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2 23:23:1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等教育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等教育论文

高校高等教育论文

1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分析

高等教育大众化让更多的人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问题,诸如教学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不足、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就业率下降、教学质量滑坡等.量的扩张必然引起质的变化,因此,目前高等教育应审时度势,在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建立多样化、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模式,从而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2大众化背景下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不仅要为社会培养领导者和学术研究者,更要为社会输送大批掌握高等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显著增加,良莠不齐,学习需求更加多样化,对体育教学最直接的影响是:体育场地设施短缺、教学环境更加复杂,教学时数减少,教学人数增多,教师的工作量和强度加大,风险性加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教师的工作热情都急剧下降,教学质量受到质疑.因此本文重点从学校、学生和教师这3个方面来进行剖析.首先从学校层面进行分析.现阶段高校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学校为了“长足发展”,在教育经费有限的前提下,把工作重心放在抢夺生源、新校区建设、科研项目申报、博硕士点申报、重点学科建设等方面,对教学方面的投入相对减少.对于体育教学而言,体育场地是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物质条件和保证.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2]表明:在教育系统中高等院校体育场地有28741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3.4%.高校的体育场地在全国层面来看数量较大,但由于学生基数大,人均体育场地较少,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学生人数的显著增加,体育场地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3](简称《纲要》),要求大一、大二开设4个学期共计144学时的体育课程,平均每学期需要上18周的体育课.而本课题组的调查显示:在教学时数上各高校差异较大,有29.1%的高校开设14周,43.6%的高校开设16周,27.3%的高校开设18周.再加上体育选修课绝大部分在室外上课,极易受到雨雪等恶劣天气的影响,教学时数根本无法保证.由于高校扩招带来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在体育场地短缺、教师数量有限、排课时段受限制的条件下(体育课一般是上午三、四节,下午一、二节或三、四节),多数学校采取减少教学时数、增加教学人数、增加体育教师工作量的方法来缓解压力.《纲要》[3]明确指出:体育课堂教学班人数一般以30人左右为宜.调查显示,13.8%的高校教学班人数是30人,64.5%的高校是30~40人,17.5%的高校是40~50人,有4.2%的高校甚至达到了50人以上,这种做法无疑确实缓解了排课及其他方面的压力,保证了学校教学的稳定有序开展,但是教学质量依靠什么来保证呢?其次从学生层面进行剖析.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随之带来了学生就业压力过大,很多大学生戏称毕业就等于失业,抱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大多数人对学习都提不起兴趣,觉得什么都无所谓,对体育教学表现得更为明显.由此也表现出学生选课时功利主义倾向较明显,有的学生选课是为了获得高分数,有的是因为教师好说话容易过,还有的是因为项目本身很舒服,不累不脏不苦.学生这种复杂的选课目的导致部分学生存在应付差事的现象,其结果是让该部分学生不能体会到体育锻炼的乐趣.还有些学生受到“唯学分论”的影响,上课的目的就是拿学分,60分万岁,多1分浪费的思想比较普遍,只要不被老师挂科就万事大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似乎遥不可及.学生主观认识上的误区再加之理论知识的匮乏,对于体育锻炼的功能和利益相关性认识不足,上课时自然就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偷懒的绝不卖力,运动量稍大点就叫苦连天,殊不知任何体育项目如果没有一定量的负荷刺激机体,增强体质的功能根本无法实现,这样将导致体育教学健体性功能的弱化.最后从教师方面进行解析.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学生数量增加,凸显教师数量短缺.导致师生比不合理,教师的授课任务大幅度增加,工作量和强度成倍增长,许多体育教师每周的课时量高达18~22学时,还要负责学生的早操、课外活动和体质测试等工作.此外,体育项目自身的高对抗性导致体育教学的高风险性,学生人数的增加无疑加大了体育课的风险性和复杂性,体育教师的身体和心理都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极易产生职业倦怠.另一方面,近年来的学生评教制度尚存弊端,而学生的需求又多样化和复杂化,部分学生因为教师严格要求就给教师差评,而一些不负责任善于讨好学生的教师则能获得较高评价,这种评教制度以及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同工不同酬的现实也极大地挫伤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还有绩效考核的影响,大多教师以绩效考核指标为中心来安排学习和工作.科研成果在职称评聘、考核、职位竞争方面的巨大优势,导致很多教师将大部分业余时间和精力花在跑项目、跑课题上面,教学的核心地位受到挑战,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被口号化和形式化,部分教师对待教学存在应付了事的倾向,教师教改动力不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教学被严重边缘化,只要完成学校的教学工作量就万事大吉.试问现在还有多少教师把课余时间花在钻研教材、教法、研究90后学生的特点上,如果这样发展下去,我们靠什么来提高教学质量?

3大众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创新路径

3.1以体育教学为中心,优化资源配置

查看全文

信息技术高等教育论文

1高等教育中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1.1高等教育中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

众多高校在引进信息技术后过多的依赖,对海量的信息也不加以甄别,其本质在于对信息化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不够,以为信息化可以大量取代传统真人授课,这是极端化的。我们应认识到新的技术应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共同促进教育教学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另外,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合理高效的评价体系、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相结合是极为必要的。高校的信息技术是服务于高等教育的工具,每个高校的具体情况和设施都有差别,因此引入的信息技术应当适合自身学校的情况,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信息教育系统。再者,合理高效的评价系统同样十分重要,每学期可让学生对本校的信息系统进行评价从而掌握第一手资料,不断地改善、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信息技术的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

1.2高等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原则

首先是主体性原则。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永远是教育的主题,我们实施教育的对象,任何教学活动都应当首先考虑学生的感受。信息技术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不能喧宾夺主。二是目的性原则。高等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目的主要在于为社会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学习信息化技术,熟练利用信息化技术为自己的课堂增姿增彩,提升教学质量,增加课堂知识量。三是效益型原则。高校教育中,引入信息技术投入的成本一般较高,并且是长期性应用,高校在购置时需着重考虑此项投资在未来带来的收益。

2高等教育中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

查看全文

评估制度与高等教育论文

一、从多元治理审视高等教育评估的问题

(一)政府主导

评估制度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具有“风向标”和“指示器”的作用,由政府主导的评估对高等学校的发展有很强的规范和导向作用。在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中,首先,由于从评估工作的统筹到评估人员的选配都被纳入到了政府行政工作体系中,大大加重了政府工作的负担,同时也由于缺乏常态、连续的评估,造成评估工作成本过高。其次,由于政府主推的评估远离教学真实环境、远离市场环境,导致评估活动的信息收集不完整,对市场需求的反映有明显的滞后性。再次,政府集高等教育举办者、管理者和主导评估者三角色于一身,从评估开始到评估结束都有很强的封闭性,缺乏第三方的有效监督,这使评估活动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公益性受到社会公众的质疑,政府在办好高等教育和管好高等教育的双重目标下压力越来越大。

(二)未反映社会的利益诉求

社会主体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利益相关者,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对其有深刻的影响。社会希望高等教育能产出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培养更多能适应、推动社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同时,社会希望自身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在高等教育评估工作中得到反映,并希望政府主导的评估活动的评估结果能融入到市场“信息流”中,为自己的决策提供依据。不仅如此,社会希望参与到评估中,引导社会资源对高等教育的高效投入,加强与大学的联系,扩大自身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影响力,改变社会对高校建设缺少话语权的现状,而上述种种诉求无法直接地在我国现有的评估制度中得到全面反映。

(三)高校参与评估的内动力不强

查看全文

激励方式下高等教育论文

一、激励教育的特点

(一)要少,不要多

表扬过多会使学生产生疲惫心理,让学生认为表扬只是对他的敷衍。经常进行表扬对学生的吸引力小,对他们的影响和激励作用也会相应的减弱。

(二)要轻,不要重

要实事求是的表扬,做到点到为止。表扬过大,会使学生产生不真实感,或让学生误会成反话、讽刺等。

(三)要全面,不要片面

查看全文

国际化高等教育论文

一、基于市场逻辑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学术性与商业性的“合谋”

国际高等教育市场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甚至有学者认为,欧美国家倾向于把高等教育国际化看作是一种仅仅出于商业动机的活动。[9]言论虽然稍有过激,但也确实向我们昭示了全球化视野下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向。反思这种基于市场逻辑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我们不难发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学术性与商业性的“合谋”,学术性价值的高低与商业化的运作的成功与否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市场拓展的关键因素。

(一)学术性价值是开拓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的“尖端利器”2013年,英国高等教育调查公司(QuacquarelliSymondslimited,QS)运用6个方面的指标,即学术领域的同行评价(40%)、学生就业评价—基于雇佣者的评价(10%)、教师/学生比例(20%)、单位教职成果的引用率(20%)、国际教师和国际学生占教师与学生总数的比例(10%),对全球2500多所大学进行了调查,并对700多所院校进行了评估,在此基础上公布了“2013-2014年世界大学排行榜”的名单。在这份名单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欧美地区的大学占到了世界500强的70%以上,在前200强和前100强中,这一比例更是攀升到了80%。从国家/区域分布状况来看,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等大学数量最多。前100强中,美英占绝对优势,其中,美国占到世界前100强的1/3强和前200强的1/4强。与这份名单相对应的即是,美国成为当前国际教育产品和服务的第一大输出国,美、英、澳、法、德、加等国则是世界上接受外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它们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最大的受益者。由此可以看出,一流大学的学术性价值以及学术实力是实现高等教育海外扩张的前提基础,也是开拓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的“尖端利器”。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高等教育国际化能够带来丰厚的利润,但是对于多数的名校来说,它们并不会按照商业化运作的方式,像市场上受欢迎的商品一样扩大生产规模来满足需求,而是将焦点定位在科研能力的增强、本校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学生国际化素养的培养、与国外知名院校的深度合作、维护本身的声誉和品牌力量上。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学术性坚守,才使得世界各国精英学子如此青睐。高质量的教学服务吸引高水平的学生前来求学,反过来,高水平的学生又使得名校的地位得到巩固与加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使得这些名校在拓展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的征途中所向披靡,成为开拓海外高等教育市场的急先锋。

(二)商业化运作是拓展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的重要手段对于高等教育内部而言,它并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市场化。以市场化程度来划分的话,它充其量只能是作为准市场而存在的。正如西蒙·马金森在探讨“为什么高等教育市场不遵循经济学教科书”时所说的,虽然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激烈的竞争、企业家精神和消费者话语,但资本主义在其中没有一席之地;现有的高等教育市场充其量是一个受监管的准市场。[10]但对于高等教育外部而言,尤其是放置于GATS框架下的国际高等教育,那就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市场化形态。其中,政府在国际高等教育市场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的商业化运作将高等教育推向了市场的前沿。以澳大利亚为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急剧扩张及其所带来的巨额经济利益与政府的鼎力推动不无关系。主要措施包括通过《保护外国学生消费利益法》、《外国学生教育服务法》等一系列法律条文对外国学生权益做出详细保障规定;成立专门机构,开展市场营销及品牌建设推动工作,如澳大利亚教育国际(AEI)在发展教育培训出口产业方面发挥着运筹帷幄的角色,而留学澳大利亚(SIA)则是一个“为在全球推广澳大利亚教育的政府品牌”,像这样的专业机构还有很多;建立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系统,成立澳洲大学质量保证局,以保证澳大利亚境内外高水平的教育质量;整合营销高等教育产业发展,由驻外大使馆下的教育中心及教育、科学与训练部下的国际教育处进行政策研究与市场调查,为政府提供政策性建议,以协助大学在国际市场中的整合营销;制定吸引海外留学生的移民政策,只要符合技术移民条件,均可优先办理,增强了留学澳洲的意愿。此外,政府还积极参与到境外项目、国际协议等交流项目中。而作为高校则积极响应政府决策,在国际高等教育市场中也不遗余力地树立自己的品牌,包括师生流动、国际化课程的设置、境外合作办学、远程教育等都呈现出自有的特色与优势。正是政府与高校的联袂打造,才使得澳大利亚的教育服务创造的出口总额占据了澳大利亚所有服务行业第三的位置,澳大利亚的入境流动率达到了21%的比例。与之相竞争的其他发达国家繁荣的国际高等教育事业也是借力于政府与高校的这种市场化营销理念,将较高的教学质量、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充足的劳动力市场、合理的教育成本、优越的生活条件、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积极的留学政策进行系统整合,吸引着世界各国的学子争相流入,他们不惜以高昂的学费为代价换取进入高端高等教育领地的入场券。

二、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发展抉择与政策博弈:世界一流大学的打造与政府营销理念的跟进

迅速推进的国际高等教育市场在重塑世界高等教育图景的同时,也在改变着各国高等教育的政策议程。面对这场学术与市场共同演绎的国际化盛宴,作为高等教育后进国家,中国应如何面对?这其中涉及的重要问题在于缕析蕴含的几对关系,如大学与市场的关系,学术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大学的关系以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分析的重点在于大学与政府在市场中的角色定位如何?政府对于大学而言相应的制度安排如何?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将从大学、政府两个维度上来辨析这些关系,从而找寻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问题与缺失,并围绕建设国际化的高等教育强国而直面这些挑战。

查看全文

国际化民办高等教育论文

一、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学生放弃了高考这条唯一的出路,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同时,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很多留学生选择来中国进行深造。从这些现象中可以看出全球高校间的流动、竞争将日趋激烈,我国的民办高校教育面临着生存危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同时,教育国际化潮流的出现,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涌入,也为民办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契机。

二、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问题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起步比较晚,大多数民办高校在硬件设施、师资队伍等方面无法与公办高校同日而语。所以,民办高校在发展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上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第一,缺乏经费支持。民办高校发展初期,主要精力是放在扩大办学规模上。大部分资金都投入到了硬件设施建设方面,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学生数量。但是,由于办学历史短,很多民办高校的发展仍然落后于整体教育事业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持。所以,民办高校实施国际化发展项目,在没有充足的资金扶持的前提下,一些优质项目是无法落实的。第二,发展意识的局限性。我国大部分的民办高校还没能达到现代大学制度的运行标准,这就导致学校的宏观战略层面对于国际化发展尚未形成前瞻、系统的共识。多数学校的所谓国际化发展也只是停留在与国外高等院校的校际间接待与考察等方面的工作,整个学校各个层面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际化发展意识,没有把教育国际化纳入学校的整体战略发展规划,更没有将国际化融入人才培养工作。第三,国际化师资力量的匮乏。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大多还停留在为了满足办学基本需要的层次上,教师只是对于教授本专业的知识比较了解,对本学科在国际间的发展信息还不甚了解。双语教学及查阅外文文献对于很多专业教师来说,仍然存在很大的难度。同时,教师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少有机会与国外交流,所以,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意识仍然未实现国际化。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制约了民办高校开展国际间科研、学术、教学等层面的交流活动。

三、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

虽然民办高等教育在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民办高校自身灵活的办学体制和机制也为开展教育国际化带来了先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民办高校要充分整合自身的优势资源,结合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深入研究各自学校的国际化发展策略,不断地探索适合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有效路径。第一、树立全员国际化观念,完善组织建设。无论是从学校董事会,校院二级领导班子还是到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层面,都要转变观念,树立国际化理念,扩大国际视野,并将国际化理念融入各项工作中。首先,从学校的领导决策层面要树立国际化教育教学的理念,要把学校教育国际化工作列入学校整体发展战略规划,并落实到各级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定中。同时要加大对国外民办高校先进管理模式的应用。第二、寻求政府政策层面上的扶持。政府要为民办高校走国际化之路创造更有利的政策扶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以来,国家出台的“扩大教育开放”的重大举措和试点工程中,绝大部分是部属、省属的公立普通高校,如“留学中国计划”、“留学基金委”支持的高校教师派出计划,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孔子学院”等。政府应该通过平等的政策引导、扶持民办高校积极参与到高校国际化交流与发展的进程中。第三,培养具有国际化能力的师资队伍。教师是一个学校的主宰力量,一个学校教师的国际化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学校的国际化水平。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能力,一是通过外派骨干教学、科研人员及管理干部出国交流、研修等手段提升现有人员的国际化交流意识和水平,二是积极引进国内知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加盟学校的师资队伍,为现有队伍注入新生力量,带动整体队伍的提高。第四、打造特色人才培养,拓宽国际合作模式。民办高校要根据国际化的学科专业发展趋势,不断寻找并完善其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际接轨。在此基础上开展多种办学模式,如中外合作办学、互授学历和留学生教育等办学活动,以此提高自身的人才培养水平和教学质量,并通过引进研究生及以上的优势教育资源,提升办学层次。同时通过学术交流、联合承担科研项目等举措提高本校国际声望,推动国际化进程。

查看全文

高等教育院校开展文化教育论文

一、高等教育院校开展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1.开展文化教育是触碰时代脉搏的需要触碰时代脉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现代科学文化的接受和关注,时代在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在不断提高,我国社会正朝着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大学生作为接触时代前沿的先锋军,只有不断的去接触新兴事物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二是文化具有交融性,世界文化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及时接触世界其他区域的文化,同他人去交流,才能发现自身问题,才能提升自己文化的内涵。

2.开展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需要文化素质培养是现代教育中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文化素质的培养体现了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和人才观的改革创新,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积极开展文化教育,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对于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构建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等教育院校开展文化教育的现状分析

为了全面掌握和了解高等教育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就要及时同学生去沟通,同学校去交流,同时,还可以通过走访用人单位,或通过参加专业发展研讨会来了解毕业生文化认知程度。通过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和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在开展文化教育工作时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主要可以通过学生、学校和教师三个主体去分析,同时还有一些社会机构的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1.学生文化意识薄弱现在社会中存在着对大学生素质的质疑问题,这不是个案,而是普遍存在,这反映了我国大学生在重视了“成绩”的同时忽视了自身文化素质的培养。突出表现在一是对传统文化历史不够深刻,比如绝大部分学生对《论语》的大概思想都有所了解,但是真正完整读过《论语》的只有学生总数的10%不到,能背诵其中几个章节的更是少之又少。二是对文化教育的热情不高,文化道德缺失。

查看全文

高等教育院校文化教育论文

一、高等教育院校开展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1.开展文化教育是触碰时代脉搏的需要触碰时代脉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现代科学文化的接受和关注,时代在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在不断提高,我国社会正朝着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大学生作为接触时代前沿的先锋军,只有不断的去接触新兴事物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二是文化具有交融性,世界文化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及时接触世界其他区域的文化,同他人去交流,才能发现自身问题,才能提升自己文化的内涵。

2.开展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需要文化素质培养是现代教育中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文化素质的培养体现了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和人才观的改革创新,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积极开展文化教育,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对于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构建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等教育院校开展文化教育的现状分析

为了全面掌握和了解高等教育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就要及时同学生去沟通,同学校去交流,同时,还可以通过走访用人单位,或通过参加专业发展研讨会来了解毕业生文化认知程度。通过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和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在开展文化教育工作时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主要可以通过学生、学校和教师三个主体去分析,同时还有一些社会机构的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1.学生文化意识薄弱现在社会中存在着对大学生素质的质疑问题,这不是个案,而是普遍存在,这反映了我国大学生在重视了“成绩”的同时忽视了自身文化素质的培养。突出表现在一是对

查看全文

人文关怀下的高等教育论文

一、基于TRIZ理论的高校教学改革发展方式分析

高校教学改革的路径。TRIZ的一个重要成果是认为创新有级别,产品创新由低级向高级的方向发展,高级别解的产生需要更多的知识。产品的级别还与问题的难易程度、知识来源等有密切的关系。五个创新等级分别为:一级是通常的设计问题或对已有系统的简单改进,设计人员自身的经验即可解决;二级通过解决一个技术冲突对已有系统进行少量的改进,采用行业中已有的方法即可完成;三级对已有系统有根本性的改进,要采用本行业以外已有的方法解决;四级采用全新的原理完成已有系统基本功能的新解,解的发现主要是从科学的角度而不是从工程的角度;五级是采用罕见的科学原理导致一种新系统的发明。假如设计人员能按照正确路径,从低级开始,依据自身的知识与经验,向高级方向努力,可从本企业、本行业及其他行业已存在的知识与经验中获得大量的解,有意识地去发现这些解,将节省大量时间,降低产品开发成本。河南省高校现有的大量教学改革成果有较大的重复性、模仿性,类似于第一级发明。在长期的学习和改进之后,河南省高校应该把教学改革引向深入,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创新教改成果。在发明的第二级、第三级上做文章,进行教学结构的改革。所谓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它将直接反映出教师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组织自己的教学活动进程,所以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可见,教学结构的改革是更深层次的改革,教学结构改革的意义对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加深远。

二、基于TRIZ理论的河南省高校教学改革实施探索

创新能力是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是国家富强壮大的超级马达。河南省高等教育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摆在当前高等教育的首要地位,以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所带来的挑战。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河南省高校的教育必须认真改革,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更具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才会不辜负父母及学校的期望。下面以《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为例,介绍基于TRIZ的河南省高校教学改革实施方式。其中要求,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中,引进并渗透TRIZ理论,鼓励学生创新,并且在课程设计和实验教学中进行改革。通过改革逐渐建立学生的创新理念,并通过创新设计树立开拓创新的信心和“终身创新”的理念。

1.优化教学内容,构建具有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体系。往年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体系注重课程的理论知识教学,较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思维方式和创新习惯,当前增加TRIZ理论,有目的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当老师在讲解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将一些TRIZ理论的相关知识穿插进去,再列举一些TRIZ中与其专业有关的创新例子,使TRIZ理论在课堂、课后都能被学生广泛思考、讨论与利用,学生甚至能够得到启发,在原有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与创新。

2.基于TRIZ理论构建培养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需要在《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体系中得到极大的提高。因此,第一步,我们需要加强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开设,这些实验要求学生在原有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有自己创新性的思维,提出具体的、创新性的实验步骤。第二步,让学生积极动手,引导学生并在《管理信息系统》实验的教学体系中直接应用TRIZ发明原理。

查看全文

经济危机下高等教育论文

一、匈牙利高等教育学费制度改革的背景

匈牙利高等教育学费制度已有150年的历史。奥匈帝国时期,学费被称作听课费,学生按照上课的次数交费,学费收入的大部分用于支付教师工资。一战结束后,霍尔蒂政府也沿用了收费教育制度。1941-1942年,匈牙利进行学费制度改革,首次引入差别学费制度。大学根据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收取相应额度的学费,富有的学生缴费多,贫困的学生缴费少。在社会主义时代,匈牙利推行免费教育,只有学习成绩中下的学生需要交学费,学业优良的学生均可享受免费教育。1989年匈牙利社会制度变革之后,新上台的第一届政府倡议对原社会主义时期的高等教育免费制度进行改革。匈国会各党派一致认为应该抛弃以前的“伪免费”,采取收费制度。收费有利于激励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国家对于贫困生应实行学费减免,对于勤奋学生则提供政府奖学金作为鼓励。但这一规划由于学生组织的抗议最终宣告流产。制度变革后的历届政府都曾试图推行大学生收费教育,但均因学生的强烈反对而未能得到长期贯彻实施。2008年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匈牙利成为此次危机受影响最严重的欧洲国家之一。至2010年,匈牙利国债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82%。为了减少国家债务,促进经济增长,匈牙利政府于2011年3月出台了以减少支出为目的的赛尔•卡尔曼计划(1.0版)结构性改革措施,提出对医疗、养老、教育等领域进行改革。[1]该计划指出了匈牙利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匈牙利的教育体制与国民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的真实需求有较大差距。高等教育机构以高昂的费用培养了大量不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大学毕业生,而劳动力市场需要的不少人才却离开了匈牙利。由于不收学费,一些大学生并不急于毕业,而更愿意在大学校园内多待几年,利用教育资源。这一切都浪费了大量公共财力,增加了国家的负担。以“团结起来、对抗债务”为宗旨的赛尔•卡尔曼计划(1.0版)提出了政府削减教育经费、改革学费制度的构想。该计划为匈牙利新高等教育法的出台铺平了道路。

二、匈牙利高等教育学费制度改革的现状

2011年底,匈牙利政府通过高等教育改革计划。2012年1月1日起,新的《国家高等教育法》生效。《国家高等教育法》把高等教育财政改革作为首要任务,其中最大的改变体现在学费制度方面。[2]

1.取消公立大学免学费制度,推行收费教育

匈牙利制定高等教育收费政策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是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论。这一理论由西方教育经济学者提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主要指中央与地方政府根据各自的财力状况对高等教育费用进行合理分担。高等教育成本补偿则是由高等教育受益各方根据各自收益高低及支付能力大小对高等教育费用进行补偿。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能给受教育者带来较高的回报率,也能给社会带来较大的收益。因此,社会应该承担一部分成本,受教育者个人也应该承担一部分成本。时任匈牙利总理欧尔班于2012年10月在匈牙利大学校长联席会上指出,高校毕业生应该用自己的一部分收入维持高校的运营。高校学生不应该成为福利机构的被供养者,而应该成为自主的参与者,承担代价,并因此可以对大学有所要求。高等教育的自费模式是“公平竞争”的保障。[3]根据2012年1月1日颁布的《国家高等教育法》,2012年9月1日起,匈牙利公立大专院校以奖学金制度取代免收学费的制度。大学生可以全额奖学金、半额奖学金和自费三种形式参加高等教育培训,自费、半自费学生可以申请政府助学贷款。《国家高等教育法》的实施标志着匈牙利自1945年以来高等教育免费时代的结束,大学教育由原先的“免费+学生贷款”模式改为“学费+奖学金+学生贷款”模式。尽管此次高等教育改革计划中刻意避免“学费”一词,缴费接受教育被称作“自我投资”,然而,高等教育缴费制度的实行还是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反响。“自我投资”亦被舆论称为“变相学费”。虽然之后匈牙利政府迫于学生压力对高等教育改革计划作了部分修正,但个人分担教育费用已成定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