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研究

时间:2022-11-02 09:13:02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研究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篇1

[摘要]数字化转型、升级是中国酒店业的必然之路,但目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却与之存在差距。在行业数字化发展的背景下,聚焦产业与职教发展,从“设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招生、确定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教学实施、打造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基地、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八个方面对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构建。

[关键词]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高职院校

2021年,教育部将高职类“酒店管理”专业更名为“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专业名称的改变,不仅是响应国家战略的要求,更是顺应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从“酒店管理”到“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的变更,为专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构建背景:科技赋能,行业转型升级

相对来说,酒店产业是传统业态,其信息化程度不及服务业中的其他业态。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酒店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数字化升级的空间和潜力却是非常巨大的。近年来,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加持下,越来越多的酒店企业借助数字化转型来释放品牌的价值与企业的潜力。数字化转型是文旅行业发展的新契机,能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整个社会转型发展[1]。数字化转型可从多个维度优化企业的管理和运营。从企业本身看,内部管理的数字化能更好地实现扁平化管理,进而不但可以缩减运营成本,还能提高运营效率;从营销渠道看,数字化可有利于降低佣金成本,提高营业收入;从用户体验看,各类AI设备产品的有效应用能够改进产品服务,改善用户体验。在AI、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下,酒店业态大步向“数字化”方向发展,推进文化和旅游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已被明确写入了《“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市场发展规划》。

二、构建方向:聚焦定位,专业服务产业

受到传统观念和诸多现实因素的影响,职业教育发展颇为不顺。加之,学生以及社会对于服务业的偏见,酒店职业教育存在“入口(招生)不足、出口(就业)不稳”的情况。此次“酒店管理”专业更名为“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顺应了产业形势变革(而这种变革也是酒店产业性质的升级与突破)。可以说,产业性质的升级和专业名称的变化,都会为酒店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机遇。因此,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在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方面要着重聚焦两个方面。

(一)聚焦产业发展

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联,就是产业发展的状态及动力,酒店产业也是如此。需求跟供应之间的不平衡会造成一种缺口,这种状态会催生一种产品(或服务)去满足这个缺口。因此,聚焦酒店产业的发展,必须从酒店企业本身的需求、供给两个方面着手。从需求侧来看,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加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催生了对服务领域变革的需求,“以机换人”成为大多数企业降低成本的选择。从供给侧来看,基于大数据算法、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的技术进步使得产品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让人工智能做到真正的智能。酒店产业今后一段时间的调整和优化简而言之就是要完成“三化”:客户在线化、管理在线化、运营在线化[2]。产业的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动力和方向所在,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也必须紧密围绕“客户在线化、管理在线化、运营在线化”展开。

(二)聚焦职教发展

职业教育从其诞生之初,就与就业、民生、经济发展等社会现实问题直接联系起来,其目的是满足个人的就业需求和工作岗位的客观需要。因此,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培养目标应当以满足学生就业与创业发展为导向,通过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培养具有较好人文素养,掌握酒店服务与经营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部门主要岗位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应当聚焦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聚焦“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根据“产业人才需求报告,研制职业教育产教对接谱系图”“促进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构建重点:从学生“入口旺”到毕业“出口畅”

尽管目前校企合作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合作形式单一、校企合作不稳定性、法律保障缺乏、激励机制不完善,但“服务性、职业性和大众化”仍是职业教育的三个主要特性,其中服务性是核心特性。因此,职业教育要着眼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当地企业和产业。“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这也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的。本文对于高职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也是基于校企合作的思路,从“设立有企业深度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招收有职业发展信念的学生,确定在时间、模块两个维度的系统化培养目标,构建可适应酒店企业数字化发展的课程体系,实施多学期、分段式、交替式教学,打造高素质、高技能‘双师’教学团队,规划建设校企两个教学基地,采取多维、动态的教学评价体系”八个方面依次展开。

(一)设立有企业深度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开展校企合作,制定有企业全面参与的技能人才培养制度,构建有企业深度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将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培养出企业所需的各类技能人才,对于企业、院校及学生个人都有明显增益。基于当前校企合作的情况,在构建高职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时还须特别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成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有长期的管理经验,也要懂得教育规律,更要有决策能力,其工作指向不但可以反映社会需求,也能推动职教发展;其次,落实工作机构的人与事,成立工作机构,并明确其组成人员、职责分工和工作内容,将人才培养目标逐一落实;再次,专业指导委员会不但能够按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规律确定专业发展方向、制定人才培养规格,也要能够参与专业教学管理,以便适时发挥督查作用。

(二)招收有职业发展信念的学生

入学时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是否为学生的第一志愿,这对于学生“首次是否选择酒店(餐饮)企业为实习单位”及“从业(就业)率”都有着一定影响[3]。因此,录取第一志愿为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的考生,是事关本专业职业教育对于社会回馈有效性和高效性的问题。在考生招录阶段,学校就应该与企业共同研究招生(招工)制度,在政策的框架下逐步完善院校招生与企业用工同步推进的办法,将企业招聘标准融入考生招录过程。

(三)确定在时间、模块两个维度的系统化培养目标

在确定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培养目标及其规格时,以绩效价值为导向,在时间上呈现近期、中期、远期的递进,在模块上呈现知识、素养、技能的互补(见表1)。

(四)构建适应酒店企业数字化发展的课程体系

专业名称的变化就是指向的变化,指向的变化意味着一些课程的删减,一些课程的添加,或者是一些课程的整合,所有的变化最终要顺应酒店行业所需、企业岗位所求。目前,酒店数字化人才的缺口主要是数字化营销和运营岗位。对于此类人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各类平台(软件)的应用技能;二是数据构建的能力;三是(酒店业)商业意识和认知的培养。院校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不但要平衡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比例,更要在课程的先修后续、教学场所(平台)、教法方面予以精准指导(见表2)。

(五)实施多学期、分段式、交替式教学

本文所指的分段式教学,不是对具体的某一节课进行各环节的划分,而是指在某一课程(某一教学模块)的教学过程中将其内容按照先修后续和学生接受逻辑进行分段,不同阶段可安排擅长此内容的教师进行主讲。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职业教育过程必然要基于酒店企业的工作过程,但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依旧是学科式的逻辑体系,其主要特征有二:一是在教学形式上大体可分为两段,前一段主要进行理论教学,后一段主要进行技能训练(顶岗实习);二是绝大多数的课程为学期课程或学年课程,尽管在周课时量和总课时量上有区别,但基本都是按照学期或学年开设。该模式非常有利于教学管理,但对学生技能的提高、教师水平的发挥存在很多掣肘之处。实施多学期、分段式、交替式教学,要求院校变革原有的教师工作核算体系,要求教师更多地发挥能动性,要在校内教学中凸显“生产性”和行业所需的必要性,要在校外实践中凸显“教学性”。种种模式的变革和利益的触动,旨在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打造高素质、高技能“双师”教学团队

教学思想的落实及教学活动的展开,离不开教师个体的行动与教学团队的协作。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要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以校企互聘、共用的方式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为了高质量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校企合作双方互派专门人员参加彼此的培训学习,开阔眼界和思路,融合锤炼“双师”型教学团队。学校指派专业教师到酒店企业挂职锻炼,酒店指派技术能手(管理人员)开展岗位带教,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交流会,共同研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

(七)规划建设校企两个教学基地

实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显著特色。基于校企合作的必要性,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必须同步规划建设校、企两个教学基地,尽量确保校内设备与酒店实际所用一致,务必确保校内实训岗位与酒店实际岗位和工作情景无缝对接。目前,由于受企业性质及院校办学主体因素的影响,校内外实训基地在“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手段、评价方式”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差距(见表3)。基于此,规划建设校企两个教学基地时应当注意合作对象的遴选和合作内容的确定,要确保以下两点:首先,通过校内外实训,旨在提高学生对专业或课程的学习兴趣,旨在发现自身的缺陷与不足,要能使学生熟悉企业、掌握流程,以便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和更好地调整学习方向;其次,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要更多地去考虑院校师资培养、学生专业认知和企业员工培训,而不能将其降格至短期或长期的实习基地、就业平台。

(八)采取多维、双向、动态的教学评价体系

根据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的特点,推进“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这一体系应体现多维、双向、动态,尤其要强化对毕业生职后发展的跟踪评价,以便持续、动态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见表4)。

四、结语

我国酒店业与其他行业相比信息技术起步相对较晚,数字化、智能化已是大势所趋,疫情的出现促使酒店要加快脚步完成数字化转型[4]。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社会共同面对的时代性课题,数字技术的加持将会使以劳动密集为特征的酒店行业产生巨大的变革。因此,职业院校在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的建设中,要聚焦行业发展,依托政策导向,从招生前直至学生毕业后,用一系列的举措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并不断使之优化,真正拥抱和融入数字化的趋势之中,以强烈的使命感、足够的耐心与投入为社会、为学生创造长期的综合价值。

作者:康明福 单位: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篇2

随着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后,旅游业以如火如荼的姿态进行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国内酒店的发展前景也比较乐观,但酒店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而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的发展前景也比较理想,在开展专业的过程中需要分析当前的就业现状,不断采用顶岗实习的方式来提高就业质量[1]。因此,需要对当前社会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顶岗实习现状进行分析,针对性地采取解决措施,满足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高效建设发展的需求。

1我国星级酒店及高职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规模

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我国的酒店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通过对近20年的酒店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在2002年—2022年以来我国的五星级酒店发展数量增长速度非常快,2019年8月16日,新华社记者余俊杰报道称,从文化和旅游部获悉截止2019年底,在全国的星级饭店管理系统中,具备星级的饭店数量高达10003家,通过分类发现,其中拥有一星级的数量为62家、二星1658家、三星4888家、四星2550家和五星845家,通过分析对应的专业人才,发现人才供给明显不足。据统计,在当前我国的酒店从业人员中,数量预计在175万左右,而酒店的平均缺口在17%,同时,仅五星级酒店,在每月的人员招聘中,每家招聘数量都需要在35人左右。

2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现状

2.1学生情况更加复杂,管理难度增大

近年来,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很多导师都发现学生的个性化问题逐渐凸显,呈现出来的管理复杂程度也越来越明显[2]。一是,当前的高职院校学生几乎属于“00后”,由于拥有自身的独立思想,在实行的过程中拥有独特的想法,这种个性化突出的问题导致实习安排众口难调。二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家庭条件逐渐优越,甚至有些家长过于宠爱孩子,甚至少部分条件比较优越的父母还会陪同孩子前往实习单位,出现了“护送”上岗的现象。三是“00后”学生除了个性突出之外,还有强大的自尊心,同时,在理解“服务”方面存在偏差。

2.2学生对“享受型”因素关注度增强

在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由于自主意识逐渐增强,比较关注薪酬、保险、住宿等福利,而多数学生主要关注的是“享受型”因素。在这种因素中,学生除了关注实习单位提供的待遇之外,更容易受到实习单位的地理位置和发展环境的影响[3]。比如,一些学生比较关注离家近的因素,而一些学生比较关注的是一二线城市。此外,还会涉及到酒店所处的地理位置,主要关注的对象是交通的便利性、购物的便利性和周边配套设施等。

2.3酒店对顶岗实习生需求迫切

在酒店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用工成本实际和其他行业相比明显偏低,这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酒店对用工的需求,对人才的吸引力度远远达不到酒店的规划和发展需要,但优势是隐性成本偏高,很多酒店都可以为员工提供免费食宿等。对于酒店经济效益而言,近年来逐渐下降,使得酒店的用人成本也出现了较大的压力。对于顶岗实习的学生而言,和正式员工相比之下,呈现出来的劳动成本相对廉价,这也是酒店迫切需要实习生的原因所在,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酒店的用工难题和需求。

2.4高星级及涉外趋势

酒店在发展的过程中,招工难的问题逐渐凸显,这就给高职院校与酒店的合作提供了机会,同时呈现出来的合作空间也越来越大,甚至一些专业学生对实习条件及岗位的要求越来越高[4]。在此背景下,具有宽广的发展平台的高星级酒店或者是一些涉外的酒店逐渐成为专业学生的实习青睐对象,被学生纳入到重点选择范围中。此外,对于一些大品牌的涉外酒店而言,自身的实力基础本身也比较雄厚,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现代学徒制培养、校企双导师培养、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对口就业等方式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院校的合作需求。

3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学生顶岗实习问题分析

3.1待遇障碍

酒店行业属于服务业,在该行业中,无论是低端酒店、快捷酒店还是星级酒店,在全国范围内的薪酬待遇和其他行业相比都普遍偏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员工流动性。从管理的角度分析,酒店行业呈现出来的利润率偏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无法提高高薪[5]。

3.2劳动密集问题

酒店行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经营特点。其劳动强度通常比较大,尤其集中在宴会、餐饮和客房等相关部门,其中,对于餐饮和宴会部门而言,呈现出工作时间弹性大以及劳动强度大等特点。对于这种劳动强度较高的岗位而言,在实习的过程中容易引起学生产生情绪化,若无法采取科学的柔性管理,容易在后续顶岗实习管理中产生较大问题。

3.3社会固有观念障碍

从近年来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招生情况来看,整体上呈下降趋势。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酒店数量也在逐渐增加,造成了酒店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比较大,招工难度逐渐增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社会传统观念对酒店行业的偏见导致。在这种局面下,很多学生对酒店服务业的职业认同感逐渐下降,甚至在其思想中有酒店行业属于“低端服务业”的烙印,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

3.4酒店融入障碍

对于部分酒店而言,在对顶岗实习学生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容易忽视了企业的文化作用,一些正式员工会对顶岗实习生暗示“实习生即短期工”,这种不良的暗示行为容易引发学生产生不良情绪,甚至无法全面融入酒店经营环境。同时,学生在实习期间会出现干脏活累活的现象,忽视顶岗实习学生的群体性以及整体性,并没有给予顶岗实习生足够多的人文关怀,长此以往容易使问题扩大化和深度化[6]。

4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学生实习对策建议

4.1提升合作品牌及品级

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采用措施来树立品牌形象至关重要,主要原因是品牌属于企业的外在形象,而酒店也不例外,优质的品牌形象是酒店社会地位的显性标志。对于高等级品牌而言,顶岗实习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除了对学生采用规范化管理和提供完备设施之外,还需要向学生提供优质的实习环境,甚至还需向学生传授相关岗位知识,分享客服经验。这种管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酒店树立优质的品牌形象,满足酒店的市场竞争提高需求[7]。通过对2019年酒店行业品牌竞争格局进行分析,竞争力比较强的典型代表有锦江国际酒店集团、华住酒店集团和首旅如家酒店集团等(如图1),这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树立优质的企业品牌和品级,促进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较大份额,说明酒店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品牌形象,从当前的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的实践操作进行分析,和一般薪酬待遇相比之下,学生比较倾向于品牌较好的酒店企业,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含金量,进而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也是学生的实习首选对象。

4.2打造现代学徒制班

高职院校在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发展中,需要有效借助现代学徒制班的管理措施。学徒制打破了社会传统观念对酒店行业的偏见,同时企业在招生阶段介入,进而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习岗位,甚至能够满足“岗位实习+就业”打包式服务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可以高效避免企业出现“用工荒”的情况[8]。在现代学徒制班组建的过程中,可以对实习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评价,主要涉及了实习素质、知识和技能,这实际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重要创新,综合分析学生的实习效果,设置三个评价模块,19个项目,评价总分为100分,顶岗实习学生呈现出来的评价得分可以作为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通过评分依据来建设专业,提高现代学徒制班建设质量,主要涉及的评价项目如表1所示。

4.3做好实习规划

在实习规划中,需要将优质就业作为导向,以良性职业发展作为规划目标,且在学生顶岗实习初期就需要规划好实习期的职业规划,同时还需要和就业后的职业规划进行全面对接。学生在实习期间,管理人员需要全面做好学生的轮岗实习管理工作,不断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安排学生到相应的岗位进行实习并在管理环节中向学生传输优秀的企业文化,让学生对企业形成高度的认同感,这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

4.4提升待遇和柔性化管理

由于酒店发展受瓶颈影响,利润比较低,酒店在管理期间为节约成本,招聘大量的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生,但通常实习薪资会低于正式员工,这需要适当提高实习待遇[9]。一是从事相同工作的实习生待遇和正式员工之间的差距不能太明显,针对工作时间弹性大以及劳动强度大等特点要给予实习生合理的补休或按规定发放一定的加班津贴。二是在完成前3个月实习后,很多实习生都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3个月酒店可按照正式员工的标准发放薪资,采用这种方法来提高实习生对酒店的忠诚度。三是需要给予一些表现比较优异的实习生培养机会,并扩大岗位职责与权限,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加轮岗机会,这种方式能够对实习生具有一定的锻炼效果,使其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并在实习期结束后酒店能给予一定的晋升机会。

5结语

因此,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学生在开展顶岗实习的过程中,需要对影响顶岗实习的因素进行分析,通过针对性提升合作酒店品牌及品级、打造现代学徒制班、实施柔性管理、提高待遇、做好顶岗实习学生的实习规划等策略,切实保证高职学院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质量,从而为顶岗实习的学生就业、院校专业发展和酒店人才供给提供保障,实现酒店、实习生、学校三方共赢。

作者:唐华 单位: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管理系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篇3

经济全球化的纵深推进,大众旅游快速发展,国际市场的充分开放给酒店行业的升级转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对高职院校酒店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实现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无缝对接,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方案中提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自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如何提升办学特色,深化产教融合成为酒店管理专业当前思考的问题。目前,国内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动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服务业发展不断输送高质量人才。

一、产教融合与酒店管理专业

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充分融合,其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多种方式深化校企合作,使人才质量与产业需求相对接,实现教育与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2013年,产教融合概念提出,研究领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研究范围由院校的融合路径理论研究扩大为企业的参与路径以及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的实践研究。[1]国家高度重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发展,强化政策制度的完善和相关机制的建设,例如:双高建设,“1+X”证书制度,提质培优计划等,为产教融合的实施提供强大的制度保障。目前,产教融合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产教融合的概念、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政策支持、产教融合的实施路径。[2]酒店管理专业设立于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2021年,在教育部颁发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中,酒店管理专业更名为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指明了酒店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酒店行业也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为信息密集型产业,酒店工作人员不仅要掌握服务技能,还应具备基础数据的分析能力,这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一流高职院校均主动对接行业发展需求,深化产教融合育人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数字化理念融入课程标准建设中,推动专业课数字化转型,切实提高酒店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产教融合的现状

(一)学校视角下的产教融合。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学校的利益出发点为获得企业在实训基地建设、双师质量提升,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支持,要求企业提供学生就业渠道,同时,希望企业能够将酒店行业前沿发展知识、规范实操技能,现实的酒店服务场景提供给学校,为学校酒店专业注入新鲜的活力,有助于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实现促进地方服务业发展的综合目标。然而,在融合过程中,由于企业获得的利益较低,降低企业人力培养成本短期内效果难以显现,导致多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理念薄弱,社会责任感不强,动力不足。

(二)企业视角下的产教融合。在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的利益出发点为获得国家以及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以及优惠措施,例如:减免税收,拓宽融资渠道等。然而,在现实执行过程中,政策支持只停留在鼓励,资金支持有限,同时,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专业课程设置、教材教法改革等方面滞后于行业发展,难以满足酒店对岗位能力要求。[3]此外,由于酒店行业的季节特殊性,学校的教学安排与企业用工旺季存在时间差,无形中增加了企业与学校之间的矛盾。综上所述,在产教融合中企业和学校都站在各自的利益角度行动,即,企业站在经济收益角度,学校站在教改收益角度,导致产教融合流于形式。同时,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应当出台的优惠政策力度不够,未真正为产教双方深度融合搭建桥梁,产教融合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产教融合视角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校企协作动力不足。随着信息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酒店的核心资源和技能进行着快速的迭代升级,无形中要求拓宽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要求企业员工和院校教师双向流通,通过培训交流,轮换岗位等形式,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执行过程中,院校未根据实际用人需求,构建灵活的激励和考核机制,未给企业人员来校任教提供持久动力,阻碍产教双方共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企业由于获得收益较低,导致参与产教融合动力不足,缺乏合作共赢意识。企业在顶岗实习工作中,未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的技术技能进行实质提升,造成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企业因学生技能水平较低,在用人方面倾向于招聘有经验的社会人员,这造成产教融合没有实际落地。

(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酒店与课程教学体系脱位。2021年初,酒店管理专业更名为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成为酒店行业发展的热门名词。目前,酒店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获取顾客消费行为信息,例如通过智能终端、语音识别准确记录顾客在酒店消费全过程,以便企业采用精准化营销手段。[2]行业的变化迫使院校根据酒店数字化发展进程进行课程标准修订、课程内容重构、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以及实训室的重建。然而,院校无论在教学硬件还是软件都是滞后行业发展的。目前,校企双方并未针对专业更名共商合作方案,很多院校由于经费紧缺,并未在实训室建设方面进行软件实施、系统培训、课程合作、赛教推进等深层推进,切实实现数字化教学。

(三)产教融合“双主体”合作机制不健全。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合作双方缺乏系统、有效的合作管理机制,职业院校与酒店本应该有明确的分工,即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在企业获得职业技能提升。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酒店并没有严格遵循合同制度,对学生只是进行机械性的训练。此外,缺少相互监督机构制度的建设,企业应当针对自己的人才需求,对职业院校的育人工作展开监督;职业院校也应监督企业对学生的实践锻炼是否达到了人才培养目标的预期,通过校企双方相互协作和监督,以确保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有效开展。

(四)酒店管理专业教师职业技能有待提高。随着人们的消费升级,信息化技术在酒店领域中的运用,要求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专业知识精度和广度亟待提高。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应局限于单一岗位的单一课程,而应当从岗位群角度出发,熟悉酒店整个服务流程。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积极去酒店参与一线教学实践锻炼,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水平。本课题通过“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问卷调查”进行问卷调查,发现酒店管理教师在企业实践锻炼中普遍存在岗位安排缺少计划性,没有受到企业经验丰富员工的指导,实践时间短,岗位职责不明确,实践内容缺乏连续性、整体性计划安排。可见,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实践技能较弱,产教融合中校企合作仍是两张皮,导致教师在企业实践锻炼效果不佳。

四、产教融合视角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路径

(一)推进产教融合双主体深度合作的意愿。激发校企合作双主体动力的关键在于基于双方利益追求树立合作共赢理念,需要政府作为第三方来协调双方利益,为产教融合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改变产教融合中企业被动参与现状,政府可以通过为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政、融资担保、经费补助等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全过程。对职业院校而言,在产教融合中,学校要加强自身内涵建设,优化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实习实训平台,积极申请科研经费,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目标。同时,政府层面应当给院校高水平实训基地按建设提供经费支持,加强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师资水平,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行业协会等其他渠道经费投入来提升院校产教融合的动力。

(二)校企共建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加大活页式教材开发力度。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以“市场需求调研—岗位任务与能力分析—课程结构设计”为主线,校企共同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通过市场调研明确酒店发展趋势,分析酒店典型工作岗位能力需求,对每个岗位的职业领域、工作任务、职业技能进行分解,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将岗位能力与课程内容衔接,以职业综合技能为课程评价标准,最终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素质全面提升的目标。[4]在课程标准建设方面,应当对接行业标准,对课程体系以及课程内容进行动态调整,在此次酒店数字化改革中,保持原有课程模块不变,针对具体课程,聚焦酒店核心岗位,减少原有重复性理论知识,增加数字化内容,例如:前厅服务课程中,将功能布局、组织结构、人事管理等内容减少,增加PMS操作、客户管理、会员渠道等内容;同时,基于岗位职责,校企合作,基于工作领域的划分,分解典型工作任务,依据知识、能力目标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开发校本活页式教材。

(三)搭建“双师型”师资建设平台,提高教师职业技能水平。深化产教融合,切实发挥企业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中的作用,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应当鼓励教师到酒店参加实践锻炼,学习行业发展前沿知识,提高自身专业操作技能,熟悉酒店服务岗位流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学校打破原有人事招聘规则,拓宽教师招聘渠道,构建学校教师、企业员工进行校企双流通机制,以壮大教师队伍,提高“双师型”教师比重。学校通过邀请行业专家来校开展讲座,指导教师技能大赛等形式,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职业素质。同时,制定教师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将教师考取职业等级证书、参与实践锻炼的经历与业绩纳入考核范围,构建学校、企业双主体评价体系,加强对教师管理的同时,体现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四)构建产教融合“双主体”合作保障制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制造进入4.0阶段,变中国“制”造为中国“智”造,产业转型已经迫在眉睫,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双主体”办学,互利共赢是合作开展的前提。首先,建立校企合作共赢机制,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中,在酒店专业团队建设、课程标准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校企师资队伍互流互通、共建实训基地、创建产学研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化评价考核机制等方面,构建合作框架,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其次,建立外在监督机制,对产教融合中相关负责人进行评级考核,将参与产教融合相关人员对产教融合贡献指标进行量化并与其他评价元素进行融合,在学校方面,将产教融合指标量化,对学校的考核需考虑就业、科研水平基础上增加社会贡献的考核因素,重视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5]

(五)创建“工学交替+协同创新”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强化学生优势,激发学生潜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采用“工学交替+协同创新”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即课堂与企业的交互式运作,理论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具体执行为“2+1+2+1”(共6学期)的模式。[6]第一二学期在学校完成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学习;第三学期去企业进行专业课程理论和实践操作的学习,将课本上的理论与酒店现场业务有机结合;第四五学期进行专业综合课程和实操技能的练习,重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为晋升管理层打下理论基础,同时企业指导教师定期指导校内实训,提高学生的实操技能。第六学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校内和企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在实习计划制定中,以酒店淡旺季人才需求为依据,让学生感受酒店旺季工作节奏,帮助学生培养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作者: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