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09-24 16:11:43

共享技术

共享技术范文篇1

我国农业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已经取得长足发展,农业信息化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在农业信息、提供科技服务、引导生产经营等农业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些年的实践表明,信息在玉米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而我国玉米的信息化建设却大大落后于玉米生产的需要。加强玉米业产前、产中、产后信息指导服务工作,组织引导玉米农民走向市场,提高玉米产业的竞争力十分紧迫。只有加强玉米生产技术信息平台建设,促进玉米业生产技术信息、玉米业科技成果的迅速普及推广,才能不断增强玉米业的竞争力,促进玉米增产增收的目的。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无线通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短信来进行信息资源共享成为便捷、经济、高效的途径。本研究综合利用现代信息与网络技术最新成果,设计一个玉米生产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提高玉米生产全过程的信息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2研究现状

为了更好地吸取前人的经验与研究成果,对国内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合调研。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研究包括玉米生产信息网站、基于WAP技术的农业信息网、短信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三方面。

2.1玉米生产信息网站

这是通过互联网访问的以玉米生产有关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网站,本研究所要建设的玉米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从本质上讲是属于这一类型的信息网站。目前这类网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中国玉米信息网。提供玉米价格、玉米行情分析、行情快递、期货信息、供求信息等栏目。(2)中国玉米网。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创办,系统介绍了玉米实用技术、品种推荐、无公害生产技术咨询等栏目的信息,同时也有专家咨询等互动版块,是目前国内最专业的玉米信息网站[1]。该网站的内容设置,也是本研究的主要参考对象。(3)中国玉米种子网。主要是提供不同类型、不同品牌的玉米种子交易信息。(4)吉林玉米网。由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中心和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服务中心,主要关注玉米的种植技术,包括有市场动态、供求信息、玉米科技、品种优化、耕作技术及植保技术等信息。(5)鲜食玉米网。榆树市鲜食玉米产业协会主办的网站,以鲜食玉米为研究对象,提供玉米天地、行业动态、种子擂台、种植技术、加工技术等方面的信息。

2.2基于WAP技术的农业信息网

WAP(WirelessApplicationProtocol)是一种向移动终端(手机、上网电话等)提供互联网内容和先进增值服务的全球统一的开放式协议标准[2]。WAP将In-ternet和移动电话技术结合起来,使随时随地访问互联网络资源成为现实。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的计算机网络设施环境较差,普及计算机和互联网还有很大困难。随着通信运营商在农村移动通信方面的持续投入,我国农村地区的手机普及率已超过60%,移动通信已成为农村信息化的重要工具[3]。利用手机上网,向农民提供实时、实效、可操作性强的农业信息,解决农民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问题已经成为可能,是解决农村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基于Web的农业网站发展迅速,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网站尤其是农业网站还不多见,研究和开发基于WAP的农业信息网站也就显得尤为必要。信宜市手机农业信息网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信宜市手机农业信息网是广东农村科技信息“直通车”工程在茂名信宜的建设成果之一,建立起了包括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实用新技术、农业生态与环保、农业生物工程、农业气象和农业词典等内容的WAP网站[4]。但是以上提及基于WAP的农业信息网站的特征是大而全,包括了农业的方方面面,虽然也有涉及玉米的生产,但是信息量比较少,也不够深入。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的玉米生产的WAP信息网。

2.3短信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中陆续开展了手机短信服务,为农民提供实时、有效的科技信息服务。广东省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已经提供的短信息服务已经涵盖蔬菜、果树、农作物、观赏园艺植物等各种农产品的供求信息、市场价格、实用技术、专家咨询等方面[5]。中国移动近几年一直在全国各地致力于开展农业手机短信服务,在广东、浙江、湖北等大部分省市开通了农讯通和农信通等短信服务平台。例如,2004年7月广东江门移动推出了农讯通项目,以短信、彩信、WAP等方式保证了农村的信息通畅,该市的体验用户达23万、定制用户达10万、信息发送总量超过30万条;广东省山区信息化项目试点之一高要市,通过手机向粤西地区的农民不定期发送短信,至今已发送各类农业信息10万条、定制用户达16万,拓展了农民的视野,提高了经济效益,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6]。在江苏省,江苏电信于2010年初推出了田园快讯业务,为有农业信息需求的天翼手机用户提供短信息服务[7]。兰州市建立农业手机短信服务平台,组织专家按农时编写易懂、实用的农业技术服务短信,通过与各大手机通讯运营商合作提供的短信发送平台,将短信免费发送到部分农民手里,取得了良好效果[8]。这些实践表明,农业手机短信服务是解决信息进村入户的有效途径,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从目前的资料可发现,与农业WAP网站类似,农业手机短信覆盖面广,是一个大而全的体系,决定了其不可能深入到每一个农作物生产领域,目前还没有专门关注玉米生产的农业手机短信平台。

2.4存在的问题

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在玉米生产信息化建设上不管是实践领域还是研究领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从中也可以发现一些问题。现有的玉米生产信息网站主要是由企业经营的,关注玉米生产的某一方面,如玉米种子、玉米肥料及玉米供求等,取决于该企业的经营领域,缺乏对玉米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关注。同时,网站内容以文字为主,在生产技术介绍、病虫害诊断方面缺乏态视频的内容,不够生动,也没有针对手机开发WAP站点,大多数没有手机短信发送功能。当前已经建立起了一些玉米生产信息化平台,但是信息内容不够综合全面、生动形象,只能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访问,但不具备向用户发送手机短信、通过手机访问的功能,限制了其功用的普适性,使得许多不具有个人电脑的玉米农民无法获取信息。基于WAP技术的农业信息网、农业生产短信息是当前通过在农村普及面比较广的手机来提高信息覆盖面的尝试,已经有了较好的开端,但是应用在玉米生产领域的还相当少。

2.5本研究的启示

针对现有玉米生产信息化平台存在的共性问题,本研究所要建立的广东鲜食玉米信息平台,在技术路线上采用B/S模式,可以使用计算机通过网络访问,由此大大降低其推广应用的难度。针对主要面向广大农民朋友的特征,在界面设计、语句措辞上力求简单明了,让玉米农民能用、会用、喜欢用。在网站的内容上,紧紧抓住“广东鲜食玉米”这一主题,围绕主题搜集资料,从广东鲜食玉米的基本概况、种植技术到加工技术这一整套生产流程都要详细展开。网站资料突破文字为主的桎梏,大量使用来自生产一线的图片、视频和动画等多媒体元素,帮助玉米农民更好地学习玉米生产技术。同时,考虑到有许多玉米农民不具备使用计算机上网的条件,平台还采用WAP技术与短信息,通过手机向农民朋友传输信息。WAP技术与短信息在农业信息中的应用已经展示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并且有了一些成功应用的案例,但是还没有用于专门的玉米生产领域。如果把它们应用于玉米生产信息化,可以解决(至少是大部分解决)共享性和技术的门槛问题。因为在农村手机的普及率大大高于电脑,虽然手机上网在操作上、浏览的内容上不如电脑,但如果仅仅是浏览玉米种植技术及市场供求等信息,还是非常方便的。随着手机上网技术的改进,以及上网资费的逐步降低,手机上网必将成为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农村私营业主的首选。因此,本研究所要构建的玉米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在内容上将突出玉米生产全过程各个环节,在信息传送上除了有通过Web传送的传统意义的网站外,还将通过WAP技术使得手机用户可以访问平台,并提供短信息服务,以最大限度保证更多的农民可以从平台获取信息。

3玉米生产技术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设计

图1是一个通过WAP协议实现玉米生产技术信息资源共享的应用结构模型。由玉米生产技术信息录入到信息资源库,信息资源库以数据库形式存放在Web服务器上。对于一些拥有电脑的的农业用户、企业、技术人员,使用计算机终端通过浏览器登陆系统,直接通过HTTP协议和Web服务器交互。大部分的农户则可通过手机自带的微浏览器经过WAP网关,WAP网关用来连接无线通信网和Internet网,用户请求和响应通过WAP网关和Web服务器交互,并可通过手机终端进行信息,是一个双向、交互的过程[9]。在技术实现上,平台将采用B/S体系结构,前台网站可采取J2EE平台搭配JSP语言来实现(WAP站点则采取WML语言),后台数据库可采取MySQL数据库,数据库和网站程序可运行在WindowsServer2003上。玉米信息平台的功能模块逻辑结构如图2所示。(1)表示层(USL)。玉米信息平台采用B/S模式架构,用户通过Web或WAP方式访问平台,所看到的是平台的表示层(USL)。因此这部分对用户来讲是最重要的,也是本项目研究的重点。平台兼容Web和WAP两种访问方式,因此需要分别建立Web站点和WAP站点。当用户通过计算机网络访问,呈现给用户的是Web站点,当用户通过手机访问呈现的是WAP站点。两个站点在实现技术、表现形式上不同,但是从内容上讲是一致的。表示层的内容分九大模块:基本知识、品种资源、生产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产品加工研究、市场信息、供求天地、在线检索及在线交流。项目将收集并上传大量来自生产一线的图片及资料,采用视频点播系统,将一些专家讲授的案例及最新的技术呈现到玉米农民的面前。通过真实的图片、视频,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快速掌握种植玉米的各种技能技巧。通过在线玉米植物的病理咨询系统,及时把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解决,实现玉米生产的远程诊断与咨询服务,迅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同时为提高市场竞争力,网站还提供玉米市场信息栏目,包括有国内玉米资讯、国际玉米资讯、玉米行情动态、玉米市场分析。(2)业务逻辑层(BLL)。业务逻辑层(BLL)实现系统功能,从逻辑上可以划分为信息系统(用于玉米基本知识、品种资源等模块的内容的增加修改)、用户管理系统(用于平台用户的管理)和短信接口(实现手机短信的发送)三个系统,用于接收用户的操作并给出反馈信息。(3)数据访问层(DAL)。数据访问层(DAL)实现对数据库的存取,所有的动态数据,如玉米生产技术信息的更新、修改、短信的编写等都需要通过数据访问层来访问数据库。由于玉米生产技术、玉米市场信息等资料在最终都是存储到数据库里面,因此根据表示层划分的9个模块确定数据结构,并按照最简化原则剔除冗余数据字段,最后确定数据库的结构。采用MySQL设计数据表,分别用于存储玉米生产技术、玉米市场信息、用户信息、短信等数据。并且,用户还可以执行输入、查询数据的操作。

共享技术范文篇2

关键词:财务共享模式;区块链技术;优化模式

数字经济时代,财务共享模式被大中型企业广泛应二、区块链技术及其特征用。它将业务处理标准化,实现业务集中处理,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核算成本,提升了工作效率。虽然它有很多优势,但随着“大智移云”的不断发展,财务共享模式也逐渐暴露出一些缺陷,亟待我们去解决。随着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更多企业会接受共享服务中心带来的便利(张高峰,2003)。财务共享中心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张志檩,2007),但其发展仍有提升空间,不能盲目照搬国外成果,要建立符合我国企业自身需求的财务共享中心(张瑞君,2008)。财务共享中心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核算处理的风险以及信息安全风险(王姝敏,2018),同时重复性工作也会使员工积极性下降、人员流动性提升(朱若熙,2017)。由于财务共享模式具有一定的不足,相关学者开始研究利用区块链,试图解决相关问题。丁淑芹(2019)构建了财务共享服务的三大区块链思维模式:共识思维、分布与集中共存思维、代码化思维。姚祎(2020)从业财融合的角度,运用区块链技术对财务共享中心的业务范围、信息处理有效性以及决策分析能力进行优化。吴丽梅等(2019)认为企业可以通过架构“双链”的形式实现共享。由于区块链的共享财务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因此,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经验,结合传统财务共享中心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财务共享中心优化策略。区块链,它是一种具有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以及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其实质是一个能够区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数据库。主席曾强调,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加入投入力度,以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比特币的发展,将区块链技术带入广大群众的视野。

现在,区块链技术已从过去单一的去中心化数字货币时代,发展到具有加密算法的智能合约时代,正迎来将万事万物同聚一堂的共享经济时代。区块链有如下特征:区块链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去中心化,去中心化是指具有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统现象或结构。去中心化使得各主体都可以平等对接,每个参与主体都可以通过一个个网络节点加入其中,共同维护区块链的运行。不存在中心节点,单个节点的数据损坏或丢失不会影响整个区块链的运行。在传统中心化网络系统中,黑客对一个中心节点进行攻击便可摧毁整个网络,而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网络中,无中心节点可攻击,这也提升了安全性。区块链上的数据都具有真实性与不可篡改性。它通过分布式记账的方式,使得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个节点在接收到交易信息的同时,都能够共同独立记账,且信息同步,公开透明。链上的数据具备严格的先后顺序以及不可篡改性。因为他们环环相扣,每一个区块的数据被验证无误后,拥有自己独特的哈希值,且被同步到下一个区块中。只要某个区块的数据被篡改,那么其哈希值就会发生变化,就无法与下一个区块中存储的哈希值对应,牵一发而动全身。若要篡改成功,需要修改半数以上的节点,这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区块链中还运用了时间戳技术,在区块信息上增加了时间维度,使得每一个交易行为都真实记录下来,都留有痕迹。每个节点的内容都可以通过时间戳进行定位,实现了全过程全方位的跟踪记录,可以追溯数据来源、数据运行流程。

区块链中,具体的协议代码化,通过“代码即法律”来约束、控制事项的有效运行,从而使链条上的参与者公开透明高效地履行契约,降低可能存在的各种违约风险。它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只要交易满足了以代码形式设定的履行条件,合约就能自动执行,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征,消除了人为操作的空间。企业采用财务共享模式建立财务共享中心后,其数据的存储仍然依托于互联网和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所有未经加工的数据都涌入总部,数据高度集中于共享中心,这大大增加了数据的安全风险,海量的数据更容易遭到外部恶意入侵、病毒攻击。虽然企业可以通过聘请信息安全专家、安装防火墙等方式来应对防范。但数据丢失、损毁、泄露等安全问题仍然层出不穷。同时,总部财务共享中心有了高度处理数据的权限,拥有大量数据资源,这也极易造成会计舞弊事件发生,数据安全性堪忧。对于承担财务众包和外包业务的大型财务共享中心而言,其客户也会担忧涉及商业机密的重要数据信息外泄。企业部分业务对本地依赖性较强,以税收为例,在财务共享的模式下,所有核算业务数据都上传系统,最终汇聚到总部的财务共享中心进行统一核算。然而每个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都有所不同,经济发展状况也不一致。因为地理空间的阻隔,分公司与总公司处于不同地区,总公司很难时刻掌握不同地区的各项税收动态,并以此为依据及时了解经营业务、核算情况以及洞察实时税务风险。其对于国家政策方针、税收征管措施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滞后性的,这就会增大对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申请难度,企业丧失本可以享受的税收优惠可能性随之增加。同时,由于距离的阻隔,也易于造成同当地税务人员的沟通不畅、交流受限。财务共享中心承担了属于各分公司财务部门的大部分业务。一方面,这使得分公司财会人员权限缩小、工作内容受限。每天重复性处理简单的数据整理上传这些含金量低的工作,使得他们工作积极性下降,消极懈怠,敷衍了事,最后选择辞职离开,这会增加会计人员的流动性,不利于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对于财务共享中心的财会人员而言,每天要面临大量的数据处理业务,压力倍增。且财务共享中心的设立加强了对财务的控制、更细化了人员的分工,财会人员每天面对的都是具有标准化流程的单一工作,这会使企业忽视更为关键的风险控制、战略管理等工作。将数据集中于财务共享中心统一处理,改变了传统的授权审批流程,使流程更加细化、更具规范性。但这种模式下,不同岗位人员权限不同,每一层级都要接受其上一层级的管理,需要层层授权、审批、复核才能保证其规范性。这种模式会导致其营运成本依旧偏高,审核退回会导致时间大量浪费。此外,所有审核信息全部聚集于中心,易导致业务堆积,也会延长业务授权审批时间。财务共享模式与时间戳技术及相结合,可以保证在交易信息发生时,数据已经完整录入且具有可追溯性,能够进行验证。各节点共同对数据进行维护更新,个人主观因素对会计信息的影响程度降低,提升了数据的安全性。哈希算法、密码学等技术的运用也保证链条上的信息真实可靠,数据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在区块连上扎到想要的全部信息,避险了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数据风险。通过智能合约实现业务操作的自动化,智能合约将规则以代码的形式写入程序,一旦合同签订或是业务处理的有关要素符合了提前设定的条款,就会自动触发进行下一项处理,不用担心人工干预产生的风险。同时也降低了对财务人员的依赖性,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利于提升工作效率,将财会人员分配到更加需要分析决策的岗位上。财会人员可以各司其职而又相互协作,可以在资金结算方面利用智能合约,通过自动化参数设置,针对不同资金结算场景,实现报账、审核、结算付款的管理,资金支付流程,降低会计人力资源的投入成本以及时间成本;可以利用智能合约,进行会计业务核算,当检测到关键会计信息时,自动识别分类出属于哪一种业务类型,再调用对应模板,使其完成与相关联的会计科目进行匹配并反映到账簿报表中。财务共享授权及反复审核的问题可以通过分布式记账模式加以改善,通过分布式记账,总部的集中权限会部分下放给各分支机构,各节点上的分支机构也拥有了平等的记账审查权限,因而可以简化繁琐的审批处理流程。分支机构能够自出处理业务,组织机构扁平化,降低了集团授权营运成本,让企业经营更具灵活性。各分支机构可以根据当地税务信息有针对性的开展业务进行经营,降低层层授权引起的时间成本带来的不利影响。因地制宜,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共享技术范文篇3

社会网络的定义:罗家德认为社会成员在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较为稳定的社会关系,它包涵了人际关系和网络的结构特征对社会中的现象解释。总的来说社会网络是企业与网络内其他各成员(如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金融部门及其他中介组织)所形成的各种资源和关系的集合。它包括网络结构和网络关系层面。知识共享的定义:员工个人的知识(显性和隐性)通过各种各样的交流方式被企业内其他成员共同分享,进而转变为企业的知识财产。这个过程包含了个人与个人的知识交流,知识在个人,组织和网络内的循环流动过程。技术创新的定义: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将技术创新分为产品、工艺、原材料、市场和组织的创新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拥有专业知识的员工、管理系统的技能、技术系统及企业价值观。

二、社会网络、知识共享与技术创新维度的划分

社会网络维度的划分:Burt于1982年提出“关系-位置”网络分析模型:结合了分析的方法和分析的对象提出了位置分析和关系分析方法。它主要研究对象是:网络成员处于网络中的关系及其强度、行动者在网络中的位置。本文也采用关系位置法将社会网络分为网络结构、关系强度两个方面。网络结构包括网络中心性、网络密度和网络的范围(尹享邑,2009;王霄云,2005)。关系强度具体包含了连接稳定性,互动频率和互惠性(Gr-naovetter,1990)。知识共享维度的划分:当前对知识共享的测量有两种常规方法,一种是倾向从知识存在形式(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分享程度来衡量知识共享的水平。第二种主要是从知识的传播形式,包括知识的获取和知识的提供来衡量知识共享的程度。本文选择第二种形式,即从知识的搜索和知识的转移两个方面考虑知识共享。技术创新的维度划分:通常情况下,国外学者用专利使用数量与专利的应用情况来衡量创新绩效。如David-son&Mcfetridge(1987)以技术取得的范围、速度来衡量创新能力。Hage-doom&Cloodt(2003)用R&D投入、申请和引用专利的数量和新产品数量来衡量创新绩效。国内学者张方华(2006)从创新效率这一角度考虑,用新产品开发速度、年创新产品数、创新产品的成功率、每年申请的专利数、新产品占总销售额的比重这五个指标来衡量技术创新能力。本文从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两个层面考虑。

三、社会网络、知识共享与技术创新的相互关系

(一)社会网络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主流方向主要从网络结构和网络关系两个方面来研究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关系。从网络结构方面来看,主要从网络中心度,网络范围,网络密度来考察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关系。企业如果在网络中占据的结构洞越多,则企业在整个信息网络传输中占据的地位越有利,企业能够更多的了解技术的变化,并作出相应的技术决策,所以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就会占据较大的优势。Powell(1996)认为网络中心度的高低与企业和其他团体单位合作技术开发程度、市场信息的流动速度呈正相关,最终影响到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率。另外,绝大本分研究(Bauxn,Calabrese&Silverman,2000;彭新敏,2009)认为,网络范围越大,意味着获得的关系资源越丰富,企业在创新过程中能有更多的方法获得知识,形成一种创新规模效应。在网络密度方面,赵晓庆和许庆瑞(2002)认为企业能与更多的组织成员产生联系则企业的网络密度会更大,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随着联结强度的增强,企业间的信任感提高,有利于彼此之间的互利,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从以上观点分析可以看出:社会网络的中心性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正相关关系;社会网络的范围与技术创新能力成正相关;社会网络的密度与技术创新能力成正相关。从网络关系方面来看,主要是通过研究关系强度、关系质量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一般情况下认为关系强度越强,越能加深与其他合作组织的情感和信任,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其在技术创新创新过程中产生的不确定性风险。网络关系强度包括网络各个节点之间交流的时长、感情的密切程度、认识程度和互惠性,网络的关系强度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彭新敏(2009)认为比较强的社会关系,有利于高质量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扩散,赵晓庆和许庆瑞(2002)比较强的社会关系是信任和互利的基础,可以规范合作伙伴行为,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社会网络关系的联结稳定性和技术创新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社会网络关系的互动频率能够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社会网络关系的互惠性性对技术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二)社会网络和知识共享的关系

主要从网络结构与网络关系两个方面来探讨二者的关系。从网络中心性方面来看,根据前文涉及的结构洞理论,在较为松散的网络结构中,容易产生较多的结构洞。网络中处于“桥”的一方能够获得更新更广泛的信息,能够促进新知识在组织内部的不断双向流动,进而能够促进网络内部的知识共享。中心性对知识共享的正向影响被很多人研究过,如Hansen(2002),Perry-Smith&Shaller(2003)等。一般认为,较高的网络中心性的个体往往在组织中有较高的权威,一定程度上可以支配其他的员工,促使他愿意知识共享。由于中心性较高的个人或团体具有核心的地位,其他成员或组织对其知识能否共享的期望也很大,中心性较高的个人或团体为了维护自己的威望和地位,会努力实现与大家知识共享的愿望,最终促进了网络中的知识共享。例如Perry-Smith&Shaller团队中越是处于核心位置的个人就越能掌握越多资源,知识共享的效果也越明显。从网络密度来看,蔡铂、聂鸣认为密集的网络加深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方便了隐性知识和敏感信息的交流,促进信息和知识在企业之间的流动,有助于企业的知识共享。谢鸿明等(2009)认为,网络密度越大越有利于团队获取外部知识,网络内部的知识交流也更充分。朱丽亚(2009)的研究表明,在企业知识转移的过程中,知识发送端的网络中心度促进知识的发送,网络密度促进接收端知识的接受,而网络范围可以促进接收端知识的吸收。从网络范围来看,Reagans认为随着网络范围的扩大,网络成员有更多的机会获得知识源,进而有了显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机会,促进知识共享。在社会网络中,作为网络一个节点的企业如果能够占据网络的中心位置,就可以控制更多的相关资源,获取其他成员提供的知识和技术;为了维护自己的威望和地位,中心性较高的企业也会努力实现与大家知识共享的愿望,最终促进了网络中的知识共享。同时,企业不仅仅要与高校、科研院所、银行、中介组织建立联系,还要扩大与供应商、大型客户和其他企业的相互联系,尽可能的挖掘出潜在的关系,从而拥有更多的信息获得和分享渠道,促进网络成员的知识共享。因此网络的结构和知识共享有如下关系,社会网络的结构(中心性、网络范围、密度)与知识共享(知识搜索、知识转移)成正相关关系。从网络关系的角度来说,格兰诺维特将关系分为强弱两种,两种关系在知识的搜素和转移中作用相异。NooteBoom对美德两国的企业进行实证研究时发现,企业合作机制稳定性越高则网络成员之间有信任感越强,从高有利于知识共享。一些研究表明企业联系的稳定性、关系的互惠性和联系频率的增加可以使企业与合作伙伴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增强彼此的互信,推动网络内部的知识和信息资源的分享,增强知识共享的意愿。因此网络关系与知识共享之间存在下面的的关系,社会网络的关系(联结稳定性、互动频率、互惠性)与知识共享(知识搜索、知识转移)成正相关关系。

(三)知识共享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缺乏知识和经验,知识共享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减少学习中的各种障碍。Henson和Mors(2005)从知识共享的过程出发,将知识共享分为三个过程:是否共享的决策、知识转移和知识搜索。是否共享的决策就是决定是否向组织外部吸收新的知识;知识搜索是指组织内成员寻找所需要的知识的过程;知识转移当找到了所需要的创新知识后,把知识吸收整合为组织内部的知识同时应用于实践中。主流研究者普遍认为,知识的获取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极端重要(如Yli-Renko,Antio&Sapienza,2001)。Yli-Renko(2001)认为与合作伙伴间的相互交流可以得到知识,这些技术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能够为高新技术企业新产品的开发提供强有力支持(Yli-Renko,2001)。Wu&Tsai(2005)提出知识转移作为知识共享的重要方式,可以营造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氛围,有利于企业的学习。Tsai认为知识转移能提供给成员之间交流合作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显著刺激知识的再创造和提高组织创新能力,知识转移可以将新产品开发需要的知识转移给所需要的成员。知识共享可以帮助企业通过不同的渠道不同的发送者将知识流转移到技术创新的团队中,增加了企业的技术创新知识存量。在社会网络中,企业间的交流和企业内部的交流共同促进知识的吸收和转换。知识共享的过程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减少技术创新失误,增加知识存量,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四)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

网络关系方面,Inkpen和Tsang认为网络关系有利于信息和知识的流动,企业可以更好的吸收和研发新技术,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好的技术创新能力。其他研究也发现了知识共享在网络关系与技术创新之间的中介作用。如余红剑研究新创企业时发现,新创型企业与合作组织之间的良好网络关系能够增进双方之间的知识共享意愿,提高企业的学习与整合应用能力,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左惟和李丽研究酒店连锁企业时,从社会资本理论角度探讨了网络关系、认知维度与企业内部组织间知识共享对知识资本和组织绩效的影响程度。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在网络关系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中知识共享产生中介作用。网络结构方面,Ahuja发现网络成员的联系强度越大,知识在网络内部的扩散程度越大,网络成员越容易获取知识,从而提高了知识整合能力,促进了新产品和新技术的产出。Paruchuri认为企业在网络中心的位置可以改变网络内部的知识流动,从而影响企业的创新活动。国内的李随成和高攀认为网络中心性与知识获取机会成正相关。位置中心较大的成员能够缩短知识搜寻和获得的时间,提高知识的整合能力,从而促进了企业创造新知识的能力。陈伟和杨早立从知识共享和知识整合的视角探讨了网络的结构与企业核心能力的相互关系。因此得出如下结论:知识共享在网络结构和网络关系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中有中介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共享技术范文篇4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云计算服务;外包模式;财务共享

在全球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针对当前大部分企业以财务云计算服务中心和财务外包两种模式为主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进行研究,发现在区块链技术的支持下,企业能够在原有的会计信息系统当中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管理,为实现财务透明化、公开化和共享性职能提供了有效的经验借鉴。利用区块链技术对财务共享服务进行完善可以充分发挥会计核算的准确性特征,进一步实现提高企业会计核算结果准确性、完整性和高效率的目的。

一、企业财务云计算服务中心模式

(一)传统企业财务共享现状。根据当前企业内部利用财务云计算服务中心进行会计信息统计的效果来看,选择网络云平台和计算机扫描处理数据,能够在最大范围内完成各项数据的统计核算和处理,同时能有效避免对企业内部分散和重复的会计信息进行统计。在这种云计算服务中心模式下,尽管企业内部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和监督职能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但仍旧存在一定的信息安全问题,无法彻底实现信息监管的有效性和披露的及时性需求。(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优势。为降低更换原有系统耗费的大量成本,实施有效的系统共享管理升级,将区块链技术融入企业财务云计算服务中心模式当中,可以在兼顾成本效益的同时完成风险的有效控制。首先,融入区块链技术以后,企业传统的数据输送通道和方式得到了变化。企业能够借助自身原有的网络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信息共享平台,利用原有的数据平台完成产品生产和销售中各个环节的成本支出和收益回馈记录,将不同时间段和不同区块内的全部财务信息进行类型比对和数据处理。在区块链技术的支持下,企业财务信息数据传递的方式实现了更改,由数据记录窗口及时对各项业务数据进行共享传递,不再一次性输送数据,有效降低了数据损坏的风险。其次,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在会计信息平台当中能够对信息共享实现有效监督。企业管理者能够随时对企业的各项交易信息和资金流动渠道进行监督,采取的分布式记账方法能够避免数据更改的问题。同时应用区块链技术以后,去信任化功能的应用能够避免数据被消除或随意更改的问题,企业管理者只需要凭借各自的密钥对区块中的财务信息进行查阅,这意味着企业的财务信息已经能够实现自主报告,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财务报告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财务信息不对等的问题。除此之外,区块链技术也能实现会计职能的转化。按照相应的构建标准对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进建设时,企业的财务数据信息能够更加安全的传递到信息服务中心,各项生产活动也能够在区块链技术的配置下实现稳妥支出核算,财务数据的安全性和合法性直接由业务部门负责,这意味着企业会计人员的职能已经实现了明显的转化,会计人员能够更加自由地对业务进行处理。同样,采取区块链技术以后,利用集中化管理技术能够对所有的项目成本和资源进行统一调配处理,企业对信息的获取和利用更加便捷有效。

二、中小企业财务外包模式

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信息数据的统一处理下,中小企业的财务信息数据能够得到更加可靠迅速的处理,企业会计核算和监督的职能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延展,不断向经济控制和发展预测等管理性质的职能进行转变。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在中小企业的财务外包模式当中,最主要的变化是企业原有的资金管理服务能够实现外部管理。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由于区块链和财务外包模式的融合需要对以记账为主要形式的财务外包模式进行转变升级,因此具体的操作流程需要从以下四个步骤完成:首先,构建完整的信息记录平台完成客户信息的管理和记录。采取财务外包服务最主要的要求是要对委托企业的业务交易数据进行记账,由记账公司将业务发票等数据传递回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在此过程当中容易出现业务凭证丢失和错误的问题。而融入区块链技术以后,企业对客户数据的传输和记录需要按照分布式的方式进行扩散处理,不同企业在记账公司的业务被分布在不同的财务区块当中,必须要凭借该公司指定的密钥才能够完成区块信息查看。在这样一种技术支撑下,一旦出现会计信息核算错误的问题能够准确查到主要的责任人,避免了财务处理权责不明确的问题。其次,记账公司可以采取独立的业务核算链条,对不同委托记账公司的业务凭证和其他财务信息进行管理。在会计信息操作系统的辅助下,委托企业的财务信息核算工作能够得到更高效率的完成。财务会计复核人员只需要根据原始的财务资料对业务进行单独检查核算即可。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下,企业委托财务核算的过程更加公开透明。同时记账公司也能够有效监督委托企业的经济往来业务,有效完成会计监督的职能。再次,委托企业选择记账公司后,各项税务支出需要由记账公司完成。税务机关部门在监测企业的税款缴纳业务时能够借助记账公司采用的资金链和企业财务区块实现相互的资金检查,记账公司、税收部门、委托企业和其他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之间能够借助信息服务平台形成有效的链接。而记账公司只需要借助银行登记的财务数据账户,就能够依据委托企业的经营状况,准确计算出需要缴纳的税款并且完成纳税等服务。在这种会计计算智能的辅助下,税收管理部门和记账公司之间的信息能够得到有效的记录和监管,这对于税务机关后期检查和企业信息管理等活动的正常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最后,中小企业选择外包财务服务公司可以满足有效的金融平台连接需求。委托公司需要银行开户或其他金融服务时可以由记账公司凭借身份信息代替完成,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借助广播数据将各委托公司的财务数据插播到委托公司的银行区块当中,极大程度上省略了委托企业和银行交易之间存在的复杂手段。除此之外,企业拥有的银行账户信息和资金也能够进行日常数据检测核算,在数据传递和交换的途径当中能有效规避信息泄露的风险,有利于企业提前预测自身存在着资金风险问题,也便于记账公司及时帮助委托企业完成贷款申请和其他抵押财务活动。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在财务共享服务当中能有效解决企业在财务信息和会计核算活动当中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更加及时有效地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公开化处理。尽管区块链技术在实际应用当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应用缺陷,包括错误无法修改、人为操作失误等行为难以得到管控,但在绝大多数层面上能够有效降低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着错误和风险,也有利于转变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能性质,进一步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活动的效率和工作质量。因此,在企业财务信息共享管理活动当中对区块链技术进行应用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的准确性和便捷度,是促进新时期企业财务共享服务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田全荣.新科技时代推动财务转型经验路径总结——基于财务共享服务视角[J].经贸实践,No.230(12):160+162.

[2]吴清洋,罗施羽.区块链技术下施工企业财务共享中心建设的展望[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7(01):33.

[3]陆隽.关于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未来研究的若干思考[J].中国市场,(27):77-78.

[4]吴丽梅,丁洁,王深茏,etal.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财务共享模式架构[J].会计之友,602(02):151-156.

共享技术范文篇5

教育随信息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传统的粉笔加黑板到电教设备辅助教学,再到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今天的大数据应用和人工智能正在改变人类教育的未来。聚焦到信息技术带来的资源共享,笔者认为其在教师备课、教学手段选择和教学效果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1丰富教学内容。基于互联网技术实现全世界范围内的知识共享,集合众多人的智慧,分析知识的储备和积累及运用。过去,教师只能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积累完成教学设计,因此,教师个人的视野决定了教学设计的质量以及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自从信息技术发展起来,互联网将一切知识和人进行互联互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知识帮助实现知识的增长。尽管是教师个人授课,但是其学习的知识更多,速度更快。全球的知识共享已经能够帮助教师形成兼具深度和广度的知识储备体系。资源共享大大促进了教师个人知识能力的提升,也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2创新教学设计。传统的教案变成教学设计,这其实是教育观念的变革带来的影响。在信息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带来的资源共享,也带动了教育技术的创新和教育理念的更新。翻转课堂、教育改革等变化就是基于教育理念更新和变革形成的。因此,在学校的办学实践中,教师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创新教育教学理念,而对于教学设计的变革,很大一方面就是基于资源共享和理念共融。随着教育理念的变革,教师的教学设计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在教学设计的变革下,教师的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1.3更新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对于教学变革的最大影响是促进教学手段的更新。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于课堂教学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尤其是在教育技术变化的基础上,音频、视频、VR等现代教育技术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的体验,学生在不断地变革中发现问题,找到问题,从而实现更深入的教学变革和更良好的发展。对于教师的学习而言,这对教师的教学手段革新,尤其是教育观念的变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社会发展情况下,由资源共享促进教育技术革新,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影响重大。1.4创新教育评价。在信息技术手段变革的基础上,教育评价的变化也随之而来,教育评价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例如,现阶段基于资源共享的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教育评价方式转变正在促进学校在数据管理上不断进行更新。大量的教育评价开始从数据出发,学生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在不断的更新中进行自我的学习评价。对于教师工作的评价也在不断地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内容上的评价形成较好的评价机制,例如,杭州十一中采取刷脸的模式帮助学生在不断更新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较好的教学评价方式,也给家长和学生清楚的自我认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已经开始接受这种相对有效的评价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变革。

2基于资源共享的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促进研究

在资源共享的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必须要明确教师和学校的双重责任。教学工作主要针对教师,但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必须要满足现有的教育教学手段的变革。首先,学校要能够接受信息技术的变革对教学的影响,然后是转变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进而传导到学生身上,提升教育教学质量。2.1学校管理层敢于应用教育信息化。这一点对于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改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校长不能正面解决这些问题,深刻认识这些问题,接受基于资源共享的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实际价值,那么会很难实现更深层次的改革和创新。目前学校领导对于信息技术的认知开始逐步处于开放阶段,已经充分意识到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对学生的促进和发展作用明显。基于此,当前的信息技术变革的第一关已基本打通,但是还需要将信息技术在商业中的运用与学校的办学费用相衔接,这是一个非常有必要解决的问题。教育信息化的运用单纯依靠学校的力量恐怕难以实现,必须充分运用好现阶段的教育教学成果,扎实推进学校的教育变革,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2.2教师敢于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基于资源共享的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教学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需要全体教师的配合来实现更大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明确信息技术的巨大价值。根据观察和研究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都愿意改变自身的教育方式,但是也必然有部分教师缺乏能力进行这类变革,尤其是部分年纪大的教师不愿意改变自身的教育方式。因此,当前的信息技术对于青年教师的引导作用更加明显,学生也更愿意接受新的教学手段。实现学校的教育技术变革必然会深刻地影响和改变教学的方式和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需要发挥带头作用,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当前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教师具备敢于自我剖析的勇气,敢于面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接受新的教育理念,遵循科学的教育规律,从而实现自身对教育教学的崭新的认识。事实上,决定教学质量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学生。教师的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2.3学生创新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之间有很大的关联。资源共享下的教育技术手段的变革对于学生的转变和发展具有较强的影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实现更深入的教学手段更新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认知水平也会产生较大的变化。学生依托互联网学习,学习和掌握互联网范围内的知识体系,学生的认知开始逐步转向自主学习,互联网上的知识已经能够大大满足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而且必须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实现更大的突破。在现有的互联网技术的协助下,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得到提升,教育教学方式也不断实现更大的变革。当前的教学手段下,学生的学习模式在不断地变革,不断地更新,从而提升自身的学习。学生学习方法的创新必然会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增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实现更大的突破,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严莉.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3):49-52.

[2]朱茂琳.批判性思维培养视角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23):27-30.

[3]李现.“云空间”数据信息技术在高职学生教学中的改革与应用[J].中国培训,2016(22):155+158.

[4]郑颖,林文雄,吴则焰.现代信息技术与本科教学融通推动高校回归教学本位[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7,7(2):3-8.

共享技术范文篇6

关键词:大数据;区块链;共享经济

一、引言

自2015年“互联网+”战略提出施行以来,迅速崛起了一批共享经济企业,这些企业融入租赁、金融等多个行业,并逐渐遍布市场多个领域。但是,在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共享经济模式在信息安全以及监管保障方面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一方面需要解决技术难题,在另一方面,就必须依靠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力量。因此,将区块链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优势互补,这样的新模式可以为共享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思路和契机。

二、共享经济只运用大数据技术带来的问题

(一)个人信息安全难保障,信息安全存在隐患。在共享经济之中,消费者获得的是商品的有限的使用权力,并不是完整使用权和所有权。因为使用权与所有权是脱离的,所以用户一旦失去暂时使用权,就很难再接触到商品,无法控制自己信息的走向,可能导致信息泄露。在共享经济下会产生许多附加的共享信息,那么大量的用户信息就会被后台运营商掌握,很可能被用于大数据分析来进行市场交易,因此非常容易发生信息盗用现象。(二)信息化建设不完善,信用数据的缺乏。丰富海量的数据资料是大数据技术的基础和核心,因而,共享经济想要得到快速的建设就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善完整的信息数据库。但是如今市场上的不同行业之间所建立的信息数据库都各不相同,完整度上也都有着比较大的区别,行业不同,信息化程度也不尽相同。另外,由于不同行业的原始数据信息标准不同,致使搜集到的数据需要经过加工或者翻译,统一标准后才能使用,所以在准确程度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三)运用的技术过于单一,与传统产业融合有待加强。目前共享经济依赖于大数据技术,首先建立数据模型,然后采集用户数据,最后进行大数据分析,从而探索出用户需求变化以及市场未来发展方向。以用户使用数据来确定市场变化,这样分析出的结果不免有些片面,无法准确地把握市场动向,技术的安全性与成熟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所以对新技术的需要迫在眉睫。比如共享单车,由于用户个人素养的原因,出现了许多车辆损坏、私人占用、乱停乱放等问题,这种问题表明虽然现在共享经济有大数据作为支撑,但是信息数据仍然不够完善、安全,不能过于依赖这种不完整的数据。此外,共享经济与传统产业目前还没有完全融合,出于利益和机会成本考虑,共享经济企业不愿意将数据公开给传统企业,不利于两者间的合作共赢。

三、共享经济引进区块链技术存在的优势

(一)降低交易成本,实现最优配置。随着共享经济模式的逐渐发展,共享经济发展的活力之源是共享经济企业对其产品的大力补助。以网约车为例,在软件刚投入市场时,会发放大额优惠券,增加交易成本。并且,司机在接单时的所在地与用户所在地存在一定距离,去接乘客的过程中会增加额外成本,当用户等待的位置距离司机接单的位置越远,额外增加的成本就越高。但是如果利用区块链技术,就能够智能地将距离最近,成本最低的司机分配给用户,进而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实现共享资源的最优配置,依靠区块链技术达到信息高速传递以及最低成本的目的。(二)完善信用体系,保障用户信用真实。良好的信用有助于成功建立交易关系,是交易双方进行市场交易的基础。以共享单车为例,为了防止单车不被故意破坏与丢失,企业需要用户提供相应的信用信息,这样才能使用共享单车,而如何确保信用信息的准确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区块链技术有着数据公开透明、能为交易双方建立一份智能合约的特点,从而能使交易正常进行,合约的形式具有约束力,可以约束交易双方不得随意中途退出,以免在交易的过程中出现经济损失的现象,从而维护共享经济可以在正常情况下运行。区块链技术下,采用P2P模式来进行数据上传和查找,交易任何一方都可进入该系统来智能查找,通过简单操作就可一目了然看到对方的信用记录,数字加密不可篡改,既简便快捷又不易造假,有效增加信用信息可信度,避免信用造假引发的不必要损失和纠纷。(三)加速实现产业融合,促进全球经济信息共享。区块链技术的引入,能够使全球数据资源在安全范围内实现共享,不受时间以及空间上的限制,有效地解决不同行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困难问题,从而使得信息数据不再只被少数几家企业所掌控垄断,推进全球的产业融合的进程。信息数据的分享在区块链技术中是采用节点同步式,而大数据技术则是用来对数据进行采集以及分析处理,区块链技术保证数据真实安全共享。同时,区块链技术构建电子交易货币系统,能够有效消除国际汇率波动的影响,也避免了国家间法律标准不统一造成的问题,得到较为统一的标准,加快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共享经济时代。

四、构建基于"大数据+区块链"的共享经济模式的对策

(一)企业层面:推动“大数据+区块链”模式实践。企业是共享经济模式的实际操作者,在共享经济市场中居于主体地位,承担着落实与发展“大数据+区块链”共享经济的职责。一方面,企业应引进及培养大数据及区块链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应在数据化建设与管理上下苦功,通过“大数据+区块链”共享经济新模式在一些业务中进行试点运行,逐步实现模式的改造与升级。企业可以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不断对区块链技术进行研发与完善,同时,企业还应当成立专门从事互联网技术研发、管理与运营的独立部门。(二)技术层面:促进“大数据+区块链”技术融合。首先,开发融合大数据与区块链技术的程序接口,保障区块链技术能顺利嵌入大数据程序中。其次,利用区块链技术数据透明不易篡改的特征,检验大数据搜集来的数据真实性,检验结果清晰直观,可信度强,能有效防止信息造假。最后,搭建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用来对区块链系统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储存。在区块链这一系统中,每一个单独的块节点都包含系统完整的信息,并且所有信息都具有明确的来源,可以进行追溯定位。每一次信息记录都需要进行检验,读取时也需要检验,经过多次信息记录与读取才可以达到最终交易的目的。因此,将区块链技术融入大数据技术中,能够使得交易过程简化高效。在现在的计算机技术能力下,借助搭建的大数据平台,以此为基础,如果能研发出将区块链技术融入大数据技术中的程序与接口,就可以实现这两项技术的充分融合并为信息搜集及保密提供高效途径。(三)政府层面:助推“大数据+区块链”。模式规范化发展首先,政府应看到共享经济对社会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作用,提高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识,对共享经济的发展应该给予特别的重视,并且适当地对其提供一些技术上的支持以及资金的帮助。其次,政府应该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政策,以政策形势有力支持鼓励共享经济发展。政府部门应重视产学研结合,支持我国基础信息建设,并且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建立信息资源数据系统,统一不同行业的信息标准,促进信息资源搜集与整合,为建立“大数据+区块链”共享经济模式提供相应信息支持。最后,制定区块链技术相关的法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区块链技术应用的监督管理,为共享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Bughin,Jacques.Livingston,John,MarwahaSam.SeizingthePotentialof“BigData”[J].MckinseyQuuarterly,2011.

[2]KKFung,SHKolar,PKarnam.RegulatingNaturalMonopoly:FlashAnimation[J].JournalofEconomicEducation,2007,38(2).

[3]蔡余杰,共享经济一引爆新一轮商业革命[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5.

[4]付锋莉.基于“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的共享经济模式构建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8(5):63-64.

[5]郑志来.“互联网+”背景下共享金融发展路径与监管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6(8):86-91.

[6]黄骏.对我国共享经济发展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2):245.

[7]刘海英.“大数据+区块链”共享经济发展研究——基于产业融合理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1):91-95.

共享技术范文篇7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财务共享;管财融合

1传统财务共享中心模式的弊端

从财务共享中心发展至今,机构选址、岗位职责、制度体系、业务流程、人员绩效等传统财务共享中心模式下的核心要素及方法论已逐渐被绝大部分的企业熟知和掌握,不再是财务共享中心建设的难题与重点。目前企业更多在关注,如何借助财务共享中心天然的数据资源整合优势,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为企业决策赋能。传统财务共享中心模式解决了企业财务信息化的问题,但却没有解决财务数字化问题,其弊端主要体现在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等数字化能力上的不足。

1.1数据获取范围存在局限性

财务共享中心虽然通过电子影像查阅方式,代替了实物单据的审核,但受制于非结构化数据转化的技术能力不足,合同、发票、收发货单、验收文件等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前端信息无法从电子影像文件中被财务人员获取。另外,由于“烟囱式”的信息系统建设导致系统间数据壁垒严重,财务人员所能采集的数据仍仅限于账务层面,且与前端业务系统还存在数据信息、口径等方面的一致性问题,数据的获取范围和信息质量均难以保证。

1.2数据加工处理的效率较低

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让大部分的企业搭建了很多财务信息化系统,让数据的存储和查询由线下转移到了线上。但由于传统财务共享中心模式下的信息系统架构,缺乏跨系统间的数据整合能力,数据查询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也存在不足,无法满足随业务发展而日益多变的数据分析需要。久而久之,财务信息系统已逐步演变成了数据存储的容器和数据导出的工具,财务人员要通过EXCEL等工具对数据进行反复的加工和处理,繁琐的数据加工处理工作无法及时为企业决策分析提供数据支持[1]。

1.3数据分析深度无法满足企业需要

以“管算分离”为代表的传统财务共享中心模式,不仅让财务共享中心从数据获取层面与业务前端脱离,在数据分析层面,也造成了在视角上与深度上的不一致。目前大部分企业的财务共享中心已经较难从经营的视角挖掘数据背后的决策分析价值,更多停留在一般的财务分析。出具的财务分析结果普遍停留在财务数据同期、同比上的成像分析,却无法洞察到财务数据的业务成因,对企业在战略规划、全面预算与控制、资本性投入以及绩效评价等管理会计方面的决策支撑效果较弱。

2数字技术驱动财务共享数字化转型

目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已经在财会领域广泛应用,而财务共享中心具有的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的业务特征天然符合了应用数字技术的条件。因此,前文中提到的关于传统财务共享模式下,数字化能力的建设成为了财务共享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突破点,数字化、智能化也就成为了财务共享数字化转型后的主要特征[2]。

2.1大数据技术,为财务共享中心插上了数字的翅膀

2.1.1大数据拓宽了财务共享中心的数据边界大数据技术可以有效应对财务共享中心面临的数据量大、数据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整合问题,一是在企业内部,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将各个信息系统的数据进行关联和整合,抽取到统一平台实现存储和管理。二是依托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在数据的存储、传输等方面的标准、规范统一,避免数据信息质量差、数据口径不一致等问题。三是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可以将数据边界延伸至产业链上下游,帮助企业从全产业、全行业的不同视角,评价和分析企业的经营活动,实现以数据驱动企业的经营决策。大数据技术的出现,让财务共享中心获得的数据从财务走向业务、从非结构化走向结构化、从企业内部走向整个产业链。2.1.2大数据使财务共享中心数据应用能力增强财务共享中心对于数据价值的挖掘和应用能力,是企业从财务共享走向管财融合转型的关键。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财务共享中心挖局复杂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探究业务的运营实质,从而预测未来的企业经营发展趋势,实现价值创造。同时,财务共享中心还可以利用大数据为企业经营管理赋能,通过对生产经营活动的数据监测与分析,可以帮助业务部门洞察市场机会、识别项目风险,从而发现影响企业经营结果的关键因素,并对关键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识别和干预,最终达到提质增效的效果。总体而言,大数据技术能够从更大、更广和更深的角度影响财务人员对于数据的管理和应用习惯,增强数据价值的挖掘与应用能力,为企业提供更加可靠的经营决策支持[3]。

2.2人工智能技术,为财务共享中心装上了智能的臂膀

2.2.1人工智能提高了财务共享中心的业务处理效率RPA是一种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与现有系统进行交互,模拟人的操作模式,自动处理工作流程任务的技术。RPA机器人可以登录不同的系统,调用不同的工具,跨终端、跨平台和跨系统进行自动化操作。财务共享中心集中了企业大量重复分散、规则明确、流程标准的业务,以银企对账为例,财务机器人可以定时自动登录银行网银系统下载银行流水信息,然后将企业账务信息与其进行比对,自动生成银行余额调节表。财务共享中心是RPA技术在财会领域主要的实践中心,实现RPA技术在财务审核、会计核算等业务的广泛应用,将全面提升财务共享中心业务处理的自动化水平。2.2.2人工智能赋予了财务共享中心的智能决策能力学术届普遍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内涵,是赋予计算机模拟人类进行思考、判断和决策的能力。机器学习技术是赋予此类能力的核心,通过模型和算法的应用,可以在复杂的变化当中学习和适应,以保持对规则判断的一致性,只有当自动化程序具备了学习与判断的能力,才能被称为一定程度的智能。如果将机器学习应用到财务共享中心中,由财务人员将经营分析的思路与规则,通过模型与算法置入至系统中,基于不同业务设计出合适的应用场景,在与大数据技术结构后可赋予财务共享中心智能决策的能力,深入发掘出数据的决策支持价值,促使财务共享中心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向智能财务迈进[4]。

3财务共享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管财融合

3.1管财融合的演进路线

企业财务共享中心的组织形态与职能,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在进行着变化(详见下图)。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尚未发展以前,企业的财务职能还是以重核算的财务会计为主。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开始依托信息化系统建设财务共享中心,推行“管算分离”并构建“战略财务、共享财务、业务财务”的财务共享体系。但此时的财务共享与管理会计之间是脱离的,财务共享无法及时、全面的为管理会计提供企业决策支持。近几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兴起,集团企业也逐渐意识到,以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是财务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为企业实现数据共享夯实了基础,而数字化转型后的财务共享,可以帮助企业规范数据的输入标准、提升数据的质量和处理效率,为管理会计提供源源不断的数据支持。在此基础上,借助智能化的手段将管理会计的理念置入到财务共享中心后,财务共享中心便可以搭建以智能决策、洞察分析为特征的管理会计应用,实现“管财融合”。图1管财融合实现路径示意图

3.2财务共享数字化背景下的管财融合实现路径

(1)搭建数字中台,建设财务大数据中心。数字中台是基于企业级互联网及大数据架构打造的数字化创新平台,它是将共性业务服务和技术予以沉淀,以避免相同功能重复建设和维护带来的资源浪费,有助于企业实现业务数据化、数据业务化,赋能企业智能化。财务共享中心则天然成为了是数字中台的建设土壤,财务共享中心借助数字中台,可以将企业各类信息系统的数据链路完全打通,由财务数据的共享,转变为企业经营全链条的数据资源整合,形成企业的数据资产[5]。(2)搭建财务共享运营云平台,实现虚拟财务共享服务。伴随着财务共享的数字化转型,财务共享边界将会变得越来越模糊。传统财务共享中心模式下的重复性、标准化、流程化的作业将逐渐由机器人取代人工,而通过云架构搭建财务共享运营平台,一方面让财务共享中心的组织形式不再依赖于物理集中,呈现虚拟财务共享模式,促使财务人员走向企业的业务前端与经营管理中。另一方面,基于云架构的财务共享中心,可以进一步与产品链上下游的协同与共享,整合客户、供应商等诸多数据资源,形成企业生态级的大数据中心。(3)引入知识图谱技术,搭建智能数据检索应用。知识图谱本身是一个具有属性的实体通过关系链接而成的网状知识库,知识图谱的应用价值在于改变现有的信息检索方式。通过引入知识图谱技术,将数字中台存储的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进行多维整合,使财务数据属性化,实体化,构建基于业务属性知识网络的智能数据检索应用。财务人员可以在数字中台中,根据自己数据查询需求,检索出财务数据所关联的所有业务信息,而不再仅依赖信息系统的定向查询。随着用户数据检索次数的积累,数字检索的质量也会逐步提高,数据检索的范围也会逐步精确。基于知识图谱的智能数据检索应用,可以大大提升财务共享中心获取业务维度信息的灵活性和敏捷性[6]。(4)引入机器学习算法,搭建智能决策分析应用。机器学习算法是一类从数据中自动分析获得规律,并利用规律对未知数据进行预测的算法。通过引入机器学习算法,将数据“标签化”分类处理、搭建智能数据检索应用。财务人员可以利用数字中台,对企业经营现状进行洞察、分析、推理与求解,在大量的数据中自动发现隐藏的、有价值的知识与信息,总结财务结果所对应的业务成因,描绘企业经营管理画像。并且基于历史数据的规律总结,实现对企业未来经营发展趋势的预测,为企业提供智能化的决策分析与支持。

4结束语

财务共享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实现管财融合的最佳途径。而在财务共享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搭建数字中台、云平台以及智能化应用,是实现管财融合的重要手段。未来的财务共享模式,将逐步走向虚拟化、数字化、智能化,企业未来的财务共享形态,也不应再追求“管算分离”,而更多地应关注“管财融合”。

参考文献

[1]王兴山.数字化转型中的财务共享[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

[2]张庆龙.财务共享服务数字化转型的动因与技术影响[J].财会月刊,2020(15):12-16.

[3]韩向东,屈涛.基于数据中台的管理会计信息化框架及创新应用[J].管理会计研究,2020(Z1):116-124.

[4]张天峰.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企业财务数字化转型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4):109-110.

[5]唐勇,胡先伟.共享服务模式下企业财务数字化转型探讨[J].会计之友,2019(8):122-125.

共享技术范文篇8

关键词:物联网云;大数据;共享单车;安全体系

1引言

“共享单车”作为中国新时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是一种新型的交通模式,它给现代拥堵的大中城市带来了更多活力和生机,这种绿色环保、便捷、快速的交通形式大大方便市民的出行,并改善了城市的环境。近几年来,各大共享单车运营商的加入,使得共享单车的数量呈现井喷式的增加,从而引发了共享单车使用、停放、损坏、维护、安全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本文分析共享单车运营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的共享单车的高效安全体系,可供相关企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参考。

2共享单车发展现状

我国作为自行车生产和使用大国,自行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几十年。随着工业现代化高度发展以及人们收入的提高,公共汽车、地铁、出租车、私家车、电动车等逐步替代了传统的自行车,自行车只能作为交通补充的出行方式。我国共享单车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从2007年开始,该阶段服务采用的是“有桩”自行车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地方政府主导投入建设为主的公共自行车服务。这个阶段是部分大中型城市为了缓解交通拥堵现象、实现低碳环保、减少对空气的污染,提供的一种社会服务型事务。它的缺点是使用范围小(必须是指定区域)且提供的自行车数量少,只能有效解决城区部分出行问题,而且使用效率比较低,自行车的维护和管理不足,使得用户和自行车的数量不断减少。第二阶段是从2014年开始,该阶段服务采用的是“无桩”自行车模式。这种模式是由企业运营商投入建设为主的共享自行车收费服务。最大特点是使用灵活,即可随时随地用车和还车,这种平台极大方便了市民的出行,更有效解决了公共交通中最后几公里的问题。这种共享单车采用了GPS定位、二维码技术、智能解锁等移动互联网技术,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廉价等优势,使单车出行重新成为广大市民短距离出行的首选,也有助于缓解城市的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截止到2016年底[2],全国共享单车运营企业达30多家,例如,摩拜单车、ofo小黄车、小鸣单车、小蓝单车等。累计投放共享单车的数量超过1600万辆,注册用户达2800万。

3存在问题

随着各大共享单车运营商的加入,共享单车的数量呈现井喷式增加,从而引发了共享单车使用、停放、损坏、维护、安全等方方面面的问题。目前,共享单车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共享单车企业盲目无序地发展,数量过多。目前共享单车的运营企业多达30家,大部分都属于新兴企业,由于人才资源和管理经验都不足,缺乏对用户行为的监控。(2)共享单车无序停放,随意占用人行道、马路等公共区域,使得交通和环境变差。(3)用户群体层次多,素质参差不齐,使得共享单车的丢失率、损坏率极高,大大增加了运营商的成本。

4“智能共享单车”信息化技术

4.1智能共享单车。“智能共享单车”[3-4]是指将物联网设备(如GPS芯片、蓝牙芯片等)嵌入自行车,通过应用层的终端(如手机App软件)实现对共享单车的运用。它是由智能硬件、智能终端应用以及云智能系统服务平台三大部分组成。(1)智能硬件,主要致力于智能锁的研究与开发,包括智能锁加载GPS技术,以便能够实时获取定位信息,并通过物联网SIM卡实现智能锁和云平台的即时通信,以便实时监控车辆信息。(2)智能终端应用,系统主要致力于开发更便捷的手机APP或者微信扫一扫功能,为用户提供快速获取有效单车地点、在线支付等方式[5]。(3)云智能系统服务平台为数据存储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为各项服务提供空间。4.2“共享单车”物联网。“共享单车”物联网是利用GPS技术、二维码、移动APP等技术实现对共享单车的定位、用户注册、使用、计费等监测与管理等功能。“共享单车”物联网技术有利于加快单车使用过程中实时数据的采集、传输和智能处理,是保证共享单车运营的基础。根据物联网技术构架,“共享单车”物联网也可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层,如图1所示。图1“共享单车”物联网构架(1)感知层:该层有二维码标签、GPS、SIM卡等终端设备,用于共享单车地理位置和使用情况数据信息感知。(2)网络层:该层实现对感知层获取信息的传输,主要由3G、4G网络和蓝牙或WiFi等无线网络共同构建而成,形成了城市区域的物联网网络层,实现了共享单车物联网数据的传输与交互。(3)应用层:这层作为共享单车用户与共享单车物联网的接口,结合了共享单车定位监测监控、数据信息存储和分析等需求,是共享单车物联网智能应用的最终体现,实现了共享单车运营与信息化的融合。4.3“共享单车”大数据。随着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各个行业应用领域的数据呈几何级的增加,大数据也就应运而生。“共享单车”大数据是指为了在共享单车使用过程更有效地从高采样频率获取的、大容量的、不同区域的单车定位和使用数据中获取价值而设计的新一代构架和技术。其数据来源主要是不同地理区域的单车数量、单车使用频率、单车损坏和丢失数据、注册用户等。

5共享单车高效安全体系

为了解决共享单车丢失、损坏等诸多安全问题,本文应用了共享单车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通过在共享单车的智能锁中嵌入GPS定位技术,实时获取每辆单车的定位信息和使用情况数据,监控每辆单车的行程,然后采用云平台对共享单车各种监控系统数据进行统一存储和分析处理,实现共享单车安全有效的体系。该应用构架主要由信息感知层、数据传输层、云计算资源层、应用服务层、用户接口层五个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5.1信息感知层。信息感知层包括使用GPS定位设备、二维码、SIM卡等技术,主要用于定位共享单车基础数据信息采集。5.2数据传输层。数据传统层利用网络传输数据,该层的功能是把信息感知层采集到的数据,通过云平台的标准接口传输至云计算资源层。5.3云计算资源层。云计算资源层是整个共享单车安全体系构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智能共享单车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保障。它涵盖共享单车定位数据、用户注册数据、单车使用数据、区域数据、单车安全使用情况等。5.4应用服务层。应用服务层主要提供可见的面向管理人员的大数据分析决策系统,包括共享单车后台管理平台、数据决策分析平台。主要功能是对获取的信息通过人工智能以及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哪些地点以及哪些线路单车使用率较高,提高这些地点和线路的单车投放量,并采取有效措施对该地段进行监管;跟踪每辆单车,对长期停放不使用的单车进行追访和维护,以便获取故障车辆,并及时对其进行维护,以便更好地投入使用;通过物联网云平台和大数据分析,对一年四季的使用量进行分析统计,以便对各个季节单车投放和回收进行有效控制,提高单车的利用率等。5.5用户接口层。用户接口层可通过移动终端APP接入该平台,使用平台提供的高效、丰富的应用服务。

6结语

基于物联网云+大数据分析的共享单车高效安全体系是利用GPS定位技术、网络数据存储传输、大数据分析等现代技术,结合共享单车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应急救援等需求,采用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实现对共享单车投入、使用、运营过程中的智能管理与控制,解决共享单车健康状态智能监测、共享单车运行情况的智能监测等问题,提高整个共享单车运营的效率。总之,共享单车是互联网时代衍生的一个产物,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诸多的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共享单车要实现更大范围的高效共享还得借助于移动互联网和相关部门的监管。

参考文献

[1]张子轩,吴蔚.共享单车的现状、问题以及其发展对策建议[J].现代商业,2017(16):162-163.

[2]白婉莹.浅析共享单车的发展之路[J].中国商论,2017(11):1-2.

[3]余国磊.浅析“共享单车”运营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知识经济,2017(9):87-88.

[4]李琨浩.基于共享经济视角下城市共享单车发展对策研究[J].城市,2017(3):66-69.

共享技术范文篇9

内部审计不仅是内生性的组织内部控制机制的重要环节,而且可以对其他内部控制措施的运行是否有效进行监督和评价,是组织风险管理的核心环节[1]。随着数据经济时代的到来,风险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变化,内部审计的基础性作业也日益凸显。2018年1月,审计署出台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与《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业务指导和监督的意见》,在同年5月召开的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可见,内部审计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实践中,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广泛应用以及集团公司业务发展的需求,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多集团公司的青睐,许多集团公司逐渐从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转向了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施财务共享模式。财务共享模式下,集团公司依托信息技术平台,将公司的各级附属部门或组织发生的重复率高、有律可循的事务性业务集中到一个系统平台进行处理,从而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最终实现公司的管控目标。财务共享模式的建立是企业内部审计领域的一次重大革新[2],为内部审计提供了机遇与挑战。一方面,财务共享模式数据处理的集中化加强了数据传递的准确性与及时性,为内部审计减少了一些复杂的数据收集工作。另一方面,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技术特性也向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挑战。区别于传统的现场审计方式,财务共享模式下采用的是非现场审计[3],利用信息平台为内部审计提供相应的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等数据服务。如此一来,信息平台所依赖的信息技术的安全风险,以及信息平台采集的初始数据的准确安全就成为影响整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内部审计的重中之重,也是财务共享模式内部审计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信息技术风险是财务共享模式下内部审计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同时借助恰当的信息技术思维实施财务共享模式的内部审计,改进内部审计方法也是财务共享模式内部审计亟待解决的问题。区块链为集团化企业联网内部审计提供了新的机遇,可以解决集团的内部审计面临的风险,改进联网内部审计数据记录和存储方式,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4]。因此,本文将对源于信息技术的风险进行识别,借助区块链技术思维探索财务共享模式的内部审计策略。

二、技术风险视角下的财务共享模式独特性分析

(一)源于信息技术的风险增加。财务共享模式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之一便是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信息技术既为财务共享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又增加了财务共享服务的信息技术风险。信息技术风险是集团公司在运用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处理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不确定风险因素,而这些风险因素极有可能对集团公司的战略规划、业务发展等方面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财务共享模式下源自信息技术的风险问题是内部审计转变思维重点关注的内容。虽然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不断成熟,但是由技术本身带来的网络安全、系统漏洞、数据安全等风险仍然是用户首要考虑的问题。从工信部披露的网络安全威胁报告中可以看到,用户数据泄露事件多有发生,云计算平台相继发生故障,网络安全漏洞仍然是网站和系统面临主要的安全威胁之一[5]。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依托财务共享平台将整个集团公司的业务财务信息集中存储在服务中心,有利于集团公司进行相应的财务分析、资金管理等集中管理,但是同时也存在着数据安全隐患,一旦出现问题(如数据外泄),就会造成严重影响。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内部审计不能忽视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隐患,需要对其依托的信息技术进行风险识别。与此同时,传统的审计形式难以适应新兴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企业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财务共享模式从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等多个方面都有别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财务人员仅仅具备专业知识已然不能满足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内部审计要求,缺乏具备信息技术知识、适应信息技术平台审计思维的新型专业内部审计人才,难以有效处理大规模的数据,降低了财务共享模式的优势,同时使得信息技术应用的风险上升。(二)对底层业务数据的真实安全要求更高。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将集团内部组织结构分散、重复率高的核算业务统一集中到共享中心进行集中处理。这一模式的应用使得整个共享中心对底层数据依赖性更强,对底层数据的真实安全要求更高。一旦各分支机构的底层业务数据的真实性存在问题,那么传递到财务共享中心后财务确认以及后期的财务分析等所依赖的基础数据就是错误的,据此做出的最终决策也难以指导公司战略甚至会出现严重的负面结果。尤其是当前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催生了众包等分散性极强的虚拟岗位,而越来越多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将底层的简单重复的识别、核对等工作分包给移动终端的个人(包括集团公司内外部),并按件计费。这种模式的应用使得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对于底层数据的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增大了数据安全的风险隐患。传统内部审计在现场收集的多为纸质数据,真实性有一定的保障,数据不容易被修改,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内部审计需要处理的几乎均为电子数据,并且后期的电子数据都是系统依据底端的业务单据自动处理得出的,其真实性、准确性需关联底层数据加以验证;同时,被存储在共享平台的电子数据容易被复制、篡改、删除,数据的安全性与可信任性也存在极大的风险隐患。可见,从技术风险角度来看,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内部审计必须重视底层数据的真实与安全。综上所述,财务共享模式的实施在给企业管理带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技术风险隐患。作为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中第三道防线的内部审计就必须对此进行调整[6]。

三、财务共享模式的内部审计策略

本文将以信息技术风险的识别与控制、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切入点,针对源自信息技术的风险因素与源自底层数据真实安全的风险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讨论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内部审计策略。(一)基于信息技术风险的风险识别。财务共享模式依托的信息技术以及会计核算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产生的风险在辨认和可控性上都变得更复杂。因此,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内部审计实施需要首先了解集团公司的信息技术整体环境,了解信息技术整体环境是对企业信息系统整体管理体系中的相关风险点的识别及应对[7]。信息技术导致的风险是集团公司实施财务共享内部审计的背景和大环境,是财务共享内部审计实施需关注和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实施财务共享内部审计必须将信息技术风险的识别作为首要任务。对于信息技术风险的识别,本文认为应首先确定信息技术的风险识别点,然后基于这些风险识别点进行风险识别,最后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进行风险评估。1.确定信息技术风险识别点。每一项信息技术都是基于某一个问题的解决思路,归根到底是一种思维,因此都有其自身的技术特点。不同的信息技术其优势、风险点都不尽相同。首先,需要确定财务共享模式应用了哪些信息技术,以此作为信息技术风险识别的总范围。其次,针对每一项信息技术的特点确定其风险点。一般来讲,财务共享模式主要依托了ERP系统、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因此信息技术风险识别范围的第一层次便是ERP系统、互联网、云计算等。然后是针对单一的信息技术分析其风险识别点。如图1所示。2.基于信息技术风险的风险识别。由图1可以看出,不同的信息技术风险点虽然不尽相同,但是也有共同点,比如数据安全风险。因此,在实施风险识别时可以以不同信息技术为分类标准进行识别,也可以按照风险点作为分类标准进行识别,因为不同信息技术的风险点有重叠,所以本文尝试采取第二种方式进行风险识别。(1)基于云服务应用方案的风险识别该风险点主要是针对云计算技术的。在识别云服务应用方案风险时,首先应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云服务方案,结合被审计单位的软硬件环境分析云服务方案的相关风险。根据云计算的服务类型可以将云计算服务方案分为三种,即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由于每一种服务的技术架构不同,其产生的风险也不尽相同。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主要是为云技术的用户提供软件开发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等硬件资源。由此,其风险主要来源于云技术用户或企业员工非法强占服务项目。平台即服务(PaaS)是将软件研发的平台作为服务提供给用户,其风险来源于平台应用中的数据加密技术。由于软件即服务(SaaS)的实现是通过云端传输应用程序的,因此主要风险来源于在云端打开这些应用程序的多个不同密码。(2)基于云服务提供商的风险识别该风险点主要是针对云计算技术应用过程中涉及的人为因素导致的风险。在使用云计算技术的过程中,所有的服务都由云服务提供商提供,因此云技术用户在一定程度上与云服务提供商关联在一起,存在源于云服务提供商的风险因素。本文认为这些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云服务提供商经营管理等带来的连带风险,更换云服务提供商的风险。(二)数据安全、真实的风险因素识别。1.基于数据安全的风险识别。该风险点是云计算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ERP系统共同的风险点,即每一项信息技术都会面临着数据安全的风险隐患。数据安全的风险隐患可以分为客观因素导致的和主观因素导致的。其中,客观因素主要是指的由外界不可抗力等非主观造成的数据安全风险,对于云计算技术而言,不管用户采取的是哪种应用服务模式,云技术用户的数据都存储在云端,面临着云中心因为技术不稳定、外部黑客攻击等而导致的潜在数据安全风险。对于互联网而言,同样面临着黑客、病毒、网络钓鱼等影响数据安全的潜在风险。ERP系统作为一个计算机系统虽然外部显现程度不如云中心、互联网,但是同样面临着软件系统所必须面对的突然断电、病毒侵入、服务器存储故障等影响数据安全的风险。而主观因素主要是指人为故意造成的数据安全风险,这里的人为主要包括集团公司内部或与集团公司共享中心有关联关系的人员。如此说来,主观方面的数据安全风险主要包括云服务提供商内部员工的未授权非法操作、云技术用户内部员工(互联网用户、ERP系统用户)的未授权非法操作等引起的数据安全。2.基于基础数据真实的风险识别。该风险点主要产生于ERP等信息系统。当前的信息系统基于业务发生时产生的业务单据,通过系统定义的业务财务关联关系基本可以实现公司基本业务的业财一体化,即财务核算由系统自动实现。后续流程中的账簿、报表等也是根据信息系统自带的程序或系统功能设置自动获取系统中的相关数据实时生成的。可见,账簿、报表甚至记账凭证信息的真实性都源于业务单据中信息的真实性。由此,需要识别基础数据真实的潜在风险因素。基础数据真实的潜在风险主要包括基础业务信息的隐匿、虚增以及信息系统后台程序的准确性。(三)基于风险识别的风险评估。第一,编制风险评估表,将识别的风险项目一一列示在风险评估表中,如表1所示。第二,参照各项信息技术以往应用过程中或其他公司应用过程中各风险项目发生风险的经验数据,以及风险项目本身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估计各风险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同时结合风险项目风险发生概率的大小以及风险发生对公司产生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各个风险项目的权重,最后将权重与概率进行综合并计算,得出每一项的评估风险以及总的评估风险。第三,因为不同的风险项目产生的后果不同,可控程度也不同,因此本文建议同时设置单个风险项目的可接受水平和总体的可接受水平。首先,评估每个风险项目的可控程度、控制风险的成本等,根据以往的经验或对风险接受的情况为每一个风险项目设定单独的风险可接受水平;其次,将所有的风险项目的可接受水平进行综合,设定一个总体的基于信息技术风险的可接受水平;最后,将单项风险项目、总体风险项目的风险可接受水平与风险评估表中最终计算得出的评估风险进行比较,如果单项风险项目与总体风险项目评估风险均低于可接受水平,可以继续实施内部审计。如果单项风险项目与总体风险项目中的任何一项评估风险超出可接受水平,就需要针对超出可接受水平的风险项目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其风险高的原因,以及该风险能否通过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控制,该控制措施的实施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如果风险是可控的,也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且控制措施的实施符合成本效益原则,那么可进行相应控制措施的实施,实施完成后对风险进行重新的评估与比较,直至评估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之下。(四)基于信息技术风险识别的内部审计策略。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大都是发生在经济活动结束之后,即事后审计,且往往采用现场审计的方式,无法实现审计的及时性,导致审计效果大打折扣[8]。财务共享模式深入地应用了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服务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同时集团业务日益复杂、瞬息万变,业务流程以及数据的加工处理、在系统中的传递都要求审计思维和基本理念的转变,在信息技术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应用现代审计技术与方法便是一个基本的转变[9]。1.基于云服务应用方案风险的内部审计策略。首先,了解被审计单位选用的云服务应用方案;其次,查阅方案选用之前被审计单位对方案进行调研、评估的相关资料以确定被审计单位是否在选用方案时对方案有足够的认识并进行了足够的调研、风险评估工作;最后,结合被审计单位选用的方案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包括被审计单位选用该方案的可行性、方案本身的风险点、同行或同规模企业方案的选择情况,并将被审计单位选用方案时的相关措施以及实际情况与审计人员的评估结果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确定下一步审计重点与策略:如果比较结果在可接受范围内,则直接进入下一步审计程序;否则,需要就超过可接受范围的风险点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商谈,并建议其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2.基于云服务提供商风险的内部审计策略。云计算技术涉及的人为风险主要源于两个方面,即云服务提供商与被审计单位。对于云服务提供商,审计人员应对云服务提供商的经营管理情况,尤其是各种风险的控制情况进行基本的了解与评估,对其经营稳定性、云平台安全控制有效性做出评估。对于被审计单位,即云服务使用者,需要了解被审计单位对于更换云服务提供商有没有提前的备用方案,或是应急处理方案,并进一步评估方案的有效性;针对云平台相关操作人员的职责设置、安全控制等有没有有效的控制制度。如果发现存在不可控的且不能接受的风险隐患,需要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并建议结合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合理的调整直至达到风险可控。3.基于底层业务数据真实安全的内部审计策略(1)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底层业务数据控制的可行性底层业务数据的真实完整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财务分析、价值管理等一系列流程是否有意义的根本所在。也就是说,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要实现其降低成本、提高管控水平等目标首先要保证底层业务数据的真实完整。从财务角度理解,区块链技术就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分布式的账簿记录系统,分布式的技术不是单一地将数据储存在同一服务器,而是由各个终端的参与者同时进行存储,可以对账簿副本进行自动备份,实现数据共享与追踪。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有效避免数据被修改。可见,区块链技术为保证底层业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提供了技术可能性。第一,区块链技术可以提高审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降低审计过程中源自数据的风险隐患。区块链技术运用加密式及分布式的存储方式存储各个交易节点的信息,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同时对各分布节点的数据进行备份,使得数据的存储对于中央服务系统的依赖程度大大减少,降低了风险,保证了业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第二,区块链技术在每个区块节点上都保存了完整的数据信息,从空间维度上说,有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被授权的审计人员可以摆脱地理位置约束获取所需的审计数据;从时间维度上说,根据区块链技术的基本原理区块链条上每10分钟会建立一个区块,并盖好时间戳,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摆脱时间限制对链条上的信息实时审计。从密码学来说,一旦盖好时间戳,理论上这个区块几乎没有被篡改的可能性,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摆脱信息不对称的限制实时利用链条上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审计业务。第三,内部审计人员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相关管理者可以自行拟定在区块链条上所要和分享的信息,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和可获得性,同时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区块链提供的信息随时了解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业务情况,并实时地对其实施内部审计,或提出内部控制建议。第四,财务共享模式下,内部审计工作中的数据传输环节过多,可能会对内部审计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还有及时性造成不利影响。而在区块链技术下,每个节点都保存了一套真实完整的账簿副本,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在任意节点获取所需审计数据,并根据时间戳追溯历史业务信息或向后延伸后续业务信息,验证前后关联的逻辑关系,提高内部审计的效果与效率。(2)区块链思维的财务共享内部审计区块链的不可篡改、分布式账本、时间戳、网络共识以及可编程等特征与会计和审计对信息质量的要求不谋而合,其必将对会计和审计产生深远的影响,区块链对审计的影响必将导致区块链与审计的融合[10]。从区块链技术的基本原理可知,区块链的信任来自于底层技术,即用历史信息换得现行的信任。因此,本文认为可以将区块链技术与财务共享模式的内部审计相融合,用以控制底层业务数据的真实安全,同时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财务共享中心的信息输入起点来源于具体的业务,因此它不是孤立的。而实施内部审计时必须要以基础业务作为审计的重要内容,因此,财务共享的内部审计实施不能仅限于财务共享中心,而是需要将与财务共享存在内在联系的基础业务等融入其中。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基于区块链的财务共享内部审计的基本思路是以财务共享业务流程为主线构建基于流程的区块链条用以控制底层业务基础数据的真实安全,关键点在于区块链条的构建以及规则的制定,具体的实现过程如图2所示。第一,确定基本思路,明确目标。根据集团公司的战略管理目标以及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管控目标制定内部审计的目标。集团各分公司的业务信息、财务信息均存储在共享服务中心,并且基本业务信息以区块链的方式进行分布式账本存储,保证了底层基本业务信息的真实完整,因此内部审计目标的重点应是业务流程合理增值。第二,基于区块链思维,在财务共享内部审计的基本实现思路下,建立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为审计对象、以财务共享模式下的集团公司以及集团各分公司的基本业务流程为基本链条的区块链,财务共享中心中的分支机构以及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作为区块链中的参与者。首先根据公司的业务情况以及财务共享平台的技术实现,梳理出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基本流程:底层业务发生→业务单据审核→财务共享结算→实施财务确认……然后在梳理财务共享模式基本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构建基于流程交易信息的区块链条,并理顺区块链分链条与业务流程的对应关系。同时根据集团管控目标设计内部审计人员以及集团各个分支机构在财务共享模式下区块链条上的权限。第三,在财务共享的整个链条上,所有的参与者统一制定链条上信息共享规则,并按照信息的规则实时进行全链条。如图2所示,任一分公司在发生底层业务时建立创世区块,初始业务的交易信息,并签名。此时,链条上的参与者均可看到该交易信息的内容,当参与者认可同意之后,该区块被封存,不可篡改。接着,该业务进入下一个流程,即审核流程,由该流程的执行者在上一流程区块的基础上继续建立区块1,审核业务的交易信息,并签名。链条上的参与者对该业务信息进行认证,无异议后区块被封存。然后,该业务进入共享结算流程,以此类推……需要说明的是,实际交易时,底层业务对应的区块可能会由几个分公司同时发生,而后续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业务流程对应的区块也可能会同时进行。第四,区块链联盟中(即财务共享中心)的参与者(包括内部审计人员)均可以和分享信息(信息分享程度可以由集团公司财务共享中心的所有分公司共同商量拟定),而区块链联盟以外的无法获得信息。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利用区块链上的实时信息(区块链上的信息每10分钟会生成一个区块)随时了解各分公司的业务情况,更多地实施以下内部审计策略:(1)将区块链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结合,基于区块链上的业务信息进行数据综合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将数据与业务结合,解析深层原因;(2)关注业务发生的合理性、业务流程的运行是否合理或者相关的业务流程能不能产生价值增值;(3)从底层初始业务开始业务信息是如何传递的以及如何加工的、业务与财务的融合程度如何以及效果如何;(4)整个业务流程的运行以及区块的建立存储过程中有没有相应的风险以及风险可控不可控等方面。最终根据实时内部审计的具体情况,结合集团公司的内部规章制度提出业务流程再造、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建议。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各分公司希望对集团公司其他分公司和内部审计人员分享不同的信息,那么需要结合具体的技术考虑建立不同的链条,或是针对不同的参与者进行身份识别从而获取不同的信息内容。综上,一方面基于财务共享中心的区块链实时内部审计可以有效地解决底层业务数据真实性完整性的问题,有利于解决集团公司内部各分公司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信任问题,也可以提高财务共享中心上各分公司的信息与获取速度,这在数据瞬息万变的大数据时代更有利于提高整个集团公司的运行效率。另一方面,也是尤为重要的是内部审计人员审计思维与审计方法的转变。传统的内部审计会将精力更多地放在对发票、记账凭证等基本业务信息、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验证上,而实施了基于区块链的财务共享模式内部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实时地了解集团各分公司的业务情况,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实时地发现业务流程、内部控制等方面的问题、识别各种风险,并提出有效的建议,从而更好地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实现财务共享的管控目标。

四、结论

信息技术广泛深入应用的大数据环境下,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已经捉襟见肘,不能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财务共享模式的推广应用尤其是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潜在风险为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挑战,但同时也为内部审计的转型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从信息技术风险因素的角度分析了财务共享模式的两个特点:源于信息技术的风险增加、对底层业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安全性要求更高。然后针对两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审计策略:通过确定信息技术的风险识别点、基于这些风险识别点进行风险识别、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进行风险评估三个步骤实施基于信息技术风险的风险识别;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财务共享模式的内部审计,提出基于区块链的财务共享内部审计策略。

【参考文献】

[1]张静,庞文群.内部审计在审计监督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J].财会月刊,2019(5):114-118.

[2]冯洁霏,韩婀娜,朱正根.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内部审计研究[J].天津农学院学报,2018,25(2):89-92.

[3]张庆龙.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视野中的内部审计职能[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9):51-55.

[4]陈元媛.区块链改进集团化企业联网内部审计研究[J].工业经济论坛,2017(4):67-71.

[5]2018年第三季度网络安全威胁态势分析与工作综述[EB/OL].工业和信息化部,2018-12-03.

[6]崔松,张宏.基于财务共享服务的内部审计探析[J].财会通讯,2019(4):125-126.

[7]了解信息技术导致的风险以及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应对体系[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8(3):20-22.

[8]程平,崔纳牟倩.大数据时代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内部审计[J].会计之友,2016(16):122-125.

[9]陈国珍,赵婧.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技术方法研究[J].会计之友,2013(22):98-100.

共享技术范文篇10

关键词:大智移云;财务共享

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大智移云”等新兴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信息流通速度不断加快,财务共享服务也需要借助信息互联网时代的东风,不断地完善财务共享服务体系,使企业集团更好地降低管理成本与人工成本,以为企业集团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

一、大智移云与财务共享服务概述

“大智移云”,指的是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大数据可以通过采集、整理、储蓄、挑选、分析数据,然后通过简单的形式呈现给数据使用者,数据的使用者就可以更加快速、便捷、高效地使用这些信息数据,提高了其工作效率。大数据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结合能提高企业集团获取数据信息的能力,为数据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运营、风险控制、管理预算、分析绩效等多方面的决策信息,使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从简单、重复性、高标准的职能转化成管理、决策的职能,提高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价值。财务机器人的出现对应着智能化在财务方面的成熟的研究成果。财务人员可以将企业集团财务工作中发生的各项业务分配到财务机器人的流程中,这些业务将由财务机器人处理,减少了人工成本与管理成本,让企业集团可以有更多的资金来发展核心业务,提高企业集团的竞争力。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随着华为5G技术的推出,将来的移动互联网会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更短的延迟来继续加大企业集团人员的办事效率。其应用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中,甚至可以达到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进行会计业务的处理等会计工作,这样打破了地域的局限性,可以进一步地提升财务人员的个人素质,有利于企业集团的持续经营与长远发展。云计算是通过网络“云”将复杂的数据处理程序分解成各个零散的小程序,经由服务器对这些小程序整理剖析,最终得到结果并回馈给使用者。云计算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集合,使在云端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信息系统这一构想成为可能,根据各类数据业务的不同在云端进行数据重组,并进行分发处理,最后按照使用者的需求来进行数据提取分析,让信息使用者快速地得到信息。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就是把企业集团里面的各个分子公司及分支机构内的机械的、容易标准化的财会业务拿到一个SSC(共享服务中心)里面来集中的进行计量、记录和报告。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有下列几个特征:第一,它是一个独立经营的个体,有着自己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团队,通过与服务对象签订服务合同为其提供财务方面的服务,以此来赚取费用;第二,以顾客为中心,它的目标是提升顾客的满意度;第三,它的服务依赖于财务信息系统;第四,它执行统一的服务准则、财务标准及业务处理流程,为企业集团提供相同的服务,便于企业集团总部的监控管理。虽然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优点很多,但这种模式并不是适合所有的企业,因为要想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有效地运营,还需要企业集团有完善的信息处理系统和管理运营模式以及员工的技术水平作为技术支持。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之所以能在大型企业集团盛行,是由于它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第一,可以降低企业集团的成本,以此来增加企业集团的利润。以前,大型企业集团有众多的分子公司以及相关机构组织,需要在这些不同地区的或者同一地区的不同分支机构中设立相关的部门,并配置相应的岗位和人员,这样就造成了岗位的交叉和重复的情况。而应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之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就会对重复交叉的业务进行集中处理。这大大降低了人员方面相关的成本以及管理方面相关的成本,进而增加了利润。第二,可以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的质量。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集中处理财务流程业务来把繁琐复杂的程序业务变得更加简单化、程序化、细致化,以此来为企业集团内外部的用户提供高质量的财务服务。第三,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增加企业规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渐成熟完善,企业集团的重组合并也越来越频繁,这越来越考验企业集团的风险控制能力,通过财务共享中心,集团企业的总部能更快速、更方便、更精准地掌握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为企业集团的总体战略提供更可靠的保障,进而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扩大企业的规模。

二、大智移云背景下财务共享服务现状

国内第一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由中兴通讯在2005年创建,至今,共享服务的理念在国内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财务共享服务为传统财务部门带来了变革,实现了助力企业降本增效、风险管控、财务转型的目的。伴随着“大智移云”等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数据已经逐渐成为企业集团最重要的资产之一,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加快了数字信息化转型的步伐。根据中兴新云的统计与研究,截至2020年底,中国已有1,000多个共享服务中心,近年来,SSC指数激增。在对19个行业40多家优秀企业的调研中,发现超过半数的共享服务中心经营了不到3年,近3/4的运营时间在5年内,说明近几年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情况不断向好,数量飞速增长。(图1)共享服务中心的选址热门仍是一线城市,同时西安、南京等新一线城市也慢慢地备受青睐。调研结果显示,半数以上(56.45%)的共享服务中心的覆盖范围包括了下属所有的分支机构。

三、大智移云背景下财务共享服务中的问题

(一)智能化程度低,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智能化系统应该不断更新以保证能满足系统使用者日益增加的需求,争取适应适配日益变化的市场环境。但是,由于技术与利益等方面的问题,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集团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仍然是会计人员进行重复的机械化劳动的地方,数据处理挖掘技术、智能化技术等科学技术的运用并不是很好,虽然这些数据能通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进行初步的整理合并,但是数据之间没有建立起联系,往往还需要经验丰富的财务人员来挖掘数据并进行人工分析,这样做不但会增加会计人员的工作量,而且会使企业集团的数据难以转化成企业集团的资产,这也导致企业集团的管理者不能准确地运用这些数据信息,不利于企业管理者做出利于企业的战略决策,阻碍企业持续经营及长期发展。

(二)财务人员机械化工作,业务流程不规范。目前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对重复的、分散的业务进行集中处理和标准化,其运行方式更像是机械化的流水线作业,并没有改变财务业务流程,更没有制定符合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制度。目前的财务机器人虽然为人工缓解了很大压力,然而各种审批环节还是由人工来进行确认,还需要各个部门之间流转,严重地限制了工作效率。另外,业务流程上采用流水线作业的工作方式,导致财务人员往往只聚焦于自己本身的重复单一的工作,这样很难全面地了解整个财务业务的流程,而且也会造成知识的短缺,财务人员很难提升专业能力和判断能力。这种工作环境下,很难培养出高水准的财务人员,也很难留下高素质、高能力的财务人员。而且流水线的工作模式也会导致财务人员的流动性变强,致使业务交接频繁,不利于企业集团的人才培养与自身发展。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业务流程上还有许多不足。

(三)信息系统过于单一,而且缺乏跨区域作业方式。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大多数企业集团仅仅只是把它作为一个集中处理账务和票据的处理中心,所以在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信息系统之始,也只是把它当作一个单独的信息系统来划分,并没有考虑到与企业集团其他业务系统和管理系统进行结合,这样会导致其他系统里面的信息数据很难应用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中,不利于简化财务共享中心的业务处理流程,也会产生很多重复性的工作;更不会形成在销售、人力、会计等机构之间跨部门、跨系统的数据共享制度,造成信息数据之间的联系减弱,不利于企业集团管理者进行经营决策与战略规划,同时浪费了宝贵的信息数据资源。多数运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企业都涉及跨区域的业务,例如建筑公司,涉及的企业往往覆盖多个省份,甚至涉及多个国家,由于不同的地区与国家的税收政策、政府规章制度的不同,就会产生税务方面的处理的复杂化,影响财务工作的效率,加大各方面的成本。

(四)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规范。一般情况下,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会在系统中留下海量信息,如果企业集团不对这些信息进行准确维护,很容易导致信息数据失真。由于财务共享服务信息系统在网络环境下运行,可能会有安全隐患,如被木马病毒入侵等造成信息数据的损失,或者一些重要数据被盗,这对企业集团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网络安全方面的管理控制应该引起重视。另外,财务人员申请权限时,往往只由领导进行审批,而不能做到定期检查,这样会使信息数据的安全存在一定的风险。此外,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会涉及到大量的信息处理业务,大量的信息涌入时,会使信息系统负荷过大,进而会导致信息系统运行效率变慢,这种情况会对工作效率有一定的影响。

四、发展建议

(一)政府、企业的必要支持。政府可以积极鼓励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制定一系列促进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优化的政策,以便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进而增加政府的税收收入,通过征加税收继续反哺企业,以便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集团的持续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企业集团内部可以积极鼓励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创新优化,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另外,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与“大智移云”技术结合,无疑是先有技术之后才能与之结合,所以政府与企业应该加大技术方面的研发,通过更先进、更适合的技术来优化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以便改善目前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存在的问题。

(二)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利用数据资源。企业集团财务工作中难免要与税务、银行、其他商业组织等进行联系,而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财务共享服务系统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与这些外部机构之间通过信息交流、数据交换,实现了业务效率的提高以及人工成本的降低。如果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要灵活处理业务,它应该包括企业集团内不同系统的信息。因此,先实现财务共享系统以及其他系统的有机结合,才能让财务共享的发展向智能的方向迈进。

(三)加强信息数据的风险防范。各种新技术有力地支持了企业的财务共享服务,并在推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转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每个模块与数据库之间的互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可以自动处理报销凭证和财务报表等业务。倘若系统出现错误,使用者必须立即与公司和管理层沟通,并接受反馈,以更好地确保过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五、未来发展趋势与创新

(一)智能化地处理财务业务。财务机器人的出现把会计核算工作的智能化推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其不会累、可以长时间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其势必会取代大量的基层财务人员,让财务人员从事主观判断的战略、经营、决策方面的活动,但这也无疑是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一大挑战。此外,智能识别技术也已经成熟地运用到财务领域了,比如OCR(光学字符识别)与卷积神经网络技术,通过扫描图像、预处理、文字检测识别等具体功能,就能够实现对单据的全结构化信息识别并解读通过OCR技术获得了结构化信息之后,可以集成税务系统自动化地对单据查重和检验真伪,能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集团财务单据审核的工作效率。

(二)向共享数据中心转化。企业集团的共享服务中心整理储存着企业日常的各种业务,这产生的数据无疑是海量的。随着大数据各方面技术的逐渐发展,通过软件就可以实现数据的整理收集与分析,企业集团的管理者通过软件系统分析出来的数据进行决策管理、战略规划,能够加快企业集团的战略发展速度,帮助企业集团抢占先机。

(三)在云端处理业务。云计算的应用,可以让信息数据的储存、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等必要步骤在云端就能完成,通过云端运行信息系统和储存数据可以减少服务器等硬件的需求,只需要几台终端就能处理各种财务业务,原本的分支机构的财务人员可以直接转化为云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员工,减少不同地区业务量不同导致人员闲置浪费的情况,而且企业集团也不需要时刻进行信息平台的维护,一切都在云端进行,这能够进一步降低企业集团的经营成本。综上,在“大智移云”时代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优化应该以信息系统的优化为基础,通过大数据与云计算的科学技术来进一步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进一步优化为数据中心,实现数据的集中处理、高效分析,以获得更好的数据结果,这对企业的运营管理以及大的战略分析层面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当然,信息系统的优化,大数据与云计算的结合只是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运用新技术对战略定位、组织结构、人员管理等进行全方面的优化,让企业集团在这个“大智移云”的时代背景下能更快更准地部署战略计划,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先声夺人。

主要参考文献:

[1]陶心晨.“大智移云”背景下财务共享服务的构建与发展[J].财会学习,2020(25).

[2]李彩霞.大智移云背景下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及优化研究[J].营销界,2021(37).

[3]苑源.大智移云背景下基于财务共享服务的财务转型研究———以A集团为例[J].科技经济市场,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