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班课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运用

时间:2022-07-24 04:46:04

云班课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运用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基于可移动的云班课教学平台应运而生。以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为例,在讨论使用蓝墨云班课的必要性基础上,对云班课的应用进行分析,旨在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及教学效果。

关键词:云班课;高等数学;课堂效率;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5G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教学手段已然成为主流。基于移动设备的“蓝墨云班课”(以下简称云班课)教学模式给课堂教学带来变革。谢力进等发现,应用云班课教学,可增强师生之间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升学生的课堂满意度[1]。吴健通过具体数据研究认为,基于云班课移动学习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实践所取得的改善效果主要来自于中间分数段学生成绩的提升[2]。葛夫夫认为,借助蓝墨云班课课前、课中到课后,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随时跟踪,有效弥补了高职数学传统教学中的不足[3]。缪启军用蓝墨云班课中案例分析等工具对会计学进行课程设计改进,发现运用云班课,学生更容易掌握和理解课程知识点[4]。本文通过深入了解云班课的功能,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从课前、课上和课后三个方面总结运用云班课教学的优势,以及结合学科考核方式对学生做出合理的考核评价,课堂效率明显提升。

一、云班课的特点和作用

云班课是一款移动教学智能服务软件,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环境,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的一个交流互动平台。教师通过创建班课管理学生、发送通知、分享资源、布置批改作业、组织讨论答疑、开展教学互动等,并配套蓝墨智能立体化教材,可以实现对每位学生学习进度跟踪和学习成效评价,学期末教师可以得到每位学生的学习评估报告。学生可以通过云班课享受教材学习、消息推送、作业、课件、视频和资料下载等服务。云班课的可移动性、实时性和交互性,为深化高职教育的信息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强劲的推动力。(一)实时互动,催生课堂结构变革。传统课堂上,教学方式是“黑板+粉笔”,即教师占据课堂主导地位,完成教授知识的任务目标,与学生互动较少。学生大多被动接受知识,学习动机、积极性存在不足,学习兴趣减弱。在课堂之外,仅通过做作业的方式完成知识内化应用,必然降低学习效果[5]。云班课的教学模式具有实时、高效、共享、交互等特点。教师通过创建云班课,课前按照教学设计推送课程通知,通过图片、微视频、word文档、网址链接等形式上传资源,学生登录平台,进行课前自主学习,并可在线进行提问。教师根据本节课所讲授内容适时、有针对性地发起头脑风暴、测试、答疑讨论等一系列互动教学活动,即时掌握学生学习状况并进行反馈、点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既能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参与,又可在课外使用APP进行自主学习,催生了课堂结构的积极变革。(二)开放共享,促进课堂效率提升。运用云班课教学,一方面,教师可以把课上要做的题以图片或word文档形式上传到班课中用来替代“粉笔”,通过实时共享,把节约下来的时间放在指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训练上;另一方面,对云班课内开展班课活动的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程度,及时发现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并适当调整教学计划,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课堂教学时间分配更为均衡合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提升。

二、云班课教学实践

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基础,应用普遍,但也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数学的素质教育需要教师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逻辑、数学素养及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借助云班课教学,课前推送教学资源,签到;课上测试、头脑风暴、答疑;课后开展小组作业、答疑讨论、制定小组方案等教学方式,全方位掌握学生的学习过程及问题。(一)课前预习,教学资源随时推送。在每节课上课之前,按照授课计划,将精心设计的各类形式的资源,包括图片、文档、网址链接等资源上传到云班课,通过云班课通知进行必要的课前预习推送,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可依据难易程度及其重要性赋予不同的经验值,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通过终端接收推送信息,开展预习活动。教师可在线上掌握学生预习浏览情况,软件附带的限时签到功能也为教师组织线上课堂节省了时间。例如,在介绍第九章9.1行列式(一)时,课前上传网址链接等相关参考资料,让学生先了解行列式的创立及创立者简介,进一步阐释行列式的表达形式,让学生在了解行列式产生的背景下,加深行列式知识点的学习,有助于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二)课上学习,师生双边实时互动。根据授课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将复习内容融入云班课活动,把云班课活动渗透到教学方案,学生有问题可随时在线上与老师沟通互动,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更多思考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例如,“行列式”一节中,结合教案和教学设计,介绍完行列式的概念及性质后,在云班课活动发起提问:行列式的性质有哪些,其用途是什么,结合学生作答,进一步引出运用行列式的性质进行计算。通过两个例题进行计算简单的行列式后,在云班课发起测试活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讲练结合。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都能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在云班课中进行讨论时,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测试答题环节,学生之间相互看不到,只有等到教师结束测试活动后方可见结果。这既便于形成良好的讨论氛围,也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师通过平台记录数据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及时更正,体现了云班课教学的实时性、互动性和高效性。(三)课后答疑,相关问题轻松解决。在每节课结束后,教师通过云班课发起答疑讨论,对本节课所讲的内容或者是上节课的作业等尚有疑惑的问题进行解答。学生也可以随时通过云班课与教师或同学交流沟通,答疑解难。课后作业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检验。以往的课后作业都需要上交纸质版作业本,教师批注有一定局限性。使用云班课布置作业,教师可以设置小组方案,通过个人提交、小组提交等方式来上传电子版作业。评价作业时,可以采用教师测评和组内测评等多种方式,随时通过智能手机设备进行查看批注。其中,组间互评环节既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四)期末总结,教学报告客观公平。通过云班课教学,能有效、立体、实时地把学生参与的头脑风暴、测试、答疑讨论、投票问卷、查看教学资源,上传作业等行为轨迹记录下来,并可生成学习报表进行导出汇总,对本学期学生综合表现作详细总结。对于学生平时成绩,按照期末考核要求,把平时成绩所包含的签到、提问、课堂表现、参与活动及课后作业每部分获得的经验值转化为对应考核分数;以作业分组为依据,通过制定的《学习小组方案》,结合小组成员每次课的课前是否及时查看学习资源,课上是否及时签到、完成活动,课后是否按时完成作业等表现记录,对各小组进行奖励激励。综合以上两方面给出学生最终的平时成绩,这可看作是一种对学生的评价依据,也是一种动态、立体、全方位的评价体系,既详实客观,又公平合理。

三、几点思考

应用云班课教学强化了师生双边互动尤其是学生的教学参与度,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但需要从客观实际出发,灵活应用。(一)部分学科或知识点不能强推云班课。对于高等数学等学科而言,因本身涉及公式、字符等特殊符号较多,在PC端可用测试活动进行公式编辑,而在手机等一些智能设备上却无法使用。实际的测试活动也只能以选择题为主,如果是填空题或者是计算题,学生还要通过上传图片资料来完成,这是云班课的局限性之一。对于这类学科,需以传统教学模式和云班课教学相结合,以云班课为媒介,发挥其主要优点,提高教学效果。(二)在线互动不能替代面对面交流。云班课为师生创建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教师可以在线上通过答疑讨论区为学生解答疑惑,也可以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师生交流的渠道。人与人之间必要的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是线上交流方式所不能替代的。比如说,教师对班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只有通过面对面的观察、了解和沟通,才能更清晰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问题所在。对于数学学科而言,如运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线上解答只能是直接做出答案发给学生,而不能切实抓住学生模糊的知识点,快速且直接地解决问题。(三)学生滥用手机现象需审慎管理。云班课是基于移动设备的课堂辅助教学平台,但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学生用其刷微博、抖音,微信聊天,玩游戏等非学习现象。对此,在正面引导和审慎管理的同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限制授课班型,即尽量避免合班授课,采取小班授课的方式,学生相对较少,便于有效监督和管理;线上活动限时开展,课上开展的讨论、测试、头脑风暴等活动,依据题型及难易程度,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作答,未在规定时间内作答则失去获得经验值的机会,以使学生集中精力无暇它顾。

四、结语

云班课教学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亦是新兴的教学手段,已成为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它创新了教学过程,丰富了教学形式,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高职院校传统教育教学手段的补充,将诸多新兴信息科技手段融入传统课堂教学是职业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必然趋势,值得进行积极地探索。

参考文献:

[1]谢力进,谢力分.“互联网+”云班课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4(4):69-71.

[2]吴健.基于云班课移动学习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实践及效果分析——以汽车维修专业为例[J].职教通讯,2019(12):34-41.

[3]葛夫夫.基于蓝墨云班课的高职数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35(9):297.

[4]缪启军.“互联网+”背景下会计课程混合教学模式探索——基于蓝墨云班课平台的实践[J].财会月刊:会计版,2017(33):78-83.

[5]袁力.基于云班课的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模式探究[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9(3):7-9.

作者:张进 单位: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