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下社区体育资源转型研究

时间:2022-03-05 02:54:21

共享经济下社区体育资源转型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以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作为分类依据将社区体育资源划分为有形体育资源和无形体育资源进行调查研究。本研究将北京市海淀区北太平庄街道各社区作为调查对象,在分析该街道内各社区体育资源的供给现状和主要问题后,结合实际提出了利用共享经济模式促进社区体育资源整合发展的转型路径及其保障措施,以期为北京市海淀区北太平庄街道以及国内其他街道、社区提供体育资源供应的新型发展路径。

关键词:社区;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经济

一、前言

体育资源可解释为帮助人们达成各种体育活动的要素及要素组合。体育资源包含多重分类标准,本文以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为分类依据将社区体育资源划分为有形体育资源和无形体育资源展开调查研究。其中有型体育资源包括体育场地资源、体育器材资源、体育人才资源,无形体育资源包括体育文化资源。社区体育活动能够满足人们在日常社交、身材管理、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要,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体育锻炼的积极作用并加入体育锻炼的队伍中。然而,目前我国多数城镇社区皆存在体育资源短缺的现象,体育资源的短缺不仅使城镇居民的健身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强国战略的推行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近年来,共享经济在我国已被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本文认为应对社区体育资源供应不足的问题,可利用共享经济模式促进社区体育资源的整合与转型。首先,这种转型模式具有利民作用,它可以最大化的拓宽居民体育锻炼的选择性,满足居民多元化的体育需求。其次,这种转型模式有利于为社区减负,解决社区因资金不足而造成的体育资源匮乏问题。再次,这种转型模式有利于为政府减压,最大化的节约政府的财政支出。最后,这种转型模式有利于搭建共享体育资源平台的第三方企业树立优质的社会形象,为其开展其他行业的业务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基于此,本文将北京市海淀区北太平庄街道各社区作为调查对象,在分析该街道内各社区体育资源的供应现状和主要问题后,结合实际提出了共享经济与社区体育资源融合发展的转型路径及其保障措施。

二、社区体育资源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社区体育场地资源可达性低下。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我国要加快推进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的建设。目前,北太平庄街道内存在体育场地可达性低下的问题,超半数居民步行到达体育场地的时间超过15分钟。体育场地的可达性低下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居民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该问题牵涉多方因素,而社区对于体育场地的规划布局不够科学是其主要掣肘因素之一。(二)社区体育器材资源供非所求。在我国的《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中明确规定了城市社区应具备14类基本社区体育器材。调查结果显示在北太平庄街道下辖的37个社区中,多个社区的体育器材数量远不达标。目前北太平庄街道内各社区主要是采取以供定需,精英化决策的方式供应体育器材。这使得各社区在购置体育器材时缺少对人口结构、居民需求等方面的考量,这也是导致体育器材在种类、数量等方面出现缺失的重要原因。(三)社区体育人才质量欠佳。目前北太平庄街道内各社区均配备了社会体育指导员,但其指导员在质量上存在一定欠缺。这是由于各社区在招募社会体育指导员时虽然注重对学历、相关证书进行把关,但对于应聘者是否具有体育行业的从业背景、是否系统学习过体育专业的相关知识把关不严,很多社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并没有系统化的学习过体育方面的专业知识,他们在组织体育活动时容易暴露出很多问题,这也使得许多居民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认可度较低。(四)社区体育文化宣传不足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的体育强国发展战略,其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做好体育文化的普及和推广。北太平庄街道各社区的体育文化普及程度不高,且存在宣传形式单一的问题。多数社区将制作视频、海报作为宣传体育文化的主要形式。这类宣传形式减轻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但该种宣传形式互动性较差且效果甚微。

三、社区体育资源的转型理念与转型路径

(一)社区体育资源的转型理念:共建、共享、共赢。在多元化居民健身需求与有限化社区体育资源产生矛盾的情况下,本文认为可借助共享经济作为转型路径,打造以政府主导,社区为协同,第三方企业搭建平台的三方合作模式,形成线上线下相联动的O2O平台(onlinetooffline),以实现社区体育资源的共享化发展。借助互联网平台的高效率和易传播性,采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体育资源供给模式,可有效促进各类体育资源的整合。打通体育资源需求方与供应方之间的互动渠道,减少闲置体育资源的浪费,提升社区体育资源的整合性。(二)社区体育资源的转型路径:有形无形全面共享。1.体育场地资源共享。根据社区居民健身需求的不同,可采用微付费与免费的形式实现体育场地的共享。首先,共享体育资源平台可搭建共享体育健身仓并采用微付费形式,以社区居民住宅区为点,步行15分钟的范围为面,打造15分钟内步行即达的共享体育健身仓以拓充体育场地资源,以满足对高体育需求的人群,方便其就近进行体育锻炼。其次,针对无体育器材需求或无运动兴趣的人群,应采用无偿开放住宅附近公立体育场地的形式激发其体育锻炼热情。2.体育器材共享。共享体育资源平台方可依据搬运难度及器材重量划分为固定性和移动性体育器材,可移动性体育器材在平台预定后可送至居民住宅处,方便居民在任意地点进行体育锻炼。在平台预定固定性体育器材后则由专人将体育器材送至共享体育健身仓,居民在指定时间到达预定健身仓可开展体育锻炼。此外,面对居民体育需求的广泛性和不确定性,共享体育资源平台方一方面应允许有资质的商家入驻平台,使体育器材的种类和数量得到进一步扩充。另一方面平台方可采用发放代金券、优惠券的形式对居民家中的闲置体育器材进行回收。这样既可增加体育器材的多元性,又可减少体育器材的浪费,并增强居民对共享体育资源平台的使用粘性。3.体育人才共享。一方面,共享体育资源平台可借助其线上优势,聘请专业体育机构的体育工作者开展线上体育教学、线上健身视频等形式对体育人才资源的不足进行补充。另一方面,共享体育资源平台可借助网络的易传播性,体育志愿活动,吸引体育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其中。此类志愿活动不仅可补充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短缺,还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其所学体育知识的实操能力,为我国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增添助力。4.体育文化共享。共享体育资源平台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数据捕捉能力,收集平台用户浏览各类体育知识的持续时间和浏览频次,在了解用户取向后推送使其感兴趣的健身帖、体育赛事信息等,激发人们对于体育资讯的关注。此外,平台还可向居民推荐拥有共同运动兴趣的其他用户,让居民有机会与体育兴趣相近的人一起进行体育锻炼、团购体育赛事门票、相约体育旅游等。

四、社区体育资源的保障措施

(一)政府主导:健全社会体育资源管理顶层设计。首先,政府应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健全体育资源共享化发展的相关行政法规及其惩罚措施。为体育资源共享划定基本红线,明确权责机制,使得共享体育资源平台得以规范化发展。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应敦促共享体育资源平台做好用户信息保护工作以保障用户的隐私安全。其次,政府部门应完善共享经济的征信体系,将共享体育资源平台方、平台入驻商家、个人用户纳入个人与企业征信系统,提高共享体育资源平台搭建方及其商家的准入门槛,严格做好资质审查工作。最后,政府应建立三维绩效评估体系,从政府、社区、居民三方评估共享体育资源平台的工作。(二)社区协同:协助促进体育资源共享。首先,社区应加强对共享体育资源平台的工作协助,形成信息共享的良性互助关系。在共享体育资源平台遇到问题时及时给予帮助,支持其各项工作的开展,并代替政府对共享体育资源平台实施监管工作,确保平台的规范化发展。其次,社区应利用其影响力向居民推广共享体育资源平台,增强居民对平台的了解,让更多有居民加入共享体育资源平台并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最后,社区应定期做好居民使用共享体育资源的反馈记录。反馈记录可既是绩效评估的可靠依据,也可为体育资源供给方与使用方搭建互动桥梁,使平台方了解居民需求,并动态调整平台的运营模式及各类体育资源的配备量。(三)共享体育资源平台:推进体育资源共享的建设工作。首先,共享体育资源平台应构建精密的信息安全防护系统,针对可能出现的网络攻击行为制定相应防御措施,做好对居民身份信息、网络浏览记录等数据的加密处理,采用多重身份认证手段,保护用户隐私不被盗取。其次,共享体育资源平台应成立专门的安保与卫生部门。安保部门主要负责对体育器材及场地进行检查和报修,及时撤换出现故障的体育器材。卫生部门则负责体育场地及器材的消毒工作,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最后,共享体育资源平台应建立高效率的客服部门。增加人工客服的人手及工作效率,使用户寻求帮助时能较快得到有效建议。

参考文献

[1]徐磊.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资源社会共享的困境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17(07):110–113+119.

[2]SchorJB,FitzmauriceC,CarfagnaLB,etal.ParadoxesofOpennessandDistinctionintheSharingEconomy[J].Poetics,2016,54:66–81.

[3]刘亮,王惠.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我国公共体育资源供需矛盾的消解与改革路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04):51–55.

作者:谢景怡 张利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体育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