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会计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4 09:14:13

共享会计论文

共享会计论文篇1

作为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会计工作萌芽于20世纪初,以1952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年会正式采用“管理会计”来统称企业内部会计体系,作为其正式形成的标志。管理会计工作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把会计和管理结合起来,在企业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是现代管理科学和方法运用于会计领域的结果。管理会计在西方国家发展起步早,在企业管理、公共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在我国,由于历史条件等种种原因,管理会计未能得到有效普及和推广应用,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管理会计信息化作为管理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指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处理,为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熊磊,2014)。我国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实现全覆盖,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关于共享服务,具有代表性观点的有:Quinn(1998)的观点是把共享服务看作一项商业经营;Molle(r1997)指出,共享服务必须有一个独立组织实体提供支持,这个实体就是共享服务中心;BryanBergeron(2003)则更多地把共享服务看作各业务单元之间的合作战略,其实现途径是将各部分经营职能集中到一个新的半自主的业务单元,从而达到提高效率、创造价值、节约成本,提升对母公司内部客户的服务质量。财务共享服务则是通过在一个或多个地点对人员、流程和技术等核心要素进行整合,将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属性的财务业务集中放到共享服务中心进行处理,旨在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促进核心业务发展、整合资源实现战略支撑等目标(Andersen,1997;Lusk,1999;张瑞君,2010;何瑛、周访,2013)。张瑞君等(2010)认为:FSSC以业务伙伴的形式,为集团成员单位提供标准化、流程化、高效率、低成本的共享服务。基于理论界具有代表性的研究,笔者将财务共享服务总结为:企业(企业集团)利用专业化分工和信息技术优势,将分散在企业内部单位(企业集团成员单位)的财务业务集中到一个新建的组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FSSC)统一处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企业内部单位(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标准化、流程化共享服务的财务工作新模式。目前,有关财务共享服务的相关研究侧重于模式构建探讨、典型案例分析和未来发展展望,鲜有与会计信息化,特别是管理会计信息化相结合研究。

二、财务共享服务对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工作,对于提升我国管理会计工作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以信息技术为重要支撑,一方面积极顺应了会计职能的拓展趋势,另一方面成为了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一是推动管理会计的发展。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制定标准化的财务制度、集中财会人员办公、建立高效率且低成本的财务管理运作流程”等三大措施,使企业大多数财务会计人员从记账、算账等繁琐的日常性事务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投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绩效评价、战略决策等领域,从而加快企业会计职能从重核算到重管理决策的拓展,促进企业管理会计有效发展。以中兴通讯集团为例,通过十余年在财务共享服务构建与创新方面的成功探索,中兴通讯集团建立了功能较为齐全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集团取消了内部单位的财务部门,选址西安,建立了集团直属、面向全球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制定统一规范的财务制度、集中财务与会计业务、再造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流程,不仅实现了会计人员集中化,还逐渐引导一部分会计人员深入一线业务单位为其提供管理咨询、内部控制等服务,引导一部分会计人员为集团公司规划、决策支持等提供全面且准确的信息,实现了大量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能转变,集团管理会计水平显著提升。二是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作为会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会计信息化在未来会计发展历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作为服务端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与客户端(企业内部各单位、企业集团各成员单位)相分离,若要跨越地理距离的障碍,实现服务端向客户端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服务,就得依靠于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无论是核算业务,还是财务管理、管理决策,都得借助于信息系统。目前企业常用的信息化工具有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网上银行和银企互联系统,此外还包括会计基础核算系统、网络报销系统、影像管理系统,以及财务辅助系统等。以报账为例,信息系统实现了从信息采集(电子凭证、电子影像)———核算处理(财务核算、电子审批)———资金处理(资金集中、银企直连)———信息归档(电子档案归档)的全覆盖,可见借助信息系统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将报销、支付等重复性的财务业务标准化、流程化与简单化,不仅降低了企业财务成本,规避了企业内部财务风险,还推动了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

三、财务共享服务下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关注点

(一)云计算

作为一种新兴计算模式,“云计算”(CloudComput-ing)自Google前任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Schmidt)在搜索引擎大会(SESSanJose2006)上首次提出以来,凭借其具有的通用性、高效性、高可扩展性,尤其是相对低廉性等优势逐渐渗透至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被称为自互联网革命以来IT产业最深刻的变革,也将深刻影响我国管理会计行业。将云计算运用于管理会计信息化是一种未来趋势。

(二)会计信息数据的安全性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信息数据的安全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关注点。信息技术再发达,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再高,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客户端和网络依然会存在各种安全风险和受到各种安全威胁。这些风险和威胁主要表现有:存放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会计资料可能遭到未经授权的查阅访问,甚至被泄露或被篡改,会计信息在客户端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传递过程中可能被第三方截取而丢失等。因此,如何全面保证会计信息数据的安全性是实施财务共享模式、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重要前提。

(三)机构调整和人员转型

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质是对企业进行一次财务管理流程再造。新建一个独立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撤销企业内部各单位(企业集团各成员单位)的财务部门,或仍保留机构、但只保留少数会计人员从事对接工作,企业的财务机构将面临大的调整。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运作流程,使会计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大为提高,更多的财务会计人员面临从核算会计到管理会计的转型。机构调整得当与否,以及财务会计人员岗位的转型成功与否成为能否实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目标,能否提升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现有会计信息系统

近年来,财政部门多措并举,着力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一是于2009年4月了指导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二是创新信息化标准体系,于2010年了基于XBRL国家标准的《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三是于2011年9月《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系统规划了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具体措施;四是于2013年印发《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进一步规范了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工作。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效,多数企业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会计信息系统。在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的进程中,如何对待现有会计信息系统,成为一个重要的关注点。

四、财务共享服务下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一)基础前提:全面保障会计信息安全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以坚实的大数据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使得全面预算管理、成本控制、绩效评价等能够更加高效地运行和开展,最终实现创造价值目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数据存储于电子化介质之上,借助网络往返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与客户两端,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必须全面保障会计信息数据的安全性。一是要合理确定数据访问权限。对于企业而言,有的数据可以在全企业范围内共享,而有些数据因涉及商业机密或是其他保密原因不能在全企业范围内共享,因此对于此类数据必须依据使用需要设定访问权限,以保障数据的安全性。二是加强对用户的管理。用户操作不当或用户蓄意为之均有可能导致数据被泄露或被篡改而使企业遭受损失,加强对用户开展技术培训和加强对用户实时监控,减少人为引起的信息安全事故。三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技术支持方要从设备维护、软件升级、网络通讯等方面保障信息安全。

(二)关键环节:注重与现有会计信息系统结合应用

新建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花费较大,鉴于国内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建设了较为完备的会计信息系统的现实,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不能对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盲目否定后再另起炉灶,而要注重与现有会计信息系统结合,引导企业加快管理会计信息整合。例如,国内许多企业已经建成ERP系统,新成立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可借助ERP系统来收集经营数据并且获得业务支持服务(张庆龙、张春喜,2012)。对于无法实现统一的信息系统,至少要做到互相兼容。

(三)重要保障:创新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我国会计人才队伍面临结构失衡的问题,传统的核算型会计占据了大多数,而真正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高级管理型会计人才缺口将近300万;另一方面,企业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后,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能面临从核算会计到管理会计的转型,可以预见,未来人力资源市场对于核算型会计的需求将会出现大幅度的降低,而对于高端管理会计人员的需求将更加高涨。如何应对市场对会计人才需求出现的这一变化?创新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一条必然路径。高等学校在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更加注重与政府、企业、国内外会计行业协会合作,构建多维度的协同体系保障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熊磊,2014),从而适应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四)有力支撑:支持会计软件开发、中介机构开发管理会计服务领域市场

企业在依托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可能会选择服务外包的模式。因此,财政部门在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重视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通过政策引导、财政补贴和技术支持等多种手段,支持国内会计软件开发、中介机构开发管理会计服务领域市场,共同推进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蓬勃发展。

(五)未来趋势:拓展云计算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用

共享会计论文篇2

关键词:云计算;信息资源;共享管理

引言:当前,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与成熟,云计算已经逐渐地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在各个领域中广受好评。究其原因,在于云计算技术具备众多技术无法企及的一些特征与优势。 本文中概述了云计算技术的有关理论知识,且重点讨论了云计算技术与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的有机结合策略,进而给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程度带来有效的提高。

一、信息资源共享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共享程度低。由于每个行业与系统存在显著的差异

性,且我国也并未出台有关的规章制度来具体解释资源共享水平的相关标准,导致信息资源共享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有些企业的部门间也因为并不存在录属关系,没有交集地方,使得部门之间在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上并未形成一种平稳、健康的合作体制,再加上部门之间并不存在有效地沟通,导致很多部门的资源建设有着明显的重复性。

即便有些部门及行业系统已经创设了信息资源系统,形成了信息资源共享。但仍然因为各个业务以及各个部门间的信息系统建设都不统一,而造成共享障碍。这重点可以体现在,双方的建设的进度不同,采取的建设技术及标准不一致。究其原因,在于其基本是按照自身的需求而建设的信息资源,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仍有很大空间。

(二)信息化差异大。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以及各个产业的快速发展,数字信息资源的整体建设可以说已获得了一定成绩。然而,行业、产业、业务之间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就无可避免的出现信息差异,即出现了“信息鸿沟”。当前,这一道鸿沟仍然并未获得有效解决,且正在不断的加大,已然变为阻碍人们视线信息资源共享的重大阻滞因素。整体来说,现如今,我国无论是什么行业中的每个部门,其所展开的信息化建设都是封闭。所以,信息产品也就有着相对的技术差异与困难,很多部门都是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所实施的信息资源建设,因而需求之间也都必然存在差距[1]。

二、应用云技术加强信息资源共享的措施

(一)保证接口的一致性。毋庸讳言,当前我国的云计算的整体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的相关部门依然还在研究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标准。相对来说,正是因为在建设、数据安全、服务质量这三个层面匮乏一致性的标准,也就进一步制约了云计算的整体发展与普及。这样一来,势必会影响了信息资源实现整合、共享以及云计算服务。因此,无论是云共享、亦或是云计算,都一定要创设统一的接口及技术标准,再利用该接口实现共享资源。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云计算还是云共享,其需要的资金也必须要有明确的配置制度。

(二)建立管理中心,明确共享规则。要达到资源信息云共享,还可建设与之相契合的部门来展开云资源信息共享的专项管理。换言之,建立的这一管理中心能够具体的协调有关部门、产业于,利用部门之间的协调来完成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当然,一旦成立了管理中心就必须要制定一个云共享的规则。这个共享规则必须要涵盖几个层面:第一,云资源的效益人员怎样保护利益,每个投资系统间的利益怎样进行安排;第二,信息资源共享阶段,出现权限设定和出现冲突的协调规则,云计算的付费规则。第三,云计算管理中心的一个决定性权只便是设计云共享的规范的技术标准,一齐制定一致的数据资源接口,消灭互联网共享的阻碍[2]。

(三)以公共资源为起点。首先,政府相关部门需要把能够公开的信息资源实施共享,自目前的信息资源的共享状况而言,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所操控的信息资源已经超过百分之八十。例如,公安、气象、交通等信息。倘若,人们可以把这些信息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会让这一种类的经济主体得以自由。进而,对信息产品实施再设计、研制,以及业务销售,创造出巨大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所以,政府先行、公共信息资源优先共享就成为其最重要的突破口。

三、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资源共享是在云计算背景下的信息产品,其力求在更加自由的云环境中,实现共享云资源,进而给更加广大的用户给予更丰富的信息服务,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出贡献。尽管现阶段我国的云计算技术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标仍然不太成熟,但只要积极都思考,研究出最为贴近于事实的构想,通过云计算高效的运算处理能力,在今后必然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高效管理。

参考文献:

共享会计论文篇3

关键词:高校;共享经济;生均成本;核算体系

据教育部统计,全国高校的仪器设备有20%完全闲置,170所高校价值25亿元的23种精密分析仪器,约40%的年使用时间不到500小时[1]。原本就缺乏的教育资源没有合理利用。共享可以有效解决这一短缺与浪费共存的问题。

我国高校主要通过财政资金拨付维持运行,生均成本的合理计算有着重要意义。首先,根据《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高等学校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高校学费收取是否合理,取决于生均培养成本的测算是否准确,这一点备受关注①。其次,财政拨款多以学生数量为基础,如果生均成本核算清晰,财政拨款就不会与高校真实合理需求相背离。最后,高等教育渐趋产业化,高校再不能不惜成本投入,必须重视成本管理。

尽管作为高等教育经济学核心概念之一的生均成本如此重要,迄今不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际操作,都缺乏统一的核算框架或模型[2,3]。本文旨在构建高校资源共享框架下的生均成本统一核算模型。

一、高校资源共享模型

共享经济是指利用任何有价值的闲置资源创造新的价值,是一个建立在人类和物资共享基础上的社会经济系统。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零边际成本社会》中定义了共享经济,并指出,“我们的经济正以协同共享的模式替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交易模式”。[4]

假设某主体的全部资源包括K个子类,即资源向量Xi=(xi,1, xi,2,…, xi,K),其中xij表示i的资源j,N主体共享系统的资源向量。价格体系Pi=(p1, p2,…, pK)是系统中各类资源的公允价格。主体i用于共享的资源禀赋,资源禀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共享主体对系统贡献的程度。整个共享网络的资源禀赋。[5,6]

任何资源的获取都有成本。资源共享的成本包括为实现共享的初始不变成本和由资源量决定的可变成本, ,其中, 描述了参与者贡献单位资源的成本,体现为预处理成本; 即初始投入,包括软/硬件投入、安装费用等。

引入共享系统的受益人数S,定义共享收益:

假设ti(l)为常量, 且pi,j(l)p且ci,j(l) c,则上式简化为:

其中,R表示每个共享者效用与变动成本之差,T代表不变成本。注意到,首先,根据上式,只有当资源共享的收益高于成本,该资源用来共享才有意义。其次,共享范围越大,投入的成本就会增加。因此,R与T应表示为R(l)和T(l),近似为倾斜的曲线。这意味着,随着资源共享范围的增加以及使用率的提高,总收益增加,但边际收益递减,总收益与共享范围不再线性正相关。因此,我们得到如下结论:

(1)共享范围达到n1()时,资源参与共享后的收益刚可以弥补成本,即超过n1,共享资源才有意义。

(2)共享范围达到n2()时,资源共享范围恰好在边际点上,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共享该资源可获最大收益。

可见,并非所有资源都应参与共享。如高校定制化的包括教学管理在内的各种后勤管理系统,其使用范围有局限性,共享不会产生经济效益。可见,把高校资源划分为共享性教育资源和独享性非教育资源对于共享模型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对生均成本的分析中,我们将看到针对这两类资源的支出分别对应于高校系统的成本和费用,因此这种划分在生均成本核算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二、共享模型下生均成本的核算

前面的分析基于产出端,对于财政拨付,更关注成本分析。

假设一个最简单的共享模型,即高校A和高校B间共享一项资源。高校收入包括财政拨款、学费、共享收入和其它。定义高校的支出包括教育支出和非教育支出,即C=Cedu+Cnon-edu。定义高校学生数量(简化为仅有本科生)为N,因此,全口径下的生均成本即,显然更具意义的生均成本是,首先,只有真正用在学生培养上的成本才更符合生均成本的含义;其次,共享框架下,非教育类支出没有共享效益;再次,教育类和非教育类支出有着完全不同的优化策略。

注意到如此计算生均成本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但按照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只能以当年发生的成本作为计量基础,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采用会计调整法,即将收付实现制的会计计量基础调整为权责发生制下的计量结果。[7]

借鉴高校财务报表中支出明细,定义高校培养成本。一般包含三类: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和固定资产折旧。划分成本和费用的基础为共享性和教育性,教育过程是可以标准化、数字化,从而共享的,而管理相关的过程是非标准化的,不具有共享价值。

根据表1,将学校总支出划分为成本和费用,即C=Cedu+Cnon-edu,其中前一项对应成本,后一项对应费用。在这个框架下,由于口径一致,我们可以在具有同等性质的高校之间进行横向比较,成本表征了对教学的投入力度,是财政教育拨款的依据,费用则对应着管理的效率。

定义Cinter-edu为校间购买共享资源的支出项,即对方实施共享资源销售的收入项。对每个高校来说,表征生均成本,对系统来说,表示生均成本的是,

表示生均费用的是。注意到只看公式,引入共享项后,对于主管部门而言,生均成本绝对值增加了,但在共享框架下,可以考察共享收入,因此,尽管单个高校成本有所变动,系统总成本并没有增加。即,静态看,共享的价值即在于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最大化产出,动态看,共享的价值在于不影响产出的情况下,最小化成本。教育资源共享是在成本约束下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

三、模型的优势和后续研究展望

高校资源共享框架下的生均成本核算模型区分了成本和费用,一方面为教育管理部门确定收费标准提供依据,另一方面,通过校间/校内部门间、横/纵向比较,提高资源分配效率。

由于高校财务数据的封闭性,本文没有获取到足够的数据进行进一步实证分析。后续在实证的基础上,可以发现许多真实环境下的问题并进而展开研究。

参考文献:

[1]岳建军.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12,6.

[2]曲京山.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11,6.

[3]种冲.高校生均成本地区差异性及其对产出效益影响的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13,7.

共享会计论文篇4

关键词:信息共享;企业联盟;信息共享效率;数据挖掘

中图分类号:G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4-0032-02

企业联盟是企业间交换、共享或共同开发新产品或服务的自发性活动。一般来说,企业之间建立联盟,是为了通过信息共享来获取互补资源,提高竞争力,达到双赢的局面,而探索企业联盟内的信息共享的理论机制是保障信息共享顺利进行的必要支撑点。

1 企业联盟视角下的信息共享理论

由于联盟中的企业可能来自世界不同的地域,成员企业之间相互不了解,所以必须解决企业间信息不对称、信息冗余和短缺并存、信息的盲目生产和重复配置等问题,从而提高信息的有效使用和共享效率。

当前,很多专家学者倾向于从经济学角度入手,将信息资源共享方面的研究与福利经济学、博弈论、数学等学科结合起来,通过构建经济模型和数学模型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彰显其实用性和社会价值。

首先,一个主要研究方向是借鉴福利经济学原理和博弈模型。如:伯克(David A.Burke)对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重复博弈模型进行修正,以使“信息福利”包含其中。

“信息不对称”这个词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有效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增加信息的透明度,能有效实现企业联盟内的信息共享。

由于现实社会中,存在大量的普遍的信息不对称,博弈论(game theory)是研究信息不对称问题和动态行为分析的一种有效方法。它的研究方法和其他许多利用数学工具演剧社会经济现象的学科一样,都是从复杂的现象中抽象出基本的元素,对这些元素构成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而后逐步引入对其产生影响的其他因素,从而分析得出结果。而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是非对称信息博弈论在经济学上的应用。

通过建立信息共享的静态博弈模型,研究信息资源的所有者,通过分析模型,进而说明不管共享集合中信息对共享者价值高低,只要经济行为者通过共享获得的最小收益不小于其承担的共享成本,那么实现的信息共享就是一个“帕累托改进”,进而实现社会效用最大化。张军和姜建强采用超边际分析方法解释了信息产品共享产生的原因,构建了一个简易模型,将消费者购买模式与俱乐部共享模式进行了比较,讨论在何种条件下信息产品共享模式是一种“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

其次,为了实现信息高效共享,国内一些专家提出了改进信息资源的配置效率的理论。如:马费成教授在分析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信息福利的变化情况以及效率损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效率改进的方案和合理的信息资源共享措施。先进教授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探讨了基于网络拥塞的信息资源共享的障碍,构建了相应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冯秀珍和刘一剑以博弈论为工具,借助KMRW模型,引入监管指数于收益矩阵中,分析实现信息共享的障碍及其原因,提出关注企业成员特性,增加企业成员间博弈的次数,降低成员间不共享信息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改进成员间信息共享状况等措施。

2 企业联盟视角下的信息共享方法

企业联盟中信息共享有两种方法:一是发生在联盟内的信息共享。某一成员企业,将信息带盟进行共享,其他联盟成员在联盟内学习和分享资源,从而在联盟内实现信息共享。二是成员企业通过联盟,在成员企业内共享信息。即某一成员企业的信息共享到联盟中,再由联盟转移给其他成员企业,其他企业在外部学习和使用该共享资源。

在企业联盟中,企业间的信息共享数据可分为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其中,结构化数据主要来自于企业经营、生产、销售、财务等过程中的各种实时更新的数量庞大的业务数据;半结构化数据是企业中对业务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到的大量决策信息,可直接运用于企业决策活动中;非结构化数据主要是来自于企业组织和个人的经验数据,对组织决策有重大作用。这些不同的数据类型,为联盟企业快速决策,实现信息共享增加了难度。

王伟等认为,联盟企业间可共享的信息内容有:产品的基本信息、库存信息、生产信息、销售信息和预测信息、订单状态信息。

企业联盟中信息共享程度,分别体现在作业层、管理层和战略层。其中,作业层信息,一般包括产品品种、价格以及其他有关订单处理的信息;管理层信息包括生产能力、库存状态、供货提前期等;战略层信息包括市场预测情况、新产品的设计信息等。当信息化程度越高,企业研发合作紧密度越高,其信息共享的层级也就越高,信息共享也就越集中到战略层面,联盟企业间相互依赖程度也高,风险降低,从而达到长期互惠互利的目的。

3 企业联盟视角下的信息共享技术

企业联盟是一种较为稳固的社会关系,它是企业的一种社会资本,可以提供更多的发展新技术的资源储备。李随成和杨功庆提出IT能力对信息共享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3.1 网格应用

目前,以OGSA为代表的网格应用就为企业联盟中的信息共享提供了较好的途径。

如:段武明等结合中科院计算所织女星信息网格计划,提出了元数据对象的表示、分类、建立方法;企业信息网格资源的组织管理的机制,讨论了LDAP在信息网格中的应用;在企业信息网格中获取资源的方法;企业信息网格中用户管理、角色管理以及权限管理的策略;以及信息网格访问控制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李立、杨放春提出了一种融合网格的下一代网络资源共享模型GRSM,及融合网格的下一代网络资源共享环境GRSEN,解决了下一代网络的资源共享问题,借助于网格技术将下一代网络资源统一封装成网格服务,并定义了虚拟服务和虚拟组织来解决NGN资源共享问题。

3.2 数据挖掘

在企业联盟中,不同的企业的数据集成在一起,通过数据挖掘,形成可供行业或专业使用的有用知识。通过对数据的清理、集成、选择、变化、挖掘,分析数据库中关联函数,从而预测,为企业做出有效信息共享的决策(如图1所示)。

图1 数据挖掘过程图

3.3 云计算

在云计算模式下,计算是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的计算机上进行的。云海中,成千上万的计算机群能够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并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可在短时间内对大量的业务数据进行快速处理,进行海量数据的存储、分析、处理、挖掘, 可在短时间内为企业的业务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预测分析和技术支持,未来的发展方向,将结合云计算技术与数据挖掘技术,从业务流程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从海量数据中快速地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共享,为联盟企业的商业决策服务,也可以给企业联盟带来了更强的竞争优势。

4 结论

综上,从理论、方法、技术等方面对企业联盟视角下的信息共享状况的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展望。

(1)重视系统性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联盟中信息共享的面临的关键问题,如:共享的动机,联盟成员信任问题,利益驱动下的博弈模型,对企业联盟中信息共享的控制和优化配置等,确定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基于企业联盟战略视角下的信息共享理论体系。

(2)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企业联盟的信息共享系统框架的研究, 先从已有的信息技术,如开放网格服务结构OGSA等,标准协议,如SOAP、WSDL等,共享平台和系统出发, 综合提出自己的系统结构,应用技术,服务和数据库,然后,逐步扩展,逐步完善框架。

(3)重视与行业应用相结合。从国内外企业联盟集中的行业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探索信息共享与宏观政策与微观用户需求,价格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陈维盛.区域中小企业动态联盟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D].福州:福州大学,2005.

[2]先进.信息资源配置与共享[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冯秀珍,邓雪芬,刘一剑.虚拟团队成员间信息共享的博弈分析[J].情报杂志,2008,(11).

[4]邹文杰.企业战略联盟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

[5]王伟,郑衍衡.基于网格服务的校园信息共享系统的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6,(4).

[6]李随成,杨功庆.IT能力及信息共享对企业间研发合作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08,(7).

[7]段武明.企业信息网格资源共享的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3.

共享会计论文篇5

【关键词】优化 资源 共享 智慧 流动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2-0073-02

现在用一部手机的钱就可以买一台电脑,是买电脑还是买手机就是观念的问题了。有了电脑、网络,我们就可以共享信息、资源与智慧,就可以畅游网络海航,享受多媒体及其网络带给的便捷与愉悦。然而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实践中,信息、资源并没有有效的共享,智慧并没有有效的流动起来,从而形成了“技术孤岛”、“信息孤岛”、“资源孤岛”。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三个孤岛”的出现呢?这里有观念的问题、技术问题、管理及其机制问题,本人在多年的应用实践中发现,从技术层面看,更多的是广大教师对“智慧”共享方式的技术与知识缺失。只有根据实际应用需求,优化共享方式,才能让智慧有效的流动起来。

一、U盘、光盘共享

U盘、光盘共享是一种没有网络环境下的单机、脱机共享。有些条件比较差的学校和不具备网络环境的学校,教师之间的课件资源交换、教学设计等资源的共享,均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比如同年组、同学科教师将自己用过的课件可以通过U盘或光盘的形式传给另一位教师使用,另一位教师也可以运用这种方式将自己其它课程资源传给该教师使用。这是一种同源、同课资源协作共享。另外一种方式就是教师本人在甲地制作的课件或准备的教学资源,通过U盘或光盘方式,拿到乙地使用。这是一种同课异地个人共享。比如,有的教师在办公室或家中做好的课件或写好的教案,通过U盘和光盘带到教室或多媒体等教室使用,还有的教师利用这种方式,支撑自己走出学校做报告、送课支教、参加学研活动等。不论是同源同课协作共享,还是同课异地个人共享形式,均在资源、智慧共享进程中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重复劳动,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二、网上邻居共享

网上邻居共享是一种基于局域网环境下的文件共享。在同一个局域网中,可以通过临时设置网络共享文件夹,解决各办公室与办公室之间、办公室与教室之间快速传输文件的问题,省掉携带大容量U盘来回奔忙之苦。在设置网络共享文件夹之前还须给连网或相互访问的计算机进行命名,并确立工作组或域。为了便于管理,可以将教师办公室工作组与学生机房工作组分开。网络共享设置好了,打开网上邻居,搜索找到有共享文件夹的计算机,双击它便可以看到被访问计算机的共享文件夹,再双击该文件夹,便是我们要共享的文件、课件和资源。网上邻居共享可以有效实现学校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本人在局域网内的异地之间资源、智慧的交换与应用。只要交换机不关闭,网络内的共享就可以实现。这种共享方式,设备门槛较低,技术要求不高,只要有网线或是在加上交换机,教师个体之间的资源共享比较容易实现。所以网上邻居共享是局域网共享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也是比较经济实用的一种形式。

三、网内站点共享

网内站点共享就是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具备一定技术力量的学校在自己的局域网上搭建了最基础的服务站点和平台,以实现学校教育教学信息、资源有效的共享与应用。这类站点一般有三类:第一类是ftp文件服务站点,即以办公室、年组、教师个人为单位,建立的一个共享文件夹系统,这个系统的上传和下载都可以在这个提供的空间中实现,比如教师“转转课”的教案、课件、教学反思等都可以上传在自己的ftp文件夹中,以便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与分享。第二类是以web教学资源服务站点,比如思科教学资源库、国资源等,在这个站点中,教师可以学科、年级、册次、单元课题的方式共享其资源。第三类就是以web公共信息服务站点,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信息都可以在这个站点上和共享,比如班级的“个性管理,特色兴班”教育信息、“引水浇园”家长培训活动信息等均可以以班级管理者身份上传和下载,也可以以游客的身份分享平台上的信息。有了这三类站内公共服务平台,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之间无论是横向或是纵向的信息、资源交流和智慧的碰撞都很容易实现。由此可以看出,网内站点共享是局域网中师生信息、资源共享的主流形式,也是最常见的共享方式。

四、网外站点共享

网外站点共享就是基于局域网基础之上的全开放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及其智慧的共享。这种共享从技术上讲,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与公网互联;二是寻求公共服务资源与公共服务空间。解决第一个问题,只要在局域网交换机的端口前连上一个路由器和一个上网“猫”就可以解决上公网的问题了。解决第二个问题,就是要根据教师个体的需要找到自己专有资源服务站点,比如:k12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教育在线、新世纪课程网、三槐居、语文学习资料库、网上字典大全等。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找到信息、资源的存储空间;言论观点和情感的表达空间,比如QQ群共享、QQ空间、QQ及时通讯平台、360doc个人图书馆、新浪、搜狐、网易等博客和邮箱等均提供个人表达、展示的平台,同时也提供了公共资源、个体资源共享的空间。有了站外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的共享,一方面弥补了局域网上资源的不足和结构缺陷,另一方面也开阔了教师的视野,让我们与世界站在同一个起平线上,第三即使是没有校园局域网条件的学校也可以通过公网享受到信息、资源的免费服务,但也存在安全隐患和版权问题。网外站点共享是师生在局域网基础上实现信息、资源和智慧共享的补充形式。

五、“云”共享

说到云共享,首先必须认识云计算。云计算概念是近几年由Google提出的,这是一个美丽的网络应用模式。云计算是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它旨在通过网络把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完美系统,并借助SaaS、PaaS、IaaS、MSP等先进的商业模式把这强大的计算能力分布到终端用户手中。云计算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按需服务。

“云”端共享就是利用“云”自我维护和管理的虚拟计算资源,通过一些大型服务器集群,包括计算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宽带资源服务器等,以有偿或免费服务的方式来实现用户信息、资源有效交换与利用。

云共享具有以下特征:①数据安全可靠:云计算提供了最可靠、最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用户不用再担心数据丢失、病毒入侵等问题;②客户端需求低:云计算对用户端的设备要求最低,使用起来也最方便;③轻松共享数据:云计算可以轻松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④可能无限多:云计算为我们使用网络提供了几乎无限多的可能。

目前,全球具有先行云共享服务的大公司主要有:一是Amazon。它使用弹性计算云和简单存储服务,为企业提供计算和存储服务。收费的服务项目包括存储服务器、带宽、CPU资源以及月租费等,不到两年时间,Amazon上的注册开发人员达44万人,还有为数众多的企业级用户。二是Google。它是最大的云计算的使用者,其搜索引擎就分布在全世界200多个地点、超过100万台服务器的支撑之上,而且这些设施的数量正在迅猛增长,像Google地图、Gmail、Docs等也同样使用了这些基础设施。Google不保守,早已以发表学术论文的形式公开其云计算三大法宝:GFS、MapReduce和BigTable,并在美国、中国等高校开设如何进行云计算编程的课程。三是微软。微软紧跟云计算步伐,于2008年10月推出了Windows Azure操作系统。Azure即“蓝天”是继Windows取代DOS之后,微软的又一次颠覆性转型,即通过在互联网架构上打造新云计算平台,让Windows真正由PC延伸到“蓝天”上。

当前,国内先行云共享免费服务的软件与平台主要有:一是百会在线办公平台,其主要服务内容包括:百会Office、百会在线办公室、百会无限邮、百会文件、百会格格、百会秀秀、百会办公门户、百会创造者和百会项目等;二是以八百客、沃利森厂商为主,主要开发CRM、ERP等在线应用软件,用友、金蝶等老牌管理软件厂商也推出了在线财务SaaS产品;三是奇虎360、瑞星、金山等都有了自己云杀毒平台。

“云”端共享,是完全基于用户通过互联网来使用软件和平台,是网络共享的最高境界,是网络信息、资源、智慧共享的新追求。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技术将以其低碳、经济、准确、高效、快捷、高品质的共享服务,深刻地改变并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综上所述,优化资源共享的目的就是让学科教师要根据现有的条件和资源状况,综合分析,找到优化资源共享的途径,从而使学校、教师现有的信息、资源与智慧流动起来,以达到避免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资源的优质化、价值最大化的目的。

共享会计论文篇6

[关键词]科研团队 知识共享 风险认知 实证分析

[分类号]G350

1 引言

知识共享是促进知识创新的有效举措,它使团队的每个项目都建立在团队全体成员的经验与知识基础之上,从而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但对于知识的承载者,即团队知识共建共享的实现者来说,知识共享是存在风险的,个人对于这种风险的认知将直接影响到团队知识共享的实现。因此,讨论个人对知识共享的风险认知将有助于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加强成员的共享意愿和行为,进而提高团队的科研能力。

鉴于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重要性,国内外众多研究者从各个角度进行了研究,国内的研究主要关注知识共享的机理、措施及如何通过共享进行知识创新等,且均属于理论研究,缺乏实证的探讨。国外有一些实证的研究,如文献[1]和文献[2]以企业为对象研究进行了探讨。另外,由于文化背景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对于同一问题,国内外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回答,如:在美国,最不能问的问题就是工作及薪水问题,因为对美国人来说,这是比较私密的问题;而在我国多数地区,除特殊行业外,工作及个人收入问题也不是什么大秘密(如:在高校基本可认为是公开的),但谈性则比较避讳,不像美国那么容易。鉴于这些原因,本文认为,对于知识共享的个人风险认知问题,不能完全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有必要对国内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风险认知进行专门的探讨。2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推演

根据理理论,人们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意图引起的,在团队内成员的知识共享活动也不例外,若某成员愿意把知识拿出来彼此共享,他/她将会用相应的行动来支持这一意愿。反之,成员的知识共享意愿下降时,就导致其独占知识,抵制共享行为。理理论认为决定共享意愿的主要因素是态度,从各个领域的行为理论研究中可以看出,主体的认知及观念对其行为意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文献指出人是知识共享的承担者和发动者,其知识私有的价值观及贡献知识后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和风险感是组织实现共享的主要障碍之一,而个人的知识私有意识及共享后的不安全感集中表现为其对知识共享的风险认知。

个人对知识共享的风险认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对个人惟一性价值丧失风险的认知和对成本收益不对称风险的认知。知识共享的反面是知识垄断,团队内部拥有唯一性知识的成员拥有唯一性价值,尽管贡献知识供团队共享之后,集体的价值会增加,但个人唯一性价值则丧失,他/她们对于团队将不再是必须,共享结果显然会威胁到自身利益。因为担心自身惟一性价值丧失而抵制共享的观念是知识私有观的一种衍生观念。Birgit Renzl通过对美国各大企业的200名知识型员工进行调查,得出企业员工对于知识共享后自身唯一性价值丧失的担心对团队内部和团队间知识共享都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从团队成员的认知层面,探讨个人对唯一性价值丧失风险的认知与其知识共享意愿的关系,可拟定假设:

H1:个人对惟一性价值丧失风险的认知对其知识共享意愿有负向显著影响。

个人知识共享风险的另一个方面是成本收益不对称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知识的学习、创新及研究过程需付出成本,知识密集型工作更是如此。而共享的实施使得其他成员通过简单的复制和被告知便可以得到与知识贡献者相同的成果,这将造成知识贡献者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和不平衡感。二是在团队实施共享的过程中,对于每个成员来说知识共享都有贡献知识和获取知识两个环节,于是其贡献知识后是否能得到至少等值的回报同样会影响其共享意愿。文献以博弈理论为基础对知识共享机会成本的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与共享知识相比,知识主体的知识垄断收益具有及时性、公平性和确定性等特征,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知识主体将倾向于垄断知识。所以成员对共享成本收益不对称风险的认知将对其知识共享意愿产生负向影响。据此,拟定假设,即:

H2:个人对成本收益不对称风险的认知对其知识共享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

风险认知行为在各个行业和领域(食品安全、疾病控制、生命科学、金融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并指出女性/年老者/低收入群体更倾向于选择稳妥、风险小的决策,即他/她们对风险的认知水平更高。在知识共享风险认知的问题上,性别、年龄及收入的差异性是否依旧?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文对几个科研团队进行了深入访谈。

性别因素一直被认为是态度、意愿、行为等的重要影响因素。人们一般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风险较小的选择,即女性比男性的风险认知高,且相关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本文也假设在科研团队知识共享风险认知这个问题上,性别差异显著。此外,由于本文是以高校科研团队的成员为研究对象,科研团队是知识密集度极高的组织,而学历是知识层次的一个有力表征变量,所以本研究将学历纳入考虑范畴,以探讨知识层次的不同对科研人员知识共享风险认知的影响作用。

年龄大的人相对而言阅历丰富,拥有的隐性知识多,知识共享对他们来说付出的相对也多,而且年龄大的人大多思想保守,因此其知识共享风险认知也就最高,年纪轻的则相反,所以本文假设不同年龄的人对知识共享风险的认知有显著差异。收入高多是由于其知识层次、科研贡献、职务等相对较高。如果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贡献出知识而又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他们高收入的前提则不复存在,因此本文认为收入高的人知识共享风险的认知也相对高。本文深度访谈的结果也初步证实了这些理论,例如,某25岁的男性(月薪2000以下)受访者认为:既然我把自己的知识拿出来供大家分享,我相信他们也会贡献自己的知识的;而某39岁的男性(月薪多于1万元)受访者的做法:每年不惜重金购书、参加一些培训,而且这些都不会让同事们知道。

根据上述推导,提出如下4个假设:H3:不同性别的人对知识共享风险的认知有明显差异;H4:不同学历的人对知识共享风险的认知有明显差异;H5:不同年龄的人对知识共享风险的认知有明显差异;H6:不同收入的人对知识共享风险的认知有明显差异。

3 研究设计

3.1 变量定义与衡量

本研究所用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信息表,主要调查被试的年龄、性别、学历及个人收入问题;第二部分个人风险认知与知识共享调查量表,主要包括个人惟一性价值丧失的风险认知、成本收益不对称风险认知、共享意愿三个变量。

3.2 试测

本次问卷调查受众为高校科研团队成员,要求受

访者均主持或参与过科研项目。试测共收集问卷41份,其中男性21人,女性20人。量表信度和效度分析如下:每个变量的题项组合后只能抽出一个因子,解释量都在0.7以上,变量内部一致性较好,每个变量的信度均在0.8以上且各题项删除后的信度均低于组合信度,说明可信度也达到了要求,如表1所示:

4 数据分析结果

为进一步验证前文推导的结论,本文在通过深度访谈进行了充分的预研究的前提下,形成试测量表。在上述两步工作完成的基础上,发放了最后形成的问卷。通过对回收问卷的分析,又针对部分问题进行二次访谈,以期对数据做出更合理的解释及提出更贴切的管理策略。因此,尽管本文发放的问卷仅有100份(有效回收96份),结论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1 人口统计学特征分布(见表2)

4.2 个人对惟一性价值丧失风险及成本收益不对称风险的认知对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

以衡量知识共享风险认知的两个变量为自变量,知识共享意愿为因变量,做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通过显著性检验(p

4.3 性别、学历、年龄及收入对知识共享认知的差异性分析

以性别、学历为自变量,知识共享风险认知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显著性P值均大于0.05,说明性别和学历对知识共享风险认知差异性不显著,即:假设3、4不成立。

用相同的方法得出,年龄和收入对知识共享风险认知的影响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假设5、6成立。为进一步确定每两组之间的差异,进行两两差异分析。以年龄为自变量,个人知识共享风险认知为因变量利用事后多重比较法中的最小显著差法和q检验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见表5,年龄组a

以同样的统计方法得出,收入在2 500≤r

5 思考与建议

5.1 对数据分析结果的思考

风险认知对共享意愿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前者的两个测量变量个人惟一性价值丧失的风险认知和成本收益不对称风险认知对知识共享意愿均有负向显著影响,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量为39.7%。计划行为理论指出,行为意图由对该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及行为控制认知决定。风险认知是态度的一个表现方面,其对共享意愿的负向影响得到证实,但本文未对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的认知对共享意愿的影响进行探讨。

性别、学历对知识共享风险认知的影响被证实无显著差异。性别差异性在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风险认知问题的测量上得出与其它领域不同的结果,笔者认为原因有二:一是群体特征因素,在高校科研团队这个高层次的知识群体中人们心理上都具有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故不存在性别差异;二是由于男性本身的社会特殊性,假设女性对知识共享和对其它问题的风险认知没有变化,她们依然更倾向风险低的选择,即她更偏向不愿意参与知识共享。而男性尽管在其它问题上更倾向风险高的选择,但其社会压力更大,为了获得垄断知识的利益,他们在知识共享这个问题上也偏向了低风险的选择,从而表现为男女的差异性不显著。另外,学历差异性检验的结果也不成立,本文认为是因为现在的高校科研团队成员大都是科研能力比较强的工作者,若学历低的成员可以加入这样的团队也自然说明了其在科研方面的潜力和过人之处,所以在知识共享问题上,他们不会因为自己学历低而有不同的看法。

年龄、收入对个人知识共享风险认知的显著性差异被证实。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中年群体(25≤a

5.2 建议

5.2.1 建立科学竞争与团队承诺相结合的机制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个人惟一性价值丧失风险的认知对科研团队知识共享意愿有负向显著影响。因此,为了加强团队成员的知识共享意愿,应降低其对共享后个人惟一性价值丧失的担心。所以单纯的竞争不利于团队知识共享的施行和集体创新能力的提高,但缺乏竞争的团队又会丧失活力。基于此,应建立科学竞争和团队承诺相结合的机制。

科学竞争机制,即以“相互信任、共知共赢”为特征的良性竞争机制,既合作又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既维护个人知识产权又努力实现团队集体共享。但个人得失的考虑仍会成为激发团队集体共享协作内趋力的瓶颈,所以,对于良性竞争的施行,团队承诺是前提和保障。团队的承诺在于保障知识首创者的产权和荣誉,在充分维护其知识产权的同时将其发扬光大,实现共享,最大限度的发挥创新知识的积极作用。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既使团队不乏活力又使成员无后顾之忧。

5.2.2 建立知识共享补偿机制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成本收益不对称风险认知对科研团队知识共享意愿有负向显著影响。知识的创新是团队成员在长期科研工作过程中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变的一个漫长的过程。

长期的积累是需要付出巨大成本的,对自身所创知识的个人垄断和私有是其获得收益的有效方式。让成员自愿贡献其所有知识的唯一方法便是给予其至少于成本等价的补偿与回报,建立有效的知识共享补偿机制。一方面,通过满足其自我成长、成就感及荣誉感等需求促使其贡献自己的知识,通过在团队内部建立知识署名流传制、知识共享标杆制等来实现,以增强知识贡献者的成就感及荣誉感;另一方面,可以将成员对团队的知识贡献与其晋升机会挂钩,以实现其自我成长;另外,还可以通过成员对团队的知识贡献数量和质量情况给予一定的物质补偿。但知识质和量的评定要注意公平与公开问题,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5.2.3 建立基于情境的团队领导模式在高度信息化、科技化、商业化的今天,组织需要的不仅仅是优秀个人,而是具有高度协作精神和集体效能的团队,科研组织更是如此。领导是团队的方向指南,缺乏领导的团队,目标不明确而且行动迟缓。目前的团队领导模式,按权力分配方式可分为集权和分权两模式,按资源利用方式可分为先锋式领导和资源式领导两种。这两个层面的各种领导方式都各有利弊。集权领导模式下团队效率高,但易造成个别人假公济私;分权模式就可避免这种现象,但其效率又会随之下降;先锋领导效率很高,但易形成领导人高高在上,而导致成员的不满;资源式领导模式可保证团体有控制,但又丧失活力。

本文所定义的“情境式领导”是指:在领导团队时,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而要随着情况和环境的改变及员工的不同,改变我们领导和管理的方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年群体或中等收入群体的知识共享风险认知水平更高,而青年或低收入群体和中老年群体或和高收入群体的科研人员在团队知识共享过程中个人风险感知则相对较低。为有利于科研团队中员工参与知识共享,对于员工的三个不同阶段,也应采取三种不同的领导模式。当员工在第一阶段时,领导者要采取“教导式”领导模式来引导并指示员工参与团队知识共享。当员工在第二阶段时,领导者要采取“激励式”领导模式通过给予其物质的嘉奖和成长的机会来鼓励员工参与共享过程。而当员工在第三阶段时,领导者要采取“授权式”模式来加强其团队共享成就感和与团队荣辱与共的责任感。情境领导的最大贡献,在于强调领导者的行为应有弹性,应用不同方式对待处于不同情境之中的部属。

共享会计论文篇7

关键词:PPP模式 公共数字文化交易 信息资源共享

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已成为当前公共服务领域热门的运作模式。PPP模式是一种优化的项目融资与实施方式,以各参与方的“双赢”或“多赢”作为合作的基本概念[1]。PPP模式因具有吸引民间投资,充分利用私人部门技术和管理特长等优点,在全国公共文化事业项目建设中获得广泛的应用。如何把公共数字文化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是目前公共文化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公共数字文化PPP项目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总结,充分发挥PPP项目的优势,进而推进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建设的步伐。

一、PPP领域中新建立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的内涵意义

目前数字文化产品在文化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较重,数字文化服务已经成为促进着公共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相关部门可以引入PPP模式,联手社会资本、数字科技企业通过数字共享、数字技术、数字传播等要素的输出来扩大数字使用范围,进一步挖掘数字信息资源的利用潜力。数字文化图书馆、数字文体馆都是属于数字文化硬设施,而传统的数字资源逐渐被新型数字资源重新塑造。作为核心要素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正在从外部硬设施向内部内部云计算软设施方向发展,这为文化资源跨越时间、空间的藩篱创造了新的途径。

首先,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是一种数字文化产品,是可以脱离存储的载体实现在线传递的唯一商品。它借助于数字化的信息符号而生成和传递,采用广播数据推送+互联网互动的“播存机构”技术,专线集成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商品是以电子方式存在于磁或者光介质之中,通过计算机指令实现转移,遇到指令,计算机会以脉冲的方式将磁介质进行磁化或者消磁,使得数字文化资源脱离原来的介质而迅速传递。其次,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作为一项新的财产形态以崭新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它的独创操作系统,建设了后时代网络。它应用现代科技,多屏合一、以公共文化结合商业需求为方向构造后商业平台。

多重特征因素的叠加,正在使传统数字文化焕发出新的气息。可见,对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PPP模式的定性,不仅是形成科学的公共数字资源共享交易市场的需要,更是体现了政府对公共数字文化发展的政策导向。

二、PPP模式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建设中的可行性研究

在研究了PPP模式的内涵及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本文针对具有持续性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探讨引入PPP模式的可行性。

(一)国家相关政策支持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的项目融资与实施模式,是一种以各参与方的“双赢”或“多赢”为合作理念的现代融资模式[2]。《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建立健全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等工作,各级政府要为各社区人民“免费提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电影放映等公益性文化服务”,这就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的建设提供了基础与保障。

(二)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PPP模式的社会条件

从国家层面看,要全面加快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创新,积极稳妥推进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中心建设,全面引入市场机制,探索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社会化实现路径。从区域看,各省市区已经开始全面部署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工程工作,并按照“城乡均等、区域均等、群体均等”原则,全面开展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重点保障公共数字文化共享权益。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情况看,全国75%的社区公共文化活动室已经建成,并配置了投影仪、音响、幕布等设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只需配套社区的直播卫星接收设备,即可提供群众自由选择的各类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共享内容。

(三)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PPP模式具有人才建设基础

针对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PPP模式的建设,政府将在多所高校建立技术研发基地,不断进行人才培养和市场开拓。此外,各地区通过面向社会举办培训讲座,培养社会自由创作个体,带动数字文化建设,同时出品一批具有自主创新、独立自主的软件产品,以带动数字文化资源共享的发展。另外,政府还可采取措施将东部人才转移到西部,带动西部产业结构升级,以形成几十万人的技术、创作、市场团队,为西部提供数万个就业岗位,为数以百万计的自由创作人才提供发展空间。

三、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平台体系引入PPP模式应用设计要点

(一)找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引入PPP模式切入点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比,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PPP模式具有形态多样、强调服务、市场发起等特点,所以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PPP模式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切入。

根据项目产生与收费机制不同切入建设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共享交易平台的建设是在城市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市场需求,政府在这方面缺少相应的规划,项目通常是由社会投资人根据市场需求发起,政府难以像对基础设施项目那样对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项目的情况有一个完全的了解和掌握,因此政府在推进PPP方面比较谨慎。另外,由于服务受众不同,服务收费差异通常较大,共享服务平台可采取不同的收费方式,如月付制、年付制或者会员制。不同的收费标准和收费方式将会影响投资回报率、投资回收周期等指标,从而影响投资人的投资意愿。因此,在项目设计初期就需要考虑不同的收费标准所带来的影响,这无形中就加大了PPP合作时项目条件设计的难度。针对上述情况,政府应及时出台政策,真正将PPP模带来的利益顺利接入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这既达到缓解公共财政压力的目的,又能给社会投资人开拓出一个新的投资领域。

(二)推进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PPP模式的思路

对有效缓解政府财政压力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项目采取BOT、BOO等模式。在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数字服务业的相关政策文件中,采用适用于新建基础设施的BOT、BOO等模式建设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由于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项目的非公益性,完全由投资人投资并通过提供数字化服务收回投资,经济上可能并不可行,这仍然需要政府采取某种形式的补贴,如以优惠价格提供设备,在运营阶段按照信息下载量给予补贴等。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是一种新项目设计,它由经营方提供技术支持、数字资源共享建设,可以通过BOO与BOT进行融资。而这两种融资模式的项目融资效益计算最主要的就是计算期限不同,BOT 模式计算期为项目的特许经营期,在特许经营期结束后,项目要转归政府所有,特许经营期一般为10~30 年;BOO模式的计算期为整个项目建成后的存续期[3]。因此,选择BOT模式会充分发挥各方特长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这大大降低了投资风险。

四、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新引入PPP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机制风险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是广覆盖、高传播速度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方式,它是国内首创。公共数字文化信息服务的开展应以各广电网络增值业务平台的模型为基础,提供机构可与各人民政府部门单位签订政务公开信息协议,与各新闻出版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同时开发大数据推送系统与终端接收系统,开通相应服务栏目,进行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宣传服务。通过这种合作方式以为平台提供市场支撑,同时有效地规避市场风险。

(二)技术风险与资金风险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关键技术(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电视智能操作系统)需要在播发总前端以及万数终端用户群上稳定运行,大数据推送系统、终端接收系统设计的关键性技术需要通过测试,完成验收,关键技术需要政府的终端支撑。因此,针对项目PPP的深入开发,技术风险会较低。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PPP由私营方为申请单位,网络软件公司参与信息技术完成高额融资。因此,引入PPP后会无资金风险。

(三)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PPP项目下数字资源共享安全问题

由于云计算的服务模型和数字共享资源具有很多相似性,相映射的数字资源共享安全架构同样具有复杂多样性。在PPP项目中,数字资源所涉及业务的数据处理权限、数据隐私保护、数据的人为泄露等都可能存在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可以针对不同组织机构的需求,制定不同的规则。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作为一个整体还处在发展期,技术规范还不健全,相关数字共享服务机构与用户签订的合同或协议均非常简单,这样就会产生云安全问题;而用户对云计算资源了解程度比较低,对未来可能遇到的风险并未认识到其处于安全弱势的一方,这造成用户的数字资源共享利益无法保障。

五、公共数字文化领域实施PPP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一)优化创新环境,推动PPP项目落地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引入PPP的本质是一个政府发起的长期投资项目。它通过与社会资本在融资、建设、运营、管理等全方位的合作,实现“降低投入、高效建设、经济运行、合理产出”的最终目的。政府需要发包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PPP项目时,将关注重点从“建设期”向“全周期”改变,并进行详细的运营期经济分析。政府对社会资本方的运营能力要集中考察,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4]

(二)大胆破除市场体制机制障碍,深挖数字公共文化服务领域PPP

与基础设施建设相比,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服务的PPP 供给是一个更新的命题。从现实运作来看,其发展空间更大,社会资本的投入热情很高。从政府角度来讲,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日益增长和提高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需求,不可能靠政府单一的力量实现,社会资本的参与势在必行。然而,长期以数字共享为主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模式,使得这一领域的公私合作仍然存在诸多体制机制障碍。例如,目前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的管理模式的不同,使社会资本与政府机构的股权合作存在着违规违法风险。[5]因此,打破这种管理模式,有益于对提供具有数字化服务的机构进行统一管理。

(三)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平台PPP提供专业服务和智力支持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应该向社会公开征集PPP模式专业咨询机构库,提供咨询服务和智力支持。PPP模式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涉及技术规范、合同管理和财务融资等多个领域,在项目选择合作方之前,有必要聘请专业咨询机构,为项目评估、财务融资、合同拟定等方面提供服务。同时政府可以借助咨询机构的专业力量和丰富经验,推进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平台的实施进程。另外,政府应与私营方、各大高校联合建设“公共数字文化公私合作(PPP)研究院”,打造专业化的“PPP专业智库、人才培养基地和推广应用中心”,进一步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平台PPP项目提供智力支持和专业人才支撑。

(四)建立健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大数据信息安全保障机制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平台的引入应建设和完善共享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及时发现和共享信息风险警示,防止有害信息传播,对数字资源系统实施保护。政府信息系统的运营单位要建立和完善共享信息安全监控系统,提高对网络攻击、网络失窃密及上传下载有害信息的防范能力。政府应遵循国际通用评估准则,尽快健全共享信息安全产品认证认可体系。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平台是新技术的开发与创新,所以运用先进的共享信息安全技术建造信息技术安全屏障阻隔敌方或竞争对手的入侵,化解资源共享的威胁。而要从根本上把握共享信息安全保障的主动权,政府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关键技术保障机制。

(五)加快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PPP模式推广进程

在“敢进、愿进、能进、快进”的总原则下,政府应围绕PPP项目,发挥其政策研究、项目储备及评估、宣传推广等一系列作用,从“线下”向“线上”全面推升。切实把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必须具有的契约精神、风险意识体现在项目中,着力构建“1+2+N”的PPP制度体系:“1”指的是由《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实施意见》,意见重点明确了PPP模式的适用范围及操作模式,并从公开征集项目、择优选择合作伙伴、增强履约能力等方面规范了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从审批流程、信用体系、监督管理等方面推出政策和制度保障;“2”是建立由各地财政局、市发改委双主责的PPP项目联评联审机制,研究制定符合本市特征的PPP项目操作指南;“N”是由各行业主管部门会同市财政局研究制定分行业推进PPP模式的导则及方案。这一制度体系全面打开了与社会资本合作的通道,使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交易平台新增PPP项目在各地加快落地和启动。

六、结论

本文主要构建了针对公共数字文化领域中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平台PPP模式架构分析并提出相应有效对策,同时提出:通过数字资源共享设备吸引消费人群从而带来新型文化共享人群;以政府号召+企业推动的方式,构造民族文化百万社区文化共享;通过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吸引文化人群,从而带动文化教育,并以互利共生机制提升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平台的运营效率。同时,在国家大力推广PPP模式的大环境下,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应保持冷静,客观分析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否具备采用PPP模式的基本条件。不能脑门一热就一蜂窝地加入PPP项目。每个公共数字文化项目都有自身特点,应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分析。而对于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平台,要通过新建增加覆盖率,通过运营改善提高使用率。

参考文献:

[1] 贾康,孙洁.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2] 张晓敏,陈通.公共文化设施PPP建设运营模式研究[J].管理科学,2015(1).

[3] 汤薇,吴海龙.基于政府角度的PPP 项目融资效益研究――以BOT 与BOO 模式为例[J].科研管理,2014(1).

[4] 刘薇.PPP模式理论阐释及其现实例证[J].财政税收与资本市场,2015(1).

共享会计论文篇8

关键词:MOOC;校级资源共享课;操作系统;学习支持服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3-0050-03

一、引言

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s)以具有大规模的学习资源、多样化的分布式网络学习支持服务、开放性、自组织和社会性等特点引领了网络教学的全新模式,[1]为传统高等院校改变和发展新的教育供给模式提供了机会。[2]校级资源共享课作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基础,为高校师生提供最直接的网络资源服务,推动着高校混合式教学的开展。“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作为计算机学科的专业必修课之一,涉及了计算机硬件、应用软件与用户三者工作和交互的关系,是一门重要的过渡性课程。将MOOC特征优势融入“操作系统”校级资源共享课的设计与制作中,可有助于改善共享课目前存在的不足,并在一定意义上带动“操作系统”网络课程的开展,促进个性化教学和学生的专业发展。

二、MOOC与校级资源共享课

1.MOOC课程设计特点

(1)创设真实情景感知

MOOC依托Web 2.0的交互特点,在虚拟环境中营造课堂教学氛围,创设真实情景感知,实现师生与生生亲临课堂般的实时互动。课程资源在设计和组织上具有简洁性、清晰性、层次性、紧凑性和动态性,它不仅作为知识的载体,更承担起创设情境、学习引导、发起协作、激发会话的建构作用。[3]

(2)丰富的教学活动设计

MOOC教学活动的设计遵循人本主义原则、建构主义原则和行为主义原则,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自由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建构与认知。[4]视频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时间精短并内置交互式小测验,人性化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碎片化学习。课后的练习与测验针对不同的学习进度与程度进行了基础和拓展的划分,促使了虚拟课堂中的因材施教。论坛的开设使网络教学行为活跃起来,带动学生情境化的解决问题、开拓思维。

(3)专业的教学评价与反馈

MOOC设置教学评价与反馈环节,为学生就教学资源的组织建设及授课过程中媒体技术的运用等方面发表看法提供了专业的渠道。从学生的角度审视课程的设计与制作,拓宽了课程改进的空间,有利于课程的循环发展和长效运行。

(4)灵活的学习支持服务

MOOC课程中真实情景感知的创设、教学活动与评价反馈的设计等主要来自于灵活学习支持服务的支撑,依靠学习支持服务提供的学业支持、管理支持、技术支持和情感支持,可以随时追踪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指导、帮助学生完成优质的自主学习。

2.校级资源共享课模式

(1)与传统课堂的关系

在资源设计上,校级资源共享课尽管以网络形式呈现,却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既有传统教育课程的文化特征,同时兼具远程教育课程文化特征。[5]校级资源共享课中资源呈现的方式以实境课堂教学为设计蓝本,教学计划的制定来自于传统课堂的授课流程和教学依据,通过在线交互的虚拟形式模拟真实课堂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模式上,校级资源共享课与传统课堂存在着差别,如图1、2所示。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承接在教师和回收教学信息中,教师扮演了主导者角色,学生相对被动。校级资源共享课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出发点,教师将学习信息综合分析后再反馈给学生,强调了学生的存在感与主体性,教师只作为学习的辅助者与高级伙伴,为学生的自我提升起到过渡作用。

校级资源共享课能够打破传统高校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解放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思维方式,拓宽学习视角,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信息技术素养,也有利于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

(2)课程制作存在的优势与不足

校级资源共享课制作的优势体现在课程的制作者基本来自高校的一线教师,这为课程的实用性提供了保障。但目前共享课的设计在学习支持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教学资源往往在完成了电子化之后,教学组织的匹配不够充分;二是课程内容对学习者大多完成单向传输,交互和评价等辅助环节不够完善,较难促成知识的传播、共享与再生;三是缺少课程的后期管理,即课程的持续性和可扩展性不够好。

校级资源共享课可对MOOC的优势特征进行酌情、合理的借鉴,通过深化网络资源设计理念、加强交互和评价及对课程进行定期的更新与维护等方式改善共享课存在的问题。设计出以传统课堂为依据,体现开放性与交互性,为学生提供全面学习支持服务并支持个性化学习的网络课程。

三、融合MOOC元素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校级资源共享课程设计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最核心、最基础的软件,也是计算机工作的前提。[6] “操作系统”课程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带领学生理解操作系统与计算机硬件、应用软件之间的工作及交互关系,与其他专业课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基于以上研究,本文融合MOOC的优势元素,以学习支持服务为指导思想,提出了符合教学需求、具有普适性的“操作系统”校级资源共享课的课程设计模式,主要分为三个教学阶段,如图3所示。

1.第一阶段――教学引导

“操作系统”课程内容概念性强、理论多,知识点大多以原理叙述为主,是一门较为抽象的课程。[7]教学引导的设置可以在网络教学中模拟真实课堂中教师课前的导学环节,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模式,激发学习兴趣,提供学前支持服务。

“操作系统”是在学生先修过C语言、数据结构、汇编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开设的,课程简介可使学生对学习该门课程前应具备的知识储备与能力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教学计划依据课程内容的重难点,分别制定理论与实验部分的学时与培养目标,使学生可以清晰地掌控课程的进度。课程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背景和目的,设计两种建议性规划:一是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随堂规划;二是针对非专业学习爱好者的自学规划,增强学生自我约束力的同时促进个性化的学习。

2.第二阶段――教学主体活动

第二阶段是以教学计划为依据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串联,是教学资源的有效组织,也是本课的核心部分。依据“操作系统”课程教材,将课程内容分为操纵系统引论、进程管理、处理机调度与死锁、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六个主题模块,每个模块细化为知识点集。而根据本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性,每个知识点集都由课程视频学习和课余辅助学习组成。

(1)课程视频学习

网络课程中,教学视频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体。“操作系统”课程大篇幅的理论讲授相对枯燥,那么为降低学习的疲劳感,视频的制作要秉持人性化的设计原则,每节长度平均设定在10分钟左右,给予学生对知识点充分理解与消化的时间。采用“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策略,视频中设置交互式练习,提高学习的高效性。

对于校级资源共享课,视频的制作可采用操作简单、制作效率高的平民化方法,通过后期编辑将教师的影像与PPT进行合成,并配备字幕。[8]为满足学生线下学习的需求,视频资源和教师授课中的PPT等教学素材要可供下载,学生可将其存放于云盘中。

(2)课余辅助学习

课余辅助学习由练习与作业、实践与拓展、考核等环节构成,帮助学生检验学习成果,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巩固知识体系,提供学中支持服务。

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分析,进程管理、处理机调度与死锁、存储管理是“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中的重难点,实践较为集中在这三部分,例如设计时间片轮转法和短作业优先调度算法实现处理机的调度、动态分区和LRU算法处理缺页中断等一系列实验操作,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校级资源共享课还可采用虚拟机技术,在丰富“操作系统”课程实训内容的同时,既保证教学质量,又增加了网络实验的安全性。

操作系统复杂、多样且更新较快,传统课本中的知识面涉及有限,那么共享课的拓展环节可为学生提供除Windows外,其他较为典型的操作系统相关知识,如Unix系统和Linux下的Ubuntu系统等,并做到定期更新。举一反三的拓展与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开拓学习视角、培养发散思维。课程中练习、作业与考核环节由系统题库随机出题,确保学生检验学习的客观性。

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中,论坛的开设鼓励学习者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学习心得与教师、其他学习者进行分享和讨论。校级资源共享课可利用普及度较高并支持多种终端形式的QQ、Skype、微信、微博、Facebook等社交软件为学生提供单点交流与群组互动的途径,在虚拟课堂中组建学习团队,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另外,共享课可鼓励学生采用Evernote、有道云笔记、百度云记事本等网络工具进行个人知识的管理。

3.第三阶段――教学改进与反思

教学改进与反思阶段是对本课的评价及反馈,分为教和学两部分,提供学后支持服务。教学评价是从学生的视角对“操作系统”课程资源的适用性、教学环节的合理性、教学交互的及时性和教师的视频讲授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意见,为课程的改进提供重要依据。学习评价可分为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部分。过程性评价可由学生在阶段性调查问卷中进行的自评和互评组成,总结性评价是教师通过对学生作业、练习、实验、考核的完成度和论坛中学习活跃度的考察给出的分数及评语的点评方式。学习评价与反馈为学生带来反思,是自我重识的过程。

四、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网络教学观念的转变,校级资源共享课将渐渐成为高校师生进行在线教与学活动的一项直接而重要的选择方式。“操作系统”作为计算机学科中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对学生的专业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操作系统”校级资源共享课融合MOOC优势元素,运用新技术和新媒体,努力设计、制作成为符合现代化资源设计理念、具备学习支持服务的优质网络课程。在为本专业学生和计算机学习爱好者随时随地进行在线学习提供便捷途径的同时,有助于学生高阶能力和专业性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吴淑苹.MOOC课程模式下云学习环境研究[J].软件导报, 2013(3):191-193.

[2]袁莉,Stephen Powell,马红亮.MOOC与高等教育的变革[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5):3-5.

[3]谢明凤.基于网络学习平台和知识本体应用的远程课程资源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3(5):78-86.

[4]罗芳,杨长兴,刘卫国.MOOC课程教学设计研究――以《大学计算机》课程为例[J].软件导报,2014(9):183-185.

[5]胡来林.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 (6):80-85.

[6]左万历,赵东范,闫昭.操作系统课程的多角度教学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1(12):103-106.

共享会计论文篇9

[关键词] 云计算;信息资源;共享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2. 030

[中图分类号] F27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2- 0051- 02

如今,云计算技术逐渐步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并在很多应用领域中备受推崇,这都是因为云计算技术拥有很多其他技术所未拥有的特点和优势。本文中,我们首先了解一下运算技术的相关知识,并主要探讨云计算网络技术将推广应用于信息资源共享管理中,从而会为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水平带来极大的提高,同时也分析了云计算可能会带来的问题及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1 云计算技术和信息资源共享的含义和概述

云计算这个词语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并且在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方面应用前景广阔,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很大。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云计算技术和信息资源共享的含义,并认识该技术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1.1 云计算技术的定义及概述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它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作为一种商品通过互联网进行流通,并在各行业中应用,从而可以形成一定的产业生态链。云计算主要由3层架构组成:顶层应用程序层、中间平台层、底层基础设施层。顶层就是通过集中的数据中心向用户提供所需要具有弹性的计算、存储和应用程序等一些服务;中间层是一个互联网规模的软件开发平台和运行环境;而底层是通过IP网络进行链接的、大规模的、分布式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

1.2 信息资源共享的含义和概述

我们所认识的信息资源共享就是指开放信息资源供人们共同使用,主要包含的有两个层面的含义:①指从我们现在已有的信息资源而言,是通过分享各自拥有的信息资源,从而可以使人们最高效地利用这些已有的信息资源,然后协调资源分布共享,使现有的信息资源发挥最大效用;②是从信息资源开发的角度出发,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了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所开发的新技术、新方法以实现资源共享管理的目的。

2 云计算技术在信息资源共享管理中应用的新发展

云计算技术中引用了虚拟化技术、分布式计算、效用技术等新方法,从而进一步扩大了信息资源共享的范围,进一步推动了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的发展。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探讨云集算在信息资源共享管理中的应用特点及其发展的方向。

2.1 云计算技术在信息资源共享中应用的内涵

利用云计算技术主要是为了达到管理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因此也称为云共享。我们使用云计算技术共享的资源称为云资源,通过云共享的方式将云资源供给用户使用,并进行合理的资源共享管理,其中最关键的因素便是信息资源,其中包含了软件资源、硬件存储资源、数据资源、基础设施、平台以及开发管理人员等众多因素。还有就是云资源是与云计算技术密切相关的信息资源,而计算机资源和网络资源就是云资源的基础,保证基础资源的完善,可以使信息资源共享范围更加广阔。

2.2 云计算在应用时所具有的特征

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可以降低用户电脑的成本和资源,使用户可以以廉价的方式获得与其他方式相同的功能效用。并且云计算技术在信息资源共享中应用时具有可靠性、安全性、动态性、可扩展性的特点,进而提高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因此还能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从云计算提供商的角度来看,大规模、系统地共享基础设施以及在多个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之间共享虚拟化服务器,可大大减少了服务器的数量。这意味着更少的空间、更少的成本、更少的电能和更少的污染。

2.3 云计算在应用中的服务形式

根据上文中提出云计算的3层架构,结合目前云计算的应用服务及其相应功能,可以分为软件即服务、平台即服务、基础设施即服务这3种方式。要根据在信息资源共享中所需要的不同功能,进一步选取对应的服务形式,这样使云计算技术能够最高效地为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并且目前云计算共享服务致力于在更自由的环境中、在更广泛的空间里相互共享云资源,为更广大用户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知识服务。

3 云计算技术为信息资源共享带来的变革与影响

科技创新在改变着我们的世界,而云计算在信息资源共享管理中是一种革新,云计算技术的引入并迅速应用于信息资源共享领域中,也为信息资源共享带来了全新的管理理念。

基于云计算平台,该技术可以为用户带来一个实时动态的信息资源,并利用云计算技术,把互联网即时出现的消息利用起来,完成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并且通过网络连接可随时、随地访问和存取分布在各个数据中心的物理资源或虚拟资源;它同时采用了效用计算使用的定制、计量、租用的商业模式,既节约了资源,又实现了剩余资源的共享,最大限度地使用了资源,提高了共享的效率。云计算为资源共享带来了革命性的技术,开辟了信息资源共享的新领域,使信息资源共享的内涵、意义、特征等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云计算相关的技术服务,在经过这么多年的不断努力发展完善的条件下,在信息资源共享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云计算服务时代,云端会为我们做好存储以及部分处理工作,在完善的云计算技术系统下,我们只要能够连接上网络端口设备,就无须担心信息资源无法获取,更不用担心信息资料的安全性,体现出了云计算技术在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方面的重要性。在未来的信息资源共享管理中,云计算技术将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信息资源共享是在云计算环境下的新发展,它致力于在更自由的云环境中、在更广泛的空间里相互共享云资源,为更广大的用户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知识技术服务,更方便人们的生活,这些新技术同时也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虽然目前云计算技术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标方案还不成熟,但是只要我们积极思考探讨出贴近事实的构想,利用云计算高效的运算处理能力,在未来一定能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高效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钱文静,邓仲华.云计算与信息资源共享管理[J].图书与情报,2009(8).

[2]张鼐.云计算环境下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2010(10).

共享会计论文篇10

在现代文化研究中,“人文主义”(HumaniSm)实际上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人道主义”,也可叫做“人本主义”。在西方哲学理论研究者的眼中,自16、17世纪开始,“人文主义”的核心就始终与“人类中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发展的主要脉络就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寻找更能满足人类需求变化的方法与途径。换言之,“人文主义”就是对人性的综合研究与探索,所以,“人文主义”是一个范围比较宽广的词语,“既有基督教的人文主义,也有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既有敌视科学的怀疑论的人文主义,也有将希望寄托于科学的人本主义;既有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也有人格主义的人文主义”,客观来看,现代设计实际上就是哲学“人文主义”研究成果的具体展现。

自工业革命开始之后,全球大批量机器生产的工业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艺生产方式,这一变化几乎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设计理念。与传统手工业生产相比,机器化大生产时代导致设计变革主要原因是生产方式和消费对象的改变。具体来看,一方面,由于机器批量生产导致社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产量增加,因此,产品的单价就能够有所降低;另一方面,交通工具的改良使得我们的生活范围日渐扩展,“地球村”的生活方式已成为机器时代的一大亮点,因此,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能够认识并使用那些新颖的工业设计品。这两方面原因就使得现代设计的工作重心不得不从之前为某个特殊群体的针对转变到为更广泛的消费群体服务上来。这些拥有不同社会地位、身份、教育程度、认知能力和消费能力的消费者开始就同一个设计物进行使用评价,在他们的评价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影响评价结果的重要因素是“认同”的程度。

所谓“认同”就是一种同一性的表达,“它关系到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存在以及他们的延续,关系到他本身而不是其他某人或某物……认同的问题集中于统一性原则的主张,它与多元论和多样性相对立……(个人认同和集体认同)问题的出现乃是与全球化密切相关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结果”。严格来说,“认同感”的建立实际上就是人对自身的一种肯定和对周边环境的理解,所以,在现代设计的产品语义中,通过有意识的设计来寻找更多消费者的“认同感”正是这些设计物得以被“共享”的前提条件。同样的,消费者在“共享”设计的同时也逐渐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共享经验,这一经验既能够帮助消费者更准确地选择到适合的设计物,也能够帮助设计师理解消费者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优化共享型设计。

二、共享型设计的基本表达方式

如果从字面上来解释共享型的设计其关注要点就集中在“共”字上,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共”字的解释是:“相同的,共同具有的,共同具有或承受的,在一起。”由此可以看出,共享型设计的第一特征就是其“共有性”,也就是说,这种设计物自产生之初就是为了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满足多个使用者的共同需求,但是,同时却出现了一个问题,在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中,虽然对“认同感”的认知使得人们多数时候都能够尽量迎合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但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对个性的宽容与彰显在现代设计活动中被提到了越来越高的地位,这也是共享型设计中“享”字的真正含义,即:“使用某种东西而得到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满足”。因此,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将这些独立的人紧密地联合在一起,同时又不忽视他们对设计物的个性使用诉求,使他们在一个更为舒适和宽松的环境下享受设计物为他们带来的便利。

(一)强调联结感

设计中的“联结感”实际上就是在设计物与使用者,使用者与使用者之间建立起关联和手段,自“情感设计”的概念被提出之后,这种关联性设计明显受到了消费者的高度青睐,例如由Burnt Toast工作室设计的“切分”桌(Split It)就是通过形态及色彩的类似性表达使用过程中的“联结感”(图1)。首先,在色彩上,以黑色装饰的桌面整体给人一种稳定的视觉感受,但侧边上所用的浅黄色装饰一方面起到了色彩对比的作用,另一方面也给人一种延伸的心理暗示。这种设计手法在20世纪早期欧洲设计师利特维尔德的“红蓝椅”中也曾经出现过。不过,此次,设计师将这种延伸感作了进一步的阐释,他设计出更多的类似形体,让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根据场合的大小及人数的多少灵活地调整座椅的形态和数量,在拼接中,每一个座椅侧边的浅黄色装饰带实际上正是起到了“链接”的心理暗示,令这件设计物的共同使用者即便坐在通过拼接而成的长椅两端,也依然能够感受到他们之间因这件椅子而产生的关联感。与之类似的还有台湾设计师邱启审与Pinzaan公司合作设计生产的名为Flexible Love的长椅(图2),这件设计物创新性地使用了纸张作为材质,为了使之能够拥有足够的承重力,设计师使用了蜂巢结构来满足这一需求,同时,为了满足群体共享使用时的多样性要求,这把长椅突破性地使用了手风琴风箱作为创意来源,这种柔软而多变的形态结构使得这把椅子可以满足至多16人的使用要求,无论椅子被展开摆放成什么形状,这种连续的形体始终向坐于其上的消费者传达着“联结”的信息(图3)。

(二)兼顾独立性

人类文明的高速发展使得现代消费者在使用由机器批量生产出来的设计品时也对个性的彰显提出了要求,虽然我们如今生活在以高度“认同”为基础的秩序型社会中,但也正是每个人与众不同的个性为这种“秩序感”添加了灵动的元素,这是人类区别于机器的一个要点,因此,我们的共享型设计就不得不解决一个难度极高的设计关键,即如何在满足共同的使用需求时也照顾每一位消费者的个性表达。这一解决方案在烹饪器具的设计中得到了最为直白的表现,例如,由荷兰设计师设计的一款桌上烹饪台在外观上采用了铁板烧的造型特征(图4),而巧妙的材质选用和制造技术则解决了这件烹饪台的油烟问题,它可以满足全家人在餐桌上共同使用的需求,而且,由于@是一款桌上开放式共享烹饪台,因此,坐在餐桌边的每一位使用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烹饪食物,这种设计就是共享设计中个性化需求的完美表达。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一件名为“共享”的烹饪盘(图5),正如《设计》杂志在介绍这件设计品时所说:“俗话说‘众口难调’,在家庭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在饮食上的偏好,这是无论分餐制还是合餐制都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这款产品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独特的进餐方式,既可以与他人一起围坐在桌旁用餐,同时也可以享受自己烹饪带来的乐趣,自己决定菜色,每个盘都带有一个小的烤盘,让你用自己的方式来准备膳食……(这种烹饪方式)就像微博之类的自媒体平台,每个人都是内容的创造者,每个人也都是内容的消费者。”仔细地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中国的‘火锅”实际上也是这样的一种烹饪器具设计,每一位参与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独立烹调食物,但同时也享受着建立在“认同”之上的群体归属感,只不过,现代设计以一种更为有趣,更具视觉冲击力的方式展示着设计师对“共性”与“个性”的理解和调和。

三、共享型设计的关怀对象与关怀方式

“情感设计”的提出使我们注意到设计的“关怀”功能,诺曼博士在解释人类情感时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并列出了与之一一对应的产品特性:

本能层次的设计>外观

行为层次的设计>使用的愉悦和效用

反思层次的设计>自我形象、个人的满足、记忆

从共享型设计的角度来看,它首先要起到行为层次上的满足,即令使用者感受到愉悦与效用,其次,经过深化改良的共享型设计还应该能够满足消费者表达个性的需求。所以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共享型设计就是供多人在同一时间同一场合使用,其目的是为了将这些独立的人格个体通过设计纽带联结为一个整体的设计理念,其关怀的对象是广义上的“团队’,例如共享一桌美食的家人,全力合作的工作团队,或者是在剧场里欣赏同一部电影的观众,设计师通过利用模块及元素重组的方式满足他们的共性及个性要求,由赫曼・米勒(Herman Miller)设计的协作式办公环境就是这样的(图6),ARRAS直桌是这一系统中的基础模块,其上的槽口可以让使用者通过更换插件模块灵活地创建多种协同工作模式,以适应不同的使用场景。在设计师的设计陈述中,我们能够看到他们对于“协作”和“共享”对设计提出的要求:“人们需要共同创作、共享和使用知识……首先,最重要的是要与团队成员并肩协作。相比起虚拟环境的沟通,人们逐渐将办公室作为一个可以面对面接触和互动的场所;其次,工具要触手可及,这样我们才能在团队讨论中快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