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在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渗透

时间:2022-01-03 09:46:45

戏曲艺术在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渗透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戏曲艺术在中小学课堂中渗透的重要性,然后阐述了戏曲艺术在中小学课堂渗透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戏曲艺术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的策略,包括加强重视,充分尊重戏曲的价值;创新思路,打造全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兴趣,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拓宽课堂,延伸学生的学习时间。

关键词:戏曲艺术;课堂教学;文化熏陶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孕育了璀璨的文化,戏曲文化就是其中的精粹之一。戏曲文化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不仅包含丰富的声乐表演形式,同时也包含较多的艺术文化理念,在中小学生课堂中积极渗透戏曲形式,可以提升广大学生的多元化素质[1]。在新课改背景下,虽然戏曲艺术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不断深入,但是在应用中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本文从戏曲艺术对中小学教学的价值入手,探析戏曲艺术在应用过程中的不足,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戏曲艺术在中小学课堂中渗透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提升,素质教育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知识吸收效率[2]。而戏曲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精粹,在中小学生课堂教学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一)通过戏曲艺术,实现多种技能的培养。戏曲艺术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戏曲艺术中形形色色的表现手段,能够从不同的方面去激发学生的多种能力,帮助教师去发现学生不同的闪光点,实现更加灵活的因材施教。另外,在中小学的课堂中合理地进行戏曲艺术的渗透,能够实现让学生对于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有更加多元的审美趋向,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更加多元的知识。(二)培养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表演勇气。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育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日益重视。戏曲艺术包含着多元化的艺术形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丰富学习的途径与方式,同时也能够鼓舞学生通过实现更加自由灵活的方式来表达自我。在课堂中,可以借助戏曲的艺术形式,提升学生登台表演能力及自我表达的勇气。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进一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让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有更多的提升[3]。(三)利用戏曲艺术,加强学生的审美水平。戏曲艺术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不仅在表现形式方面生动活泼,而且可以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审美熏陶,能够加强学生对于艺术美学的理解,进而加强学生对于学习和人生的感悟。中小学生由于思维活泼,接受能力较强,因此在这个阶段加入戏曲艺术形式的教学渗透,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四)通过戏曲艺术渗透,培养民族文化精神。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是集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之大成,经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中国戏曲艺术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具有颇为丰富的表演手段,并且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发展过程。因此,提倡学校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戏曲艺术含有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对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欣赏,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戏曲艺术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存在的问题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渗透,戏曲教育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得到了普遍的重视。但是,纵观当下的教学情况,戏曲艺术虽然已经取得了较为普遍的应用,但是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一)重视不足,教学流于形式。当下,在很多中小学课堂上,戏曲艺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是,在应用过程中,很多教师仅仅是将其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性手段,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在很多课程中,很多教师将戏曲艺术的教学作为一种“填料”。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之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表现出对戏曲艺术的内容重视程度不足的现象,甚至有很多学生仅仅将其作为一种休闲娱乐课程。在这种态度之下,无法实现更加深度的教学,也不能实现戏曲艺术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的渗透。(二)方法落伍,创新程度不足。虽然在很多课程中,戏曲艺术也开始逐渐渗透。但是纵观这类教学方式往往单调枯燥,从形式上,依然采用的是教师本位的教学思想,而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地位,从而造成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足现象。在教学手段上,很多课堂在加入戏曲艺术的同时,甚至还采用单纯的课本教材形式,而忽略了多媒体手段的应用。这种落伍的教学方式,无疑会造成教学形式的落后,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大学生的学习阻力。(三)没有章法,教学漫无目的。戏曲艺术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的渗透,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理念,当然也需要全新的教学形式[4]。但目前,我国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来迎接这种教学模式,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目前我国的广大教师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多采用灌输的教学手段。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毫无章法可循的现象,教师在中小学课堂上进行戏曲艺术的渗透时,往往采用的是即兴的方式,随机地选择戏曲,造成了学生知识吸收不够健全的现象。(四)课时不足,效果无法保障。虽然一些学校对戏曲艺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有了足够的认识,但是在实际的课程安排中却非常不足,甚至很多戏曲艺术的课程都被其他的课程所侵占,造成了戏曲艺术教学有名无实的现象。另外,即使在能够保证课时的前提下,很多学校的戏曲艺术教学往往也是由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的,这就无法从根本上保障戏曲艺术的教学质量,从而也无法达到最初的教学目标。

三、戏曲艺术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的策略

(一)加强重视,充分尊重戏曲的价值。当下很多中小学在进行戏曲艺术教学渗透的过程中,还是固守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针对这一情况,首先,应该从理念上加强教师对于戏曲艺术在课堂中渗透重要性地认识,并且积极正视戏曲艺术在课堂中渗透的作用。唯有教师对戏曲艺术的价值有了充分的认识,才能够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在多种教学场景中都加强戏曲艺术的渗透程度,让学生感受到戏曲学习对于自身学习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大大提高对于戏曲艺术的熟悉程度与接受程度。教师要熟练地掌握各种戏曲知识,以便能够在课堂上进行灵活的发挥,让戏曲在学生的学习中形影不离。(二)创新思路,打造全新的教学方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摆脱对于课本的依赖,转而对于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更加广泛地运用,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的辅助,借用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将戏曲艺术的精髓展现在广大学子面前,同时也能够帮助广大教师节约自己的教学时间,提升自己的教学效率。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一味地进行灌输,还要采用学思结合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边学边模仿,通过不断的模仿,加深学生对戏曲的熟悉程度与喜爱程度,同时在模仿中也能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学习兴趣。这种创新的教育理念的目的是,既要帮助学生能够在戏曲艺术领域实现更为专业化素质提升,也要通过戏曲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的技术创造能力,让学生触类旁通,对我国传统艺术文化产生更深刻的认识,能领会到戏曲艺术中所包含的诸多文化元素,从而让自己的知识水平变得更加扎实。(三)激发兴趣,因材施教。当下很多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在进行戏曲艺术渗透的过程中,往往固守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对此,建议广大教师应该首先从戏曲的发展历史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到戏曲艺术的内涵与文化底蕴,也更好地理解戏曲的特色与形式,并且可以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认识,从而培养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也要求教师自身要拥有较强的戏曲知识功底。所以,要把戏曲渗透课堂教学中,还需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化培训。针对当前我国戏曲教材不够系统化的现象,建议教师因材施教,充分尊重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小学生的具体的知识接受能力,帮助中小学生能够实现更加轻松的知识吸收。首先,教师可以以听和看的展示策略,让学生对于戏曲有一定的初步了解。然后,强调学和思的作用,比如,在课堂上观看完戏曲之后,可以询问学生对于戏曲中所涉及的内容与目前所接受的其他课本知识有何种关系,该如何运用戏曲来提升自己的能力。教师不必强调所谓的标准答案,要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四)拓宽课堂,延伸学生的学习时间。针对当前戏曲渗透课时不足的情况,建议教师要积极创新,不仅在课堂上加大渗透力度,同时也要把戏曲的学习延伸到课堂外。戏曲和其他的知识的不同在于,它不必一定以课本为载体进行传播,可以借助于电视及互联网等多媒体手段进行展示。尤其是在各类移动电子设备日益普及的当下,学生可以更加灵活地通过各种设备接收到丰富的戏曲曲目。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不必把知识的传递仅仅局限在课堂之内,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地接受各种戏曲曲目。借助于这种方式可以在最大限度上节约授课的时间,从而也能够把学习拓宽到生活中。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中小学教学也不断地迎来了更新更先进的教学理念。尤其是在近些年素质教育理念和新课改精神的不断渗透下,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引入全新的教学内容,成为教育界的一大共识。戏曲艺术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集合了中国文化的多种精粹。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积极加强戏曲艺术的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多种素质。本文首先分析了戏曲艺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在重要性,并且探究了当下国内中小学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戏曲艺术的应用不足,同时基于这种种不足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更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启发。

参考文献:

[1]刘婷婷.戏曲艺术教育对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J].亚太教育,2016(1):288.

[2]温丽君.新媒体视角下的戏曲艺术传承与保护[J].戏剧文学,2016(8):74-76.

[3]谢柏梁,赵建新,吴新苗,等.2015年中国戏曲发展态势研究[J].艺术百家,2016,32(4):22-39.

[4]邹元江.梅兰芳的“表情”与“京剧精神”[J].文艺研究,2009(2):96-107.

作者:陆福华 单位:上思县上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