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5-04 09:15:47

共享经济管理

共享经济管理范文篇1

关键词:经济信息;经济管理;市场经济

1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

1.1构建信息系统

现行的经济管理系统中,为了采集各行业的信息并分类加以分析,需要依靠信息化技术和智能检索技术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分类,并储存在系统数据库中。再加上数字化以及可视化技术,能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检阅和分析,为经济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信息系统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部分。首先是核算系统。这一部分系统的工作是通过分析国民经济,对经济水平进行阶段性的核验,通过不同水平和不同时期的经济数据,进行关联性的分析计算,再由最终的结果来推算经济发展的情况。经过核算系统的模拟核验以及演算工作,能够根据社会经济的各项数据,对照历史参数来判断整体的经济发展趋势,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体系从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将各种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联系起来,全面性核查经济结构,确保宏观经济管理有准确的数据可以参照。[1]其次是预警系统。这种系统通过监测现行的经济体系,对目前的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加以管控,一般检测时都有区域级划分,从部级到各个省市地方单位等。预警系统的主要职责是判断经济运行是否负责标准,如果出现了浮动,造成经济发展往不可控的方向前行,和预期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就可以及时作出警告,避免发生风险。而负责管理预警系统的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在这个时候共同协调经济工作,根据制定好的经济管理措施来执行解决方案,确保管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不会出现巨大隐患。[2]

1.2提升资源整合力度

经济信息是因为经济活动产生的市场波动而出现的,包括各种数据的输出和输入,以及不同经济形式之间的转化。通过搜索经济信息,能够为经济管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因此经济信息的整合工作相当重要。在采集经济信息时,可以通过网络、文献和实际调查等多种途径来得到最终的信息数据。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保证收集到的信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并且要精准无误,不会影响后期的数据应用。在信息化时代,时效性是相当关键的信息标准,如果收集到的信息已经过期,将无法为经济管理提供有效的参考,同时收集到的信息也应该考虑到地域性的特征,圈定在某个区域内进行数据的整合,来保证得到的数据信息和区域发展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实用性则是收集信息时要保证得到的经济信息有充分的使用价值,能够有效应用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而且在收集经济信息时,要以经济管理的目标为工作的标准,保证收集信息的工作依照经济市场的实际发展趋势来进行,这样一来收集到的信息就能具备相应的经济适用性。

1.3架构经济信息网络体系

为了给经济管理工作提供相应的信息,必须要保证经济信息的范围。而想要保证收集信息的工作有充足的范围和实用性,就需要构建起经济信息网络体系。各个行业需要进行融合性的信息沟通,将各类数据信息化,确保经济发展的各种波动都能够上传到信息化平台中,得到实时传输和信息共享。通过这种方式来整合经济信息,能够有效配置资源,提高经济管理的效率。同时要鼓励发展信息化产业,将经济管理的职能拓宽,以信息服务为主体,将各种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的经济信息加以收集和分类,然后集成起来进行资源分配,构建起网络节点状的信息系统,扩宽经济信息的范围。如今很多偏远地区都缺乏实时经济统计工作,导致宏观经济管理难以进行,因此要以离散型的模式发展信息化产业,确保各区域内都能够完整统计经济信息,打破各自之间的经济壁垒,将各类信息关联起来,让最终收集整合到的经济信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2经济信息在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经济信息管理不当,威胁市场安全稳定

一个企业想要成长壮大,社会经济体系想要长久稳定,就必须根据现行的经济体制,分析市场前景和竞争对手,结合各种不同的经营数据来进行经济管理。经济信息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如果能得到共享的数据信息的话,相关部门就能把控住宏观经济的发展方向。数据信息由于太过繁杂,真实性和准确性往往难以辨别,如果只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难免会出现遗漏或者错误。现在各种信息交流软件的普及,除了让信息来源渠道增多之外,还加速了信息的传播,让信息的管控变得更加困难。而且这也造成了信息安全漏洞出现,很多机密信息轻而易举地就泄露出去,让很多企业因此遭受重创。[3]

2.2市场充斥虚假信息,容易混淆视听

如今市场上所拥有的信息越来越多,这样一来增多的不仅是可以有效利用的信息,同时还有许多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垃圾信息。人们在主动或被动接受信息之后,难以辨别出有价值的信息,经常被垃圾信息所蒙蔽,因此上当受骗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市场上总有人有意散播虚假信息,来对竞争对手造成伤害或为自己谋取利益,这样一来就搅混了市场秩序,让竞争朝着恶性的方向发展。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要面临的外部威胁本就很多,如果对虚假信息选择轻信,很可能会导致自身的发展战略出现偏差,最终面临经济受损甚至破产的风险。很多企业对自身收集信息的途径不加以管控,导致大量无用信息涌入自身数据库,掩盖了原本的有效信息的价值,对自身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尤其是对于一些实体产业而言,如果错信了虚假信息,很可能导致自身的生产链条和消费者市场都受到冲击,因为不良信息的影响,生产出一大批没有销路的产品,营销渠道和市场空间全部受阻,最终失去核心竞争力。[4]而且一个企业的自身形象,很可能因为散布虚假信息,成为传播谣言的帮凶,因此受到一定的损害,从而失去消费者的信任。

2.3信息管理模式落后,难以适应飞速变化的信息形态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信息的收集和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而且传播的范围也已经超出了预期。之前的信息传递方式非常单调,除了线下的纸质文件之外,线上基本也就只有电子版存档和邮件;而现在五花八门的多媒体应用和信息共享平台,让经济信息有了全新的传播和储存载体。不过很多公司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带来的改变,对经济信息的发展趋势并不重视,导致自身的经济信息管理工作非常落后,根本无法发挥应有的效果。很多公司都没能设置信息岗位,也没有一套管理信息的机制和相应的风险预警体系。在进行信息管理的过程中,仍采用落后的方式加以分类归档,并没有上传到相应的系统和平台中,导致信息的储存和传播都存在一定的风险。从现在的社会发展趋势来看,大数据和信息资源共享以及云空间将会得到更加广阔的应用,而企业也应当重视自身的经济管理,不断升级自身理念,并加强员工的个人素质,以此来完善自身的信息管理工作。在未来,信息的获取和传播途径将会越来越多,而且储存方式也会更加多种多样,并且趋向于互联网平台共享的形式。想要取得良好的发展机会,强化自身的经济管理工作,就必须重视对经济信息的管理,这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

3经济信息在经济管理中的有效应用途径

3.1强化法律法规,优化市场环境

我国各个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要重视经济信息的管理工作,如今市场监管部门一直在规范信息管理的相关流程,想要强化管理的规范性,而作为一家企业,就应该配合现在的信息环境,共同致力于良好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的建立。企业要优化自身的经济信息管理环境,并对获取信息和管理信息的各个环节加以重视,整个过程要做到加密和实时监测,保护信息安全。而且企业要强化员工的信息保密工作,除了让他们重视到信息的获取和筛选工作之外,也应当防止黑客入侵和各种信息泄露的风险。从根本上而言,想要维护信息安全,规范化市场信息环境,还需要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出台更加严格的经济信息法律法规,保护信息安全,避免有人非法利用信息犯罪。现在国内的相关法律还未完善充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不足,而且企业也往往没有相应的规定来引导员工保护数据信息。虽然现在已经有《劳动法》和《隐私法》涉及了信息保护,但各项准则还需要更加细化,以适应现在日新月异的经济环境。

3.2完善经济信息管理,严格把关信息源头和流向

有价值的经济信息会为企业的工作提供有效帮助,涵盖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如果企业的相关业务信息和经营数据丢失,就会影响到企业正常工作的开展,更有甚者,如果被不法分子利用的话还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因此企业必须完善自身经济信息管理工作,规范化相关工作人员的具体流程,并且内外联合管理,达到第三方监督体系,严防外部人员盗窃或内部人员泄露。而且一定要强化员工的经济信息管理意识,大部分经济信息的泄露都是员工在无意间通过聊天或使用互联网工作时泄露出去的,因此公司必须远程监控各类机密信息,保证不会从内部向外流通。[5]要定期督促员工检查自身工作,是否严格管理经济信息,在使用网络电子设备时,更应该时刻注意对信息的保护。而对外也要设置好相应的部门,一方面筛选真实有价值的信息为企业所用,另一方面避免信息被他人非法利用,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公司拥有相应的发言人及时针对一些对公司不利的虚假信息作出澄清,整治各类谣言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有关部门也要强化对整个市场经济的信息管理工作,严惩犯罪行为,打击不良信息的传播者,以此来维护经济市场秩序。

3.3大胆创新信息管理途径,尝试合作与共享

如今科学水平的不断进步,给企业的信息管理工作带来了发展的机会。为了面对更加严酷的市场竞争,企业应当采取创新性的信息管理方式,不仅保护自身数据避免机密泄露,而且要加强信息的储存共享工作,转变原本的封闭性传统思想,改为更加适应现代化发展节奏的云信息管理体系。如今我国一直在提倡共享型经济的发展,各企业应当抓住这个机会,首先实现经济信息的合作共享,互通有无,利用双方之间存在的合作空间来实现经济信息效益的提升。我国社会的宏观经济管理也需要各个企业之间的合作来提供实时经济信息,并进行关联性的分析,以确保经济管理的全面性。之前全球30多家机构共同组成了“一带一路”经济信息共享网络,这就很好地反映了现代化的经济信息管理工作应当如何进行,在打破了地域阻碍的同时,加强了各国之间的合作等,将信息价值最大化利用,实现各公司之间的共同发展。而且对经济信息的利用还可以开创出更多合作式的创新营销形式,将之前的不可能变为可能。国内很多企业都已经尝试共享自身的经济信息,并且分享各自的营销渠道和市场。比如各大品牌之间的联名产品、一些知名品牌的跨领域合作等,都是各企业之间信息共享的成果。而最终的实践结果表明,这类信息共享能够有效促进各自的发展,达成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经济信息的价值在于它能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而做到共享合作,就是对经济管理的大胆创新,让企业自身信息能够发挥更大的经济价值,并探寻出一条双方共行的新出路。而且企业也可以在共享合作的过程中,给自己寻找到创新型发展的机会,而对经济信息的管理和应用一旦有所创新,就能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附加价值。信息共享和应用创新对我国的未来经济市场发展来说也相当重要,能为市场经济提供更加强劲的发展动力。

4结论

信息技术的成熟让企业的经济信息管理有了相应的基础,而如何发挥经济信息的最大价值,就直接关系到了企业的最终经济管理效果。经济信息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企业必须持续进行经济信息的管理工作,革新自身的管理理念,加强对经济信息的重视程度,并最终将筛选得来的有效经济信息整合利用,应用在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制定和运营规划中。而且随着各类信息共享平台和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成熟,企业之间也可以通过合作来实现共赢,让经济信息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从而打造出和谐良好的经济市场环境,促进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致富.浅析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J].商业经济,2019,4(8):97-98.

[2]孙焱廓.经济信息在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用策略[J].中外企业家,2018,16(2):62.

[3]刘铮.经济信息在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用[J].经营管理,2019,9(24):53-54.

[4]张洪久.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8,9(6):41-42.

共享经济管理范文篇2

摘要:现行地方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片面追求功能效果,忽视成本、管理等因素,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经济管理实验室体系构造必须以学校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模式、管理体制、专业学科设置、实验室管理能力和水平为基本依据,本着满足需要、便于管理、节约高效的原则进行规划和建设。理想的经济管理实验室体系框架应该包括计算机应用模拟实验室、场景模拟实验室、全真实验室三个类型,地方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用修改式或再造式进行构建。

Abstract:Theconstructionofeconomicmanagementlaboratoryinlocalcollegegoexclusivelyafterthefunctionandeffect,regardlessoffactorssuchascostandmanagement.Thereexistseveralproblemsthatshouldnotbeneglected.

Theconstructionofeconomicmanagementlaboratorysystemmustbebasedonthecollegeorientation,trainingmode,managerialsystem,establishmentofdisciplines,managerialabilityandstandardofthelaboratory.Theplanandcon—structionshouldbebasedontheprincipleofmeetingthedemand,beingconvenientinmanagement,economyandefficiency.Anidealframeworkofeconomicmanagementlaboratoryshouldincludethreesorts,namely,computeranaloglaboratory,contextanaloglaboratory,andrealpracticallaboratory.Localcollegesshouldadopttheformofalterationorreconstructionaccordingtotheirownpracticalsituation.

1引言

经济管理类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应重视和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性教学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是高校扩招后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学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对经济管理实验室的作用和重要性认识很不充分,往往按照理工实验室的思路套用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造成许多问题。加上各校办学定位、办学模式、专业结构、管理体制、经费来源等诸多因素影响,地方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体系不全、体系混乱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因此,深入分析地方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现状,认真梳理并构造完整合理的经济管理实验室体系框架,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构就显得十分必要。

2地方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体系现状分析

根据教育部对全国高校实验室情况统计资料,以及我们对全国近20所地方高校的实地走访调查结果,地方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基本上是按照二级学院(系)设置,少数高校对各院(系)经济管理实验室进行了整合,设立经济管理类各院(系)统一使用的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实验室或实验中心下按专业、学科甚至课程设置实验分室,如电子商务、国际贸易、证券投资、电算化会计等,这些实验室基本上采用计算机房形式,其实验设备主要是计算机与专业应用实验软件。一些学校还有手工会计实验室、ERP沙盘实验室。手工会计实验室为场景实验室,ERP沙盘实验室介于计算机实验室与场景实验室之间,近年来逐渐兴起。经济管理实验室现行体系模式的主要优点是结构清晰,针对性强,每个需要进行实验教学的专业学科都有一个相对应的实验室,师生实验方便;实验室管理人员职责明确,有利于培养其责任心;同时可以充分显示专业学科实力,对于专业学科评估甚至整个学校评估中的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项目等级的提升,都非常有用。近年一些学校乐此不疲建设经济管理类专业或学科层次的实验室单元,就与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进行的教学评估有密切关系。但是,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地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低成本高质量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成为地方高校理所当然的目标。而现行地方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模式片面追求功能效果,忽视成本、管理等诸多因素,确实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2.1实验室规模庞大,经费投入大,学校不堪重负

由于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加上经济管理类专业对硬件的要求相对较低,投入产出效益较好,地方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发展很快。按照学科或专业建设实验室单元,势必造成实验室规模庞大,经费投入大。除了少数财力特别充裕或者接受有关部门或基金资助的学校,大多数地方高校很难依此规模筹集建设完整齐备的经济管理实验室体系通常是根据专业重要性和评估需要优先建立几个实验室单元。既影响了非重点和待评估专业的实验教学需要,也造成各专业之间的不平等,增加了工作难度。

2.2资源共享不足,使用效益低下

每个实验室单元只为本专业或本学科实验教学提供服务,而各专业学科的实验教学在时间上、数量上并不像课堂教学那样均衡安排。不同的专业学科,同一专业学科的不同年级,其教学计划规定需要实验的课程、实验项目、实验学时、实验时间进度安排也是不同的。而且,各专业学科的学生人数也不同。在现行实验室体系模式下,除非每个实验单元都按最高需求量配置软硬件,否则必然会造成高峰时期实验室设备无法接受学生实验。如果按照最高需求量配置软硬件设备,且不说财力上是否可能,其设备使用率也往往很低。而大多数地方高校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在体系上是不完整的,是需要待财力许可时补充或扩建的。在资源不能共享的情况下,往往是实验高峰时期实验室爆满,平时则实验室设备闲置无人使用;甚至同一时间不同实验室同时存在人满为患与门庭冷落的两极现象。实验室从总体上看使用效率不高。

2.3实验室单元类型不全,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

不同类型的实验室其功能也不同,计算机实验室通常用以进行专业软件应用、经济活动模拟以及信息处理等;而场景模拟实验室可以进行具有实习性质的操作、体验活动;此外还有一种目前尚不多见的全真实验室,可以使学生真实地参与现实的经营活动。可以看出,计算机房、场景实验室、全真实验

室这三种类型实验室进行的实验,是学生逐步从课堂走向社会、从模拟走向仿真直至全真实验的过程。它们对于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尤其是以培养应用型、创业型人才为目标的地方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生,都是非常必要的。但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基本上是以计算机类实验室为主,甚至只有计算机类实验室,较少建有场景模拟实验室,全真实验室几近于无。这对于培养学生能力,缩短走向社会进入实际企业工作的适应期非常不利。硕士生就业率低于本专科生,大学生回炉读中专这些现象,与我们对实践教学的片面性做法,与我们实验室体系类型不全,不能提供全面的实验形式有着密切关系。公务员之家

2.4缺少科学划分与合理归并,增加了管理难度

除少数财经类或以财经类为主的高校外,大多数地方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是在高校扩招后逐渐增设起来的,随后才相应地建立起一个个所谓的专业实验室。由于新专业设置审批的不可预见性,加上学校管理体制、经费来源等多种因素制约,很难在事先有一个理想的实验室发展规划,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往往是获批一个新专业,第二年或第三年才有可能为其配备一个专业实验室单元,并自然地归口于专业所在院系或经济管理实验中心管理。随着专业数量的增多,实验室规模不断扩大,但在组织结构上仍处于二阶层级状态,没有进行科学划分与合理归并。这种分散的实验室体系结构,无疑增加了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数量,提高了成本费用开支;而从各个实验室单元的工作量和节约支出要求出发,每个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不可能太多,通常只有一两个人。实验室管理过分依赖一两个人,回旋余地小,一旦有管理人员因特殊原因不能到位,往往会影响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的正常运行;而且由于同一实验室的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同行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

3经济管理实验室体系构造的基本依据

实验室体系是实验室单元及其结构的总和。经济管理实验室体系构造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实验室的原始单元,即完成实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任务所必需配置的硬件软件项目;二是实验室本身的组织级别,即由学校统一管理还是由各二级学院管理;三是实验室原始单元的划分归并与分层,即确定实验室内部的组织结构。经济管理实验室体系构造的这三个方面必须以学校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模式、管理体制、专业学科设置、实验室管理能力和水平为基本依据,本着满足需要、便于管理、节约高效的原则进行规划和建设。

3.1学校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办学定位可分为科研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型三种类型。通常全国性重点高校定位于研究型,地方重点高校定位于教学科研型,而普通地方高校基本上定位于教学型。也就是说,地方高校主要培养毕业后走向社会的应用性人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具体模式上,地方高校往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高校扩招前,各高校都非常强调“通才”、“通识”教育,以培养宽基础、厚口径的所谓有潜力的人才,区别于培养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快速适应能力的中专中职教育。高校扩招后,随着竞争的激烈,地方高校的生源素质下降,师资紧张,学生就业压力增强,各地方高校先后纷纷提出了更务实的具体培养目标定位,依次有实用型人才、适用型人才、创业型人才等。不同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模式对实践教学以及支撑实践教学的实验室体系有着不同的要求,高校尤其是创业型人才目标导向的教学型地方高校应该更重视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

3.2专业学科设置与学校管理体制

实验室的基本任务是就是为专业学科实验教学提供优质服务。因此经济管理实验室单元设置的直接依据,只能是专业学科设置及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规定必须进行的实验环节,都应该有相应的实验室单元保证。只有这样,才能使实验教学效果和实验教学质量有基本的保障。而学校管理体制则决定了经济管理实验室在学校中的组织级次,通常实行一级管理的地方高校单独设立经济管理实验中心,甚至可以与其他相关的二级学院共同设立诸如社科实验室、文科实验室等。实行二级管理的地方高校可以按二级学院分别设置实验室,但大多数地方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二级学院规模有限,分别独立建设实验室会造成资源浪费。考虑到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实验室设备设施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其管理要求和方法相似,从资源共享和提高效用出发,设置全校统一的经济管理类实验中心是理想的选择,这也是近几年来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的趋势。

3.3管理效率与经济性

管理效率与经济性是确定经济管理实验室内部结构的基本要求。现代管理理论告诉我们,归类管理是提高管理效率与经济性的有效方法,经济管理实验室原始单元,必须进行归类使其成为独立运作的基本单元,通常的归类方法有:(1)将实验设备设施相同或相似的原始单元归为一类;(2)将实验过程或实验管理方法相同或相似的原始单元归为一类;(3)将由同一人或同几个人进行管理的原始单元归为一类。归类的规模决定着一个组织的结构层次,亦即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程度,而确定归类规模的标准是管理信息传递处理能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地方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内部信息传递和处理手段基本上可以实现信息化,但其信息量也呈暴发性增长趋势,因而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信息处理能力强,则可以有效地管理更多的实验室单元,归类规模可以较大,相应地会减少内部组织结构层次。否则,归类规模应该缩小,相应地也会增加内部组织结构层次。从绝大多数地方高校实际情况来看,经济管理实验室设置两个层次已经完全足够。

4基本框架及其构建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给出地方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体系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这种结构的优点是体系完整,结构清晰,资源共享度高,能有效进行管理。绝大多数地方高校可以按此进行构建。经济管理实验中心下设计算机应用模拟实验室、场景模拟实验室、全真实验室三个类型。所有以计算机及计算机软件为主要设备的实验室原始单元,组合成一个计算机应用模拟实验室,承担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学科的计算机基础应用实验与计算机专业应用模拟实验。计算机应用模拟实验室可以根据需要建立多个机房,但实行统一管理,让资源在所有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范围内共享。场景模拟实验室根据专业学科课程特点和使用情况设置,对于实验内容重要、主要设备设施共享度低、使用效率较高、运作成熟的实验,如手工会计模拟实验、企业经营沙盘实验等单独建设,设置实验室单元;而对主要设备设施共享度高、专门设施少、实验次数少的各种实验,合并设置一个经济管理场景模拟综合实验室,将共享设施建成后,专门设备器材在实验需要时摆放布置。场景模拟实验室由于使用过程中维护管理工作量相对较少,通常安排固定人员分别管理。全真实验室应根据专业学科和师资情况,选择与专业相关、有合适的指导师资、业务经营风险低、业务流程清晰规范、能够以学生为主或完全由学生进行经营活动的企业类型,学校提供场地和必要设施设备,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工进行真实的经营活动。目前较为可行的主要有实验商店、会计服务公司、营销公司等形式。地方高校在构建经济管理实验室体系时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用修改式或再造式。修改式是对现有实验室体系进行整合与扩展,使其尽可能与目标体系框架相符。修改式的优点是重构过程较少影响原有实验室运作,人为阻力小,费用相对节约,但体系的完美性不能很好保证。而再造式是指一切推倒重来,从零开始建设,其最大优点是可以构造出所希望的完美的经济管理实验室体系,但构造费用较大。通常是经费充裕且原有实验室单元较少的高校采用再造式,而经费紧张或原有实验室单元较多的地方高校一般采用修改式。

参考文献(Refefences):

[1]李文龙、韩兴国.对经管类专业建设综合模拟实验室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Q6(4):529.531.

[2]胡嘉将.经济管理类实验特点分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0):1293-1295.

[3]李志荣.经济管理类专业综合实验室建设的实践与思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1):95.96.

[4]刘宝库.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建设研究[J].经济师,2006(7):117.

[5]王玉潜.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6):105—107.

共享经济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新经济形势;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

电力企业的发展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只有保证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才能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的电气化水平。因此,电力企业的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产生活,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竞争激烈的市场对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电力企业只有努力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才能在未来稳步的发展和进步。因此,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工作应该引起相关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

一、目前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于经济管理的观念十分落后

对于电力企业的运营来说,安全生产是重中之重,但是却对经济管理视而不见,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是由于垄断经济导致的。对于很多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来说,他们片面的认为安全管理才是电力企业经营的重点内容,但是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和市场压力与日俱增,单纯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经营,会使得电力企业面临着极大的风险,难以在市场中立足。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的创新意识明显不足,电力企业仍然抱残守缺,难以使得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有所发展。因此,要想获得长久的进步,必须及时的调整传统的错误观念,重视创新管理,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市场带来的挑战。

2.信息化进程滞后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在向着信息化转型。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不但能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的质量,还能够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但是在目前的电力企业中,对于信息化的管理方式还没有深入认识,在信息化管理的推广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障碍,制度制定的不合理和共享资源的缺乏都导致了信息化管理和发展呈现出滞后的特征。可喜的是,电力企业看到了信息化管理带来的巨大好处,正在积极的投入到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中。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对于信息系统的规划不尽合理导致资源的共享出现问题,没有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提供实质性的作用。

3.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

近几年来,电力企业的发展积极的引入自动化生产方式,这使得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得到极大的提升。又有没有形成健全的企业综合管理机制,信息系统和生产系统的整合状况不佳,综合管理的效率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使得生产管理工作出现诸多问题。随着各行各业都在向着信息化方向发展,因此产生了大量的信息数据,要想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利用,就需要建立统一化的信息平台,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使得各个部门能够方便的进行企业内部信息的交流,从而为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注入一只强心剂。用户共享平台的构建,能够使得生产系统和信息系统紧密的结合起来,使得企业的综合管理机制能够发挥其长效作用,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方面的创新。

二、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主要方式

1.管理观念的创新,使企业的管理内涵明朗化

由于我国的电力企业长期处于垄断的经营方式,导致竞争意识明显不足,这已经成为职业电力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问题。因此,电力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扭转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带来的弊端,就需要首先破除传统的观念和旧有的思维习惯,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利用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模式对企业进行管理。电力企业在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方式时,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和自身的特色,实现经营方式的转变,从而在企业内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从而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方式的创新,极大的提升企业的经济管理能力。要注意在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变时,要以一种较为柔和的方式景,逐步的转变电力企业的竞争状态,从而试下精细化管理,对市场变化能够做出及时的反应。电力企业经济管理的内涵对于企业的经济管理产生着较大的影响,转变观念只是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工作展开的第一步,只有明确了企业经济管理的内涵,才能系统的解决企业经济管理出现的问题。到目前为止,电力企业部门对于经济管理的内涵认识不够深入,对于经济管理的内容和企业的发展方向不能很好的结合起来。由于对内涵的认识不足或者认识错误使得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进程受到极大的影响,使得企业的发展受到阻碍。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企业在扭转传统的思维方式的同时,要对企业的管理内涵进行创新和明确,从一种新的视角引导企业未来的经济发展。对经济管理的内容进行全新的系统飞分析,使得企业的市场竞争大大的增强。

2.重视信息管理和人才的培养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如今,我国社会处于关键的转型期,互联网技术更是决定我国未来发展高度的一个重要支撑部分。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对国民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形式你下,电力企业经济管理要结合管理开发平台,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在开发管理平台时,要充分考虑到现有的法律法规、管理条例等文书,并且以此为基础建立数据模型,并且结合先进的云存储、计算机技术以及GIS技术来实现系统的搭建。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着手,开展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开发:首先是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规划对经济管理流程和信息管理的需求进行整合,搭建出电力企业经济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随后应用信息管理资源目录来实现对于不同部门和不同系统的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从而建立起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基本控制单元和控制模块,满足不同部门的管理需求。以模块为单位进行集成化管理;最后利用云技术来搭建电力企业经济管理远程信息中心,将各个主管部门、监督机构等内容整合到信息化技术和现有的应用平台中,能够实现统一化的安全质量管理,从而使得建筑工程安全信息系统能够最大化的发挥其作用。另外,电力企业要充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人才的竞争决定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拔得头筹,只有重视人才的储备和发展,才能为企业赢得未来。因此,在缉拿了人才系统时,要积极的引入优秀的人才进入电网企业,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要坚持以人为本,将企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充分的结合起来,建立起公平公正的考核机制,从而更好的挖掘出人才的潜能。对于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定期进行培训,促进员工知识的更新,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在企业中要鼓励人才进行创新,在企业上下建立起一种创新意识的新风尚,让企业的氛围更加的活跃,从而实现企业和人才的双重发展。

三、结束语

在新的经济形势献,电力企业必须破除原有垄断经济带来的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的问题,深入的范畴落实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才能获得长久的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大潮中站稳脚跟。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分析了目前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随后对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主要方式进行深入的探析。希望本文的内容对于相关工作人员有所借鉴。

作者:王武 单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南充市高坪供电分公司

参考文献

[1]杨延华.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市场,2014,(52):36-37.

共享经济管理范文篇4

关键词:医院;绩效考核;全成本核算;经济管理

一、引言

现代化医院管理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具有全新的变化。因全成本核算经济管理模式的多样化优势,现已普遍运用与医院绩效考核管理之中,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医院绩效考核水平。对绩效考核之中存在的问题,医院需要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在绩效考核各个环节中将全成本核算经济管理模式巧妙的运用其中,全面提升医院医疗服务水平与管理质量,使自身得以稳定持续发展。

二、医院绩效考核全成本核算经济管理模式运用的优化策略

1.树立科学的绩效考核目标。全成本核算经济管理模式需要与信息化的管理设备相结合,利用智能终端对各项治疗记录进行记录。现阶段智能终端的开发非常迅速,医疗设备已能够进行智能化记录与上传数据的创新改良,通过与科技创新产品与全成本核算的信息化管理的有效结合,医院已不再需要专设记录人员。利用内部网络平台记录的信息,对各岗位医护人员及科室的考核指标明确化,明晰自身工作需求,增强绩效考核与成本意识,让医院医护人员有计划的进行工作,从而全面提升绩效考核的实效性。医院还需根据各科室实际情况出发,找到绩效考核的有效切入点,以保证绩效考核指标的科学性,以让考核目标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和客观,同时利用考核目标增强各科室及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全面推广绩效考核之前,医院需要进行试点运行工作,发现试点运营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对考核体系进行不断完善,让全面实施全成本核算绩效考核的顺利开展得到有效保障。2.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做好成本管控。全面减小医院经营管理成本使医院实行成本管理的主要目的,做好各科室费用支出调控情况,做好考评工作,汇总不同成本要素,最后要明确费用支出的基本情况和实际运用情况。绩效考核是医院微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增强绩效考核效果,需要对医院内部考核综合评价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利用综合评价体系,能够全面掌握医院的管理效益、市场风险要素及医院整体经济发展状况等,从各个角度对各科室绩效情况展开评价。现代化成本管控需要对材料的消耗问题进行控制,要对医院不同物资实施动态化监管,按照医院整体发展情况和材料需求情况制定消费定额,医院财务部要对定额实施集中管控。医院要降低材料积压,根据实际情况对材料进行补充供给。通过招标管理的方式进行材料采购,对采购价格及成本进行管控。3.平衡成本控制与医院运作关系。成本控制需从产生成本着手,而医疗物资是医院发展不可或缺的,但物资的消耗正是产生成本的主要途径,所以,医院在成本管控中,需要根据医院发展情况对材料消耗进行管控,以避免不必要的材料浪费。在一定情况下,可通过定额管理方式对医院各科室的材料消耗进行限定;同时,还需避免材料出现受损、积压及过期的问题产生。值得一提的是,在对材料消耗进行控制时不能影响医院的正常发展,因医院的正常运转一旦遭受阻碍,会给医院带来极大的损失。4.健全绩效考核管理组织体系成本管理绩效考核在现代化管理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不仅能够合理优化医院内部组织结构,还能对企业的经济发展绩效从客观的角度进行评估。所以,医院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应根据自身确切需要,重视成本核算经济模式与绩效考核,构建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成本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将保障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要强化医院服务能力、服务水平以及绩效考核三者之间的联系,形成一套完善统一的管理体系以优化医院成本绩效考核。5.根据医院内部实际情况构建考核评价体系。保障医院经营成本处于合理范围是医院成本控制的核心目的,在成本分配到各科室时使其费用支出达到平衡,以达到对医院内部进行集中与统一管理的目的,同时对各项资金的用途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同时,绩效考核作为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部分,其能够渗透到医院的多个发展领域,还能对医院的具体收支情况及整体经济收益状况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以此对次年发展方向及目标进行确立。换言之,医院在构建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时需要从内部实际情况出发,把考核结果作为重要的信息数据,以便在第二年中进行参考。6.健全绩效考核基础工作。医院的业务量受医院业务范围影响,随着医院的不断发展,成本核算基础工作力度也不断扩大,此时成本核算应根据制定测算指标、建立评价模型来确定成本核算流程,将各个系统、各个科室数据进行综合,根据成本核算的确实需求对核算流程进行优化,以此为成本核算始终提供以最准确、最真实的数据。7.创建健全的数据共享系统。为使各项成本数据实现传输共享,必须创建健全的成本数据共享系统。利用终端计算机医院各科室就能实现相关医疗信息和成本核算查询,其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使医院各项费用透明化,还对医院各项事务的开展有一定的监督作用。外部企业能够通过订单需求制定相关的生产计划,而医院则不同,其需求是无法预料的,医院服务具有突发性、即时性,所以必须让医院服务系统具备快速的反应能力。而创建健全的数据供系统,不但能增强各部门间的联系和相互督促,相互之间还具有关联作用,有利于各科室间协同合作,成本核算系统能够实现各科室费用产生的收集与统计分析,因此,健全的数据共享系统有利于增强成本核算的及时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全成本核算管理模式需要在医院各个部门进行落实,要与医院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创设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目标,不断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做好成本控制,平衡医院运作与成本控制二者之间的关系,健全绩效考核管理组织体系,同时医院还需根据内部实际情况构建考核评价体系,健全绩效考核基础工作,创建健全的数据共享系统,以确保成本核算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强医院工作的积极性和规范性,让各科室将医院的经济效益与医疗质量放在重要位置,以不断推进新时代医疗事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郭鹏.医院绩效考核中全成本核算经济管理模式的应用问题初探[J].中国集体经济,2017(7):28-29.

[2]毛冰.医院绩效考核中全成本核算经济管理模式的应用问题研究[J].财会学习,2018,205(31):223.

共享经济管理范文篇5

一、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业信息化不够重视在我国目前阶段的农村中,许多村干部甚至是负责农业经济的会计人员对农业信息化管理都不是很了解,更加谈不上实施和建设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体系了。我国农村中农业经济的发展重点也不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甚至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和会计人员简单地认为使用计算机就等同于农业信息化管理,这也导致了地方政府的管理人员缺乏对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热情和主动性。

2.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展受阻当前,我国农民对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的概念还比较陌生,这就导致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迟迟未取得成效,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在国家的号召下建立了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专门部门,但缺乏对其运行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经验,使得这些部门和管理机构都十分缺乏专业性,也导致了农业发展中的经费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在我国农村中还无法全面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使得我国农业信息的数据库建设受阻,无法指导农民获得最新的农业市场信息。

3.审计人员对信息化技术的了解不够专业我国基层农业中的从业人员,甚至是政府部门的一些政府职员的综合素质水平都较低,没有受过专业的教育和指导,这就使他们对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无法充分解决,尤其是一些新的事物和新的技术。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地方政府的一些审计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经济管理培训,缺乏信息化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知识,甚至对计算机的知识都不是很了解,这就导致他们在工作中无法充分的应用信息化技术,也无法获得高效、有用的信息,这也是阻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因素。

二、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中的要点

1.增加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向地方政府充分宣传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知识,引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并纠正他们对农业信息化认识的错误观点。然后加大政府部门的宣传力度,让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走进农民当中,推动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为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2.对农业经济信息化进行整合和共享建立全面科学的农业信息共享平台,对农业信息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则,进而推动农业信息系统、网络平台的建设和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充分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农业信息共享。同时采用多种信息化传播平台进行农业信息的传播和分享,将通信、电视广播、新闻报纸等多个媒体平台充分利用起来,提供更好的农业信息共享途径。

3.加强对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人员的培训农业信息化管理的整体建设水平取决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人员和管理人员,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手段越来越多样,对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定期对地方政府的政府职员进行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尤其是涉及到农业经济管理部门的审计和会计人员,以更好地建设我国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

三、结语

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建设信息化的农业经济管理对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匡梅单位:山东省胶州市李哥庄镇人民政府

第二篇

一、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将信息化应用于农业经济管理中,会在不同的方面促进农业的发展。下面,笔者就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方法进行几点阐述。

1.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区域的合作以及部门的协调,更需要多个行业与多个专业的支持。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政府发挥好自己的领导作用,对多个方面的力量进行有效地调动,做好科学的规划,才能让每一个方面都明确到自己在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与地位,明确自己的责任,做好分工与合作。就目标而言,政府是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力量,政府需要通过加大资金投入,确立每一笔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才能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统筹安排效率。政府通过发挥自己的职能,来提高资金的利用率,避免信息建设的重复,才能促进农业经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另外,政府部门要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贷款政策进行改革,降低贷款的利率,提高贴息比例,支持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

2.加强网络与传统媒体的合作,促进信息网络建设信息网络的建设,是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手段。信息网络的成功建设,会促进信息处理、采集以及分析优势的明确,信息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得以快速、广泛地传播。除了认识到网络的优势,我们还要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合作,无论网络发展力度多大,传统媒体的覆盖面仍然很广,传播信息更加直观,这也是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需要让农民掌握正确的信息,打通农村信息传播通道。

3.加强农村信息服务力度农业经济管理相关部门要重视农民在农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加大农民的信息化培训力度。通过定期的培训去促进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向农民进行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促进农民头脑的更新,让其掌握时代化的农业发展信息。其次,要建设农业信息的服务队伍,在提高信息服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的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向相关部门发送不同的培训内容,促进农民岗位知识的丰富。另外,农村要具有一支专家型的队伍,可以指导农民的日常农业生产活动,让科学技术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结语

信息化已经成为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支撑,是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农业要想跟上时展的步伐,必须要选择信息化的道路。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力度,会让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更好地发挥,也会促进农业结构的优化,使我国农业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得以提高。

作者:刘凤莲单位: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彦花镇农经站

第三篇

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的必要性

1.1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农业生产的主要实施者是农民,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农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方向是协调发展,这符合“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所以,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为适应科学进步的要求,走科技兴国的道路,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农业经济的必经之路,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1.2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正发生着转变,供需关系正发生着调整。农业作为我国基础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为更好地发挥农业经济的作用,促进产供销协调发展,加快农业经济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全面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1.3世界经济发展影响下的必然要求。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经济正朝着良性循环的道路发展。农业作为我国基础产业,对经济发展起到稳固的作用。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世界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我国经济当中发展的不均衡性矛盾依然存在。在世界经济的大形势下,为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1.4经济发展情况决定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的必然性农业是人类的衣食父母,农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作为人口众多的粮食大国,保持农业经济的良性循环道路,利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学习先进的农业科学知识,努力研究农业技术,使农产品增产增收,满足社会需求。我国经济发展决定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提升的必然性。

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的措施

2.1完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配备我国农业的生产经营主要依靠人力,以及传统的运输类机械,而在播种、收货等作业环节的信息化机械装备并不完善。基础性的机械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也制约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不能单纯的认为是某个农民或村屯的事情,要做到全国一盘棋,政府机关应当加大这方面的投入,通过信息的综合整理,提供适合开展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机械,并建设信息化规范作业区,以及加大对信息化机械设备的使用培训,提升农民信息化建设的热情。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配备应与网络信息技术相连接,掌握先进的农业发展趋势,从而最终确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合理性与有用性。

2.2加大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力度。加大对信息技术研发的研发力度,最大限度地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大农产品的产出率。政府部门应在对农业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局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技术研发。一般而言,信息技术研发应当以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为主,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兼顾传统农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信息技术研发的内容并不限于信息化建设的机械设备开发与利用,而且也包括着信息技术在生物工程的使用、种植等方面的运用。政府机构应当加强培育先进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基础设施的农业信息技术园的建设,为信息技术创新创造条件。最后,积极探索绿色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道路。绿色信息化农业不限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它也包含着信息技术在生态旅游、创造环境友好型农业种植等方面的运用。

3结束语

共享经济管理范文篇6

关键词:疫情形势;经济管理模式;创新途径

一、疫情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概述

1.疫情对企业经济的影响。动力源减弱,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引擎大幅下降。第二产业受影响较大,医药、医疗、互联网等行业受益。物流受阻,对企业整个上下游供应链带来巨大影响。部分地区为了有效防控疫情蔓延,对人员流动采取严格管控措施,整个工业制造业因物流受限跟不上供货进度而被迫停下来。制造企业原材料、零部件进不来,复工生产后产品运不出去,物流中断和疾控措施引发的产业链、供应链中断对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影响。人员流动受到阻碍,复工成为较难解决的棘手问题。工人回不来,导致相当数量小微企业生产和营业停滞,而房租、工资、利息等刚性支付,致使企业将蒙受较大损失。从短期来看,疫情对部分行业部分企业的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要实现扭亏为盈,企业必须转变经营思路,转变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2.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在当前疫情下,中国企业的经济管理面临着巨大的创新风险和技术挑战。对于技术能力较强、核心技术能力转化灵活的企业,且公司本身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可抓住疫情当下这一特殊时期,预测并发掘市场中急需产品,利用自身技术灵活转化的能力,对企业自身产品线进行快速转型,以迎合市场的巨大缺口,填补市场空白,提高市场占有率。要实现企业的快速转型,突破企业的经济管理瓶颈,作为企业重要资源的“人”的流动性和共享性日益凸现出来,为企业实现高利润增长提供了发展支撑,同时也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提出了新挑战。这就要求企业深刻认识到企业经济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范,以适应疫情下这一特殊时期对人才的合理配置,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的高效运行。

二、疫情下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突发的疫情,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来说,是全新的挑战,而且无先例可循。目前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1.管理理念未与时俱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是有效开展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落后的管理理念是企业管理工作高效运行的最大障碍,从短期看,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从长期看,阻碍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所以,开展经济管理首先要匹配与时俱进的经济管理理念。但是,还有一部分企业将管理重心单一放在追逐短期经济利益,而忽略了企业中最重要的核心资源,即核心人才的培养和保护,以至于企业发展中缺乏人才梯队建设,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尤其在遇到突发不可抗力事件时,企业难以凝聚最关键核心人员,同舟共济、共渡难关,企业的转型和创新遇到极大的困难,无法在疫情面前快速找到突破口,实现企业的扭亏为盈。2.管理制度不适应新形势。部分企业的管理制度陈旧,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比如,遇到诸如疫情等特殊情况时,对市场反应迟缓,难以实现快速转型。另外,如今企业的员工出现了新的特点。尤其是90后,思维活跃,爱好宽泛,愿意尝试新鲜感和挑战性的事务,对此类员工的管理制度应灵活性更高,以激发其工作的热情。与此同时,对一些在企业中工龄长、经验丰富的员工,应制定合理的老带新制度,使其经验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为此,在一个工作团队中,需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激励他们高效地进行团队工作,扬长避短。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应重新审视新环境下管理制度的合理制定,最大化地适应多变的市场形势。3.管理人才能力需进一步提高。社会在飞跃发展,企业发展也要紧跟社会发展的脉搏,不断创新,保持活力和动力。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让企业的发展眼光不仅仅局限在内部,要放眼全球,科学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经济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但是,我国部分企业忽视了信息技术带来的宝贵时机,管理人员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分析以及决策系统,致使企业一些重要决策与市场变化脱轨,不适应时展需求。同时,部门内部协调配合性较弱,管理人员横向沟通较少,不利于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有效分解和整合。因此,急需提高管理人才各方面能力,包括信息化手段应用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规划与统筹能力、决策与执行能力、培训能力、统驭能力等,以应对诸如疫情等特殊市场形势的变化。

三、疫情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及应对措施

为了应对疫情等特殊情况对企业经济带来的冲击,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必须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时俱进,才能在新时代浪潮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为此,企业经济管理工作需做好以下转型和创新工作。1.管理理念顺应时展。人的意识和理念决定了其行为的方式,此种情境同样适用于企业,理念是企业发展的最强驱动力。一个缺乏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的管理团队,其理念也必定落后于他人,即使侥幸获取短期利益,也很难在市场大潮中乘风破浪,持久生存。为此,经济管理的创新首先从创新管理理念开始,创新管理者的思维模式、管理方法,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提高企业长效发展动力,建立起尊重人才、重视人才、保护人才的管理氛围,注重核心员工的培育,营造良性竞争的企业文化氛围,为企业核心关键人才成长和能力发挥提供广阔的沃土。2.管理制度体现形势变化。新形势带来了新变化:首先人才对工作的关注点转变,对企业的需求更多地集中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倾向于弹性的工作时间,渴望工作更具创新性和挑战性,而不是周而复始地重复机械工作,这就需要企业创新人才激励制度;其次,企业的固定消费群体转变,在互联共享经济以前,部分企业可以享用自身的固定消费群,经济可以实现稳定增长,如今,消费者网上购物方便快捷,可选择性更加灵活多变,减少了对固定产品的依赖性,这就需要企业适时考虑创新营销管理制度;最后,新形势使人才共享成为可能,对于因突发疫情造成的人才暂时短缺问题,可考虑通过互联共享方式快速解决,这就需要企业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使关键人才的临时引进和共享快速实现。3.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需要一支专业化的管理团队,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核心人员需具备高度专业化的知识结构并具有较高的管理素养,能对形势变化快速做出反应,并适时进行经济管理工作创新,最大化凝聚团队工作力量,激励团队人员开展有效工作,才能保证企业经济的稳定增长。为此,首先应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吸引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加入,同时应强化关键人才的培养与保护,避免企业内部不良风气的侵蚀和毒害;其次,对于企业现有潜力型员工,应重视对其培训和职业生涯开发,挖掘员工潜力,提高员工各方面综合素质,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最后,培训后要利用绩效管理系统检验培训效果,并与薪酬管理有效结合,激励全体员工积极工作,形成学习型组织的良好企业文化氛围,并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员工的不同反馈,及时进行员工关系管理,使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真正落到实处,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飞跃发展。4.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新形势下的新变化促使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型应不断优化,才能迎合市场变化提出的新要求。因此,为了有效应对市场的突发情况变化,企业应改善组织管理机构,尽量扁平化,减少不必要的职能机构,提高企业横向部门间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重新整合企业的资源:如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责权分明,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提高工作效率,使组织结构更加合理科学。此外,应广泛使用互联网提供的便利服务,捕捉有效信息,及时发现市场的新变化,以最快的速度应对市场的新变化,抢占先机,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保障企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四、结论

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在面对诸如疫情等突发情况时,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风险。为此,本文从疫情对企业经济的影响出发,分析了疫情下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市场突发情况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途径:即管理理念顺应时展、管理制度体现形势变化、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以推动企业经济管理工作迈向科学、合理、持续发展的健康通道,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普青玲.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分析[J].中国商论,2020(18):11-12.

[2]张伟.浅谈新时期如何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效率[J].现代商业,2019(27):105-106.

[3]张坤.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与策略探究[J].管理观察,2020(15):34-35.

[4]韩东.国有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策略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0(3):8-9.

共享经济管理范文篇7

1.1农业经济管理

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及消费等过程进行组织、计划、协调、控制,达到预期的目的,称之为农业经济管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领导及农业管理部门是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方面。其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自然规律及客观经济规律,合理组织生产力,对生产关系正确进行处理,对人力、物力及财力等资源合理利用,妥善处理企业、国家、个人之见的利益关系,最大限度的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主要内容包含正确制定农业经济发展战略;对农业地区布局合理规划,优化农业结构;对农业资源、劳动力资源、财力资源及技术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建立合理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对生产经营中的各种关系及分配关系进行确定;对农产品的商品流通进行组织;对农业经济活动运用多种经济手段进行调节等。

1.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对农业信息技术新成果充分利用,实现各类农业知识及信息的获取、传播及利用,对传统农业加大改造的力度,提高农业管理决策水平及生产效率,促进农业持续、高速、稳定发展,将这一过程称之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与市场化是密不可分的,现代农业的全部过程与各个领域都离不开信息化,而在资源配置中,市场发挥着基础作用。与此同时,将现代信息计划引入农业生产、经营、科研中,对改造传统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升级,走信息化道路具有推动作用,也是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

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作用

2.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农业信息化涉及到社会、教育、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推广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对促进农村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升级、农民收入提升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在广大农村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农村疾病防空系统及“村村通”工程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有效的改善了农村医疗卫生的条件,使农民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也使得城乡发展更加的稳定。

2.2实现农民增收

农村信息贫穷、物质贫穷的局面在信息资源及信息技术的引入以后,必定会得到改善,农业就业结构发生了改变,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民收入增加。首先,现代通信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在农村的应用,使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现数字化、信息化和自动化,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得到了根本的转变,使农业生产的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农业生产成本也得到降低,大幅提升了农民收入及农业生产效益。其次,农业劳动力随着农业信息化的推广,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实现了增收。

2.3促进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

现阶段,农村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起步阶段,尚不完善,农产品商品率低,农业机构调整难度比较大,竞争力不足,这些因素也导致了农产品难卖,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而随着农业信息化发展,对这一现象能够有效的改善。通过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与推广,农民区中与农业企业之间建立起产销关系,农民能够更好的把握行情和供求走势,把握市场商机,及时对生产取向进行调整,在全球化、国际化进程中,对交易中的风险也能够有效的进行回避,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有效的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农业部门及领导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工作没有正确的认识或认识不到位。导致农业信息化机构不健全,设备不完善,没有专业的管理人员,经费不足,开展工作敷衍了事的现象普遍存在。其次,对农村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不足,很难实现共享。在农业资源的开发中,各自并进,条块分割,部门间、地区间以及行业间没有建立起信息交换与共享的机制。对农讯信息系统及农业数据库的开发总量严重不足。信息产品的开发和应用不成正比。加上在投入方面比较少,导致在信息的采集中缺少技术、人员、设备等,而且采集的标准也不一致,在基层出现了信息孤岛。第三,由于农村本身的市场信息基础就比较薄弱,而在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中,往往到乡镇以后就中断,无法深入到村庄中,最后一公里成为制约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因素。第四,农村信息无法满足农民的要求,对生产指导不强。从当前信息化系统的信息来看,主要以价格变化居多,而对国内外市场系统分析及信息预警方面比较缺乏。加之品种少,无特色等,导致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及实用功能难以发挥。

4推广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共享经济管理范文篇8

1.1大数据含义和特征。大数据,即一个具备庞大规模的数据群,这一数据群的主要特征有以下3点:(1)数据规模大。大数据的庞大数据规模涵盖了编码方式、数据种类、数据格式等众多维度的数据信息资源。(2)处理要求高。(3)数据高速持续。大数据对于数据信息资源的储存突破传统数据储存的时间限制,能够实现高效快速和长期的海量数据储存[1]。1.2云计算。云是对网络和互联网的一种比喻的说法,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2]。云计算强大的运算功能可以预测市场发展趋势、气候变化,模拟核爆炸,让人们体验十万亿次美妙的运算速度。根据美国技术研究院对其的定义,云计算是根据用户使用量进行收费的,用户只需要利用电脑、手机、笔记本等移动网络设备,按照自己的需求进入计算资源共享池,就能提取出相应的信息资源,十分方便快捷。

2经济管理类数据的大数据特征

大数据时代,最明显的就是经济管理类数据库供应商的不断增多。随着近年来国内外规模化的数据库数量的不断增加,很多新型的数据格式和数据平台正在加速产生,可以想象,未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必将带来数据收集、存储和规模的显著增加。现阶段,客户在对经济管理类数据库的访问途径上,也越来越多地倾向于云端服务器。传统的本地镜像型数据访问模式无法实现大规模的数据存储需求,其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服务器访问模型替代镜像型数据访问模式已经成为必然。

3大数据与云计算背景下几种经济管理类数据库建设的有效途径

3.1旅游经济管理的大数据库建设。当前旅游行业欣欣向荣,已经成为新时期的朝阳产业,加快建设旅游经济管理数据库是当前旅游经济管理的重中之重,这对于提升旅游经济效益、实现旅游业高效发展意义重大[3]。新时期,各地旅游业正在不断加快建设旅游大数据中心,力求实现各方旅游要素资源的汇聚,科学把握旅游经济运行规律,助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阶段,旅游业发展出现新特点,点多面广、过程连续、动态变化,而且广泛涉及并交叉渗透到很多相关行业和产业中,与之息息相关的餐饮业、酒店行业、工艺品业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与旅游业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传统的采样调查统计方式难以实现对旅游经济运行的动态监测,旅游行业需要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实时掌握旅游经济运行情况,科学统筹推进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旅游大数据中心建设要以“旅游+”为主线,按照规范采集、互通共享、安全可靠的原则,以纵向能衔接国家、省和区县旅游局平台,横向能与地区相关部门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能扩展为目标,有效整合各方面的旅游数据,实现旅游数据的多维度挖掘整理、统计分析、科学预测,进一步提升旅游管理、服务和营销工作,具体如图1所示[4]。旅游大数据中心建设应以打造旅游数据统计系统、客源属性分析系统、游客行为分析系统、客流实时监控预警系统为目标,实现对地区旅游产业运行的动态监测,有效整合分析游客性别、文化程度、来源地分布、出游信息等以及景区的实时流量、游客承载量、饱和度预警等数据内容。同时建立旅游数据云平台和数据可视化平台,在数据终端立体展现全市旅游产业动态情况,实现旅游数据的实时查看和导出。3.2财务监管数据库建设。信息技术在当前的财务监管工作中广泛应用,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利用“大数据”开展财务监管,向“过程控制”“精细化”和“日常性”转变成为新时期财务监管工作的关键。各地财务监管部门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着力破解各项瓶颈,积极落实《财政部关于加强财政预算监管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近年预算监管各项工作开展情况,探索整合加工各项分散数据,以数据一体化为目标,尝试搭建数据库模型,采用有效的信息化手段充分利用大数据为科学决策和风险防控提供支撑,有效提升财政业务监管水平[5]。构建财务监管数据库,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尝试搭建预算单位基础数据库,推进预算单位的监管和覆盖。对重点工作和常规性事项内容进行整合,梳理转型以来各项预算监管工作,逐一分析各项工作数据元素,保证数据库的可行性、数据搜集方式、数据保存介质以及数据可利用率。结合各项预算监管工作开展情况,将决算审核、授权支付等监管工作数据资源汇总整理,以二、三级预算单位为基础查询元素,创建模板,使得电子表格的数据自动存入数据库,集中存储,并在不同部门和岗位间共享,实现预算单位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并将逐步完善预算单位的基础情况、预算监管业务等信息嵌入“一户式”数据库内,实现对属地中央预算单位财政管理全覆盖。(2)尝试搭建监管业务问题数据库,推进监管业务全覆盖(见图2)。结合开展的决算审核和授权支付监控情况,将决算审核报告、记录表、发现的问题以及授权支付动态监控违规事例汇总整理,按问题类型分类形成问题数据库,以问题类型为目录索引实现同一类型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审核依据和问题发生单位的快速检索。图2财务监管数据库信息共享系统(3)尝试搭建转移支付项目库,推进转移支付流程全覆盖。以转移支付资金下达拨付情况为基础,整理相应年份的转移支付中央下达和地方二次分配的文件,分别形成文件资源库,逐一对照文件,按转移支付项目名称将下达和分配情况一一对应形成转移支付项目库,明确支付类型、下达方式等,细化项目资金情况,规范项目类别、项目代码、收支科目、管理职能司等基础信息,研究利用数据库实现转移支付资金全流程管理。(4)依托电子信息网络平台,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理念,全面整合和采集能源、物资、资源、人员、信息、资金等方面的年度数据、季度数据、月度数据和专题数据,实现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逐步构建财务数据集中统一、资源共享的宏观经济数据库,将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权威的、基础性的数据支持和咨询服务。3.3能源经济管理数据库建设。在能源行业中,跨安全分区数据交互、面向海量关系型数据的复杂统计和应用级容灾是目前遇到的最大问题。目前能源行业使用的跨隔离设备的数据同步工具,实现生产区与管理区的数据同步,保障了业务系统数据的及时对接。通过数据守护技术实现了业务数据的实时在线灾备,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通过MPP集群以及行列混合存储等技术解决海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如图3所示,该系统借助光纤存储通道,跨距离100km内实现数据同步,从生产中心到同城容灾中心,实现数据的交互传递。

4结语

大数据和云计算是当前社会中的先进信息技术,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对于数据库建设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经济管理类数据库建设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能够实现数据库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对于经济管理类企业发展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晓艳.云计算环境下大数据处理对电子商务发展的作用探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6(20):139-140.

[2]张振勇.大数据与云计算在房地产估价数据库建设中的作用[C].北京: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2013.

[3]王晓磊.大数据与云计算对经济管理数据库建设的作用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3(7):225.

[4]张红燕.CNKI和SpringerLink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比较分析——以经济管理文献检索为例[J].现代情报,2011(7):153-155.

共享经济管理范文篇9

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含义

1.1农业经济管理

农业经济管理是指对农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并对人员进行激励,以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农业经济管理是国家领导和管理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其主要任务就是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要求,在农业生产部门中合理地组织生产力,正确地处理生产关系,适时地调整上层建筑,以便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合理地组织生产、供应和销售,妥善地处理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调动广大农业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主要内容包括:在科学预测基础上,正确制定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编制农业发展计划;在农业区划基础上,进行农业地区布局,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物质技术资源和财力资源;建立合理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确定农业生产经营中各方面的责、权、利关系以及分配中的积累与消费关系;正确地组织农产品的商品流通;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农业经济活动;全面评价农业经济效益等。

1.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指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新成果,全面实现各类农业信息与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合理利用,加速传统农业的改造,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和高速发展的过程。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离不开市场化。信息维系着现代农业的各个领域和全部过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同时,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农业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系统中,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加速农业产业的升级,走农业信息化的道路是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2.1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

农业信息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村社会、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诸多方面。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和推进,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在广大农村地区共享,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疾病防控信息系统、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2.2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引入必将改变农村“信息贫穷导致物质贫穷”的局面,改善农业就业结构,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首先,通过广泛应用以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促进农业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改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提升农业生产水平,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其次,农业信息化将使农业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发生变化,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从而实现农民增收。

2.3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重要途径

由于当前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还不健全完善,农业结构调整难、农产品商品率低、农业竞争力差等诸多问题,导致出现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产不增收现象。农业信息化则是打破这一瓶颈症结的有效手段。通过建设和推进农业信息化,使广大农民群众和农事企业获取全面准确的产销信息、供求走势、价格行情,及时调整生产取向,准确把握市场商机,在国际化、全球化进程中,有效回避交易风险,增强竞争能力,保障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3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及类比

以重庆市这一全国城乡统筹的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为点,在深入调研基础上与国内外信息化水平进行类比分析。

3.1重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重庆市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大城市、大农村并存的直辖市。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农村人口近2400万,占总人口的74.02%。重庆以山地、丘陵为主,人多地少、居住分散,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任务任重道远。

3.1.1重庆农村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初见成效

一是建成市县乡三级信息平台。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新农村信息化”、“统筹城乡信息化”、“自然村通电话”及“信息入乡”等工程,全市1003个镇乡、涉农街道均建成了信息服务站,建成了7个村级信息服务示范点。电话实现村村通。二是信息资源初步实现共享。开展了农政通、农信通、供销通等试点,示范区域实现了气象、政务、劳务、商务及培训等资源的共享和服务。

3.1.2重庆农村服务体系建设正在起步

一是初步建设了“市级农业主管部门统筹、涉农部门推进、农业信息中心和通信营运商为技术依托,区县、乡镇工作部门和站所为枢纽,广大农户为终端”的信息服务体系。二是队伍建设不断壮大。全市信息服务员(含兼职)达到3646人,农业信息专家服务团队达280名。目前还在大力培养。

3.1.3重庆农村信息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一是建成了农业网站群。以重庆农业农村信息网为核心,形成了100多个涉农网站群,建成农业专家系统开发与基础资源等50多个专题数据库,日点击率达1.2万多次。二是建成省级“三电合一”服务平台。启动了“重庆三农呼叫中心”,开通了12316、12582、10109555、11896789等服务热线,形成了电视、电话、电脑为农服务信息化、网络化和常态化,方便了群众,实现了为农增收。三是初步建立产品信息采集、分析、及市场监测预警等系统。

3.2我国有关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状况

就全国而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主要有“宁夏模式”,“浙江模式”、“吉林模式”等值得借鉴。其中宁夏模式核心的是实施了“三网融合”(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实现了信息、科技、文化、组织等部门的“大合唱”。浙江模式的核心在建成了集电子商务、电子社务于一体的“农民信箱”,拥有实名制用户140万户。吉林模式在成功打造了“12316”新农村热线,铺通了“最后一公里”,实现了专家、信息与农户的点对点对接。相比较而言,重庆市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相对落后。

3.3发达国家农业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状况

欧美、日韩等国农业市场信息体系基本上由国家农业部门调控、管理。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建有迅速、有效的市场信息采集、渠道,建有完善的信息采集、发展的指标体系,有专门的队伍对农业市场信息进行分析与预警。并从法律制度、政策、管理体制和信息技术等多方面保障了农村市场信息的低成本共享。

3.4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工作的认识不到位。机构不全,设备不齐,人员兼职,经费短缺,工作敷衍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是农村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利用率低,难以共享。条块分割,多头并进,各自为阵,地区间、部门间、行业间未完全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机制。农业数据库、农业信息系统等开发总量不足。农业信息产品开发与实际应用脱节。加之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信息采集人手不够、采集点少、渠道狭窄,采集标准不统一,致使基层科技信息“孤岛化”现象严重。

三是农村市场信息基础条件薄弱。信息高速公路到乡镇后就断头,“最后一公里”成了制约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瓶颈。2007年全国每百户农户拥有座机电话、手机、电脑的全国平均数是51.9、69.8、2.2,而重庆市是35.1、52.3、0.6。机构人员和基层队伍不稳,重庆每万人涉农村中仅有7个村配有信息员。

四是农村信息对生产指导作用不强,无法满足农民要求。各地的信息主要是价格的变化,缺乏针对国内外市场的系统分析和预警信息。加上品种少、特色不突出,传播渠道狭窄,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等功能发挥不足,从而导致通过强化农业农村经济信息化水平提高生产力,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难以实现。

当前城乡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城乡信息不对称现象尤为突出,这既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尽协调的反映,又会进一步加剧城乡发展失衡,成为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

4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及措施

4.1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要根据全球信息业发展的总趋势,采用最新最优的技术集成,高起点同时又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经专家反复研讨论证后,付诸实施。在研究、制定规划时,一定要考虑有利于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有利于用最少的投资发挥最大的效益,有利于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有利于全社会积极参与,有利于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的分工协作,有利于广大商家、业主和农民大众开发利用。

4.2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

农业信息化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应该坚持把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作为加速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首要推动力。一要加强以改良品种为主的农业科技攻关;二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三要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四要大力提高乡镇企业的技术素质,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有条件的企业要组建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4.3健全网络体系,实现信息资

源的充分共享和利用信息网络体系包括基础传输网络以及建立在基础传输网络上的专业计算机信息网络、电信业务网络和广播电视业务网络。同时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信息网络应用也是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按照市、县、乡、村,商家、厂家、业主、农户的层次分工,形成上下相通、左右相连、涵盖上述内容的网络体系,做到全球化信息可以即刻传到干家万户,当时当地的信息也相应活跃在全球,从而规范信息市场,整合信息资源。

4.4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和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抓好农业信息技术、农业信息经济、农业信息管理三类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需要的专业人才队伍。

共享经济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问题;策略

信息化时代下,自动化与智能化技术在不断普及,提高了各行业的生产效率与管理质量,推动了各个行业的发展[1]。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为提高管理质量,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农业经济效益,应积极引进信息化技术,实现农业技术的资源共享,推动农业技术的改革与创新,保障农业经济发展达到预期,提高农民生产收入,全面发挥农业经济管理效果。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简单概述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主要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技术成果进行有效推广,实现农业新技术的获取、传播和利用,增强农业新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提高农业管理水平与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稳定持续发展[2]。并且,信息化的实现,相关人员能够依据自然发展规律、客观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关系科学处理,便于国家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发挥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最大效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可以说,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直接关系着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作为一项系统性公共工程,信息化的有效推广,能够合理调整农村结构,推动农业产业的升级,增强农民收入。在农业生产到农产品销售这一过程中,信息化的渗透,推动了现代农业决策与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解决,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挑战

1.农民群众信息意识薄弱。与城市信息化的全面普及相比,在大多农村地区,仍有诸多农民对信息化认知不足,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知不足,影响了农业信息化的推广,阻碍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并且,在信息化建设中,因群众信息意识薄弱,在开展信息化建设时,信息化发展方向的不明确,信息化建设重点的散乱,导致农业信息化普及的被动性,阻碍了信息化建设。2.信息资源匮乏,无法满足多方需求。与城市信息化基本普及相比,农业资源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开发层次较低,信息资源匮乏,难以满足多方需求,抑制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3]。并且,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管理制度并不完善,且管理人员大多专业能力欠缺,信息化管理水平不足,为信息化建设带来阻碍。另外,在农业经济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上,存在一定缺陷,农业相关信息资源无法达到实时共享,导致农民无法准确掌握市场最新状况,导致信息资源的匮乏,同时,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作用无法高效发挥,影响了农业信息化建设。3.信息化人才不足。在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中,人才的充足性与否直接影响着信息化的作用发挥,影响着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然而,农村经济发展落后,诸多信息化专业人才进入城市,极少有专业人才停留在农村,信息化技术的人才不足,导致农业信息化技术停滞不前,影响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对此,培养大量专业性人才,成为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三、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措施

1.普及信息化建设理念和前景。农民群体普遍存在知识与信息接收面窄,阻碍了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对此,基层农业部门应积极普及信息化建设理念,使广大群众掌握信息化的内容、理念与建设流程。同时,还要为群众普及信息化建设的种种效益与未来前景,以此吸引农民群众关注、接受并参与进信息化建设中,为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2.完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相对来讲,农业经济水平较为落后,在某些地区,农业发展仍大量依靠人力,尤其是农产品生产环节,无论是播种与收获,都需要先进设备的支持,才能减小人力的投入,提高农产品生效效率。在农业发展中,若设备落实不到位,将严重影响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对此,政府应加大资金的投入,使农民能够配备足够的农机设备,提高农业生产的规范化,增强农民对新知识、新技术的热情,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同时,在信息化平台建设上,政府与农业部门应积极加大资金投入,配备信息化设备,为平台的有效建设奠定基础,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增强群众对信息化的重视度,推动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步伐。3.培养专业性人才。专业素质的人才,是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最欠缺的部分。对此,首先,政府部门与农业部门应加以重视,加大资金投入,提高专业信息化管理人才的薪资待遇,吸引大批专业性人才进入农村,对农业经济进行信息化管理。其次,应对现有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管理水平的同时,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培训。最后,政府应投资建设人才培训机构,为专业性人才的培训提供有力帮助,为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人力支持。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中,因农民群众信息意识薄弱,信息资源匮乏,信息化人才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明显不足。对此,相关部门应普及信息化建设理念和前景,完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培养专业性人才,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彩鑫.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思考[J].中国农业信息,2015(17):103-103.

[2]魏晓光,黄金龙.关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7(13):170-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