签约方式

分别签订仓库租赁合约和操作合约,这样两个合约单独履行,互不影响,即使取消了操作合约,仓库租赁合约仍然生效。要注意不同企业商业文化的差异,特别是企业的上游和下游,对两者都要提前做出判断,从而有效协调沟通,确保与供应商签定的合约满足各方的需求,实现各自目标。合约不可能对环境变化做出全面准确的预测,签订前后的各种情况会有所不同,诸如行业政策、市场环境、供应商内部发展状况等等,同时,供应商签订合约的成员不再是合约的执行者,合约执行时间越长,需求商将会越不满意,在某种情况下,即使供应商的操作方式或理念比较超前,但并不一定适合需求商发展的需要。

5、共同编制操作指引

需求商不能认为外包作业是供应商单方面的工作,与供应商一起制定作业流程、确定信息渠道、编制操作指引,供双方参考使用,操作指引能够使双方对口人员在作业过程中相互步调一致,也为检验对方作业是否符合要求提供了标准和依据。

6、提前解决潜在问题

建立外包合作关系后,认真细致地考虑未来发生的变化及潜在的问题,在问题出现之前就要提出解决方案。在物流外包方面,文化、思想的多样化、差异性具有特殊作用,思想越趋于一致,企业越比供应商更容易出现工作官僚化,有时企业内部物流经理会把供应商当作威胁自己地位的竞争对手。当供应商规模越来越大时,也会出现工作官僚化的现象。一种经常使用的方法是与供应商探讨如何解决假设存在的问题,如如何处理客户投诉、服务质量的下降、应变能力的降低等等。

7、积极理顺沟通渠道

导致外包合作关系失败的首要原因是计划错误,其次是沟通不畅,沟通的重要性仅次于计划,供需双方在日常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大多与沟通不畅有关。供应商是顾客关系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供应商应该被包括在企业整个业务链中。建立正确的沟通机制,双方应就矛盾产生的根源达成一种共识,即矛盾和冲突是业务本身产生的,而工作人员主管原因导致,当问题出现时,双方应理性对待,不要过于冲动,给对方考虑和回复的时间。同时在履行合约的过程中,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相互沟通了解,探讨合约本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约以外的问题对维持双方的合作关系是很重要的,这一点常常容易被忽视。

8、明确制定评估标准

一般情况下,对供应商服务水平的评估是基于合约条款,而合约条款多数只对结果做出描述,因此对外包业务过程不能进行有效的评估,也不能建立适宜的持续改进机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当需求商准备向供应商增加外包项目时,才发现供应商已不符合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不能有效考核的工作,正是管理薄弱的环节,当建立合作关系后,依据既定合约,充分沟通协商、详细列举绩效考核标准,并对此达成一致。绩效评估和衡量机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不断更新以适应企业总体战略的需要,促进战略的逐步实施和创造竞争优势。实施外包变革是一个长期的、艰巨而又曲折的过程,合约的签订只是外包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对完成的活动进行考核,甚至包括外包决策,使每个步骤都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从而确保变革的有效性,企业不断对供应商进行考核的目的是促使供应商的核心能力得到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

需求商不仅对供应商不断进行考核,也要对企业内部与外包活动相关的的职能进行持续监控。外部虽不是企业的核心能力,但它日益成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重要贡献者,过去,外包决策是基于扩大生产规模而采取的一种短期战术行为,现在它是基于实现资本有效利用的长远目标而考虑的,企业管理者应时时关注、考核自身的核心能力,同时找出问题,加以改进。

9、适时采用激励方法

绩效考核标准应立足实际,不能过高而使供应商无法达到,同时要有可操作性,但是标准应该包含影响企业发展的所有重要因素。良好的工作业绩应该受到肯定和奖励,供应商或企业内部职能部门即使对所做的工作有自豪感,也同样需要得到承认和好的评价。表扬、奖励、奖品甚至一顿晚宴都是一种激励因素,管理者应充分应用一切有效的方式和方法达到激励的目的。

外包企业范文篇6

一、物流外包决策方面

1.企业物流业务应自营或交由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来完成,首先应要从目前客户对企业的物流服务品质是否满意来着手调查。若企业本身的物流能力不足,接着下来需要考量物流业务是否是企业的核心业务。若物流业务非企业的核心业务,最后要综合考量影响物流自营的内外环境因素,务必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做出物流是否要委外的决策,绝对不要只衡量物流成本高低就草率下决定。

2.在物流外包或自营问题上做决策时应由物流、营销、财务、人事等相关部门主管以及企业高层组成物流外包决策小组,并且明确设定企业物流外包决策小组的具体目的:是为了进行市场扩展或者快速满足顾客需要,还是为了降低企业成本或管理决策上的变动等等。企业的最高决策层必须采用主动的态度,应为只有最高决策层才具有物流业务外包成功所必需的视角和推动变革的力量。

3.由于不同的企业对于物流外包业务的决策重点和出发点的不同,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情况辨别各自的需求,决定外包哪些物流功能,如仓储、运输、附加服务等。并且明确外包物流功能的要求和外包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

4.物流业务的外包势必会涉及到一些员工的利益,故企业高层要与员工进行开诚布公的沟通。良好的沟通可以了解到如何满足员工的一些正当要求,而员工的支持和士气对外包业务能否顺利实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物流外包业务实施的初期,还需帮助员工适应新的业务方式。

二、第三方物流商的选择

1.由于我国第三方物流业还处于发展阶段,大部分物流供应商是以传统的货运业为起点而发展起来的,如仓储业、运输业、空运业、海运业等。因此局部的运输网络或仓储经营者整体素质不高,因此筛选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过程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应根据自己想要外包的物流功能及自身的实际情况,比如自身发展策略方向和自身管理能力来选择合适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

2.企业应该要根据自己外包的实际需求,拟定出一份物流需求说明书,说明书内容要包括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详尽的要求等等。一份好的说明书对未来和物流供应商之间的联络,以及对外包业务的获利和控制都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准备就绪后,便可按照需求寻找最合适的物流供应商了。另外,物流供应商是否真正了解企业的需求,以及是否有足够的能力解决企业的问题,也是企业在挑选第三方物流商时应该注意到的问题。

三、与第三方物流商的合作

1.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合作是属于长期的过程,需加强合作关系管理,良好的合作关系能使供需双方受益,而任何一方的不良表现都会损害双方的利益,因此双方在合作之前都要事先签订物流业务外包合约,明确双方各自的分工责任,同时还可以透过共同制定的物流解决方案,使物流工作更顺畅。

2.企业将物流活动外包给物流供应商后,并非指企业对外包的物流活动不需管理,相反的,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对物流服务供应商进行绩效评估以确保物流外包业务的品质。因此,企业应建立第三方物流运作的绩效评价机制,绩效考评指标的设置要立足实际、不能过高、与企业自身以及物流供应商实际相结合,方能正确反映第三方物流的整体运作情况。

外包企业范文篇7

关键词:业务外包竞争优势成本风险

目前,业务外包已成为企业价值链的一环,具有实质的策略重要性。业务外包可协助企业提高绩效并降低成本,同时可提升整个经济实体的生产力。本文就此展开详细分析。

业务外包的经济学分析

分工是业务外包的经济学基础。斯密的《国富论》里面说到: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分工使得最擅长做某件事的人专心做好这件事。这是一种很简单的增进效率的机制,却能发挥出巨大的效力。业务外包是现代市场经济中一种复杂形式的分工模式,其本质与最为简单的分工无异。事实上,生产绝大多数最终产品是需要多个步骤、多方面配合的。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的人和组织已经越来越在某一方面具有胜于他人的优势,而在更多的方面显出一般化或者失去优势。市场越是发展,分工就会越细密越完善。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现在有更多的专业市场和专业领域发展起来。企业专注于某一领域其实跟分工是如出一辙的,只不过是分工已经上升到了更高层次。接受业务外包和业务外包委托都是专注于某一方面,这种干中学效应、经验积累效应、规模经济效应以及快速应变效应都是成本降低、效益提高和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业务外包即分工基础上的协调。分工是业务外包出现的经济学基础,但是制约业务外包出现的因素同样具有经济学基础,它与分工相对应。这是分工在一个经济体中为何是达到某种程度后趋于稳定的问题。分工本身不是目的,生产出最终产品才是目的,因此还需要对各个分工步骤进行协调。而这就会带来协调成本。企业内部的分工会带来协调成本,企业间的分工也会带来协调成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后者大于前者。因此,企业间分工的协调成本的大小决定了企业间分工的深入程度。

经济学上实现业务外包的条件。消费者一般关心的是能否以更低的价格得到最终的消费品,而很少关心消费品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因此,只要某种机制能够降低产品的成本而又使生产参与者获益不下降或者上升,这种机制就会出现。业务外包作为一种机制,是否被企业采用,取决于业务外包能否为企业降低成本或者带来更多的收益。进一步来说,只有企业间分工带来的生产成本的降低大于企业间分工带来的协调成本的上升,业务外包才有可能出现。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生产成本是广义的,而不单单指具体物质产品的生产成本,也可以指企业内部某项工作的内部完成所需的直接成本。而协调成本主要体现为企业实行业务外包后在管理上相关成本的上升。

业务外包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正向作用

降低企业直接成本。当今的市场中,业务外包服务企业都是专注于某一领域的专业性企业,立足于整个产品价值链条的一个环节。业务外包前,企业在该环节的成本势必高于业务外包服务企业,因此该项业务一旦外包出去,将降低直接成本。但是,业务外包并不一定降低企业在该业务上的总成本。因为业务外包服务企业要同时不止一家企业所委托的某项业务,在服务上只能开出相近乃至相同的单位服务价格。那么,对于那些原来业务内部化成本较高的企业来说,业务外包能给它们带来更大的好处;业务内部化时成本较低的企业有可能因为业务外包的兴起而丧失一定的成本优势。因此,业务外包以后,企业之间的相对成本优势格局有可能发生改变。

赢得市场反应速度优势。由于外包服务企业在该业务领域具有专业优势,并且聚集了该专业领域最优秀的人才,在外包业务上往往能比委托企业具有更快的发展和应变能力。一旦企业将业务成功外包给外包服务企业,并且两者之间达到良好的沟通互动,该业务就会取得比以前更好的市场应变能力,形成企业新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提高的程度,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原来业务内化时的反应速度与业务外包后业务反应速度的差距;企业与业务外包承接方之间的沟通效率。第一个差距越大,竞争优势就有可能提高越快;第二个因素的存在是因为企业需要将业务外包出去的业务与企业其他业务整合起来,使得它们对整个市场环境变化做出一致反应,所以会带来业务外包优势的缩小。

分散和降低业务风险。企业将一项业务外包出去,通常就是将业务风险进行转移和分散,业务外包承接方都要承担不同程度的业务失败风险。如果企业将该项业务内化完成,风险就完全要自己承担。业务外包出去后,由于外包服务企业具有专业化的优势,它们在该业务上失败的风险会比原企业小。尽管企业可以通过业务外包在一定程度上转移该业务的风险,却可能承担由于该业务失败而整体业务受损的风险,在业务外包过程难以监督而业务外包效果需要执行的时候风险更大。

业务外包对企业竞争优势的负面影响

(一)事前准备过程中的交易成本

在实施业务外包之前,企业必须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比如搜集相关信息、寻找合适的合作对象以及与有关合作对象进行沟通谈判等,这些都会产生额外的成本。而这些成本并不一定能被业务外包所带来的成本节约所补偿。因为业务外包策略在将来可能根本就不会被执行。这个阶段的成本不会对企业的竞争优势带来太大的影响,因为它只是一次性的成本投入。

(二)契约形成过程中的交易成本

一旦企业决定将某项业务外包出去,就要与合作对象进行合约签订。契约的签订牵涉到今后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所以谈判双方都非常重视,谈判过程中的成本比较高。企业要么坚持相对有利于己方的契约条款而同时承受较长的谈判过程和较高的谈判成本,要么相反。在这个博弈的过程里,原来预期是起主要作用的,双方都不会偏离自己原来的预期太远,否则谈判就会破裂。一般来说,如果企业选择外包,就会在外包真正实施之前逐步调整内部业务,使得外包实施后能更快地带来收益。但由于谈判后会存在合约最终不能达成的可能性,企业将缺乏调整的动力。同时,出于策略性的考虑,企业不会提前进行大幅度地调整,因为这一调整将给外包服务企业带来谈判的筹码,企业就会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企业出于长期竞争优势的着想,可能采取不作为策略。此时,谈判时间长短就不会对企业现有的经营带来太大的影响,也就会使得企业在谈判中至少不处于劣势。这里着重分析了双方利益存在冲突的情况,但由于这种交易更多的是一种合作,作为专业的外包服务企业,业务外包承接方会恰当地为委托企业提供合适的方案。

(三)执行监督过程中的交易成本

1.调整业务时导致的成本。企业决定将业务外包出去,它就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调整的幅度越大,成本就会越高,这些成本并非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调整幅度的过大可能会导致企业流程混乱,从而影响企业原有的竞争优势。

2.业务的协调成本。签订契约后,做好该项业务需要两家企业之间的互动,互动导致的成本被称为协调成本。如果该项业务由企业内部完成,由于内部协调可以通过权威命令来完成,所以成本相对低廉。一旦外包出去,由于该项业务要与企业的整个运营协调起来,需要不同业务、不同部门之间协作配合,加上是两家企业之间进行协调,成本自然比较高。协调成本对企业的竞争优势将造成不利的影响。

3.企业对外包服务企业进行监督所导致的成本。为了使服务企业能够按照企业要求完成业务,企业需要进行监督。监督成本跟监督难度的高低有关,外包的业务越复杂,监督成本就会越高,业务的标准化越高,监督成本就相对低。当一些业务在外包过程中出了差错被监督到时,这些差错对企业最终产品的负面影响就会被消除或者降到最低,这种业务一般是简单业务。很多业务是在外包过程中无法直接监督的,一般要待到外包服务企业将外包工作成果交由企业进一步应用后才能检测到。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监督成本较高。在某些时候,即使业务外包成果取得了预期的良好效果,也不一定就表明外包服务企业是按照委托企业的要求来做的,也许存在机会主义动机。同样,即使业务外包的成果不如人意,委托方也不一定将责任全部加于方身上,因为可能是非因素造成的。当委托方不能区分何种因素真正起了作用的时候,委托企业也只能承受这些损失。这里就是一个不确定性的问题,当出现这种风险可能性越大,企业就越不应该将该项业务外包,因为这种业务的外化会使企业控制风险的能力下降,最终降低企业的竞争优势。如果该项业务是企业的核心业务,是否将其外包就更要三思而后行了。一旦企业在这类重要业务上遭到挫折,会降低企业短期绩效,破坏企业长期发展的稳定态势,如果企业处于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更有可能被挤出市场。

业务外包专业市场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业务外包专业市场的特征,会影响到业务外包的交易成本高低,从而影响到业务外包所能获取的竞争优势大小。专用性高的资产交易不宜进行市场交易,一旦某项业务具有资产专用性,业务外包市场就很难发展起来。外包服务企业为某一企业做出专用性较高的投资、提供专用性较高的产品或者服务,在利益分配的谈判上会处于不利地位,难以获取利润。因此,企业很难通过发展业务外包专用性强的业务来获得竞争优势。

当一种业务的独立专业化优势明显的时候,专业化的企业就会自然地出现,专业市场也会形成,原来自己完成该业务的众多企业将其业务外包也顺理成章了。当业务外包专业市场成熟和规范起来后,委托方和方的协调成本会下降,两者承担的潜在风险也会减少。因此企业决定是否将业务外包时,不能单纯从交易频率来考虑,而应着眼于现有外部市场环境下业务外包策略能否为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

从经济理性人的前提出发,每个经济主体都存在投机主义倾向,只是在不同的制约条件下实施的可能性不同罢了,而信息不对称是存在这种可能性的根本条件。只要有较好的机制和环境来减弱信息不对称程度,投机行为就会减少,业务外包的可能性就增大。只要专业业务外包市场发展起来了,市场竞争度就会增加,会从众多层面抑制机会主义行为的出现。所以,企业在面对较为成熟的业务外包市场,可以充分利用外部环境优势,放心地将一些业务外包,扩大企业的竞争优势。

因此,尽管不同的交易具有资产专用性不同、交易频率不同等差异,业务外包专业市场的发展特征仍然可以改变它们对业务外包所承受的成本和风险大小的影响程度,从而对业务外包带来的竞争优势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Kelley,B.(1995)."Outsourcingmarcheson",JournalofBusinessStrategy,1995.16(4)

2.Klein,S.,G.L.FrazierandV.J.Roth.Atransactioncostanalysismodelofchannelintegrationininternationalmarkets",JournalofMarketingResearch,May,1990

外包企业范文篇8

关键词:企业;档案数字化外包;质量控制

目前,国内许多企业都在以外包的方式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企业档案数字化外包的质量控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外包质量控制未达到一定的深度,暴露了很多问题,作者通过文献调研并结合两年档案数字化外包质量控制的经验,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并提出遵循的原则和相应的对策。

一、企业档案数字化外包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外包前档案部门质量控制规划不足

首先,企业档案部门对档案数字化外包质量控制缺乏科学的规划。很多企业在档案数字化外包项目启动时,并不是以替换档案原件为目的,而是为了按时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有的企业轻率地认为只要档案数字化外包出去完成任务就好,没有考虑外包成品的质量和利用,也没有对外包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质量问题进行预测,忽视了对企业档案数字化外包质量控制进行科学的组织和规划。其次,企业档案数字化外包质量控制的规范不健全。关于档案数字化外包的规范只有国家档案局印发的《档案数字化外包安全管理规范》,可作为指导企业档案部门在档案数字化外包中加强对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依据。而在档案数字化加工的规范较为充分,覆盖了业务规范、技术标准规范和人员管理规范等多个方面,但这些档案数字化加工规范在具体的档案数字化外包的落实中,各企业的实施标准并未统一。最后,参与外包的企业档案人员质量控制职责不清晰。在确定进行档案数字化外包并获得企业部门领导审批后,企业应该建立档案数字化外包专项小组。有些企业虽然成立了外包专项小组,但是没有清晰的制定相关规范,以明确各人的分工和职责,导致企业档案数字化外包过程中的问题无法解决和追责的现象。

2.外包中档案数字化加工质量控制不到位

企业档案部门对外包中档案数字化加工的质量控制不是很到位。虽然企业档案部门对档案数字化加工的外包进行了监督、指导,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首先,由于外包公司是独立运作、自我管理,企业档案部门很难对外包进行适当的管理,对外包成品的质量和项目进度不易做到准确的把握。如果外包公司再频繁的更换加工人员,则更加影响项目的进度和档案数字化外包成品的质量。其次,外包公司有时只是注重项目进度,对提出的质量问题视而不见。虽然企业档案部门安排了专职人员对外包过程进行检查,但是面对档案数字化加工大量的工作,企业档案人员较少,不可能全面的对外包工作进行检查。最后,外包公司有时会降低加工成本以获取更大利润,从而降低了外包成品的质量,导致在档案数字化外包中出现诸如偷工减料、扫描图像不清晰完整、OCR识别较低、著录信息不完整、与实体档案没有正确的对应关系等各种质量问题。

3.外包后档案数字化成品验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档案数字化成品验收是外包的最后环节,企业档案部门若忽视对这一环节的质量控制,也会使整个外包付之一炬。很多企业对外包的质量控制就是最后验收,验收的约束也仅限于数字化的案卷数、录入的条目数量、数据备份等,而很少对外包成品进行有效的检查。甚至,有的企业档案部门没有验收标准,对于他们来说验收就是一个“接收”的过程。这样一来,企业档案部门不能经过验收这一重要的环节,准确的了解外包成品的质量,甚至连外包成品数量缺少都不能及时发现。即使有的企业对提交的外包成品的质量进行检查,但对发现的不合格数据只是进行修改,并未将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分析反馈给外包公司。

二、企业档案数字化外包质量控制的原则

为了实现档案数字化外包质量的控制,其前提要有企业档案数字化外包质量控制的原则。考虑到企业档案数字化外包质量控制的问题,笔者认为实施企业档案数字化外包质量控制应遵循如下原则:

1.全程管理原则

本文认为企业档案数字化外包质量控制的工作有着完整的周期,企业档案数字化外包质量控制必须遵循全程管理的原则,就是从档案数字化外包立项开始到项目验收结束整个周期进行全程管理。企业档案数字化外包质量控制的全程管理也是一种过程管理,通过对外包过程质量的控制实现外包成品的控制。由于企业档案数字化外包过程质量控制的可控性较强,过程控制反馈的周期较短,因此,企业档案数字化外包中的企业档案的整理、扫描、图像处理、OCR识别、成品质检等每个环节的实施过程进行监控管理,便于及时发现质量控制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并根据质量控制的问题不断地调整外包质量控制的对策。

2.前端控制原则

在企业档案数字化外包中,把企业档案数字化加工之前的活动看成是前端,将外包公司对企业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各工序的活动是中端,项目验收是末端。前端控制要求对整个企业档案数字化外包质量控制的目标、要求和规则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整合,把需要和可能在实施数字化加工之前实现或部分实现的管理功能尽量在企业档案数字化加工之前的阶段实现。在外包前,企业档案数字化外包的组织、外包公司的选择、合同的签订、标准规范的制定等前端控制的内容,都是企业档案数字化外包实施顺利和项目验收的重要保障。前端控制的原则在外包的质量控制中至关重要,确保企业档案数字化外包质量控制对策的有效实施,也是优化档案数字化外包质量控制流程,提高外包管理效率的科学理念。

3.动态管理原则

企业档案数字化外包质量控制必须遵从动态管理的原则,就是企业档案人员对档案数字化加工全程加以监控,以动态适应性管理措施实时应对企业档案数字化外包中发生的变化和对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以保证外包质量控制的实现。例如,外包公司员工流动性较大,而新员工熟悉数字化加工技术规范、岗位职责、数字化软件的应用需要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新员工会影响到企业档案数字化的工序质量、成品的质量,企业档案人员必须动态调整管理措施,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

4.注重效益原则

企业档案数字化外包质量控制的目的提高档案数字化外包成品的质量,以达到“替换原件”的目的。但是目前看来很多企业进行档案数字化外包后,疏于对外包进行质量控制,导致大批量返工或者外包结束后外包成品成了无法使用的数字垃圾。因此,企业档案数字化外包质量控制要注重效益原则。注重效益原则能使企业档案部门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能使企业在外包质量控制中减少过程中间环节的失误返工,节约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三、企业档案数字化外包质量控制对策

在遵循企业档案数字化外包质量控制的原则上,做到外包前准备工作的前端控制,外包中档案数字化加工过程控制排除各环节的低质量隐患,外包后成品验收质量问题的及时反馈,以解决档案数字化外包质量控制的问题。

1.加强外包前准备工作的前端控制

外包前准备工作的前端控制是指外包公司对企业档案数字化加工之前开展的外包前准备工作的控制,即档案部门对可能产生的质量问题进行事先考虑、规划,通过准确的定位和科学的规划,对外包控制阶段可能产生的质量问题进行事先控制。外包前准备工作的前端控制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1)建立企业档案数字化外包专项小组。它是企业档案部门开展档案数字化外包的根基,是提高外包成品质量的重要保障。外包专项小组的架构要良好并且各岗位人员的职权分明,能够有效协调数字化外包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有效地避免出现问题无法追责的现象,确保企业档案数字化外包质量控制有效地开展。(2)鉴定企业档案原件,确定外包范围。企业档案鉴定环节是根据企业档案的涉密级别、企业档案的利用频率及企业档案的利用价值大小,确定需要数字化的企业档案、企业档案数字化的先后次序以及企业档案数字化的组织方式,实现对扫描对象的控制,避免重复扫描的情况出现,以减轻对档案原件的质量影响。通常情况下,对于保管期限为30年及其以上的企业档案要进行数字化,但要根据企业档案的保存和实际利用频率的情况而定。(3)制定企业档案数字化外包实施方案。企业档案数字化外包专项小组根据本企业档案部门现有的资源确定档案数字化外包实施方案,以加强对外包公司的评选、外包过程的质量控制,确保企业档案数字化成品满足合同技术规定要求。(4)制定外包公司选择依据,合理选择外包公司。根据本企业档案原件调研情况和外包实施方案有针对性地选择数字化外包公司。外包公司选择将决定企业档案数字化外包成品的质量水平以及外包公司履行合同的能力。(5)签订企业档案数字化外包合同。选定外包公司后,企业与外包公司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签订企业档案数字化外包合同。企业档案数字化外包合同是制约企业档案数字化外包双方,保障彼此的利益;是确保企业档案数字化外包按照规定的时间顺利进行;是企业档案数字化进行过程质量控制保障企业档案数字化成品质量的依据。(6)制定企业档案数字化外包质量控制标准体系。企业档案数字化加工科技含量高,专业性强,因此必须要有明确的标准体系作为指导。企业档案人员和外包公司共同根据国家标准和行业的特点,客观地制定外包质量控制标准,不仅保证参与档案数字化外包不同的人员在处理相同情况的规范性和一致性,避免在实践过程中出现质量控制标准模糊,无法界定的情况,还能作为企业档案数字化外包专项小组的工作依据。(7)搭建企业档案数字化外包工作环境。企业档案数字化外包工作环境包括档案数字化加工场所环境和档案数字化设备软硬件环境。企业档案数字化外包工作环境应参照国家档案局档办发的《档案数字化安全管理规范》的要求进行搭建。

2.加强外包中企业档案数字化加工的过程控制

外包中企业档案数字化加工的过程控制是指企业档案部门对外包公司进行档案数字化加工的过程控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企业安排专人负责监督审核每个环节的质量和协调解决档案数字化加工过程的问题。企业安排人员管理的形式有两种,一是安排几名档案人员同时对企业档案数字化的所有工序进行指导;二是按照企业档案数字化的工序安排各工序负责人进行管理企业档案数字化外包工作。通过企业档案工作人员对数字化加工进行常规检查、指导,保证提高企业档案数字化外包项目的质量。由于企业档案的数字化加工是一个环环紧密相扣的系统工程,只要上一个环节的质量问题没有及时排除,就会导致成品的不合格。因此,一定要加强外包中企业档案数字化加工的过程控制,制定档案数字化加工每个环节的工作标准、操作规范、质量标准、检查方法和解决方案。避免质量不合格的半成品留入下一环节,尽可能及时的消除生产过程各环节出现的质量问题,以达到外包中档案数字化加工过程控制阶段的质量控制。

3.加强外包中数字化加工和外包后成品验收的反馈控制

外包中数字化加工和外包后成品验收的反馈控制主要是指对外包公司进行数字化加工和外包后成品分批验收进行事后控制,为后边继续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成品验收总结经验。加强外包中档案数字化加工和外包后成品验收的反馈控制,可从两方面入手:(1)外包公司操作人员实现主动反馈,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良性循序。如何实现外包公司操作人员的主动反馈,就要求企业档案管理人员加强对外包公司工作人员的反馈意识培训,让外包公司的操作人员及时发现问题并反馈,以实现质量监控的良性循环,保证最终的数字化外包成品质量。(2)企业档案数字化外包专项小组的质量监督。通过外包专项小组对外包公司进行质量监督,可以从旁边的视角观察并发现外包中企业档案数字化加工过程的质量问题,对于发现的影响档案数字化加工各工序成品和外包后成品质量的问题,及时反馈,督促问题的解决。

作者:郄红岩 单位:中海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参考文献

[1]俞洁丽.基于全流程的档案数字化质量控制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14.

外包企业范文篇9

关键词:财务外包;风险;可行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更加严峻,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财务外包是西方国家提出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能够为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收益,财务外包越来越受到我国企业的追捧。

一、财务外包的含义及内容

(一)财务外包的含义

财务外包是西方国家提出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是企业将财务管理过程中的某些事项或流程外包给外部专业机构代为操作和执行的一种财务战略管理模式。财务外包根据其概念可分为两种形式:传统财务外包和现代网络财务外包。1.传统财务外包是将企业财务管理的全部内容分成若干模块,比如固定资产管理、总账核算、工资核算、往来账款管理、报表系统、纳税申报等模块。企业把其中不擅长的管理以及具有相对劣势的部分外包出去,给那些在此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专业机构处理。如将员工工资外包给专业的机构管理,很好的解决了员工工资的保密问题;将应收账款的核算、分析及管理外包给专业的机构可以弥补公司管理能力不足的劣势,有效的提高资金运转效率。2.现代网络财务外包是企业通过网络平台,与对方签署合同协议,将企业的部分或者全部的财务业务承包给服务商。这种财务外包是一种高级形式的财务外包,且具有极高的效率。

(二)财务外包的内容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财务工作量的不断增加,财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精益化,财务外包模式迅速进入我国企业的视野,并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同时,财务外包的内容逐渐丰富,它囊括了职工薪酬外包、税务外包、财务报告外包、应收账款管理外包及其他费用外包等其他各个方面。1.职工薪酬外包。实施薪酬外包可以保护职工薪酬不被泄露。避免了员工之间相互打听,窃取他人相关信息的问题,减少了企业员工之间的矛盾。2.税务外包。我国的税收法律政策变化极快,且多而复杂,在合规性方面要求很高,企业若稍有不慎,税务支出庞大时企业的成本就会很高。这就要求要有精通税务的人才,通过税务外包合理解决企业税务带来的成本过高的问题。3.财务报告外包。财务报告需要向多方提供,如股东、总经理、银行、审计部门、监管部门等。财务报告符合报表使用者的要求与否,符合相关会计准则和制度与否,对企业的发展极其重要。因此,将财务报告外包可以提高财务报告的专业程度,可以满足不同主体的要求,减轻了公司内部编制财务报告的压力。4.应收账款外包。应收账款是企业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应收账款影响企业的资金运作,如管理不善会阻碍企业的正常运营,严重的会使公司资金大量拖欠、坏账损失、资金缺乏等不良后果。应收账款的核算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这就需要企业寻找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机构来管理,以提高收款速度和资金运转效率。此外,企业财务外包也包括财务预算、财务系统的建设、纳税咨询等。

二、财务外包的优势及作用

财务外包服务不仅能够为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收益,减轻繁冗财务工作,减少人力资源管理难度;同时,还能够提高财务数据准确与透明度,提升企业信用度。

(一)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增加企业的收入

企业采用财务外包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降低成本,企业的投入成本少了,总成本就会降低。一般来说,企业分给服务商的都是企业不擅长的那一部分,假如企业不将这些模块外包出去,就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这些领域。如果采用财务外包则可以省去这些成本。企业通过把一些非核心的业务分包给服务商不仅缩短了时间成本,与此同时,企业还可以集中力量发展自己的核心业务。

(二)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减少人力管理力度

随着人力成本的越来越高,很多公司都采用外包的模式。例如,西方很多发达国家就把部分企业转移到劳动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这充分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

(三)提高财务数据的质量,提升企业信用度

考虑到我国财务信息的透明度还不够完善,国外投资者对我国的财务信息真实性持怀疑态度。通过外包给独立的第三方,能够有效规避财务信息的造假风险,提高财务信息的可信度,也使企业信用度得到了提升。(四)学习先进技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财务外包在企业实施的过程中可以使公司内相关人员更加了解财务外包的相关管理经验,它在企业的运用过程就是相关人员学习和进步的过程,例如,一些大型事务所在企业中实行的科学管理方法、先进的技术支持等,都会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并带来良好的效果,这有利于企业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三、财务外包存在的风险

企业在享受财务外包优势的同时,还要注意防范财务外包带来的风险。财务管理是一个企业最核心的部分,财务信息是否准确、是否被泄露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决策与生死存亡,因此企业要谨慎对待财务外包带来的风险。

(一)企业外部环境风险

1.我国的政策法律风险。财务外包是一种新兴业务,在我国发展还不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制度还不成熟时,企业与服务商出现的差异问题往往得不到解决,同样没有先例去引导财务外包的实施,企业尚处在摸索阶段。2.社会经济环境的风险。经济环境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国内的社会经济环境,另一个是国际的社会经济环境。由于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尤其是金融危机和国际产业链的调整,都增加了外企进行财务外包的风险。国内方面,政府的经济政策、行业标准以及经济体制改革都对企业的财务外包带来了影响。3.中国外包市场的风险。外包市场环境有财务外包的市场需求、机构的发展情况及外包市场的成熟度等。我国财务外包尚处于初级阶段,财务外包的服务方式、价格、水平等方面发展不成熟,市场竞争机制方面尚不完善。如果服务商不遵守商业道德,提供不符合约定标准的服务,那么在承担责任方面将与服务上存在很大问题。

(二)企业内部环境风险

1.企业员工排斥外包商服务的风险。由于外包商的介入,企业的内部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可能会使企业工作人员的职业发展规划产生变化。人员在抵触外包商的同时,可能会隐瞒某些重要信息,使得外包商无法正确掌握公司发展。2.过度依赖服务商的危险。企业需与服务商同步发展,若彼此发展不同步,企业就会受到影响。其次,若双方出现问题面临解约就会对违约费用产生分歧。另外还有企业财务信息外泄的风险。

四、实行财务外包的保障措施

下面针对财务外包的风险控制及实施提出几点保障措施。(一)嵌入工作流程。财务外包属于企业内部职能外包,因此,可以在事前与供应商负责人商讨外包过程中嵌入企业内部工作流程,尝试以管理企业内部员工的管理方式来管理外包供应商员工,将外包供应商的相关人员就本企业财务工作上视为自身员工进行管理和约束,并派专人进行有效的沟通,时刻保持工作进度的同步。(二)强化内部审计。将财务工作外包出去就有失控的可能性,为了杜绝这种现象,企业应指派财务人员或管理层项目负责人进行内部审计工作,一旦发现错误立刻告知对方要求改正并反馈到相关负责人。企业定期对外包供应商的工作进行审计和监督,不仅可以削减企业内部风险,还可以间接避免因供应商员工服务意识淡薄或专业技能不足等外部风险,有助于对供应商工作效果做出客观评价。(三)强调契约责任。契约具有法律效益,也是能限制外包双方行为、保证外包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随着企业管理层对财务工作要求不断提高,需要明确界定哪些工作要由自己完成,哪些工作需要外包供应商进行。对于新增财务外包工作,管理层要及时与外包供应商进行协商,并制定服务补充条款,保证用全面、有效的合同覆盖外包工作。在选择供应商之前需要企业对市场相应员工平均工资和财务外包行业报价进行调研,确保价格商谈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外包合约中应明确的报价条款,以免外包过程中因价格问题而搁置工作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四)分模块逐步回收。当财务外包工作无法继续进行时,企业应回收财务工作。回收的前提有两个,一是确定财务工作外包效益比企业自己开展效益低,二是企业已经找到合适的服务供应商或具备了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员工。确定回收财务工作后应将各项财务工作分模块按照重要性和复杂程度进行排序,将重要性靠前复杂程度较低的模块优先回收,可将繁杂且重要性低的模块继续外包。按照以上步骤企业可尽快掌握财务工作的核心,使得财务工作能平稳过渡到下一个供应商或者企业内部。

五、财务外包的可行性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财务外包在我国发展还不太成熟,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财务外包已经成为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方向。虽然财务外包还存在一定风险,企业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措施防范风险。相信在我国的经济环境中,财务外包发展也会具有自身特色,相应的风险管理模式和方法也会与时俱进。企业如果能够在有效的管理控制之下更好的发挥财务外包的自身优势,不仅能够节约成本,更能够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行业和社会的发展。

作者:王春亮 单位:中石油管道有限责任公司西气东输分公司

参考文献:

[1]黄雪雁.企业财务会计外包风险分析及研究[J].企业文化月刊,2012(02).

[2]王潘静.企业财务外包存在的风险及问题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

外包企业范文篇10

一、企业管理中的外包模式的由来:资源外包这种管理模式首先是在实践领域兴起的。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比较典型的案例是柯达公司。1989年柯达将自己的信息部门委托给了IBM等两家公司。当时柯达面临着计算机设备投资的增加和从自动相机领域撤退等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选择了外包。柯达与IBM的契约为10年,合同总额达10亿美元。柯达在实行业务外包的同时,将计算机设备出售给IBM,将信息部门的350名员工也转籍到IBM。此举将柯达信息部门的计算机关联投资减少了90%以上,年运营成本也减少了20%。这一成功的尝试引发了业务外包的高潮。一时间,美国出现了大量的外包现象,企业、医院、学校甚至政府把整个项目交给专门从事某种业务的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外包影响到日本、欧洲,全球外包业务急剧增加,外包成为一股潮流。所谓“外包”,即组织把某个项目或者工作内容交给专门从事这种工作的公司。通过外包那些企业自身缺少能力或能力不强的部分,企业可以专注于能创造价值的核心竞争力。其核心思想是:企业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仅保留其最具竞争优势的业务,而将其他业务委托给比自己更具成本优势和专有知识的企业。二、HR外包的产生、界定及发展现状: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组织对人力资源的获取、维护、激励、运用与发展的全部管理过程与活动。早期的HRM主要集中于人员的招聘、选拔、分派、工资发放、档案保管等事务性活动。随着外部环境的变迁和企业竞争的加剧,绩效评估、激励制度的设计与管理、员工发展、企业文化的营造等战略性活动逐渐纳入到HRM的体系中。HRM由一种维持与辅助型的管理职能上升为具有战略意义的职能。同时,随着政府社会保障政策的出台与完善,HRM的事务性工作越来越繁杂,HR人员的大部分时间用于事务性工作的处理中。一般来说,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员工有60%的时间用于管理(即我们这里说的事务性工作),30%的时间用于咨询,仅有10%的时间用于战略思考。我们也经常听到来自人力资源经理的一个说法:“我只能在五点之后才能处理核心业务,在五点之前我都被行政性事务给湮没了”,得HRM在支持企业战略决策中的作用大大下降。HRM职能重心的转移与事务性工作不断繁杂使得HR外包成为可能。所谓HR外包,是指企业根据需要将某一项或几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或职能外包出去,交由其他企业或组织进行管理,以专注于HR的核心战略性活动,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国际数据公司(IDC)的资料表明,2000年美国在人力资源服务方面的花费超过了227亿美元,其中,HR是该领域中增长最快的部分,2000年美国HR外包达到25亿美元。而国际数据公司对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市场的最新预测表明,人力资源服务方面的收入到2006年将达到560亿美元,且HR外包将继续是人力资源服务消费中增长最快的领域。HR外包受到越来越多的公司管理层和人力资源主管们的青睐。三、HR外包的优势分析:HR外包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公司管理层和人力资源主管们的青睐是由于其至少有以下四方面的优势。(1)、大幅度地削减了企业的业务成本。对于企业来讲,从专业咨询公司那里获取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和高质量的服务,远比企业自身拥有庞大繁杂的人事管理队伍更能节约成本。1997年,Mckinsey公司调查研究表明,球财富500强企业通过人事外包而使其劳工成本削减了25%—30%。(2)、HR外包也减少了HR经理人员花费的时间,使其有可能更集中力量于核心业务;国外HR人员与员工的比例通常是1比100,而在国内这个比例却在1比30左右。因为国外企业已纷纷将部分HR工作进行外包管理,从而使得HRM摆脱了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企业将注意力集中在核心工作上。(3)、专业咨询公司和HR外包服务商能够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这一点对于管理资源相对不足的中小企业尤其具有现实意义。(4)、企业希望能通过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给员工提供更满意的服务。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把员工当成企业的内部顾客来对待,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与忠诚感。四、HR外包的风险分析尽管HR外包可以给企业带来诸多利益,但是实践中也不乏失败的案例,这说明企业在实施HR外包的过程中也存在风险。(1)、外包服务商选择方面的风险。选择HR外包服务商的目的是为了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和提升核心竞争优势,企业的生产流程都相对严谨,它要求外部资源能面向企业实现共享和优化,并且要保证信息的真实传递。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企业无法真正了解外包商的经营业绩、社会声誉、发展状况、成本结构等与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信息,以致外包前未能筛选合适的外包商,造成逆选择的结果。外包后,外包商也可能发生未尽力执行受托工作的道德危险。(2)、文化差异的风险。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HR外包一定程度上更是企业与外包商之间的一种合作行为,合作过程中必然产生文化的交叉与碰撞。若外包商在提供服务时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文化,则会造成服务质量与效率的下降,引起发包方企业员工的不满。此外,目前在我国虽然有较多外资HR外包商,但是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差异,他们常常“水土不服”。(3)、来自企业经营安全方面的风险。外包时企业与外包商在合作过程中有关企业的信息透露是必然的,例如,在培训过程中,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如企业文化建设、团队建设、产品技术创新、企业的经营理念、竞争对手的基本情况、根据调查得出的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等一系列与保密和特色有关的内容,一旦泄漏将给企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另外,在我国,目前尚无完善的法律法规去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行业的运作,如果出现外包商因经营不善而倒闭,那么企业的合法权益将得不到保护。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和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问题都给企业增加了经营安全上的风险。(4)、来自员工方面的风险。外包对于企业及员工而言确实是一种变革,原先的管理流程、职责分配、汇报关系及个人的职业发展定位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自然他们产生各种顾虑和猜疑也是在所难免的,然而这些猜疑和顾虑的存在,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员工的工作情绪,从而加剧企业内部人员的流动,导致新一轮矛盾的加剧和内部冲突,不利于企业各部门开展业务,使得企业的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的效率下降。另外,还应该注意内部员工和外部人才的平衡问题。由于外包是利用外部人才来承担企业的内部职能,在外包的同时,若忽视了内部员工的作用,则会挫伤他们的工作热情,这样的后果将十分可怕。五、HR外包的风险规避策略(1)、选择合适的HR外包商。A、要考虑外包商给出的价格,因HR外包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节约成本,只有当R/C<1时才应进行外包。(R、C分别代表企业不外包时所获得的收益和付出的成本)。B、为消除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选择,企业应确立对外包商的合理选择流程。首先企业应当识别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与同行业企业相比处于劣势的业务,其次对这些业务是否适合外包进行评价。外包商的选择可以从信誉、成本、实力、行业知名度及与企业文化的兼容性等方面进行考虑,根据企业外包业务及企业实际情况的不同,企业选择外包商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因此应当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对不同业务的各指标设定不同的权重,为圈定的可选外包商综合评分,最后与评分高的外包企业签订外包合同。C、为降低道德危险,企业可以在契约中提供适当诱因,给予外包商一定激励措施,同时在外包后加强监督,抑制厂商的机会主义行为。D、仅靠能提供低成本优质服务的服务商的信誉无法有效地降低外包的风险,企业必须用具有法律效力的外包合同来约束服务商的行为。外包合同是双方合作的基础,也是维护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可靠凭证,它是外包成功的必要条件。E、企业亦需拟订退出机制与备援方案,以备在HR外包商的服务无法改善时,转换厂商或收回自行处理。(2)、在文化差异上,企业应与外包商密切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弹性处理人力资源业务。同时,在选择外包商时应注意对其文化的考察。(3)、为抵御来自企业经营安全方面的风险,企业应认真确定HR外包的具体项目。借鉴美国马里兰州大学学者DxdyidLePark和ScoltSnell创立的人力资本雇佣模型理论,HRM各项活动可按照战略性价值高低和独特性的强弱进行划分,战略性价值越高越关系到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和能力,独特性越强越需要较高水平的人际关系技巧。独特性强往往是指具有很强的企业个性特征,与企业的长远发展密切相关的活动,这种业务不易于普遍推广,对外包服务提供商不易达到规模经济,企业如果将其外包,必然引起成本的上升。独特性弱的活动,意味着完成这些活动不需要高水平的人际关系技巧,多数是一些事务性的、可以程序化的活动;战略价值高,意味着对企业推行竞争战略的能力有直接影响,这一类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虽然关系到企业的竞争优势但是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或数据库升级逐渐标准化因此适合外包。(4)、HR外包是对企业原来HR流程的一次变革,面对变革,不同的HR员工反应不一,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在HR团队中,一些人习惯于事务性工作的处理,他们通常是HR外包的阻力,因为外包将可能使他们失去工作或损失相关利益。而另外一些人更偏好于HR战略性工作的思考与执行,但他们却常常被一些事务性工作缠身,这些人通常是HR外包的推动者。对于前者,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在其他部门为他们寻找事务性工作予以安置的同时,为其规划一个今后的发展方向,并为其留意更适合他们的机会。对于后者,企业在HR外包后,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回归HR的核心战略性活动,为企业高层决策提供借鉴。六、HR外包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企业HR外包的项目应做动态调整。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经验曲线会越来越陡峭,越来越多的成本低质量高的HR工作可以从市场中获得。因此企业应根据HR及公司总体战略对外包项目做动态调整。(2)、加强员工对HR外包的认识与理解。HR外包是一种变革,但有很多公司、很多人不太喜欢改变。即便现在的一些流程、一些管理出现问题,但他们如果觉得这些问题是可以接受、可以容忍的话,他们就很可能不会采取主动的姿态去改变一些东西。特别是员工对HR外包有极强的抵制情绪时,外包效率将极大下降。(3)、对于同一项HR工作,在一个企业外包成功的复制到另外一个企业不一定适用。故企业在选择外包项目时,除了参考外包决策矩阵的原则外,还应综合考虑企业战略、员工特点、企业文化等多种因素。(4)、HR外包并不是将工作负担移转给服务商,而是连结服务商的工作能量,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HR外包之后,企业还需要很多日常的管理工作,也需要适时监控外包服务商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欢迎共同探讨,本文版权属惠肯企业经营管理网()陈方博士所有,如需转载,请先取得作者授权并注明来源(陈方博士,惠肯企业经营管理网首席顾问,资深培训师,联系方式:tony9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