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音乐十篇

时间:2023-03-25 20:57:43

戏曲音乐

戏曲音乐篇1

一、戏曲音乐的衰弱原因

戏曲产生于农耕文明时期,它是在农闲时节显现出了自己的美丽,娱乐着疲惫的农民身心。即使在城市,它也是在一个慢节奏的大环境下细说着每一个或动人或嬉笑的故事,在一个几乎无孺竞争,人人有闲暇的社会环境里,形成了一套完美的表现艺术形式。人们悠闲地端着茶壶,闭着双眼,细细品味着每一句捻熟于心的唱词与旋律,再加上昏昏欲睡的麻醉节奏,符合着人们的原始审美习惯。大角儿的出现,总会有无数个不断重复剧情重复介绍的小角色的铺垫。之后小角色也有了大板的唱段,以至于在形象、唱功、唱腔方面有了竞争,打破了过去固有的原始审美习惯。所以,这时的秦腔音乐开始承受不住时代的冲击,逐渐衰弱。但也应该看到正因为对唱腔有了竞争.必然会形成对秦腔音乐要求精于求精,各门派自成一派。“敏派”无疑是秦腔一大流派的先锋,其中的一些唱段美轮美英。比如李正敏先生的唱腔《河湾洗衣),至今无人能超越。还有任哲中先生的“任派”唱腔也以他独特的苍凉嗓音及拖腔中独特的旋律运用,至今无人能及。那么,秦腔戏曲音乐为什么会走入困境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唱腔的麻醉性、慢节奏性和唱词的失效性,因而失去了年轻的观众,失去了时代性就失去了大众性。戏曲对年轻人来说,属于“疲惫的重复审美”、“审美饥饿”,和年轻人的感情不能产生共鸣,所以他们总用“听不性”来表达“不愿听,。其实我们要知道,抓住年轻人就是抓住市场,要用年轻人能接受的形式演绎秦腔戏曲音乐。

二、戏曲音乐在信息时代的尝试

现代社会,处处都彰显着现代文明的标记,尤其是信息工程,还有电子类产品,它不仅是现代生活的必备产品,也是现代文明生活的娱乐工具,比如手机、Mp3、电脑网页。我们为什么不能通过这些产品成为我们展示戏曲音乐的舞台呢?我们可以把一些短小的秦腔曲牌,利用网络的快速性精心做成一系列产品,在网络上、手机上推广,还可以将新剧目、新戏曲明星利用网络平台推出。只有让信息不断增大扩展.才能使更多的观众和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这一特色音乐产生兴趣,才能底得未来。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有很多人只为某一首歌曲而去买一张唱片,而这张唱片里除了他喜欢的这首歌曲外,还有一些他从未听过的歌曲,无意间被他听到,便从此喜欢上。一个秦腔爱好者,她基本听不佳陕西话,但她无意间从电视上听到一段李梅的唱段,觉得格外动听甜美,音乐感染力超强,特地刻录了《迟开的玫瑰》全剧唱碟,百听不厌,从此喜欢上李梅,喜欢听改良秦腔。这就是信息的力t。无论是“梨园春”还是“秦之声”,人们之所以喜欢,是因为它容纳的信息多而集中,唱腔又在里边占主导地位。唱腔特色明显而不重复,让你感觉不到冗长,单调,受众的审美有了新鲜的。

三、戏曲音乐展望

戏曲音乐篇2

        在西洋音乐概念中,曲调的旋律性差就等于音乐性差。而在中国音乐概念中, 节奏上的鲜明变化(不是没有旋律),即板头好,也是一种音乐欣赏。中国的说唱艺术(如大鼓、单弦)讲究嘴皮子、板头上的功夫,节奏鲜明,咬字清晰,既有音乐性,又有戏剧性。

        音乐艺术到戏曲中来,本来就存在着矛盾———如果过分强调戏剧性,就会把音乐性损害; 如果过分强调音乐性, 也会把戏剧性破坏。如何把这一矛盾解决好,既发挥音乐性的长处,又不失其戏剧性。

        从我国戏曲创作和演出的长期实践中,在解决戏曲音乐的音乐性和戏剧性的矛盾方面, 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著名戏剧家张庚在论述这个问题时,总结了五条: 

        一、戏曲音乐的音乐性和戏剧性的矛盾是在戏曲综合性的大前提下解决的古人有“以歌舞演故事”之说,请注意:戏曲综合性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切艺术手段都是为了表现戏的内容, 而不是为了显示某一艺术手段。

        二、充分考虑中国语言特点

        中国语言是单音字,所以,同音的字和辞比较多, 声音相近的字和辞更多。如果咬不清字,分不清四声,就无法听懂。因此,我们在创腔、润腔时要充分注意唱词的四声趋势,才能创作出优美的旋律。不仅如此,中国语言中的方言,更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同一个剧种到了不同的地方,就会派生出不同的腔调,从而形成不同的剧种。 

南北曲因各自地区语言不同,致使它们的唱腔所用的音阶也有差异: 南曲为五声音阶; 北曲为七声音阶。

        充分注意语言特点,就会忘记旋律美吗? 不是的。戏曲音乐的美学标准是“字正腔圆”。既要求字正,也要求腔圆。艺术实践证明, 在我国戏曲音乐中,每个时期都创作了十分动听的腔调。

        三、语言与旋律的结合

        西方音乐界某些人认为:注意语言特点就不可能创造美好的旋律。奥地利音乐理论家汉斯立克在《论音乐的美》一书中写道:“歌剧的作曲家必须忠实于情景而不是忠实于词句,假如他找到更好的音乐语言, 那他可以不理睬歌词”。他们认为:音乐性和戏剧性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不是牺牲这个,就是牺牲那个。而作曲家迁就歌词,就一定产生不出美好的旋律来。

        中国戏曲音乐解决语言与旋律的方法是:既要求音乐充分照顾语言的特点, 又要求唱词充分照顾音乐的特点。曲作者在为一个剧本创腔时,总是一面仔细研究唱词的平仄和辙韵,一面对唱词提出修改意见或自己动手修改,尽量做到词和曲的完美结合。

        四、结合剧情创腔

        首先,注意表现人物性格;其次,注意把重点唱腔安放在戏剧高潮处,因为戏剧冲突最关紧要的地方也是音乐高潮所在。

戏曲音乐篇3

关键词:戏曲;音乐

作为与戏曲相结合的音乐,中国戏曲音乐与其它形式的音乐艺术的区别,在于它体现着、适应着戏剧性的要求,要为表现戏剧人物、推动情节发展、营造情境氛围服务。中国戏曲音乐在本质上属于民间音乐。戏曲音乐的创作,仍然具有民间创作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民间音乐的若干特征。第一,戏曲音乐植根于民间,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它与各地的方言语言、各地的民歌及说唱音乐有极为密切的联系。第二.各个剧种的音乐,都不是由某一作曲家个人创作出来的,而是民间音乐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三,历史上的戏曲音乐通过口头传唱而不断衍变。由于各人条件不同,方言语音不同.口头传唱的腔调就会发生若干变化。这种可变性,可以使得同一支腔调演变为风格或地域语音不同的腔调:同一剧种中的唱腔,又可形成不同特色的流派。传统的戏曲音乐,便是按照民间音乐的这种衍变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第四,历史上的戏曲音乐创作,演唱(奏)家同时也就是作曲家。演唱(奏)的过程也即作曲过程。换句话说,即作曲的过程与演唱(奏)的过程,两者合而为一。因此,戏曲演唱或演奏中处理唱腔或乐曲的方法与技巧,往往包含着作曲法在内。

戏曲音乐的另一特征,是它的程式性。戏曲音乐的程式,大到贯串戏剧演出的音乐结构、唱腔体制(唱南北曲的曲牌体或唱乱弹诸调的板腔体)的形式,小到曲牌、板式唱腔、锣鼓点等的结构、技术及其运用,无所不在,非常丰富。任何剧目的唱、念、做、打,都离不开音乐程式的组合与运用。这种创作方式,不是抛开传统,而是在传统表现形式与手段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综合、新的创造。程式的运用有一定的法则。不同的声腔、剧种,往往有各自不同的音乐程式。基于音乐的逻辑性,对程式的要求是严格的,但严格规范的程式在具体运用时又可以灵活自由地掌握。在长期的实践中证明了戏曲音乐程式的表现功能,是进行以曲舞台形象创造的重要手段。

中国戏曲音乐是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来源有二:一是民间歌舞,一是说唱音乐。当这两种民间音乐发展到一定阶段。具备一定的条件,就演变成为戏曲音乐。在明代沈德符所箸的古典戏曲理论着作《顾曲杂言》中,以大量的论据论述了我国南北曲的盛衰及其相互影响。明代沈宠绥所着《变曲[,!]顺知》地生动地探讨了南北戏曲声腔的演变与发展,对于戏曲音乐的继承和发展都有论述。中国最早的两支戏曲声腔,是宋、元、明三代的南曲与北曲,北曲是元杂剧所用的音乐,它的直接来源则是诸宫曲,是流行于宋金两代的说唱音乐,而南曲则是南宋时出现的南戏所用的音乐,它来源于民歌,最初是南曲时期东南沿海一带的民间歌舞。这是从民歌和说唱到以曲的一个演变发展过程。

在全国几乎所有剧种的形成,都经历了这样一个演变过程。由于戏曲音乐本质上属于民间音乐的范畴,因此,它植根于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乡土气息。它的音调,它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人民群众熟悉、喜欢,倍觉亲切。戏曲音乐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又不断地从各种形式的民间音乐中吸取新的养分,充实自己的生命力,特别是经过世世代代人民群众的集体创造及无数无名作曲家的参与创作,加工润色,因而,使戏曲音乐也必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丰富。这样积累的音乐艺术成果,就必然成为后人进行戏曲音乐创作时所赖以继承运用和发展创造的母体和源泉。戏曲音乐在长期的实践与发展中,已经形成为某一声腔,某一剧种的基本表现手段,而这种表现形式、组合方法和运用方法,则积累了前人丰富的艺术经验和艺术技巧。所以说,戏曲音乐创作是不能离开这些经验与技巧的。也由于这种种原因,发展戏曲音乐不是要抛开传统的表现形式。而是要在传统表现形式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不断创新,不断完善。

随着时代的变化,戏曲音乐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继承与发扬民族戏曲音乐的传统,去粗取精,丰富提高,使它放出新的光彩;二是如何表现新生活,塑造新人物。40多年来,在戏曲音乐工作者、演员、乐师的共同努力下,对唱腔、唱法、伴奏、乐队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取得了很多成绩。唱腔是各个戏曲剧种音乐的主体,是最有剧种个性的表现人物的手段,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当代唱腔改革主要表现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广泛吸收。这种吸收包括:剧种内部各行当之间的吸收:对兄弟剧种唱腔的吸收:对歌曲、民歌、说唱等多种艺术的吸收:对语言音调的吸收等等。

由于各地方言语音不同,所形成的剧种不仅在念白上夹杂着方言语音,在唱腔上也有影响。这对地方剧种的特色,至关紧要。在推广普通话后,戏曲语言的音韵问题也在发生变化,总的趋势是向普通话靠拢。

戏曲音乐篇4

关键词:戏曲;音乐;艺术

艺术源于生活,并且为表现生活服务。我们说中国戏曲要适应时代,就是说中国戏曲无论在物质的、制度的层面,还是在观念的、意识的层面,都应能够适应当今世界音乐文化发

展的需要,同时也要能够充分满足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作为中国传统音乐重要组成部分的戏曲音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体现着古代人物的思想风貌、语言习俗及审美情操,是为历代帝王歌功颂德的工具,因而深深地打上了封建主义的烙印。因此,戏曲音乐无论其内容和形式都遭遇了时代的挑战。在新的时代里,我们必须对戏曲音乐进行有意义的创新。

传统的戏曲音乐是在塑造“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古代人物过程中逐步成型的,其内容和形式与今天时代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现代人的审美观念肯定有所差异。因而,在市场经济和西方思想的影响下,舞台戏曲的霸主地位逐渐被各种新兴艺术样式所替代。艺术样式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社会审美意识”的变化。任何完美的形式总是要符合审美的要求,符合生活的真实的。当戏曲音乐为适应社会、时代的需求表现新的内容时,它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段也必须随之进行改变,才能使其顺利发展。戏曲音乐即要贴切的反映社会时代及人民生活,又要使观众听后感到熟若亲朋、亲若家人,旋律好听、内容易懂,又入情入理。因此我们要运用多样化的创作思维,不受任何传统剧种、模式的局限,创作出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新程式、新手法、新音乐形式,乃至创立出新剧种音乐。

戏曲音乐的内容与形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主脉,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特点。它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变异,是螺旋式前进

的。稳定是相对的,革新是永恒的。如同一切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戏曲音乐的革新也总是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的稳定之后,才由量变而产生质变的。因此,稳定——革新——稳

定——革新的循环在周而复始地进行着。明代盛极一时的海盐腔、京腔现已不复存在:昆曲、高腔的霸主地位也被化雅为俗的皮黄腔、梆子腔所替代;到了现代,地方小戏不断发展占

了上峰:社会主义时代的新戏曲也日益强烈地显示出自己的特点。戏曲艺术的发展现状告诉我们:若要生存发展必须进行现代化革新,首先要从戏曲音乐着手,改革创造出适应时代、社会的新音调,有利地推动戏曲艺术现代化的进程。

戏曲这门综合艺术在进行全面现代化改革的同时,最繁重的任务是戏曲音乐的创新,它亦是中国戏曲重新获得民众认可和展示新艺术活力的重要方面。戏曲音乐是呈现民族风格、剧种色彩、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因而不同于歌剧、舞剧及其它音乐形式的创作,它具有独特的戏曲声腔与器乐伴奏,又必须以本剧种原材料——剧种声腔的“基本调”为基础进行创

新,才能保持戏曲的“质”。

中国戏曲艺术的创作,千百年来已积累了极其宝贵的艺术经验。自1949年解放以来,党制定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出了“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始终把继承、发展中国戏曲艺术,使其走向世界,当作目前和未来发展文化艺术的宏观国策,并把昆曲、京剧列为高雅艺术而大力扶持,这一政策为中国戏曲振兴带来重要机遇。伴随时代的开放、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各类艺术样式的冲击,戏睦艺术必须用“大戏曲”的时空观念大步走向民众,走向市场,走向未来。

戏曲音乐伴随时代的需求和审美情趣,可以从“唱、念、做、打、舞”的戏曲综合艺术中独立出来,将其独特的音调和经典唱段改变成声乐作品,并使演唱形式多样化,包括独唱、合唱、对唱、清唱、伴唱等多种音乐样式,独立地在音乐会、广播、电视传播媒介中演出。或创立戏曲音乐卡拉oK、电声戏曲、戏曲音乐摇滚,再加入戏曲中擅表演的武功、杂技等动作,会创作出更令人刮目相看的艺术样式。或将戏曲与各种艺术样式和传媒相结合成为广播戏曲、戏曲电视、戏曲歌舞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广泛地渗透到民众中去。我们应的、多样化的思维进行创作,戏曲音乐必将产生巨大的变革与不断地运用开拓发展,它流传的深度和广度,是任何艺术品类都无法比拟的。

戏曲音乐篇5

1.在创作旋律方面,戏曲音乐与其它音乐艺术一样是听觉艺术。是由音符组成的旋律构成音乐的独特艺术手段。正如绘画是由线条和色彩构成。每个戏曲剧种,都有其代表该剧种独特风格的基本声腔,这些声腔要为观众所喜爱,并从中获得美的艺术享受。但对演唱者和伴奏者来说,则是属于表演的二度创作。在二度创作中,要求唱腔的声音美,声音美体现在音准、音色、音质等能给人以美感,最重要的是演奏者或演唱者能运用人声和乐器的手段,准确地、有创造性地、富于个人独特风格地表达旋律所表现的内容和情绪。旋律是音乐作品的灵魂,因此,在音乐创作中应首先给予重视。

2.在创作作品的用材、手法方面,要正确处理好多与少的关系。音乐材料多会使人感到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但并不是所有富丽堂皇和复杂的东西才是美的,要注意多而不杂。要注意作品的统一,并不是越多越好,特别是以曲牌体为主的剧种,音乐材料很多,这是长处,但在一部戏中,决不能过多使用材料。这不是开曲调展览会,音乐材料太多,听众反而不易有深刻印象。要突出主要材料,有主线贯穿。但若音乐材料过少,又会使人感到单调平淡。以板腔体为主的剧种,需要注意少而不单,要以精少的材料用多种手法使之变化发展。重复是民间音乐的重要手法之一,是一种简洁的体现,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但若老是原封不动地重复,又会使人感到厌烦。因此,重复使用某一材料时,完全重复不宜用得太多,需要运用变化重复,或变奏、或移位、或增减,使人感到既熟悉又新鲜,既易于记忆,又不感单调。戏曲音乐的发展和规律是以少胜多,以一当十,即使以曲牌体为主的剧种,它在数以百计的众多曲牌中,也可分成若干类特色相近的曲牌,用材精少,手法多样,是戏曲音乐创作中应注意的一项基本要求。

3.在创作作品的特色方面,主要表现在剧种特色和时代特色两个方面。剧种特色主要表现在声腔、语言、唱法、伴奏等处,一个剧种要有其代表本剧种特色的主要声腔,并需以此为基础进行革新发展,即所谓继承性,万丈高楼平地起,如离开这个主要声腔的“平地”,势必成为空中楼阁。戏曲音乐的发展,又似“水中游鱼”,鱼离开了“水”,就不能生存,水即为其发展和生存的必要条件。地方语言是构成戏曲剧种特色的重要因素,土语乡音,再加上演唱与伴奏(特别是主奏乐器的特色及旋律、特有的伴奏手法、富有本剧种特色的打击乐器及其锣鼓)的特色等,形成了各戏曲剧种互相区别的剧种特色。剧种特色还包括不同时期的不同演员在同一声腔中不同的发展及其独具一格的流派特色。时代特色,是指表现各种不同时代不同人物时,必须具有不同的特色,不能千人一面,要根据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生活而形成不同的节奏、速度、旋律,进行方向及音程的不同处理和创新。戏曲音乐的发展,既要有剧种特色,又要有时代特色,还要有剧目特色、人物的特色,难度是比较大的,需要付出艰辛的艺术劳动,既不能海阔天空、随心所欲,也不能完全套用旧曲毫无革新。既应受剧种特色的制约,也应该表现时代特色。

4.在创作作品整体和谐性方面,它主要表现在完整性、均衡性、逻辑性、节律性和综合性方面。作为一个好的作品,要使人感到它是完整的,而不是东拼西凑的。从局部来讲,一出戏的音乐、要有重点、有高潮,但从整体来讲,它又是完整谐和的;均匀和平衡也是构成戏曲音乐谐和美的重要因素,从均衡进入到不均衡,这是事物向前发展的必然规律,但最后又会从不均衡达到新的均衡。从总的方面来看,应该是均衡的。逻辑性就是合理性和按照规律去发展。合乎逻辑,顺乎自然,就会使人感到谐和。节律性主要表现为节奏的律动,要变化有致,合乎规律,音乐的节奏变化要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要与表情动作和整个舞台节奏的变化相适应,有快有慢,有张有弛。此外,戏曲艺术是综合艺术,唱、做、念、打均有音乐性,要互相配合,不能各行其是,因此,对戏曲音乐的布局要合理,注意其完整、均衡、逻辑、节律和各方面的配合,有整体、有重点、有变化、有统一,注意作品整体的谐和性。

5.在创作作品的雕琢与情感的投入方面,必须下功夫,从内容出发,从人物出发,根据唱词的格律、四声和情绪予以精雕细琢,要以精美取胜。在一出戏的主要人物的唱段中,如能有几个旋律优美、感人动听、易于传唱的精美唱段,就会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观众感受到艺术享受,进而赞不绝口,戏中的主要人物的音乐形象也就鲜明起来了。因此,当前有些戏曲的音乐之所以不能扣人心弦,或听后即忘,毫无回味,这多由于其粗糙而不雕琢所致。精雕细琢的作品主要表现在深刻细致、重点突出,能善于用音乐手段将唱词中所提出的要求准确、深刻地表现出来;编曲者还要善于挖掘那些在唱词中虽未明显提示,但能深刻表达剧情和塑造人物内涵的素材,用音乐手段细致地表现出来,使听众深受感染,引起共鸣。要做到这一点,编曲者、演唱者、演奏者都必须注意以深情投入,然后才能使观众动情。

6.在创作作品的传唱性与时代相结合方面,中国的戏曲音乐是世世代代人民群众的集体创造,是以群体风格、地方风格、民族风格为特征的。要使戏曲音乐得到群众的喜爱,广泛流传,达到雅俗共赏,老少皆宜,成为经常传唱的艺术珍品,就必须与时俱进,契入时代的气息,必须在发展中继承传统,在创新中求发展。戏曲音乐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具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力,也是在继承和不断推陈出新的基础上的结果。无论哪一种地方戏曲音乐,都是通过不断吸取其它剧种唱腔的精华而成长壮大的。

7.戏曲音乐创作的领域是非常广阔的,对于从事戏曲音乐创作的作曲家们,其创作活动就产生了多方位的走向:一是为戏曲谱曲;二是为戏歌谱曲;三是为戏曲器乐作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艺术多元化的需求,创作思维也呈现出了多元化。一是继承与开放的结合;二是纵向与横向的结合;三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创作方式也呈现出了多样化,有技巧的创新和唱腔旋律的创新,等等。人们越来越重视戏曲音乐的创作研究,作曲家对戏曲音乐的创作不断尝试和探索;戏曲音乐创作在演唱形式、唱法、乐队组成以及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作曲技术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戏班子、剧团等文艺团体对戏曲音乐与表演在结合形式上也在进行开拓和创新。

戏曲音乐篇6

器乐在戏曲音乐中除为唱腔伴奏外,还起着描绘环境、渲染气氛,配合情节的开展、情绪的突变,以及演员的眉眼、身段、舞蹈动作等作用,是掌握和连贯舞台节奏,保证戏剧结构统一完整的纽带。

戏曲乐队包括文场和武场,统称文武场。

1.文场

为小型民族管弦乐队,组合因剧种而异,一般具有“少而精”的特点。多数剧种都有特定的主奏乐器。弦乐器中胡琴类为主(如京剧以京胡为主,梆子戏以板胡为主,粤剧以粤胡为主),辅以二胡和部分拨弦乐器:月琴、琵琶、三弦、扬琴等;管乐器则选用笛、箫、唢呐、海笛等。文场的主要任务,一是为唱腔伴奏,用“随腔伴奏”、“加花衬垫”、“腔尾跟坠”、“间隙托腔”等多种方法来托腔保调,使演唱的情绪得以充分发挥;二是演奏“过场音乐”,按剧情要求描绘环境、渲染气氛、制造效果和配合舞蹈、身段表演等。许多尉种都有专有的器乐曲牌,称为文场曲牌,如京剧音乐中的《夜深沉》、《小开门》、《柳青娘》等,川剧中也有专有的唢呐曲牌和笛子曲牌等。按传统用法,文场曲牌可分为:礼乐类、宴乐类、舞乐类、军乐类、喜乐类和哀乐类。视剧情需要选择使用。

琴师是文场的灵魂,它不仅是一个很好的伴奏者,还是台上演员的铺垫者,入围马连良伴奏的琴师李慕良,在马连良还未张嘴之前,国门已经为“唱”创造了一个得体的情境,与唱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乐章。因此在马连良的艺术成就中,也有李慕良的卓越成就,而李慕良的伴奏中,也包含着马连良的艺术思想和艺术特色。

2.武场

武场是打击乐,常用乐器有鼓、板、大锣、小锣、铙、钹等。具有音色丰富,节奏鲜明等特点。武场的主要任务,一是以鼓(单皮鼓)板指挥全剧的“唱、做、念、打”,使全剧的情节、舞台表演有节奏地展开,起着统一和协调全剧的功能;二是以鲜明的节奏配合人物的表演:身段动作、亮相、念白、舞蹈、武打等,使之具有节奏感,强化情绪的表达;三是配合剧情制造音响效果以渲染气氛:如水声、风声、更鼓声、叩门、开堂等。武场中打击乐固定的打法和用法都有一定的名称,称为“锣鼓经”或“锣鼓点子”。京剧中的[急急风]的点子,多用于凶猛粗暴的人物或妖魔鬼怪的上场。公侯将相上场则用[大锣原场]。在川剧中武场的地位更重要,俗有“三分唱七分打”之说,约有锣鼓牌子二百余支。有的单独使用,有的和其他牌子连接使用,充分利用打击乐器的音色、节奏、速度与音量的变化,表现力极为丰富。文场,武场虽有不同性能,分别用于不同场合,但在鼓板的指挥下,按剧情需要,二者交替使用,紧密配合,形成统一的整体。

戏曲音乐篇7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重要的一个主体,应当充分做好教学前准备工作,从而实现良好的课堂效果。在音乐课堂中,教师首先需要通过了解一些音乐风格的歌曲,通过聆听,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唱法,从而为学生的教唱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后,教师可以观赏一些与之相关的教学视频,与歌曲MV,通过自己观赏,深入了解作曲者的意图。进而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实现音乐作品的表达,使学生能够了解戏曲这种文化,以及戏曲与音乐结合的魅力所在,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对于戏曲文化的认识,提升学生对戏曲风格音乐的兴趣。例如,在戏曲风歌曲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搜集一些音乐作品,如周杰伦的《青花瓷》、许嵩的《清明雨上》、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等等,教师在学习中,首先了解这些作品与那些戏曲有关,风格是怎样的,以及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方向。而后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关于这些作品的宣传片,制作课堂幻灯片,利用教学多媒体,为学生打造一种音乐课堂环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气氛,为良好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组织课堂活动,激发学生戏曲风格音乐学习兴趣

在传统课堂当中,教师往往通过一句唱,一句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导,通过不断的重复让学生掌握一首歌曲。然而在当前的教育当中,教师应当摆脱这样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的去学唱音乐,利用自己课下时间,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在一节课堂结束前,为学生布置下一首音乐,让学生在课下利用自己放松的时间听一听音乐,一起学习音乐。从而在课堂当中,教师在一遍教学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展演,通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或者以不同新的形式进行音乐传唱,从而提升音乐课堂的趣味性。通过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调动,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培养学生在戏曲风格音乐的主动性,进而实现对学生的音乐教学。例如,在许嵩的《清明雨上》这首戏曲风的音乐作品教学中,教师在上一节教学结束后,要求学生在课下自己熟悉这首音乐,并让一个小组完成对于这部作品的介绍,以及作者其他音乐分享。在这节课开展之前,教师首先进行学生活动,将学生带入教学过程中。在结束以后。教师再进行作品的教唱工作,由于学生已经熟悉这首歌曲,相对而言学习难度较小。在对学生进行唱歌成果展示时,教师让学生用传唱的方式进行,从一个小组开始,教师在学生一句将结束时指定下一个组进行接唱。通过这样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与活力,从而打造良好的音乐教学课堂。

三、引导学生思考,结合戏曲原本,提升学生音乐能力

在学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不仅仅需要学生具备歌唱与欣赏的能力,还需要学生能够进行良好的思考。因此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教学戏曲风格歌曲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聆听戏曲原本,让学生欣赏歌曲中的美感,而后给学生一个依据这个原本的现代歌曲作品,让学生以此为例,再进行其他戏曲作品的转化。将歌曲转化作为班级作业,让学生在下一次上课时作出歌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让学生能够得到音乐能力的锻炼。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的将歌曲学习与学生连接在了一起,使学生自己思考戏曲风格音乐的思想与内容,从而在共同努力之下形成学生共同的作品,在很好的完成教师对于戏曲风格音乐教学目标的同时,极大的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结语

戏曲音乐篇8

【关键词】音乐教育;戏曲音乐;欣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166-02

随着时代的变革与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职业院校秉承“授就业之能,育创业之才”的办学方针,在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中通识课程之音乐教育也成为时下热议的课题,如何把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融于音乐教育之中,通过戏曲音乐的鉴赏使高职院校学生感受民族艺术的美丽,提高对民族艺术的鉴赏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一、以戏曲音乐为核心弘扬民族传统艺术,是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迫切需要

我国的民族传统艺术内涵丰富,不仅有民间歌曲艺术、器乐、杂技还有中国民歌、戏曲音乐。我国传统的戏曲剧种繁多,优秀的戏曲音乐作品鉴赏,既能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戏曲的历史沿革,又能让学生在学习戏曲音乐的同时增加对音乐基础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戏曲音乐的兴趣。戏曲的艺术综合性较强,包含艺术技能、舞台表演、器乐演奏、唱法功底,还集编剧、导演、故事为一体的艺术形式。音乐教育工作者可以选择适合高职学生鉴赏的戏曲优秀作品,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使学生更加生动地感受戏曲音乐的魅力。例如,现代京剧作品《红灯记》即是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敌占区内地下党李玉和为了完成转送密电码的革命任务,被叛徒出卖后英勇牺牲,其女李铁梅为了完成父亲遗志,前赴后继成功将密电码转送到柏山游击队,完成这一光荣的革命任务。剧中戏曲音乐由京剧打击乐队与我国著名的钢琴家音乐家、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殷承棕先生共同演奏,以《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为代表的12段演唱曲目,至今还广为流传,在1992年上海乐团管弦乐队录制交响组曲《红灯记》。1958年根据《林海雪原》中的一段故事改编而来的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更是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剧中唱段《迎来春色换人间》、《自己的队伍来到前面》等在1967年、1968年、1970年由上海交响乐团、上海合唱团、上海戏剧学院联合演出。2014年12月由国内的著名导演徐克执导了《智取威虎山3D》谍战动作电影获2014“阳光奖”年度最佳电影。评剧经典剧目《花为媒》讲述了一段爱情故事,精彩唱段《报花名》、《闹洞房》唱词优美诙谐,由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演剧中的张五可,评剧表演艺术家赵丽蓉扮演剧中的阮妈,两人亲密合作把人物角色演绎地相映幽默,堪称经典。戏曲音乐优秀作品还有很多,比如京剧裘派剧目《杜鹃山》、《将相和》、《姚期》、新编京剧《裘盛戎》;比如评剧《刘巧儿》、《花木兰》、《月清》;比如豫剧《樊梨花》、《穆桂英挂帅》、现代豫剧《清风茶社》;比如花鼓戏《刘海砍樵》;还比如黔剧《秦娘美》、《奢香夫人》等等。通过戏曲音乐的鉴赏,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国作为东方的文明古国拥有这么多独具风貌的文化遗产和令人称赞的表演形式以及传承至今的民间传说。这些都必将发挥戏曲音乐鉴赏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二、以戏曲音乐为内容丰富教育教学方法,是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的变革力量

高职院校音乐艺术欣赏教育既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教育,更是以音乐为教育平台,着重培养人文素质的教育,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教学体系应该是一个融合教学、课外指导、实践活动的大体系,音乐教育的内容应该是融音乐基本认知,基本实践能力的综合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完整体现音乐教育的内涵,才能真正达到音乐教育“育人”的目的[1]。有句俗语“未成曲调先有情”,在教学的开始情景导入是能否激起学生兴趣的敲门砖。例如京剧的戏曲音乐鉴赏教学中,可以先以脸谱知识为新课导入,关于京剧脸谱的来源在《乐府杂录》记载:“有代面,始自北齐,神武弟,有胆勇,善战斗,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着面具,后乃百战百胜,戏者,衣紫腰执鞭也。”京剧的脸谱颜色不同、图案不同、表情不同所象征的角色性格也不尽相同:红色脸谱代表忠贞和英勇,如:关羽;蓝色脸谱代表刚强,有心机的人物性格,如:窦尔敦;黑色代表刚正不阿,如:包公;白色代表阴险和疑诈,如曹操;绿色代表暴躁,如武文虬;黄色代表枭勇,如宇文成都等等。学生对脸谱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兴趣,更促进了戏曲音乐教学内容的深入。由严肃作词、姚明作曲的京剧歌曲《唱脸谱》被称为“京歌”,它是京剧曲调新的发展,传统与通俗的完美结合让戏剧更加具有感染力,让学生在教学中乐于学,《唱脸谱》中的歌词“……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使得京剧脸谱的特性更加映入人心。当然音乐教育教学中只是一贯的欣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欣赏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对戏曲音乐的认识较为生疏,戏曲中生、旦、净、末、丑的角色概念也比较模糊,在教学中,需要对戏曲中角色形象的讲解和艺术手段示范实践。如此才能真正的开阔学生对音乐的视野,提高其艺术鉴赏力。

三、以戏曲音乐为立足点增强音乐美学的感染力,是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助推器

艺术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因为审美能力体现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社会情感、健康心理以及人生目标与个人追求等综合素质,对促进社会文明与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2]。戏曲作品中艺术家基于戏曲功底“唱、做、念、打”,通过自身的二次创作把作品中人物角色演示地生动和形象。艺术家的表演和观众的欣赏一起构成了戏曲作品的审美特征。音乐教育教学中加入戏曲音乐鉴赏内容,让学生品味戏曲作品中的韵味,理解角色人物形象,熟知文场与武场的区别,了解唱腔和唱腔伴奏的知识,加深对戏曲的美学认知。戏曲音乐表演在实践活动中,作为连接作品与欣赏的中介环节,一方面担负着创造性的再现音乐作品,从而促进和推动戏曲音乐创作的繁荣和发展使命,另一方面又通过表演为听众提供审美享受,并进而影响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3]。例如,京剧剧目《贵妃醉酒》中扮演杨玉环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通过自身的艺术修养把杨玉环这一角色的心理情感自然生动地展现出来,她的期待与失落、苦闷与懊恼、欢喜与悲伤也通过剧情中前后三次的饮酒动作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他通过优美的歌舞动作,如三次衔杯,饮酒从掩袖而饮到随意而饮,从初醉到熏熏醉意表演的细致入微,其中衔杯、卧鱼、醉步、扇舞等身段动作难度堪高,演来却舒展自然,流贯着美的线条和韵律[4]。我国戏曲中著名的“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用自身独特的表演艺术把舞台上女性角色演绎地楚楚动人。戏曲音乐的鉴赏其本质是把作品蕴含的情感传达给观众,通过艺术家的舞台表演艺术把戏曲的美融入观众的内心深处,使人产生艺术的共鸣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都表达了关于美学的思想,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经济学手稿(1857-1858)》、《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等等。总的来说,“美与艺术的本质是历史发展的科学”。戏曲作品的的剧作家用自身高尚的美学理想创造出淋漓尽致的艺术形象。元曲四大家之一的汤显祖代表作《玉茗堂四梦》,以他真情立意的审美理想表达了当时的人们深切的愿望。汤显祖重视戏曲审美上的社会功能,特别是强调戏曲改革现实的作用[5]。“可以合君臣之节,可以浃父子之恩,可以增长幼之睦,可以动夫妇之欢,可以发宾友之仪,可以释怨妇之结,可以已愁愤之疾,可以浑庸弊之好”[6]。

总之,在高职院校日益发展的今天,音乐教育教学内容已经不在局限于歌曲的传教,而是通过丰富的艺术形式鉴赏不同类型的优秀作品,启迪学生的思想和内心的共鸣。戏曲音乐作品能给欣赏者带来美的体验和感受,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对音乐欣赏的空缺和自身的艺术修养,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同欣赏、讨论、模拟、体验。音乐教师应该主动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寻找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过程也需要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当然教学中的启发引导是不可忽视的,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形式不一的教学方法。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也是一个重要方面,鼓励学生多思考、勇于表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用精炼的文字语言概括戏曲音乐作品的中心思想、剧情、角色、乐队、唱法、以及表演家的心理情感和鉴赏者自身的欣赏感受,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不相同的。戏曲音乐的鉴赏教学离不开图书资料和网络多媒体等教辅资源,这些资源是服务教师教学的工具,更能使学生对戏曲鉴赏教学产生兴趣,学会欣赏。

戏曲音乐作品的“美”是戏曲艺术的主题,包含了生活中的美丑善恶。戏曲音乐的欣赏是当代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形式。在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中,学会审美和美育是提升我国民族文化素养的主线,正确的美学体验和审美认识是创造美的基础,戏曲音乐欣赏能够提升学生的对美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永兰.高职院校音乐艺术欣赏教学的思考[J].民族音乐,2011(3).

[2]石凯定.高职艺术课教学的三个重要环节[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徐景国.谈戏曲音乐表演活动的美学原理[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10(8).

戏曲音乐篇9

【关键词】中国戏曲;戏曲音乐;戏曲音乐文化;发展

一、戏曲音乐发展

中国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的、有机的戏剧艺术。而戏曲音乐是戏曲重要的元素,可以集中地表现戏剧的内容。戏曲音乐包括声乐部分的唱腔、韵白和器乐部分的伴奏、开场及过场音乐。中国戏曲音乐是以群体风格、地方风格、民族风格为特征的。其发展历史 悠久,民歌、百戏音乐、唐代的歌舞音乐和宋代说唱艺术音乐是其发展的基础。在现当代,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典型品种,对戏曲音乐旧瓶装新酒、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以及对传统戏曲音乐的抢救、改善、发展、创新措施是音乐文化行为的重要方面。

二、戏曲音乐文化内涵

中国戏曲音乐是在中国民族音乐百花园的土壤中繁衍发展起来的,它的内涵及外延,形式与内容,风格与色彩,集中的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最高水准,是我国各门类音乐的集大成者。中国戏曲是世界上比较独特的艺术现象,尤其是戏曲音乐,形成了与世界、特别是欧洲音乐迥然不同的风格及色彩。

戏曲音乐是以音乐展示剧情塑造戏中的人物形象,推动戏剧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它与戏剧表演紧密结合,并为戏剧表演服务。凡能流传下来的戏剧大都有优秀的剧本,又有美妙的音乐.

三、戏曲音乐文化的研究现状与意义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路应昆教授提出,从“腔依词”和“活腔活唱”为特征的南北曲, 到无格无律的明代民间土腔俗调和清代“乱弹”的兴起,意味着戏曲音乐大的解放。戏曲音乐的研究越来越引起重视,地方性戏曲音乐的发展、走向的理论探讨,近几年一直在持续不断地进行。作曲家对戏曲音乐的创作不断尝试和探索;戏曲音乐在演唱形式、唱法、乐队组成以及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作曲技术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戏班子、剧团等文艺团体对戏曲音乐与表演在结合形式也在进行开拓和创新;戏曲音乐的文化现状目前是比较值得欣慰的,但是,戏曲音乐应该在发展中进行大力推广。

四、戏曲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1.戏曲音乐的传承。

(1)大众戏曲音乐与基础戏曲音乐 教育。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音乐无论是在音乐表现形式,还是音乐语汇的运用上均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它不仅是一种音乐现象,也反映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政治 、 经济文化以及民俗语言、美学观点等状况。采用这样的传统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加强世界音乐文化的交流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对于学校戏曲音乐教育可以明确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教学理念,培养具有传统音乐素养的教师,对调动各方资源配和教学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2)专业戏曲 音乐 人才的培养

我国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专门培养戏曲音乐人才的学校和专业。一方面,音乐在戏曲中的地位没有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对音乐上的投入不够。一个剧种如果没有音乐人才接班,这个剧种的前景让人担忧,所以戏曲音乐创作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戏曲音乐的传承离不开发展,而发展也离不开传承,传承也必须有新的创造和突破。发展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保留其特色与精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意义。理清传统承继的脉络是继承传统的基础,也是发扬传统的前提。面对文化裂变的时代,戏曲音乐必须寻求发展。而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的创新。

2.创作思维的多元化

(1)继承与开放的结合。在不损伤本民族审美观念和不失本剧种音乐特色的基础上,将戏曲音乐 现代化,可以在演唱形式、唱法、乐队组成以及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作曲技术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另外,与其他 艺术形式的结合,如与动画。可以保留经典唱段,压缩冗长部分,在不影响经典唱腔和固有旋律下,配乐中加入适当现代元素,二度创作和录音,这是戏曲音乐与动画结合中的创作手法。动画使戏曲更具活力与动力,加上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使二者的结合具有无限魅力。打破传统乐队作伴奏方式进行创作上创新,加入管弦乐队伴奏等手段,同时,对戏曲音乐特色乐器,打击乐的运用予以保留。在演唱中,在戏曲片断中加入合唱,伴唱等手法,从而使戏曲中的人物表现力,气势渲染力得到加强。

(2)纵向与横向的结合。“纵向”是指继承戏曲音乐本身的优秀传统;“横向”是指多方借鉴,广收博采。事实上, 中国戏曲音乐创作思维上纵向与横向的结合,由来已久,并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如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也在纵向继承京剧音乐的基础上,横向借鉴了汉调音乐中的[南梆子]、[四平调]等精华,丰富了京剧音乐;程砚秋甚至在京剧《锁麟囊》中,借鉴了美国著名电影明星珍丽梅唐娜的歌唱,可以称得上是横向借鉴的典范。

(3)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创作方式在戏曲音乐创作中,既可以居高统观全局、掌控大势,又可以抓住各环节之间各个链条,从局部上强化各自的特长。

3.创作方式多样化

(1)创作技巧的创新。戏曲音乐的创新,是一项复杂而具挑战的任务。如果说,创作思维的创新是这项系统工程中的“软件系统”的话,那么创作技巧的创新就是这项系统中的“硬件系统”。换言之,思维创新是无形的,而技巧创新则是有形的,是思维创新的具体落实与有效载体具体而言的,戏曲音乐创作技巧的创新,主要可以从旋律的创新、声的运用和配器的运用来体现。

(2)唱腔旋律的创新。唱腔是戏曲音乐的主体,而旋律又是唱腔的灵魂,也是音乐最主要的表现手段。旋律把高低、长短不同的乐音按照一定的节奏、节拍、调式、调性关系组织起来,塑造出感人动人的音乐形象,表现特定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情感。唱腔旋律具体表现在旋律因素的创新、板式的创新、流派的创新等方面。在戏曲音乐中,唱腔音乐的创新是戏曲音乐创作的关键。它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旋律的创新、拖腔的创新、板式与节奏的创新、调式与调性的创新、板式结构布局的创新、各行当之间不同唱腔互相转换的创新,演唱形式及伴奏形式以及伴奏乐器的创新,等等。

事实上,戏曲音乐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具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力,也是在继承和不断推陈出新的基础上的结果。无论哪一种地方戏曲音乐,都是通过不断吸取其它剧种唱腔的精华而成长壮大的。所以,要想我国戏曲音乐发扬光大,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我们必须在发展中继承传统,在创新中求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遂今.中国大众音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

[2] 田同旭.论古代戏曲音乐的形成和民族文化融合.山西大学学报, 2007,(9).

戏曲音乐篇10

关键词:MIDI技术;传统戏曲;音乐制作

0 引言

随着MIDI技术的日趋成熟,被越来越广泛的应与当下的音乐制作当中,在电视音乐、网络音乐、商业音乐等各个音乐领域广为可见,成为当代音乐必不可少的标志之一。传统戏曲作为我国的国粹,其种类丰富唱腔各异,但由于人才缺失及理论匮乏这两大问题的局限,我国传统戏曲音乐制作事业进展缓慢,在MIDI技术成熟的今天,已有不少戏曲工作者开始MIDI技术运用到了传统戏曲音乐的制作当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从目前来看,我国传统戏曲音乐制作中MIDI技术的运用还十分有限,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缺乏系统化的深入研究以及科学的理论指导。

1 MIDI技术概述及其在音乐制作中的优势

(1)什么是MIDI技术。MIDI这一名词是由Sequential Circuits史密斯提出,于1983年以一种交流协议的形式诞生于世。实质上MIDI是指MIDI乐器与计算机或MIDI乐器之间的一种交流协议,但从现今的广义上来看,MIDI已成为MIDI合成器的统称,并且除了代表接口协议以外,其还指代MIDI为扩展名的音乐文件。如今MIDI作为多媒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多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得到了推官和普及。

(2)MIDI技术在音乐制作中的优势。IDI技术具备着音效多元、模拟仿真、使用便捷等多项优势,特别符合当下音乐发展的潮流性需求,因此受到了广大音乐制作者的青睐,得以广泛应用于现代音乐制作领域。

1)音乐保存上的优势。以MIDI格式保留的音乐文件,占用内存的空间相对较小。大家都知道声音是以波形的形式存在的,通常我们采用的WAVE音乐文件格式就采用了波形的记录形式,其文件对声音具有真实的还原效果,但通常会占用很大的内存空间,而MIDI形式的音乐文件,只是将乐曲的关联信息(如乐器、音符、音调等)以数字代码的形式记录下来。相比之下文件的大小的实用比就要高出很多。2)曲目创造上的优势。传统乐谱形式的音乐创造过程存在着诸多的弊端,这一陈旧的创作记录方式很难充分的还原作曲者内心深处真实的声音,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缺点极为突出。如今,随着MIDI的诞生与普及,作曲者充分还原内心深处声音的这一诉求得到了很好的解决,MIDI可以记录演奏家、指挥家、作曲家及录音师等有关音乐的全部信息,并且可以直接实现了对这些信息的编辑与传递,这种可以将作曲、演奏、指挥、录音的方式,可以完美的完成内心声音的外化过程,超越了传统音乐创作及制作的低效方式,将作曲、演奏、录音融为一体一气呵成,大大提高了创作与制作的质量和效率,满足了现代音乐制作的需求。

2 MIDI技术在传统戏曲音乐制作中的应用

在MIDI普及的大环境下,我国戏曲工作团队的一些开明人士展开了将MIDI融入传统戏曲音乐制作的尝试,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但由于MIDI的应用在我国还为时不久,技术相对略不成熟,现阶段在我国传统戏曲音乐制作中的运用还停留在探索性的初级阶段,但这初步的尝试也为我国传统戏曲音乐制作增添了不少的色彩,使其兼具了现代特色与民族韵律焕发出新的艺术色彩。

(1)传统戏曲音乐制作需要MIDI技术

1)传统戏曲音乐改革。我国传统戏曲音乐在新的社会形势下面临新一轮的改革,这一机缘为传统戏曲音乐制作引入MIDI技术创造了先决条件。传统戏曲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需求,传统戏曲音乐制作的改革势在必行。在当今中心音乐文化相交融的大环境下,来自西方的复音音乐形式后来居上,在大众中备受推崇广为流传,相较之下传统戏曲的曲风就略显单调,此时将MIDI技术应用于传统戏曲音乐制作就显得十分必要,通过MIDI技术的处理使传统戏曲音乐在表现方式上更加丰富鲜活,音效传播方式上更加饱满立体,赋予了传统戏曲音乐更具时代气息的新方向,助其赢得了广大观众的青睐。2)传统戏曲音乐创新。在当下传统戏曲音乐人也在不断追求传统戏曲音乐的创新,这一举动也大大的推进了MIDI技术在传统戏曲音乐制作中的应用,在传统戏曲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戏曲音乐工作者对其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止,不论是对传统戏曲音乐的曲目创作,还是对传统戏曲音乐的唱法演技,他们都在孜孜不倦的改进完善推陈出新。如今计算机科技时代的到来,更是激发了传统戏曲音乐工作者们创新的斗志,陈旧单一的传统戏曲音乐制作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求新思变的要求,于是将MIDI技术这一先进技术融入传统戏曲音乐制作就引起了关注,MIDI技术凭借得天独厚的科技优势,通过先进的音效科技结合技术,成为传统戏曲音乐工作人的新宠。3)大众审美要求影响。在我国传统戏曲音乐是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传统戏曲音乐受众的广大人民群众,自然会也对传统戏曲音乐产生极强的反作用力,因而当代大众的审美趋势也影响着传统戏曲音乐的发展。如今科技进步时展,大众的审美要求也不断攀升,多元文化发展并存的大众审美大环境下,传统戏曲音乐受其驱使格局也随之变化,新兴的大众审美要求传统戏曲音乐向着多元化发展提升,而MIDI技术的加入刚好可以促使传统戏曲音乐表现力的提升与丰富,满足大众审美的主流需求。

(2)传统戏曲音乐制作中MIDI技术的应用形式。现阶段 MIDI技术在我国传统戏曲音乐制作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应用方式:

1)录制MIDI合成带形式。以录制完整的MIDI合成带为目标,将主打击乐和主奏乐器先行导入软件,再将人表演发出的各类声音导入新建的轨道,最后整合各种声音进行整体的调整与把控,将其进行专业的声音处理转换,最终完美的以录音带形式得到留存。近些年来,电视台、广播电台、出版社等在进行各类影视音像出版物的制作中,都要现在录音棚内完成录音,再进行口型录像采集工作,之后利用电脑合成处理,将其整合成完美的最终作品。MIDI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传统戏曲音乐制作的效果与质量,从而近年来很多曲艺节目以及各类晚会的制作,都选择采用这种先进的方式,以确保在节目播出的完美效果。与此同时MIDI合成带的录制,不仅可以提供完美的最终效果,其对于传统戏曲音乐制作的现场表演也有做极大的帮助,事先录制好MIDI伴奏带的情况下,大大降低了传统戏曲音乐现场表演对人手的要求,只需几个打击乐手配合事先用MIDI技术合成的先前录音伴奏,即可达到很好的演奏效果,在大大节约人力物力的情况下确保了演出的最佳音效质量。2)制作MIDI配乐、特效形式。将MIDI技术用以制作单独的配乐及特效,传统戏曲音乐的整体效果不是依靠人便可以完美表现的,其需要技术创新的支持与推进,这时MIDI技术就成为了最佳选择从而在传统戏曲音乐制作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很多旧的传统戏曲音乐元素经过NIDI的处理,焕发出不同以往的新鲜色彩。用MIDI技术不仅可以轻松制作出便于反复使用的舞蹈配乐及幕间曲,而且还可以合成出许多逼真的特效,如惊涛骇浪,风雨交加、鸟语虫鸣、流水潺潺、山崩地裂、枪林弹雨等声势浩大极难模拟的声音效果,打造出空灵、诡异、虚幻等概念性音效氛围,极大程度的扩展与延展了传统戏剧音乐制作的空间,更好的发挥和凸显了传统戏剧音乐的艺术效果

3 提升MIDI技术在传统戏曲音乐制作中的效果

随着MIDI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的更型换代中乐器音源的储量和质量也不断提升,这样一来使现今MIDI技术下的音乐制作成本更为低廉,为当下的音乐制作行业创造了喜人的前景。而如今的传统戏曲音乐制作,不仅传承了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戏曲精华,而且还融合了文学、舞蹈、美术、灯光等多种艺术资源,在新形势下对音效的要求更为丰富,这样一来,如何合理的运用MIDI技术,为传统戏曲音乐制作服务,降低制作成本,提升音效质量,就成了当下的首要问题。要提升MIDI技术在传统戏曲音乐制作中的效果,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MIDI技术在传统戏曲音乐制作中的自然融合。MIDI技术虽然可以进行高端的音效处理,但将其自然和谐的融入传统戏曲音乐制作当中还是需要花些心思的,不能一味的技术性生搬硬套,否则难以实现传统戏曲音乐制作的完美效果。1)MIDI技术与唱腔的自然融合。传统戏曲音乐中人物唱腔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人物的刻画,剧情的发展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堪称传统戏曲音乐的灵魂,因此当将MIDI技术运用到传统戏曲音乐制作当中时,切记一味追求华丽的音效而使伴奏音乐盖过主人公的唱腔,造成喧宾夺主的不和谐效果。要思考性的灵活运用MIDI技术,用其丰富多变的音效处理功能,最大程度的配合唱腔,营造完美的传统戏曲音乐制作效果。2)MIDI技术与乐器的自然融合。在传统戏曲音乐制作过程中,首先演职人员要学会适应MIDI这一些的演奏形式,做好自身的配合协调,其次在MIDI技术运用的时候,也要遵循传统戏曲音乐的演奏形式,在合理的范文内突破创新,与乐器的演奏自然融合,相映生辉。3)MIDI技术与打击乐器的自然融合。由于传统戏曲音乐有着不同的剧种,所以在不同剧种的演奏时,其打击乐的伴奏风格也各不相同,所以在传统戏曲音乐制作中MIDI技术的运用要注意选用传统的打击乐器来制作合成,从而自然地与传统戏曲音乐制作相融合,在达到戏曲意境、情感的顺畅表达的同时,有效的保留各种不同的传统戏曲音乐风格。4)MIDI技术与音响的自然融合。传统戏曲音乐制作过程中,MIDI技术的运用对音响质量和人员技术的要求都十分可苛刻,在制作过程中要求演职人员都有佩戴监听耳机,从而便于其专注认真的密切与MIDI技术合成的音效进行配合,达到完美的整体效果,与此同时MIDI技术操作人员的技术也要精湛熟练,适当的控制好音量,与现场诸多因素共同协调配合,才能将现场音乐与音响效果自然融合,提升MIDI技术在传统戏曲音乐制作中的应用效果。

4 结论

如今计算机技术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全新的信息化数字时代已经到来,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影响,当然传统戏曲音乐的制作也不例外,如今MIDI技术的出现与成熟,无疑是为我国传统戏曲的创造添上了有力的一笔,其方便的设计制作形式,简单的使传统戏曲音乐制作中的音乐与音效达到完美的境界,创造出了更多为人民广泛喜爱的传统戏曲音乐,并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开启了我国传统戏曲音乐制作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王秀一.现代MIDI与传统戏曲音乐[J].福建艺术,2000(03).[2]易立.戏曲音乐MIDI探讨[J].戏剧之家,1999(02).

[3]刘云峰.锡剧音乐的继承与发展―――现代MIDI音乐和传统戏曲音乐的有机结合[J].剧影月报,2006(06).

[4]杨海军.电脑音乐制作和戏曲音乐的关系[J].当代戏剧,2009(05).

[5]刘克忠.MIDI与戏曲[J].当代戏剧,2006(04).

[6]刘仲琪.戏曲广播剧的制作创新―――谈MIDI新技术运用[J].声屏世界,2000(07).

[7]马希平.MIDI―――现代电子技术在音乐中的应用[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92(01).

[8]何乐艺.合成器在戏曲乐队的作用[J].戏文,2005(02).[9]王季纯.戏曲音乐表现的新手段──谈电脑音乐在越剧音乐创作中的运用[J].艺术科技,199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