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艺术类院校雕塑教学改革分析

时间:2022-01-03 09:44:04

非艺术类院校雕塑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非艺术类院校雕塑教学现状,然后阐述了非艺术类院校雕塑教学改革思路,最后提出了非艺术类院校雕塑教学改革方案,包括转换学生空间思维;结合专业因材施教;提高教师自身水平;合理调整课程安排。

关键词:非艺术院校;雕塑教学;空间思维转换

如今许多综合类高等院校都开设有雕塑课程,而综合类院校的雕塑教学基本是对美院教学体系的平移,这样平移美院教学模式对于综合类高校雕塑专业来说有很大的局限性。综合类高校雕塑专业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的培养上,使学生不仅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对艺术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一、非艺术类院校雕塑教学现状

在非艺术类院校中,雕塑教学环境条件较差,雕塑教、学氛围不足,经费紧张,课程结构简单等问题都是比较突出的,非艺术类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大多沿用美院的泥塑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适合美术院校长期培养专业的雕塑人才,但并不是很适合非艺术类院校作为造型教学的补充部分采用[1]。首先,雕塑艺术作为一门单独的艺术学科,有比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难度,虽然入门简单,但要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则需要大量的实践练习,在这个练习的过程中,一般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美术专业院校的雕塑系本科一般为五年学制,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练习和揣摩从而达到专业造型水平的要求,而综合类院校在课程时间安排上非常有限,不利于长期的泥塑写生教学,如果照搬美院的泥塑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达到预期。其次,由于综合类院校课程实践环境的限制,学生对雕塑材料的选择上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一些专业技术比较强的材料雕塑,如金属焊接、石雕、木雕等课程的开展会有一定的障碍。这些课程的开设需要配备一定的专业仪器设备及安全设施才能开展起来,否则无法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对于美术专业院校来说,这些课程和泥塑课程是作为同等重要的教学课程看待的,因此在课程的结构安排、材料的采买、相关专业技术的人才引进都是根据不同课程的需要来进行定制及安排的,课程的目的和针对性都比较强,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对于非美术专业的院校来说,往往很难达到这样的课程教学条件,因此综合院校的美术专业雕塑课程教学需要探索出一条不同于美院的教学思路,从美院雕塑教学中吸收有利于综合类院校教学目的的部分,扬长避短,综合发挥,尽量为本校的学生带来良好的教学环境与学习体验。

二、非艺术类院校雕塑教学改革思路

综合类院校的雕塑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综合类院校雕塑课程与美术学院雕塑课程有着本质差异。在综合类院校中,雕塑只是作为一门造型基础课程开设,没有系统的课程安排。在重视程度上也只是对雕塑艺术有一般的了解即可[2]。以大多综合类院校为例,雕塑课程往往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课程开设周期一般为一学年,课时量约为64个课时。其总课时量大概等于美术学院雕塑专业学生完成一件人体写生作业课时量的二分之一。在这样的课程安排基础上想要培养出专业雕塑创作人员是不切实际的,雕塑专业是一门有着比较高的技术难度的专业,必须要有一定的课程时间来保证教学的质量。因此,需要转变思维,让雕塑只作为造型手段学习的一种补充,但同时也要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从雕塑的立体思维出发,拓展学生的立体思维和审美能力。其次,综合类院校雕塑课程针对的主要都是非雕塑专业类的学生,如设计、摄影、国画、油画等各个不同专业,因此,教师对于非专业类学生在学习雕塑课程时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要有充分的准备。首先,各个专业的学生学习雕塑课程的过程中可能会带有自己专业的特点,会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去看待雕塑问题。如平面设计专业对色彩的利用和重视程度会比较高,它是和画面空间结构造型具有同等审美能力的审美要素,而雕塑专业对色彩的强调会相对弱一些,色彩不能成为雕塑单独的审美标准,只是辅助元素之一。当不同的思维模式带入到雕塑学习中往往会造成学习不适应的情况。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做一些的教学内容的调整来达到教学目的。

三、非艺术类院校雕塑教学改革方案

(一)转换学生空间思维。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雕塑过程中出现的入手难、对雕塑造型的重点和难点把握不清晰等问题,教师首先需要在思维上搭建一个桥梁,让学生在学习之前进行思维转变,把学生固有的,在以往训练过程中的平面化的视觉思维转变为雕塑空间的立体思维。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平面和立体、实体和虚拟的空间思维转化练习,将学生的平面画思维转为立体雕塑思维。空间思维的转化也是作品意义和审美的转化,学生可以很明确的感知平面空间和立体空间不同的审美属性,增强学生对雕塑空间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空间内审美感受。以平面思维为起点向立体思维转化比较符合学生由简入难,由一般到特殊的学习规律,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二)结合专业因材施教。针对综合类高校雕塑教学大多以非雕塑类专业学生为主,且有可能来自不同的专业,授课教师就需要在教学指导中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因为不同专业学生对雕塑造型的理解、对雕塑材料工艺的偏好等各不相同,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学生需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如部分学生对写实形体结构比较着迷、部分学生对工艺和材料比较看重、部分学生对思维和观念艺术比较偏好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因势利导,不要因为教学的规定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美院在雕塑教学大多以工作室教学为主,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不同选择不同的工作室,如具象写实工作室、材料工作室、观念艺术工作室等,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但综合类院校的实验设备和基础设施条件达不到开设众多工作室的标准,因此在雕塑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要求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气质、天赋来予以不同的教育和引导,因材施教,挖掘学生的最大潜力,培养出具有独立创作思维的雕塑艺术家。(三)提高教师自身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仅仅是教师的专业能力,还应该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首先,教师要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相互交流学习,学习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其次,对自己的专业要求不能放松,要不断学习,汲取最新的最前沿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最后,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应该放在教学的关键位置,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效果。(四)合理调整课程安排。非美术类院校在课程安排上往往比较随意,没有系统的安排,课程的结构分散,不具备系统性,这样首先教师在备课上会比较被动,最后的教学效果也一定不会太理想。因此,学校在课程设计上需要有合理调整,比如,在课程安排上可以在大一的基础课中尽量安排一定学时的素描和雕塑课作为造型艺术的辅助和基础,提高学生对造型艺术的理解。在大二大三雕塑课中,可以以创作材料课为主,训练学生的实践和对材料的把握能力。最后在大四阶段安排创作课程,可以不限形式、不限材料,最大限度发挥学生自由创作思想。这样在课程结构安排上会形成一个系统全面的课程结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只有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其中,课程才会发挥最大的效果。非艺术类院校雕塑教学改革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雕塑课程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洪峰.中国当代新具象雕塑语言[J].艺术研究,2010(3):32-33.

[2]郑先觉,孙兰.高等院校雕塑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1):59-61.。

作者:孙醉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