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工程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6:26

共享工程论文

共享工程论文范文篇1

论文摘要:通过对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深入调查和研究,系统、全面地掌握共享工程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推进发展,努力探索新时期加快共享工程建设的新办法、新途径,更好地发挥政府公益性职能,为构建和谐遂宁和实现“四大跨越”服好务。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是应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和多媒体等现代高新技术,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以互联网、卫星网、有线电视擞字电视网、镜像、移动存储、光盘等方式,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这项工程建设对于打破落后地区信息闭塞的状况,消除“数字鸿沟”,实现资源共享,缩小城乡差距,共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基础工程、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

文化部、财政部在《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意见》(文社图〔2005)14号)中规定:共享工程的总体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胆创新,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以多种传播方式为手段,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全面实施文化共享工程。到2010年,基本建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实现“村村通”。中西部地区服务网络建设要分级逐步推进,县级支中心建设2007年要建成30%,2008年建成60%,2009年建成90%,2010年实现县县建有支中心;乡镇基层服务点建设将与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即将实施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统筹安排;村级基层服务点要随着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基层点建设同步推进,将基本型基层点全部升级为扩展型。

因此,加快遂宁共享工程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它是促进遂宁“四大跨越”,实现“奔富裕、求发展、促和谐、树新风”的发展任务的必然选择.

1遂宁共享工程基本状况

1.1共享工程硬件建设

全市现有公共图书馆四个,即:遂宁市图书馆、篷溪县图书馆、大英县图书馆、射洪县图书馆。2006年3月,市图书馆自筹资金5万余元,采购电脑10余台,创建电子阅览室。2006年10月,大英县图书馆争取国家投入15万元,采购电脑40余台,建立电子阅览室。2007年蓬溪县图书馆投入资金20余万元,采购电脑43台,建立电子阅览室。2007年初,大英、射洪县馆分别接受国家共享工程中心的地面卫星接收设备一套,正待安装并投入使用。由于经费匾乏,市、县级支中心尚未建设。

1.2文化信息资源建设

近年来,市图书馆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派出专业人员参加省级专题学习、培训,并开展了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工作,重点收集了观音民俗文化、遂宁文化艺术、遂宁文史资料等文献资源,其中:书籍2000多册、光碟10余张,建立联合目录进行了续集出版,为共享工程数据库建设积累了一定文献资源。

1.3开展网络服务活动

一是利用电子阅览室开展免费上网服务,并向区县、乡镇赠送共享工程读书卡。二是开展网上读书活动,积极宣传共享工程。组织开展“五一文化黄金周”活动,读者可通过提供的网站,免费上网阅读;组织用户参加《我与数字图书馆》的讨论,撰写理论文章。世界读书日期间,走上街头,广泛宣传,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共享工程。

2遂宁共享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地方经济的欠发达状况致使政府对共享工程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共享工程还处于非常落后的水平。06年、07年,虽然市、区县相关责任部门制定的规划、实施方案和经费预算方案多次申报,但均未争取到共享工程建设的基础建设经费和日常运行维护经费,也未纳入市、区县财政年度经费预算,市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是争取省级设备补助经费5万元建成的,大英县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是争取国家补助15万元建成的,蓬溪县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是自筹资金解决的,其它没有任何经费投入。同时,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共享工程补助重点是扶持区县共享工程支中心和乡镇服务站,对市级支中心没有扶持项目。因此,共享工程缺乏服务的平台—市、区县支中心建设,服务的载体—电子阅览室也非常落后,呈现出“有点无网”、“有名无实”的状况。

二是市、区县各类网络齐备,但都是独立运行,整合资源成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瓶颈”问题。为党政机关服务的电子政务网、为学校学生服务的学校教育网、为农村党员服务的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和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村村通”工程均已具规模,运转正常。文化共享工程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网络,定期将国家优秀文化资源传输到网络上去为党政机关、学校、农村、社区提供资源、信息、技术等服务还没有得到领导重视和支持,更没有投入建设。

三是缺乏必要设施设备,无法进行资源数据库建设,地方优势、特色资源等不能成为公共资源上传到省级分中心和国家管理中心,打不开这个对外开放和对外宣传的窗口。共享工程是互动的。国家中心定期将全国优秀文化资源通过卫星、互联网等渠道到市、区县支中心,并通过电子阅览室或终端进行服务,市、区县支中心也可定期将地方特色资源上传到国家中心,国家中心经过编辑、整理,再向全国。如果没有必要的照相、录像、录音和资源处理等设施设备,就无法进行地方资源的数字化处理,更谈不上地方资源的数据库建设。我市共享工程难以发挥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是共享工程建设的专业人才匾乏,使用人才的机制、体制严重地制约着事业的发展。市、区县图书馆人员编制少,专业人才奇缺,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人才更是微乎其微。市图书馆现有编制16个,在职职工12’人,07年考进2名。其中,大学学历5人,大专学历6人。射洪县图书馆人员编制7个,在职职工7名,其中,大学学历1人,大专学历I人。蓬溪县图书馆有人员编制7个,在职职工7人,有大专学历S人。大英县图书馆有人员编制3个,在职职工3名,有大专学历1人。在全市公共图书馆的30多名职工中,只有2名学过计算机或电子商务专业。如果要让共享工程发挥应有的效能,现有职员是无法承担的。如果面向市场招聘专业人员,那么,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保险、管理等诸多方面在政府没有特殊措施的情况下是市、区县图书馆根本无法解决的。

3加快遂宁共享工程建设的思考

3.1千方百计增加必要的投入,启动市级支中心和电子阅览室建设

各级党政领导、相关责任部门应当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上对共享工程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把它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跨越的重要载体,作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和“惠民行动”的重要手段,作为对外开放、交流、宣传的重要窗口。在共享工程建设的投入上,要按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加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会议纪要》的要求进行如下工作:一是市、区县级财政要将共享工程建设资金、运行维护经费和收集特色文化资源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统筹安排,切实予以保障。二是创造条件,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共享工程建设的补助经费,加快共享工程升级,促进资源整合,提高其服务水平和质量,真正发挥共享工程的实际效能。在市、区县级共享工程支中心的建设上,要坚持技术标准,重点突出资源建设和网络建设,尽快建立市、区县支中心镜像站,完善数字资源的存储能力、传输能力和服务能力,实现技术有保障、服务有标准、管理有规范。在电子阅览室的建设上,要与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紧密结合,建成配置先进的电子阅览室,为广大基层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文化信息服务和绿色上网空间。同时,担负起对乡镇、村基层服务点的管理、资源更新、技术维护、人员培训和绩效考核等职责。公务员之家

3.2建立一支机制和体制都适应共享工程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采取培养与引进、自有队伍和社会队伍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一支稳定的、适合文化共享工程建设需要的管理队伍、技术保障队伍和基层服务队伍。同时,坚持“公平、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推行以公开招聘、竞争上岗为主的全员聘用制度,以“实绩论英雄”,创建客观公正的实绩评估体系,建成业务精通、作风过硬、服务优质的员工队伍,充分调动工作主动性和创造力。建立科学定岗、以岗定人、以绩定酬、项目管理和绩效管理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和竞争激励机制,激发活力,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此外,坚持业务培训工作经常化、规范化,按照分级分批的原则,通过集中授课、卫星广播、网络互动、光盘教学等方式,开展培训工作。区县、乡镇、村要加快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农村基层服务点工作队伍,使每个基层服务点都有获得上岗资格的操作人员。

共享工程论文范文篇2

知识流失在建设领域经常发生,项目中知识的流失主要是由项目的特征决定的,比如组成项目团队的临时性,以及工程项目中的知识对经验工程师的严重依赖性(KhalfanM.M.A.等,2003)。目前,工程项目中的知识管理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只有少数的建筑企业对工程项目中的知识加以管理,而且管理手段单一,多数集中在工程项目资料文档管理。有关工程项目中知识管理的研究层出不穷,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工程项目中的知识获取(SerkanKivrak,GokhanArslan,2008)、工程项目中知识集成(钟波涛、丁烈云等,2005)等方面。工程项目的临时性导致工程项目中的知识管理相对复杂,工程项目中知识的获取、传递和共享需要依赖一定的信息技术、文化制度等。本文从支撑条件的角度研究工程项目中的知识管理,构建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的支撑体系。

一、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的功能目标

目前,关于知识管理没有统一的概念。卡尔·费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卡尔·费拉保罗,2003)。Bassi认为,知识管理是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Bassi,1997)。知识管理实际上就是寻求知识获取的有效途径,实现知识在个体之间的传递,最终达到知识在群体范围内共享的过程,其功能目标是减少知识的流失,促进个体间知识的交流,促使知识在传递的过程中得到创新,充分利用知识资源,提高企业效益,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工程项目知识管理则是指在对项目进行管理时,将知识作为管理的对象,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将工程项目的外部知识和内部知识加以整合,促进知识的交流和分享,进一步提高员工的知识创新能力,实现项目的有效管理,其功能目标是从项目中获取知识,实现知识在组织内的传递和共享,最终实现知识的创新。

二、工程项目中知识流失的现状

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各参与方(业主、设计、监理、总包和分包)之间协同工作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工程项目的进度和质量。工程项目中的知识贯穿于整个项目生命期,随着项目的进行,知识不断地流向项目参与者。工程项目的临时团队中,各参与方是单独的个体,团队成员之间缺少默契,缺少信任,形成沟通障碍,不利于知识的交流,使得建设效率低下。随着项目的结束,项目临时性的组织机构随之解散,在一个项目生命周期内所产生的知识和经验随着项目的结束而丢失,在后续项目或其他项目中,当面对同样的问题时,人们只能重新从零开始,重复其他人员已经进行过的活动,造成知识浪费现象。

三、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的难点

(一)显性知识难以共享

目前,工程项目中的知识管理普遍没有得到重视,只有少数的建筑企业实行项目中的知识管理,这些企业对知识管理实施的手段比较单一,大多数是对文件进行存档。这些存档的文件,例如可行性研究、总结、技术报告或用户手册等等,在编写上常常是很肤浅的,仅集中在把握标准的业务数据或是对项目结果进行描述,对失败的原因或如何解决某个特殊问题的记载常常被省略了,并且只有少数人知道文件的存放地点,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找到,因此,这些文件很少会被利用。鉴于文档管理的方式只重视知识的存储,而忽视了知识的整合和共享,基本上都是建筑企业为了要实行知识管理而做出的一个形式,没有实现知识管理的真正目标。

(二)隐性知识难以管理

除了显性知识和已交付的项目所包含的知识外,项目知识还包括专门技术和经验这样的内隐知识。项目经验与参与相应的问题解决的个体联系在一起,但是它常常不是项目文件的一部分,在项目实施期间它也很少转移到其他人身上,这些知识难以编码、保存在项目成员的记忆之中,在完成项目任务后,项目成员回到原来的职能部门或转到了其他项目中,他们也将新的经验带走了。项目结束就是集体学习的结束,项目参与人员转向了新的项目或回到原来的职能部门中。如果他们所掌握的关于项目的特殊知识不是直接需要的,就会产生“组织健忘”,造成项目知识的丢失。从建筑企业的员工来看,由于缺乏对知识贡献、知识创新的激励措施,很多员工不愿意将知识拿出来供大家分享,缺乏集体学习的动力。由于学习文化氛围的缺失,建筑企业部门的员工之间缺乏知识的流动与共享意识,造成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知识垄断,甚至对一些毫无价值的知识保密,这严重阻碍了知识管理的实施。

四、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的支撑体系

工程项目中知识管理存在一系列的问题,知识管理手段单一、知识传播障碍等严重影响了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的实施效果。为了更好地实现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的目标,需要构建工程项目知识管理支撑体系。

(一)技术支撑

基于项目的组织是按项目生命周期来运作的,它的生命周期往往很长、不重复,而且是围绕特定项目团队而建立的,项目团队的多职业化导致了知识的细分,使知识管理困难。尽管现在有了一些管理项目知识的方法,如项目事后总结、将具有专有知识的个体派到项目中、最佳实践指导、局域网等,但是它们的有效性不高。工程项目规模较大,管理过程复杂,如果将项目中所有的知识都以文档的形式管理,不仅加大了管理者的工作量,而且当员工要使用这部分文件的时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寻找,降低了员工利用知识的积极性,造成知识利用率低下。此外,仅仅通过文档管理,员工之间的知识难以交流,不利于知识的共享。因此,知识管理需要依赖一种更方便简捷的技术系统,即网络系统,以加速知识的传播速度,促进知识共享。本文介绍一种知识的共享平台——项目博客。

博客是用户用来表达个人思想而自己生成的网站,其内容按时间顺序显示。博客一直被认为是私人的媒介,由于其具有知识管理潜力,能够及时捕获和收集组织内部分散于各个角落的技能知识,近年来已经被认为是知识管理的有效工具之一。博客作为知识管理的一种工具,在很多领域已经得到应用,比如IBM公司允许其分散在30多个分公司的员工在博客中讨论软件的开发过程和业务战略(LeeJ.,KangH.,JungT.,SeoJ.,2005)。

博客作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工具,通过用户推动社会网络,是一种民主的、自下而上的知识管理方法,有助于消除建筑企业内部由上而下严格控制而导致的障碍。建筑企业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了取得成功必须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网络手段来实现知识的共享(Mills,2007)。项目博客,是以项目知识为基础,员工将项目中的知识写入自己的博客当中,以此作为个人知识库。不同的博客之间可以通过网络相互链接,员工可以互相访问博客,可以就博客中的知识加以探讨和评论,有利于不同部门员工之间的相互学习。基于项目的知识博客相互链接。

项目博客最基本的构成单元是不同的员工博客,员工是项目和博客之间的联系者,项目博客的内容来自于员工对项目中知识的整理和加工。管理部门的员工可以通过内部网直接访问,而分布于各地工程项目部的员工则可以通过Internet访问。这样可以使知识在建筑企业内部最大范围内得到共享,从而避免了由于建筑企业分散生产所带来的知识管理障碍。同时,为了加强工程项目内部的沟通,可以将属于同一个工程项目的成员的博客群集在一起,形成项目博客群,以实现快速沟通和交流,促进知识创新。

博客作为员工个体知识的基本载体,可以满足员工对于知识管理的个性化需求。员工可以以工程项目中的现有知识为基础,同时结合个人的经验和想法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个人的思想和知识,储存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知识,并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对其进行分类,以方便将来调用及查看。员工之间可以相互访问博客,并且对对方博客中的知识加以分析和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供参考,员工之间形成团队学习效应。通过这种形式,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的隐性知识可以适当地表达出来,而这种方式储存的知识超越了项目、地域的限制,实现了在整个建筑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

(二)文化支撑

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知识的共享,在项目知识管理的初期,知识共享还没有成为一种自觉、自然的行为,许多项目成员往往不愿将自己掌握的特别是自己的专有知识与别人分享。要促进项目成员的知识交流,实现知识共享,必须培养一种学习的理念,通过一些制度和政策来促使员工分享自己的知识。

1.培养组织学习文化。组织学习的概念是从个人学习借鉴引申而来,指的是组织为了形成其核心竞争力,围绕信息和知识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它是组织不断努力改变或重新设计自身以适应持续变化的环境的过程,是一个创新过程,它包括个人学习、团队学习、全组织学习和组织之间的学习(黄健,2003)。组织学习与日常生活中的学习不同,它不仅仅是补充丰富知识理论,还使知识化碎为整并且系统化,实现知识的积累过程。在工程项目团队中,经验工程师组成学习骨干,带领全体员工进行组织学习,可以提高经验工程师和员工的知识水平以及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团队的合作精神,促使组成工程项目组织的各部门之间相互合作。

2.创建基于信任的项目文化。工程项目组织中的所有参与方把整个项目的利益作为最高的共同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参与各方的自身利益。项目参与方能跨越组织边界进行紧密的沟通和协作,为了共同的项目利益在项目组织中积极地共享知识,进行组织学习、知识创新,建立一个学习型项目组织,创建一种基于信任的项目文化(张立军、苏萍,2005)。基于信任的组织文化与传统文化相比。

从表-1中可以看出,基于信任的项目文化与传统文化相比起来更有利于知识的共享。在基于项目的文化中,员工之间相互信任,彼此在相互竞争中取得共同进步,员工拥有共同的心智模式,拥有共同的愿景,具有与组织相一致的目标,员工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各自学习转化为团队学习的方式,员工的生存价值在于实现自我超越。

3.建立激励制度。激励制度是实现知识共享、建立基于信任的项目文化的重要保证。工程项目具有工作周期长、任务量大、内容繁杂的特点,长时间的持续工作难免会搓减员工的工作热情,这就需要项目组织制定合理的物质和心理性质的奖励措施。如每一个项目完成后可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给予额外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以肯定员工的工作能力,同时增加员工的自信心和热情,激励员工自愿乐意地奉献出本属于自己的那种隐性知识。通过奖励对知识共享起推动作用的人员,增强企业员工在工作中相互帮助和交流知识经验的积极性,增强企业员工积极的知识创新欲望。由此可以将对企业知识管理有利的人员潜力发掘出来,并且不断增强这种知识共享和创新的意识,形成学习型组织的思维模式和企业文化。

(三)组织结构支撑

传统的工程项目组织结构(见图-2),限制了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阻碍了各部门之间的知识共享。在这种组织结构中,各参与方都以自己的利益为目标,参与方只需实现自己的目标,即完成工程项目,而忽视了团队之间的交流合作,使得不同部门总会重复一些同样的工作,造成资源的浪费。

要改变这种知识垄断的现状,就要对原来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将原有的组织结构变革成一个集散式的组织结构,使得组织结构呈现出扁平化、横向型、动态性的特征,促进部门之间信息的交流,从而实现知识的共享,比如网络型结构。

在网络结构中,以团队、工作小组为网络的节点,大多数节点相互间是平等的、非刚性的,工程项目的各参与方之间形成一个网络状,促进了组织内全方位的知识信息的交流、共享,促进了组织各种知识的融合,提高了组织学识以及组织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共享工程论文范文篇3

论文摘要: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由文化部、对政部共同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宾义文化建设标志性工程。是断形势下构建会共文化服务体系,息及千家万户的一项重要文化基拙工程。通过文化信息资源共李工程在基层的建设实践,提出在实践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并提出部分解决思路。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历史条件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创新工程。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文化基础工程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共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成果的民/心工程。近年来,随着工程建设在基层的实施,文化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已基本建立,那么,其服务功能到底如何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作如下探讨:

1共享工程建设在甚层的实践

澄城县作为全省第一批建成县级支中心的县市之一,图书馆作为工程实施单位,深感责任之重大。2008年10月,在陕西省确定了澄城县为第一批6个县级支中心之一的建设县后,在时间紧、任务重、资金缺乏的情况下,澄城县图书馆克难攻关,创造条件,以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一是抓好基础实施建设。面对千疮百孔、年久失修的图书馆大楼,多方筹资12万元,对整个大楼实施维修改造工程,更换安装铝合金门窗269平方米,防盗网160平方米,处理危漏屋面240平方米,内外粉刷2300平方米。二是根据共享工程支中心对电力线路的负荷要求,投资6000元,对原有10千瓦负荷的线路进行了更新,使电力线路负荷能力达到了6o千瓦,确保了动力先行。三是投资4000元,配备了防火、防盗等安防设施。四是投资8000元采购8套办公桌椅,2套公文柜,一套数码打印及扫描设备,使图书馆的基础设施达到实施共享工程的基本要求。

2008年11月上旬工程设备到位后,在陕西省中心工程技术人员的帮助下,通过20多天的紧张施工、安装、调试,一座投资70余方元,拥有37台计算机的电子阅览系统、书目检索系统、全省联机编目系统、影视播放系统正式为读者提供现代化条件下的信息服务,并于12月28日通过了文化部的验收。

2共享工程的服务在基层的探索

面对现代化的设备,崭新的机房,全体职工的兴奋溢于言表,兴奋之余也感到压力之巨大。面对一项全新的工作任务,一支与现代化服务不相适应的专业技术队伍,一个相对薄弱的经费保障环境,如何使共享工程在地域经济建设、改善和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以体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真实意义和内在价值。为此,我们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把拓展共享工程服务领域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在工作实践中作了有益的探索。

2.1共享工程的影响力关健在宣传

为了扩大共享工程的影响力,拓展工程的服务领域,2009年3月,澄城县图书馆结合“全县科技之春宣传服务月活动卜,使文化共享工程走出“闺房”走上街头,深人乡村,先后印发宣传资料10000余份,悬挂横幅8条,喷绘宣传板面6块。并与澄城县政府网站、澄城县电视台通力合作,推出消息和介绍共享工程的文章6篇,并结合“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力,把宣传工作的纵深推向农村。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和5月份的图书馆宣传服务周期间,澄城县图书馆把共享工程的宣传再次推向高潮。6月份,澄城县政府督办室在主管县长的带领下,就2008年为民所办十件大事之一的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及基层服务点建设进展情况进行了督导和检查,现场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部分政协委员来到县支中心视察;7月份,澄城县人大常委会把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作为专题进行调研,组织部分常委、教科文卫委员,先后来到县支中心和雷家洼柏门村、里庄村等工程覆盖的乡村,就工程建设的进展、设备运行、服务效能等情况进行现场调研。在肯定了工作成绩的同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加强的环节,并就县级支中心日常运转经费的落实问题向县政府提出建议。

作为一项创新工程,通过宣传,共享工程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也同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观注,无疑对工程在全县范围内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2共享工程生命力的关健在服务

共享工程实施的根本宗旨是服务老百姓,这是澄城县图书馆开展一切工作的一条主线。群众普遍欢迎,老百姓感到满意,是我们工作应该追求的境界。县支中心建成投运半年来,我们在专业技术力量、日常运行经费紧缺的情况下,结合澄城县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和全县产业发展大局开展服务。

一是将澄城县委、县政府确定的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及苹果产业发展两大目标作为服务的切人点,在基层服务网络、设备配备不足的情况下,根据两大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特色资源,把省中心下传的《猪病的防治技术》、《怎样办好一个养猪场》、《高致病性猪耳病的防治》、《高产母猪与仔猪的饲养技术》、《奶牛饲养技术》等下载到移动储存设备,再配送到全县10个文化示范村,其他村以光盘刻录形式配送,配以投影巡回播放等方式进行技术支援,并从中、省中心下载了苹果栽培、大棚疏菜等科教片配送到产业发展的重点村组,为提高这些文化信息在全县的覆盖面,为两大产业发展作好技术支撑,有力地促进了两大产业的发展。截止6月底,以移动储存、光盘等形式为基层配送科教片讲座16部(集),电影38部,电视剧4部,戏曲6部,资源总量达到276GB。

二是以电子阅览室为阵地,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公益文化服务。图书馆电子阅鉴室作为共享工程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以其免费开放、公益服务的开放制度受到了广大群众特别是中小学生的欢迎。自开放以来,几乎天天人员爆满,到了周末经常出现排队现象。因为是免费开放,就连以前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和网络的六七十岁的老人、打工族、农民阶层也成了电子阅览室的常客。这些人群因为初次使用现代信息设备,往往打不开机子,找不到自己想浏览的界面,工作人员就向他们介绍如何使用文化共享工程系列网站,如何查看电子书籍和电子期刊,如何利用共享工程设备欣赏影视戏曲,如何利用共享工程的文化资源学习更多的知识,手把手的教他们使用设备。6月份高、中考来临,我们又开辟服务专区,腾出8台计算机为萃萃学子提供高考志愿填报、成绩查询、录取结果查询等服务。一些家长深有感触的说:“往年查成绩,拿钱在街上排队,往往需要半天,现在共享工程不但提供了快捷方便的途径,而且免费,政府真的为群众办了一件大实事”。截目六月底,电子阅览室共免费接纳读者共计7000余人次。

三是开展广场文化服务,满足各阶层的文化需求。过去城市流动人口、打工族的文化生活往往是被人们遗忘的,他们不是没有精神文化需求,而是没有满足他们需求的场所。现今共享工程开展的广场文化服务,不但为他们提供了最基本的文化权益保障,而且为盛夏中的城里人提供了户外活动的好去处。半年来,澄城县图书馆利用移动储存设备和投影设备先后开展广场文化服务活动32场次,播放电影、电视剧60多部(集),受益的人口超过6000人次。

2.3共享工程的服务能力关健在队伍

文化共享工程是一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创新工程。建立一支与共享工程建设相适应的人才队伍,是文化共享工程成败的关键。一个支中心、一个基层服务点的设备使用率如何,资源建设如何,服务功能如何,都要靠人才,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在开展活动之前,常常有较好的想法和策划,但有时却因对设备性能不了解,不掌握操作方法,缺少技术而半途而废。这一问题在基层服务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有些地方,一些工程设备仅仅成为村部的摆设,发挥不了原有的效率,归根结底,这是人才的问题。县支中心的技术人员虽然参加了几次省上的技术培训和远程培训,又对基层服务点的管理人员做了好几次培训,但也只是缓解了一些矛盾,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直接影响到了各级服务点的服务能力。

2.4共享工程的魅力在特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

文化共享工程虽然讲的是全国范围的共建共享,但各地的文化传统有所不同,欣赏的角度和需求也有所不同,要做到当地群众喜闻乐见,才能体现工程的价值。所谓喜闻乐见,也就是你的服务的的确确为老百姓解决了生活、生产、工作、学习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他们才会欢迎。这就要求我们结合当地的实际,在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下功夫。根据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阶层提供相适应的资源服务。特别是在保障农业生产的技术服务上,要根据各地不同的种植、养殖传统和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开发和配送信息资源,使符合当地特色的文化信息资源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

共享工程实施的根本目地在于服务于基层,因此,在资源建设上要充分体现“三贴近”的原则,把着力点、着眼点放在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普通百姓上。要深人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基层群众需要什么,急需什么。在这一点上,县(市)中心首当其冲。因为他们是最接近基层群众的服务中心,要在科学的、客观的调查基础上,为国家中心和省中心起好参谋作用。目前要加强农业科技知识、农村生产生活等方面的资源建设,因为它是能给农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东西的,帮助他们生产生活的,也是他们喜闻乐见的资源。要根据全省农村产业发展的实际,重点支持各地的支柱产业。要增强大众性和实用性。使我们的文化共享工程切实体现出民心工程的内涵。

3文化共享工程在基层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文化共享工程作为新时期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在各地不同程度的取得了进展。特别是试点县、乡、村的群众得到了实惠。但从西部地区看,工程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各地重视程度不同,进展不同,效果各异,在工程建设、管理和服务方面还存着不少困难。

3.1一些地方对工程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未将工程建设列人重要议事日程,有效机制尚未形式。由于受地方经济状况的影响,对工程建设缺乏必要的信心。特别是在基层服务点建设中提出的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与有线或数字电视普及工作,与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电话村村通,与农村信息等方面的结合尚处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没有形成统一协调的机制,基层中心处于有所为而不能为的尴尬境地。

3.2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许多支中心、基层服务点运行维护经费缺乏保障,直接影响了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在工作的实践中,我们深深的认识到文化共享工程为广大人民群众可作的事很多,但都因地方财政状况等因素,得不到正常的经费保障而搁置。就县级支中心的运行经费,省上曾经在工程实施时与有关县市签订了责任书,但至今不少县市的运行经费还是没有着落,致使支中心的运行到了面临停机关门的境地。公务员之家

3.3人员编制与专业技术队伍的现状堪忧

共享工程支中心一般依托县市公共图书馆而建,而各县市公共图书馆的人员编制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应似的,那就是大家过去常讲的“图书馆是姨老姨少的避风港,轻松领取工资的后花园”。社会普遍认为图书馆的工作就是借书还书,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因此,达官贵人们就想方设法把子女硬是塞了进去。以澄城图书馆为例,1987年建馆时,下达事业编制4人,现在实有人员13人,而其中仅有本科学历的1人,大专学历(后取)2人,中专学历1人,高中学历1人,其余全为初中学历。这样的人才结构在原来意义上的图书馆工作尚能凑合,但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从事服务工作,无疑远远不够。在现有人员中,学过计算机专业的人数为0,虽然通过继续教育途径取得计算机一级证书的不少,但基本都是“二把刀”,通过培训,基本能适应支中心开机、关机、资源下载、配送等工作,但网络维护、资源建设与开发的人才就无从谈起了。县支中心担负着基层服务网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任务,自身都是“半桶水”,如何培养基层人员呢?所以,县级支中心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是关系到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成败的一项紧迫任务。

在此,建议建立全省统一的专业技术人才编制使用制度。

共享工程论文范文篇4

1.东莞地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建设情况;

1.1东莞共享工程的概况与建设目标;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东莞市分中心自2003年成立以来,根据国务院、文化部的要求,结合地区实际和图书馆发展趋向,依托全市城乡图书馆总分馆网络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镇级基层服务点和村级基层服务点三级网络建设,形成了城市帮助农村、中心带动基层、区域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1.2如今东莞共享工程的建设情况;

从03年开始,东莞市共享工程分中心充分依托东莞图书馆总分馆网络体系,大力推进共享工程建设。截至2008年下半年,东莞32个镇(街)图书馆都已经成为基层服务点,实现镇级全覆盖率100%,镇、村两级基层服务点共达到123个。按照国家共享工程中心的要求,我们的基层服务点在硬件设备和服务效果上都已经达到一级标准,文化共享工程服务与东莞当地的图书馆之城建设相结合,共同促进,收到良好的效果。

1.3东莞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的简介;

东莞地区在行政架构上分为市、镇、村三级,东莞图书馆(文化共享工程东莞分中心设在东莞图书馆内)是由市财政资助的公益型事业单位,目前东莞图书馆下属的分馆共有40个(其中镇级分馆26个,村、企业、学校分馆14个)。随着市委、市政府关于东莞打造图书馆之城的目标的实施,总分馆在业务上的往来越来越频繁,使得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变得密不可分,利用已经成形的总分馆网络推进共享工程建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东莞走的是一条有东莞特色的共享工程建设之路。

2.依托总分馆体系,推进共享工程建设;

2.1依托总分馆体系,把镇级图书馆改造成基层服务点;

从2003年起东莞着力构建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截至2008年下半年,已经加入总分馆体系成为分馆的图书馆达到40个,镇一级分馆达26个。已经建成的分馆从设备、人员和服务上都符合共享工程的要求。利用好现有的图书馆总分馆网络,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必定事半功倍。东莞的镇(街)共有32个,我们通过对总分馆体系下26个镇(街)图书馆的整改,并对余下未加入总分馆体系的6个镇加以督促并进行适当扶持(举办培训班、现场辅导、搞活动、赠书、赠设备),终于在2007年下半年使得东莞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镇一级覆盖率实现100%。

2.2以镇(街)图书馆为依托,发挥其辐射作用,向农村推广共享工程;

在建设村级基层服务点过程中,我们发现村基层图书馆的场地、人员素质、设备等都相对落后,如何选做在农村推广文化共享工程是一道难题。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到镇级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具有地缘上的优势,他们比较熟悉自己本镇的村和社区的情况,因此,因此我们充分与镇级分馆合作,由他们负责大部分农村基层服务点的推广与建设工作,而我们主要负责最后的验收和支援。

举例:在东莞市常平镇,我们依靠常平分馆的工作人员对本镇的情况了解的优势,把选点、与村委会协商、人员培训、设备配置要求等工作都交由常平馆承担,我们分中心负责验收授牌和监督。截至2008年下半年,常平镇的桥梓村、金美村、下墟村、塘角村、板石村、东田丽园社区等都以加入成为基层服务点(按照当时的要求每个镇要有2个村建成基层点,常平镇超额完成了任务)。另外在此基础上,常平馆还发展了常平勤上集团、常平运城制版厂、常平宝丽美化工公司、常平振兴中学、黄水职业中学、常平第一小学等企业、学校图书馆成为基层服务点,把优秀的文化资源送到企业、学校中去。以镇(街)图书馆为依托,发挥其辐射作用,建设农村级基层服务点是东莞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出来的方法。

2.3以丰富的电子资源为卖点,"推销"共享工程,吸引基层加入成为服务点;

共享工程的建设的目的就是给人民群众带去丰富的优秀文化资源。新兴的电子资源服务,能很好地祢补传统图书馆服务的不足,给群众带来新的接受文化资源的方式。东莞分中心拥有着丰富的电子资源,包括:各类题材的影视资源和课件,30万种电子图书,龙源、维普等电子期刊和各种电子报纸数据库。随着社会的进步,基层图书馆传统的服务已很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文化的需求,我们打着"凡是加入成为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图书馆,都能免费使用中心的电子资源"的口号,以此来吸引基层积极主动申请加入成为服务点,这在宣传推广的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树立了共享工程就是给人们带来丰富文化资源的形象。

3.依托总分馆体系,提升共享工程服务效果;

3.1定期组织培训班,通过考核制度提升工作人员的素质;

由于基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为此我们要通过培训以提高人员素质。通过现场培训和每年一次的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地给他们介绍文化共享工程概况、数字资源的使用和网上上报系统等,在集中培训时通过上机考试、颁发合格证书等形式加深基层人员对共享工程的重视,从而提升基层服务点的人员素质。

3.2不拘形式,以创新的服务方式服务群众;

在共享工程建设中,由于东莞的情况与西部地区不同。西部地区有专门资金用于购买卫星电视,并利用卫星接受信号播放影视资源的方式开展服务;而位于珠三角的东莞经济较为发达,没有国家资金的扶持,只能依托自身的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推进共享工程,这是我们东莞的特色之路。由于总分馆体系下,馆与馆之间可实现资源的全市大流通,因此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务形式也可以创新,我们的服务形式包括:免费上局域网观看课件、每周末播放热门电影、定期开展巡回展览、光盘外借、电子资源凭证免费使用、开展少儿影视专场、生活知识讲座等等。

4.对东莞共享工程建设的经验总结;

4.1依托总分馆体系,推进共享工程建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事实证明,利用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推进共享工程建设,是可行的。传统的图书馆与共享工程服务相结合不但能增加图书馆的魅力,而且避免了文化建设的重复投资,节省人力与财力,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4.2共享工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目前,东莞在共享工程建设中存在着不足。由于东莞地区经济较发达、休闲方式较多、家庭电脑和有线电视的较普及,所有对图书馆的依赖性不大。绝大多数人在选择文化消遣方式时会优先选择电视、上网等,对于到图书馆利用各种资源的动力不足。此外,共享工程所能提供的电影吸引力不够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4.3对进一步完善共享工程服务的探讨;

在共享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利用新的方式来推进共享工程建设。利用东莞地区互联网线路发达的特点,可考虑利用网络来传播共享工程优秀的文化资源,这比现在的光盘播放、硬盘拷贝播放的方式要快得多。所以,我们设想使用IPTV(网络电视)的形式,使广大市民只要能上网,就能随时观看地到共享工程的影视资源。以后无论在家、网吧还是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读者都可以通过IPTV来点播自己喜欢看的节目。我们期望不久的将来能使用上类似IPTV这样的手段来推进共享工程。

【参考文献】

[1]王国平.江苏省"共享工程"基层网点的建设与发展[J]新世纪图书馆,2006,(06).

共享工程论文范文篇5

1.东莞地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建设情况;

1.1东莞共享工程的概况与建设目标;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东莞市分中心自2003年成立以来,根据国务院、文化部的要求,结合地区实际和图书馆发展趋向,依托全市城乡图书馆总分馆网络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镇级基层服务点和村级基层服务点三级网络建设,形成了城市帮助农村、中心带动基层、区域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1.2如今东莞共享工程的建设情况;

从03年开始,东莞市共享工程分中心充分依托东莞图书馆总分馆网络体系,大力推进共享工程建设。截至2008年下半年,东莞32个镇(街)图书馆都已经成为基层服务点,实现镇级全覆盖率100%,镇、村两级基层服务点共达到123个。按照国家共享工程中心的要求,我们的基层服务点在硬件设备和服务效果上都已经达到一级标准,文化共享工程服务与东莞当地的图书馆之城建设相结合,共同促进,收到良好的效果。

1.3东莞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的简介;

东莞地区在行政架构上分为市、镇、村三级,东莞图书馆(文化共享工程东莞分中心设在东莞图书馆内)是由市财政资助的公益型事业单位,目前东莞图书馆下属的分馆共有40个(其中镇级分馆26个,村、企业、学校分馆14个)。随着市委、市政府关于东莞打造图书馆之城的目标的实施,总分馆在业务上的往来越来越频繁,使得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变得密不可分,利用已经成形的总分馆网络推进共享工程建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东莞走的是一条有东莞特色的共享工程建设之路。

2.依托总分馆体系,推进共享工程建设;

2.1依托总分馆体系,把镇级图书馆改造成基层服务点;

从2003年起东莞着力构建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截至2008年下半年,已经加入总分馆体系成为分馆的图书馆达到40个,镇一级分馆达26个。已经建成的分馆从设备、人员和服务上都符合共享工程的要求。利用好现有的图书馆总分馆网络,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必定事半功倍。东莞的镇(街)共有32个,我们通过对总分馆体系下26个镇(街)图书馆的整改,并对余下未加入总分馆体系的6个镇加以督促并进行适当扶持(举办培训班、现场辅导、搞活动、赠书、赠设备),终于在2007年下半年使得东莞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镇一级覆盖率实现100%。

2.2以镇(街)图书馆为依托,发挥其辐射作用,向农村推广共享工程;

在建设村级基层服务点过程中,我们发现村基层图书馆的场地、人员素质、设备等都相对落后,如何选做在农村推广文化共享工程是一道难题。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到镇级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具有地缘上的优势,他们比较熟悉自己本镇的村和社区的情况,因此,因此我们充分与镇级分馆合作,由他们负责大部分农村基层服务点的推广与建设工作,而我们主要负责最后的验收和支援。

举例:在东莞市常平镇,我们依靠常平分馆的工作人员对本镇的情况了解的优势,把选点、与村委会协商、人员培训、设备配置要求等工作都交由常平馆承担,我们分中心负责验收授牌和监督。截至2008年下半年,常平镇的桥梓村、金美村、下墟村、塘角村、板石村、东田丽园社区等都以加入成为基层服务点(按照当时的要求每个镇要有2个村建成基层点,常平镇超额完成了任务)。另外在此基础上,常平馆还发展了常平勤上集团、常平运城制版厂、常平宝丽美化工公司、常平振兴中学、黄水职业中学、常平第一小学等企业、学校图书馆成为基层服务点,把优秀的文化资源送到企业、学校中去。以镇(街)图书馆为依托,发挥其辐射作用,建设农村级基层服务点是东莞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出来的方法。

2.3以丰富的电子资源为卖点,"推销"共享工程,吸引基层加入成为服务点;

共享工程的建设的目的就是给人民群众带去丰富的优秀文化资源。新兴的电子资源服务,能很好地祢补传统图书馆服务的不足,给群众带来新的接受文化资源的方式。东莞分中心拥有着丰富的电子资源,包括:各类题材的影视资源和课件,30万种电子图书,龙源、维普等电子期刊和各种电子报纸数据库。随着社会的进步,基层图书馆传统的服务已很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文化的需求,我们打着"凡是加入成为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图书馆,都能免费使用中心的电子资源"的口号,以此来吸引基层积极主动申请加入成为服务点,这在宣传推广的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树立了共享工程就是给人们带来丰富文化资源的形象。

3.依托总分馆体系,提升共享工程服务效果;

3.1定期组织培训班,通过考核制度提升工作人员的素质;

由于基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为此我们要通过培训以提高人员素质。通过现场培训和每年一次的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地给他们介绍文化共享工程概况、数字资源的使用和网上上报系统等,在集中培训时通过上机考试、颁发合格证书等形式加深基层人员对共享工程的重视,从而提升基层服务点的人员素质。

3.2不拘形式,以创新的服务方式服务群众;

在共享工程建设中,由于东莞的情况与西部地区不同。西部地区有专门资金用于购买卫星电视,并利用卫星接受信号播放影视资源的方式开展服务;而位于珠三角的东莞经济较为发达,没有国家资金的扶持,只能依托自身的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推进共享工程,这是我们东莞的特色之路。由于总分馆体系下,馆与馆之间可实现资源的全市大流通,因此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务形式也可以创新,我们的服务形式包括:免费上局域网观看课件、每周末播放热门电影、定期开展巡回展览、光盘外借、电子资源凭证免费使用、开展少儿影视专场、生活知识讲座等等。

4.对东莞共享工程建设的经验总结;

4.1依托总分馆体系,推进共享工程建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事实证明,利用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推进共享工程建设,是可行的。传统的图书馆与共享工程服务相结合不但能增加图书馆的魅力,而且避免了文化建设的重复投资,节省人力与财力,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4.2共享工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目前,东莞在共享工程建设中存在着不足。由于东莞地区经济较发达、休闲方式较多、家庭电脑和有线电视的较普及,所有对图书馆的依赖性不大。绝大多数人在选择文化消遣方式时会优先选择电视、上网等,对于到图书馆利用各种资源的动力不足。此外,共享工程所能提供的电影吸引力不够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4.3对进一步完善共享工程服务的探讨;

在共享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利用新的方式来推进共享工程建设。利用东莞地区互联网线路发达的特点,可考虑利用网络来传播共享工程优秀的文化资源,这比现在的光盘播放、硬盘拷贝播放的方式要快得多。所以,我们设想使用IPTV(网络电视)的形式,使广大市民只要能上网,就能随时观看地到共享工程的影视资源。以后无论在家、网吧还是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读者都可以通过IPTV来点播自己喜欢看的节目。我们期望不久的将来能使用上类似IPTV这样的手段来推进共享工程。

【参考文献】

[1]王国平.江苏省"共享工程"基层网点的建设与发展[J]新世纪图书馆,2006,(06).

共享工程论文范文篇6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利用数字传媒传播信息,并替代传统纸媒,已经成为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媒体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传统出版数字化的发展趋势[1]。读者也越来越习惯利用手机、计算机等数字化设备获取信息,并浏览资料,传统纸媒的市场正逐渐被数字终端抢占[2]。数字出版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的,是包括产品内容、生产模式、运作流程、传播方式、学习形态在内的全流程数字化[3]。目前,我国大部分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途径主要以CNKI(知网)、万方、维普为代表的数据库为平台[4-5],期刊自建网站服务功能相对简单,有许多期刊未开通微信公众号,或微信公众号处于较少更新状态。《工程塑料应用》从2005年开始进行期刊数字化探索,到2012年稿件远程处理系统的建设、2015年微信公众平台的建立、2018年电子期刊的微信上传,基本形成了纸媒、网站、微信公众号、电子期刊等跨媒体出版的架构。笔者作为科技期刊《工程塑料应用》的编辑,主要阐述期刊文献的数字化加工平台建设(电子期刊)、网站建设、微信公众号建设等内容,并以期刊影响因子等数据因素为指标,分析数字化建设对提升期刊影响力的作用。

二、数字化建设

《工程塑料应用》从2005年开始建立网站,并于2012年建立远程稿件处理系统,不断进行期刊数字化探索。数字化建设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建立并完善数字化加工平台。2012年,《工程塑料应用》开始建立远程稿件处理系统,实现了网络在线投稿和审稿,加快了编辑处理稿件的速度,并更迭了排版软件,从北大方正更新到Indesign排版软件,提高了排版和编辑效率。并对排版后的文章和图片进行碎片化整理,形成电子期刊。第二,建立《工程塑料》网站,并在网站上建立论文开放获取平台。开放获取平台可提供期刊创刊以来的所有论文,1973—2003年的期刊提供了每期的目录及论文摘要,2004年以后的论文都可以PDF的形式在网上免费浏览。第三,建设期刊微信公众号,实现在移动客户端上浏览。在公众号平台嵌入“在线期刊浏览”的网站链接,从而实现了移动客户端的在线浏览,并有偿提供《工程塑料应用》电子期刊,为读者提供了良好和便捷的使用体验。《工程塑料应用》因而形成了在线投稿系统→文章数字化加工→多终端(移动端、PC端)出版平台的流程(如图1所示)。(一)建立并完善数字化加工平台。2004年以来,《工程塑料应用》采用北大方正排版软件,方正排版软件采用命令块的格式对论文文档进行处理,存在表格处理烦琐、排版效率较低的缺点。2012年,《工程塑料应用》开始采用Indesign排版软件,提高了文档的排版效率。此外,Excel及Origin曲线图片采用AdobeIllustratorCS3软件进行加工处理,曲线图更加精细化,实现了图片尺寸标准化、清晰度高的目的。照片等图片采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处理。在Indesign排版软件中嵌入Illustrator及Photoshop图片,完成Indesign论文文件的编辑和PDF论文文档的导出,进而将PDF文档上传到网站,实现论文的开放获取。将排好版的论文文档和图片进行碎片化处理,从而形成电子期刊。同时,2012年开始建立远程稿件处理系统,实现了网络在线投稿和审稿,加快了稿件的处理速度。稿件网络处理系统的建立及Indesign排版软件的同时运用提高了工作效率,编辑部基本实现了在线和无纸化办公。(二)建立工程塑料网,并在网站建设论文开放获取平台。2005年,《工程塑料应用》期刊开始了网站建设,并命名“工程塑料网”。工程塑料网提供了多方面学术服务功能。按服务对象可以分为:1.期刊服务。2012年实现了网上在线投稿,点击网站的“在线投稿”版块,可以实现论文的在线投稿、投稿查询和在线期刊浏览。远程投稿系统实现了编辑稿件处理、期刊管理工作的数字化运作。编辑可以通过网站后台编写稿件处理意见,读者在前台也可以通过稿件编号查询到稿件的处理状态。2.科研及会员服务。论文开放获取平台嵌入工程塑料网上,读者通过“在线期刊浏览”版块可以进行免费的论文查询及在线阅读,从而为科研人员提供论文资源共享。此外,在“加工与应用分会”版块,还有《工程塑料应用》期刊的合作协会“中国合成树脂供销协会加工与应用分会”的工作条例、入会申请等内容,在线可以申请会员,会员可享受研讨会及广告、订阅杂志、网站链接、技术咨询等方面的优惠服务。3.资讯服务。“工程塑料网”还有“供求信息”“新闻资讯”“塑料书店”“行业数据库”“资料交流”等内容,以吸引更多的读者和客户浏览和点击网站。在“供求信息”版块,提供塑料材料及机械等企业的供求信息;“行业数据库”版块提供了塑料及其机械设备的生产厂家、型号及主要性能数据;在“新闻资讯”版块可以浏览近期的塑料类新闻资讯及行业动态。工程塑料网还与其他网站开展合作,并嵌入合作网站的友情链接,如ChINAPLAS国际橡塑展、卓创资讯塑料制品网、中国注塑网等等,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和合作共赢。中国学术期刊的数字传播大多也以网站和第三方集成性数据库的电子介质为主,传播内容基于纸本并滞后于纸本[6]。论文的开放获取解决了第三方数据库更新时滞问题[7],为科研人员及企业客户提供了便利,为期刊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机遇,提高了期刊的影响力。对比维普、万方、中国知网等第三方数据库平台,论文的开放获取有如下优势:一是官方网站所的论文包含了创刊以来的所有论文,比第三方更全面;二是比第三方平台上传论文、更新速度快;三是第三方平台采取论文阅读及下载收费模式,而官方网站的论文可免费在线阅读,吸引了更多读者。(三)建立期刊微信公众订阅号,实现移动客户端的出版对于新媒体,许多传统期刊不是不想做,而是想得太多,迟迟迈不开第一步[8]。2015年,《工程塑料应用》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订阅号,迈出了新媒体的第一步,实现了全媒体的传播。微信公众号主页有“微商城”“期刊在线”“资料信息”三个版块(如图2所示)。具体功能如下:第一,在“微商城”版块的“期刊订阅”一栏,有偿提供《工程塑料应用》电子版期刊(手机版/PC版),读者客户可以在微信下单购买内容及形式更加完整的电子期刊,从而实现移动客户端的媒体传播。第二,在“期刊在线”版块的“在线阅读”一栏嵌入“工程塑料网”“在线期刊浏览”的网站链接,实现了移动客户端的期刊在线浏览。第三,在“资料信息”版块的技术研讨会、塑料知识及行业展会栏目都设置了网站链接,进一步提高了网站的利用效率和影响力。《中国塑料》《塑料工业》《塑料》《塑料科技》等期刊虽然建立了微信订阅号,但推送文章较少,更新慢,大多限于服务功能,订阅号的影响面较小。《工程塑料应用》微信公众号每天推送2~3条消息,包括塑料知识、优秀论文分享、少量的行业新闻、广告及塑料书城书籍推荐等内容,吸引了一定的读者群,微信总用户数现已突破10000个。通过链接广告及塑料书城等商业化运营,《工程塑料应用》杂志社实现了创收。同时,与“链塑网”等公众号进行资源共享,与各类平台开展相关合作,实现全媒体布局、多渠道传播,打造立体化传播格局。

三、数字化建设工作对期刊影响力提升的影响

多项数字化建设工作的实施和开展,对期刊论文的阅读和点击量的提升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对期刊影响因子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影响。(一)期刊影响因子比较。笔者对《工程塑料应用》2011—2018年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并选取了塑料行业内较有影响力的6种塑料期刊,与之进行对比。根据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核心资源库)的统计数据[9],2011年《工程塑料应用》的影响因子为0.22505,2018年《工程塑料应用》的影响因子为0.609937,尤其是2015年微信公众号建立以后,影响因子从0.248133到0.609937,上升趋势明显(见图3所示)。(二)论文被引次数比较。表1为2011—2018年塑料类科技期刊被引次数[来源:《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核心资源库)]对比[9]。由表1可知,《工程塑料应用》期刊的被引次数在同类期刊中居前,且被引次数从2011年的1177次/年到2018年的2024次/年,年被引次数提高了72%。

共享工程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校企合作;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土木工程;保障机制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毕业生全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完成后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极为重要的综合性实践环节和考核方式[1]。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不仅反映毕业生对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也间接反映一个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因此,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在培养本科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就业竞争力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培养工程建设与管理人才的学科,具有专业性强、实践性强、涉及面广的特点,对学生的计算能力、动手能力及设计创新能力要求较高,因此,以毕业设计形式最能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然而,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质量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毕业设计质量不高成为普遍现象。尽管近年来各高校加大了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然而,受制于各方面的因素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改善依旧任重道远。

1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常见问题

1.1选题质量不高

调研发现,近年来,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设计类选题比例逐年降低;二是设计类选题较单一;三是选题工程背景不强。究其原因,一是指导教师所带的学生偏多,没有足够的工程项目供学生选择。有些题目是上一届已经做过的,有的是虚构的,有的则是将一个工程案例修改后拆分为多个毕业设计题目[2]。一些设计类的题目比较宽泛,比如“某基坑的设计”“某三层房屋设计”“某地下停车场设计”,缺乏明确的工程背景,毕业设计容易沦为扩大版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无法检验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1.2学生时间投入不足

本科毕业设计通常于大四上学期末启动,下学期5月初答辩,历时有半年。然而,大多数学生领到任务书后,一直拖到下学期才会开始做毕业设计。根据笔者多年的经验,大部分同学投入毕业设计上的有效时间也就1~2个月而已。大四上学期忙于上课、考研复习、找工作,基本没有时间投入毕业设计创作,大四下学期开学后找工作、考编、研究生复试,到3月底左右才会腾出时间来。随着现在考研、考编逐年升温,应届毕业生花在毕业设计上的时间越来越少,严重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种种迹象表明,时间投入不足已成为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的最重要原因。

1.3毕业设计过程中教师指导不够

毕业设计过程包括启动阶段、开题阶段、实施阶段、答辩阶段和评价阶段,历时半年多。一份优秀的毕业设计需要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全过程进行严格管理。然而,有严格的时间节点却没有严格的监督,致使最终结果大打折扣。毕业设计过程中教师指导不够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一是指导教师的时间投入不足。由于每个教师所带学生数量众多,不管是一对一辅导还是集体辅导都耗时耗力,加之老师们也面临繁重的教学科研压力,同时毕业设计的教学工作量偏低,无法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导致对学生指导的时间投入不足。二是教师难以做到有效监督。学生毕业在即,升学就业是学生最关心的事,指导老师难以监督学生做好每个环节。三是指导教师工程经验不足。许多青年指导教师都是博士、硕士毕业后直接到高校,大多缺乏工程实践的经历,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的选题都是论文形式。由于教师本身缺乏工程经验,毕业设计的方案容易脱离实际,对行业规范的理解、图纸绘制标准把握存在不足。

1.4毕业设计文本质量不高

由于前面毕业设计选题质量不高、学生时间投入不足、教师指导不够及工程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毕业设计的文本质量普遍不高。根据笔者多年的指导经历,绝大部分的毕业设计文本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1)文本格式不规范。由于本科生接受学术论文写作的训练较少,毕业设计文本中出现不少写作不规范问题,如文献引用、公式编辑、符号输入、图片、文本编排等。(2)计算书思路混乱。计算书应围绕实际工程项目,从地质勘察、设计方案比选直至结构计算、图纸绘制等诸多环节。然而,实际的计算书往往存在层次不清、比选方案不明、规范引用错误等问题。(3)图纸绘制不规范。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本科生绘制的设计图纸规范性差。因此,文本质量不高也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一个原因。

2校企合作的必要性与优势

对于土木工程这一专业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专业来说,传统的校内指导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工科人才培养的要求,校企合作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此,推行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的“双导师”制度是提升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方式[3]。校企合作在毕业设计指导上具有四个优势:(1)推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一体化。高校在理论教学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但缺少现场实践的条件,而企业具有工程项目支撑,拥有完善的实训场所、实践基地。因此,学生直接到签约单位开展毕业设计,既保证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又为企业提供了相对节约成本且解决实际问题的后备人员,实现了双赢的效果[4]。(2)促进毕业设计质量整体水平提高。校企合作模式下毕业设计的选题可由双方共同决定,既保证了选题的多元化,又保证选题有实际工程背景。同时,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双导师”指导可以弥补原来校内导师工程经验不足问题,在设计方案比选、计算书撰写、CAD图纸绘制方面可以提出针对性的意见。(3)增强高校指导教师的工程经验。高校的教师往往理论知识有余而工程经验不足,对设计方案的选择、设计规范的理解、设计图纸的绘制力不从心。通过校企合作,为高校教师提供到企业实践的机会,了解施工、设计一线的情况,了解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动态和前沿技术,将有力地提升高校教师的工程经验。

3校企合作下毕业设计指导实现途径与保障机制

3.1毕业设计联合指导实现途径

校企合作下毕业设计指导在于发挥双方优势资源,以提升毕业设计质量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中心,最终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因此,可以成立毕业设计联合指导中心,统筹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创新实践基地、网络资源数据库、校企线下交流论坛等途径开展,具体思路可如图1所示.3.1.1建立企业导师和企业数据库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设计的前提是有足够数量的合作企业和企业导师。因此,需要高校应建立一个企业名单和企业导师数据库,遴选一些条件好、影响力大的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遴选一些符合条件的企业人员编入专家库,每年从中筛选有意向的企业及企业导师参与毕业设计指导,保证校企合作的可持续性。合作企业可以相对广泛,包括施工单位、设计院、房地产公司、检测公司等,每年对数据库进行更新。3.1.2建立实践基地与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土木工程专业学生需要通过专业实习提升实践的能力,因此,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供生产实习之用。在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就可以利用实践基地参观实习,加深学生的工程直观认识,为将来毕业设计奠定良好基础。此外,还可以搭建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将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项目资源整合起来,由校内外导师共同编制毕业设计题库。另外,可将典型工程案例、施工技术方法、规范图集、专家讲座、优秀毕业设计作品汇聚成网络资源共享,提供师生在线学习的平台,既开拓了本科生的专业视野,又有利于提高校内指导教师的工程经验。3.1.3邀请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定期到校授课或讲座除了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也可以邀请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定期到学校授课或讲座,面对面与学生交流沟通,传递最新的行业动态。改革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邀请企业人员来讲解现场试验、施工管理技术、课程设计的内容,对于提升应届毕业生的设计思路十分必要。例如,笔者所在单位通过“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到学院做学术报告,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极大提升了本科生的工程视野,也为毕业设计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2毕业设计联合指导的保障机制

校企合作虽是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可行办法,但校企合作的效果依赖于相应的保障机制。笔者根据所在单位近几年来的实践经验,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3.2.1保证合作企业的数量和质量校企合作第一步是保证有足够多的合作企业以保证校企合作的可持续。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学科优势等扩大校企合作渠道,争取到更多条件好、信誉好、影响力大的企业。企业类型可以多元化,但要全面考察单位的成立时间、经济水平、人员规模,确保双方可以开展实质性的合作。初期阶段数量不在多,而应重视合作企业的质量,根据每家企业的特点,签订不同的合作协议,有意向长期合作的企业应优先建立实践基地,合作企业的名单每年更新一次。3.2.2激发企业导师参与的积极性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设计关键在于激发企业导师的积极性,考虑到企业导师平时工作也较忙,有必要给予一定的激励措施。根据笔者学校的经验,我们以校外兼职导师名义聘任企业人员参与毕业指导,每个月发放一定的劳务报酬;其次,校外兼职导师可以在本科生、研究生培养以及课题申报上同校内导师合作,成果共享;再次,在毕业生招聘、员工培训、“产学研”合作上对合作企业优先支持。通过一系列激励措施,提高企业导师在毕业设计指导上的积极性。3.2.3明确毕业设计指导过程的分工毕业设计具体过程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毕业环节较多,有必要明确双方的分工。通常可以作如下分工:毕业设计选题可由企业导师负责,开题报告与研究计划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负责,第一阶段工作检查由校内导师负责,选题调整及中期工作检查由双方共同负责,实施阶段设计方案比选、计算书撰写、图纸绘制由企业导师负责。第二阶段工作检查可由校内导师负责;论文评阅、答辩成绩评定由校内双方共同负责,毕业设计总结和评优可由校内导师负责。整个毕业设计历时近6个月,需要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通力合作,特别是实施阶段的辅导尤为关键,一定要双方审查都通过了才能进入毕业答辩。图2毕业设计过程3.2.4严格毕业设计过程的协同管理由于毕业设计历时较长且环节很多,只有实行严格的过程管理才能实现1+1>2的效果。首先,严格落实“双导师”管理制度,从毕业设计选题和开题、过程监督、答辩、审核与评判各环节都有清晰的内容、时间要求、职责分工。其次,要加强师生交流频次,尽量每周交流一次毕业设计的进展,避免毕业设计前松后紧的情况。同时对学生的平时表现做好记录。再次,加大对毕业设计重点环节的审查力度,如计算书撰写、图纸绘制,这一点需要企业导师严格把关。最后,校内外导师都应参加答辩,答辩成绩应考虑毕业设计质量水平、学生平时表现及毕业设计的创新性进行评判,要体现学生毕业设计的真实水平,促进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5]。结语本文针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不断下降的问题,探讨了校企合作在改善毕业设计的实现方式和保障机制。通过建立实践基地、搭建网络资源共享平台、邀请企业人员讲座交流等方式,可以增强本科生的工程直观认识,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可为毕业设计水平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保证合作企业数量与质量的基础上,激发企业导师的积极性,明确校内外导师之间的分工,严格监督毕业设计实施过程,可以确保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设计的成效。总之,切实加强校企合作对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及就业竞争力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英.毕业设计(论文)———校企合作模式刍议[J].职业教育研究,2011(S1):136-137.

[2]王新忠,魏美.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设计改革与探索[J].江西建材,2019,10:84-85.

[3]郑文静,吴辉琴.校企合作模式在土木工程毕业设计中的实践与推广[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5):139-141.

[4]郑阳,王海龙.新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训模式的探索———以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20,29(3):68-76.

共享工程论文范文篇8

(一)试点学院的成立。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人才培养要求,结合教育部2012年提出将“医学检验”医学学位(五年制或四年制)统一改为“医学检验技术”理学学位(四年制)的要求,广州医科大学在2013年开始招收第一批“医学检验技术”本科专业学生,并对专业办学进行大胆、创新的改革,以产、学、研多方面合作为目标,由学校牵头与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联合成立金域检验学院,同年该学院被广东省教育厅批准为医学检验类唯一的试点学院,建立了学校和企业联合办学的新机制、新模式,为全面提升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提供平台,引领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二)试点学院的办学模式。试点学院的建设既要有传承又要有创新,在广州医科大学医学检验专业办学20多年的沉淀下,继承专业办学的优良传统并融入企业优质资源是试点学院办学的重头戏。在试点学院建设之前,医学检验专业已经作为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广东省名牌专业,成为广州医科大学的三大传统优势专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试点学院的建设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突出高校教学特色、突出专业优势,又要结合企业有活力、灵活的特点,有机地融合为一个团队为试点学院的建设注入了新的力量。试点学院的专业办学率先突破传统,冲出校园,教学师资不再局限于学校和教学医院之内,同时充分考虑企业新颖、高科技、质量监控等优质资源,结合企业特色,打造了一列的专业特色课程,如增设《临床基因组学检验》、《临床色谱质谱检验技术》和《实验室管理与认证认可》专业课程,企业特色课程的教学队伍也由企业员工组成。这就把企业的资源与高校、医院全面融合在一起,建立了试点学院特有的办学教学模式,开启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三)多方资源的整合,对教学管理提出挑战。开展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是我们的办学方向。试点学院开创的校企实质性深度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基于多方合作的教学平台建设。学校教学平台的建设是根本,医院教学平台建设成为临床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企业元素的融入,作为校企结合办学的新视点,也是最能体现专业发展方向的一部分。校企结合要发挥更大作用,实现“1+1”大于2的效益,需要充分的整合、利用、协调高校、医院和企业三方的优质资源,如师资、教学场地、教学仪器、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等,三个不同的“分体”合力推进试点学院的建设,如何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保证教学质量,对试点学院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构建网络信息资源库,共建共享三方资源

(一)高校信息资源库的现状。目前国内各高校也在建立信息资源库[1],建设类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针对教师信息、学生学籍、教务考务等内容为数据基础建立的教学管理信息资源库;一类是围绕课程为中心,以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为建设目标,以专业课程、教学视频等为数据建立资源库。目前尚未见到有以教学改革项目为数据来源的信息资源库建设和使用相关报道。(二)试点学院信息资源库构建背景。试点学院建立的信息资源库[2]是以推进教学改革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依据,通过建立健全学院的教学研究信息、科研信息、教师和学生获奖信息等内容作为信息库的数据源,以适应日益增多的教学改革要求,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建立健全试点学院档案,便于我们及时总结,改进,促进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进步。试点学院的成立,我们需要共建共享高校、医院和企业三方的教学资源,需要对三方的现状和发展计划、发展方向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时候就需要收集三方的有效资源,并对大量的信息进行融合。试点学院的教学管理部门设置在学校内部,对学校的信息能够及时全面的掌握,但是对医院和企业的信息却不能及时的掌握,并且对信息标本的来源也不能准确的划定范围,这一突出问题,在试点学院建设之初,便表现了出来,尤其在整合资源申报省市级项目的时候,教学管理部门感觉到力不从心,无从下手,资源的整合也缺乏全面性,只能是东拖戏拽,有多少算多少。而且试点学院面临的教学改革要求较多,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渠道申报项目,需要整合的资源不统一,如果每申报一次就向三方“个体”收集一次资料,会形成一种教学资源管理的混乱和浪费,给学校、医院和企业,还有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麻烦,增加了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时,有可能激发医院和企业对教学管理工作的不理解,甚至不合作,这时,建立一个信息共享的资源库,不单纯提高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更能达到学校、医院和企业信息资源共享。信息资源的共享也是高校、医院和企业三方的愿望,试点学院是个整体,同时也是由三部分“个体”组成的,三方互相合作、互助互利,共享信息资源,共同建设完善信息资源库是三方合作的有力手段,也是提高试点学院凝聚力的有效教学管理手段,通过建设网络信息资源库,达到三方信息共享,大大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也保证了信息来源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三)构建思路。以项目建设为核心,构建试点学院信息资源库,主要经过以下五个阶段:系统开发小组成立-系统使用要求调研-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调试和完善。目的以建设信息全面,项目完整的资源库为目标,设计信息资源库的构成,并结合网络化资源,让信息资源库能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进行更新、加载、查阅和下载的功能。同时,建立实验室信息资源库,为试点学院实验室建设、使用、管理提供依据。基于以上思想,我们进行了几个板块的设计:1.学院公共信息平台利用信息平台,及时学院通知、公告、获得成绩和等,展示学院在办事项、在建项目等情况,让资源库保持在最新状态,这也有利于教师们养成常常登陆信息平台刷新信息的习惯。2.教师基本信息教师基本信息模块除了教师的姓名,性别职称等常见内容项,根据试点学院师资结构由学校、附属医院、公司三方共同组成的情况,特别设置教师所属单位项目,这更便于在使用资料时对内容根据来源进行分类、汇总,同时充分考虑到医院或者企业需要资源共享或者资源重建时,可以根据自己部门的教师进行筛选,有利用学校、医院和企业各自查找资料时准确快速的筛选出本单位的资料。3.教学科研模块教学科研模块包含质量工程和教学论文两部分,其中质量工程既包含质量工程专项项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等专项建设,也包括教师教学研究项目,是体现试点学院教学改革开展情况的重要指标,学院作为省内第一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试点学院,自建立以来便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从课程建设到专项课题,均有涉及。学院成立三年获得四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三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两门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四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成为学校质量工程项目获项较多学院,得到了学校各级领导的支持,并对学院的创新建设寄予了很高的期望。4.科学研究模块科学研究模块主要记录教师获得的各类、各级科研项目,录入项目的内容、立项时间、立项级别、项目编号等内容,为了便于各单位的使用,我们在模块设计中还上要求上传相关附件,将立项的文件和合同内容关键页上传至资源库。5.科研论文模块科研论文是体现学院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各类申报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在本模块对各单位发表的论文题目,期刊,SCI评分等内容进行一一入库,并且上传所有的论文附件,为查阅、提取科研论文提供快捷方式。6.教学获奖模块经过三年的积累试点学院获得了省级、校级等各类奖项或专利,作为项目建设的重要体现环节和亮点的体现,本课题设计了教学获奖模块,登记获奖资料,上传获奖文件,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资料支撑。7.实习档案模块本模块建立的目的是为了完善实习单位、实习生、实习培养过程资料记录,以导入模板的形式录入每年实习生的实习安排、毕业论文等内容,同时对实习期间学生获得各类奖项进行登记。8.研究生培养模块这部分模块建立的目的在于积累研究生培养资料,对研究生培养后续情况进行追踪,将学院内的导师,研究生情况入库,记录研究生毕业后去向,在就职单位工作、学习、研究情况,模块的建立为医学检验硕士点申报提供了必要的支持。9.学生科研模块试点学院有着优良的学生科研传统,学院成立之初,便获得了大学生挑战杯省级特等奖和部级二等奖的好成绩,这离不开学院的积极宣传和培养。学院每年组织学生申报校级、院级等各级学生科研项目,并推荐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多次获得省级奖项。本模块通过将学生科研项目、指导老师、项目级别等关键信息入库,为学生科研工作数据进行积累。10.学生获奖模块本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作为创新型人才,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先后获得部级、省级挑战杯奖项,获得校级、院级优秀科研项目、优秀论文一等奖等奖项,作为学生培养的重要支撑数据,学生获奖模块奖学生获奖内容、获奖等级、获奖时间等信息入库,并上传相关附件。11.教材编写模块医学检验专业建设拥有较好的优良传统,二十多年的建设为学院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在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下,我院多位教师参编部级教材担任主编、副主编和编委,拥有丰富的教材出版经验。试点学院的建设,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以及教学特色课程的设计,要求我们必须编写新增特色课程教材,作为吃螃蟹的第一人,国内还没有关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使用的《临床基因组学检验》、《临床色谱质谱检验技术》专业教材,并且在实验室管理上,我们提出融入实验室专业认证,以认证为主线编写适合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习的教材。为此我院组织专门的教师团队,编写了《临床基因组学检验》和《临床色谱质谱检验技术》两本教材,并已经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发表。所以教材编写部分是能充分体现我院目前在教学信息上的发展情况,需要设置专门的模块进行数据库整理。(四)网络信息化的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库实现的关键在于信息的录入和网络的应用,课题组前期将大量的信息批量录入作为数据基础,并通过给各个单位部门授予用户编号,要求各单位部门在每年年底录入当年信息,补充新资料,以保证信息系统的使用可延续性。同时,web服务器的建立也是关键环节,通过利用学校web服务器,玩实现信息系统网络化,保证数据的录入、使用能随时随地进行。

三、网络信息资源库的应用

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库一方面有利于完善学院多部门的综合信息,另一方面在各项申报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资源库的建立和设计着重强调查询、统计、附件下载功能,对所有的内容均需上传相关附件,虽然录入数据量非常大,但是可以做到一劳永逸,并且保证数据的统一性和正确性,避免了过去常常出现的数据因统计源不同导致结果每次不统一的情况。资源库在建期间,我院顺利完成了省级试点学院、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结题工作,并受到的评审专业的一致好评。完成了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广东省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心的申报和结题,同时也积累了很多教学改革的经验,为进一步建设好试点学院提供了数据基础。

四、结束语

本次研究结合“试点学院”建设要求,通过网络信息资源化,体现了高校、企业和教学医院联合办学的特色需求,也是能够解决迫切需要的“大数据”要求。通过项目建设达到各部门之间资源共享,整合优势资源的目的。通过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库提高了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避免了重复的数据采集和统计工作,统一了数据来源,保证了数据统计结果的可靠性;通过在校企联合单位之间进行推广和应用,简化了各单位之间的工作流程,为各单位之间提供了共享的平台,为教师提供了信息服务平台。同时信息资源库的建立提高了教学改革的效率,通过信息资源库的查询和统计功能,大大提高了教学改革项目的前期建设进程,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客观反映了科学的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范继魏.教学资源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6(31):153-154.

[2]李冬梅.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时期的网络专题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2,273-275.

[3]褚洪彦,刘跃新,王莉.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教学方式探析[J].高教学刊,2017(12):35-36.

[4]赵爱华.现代高校教学管理的特点及改进[J].高教学刊,2016(09):140-141.

共享工程论文范文篇9

1999年12月,我在唐山一中第二教学楼工程项目部任技术负责人。工程质量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命,而要想获得好的工程质量,就要求技术管理人员要具有创优良工程的先进意识,作为该工程的技术负责人,由我牵头,首先着手建立、健全项目部的有关技术、质量管理制度。按照项目工程施工方法,以我为首,将工程质量目标分解到各个专业技术岗位,在按照技术岗位的要求组织施工。先后建立了技术复核制度、工程质量检查制度、隐蔽验收制度以及质量通病控制措施和半成品保护措施等一系列有益于保证工程质量的管理制度。根据本工程大开间及混凝土浇筑量大的特点,模板支撑选用工具式快拆体系,配合使用覆塑竹胶合大模板,保证竹模板间隙不大于1mm;接缝高低差不大于1mm,表面平整度不大于2mm,顶棚可取消抹灰工序,既可以节省水泥用量,又可以彻底根除顶棚抹灰空裂的质量隐患,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内外墙瓷砖表面平整、洁净、色泽协调一致,接缝填嵌密实、平直、宽窄一致,颜色一致;屋面防水层细部均经过精心处理,做法一致、美观;门窗表面洁净,无划痕、碰伤,涂胶表面光滑、平整、厚度均匀,无气孔;楼梯踏步相邻两步宽度和高度差不超过10mm,齿角整齐,防滑条顺直。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施工图和国家规范、规程和通用图集的要求施工,并按照创精品工程细部做法要求精心完成每一个分项工程,实现了“创高标准优质工程”的质量目标。通过对该工程技术工作的直接参与和控制,使该工程的质量、进度和效益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唐山一中第二教学楼工程荣获2000年度最佳优质工程(金牌奖)及2001年度河北省优质工程奖。

二、努力钻研专业技术业务,做好本职工作

自从到唐山现代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工作以来,各项工作干得更是出色。调任技术质量科科长之后,恰逢公司建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该同志自愿放弃个人休息时间,一心铺于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以及作业指导书的编写和修改工作中,加班加点,毫无怨言,充分体现了一个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总结我公司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经验,我形成了《浅析建筑质量管理体系》一文,并获得河北省建设系统科技技术论文一等奖。

在日常工作中,该同志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工作中如鱼得水,从施工现场的技术指导和质量检查验收到施工技术资料的核查和管理,各项工作样样精通。在工作中形成的技术性文件和各种申报资料做得结构严谨、术语规范、见解独特、论断精僻,送到市里交流的技术性文件多次受到唐山市建设局、唐山市质量监督检测站有关领导的表扬,为企业赢得了荣誉。

随着公司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公司领导决定启动oshms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在上述两个管理体系建立的过程中,该同志又一如既往地投入到体系文件编写、初始状态评价、重大危险和环境因素辨识、管理方案的制定等工作当中,为企业顺利通过注册认证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参与建立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我个人也学到了国际通用的许多管理方面的知识,同时作为三个体系的内审员也时刻为三个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做出艰苦的努力。

三、推行无纸化办公,用高科技手段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该同志在潜心钻研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还努力探索和研究电脑的软、硬件知识,把微软office系列办公软件和autocad系列软件成功应用于日常施工管理之中,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努力推进工程管理资料的无纸化管理,应用word完成字处理工作,打印各种记录表格以及文字材料;应用excel完成工程信息的存储和分析处理,为工程决策提供量化依据;应用powerpoint制作培训用的电子幻灯片,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形式,生动、活泼地讲解施工技术知识和施工构造常识,彻底改变了传统教育培训的方式,使高科技、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真正服务于生产和质量管理。auto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软件在工作中的推广应用,使施工技术人员彻底甩掉了笨重的绘图板和铅笔手工作图的重担,使工程绘图变得异常轻松。

我通过学习和钻研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积极动手实践,完成了企业内部计算机局域网的建设,使各个科室的计算机实现了资源共享,除了共享数据以外,还能够共享诸如打印机、绘图仪等硬件设备,节省了大量宝贵资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至于更深层次的应用,如共享internet连接上网,利用netmeeting实现视频会议等连接手段的应用更是前景广阔。这一切都为最终企业内部的文件实现无纸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总结建筑业企业实现无纸化办公的经验,我写成了《建筑企业办公局域网-搭建实例》一文;为了适应企业科技技术文献检索的需要又写成了《用web浏览器查询工程信息资源》一文,这两篇论文上报到河北省建设厅参加河北省建设系统科技论文评审,均荣获二等奖。

四、适应时展的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

共享工程论文范文篇10

按照教学计划,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毕业设计课程安排在第五学期的前期,而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则一直持续到学生毕业,时间长,在整个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存在诸如对毕业设计不重视,抄袭应付,论文写作不严谨、不规范等方面的问题。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对毕业设计的重视不够

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在第五学期就已走上工作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同时面临着就业和升学等各方面的压力,没有充足的时间完成毕业设计,在较短的时间内大多学生只能拼凑出一篇论文;个别学生对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找工作才是第一位,毕业论文答辩就是走过场,于是随便抄袭一篇应付了事;还有个别学生由于基础薄弱,自身学习能力不强,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从选题、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到论证和阐述自己的观点都缺乏严谨性、系统性。另一方面,个别老师指导的学生数量多,教学任务繁重,自身科研水平不高,缺乏责任心,缺少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联系,学生不积极配合老师指导进行论文撰写和修改,同时个别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论文时存在敷衍了事的现象。此外,学院相关部门对毕业设计的质量监控不到位,缺乏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学院有毕业设计环节的规定,但在实施细则方面尚不完善,特别是在“过程管理”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从选题、调研、收集资料、撰写论文、修改、定稿到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考核指标,造成学生设计漫不经心,教师指导流于形式。

1.2教学资源不足

大部分教师没有独立的研究空间,科研课题较少,不能结合科研和社会生产实际给学生提供可选题目,仪器设备及经费等也无法满足需要。此外,部分教师没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没有下企业一线进行生产锻炼的实际经历,对于高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指导力不从心。

1.3课程间缺乏相互渗透

有些教师没有将学生毕业设计所需知识及技能渗透到各门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平时也缺乏相应的锻炼,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功底较差,论文写作不规范。

2改革的措施

2.1建立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的论文指导制度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关键,在第四学期末由指导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学生实习单位的实际生产情况,提出相应的毕业设计题目。指导教师提出的题目应明确具体、范围要小,且具有可操作性。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实习意向及个人兴趣对题目及指导教师进行选择,实行师生双向选择的论文指导制度。选题确定后由指导教师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让学生了解毕业设计的总体思路、过程及要求,学生则利用假期等时间收集相关资料、对比实验方案、撰写开题报告,为进一步顶岗实习及撰写毕业设计打好基础。

2.2构建毕业设计全程质量监控体系

对于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毕业设计应偏重于职业技能的培养。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收集生产实际资料。为了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制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相关规范文件,对学生毕业设计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检查,包括学生的开题、毕业设计的实施和毕业论文的撰写等。学生选题后,根据指导教师下达的任务书要求,完成文献资料的查阅和收集工作,并写出论文的总体构想,简明扼要地说明选题的依据及意义、目前的研究情况,阐述本设计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及进度安排等,并填写开题报告表。指导教师则通过开题报告了解学生是否明确课题的内容和要求,学生的研究计划是否切实可行等。指导教师及时将开题情况反馈给学生,通过电子邮箱或其它方式加强与学生的联系,督促和检查学生阅读文献资料的情况,分阶段对学生的设计进行指导,及时解答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学生按时完成研究内容。同时,教务科老师也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检查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督促指导教师填写毕业设计指导记录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初稿后,将论文电子稿发给指导教师初审,指导教师认真审阅,并将修改意见及时反馈给学生,督促学生反复认真修改,指导教师认定合格后,对论文进行全面考核,实事求是地写出评语,尔后学生才能定稿并打印,准备答辩。对学生的设计过程、论文质量和答辩表现进行综合评定,得出学生毕业设计的成绩,对毕业设计过程中表现很不好及论文质量太差的学生成绩判定为不合格。这种毕业设计全程质量监控体系,充分调动了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显著提高了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

2.3丰富与共享教学资源

指导教师按照指导的学生数量及本人的研究方向,建立自己的实验研究室,补充配置所需仪器设备,向学生开放研究室资源,鼓励学生提前进入研究室参与毕业设计课题的研究,这为高质量毕业设计的完成创造了条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通过校企合作、联合指导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一方面,企业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学生在企业实习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也接触了企业实际工作岗位,感受了企业文化,加快了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形成,为学生的就业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指导教师深入企业一线,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大大提高了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我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形成。

2.4加强与其它课程间的相互渗透

毕业设计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加以运用。将完成毕业设计所需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分解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将其考核方式改为“课程设计(论文)”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过程性评价。通过毕业设计与其它相关课程间的相互渗透,毕业设计各个环节所需的文献检索、综合分析、实践设计、动手操作、数据处理、计算机及英语应用、概括总结、语言表达等各方面能力均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