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理论范文10篇

时间:2023-10-26 16:41:13

酒店管理理论

酒店管理理论范文篇1

一、酒店上至高层决策者,下至基层服务员,都应树立全局意识

高层管现者由于岗位的原因,在全局意以方面比基层员工更重要。酒店应着重培养基层员工的全局意识,树立为酒店整体发展服务的思想。“以酒店为家、以员工为亲人”也是大局意识的表现。酒店每位员工都应为酒店的整体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是前台服务人员.还是后台工作人员,都应把酒店的发展放在第一位,不能过分强调个人利益,防止部门“本位主义”思想。

二、国际酒店业竞争的加剧和酒店业自身存在超前性的特点

酒店管理者应时刻保持与国际接轨,第一时间将国际上最先进的软件、硬件转化为本企业发展的生产资料。同时,还应积极研发、自主创新。实现酒店在各方面的突破,保证酒店绝大多数员工能够接受先进思想、理念、技巧及能力的培训,提高酒店的整体竞争力。

三、紧扣市场观念

(一)了解市场酒店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就要对环境进行充分了解和分析,了解国内外酒店业的变化规律,把握发展趋势,掌握最先进的管理和服务。对竞争对手的数量、实力、发展方向及动态进行深入了解,对市场的普遍性和个性需求进行分析,把握市场需求和变化规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二)积极面向市场对市场需求的把握才是市场理念的精华,酒店经营效益的实现最终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前提。市场需求的分析主要是对消费规模、消费能力、需求动向、风俗习倔以及消费结构等进行分析,通过提供适销对路的酒店产品满足市场需求。(三)努力开发新市场不断开发新市场不仅是对酒店经营管理提出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明智的酒店管理者对“如何将蛋糕做大”比“如何将蛋糕分得更均匀”更钟情。新市场的开发首先是开发尚未满足的酒店商场,酒店管理各应创造各种条件满足这类市场的需求。其次是开发尚未开发的市场,酒店管理者应积极进行引号,倡导新型消费,生产新产品,满足新需求。

四、人本理念

人本理念就是在酒店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员工与员工、员工与客人之间要和谐、尊重、理解和支持。人本理念对于酒店管理智特殊的意义。—方面,酒店效益通过客人的认同来实现,酒店经营管理中强调“宾至如归”也是人本理念的体现;另一方面,员工是酒店的重要资源,酒店应曹重员工、理解员工、爱护员工、体贴员工,充分发挥员工工作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对员工进行人性化管理。(一)树立“宾客至上”的意识酒店效益如何,取决于客源状况,所以,酒店必须树立“客人就是上帝”“客人永远是止确的”等服务理念。这就要求酒店管理者要认真分析客人的需求。根据客人的需求提供适销对路的酒店产航。酒店不仅要满足客人的现实需求,还要努力挖掘并满足客人的潜在需求。在不断满足客人需求的同时,提升酒店的整体形象,保证酒店稳定的客源。(二)树立“员工第一”的意识员工是酒店产品的主要生产舌.产品质虽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素质。员工素质是酒店拥有稳定客源的重要保证。“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客人”成为酒店管理的重要思想。这要求在润店管理中,把员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对员工负责,把员工的个人发展同企业的发展密切联系起来,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实现员工在酒店的土人翁地位。“宾客至上”与“员工第一”的矛盾,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二考相辅相成,酒店在经营上要坚持“宾客至上”,在管理中实施“员工第一”。

五、服务理念

酒店管理理论范文篇2

 关键词:酒店管理;问题;研究

一、酒店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管理专业人员不足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餐厅业开始浮出水面。但是,根据当时的特别国情,误解了酒馆的工作,如果酒店是非正规行业,就不愿意在酒馆工作。因此,酒店业无法吸引人才。人才不足对整个酒店业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酒店管理有限,人才不足。另外,酒店的管理缺乏人,雇佣制度存在问题,存在人才不足的长期计划,酒店没有重视员工的发展。员工频繁退休,整个行业都具有更大的流动性。有一系列的问题,失去了酒店的人才优势,短期影响了宾馆的核心竞争力,长期来看给酒店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二)管理模式不科学

 我国的酒店管理有问题。具体的管理模式基于过去的经验,在许多情况下是勤奋的并且不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关。如果我们继续使用这种管理模式,不能适应酒店的长期发展,那显然是酒店行业的障碍。

(三)缺乏鲜明的企业文化

 酒店的企业文化实际上是集团智慧的结晶。这是为实现共同目标而不断努力的团队。酒店的企业文化,不仅是表面,也必须与酒店不可分割。好的酒店文化使员工更忠诚于酒店,热爱酒店的业务。但是,在目前的酒店行业,没有系统酒店的公司,主要的企业价值损失明显不利于吞咽行业。

二、解决酒店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创新酒店管理制度和体制

 酒店管理改革应从制度和制度方面进行创新,创新的力量应该直接决定未来酒店的活力。经济水平的提高也对饮食店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健全地发展酒业,诱导市场,根据时展的要求,把酒店的管理调整为一定,根据情况制定长期的发展计划。在您的旅馆中清除将来的管理系统。所有改革都是为了提高管理的质量。创建管理系统时,酒店应考虑以下几点:第一、管理系统简单、易于实施。如果系统更复杂,则实际的实践通常是困难的并且可以仅停留在表面上。简化的管理系统使员工更易于接受和实施。第二,酒店管理制度应当严格公正,有必要制定一定的奖励惩罚措施。只有在系统要求苛刻的情况下,才能明确定义员工并将其约束到部门。正确的行动需要报酬,错误的行动要受到惩罚。鼓励员工热情,提高酒店的整体经济效益。

(二)打造富有特色的酒店企业文化

 酒店服务员接受顶层至基层的服务教育,了解酒店的服务理念,最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服务文化。最后,有效提高了产业宾馆的形象,有效地提高了宾馆的经济效益。其次,作为宾馆明确定义了双重获胜的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直接渗透到管理作业的详细情况。作为酒店行业的一员,各员工清楚地理解了两胜的价值观,满足了客户的要求,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客户的利益,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随着顾客满意度的提高,酒店的经济效益自然是理想的。实现客户满意度和酒店的发展,双赢,体现了双赢的价值观。

(三)采用人性化管理模式

 首先,在空闲时间内,酒店可以加强员工的培训,并通过定期培训来确定员工的价值观。员工必须定期接受专门的语言培训。如果您知道您的语言,您就可以更好地与各种国家/地区的客户沟通。此外,在旅馆中,您可以设置一天,以允许经理和员工之间的直接通信。尽管这种沟通是正常的,但管理员可以直接了解员工的生活情况,建立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并消除以前的差距。这样的普通员工可以接受旅馆的日常管理,并且提高了对旅馆的忠诚度。酒店的管理层和酒店社长也可以解决酒店管理面临的各种问题。结论:现在,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水平开始研究这个问题。王爱珍、周慧玲的《酒店工作人员的活力管理理论》《酒店的冲突管理理论》,陈情热的“个性管理理论”等.王爱珍、周慧玲.他们的研究丰富了中国乃至国际酒店业的职工管理理论。同时,几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和和解决,但还不够充分。系统不足,酒店业是一个很有活力和历史的行业,相应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论需要及时的变革和革新。当然,关于它的研究还在继续。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更加完全地覆盖上述的酒店管理理论的优点,迅速修正存在的问题,我们相信导入可以修正的管理理论组,并进行诱导。酒店进行高效的内部工作人员管理,确保中国乃至世界的酒店业保持高速秩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乐盈.酒店员工离职心理分析及解决方式——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5(22).

 [2]彭晶.心流体验影响因素及其对酒店员工管理的启示[J].市场论坛,2015(10):25-26.

 [3]范晔.基于内部营销理论的酒店员工管理实证研究——以南通市高星级酒店为例[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1):68-71.

酒店管理理论范文篇3

关键词:目标管理;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控制体系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以及旅游经济的不断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促使我国经济逐渐形成新的产业格局。酒店业及其教育也同旅游产业、旅游研究和旅游教育一样都是随着现代旅游活动的复兴而发展起来的[1]。酒店管理专业是应酒店业的人力需求而产生并随之发展的,因此酒店管理专业也必须应酒店业的要求培养专业人才。酒店管理专业要以酒店实践为起点,符合酒店管理及服务人员能力要求,这使得实践教学在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教学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通过引导学习者的实践活动,从而传承实践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2]。由此得出,实践教学是酒店管理专业培养酒店人才服务技能、专业素养的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1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我国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较为规范和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大多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院校都会采用诸如依托校内实训场所和设备的校内实践教学[3]、短周期近距离的实践基地见习教学、长周期远距离的酒店顶岗实践教学[4]等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但是,在酒店管理实践教学活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1实践教学与行业需求脱节

一方面,现有实践教学内容与酒店人才能力要求脱节。从实践教学教材来看,优秀教材较少,一些作者编撰过程中陷入工具性学科,虚化了专业本位[1],使教材与行业实践脱节。从实践教学的资源配备来看,一些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院校由于办学导向原因,导致实践教学课时、设备、师资、资金等资源配备与行业要求脱节。另一方面,前沿性的实践教学内容缺失。MariannaSigala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课程设置、教学资料、引导案例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5]。“互联网+酒店”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行业趋势,这就需要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相关人才。但是,相关内容的专业实践课程严重缺失,具有时代烙印的信息化管理实践教学成了真空地带。比如,先进的客房管理系统的引入、收益管理系统的构建、智慧化酒店的创建等前沿性的实践性教学很少涉及。究其原因主要是相关实践教学技术门槛高以及软硬件投入不足等因素所致。

1.2专业教师实践经验缺乏

酒店管理专业师资不仅要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水平,还要具有相关行业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6]。但是,由于传统“重文凭、轻实践”的人才引进模式的局限,导致大多数高校师资出现了供需错位。第一,受聘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就业模式,酒店从业或管理经验较少,很多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工作难以胜任;第二,高校人才引进渠道较窄,主要因学历要求限制所致。由于开设酒店管理专业高学历教育的院校不多,致使符合条件的专业人才供给不足。另外,师资需求方面,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认定口径不一以及引进门槛设置较高,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从业者和管理者常常被拒之门外。

1.3实践基地的建设不完善

首先,校内实训基地和实训设备建设不完善。大多院校仅有简单的客房实训实验室以及餐饮实训实验室,这些实训室只能提供基础层面的实训,不能满足高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其次,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不规范。专业课程的见习必须以良好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且要求距离较近便于管理以降低实践教学成本。但是,这些实践基地建设存在“只挂牌、无践行”以及资质认定不科学、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同时,毕业实习要求到酒店档次较高、距离较远的大城市酒店开展顶岗实习。这类实习基地的建设由于距离远、成本高,致使合作渠道单一,实习单位评估难度较大,顶岗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比如,一些院校与劳动中介机构合作,实习生被视为廉价劳动力,无法轮岗实践,难以实现预设实践教学目标。

2基于目标管理的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认为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s,MBO)就是运用行为科学理论,由企业主管与职员一起商讨,共同制定目标,目标将决定管理者要做什么事情,需要达到什么标准,以及如何实现这一标准,目标的实施过程由员工自我控制、自我评定[7]。目标管理理论早期成功地运用于企业管理,由于目标管理与高校教学管理存在较多的契合点[8],所以酒店管理专业也可以借鉴其核心理念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以及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2.1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目标管理理论,教学机构应以酒店行业要求为使命,并将其转化为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酒店管理的相关实践经验和技能,实践教学必须和行业人才需求相匹配。如图1所示,首先,酒店行业人才要求转化成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良好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目标。其次,以培养目标为基础细化实践教学目标和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从酒店管理层级来看,酒店管理层级分为决策层的顶层管理、职能部门的中层管理以及执行层面的基层管理,所以实践教学要设计与酒店行业管理层级匹配的二级目标群组;从酒店管理跨度而言,酒店各部门具有相对独立和专业的职能及业务范围,根据岗位需要建立和细化[9]以酒店主要管理部门为基础的职业技能实践教学目标。最后,具化的实践教学目标指向不同实践教学内容,由知识模块、技能模块、素质模块组成[10],模块内容可以根据不同的受众设置大小,并形成可量化的标准。

2.2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开展途径设计

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主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专业技能,获取一定的行业从业经验。以实践教学目标为基础,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活动可以从以下三个途径有效开展。第一,校内实训,完成酒店服务基本技能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入职酒店行业,一般从基层服务做起,基本服务技能就是酒店从业人员的基础门槛。同时,酒店作为企业方为降低用人成本,在人才引进时也以基本服务技能作为人才引进基本标准。因此,基本服务技能的培养是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依托校内健全的实训场地、实验设备,实训教师统一协同完成基本技能的实训,是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有效途径之一。如“餐饮管理与服务”的诸多实训环节,中西宴会摆台服务、菜单设计、主题宴会设计等都可以通过校内实训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第二,近距离短周期校外专业见习,感性获取行业知识和经验。以相关专业课程为基础,组织学生到周边酒店进行周期较短的参观考察,或是设定相关专业主题,布置学生调查研究。通过酒店的实景学习和体验,可以让学生体验企业的实际操作规程,感性获知酒店专业知识,洞悉行业需求及前沿动向。如“前厅与客房管理”课程见习,科学设置的实践教学课时基础上深入酒店,了解前厅接待流程以及客房房型,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知识框架,获知行业前沿信息,提高专业素养。第三,远距离长周期的酒店顶岗实习,提升实践能力,培养专业素质,获取从业经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大多是以“3+1”或“2+1”[3]的模式展开的,即三年或两年在校学习,一年酒店顶岗实习。由于顶岗实习时间较长并临近毕业,所以校方会选择距离跨度较大、品质高、涉外性强的国内外酒店为实习基地,最有效地开展实践学习活动。顶岗实习必须以优质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再配以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为辅高效开展。顶岗实习是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缓冲区,学生通过驻店的实践学习在真实的环境中磨炼了基本技能,也收获大量的实践经验,是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实施途径。

3基于目标管理的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探究

实践教学内容的确定以及途径的规划,完成了基于目标管理的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主导思想设计层面———目标确定、目标分解[11]。同时,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还要做到目标实施和目标考评[11],也就是保障基于目标管理的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有效地开展和落实。

3.1完善校内实践硬件,科学管理实践教学基地

酒店管理实训室的建设是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完善的实验设备、先进的实验设施才能培养与企业需求接轨的专业性人才。依托教学单位平台统筹规划,完善专业实训室建设,满足师生教学需求落实专业实践内容。专业见习构建高效的区域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降低实践教学成本、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另外,顶岗实习严格考察、认真筛选实习单位,通过完善实习协议和制度保障实践教学有效开展。

3.2拓展师资引进渠道,优化在岗教师专业素养

酒店管理师资引进可参照艺体类专业构建“宽口径、多标准”的人才引进体系实现专业教师队伍的优化,从“教”的方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同时,可以通过专业进修、驻店学习等方式,提升在岗教师的专业素质。如有计划地派遣在职教师赴国内外知名院校学习和进修,或是赴知名酒店企业驻店顶岗学习。另外,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实践—理论—实践”的实践教学。

3.3构建实践教学控制体系,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控制体系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效果。如图2所示,基于目标管理理论构建实践教学管理控制体系:第一,在科学的实践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建立可量化实践教学标准;第二,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构建E-leaning实践教学模式[12],实现信息反馈,对比标准衡量实践教学绩效;第三,诊断实践教学绩效,分析实践教学效果与实践教学标准存在差异的原因;第四,针对问题和原因,做出适当的调整,实现实践教学预期效果和预定目标。

4研究展望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智能终端的普及,互联网用户规模呈现迅猛增长态势,互联网的影响渗透各个行业以及行业的各个层面。“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强调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与制造业、金融业等传统行业的结合与发展。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酒店行业带来新的课题,新常态下酒店业自身的部门结构以及管理方式也在不断发展,“互联网+”模式的酒店业革新已悄然萌发。酒店管理的教学也应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在现有的教学框架基础之上,开设具有前瞻性的课程,并创新性地开展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

作者:卢双鹏 单位:四川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曹国新.我国旅游实践教学课程、教材和教法研究述评[J].旅游科学,2009,23(1):67-73.

[2]张英彦.论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J].教育科学,2006,22(4):34-36.

[3]李晓冬.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现代营销,2013(1):144-145.

[4]李颜.基于目标管理的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研究:以惠州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科技广场,2015(5):232-237.

[6]夏学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00-103.

[7]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8]方明,吴伟,罗静,等.基于目标管理理论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6):94-97.

[9]唐继刚.旅游本科教育的内在症结与改革方向[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2):17-18.

[10]廖继武,杨衍江.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模块式设计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14(4):154-156.

酒店管理理论范文篇4

关键词:酒店管理;理论与情境;有机融合;管理模式

酒店管理学者需要有机融合“理论与情境”,需要对酒店行业中的问题与现象进行潜在研究价值的捕捉,用时需要使用主流理论深入解释这些问题与现象。情境敏感度高则表明酒店管理学者需要考虑酒店行业的特殊性,并且通过深入研究酒店行业情境进行其独特特征的抽象与提炼。

一、“理论借用”模式

该模式主要强调“强理论轻情境”,简单而言就是学者对营销学以及主流管理学理论中的一个前沿主体或者话题进行观注,之后将这些组织或者酒店行业中的消费者作为背景、例子或者研究对象而验证理论。这种模式通常情况下对“理论”本身给予高度强调,并没有较多的涉及酒店行业。该模式十分普遍且流行,但是应用这种模式进行研究可能会产生以下的问题。首先,这类研究追求理论的“高大上”,但是与此同时可能会对酒店行业实践产生了忽视,对情境性研究的指导性意义可能会产生弱化效果。其次,一些研究不会对酒店管理理论与知识具有较大贡献率,无法抽象出其独特与本质特征,只是对某一理论点进行了实证研究。

二、“理论应用”融合模式

该模式强调“强情境强理论”,管理学者需要对酒店行业中的某个问题或者现象进行持续性的关注与观察,之后在这一问题与现象中应用心理学、营销学以及管理学等多种不同主流理论进行解释。该模式对学者的产业实践提出了明确要求,需要其熟悉多视角以及多学科下的理论,并不是聚焦到一个理论中进行深入挖掘,所以可以说在这一点上,该模式与第一种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三、“理论开发”融合模式

该模式仍然对“强情境与强理论”进行强调,在酒店管理中需要对酒店行业情境的独特性给予重视,同时还需要将独特性抽象为一般性、共性的理论,促进理论拓展性与普适性的提升。比如在连锁企业战略制定与地理距离问题上,主要表现为对地理距离的观注而产生的信息传递、集群效应、合法性、协作以及竞争等五个驱动因素对酒店造成的影响。将酒店作为多业务的多地点分布的单元组织,从关于地理分散距离、市场退出与进入、门店所有权结构、知识转移、总部与门店管控以及本地化竞争等多个方面进行拓展与抽象出理论知识,并在酒店管理中进行有效应用。

四、“理论忽视”模式

该模式强调“轻情境轻理论”,管理学者不熟悉营销学理论与主流管理学,同时也不深入了解酒店行业的实践,对酒店行业实践中具有研究潜力的问题未能进行掌握。所以在管理研究中只是简单的谈及酒店现象,没有有效融合理论与现象,没有提升酒店管理中的理论贡献。FarokJContractor和SumitKKundu曾在《国际营销期刊》(JournalofInternationalMarketing)、《国际商务研究》(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等期刊中发表过自我运营以及特许经营的战略决策等研究。

五、结语

综上所述,因为酒店管理具有较强的情境性,所以管理者与相关研究学者必须要更好的融合情境与理论。第三类模式是酒店管理中应当努力的方向,这类模式不仅能够进行酒店管理理论的构建,同时可以通过抽象与概括相关理论,补充并完善原有的营销学与主流管理学等理论,真正建立起酒店管理学科的系统性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酒店管理理论范文篇5

1.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的经济的日益发展,消费观念已经比较成熟。许多商务人士已不再盲目地追求档次,豪华酒店开始向经济型酒店转变。与此同时,不少企业单位也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将其一部分资金投资于酒店。比如铁路局投资兴建了铁道大酒店,残疾人联合会开办了残联招待所,卫生局开设了自己的招待所,各个医院也有自己定向的接待酒店。这些酒店或招待所的消费一般不会很高,属于比较经济的一种。同时,这些酒店往往会为旅客和商务人士提供比较周到的服务,而且也为其隶属单位的出行和工作提供了方便。正是因为这些酒店是依附于各个现存的企业单位,所以各个企业单位的品牌也自然成了这些酒店的招牌或者品牌。与一般的酒店管理公司不同,隶属于同一企业单位的不同地区的单体酒店组成的酒店管理公司的管理,倾向于采用松散型的管理模式。而在松散型的管理模式下,品牌的管理自然就有所不同。

1.2研究意义

研究松散型酒店管理公司的品牌策略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方面有利于丰富管理理论。酒店管理可以说是企业管理的一个分支。通过对酒店管理模式的探讨以及在松散型酒店管理模式下企业品牌策略的探讨,有利于丰富酒店管理的内容,从而更加丰富了企业的管理理论。现实意义方面:通过对松散型酒店管理模式下品牌策略的探讨,有利于形成一套对现实酒店管理的方法和模式,从而对酒店的品牌管理提供指导。

2松散型酒店管理

企业酒店作为各企业单位的附属经营公司,其取得的营业收入在企业单位收入总额中所占比重较少。再加上受企业单位主要活动的影响,不少企业单位对其附属酒店采取的是松散型管理模式。这种松散型管理模式,也是企业各地单体酒店组成的酒店管理公司,对分散在各个地方的下属酒店的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下属酒店需按照公司总部的制定相同的基本管理模式运营,并按要求来完成相应的经营任务或者计划,同时各酒店又拥有相对自主的经营管理权,进行独立的会计核算。

3品牌策略

3.1品牌策略

品牌策略以及对品牌的营销管理构成了营销学理论的一部分。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80年代末展开了对品牌营销系统的学习研究以及实践。虽然对于品牌战略的研究,在国内外已经论著丰硕,但是对于酒店的品牌战略仍然是一个相对空白的研究领域。品牌策略指的是公司将品牌作为其一项核心竞争力,从而从品牌中获取超额利润的经营策略。市场经济的发展催动着品牌策略的形成和发展。近年来,涌现了一批意识超前的企业,他们利用品牌来丰富自己的经营范围,并从中攫取了一定的利润。比如铁路系统的酒店就是靠着“铁路”这一品牌而使大家过目不忘。正是因为品牌为消费者所熟知,属于一种心理方面的感觉,所以,才不会被轻易地模仿。品牌策略,主要包括品牌的决策、品牌模式的选择、品牌的识别、品牌的长期规划以及品牌的远景设立5个方面的内容。

(1)品牌的决策。这个层面主要用来回答品牌的属性问题。在品牌创立之前需要解决选择何种类型的品牌问题(是选择制造商的还是经销商的,是自己创立还是加盟)。品牌的运营方式不同,给企业所带来的影响也不同。比如是选择“宜家”式的供产销一体化,还是“莫泰168”的特别加盟,总而言之,品牌的类别不同影响到其在不同行业及企业间的适应性。

(2)品牌模式的选择。在这个层面主要解决的是品牌结构的问题。通过该层面,我们需要明确应当选择综合性的单一品牌,还是选择多元化的多个品牌;是选择联合性的品牌还是选择主副式的品牌。虽然品牌的模式并无对错,但是对于不同的行业类别,以及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则是有差别的。

(3)品牌的识别。这个层面主要是用来界定品牌的内涵,他是品牌策略的中心。通过对品牌的识别,界定能够使得消费者认同的品牌形象。

(4)品牌的长期规划。该层面主要是对品牌未来发展领域的界定。弄清楚未来的品牌应当在哪些领域、那些行业发展并维护,从而有利于降低长期发展的风险、实现品牌价值的最大化。

(5)品牌的远景设立。该层面界定的是品牌未来发展的远景,同时为品牌发展的各个阶段创立条件。

3.2松散型酒店管理公司的品牌策略

酒店管理理论范文篇6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岗位群;就业能力;培养对策

从酒店行业发展现状来看,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上更加注重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特别是基层岗位、职业岗位的锻炼,迫切需要从现有的课程体系中,融入岗位群概念,从相同或相似的岗位集合认知中,凸显人才培养特色,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稳定率和岗位胜任力。酒店管理专业岗位群建设,要从就业岗位模块分析上,立足现有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要求,从专业岗位能力培养上,以酒店基础岗位能力来构建职业岗位群任职任务,着力开发“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体系,增强课程教学的特色性、开放性、职业性,进一步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促进学生岗位能力、职业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一、岗位群概念及酒店管理岗位群分析

所谓岗位群即相关岗位所形成的相同或类似性质的岗位集合。从岗位的针对性、适应性来看,岗位群具有相对稳定性,也是基于岗位实际需求和岗位规范要求所构成的劳动岗位的具体工作位置。岗位群概念的提出,与酒店岗位专业的融合,催生了更多的高职院校调整自身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生产、服务为导向来优化岗位群结构,来增强毕业生的岗位就业能力。高职教育本身更加注重对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培养导向,酒店管理专业岗位群是基于星级酒店或餐饮企业,来培养具有一定服务技能操作经验的初中级管理人才。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不仅要具备自身岗位的适应性,还要具有以专业为依托的岗位职业能力和自我发展潜力。岗位群理论和岗位群的职业性特征,有助于从岗位所需知识、以及相应的职业能力上来优化教学课程设计,体现岗位群的综合能力。酒店管理专业是以培养酒店管理和服务为主体的基本岗位人才,主要有酒店餐饮管理、前厅管理、人力管理、客房管理、营销管理等一线管理岗位人才。岗位群在酒店管理专业的渗透,主要从酒店管理相关相关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或特点出发,从满足相关职业或岗位的主要职业技能上来开发相应课程,突出岗位群的职业性特征。如要求学生具备相应岗位的知识、技能、职业道德、职业形象、品质、心理等素养。可见,对于岗位群导向下的人才培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由基层到高级岗位渐进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从基础岗位做起来逐渐形成与酒店管理岗位相适应的职业能力,才能改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二、岗位群导向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目标和岗位能力分析

酒店管理专业从人才培养方向上要立足酒店管理岗位基础所需知识和能力,将突出一线管理和服务能力作为培养重点,着力提升学生胜任酒店管理岗位所需要的技能、素质。我们以酒店管理人才培养阶梯及岗位人才规格定位为例,首先是最基层一线管理技术人员,以爱岗敬业为基本职业素质,具备一线岗位的实践锻炼能力;其次是中层管理人员,在具备所从事岗位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基层上,具备创新型能力,能够胜任各基层管理岗位的领班、主管等人才;最后是高级管理人才,不仅具备丰富的知识面,还具有酒店管理专业所需要的多种岗位实践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团队协作能力,具备高级管理人才所需要的综合素质要求。基于酒店管理专业岗位实际,从岗位群导向下来划分各岗位的职业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餐饮管理或服务岗位,其工作内容主要针对餐厅提供餐饮、酒水、茶艺等服务,在岗位技能上,需要具备餐厅菜品的分类、设计,餐厅预定与接待服务、餐厅组织与协调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等能力;二是客房服务或管理岗位,主要满足客房清扫服务、客房对客服务、协调能力、语言交际与表达能力、处理应急事件能力等;三是前厅管理或接待岗位,主要满足前厅接待、预定服务、前厅管理与公关能力,如对客沟通技巧、服务接待礼仪、信息操作能力、外语交际能力等;四是延伸岗位,针对酒店规模及实际,需要满足酒店其他管理及服务岗位所具备的职业能力,如酒店康乐管理、酒吧管理、会展管理、茶楼管理等一线岗位,需要从服务接待、组织协同、交际沟通、突发事件处理等方面具备相应能力;另外,酒店销售岗位主要从酒店产品的设计、策划、市场营销,以及酒店公关、酒店宴会预定及市场营销等方面,需要具备沟通、交际、组织协同及营销策划等能力。

三、制约当前酒店管理人才就业能力培养的主要原因

当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准确定位,多数院校参照本科教学规划,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技能,特别是在“工学交替”实施中,对于实践教学与理论知识脱节问题严重,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评估,未能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技能性、职业性,以致于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简单化、非系统化,知识体系不完善,缺乏应用的逻辑与思维能力。二是缺失对实训环境的搭建,尤其是对酒店管理专业来说,因学科自身的实践性强而与之配套的实训条件不足矛盾较为突出;三是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合理性,难以突出学科特色,多从国家专业目录上制定教学计划,未能从岗位实际知识、能力和技能上来优化课程组织结构,以致于学生缺乏应有的实训课时,未能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四是专业教材缺乏实用性,在酒店管理理论体系规划上相对完整,而对于教材编写缺乏实践性,尤其是在突出岗位职业能力上,实践环节过于单一,未能从行业发展、企业岗位及国外酒店管理实际引入与之相关联的实训课程;五是师资结构单一,双师型人才缺乏,多数酒店管理课程以照本宣科教学为主,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更难以从酒店管理实际中获得应有的岗位经验;六是学生职业意识不高,岗位忠诚度不够,从人才培养过程来看,毕业生从深入基层到上升至高级管理岗位,其经历相对较长,特别是酒店管理专业,应该从足够的岗位时间、岗位经历中来增强岗位认知,同时企业应该加强人才储备,关注毕业生职业晋升体系建设,减少人才流失。

四、岗位群导向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优化

(1)注重人才培养规格及能力定位

人才培养规格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也是贯彻岗位群理念,强调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向的基本任务。随着高职教育对岗位群理念的渗透,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应该从基本的专业知识、基本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核心素质上来构建完善的课程与教学体系,特别是要突出职业能力的复合型能力,要真正将知识、能力融入到学生培养体系中。酒店管理专业岗位群人才职业能力培养,要强调酒店管理实际,着力从餐厅、前厅、客房、人力资源和企业营销等岗位关联上,注重一线岗位管理能力的养成,提升学生对酒店管理职业的热情,讲究人才规格的高素质要求,着力从服务岗位一线的实践操作和实训中,增强毕业生的岗位职业竞争力。如能够胜任各酒店主要业务部门最基层的领班、主管等管理岗位职业能力需求。

(2)明确全程化职业化岗位群人才培养内涵要求

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来看,在强调就业岗位群理念实践中,要积极从高职教育实际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突出教育全程化、职业化,人才成长交互性特点。在前三个学期,注重对专业基本知识、技能、初级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第四学期要渗透岗位技能实训部分,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深入到酒店企业等真实环境,特别是对酒店类企业基础岗位的实践教学;第五学期要返回学校,加强酒店管理理论与职业拓展课程学校;第六学期重回企业,将自身的管理知识与拓展能力应用到实践中,由此实现基础理论到具体实践再到管理理论再上升管理实践的全程化交互培养体系中。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始终将知识与能力建立直接关联,从基础知识、基本能力逐步形成基本管理能力,为优化校企合作,增强毕业生多层次、多元化就业岗位能力养成奠定了基础。

(3)强调课程整合,突出教育特色

酒店管理岗位群建设与人才培养,需要建立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来支撑特色人才的培养需求。酒店管理本身在课程组合上,有饭店管理实务、饭店前厅与客房管理、饭店英语、饭店营销、饭店实训等课程,总体显得单一,缺乏特色,也难以适应餐饮、酒店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变化。因此,在课程优化上,一要注重对传统课程的重构,对酒店管理基本专业素质课程进行优化,适当融入酒店财务管理、食品营养与安全、酒店法律、酒店应用文写作、烹饪知识、厨政管理等知识,以及结合当前酒店餐饮企业职业经理人认证考试,融入管理岗位资格证书考试;二要针对酒店行业特色化需求,融入茶艺、酒吧管理、插花、宴会设计等拓展课程,并让学生从具体岗位实践中来提升职业就业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模式的优化,让学生能够从三年时间里,从职业化理论与技能交互提升中形成岗位能力,具备从事酒店基层管理岗位所需能力。另外,在课程融入中,要注重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多样性,要突出职业特色化教学,将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

(4)注重校企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作为深化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在进行校企对接实践中,要着力从行业、企业育人环境上,拉近校企合作距离,深入了解企业行业用人需求,尤其是一线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并从课程教学和职业生涯规划上,深化工学结合。一方面注重人才培养目标的协同性,将校企合作方案进行细化,突出校企双方的共建,并从教学资源、师资结构上,注重现代酒店管理及优秀管理人才的融合,突出酒店管理人才职业意识、强调酒店管理职业道德,完善基于过程、基于任务等课程教学模式,积极建设酒店管理专业特色课程,打造精品课程。另一方面在岗位群目标下,结合不同岗位及职业特点,优化配套课程设计,强调对学生岗位就业力的培养。如在餐饮、客房、前厅等不同岗位,将基础职业能力进行细化整合,明确相应的职业操作要求,迎宾员所具有的餐饮接待、客房清扫员所具备的客房整理能力、前厅礼宾员所具备的行李管理能力等,从不同服务标准和操作内容上来形成基础岗位能力;协同好校内外实践课程教学,从职业基本岗位到延伸岗位,增强岗位群教学导向,利用基础岗位和管理岗位、拓展岗位来增强学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5)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开展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在打造岗位群人才培养体系中,要从师资教学团队组建上,拓宽师资结构,选聘优秀管理经验师资参与到实训教学,选派优秀青年师资深入到酒店、餐饮名企中挂职锻炼,增强师资队伍双师型比例,突出师资职业化特质,逐渐形成专兼职师资结构合理,职业教学能力特色突出的专业化教学队伍。

五、结语

开展岗位群职业能力培养,不能忽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尤其是在校内实践教学上,要从岗位仿真、教学课堂真实化建设上,突出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同时,在配套设施建设上,要协同好校企合作管理,着力从酒店管理专业岗位群实景、实境、实践教学上,营造理实一体化教学氛围,提升学生从中获得应用的职业竞争力和胜任力。

作者:张蕾 单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文秀.酒店管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商论.2015(27).

[2]陈静枝.基于岗位能力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亚太教育.2015(33).

[3]许爱云.从就业岗位群的视角探究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03).

[4]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对口就业率提升路径研究[J].游富相.职业教育研究.2015(10)

[5]高职学生实习权利及其法律保护[J].姜国平.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2)

[6]中、澳高等院校旅游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比较[J].朱云洁.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7)

酒店管理理论范文篇7

“科学”最早产生于19世纪,其与科学文化息息相关,而人文则是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出现的社会文化,先有人类文化是在人类文明发展出来的更高级的社会意识,由于人文性的与生俱来,因此相比科学性来说更早产生,以上两者均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以上所说是宏观概念,而管理的科学性和人文性是其一个分支,此处的管理的科学性主要指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通过经验累积掌握的对于客观事物的控制方法,并逐渐发展成一个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然后作用于管理工作当中,实现科学合理的管理,即由实践得出真理,再由实践验证真理。人文性更多的则是体现人性化、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上两者相结合能够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实现人性化的管理,因此两者具有共通性,一个重于理论,一个重于管理方向。

二、不同时代酒店管理科学性以及人文性研究

就我国而言,酒店行业最早出现在1980年左右,而随着酒店业的不断发展,科学性和人文性相互穿插在酒店管理当中,最终自成一体。本文就酒店业发展的主要阶段来分析科学性以及人文性在酒店管理中所处的地位。

1.酒店起步阶段

我国酒店业第一次发展机遇要归功于改革开放的伟大方针,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极大程度带动了酒店业的发展,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国内的酒店数量明显上升,合资或者内资是此时期酒店的主要模式。特别要提到的就是合资酒店,合资酒店是指酒店的资金是中外方共同提供,这为外国酒店管理理念的流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国内缺少酒店管理人才,因此此时期酒店的经营者基本都为国外招聘来的专家,这些管理者有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因此在进入中国市场后,为我国传统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而内资酒店为了与合资酒店相对抗,也改变酒店体制以及酒店的设置,包括岗位责任制、工作制等一系列制度相继出台。总的来说,这一阶段我国酒店业主要是探索制度方面的问题,毕竟酒店制度是所有工作的基础,因此科学性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人文性也展露的头角,但还未能完全掌握,处于模仿、研究阶段。

2.酒店发展阶段

随着科学管理发展到一定程度,酒店已经能够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体现在1990年左右市场出现了众多的酒店管理书籍,这正是科学管理不断发展的产物,同时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法规为酒店业的规范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主要包括管理制度以及从业人员的规范化。此时期人文性也有所表现,正如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便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一样,但是此阶段的人文性尚未成为管理的中心理念,但是为后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当前酒店业现状

此阶段酒店的服务成为了经营的关键,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人文管理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体现,对此,酒店应该做好一下几点:第一,公平对待员工,最大程度激发员工的潜力;第二,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构建良好的工作氛围;第三,合理的薪资待遇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总的来说,当下酒店的重心已经转换到人文性当中,而人文性是以为科学管理为基础,两者融合共同促进酒店业的发展。

三、酒店管理当中科学性以及人文性研究

1.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辩证关系

相比人类社会人文性早于科学性产生的事实,酒店管理则是先出现科学性,这主要是因为酒店行业具有特殊性,并且在刚起步的时候并未具备自身的一套发展理念,基本都是照办或者模仿外国先进的酒店管理模式,因此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服务质量低、经营方式不合理等,在这样的形势下,有必要将科学性融入酒店管理中,以便于尽快矫正酒店的发展方向,而随着酒店科学性的不断完善,心理学等精神学科的深入,人文性开始在酒店管理中崭露头角,并逐渐占据主要地位。总的来说酒店的人文性以及科学性之间的转换取决于酒店的发展以及时代背景,两种理念所着重的管理方向有一定差异性,但是经过长时间的磨合,在当前的酒店管理中必须要将两者融合,才能实现现代化的酒店管理。现代化酒店的人文性是建立在科学性的管理模式当中,只有依靠科学性才能保证人文性发挥到极致,而人文性反过来又会使科学管理的水平得到提高。因此两者是相互结合的辩证统一关系。

2.实现科学管理的有效方式

首先,需要明确的就是科学管理是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来的管理规律,因此其有较强的原则性和客观性,而人文则是抽象的,因为其对象是人这一要素,而主观能动性又较不稳定,因此需要观察酒店内部员工的心理需求、行为特征、价值定位等方面,相对科学性来说人文性更难把握,但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人文管理不断的发展。两种管理理念的研究方法有共同特征,即需要不断的总结工作经验,去粗取精最终实现较为优质的管理方式。其次,即使有科学性管理理念作为指导,酒店在发展过程当中,仍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矛盾,尤其是员工个人利益与酒店利益之间的冲突,这之后就要以人性化的视角看待问题,寻找能够同时解决两种问题的有效方式,应该尽量降低个人利益的被损害程度,因此只有带有人文色彩的科学管理才能实现酒店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共赢,同时酒店员工也更易于接受,并将这种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转换到员工的服务当中,最终提高了酒店整体的服务质量。最后,科学性以及人文性虽然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仍然要分别区分,科学管理主要是利用规章制度来实现,规范酒店员工的工作,因此其管理效果更为直观,但是人文管理需要把握人员的抽象意识,这需要长期的情感培养,而不是一朝一夕才能够达成,从酒店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人文管理在未来势必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效果,人文性与时展潮流相符合,并且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论价值,因此酒店应该兼顾科学性以及人文性,实现酒店整体水平的飞跃。

四、结束语

酒店管理理论范文篇8

1.1酒店管理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不合理,所授知识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所规划的教学计划和课堂体系都是按照国家专业目录进行的,酒店岗位所必需的能力、知识、技能等结构未必能从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获得,高职院校所授知识与市场实际需求存在的差距较大。很多酒店企业反映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普遍偏差,实习生也会抱怨在学校所学知识用处不大,与酒店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

1.2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出现偏差

很多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偏重于理论的学历教育,对实践环节的教学不甚重视,缺乏科学系统的岗位技能培养体系,理论学习与“工学交替”完全分离开来,学生无法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工作当中。此外,高职院校还缺乏有效的评估体系,无法对实践课程进行科学的检验、评价。还有一些院校则过于强调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得到了强化,却淡化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积累及逻辑思维的训练,学生无法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1.3高职院校与酒店企业之间未建立深度合作关系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丰富广阔的教学资源和教育环境,很多高职院校都与酒店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所采用的实习模式为将学生安排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至一年的顶岗实习。酒店企业之所以为实习生保留一定比例的岗位,是为了节省人力成本,学生在酒店企业任职期间的工资待遇较低,与酒店企业正式员工的工资待遇差距较大。旺季期间,酒店企业对员工的需求量大增,急需人员可以即刻上岗就业时,他们会通过雇佣大批酒店专业的实习生来充当廉价的劳动力,以此来满足酒店的人员需求,使其负责酒店基层的服务工作。高职院校与酒店企业之间缺乏深度内容的合作,学生在酒店企业顶岗实习期间,自始至终只能从事一项工作,每天所负责的工作内容单调重复,周而复始,很难在工作中得到科学有效的指导,酒店企业对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工作不甚重视,顶岗实习意义不大。

2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各大高校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正在不断的创新完善,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

2.1对课程体系进行全新改革,将酒店管理专业的特色体现出来

当前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仍有很多不足之处,高校课程体系所安排的课程与市场需求有较大的差异,改革传统课程体系已势在必行。高职院校在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规划教学计划和课堂体系时,首先要符合国家专业目录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通过学校所设置课程体系的学习具备酒店岗位所必需的能力、知识等技能。高校应该将酒店管理专业所授知识与当前酒店行业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及课程内容,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高校还应该在专业课程教育中时常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并通过实践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社会实践当中。

2.2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

高校是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应该将学生培养成能够挖掘自身潜在素质并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工作实践、市场开拓当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领域的分工越来越细化,为满足这一市场需求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设置也应该越来越细化,培养更多的专业型人才,为酒店服务行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进一步明确专业的归属。

2.3完善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

酒店属于服务性质较强的行业,该服务行业对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问题非常重视。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反映酒店业对人才的需求。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安排上要考虑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明确酒店服务理念,在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设置了服务管理、酒店管理概论、餐饮管理、前台与客房管理、酒店经营战略、酒店英语等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社交礼仪、酒店物业管理、酒店规划与设计、康乐管理、食品营养与卫生控制、中外饮食文化、危机管理等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从而增强学生服务意识,分层次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为进一步深造和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4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

学校应该拓宽与酒店企业的合作渠道,尽量与更多的酒店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并签订实习基地相关协议,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顶岗实习平台,以此来确保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应该多与酒店规模较大、管理较为完善、管理理念较为先进、档次较高、硬件设施较好的高星级酒店建立深度合作关系,这种高星级酒店企业的服务操作流程、经营等方面都有合理科学的规章制度,管理体系较为成熟,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可以学生很多书本以外的酒店管理知识,使实习生充分感受酒店的企业文化,借鉴该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模式以及相关管理经验,使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对自身的未来发展充满希望。

2.5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

在酒店管理专业的建设中要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人才培养可以采用“3+1”的模式方法来按需培养,即三年国内(校内)学习,一年国外学习或酒店业实习,从而使人才培养教育模式达到宽泛性与针对性的有机统一,不断完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计划,满足酒店行业的人才需求。另外,还可以借鉴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等学校在课程设置:教材:实践操作等方面的教学经验,加快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3结语

酒店管理理论范文篇9

顶岗实习教学具有明显的实践性特征,根据实习教学的目标来创建教学新模式,从而适应社会对酒店管理人才的具体实践要求。首先,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收集不同酒店中的管理工作资料,了解酒店管理工作具体的岗位分配以及工作要求,进而锻炼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其次,教师应注重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为学生创建富有实际模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模拟实习的工作岗位中,体验从事岗位工作的具体感受,设置不同的现场问题,从而锻炼学生运用酒店管理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注重顶岗实习教学的开展,实现院校与酒店的强强联合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关于酒店管理工作的实践能力,院校以及教师应注重对酒店管理顶岗实习教学的开展,加强对实习教学的投入力度。顶岗实习是一个充分检验学生学习掌握程度的有效途径,但这种教学实践性较强,因此不仅需要院校与教师的大量投入,同时还需要实现院校与酒店的强强联合,在学生开始顶岗实习之前对学生开展有计划的岗前培训。而后,教师根据实习方案与计划来开展实习教学,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项目化教学与管理,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以动态管理的方法来对学生开展顶岗实习的教学。院校与酒店的强强联合,对于院校本身酒店管理教学有实际性的促进作用,院校可以邀请酒店管理高级来进行现场指导,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而提高院校对酒店管理的教学水平;同时,院校还能为合作酒店赢得良好的宣传效果,促进合作酒店的经营。

三、组织“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酒店管理顶岗实习的教学水平

酒店管理理论范文篇10

一、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涵义

校企合作是“校企合作教育”的简称,国际上又称“合作教育”。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ACE)对合作教育的解释是“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的实践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学校的教与学。”…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是一种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酒店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酒店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酒店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酒店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以求得校企双方最大利益的教学模式。将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纳入酒店管理专业,扩大校企合作的范围和领域,使校企合作更好对接,形成合适的结合度,探索符合教育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培养应用型的旅游人才,同时解决学校实习基地缺少的问题,是校企合作的内容所在。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基本内涵是:产学结合、互惠共赢、双向参与。

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

发达国家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形成了符合各自国情的校企合作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尤其是他们开展的产学研结合教育在为本国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方面做出了很的贡献。在这些发达国家中.美国的校企合作贯穿于社区学院办学的全过程,以‘,-F学交替式”模式为主;英国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主要有长期和短期两种。长期的工学交替制有“2+1+1”(4年制)和“1+3+1”(5年制)两种;德国实行的是“双元制”教育;加拿大的高校大多设有合作教育部,负责校企合作工作,一些专业采取“1+1循环”的方式。虽然各国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各有特色。但也有一些共同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健全的职业教育法规是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得以迅猛发展的最大保障。

2.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得以迅速发展的又一捷径。

3.科学的办学质量监管体系是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得以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4.明晰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义务、地位和作用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较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5.正确的观念、立体、贯通的培养体系是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得以良性发展的重要原因。

6.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多样化是发达国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国内研究

校企合作是教育改革与实践的一个方向。也是高等院校寻求自我发展空间和服务区域经济的必然要求。要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必须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为此,校企合作已成为职业教育界研究与实践的热点问题。综合学者们的观点,大都从校企合作的含义与动因、模式与运行、德育与课程、问题与对策等方面加以研究。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多种多样,如。企业配合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订单式、3+1式、工学交替式、产学研结合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校企股份合作模式等。学者们认为,其主体包括学校、企业、行业、学生、家庭、政府、社会等方面:合作的内容包括资源与技术、专业设置与课程发、岗位培训与实验实习、师资交流与科研、文化育人与就业等:合作的前提是建立在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经济的统一上;合作的基础是“双向互利”或“多方受惠”;合作的特点是教育性、技术性、实践性、服务性、周期性、流动性、放性和受益性等。合作的本质是“育人”,而主要不在于科研成果的转化、产品与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合作的成败关键是看培养的学生能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能否实现“成功就业”。

三、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没有形成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机制

酒店企业和学校合作的范围领域不够广泛,结合度不高,没有形成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校企合作机制。酒店管理院校和酒店企业的合作仅限于提供和接收实习生。在资源与技术、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建设、岗位培训与实验实习、师资交流与科研、文化育人与就业等方面合作较少。有的酒店企业仅仅把实习生作为廉价劳动力,在人才培养方面没有尽到相应的社会责任;有的酒店管理院校也仅仅是把学生实习作为教学过程必须完成的一部分,有“形式化”、“学科化”的痕迹:就学生而言,很多学生把实习作为应付公事,未能在思想上认真对待,反映的工作中就难以做出成绩,怕苦怕累,不断更换实习单位。流动性比较大。

(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出现校企之间不对接现象

校企合作中,出现校企之间不对接现象。一方面,有的酒店企业工作岗位学生不愿参加。比如客房服务和餐饮服务岗位,很少有学生自愿参加。再加上学生自身定位较高。认为自己是生,学习了很多酒店管理知识,不愿从基层做起,没有意识到酒店企业的行业特点,酒店的基层岗位对他们毫无吸引力。这主要是学校培养的问题。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定位,认知酒店管理的特点,让他们明晰要想进入管理岗位,必须从基层做起;另一方面,酒店企业追求的是企业的经营利润,由于操作技能、外貌形象等原因,酒店企业把一部分学生拒之门外。这主要是酒店管理的问题。接收实习生,不应该只从自身利益出发,也应该考虑到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

(三)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保障机制不健全

校企合作必须健全有关政策与法规,寻求资金投入的保障,并得到政府的重视、支持。这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政策法规的不健全,校企合作没有更多的约束机制,双方责权不明晰,致使校企合作无法律依据。另外,酒店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现代管理技术和设备的引进,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但一些酒店管理院校依然面临资金投入不充足的问题。除此之外,政府对于校企合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未能发挥酒店管理院校在本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四、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

随着当前众多世界知名酒店管理公司、高星级酒店进驻中国,酒店管理专业更需培养“国际化”、“应用型”的人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但是这些管理理念未能及时反映在教学中,更突显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把职业教育纳入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计划,校企双方共同承担起为社会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通过校企合作达到“双赢”或“多赢”是一条必由之路。

(一)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保障体系

校企合作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的保障体系包含政府支持、法律规范、校企合作协议、校企合作管理机构等因素,它是校企合作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成功的关键。首先,政府应充分发挥引导和服务职能。将国内外知名的酒店企业引入到当地的经济建设和高等教育中,积极促成校企合作,以培养适应当地旅游发展需要的酒店管理人才:还要不断地投人相应的资金。创建和维护好学生实践所需的软硬件环境;并给予酒店管理院校依法办学的自主权。其次,在法律规范方面,应健全职业教育法规,规范校企合作中双方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并通过法制保障合作双方的利益,使责、权、利相对应,以推动高等院校与酒店企业的合作向更高层次迈进。然后,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以及违反协议时的行事准则。同时,也是产生纠纷时双方诉讼的依据。最后,成立校企合作管理机构,它是校企合作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

(二)高等院校“请进来、走出去”

从学校来讲,采取“请进来”的办法,聘请酒店企业中掌握国际化管理理念和实际管理经验的高级酒店管理人员参与到教学当中来,参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以及实习计划的制定,有利于学校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亦可解决学生的实习与就业。另一方面学校教师还要“走出去”.到企业当中去挂职锻炼。学习酒店先进的管理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及规范的服务技能等,培养“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另外,也可组织学生到旅游企业参观见习。参观在课堂上无法见到的设备和服务.开锎视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三)酒店企业进行员工培训与人力资源储备

从酒店企业来讲,从学校直接挑选符合自身需要的优秀人才,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储备,另外,酒店企业也可以运用学校的师资及设备,对自己的员工进行英语、专业理论等的培训。企业通过借助学校力量对现有职工进行技术培训.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水平和能力。企业员工经过培训后。往往可以根据他们的实践经验。很快将知识技能应用到实际服务工作中去,提高服务质量,同时也调动了旅游企业培养人才的积极性,为旅游企业开发新产品服务。12]

(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实践。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一步得到理解、深化、巩固和应用,课堂上的疑问在实践中找到答案,同时又在实践中遇到许多课堂上没有的问题。通过发挥个人的能力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了实践技能,增强了学习的动力。从而,实现懂理论、会实践、会学习、会思考、会动手的培养目标,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和就业竞争力,最终达到培养国际化、应用型酒店管理火才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