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8 17:47:08

医生教育

医生教育范文篇1

本文作者:甘惠文工作单位:上海市嘉定区外冈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①在基层的社区全科医师学历层次偏低;社区全科医师不仅要掌握基础和临床医学、护理学、预防医学、流行病学等知识与方法,而且还要有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营养学等知识,同时还应具有人际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和亲和力,社区健康教育不仅仅只依靠个人的力量,还需要整个社区人群的依从和配合。②社区全科医师人员方面:多年以来,政府取消了统一分配,用人制度体制的变化导致基层卫技人员的不稳定,也限制了社区卫生的发展。由于不满足在基础设施差的基层医院工作或对现有的待遇等的不满意,造成了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才流失和短缺。而从事“劳而无功”的社区全科医学、社区护理专业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③健康教育方式:在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社区全科医师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只注重对高血压病疾病本身教育,缺乏对患者的心理治疗和护理,尤其是指导人群消除疾病的危险因素和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建立健康生活行为的教育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适宜的健康教育措施:①健康教育内容:健康教育资料缺乏,不能满足人群对健康教育的需求。进行健康教育大都是千篇一律,未能做到因人施教,缺乏个体化指导。

因为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资源和条件的限制,在实施健康教育形式上大多局限在以口头解释为主,缺乏规范、随意性大、资料没有量化、内容也不具体。同时也受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语言能力、沟通技巧、施教时间等因素影响,使居民对健康教育内容不能真正的理解和掌握。③健康教育形式:目前国内外采取的教育形式是集体、小组和单人三种。而我们社区健康教育一般采用的方法是集体上课,其他一些形式如通过文艺互动等进行人群健康教育更是寥寥无几。而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可大大提高健康教育的实效。社区人群的因素:①缺乏对社区全科医生应有的信任度:受传统医学观念的影响,社区人群对全科医生的知识水平还持怀疑态度。因此,从主观态度和行为上影响了对健康教育接受的依从性。②社区人群个体自身素质差别较大:我社区处于农村地区,在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都有很大差异也影响了健康教育的效果。

通过社区医师在能力(综合知识、人际交流等)方面的不断提高,开展对居民耐心、细致的健康知识的传播和社区干预治疗工作,有利于增加医患之间的交流与了解,提高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从而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作为社区医师必须转变观念,完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区各项工作的需要。社区医师要利用门诊、家庭随访的形式给高血压患者进行个别生活方式和服药指导。同时,通过家庭医生责任制的服务,对患者的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更不容忽视,通过改变家庭的生活行为更能起到传播健康知识的作用,从而从整体上提高社会、家庭对高血压患者的支持及社区人群对高血压病的重视。社区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普及高血压病的卫生保健知识”延伸到“消除不良行为,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在社区医师的健康教育中,加强全科医师队伍自身素质建设,激发社区全科医师积极参与到家庭医生责任制的工作中来和提高他们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才能不断提高健康教育质量,提高社区人群的知识水平,促进社区居民健康行为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达到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病的目的,防止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到达创建健康社区的最终目的。

医生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基层卫生;儿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5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将加强基层儿童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列入重要目标,并提出全科医生培训、资源下沉等综合措施,要求到2020年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有1名全科医生提供规范的儿童基本医疗服务,满足基本儿童医疗卫生需求。继续医学教育是医生更新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1-2],但目前我国对基层儿科医生教育培训和能力提升的关注不够,有关基层儿科医生的培训现状和需求研究非常少[3-4],因此本研究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儿科医生的培训现状和需求进行评价,为提高存量社区儿科医生的服务能力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儿科医生包括注册范围为儿科学的儿科医生,也包括能看儿科疾病的全科医生,以下统称“社区儿科医生”。本研究从全国不同级别城市中抽取直辖市(北京、上海),副省级城市(厦门、哈尔滨和西安),省会城市(石家庄、合肥和兰州)和地级市(镇江、岳阳和包头)共计11个城市作为样本城市。纳入标准:样本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体社区儿科医生。排除标准:提供儿童保健服务的儿保医生。

1.2调查方法

采用课题组前期使用的“全科医生培训现状与需求调查问卷”[5-6],在此基础上对相关内容进行必要调整,形成“社区儿科医生培训现状与需求调查问卷”。正式调查前,在北京市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预调查,根据预调查结果对问卷进行了修改完善。调查问卷包括如下相关内容,(1)基本情况调查:如社区儿科医生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称、编制等情况。(2)继续医学教育现状:培训需求评估、继续医学教育的师资、形式、内容和满意度等情况。(3)继续医学教育需求:包括未来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需求等。调查采用在线自愿匿名填写,由样本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联盟负责人组织辖区社区儿科医生填写,共成功调查378名社区儿科医生。调查问卷明确调查目的、调查内容以及结果应用等内容,调查对象知情同意后填写调查表。1.3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进行数据核对整理;采用SAS9.1统计学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例(%)表示。

2结果

2.1基本情况

378名调查对象中,女性244人(64.55%),年龄以31~40岁为主,共146人(38.62%),在编人数230人(60.85%)。男性134人(35.45%);30岁及以下130人(34.40%),31~40岁146人(38.62%),41岁及以上102人(26.98%)。职称方面,以初级和中级人数最多,初级职称157人(41.53%),中级职称150人(39.68%),而高级职称42人(11.11%),无职称29人(7.67%)。按城市级别来划分,来自地级市的调查对象146人(38.62%),占比最大,而来自直辖市的99人(26.19%),来自副省级城市60人(15.87),来自省会城市146人(38.62%),地级市、省会城市与副省级城市调查对象人数有交叉。

2.2教育培训工作评价

19.05%的调查对象表示,接受过继续医学教育相关需求评估,55.82%的调查对象对培训内容的适用性表示“非常好或好”。满意度方面,调查对象对培训师资的满意度为66.67%,较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的满意度稍高,分别为61.38%和59.26%。

2.3教育培训内容现状与需求

从现状来看,调查对象表示继续医学教育内容中涉及“沟通技巧”和“传染病防控”相对其他四方面少,而接受过“合理用药”等相关内容比例最大,达到82.01%。从需求来看,“疾病诊疗”“合理用药”和“急诊急救”是基层儿科医生培训需求最大的,占比分别为85.45%、87.83%和85.19%。对比现状和需求来看,基层儿科医生对全科理念、传染病防控和沟通技巧的需求出现小幅降低,而对“疾病诊疗”“合理用药”和“急诊急救”的需求增加,其中需求增幅最大的是“急诊急救”,详见表1。

2.4教育培训形式的现状与需求

从现状来看,调查对象表示以前继续医学教育形式中“实地参观”和“机构内培训”2种形式的培训相对较少,占比为10.32%和26.19%,而“培训班”“学术讲座会议”“网络学习”等形式占较大,其中,以“网络学习”的形式占比最高,达到80.16%。从需求来看,“培训班”“学术讲座会议”和“网络学习”仍然是基层儿科医生培训需求最大的,占比分别为66.14%、60.85%和61.90%。对比现状和需求来看,“培训班”“学术讲座会议”和“网络学习”3种形式的需求出现降低,降低幅度最大的是“网络学习”形式;而对“实地参观”和“机构内培训”的需求增加,其中需求增幅最大的是“实地参观”,详见表2.

3讨论

医生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继续教育;乡村医生;培养模式;优化;医学教育;卫生

服务目前多采用普通医学院校的模式对乡村医生进行培训,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该培养模式并不适用于乡村卫生人员,没有结合到乡村卫生人员的实际需求,因此导致继续培养教育乡村医师的目标难以实现。本次课题对培养教育乡村医师的模式进行了一定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并优化当前阶段继续培养教育乡村医生所使用的教学模式。乡村医生只有真正达到中专水平以上并得到系统的有效培训学习之后,才能在农村基层的卫生保健单位岗位中胜任,面对常见病、地方病以及多发病等能够进行有效的防治,进而为改善农村卫生环境,保护农村生产力以及对农村人民健康水平的提升做出有效的贡献。

1教学目标与模式

目前乡村医生培训的部门是医学院校,院校当中有先进的教学医疗设备、雄厚的师资队伍以及完善的实习基地,具有规范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以及规章制度,因此可以作为对乡村医生进行培养的主要基地。医学院校应当研讨适用于乡村卫生人员的有效培养模式和方案,在设置课程时,结合乡村卫生人员的特点,立足基层进行培养,构造出合理的知识结构。从而培养出可以开展医疗、预防、康复、保健等综合性服务的医生,为基层培养输送实用型和综合型的卫生人才。首先,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乡村医生,采取成人教育脱产、业余培训等多种途径结合进行培养,针对在职从医人员定向招生,辅助乡村医生能够顺利取得资格认定和职业认定,不但能够提高其学历,同时也能有效提高业务水平。其次,在建立相关培养乡村医生的课程体系时,应当以全科医学为主,其重点在于突出全科医生培养的目标,加强乡村医生在心理学、社区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素养以及专业能力,教学内容重视预防性医疗工作,将治疗性工作作为辅助,转变原有模式,转向以保障人群健康为重心。加强对于专科病、突发病的急救知识以及合理处置院前医疗环节的能力,重视临床技能,强化中医基础知识,中西医结合对多发病、常见病进行诊治以此使临床疗效得到有效的提升,降低农民在医疗上所投入的费用。然后,大胆的改革并完善现有的培养教学模式,建立灵活的弹性学制、选课制、学分制以及部分课程免修制的管理方式,在对培养管理乡村医生的过程当中注意解决工学之间可能产生的矛盾和问题。

2研究思路与方法

各种与医学教育相关的研究均认为德国教育模式中“在工作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双元制模式职业教育方式有着较高的价值,原因在于医学是一门有着极高实践性的学科,医学教育拥有服务性、实践性以及社会性的特点。在进行医学教学当中应当结合目前我国在对于乡村卫生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现状来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加强和改善,强化训练基本技能和操作,提高对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1)乡村医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可通过在职学历教育以及在岗培训等继续教育的模式得以提升,转变原有的非学历教育为主的乡村医生培训模式,转向为继续教育如在职学历教育、在岗培训的模式,从以培养数量为主到以质量培养为主,从培养中专水平到学历向上发展,从知识培训到全科医学知识的培训。

(2)因人施教进行分层、多形式结合应用的培训,以理论知识的巩固、实践技能的强化培养以及运用现代诊疗手段作为主要教育内容,集训卫生人员对于医疗文献以及科研方面的写作能力。针对上述提出的培养体系并借鉴以往培训乡村医生的经验,以实际当中乡村医生岗位的性质作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层次、阶段性的教学内容。①继续医学教育。对于已经接受并完成了正规系统教育的乡村医生进行继续医学教育的模式,以学习全科医学知识和技能为主。有效计划针对乡村医生进行阶段性的培训,分批轮训乡村医生。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全科医学基本理论、知识、技能的普及,农村初级卫生技术的学习和推广,塑造全科医疗的思维方式,提高应对处理健康问题的能力。在岗的乡村医生应该每隔1年或2年接受一次短期的培训,利用提前报计划、登记记录、建立档案的方式保障乡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的连续性。②建立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在乡村医生接受完在职培训后进行相关的测评,以此评价培训的有效性并进行总结。

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学习效果,考核接受培训的人员对于内容的熟练程度,能否对于操作技能进行熟练地掌握和应用。从综合素质评定、理论测试以及实践技能三个方面进行考核。二是行为变化,考核受训者在实际操作当中是否应用到所学的技能和知识,是否对于工作岗位有更积极的工作态度,可采用问卷调查或面谈的形式。

3结语

为保障农村卫生事业达到长期有效的发展,最好的措施是提高乡村医生的学历层次以及业务水平,继续教育能够保证乡村医生在短期时间内接受医学的基础技能和知识培训,提高从医人员的综合能力和全科医学知识水平,只有从医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操作技能得以提升才能保障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胡嘉晋,李鸿鹤,王子薇,等.辽宁省乡村医生队伍现状及培训需求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16,23(1):48-50.

[2]王宇,梅继文,王宏伟,等.乡村医生继续教育模式探索[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7,37(4):381-383.

[3]张琼,张凌琳,郑巧,等.儿童口腔科继续教育医生临床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2):9-12.

[4]曾学清.基于SWOT分析的高职应用型人才继续教育培养模式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176-179.

[5]赵慧.三位一体乡村医生“互联网+”继续教育模式探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7,31(3):252-255.

[6]唐青.福建乡村医生继续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7):124-125.

[7]孙鹏.基于慕课的乡村医生继续教育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20):152-153.

医生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人文关怀教育;基层医生综合技能;实训教学

人文关怀是临床医生必备的专业素养,是高尚医德的重要体现。临床实习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培养职业道德、医患关系处理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科研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其将在学校接受的人文关怀教育转化为医学人文关怀的过程[1]。人文关怀直接影响医生和患者沟通的及时性、有效性。随着新医改的推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2],对医患关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人文关怀的医患沟通是临床治疗的重要内容,也是医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具体体现。医学人文关怀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以人道主义精神对体检者生命与健康、尊严、人格给予关怀和关注[3]。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人文关怀。医学在诞生之初,就涵盖了人文关怀的精髓。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就曾在誓言中写到“我竭力忠实为病人筹算,严禁对病人的一切毒害与妄为”[4],体现了一种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是人文关怀在医学诊治过程中的实践。随着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被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取代,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备受关注,为患者提供整体化、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是新医学模式的要求,尊重、爱护、关怀患者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文关怀是对患者情感上的鼓励和支持,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身体和心理方面的需求[5]。对于人类而言,疾病是无法避免、客观存在的,仅使用医疗技术手段不能实现疾病的彻底治愈,还需要人文关怀与之配合[6-7]。由于受传统医学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存在重医学专业知识、轻社会文化,重技术操作、轻人文思想的问题,导致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缺乏对患者的关心,不懂得如何进行有效的医患沟通,没有完全适应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转变,对医生职业精神以及医生的义务缺乏全面的认识[8]。例如:在临床实习带教过程中,绝大多数实习生关心的问题是疾病发病机理、临床症状、治疗措施及预后这几个方面,几乎没有学生会主动提出关于如何对不同患者进行人文关怀的问题。而这跟医学院校对学生的实习前人文关怀教育重视度不够有密切关系。医学院校的重要课程90%以上是专业课,人文科学类课程很少设置,而真正能与医学专业对接的人文课程更是少之又少。这种对人文关怀教育不重视的思想会影响学生,导致他们在临床实习阶段重专业、轻人文。基层医生综合技能实训教学是培养实习医生基本技能、综合素质及人文素养的综合环节[9]。医学院校教育应将培养实习生人文关怀能力作为目标,把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理念传播给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其产生影响,促进其在实际医疗工作中自觉地把人文关怀融入医疗服务中[10]。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课本知识灌输,忽视人文关怀方面教育,在操作课程中则是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技巧教学上,而人文关怀则是一两句话带过,甚至被直接省略掉[11]。相较于医学知识,人文关怀能力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其实质是一种价值观,指的是医护人员具有的内在素养,是知识、道德、人性、情感等综合作用下产生的。传统教学方式具有机械性等特点,在加深实习生对人文关怀的理解方面的作用并不显著[12]。在教学中可通过讲解案例,为医学生模拟真实场景,使其了解患者的心情与需要,增强人文关怀意识。本文以上海健康医学院乡村医生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基层医生综合技能护理实训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教育,探究基于人文关怀理论的基层医生综合技能护理实训教学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对比法,选取上海健康医学院乡村医生专业G16级、G17级学生为研究对象,G16级学生为对照组,G17级学生为观察组。对照组共30人,男11人,女19人;观察组共21人,男11人,女10人。两组年龄、性别、高考成绩及已学基础课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1.2方法。两组学生均于大二上学期进行基层医生综合技能护理实训,授课教师完全相同,授课学时均为32学时。1.2.1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方法,教师集中讲授操作要点并进行操作演示,然后学生根据示范进行分组练习,教师进行指导总结。1.2.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在基层医生综合技能护理实训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教育,具体实施如下。(1)形成人文利他主义的价值系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考核,实训课总评成绩包括期末考核成绩(50%)、重点项目阶段性考核成绩(30%)、实训报告成绩(20%)。期末和阶段性操作考核成绩中,操作技能占40分,关怀能力占20分,沟通能力占20分,应变能力占10分,团队合作意识占10分。在评分细则中,尽可能明确人文关怀能力的具体考查项目。例如“与患者建立关怀型的医患关系”“将被治疗对象视为具有各种需求的完整的人”“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熟练地进行操作”“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患者的关怀需求”等项目;在每次实训报告的“小结性反馈”中,要求医学生记录自己在操作练习时对人文关怀的感悟和体会,反思在操作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及融入人文关怀。(2)坚定信念。每次实训课上,教师与医学生分享和课程内容相关的正反面人文关怀案例,组织医学生进行约10分钟的心得交流与讨论,培养医学生根据特定情景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的意识。例如设定情景:为拒绝配合的患者实施导尿术,引导医学生了解患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心理状况,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鼓励与安慰。(3)培养对自我和他人的敏感性。医学生在模拟情景下进行小组练习,根据案例中治疗对象的社会背景和心理状态,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去观察,感知其需求,并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对于适合进行真人操作的项目,例如体格检查,医学生轮流扮演患者、医生、旁观者。操作后,小组成员间进行互评、纠错,交流彼此的感受。对模拟人进行操作时,尽可能让学生置身于相关情景中,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4)建立帮助—信任关系。帮助—信任关系不仅体现在师生、生生之间,还体现在引导医学生与治疗对象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方面。教师尊重、关爱学生,耐心解答学生问题,辅导他们进行操作。在操作练习和考核方面,建立互助小组制,每组4~5名学生。对重要的操作项目设置阶段性考核,以小组为单位随机抽选一名学生操作,该生得分计入小组每位成员的平时成绩,以此模式激励小组成员间相互指导,共同进步。要求学生在每次操作练习时注意运用关怀用语及关怀礼仪,做好宣教、解释工作,培养与患者建立帮助—信任关系的意识。例如,在置胃管过程中,提前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取得配合,并教会其如何配合插管和难以忍受插管的痛苦时请求停止插管的手势。这些关怀行为可以促使患者感受到自己有权控制操作进程,从而缓解恐惧心理,促进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5)表达正性和负性的感受。每次实训内容以病案形式导入,鼓励医学生参与病案讨论。分析病案时将课桌椅摆放为半圆形,以便学生进行眼神互动与交流。教师引导医学生学会聆听,尊重医学生不同的观点。操作练习中,要求扮演医患双方的医学生交流感受,引导医学生正确面对赞美与批评。(6)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医学生在把握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情景进行操作,科学灵活地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体格检查、插胃管、胸腔闭式引流等方面知识时,运用翻转课堂模式,教师挑选两个高质量视频,并将其提前上传到教学平台供学生自学,要求学生课前观看学习,同时设计自己认为最优的操作模式。课堂上随机抽取几名学生演示,请观摩的学生从操作流程的科学合理性、是否符合省力原则、有无体现人文关怀等方面对其进行评价,并提出合理建议。(7)促进人际间的教与学。引导医学生将大一所学关于礼仪的课程知识运用到每一项技能操作中。教师针对每项操作,精心编制基层医生技能操作关怀性用语表,包括操作前、中、后的关怀性语言和礼仪规范等,供学生参考。(8)注重细节,创造良好环境。引导医学生关注患者身心状况,关注在操作中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例如,导尿术、体格检查中,拉围帘、关门窗等细节正是人文关怀的体现。引导医学生关注教学环境中的人文关怀之美,例如墙壁上的人文关怀挂画和标语、富有生命力的绿色植物、模拟病房中的一些温馨小装饰物等,体验外界环境美带来的精神愉悦感。(9)帮助满足个人需求。引导医学生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分析并满足患者的身心需求。教师在准备每堂课的导入案例时,尽可能交代每个案例中患者的病情、社会文化背景等,要求医学生讨论模拟情景中患者可能存在的需求以及如何满足患者需求。1.3评价指标。1.3.1操作考核成绩。两学期课程教学结束后,采用我院编制的操作考核标准(操作技能40分,关怀能力20分,沟通能力20分,应变能力10分,团队合作意识10分,满分100分)对两组进行技能测评,每名医学生在相应学期学习的所有操作项目中随机抽取一项进行考核。1.3.2人文关怀能力。采用许娟等[13]汉化的人文关怀评价量表(CaringAbilityInventory,CAI),包括认知、勇气和耐心3个维度,37个条目,采用Likert7级评分,得分越高说明人文关怀能力越强。基层医生综合技能实训教学前后分别对两组进行调查。1.3.3教学效果评价。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于课程教学结束后调查两组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包括提高学习兴趣、学习压力较大、能够很好地掌握技能、能够理论联系实际4个条目,选项为“是”和“否”。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操作考核成绩比较(见表1)。2.2两组人文关怀能力比较(见表2)。2.3两组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比较(见表3)。

3讨论

医生教育范文篇5

论文关键词:医学生实习养成教育

近年来,医学院校参加毕业实习的学生均出生在2O世纪8O年代,相对生活比较优越,加上教育体制、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认知判断能力、学习品质、自我控制能力等方面有一定下降。后期临床实践阶段是一名医学生离开学校步入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关键学习阶段,在后期临床实践阶段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养成教育是其重要一环。u我们医院在近年实习管理阶段注重同学的习惯培养,从性格、学习、工作态度多方面进行引导,为其今后独立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l实施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1.1养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塑造完美人格

医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是一个“学生”的身份,部分学生进入后期临床实践后的表现反映了此前其成长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导致这些学生的人格缺陷:如生活上缺乏自理能力;性格上我行我素,自私自利;学习上缺乏自觉性和刻苦精神;不善于与人交往,对待病人生冷硬横,没有集体荣誉感等。这些缺陷不仅影响他们实习阶段的学习、生活,而且不利于今后在社会立足。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养成教育,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成人意识,帮助学生塑造完美人格,坚强的意志和团队精神,树立起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价值理念。

1.2养成教育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学生在后期临床实践期间离开了学校的围墙和老师的监管,有一部分同学从此就放松了自己的学习,临床实践敷衍了事,劳动纪律涣散。天天面对众多痛苦的病人和紧张的医患关系,对医学的前景产生疑惑而出现主观厌学。有些学生走出校门生活自理能力差,集体宿舍一片混乱,衣物及床单随意丢放,随意花钱现象严重。对这些同学要进行纪律的约束和思想的引导,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及环境,帮助其培养独立生活和自控能力,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

1.3养成教育可以培养良好的逻辑思考能力

医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均是基础医学,床医学部分也是分专业疾病进行授课学习,其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及治疗均是参照典型的单一的方式讲解。而临床实践必须从患者众多的诉述、痛苦中进行甄别思考,通过体格检查和必要的理化检查,明确病因病机,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从而确定治疗原则。一个患者很可能同时有多系统多脏器或多种疾病夹杂。事实上在临床实践中,很难遇见一例从书本上照搬照抄的病例,这就要求医生必须有很强的逻辑思考能力。通过养成教育能让学生养成疾病规范的诊疗方法,开拓其诊疗思路,培养逻辑思考能力。

2养成教育的实施

2.1建立严格的管理机制

实习医师其本质仍是学生,实习阶段应由医学院校与实习基地管理部门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机制,加强实习阶段的管理,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实习医师首先要遵守实习基地的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包括劳动纪律、请假销假制度、集体宿舍管理制度等。同时实习基地要参照医学院校的实习要求,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管理要求,建立管理队伍,将实习医师纳入日常的管理工作。

2.2注重传、帮、带与言传身教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不可能通过书本的钻研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很多优秀医学生走向临床时感觉一片茫然,苦恼于在校所学知识似乎无用武之地,表现出一种“高分低能”现象。在对实习生带教过程中,必须非常注重传、帮、带,促使其运用原有的基础知识,联系实践,科学规范地养成如何接待病人,检查病人,熟练地甄别出有效信息,开展诊治工作。科室任何一员都要参与其中,言传身教,自觉地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给实习医师作出模范。同时在接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观察,有的放矢地开展一些针对性培养,注重对交流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点培养。

2.3形式多样强调沟通

医生教育范文篇6

纵观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频繁的考核、竞赛,2、高强度的学习任务,3、满负荷的课余安排等都可能造成学生精神紧张,4、心情压抑。

5、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激烈竞争,6、很多学生会产生焦虑不7、安,8、忧虑重重。

9、在家长"望子成龙"、老师"盼生成钢"的高期望值下,10、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面对学习生活中的不11、如意,12、学生的自信心会受到挫伤。

13、班级中后进生,14、由于在学习、行为等方面表现的不15、如人意,16、经常受到家长、老师的批评指17、责,18、往往容易产生自卑和自暴自弃的心理。

上述种种不良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班主任作为学生的领班人,不仅要抓好班风建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而且要注意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细心观察,及时"治疗",做一名合格的"心理医生"。

一、要细心观察,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

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很多,而且由于环境、性格、性别等方面的差异,每个学生对同一问题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对于这一切,班主任一方面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情绪变化和行为举止窥测其内心深处的变化;另一方面要通过谈心活动,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使学生无所顾忌,愿意向教师倾诉真情。正像裴斯泰洛齐所说:"每一种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亲般的眼睛时时刻刻准确无误地从孩子的眼、嘴、额的动作来了解他内心情绪的每一种变化。"在找到了产生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后,我们再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我在教一年级时,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例子:孔舒婷同学是一名学习非常认真刻苦的孩子,在一次语文测试后,我忽然发现她上课时心事重重,注意力不够集中;下课了,她也失去了往日的欢笑。这是怎么回事呢?于是,我单独和她谈了一次话。原来,原因出在这次语文测试上:孔舒婷同学自入学以来每次测试总是准确无误,成绩一直是优+,可是在这次测试中由于失误,她在一个小题上出了错,没能全对。尽管考核成绩也很不错,可是回到家里,孔舒婷却因为那一道题的粗心,而受到了妈妈严厉的责备和训斥。于是,这件事在自尊心很强的她的内心深处,蒙上了一层阴影……了解了事情的缘由之后,我一方面肯定了她的上进心,并鼓励她把经验教训化作动力,重新振作,把精力全心投入到学习中;另一方面,我主动接触了她的家长,把这一情况告知家长,希望家长"望子成才"的心理不要太急切,并和家长一起商讨了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措施。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很快,以前那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又回来了。

可见,老师要想消除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障碍,一方面要给予他们充分尊重、理解和信任,了解他们的真实思想;另一方面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特点,以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对症下药",进行个别心理指导,让他们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使他们走出心理误区。

二、要以诚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一项调查显示:在回答"我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时,寻找同伴的占70%,寻找父母的占10%,寻找老师的占8%,其它占12%。这表明学生碰到麻烦,他首先想到的是伙伴。因为家长、教师往往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居高临下,学生的心灵很难畅开,也就很难沟通、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由于得不到及时、正确地疏导,往往会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有损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作为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消除其对师长的畏惧、隔阂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可见,我们教师平素不能师道尊严,不能摆架子,只有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把学生当成知己的朋友,对他们充分地加以信任,这样学生才会把心里话告诉你,他们才会没完没了地向你倾吐心中的沉闷和不快。

我班有一个女生自幼父母离异,一直和母亲住在一起。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她个性很倔,既自卑又要强,与同学很少来往,性格孤僻,学习较差。我每次找她谈心,都开导她要增强自信,克服自卑,持之以恒,同时安排部分同学多接近她,从生活到学习各方面帮助她,用火热的情去温暖她消沉的心灵,一年里她的转变很大,成绩跃居中上等。她在日记中写到:"……,我感觉到每一天,生活都充满了阳光……"。作为班主任,热情关怀,热心帮助,多跟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使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融洽。班主任和蔼可亲,坦诚相待便会有力地支持教育工作。

三、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家长、教师、学生三方面的情感交流。

学生心理负担加重,不仅有着学校方面的原因,家庭方面也有着重要影响。有的家庭,父母关系紧张,孩子因缺少关爱而变得自卑、情绪低迷,易冲动;有的家庭,父母工作忙对孩子无暇顾及,放任自流,导致孩子不求上进,自暴自弃;还有的家庭过分溺爱孩子,娇纵了孩子自私、任性、我行我素的心理……以上家庭因素地影响,都可能导致孩子心理上畸形发展,在性格上孤僻、胆小、忧郁、人际关系不良,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与人合作等。这些都会危害着孩子的心理健康。针对这些问题,班主任可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协同工作,共同研究和解决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我一方面要利用家长会的形式,就共性问题与家长进行双向交流,以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另一方面要通过家访和个别谈话方式,就个别问题与家长取得联系,找出病因,密切合作。在家长和老师地共同努力下,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班主任只有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真正与家长真诚、和谐地沟通,才能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减少教育的盲目性,提高教育效果。

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医生教育范文篇7

一、指导思想

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结合我省实际,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路径,遵循全科医生培养规律,在政府主导下,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国情省情的全科医生制度,全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二、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目标。到2020年,在我省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二)基本原则。突出整体设计,坚持分步实施,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制度。着眼长远目标,兼顾当前需要,多渠道培养全科医生。突出培养质量,注重服务能力,统一全科医生的培养和管理。健全激励机制,转变服务模式,引导全科医生到基层执业。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全科医生培养制度。

1培养模式。实行“5+3”培养模式,即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含中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在过渡期内,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可以采取“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两种方式,具体依照国家规定。(省卫生厅、省教育厅分别负责)

2培养方法和内容。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以提高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能力为主,在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进行。具体按照国家《指导意见》和相关规定执行。(省卫生厅、省教育厅负责)

3执业准入条件。注册全科医师必须经过3年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取得合格证书,并通过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取得医师资格。具体按照国家《指导意见》和相关规定执行。(省卫生厅负责)

4参加规范化培养人员的管理。参加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人员培训期间享受培养基地住院医师待遇,财政根据不同情况给予补助。规范化培养期间原则上不得向个人收取培训(学)费。具体管理办法按照国家《指导意见》和相关规定执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负责)

5大学基础教育。临床医学本科教育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全科医学理论和实践教学,增加医患沟通、基本药物使用、医药费用管理、公共卫生工作等内容。(省教育厅负责)

6研究生教育。从2012年起,逐步扩大全科方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并按照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要求进行培养。(省教育厅负责)

7全科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省教育厅负责)

8继续医学教育。做好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并将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情况与岗位聘用、技术职务晋升和执业资格再注册挂钩。(省卫生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二)近期多渠道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

1转岗培训。选拔符合条件的基层在岗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在全科医生培养基地进行1—2年全科医学转岗培训。转岗培训合格者,可注册为全科医师或助理全科医师。(省卫生厅负责)

2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对2010—2014年入学的农村订单定向本科医学生,毕业后在全科医生培养基地进行1—2年全科医学转岗培训,培训合格并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后可注册为全科医师。(省卫生厅、省教育厅负责)

3偏远农村定向培训。对到偏远农村地区工作的3年制医学专科毕业生,可在全科医生培养基地经2年培训合格并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后,注册为助理全科医师,但要严格控制比例。(省卫生厅、省教育厅负责)

4提升学历层次。基层在岗医生通过成人高等教育和在职研究生教育,符合注册条件的可按程序注册为全科医师或助理全科医师。(省卫生厅、省教育厅负责)

5城乡帮带。建立健全县级以上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对口支援制度和双向交流机制。支持医院医生(包括退休医生)采取多种方式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服务。(省卫生厅负责)

(三)改革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建立分级诊疗模式。

1鼓励多种方式执业。取得执业资格的全科医生一般注册1个执业地点,也可以多点注册执业。鼓励组建全科医生团队,划片为居民提供服务。具体管理办法由相关部门制定。(省卫生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2推行签约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全科医生要与居民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服务责任落实到全科医生个人。具体办法由相关部门制定。(省卫生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3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机制。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和分级医疗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院出入院标准和双向转诊机制。(省卫生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4加强全科医生服务质量监管。建立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居民满意度等为主要指标的全科医生服务考核体系,严格考核,定期公布,并与劳动报酬挂钩。(省卫生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四)建立全科医生的激励机制。

1按签约服务人数收取服务费。全科医生为签约居民提供约定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按年收取服务费。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个人分担。具体由物价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确定。(省物价局、省卫生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2规范全科医生其他诊疗收费。全科医生可根据签约居民申请提供非约定的医疗卫生服务,并按规定收取费用;也可向非签约居民提供门诊服务,按规定收取一般诊疗费等服务费用。(省物价局、省卫生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3合理确定全科医生的劳动报酬。全科医生及其团队成员属于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式工作人员的,执行国家规定的工资待遇;其他在基层工作的全科医生按照签约服务及向非签约居民提供门诊服务等获得报酬。具体激励和考核办法由相关部门制定,同时要完善鼓励全科医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津补贴政策。(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厅、省财政厅负责)

4拓宽全科医生的职业发展路径。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必须有合理数量的全科医生岗位。各地可按照有关规定设置全科医生特设岗位,招聘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工作。鼓励各地依托现有资源组建区域性医学检查、检验中心,规范社会零售药店发展,为全科医生执业提供条件。基层单位全科医生职称晋升和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双向流动机制由相关部门专门制定。(省卫生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

四、实施步骤

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12月。

1完善政策,制定办法。2011年底前,卫生、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物价、财政等部门组织修订完善现行法规政策,制定出台相关工作办法或实施细则,并报省政府审定。(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物价局、省财政厅负责)

2开展试点,逐步推广。选择宝鸡市作为建立全科医生制度试点单位,于2012年初正式启动。宝鸡市政府和省卫生厅尽快研究制定试点方案,并报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定。(宝鸡市政府、省卫生厅负责)

3建设全科医生培养基地。选择我省现有五所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和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基地,建设以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作为临床培养基地,以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实践基地的全科医生培养实训网络。具体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按照国家规定执行。(省发展改革委、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负责)

4继续实施“万名医师培训计划”,转岗培训全科医生。(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5启动“千名待业医学生规范化培训计划”。从2012年起,通过制定特殊用人政策,每年从临床医学(含中医学)本科或大专毕业生中公开招聘200—400人,在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进行2—3年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到2020年前力争为偏远艰苦地区定向培养约1000—2000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具体办法由省卫生厅牵头制定。(省卫生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负责)

6完成阶段目标任务。到2012年,每个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负责)

第二阶段:2013年1月—2015年12月。

1延续第一阶段启动的工作。

2总结试点经验,逐步在全省推广。2013年对宝鸡市开展全科医生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试点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并逐步在全省推广。(省卫生厅、宝鸡市政府负责)

3推进和完善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力争到2015年底前在全省形成一定数量规模的全科医生队伍和基本的全科医生制度体系,初步建立起首诊在基层和双向转诊服务模式。(省卫生厅、省编办、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负责)

第三阶段:2016年—2020年。

继续建立和完善全科医生制度体系,全面实现总体目标。(省卫生厅、省编办、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负责)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工作由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省卫生厅牵头负责,各设区市和县(市、区)政府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要根据本实施方案中承担的职责和工作任务,落实责任,设定专人负责。

试点单位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充分调研论证、积极稳妥推进,务求实效。

省医改办公室对各部门、各地实施情况要加强督导检查,及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

(二)完善政策法规。各相关厅局要加强制度研究,注重政策衔接,形成口径一致、便于操作的全科医生制度政策体系。

(三)落实经费保障。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投入机制。积极鼓励社会资本以设立奖学金、基金等形式为全科医生培养贡献力量。

医生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医学;科学;技术;市场;人文

在人类历史上,医学的不断发展解决了人们在病痛上的危机,延长了人类的生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幸福和快乐。但是随着私有制的出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另一方面,医学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的问题,令人深思。

1当代社会医学面临的人文教育困境

1.1科学至上,病人成为修理的机器

自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科学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医学也在不断完成超越。在西方,医学逐渐地摆脱了宗教的束缚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西方医学的外科手术治疗,在现代化仪器的辅助下,可以精确地找到需要进行手术的位置,然后在麻醉药下的帮助下,病人在不知不觉中,医生已完成了某个器官的切割。冷眼观察这个过程,医生已把病人看成是一部需要修理的机器。在很多时候,这种手术治疗,确实解决了病人的苦痛,甚至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但是,在有些时候,西方医学的这种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方法,可能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因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某一地方的疼痛可能并不代表这个地方有问题,其发病的位置可能在另一地方,或者可能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因此,医生如果不能全面综合的来考察病人的情况,会使问题变得更糟糕。这确实目前很多医生不能做不到。

1.2技术至上,医生成为治病的匠人

现代医学领域,技术确实非常重要,尤其是外科手术,医生的手术刀切割的位置、分寸,直接关系到病人生命的安危甚至术后病人康复的程度。在培养外科医生时,技术的先进与否,成为考核其是否能上手术台的重要指标。对于病理简单的病人来讲,技术的先进能有效地解决病人的病痛,为病人带来的是健康与快乐。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至上的医生已逐渐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技术至上,只代表了医生是治病的匠人,还不是真正的医生。现代社会真正的医生,更需要医生具有先进的人文理念,把每个人的身体与精神结合起来,把医学上的病与人的整体状态结合起来。这在目前来看,还需要一个提升的过程。

1.3市场因至上,制约医院医生发展

在国家大力发展经济时代,市场化成为所有行业发展的行为之一。医院也毫不例外地加入其中,有效地缓解了经费的紧张问题。但是,很多工作人员在追求利益的同时,道德观念也逐渐丧失,医患关系有时成为一种有偿服务。有的医生也收受红包为荣,有的以多开昂贵药物来获取更多的收益。也有许一些医生,在本单位不努力工作,不思进取,大兴“走穴”之风,赚取外快。凡此种种,导致医生与患者关系紧张,医院及医务工作者的形象大大受损。“救死扶伤”等天职已经渐行渐远。这不利于医院的正常发展,不利于医生公众形象的树立,必须加以解决。

2提高人文意识,重塑医生形象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社会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社会的技能型人才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作为医生尤其如此,他不仅要有高超的医疗技术,更应具有较高的修养。被誉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曾经留下一句至理名言:“医学的艺术乃是一切艺术之中最为卓越的艺术。”[1]要解决医学人文教育的困境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2.1培养优秀的医学大学生

医科大学的学生是未来的医生主力军,在对其教育与培训时应注重人文素质教育。长期以来,医科类高等教育紧追科学步伐,重视科学主义、技术主义,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技术过关的医生,忽略了医学人文教育。尤其是现代医学,分科过细,导致医学院学生只重视本学科的学习,对全科教学也有所忽略。也有的学校虽然也有医学人文教育,但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流于形式,没有起到教育的作用。另外,在对学生进医学科学的专业教育中,也应融入相关的医学人文教育,使其成为医学教育的主线。因此,医学院在课程设计、课程教学甚至课程考核中,应更加重视医学人文教育,培育出新时代的医生。

2.2医生在工作培训中应重视医学人文教育学习

现代社会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发展,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传统的医学人文观,重视关爱生命、关爱健康、维护人的尊严,其核心指向的是伦理学。新的医学人文观除了传统人文观的内容外,新的人文观对待生与死有新的理解,它强调病人的知情权、自主选择决定权,支持改善生命质量和合理的人工技术参与生命的过程。更强调医学与人文科学的有机统一,两者应做到水乳相融。因此,医生在工作培训中应重视新的医学人文观的学习。“科学可以越出自己的天然领域,对当代思想的某些别的领域以及神学家用来表示信仰的某些教条,提出有益的批评。但是,要想观照生命,看到生命的整体,我们不但需要科学,而且需要伦理学、艺术和哲学。”[2]只有在医生从业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医学人文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人文观,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为病人服务,真正做到治病救人。

2.3在医生的考核工作中加入医学人文考核

现代社会对医生的考核应采取注册制,对不合核的医生应清除出医生队伍。随着医科大学毕业生的增多,医生的队伍规模及数量都会发生较大变化,将能够满足社会实际的需求。社会公众对医生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医生的素质程度的高低将对社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在对医生的考核要求中,也应该相应加入医学人文考核。对于在医学人文方面做得不够好的医生应给予一定的处罚,并责令做好。当然,这方面的工作,还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医疗管理机构应出台相应的标准和相关的管理手段,让更多的民众参与到管理之中,把民众的意见或建议纳入到管理的具体手段之内。让不能适应社会、不能满足已众要求的医生自动淘汰,也让每一位医生明了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够。总之,医学人文教育的提高与得到进一步普及,既需要医学院师生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只有这样,才能让医生这一职业更纯洁、更崇高,成为天使般的职业。

作者:闫译文 单位:包头市第九中学

参考文献:

医生教育范文篇9

目前,在我国“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比较突出,医患关系比较紧张。这一方面是由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对医疗资源的需求不协调,另一方面也与医生的素质有关。2011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指出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是保障和改善城乡居民健康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客观要求,是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转变的重要举措。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是培养全科医生队伍的重要途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中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对于提高全科医生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这关系到全科医生能否提供令人民群众满意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中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全科医生,也叫家庭医生(GeneralPractioner,或FamilyPhysician),是指接受过全科医学专门训练的新型医生,是全科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者,是为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一体化的医疗保健服务,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全方位负责式管理的医生。全科医生大部分都在社区、乡镇等基层工作,为范围相对固定的居民提供管家式的健康与医疗服务。医学人文素质主要指医学人文知识积累和医学人文精神修养。这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就是医生对患者的疾病、权利和需求以及人格和尊严进行情感上的关心和照顾,能与患者及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全科医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他们在基层为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经济、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保健服务,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队伍的中坚力量,其服务质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全科医生更应具备良好的医学人文素质。因为这是:第一,医学职业的本质要求。医乃仁术,善德为本。医学的宗旨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其活动对象是有生命和情感的人,决定了医学带有人文科学的特征。诺贝尔奖得主S.E.卢里亚曾指出,“医学既包含了自然科学,也包含了人文科学,人文对医学的发展进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古代,行医治病、济世悬壶被称为“仁心仁术”、“妙手仁心”。在现代社会,受到物质和利益的诱惑,再加上高科技诊疗手段的应用和医疗资源的短缺,收受红包、“大检查、大处方”、对患者缺乏人文关怀等现象普遍。要改变这种情况,就需要向医学人文的回归,减少功利性,做到尊重生命,关爱患者,以人为本。第二,现代医学模式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模式已经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生转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关注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强调医学服务的目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疾病治疗,而是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这对全科医生的医学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全科医生不仅掌握现代医疗技术,还要有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沟通技巧和心理素质,自觉维护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第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全科医生通过提高自身的医学人文素质,尊重、关心和帮助患者,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体现。第四,减少医患纠纷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辱医、伤医、杀医及医闹事件屡见不鲜,“白衣天使”变成了“受伤天使”。据报道,2014年全国共发生医疗纠纷11.5万件,98%的医生遭到过患者或其家属不同程度的辱骂。一些研究表明,医疗纠纷乃至医疗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是部分医生缺乏责任心,言行举止不当。在已发生的医疗纠纷中,由于医患沟通不够导致的纠纷约占总数的2/3。因此,提高全科医生的医学人文素质,是减少医患纠纷的迫切需要。

三、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中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第一,认识不到位。首先,文理分科、先天不足。受到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高中阶段文理分科,文科生偏重对文、史、哲的学习,理科生偏重对数、理、化的学习,导致了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不合理。其次,重医轻文、后天失养。学医的多半是理科生,他们考上大学后,认为把专业学好就行了,其他的不重要,普遍存在重医轻文的现象,特别是全科医生对医学人文素质重要性的认识尤为不足。再次,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是用1年的时间,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医学伦理学等全科医学的知识,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参加培训的学员更是只重视医学知识、技术的学习,而对医学人文课程则忽略不计。第二,课程设置不合理。据研究表明,医学院校人文科学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美国、德国为20%—25%,英国、日本为10%—15%,而中国仅为8%左右。虽然多数医学院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医学人文课程,但教学内容相对单一,教学方式不够灵活,缺乏与医学专业课程的渗透和融合,使得医学人文课程形同摆设。在对全科医生的转岗培训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根据对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学员调查,在“你认为哪些课程突出了医学人文教育”项调查中(共开设14门课)中,只有《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照顾》、《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康服务》、《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照顾》等3门课程,培训学员认为较好的体现了医学人文教育精神,比例分别为92.2%、85.8%与70.6%。这说明在全科医生的理论培训阶段,鲜明地系统地提升学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还是比较缺乏。在对“你认为哪位教师的授课体现了医学人文教育”项调查中(共13位老师),只有5位老师的得票率超过了50%,而其他9位教师的得票率均低于30%。这说明培训的师资力量不足,特别是在教师在授课时,课堂内没有充分融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第三,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对医疗机构、医学院校、医学生的考核都偏重于技术和业绩指标,而缺少对医学人文素质的考核。目前,对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考核,主要依据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大纲(试行)》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实践技能考核大纲》。在大纲规定的九项考核内容中,针对医学人文素质的考核集中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与健康宣教能力、医学人文精神及沟通交流能力这两个方面,要求将医德医风、人文关怀、卫生法律法规、从业行为规范、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融入各项临床技能考核中。虽然文件中对全科医生要具备的医学人文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导致在全科医生的理论培训、临床培训和基层实践培训这三个环节中,都偏重对临床知识、技能的考核,而忽视了对职业素质、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等医学人文素质的考核。

四、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对策

第一,地方医疗管理部门、各级培训教学机构应提高对全科医生医学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工作中,统筹考虑各种因素做好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顶层设计工作。首先,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大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实践技能考核大纲》中,要明确规定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考核要求和操作办法。其次,要找准薄弱环节,增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针对性。针对培训学员总体学历偏低、工作单位以乡镇卫生院、社区为主的特点,教学内容应着眼于基层群众的人文需求,且方法便于学员能力理解与接受。针对培训学员基层工作经验丰富且具有稳定的医学人文观点的特点,对学员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应注重在转岗培训各个环节、全过程的渗透引导,使其形成新的、现代的医学人文思想,加深学员对全科医学、全科医生的理解与认识,使其树立全科医学的思想和服务理念。第二,重视教材建设,完善课程体系。首先,合理设置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规范的课程体系是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时间大约是1年,其中,理论培训不少于1个月;临床培训一般为10个月,要分别在内科、急诊科、外框、妇产科、儿科等科室进行轮转;基层实践培训不少于1个月。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保证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就必须重视全科医学人文教材建设,构建医学人文课程模块。要把教学内容作为突破口,加强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教材的建设,最终形成一个系统的主干课程体系。其次,建立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考核评价体系。合理的考核评价是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手段。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考核评价贯穿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全过程,在理论培训、临床培训和基层实践培训等各个环节都要有相应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考核评价内容和指标,将培训学员在临床培训和基层实践培训中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人文关怀、医患沟通等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还可采取学员互评、教师评价和患者评价等方法,全面评估学员的医学人文素质水平。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结业考核的重要指标,以此督促培训学员医学人文知识的学习和医学人文行为的养成。第三,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提高人的素质的关键。从西方国家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来看,教师必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既要有医学专业知识,又要有人文社科知识和修养。根据调查,目前,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师资队伍来自医院的占82.57%,来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占13.18%,来自学校的占3.16%,其他的占1.09%。学员认为师资水平好的有78.36%,认为一般的有15.97%,认为差的有5.85%。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师资队伍,大部分依靠专科医生,少部分来自医科院校,同时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极度缺乏。这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当务之急是培养一批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骨干师资队伍,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重视对师资队伍进行全科医学相关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培训,重视临床带教,建立起一支懂技术、晓人文、通教法的现代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教师要把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全过程,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发挥教师的表率和引导作用,促进全科医生医学人文素质的形成。第四,环境对人有巨大的塑造作用。目前,我国基层医务工作者普遍存在学历低、待遇差、社会认同感低的情况,许多人对全科医生不了解,把其当做是二等公民,认为其在各方面都不如专科医生。这给许多全科医生带来了困惑,产生了职业信仰和身份认同的危机。为此,首先,应加大对全科医生的宣传,改变人们的传统意识,提高全科医生的待遇和社会地位,让其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感受医生职业的神圣使命感,从而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其次,要营造有利于提高人文素质的社会大环境,使全科医生受到良好氛围的熏陶,潜移默化的提高其医学人文素质。新闻媒体要加大主流的、有益的宣传,在医患矛盾的解决上多做正面的善意的引导,多报道一些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全科医生医学人文素质的提升。正如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史怀哲医生所说的那样:“一位伟大的医生一定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不仅以他高超的技艺和人格力量救助病人于困厄,同时他也在职业生涯中吸取着、享受着无穷快乐和幸福”。如对“最美医生”李树权的报道:李树权,中国皮肤性病医学专家,从医以来一直坚持一个习惯,把科室病人的联系方式都记录在随身携带的一个小本上,病人出院后到了该来医院复查的时候,他会打电话提醒患者按时前来复查,逢年过节时还会送去节日的祝福及健康保健知识。对病人的无私关爱,换来了病人的信赖,经常有素不相识的病友,辗转几天的路途前来找他求诊。因为在他们心里,李树权这个名字就代表了安心与放心。李树权以院为家,视患为亲,凭借其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医风被评选为全国“2015年度最美医生”。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医生的职责,也为医务工作者上了生动的一课。他的先进事迹将激励更多的人为医学事业献身。

五、结束语

总之,加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中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正如美国著名医生特鲁多所说的那样,医生的工作“有时去治疗,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全科医生只有既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同时又提升自身的医学人文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医疗工作。

作者:黄英 单位: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比尔,著,赵小文,译.默克家庭医学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刘延峥.云南省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现状研究[D].云南:昆明医科大学,2014(5).

医生教育范文篇10

本文作者:毛良工作单位: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需要的继续教育形式由表1、表2可知,认为临床进修学习对提高业务水平更有帮助的占39.5%,认为短期培训更有帮助的占34.3%;98.4%、93.8%的学员非常愿意和愿意参加临床进修学习和短期培训。学习时间合理性的调查情况由表3可知,66.9%的学员认为每次集中学习10~15天最合理。

工学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在强烈需要学习的背景下,学员认为每次集中学习10~15天最合理。据了解,乡村医生由于经济收入不高,长时间脱产学习有实际困难,因此,解决工学矛盾需要从组织形式、教学技术改革等方面入手。获取进修和短期学习信息不畅通调查表明乡村医生对临床进修学习、短期培训有强烈的需求。但是,参与进修和短期学习的乡村医生并不多。我们调查的情况是,很多医院可以免费进修学习;国家财政投入举办的短期培训也存在选派学员困难的现象。这说明获取信息不畅或乡村医生一体化管理模式,造成其得不到培训进修学习的信息和机会。要切实落实国家对乡村医生每年免费培训不少于两次[2],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或医学院校接受培训[3]的规定。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切实从制度和机制上保证乡村医生的继续教育。积极推进乡村医生专科学历继续教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关于请报送乡村医生中医专业中专学历教育项目执行情况总结的函》中指出,准备在“十二五”期间,开展农村在职在岗中医专业大专学历教育项目,拟在全国遴选5万名农村在职在岗、年龄45周岁以下、具有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和执业医师(助理)或乡村医生资格的中医人员实施中医专业大专学历教育[4]。因此要积极推进专科学历教育项目的实施,切实提高乡村医生业务水平和学历层次。创新乡村医生继续教育培养机制建立健全医学继续教育制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医学继续教育。加强培训机构和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并完善医药卫生人才培训体系[3]。实施政、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从宏观层面上对校企合作进行规划、调控和引导[5],发挥高校教育资源优势,实施“送教上门”。加强专科课程建设,注重培养符合实际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和全科医生方向的人才[3]。采取临床进修、集中培训、城乡对口支援等多种方式[2],促进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不断提高乡村医生临床实用技能。制定乡村医生继续教育政策政府要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合理补助,完善村级卫生人员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政策[3],将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作为医改的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完善相关配套政策[2];采取积极的激励机制,对乡村医生参加继续学历教育给予补偿和奖励;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一体化管理,对乡村医生进修和短期学习进行统一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