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急救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10-26 16:41:13

医生急救知识

医生急救知识范文篇1

1.1研究对象急诊科护士,包括已经定科和轮转护士,排除进修、实习护士。知信行模式培训实施前,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6月32名护士,男5名,女27名,平均年龄(28.92±5.78)岁,其中本科学历14名,专科学历18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19名,护士10名;知信行模式培训实施后,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2月34名护士,男4名,女30名,平均年龄(27.37±8.26)岁,主管护师3名,护师20名,护士11名;比较两组护士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组间可比性。1.2培训方法由2名急诊科护士长及2名护理带教老师组成培训小组,采取知信行模式进行培训,培训过程主要为:①进行为期4周的急救理论知识培训,建立良好的知识基础;②分享工作中典型案例,建立正确的急救理念;③通过典型案例情景模拟演练,纠正不良工作行为,建立正确的急救护理行为。1.2.1急救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包括急诊科常见疾病的专科知识及急救措施,急诊科接诊、分诊、抢救、患者的转运以及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维护等知识及操作流程。每周理论培训2个学时,共4周。因考虑到护理人员倒班因素,每周二、周五安排2次内容相同的理论培训,保证每名护士均能接受到理论培训。1.2.2急救理念采用叙事方式分享工作中典型的抢救案例,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就诊时的症状、体征,抢救治疗经过与转归以及在此过程中的经验分享。此项培训与理论培训时间、频次均相同,每次由不同的护士进行叙述分享。1.2.3急救护理行为由护士长根据理论培训效果及实际工作情况撰写典型案例模板,进行情景模拟演练、角色扮演,并采取护理查房、质量控制检查等形式,了解培训效果。1.3评价指标1.3.1急诊科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评分急救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结束后,由护士长组织所有人员进行考核,急救理论知识采取闭卷形式考核;依据科室相关急救操作技能流程对每人考核2项急救操作技能考核。1.3.2护理人员核心能力评价采用急诊专科护理人员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3],包括专业实践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及专业发展能力,由科主任、护士长及科室医生进行评价。1.3.3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采用我院质量管理委员会制定的《急诊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同行评测)》,进行急诊科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四个级别,其中非常满意和满意被认为对护理工作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被认为对护理工作不满意。在运用知信行模式前后,分别发放50份满意度调查表。1.4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描述性分析用均数士标准差表示,运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急诊科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评分采用知信行模式培训后,急诊科护士的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评分均较未采用知信行模式培训时显著提高(见表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护理人员核心能力评价采用知信行模式培训后,急诊专科护理人员核心能力均较未采用知信行模式培训时显著提高(见表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采用知信行模式培训后,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未采用知信行模式培训时显著提高(见表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知信行模式有效提高急诊科护士的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急诊科患者病情相对急骤、复杂、危重,要求护士能在短时间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丰富的专科理论基础和扎实的操作技能是急诊科护理工作的根本保障[4]。我院是一家新兴的医院,急诊科护士年纪轻,人员结构不够合理,低年资护士较多,加强急诊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尤为重要。急诊科培训通常是以专业护理人员培训为主线的系统培训[5],培训内容固定、单一,培训对象缺乏主动积极参与,且常与护理实践相脱节。我院急诊科在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典型案例分析和工作经验分享,将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与护理实践相结合,同时发现护理工作中的不足,优化护理操作流程规范,从而巩固了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树立正确的急救理念。采用知信行模式后,急诊科护士的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的效果明显提高,保障急诊科工作顺利开展。3.2知信行模式提升急诊科护理人员核心能力护理人员核心能力是护士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综合能力,是护士专业知识、技能和特质的综合反映,也是护士教育着重培养,护士必须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6]。我院急诊科在加强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的基础上,护士长根据临床实际工作撰写了典型案例模板,组织科内护士分角色,从患者的接诊、急救、专科检查、转运等方面模拟真实情景。在演练的过程中,营造了科室学术交流氛围,拓展了护士的思维空间,进一步强化了护士丢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与运用[7];护士评判性分析工作中的不足与缺陷,逐步完善急诊科的各项工作流程。在此工程中,培养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意识,提升与医生在抢救过程中的配合度,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状况的了解,提升与患者的沟通能力。采用知信行模式后,急诊科护理人员核心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3.3知信行模式提高医生对急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在急诊科护士的培训中,采用知信行模式,护士对于急救护理工作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对于急救护理工作的应急状况有了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意识,不再仅仅是医嘱的执行者,在护理工作中,积极主动配合医疗工作,提升急救护理工作的质量,从而提升了急诊科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4小结

在急诊科护士的培训中,采用知信行模式,提高了护士的急诊专科理论知识的操作技能水平以及急诊科护理人员核心能力,提升了护士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急诊科护理工作质量,保障了急诊科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增加了医护间工作的配合度,提高了医生的满意度,在护理培训中值得推广。本研究只在护士的急救综合能力中采用了知信行模式,而未针对各项急救能力分别培训,在今后的的工作中将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晓静.急诊科护士急救技能培训研究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9):41-43.

[2]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第3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3.

[3]樊落,席淑华.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144-146.

医生急救知识范文篇2

1培训内容

1.1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专科急救仪器及专科操作的培训;科内常见急重症抢救程序;抢救病人时的医护配合;院内危重患者的安全转运;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演练。

1.2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准确接听出诊电话;保持出诊箱、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和药品的完好并熟练使用;现场处理危重患者医护1对1时的抢救配合;院前危重患者安全转运。

1.3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包括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各种应急预案、其它与急救相关的知识培训。

2培训方法

2.1评选科内培训员及护理小组长:由护士投票评选出来的有高度责任心,业务能力较强的护士担任,专门负责科内护理人员业务技术的培训,并定期参加护理部的培训及考核。

2.2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

2.2.1总结近年的抢救病例、常用急救仪器、专科操作和医生的建议,制定各级各类护士急救技术操作培训表,要求掌握的急救技术操作首先集中由培训员示范讲解要点、难点,分组由护理小组长负责指导完成练习,对一些不规范、不合格操作及时指出并讲解。

2.2.2抢救时医护配合很重要,护长总结抢救病例时医护间存在的薄弱环节,针对该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培训,使下次不再犯相同的错误。对院内转运时曾出现的问题(氧管未固定脱落、尿管脱出、输液管接头脱离未发现、体位改变后至病情变化等)集中学习,大家共同探讨改进措施,提高院内患者的安全转运。

2.2.3为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每月进行1次模拟突发事件的演练,制定演练方案,计划性指派高年资护师进行急救护理应急预案的演示,力求将语言记忆上升到形象记忆,突破了在理论学习中的局限性。演练结束后进行总结,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出,使护士加深印象,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2.2.4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机,电动吸引器每年举行2次以小组为单位的急救技能比赛。由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培训,并设立奖励。这样大大提高了护士的积极性,同时又鼓励和培养了护士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2.2.5新护士包括见习期护士实行一对一的带教:由年资高的护士跟班带教,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理论联系实际式的讲解,让新护士带着问题看书、看示教。2.3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

2.3.1出诊电话接听很重要,地址及病情清楚明了可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如模糊不清导致时间花在找地点上,医疗纠纷就会发生.护长专门为如何接听出诊电话设立课题培训,使护士接听出诊电话时更有条理。

2.3.2保证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及药品的齐全是院前急救成功的前题,护长对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上的氧气瓶实行封条管理,并实行小组负责制,小组长负责组员的培训并共同完成物品的管理,保证物品齐全无过期,并记录在册,护士长不定期抽查物品的完好率、护士对救护车上的仪器掌握的程度。

2.3.3现场危重患者抢救时医护1对1的情况下,对护士的要求更高,根据医生的反馈及翻阅出诊单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抓重点地培训,例如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应以立即进行基本生命支持(BLS)、适当的气道管理为主,而非先使用药物[1]。通过培训使护士懂得如何与医生进行沟通配合以形成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流程,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对需长时间转运的患者特别是山区道路转运危重病人时更要做好转运前、转动中对策的培训[2],使患者安全转运,减少医疗纠纷。

2.4急救知识的培训:科室每月组织业务学习2次和护理查房1次;由护士长或高年资护士进行讲课,内容要求与工作密切相关,平时容易犯错及要注意的问题,常见急病知识和相关保健知识。所学内容要求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复习,并作为次月的晨会提问内容。这样可加深记忆。对常见急危重病人的抢救程序贴于抢救室,护士随时可学,并定期集中护士进行培训学习。对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要求熟练掌握。小组长督促本组护士学习,护长利用晨会提问的形式来提高护士的记忆。积极参加护理部举办的急救知识学习班,为做好专科护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2.5培训后考核:抽查护土抢救车、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内物品的取物时间要求在5-10s内完成。急救知识的考核:护士长利用晨会提问的形式进行考核,当月制定好次月提问的内容,包括急救药品知识、急救知识和相关保健知识、应急预案,合格分>90分。每2月进行一次笔试考核,合格分>90分。见习期护士每月急救护理常规理论考试1次,合格分>90分。急救技术操作的考核:徒手心肺复苏术每年考核2次,要求合格率100%。护士长每个月指定抽考1-2项急救技术操作,每半年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机,电动吸引器等考核一次,合格分>90分。成绩列入护士考评表。考试不合格与质控挂钩,并补考至达标。

3体会

3.1规范的专业培训计划有助于护士又快又安全地获得专业训练,但在实施中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可PCDA循环动态调整,以保证培训计划工作圆满完成。例如在培训的操作及业务学习可根据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不足进行选题;当月的学习内容制定为次月的提问及考核的内容,以加深护士的记忆。

3.2培训计划及考核记录让每一位护士对自己的护理工作有了正确评估,了解工作中的不足、差距及需要改进的方面,从而提高整个急诊科的护理管理工作。2009年至2010年没有出现抢救患者时因技术过失而引起的投诉和差错。医生对护士急救技能及抢救配合的认可率为95%,未发生因接电话不详或转运过程的不安全因素而导致的医疗纠纷。

3.3通过对突发事件的演练让护士在抢救及处理突发事件时能分清轻、重、急、缓,并快速、准确地执行各项抢救治疗护理措施,保证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提高了急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在突遇病情变化,医生未到达之前的宝贵时间内能积极做出反应,给予急救措施。

3.4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小组长做好对本组护士的引导工作,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在护理工作中融会贯通,使护士有计划,有目标地去学习,培养了一批集多专业护理技能于一身,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能,应变能力强的急诊科护士,同时提高我院的急救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医生急救知识范文篇3

急诊医学作为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不是以独立的器官系统来界定自己的专业范围,而是以疾病的急缓和危重程度来界定。在现阶段,急诊医学存在着许多突出的弱项,特别是急诊医学教育的薄弱更加成为阻碍急诊医学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医院急诊科作为急诊医学的主体,肩负着急诊临床教学和研究的重要任务。而临床工作是急救医学的重点,在具体工作中,急诊医师需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各类急危重症患者,因此对于急诊医师个人的综合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传统的急诊医学教学方法以教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教学形式单一,互动性差,实践性不强,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拓展能力明显不足,不利于培养急诊医师的创造能力和现代医学思维。另外,在目前的医疗环境中,实习医生、进修医生在进行急诊医学临床实践学习时,因现实环境所限,缺少实践的机会。患者经急诊抢救后很快转至专科治疗,传统教学方法在这里受到限制。

2“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急诊医学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思考如何去面对临床急诊问题,应将敏锐的观察能力、快速决策能力与综合抢救能力作为一名急诊医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来着重培养。因此,急诊教学课程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在“急诊”这一特殊环境下快速判断病情、建立诊疗思路、完善相关检查、做出相应处理、综合急症救治的能力。

2.1以症状为纲

新的课程建设中,打破以病种为纲的内容编排,教学内容以症状为纲。设置急诊常见的临床症状,如:呼吸困难、胸痛、腹痛、昏迷等。尽管学生已在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课程中学习了以急性腹痛为发病症状的相关疾病,但学生并不清楚在面对一位以腹痛为主诉的患者时,如何厘清临床诊疗思路,并运用所学的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学科知识做出初步诊断,进而实施检查并进行有效治疗。因此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就以腹痛为教学内容,模拟医生在急诊室的实际工作场景,对上述症状进行引导性教学,以教师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指导,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让学生在回顾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如何做出正确的临床判断、如何进行快速诊断与鉴别诊断,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快速判断能力。通过设置这样的学习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入式教学、PBL教学等,使学生在学习腹痛这一内容后,能够在临床、在急诊遇到腹痛患者时不至于感觉无从下手,并随着其临床经验的积累,对腹痛这一常见急诊病症有清晰的临床诊疗思路、准确的临床判断和正确的诊治处理。

2.2以疾病为重点

对与外科学、内科学重复的内容,在急诊医学课程设置中则不再重复,如气胸、急性左心衰、消化道出血等,而对于急危重症所特有的、多发的、常见的疾病则在明确了症状诊疗思路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讲述、学习。以休克为例,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并无某一门课程系统、详细讲述其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急救措施,而休克又是每一位医生,尤其是急诊医生经常需要面对的,因此对即将进入临床的医学生以急诊的角度对休克进行系统教学是极为必要的。这将使得学生重温休克的病理生理知识,联系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所学的可能导致休克的疾病,进而明确休克的病因学,最后掌握休克的治疗原则。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视野将得到极大开阔,不但能将以往学习的知识通过“休克”联系起来,更能将休克的具体治疗方法带入到各专科的临床实践中。

2.3以急救技术为关键

在学习了急诊症状诊疗思路、常见疾病诊疗后,急救技术则是急诊医学的落脚点,也是学习的一个关键点。因此,与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相比,本教学将急救技术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例如将心肺复苏术、多发伤处置、气道管理(含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深静脉穿刺等急救技术加入到课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扎实的临床操作能力。对基本技能的教学,我们以医院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为教学场所,采取模拟教学,先由教师讲解、示范,再由学生在模型上训练、掌握,最后设置各类急诊场景对其进行考核。以心肺复苏为例,以往学生通过大课学习了心肺复苏的知识,但由于并未真正掌握心肺复苏的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常常表现得手足无措。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一方面我们加强了心肺复苏理论课程中对实践操作技能的细节讲述,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我们设置了心肺复苏实践课程,充分利用临床学院所拥有的现代多媒体模型,采取小班授课,教师手把手教,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同时,我们科学制订了考核标准,以最新的心肺复苏指南为指导,编写了标准化的考核大纲,让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3“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医生急救知识范文篇4

1急诊医学发展历史

急诊医学发展历史相对比较短。在急诊医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之前,临床各学科均有各自的急诊专业组,进行本专科患者的急救处理。但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全球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急诊医学的需求迅猛增加),发现上述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人们日益增加的健康保健的需求,因此在政府的支持下,急诊医学服务体系(EMSS)和急救网络日趋完善,院内急诊科作为急诊医疗的主体也在政府和医院的支持下发展壮大,形成有自身特色的理论、教学和管理体系以及独特的运行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急诊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二级临床学科诞生了。1979年,国际上正式承认急诊医学是医学专业领域中的第23门专科。1980年,我国卫生部颁发了“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文件。次年卫生部医政司召开了在综合医院组建急诊科的讨论会,主题是“综合性医院成立急诊科的措施和步骤”,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室主管邵孝鉷大夫参加了这次会议。1983年,北京协和医院院长陈敏章教授批准在医院设立独立的急诊科,成立我国第一个医院内急诊科,邵孝鉷大夫为第一任主任。1985年北京协和医院获准设立“急诊医学临床硕士研究生”培训点,可能是我国第一个急诊医学临床硕士研究生点。邵孝鉷教授同时还担任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一届(1987~1990年)和第二届(1990~1994年)主任委员。此外,邵孝鉷教授和蒋朱明教授合作主编了我国第一部急诊医学大型专著《急诊临床》(1985年),此后又相继主编了《急诊医学》、《现代急诊医学》、《危重症鉴别诊断学》等多部大型专著,可以说他为我国现代急诊医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我国1983年,建立第一批急诊科至今仅二十余年时间,急诊医学在我国发展很快,急诊队伍也不断壮大,成立了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全国性的学术组织)、有《中国急救医学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等专业杂志。但到目前为至,我国急诊医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医疗机构发展很不均衡,还有很多医院急诊科仅仅是管理上的独立学科,急诊科的运作基本上是依赖其他专科,更不用说急诊医学的教学和科研的发展了。

2我国急诊医学目前所处的地位

总的来说,我国急诊医学目前还处在发展中阶段(见表1)。在这一阶段,“急诊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医学专业,需要相应专科化的医生”这一观念得到国内多数医生和政策制定者的认同,并以急诊医学专业模式运行,有固定的急诊专科医生,建立全国性的急诊医学组织,出版急诊医学专业杂志等。但仍有些方面处在不发达阶段,如没有急诊医学专科医师培养计划,没有专业证书考试和专业准入制度,没有完整的急诊医学理论体系,甚至连患者多半也是坐私家车、出租车或公共汽车来急诊就诊。在一个成熟的急诊医学服务体系中,系统发展越趋完善,急诊医学领域得到明显的扩展。急诊医生开始发展急诊医学学术体系,如全国性的急救网络和病例数据库(如创伤、中毒病例),急诊医学亚专业(如院前急救、小儿急诊、中毒学、灾害医学、运动医学等)的研究,完善的急诊医学专科医师培养计划、资格考试和准入制度比较,更加科学和合理的急诊医学管理系统(如质量控制、同行评议、危险管理、费用-效益分析和提高患者满意度等方面措施)。我们离成熟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尚有明显的差距。

3急诊医生专业范畴

与其他专科医师不同,急诊医生专业范畴尤其独特性,急诊医生须用运有限的医疗资源完成下述工作:危重病患者的紧急评估和问题;许多内科和外科紧急问题的评估和最初的治疗;许多创伤患者的非手术性处置;门诊患者常见问题的处理。提供全天24小时服务,同时要考虑患者的医疗负担和社会效益。急诊医生一般不负责下述几个方面问题:不应负责患者的手术工作(紧急手术除外);不应承担住院患者的医疗工作;不应肩负患者的长期随访工作(学术研究除外);也不与其他专科医生竞争病例资源。具体地来说,急诊医生的工作范围包括:院前急救、患者的初始评估和稳定、扼要地询问病史和查体、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家庭关系、既往病史、过敏史等)、伦理学问题的思考、诊断性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干预、药物治疗、留观和反复评价、会诊和患者安置、文件记录、急诊科管理和教学决策、多任务时患者的处理等。[1]近年来,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急诊医生的工作任务扩展到:急诊医学教学和预防、急诊医学基础和临床研究、损伤预防、医学继续教育、灾害医学和(群体伤亡事件MCI)管理、中毒处理和中毒咨询、危险化学品和生物恐怖事件的处理、医院和EMS管理等。了解急诊医生的角色,对急诊工作的年轻医师来说至关重要。我们需要摆正位置,了解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正视我们目前所面临的困难(如急诊患者不断地增加;为急诊预留的病床一再缩减;患者的支付能力在下降;面临诉讼的压力有增无减),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4“急诊医学”和“急救医学”的理解

《中华内科杂志》编辑曾邀请邵孝鉷教授撰写一篇介绍“急诊医学”的论文,因为邵孝鉷教授曾先后两次被卫生部派出参加WHO主办的有关急诊医学国际会议。当时邵孝鉷教授将“EmergencyMedi-cine”译成“急救医学”。论文题目就是“急救医学”。由于这是一门新兴学科,邵教授不敢冒然将其送出发表,就请张孝骞教授审阅。他改动一些内容,并把题目改为:“急诊医学”。张孝骞说“急诊医学”包括的范围广,“急救”是急诊医学的一种重要临床救治手段,如同手术是外科的最重要诊治手段一样,但我们不能将“外科学”改名(或等同)为“手术学”。尽管这件事过去了二十年,但到现在国内仍有很多医生把急诊医学和急救医学混为一谈,尤其是一些院前急救的专家,甚至认为应该把急诊医学改为急救医学,在媒体、专业杂志呼吁“不能把急救医学狭义地理解为急诊医学”。殊不知,急诊医学发展到现在,急诊医学专业领域已经远远超越“(院前)急救”,涵盖医疗、教学、研究、管理等诸多方面,国际上甚至在多年前就已经承认中毒学、灾害医学、运动医学等急诊医学亚专业。纵然,“急诊医学”称不上是十分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象“急救医学”那样的先声夺人,但“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等其他专科的名称无一例外都很朴实,但也没有因之而妨碍其学科的发展。一个学科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自身的专业特点和专业领域,这样才能的到公众和医学界的认同,才能吸引年轻医生立志于从事急诊医学专业。

5急诊医学的一些专业特点

5.1急诊医学与其他二级临床学科区别伴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以及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临床诊疗技术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专科分科越来越细,导致现有的医学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现在的医学专科无一例外地依人体各个系统为基础,又根据是否需要手术为界限进行划分,如不需要手术的呼吸系统疾病归为呼吸内科,需要手术的则划归为胸外科,不需要手术的消化系统疾病属于消化内科,需要手术的则归为普通外科,以此类推,等等。这种分科模式的优点是使相关领域的医学工作者能够更专,对某一疾病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如患者每次患病均为某一系统的单一疾病,即无其他系统基础疾病又无并发症,这一模式无疑是最好的。但临床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很多患者往往有多系统器官的功能障碍,所以该模式就暴露了它的最大缺陷:忽略了人的整体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能发现和处理与自己相关的某一系统疾病,而对身体的整体功能状态却缺乏应有的知识进行诊断与处理,从而导致严重后果。在这种情况下急诊医学的出现无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果把各学科比喻为一根根相互平行的纵向线条的话,急诊医学则是与其相互垂直的横向线条,与其相互交叉又互不覆盖。急诊医学不以传统学科所依据的按系统划分作为分科基础,而是以提供及时的紧急医疗救援服务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对急诊医学的这种特殊需求,又赋予了它鲜明的“社会属性”,它的服务范围不只局限于院内,而是涵盖了院前急救、灾害医学、院内急诊及加强治疗等领域,这套系统又称为EMSS。[2]在这方面其他传统学科是无法比拟的,到目前为止,任何其他学科都局限于院内,更没有形成一个从院前到院内的完善服务体系。在具体工作模式上,急诊医学在提供紧急医疗服务时不但吸收了现代医学的精髓,而且克服了传统学科的分科过细的缺点,将人体各器官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认为身体的状态有赖于维持各系统功能的平衡状态,对疾病的诊疗不应只强调某一器官而应兼顾整体。同时急诊医学特别重视时效性,推崇早期识别、早期干预,要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判断出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隐患给予及时处理。可以说急诊医学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原来不明确的急诊医学特征已经展示出来,急诊医学已成长为从专业知识、临床思维、诊疗技术等方面与各传统专科相互交叉且具有自己独特的鲜明专业特征的一门医学新专业。根据以上特点不难看出,急诊医学绝不是一个“边缘学科”,也不是所谓的“多学科”,急诊医学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理论基础、职能、组织形式等)都是临床医学领域的一个“大学科”或者说是“主流科室”之一,但不可否认的是急诊医学仍然是一个“新兴学科”,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群众,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然而急诊医学毋庸置疑也是当今最具发展潜力、最有光明前途的学科之一。急诊医学的出现与发展因应了社会的发展,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止其在临床医学领域的崛起。

5.2急诊医学中尤其强调时间的紧迫性从急诊医学的“急”字上可看出急诊医学强烈的时间性。不管是院前急救,还是灾难现场紧急医学救援以及院内急诊,急诊医学所服务的对象都是急需医学帮助的患者和伤员,而各种急、危、重患者和伤员的救治都有一个“黄金时段”,在此“黄金时段”给予必要的救治,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和伤员的病死率,所以说抓住“黄金时段”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以及远期预后与溶栓、经皮冠状动肪介入治疗(PCI)时间密切相关;脑梗塞有溶栓治疗有一个明确的时间窗;严重的全身性感染与感染性休克开始积极的干预时间越早,患者的病死率就下降越明显;严重创伤患者的黄金时段为伤后数分钟至数小时,随着抢救时间的延误,病死率大幅度上升;再如急诊常常遇见的室颤患者,时间每过一分钟,转复成功率就下降10%。以上例子充分说明时间对急诊医学的重要性。时间的概念对于其他传统科室则没有如此之强,当然所有的疾病都是开始干预的时间越早治愈率就越高,但毕竟时间的延误不会导致患者的生命危险,所以在其他学科就有“择期入院”、“择期手术”、“门诊预约”、“预约检查”之说,临床工作时间上也不需要24小时开放。对急诊医学而言,“时间就是生命”,一分一秒都不可延误。为了满足急诊医学这种对“时间性”的特殊要求,这就要求急诊医学科组织结构及布局合理,全天候开放,管理科学,抢救仪器到位,抢救程序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简洁,以便于操作和实行。所有的急诊医务工作者都具备各种急症救治的时间窗的理念,基础知识掌握牢固,抢救技术娴熟,且反应迅速,能够抓住“黄金时段”,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5.3急诊医学临床思维和临床决策的特殊性急诊医学所涉及的领域广,远超过其他临床医学专业,急诊医生在值班时,常面临大量的临床诊断和治疗问题(甚至还包括急诊管理、临床环境和教学决策等问题),要求急诊医生在资料和时间有限、病因诊断不明的情况下,做出合理的处置,这时急诊专科医师的临床决策能力和急诊思维尤显重要。临床上,其他专科在思维与决策过程有一定的共性:即更为关注病理解剖诊断,强调针对病因进行治疗,这种临床思维与决策模式不适合于急诊医学因为急诊医学有很强的时间性,而病因诊断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鉴于此,急诊医学针对急危重症患者较为强调对目前患者体内病理生理状况的了解,了解各脏器功能的状况以及各脏器功能间关联,抓住目前最可能致命的、最严重的问题,同时注意寻找急性加重的诱因,并采用最简捷、最有效的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快的速度进行干预,为进一步专科治疗赢得了时间和机会[3]。我们可以将急诊科和其他专科对患者处理的临床思维分别形容成“先开枪后瞄准”和“先瞄准后开枪”,这正形象性的体现出急诊医学较为特殊的临床思维与决策。“先瞄准后开枪”指先寻找病因,明确诊断,然后进行治疗;“先开枪后瞄准”指先针对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情况进行快速干预,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在进一步的寻找病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4]为了满足急诊医学这种特殊的临床思维和临床决策模式,急诊医学科必须培训所有的急诊医务工作者善于从现象发现本质,在临床工作中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能够发现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最为危险的因素。同其他学科相比,这也要求急诊从业人员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广博的知识面是急诊医学医务工作者的基础。

5.4急诊医学与院前急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关系密切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实践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里面既有人为的恐怖事件,也有自然灾害事件,当然更有重大传染病事件、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等。对于这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院前急救和灾害现场紧急医疗救援对急诊医学来说是责无旁贷,所以急诊医学从业人员要随时做好准备。为了应付可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求急诊医务工作者要:①关心时事,从每天的时事节目中、新闻网站上、疾病控制中心的简报上及时了解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事件,及时查阅其相关资料;②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检查及治疗手段等知识要充分了解,一旦在工作中碰到可疑患者能够在第一时间予以确诊;③了解所在地的准备情况,及时提出专业性建议,一旦发现该类患者知道那家医院是点医院,如何转送等;④了解如何防护,准备必要的防护设备。防护对急诊医务工作者是最重要的,因为这类患者几乎毫无例外地都会首先选择急诊,如果急诊医务工作者不提高警惕,不懂得如何防护,就可能会被传染,2003年的SARS疫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综上所述,急诊医学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关系密切,因此急诊科医生应有较强的识别并应急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患者的救治能力,预防重大传染病疫情的流行和蔓延。

5.5必须具备很强的团队精神从事急诊医学工作,每天都要跟很多部门打交道,如内科、外科、妇儿科、感染科、放射科、检验科、医政部门、公安部门等;要处理好各种复杂人际关系,如医患关系、医护关系、医生与医生间关系、与上级领导/其他科室同事关系等。如果没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很难展开急救工作;如果没有处理好各种关系,整天处在紧张状态,别的同事也不与其合作,工作的效率可想而知。临床工作中难免会磕磕碰碰,遇到不顺心的事,这时急诊医生可采用深吸气等自我调节措施,及时调整心态,切记不要把情绪带到临床工作中去。急诊医生应该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这是急诊医生必须具备的三大技能之一(另两个为临床技能和沟通交流的技能),也是考核急诊专科医生临床工作能力的主要指标。

5.6培养我国急诊医学专科医师任务的艰巨性我国的急诊医学理论体系尚未成形,但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国际上急诊医学的理论体系已日趋完善,研究范畴也渐明确;同时也不乏权威性的急诊医学教材,如《Rosen''''sEmergencyMedicine:ConceptsandClinicalPractice》(第6版;JohnA.Marx;2006),JAMA对此书的评价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杰作……每个急诊医学图书馆应必备此书”;另一本权威急诊医学专著是《E-mergencyMedicine:AComprehensiveStudyGuide》(第6版;JudithETintinalli;2003)。因此,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发展中国的急诊医学理论体系并不十分困难。困难在于:如何培养我国急诊医学专科医师?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种配套制度(包括人事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制度、福利制度、考核制度、准入制度等等),合格的急诊住院医师培训基地,需要完备的可行的教学计划(如核心课程是什么?)。[5]我国目前还没有正规开展急诊医学专科医师培养计划,图1是我们的急诊专科医师培养过程设想。

医生急救知识范文篇5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常见安全隐患的原因。方法:对2005~2007年我科记录在册有关院前急救纠纷27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院前急救安全隐患主要表现为急救前隐患、现场急救隐患、转运途中安全隐患三个方面。结论: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能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杜绝医疗纠纷与事故的发生。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院内急救密切相关。院前急救是伤员未到达医院前实施的现场救治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对于维持患者的生命,防止再损伤,减轻患者痛苦,为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均具有极其重要意义[1]。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人们的维权及法律意识不断增强,院前急救面临严峻考验。由于院前急救大多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医护人员在救护过程中稍有不慎,容易引起医疗纠纷。如何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是每个医护人员必须考虑的问题。

1临床资料

分析总结我科2005~2007年院前急救纠纷27例,其中投诉出诊时间长15例,医护操作不熟悉5例,设备及药物不全4例,患者坠床3例。

2安全隐患

2.1院前急救安全隐患

2.1.1出诊不及时接听120电话时未详细询问地址、联系方式,导致出诊时司机因方位不明走错路,而又无法有效联系患者,使救护车空跑或延时到达。急救人员抢救意识不强,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出诊。司机对道路不熟悉或交通不畅,特别是上下班人流高峰期,影响急救车行使的速度,造成出诊到达现场时间延误。

2.1.2急救反应慢出诊时未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对伤病员评估不足,未能更好地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携带药品及仪器,导致到达现场急救时由于药品及仪器不符合现场使用,再折返车内拿取所需费时,而对伤员延时救治。

2.2现场急救隐患

2.2.1医嘱查对存在安全隐患院前急救时受环境和条件所限,护士都是执行口头医嘱,增加了出差错的几率。现场执行口头医嘱时除“三查七对”外,更强调“三清一复核”即听清、问清、看清和医生复核,保证抢救过程忙而不乱和治疗安全。用药后详细记录用药时间、剂量[2-4]。

2.2.2急救设施、设备、药品存在不安全因素院前急救不仅现场卫生条件差,还受到携带急救药品、设备等限制,客观上为急救工作安全性增加了一定难度。

2.2.3急救技术掌握不熟练在紧急情况下手忙脚乱,未能及时、正确地使用各种急救仪器设备,未能快速、有效地建立静脉通道,保证急救药物的使用。

2.3转运途中安全隐患

转运途中路况不良,车内照明不佳,对患者的病情观察不细致,或者医生坐在副驾驶位置,未与护士一同坐在患者旁边观察患者病情,导致病情变化不能及时抢救。

运送时没有拉起床栏,对不合作的患者没及时使用约束带,致患者摔下车床。

2.4护理文书不规范

不重视院前抢救护理记录,记录不及时、不详细。

3对策

3.1及时出诊

确保在规定时间内(5min)出诊,根据“120”指挥中心发送出车通知单上提供的地址、电话,直接与患者或家属联系,保证出车路线正确,情况许可下,让患者家属于指定位置等候,避免寻找,延误时间。同时由医生了解患者病情,护士及时评估,并根据病情准备急救药品、仪器,使其处于应急状态,保证到达现场可以快速、准确使用,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3.2加强理论技能培训

护士应具备相应的综合医学理论知识和现场救治的基本技能。定期对护士进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人工呼吸、电击除颤、心电监护、穿刺留置输液、处理复合伤等培训和考核,提高现场急救应急能力及服务质量。

3.3加强途中转运护理

3.3.1心理护理患者和家属的感受最为重要,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疏导,保持良好的急救环境,及时、简明、扼要地介绍各种治疗、护理措施是确保急救护理程序顺利进行不可缺少的环节[5]。在转运前应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说明途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合作、谅解,稳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

3.3.2安全护理转运时固定车床,拉起床栏,对不合作患者使用约束带,保持合适安全的转运体位,意识障碍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3.3.3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注意观察患者意识、呼吸、脉搏、血压、面色,对意识清醒者,定时进行简短对话以判断意识的改变;意识障碍者,随时观察瞳孔的变化。

3.3.4应急处理发现生命体征异常及时处理,保证抢救药品、仪器及时、正确使用。

3.3.5强化风险意识医疗行为本身是一种特殊性质的行为,具有紧急抢救性、高技术性、结果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而院前急救面对的是病情复杂多变、危重、年龄不一、文化层次及社会背景不同的各种疾患人群,其病情变化中交织着多种因素,稍微疏忽,可能会铸成大错[6]。院前急救人员应认识到工作的高度风险性,对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要有预见性。完善急救流程,定期对急诊科医护人员培训《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知识,增强风险意识。

3.3.6加强救护车管理救护车应保持完好的备用状态,物品、仪器、药品准备齐全、充分、完好。每班认真交接,定人、定期检查,排除不安全隐患,确保急救畅通。

3.3.7规范护理文书重视院前急救护理文书的书写,在完成急救任务的基础上,准确、及时地书写院前护理记录,记录出诊到达时间、上车时间、到院时间、抢救措施实施时间、内容,包括:生命体征、病情的变化及执行医嘱的时间,使记录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7]。

3.3.8良好的心理素质院前抢救过程直接受现场人员监督,面对抢救场面要沉着、冷静、稳重、严肃,排除外界各种干扰,做到临危不乱,紧张而有序地开展抢救工作。

[参考文献]

[1]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第2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

[2]赵文静,张巍巍,宋平,等.中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院前救护[J].南方护理学报,1997,4(30):7.

[3]万伟,杭星.高血压性脑出血院前急救之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153.

[4]郑松枝,魏肖利.急性脑出血病人的院前急救与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2):94,103.

[4]马彦辉,桑梅,牛小秀,等.我院急诊抢救疾病谱特点和构成比的分析[J].现代护理,2007,13(28):2694-2695.

[5]李患礼,陈瑶.急诊与医疗纠纷[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6,3(3):1323-1324.

医生急救知识范文篇6

一、指导思想

全市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坚持政府主导、保持公益本质,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着眼慈溪本地、兼顾新区、注重资源共享、融入大市体系,建立快速有序反应、就近就急抢救和网络覆盖健全的院前急救体系,以市级医院为依托实施急诊抢救,提高院前急救服务水平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急救处置能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合理规划、加快建设,形成院前急救以市急救站为枢纽(中心),8—10个急救点为基点,市急救站统一调度、合理分布全市各个区域的院前急救网络。到年底,全市拥有30辆急救车,并建成符合规范要求的院前急救体系。

三、体系建设

(一)车辆和人员配置

全市“按每五万服务人口配备一辆救护车”的规定,合理配备急救救护车,及时更新破旧车辆;年至年每年新增4辆,年至年每年新增2辆。承担日常急救的救护车,急救站不少于5辆,急救点不少于1辆并逐步增至2辆。

每辆救护车按标准配备医生和护士各1名,配备驾驶员、担架员各1名(为辅助人员,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

救护车按《浙江急救标志及色带使用规范》统一院前急救标识,安装救护用标志灯和警报器。每辆救护车按标准配置抢救生命必需的器械设备及搬运、通讯、固定等设备。

院前急救人员须取得市级及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急救培训证书方能上岗,急救医生应具执业医师资格(含助理)。院前急救人员每年应参加不少于30个学时的业务培训,急救医生应每两年到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参加不少于1个月的业务轮训。

(二)急救站点设置

急救站点按院前急救服务半径、区域服务人口、参照需求量及道路拥堵因素等综合考虑,以市中心城区≤8公里(或反应时间10分钟内,最多不超过15分钟),其他镇(街道)≤15公里(或反应时间20分钟内),偏远山区≤25公里的标准设置。

急救站设在中心城区(市人民医院)。急救站内设急救医护科、通讯调度科、车辆管理科、综合宣教科等科室。

急救点在全市不同区域设置8—10个。其中,中心城区设4个点,分别为市急救站点、市中医院点、市红十字医院点、城西北点;中心城区外设4个点,分别为观海卫(二院)点、周巷(三院)点、东部片区点、北部片区点。同时,新区应设置2个点,并纳入“120”统一调度,接受慈溪市急救站业务指导。另外,或再在跨海大桥设1个点,以应对跨海大桥和沈海高速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急救点原则上设置在二级及以上医院,挂靠医院应为急救点提供工作和生活的便利。

每个急救站(点)的用房应按相应标准具备满足车辆停放、值班调度、药械放置、人员休息及后勤服务等功能。急救站建筑面积应不少于1400平方米(其中10辆救护车以上的按每5辆增加400平方米计算),配设指挥调度、医生护理驾驶员办公、车库、洗消用房、药械库、宣教培训及示教室等业务用房,同时配设行政办公、值班室、会议接待和后勤库房等辅助用房。急救点用房一般要求有车库(洗消)60平方米、值班(调度终端)休息室50平方米、办公25平方米、辅助用房25平方米。

(三)指挥调度

市急救站统一指挥调度全市院前急救体系,建立“120”信息调度指挥系统,使用“120”专线呼救电话。

按市信息标准建立规范统一的全市急救信息网络平台,建立突发重大灾害事故现场急救实时摄像与数据传输系统。主要功能配置包括:数字程控交换机、数字录音、计算机网络、急救信息管理、急救信息(地理信息、三字段信息、手机经纬度定位信息)、受理调度、车载信息(移动通讯设备、全球定位系统及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车载图像传输系统)、急救点网络终端、网络医院、不断电电源系统(UPS)、无线对讲机、数字光处理器(DLP)大屏显示及发光二级管(LED)显示、网络安全等。

四、急救站职责

市急救站在市卫生局领导下统一管理全市院前急救体系,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重视职业素质教育,弘扬救死扶伤精神,按“就急、就近、就专科”的原则,24小时调度指挥各急救点开展院前急救,保证急救医疗安全、高效、快捷。

市急救站承担全市院前急救任务和急救业务指导及人员培训考核;接受上级急救中心的业务指导和考核;做好本辖区急救动态信息资料的登记、统计、汇总、保管及报告工作;开展急救医学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完成市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急救中心交付的其他急救任务。

各急救点由市急救站管理调度,承担急危、重伤病员的抢救和转运等日常院前急救任务;及时反馈社会急救现场信息;开展急救医学知识的普及与宣传。

五、保障措施

院前急救体系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群众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协调配合,认真履行职责,把院前急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我市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院前急救医疗的需求。

各有关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责,共同为院前急救医疗工作提供必要保障。

卫生行政部门要对院前急救体系实行属地化、全行业管理,统一规划审批、注册校验和执业监管,对未经审批、擅自从事急救工作的,依法予以查处和纠正。要加强对院前急救机构的监督,加强对急救资源的管理,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调用救护车等急救资源作为它用,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设置任何其他形式的急救车辆和急救电话,确保医疗急救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发展改革部门要将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和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合理规划设置院前急救机构和布局急救网点,完善院前急救机构基础设施,逐步提高其软、硬件水平。

财政部门要根据财政管理体制做好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管理的资金保障,人员、公用和业务经费根据核定编制、标准安排预算经费。

人事编制部门要根据本实施意见,做好院前急救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核定。

医生急救知识范文篇7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一般情况:本研究按职称将150名临床医师按职称分为住院医师组;主治医师组和高级职称组各50名,其中男性86名,女性64名,平均年龄39.5岁。通过问卷和测试的方法进行调查。

2.调查内容:①口腔医疗知识和临床技能;②急救医学知识和CPR(心肺复苏)操作技能;③急救医学再教育的现状。

二、结果

1.口腔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优秀率:住院医师组92%,主治医师组96%。高级职称组100%。

2.急救医学知识和技能优秀率:急救知识优秀率:住院医师组为11%;主治医师组为13%。高级职称组15%;CPR(徒手心肺复苏)操作技能优秀率:住院医师组为5%,主治医师组为4%,高级职称组为3%。

三、讨论

1.急救医学教育的现状

急救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各临床科室的急、危、重症的诊治都属于急救医学范畴。对于所有急、危、重症的处置是以维持患者生命为首要措施,也是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1]。急救医学在内科、外科、儿科及妇产科等学科领域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而对于口腔医学领域急救医学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临床口腔医生虽然在高等医学教育和临床资格考试中进行过学习和培训,但是随着口腔医学专业的局限性而逐渐淡忘了急救医学知识和技能。因此,虽然在处理口腔专科急症方面都具有足够能力,而遇到并发和继发的全身性急、危、重症时,处理措施和能力常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延误了急救的最佳时机。这种现状在我国口腔医学领域也具有普遍性,甚至影响了口腔医学的发展。因此,加强临床口腔医生急救医学知识和技能再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2]。

2.口腔医疗中并发的生命危象

(1)心脏骤停的诊断:①意识突然消失;②大动脉(颈动脉和股动脉)摸不到搏动,心音消失;③呼吸停止或呈叹息样呼吸;④瞳孔散大。如果出现以上征象,可立即实施心肺复苏(CPR)操作[3]。

(2)休克(SHOCK)的诊断:系肌体微循环障碍而导致的危及生命的症候群,其重要的临床表现为意识淡漠,动、静脉压降低,脉压差缩小,尿量明显减少(每小时<30ml)。口腔医学所涉及的休克病因多为疼痛、出血、过敏、感染等因素。治疗的主要原则是控制导致休克的病因,维持有效的血压,迅速治愈专科疾病[3]。

(3)昏迷:是由于大脑皮层即皮层下网状结构发生高度抑制而造成的最严重的意识障碍,即意识持续中断或完全丧失,最高级神经活动的高度抑制表现。临床上分为浅昏迷和深昏迷两种。其病因可为创伤、颅脑疾病、感染、中毒等因素引发。

(4)晕厥:是人体大脑一时性缺血而产生的症候群,临床表现为意识淡漠;呼吸急促;脉搏细速;面色苍白。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危象。处理原则:采取头低足高体位,阿莫尼亚、氨水等药物刺激呼吸中枢,同时进行心理支持[3]。

3.口腔临床医师急救医学再教育的措施

既然口腔医疗的特点是危及生命的疾病很少,对曾经所学过的急救医学知识和技能逐渐淡忘。那么口腔医疗机构就应该定期的对口腔临床医师进行急救医学的再教育,并列入临床“三基”考核内容。各级别的口腔医师都应进行心肺复苏的实战演练,对操作不合格的医师要重复演练多次,直到合格为止,以确保临床口腔医疗的安全。另外口腔专科医院各临床科室应建立急救小组,小组成员应与省市级和部级急救医学学术组织保持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急救医学的动态。及时更换和购进较先进的急救医疗仪器,并有专人熟练掌握和保管,定期维护并长期处于工作状态。急救药品要专人保管并且每天进行清点数量和查验有效期,药品摆放要固定数量、固定位置,并使每一名医护人员知晓。口腔医疗中生命救治的流程:①迅速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②建立静脉通道;③氧气吸入;④及时向上级医师和领导汇报;⑤及时进行心肺复苏、休克的抢救;⑥对生命危象的进一步检测观察。

四、口腔医疗机构必备的急救药品和器械

医生急救知识范文篇8

【关键词】急救技能;抢救案例;在职培训;急诊护士

急诊科患者的病情特点为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病种复杂,涉及到多学科专业,常常危及患者的生命,就对急诊科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具备熟练的急救技能[1],而熟练的急救技能不仅仅是指操作熟练,还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及综合思维判断能力,也是急诊优质护理的具体体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014~2015年分诊为1级或者2级入急诊抢救室的急诊患者的抢救病历,依照六大病种(急性创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及中毒等病例,集中科室工作5年内的护士12名,其中,男2名(16.67%),女10名(83.33%),年龄23~28岁。每名护士全程参与,护士长为主持老师,拥有丰富的教学和临床实践经验。1.2方法。1.2.1培训模式的设计。随着医学的进步,护士必须要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和扎实的基础知识。基于此,我们采用科室的抢救案例,护士长主持,先由护士自由发言病历资料中涉及到的处理措施、诊疗方案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利用PBL教学法,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强调从问题着手,学生去探索知识并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激发学习动机,实现教学目标[2]。该教学法在教学的各个领域得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每周1次(2个学时),每次两个案例进行指导和讨论,同时对于每个案例中涉及到的操作给予现场培训及指导,并单独练习,最后总结此次培训的抢救案例存在的不足,加以改进。1.2.2理论基础。以PBL教学法为理论指导,按照“一般资料-是什么-什么是-是不是-什么性质-什么原因-治疗与护理-转归”程序逐一提问,先由护士自由发言回答,然后护士长讲解及指导,针对每个急诊疾病结合临床资料系统的共同参与培训学习及总结,主要是培养护士主动思考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并由护士提出不懂的地方加以讲解,从而不断提高护士的理论水平。1.2.3效果评价。以抢救案例为导向的急诊综合能力培训后,通过护士间互评、医生对护士的评价与培训之前对比以及护士长设计综合抢救案例汇演的方式进行考核,总分为100分,内容涵盖方面为:应急反应能力(20%)、应急专科知识(30%)、应急操作技能(30%)、护理文书书写(20%),正、副护士长,正、副主任4名教师打分,取平均分。1.3统计学方法。研究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

2结果

2.1急诊科护士综合能力考核情况(见表1)。2.2护士间互评及医生对护士的评价情况。通过对12名护士培训前后互评及医生对护士的评价对比,12名护士培训后应急反应能力、应急专科知识、应急操作技能、护理文书书写质量均大幅度提高,也就提高了护士间及医护间的满意度。

3讨论

3.1以抢救案例为导向的急诊综合能力培训提高了急诊护士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临床思维是将护士思维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从考核结果表得出,急诊科护士均表现出了较强的应急反应能力、应急专科知识和应急操作技能。本研究中该结果是护士长用来评判护士综合能力表现的重要指标,也从侧面反映了护士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3.2PBL教学法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有助于巩固及提高护士的理论水平。PBL教学法步骤能将一个疾病大致地阐述。指导老师提出问题,护士结合抢救病例的病程资料来回答问题,对疾病的定义、病因与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治疗与护理有进一步认识,从而提高护士的理论知识水平。

4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以抢救案例为导向的综合能力培训能使急诊科护士在临床实践中表现出较强的应急反应能力、应急专科知识以及熟练的操作技能,同时护士间的团结协作度,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也大幅度提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医疗服务监管司编.医院评审评价工作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116-121.

[2]钟森,王海和,董四平.参评医院人员培训指南:三级综合医院等级评审[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

医生急救知识范文篇9

[关键词]心脏专科医院;护士抢救能力;培训;管理

我院是一所心脏病专科医院,心脏病患者病情重,变化快,一旦发病往往会危及生命。准确、快速而有效地给患者实施急救技术,是提高救治率,减少死亡的关键环节[1],这就需要护士具备较高的抢救能力。在紧急情况下护士能否快速、准确的配合医生做好抢救工作,取决于平时良好地训练和积累[2,3]。我院自1999年建院开始就有计划的对全院护士进行抢救能力的规范化培训和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抢救能力的培训抢救能力是心脏科护士必备的素质。

抢救操作是技术性很强的动手工作,抢救的时效性使成功与失败取决于瞬间[4]。因此抢救能力的培训首先要重视基本功的培训,同时要进行抢救配合训练。

1.1重视基本功的培训急救仪器的使用,抢救车内药品、物品的熟练掌握,徒手CPR熟练应用是抢救能力的基本功,是抢救成功的必备条件。基本功的培训贯穿于新护士的岗前培训、老护士的在职培训之中。

1.1.1岗前培训是基础每位新上岗护士都要进行除颤仪、监护仪等仪器的培训考核;吸痰、徒手CPR等操作的培训考核,考试合格者方可上岗;以上项目同时也是转正考核的指标。

1.1.2在职培训是重点对在职护士而言抢救基本功是常抓不懈的培训项目,主要采取随机考核的方式。通过随机考核促进护士的主动复习,加强记忆。除颤仪、监护仪等急救仪器要求人人过关,以便在抢救中能熟练使用;抢救车内的药品要求达到“盲取”的地步,以便在抢救中能迅速快捷的应用。在护士长夜查房、区域内护士长的巡楼检查、护理品质管理委员会的检查中均将抢救基本功的考核作为重点项目,与科室护理管理及护士绩效考核、晋升挂钩。

1.2制定抢救预案,定期组织抢救配合训练

1.2.1制定科学合理的抢救预案抢救预案对护士进行了明确的分工,讲究分工与协作;预案中加强了对细节的关注,例如:抢救时如何呼叫二线医生、护士长参与;如何打电话通知麻醉科插管。从细节入手指导护士怎样正确地进行,可以为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预案虽是纸上谈兵,但却意义重大。

1.2.2重视抢救配合训练好的预案有很强的指导性,但在应用时必须非常熟悉并配合默契才能充分体现意义及价值所在[4]。基本功的训练只是针对了单项操作,忽视了操作中人与人的合作,因此强调进行抢救配合训练。通过急救场景的设计,组织护士与护士、护士与医生进行模拟抢救配合训练。注重抢救操作的衔接和人员之间的定位配合;培养护士在遇到复杂多变的抢救情况时,依然能思路清晰、沉着应对;同时加强团队协作,提高抢救成功率。每年利用淡季时进行合楼培训,以巩固并提高不同年资人员的抢救配合能力。同时每年一次全院大规模的达标考核,以检验护士抢救配合能力,不足之处加强训练。

2心脏专科理论

培训作为心脏专科医院护士,必须掌握心脏病的相关知识。心脏病突发事件多与心律失常有关,在监护中识别异常心电图,可以及时处理严重心律失常,挽救生命。针对这一特点,笔者加强了对心电图知识的培训。以理论知识培训为基础,同时到心电图室轮训,进行实践培训。

3抢救意识的培养

患者发生病情变化,第一时间发现和到达现场的往往是护士。护士准确的判断、及时地处理会为抢救赢得时间,也是衡量护士是否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娴熟的专业水准的重要标志[2]。抢救意识是抢救成功的根本保证。

3.1加强教育,培养责任心要求护士每小时巡视病房,要注重患者主诉,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严密监测病情。

3.2迅速实施救治措施抢救中在医生到来之前护士视病情主动给予吸氧,心电监测,建立静脉通道,备好抢救药品,为医嘱的实施和患者的抢救赢得宝贵时间。

3.3建立抢救总结制度每次抢救后,参加抢救的护士书写抢救心得,由护士长组织护士进行安全医疗讨论,及时总结抢救中的优缺点。典型案例由护理中心或培训中心组织全院护士进行讨论,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4体会

心脏病患者以病情危重、变化快、突发事件多为特点,要提高抢救质量,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护士队伍。心脏骤停的患者抢救黄金时间是4min,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众多复杂的抢救措施,仅靠医生是不够的,必须有护士的参与,而有较高抢救能力的护士则更有助于抢救成功率的提高。因此心脏专科医院应重视护士抢救能力的培训,进行规范化的管理是必需的。针对心脏病的特点,进行规范化的培训与管理,护士的抢救能力得到了提高。我院心脏病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保持在84%以上,这与笔者重视心脏专科护士的抢救能力的规范化培训与管理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付淑余,万焕云.急救护理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2.

2赵莹.心血管内科护士急救技能培训方法初探.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5,26(4):63-64.

3张宏.临床护士急救技能规范化管理与培训.社区医学杂志,2005,3(1):63-64.

医生急救知识范文篇10

一、组织管理

㈠县卫生局负责培训的管理和监督指导工作。

㈡项目技术指导组和督查组负责项目培训和专项技术工作的实施、监督和指导。

㈢乡镇应根据本方案的要求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乡镇培训计划。

二、培训目标

通过对各级行政管理人员、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妇幼卫生相关人员的培训,全面深入学习项目相关文件,理解项目内涵,强化对孕产妇的综合管理能力,提高产科技术服务水平,从而降低全县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提高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推进全县妇幼卫生事业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培训具体要求达到以下指标:

㈠县、乡、村三级项目管理及业务人员降消知识培训率达100%;

㈡村干部、孕产妇对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平产免费政策的知晓率达100%;

㈢县、乡、村三级医疗保健机构人员业务知识掌握率达90%以上,培训考核合格率达90%以上。

三、培训对象

项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有关领导,项目实施单位领导及全体工作人员,项目管理办公室、村孕产妇转运小组全体成员,项目技术指导组、督导组、专家组全体成员。

四、培训内容

㈠管理知识

1、责任部门:县卫生局为主,县妇联配合。

2、培训内容:培训内容为项目目的意义、项目实施及各执行单位职责与管理、项目实施及经费管理、项目监督及协调、健康教育方法、孕产妇急救系统建立与运行。

㈡业务知识:充分利用省卫生厅派驻我县项目专家的技术资源,重点加强全县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妇产科骨干的业务培训。

1、县级师资培训:主要内容包括开展项目培训的目的、要求、培训方法、培训计划的制定;孕产妇保健、产科危急重症的处理及转诊,有关服务技术规范、产科常用技术操作规程及急救设备规范、设备的管理和使用等。

2、县级人员进修:县级医疗保健机构于2008年12月以前选派3名产科医生、助产人员在市及以上医疗保健机构进修产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技术操作规范以及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等。进修时间每人不少于4个月,通过努力,争取将县级医疗保健机构相关人员全部送市以上医疗保健机构轮训一遍,使之成为全县业务骨干和专家。

3、乡镇卫生院产科人员培训:中心卫生院产科人员重点培训产科急救基本知识、技能和技术规范,以提高产科急救能力;一般乡镇卫生院的产科人员重点培训正常产科处理、常见产科急救基本技能及转诊过程中基本急救技能。乡镇卫生院产科人员可通过理论学习、见习和到县级临床进修轮训一遍。扎实做好乡镇产科队伍建设工作。

4、乡村医生、保健人员培训:由乡镇卫生院具体负责,妇幼保健院指导,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乡村医生、保健人员筛查高危孕产妇和高危儿童的业务能力,全面掌握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平产免费政策。

五、培训方式

按照培训内容和要求,采取以会代训、集中培训、选派进修、蹲点指导、现场督查等多种形式,完成项目培训各项工作目标。

六、培训要求

㈠时间要求

第一阶段:行政管理培训在2008年6月30日以前完成。

第二阶段:对县乡村三级产科人员分批进行业务培训。县级产科业务人员进修在12月前完成,力争通过3年时间完成轮训;乡镇卫生院产科人员培训按宜昌市卫生局的培训工作安排进行;村级保健人员的培训由各乡镇具体负责,妇幼保健院指导,10月30号以前全部完成。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定期开展项目评审监督工作,针对管理及产科临床、妇幼保健服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适时进行强化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