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11-27 17:27:01

美学设计

美学设计范文篇1

当前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经过30年的发展,我们的财富获得了巨量增长,但也遇到了新的瓶颈,传统的资源配置型垄断发展模式越来越不可持续,基于价值增值型垄断的发展模式正成为国家发展路径的新选择,并逐渐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创新大国转变。实现国家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最主要载体就是我们生产与创造出来的产品,提高产品的设计创新能力进而提升产品附加值已上升到国家的意志层面。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提高产品的设计价值,提升产品的设计价值就不能回避对产品的美学观念研究。一直以来,我们的产品设计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低下,其背后更多的是因为产品设计的美学观念陈旧,一直没有与国际接轨。这需要我们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寻找原因,洞悉国际发展的潮流和国内社会需求变化的趋势,理清我国在产品制造与设计过程中的美学观念演变过程及其动因。经济审美化的趋势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经济审美化对经济的重要作用,在于企业把“美学作为一种战略手段”,实现“企业美学的管理”,建立“企业美学战略管理”。实际上所有的营销活动都涉及到美学,比如新产品的开发和计划、品牌管理、产品分类管理、服务管理、广告和促销、包装、交互式媒体传播,以及公共关心等。

2.研究的意义

产品设计美学的哲学内涵就是使产品更加符合发展的规律,能够更好地满足促进人的发展这个终极目标。生产方式的变迁、技术的进步、社会关系的变化都深深影响着需求市场,并最终影响到产品生产与设计的过程。当下这种潜在的市场需求变化正在推动产品设计美学发展的方向。实体经济是经济复苏与发展的关键,创新成为一条重要途径。经济审美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设计、技术及风格化,“美学”已经渗透到现代生产的世界,通过市场营销、设计以及风格化,“图像”提供了对于躯体的再生模式与虚拟叙事模式,绝大多数的现代消费都建立在这个躯体上。美学已经渗透到现代生产中,商品具有文化属性,并且这种文化属性不再像蛋糕上的酥皮一样,仅仅是商品的一种装饰,而是溶入到了商品内部。经济审美化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有助于推动我国的经济转型。同时,经济审美化为美学研究开辟了新的、广阔的空间。

3.美学化现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了市场的供需状况,市场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推动了企业的产品研发设计速度,拓宽了产品生产实践的空间和设计水平,并进一步影响了社会审美观价值观念的变化。对一个品牌来说,品牌识别的设计必须以美学为基础,一个强有力的、以美学为基础的识别,应当是赢得并留住顾客的新起点,而不是反面作用。可口可乐依靠品牌营销获得极大的成功,然而这种成功不是由于饮料配方、而是由于产品的审美化取得的。因此,只有对企业实际经验活动进行美学分析,促进产品设计美学理论与经济审美紧密结合,赋予美学鲜活的生命力,同时也才能为企业经营者改变思路,使企业迈向价值链高端、早日置身于先进制造业行业。好孩子集团是江苏昆山市最大的民营企业。它的前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家负债100万的农村中学校办厂。然而,它现在享有“世界童车之王”的美誉。好孩子集团取得的成绩,正是推行产品设计美学与经济审美化的结果。在好孩子集团的产品中,“爸爸摇,妈妈摇”的手推童车完美地体现了功能美。同样,对于同一种产品,欧美市场和国内市场表现出明显的审美差异,好孩子集团对于内销和外销产品颜色、造型都进行了不同变化。

4.产品设计美学与经济审美化的未来

美学设计范文篇2

人们接受新事物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即使从前感到深恶痛绝的东西,也并不代表将来不会喜欢上。正如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法国,人们开始接受铁材做的装饰品,开始欣赏工业文明下新材料的美感。在那个时期,铁的角色十分有趣。它既是装饰材料,也是结构材料。当时,巴黎有许多设计师们都尝试用新材料诠释新的美学观念,它源于自然的形态,用植物的曲线作为母题。这种美学思潮也被称作“新艺术”。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艺术家们都效仿自然形态、追求不对称和自由的线条。大众的审美被引导到一个有趣的分支上——效仿自然之美。而到了一九零三年,许多欧洲国家开始疏远新艺术,在法国到处可见的曲线装饰过于臃肿和极端,人们又开始重新思考什么才是功能主义。新艺术跨立在两个世纪的分界线上,它的历史意义在于超前的革新方法。新艺术对自然曲线的追求;对日常用品的关注;对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主义风格的拒绝都远远超越了以往的运动。新艺术并没有太多借鉴中世纪风格,也没有太过排斥机械化或是新材料。相反,它可以运用各种手段和风格将对自然的理解,将美学的概念自由地表述出来,这是顺应历史的,也是为后面现代主义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现代审美的雏形

如果说麦克默多的图案设计是新艺术的先驱,那么他的家具设计则是现代主义运动爆发的导火线。麦克默多那蜷曲的线条并没有运用在家具设计里,相反,他考虑到功能的实用性,因此运用了大量的直线来设计。这一做法对早期的麦金托什影响颇深。麦金托什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英国设计师,他的建筑设计冲破了传统的模式,建筑的体量棱角分明,墙面不加修饰,结构材料裸露在外。这种将立体主义的审美与功能主义结合在一起的设计方法,在当时是大胆的创新。麦金托什是不排斥工业化制造的,在他的设计中屡屡出现金属和玻璃,运用多种材料拼凑出几何形式的造型,立体感非常强。然而有趣的是,对麦金托什的美学反响最大的地区并不是他的实践地英国,而是奥地利。当时维也纳分离学派的几个主要成员分别写信邀请麦金托什去奥地利办展览、开讲座。他的美学似乎与奥地利人的传统审美观非常贴近。纵横交错的直线;理性的画面构成;新材料的运用等等。在二十世纪头十年的欧洲大陆,经过了维多利亚风格的“统治”和新艺术风格的熏陶,人们逐渐将视线转移到简约和理性上来,形成了现代审美的雏形。这除了要归功于几位影响深远的设计师以外,还要看到时代的潮流。人们的审美是紧贴时尚的,但有的时尚只是昙花一现,有的却能承启未来。现代主义的核心思想需要寻找一种形式作为载体,而这种形式感能否被大众审美所接纳尤为重要。

工业化的艺术

艺术与工业的结合是历史的趋势,但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审美与技术相互制约和推进,对老一套风格的反叛与设计师们师对新材料的征服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十九世纪末,许多桥梁是用铁建成的。而后,不仅铁和混凝土这两种材料慢慢地浮出了水面,像混合型的新材料也被大众接受。混搭的材料在结构和审美方面都具有优势。如霍夫曼设计的斯托克莱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无论是建筑的外立面还是室内的空间布局,几何形的样式都能看出设计是基于功能和工业化。一九零七年在德国创立的德意志制造联盟,是工业设计的起源地。里面的设计产品包括茶具、电水壶、玻璃制品和电扇等。德国人以自己骄傲的理性审美将工业化的艺术运动推向了高潮,一切都是以批量生产为前提的设计,满足大众的需求。艺术已经不再为少数贵族和资产阶级服务,无产阶级也能享用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在二十世纪之初,我们工业化的艺术终于迈出了成功的一步。这一步经历了长时间的酝酿,几经周折才使美学观念得到的转变,最后通过不计其数的设计实践造就出来的。就如上面写到关注新材料、崇尚机器、提倡工业化设计思想的建筑师和设计师并不在少数,但他们离新材料建造的建筑、机器化的外观、批量生产的设计产品仍然有一段距离。显然,这种设计思想的转变和实现,是必然要基于当时审美的改变和制造技术水平的提高,时代的局限来自传统美学和传统技术,打破它们是设计师们敢于推陈出新的勇气。

现代设计中美学的形成

所谓现代设计,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从德国包豪斯学院倡导的关于大众美学、批量生产以及大众运输的运动。在此之前的七十年,是孕育现代主义的时间。它的形成,是由小溪汇聚成河流,然后流向现代的海洋。美学“形成”的过程中,实质上是融合、掺杂了不计其数的设计师们的思想。不断地演变,不断地继承、批判。其中既有进步的动力,也有反动的障碍。比如从受莫里斯影响的麦克默多到麦金托什,再到霍夫曼,最后是贝伦斯。每个时代节点上的设计师都深受前辈的美学思想影响,同时接续了属于自身的时代美学。

美学设计范文篇3

关键词:中华传统美学;广告设计;融合发展;融合方法

一、中华传统美学概述

如果说西方文化的内涵是以理性与契约精神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那么中华文化更多的是以仁义、天道等抽象精神为内核。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与总结性的就是儒、道、禅三家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华文明中一直被统治者奉为主流思想,经过千年的濡养,已深深扎根于每个中华儿女的精神之中,其所奉行的仁、恕、诚、孝,也成为当代人审视自己的内心、规范自己行为的主要衡量标准。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其中也包含了对美学理念的影响。道家思想,也可称为老庄思想,讲求的是道法自然,顺应天道。道家的开创者老子提出了“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顺应自然,遵守天地间的规律,这种超前的人与自然和谐并存的观念,直至今天都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庄子更是道家流派的集大成者,我们耳熟能详的“庄周梦蝶”的典故,在几千年前就对现实与意识这一深刻的哲学问题作出了思考。此外,堪称我国第一大宗教,人数众多、传播范围甚广的佛教,其主张现世之业死后偿还、因果报应之思想,融于其道法经文中,对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道、禅三家思想以及其他种种思想流派,共同汇聚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纽带,为中华传统美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中华传统美学,就是将我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美学设计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美学观念。它涵盖了文学美学、艺术美学、生活美学等许多方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体现。在艺术表达上,中华传统美学的独特更为明显。无论是绘画作品还是服装、珠宝饰品等,都包含有传统的美学表达,将美好的品格或者作者的感情以作品表达出来,以物明志、以物喻情。例如中国画家喜欢以梅兰竹菊等具有坚韧品格的事物来比喻君子,表达对他们的赞扬,这是中华传统美学赋予的独特表达方式。在生活哲学方面,中华传统美学对我们的影响更是无处不在。我们中国人的言行举止是克制的,是委婉的,在情感表达上是含蓄而又深沉的。而我们的生活方式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将我们自己融于环境,而非让环境来迁就我们。这种“顺应天理”的生活哲学正是中国人独有的智慧。

二、中华传统美学对设计的影响

(一)中华传统美学对服饰的影响。国外各大时装秀场,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出现,打破了西方审美的垄断局面,尤其在网络越来越发达的大环境下,许多以往完全对中国没有了解的设计师接触到了中国文化和中国市场,无论是为了艺术,还是为了利润,他们都有意在服装设计中加入中国元素,吸引了国人的目光,影响了世界的审美。当前比较受到瞩目的,是一个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服装艺术的国产原创品牌———盖娅传说。它的很多服装将云纹、绸缎、水墨等东方元素与西装、洋裙等西方服饰完美融合在一起,柔美中又充满力量。在巴黎、米兰等世界顶级服装周上,盖娅传说在自己的服装会上向世人展示了如何将中华传统美学与现代服饰相结合,制作出充满诗意又不失时尚感的服装。而在这些顶级秀场出现的中国元素,也使得国人不再将目光一味地放在西方设计上,逐渐认识到我们的传统之美不亚于西方审美,我们的传统服饰值得我们骄傲地推广。(二)中华传统美学对工艺产品的影响。西方作为工业革命的起源地,在工业品设计上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当前中华传统美学对我国工艺产品产生了越来越深的影响,出现了富有代表性的作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入设计行业后,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工艺相结合,无论是办公用品还是生活用品,在实用的基础上,将诗意与禅意通过设计表达出来,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之感。比如有一款“花枝入扇”的台灯,将台灯巧妙地与团扇相结合,将扇面作为发光主体,将花枝设计成整个台灯的支柱,让人在使用之外,还能欣赏到一幅充满诗意的图画,可谓实用与审美兼具。(三)中华传统美学对绘画的影响。国画作为中国绘画的主要流派之一,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一种绘画种类。国画孕育在华夏这片大地上,受中华文化几千年滋养,是最能代表中国人审美的一种绘画方式。由于题材或者技法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分类,但无论是那种类型,都寄托着作者一定的感情。在东方美学中,无论是诗意亦或者禅意,当作者下笔时就已经在脑海中将所画之物成竹在胸,或通过寥寥几笔的写意手法,或通过工笔细描的写实技法,将内心之感绘于书画之上,使观赏者能够在赏画之余还能细细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这是东方绘画的共通之处。东方画作的风格与西方截然相反,这固然与材料、工艺等物质基础有关,但最根本的区别还在于东西方文化的内核不同。国画无论是写实还是写意,都要讲求一个意境,尤其是写意画,可能寥寥几笔,色彩也不过水墨浓淡而已,却将笔锋线条之飘逸、留白余韵之悠长跃于纸上,如仙音在耳,回味无穷。如国画大师齐白石的《虾》,对于大师来说,也许一幅图画的完成仅仅需要几分钟的挥毫泼墨,但在动笔之前,一定是经过了无数次的临摹,练习与观察。大师所绘的几只游虾不过寥寥几笔,但其中意趣生动,因杂乱而更充满生机,满满的都是作者对虾的喜爱,是中华美学最明显的体现。(四)中华传统美学对游戏行业的影响。作为传统之美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最值得一说的,少不了现代游戏中的各种设计。在现代的许多大热游戏中,设计师为了吸引玩家的目光,也为了将自己的游戏赋予更深层次的含义,往往将游戏的角色设计成著名的历史人物,赋予其一个相对复杂却能让人一眼就明白的身份特征,这种设置方式,使玩家能够更好地理解角色的功能,还会在游戏过程中产生不一样的感官享受。例如,在现在的年轻人中最火爆的《王者荣耀》游戏,设计者将中国历史与神话传说中的许多人物赋予新的身份,设置成游戏角色之一,人物形象飘逸灵动,无论是真实历史人物还是神话虚构的人物,都将其在文字中所描绘的或睿智、或仙逸、或热烈、或可爱的形象以传统风格描绘出来,让玩家更直观地去理解人物,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玩家的审美。游戏的大热促使商家又衍生出了许多周边产品。周边产品本是日韩文艺圈发明的产物,是将与文艺作品或偶像明星相关的物品制作出来,并向粉丝贩卖的一种特定产品,只有热爱并理解其内涵的人才会愿意购买。而目前有许多游戏里角色的服装、道具等做成真人版被玩家购买收藏,这些衍生产品,使玩家们近距离观赏感受传统人物形象与游戏的融合,甚至主动去了解背后的故事与设计理念,并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审美的影响。这种商业化模式,打开了文娱衍生品的市场,更是推动了传统美学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发展。

三、中华传统美学与广告设计之融合实例分析

(一)中华传统美学与电器广告的融合。央视曾经播放过三星的一则液晶电视广告,开场是古色古香的建筑,一位古代女子梳妆打扮完毕后,到外面放飞了孔明灯,到这里为止,画面中未出现任何高科技产品,但图像清晰,布局巧妙,画面优美,将中国古典之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却在此时,镜头翻转,出现一台液晶电视,其屏幕中正在放送的就是此前出现的画面,这画中画的场景,突显了产品的清晰度,更击中了国人的审美心理。虽然三星作为一个外国品牌,与我们的语言不通,但我们视点/观察075的文化同宗同源,对传统文化的审美相近,才能够使得它完美把握了中国市场的喜好,在设计时,将传统之美与产品完美融合,打开了市场的接受度,为之迎来了巨大的利益。(二)传统戏曲元素与服饰广告设计的融合。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戏曲元素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戏剧有着明显区别于西方戏剧的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最显眼的当属某些戏曲之中的脸谱,这种类似于图腾似的浓墨重彩,将不同角色的特点外向化,使观赏者可以一眼就了解到不同人物的鲜明特征。此外,服饰、表现形式以及思想内核等等方面,都无不体现着独属于中国的韵味之美。如何将戏剧之美与广告艺术相结合,尤为考验设计者的能力。既要保留戏曲的悠长韵味,又要展示现代广告的科技简约,如何平衡把握这之间的分寸,只保留能够打动人心的亮点,使观众眼前一亮,是我们要探索的重点。近几年,在国际上知名度很高的许多潮牌服饰,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推出了许多与传统文化元素有关的衣服。尤其是戏曲元素作为中华文化形象的典型代表,备受各大品牌的青睐,设计师们在引领时尚潮流的服饰中添加令人耳目一新的戏曲图案,大受当代年轻人的欢迎,反倒形成一股新的风尚。比如在卫衣上印有传统中国元素舞狮与戏曲中的花旦形象,在西式设计中加入中国元素,是东方美学与服饰的一次完美融合。当然,戏剧美学不仅有表象的服饰妆容等,还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之美。在当今大量地只考虑如何吸睛抓眼球而粗制滥造的广告行业中,追求传统之美,并将其与广告相结合的形式,逐渐成为一股清流。这种静美的表达影响着当今中国广告界的风气,让越来越多的观众欣赏到高质量高水平的诚意之作,提高了大众的审美水准,同时,也带动了行业的潮流转变,有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尝试这种风格,相互交流,让创意与脑洞碰撞出更多的火花,大大推动了戏曲与广告的融合,使戏曲美学对广告的影响越来越大。(三)中华传统美学与旅游宣传的成功融合。各大名胜景区旅游宣传也是一个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广告相结合最成功的案例,尤其是国内具有悠久历史的名胜景区,随便一个典故都蕴藏着无穷的历史文化,将其人物或风景的来历、生平进行刻画描写,无论是绘成壁画,或者刻成故事,让导游为来到此地的游客细细讲述传统典故,传播传统文化,其饱含的历史底蕴都会成为最成功的广告名片。在许多景区,都有大型的文艺演出场所,其表演的也大多与当地的各种神话传说有关,演员们将虚幻的故事演示成为具象的故事,不仅娱乐了观众,增加了创收,更能够将地方特色展示给世界各地的人,将故事中蕴含的美好内涵传播到全世界。在这些著名的历史人物中,有许多都在戏曲中出现过,如果将这些历史人物也放进戏曲中进行编写,不仅能使名胜古迹更加广为人知,同时也推动了戏曲的发展,可谓是一举两得。(四)中华传统美学与化妆品广告的融合。与服饰的发展潮流相似,化妆品的广告近几年主打的中国元素也开始增多。随着中国市场越来越大,外国品牌在入驻中国时要兼顾国内的审美取向,在保证品牌质量的同时加入中国元素,以快速打开国内市场。同时,国产品牌抓住机遇,发挥自己的优势,开始大量崛起。以国内的百雀羚为例,其设计理念主打自然清新、纯植物提取,与道家所提倡的顺应天理不谋而合,因符合国人的审美而大受欢迎,甚至作为国礼被国家领导人赠送给外国友人。其产品的外包装也与国际大牌不同,以植物为主要图案,整体风格清新自然,非常契合它的品牌理念,极具东方美学质感。

四、促进中华传统美学与广告设计更好融合的方法

(一)建立自己的品牌。如果我们放眼全世界,去学习那些优秀的设计品牌,会发现能够取得市场认可的品牌,都有着自己独立的风格内涵。例如在服装品牌中,有的主打古典优雅风格,有的主打职场OL风格,有的主打黑暗独立风格;在家电行业中,有的主打科技领先,有的主打平价亲民。无论哪一种,只要坚持住自己的品牌价值,都有自己的受众。如果要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与广告设计更好地融合,那么设计师要有属于自己的领地,确定自己要走的路线,并将这个价值理念一直坚持下去,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建立自己的品牌。品牌的建立,会成为设计者最大的保护区,在这个保护区内,设计者可以不被过多地干扰,静下心来做设计,坚持自己的风格,将传统美学与广告设计做大量的尝试,从而不断提升自己对传统美学的认识和对设计的理解。(二)尝试与新兴产业结合。广告设计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个完美设计的背后,都是无数次的修改,无数次的否定。要想将中华传统美学融进广告设计中,并使其被观众所接受,那么就需要设计师们大量地重复地、不厌其烦地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在每一次尝试中都找到要修正的点,不断地将两者靠拢,最终寻找到美学与设计之间、艺术与商业价值之间的平衡,使美学元素融进广告内涵中。目前依托于网络,大量的新型产业被催生,特别是在年轻人当中流行的各种视频软件,占据了其大部分的休闲娱乐时间,那么作为设计者,我们可以将传统美学与这些视频内容相结合,制作出既符合年轻人取向,又充分展现传统之美的高质量内容,使广告也变得更加有质感。只要内容够优秀,中华传统美学也可以成为时尚潮流。(三)多进行参考比较,避免失败因素。一件事情的成功背后是无数的失败,在中华传统美学与广告设计融合的这条道路上,有无数前辈曾失败过。这些失败的广告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但失败的原因大多是中华元素与广告之间进行生硬地叠加,没有找到真正的契合点,使人无法理解其内涵,每一个失败案例都是对当代设计师的警醒。作为后来者,不仅要不断尝试,寻找新的突破点,更要学会借鉴前人的失败,总结原因,以此为鉴,避免同样的错误出现在自己的设计中。只有扬长避短,寻找到中华传统美学与当代广告设计的平衡点,才能够设计出成功的广告。中华传统美学与广告设计的融合是当今广告界的大趋势,中国市场作为当今世界上体量如此大的经济市场,吸引着全世界的资本,在如此优势之下,中国的设计师要抓住机会将中华传统美学与广告设计相融合,打造出自己的民族品牌,彰显出民族风格。在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碰壁与失败之后,设计者们要抓到中华美学的“韵”,抓到中华美学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与广告设计真正地融合。与西方美学相比,中国传统美学重点在于“意”而不在于“形”,所以外在元素叠加的失败告诉我们要向内探索,要去寻求文化的内核与广告设计理念的交汇点,要找到它们的共同内涵,再将之融合,这样的广告才能够将它们的美真正散发出来,才能够打动人心。

参考文献:

[1]张安华.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对外传播的艺术路径[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4,16(04):144-150.

[2]殷韦韦.我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艺术设计的影响[J].池州学院报,2009(02).

[3]何方园.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J].黑河教育,2012(12).

[4]蔡梅.旅游地意象定位下的旅游广告创意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5]朱磊.自然之魂———鄂伦春民族狩猎时代装饰艺术母题探微[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8).

美学设计范文篇4

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因此,设计美学也有别于传统的绘画和装饰,其研究内容自然也不能完全照搬生吞传统的美学理论。

众所周知,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

我们首先来看看设计的概念:

设计就是创新。如果缺少发明,设计就失去价值;如果缺少创造,产品就失去生命。——刘东利(香港)

设计是追求新的可能。——武藏野(日本)

设计就是经济效益——林衍堂(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副主任)

工业设计是满足人类物质需求和心理欲望的富于想象力的开发活动。设计不是个人的表现,设计师的任务不是保持现状,而是设法改变它。——亚瑟.普洛斯(ICSID前主席)

设计是把某种计划、规划、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视觉语言传达出来的过程。

……

可以看出,设计的核心是一种创造行为,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区别于兄弟艺术门类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独创性,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设计之美的第一要义就是“新”。

设计要求新、求异、求变、求不同,否则设计将不能称之为设计。而这个“新”有着不同的层次,它可以是改良性的,也可以是创造性的。但无论如何,只有新颖的设计才会在大浪淘沙中闪烁出与众不同的光芒,迈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设计之美的第二要义是“合理”。

一个设计之所以被称为“设计”,是因为它解决了问题。设计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市场而存在,符合价值规律是设计存在的直接原因。如果设计师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相信世界上便不会有设计这个行业了。

而设计之美的第三要义是“人性”。

归根揭底,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是设计的最终目的。自然,设计之美也遵循人类基本的审美意趣。对称、韵律、均衡、节奏、形体、色彩、材质、工艺……凡是我们能够想到的审美法则,似乎都能够在设计中找到相应的应用。

这三条规律,使得设计师有别于纯粹的艺术家和纯粹的工程师,他们注定的命运,就是带着镣铐而舞蹈。

设计之美的依托

我以为,设计这种特有的审美规则并不是空穴来风,它背后有着客观的依据和需求。可以说,设计之美的依托是市场规律,正是残酷的市场竞争和适者生存的法则造就了这一审美趣味。

自大工业时代拔地而起时,传统的手工艺美学一夜之间在机器的隆隆声中被涤荡得体无完肤。工业时代要求大批量、程序化、符合成本利润法则的新型产品。

一时间,功能主义似乎成为万古不变的审美法则。其简洁、科学的设计原则风靡整个文明大陆,造就了前工业时代的历史奇迹——市场充斥着一色的功能主义的产品,这一时期的设计之美为现代主义风格所主宰。

为什么?

市场规律。

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功能主义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机器的批量化要求,同时又狡黠地照顾到基本的美学原理,而大众也从批量的廉价产品中得到了使用性的极大满足,何乐而不为?

风格成为流行时,它必然造就审美的异趣,自成体系。功能主义最具影响力的口号是“形式追随功能”(FormfollowsFunction)。“认为一件物品或建筑物的美和价值取决于它对于其目的的适应性。”

这一原则衍生出自己的一套审美体系——简约主义、极少主义……产生了许多功能形式完美统一的优良设计,并将日常用品引入到了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

但是,市场的反复正如股市的跌宕。

当机器越来越多,生产能力越来越强时,广大人民开始不再满足于“用”的简单要求。

不可否认,功能主义有着进步的意义、相当的生命力和合理的存在价值。但是,它绝不是万古不变的金科玉律。一旦生产力进一步提高,消费者终于有能力购买奢侈品的时候,看倦了功能语言简略协调和单纯韵律的人们便开始垂青于新的造型语素,现代主义灌溉出的冷冰冰的造型语汇开始遭受市场的冷落。

后现代,这一现代主义的对立派开始在市场上阴谋变革。

1966年,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RobertVenturi)出版了《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对功能主义“少就是多”的信条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少就是乏味”。宣扬一种杂乱的、复杂的、含混的、折衷的象征主义和历史主义。从而拉开了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序幕。

可以说,这是纯粹的造反——一场视觉上的颠覆和侵略。

美学设计范文篇5

关键词:平面设计;美学;知白守黑

1道家知白守黑美学思想概述

道家代表老子在《老子•二十八章》中提出:“知其白,守其黑,知天下武”,其中知白守黑表达了世界自然万物之间的对立与统一,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在黑与白的联系中,能够相互承托彼此,使黑的更黑,白的更白,也能够相互融合,由黑到白或者由白到黑过程中出现的模糊性,就像黎明时刻,朝阳出现,预示漫长黑夜的结束,在这种白黑交替中呈现出了若隐若现的模糊美。在《老子•第四十一章》中提出:“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种自然无为、天地相互统一的自然意识,进而表达了实中有虚,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黑与白,实与虚,把握大自然中展现出的视觉美感,转化成一种规律,运用到生活创作中,经过哲学家的高度概括与分析,得出能够启迪世人再创造的哲学美学。通过道家哲学思想影响而形成的美学思想,被广泛应用在中国画、书法、设计等领域中,在国画艺术家眼中,受知白守黑的影响会把留白当做一种表现手法,会把空白当做实体形象来表达,制造出虚空的事物,给画面增加了一种韵律美,引人以遐想常使其作品呈现出一种空灵、禅意的韵味,国画大师黄宾虹提出:“古人作画,用心于无笔墨处,尤难学步,知白守黑,得起玄妙,未易言语形容”,表达了在古人作画中,空白在一定意义上并不是无,而是一种画中画和画外音,这也正是与西方画的不同之处,唯有中国画才能把空白运用的的炉火纯青,从而使中国画有了自身独特的美学特质,书法家笔下的作品也会受知白守黑的美学思想影响,认为白与黑是同等重要的比重,不分主次,都要考虑每一笔在纸上的走笔是否得当,清代的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提出:“字划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这也是计白当黑美学原则的出处,深深影响着后世。知白守黑美学思想原则对平面设计而言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在空白的页面上不仅要把设计理念和设计信息表达准确,还要用美学思想表现出层次感,展现道家美学思想中的自然和谐之美。

2知白守黑美学思想在平面设计中的继承与发扬

知白守黑美学思想中是对黑白、虚实的掌握,能在有限的空间、时间中表现出超越空间、时空的的可能性,在宋朝道士陈抟在《太极图》传出的中国传统图案太极图就是能够很好的诠释知白守黑美学思想的图形,他对道家思想和易学深有造诣,太极图被世人称为“中华第一图”。2.1形的展现。对于传统图形而言,“形”的展现有着其特殊的存在意义,它所表现出来物象外形和结构都赋予了深刻的内在含义,在平面设计中,传统图案太极图运用的特别广泛,以太极图作为设计素材被运用在标志设计、海报设计、包装设计等中,其中黑白两色相辅相成,黑色部分代表阴,也是实,白色部分代表阳,也是虚,如阴阳两鱼相互交缠,黑色鱼头部分衔接白色鱼尾处,二者组成一个正圆形,其中黑色部分内含白色圆形,代表鱼眼,白色部分同样内含黑色鱼眼,从局部来看,鱼眼与鱼身形成黑白对比,白鱼与黑鱼形成相互追赶又相互拥抱的形态,无所谓真正意义上的虚实,但又二者缺一不可,达到一语双关的意境,使人回味深长,就像平面设计大师福田繁雄设计的作品,擅长对正负形的运用例如,在为京王百货设计的宣传海报,利用黑白、正负形的表现手法成男女的腿,设计图形上下重复并置,黑色男性腿上白色女性的腿或者可以看成白色女性腿上黑色男性的腿,设计画面整体上虚实互补、互生互存,创造出简洁赋有趣味性的感觉,设计图案中的男女腿的元素,也成为福田繁雄众多平面设计海报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视觉符号。并且对当时日本的平面设计创新起到了引导作用。2.2势的展现。“势”的展现就是图形所蕴含的气韵以及能够直接让观众被散发出来的态势和气氛所影响,设计师刘晓翔设计的《王羲之与兰亭序》被评为2008年“中国最美的书”,他把“势”体现的淋漓尽致,《兰亭序》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著作,本身就有着极高的欣赏价值,而在设计《王羲之与兰亭序》书籍时就受知白守黑的美学思想影响,书籍装帧采用竖排,封面以及封底设计为黑色,在封面正中上方就端有王羲之所书写的“兰亭”二字,下方印着竖排书名,背面就把“兰亭”改为“羲之”,整本书的排版也是十分讲究,无论从内容到形式,还是整体设计排版都体现了道家知白守黑的美学思想,具有中国画留白的韵味,在“势”的展现中,令人回味无穷。

3知白守黑中的无限意味

美学设计范文篇6

关键词:平面设计;文化;审美

平面设计是一种以文化内涵为背景,基于时展、人民需要并迎合时代审美的感性创作活动。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平面设计逐渐在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地域、一个国家乃至世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的视觉作品已经成为今日企业提升市场销售的最佳利器。一幅好的平面设计作品是与艺术、文化、审美等元素无法分离的。面对各界人士的审视与批判,本文从平面设计的三大基本元素入手,探讨其中蕴含的美学审美、文化内涵,从而引领平面设计朝着更好的趋势发展。

1平面设计的概念

平面设计是一种以视觉形式呈现的二维空间设计,通过图像、文字、色彩三大构成元素之间的协调组合来传达想要表达的情感和信息。平面设计是以商业环境为基础从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性、有美感和创造性的活动,为人而服务,以解决问题为终极目标,它的设计范围很广,包括标识设计、招贴设计、宣传广告设计、网页设计、出版物设计、包装设计等。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均已达到较高水平的当今社会,各个行业均已广泛认识到平面设计的重要性,在2.5D、C4D等技术的迅速流行下,平面设计拥有了更多的表达方式,当然,人们对平面设计的要求也有了更高的审美期待。

2平面设计中的美学体现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生活中的审美活动逐渐增多,人们对审美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美学研究的领域也日益扩展。考虑到人的心理因素和行为因素,将设计师的心理和消费者的心理因素、行为因素(包括感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五感)结合起来就产生了――设计美学。设计美学主要是指对于人类设计历史范围内的美学现象的研究,以传统的、现代的乃至当代艺术在整个设计领域综合而成的设计现象、设计活动作为研究对象[1]。造物现象是人类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的一项活动,因而人类将设计美学重点主要集中到一切设计范围内的造物现象上,用美学的设计思想引导造物的发展并将造物过程提升到一个新的审美高度。美学的设计所诠释的设计成果一方面是为了提高人类生活上的精神享受,另一方面要考虑到的是解决社会自身的堕落及退化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改变总体社会大环境下的生态与型态问题,使之朝着动态向上的方向发展[2]。美学与文化是相伴同行的,从器物开始被原始人类佩戴在身上作为装饰物开始,人们就已经具有审美意识,那时候的器物制造其实就是现在的简单设计,所以,美学、文化、设计三者是互通的。

3平面设计中的文化体现

文化起源于原始社会,原始人民最初始的沟通、交流是通过在石壁上刻画的各种符号来传递情感与讯息,因而符号可以说是解读文化的最佳途径。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富有独特东方韵味和精神内涵的传统文化符号成为现代平面设计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而设计师们在应用文化元素时,大多引用的是传统文化符号所表达出来的寓意、象征和意境,通过借鉴书法、水墨画、剪纸等艺术形式表达出来。符号可以将文化概念更好地呈现在商品,使受众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文化意境。从某种意义上说设计和文化是共存的,设计存在的地方必然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而美学审美也不可抛弃文化而单独评论,三者互有联系,密切相关。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必须遵循合适的设计原则,即人类所有的生产活动必须以文化哲学(philosophyofculture)与人的自然性(natureofhuman)考量为基础,并最终回归到以形式、情感、直觉来感知世界、创造世界的原则上来[3]。

4平面设计构成元素之美学文化观

下面通过平面设计的三大构成元素来探讨一下,美学和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4.1图形元素中的寓意美。在平面设计中我们可以将版面中一切用于传播的非文本(设计文字除外)的视觉元素叫做图形,包括图案、图表、绘画、照片、表格等等。图形可以说是在平面设计中应用最广的一种形式并且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图形的加入使得设计作品更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可以引起受众视觉上的直观可视性和感知上的可读性。一个成功的图形的设计和排列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围绕特定主题表现出设计内容,并能形象生动体现创意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例如图1是获得英国“最佳国际报纸奖”的欧洲版《中国日报》的版面设计。图1(a)醒目的地球仪上看不到各大洲板块,却镶满了中式刺绣,中国特色的轮船、高铁呼啸而出,仙鹤祥云、菊花风荷环绕周围,表达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勇往直前,将中国推向世界的美好愿景。图1(b)的期刊内容是“中国外汇储备降至30亿”,如此严峻的金融态势,设计师以荷花与锦鲤为表现形式,营造出“清风荷香漫,锦鲤池中游”的唯美意境。图1(c)代表中国精神文化的大熊猫位居版面中央,周围簇拥着屏风、围棋、功夫茶、戏曲面具等富有东方韵味的传统文化装饰符号。《中国日报》改版后的版面设计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现代审美运用极具创意的表现手法展现出来,使整体达到协调、匀称、整齐、统一的效果,同时又富有东方意境美的内涵。这些设计使文化、美学、设计达到了最大的和谐性,使《中国日报》欧洲版成为一张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绝佳名片。4.2文字元素中的书法美。文字是一种极其常见的视觉语言符号,具有直观性,它以非常直白的方式表达主题内容和思想。文字和图形是最佳搭档,图形阐释主题内涵和意境,而文字点明主旨。平面设计中文字的内容也是有多种形式的,包括标题、广告语、说明文本等,其中我国设计师在设计时大多以代表中国文化特色的书法字为创作源泉并借用写意、留白、水墨艺术、传神等美学设计理念加以提炼主旨[4]。如图2所示,图2(a)为张艺谋的《归来》,图2(b)为陈可辛的《武侠》,两幅图中皆用了汉字作为主体创作元素,《归来》用一幅写意水墨画作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落寞和坚定的意境,并用书法字体点明主题,同时,隐藏于远方黑暗路途的人物与片名《归来》遥相呼应。而《武侠》中,片名“武侠”二字的笔势动态既表达了整部影片的武打意境又揭示主题,可以说起到双重作用却不减意境美。4.3色彩元素中的协调美。色彩指附着于平面设计作品内各元素(图形、文字)之中的能够被受众所察觉到的颜色[5]。色彩是平面设计中最醒目、最敏感、最能传递情感的形式元素,不管是有彩色还是无彩色,色彩的合理搭配将可以使创作者、受众通过设计作品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色彩、文字、图形三者的作用都是以视觉化的形式传递作品想要表达的内容、意境和情感,虽然呈现形式不同但作用相同。比如图3,2018年的电视剧《延禧攻略》的宣传海报的莫兰迪色系中灰色和原本艳丽的纯色相调和,使整个画面协调、统一、尽显温柔,在视觉上达到和谐统一。画面中颜色整体的亮度和饱和度均有不同层次的降低,这时候的“灰”便提升了作品整体的质感,极尽优雅和高级。莫兰迪色系的艺术表达方式、审美观点其实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处,用适度的灰度平衡色彩中的张扬,恰似一抹留白余韵,美得恰到好处,大道至简或许就是艺术最高的境界。也许正是中国传统精神里的大气与低调温柔的莫兰迪色系进行搭配才得到如此高端和优雅的作品。结合传统文化元素来审视平面设计,不仅能够丰富其传达的深厚内涵和底蕴,体现出独具东方特色的意味和情感体验,还有助于传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而以艺术审美的视角来审视平面设计,更使平面设计走向艺术化、国际化,这对提升我国平面设计的整体水平也是意义深远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设计作品既能反映时代特征、弘扬中华文化又能符合审美要求。

5结论

将美学加持到设计上,通过理性与感性的体验,可以感受到设计趋势的走向;而文化的加入,更加丰富了平面设计的内涵和意境,富有文化底蕴的美学设计将是当前乃至今后平面设计所追寻的设计审美高度。因而,当前平面设计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审美的提高上依然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各行各业的人士献计献策,齐心协力推动平面设计的审美提高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邢庆华.设计美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04.

[2]林崇宏.设计•美学与文化[J].创意与设计,2015(01):39-45.

[3]Leong,D.andClark,H(2003).Culture-basedknowledgetowardsnewdesignthinkingandpractice-Adialogue,DesignIssues,19(3):48-58,UK.

[4]李兆昕.论平面设计中的美学应用[J].现代交际,2017(02):64-65.

美学设计范文篇7

设计美学因现代设计的兴起而产生,作为新兴的美学研究领域,边缘特征不容忽视。正是因为这些“边缘”,如不同的学科、学说、视野、性质、性别、思想境界、东西方文化、古今文化、南北地域等等,使得设计美学具有无限的生机和广泛的美学特征。诸多的文化现象在现代主义时期的分离和对立状态,在具有后现代气质的今天,由生硬的边界转向彼此的融合与对话。如著名平面大师靳棣强所言,美德原则有三:一是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二是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三是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在中国几千年形成的大美学关照下,从历史审美渊源中探索视觉传达设计的现代性和创意语境,既是一种边缘对话,也是一次继承与磨合,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将产生极大的可塑空间。

一、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现代符号学

设计美学作为一门实用美学,首先坚持的是设计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才能谈得上有意义的原创风格。欧盟1995年度的《创新绿皮书》指出,创新是“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内成功地生产、吸收和应用新事物。它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使得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成为可能”。平面设计领域的功能性之说虽不像产品设计或环境设计那样具有极大的日用功能,但它最大的功能在于有效的信息传达。因此,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虽主要限于平面领域的表现方式,但显然不是同属平面领域的架上绘画,毫无约束地自我释放或自由表现,而意味着在特定情景下成功的实现设计元素的新组合。一切可利用的视觉元素此时都转化成符号,具有能指和所指性质。这些组合既可通过设计新成品和新特性实现,也可通过创造新设计方法,开拓新领域来实现。但不论设计创新的方式如何多样,在本质上它都需要实际的依据,这些依据存在于时代精神和地域文化的脉络中。即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必须依据对审美习惯,思维方式等的了解,形成可供产生延续性联想的文脉。

成功的视觉传达设计在观念上使用了加法,而在造型上使用的是减法,设计元素往往简洁明确,便于在短时间内使受众产生较强的记忆和有效而准确的信息读取。象征手法和隐喻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大量运用实现并印证了符号学中能指和所指的意义:通过造型符号的表达,引指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发适时的联想。设计作品与观看者之间的对话就是通过从能指到所指的联想实现的。

就在现代我们开始强调设计作品与欣赏者、设计者与观看者之间的对话时,中国传统的道家哲学美学早已提出“对话”的思辩融会型审美观,主张天人对话、人人对话。道家追求的“道”、“德”、“气”、“神”、“一”、“元”等,不是形而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对立两级对话和融合后形成的与生命和自我融为一体的“边缘地带”。《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众妙亦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解其精髓于设计美学中运用正是从两级对话中衍生出来的无数边缘,而这些边缘带来的可能性造就了语言的丰富变化。中国古代“绘事后素”、“计白当黑”等审美法则都是道家玄素文化的高境。道家太极图被现代设计界公认为是完美的标志图形;2008年申奥标志也于似与不似之间的中国传统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成功地为世界所认同。

二、理学美学与现代设计伦理

宋代朱熹的理学美学以其审美境界论,在中国传统美学中诚为关照人文的大美学思想。理学美学理论不止是在于传达美的知识,更在于培育和提升人的生存境界。朱熹美学实际上成为对人的生存意义、人格价值和人生境界的探寻和追求,审美境界中心性虚灵和道德提升是其美学的终极关怀。《朱子语类》(卷七五)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道理。事事物物皆有这个道理。器是形迹,事事物物亦皆有个形迹。有道须有器,有器须有道。物必有则。朱熹既讲道器不离,又讲体用不二。宋学对朱熹的理学美学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具有理性审美本质的思考。“理”在这儿不是知识和逻辑,而是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精神境界和精神气象。朱熹认为,人虽然只有一个心,但这个心却有不同的“知觉”方式。“道心”偏于理性省察,是形上之思,最终走向理学,“人心”偏于感性玩味,是具象之思,最终走向美学。于视觉传达设计而言,设计本体的具象之美如何从泛化的图形游戏到设讨一情境和设计意味的提高,重要的一点是不仅只以悦人的视觉形象直白以物的使用和经济价值,更是传递一种物与人,人与自然的共生和谐关系。寄道于器的传统设计美学观在现在视觉传达中依然是不可摒弃的。

朱熹美学另一个于视觉传达设计产生对话机遇的观点在于《朱子语类》(卷七十八)语:“人心是知觉,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底,未是不好,只是危。”这“目之于色,耳之于声”,指的就是审美冲动。而视觉传达中以宣传商品为目的的过渡设计引发的审美冲动,其结果很有可能是资源的浪费和重复购买,如一些过渡的商品包装等,这既违背了设计的“德”,也将造成设计污染。视觉传达设计在考虑到忠实于产品宣传的同时,也应在大环境中起到良陛循环作用,即对审美需求和品味以及购买的正确引导作用。

三、传统造物观与现代设计观

“以少用多”和“由此及彼”似艺术技巧成熟标志,特别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它只能从生活的某一侧面而不能从一切侧面来再现现实。任何形象都是构成整体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它能不能概括其它部分。视觉传达设计中常常有充满画面的掩面特写,一双手,一双眼,一个动态,一个表情,只要选择最富有代表性的现象,而且着重于表现某些特征,就能成为“言简意骇”的好作品。尽管构图简单,却要求表现出一定的、吸引人的意境。在意境中,将作品中要所指的那部分集中处理,触动欣赏者的感观经验,引起联想,进而达成与设计作品的对话交流。“与其令人爱,不如使人思”,这正是好的视觉传达作品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表现意境要有手段,我们称之为“意匠”。“匠”在艺术家心目中有贬义,如常用“匠气”来评价缺乏灵动意韵的作品。但也有褒义,如“匠心独运”。制作、加工手段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作者成就的高低。唐代诗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语不惊人死不休”,说明艺术境界的产生一定要有“意匠”的煞费苦心。古代“意匠”具体到工艺品,经过了选材(取精粹部分),剪裁(去污存清),夸张(形象装饰),经营位置(构图),表现(选择恰当的手法),这些也都是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必须具备的一些创意过程。

同时,传统道器观朴素的功能主义和人本精神,甚至以生态为本的造物观都是今天的现代设计极力宣扬而又难于完善的。以书籍设计而言,古代的书卷纸张柔软、纸色柔和、手感自然,可供人以各种姿势翻阅,并不易造成身体和眼睛疲劳;而装订方式的多样,如线装、蝴蝶装、经折装、卷轴装、连环装等,更以多种方案解决了翻阅和携带的问题,朴素之余,可见其巧,充满了一种自然主义的人文情节和生态关怀。比较之下,现在的书装设计追求华丽的装裱,价格昂贵;大幅的开本,不利于携带;纸张坚挺到甚至划破手指,阅读时由于纸面过于光亮反光和文字与纸张反差太大而导致眼疲劳,过渡的版式设计导致破坏阅读习惯而降低阅读效率。这样的设计虽然表面看起来比传统书籍印刷精良,技术手法多样,却以牺牲良好的功能为代价,成为了不少人的架上品以彰显收藏量而已。

创意始终是设计美学的灵魂核心,然而对创意语境理解的误解和不一致,导致原创在视觉传达设计的一片呼喝声中,部分过激的形成一种矫饰的“原创设计观”。设计创新的泛化只能带来设计的异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的浪费和畸形的消费。有节制地利用可用资源和有尺度地推广宣传是设计师的美德,同时也是传统造物观的精髓。设计中的科技创新是刚性的,内容创新则是柔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刚柔互补,我们追求的就是将科技、文化、自然以及我们设计师个体的创意高度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设计创新,提升设计品味进而提升产品竞争力,体现人类应有的基本生态伦理和人文关怀。

运”。制作、加工手段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作者成就的高低。唐代诗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语不惊人死不休”,说明艺术境界的产生一定要有“意匠”的煞费苦心。古代“意匠”具体到工艺品,经过了选材(取精粹部分),剪裁(去污存清),夸张(形象装饰),经营位置(构图),表现(选择恰当的手法),这些也都是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必须具备的一些创意过程。

美学设计范文篇8

关键词:传统美学;现代广告设计;影响

尽管广告行业作为我国新兴产业,但是其历史久远,早在周朝时期,有人将铭文刻在青铜器之上,被后人挖掘出来,作为我国最早的广告。随后,相继被发现的广告数量众多,作为我国古代的主要广告形式,主要以幌子、声响、实物广告为主。近代以来,随着信息产业的兴起,广告设计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广告设计,步入商业化领域,商业广告设计层出不穷,进一步丰富了广告市场多元化体系。19世纪末期以后所出现的广告均被视为现代广告,运用了信息、系统、控制等理论知识,以经济市场为导向,以创新创意为核心,以整体战略为主体,以信息化、现代化技术为模式,充分呈现出企业品牌形象力,影响着现代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作为艺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代广告设计在发展和创新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使得我国现代广告设计美学理念得以充分提高,同时体现出世界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长期以来,受到国内传统文化的深度影响,中国传统美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东方一颗璀璨明珠,同时是中华民族艺术瑰宝。传统美学内涵丰富、特征鲜明、历史悠久,其艺术成就颇高,地位十分稳固。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得到空前发展,受到国外文化体制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巨大冲击,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然而,传统美学理念对于现代广告设计的影响作用依然很大,直接影响到广告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作为现代广告设计的制胜法宝。因此,现代广告设计过程中,必须加大对传统美学理念的运用力度,提高传统美学理念的运用水平,最终满足现代广告设计基础需求。

一、传统美学理念对现代广告表现形式的影响

对于现代广告表现形式来讲,传统美学理念的影响作用非常之大。现代广告的核心理念是为了起到一定的宣传和推广作用,让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到更丰富的知识和信息。为了从根本上满足现代广告设计的核心目标,必须在广告设计过程中满足图文并茂、音效齐全、视觉丰富等需求,通过运用信息化、现代化手段,来增强现代广告设计的整体美感。所以说,现代广告设计不可过于简单、通俗,而是要在符合实际的前提下,通过运用夸张、拟人、比喻等手段和方法,突出广告设计的主题思想,给人一种全方位的视觉冲击。中国传统美学理念在现代广告设计表现形式方面有着根深蒂固的位置,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能够提升广告宣传和推广运用水平,达到创新、创意的目的。从某种层面来讲,传统美学理念深刻影响到现代广告表现形式,完成了局部到全部的重要过程,塑造了典型艺术形象,真正突出了现代广告广而告之的表现形式。

二、传统美学理念对现代广告基础布局的影响

中国画作为传统美学理念运用的经典之作,作为世界艺术瑰宝,中国画的存在显得意义十足,中国画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和抽象生动的布局特色,给人一种怡然自得、神清气爽的感觉。传统美学理念的抽象性较为突出,能够通过抽象方法来表达出既定感受,画家并不需要将所需要表达的事物直接表现出来,只是通过抽象手法进行表达。传统美学理念这种鬼斧神工不仅被运用于中国画等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而且被平面广告设计师运用于广告作品创作过程中。现代广告设计过程中,特别是广告基础布局过程中,通过运用传统美学理念,不但能够达到神似的目的,而且能够给人一种浮想联翩的感受,进而达到广而告之的目的。齐白石老先生作为中国艺术届的精英和典范,他曾经在绘画过程中指出:绘画的巧妙处于相似与不相似之间,与现代广告的相似、不似遥相呼应,存在密切关联关系。通过神似来表现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现代广告基础布局过程中,利用传统美学理念,给人们一种联想的假设,使得广告整体形象被塑造,为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目前,现代广告设计过程中,基本上采用虚实相结合的布局方式,与传统美学理念存在神似的地方。通过对传统美学理念的有效运用,将虚实结合达到了最高造诣水平。研究表明,传统美学理念中的虚实结合被运用于现代广告基础布局过程中,不但体现出传统美学理念的整体效应,而且能够将传统美与现代美有机结合在一起,为现代广告设计优化布局奠定坚实基础。

三、传统美学理念对现代广告要素处理的影响

现代广告设计的主要是为了达到广而告之和宣传推广的目的。因此,现代广告设计过程中,必须具备多元化、多样性创作手法,呈现出风格不一、形式多样的艺术特征。与此同时,现代广告设计通过简单明了的设计方法来向人们传达广告主题和核心思想。基于此,现代广告要素处理显得至关重要,而传统美学理念对现代广告要素处理的影响作用不可忽视,通过运用传统美学理念,进行现代广告设计要素的科学、有效处理,一方面有利于广告要素质感的提升和比例的合理确定;另一方面有利于现代广告设计整体效率、画面视觉效果等的提升。现代广告设计过程中,受到传统美学理念的影响,使得画面、颜色等要素处理更为自然、协调、饱满。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美学理念对现代广告要素处理的影响较大,直接关系到现代广告要素处理的整体成效,其意义和作用不可忽视。

四、传统美学理念对现代广告色彩运用的影响

现代广告设计过程中,色彩设计占据核心重要部分,通过进行色彩内容的详细设计,能够起到修饰和点缀的作用。广告色彩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广告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现代广告设计始终将色彩设计放在核心位置,色彩设计具备一定的主观性,是现代广告设计的基础特征。色彩源自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现代广告设计融入自然、生活,当人们看到阳光、草地、大海,便会与实际生活所关联,联想到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将传统美学理念有效融入到现代广告设计色彩运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对思维活动进行固化,而且能够发掘出潜在的艺术文化色彩魅力,色彩运用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现代广告设计的整体水平。由此可以看出,色彩作为现代广告设计的核心组成部分,有利于广告设计视觉效果、感染能力、感官冲击力等的大幅提升。与此同时,传统美学理念中的主观特性,能够被巧妙的运用于现代广告色彩设计过程中,传统美学中人们对于色彩的感受将会跟随时间、地点等的变化而变化,针对相同色彩,当外界环境条件不同时,人们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效应显然不同。因此,能够得知,传统美学理念被有效运用于现代广告色彩设计与运用过程中,能够体现出广告设计的整体性,有利于现代广告色彩的调整和改变,以此来达到视觉冲击的效果和突出广告设计主题的目的。总而言之,传统美学理念对于现代广告色彩运用来讲,其意义和作用深远而重大,传统美学理念的有效运用,能够从主客观层面准确设计出与实际相符合的色彩内容,对于现代广告整体设计而言,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

五、传统美学理念对现代广告“瞬间艺术”的影响

现代广告设计过程中,十分重视“瞬间艺术”的塑造。一部优秀的广告设计作品,离不开“瞬间艺术”的画龙点睛。通过“瞬间艺术”能够体现出现代广告设计的艺术性和多维化特征,能够给人耳目一新、一目了然的感觉,给人留下较为深刻的特殊印象。“瞬间艺术”的存在,可以为人们留下不可抹去的留恋与回忆,有利于现代广告设计整体成效的提升。通常情况下,现代广告“瞬间艺术”受到传统美学理念的影响,由传统思维理念逐渐转型为现代化理念,有利于现代广告设计现实艺术特征的完美呈现。从某种层面来讲,现代广告中的“瞬间艺术”仅仅作为其一个分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并不能代表其他分支,但是能够通过艺术手法来影响其他分支。如此一来,在受到传统美学理念的影响下,现代广告设计“瞬间艺术”能够通过一个眼神、动态、表情等完成一个动作过程,代表一种常见艺术现象,形成一部优秀的广告设计作品,营造一种惬意的艺术氛围,达到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美学理念对于现代广告设计“瞬间艺术”的影响程度颇深,是现代广告设计“瞬间艺术”完整表现的重要理念,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本文内容的详细阐述,我们可以系统、全面的了解到现代广告设计的真正目的,并且对传统美学理念对现代广告设计的主要影响有了一定认识和掌握。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文化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和作用,我国传统艺术取得了重大成就,在与西方艺术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突出了传统艺术文化的独特魅力。传统美学作为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出传统艺术的精髓和经典,通过有效运用于现代广告设计过程中,有利于现代广告设计整体成效的提高,有利于传统美学艺术性的集中彰显。

作者:贾振北 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工程系

参考文献:

[1]殷韦韦.我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设计的影响[J].池州学院学报,200(902)

美学设计范文篇9

关键词:传统哲学;生态美学;艺术设计

中国传统哲学是本土文化的根基,“中国传统生态美学产生于中国古典哲学沃土之上”[1]。生态美属美的本质属性,是美学形态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中国传统生态美学追求人、物、境的动态平衡,强调自然本性中的美学意境,主张在自然变换中展现美的境界,以遵循“人—社会—自然三大要素”[2]的和谐发展为基础构建起的生态美学体系。中国传统哲学中儒、道、释等学派积淀着丰富的人文思想与生态智慧,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动力源泉。中国传统生态美学中,造物者在设计时对自然生态的美学关照,是生态设计的基础与核心,以此来实现人、物、境的平衡与统一。中国造物文化以对艺术作品倾注的人文关怀为基础特征,进而发掘艺术作品的社会属性,这种人文文化正逐渐渗透于现代艺术设计之中,并延伸成一个独特的生态美学文化体系。该体系中包含中国传统造物文化与生态美学,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参照标准和指导思想。

一、传统美学审美标准: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指天与万物、与人构成的相应相和,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合一性、和谐性,整体性。它是特有的东方传统美学智慧,是传统美学基本的审美标准,彰显我国传统的文化精髓与哲学精神。其中,“天”意为自然界,天人合一所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人们对自然中山水的喜爱正体现着这一生态观念。孔子有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正是人们对自然山水无限热爱的文化写照与生态审美态度。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涵丰富,在人与自然的相处融合中反映二者的关系,在很多古代艺术设计中都可以追寻天人合一思想的踪迹。天人合一思想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非中国传统建筑莫属,古人在建筑设计时总是将自然融入其中,如,济南大明湖被谓之“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杭州西湖中楼台亭阁,游船通舫,桃柳相间,拱桥相连,三潭映月中水拥岛、岛抱水,岛中有湖、湖中有岛;苏州古城则以水为中心,河流与道路密切相连,街道依河,河绕城墙,“小桥、流水、人家”构成山环水绕的独特城市风貌。这些城市建筑中利用人与自然的紧密交融,充分展现着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思想。另外,中国古典园林遵循天、地、人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人、自然、建筑三位一体的美学原则,构成融合自然同时又回归自然的古典园林风貌。如北方宫苑代表避暑山庄,借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在园林中充分展现自然生态之美。避暑山庄中既有湖泊、州岛、草原,又有森林、山峦、锤峰、沟壑,整个园林在山环水抱中峰回泉流,“胜境山灵秘”,借助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其建筑景观达到了几近理想的艺术境界。人与自然本就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古代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设计理念,对于现代艺术设计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构筑设计与其他生态系统元素间的和谐,成为了现代艺术设计美学追求的不懈目标”[3]。将“天人合一”思想融入建筑设计,可引导设计师关注对外部环境的综合利用,对内外部环境的合理交融,将建筑本体融入自然生态的有机体重,在注重外观造型的同时,更加重视融入人性化的关怀,增进人与自然的沟通交流,促进二者间的和谐共荣。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整体建筑,就是将“天人合一”理念融入现代建筑中的艺术典范,“‘天人合一’的和谐美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最高追求”[4]。“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首先体现为自然美”[5],这里的校园建筑,没有冰冷的钢筋水泥式的高楼大厦,有的是充满人文情怀的中国传统园林式建筑。设计师在整个建筑设计以受众需求为基点,倾注对受众的关爱,利用原有山水合理布局建筑群,使之成为有着独立空间语言的建筑。整个校园由一处处场所和小山小水构成,房子和山水犹如在互相交流对话,互相唱和欣赏一般,营造出和谐安静的古典氛围,在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艺术的交融中碰撞出文化的花火,激发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深思,对现代文化的憧憬,这些也更加契合高校的文化氛围,塑造出高校特有的人文精神。

二、生命形态的美学要素:“气”

“气”是周易中最基本的美学智慧,也是传统哲学中体现物质存在的重要范畴。中国关于“气”的原始阐述在西周时期伯阳父对地震原因的解释。春秋时期,气与五行结合,论证事物的多样性。“气韵”的多样化发展是在战国时期各家对“气”进行的不同论证,孟子有“浩然之气”说。北宋朱熹论证了“气”与造物的关联,提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气”在中国传统哲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其内容颇为丰富,既指客观存在元素和动态客观实体,又指道德境界或性命人生。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中关于“气”的论述还有孟子、庄子的“养气”,刘勰的“志气”,谢赫的“气韵”,刘熙载的“骨气”等。传统造物文化中将人与自然的沟通、感应等都归诸于“气”,人与外界正是因为这种“气”才有了相互之间的亲近感。“气”本身就有刚柔、阴阳之分,因此,传统造物文化认为“气”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协调流畅的“韵”,冲突对比的“动”。对于“气”的表述,在传统造型图案中往往将其描述为非机械的且有其自身规律的运动态势,例如,阴阳太极图,正是古代哲人对“气”这一象征符合的形象描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理和突出的气韵内涵。中国宋代瓷器和明代家具为古代最高造物形象,不仅在外形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更具有独特的内涵气韵与处世风骨及古典哲学思想,这些也给现代艺术设计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就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作品而言,“气韵生动”是其创作第一法,更是古时最基本的艺术标准。中国古代绘画要想更好的抒情达意,反映自然造化,应认识到“天下之物本气之所积而成”,万物皆有气,气为万物命脉,需从气韵着手绘画。注重对自然万物的观察与体悟,对生命本源的思考,注重表达出作品的内涵与意蕴,将其运用到现代艺术中即为“以意制形,以形取意。”现代艺术设计中,较难全面把握气韵,这需要设计者深刻认识并理解生命与自然,并从传统书画作品中提炼创作方法和技巧,结合设计者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表现方式进行作品的设计。例如,2008年奥运会宣传画的设计就融入了书法的表达方式,将极具中国特色和中国韵味的太极拳人物与奥运五环相结合,找寻太极拳与传统书法艺术的相通点,充分展现出传统文化精髓,设计中用书法的意蕴融合太极拳的气韵,直观而又精巧的传达出设计者的设计意旨,即“中国的奥运”,整个画面因书法与太极拳的交融更显气势磅礴,给人强烈的动态感,使受众从中感受到中国的神秘威严。中国画极具中国“气韵”的艺术瑰宝,中国画给人不单单是视觉的享受亦或冲击,更能激发人内心中情感,犹如音响一般激发起人心中情感的共鸣。因此,“气”所具备的经久不息的独特韵味,成就了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造就了特有的审美情趣。

三、理智的美学态度:亲近自然

传统造物文化注重与自然界的亲近和融合,主张应天之时运,地之气养。这种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思想,影响着中国传统造物文化观念的形成发展,传统造物文化正是以人意识中对自然的反映为核心内容。“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增强场地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实现其持续发展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重要原则”[6]。传统美学作品也多以对自然的映照、思考和回归为主要内容,现代艺术设计尤应如此,在设计中表达对自然的尊重、亲近与崇尚。现代艺术设计理念为道法自然,其不是“模仿或效法自然”,不是直接引用自然形态。“中国传统思想讲‘礼’重‘道’,使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言志道情’和‘情景交融’的风格”[7],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乃万物之本源,道化生万物。道家所说的“自然”包含多层涵义,有形而上的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也有形而下的天地万物,美存在于自然万物之中,同时也是一种自然状态。另外,强调“无为”、“虚静”,“无为”即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偏私,如行云流水、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般,不将人的意志强加于自然。“虚静”则是指无求无欲、物我两忘的精神状态,这也指出了造物者在创作时应保持平静自然的心态,以深切体悟造物之道。以顺应天时地气为原则的造物文化,在道家亲近自然的美学意识关照下,中国传统往往以木材为造物的主要元素。树木与人一样在宇宙中循环不息的繁衍生存,这一特征与人的生命有相同之处,反映出木材与人的隐喻结构,木材与人也由此具备了亲和力等特质,为造物提供了物质基础。这种造物观念与中国天人和谐的理念相契合。长期的工艺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木质形成了“朴素自然”的审美评价,木材也被充分应用到中国传统物件的创作中。尤其是中国古代家具更是将利用木材造物发挥到了极致,其中最能反映道家自然造物的是“卯榫”造物技术,该技术不许动用一钉以铁,只需利用“卯榫”结构进行固定、连接。这种结构充分利用了传统阴阳观念,阴阳相互抱,促使了造物的完成,展现了源于自然的美学体验。“朴素自然”审美观的最佳代表就是明代家具,明代家具所展现的是质朴无华的美学形式,然而正是这种质朴的美才更让人回味无穷,引起人们对造物的关注与思考。现代艺术设计也可结合这种“朴素自然”展现艺术创作的美学价值,在设计中融入原生态自然美。以自然材料结合废旧材料建造起的宁波博物馆正是展现“朴素自然”美学的典型案例。此设计中大量利用废旧资源,将宁波老城拆下的旧砖瓦运用到建筑的设计建筑中,使旧物重焕光辉。博物馆外墙由混凝土结合古城旧瓦片构筑成古老凝重而又新颖别致的瓦片墙,瓦片墙上利用江南特有的毛竹结合混凝土构成成独特的土墙,自然材料组合现代材料构成了博物馆独特的墙体肌理效果,使整个博物馆更加适宜的融入到自然环境中,不同材质的组合使人们体会历史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重新利用废旧材料体现了对资源的节约,这也是中国传统生态美学的本原所在。

四、整体的美学感受:和谐

“当代美学家周来祥先生提出‘美为和谐’,反映了人类在审美领域的共识圈”[8]。“和”作为我国传统哲学中心,包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事物内外的和谐,人的道德理念与审美意识的和谐。在传统造物哲学中,传达“和谐”的整体审美感受是美学体现的最高境界。实际上传统造物哲学中追求的“和谐”就是人、物、境的和谐。在我国春天造物文化中最能代表和谐审美理念的就是汉代漆器。汉代漆器无论是在造型、工艺、材料或是装饰上都达到了极高水平,但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生活所需,设计者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更多具有实用性的功能,在审美功能的基础上增添实用功能,实现了实用与美观和谐统一的绝佳境界。“和谐之美”贯穿于中国文化始终,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所在。现代艺术设计也逐渐融入传统生态美学的和谐思维。例如在建筑设计上,有许多中国传统建筑结合西方建筑的成功案例。我国又不少城市建筑融通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中心结合的新型建筑风格。例如,建成于1934年的武汉大学图书馆,将清代建筑与西方哥特式、拜占庭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建筑外观穿插古典建筑中的单檐、朱雀、瓦作等,建筑内部将中式的回纹与欧式柱子相结合,整体中西结合的建筑,既自然天成,又显现出和谐统一,这正是传统造物思想中和谐思想的有力体现。

五、结语

中国传统造物哲学是传统生态哲学的集中体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生态智慧与生态价值取向,倡导仁爱关怀的人文精神,注重融入审美气韵,回归于“朴素自然”,主张“人、物、境”的协调统一,遵循传统造物文化人本设计理念,以传统造物文化提升艺术设计生态审美价值,表现传统审美内涵,彰显本土化艺术设计特色。基于传统生态美学的艺术设计,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融入传统生态美学理念,借用艺术的形式向人们传递积极健康的审美理念与生活态度,发展现代艺术设计全新的审美价值与审美标准。

参考文献

[1]俞大丽,罗燕.造物之美:中国传统生态美学观照下的艺术设计[J].江西社会科学,2013(11):212-215.

[2]王淮梁.生态视野中的环境艺术设计展望[J].美术研究,2008(1):41-43.

[3]王磊.生态美学关照下的艺术设计生态观[J].艺术探索,2008(1):92-93,143.

[4]苗延荣.中国民族艺术设计与中国传统哲学[J].装饰,2009(12):122-123.[5]郭晓冰.艺术设计中的美学思想[J].大舞台,2014(2):60-61.

[6]周鹏.试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J].中国农学通报,2009(24):398-402.

[7]黄芳.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意象与环境艺术设计[J].新世纪论丛,2006(2):116-117,154.

美学设计范文篇10

关键词:设计美学评价;技术美;形式美;模糊评价法

设计作为一种艺术性的造物活动,其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虽然“美”并不是设计的唯一属性和最终目的,但就设计成果而言,美的因素却成为考察其优劣程度的标准之一。美是唤起和激发人的最高享受的心理状态,它是人类设计、创造本质的最深刻反映。“美”的设计能使产品有效地使用,并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视觉印象,提升产品的审美体验。美是抽象的,但同时它又是可感的。如何让见仁见智的美学评价在产品设计中形成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标准来指导我们的设计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设计美学评价标准体系的架构基础

由卡耐基梅隆大学设计学院CraigVogel教授与工程学院JonathanCagan教授合作创立、并在《创造突破性产品》一书中推出的技术—形式定位图,显示了同一域的不同产品在技术和形式为轴的坐标系中的定位。根据他们在坐标体系中的不同方位,可以得出针对性的市场定位及驱动因素。由此得出结论:只有形式好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才能从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当今社会的消费者不但了解自己的境况,也了解可供选择的产品。他们所寻求的是一种完整的、能够体现自身价值和素质,并丰富生活的产品。形式与技术便成为我们在对产品进行评价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在形式—技术坐标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设计的美学理念融会其中,以此来作为的我们衡量产品设计的美学量化综合指标及评价内容。

二、设计美学模糊评价标准的具体阐述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设计的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工业设计是人类在现代大工业条件下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一种创新的社会实践,是技术与与艺术形式的高度自觉。设计美则是建立在技术发展与形式创新基础之上的一种艺术性的造物活动带来的心理体验。设计美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为了在产品设计中探求技术美与形式美的完美结合并以此指导我们的设计实践,在设计活动中追求感情与情境的诉求,让消费者在产品使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和生命情感的体验享受。

1.技术美。这里技术指的是产品的核心功能,即产品的使用功能、生产产品的材料和加工工艺、使用产品时涉及到的界面关系(如按照按钮、屏幕、语音等提示进行操作)。技术美侧重于理性,是产品设计中理智和推理的思维形态的表现形式。

2.形式美。通常我们说到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及其组合规律(如整齐一律、节奏与韵律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本文将形式美定义为是能够将美感与产品与服务中人机结合起来的造型,在视觉、感觉和听觉等属性间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侧重于感性、情感和灵感的艺术思维。

3.体验美。体验美指的是在产品使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和谐的人—机—环境关系,合适的人机尺寸及友好温馨的人机界面,亲切的人性化关怀,合理完善的功能,及其外观质量和外观形态表现或传达出一定的信息、表情或情感,在产品的多次同样使用的记忆中所形成的经验,所带来的一种美妙体验。或者说是技术与形式的结合度,在产品使用过程中所形成的总体审美体验。在18世纪哲学家鲍姆嘉通(Baumgar-ten)首先提出了美学体验这个词并将其含义改变为感官的满足或感觉上的愉悦,艺术作品是因为这个原因而产生的,即为了满足人们感官的感觉。而在这里特指产品本身的在技术、人机理论及形式美学规律等方面的运用,对消费者在心理和生理上的情感体验的提升和挖掘,也就是说产品通过一系列的具体功能效用和人机工程上的易用性、安全性、和舒适性以及形式美学规律的探究,使人们在生理和心理感受到的愉悦体验,从而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某种共鸣。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所追求和期待的已由机械的、毫无生气的物质满足过渡到更具有生命情感的体验享受。正如经济学家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指出:体验经济时代已经到来。顾客的需求不仅仅是产品或服务.他们还追求感情与情境的诉求。产品设计美学是探究提高人类生活品质的美学规律,其最终目的是要人类在科技文明的发展和现代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的平台上,自由的生存和发展。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生产、为了“物’的实现,而同时也使人类实现了诸多精神需求且获取了很多美的心理体验。

三、小结

产品设计是以产品这一实物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它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艺术方法按照功用规律和审美的规律来创造。设计的独特表现形式使美学这个主题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介入了人们的生活。产品设计迫切要求人们正确认识产品的形式与审美的关系,用“美”的尺度,设计制造富有形式美感的现代“艺术品”——产品设计。本文以技术—形式坐标系为基础,结合产品设计的美学准则,将产品设计的美学评价归纳为技术美和形式美以及体验美,对设计评价标准指数型量化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提高工业设计美学评价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社会在进步,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在提高,设计师只有根据设计美学的评价标准,提倡人性化的情感体验设计,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出发,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发展,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大环境之中。

参考文献:

[1]荆雷.设计艺术原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2]王介民.现代工业设计概论(中英双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