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10:57:11

戏曲艺术

戏曲艺术范文篇1

一、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是集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之大成,经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具有颇为丰富的各种表演手段。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过程。所以,提倡学校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戏曲艺术含有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因此,对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欣赏,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纵观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出现了歌唱性乐曲教学的单一局面,课堂上常见的是中外名曲,我国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诸如戏曲、曲艺所见甚少。有些学生对西方音乐卓有兴趣,对贝多芬,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了解掌握较多,而对中国音乐杰作知之不多。尤其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甚少。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徽班进京,什么是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与代表人物知之甚微;对中国自己的戏剧创作大师象关汉卿、汤显祖、王实甫、田汉、夏衍等知之甚少;对古往今来著名的戏曲剧作《西厢记》、《窦娥冤》、《桃花扇》、《白蛇传》、《红灯记》、《白毛女》、《沙家浜》缺乏了解。这种现状与当前我国音乐素质教育极不吻合,要打破这一僵局,必须作出极大的努力。

实践证明:艺术形式与艺术追求和思想意识与精神风貌密切相关。不同的形式与追求其结果不尽相同。时下,从中小学音乐教育找到与戏曲艺术结合的切入点异常重要。通过戏曲艺术教学,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乐曲,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中小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追求与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中小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音乐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演唱才能的重要途径

实践证明在中小学校开设音乐戏曲,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戏曲是一种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术、杂技等诸多表演技能和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唱念做打行行俱全,中小学生通过初学可置身于戏曲艺术熏陶之中,将使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不断提高。那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曲目和唱段,如“花木兰”、“表花名”、“小放牛”、“:小姑贤”、“小女婿”,以及“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穿林海跨雪原”等,不但把学生带入了优美的境界,同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也得以丰富和提高。

戏曲艺术教育的初级阶段是了解和赏析的阶段。教师从戏曲的形成、发展、历史的沿革出发,试从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识入手,将学生逐渐引入戏曲艺术的欣赏之中。由欣赏著名艺术家,如梅兰芳、马连良、尚长荣、叶少兰等有代表性的演唱与表演,进而发展到对戏曲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内容主题及典型人物的分析与鉴赏。转要把赏析与学唱、学做结合起来。除课堂教学外,还可通过看录相、听录音、看演出、参观演出前的准备工作等形式,让学生直接接触戏曲表演艺术实际。通过真真切切的看和明明白白的听,化被动为主动,很快进入学唱阶段和学习表演阶段。只有进入这样阶段,学生的鉴赏力才能得以升华。这一阶段要努力开发学生内在的表演才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喜好,选择一些易学、易唱、易做的剧目进行学唱与学做,使之循序渐进地步入不同角色和人物的学习之中。象京剧《沙家浜》,“智斗”一场,评剧《花为媒》,表花名一折都可根据不同角色,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一改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为全方位音乐教学模式。三、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因此,在戏曲艺术教学中有一点不可忽视,即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这主要体现在现代戏曲中,特别是象杨子荣、郭建光、李铁梅等典型的艺术形象,通过学生传唱,振奋他们的精神斗志。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普通政治课所不能替代的。

当然,传统戏也同样具有德育功能。如歌颂民族英雄主义、杰出爱国将领、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剧目有:《岳母刺字》、《苏武牧羊》、《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红灯照》、《秋瑾》等;体现正义、惩恶扶善、舍已救人精神的剧目有京剧《赵氏孤儿》、《除三害》、《铡美案》、《赤桑镇》等;取材于历史名著和历史故事的剧目有《打渔杀家》、《将相和》、《霸王别姬》、《打龙袍》、《二进宫》等;其他剧种、曲艺等也是同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好戏,如评剧《井台会》、《打金枝》、《茶瓶计》、《三节烈》等戏曲教育都丰富充实了音乐艺术教育,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力的提高,对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在中小学校中普及和推广戏曲教育既是继承与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

四、实施戏曲艺术教育的建议

在认清对中小学生音乐课和课外活动进行戏曲知识学习与演唱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更应抓紧实验操作。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面上调查,摸清底数,选择确立好试点校、试点班。由点带面,让典型带动一般,先进行普及戏曲基本知识的工作,然后步入实际课教学。

戏曲艺术范文篇2

1独创的剧情结构

《粉墨春秋》讲述了清末民初发生在北国梨园戏班喜顺班中三个武生之间发生的故事。该剧突破了舞剧以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为线索的情节模式和思维习惯,以同门学艺的三个武生(大师兄——长靠武生,艺名汪一霸;二师兄——短打武生,艺名“武潘安”;小师弟——撇子武生,名字叫黑豆)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演绎他们在爱恨情仇中的成长历史。剧中,师傅严厉认真,众弟子勤奋刻苦,但是生活和命运却使他们经历了世态炎凉、人生沧桑。原本一个天资不灵、条件不佳的小徒弟,能够遵循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勤学苦练,发奋自强,最终成就了自己的戏剧人生。《粉墨春秋》在剧情的交待与处理上,正如著名舞蹈编导姜钢所说:“所有的情节处理都很巧妙,没有那么多的哑剧,没有那么多的过渡,只用一个行为、一个调度就完成了情节的递进,让人看得清楚,看得明白。[1]”此剧通过三个梨园师兄弟的故事,歌颂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变革创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给广大观众展示的不仅仅是艺术者的艺术生涯,更是一幅幅人生的生活画卷,又如一部章回体小说,每一幕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每一个故事又是全剧的组成部分。舞蹈艺术由于受到肢体语言表达形式的局限,一般不易表达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粉墨春秋》在剧情方面的构思有着“寓戏与舞”的特点。大师兄和二师兄先后以不同的戏曲舞蹈片断,展示着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和人生的辉煌历程,然后又以不同的遭遇出局,这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境况在舞剧中得到巧妙的展现。本剧着力刻画的是小师弟“撇子武生”:他在戏班经历了离散的厄运之后,在燕儿的陪伴和鼓励之下,最终走出人生和事业的低谷。他在家猴与野猴的嬉戏中,无意间发现戏剧武行另有作为的契机,勤奋苦练,反复琢磨,终于成就了“美猴王”的传奇,在戏行里闯出一条生路。这充分体现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民族传统理念。正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以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和严谨而又多层次的结构成为喜剧芭蕾的顶峰之作,《宝石花》采用交响芭蕾的手法,让舞蹈成为抒情、叙事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粉墨春秋》也将以她独特的戏剧构思与中国古典小说结构相结合的模式,独领舞蹈艺术的风骚。

2新颖的舞蹈语汇

《粉墨春秋》突破了艺术门类之间的清规戒律,将戏曲表演艺术融入到民族舞蹈的语汇之中,创造了新颖的舞蹈语汇,有着“以舞化戏”的效果[2]。这样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舞蹈编导的难度,加大了舞蹈演员表演的难度。全体演职人员知难而上,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戏曲艺术表现得既不失原汁原味的特色,又体现出对戏曲艺术经典的全新诠释。首先,对于戏剧情节的提炼与处理,使得舞剧增强了戏剧的戏份。例如,剧中大师兄表演的《挑滑车》不仅好看,也有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黑豆”在表演中把车旗变成靠旗,在他的想象中要由达子变成一个高宠,或者由武行变成大角,这个形象反复几次,形成鲜明的舞蹈语汇,把人物的追求形象化,充分体现了编导的苦心和智慧。又如,在二师兄表演的《杀四门》中,编导抓住“四门”这个概念,把舞蹈的抽象化运用在舞美的具象化处理上,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不仅显现了舞者的身份,而且表达了二师兄面临的走投无路的处境,为剧情的发展做了进一步的铺垫,表现力极强[1]。其次,《粉墨春秋》把山西地方戏曲的元素和表演形式纳入到中国民族舞蹈艺术的技巧之中,不仅使得中国的民族舞蹈增添了新的舞蹈语汇,而且有利于戏曲艺术的传承和普及。舞剧把戏曲艺术中特有的“抖髯”、“水袖”、“跷功”舞蹈化,拓展了民族舞蹈的表现境界,丰富了舞剧的表现内涵,增加了舞蹈的表演形式。例如,“抖髯舞”中的“抖髯”原本是戏曲中的髯口表演,一般由戏中戴长髯的人物由头部颤抖带动髯须颤抖,采取摆、点、甩的动作表达戏曲中人物的情感。《粉墨春秋》的编导把“抖髯”编排成群舞的形式,在中国民族舞蹈中是首次登台亮相,观众眼中看到的“抖髯舞”舞得满台须生,在髯口的翻飞中,透出伶人的执着与顽强,极富冲击力。“水袖舞”中的水袖,是中国京剧的特技之一,它通过演员在舞台上运用水袖的修长、多变来表现人体形态和思想感情,夸张表达人物情绪时放大、延长的手势。水袖的姿势有数百种,例如抖袖、掷袖、抛袖、挥袖、拂袖等等。在《粉墨春秋》的“水袖舞”中,虽然舞蹈演员有着与戏曲演员一样的扮相,但是舞蹈的“水袖舞”在服装设计上却有别于戏曲,其中做了许多改革探索。此外,男扮女伶表演的“跷功”,是一门几乎要绝迹的蒲剧功夫,也被融入到舞剧的舞蹈表演之中[3]。剧中六位在长条凳上表演“采跷”的男旦,都穿着木制的类似三寸金莲一样的跷鞋,再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妇女裹脚的生存状态。这些创新技巧,不仅体现了民风习俗,而且使得舞剧增加了肢体语言的表达类型;不仅让广大观众欣赏到了功巧绝伦的戏曲绝技,还能使观众领略到民族舞蹈柔美动人、多姿多彩的一面。这充分体现出编创者强烈的创新意识,反映出他们对民族戏曲艺术自觉传承的精神。

3体现戏曲特点的舞美设计

戏曲艺术范文篇3

第一,是要把剧目整理成为具有统一主题思想、一条线贯穿到底的完整艺术,庞杂的东西都不要。但是这件事情不是坐在书房里可以办成的,这是一个原则问题。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何把戏曲搞得非常统一,让这些艺术都能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地为一个主题服务,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第二,戏曲把这么多艺术综合在一起,它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综合。综合是为了一个目的,要表现戏的主要思想,要创造性格统一的人物,而且要创造一种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互相纠葛、矛盾。所以,戏曲叫综合艺术。但是这里面也存在若干困难,它综合的那些艺术,各有各的个性,很不一样,有最长于抒情的,有最能表现深刻内容、表现思想的。比如,戏曲里面的文学部分即唱词,这是最具有思想上的鲜明性的,而音乐则比较长于抒情。这样一类艺术,在表现内容方面的确有它的长处,但是另外一个极端则完全是技艺、武打。把这种东西和文学综合在一起,谈何容易!这样做,必须要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一定要求它统一于一个内容,这就是一个矛盾重重的复杂问题。

第三,戏曲是要表现内容表现人物的,那么所有的艺术到了戏曲中间来以后,就不能不把它放在其便于发挥所长的地方来运用。各种艺术在整个戏曲中间,有它一定的位置,有它一定的职能,也有它一定的局限性。要把它的长处运用在戏里面,为整个戏的主题思想尽可能地尽应尽的责任。它的长处用得恰当,它就能够对表现高度的思想性起一定的作用。比如京剧《三岔口》这个戏,它前面有故事,后面也有故事,中间有这么一段戏,这段戏话很少,这几个人物,谁是正面人物,谁是反面人物,观众是知道的,在这个地方去摸着、打着,它才能为表现人物的思想,发挥一定作用。第四,这些不同的艺术大概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叫空间艺术,或者叫造型艺术,一类是非造型艺术。比如音乐它就不是造型艺术,是表现情绪的。音乐这类东西是时间艺术,你在一个大厅里奏交响乐可以,你在一间房子里把交响乐拿来放也可以,效果还是会出来的。当然,声间大小,真实感也会有些程度地不同。

另外一类叫空间艺术,如舞台美术、服装等等。空间对于它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时间是无所谓的,这两种艺术是相当不相同的,现在,要把它结合在一个艺术里面,如何使它统一起来?这两种艺术综合在一起的时候,不能使人有还是两种艺术之感,这也是综合艺术里面的一个问题,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有个关键问题必须弄明白———那就是应当懂得表演。

艺术有个特点,它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统一在一个风格里,这很为重要。这里又有一个关键应当弄清楚,就是节奏性。因此,为了求得风格上的统一,就必须把所有艺术的节奏感强调起来。第五,最后我想谈一谈,直到今天,戏曲的综合工作并没有停止,它还在不断地加进新东西。

戏曲艺术范文篇4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且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艺术,是综合各种艺术成分浑然一体的。唱、念、做、打是戏曲的突出特点,行腔转调、发音吐字,都有一定规矩和要求,而做工的手、眼、身、法、步,都要经过专门的严格训练,念白的韵白和口白均要有音乐性,武打要干净利落、稳妥准确、轻捷灵便。其表现手段的程式要求更是严格,唱、念、做、打和音乐伴奏以及服装、化妆、布景、道具等都有一定格式。它集中国各民族文化之大成,是经过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是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体现了中国民族艺术文化发展过程。所以,高校艺术教育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艺术事业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积极性。

目前高校大多数学生喜欢流行歌曲、摇滚乐等,有些对西方音乐也颇有兴趣,然而对中国音乐却提不起兴趣特别是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更少。不知道“徽班进京”、“四大名旦”、“四大须生”是什么,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与代表人物、中国的戏剧创作大师缺乏了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在提高,越来越认识到了发达国家所重视的通才教育的重要性。许多国家以立法或者国家计划的形式把戏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规范化,而我国这种现状与当前艺术教育的要求极不吻合,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下大力气来抓。

戏曲走进高校艺术教育的课堂是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通过戏曲艺术教育,使学生认识、掌握戏曲艺术的特点和规律,扬长避短,发扬光大,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要让学生知道,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唱段,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高校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才能的重要途径

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开展戏曲教育,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政府正积极推广素质教育,这既是为了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解决学生将来适应社会需要的问题。与潜移默化地提高人的修养的音乐、美术相比,戏曲对人不但有类似的潜在影响还能更直接的改善、提高人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音乐、美术的学习和训练对非专业人士来说主要是提供一个基础,使之将来能进行个体的单项艺术欣赏和艺术活动,而戏曲是综合的艺术,是一种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武术、杂技、布景、道具等诸多表演技能、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唱、念、做、打,行行俱全;手、眼、身、法、步,都要经过严格训练;甩发、拍须、抬袖、台步等都有一定格规。高校学生通过学习戏曲艺术,可置身于戏曲艺术的熏陶之中,将使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不断提高。那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曲目和唱段,不但把学生带入了优美的境界,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得以丰富和提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戏曲艺术范文篇5

第一,是要把剧目整理成为具有统一主题思想、一条线贯穿到底的完整艺术,庞杂的东西都不要。但是这件事情不是坐在书房里可以办成的,这是一个原则问题。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何把戏曲搞得非常统一,让这些艺术都能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地为一个主题服务,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第二,戏曲把这么多艺术综合在一起,它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综合。综合是为了一个目的,要表现戏的主要思想,要创造性格统一的人物,而且要创造一种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互相纠葛、矛盾。所以,戏曲叫综合艺术。但是这里面也存在若干困难,它综合的那些艺术,各有各的个性,很不一样,有最长于抒情的,有最能表现深刻内容、表现思想的。比如,戏曲里面的文学部分即唱词,这是最具有思想上的鲜明性的,而音乐则比较长于抒情。这样一类艺术,在表现内容方面的确有它的长处,但是另外一个极端则完全是技艺、武打。把这种东西和文学综合在一起,谈何容易!这样做,必须要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一定要求它统一于一个内容,这就是一个矛盾重重的复杂问题。

第三,戏曲是要表现内容表现人物的,那么所有的艺术到了戏曲中间来以后,就不能不把它放在其便于发挥所长的地方来运用。各种艺术在整个戏曲中间,有它一定的位置,有它一定的职能,也有它一定的局限性。要把它的长处运用在戏里面,为整个戏的主题思想尽可能地尽应尽的责任。它的长处用得恰当,它就能够对表现高度的思想性起一定的作用。比如京剧《三岔口》这个戏,它前面有故事,后面也有故事,中间有这么一段戏,这段戏话很少,这几个人物,谁是正面人物,谁是反面人物,观众是知道的,在这个地方去摸着、打着,它才能为表现人物的思想,发挥一定作用。

第四,这些不同的艺术大概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叫空间艺术,或者叫造型艺术,一类是非造型艺术。比如音乐它就不是造型艺术,是表现情绪的。音乐这类东西是时间艺术,你在一个大厅里奏交响乐可以,你在一间房子里把交响乐拿来放也可以,效果还是会出来的。当然,声间大小,真实感也会有些程度地不同。另外一类叫空间艺术,如舞台美术、服装等等。空间对于它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时间是无所谓的,这两种艺术是相当不相同的,现在,要把它结合在一个艺术里面,如何使它统一起来?这两种艺术综合在一起的时候,不能使人有还是两种艺术之感,这也是综合艺术里面的一个问题,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有个关键问题必须弄明白———那就是应当懂得表演。艺术有个特点,它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统一在一个风格里,这很为重要。这里又有一个关键应当弄清楚,就是节奏性。因此,为了求得风格上的统一,就必须把所有艺术的节奏感强调起来。

第五,最后我想谈一谈,直到今天,戏曲的综合工作并没有停止,它还在不断地加进新东西。能够说,我们的戏曲到了这个时候,就再不要新的成分了吗?难道我们的戏曲已经达到饱和点了吗?这是不可能的。特别是要表现现代生活的时候,它更要吸收很多东西。

戏曲艺术范文篇6

一、关汉卿生活的时代背景

关汉卿,号已斋、己斋叟。生卒年月不详,大概出生于1220年的金代末年,卒于1300年的元成宗时期。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一统天下的时代,疆域空前辽阔。但蒙古统治者实行黑暗的种族统治,将人分为四等。蒙古人最高贵;以西域人和较早归附蒙古的色目人为次;原金朝境内的契丹、女真族、汉族等称为汉人,为第三等;最底层是原南宋境内各族人民,被称之为南人。元还实施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民族政策,如不允许汉人习武打猎、买卖、夜间行走、不允许结社集会,为禁止汉人私藏兵器只能数家人合用一把菜刀,汉人打死蒙古人要偿命,反之只需要进行较少的赔偿。尽管元朝时儒家思想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孔子、孟子都获得非常尊崇的封号,元还专设保护文人士子的儒户阶层,但在这些种族制度之下,文人士子的地位较一般汉人更为低下,素有“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其社会地位仅仅高于乞丐。元得天下不过98年,其中前数十年停止科举,完全断绝了中国文人士子历来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的政治出路。元末时虽然恢复了科举,但名额极其有限,加上科场的黑暗,终元一朝能走上仕途的汉人不过五六百人而已,绝大部分文人士子仍然没有出路。即使侥幸做上了元朝的官员,但按元朝的规定也只能终生沦为下僚得不到重用[1]18。文人士子在元朝不仅沦为贱民,而且穷途末路、生活无着。曾经天之骄子的士子们或是沦为刀笔吏,或是当账房先生,甚至沦为乞丐。也有些士子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与往昔自己所看不上的民间艺人合作,加入到戏曲艺术的创作活动之中,甚至自编自导自演。关汉卿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他的作品题材多样、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与艺术成就,被后世评价为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尊称其为曲圣,在古代戏曲艺术上的地位成就极高。但这样一位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作品的杰出的梨园领袖,在元朝的大环境下,正史中竟无半点记载,连其出生地、生卒年月都皆不可考,只能从一些零星的资料进行推测,可见当时文人士子生存环境之恶劣,社会地位之低下。

二、关汉卿作品中的反抗精神

关汉卿所处的时代虽然黑暗,但他生性豁达,自诩为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即使是怀才不遇,关汉卿也能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生活并从事创作。这点在他的作品中也有很深刻的体现。他创作了大量揭露时代黑暗的作品,对社会不平进行酣畅淋漓抨击的同时,又对弱小者的反抗意识和行动给予了热烈的褒扬和歌颂,其晚年写成的《窦娥冤》就是其中一部代表作。《窦娥冤》讲述了一个极其可怜的年青女性窦娥的悲惨身世。她三岁丧母,七岁被父亲典押给放高利贷的蔡婆婆当童养媳,十七岁结婚不久丈夫又离世,窦娥成为了寡妇。虽然如此,这个不幸的女性依然恪守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孝顺婆婆,为丈夫守节。不久,窦娥和婆婆又被无赖张驴儿和其父强逼成婚。由于窦娥坚决不从,张驴儿施计相逼,却反而毒死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又借此逼婚,不成就反过来诬告窦娥毒死其父。窦娥据理力争,以为官府大人会还她清白。但太守桃杌是个昏庸的贪官污吏,收受贿赂后对张驴儿一味偏袒,对窦娥重刑拷打。窦娥终于认识到官府的黑暗,同时怕婆婆也受此酷刑,只能违心地承认罪名,被判处死刑。《窦娥冤》的高潮出现在第三折,此时窦娥对于官府的幻想已经完全破灭,认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现实。在即将付出生命代价时她对封建社会发出了愤怒强烈的抗议和声讨。“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在这两段惊天动地的精典对白中,窦娥不仅声讨了封建社会,更怀疑并否定天地鬼神的公正和神圣,临刑前她不乞求上苍的怜悯,反而用命令的口吻誓愿,要求天地为她昭雪冤屈。第一件是血溅白练: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第二件是六月飞雪: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第三件是亢旱三年:你道是天公不可欺,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什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窦娥冤死后三件誓愿一一实现,表现了窦娥绝不妥协的斗争意志,悲壮中蕴含对正义的坚信,这是关汉卿借窦娥的反抗,深刻地表达了生活在底层的元朝汉人和南人,对于被压迫生活的愤怒和反抗。因此关汉卿绝不肯让窦娥这样代表着善良美好的正义形象无声无息地死去。

除了这三桩惊天动地的誓愿,故事的最后,曾经典押了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当上官员到当地时,窦娥的冤魂出现向其申冤。于是其父重审此案,终于为窦娥洗雪了不白之冤[2]33。《窦娥冤》是关汉聊的代表作,关汉卿作为杰出的戏曲大师,在安排人物形象冲突、剧情冲突和众多矛盾的同时,使人物性格愈发鲜明饱满、剧情高潮迭起。《窦娥冤》也因此成为中国十大悲剧之一,成为中国悲剧的代表作。

三、关汉卿作品中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关汉卿所生活时代的大环境,决定了他的作品中必然充满了对现实的控诉和揭露。关汉卿在人物塑造方面能力超群,他笔下的人物大都形象鲜明立体,同是妓女,赵盼儿机敏果敢,谢天香却软弱可欺;杜蕊娘久经风尘,宋引章却天真轻信。而他塑造的文人士子的形象,却与关汉卿所处的时代一样,大多郁郁不得志,只能被动地等待命运的眷顾;并且个性软弱,在困境中往往束手无策,只能不自觉地逃避。如《救风尘》中的安秀实,在被周舍夺去宋引章时,他并不敢与周舍理论,只能求赵盼儿劝说;而《望江亭》中的白士中,虽然也是个官员,但在妻子谭记儿被杨衙内看中,并欲将自己置于死地时也毫无办法,最后靠谭记儿的只身赴险才将杨衙内变成阶下囚。《鲁斋郎》中的张圭是一个九品孔目的小官,但面对皇亲鲁斋郎的无理要求竟然将妻子双手奉上,最后在包拯的计谋帮助下才除去鲁斋郎这样一个恶人。这些文人的形象塑造上颇有现实主义,从中可以看出元朝时文人士子的生存空间狭小。这样的情况也消磨了他们的意志,使他们的性格渐渐趋于保守、软弱。除了现实主义,关汉卿的作品中也充满了浪漫主义。如《窦娥冤》便是一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契合的作品。作品的前半部分描写了大量现实生活,至窦娥许下三桩誓愿和最后鬼魂申冤的情节,又融入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这种完美契合还体现在关汉卿的其他作品中。如其作品《蝴蝶梦》,故事的开头皇亲葛彪无缘无故打死平民王老汉,却不用负半点责任。而王老汉的三个儿子替父报仇打死葛彪却要入狱抵罪。这与元代的民族政策何其相似,蒙古人打死汉人只是轻罚,汉人打死蒙古人却罪不可赦。

戏曲艺术范文篇7

【关键词】戏曲艺术;高职音乐教学;实践研究

一、前言

为了能够最大程度上对优秀传统文化加以传承,不断提高文化自信,推进戏曲艺术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教育部在内的多部门一同颁布实施了《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其中要求各高等、高职院校要积极传承中国文化,提高学生文化自信,促进戏曲传承与发展。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戏曲艺术在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要最大程度上地开展戏曲教育活动,保证自身美育功能得以有效发挥,这也是未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二、戏曲艺术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戏曲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依托

经过几千年来的沉淀与积累,中国戏曲积累了十分浓厚的民族文化与精神,形成了十分丰富且完善的艺术风格与体系,上百种不同戏曲剧种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特点。例如,昆曲发展至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被人们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将其纳入了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当中。戏曲作为一种艺术类别,在人类艺术发展历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传统教学当中,戏曲主要是通过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加以传承,而随着如今科学的日趋完善以及教学体系的建构,为戏曲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所颁布实施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中,明确认为要加大对戏曲的普及与宣传力度,加强艺术教育,保证戏曲能够真正地进入校园当中。通过以上的综合论述能够清楚发现,戏曲艺术在高职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融入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同时对于教学内容的丰富也能够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增强文化和艺术修养的有效路径

对于戏曲而言,其自身具有审美、娱乐、教育等一系列社会功能。“高台教化”指的就是戏曲自身所具有教化人心的教育功能,这也是戏曲德育与美育功能得以体现的关键所在。中华戏曲自身蕴含着十分浓厚的文化内涵,使得人们能够明辨是非、知晓善恶,这与如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高度契合。在戏曲艺术当中的很多唱段中与“仁义礼智信”等优秀美德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其所展现出的历史典故都有着比较理想的教化效果。例如,在京剧脸谱当中,不同色彩所表达的内涵也有所不同。豫剧《穆桂英挂帅》向我们展示出的是爱国情怀,而京剧《四郎探母》为我们展现出的是深切的母子情深,越剧《梁祝》为我们展现的则是可歌可泣的凄美爱情。

(三)促进戏曲艺术创新的高效平台

高职院校是为社会提供技术型人才的摇篮,也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宝贵知识的阵地。在这里汇集了莘莘学子,他们接受先进文化的洗礼,为社会的不断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如今,戏曲艺术正在以全新的方式逐渐进入高职学生的视野当中,并逐渐在学生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在学生群体当中不断发挥着自身价值,在校园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逐渐成为一种文化传播载体,在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之间的不断碰撞中,实现了戏曲艺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赋予其全新的时代风貌。而从另一角度来看,在高职院校中融入戏剧教学也能够激发研究学者对其的研究热情,这对于我国戏曲艺术未来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三、戏曲艺术走进高校存在的问题

早在2016年,教育部就倡导各高校要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工作,保证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进校园,而戏曲艺术也逐渐从试点朝着全范围普及方向发展。从近几年的实际发展情况看,学生们对于戏曲艺术的认知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依然存在比较多的问题,下文就从主观与客观两个角度出发进行针对性分析。

(一)与年轻人兴趣和行为存在隔阂

从戏曲艺术自身的角度来看,其并不具备流行文化所具有的易于传播、易于接受的特征,而且从其产生环境角度看,与现代社会也有着较大差别。很多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前对于戏曲知识的了解程度比较浅,而高职院校学生即使之前曾经参与过类似活动,但是依然处于浅尝辄止阶段,再加上很多戏曲唱腔都是方言,角色程式化动作表现不直接,使得很多学生在看完戏曲以后,仅仅对剧情有所了解,无法理解其中的精髓所在。另外,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每天所接受的信息量也在不断扩大,很难在某一件事上付出较多的时间与精力。戏曲艺术从舞台形式上看还是比较单一的,一出戏的时间十分长,无法吸引观众,也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对戏曲艺术的普及不够深入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西方文化当中的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也对校园文化产生了比较大的冲击。受到排名与就业率的影响,戏曲艺术教学工作始终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戏曲相关的音乐课程主要以选修课形式体现,同时也没有与学分挂钩,无论是从教学手段还是从教学内容上来看都不是十分完善。另外,在戏曲艺术社团建设上也不是十分理想,拥有表演经验或者理论基础的高职院校学生数量也比较少,导致戏曲艺术传播和应用受到一定影响。另外,在高职院校当中,从事戏曲艺术教学的教师人数还是比较少的。目前从事戏曲教育的教师大多不是科班出身,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仅仅局限在简单的理论知识层面,并不能够积极有效开展实践教学。一些资金比较充裕的高职院校可能会邀请专业人员来开展戏曲教学,但是这些专业人员由于受到流派与行当的影响,在讲解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讲解和表达技巧,不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最终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最后,目前高职院校在开展戏曲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虽然有学习的意愿,但是由于受到时间与场地的限制,导致学生对戏曲望而却步,甚至逐渐产生抵触心理。

四、高校中戏曲艺术的实践与创新

(一)着重德育和美育——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要推动戏曲艺术能够真正走进高职院校课堂,加大戏曲进院校的推广力度,这也是保证学生们能够认识并了解戏曲艺术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对目前已有的教学体系进行合理完善,适当地对课程进行设置,提高师资水平,可以邀请一些专家开展专项讲座,同时也可以积极有效地开展一系列戏曲表演等等,这些都是最为基础的实践模式。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将关注的重点集中在学生德育与美育层面,力求营造出一个比较良好的文化氛围,保证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二)艺术团体培养兴趣——开启戏曲之窗

如果想要在校园内部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还应当充分发挥学校社团的作用,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自身的爱好组建社团,定期开展一系列的文化交流活动,保证高校、社会之间能够实现有效联动。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将戏曲艺术与社团建设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得其能够成为学生学习并观赏戏曲的第二课堂。另外也可以邀请一些著名的戏曲表演名家进行指点,使得学生们能够近距离感受到艺术魅力。

(三)进行家乡地方剧种探究

在戏曲发展的进程当中,与当地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同时戏曲自身也有着比较浓郁的地方特点与特色,在戏曲表演的过程中大多运用地方方言,所讲述的也都是地方历史,各个地区的百姓都是听着自己家乡的戏曲长大的,即使是年轻一代的高职学生也会受到长辈的熏陶。例如:安徽的学生不自觉地会哼唱一些黄梅戏,而来自陕西的高职学生会哼唱秦腔,来自河南的高职学生对于豫剧十分了解。在如今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年轻一代与家乡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也在不断拉大,对家乡文化逐渐感到陌生。因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可以适当利用好学生们的乡愁,帮助他们寻找学习戏曲艺术的切入点。

(四)参与艺术创作

在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十分重视对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到戏曲艺术的创作当中,进而真实感受到戏曲作品的创作过程,能够令传统与流行趋势逐渐融合在一起。学生们在逐渐体会的过程中也会更为深入地了解戏曲艺术的深刻内涵。五、总结本文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将高校戏曲艺术教育创新作为研究背景,将高校艺术教育作为自身的重要基础,分析了戏曲艺术融入高职音乐课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几点建议与对策,希望对戏曲艺术与高职音乐教学的融合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侯峰.高职院校戏曲鉴赏课程教学现状及解决措施[J].戏剧之家,2020,(34):45-46.

[2]王珊.传承非遗文化培育时代新人——高职院校戏曲教育与传承路径探究[J].剧影月报,2020,(04):63-65.

[3]钟铮.高职院校戏曲伴奏教学模式探索[J].戏剧之家,2020,(09):176.

戏曲艺术范文篇8

【关键词】中职;戏曲;艺术教育;重要性

弘扬中华戏曲文化现如今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并面向全国展开,尤其是在中职学校中获得了响应,也获得了不少优秀成果。现如今中职学校已经把戏曲艺术纳入教育体系,开设专门的戏曲艺术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对戏曲艺术进行鉴赏和学习,引导学生传承戏曲文化,以便逐步改变戏曲在流行文化洪流当中的小众地位。中职学校要正确认识戏曲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之上综合分析当前中职学生的艺术学习需求,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戏曲艺术,让戏曲真正进入学生心灵,促进戏曲艺术的传承,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大繁荣与大发展注入活力。

一、中职学校戏曲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在中职学校开设戏曲艺术教育课程已经成为中职院校改革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正确认识戏曲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完善中职艺术教育,培养优秀艺术人才来说有着重要作用。中职戏曲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能够培养学生民族情感。戏曲艺术当中饱含着民族精神,同时也传达了乐观、坚强、勇敢等精神。中职学生对戏曲艺术进行学习,可以掌握大量有关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和经典故事的相关内容,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培养学生民族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民族精神。在中职教育当中引导学生学习戏曲艺术,可以在潜移默化当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熏陶,提高学生爱国精神,提高学生道德素养,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与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二,能够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在中职学校开设戏曲艺术教育课程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对戏曲艺术的鉴赏能力,拓展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学习戏曲表演的过程中,学生的各方面都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把握各项表演细节,规范并美化自己的仪态举止。在戏曲艺术课程的探索学习中,中职学生也可以在优秀作品熏陶之下提高艺术品位,积累艺术经验,这些都能够为学生艺术素质和审美素养的发展增添动力。第三,有助于促进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职学生是传承和发扬戏曲艺术与戏曲文化的一个重要群体,同时中职学校也是传播文明和传承文化的坚实阵地,借助中职戏曲艺术教育这一途径,能够让戏曲艺术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也能够让学生主动承担起传承戏曲艺术的责任,并为戏曲艺术的发展注入活力。

二、中职戏曲艺术教育的有效方法

(一)营造戏曲文化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中职戏曲艺术教育应用在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播,更是培养新时代中职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重要方式。在中职戏曲艺术教学中,要让戏曲艺术教育深入人心,成为中职学生日常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要增强戏曲进校园的推广度,通过提供经典戏曲的舞台表演机会,让学生体会和感受戏曲的舞台形式及化妆方式,理解戏曲不同曲目的表演手法以及戏曲舞台服装设计的技巧等。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与了解戏曲艺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戏曲文化氛围。中职院校戏曲艺术教学,在传达我国古代人民日常生活中所蕴含的优良品质的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对戏曲编排过程及创作情感的理解,感受戏曲文化的深刻内涵及魅力,从而提高学生对我国戏曲文化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更加有兴趣进行戏曲艺术的学习。在戏曲文化氛围的打造上,中职学校需要拓展途径,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让学生接触戏曲艺术,拓展学生了解戏曲艺术的途径。从而帮助学生从经典的戏曲作品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学生树立正确而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首先,中职学校可以邀请戏曲艺术领域的名家组织专门的戏曲艺术讲座,对戏曲艺术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普及,对戏曲艺术成果进行介绍,同时进行高质量的戏曲展览演出,给学生提供一个近距离接触与了解戏曲艺术的机会,让学生在面对戏曲时不再望而却步,而是会主动探索与积极学习,让戏曲艺术普及不再是难题。其次,学校可以开设与戏曲鉴赏相关的选修课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接触戏曲艺术,并让这些学生成为戏曲艺术与文化的传播者,增加戏曲艺术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二)组织戏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是帮助学生内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中职戏曲艺术教学中,教师应从我国经典戏曲的欣赏入手,引导学生对不同艺术风格的戏曲进行赏析;进而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戏曲演出前的各种准备工作,鼓励学生近距离感受和实践戏曲艺术的表演流程。戏曲艺术本身就是一门需要以实践为核心的艺术活动,不管是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还是表演创作,都需要把实践放在核心地位。要让中职学生了解戏曲艺术,主动接受戏曲艺术教育,就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当中,深化对戏曲艺术的了解。学校社团是开展戏曲艺术实践活动的坚实阵地,其中戏曲社团能够为学生戏曲艺术培养、给学生打开戏曲学习窗口创造良好条件。中职学校要积极推动戏曲艺术和社团融合,让社团成为学生学习鉴赏戏曲的实践课堂。社团可以邀请优秀的戏曲表演名家亲临指点,让学生近距离接近大师和接触戏曲艺术,吸引更多的戏曲爱好者投入社团活动。例如,欣赏经典戏曲《花木兰》,帮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我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像戏曲名作《小女婿》和《小姑贤》等则蕴含着不同的情感内涵。除此以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家乡地方剧种进行积极探究,收集与地方剧种相关的材料,品味戏曲艺术的地方特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三)创新戏曲艺术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中华戏曲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中唱念做打作为最主要的四种表演形式,将戏曲内容的演与唱有效结合,为观众呈现出完美的故事情节。因而中职戏曲艺术对于传统中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起到了更加完美的促进和提升作用。而就当前中职戏曲艺术教育的实施现状而言,教学形式相对单一的问题非常明显。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以抓住教育改革和现代化教学方式带来的机遇,打造具有现代化和立体化特色的戏曲艺术教育体系。首先,中职学校需要对戏曲艺术课程进行合理设置,并根据教学需求完善课程体系,增加戏曲艺术课程,并配备充足的师资力量,让学生在戏曲艺术学习当中得到科学专业的指导。其次,中职学校可以通过构建微信公众号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学习平台。教师可以预先制作微课视频,然后将学习视频公布到微信公众平台上,让学生在课前基于微课完成预习任务。最后,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以积极引入短视频等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促进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尤其是在戏曲理论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适当穿插戏曲片段,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教学便利性。借助自媒体延伸课堂空间与时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四)拓展戏曲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随着素质教育的落实,中职戏曲艺术教育的设计与开展,必须牢牢把握素质教育方向,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促进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强化文化自信,让戏曲艺术能够在当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保持持久的生命力,戏曲进校园已经成为一种必要的实践活动。所以在戏曲艺术教育当中,教师要积极挖掘高质量的戏曲作品,并选择具备代表性的戏曲作品,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教师可以利用戏曲作品当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指导,用这些正面形象振奋学生的精神和斗志。例如《杨门女将》《红灯记》等作品都彰显了杰出人物的爱国精神,可以作为爱国教育的内容向学生普及;《将相和》《霸王别姬》等是有名的历史故事,能够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赵氏孤儿》《除三害》等作品则彰显了惩恶扬善、舍己救人的正义精神。教师需要适当拓展这些戏曲艺术的教育内容,开拓学生的眼界,以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校园内的广播内容中,可以设置《中华戏曲》这一专栏,每天固定时间播放与戏曲艺术相关的一些内容,例如《说唱脸谱》这首流行歌曲的歌词和旋律都体现出戏曲艺术的一些特征;学生在这种艺术熏陶下,会不自觉地进行哼唱,加深对戏曲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出独具特色的戏曲文化素养。

由此可见,戏曲艺术教育融入中职艺术教育体系有着极高的价值。对戏曲艺术教育进行精心设计,充分体现戏曲美育价值,培养优秀的戏曲艺术人才是时代的需求。中职学校要积极响应戏曲进校园的号召,把组织开展戏曲艺术教育活动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让传统文化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让学生在文化遗产的学习和继承当中提高文化素养,升华学习境界,提高中职戏曲艺术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伟.弘扬戏曲艺术,传承国粹文化——当代大学生“国粹情结”培养的对策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8,5(7):142-146.

[2]杨玉.自媒体环境下戏曲传播的大数据分析——以“京剧后台抢装”视频走红事件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8,75(7):18-22+25.

[3]张霞云.浅谈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J].大众文艺,2019,(11):45-46.

[4]轩蕾.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戏曲艺术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教育,2017,(1):12.

戏曲艺术范文篇9

1动画的综合性艺术特征接纳戏曲艺术的应用

动画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就是综合性,它融合了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吸收了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戏剧等多种艺术元素,多种艺术元素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吸收并非简单的拼凑,是经过提炼、改造后,形成了动画自身新的艺术特性。动画综合性的艺术特征能够让观众领略文学、绘画、音乐等诸元素的同时更能感受到这些元素提炼综合之后所带给观众的特殊的审美感受。动画作为一种艺术文化类型,是文化信息的大众传播媒介;动画片是集美术、电影于一体的特殊的影片形式,可以说动画既是艺术的创作也是商品生产,这使得对动画的研究区别于一般性的艺术研究,因为动画既是艺术的把握,又是技术的实现。现在的动画,已经不仅仅是一门艺术,一种新的产业,而且也是一种新兴的综合性学科。

正是因为动画具有综合性的艺术特征,使得动画具有其独特的魅力,观众在观影动画时,总会得到一种别样的感动,一种笃信梦想的情感诠释。作为动画的创作者——艺术家,通常也会受到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创作的艺术作品多少都会烙有本民族特有的印记,不同国家的动画作品,其风格也各有特点。纵观中国动画艺术的发展,就与戏曲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动画片《骄傲的将军》和《天书奇谭》的人物设计充分利用了戏曲里的脸谱和丑角“白豆腐块”的特征,比如将军形象的设计吸取了京剧里大花脸的造型,再比如贪财县官的白豆腐块被作了夸张,覆盖了大半个脸,八字眉,十字眯眼,看起来既贪婪又愚蠢,唇上几缕稀疏的鼠须,更添几分滑稽。《大闹天宫》是中国电影史上公认的最具民族特色的优秀影片,导演万籁鸣更是借助了民族音乐和京剧鼓点的特殊效果来烘托气氛,美联社报道“这部影片惟妙惟肖,有点像《幻想曲》,但比迪士尼的作品更精彩。”由此可见,中国早期的动画艺术创作者们就已经学习和借鉴戏曲所特有的艺术形式为动画服务了。

如果我们把艺术视为一个大家庭的话,那么这个家庭中的许多成员则是不同的文学和艺术的样式进行联姻的产物,这种情况在中国的艺术领域里表现得更为突出,比如戏曲是歌、舞和叙事文学相结合的结果;中国画则是画与书法的完美结合。戏曲动画是在戏曲和动画两种艺术门类的基础上,通过直接的结合而创造出来的,它较好的融合传统戏曲的艺术表现元素,利用动画的制作技术和表现手法,创作出一种既不同于传统戏曲样式,也不重复动画一般表现手段的戏曲动画。它是一种开拓性的艺术创造。戏曲动画这种独特的生成方式,既为这种新生的艺术带来了多重特点和色彩,同时也对它提出了多重的制约和规范。

2戏曲文化对中国动画的影响

戏曲动画虽然是由戏曲艺术与动画艺术的结合而产生的,但是这种结合是在戏曲文化与动画文化的背景和氛围中进行的,因此,戏曲艺术特征所融入的动画具有双重文化背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戏曲文化的深远影响。戏曲文化对动画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于观赏娱乐性的要求。清末明初的著名学者和戏剧史学家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也就是说歌(音乐)、舞(舞蹈)和故事(表现内容)是构成戏曲的三要素,歌与舞作为两个不可缺少的要素而存在,而且还发挥着表现方法和手段的作用。众所周知,歌唱与舞蹈擅长于抒情,其作用主要表现为具有观赏价值,当这两种艺术被综合到戏曲之中,也就具有了双重意义,一方面是作为表现形式的意义;另一方面则是作为观赏内容的意义。

总之,戏曲艺术的构成方式和他所追求的艺术效果,都鲜明的体现了观赏性的原则,这种对观赏性的要求也就体现到了对戏曲动画的影响之中。作为视觉文化传播的手段之一,动画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显示出了日益强大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召力。虽然戏曲与动画观赏方式有所不同,前者是以舞台为依托在剧场中完成欣赏过程,后者动画是属于屏幕艺术。但是从观众的角度来看,他们观在看戏曲动画时是带着强烈的观赏、娱乐的心理来观看的,所以作为戏曲动画的创作者,应该充分发挥出戏曲中的“以歌舞演故事”的特点,挖掘歌唱即音乐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作用,时时记住自己所从事的艺术性质和观众的欣赏方式。戏曲与动画文化对戏曲动画的第二个影响表现为以剧种方式存在的戏曲文化的多样化和受众群的广泛化。戏曲艺术在我国历经八百个春秋延存至今,仍然有三百多个剧种流派的方式而存在,这三百多个剧种流派中有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瑰丽奇谲的故事情节,气象万千的社会风俗图景,更蕴含着久远而流传至今的传统民族道德评价标准和心理思维范式。造成这种文化奇观的最终原因是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其契机则是以方言为标志的语言差异。在这一点上,传统戏曲做到了雅俗共赏,受众群广泛,上层社会有宫廷剧场、宅第戏台;广大下层人民有勾栏瓦舍、土台广场,皆可自得其乐。

戏曲文化对戏曲动画的第三个影响,表现为对戏曲动画创作的制约。传统戏曲善于描绘古时的社会生活,剧中人物起居出行、一举一动皆有章法即戏曲的程式性,这种程式化的语言和动作是对古人行为的精彩提炼,早已深入人心。动画艺术和戏曲艺术都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艺术,二者的结合使戏曲动画这种艺术获得了一种具有巨大张力的综合能力。戏曲动画是戏曲与动画联姻的产物,所以它使自己获得了双重综合能力。戏曲对动画有着特殊意义,它为动画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营养,当然也从动画的进步中受益。传承千年的戏曲艺术为后人留下了大量完整的故事素材,无数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后来艺术家的资源宝库与灵感之源。而时尚前沿的动画艺术也为戏曲注入了新的活力,炫目的动画艺术手段使得传承千年戏曲艺术依然生动、鲜活。

戏曲艺术范文篇10

关键词:戏曲艺术艺术教育中国文化史高校美术教育音乐教育世界文明中华民族

近年来,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戏曲艺术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教育部已对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有关京剧的教学内容。2008年教育部宣布将在上海、浙江、广东等l0省市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此项工作现已实施。

一些高校开设了戏曲音乐欣赏课,有的还成立了大学生戏剧团。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社会观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对戏曲不感兴趣,忽视戏曲知识的学习和戏曲音乐的渗透。戏曲课不仅开设的少,而且形式单调,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戏曲艺术的影响力,尚不能将戏曲融入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作为时代先锋,对戏曲艺术的接纳程度直接影响了未来戏曲的走向,也渗透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原国家领导人总书记曾多次号召振兴京剧事业,这是发挥戏曲艺术教育功能、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提高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对戏曲艺术的认识,不但可以增长学生这方面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振奋民族精神、提高艺术素质,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是高校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戏曲艺术教育对振奋民族精神起着重要作用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且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艺术,是综合各种艺术成分浑然一体的。唱、念、做、打是戏曲的突出特点,行腔转调、发音吐字,都有一定规矩和要求,而做工的手、眼、身、法、步,都要经过专门的严格训练,念白的韵白和口白均要有音乐性,武打要干净利落、稳妥准确、轻捷灵便。其表现手段的程式要求更是严格,唱、念、做、打和音乐伴奏以及服装、化妆、布景、道具等都有一定格式。它集中国各民族文化之大成,是经过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是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体现了中国民族艺术文化发展过程。所以,高校艺术教育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艺术事业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积极性。

目前高校大多数学生喜欢流行歌曲、摇滚乐等,有些对西方音乐也颇有兴趣,然而对中国音乐却提不起兴趣特别是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更少。不知道“徽班进京”、“四大名旦”、“四大须生”是什么,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与代表人物、中国的戏剧创作大师缺乏了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在提高,越来越认识到了发达国家所重视的通才教育的重要性。许多国家以立法或者国家计划的形式把戏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规范化,而我国这种现状与当前艺术教育的要求极不吻合,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下大力气来抓。

戏曲走进高校艺术教育的课堂是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通过戏曲艺术教育,使学生认识、掌握戏曲艺术的特点和规律,扬长避短,发扬光大,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要让学生知道,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唱段,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高校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才能的重要途径

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开展戏曲教育,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政府正积极推广素质教育,这既是为了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解决学生将来适应社会需要的问题。与潜移默化地提高人的修养的音乐、美术相比,戏曲对人不但有类似的潜在影响还能更直接的改善、提高人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音乐、美术的学习和训练对非专业人士来说主要是提供一个基础,使之将来能进行个体的单项艺术欣赏和艺术活动,而戏曲是综合的艺术,是一种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武术、杂技、布景、道具等诸多表演技能、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唱、念、做、打,行行俱全;手、眼、身、法、步,都要经过严格训练;甩发、拍须、抬袖、台步等都有一定格规。高校学生通过学习戏曲艺术,可置身于戏曲艺术的熏陶之中,将使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不断提高。那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曲目和唱段,不但把学生带入了优美的境界,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得以丰富和提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