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培训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8 17:47:08

高中教育培训

高中教育培训范文篇1

关键词: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培训

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高辍学率,澳大利亚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普通高中实行职业教育培训,经过近十年的发展,高中职业教育培训在澳大利亚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效,成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数已经达到了全国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总人数的30%。本文介绍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的最新概况,以期对我国的职业教育有所启示。

一、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最新概况

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培训包括为高中提供的职业教育课程以及以高中为本位的新学徒制。自从1997年以来,澳大利亚全国范围内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数平均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长。2004年全国有211885名11、12年级的高中学生参加了高中提供的职业教育培训,占所有高中学生人数的50%左右,是1996年参加此培训人数的4倍。

1.政府支持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澳大利亚政府一直非常重视高中职业教育培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高中职业教育培训

(1)法律上支持除《职业教育法》和《培训保障法》之外,2003年澳大利亚政府同意修改1996年制订的《工作场所关系法》,以减少企业与高中制订职业教育培训标准时产生冲突与矛盾,《工作场所关系法》的修改也将会为更多高中学生提供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机会。

(2)建立职业技术学院为了让更多的高中学生有机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澳大利亚政府2003年决定未来5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24所职业技术学院,每年为7200名11、12年级的学生提供参加以高中为本位的新学徒制的机会。新建立的第一所技术学院将在2006年开始招生,2008年时24所学院全部投入使用。

(3)建立国家机构2005年6月3日,澳大利亚政府咨询委员会同意建立一个国家机构,通过职业教育体系以关注高中职业教育培训,解决学生参加职业教育培训时遇到的困难和障碍。

(4)实行奖学金制为了进一步鼓励学生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提高他们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积极性,澳大利亚政府2005年首次决定为450名参加高中职业教育课程及50名参加以高中为本位新学徒制的学生每人每年提供2000澳元的奖学金。

从1997年起,澳大利亚开始加大对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2005年,澳大利亚政府决定从2006年6月到2008年9月期间投资大约101亿澳元用来支持和扩大学校职业教育培训,包括以高中为本位的新学徒制。另外,政府将与培训机构合作,自2005年6月起每年为7000个提供以高中为本位的新学徒制的学校提供2590万澳元,充分体现了政府对高中职业教育的支持。随着对教育系统以及对学校职业教育培训资金投入的增加,澳大利亚政府对提供职业教育培训的学校以及学校的技术中心也提供了专门的经费,每年分别提供2130万澳元和400万澳元,用来改善学校职业教育培训的设备。除此之外,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每年也将提供2000万澳元用来支持和扩大高中职业教育培训,2006年时这个资金数目将会增加到4000万澳元。

2.课程设置

截至2005年,几乎所有的澳大利亚公立高中都开设了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7070以上的高中学生参加了职业教育培训。在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课程的开设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行业、企业需要此类人才;二是此专业是学生感兴趣的。根据以上要求学校主要开设如下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商业、文秘、计算机、艺术、娱乐、体育、工程与矿业、建筑、纺织服装、制鞋、社区服务、健康教育、销售、第一产业、汽车、通讯、科学技术、制造业、设备、食物加工、金融保险等等。最受欢迎的职业领域有旅游与招待、商业与办公、计算机等,占2004年培训总人数的48%。

3.严格师资标准

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师资标准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师资既要符合国家规定的职业教育教师的标准(取得一定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又要符合普通教育教师资格的要求。因此,各个高中在招聘职业教育教师时(包括兼职教师)都有一定的严格标准,例如:有3-5年的相关实践工作经历;至少获得4级职业资格证书;受过高等教育并持有教师资格证书等等。在澳大利亚,大部分教师是从企业中聘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或者工程师,以兼职教师为主,只有少部分的专职教师。

4.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

澳大利亚2003年在《21世纪国家教育目标》中规定,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年级都要体验职业教育,义务教育后的高中阶段必须参加学校的职业教育培训,并且把学校职业教育培训作为高中教育的一部分,学生必须通过职业教育培训课程才能获得普通高中毕业证书。

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也做出了相关规定,职业教育培训应该包括高中职业教育培训,并且作为学生获得高中普通教育证书的一个必要条件,学生通过学校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后,可以在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之内获得国家认可的VET(职业教育培训)资格证书。根据澳大利亚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字显示,2004年共有211885名11、12年级的学生参加了高中的职业教育课程,其中9%的学生获得了职业教育培训的三级资格证书(相当于熟练工人),65%的学生获得了二级证书(高级操作员),18%的学生获得了一级证书(半熟练工人)。

二、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的特点

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澳大利亚的高中职业教育培训取得很大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课程实用性强,内容多样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是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的。

学校所开设的职业教育课程是企业和学校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共同制定的,因此学生在高中所接受到的职业教育培训与具体的企业有关,学生从中可以获得具体企业的工作经验,所学到的技术实用性强,毕业后有优先获得工作的机会。另外,高中提供的职业教育培训门类很多,例如计算机、商业与文秘、旅游与招待、机械制造、建筑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进行选择。

2.学分灵活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体系特别灵活,学生在高中学习的职业教育课程所修的学分不仅在TAFE(技术与继续教育)继续学习时得到承认,而且在普通大学学习时也会得到认可,高中学习职业教育并不否认以后在学术性大学学习的可能性。在澳大利亚,30%左右的高中学生毕业后升入大学,70%左右的学生进入TAFE继续学习职业教育或者就业。澳大利亚培训局规定学生在高中参加职业教育培训所修的学分到TAFE继续学习时也会得到承认,学生进入TAFE后可以按照原来的培训模块继续学习职业教育培训,一般学生进入TAFE学习职业教育培训要3-4年的时间,而在高中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并获得证书的学生只需要2年时间就可以毕业,这样就大大缩短了学生的培训时间,为他们就业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这是高中职业教育培训受到越来越多学生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3.培训时间灵活

澳大利亚是联邦制国家,实行教育分权制,各州要求学生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时间不同,塔斯马尼亚岛培训时间最长,为387个小时,澳大利亚首都地区培训时间最短,为112个小时。11、12年级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参加以学校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培训课程或者以高中为本位的新学徒制。参加新学徒制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在企业里,每星期工作8-15个小时。假期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适当延长工作时间。

三、对我国职业教育培训的启示

1.在普通高中阶段开设职业教育选修课,逐渐改变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脱节现象

近年来由于社会转型,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对具有初中级技术人才的需求,高中教育不仅要为大学输送人才,还要为社会培养具有高中学历的初、中级技术人才。而我国现在高中偏重学术教育,高中的主要任务是为大学输送人才。因此,在高中开设职业教育选修课,加强高中职业教育与企业的联系,逐渐改变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脱节的现象,开设实用性职业课程,适合学生的需要。高中阶段教育既要为高等教育输送人才,也要为一部分就业的学生提供职业教育课程。

2.实行高中职业教育与高职院校学分互换制

目前,我国相当一大部分学生高中毕业后直接升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如果学生在高中听修职业教育课程的学分能够在大学或者高职院校得到认可,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职业教育课程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职业教育培训。

3.实行全国统一资格证书

澳大利亚政府规定对技能要求的各行各业必须持有职业教育培训证书才能就业,即使是研究生毕业,也要在TAFE培训半年,获得职业教育培训证书后才能就业,我国至今仍无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劳动部门,就业部门提供的证书不一样,学生参加资格证书考试时也很迷茫。因此,借鉴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提供全国统一职业教育培训资格证书,是吸引更多学生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一项好措施。

高中教育培训范文篇2

关键词: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培训

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高辍学率,澳大利亚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普通高中实行职业教育培训,经过近十年的发展,高中职业教育培训在澳大利亚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效,成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数已经达到了全国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总人数的30%。本文介绍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的最新概况,以期对我国的职业教育有所启示。

一、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最新概况

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培训包括为高中提供的职业教育课程以及以高中为本位的新学徒制。自从1997年以来,澳大利亚全国范围内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数平均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长。2004年全国有211885名11、12年级的高中学生参加了高中提供的职业教育培训,占所有高中学生人数的50%左右,是1996年参加此培训人数的4倍。

1.政府支持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澳大利亚政府一直非常重视高中职业教育培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高中职业教育培训

(1)法律上支持除《职业教育法》和《培训保障法》之外,2003年澳大利亚政府同意修改1996年制订的《工作场所关系法》,以减少企业与高中制订职业教育培训标准时产生冲突与矛盾,《工作场所关系法》的修改也将会为更多高中学生提供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机会。

(2)建立职业技术学院为了让更多的高中学生有机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澳大利亚政府2003年决定未来5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24所职业技术学院,每年为7200名11、12年级的学生提供参加以高中为本位的新学徒制的机会。新建立的第一所技术学院将在2006年开始招生,2008年时24所学院全部投入使用。

(3)建立国家机构2005年6月3日,澳大利亚政府咨询委员会同意建立一个国家机构,通过职业教育体系以关注高中职业教育培训,解决学生参加职业教育培训时遇到的困难和障碍。

(4)实行奖学金制为了进一步鼓励学生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提高他们参加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积极性,澳大利亚政府2005年首次决定为450名参加高中职业教育课程及50名参加以高中为本位新学徒制的学生每人每年提供2000澳元的奖学金。

从1997年起,澳大利亚开始加大对高中职业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2005年,澳大利亚政府决定从2006年6月到2008年9月期间投资大约101亿澳元用来支持和扩大学校职业教育培训,包括以高中为本位的新学徒制。另外,政府将与培训机构合作,自2005年6月起每年为7000个提供以高中为本位的新学徒制的学校提供2590万澳元,充分体现了政府对高中职业教育的支持。随着对教育系统以及对学校职业教育培训资金投入的增加,澳大利亚政府对提供职业教育培训的学校以及学校的技术中心也提供了专门的经费,每年分别提供2130万澳元和400万澳元,用来改善学校职业教育培训的设备。除此之外,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每年也将提供2000万澳元用来支持和扩大高中职业教育培训,2006年时这个资金数目将会增加到4000万澳元。

2.课程设置

截至2005年,几乎所有的澳大利亚公立高中都开设了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7070以上的高中学生参加了职业教育培训。在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课程的开设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行业、企业需要此类人才;二是此专业是学生感兴趣的。根据以上要求学校主要开设如下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商业、文秘、计算机、艺术、娱乐、体育、工程与矿业、建筑、纺织服装、制鞋、社区服务、健康教育、销售、第一产业、汽车、通讯、科学技术、制造业、设备、食物加工、金融保险等等。最受欢迎的职业领域有旅游与招待、商业与办公、计算机等,占2004年培训总人数的48%。

3.严格师资标准

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师资标准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师资既要符合国家规定的职业教育教师的标准(取得一定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又要符合普通教育教师资格的要求。因此,各个高中在招聘职业教育教师时(包括兼职教师)都有一定的严格标准,例如:有3-5年的相关实践工作经历;至少获得4级职业资格证书;受过高等教育并持有教师资格证书等等。在澳大利亚,大部分教师是从企业中聘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或者工程师,以兼职教师为主,只有少部分的专职教师。

4.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

高中教育培训范文篇3

一、我国殡葬教育培训的现实状况

我国目前的殡葬教育与培训正处在一个不断进步的状态中。

近年来,一些殡葬服务机构展开了有关殡葬的文化和理论研究。我国第一部系统地研究殡葬的系列教材《殡葬学科丛书》在民政部领导的关心下,已经由上海殡葬文化研究所出版了其中的12本专著;各地先后举办的国内国际殡葬理论研讨会,贡献了行业中各类人士的研究成果,已有多本高水平的论文集编辑出版;一些在殡葬管理或经营上颇有建树的人士也纷纷著书立说,一些学校根据教育的需要,出版了一些教材用书籍,民政部人事教育司也在最近根据国家职业教育大纲组织编写和出版了殡葬行业六个工种的教材。这些殡葬文化和理论的研究成果,将为殡葬行业建立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打下厚实的基础。

同时,一些机构也在踊跃地涉足各种殡葬教育培训。首先是各地民政或殡葬管理部门,为了体现管理机构对被管理者的关心以及规范管理的目的,举行一些殡葬管理人员的培训班;其次是一些民政院校根据市场需求开辟了殡葬专业课程,长沙、重庆、福建等地一些院校注意开展面向殡葬专业的各种素质教育,已经为殡葬行业输送了大量的新生力量;再次是殡葬行业协会,他们正在把为会员单位提供各种专业培训作为自己的核心业务,由中国殡葬协会举办的殡葬岗位证书的培训已经受到殡葬服务机构的欢迎。这些机构对于殡葬教育培训表现出的热情,正是殡葬行业提升水平和提升形象的希望所在。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上述关于殡葬教育培训方面的已有的一些成绩对于全国殡葬行业来讲,实在是微不足道的。目前,更多的殡葬服务机构对于开展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大多还处在一个观望的阶段。很多事实说明,在我国离开建立完整的殡葬教育体系的目标尚有非常大的距离。

二、我国殡葬教育培训体系的初步构想

我们要在汲取各种先进的经验的基础上,以创新的精神努力实践,争取通过树立一种全新的殡葬教育培训理念,确立一个完整周全的殡葬教育培训方向,构筑一种全新的殡葬教育培训模式,建立一种全新的殡葬教育培训体系。

(一)建立我国殡葬教育培训体系的目标

为了使我国的殡葬行业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能够源源不断地接收经过系统教育的新成员和实施老成员的继续教育,我国的殡葬教育培训体系理想的状态应当是集合国家学历学位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内容,形成结构合理、相互衔接和沟通的、开放性的终身教育体系。

具体地说,就是一方面逐步在部分的普通高中和高中阶段职业学校中实施以殡葬课程为纽带的相互沟通,通过建立面向部分高中阶段学生的学历科目与职业技能科目组合的考试制度,实现高中后教育的相互交叉的衔接,形成包括殡葬专业的学历学位教育、高等职业学校教育、高中后职业证书教育、高中后职业训练等模块的多样化的高中后教育体系,这是学生阶段的教育培训体系;另一方面逐步在各地建立殡葬职业学校(或者殡葬职业培训中心),举办各种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的培训和各种职业(岗位)训练科目的培训,还可利用多种教育资源,通过多元化的或联合的办学模式,为殡葬在职人员提供包括更高学位、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各种内容的进修培训,这是职业阶段的教育培训体系。

根据这个设想,我国未来的殡葬教育培训体系不仅应当包括学历学位教育体系,还应当包括职业发展体系(培养各种殡葬职业和岗位技能的劳动者)、专业发展体系(培养殡葬经营管理人员、计算机工程师、项目管理人员等等)和个人发展体系(鼓励员工为发展自己选择专业或科目)。唯有如此,才能建立起非常完备的殡葬教育培训体系,可以以多种多样教育培训的方式,供企业和个人进行充分的选择。

(二)树立新型的殡葬教育培训理念

要建立和实施一种新的殡葬教育培训体系,必须在行业、机构、从业人员和主管部门中倡导和树立一些新型的殡葬教育培训理念。

第一是教育投资的理念。我国的殡葬行业应当树立“人才是最重要资本”的理念,尽快制订和实施加大人才教育培训投资力度的政策,强化人才资源的超前性投资与开发,同时实行人才教育投资多元化政策,建立政府、社会、单位、个人相结合的人才教育投资新模式。现阶段,需要强调的是殡葬服务机构要保证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

第二是终身学习的理念。殡葬从业人员需要不断地通过终身学习,补充知识,提高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激烈竞争的需要。无论是机构还是人员,都应当针对每一个人制定和实施一个庞大的“终身学习”计划,通过不断的学习,增强工作技能,提高工作水平。

第三是全员分层培训的理念。殡葬服务机构必须进行至上而下的全员化培训。如果领导不进行培训,领导在知识和理念上必然会落伍,无法让员工真正信服,管理上就会出现冲突;如果忽视对员工的培训,员工对领导的理解就会不到位,任务执行不到位。因此要注重培训整体性,对培训内容进行系统的规划,同时要根据不同的层面,进行针对性课程的选择,对不同的人员进行分层、分类培训。

第四是整合资源的理念。现阶段,我国的殡葬教育资源是十分稀缺的,而殡葬教育培训的需求又是非常急切和广泛,因此拥有各种教育资源的机构必须树立大局观念,以五湖四海的精神把有限的教育资源整合好配置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要开展职业教育的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同中等、高等学校和职业专科学校的联系与合作,加强同职业技能、职称评定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推进殡葬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和成长。

(三)确定我国殡葬教育培训的主要方向

建立我国的殡葬教育培训体系,应该针对殡葬行业从业人员目前普遍存在的紧缺素质的情况,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有关的教材教学研究。

第一是科学素质。科学素质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四个层次,殡葬从业人员科学素质的造就必须在这四个方面协同进行。殡葬行业要认真总结和吸取前人的工作方法和操作技巧,并且以科学的精神广采博取其他行业的成功经验,以形成本行业的科学技术体系,打下行业科技进步的坚实基础。

第二是创新素质。培育创新素质,需要通过学习做到基础性知识的宽厚性和广博性,做到专业性知识的精深性和先进性,提高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等因素的智力,提高包括组织能力、计划能力、实际操作能力、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等要素的能力。培养殡葬从业人员的创新精神,尤其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

第三是市场素质。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是以对事物价值的科学确定和价值的动作与转化为内涵的经济运作过程。殡葬从业人员要学习具有与市场经济适应的道德素养和法制素养,这是确保殡葬服务市场健康发展和高效有序运作的首要前提。当前尤其要克服与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左的落后的价值观念,克服不良文化沉淀及其所导致的不良的行为方式,克服在市场运作过程中存在的许多腐败和混乱无序现象,以及由此造成的诸多内耗与低效。

第四是系统素质。系统论要求每个个体必须对于自身和环境作不断的自我调适动作,使系统内部的各种资源、要素的构成相互协同的有机整体。对于殡葬从业人员来讲,要克服目前相当普遍存在的只重局部,不重整体,只重眼前,不重长远,只重视有形资源,不重视无形资源,只重视自身利益,不重视整体协同,以避免单位和个人间相互掣肘而形成的系统内耗及其造成系统整体效益的降低。

第五是环境素质。要提高殡葬从业人员对于环境优化的重要性的认识,进入全方位环境优化的状态,注意克服长期以来重物轻人的资源开发模式的运作惯性,克服以危害人健康生存和长远发展为代价换取眼前利益的现象。

第六是信息素质。信息素质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了殡葬从业人员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它不仅仅是诸如信息的获取、检索、表达、交流等技能,而且包括以独立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将已获得的信息用于信息问题解决、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因此,要通过教育培训使殡葬从业人员取得进入信息时代的"通行证"。

三、推进殡葬教育培训体系形成的一些工作建议

(一)建议并协助政府和行业组织编制各种政策指导文件

殡葬服务机构要以积极的态度争取政府和行业的关心和支持,主动向他们反映各种教育需求,反映教育资源的分布状况,反映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而后者要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明确殡葬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明确殡葬执业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定期殡葬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科目指南等。

(二)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需求实施多种教育培训模式

殡葬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可以采用短期训练班、系列讲座、研究进修班、实习见习等模式;对于已经具备资格考试的科目,可以实行按教材进行教学和进行考试标准课程辅导的模式;对于有一定知识和文化理论基础的殡葬从业人员,可以采用进入更高学历教育或者脱产进修的模式;为了适应各种人员的特殊情况,可以采用不同于常规教育的管理方式,即在出入学上实行宽进严出,在课程设置上实行化整为零,在学习时间安排上实行灵活安排,在学习结果上实行单科结业等灵活做法,采用因人而异的培训模式。

(三)打破条块分割,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

当前,我国的殡葬服务机构有丰富的技能操作的实践资源,殡葬学校有较好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部分地方有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工作者,应当把这些资源充分地整合起来。打破区域封锁和门阀界限,改变各自为战的状态,现有的殡葬教育资源才能发挥出更大的效能。同时还应当充分利用各地高校、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各类培训机构的教育培训资源,争取与国外知名的殡葬专业大学、殡葬企业合作建立培训机构,或者选拔人员派送到国外进行进修与实习。

(四)认真分析教育需求,合理设置殡葬培训课程

殡葬教育培训的需求应当根据各个机构发展人力资源竞争力与员工胜任能力来决定,有效的培训需求分析与把握是最为重要的。殡葬教育培训机构要根据需求和国家既有的教育考试标准,参考其他服务类行业比如旅游业、商业等的教育经验,本着系统论的观念设置出我国的殡葬教育课程。

(五)尊重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应当把教学质量视为教育培训的生命。教育培训机构要学习和掌握一定内容的教育理论,尊重教育规律,严格实施教育培训管理,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殡葬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要精心设置和选择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教学,注意理论和实务的有机结合;还要通过必要的考试检验教学效果,或者追踪学员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以检验教学效果。

(六)充分利用新的技术手段,让殡葬教育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今后,通讯网、计算机网与广播电视网三网合一的远程公共网将给教育事业插上有力的翅膀,教育手段的网络化、现代化趋势在客观上为殡葬教育培训产业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条件支持,它将使殡葬从业人员获得新知识和新技术的速度大大加快,使殡葬服务机构可以迅速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

高中教育培训范文篇4

关键词:日本;韩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质量保障;启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劳动力市场对于高素质产业工人的需求不断增长。近年来,我国农民工培训规模大、发展快,但培训的质量保障却不容乐观。基于国际比较的视野,分析和借鉴日本和韩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质量保障先进经验和有效做法,对于我国农民工培训的质量保障改进与提升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日韩两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质量保障

(一)完备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法律体系保障

日韩两国都坚持立法为先、依法治农,现都已形成了相当完备的法律体系,从国家法律的高度支持和保障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顺利进行。二战后日本政府相当重视教育法制建设。在专门针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方面,1947年颁布的《学校教育立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农业继承者教育的重要地位,阐明了农业学校的宗旨,致力于把拥有高中学历的农民子女培养成为现代农业骨干人才;1948年颁布的《农业改良助成法》提出要加大对农民科技知识的培训力度;1961年颁布的《农业基本法》进一步表示要使农业从业者得到一定的教育和培训,保障从农者及其家庭能够充分就业;[1]1999年,《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在就农者的教育培训和经营管理方面也做出了相关规定,并要求国家鼓励并扶持农村技术教育。[2]在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经费方面,1950年的《农业改良资金援助法》规定了政府经费支持的项目包括改良农业经营、改善农民生活和培养农村青少年等;1984年修改过后的《关于农业振兴地域法律》表明要划拨专门资金用以支持农民的继续教育培训。[3]同样,韩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也受到法律保护。1962年制定的《农村振兴法》强调启蒙指导、技术普及、领导者的培养与训练等,旨在振兴与开发农村;[4]1990年的《农渔村发展特别措施法》不仅规定了培养农渔民后继者,而且还确立了专业农户的具体培养制度;[5]1993年修改的《兵役法》规定将农业后继者改为产业技能要员,并且免除兵役;2000年施行的《农业、农村基本法》对培养专业农业人作出了具体规定。[6]在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经费上,1971年出台的《农业产学合作审议会规定》确定了国家须向农业经营者培育、农业教育培训实习等项目提供必要经费;[7]1980年颁布的《农渔民后继者培养基金法》为农村基层干部和有意愿且有能力务农的农村青少年设立专项培养资金;[8]1998年修订后的《农业农村基本法》,不仅明确了对农业人培育的援助,而且还涉及到援助资金效率等相关问题。[9]

(二)系统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日韩两国都已形成了系统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该体系为农村劳动力打通了更多的职业教育培训渠道,在增加职业教育培训机会、拓宽职业教育培训内容、满足不同农业相关群体职业教育培训需求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日本形成了中央政府—都道府县—市町村、政府部门—教育系统—社会力量从上到下、多方参与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体系。[10]日本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主要由文部科学省、农林水产省等部门负责,包括农业职业高中教育、农业继续教育、农业技术普及组织教育和国内外研修制度。[11]农业职业高中教育由文部科学省系统的农业高中实施,其职业教育培训对象是高中在校生,目标是致力于把高中在校生培养成自营农业人员和农业关联产业技术人员;[12]农业继续教育的实施主体主要有农林水产省和道府县的农业大学校以及民间农业继续教育机构,以农林水产省的农业大学校为例,其职业教育培训对象是有1年以上从农经验、打算长期从农的具有高中学历的农村青年,目标是培养振兴社区农业的中坚人才;[13]农业技术普及组织教育的实施主体包括农业协同组合、农业青年俱乐部和农业改良普及中心,以农业协同组合为例,该组织设营农指导员,以农业协同组合成员及其家属为对象(日本几乎所有的农户都参加了农业协同组合),对其进行生产、经营、生活方面的指导,目标是提高农业者的素质;[14]国内外研修制度主要由全国农村青少年教育振兴会实施,职业教育培训对象是30岁以下的在农或即将务农的青年,目标是获得实践经验、掌握先进技术。[15]韩国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由四部分组成,主要包括农村振兴厅、农业协作合同组织、农业大学和其他民间组织。[16]农村振兴厅下设道农村振兴院、市郡农村指导所和邑农村指导所,以后继农民、专业农民、农村青少年、农村妇女等为对象,实施农渔民后继者教育、专业农民教育和专门农业大学教育,农渔民后继者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农业后备劳动者,专业农民教育以培养核心农户为目标,专门农业大学教育以培养具有专业实践能力的青年农业专门人才为主;[17]农业协作合同组织主要由农业经营教育支援团、教育院、研修院和新农民技术大学等机构组成,培训对象包括农业协作合同组织会员(韩国9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都是农业协作合同组织会员)、专业农民等,目标是培养具有农业实践操作技能的农民;[18]农业大学分布于全国各地,以中青年农民、农业后继者、专业农民、骨干农民为培训对象,主要是开展知识、信息密集型培训;其他民间组织包括农村青少年教育协会、农民教育学院、农村文化研究会和其他民间团体,面向农村青少年、农业技术人员和全体农民,旨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事业。[19]

(三)创新教学内容与方式,突出实践教学

日韩两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培训方式也不拘一格,突出了教学的实践性。日本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内容,除了综合知识和技能外,还涉及到农牧渔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储存和销售、农业经营和管理、国内外农业政策、健康和生活等多个方面。[20]在方式上,强调职业教育培训的实践教学,常用的教学形式有上门指导、实物展示、实地参观考察、互联网传播、讲座等多种方式。以农业改良普及中心为例,该组织要求专门技术员和改良普及员通过示范户的选定、实验样板田的设置、巡回技术指导等方式向农村劳动力提供帮助和指导;此外,还安排农业普及员通过座谈会、讲习会、视频播放、苗圃展示等方式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教育培训。[21]韩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进行职业教育培训之前,很多都会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需求分析,从而保障职业教育培训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其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实用技能和知识的培训与更新、社会政策教育、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实用科技等方面。[22]在方式上,韩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理论结合实践,主要有实习体验、现场参观和讨论等方式;二是培训时间灵活,既有每期3至5天的短期培训,也有1至2年的学历教育,既可完全脱产,也可半脱产或不脱产;三是充分发挥媒介的培训作用。[23]值得一提的是,韩国2005年推出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券制度开了农村劳动力自主选择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和培训内容的先河,既满足了实际需要,又遵从了农村劳动力意愿,在韩国引起了强烈反响。[24](四)充足的资金投入日韩两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资金来源渠道多,数额也大,这为实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在资金来源方面,日本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经费来源主要有财政部拨款,文部科学省资助,地方财政、中央和学校法人筹资,国家低息贷款等多种渠道。在资金投入方面,日本除了对有“认定农业者”、“青年农业士”、“模范农户”等荣誉称号的务农者给予资助,还对民间农民继续教育组织的设施建设、农业改良普及中心的各项进修活动以及参加国内外留学务农人员提供经费和补助。[25]日本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投资不仅项目多,而且数量大。例如,以招收即将从农的高中毕业生为主的县立农业学校和部分农民进修所,其办学经费由国家和县当局共同提供,各自承担2/3和1/3。[26]韩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经费来源包括国家财政拨款、农林部门划拨、地方财政补助、国库融资、农协融资、官员非法财产充公等渠道。韩国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投入是非常可观的,政府财政拨款建立的农业专门学校,计划对农渔民后继者进行为期3年的正规教育,其办学年预算达50亿韩元;[27]韩国江原大学向农村劳动力开展的咨询、教育、培训等活动,所有费用都由道(省)政府承担,其中仅农村劳动力人均培训费用就高达300万韩元;2005年,为了革新农村劳动力培训方式,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质量,韩国农林部投入3.5亿韩元用以示范推广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券制度,从而保障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实效性;为了改变农业后继人缺乏、农村荒芜和萧条加剧的局面,计划到2013年为止,韩国政府将投入2.4万亿韩元用以每年培训5000名从农青年,保证20万专业农户的较高素质。[28](五)完善的质量评估监测和严格的职业资格认证日本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质量评估和监测不单单是针对受训者,还针对实施职业教育培训的主体机构。就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而言,日本已形成了设置认可、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共同作用的质量评价体系。[29]设置认可是文部科学省对一所机构是否具备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基本条件的资格认可,从质量上保障该机构较高的办学起点。内部评价是办学机构对自身职业教育培训质量的自我监督,且须定期向内部工作人员和外部相关政府部门报告。外部评价由独立于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和政府的第三方组织进行实施,它必须接受文部科学省一系列严格的资格认证才能参与评价,其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已使外部评价成为日本主要的职业教育培训质量评价形式。日本对完成职业教育培训的农村劳动力都要进行技能鉴定和资格认证,以确保职业教育培训对农村劳动力的价值。日本的职业资格分为国家资格和民间资格,有资格考试、专家评审和学历认证三种鉴定方式。[30]在日本,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证书同等重要,并且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是相当不容易的,农村劳动力职业资格有“农业士”、“指导农业士”等,这些职业资格对提高从农人员的职业素质是非常有效的。韩国不仅对实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机构、教师、设施等条件有着严格的标准,而且为了确保资源的充分利用和职业教育培训效果的最优化,还要求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必须依据自身的条件和性质选择职业教育培训对象、确定职业教育培训内容。在职业教育培训结束后,参训人员均要接受技术考核。韩国严格实行职业资格认证,以农业后继者为例,首先要获取农业后继者的申请资格,即作为产业技能要员有2年以上从业经验,且年龄不超过40岁;其次,需要在满分为750分的分数选拔中取得合格成绩才能真正成为农业后继者。[31]完善的质量评估监测和严格的职业资格认证不仅使日韩两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质量得以保证和提升,还促进了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自身的完善和发展,形成了农业、农村、农民和职业教育培训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二、对我国农民工培训的质量保障启示

(一)推进农民工培训法制建设

日韩两国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地位、内容和资金投入给予了法律高度的保护,对参与单位和个人的责任与义务、经费来源、运作及相关奖励措施做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我国《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虽然有涉及到职工培训,但是范围过宽、可操作性不强、执行力度也不到位。近年来,我国虽然颁发了诸如《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但是这些文件只是一种政策措施,并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要求,对农民工培训未起到刚性的规范和保护。鉴于此,我国农民工培训的法制建设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制定专门针对农民工培训的基本法律,涵盖农民工培训的各个方面,确保农民工培训的标准化和制度化;二是建立健全农民工培训法律体系,对现有相关法律的内容进行修订和完善,促进农民工培训真正服务于农民工群体、作用于生产经营一线。

(二)健全多层次的农民工培训体系

日韩两国系统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使得农村劳动力教育有路、培训有门。为了保障我国农民工培训质量,健全以职业学校为主导、各类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面向全体农民工的多层次培训体系是有必要而且有可能的。该体系可分为4个层次:一是初等职业学校和乡(镇)级培训机构,以提高农民工文化知识与职业道德、掌握初级技能和就业等通识性知识为目标;二是中等职业学校和县(区)级培训机构,主要是把农民工培训成掌握岗位技能、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中级技术工人;三是高等职业学校和市级培训机构,以培训既了解相关专业理论,又掌握专业技术的高级技术性人才为主;四是成人教育学校和省级培训机构,旨在引导和帮助农民工终身学习、更新知识和技能、实现职业转换等。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可以依据现实所需实行公办、民办或者公私合办。公办力量以政府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农业、教育等部门为主,民办力量包括个体、企业、社会团体等。

(三)优化农民工培训内容和方式

日韩两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内容丰富、方式多样,既能满足生产经营发展需要,又能满足农村劳动力生活需要。农民工培训结果的实效性取决于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因此,需要对培训内容进行深入调研,以确保培训内容既符合岗位要求,又满足农民工的职业发展需求和现实生活需要。农民工培训不仅应该包括法律政策、生活指导、职业知识技能等引导性、就业性内容,而且还应包括人文素质、信息技术、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等发展性内容。其培训方式要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和不同培训对象采取适应其需求的培训形式,诸如校企合作、送教进厂、进创业园区、进重点建设项目场地、进产业集聚区等。在时间安排上,采取长短期结合、脱产与半脱产结合或假期进修的方式进行培训。加强培训的实践训练,培训教师在“做”中教,农民工在“做”中学,提高农民工的实践操作能力。此外,还可引导、帮助农民工借助移动网络进行自我培训。

(四)完善政府主导的多渠道投入机制

日韩两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的质量保障得力于充足的资金投入。我国农民工培训能否按要求按标准完成,还要看投入机制的完善程度。因此,我国各级政府每年应根据实际情况,将农民工培训作为民生工作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作出专项经费预算。中央和地方财政按比例合理承担农民工培训经费,并以社会力量投入作为补充,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的多渠道投入机制,为农民工培训质量的达标提优提供资金保障。

(五)强化质量监管,从严实施职业资格考试

借鉴日韩两国的经验与做法,加强对我国农民工培训的质量评估和监测、对农民工培训结果施行严格的职业资格认证是很有必要的。对农民工培训的质量监管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对培训机构的资质进行周期性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培训师资、基地、设施和管理等方面,评估主体包括学校、政府部门、企业单位和农民工个人;二是对培训过程的质量进行常态化监测,主要包括对培训内容、方式、经费使用等方面。培训结束后,对农民工进行严格的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的给予相应证书,不合格的择期重新接受培训。对农民工施行严格的职业资格认证,不仅可以规范农民工的参训行为,避免因其自身因素造成的培训质量问题,而且还能对农民工职业技能进行分层分类管理,便于企业对农民工的选择任用。

作者:杜永红 金霞 刘洁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烟台市福山高新区泊子小学

参考文献:

[1][3][8][17][21][25]齐美怡.日本、韩国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4:36,37,37,26-28,21,39.

[2][27]赴日本、韩国考察团.对日本、韩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考察报告[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0,(7).

[4]丁关良.韩国的农业立法[J].世界农业,2001,(9).

[5][韩]黄敏英.韩国农民后继者的培养与国家政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0,(9).

[6]王丽丽,赵邦宏.韩国职业农民培育的做法与成效[J].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2014,(17).

[7]官爱兰,蔡燕琦.农业现代化中农民职业培训:美国、韩国经验及启示[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3,(5).

[9]金瑛.韩国农业立法的特征与作用[J].延边党校学报,2008,(1).

[10]何梅,杨全海.日本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4,(5).

[11][15]李红,王静.日本农民职业教育:现状、特点及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2012,(2).

[12]赵芳.日本农业教育的特点与发展趋势[J].现代日本经济,2000,(6).

[13]李水山,赵方印.中外农民教育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73.

[14]徐瑜青,张云静.日本农协及其对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合作经济的启示[J].农村经济,2004,(4).

[16][18][19][23]高翠玲,王德海.韩国农民培训的经验及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20]向安强,贾兵强,林楠等.国外农民教育及其对“科教兴村”的启示[J].古今农业,2005,(3).

[22]赖作莲.韩国农民教育特征及启示[J].安徽农学通报,2012,(11).

[24]李水山.新时期韩国农村教育的新亮点[J].基础教育参考,2005,(5).

[26]钟爱群.国外农民教育种种[J].北京成人教育,1995,(3).

[28]李水山.新时期韩国农民教育的特征和发展趋势[J].职教论坛,2005,(16).

[29]孙颖,刘红,杨英英.日本职业教育质量外部评价的经验与启示———以高等专门学校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14,(5).

高中教育培训范文篇5

一、创办职工夜校,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

目前,外来民工大多文化素质较低,法律意识淡薄,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舆论宣传渠道,亦很难对他们产生影响,因此在管理和教育工作上难度较大,覆盖面也有限,到了晚上他们有的打麻将甩牌,有的去看“歪录像”,偷盗斗殴等治安事件也时有发生。鉴于此,*县总工会与教育局联合在浙江玉升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台州万得凯五金制品有限公司等几家企业开办职工夜校,尽一切可能提高外来民工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以满足他们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从而达到改善环境、提高收入的目的,给民工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民工夜校创建伊始,由*县总工会出资邀请专职讲师,连续一年为外来民工讲课,每课时200元。职工利用每周一、三、五3个晚上集中上课。夜校开办一年来,首期报名人数达298人,到课出勤率均在96%以上,受到了企业主和广大职工的普遍好评。

民工夜校作为民工教育的主要载体,开设了实用性较强科目,教学内容涉及电脑类、技能类、英语类、法律知识、职业技能培训教材等,分批次、有重点地对外来民工进行教育。同时,根据外来务工人员的特点,改进教育方式方法,运用具体的案例、事例,把教材上抽象、枯燥、概念化的内容,变为生动、形象、直观的具体化,对他们进行一次集中的文明礼仪宣传教育,使他们逐步养成文明行为。夜校的创办让民工的业余生活丰富起来,个人素质和技能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大大增强。

二、推行“双证制”教育,提升职工的竞争能力

为加速推进教育进程,提高全县外来人员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比例,使已经具有初中毕业水平或同等学历的外来民工,经过系统学习,达到高中毕业水平,为进一步学习技术、业务或接受高层次教育打下基础。县总工会所属的县职工业余学校开设了成人高中班,成人高中共开设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等九门课程,学员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考试及格的,发给成人高中毕业证书,承认其高中毕业学历。成人高中毕业证书、结业证书由县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印制,经*县教育局验印后颁发。

高中教育培训范文篇6

一、主要任务和对象

农民“双证制”教育培训工程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全县青壮年农民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力争通过8年时间的努力,通过系统学习培训,使全县绝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达到中等文化程度,取得成人职业高中毕业证书和相应的绿色证书、农民技术员证书等,并掌握1至2项农业实用新技术,具备吸收和应用科技成果的能力,成为新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具有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技术人员和农业致富带头人。

农民“双证制”教育培训的对象是: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农村青壮年从业人员,重点是培养农村基层干部、农业专业大户、营销大户、科技示范户和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

二、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

“双证制”教育由文化课、农业实用技术课两部分组成。

文化课开设公民道德和法律常识、现化文阅读、应用文写作、应用数学、社会科学常识或自然科学常识(任选一门)、计算机基础等六门课程。农技课由培训单位根据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农业部门绿色证书、农函大等培训要求设置。

三、教学、培训的组织管理

文化课的教学组织与管理,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教学工作主要依托各镇乡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文化课采取全省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文化课具体的教学进度计划和考试办法由市教育局教研室负责制订实施。

绿色证书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教材和大纲,按农业部门要求和规定执行。农业部门和科技部门应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科技项目推广要求,提出重点培训内容和设置农技课程。各镇乡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和县农技培训学校承担农技培训任务。

承担文化课教学和农技课教学的学校要按“双证制”教育要求,统一制订有利于缓解学员工学矛盾的实施性教学计划,报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农业部门备案。

“双证制”教育组织办班单位要努力拓宽专业面,从纯农专业到涉农专业,到农村管理专业,凡是社会有需求,群众有需要的,都要想方设法同业务主管部门取得联系,开设相关专业。“双证制”教育组织办班一般以镇乡(街道)为单位,也可以由邻近镇乡(街道)联合办班。

各地“双证制”教育的教学组织实施工作应当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农民学习的特点、要求和农时安排,学习形式要灵活多样。每期“双证制”教学班的一般学习年限为一年半,学员可通过学分累积或分阶段完成学业,学分有效期为六年。已经具有绿色证书、农函大结业证书和农民技术员等证书的学员,可免修农技课程,提前毕业。

四、招生、考核和发证

“双证制”教育实行免试入学的办法。凡具有初中毕业或相当初中毕业文化程度,年龄一般在40周岁以下的农业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和农村基层干部均可报名参加学习。“双证制”教育不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

“双证制”教育教学计划中现代文阅读、应用文写作、应用数学三门文化课实行宁波市统一考试。其余文化课的考试由承担教学任务的学校负责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农函大等考试、考核、发证,按有关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

鼓励学员获取多种证书,对取得多张有效证书者,相应增加学分,即每多获得一张证书,增加5学分。学员按教学计划规定,学完全部课程,考试成绩合格,达到毕业总学分要求,并取得相应的绿色证书者,发给成人职业高中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学历。

五、加强宣传,做好招生组织工作

各镇乡(街道)、有关部门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把农民“双证制”教育政策和招生资料通过广播、电视、黑板报、海报等多种途径送到千家万户,让老百姓了解“双证制”教育的信息,并做好思想动员工作。

农民“双证制”教育以学校和培训机构自主招生为原则,各镇乡(街道)、有关部门要在招生工作上给予大力支持,并帮助做好招生宣传工作。

六、培训经费

农民“双证制”教育培训经费应得到切实保障,要通过镇乡(街道)财政拨款、农村教育费附加等渠道为主解决;县有关部门在农村成人教育经费和绿证培训经费中给予补助。对农民“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成绩突出的镇乡(街道)和单位,将给予表彰和奖励。

七、加强组织领导

高中教育培训范文篇7

为推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促进区域人口素质的提升,按照市政府关于做好20*年全市成人教育工作的有关要求,现将20*年锦江区成人教育有关工作要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20*年,全区成人教育工作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深入贯彻区委、区政府《关于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以实现农村新增劳动力充分就业为重点,大力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有序转移。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工作,促进区域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以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强化职工教育工作。

二、主要工作

(一)抓好失地农民培训,促进转移就业

1、全面完成目标。20*年,全区非文盲率及脱盲人员巩固率达98%;实现高中毕业未升学人员经培训后就业130人;农村劳动力培训面达33%,其中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长期培训班1300人、短期培训班3400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引导性培训3400人、技能性培训1300人、培训后就业人数100人;完成农民创业带头人培训30人。

2、发挥行业优势,抓好培训工作

(1)认真抓好农村青壮年扫盲和脱盲巩固工作,确保农村青壮年非文盲率保持在98%以上,脱盲人员巩固率保持98%。

(2)各街道办事处完成辖区20*年高中毕业未升学人数的摸底统计,并充分利用区域职教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确保高中毕业未升学人员培训率达90%,全年完成高中毕业未升学人员培训后就业130人,确保有就业意愿的高中毕业未升学学生实现充分就业。

(3)将培训阵地下移到涉农街道社区和农户,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通过培训,促进农民实现就业,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全年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长班1300人次,短期培训3400人次,全区农村劳动力年培训率达到33%,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400人次,通过培训实现就业1000人。

(4)各街道办事处分年龄段摸清城乡适龄劳动力就业的基本情况和就业意愿,针对就业意愿配合开展意向性就业前引导培训,特别是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把课堂教学、现场培训、远程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做到“培训一批农民,推广一批技术,发展一批产业,振兴一方经济”。

(5)加强对农民新居内居民的培训,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按照农民向农民新居集中的进程,规划对100%的新居内青壮年农民进行培训。注重文化、道德和公民基本知识及技能培训,引导他们增强建设城市、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社会公德,养成适应城镇生活的习惯。结合教育资源开放,进一步加强社区与学校的互动,组织居民积极参与,形成“学校——社区——家庭”的精神文明教育通道,创建文明、健康、和谐的新环境。

(6)加强失地农民创业培训,引导他们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全年完成30名创业带头人培训。

(7)整合区域内职业院校、民办培训机构和普通中小学等各类教育资源,健全区、街道、社区(村)三级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依托职业院校和民办培训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短期培训。普通中小学坚持在课余时间向农民开放,利用现有的师资、校舍和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

(8)加强过程指导,保证工作质量。指导承担培训任务的学校和培训机构建立包括培训人员、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效果跟踪等内容的培训台帐制度。及时汇总相关数据,确保培训就业效果。

3、多渠道提供岗位,促进充分就业

(1)各有关部门、街道办事处对用工人员及时进行申报、登记、空岗调配管理,建立和完善就业实名制,信息材料统一建档造册,并纳入计算机归档备案。

(2)在促进城乡充分再就业工作的实施中,对零就业家庭、“4050”下岗人员、城镇低保人员、失地农民等进行结对帮扶,鼓励他们多渠道创业、自主就业,优先提供公益性岗位,促进他们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二)深化社区教育工作,创建学习型锦江

1、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深化和规范学校教育资源工作,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面保持在98%以上。积极开展“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单位”、“学习型社区”的创建工作,建设一批学习型组织。

2、学校教育资源和社区教育资源双向开放。各社区要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重点抓好各类短期教育培训,如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下岗再就业培训、老年人群社会文化活动培训、弱势人群提高生存技能培训、外来人群适应城市社会培训等工作,进一步调整和丰富在生产技能、科学技术、健康卫生、法律法规、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提高社区居民的培训参与率。

3、认真组织好“世界读书日”、“终身学习宣传周”等活动。

(三)做好职工教育工作,服务全区经济

高中教育培训范文篇8

1桦甸市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

农民整体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农技推广的主要因素之一,农民素质主要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管理素质、身体素质、非智力心理素质五方面,在这其中,文化素质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母质,而从桦甸市农村劳动力(16~60周岁的农民)的统计来看:现全市农村劳动力为147785人,在这些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的有30768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0.8%,初中文化程度的92423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2.5%,高中文化程度的2352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5.9%,高中以上(不含高中)文化程度的107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0.8%。其中能初步掌握一技之长的为22258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5.1%,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农民早已走出农门另谋他业,这样的农民人员素质组成,决定了其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消化吸收能力以及吸纳创新能力很难与依赖科技的现代农业的发展相匹配。接受教育,对农民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无疑是提高农民素质的一种重要措施,也是农业推广的一种手段,但目前桦甸市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来看,力度匮乏,任重而道远。

2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现状

2.1农民接受农业信息和技术的主要途径。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农民接收农业信息和技术的渠道还不够宽。主要渠道是:电视、广播、报纸、书籍、农村“能人”、互联网(所占比重较小)、手机等,能到乡镇、村直接向农民传授信息和技术的主要部门有:市、乡两级农技推广部门,农广校,市、乡两级畜牧管理部门等。2.2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和比率。从问卷调查和典型村调查看出,农民年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有3~5次左右,但大多属于简单的实用技术培训,时间较短,不够系统。在有机会参加教育培训的人员中,成员构成主要为村、社干部,种养大户,致富带头人及中青年骨干等。年参加教育培训的比率占劳动力总数的10%左右。2.3农民掌握和运用新技术及致富信息的状况。当前,由于传播手段的快速发展和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视,农民掌握和运用新技术及致富信息的比重呈上升态势,但由于教育培训机会和农民自身素质等诸多方面因素影响,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户的种植、养殖和加工业处于粗放经营阶段,发展空间较大,教育培训任重道远。2.4农民对农业科技信息及教育培训的需求与实际完成的差距。从入户实际问卷调查和普遍走访中了解到,目前农民对农业科技信息及教育培训的需求很大,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也很高,但参加教育培训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比率仍很低。据统计,桦甸市每年参加教育培训人数只占劳动力总数的10%左右。特别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等较系统的培训,所占比率更低。如:桦甸市的“五大”主导产业之一的林蛙养殖业,有养殖专业户1100人,800多条沟系,而每年能参加教育培训的不到100人。

3提高农民素质的途径与方法

农民素质是农业科研成果得以推广的基石,是制约农技推广中的瓶颈,若想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必须突破农民素质这一瓶颈制约,针对桦甸市农民素质状况,当下,快速提升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水平,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快捷而基础的方式和方法,在这方面,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3.1取得领导重视与规划,纳入考核指标。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对新农村建设都很重视,但重点放在乡村道路、水利设施、产业发展、村容整洁等直观效应上,而对农民素质的提高,培养新型农民这一重要内容都没有摆到应有的高度,因此,在工作安排、人员组成、资金投入等方面都明显偏弱,缺乏长远的谋划与行动。各级政府应切实将农民素质提升纳入工作日程,并把农民的文化学习与生活的组织与完成情况纳入乡村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以此来敦促各级领导把农民的学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得以重视和常抓不懈。3.2营造学习氛围。随着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桦甸市绝大多数农民用于农业生产的的时间为3~4个月,拥有大量赋闲时间,应引导农民充分利用农闲季节开展学习,积极在农村营造“学习改变命运,知识创造财富”的学习氛围,如通过开展各种知识竞赛、评选“学习之星”、推介学习致富典型等活动,在农村弘扬起一种以学为荣,以书为友的良好风气。3.3政策激励学员。农民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手段,从2002年始,桦甸市农业局组织实施了“绿色证书培训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等多个农民培训项目,项目中的学员大多来自于农村中的骨干、种养大户、能人,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但学业完成后,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学员往往受到资金、政策的困扰,很难大展拳脚,所以应积极开展对培训合格的学员在资金、政策层面的跟踪帮扶,或开发有配套资金的培训项目模式,帮助学员走上产业发展之路,这样不仅会使农民学员更加珍惜学习机会,提高培训效果,也会感召更多的农民加入到培训学习中来,在农村树立起学与不学两个样的价值观。同时这也是农民培训项目能够真正落地生果,惠泽于农的一种现实保证。3.4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创办各种形式的“科技示范园”是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需要,也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的需要,要想农民培训推广结出硕果,必须建立科技示范园,这是因为:1)从培训对象来看,要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农民,农民往往由于素质低、能力差、思想保守,不愿意在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上冒风险,在没有看到新技术,新品种的效益前不敢冒然应用。通过创办科技示范园,把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在增产增收方面的作用充分展示给广大农户,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比较、选择,农民才会信服,才会接受,才能使培训推广收到好的效果。2)从培训内容看,培训不是空泛的理论说教,更多的是实用技术的培训,是一招一式的实际操作,通过科技示范园的操作,让农民目睹其中建立的耕作制度,引进的优良品种,推广的科学技术的效益,利用示范这种现身说法,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才能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

4结论

高中教育培训范文篇9

日本是东亚模式的代表国家。东亚模式是指人均耕地面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很难形成较大的土地经营规模的农业生产特点,以政府为主导,以国家立法为保障,以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培训主体对农民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多目标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

(一)开设农业高中

为了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日本专门设立农业高中,培养农业劳动力,普及农业知识和技术教育。日本农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包括自营农以及从事有关农业产业的技术人员,并十分重视两者的兼顾。1994年日本农业年鉴统计显示,在日本各都道府县中设有农业高中378所。在日本各都道府县中,设立农业高中最多的是北海道,有32所;其次是千叶县、福冈县、宫城县、福岛县、长野县等。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提倡全民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因此,不管从事哪个行业的人,都面临一个如何不断学习和不断提高的问题,农民也不例外。在日本,为农民提供继续教育和深造机会的机构主要有农业者大学校、农业大学校,民间团体设置的进修设施以及实施国内外留学制度。

(二)国内外留学制度

为使务农青年学到广博的知识和科学的经营方法,开阔视野,日本采取了把青年派往国内外先进农家或团体去进修的做法。派遣工作主要由社团法人全国农村青少年教育振兴会和社团法人国际农业者交流协会负责。该团体开展这项事业的经费由政府补助。

1国內留学制度。日本的国内留学制度是从1963年开始执行的,留学人员由社团法人全国农村青少年教育振兴会派遣,到1992年底为止,共派遣1.78万人在国内留学。国内留学制度的主要做法是:派遣未满30岁的务农青年或即将务农的青年在国内接受教育。

2国外留学制度。国外留学是把日本的务农青年作为实习生或进修生派往欧美等先进农业国家的农家或团体去学习、实习。该项制度自1952年开始实施,截至目前外出学习的人员超过了1.2万。

(三)农业技术普及教育

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知识普及也是日本农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除日本中央和地方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主要负责这项工作之外,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农协和农业青年俱乐部等几个农业组织和团体也有对农民开展农业技术知识普及的义务。

1农业改良普及中心。根据日本《农业改良助长法》的规定,日本实施协同农业普及事业,即中央和都道府县联手对从事农业者在农业以及农家生活方面给予技术指导。普及职员分专业技术员和改良普及员两类。

2农协。日本农协也积极开展农业教育活动。每个基层农协都配备了营农指导员,并在一个或由几个基层农协设一个农业管理中心,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和生活方面对农家进行指导。各县农协几乎都有进修设施,且大部分设施均提供食宿,并配备有现代化的视听机器,如电视、录音机、录象机、计算机、幻灯机等。因此,农协在组织农业技术指导、普及农业科学知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农业青年俱乐部。农业青年俱乐部是日本农村农业青年的群众性组织,也属于学习农业技术知识的团体。该俱乐部的大多数活动是以市町村为单位,会员年龄在25岁以下,25-30岁及30岁以上的约占1/3。

二、德国的农民教育模式

德国农民教育是西欧模式的典型代表。西欧模式是指以家庭农场为主要农业经营单位进行农业生产,以政府、学校、科研单位、农业培训网四者有机结合,通过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的模式。

(一)农业职业学校

农业职业学校受州农业行会的管理,业务受州、县教育部门管理。农业职业学校同其他行业职业学校学制一样,培训时间为三年,按六个学期分段进行。第一阶段主要是在职业学校进行一年的基础教育,每周四天在学校接受培训,一天在企业培训。第二、三年回到企业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双元制”职业培训的经费是由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负担。其中企业承担约四分之三。企业所承担的培训费包括培训设备、培训人员工资、受培训人的津贴和社会保险费。职业费用由州政府承担,学校建设费用由地方政府和州政府共同负担,日常开支由地方政府负责。

(二)农业专业学校

在初级职业学校学习三年毕业后,可继续上农业专业学校学习三个学期。主要学习内容是经营管理,主要目的是由生产向经营转变,第一学期是每年11月至第二年的3月,集中学习专业理论。第二学期在学校学习时间共20天,其余时间回企业接受教育,做一般性实验。8月检查实验情况,即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程度。第三学期是10月至第二年的3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市场学、农村经济学、农业会计、企业管理、法律、法规、税收、农业机械等。

(三)高级农业专业学校

农业专业学校毕业后,工作一年可继续上高级专业学校(年龄一般在21-22岁),学制一年。主要学习企业管理和营销,一个班的学生大致为10-18人,不超过24人。在一年学习中60%的时间集中上课,40%的时间分成小组按专业方向讨论、实践。主要培养企业管理人才。毕业后部分人员将成为国家认可的“师傅”或企业主,自己经营或帮助别人经营某一企业。部分学生还可以继续深造。

(四)高等农业大学

高等农业大学是指专科大学和本科大学。德国目前有农业专科大学十所,学制为四年。主要是应用技术的学习。农业本科大学七所,学制六年。读完本科可获硕士学位,也可再继续攻读博士学位,高等农业大学主要培养科学研究方面的人才。

三、美国的农民教育模式

美国农民职业教育是北美模式的主要代表。北美模式是指适应以机械化耕作和规模经营为主要特点的农业生产,通过构建完善的、以农学院为主导的农业科教体系,实现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三者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农民培训模式。

(一)组织技术培训

在赠地学院和农业试验站建立后不久,人们逐步认识到,仅仅依靠大学教育难以实现全面教育农民的目的,单靠实验研究也难以有效地在广大农民中推广新技术。许多农民因受贫困的限制无法入学,受工作的限制难以接受正规教育。为提高农民教育水平,还必须建立完备的成人教育和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因此,各种程序不同、内容各异的短期培训班、巡回讲习班、函授教育及农村“流动图书馆”应运而生。目前,联邦政府农业部设有农业合作推广局,各州有推广服务中心,各县有推广站和由农民组成的推广顾问委员会,全国有专业推广人员1.65万人。全国还有3500所中学开设农业职业教育课,约有三分之一的高中学生选修。在农村开办农民培训班,利用冬闲对青年农民进行系统培训;还举办农民进修深造班,向成年农民传授新的技术知识。

(二)开展中等农业教育

在重视高等农业教育的同时,美国的中等农业教育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实施中等农业教育的学校,既有独立设置的农业中学,也有一般的普通中学。美国的普通中学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素质、技能教育,为其将来走上社会作职业准备。1928年,美国创建的未来农民联合会是选修农业课的中学生组织。它帮助会员提高对农业的兴趣,提高文化修养,在各年级都有其分支机构,现有会员500多万人。此外,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教育的另一种形式是农民集会或农业展览会。各级政府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农业集会或农业博览会,与此同时安排各种农业讲座及农民所关心问题的讨论会。农学院的教授和研究人员常常参加这样的聚会宣传农业知识,介绍新产品,开展良种评比竞赛,提高国民对保证农业资源环境的意识,使全社会了解农业、重视农业、尊重农业。一、日本的农民教育模式

日本是东亚模式的代表国家。东亚模式是指人均耕地面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很难形成较大的土地经营规模的农业生产特点,以政府为主导,以国家立法为保障,以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培训主体对农民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多目标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

(一)开设农业高中

为了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日本专门设立农业高中,培养农业劳动力,普及农业知识和技术教育。日本农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包括自营农以及从事有关农业产业的技术人员,并十分重视两者的兼顾。1994年日本农业年鉴统计显示,在日本各都道府县中设有农业高中378所。在日本各都道府县中,设立农业高中最多的是北海道,有32所;其次是千叶县、福冈县、宫城县、福岛县、长野县等。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提倡全民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因此,不管从事哪个行业的人,都面临一个如何不断学习和不断提高的问题,农民也不例外。在日本,为农民提供继续教育和深造机会的机构主要有农业者大学校、农业大学校,民间团体设置的进修设施以及实施国内外留学制度。

(二)国内外留学制度

为使务农青年学到广博的知识和科学的经营方法,开阔视野,日本采取了把青年派往国内外先进农家或团体去进修的做法。派遣工作主要由社团法人全国农村青少年教育振兴会和社团法人国际农业者交流协会负责。该团体开展这项事业的经费由政府补助。

1国內留学制度。日本的国内留学制度是从1963年开始执行的,留学人员由社团法人全国农村青少年教育振兴会派遣,到1992年底为止,共派遣1.78万人在国内留学。国内留学制度的主要做法是:派遣未满30岁的务农青年或即将务农的青年在国内接受教育。

2国外留学制度。国外留学是把日本的务农青年作为实习生或进修生派往欧美等先进农业国家的农家或团体去学习、实习。该项制度自1952年开始实施,截至目前外出学习的人员超过了1.2万。

(三)农业技术普及教育

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知识普及也是日本农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除日本中央和地方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主要负责这项工作之外,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农协和农业青年俱乐部等几个农业组织和团体也有对农民开展农业技术知识普及的义务。

1农业改良普及中心。根据日本《农业改良助长法》的规定,日本实施协同农业普及事业,即中央和都道府县联手对从事农业者在农业以及农家生活方面给予技术指导。普及职员分专业技术员和改良普及员两类。

2农协。日本农协也积极开展农业教育活动。每个基层农协都配备了营农指导员,并在一个或由几个基层农协设一个农业管理中心,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和生活方面对农家进行指导。各县农协几乎都有进修设施,且大部分设施均提供食宿,并配备有现代化的视听机器,如电视、录音机、录象机、计算机、幻灯机等。因此,农协在组织农业技术指导、普及农业科学知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农业青年俱乐部。农业青年俱乐部是日本农村农业青年的群众性组织,也属于学习农业技术知识的团体。该俱乐部的大多数活动是以市町村为单位,会员年龄在25岁以下,25-30岁及30岁以上的约占1/3。

二、德国的农民教育模式

德国农民教育是西欧模式的典型代表。西欧模式是指以家庭农场为主要农业经营单位进行农业生产,以政府、学校、科研单位、农业培训网四者有机结合,通过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的模式。

(一)农业职业学校

农业职业学校受州农业行会的管理,业务受州、县教育部门管理。农业职业学校同其他行业职业学校学制一样,培训时间为三年,按六个学期分段进行。第一阶段主要是在职业学校进行一年的基础教育,每周四天在学校接受培训,一天在企业培训。第二、三年回到企业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双元制”职业培训的经费是由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负担。其中企业承担约四分之三。企业所承担的培训费包括培训设备、培训人员工资、受培训人的津贴和社会保险费。职业费用由州政府承担,学校建设费用由地方政府和州政府共同负担,日常开支由地方政府负责。

(二)农业专业学校

在初级职业学校学习三年毕业后,可继续上农业专业学校学习三个学期。主要学习内容是经营管理,主要目的是由生产向经营转变,第一学期是每年11月至第二年的3月,集中学习专业理论。第二学期在学校学习时间共20天,其余时间回企业接受教育,做一般性实验。8月检查实验情况,即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程度。第三学期是10月至第二年的3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市场学、农村经济学、农业会计、企业管理、法律、法规、税收、农业机械等。

(三)高级农业专业学校

农业专业学校毕业后,工作一年可继续上高级专业学校(年龄一般在21-22岁),学制一年。主要学习企业管理和营销,一个班的学生大致为10-18人,不超过24人。在一年学习中60%的时间集中上课,40%的时间分成小组按专业方向讨论、实践。主要培养企业管理人才。毕业后部分人员将成为国家认可的“师傅”或企业主,自己经营或帮助别人经营某一企业。部分学生还可以继续深造。

(四)高等农业大学

高等农业大学是指专科大学和本科大学。德国目前有农业专科大学十所,学制为四年。主要是应用技术的学习。农业本科大学七所,学制六年。读完本科可获硕士学位,也可再继续攻读博士学位,高等农业大学主要培养科学研究方面的人才。

三、美国的农民教育模式

美国农民职业教育是北美模式的主要代表。北美模式是指适应以机械化耕作和规模经营为主要特点的农业生产,通过构建完善的、以农学院为主导的农业科教体系,实现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三者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农民培训模式。

(一)组织技术培训

在赠地学院和农业试验站建立后不久,人们逐步认识到,仅仅依靠大学教育难以实现全面教育农民的目的,单靠实验研究也难以有效地在广大农民中推广新技术。许多农民因受贫困的限制无法入学,受工作的限制难以接受正规教育。为提高农民教育水平,还必须建立完备的成人教育和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因此,各种程序不同、内容各异的短期培训班、巡回讲习班、函授教育及农村“流动图书馆”应运而生。目前,联邦政府农业部设有农业合作推广局,各州有推广服务中心,各县有推广站和由农民组成的推广顾问委员会,全国有专业推广人员1.65万人。全国还有3500所中学开设农业职业教育课,约有三分之一的高中学生选修。在农村开办农民培训班,利用冬闲对青年农民进行系统培训;还举办农民进修深造班,向成年农民传授新的技术知识。

(二)开展中等农业教育

在重视高等农业教育的同时,美国的中等农业教育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实施中等农业教育的学校,既有独立设置的农业中学,也有一般的普通中学。美国的普通中学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素质、技能教育,为其将来走上社会作职业准备。1928年,美国创建的未来农民联合会是选修农业课的中学生组织。它帮助会员提高对农业的兴趣,提高文化修养,在各年级都有其分支机构,现有会员500多万人。此外,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教育的另一种形式是农民集会或农业展览会。各级政府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农业集会或农业博览会,与此同时安排各种农业讲座及农民所关心问题的讨论会。农学院的教授和研究人员常常参加这样的聚会宣传农业知识,介绍新产品,开展良种评比竞赛,提高国民对保证农业资源环境的意识,使全社会了解农业、重视农业、尊重农业。

(三)建立农业科教体系

美国农业科教体系的建立并完善共用了50-70年的时间。除各州农学院、实验站和推广站以外,美国农业部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机构。农业部下设农业生产局、处。联邦农业研究后来还逐渐建立了四个部级研究中心和十个地区中心。到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已经建立起了一个相当完整而庞大的农业教育、研究与推广体系,这种体制的特点是:首先,便于将应用研究和推广工作建立在坚实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其次,因大学与试验站同为重要的研究基地,统一管理可以避免重复研究;第三,因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推广工作紧密联系,推广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能够迅速反馈,从而使研究人员在选题时更有针对性,更有助于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第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可以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与推广工作中的问题介绍给学生,开阔他们的视野,引导学生去研究和解决一些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第五,这也是是最重要的一点,“三位一体”的模式有助于以更快的速度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新的研究成果通过教育与推广很快为农民所掌握。在美国的农学院做推广是教授的一项重要职责。

四、国际比较的经验与启示

(一)基本比较

通过对美国、日本和德国农民教育的独立观察,可以领略到各自农民教育的历史演进和教育特征。但是,如果从农民教育的组织形式和组织体系、动力和利益机制等方面,对它们做横向的国际比较,那么就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美日德三国在农民教育上的多样性差异及其内在规律,而正是依靠各自种种行之有效的农民教育,才促进了各国农业在20世纪的现代化发展。因此,这种农民教育的多样性差异和内在的教育规律,可以为我国具体有效地开展农民教育、制定农民教育政策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共同特征分析

尽管东亚模式、西欧模式和北美模式的发展历程、表现形式和实施区域有所差异,但从本质上看,三种模式也呈现出一些基本的共同特征:

1农民培训管理法制化

立法贯穿于三种模式发展的全过程,内容涉及农民培训的各个要素和各个领域。例如,日本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先后颁布了《社会教育法》、《青年学级振兴法》等大力支持农民培训;韩国政府先后于1980年11月、1990年4月制定了《农渔民后继者育成基金法》和《农渔民发展特别措施法》,为培养农业后继者和专业农户,从法律上提供保障,在制度和政策上把韩国农民培训事业具体化。英国于1982年颁布了《农业培训局法》,1987年又对其进行了修改和补充,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农民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而《史密斯一休斯教育法》的颁布与实施则使美国的农民学历教育实现了中等化发展;1969年《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则使联邦德国形成了“双元制”的农民农业学历教育体制。可见,农民培训管理的法制化是这些国家农民培训事业得以迅速发展的根本保障。

2农民培训主体多元化

培训主体即培训机构和培训者。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尽管各国培训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已形成了多元化的主体结构,它们主要包括:一是各级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二是高中等农业院校;三是企业与民间的各类培训服务机构;四是各行业协会、教会及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五是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六是农业远程教育网。培训者主要由专职培训者与兼职培训者相结合,专职培训者主要侧重培训工作的设计、组织和管理等方面。

3农民培训体制科学化

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这些国家已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以农业院校为基地,以社会培训机构为补充,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相结合的农民培训体制,并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国家统筹规划农民培训工作,如日本、韩国、英国等国家都制定了农民培训规划或计划。二是由国家农业主管部门全面负责和统一协调农民培训工作,其他相关国家主管部门予以配合,如法国农业部不仅主管从农民职业教育到高等农业教育、从农民学徒培训到成人教育等,而且还负责中等与高等农业学校校长的任命、教育经费的核拨、课程的设置和人员的管理等。美国在联邦政府农业部设置了农业合作推广局,负责农业技术培训和推广工作。三是中高等农业院校是农民培训的主要阵地,并形成了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四是广泛吸收社会中介培训机构参与,甚至包括教会和农协组织等。

4农民培训方式多样化

随着农业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国农民培训课程的设置及其授课方式日益灵活,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其主要表现为各国农民培训机构除开设与农业科学知识相关的专业课程外,更多的是根据本地区的农业特点以及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需要开设课程。这些课程范围广、门类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科学性和灵活性。例如,韩国的“四H”教育和德国的农业实践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的“双元制”等。与此同时,各国农民培训形式也日趋多样化。既有多类型、多层次的中等农业教育和高等农业教育,也有各种类型的短期、长期培训和面向全社会的农业推广教育。有的国家还根据教育程度和培训目的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如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农民培训就分为基础农业培训、改业培训、专业培训和晋升技术职称培训等。

5农民培训投入规范化

规范的财政投资体系和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是直接影响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关资料显示,英国农民培训经费的70%由政府财政提供,美国财政每年用于农民教育的经费达600亿美元,德国农民教育投资占国家教育投资的15.3%。从农村培训投资渠道来说,各发达国家在注重发挥政府拨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也十分注意多方面筹集经费。如20世纪50-60年代,英国在农村普及农业教育过程中曾釆用集资的方式解决教育经费问题。法国政府一方面在对农业进行补助扶持,以促进农业教育发展,同时还拨出专款支持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活动,如全国农艺研究所获得的年度预算为3104亿法郎,其中一部分用于人员培训和技术推广等活动,另一方面,直接对农业教育进行大量投资。日本在战后对农业实行直接投资和长期低息贷款,特别是在农业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韩国规定农渔民后继者可以申请获得后继者培养基金贷款2000-5000万韩元,年息为5%。

(三)国外农民教育培训的启示

结合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和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农民教育培训经验,对我国农民教育培训有以下几点认识和启示:

首先要通过立法措施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法律保障。目前,我国农民培训的专门立法工作,在总体上尚未启动,甚至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我国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仍处于加快启动和共同推进的阶段,建立全国性的农民培训专门立法,条件尚不甚成熟。但在局部地区可先行试点,通过地方立法或部门条例的形式,加快农民培训立法的进程,为今后在全国范围内加强农民培训的立法和法律支持体系建设提供依据。

其次要加强体系建设,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教育培训。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的教育培训需求日益多样化,建立完整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使技术培训、职业教育、技术推广、继续教育和义务教育有机衔接,更好地满足农民教育培训需求。按照世贸组织相关规则,我国对农民培训的补贴属于“绿箱政策”不受限制。世贸组织主要成员国大多将农民培训作为政府为农业提供服务的主要领域之一,采取多种方式对农民培训提供资金支持,并激励企业和其他民间组织加强农民培训。近年来,我国政府坚持将解决“三农”问题列为“重中之重”,明确提出各项支农措施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弱”。因此,加强对农民培训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将是今后几年的大趋势。从国际经验看,许多国家通过“间接”拨款、发放补贴和优惠贷款等方式,从经济利益上诱导相关企业、农民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培训的具体方式;将实行就业准入制度与鼓励农民培训有机结合起来的有效做法,以及在主要依靠经济诱导基础上协调整合利益相关者行为的独特经验,都值得我国参考,以便更好地提高培训资金的使用效果。目前,我国的农民培训工作虽已引起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但是,农民培训工作的展开应建立在调动各类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的基础之上。如果企图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加强农民培训,只能产生欲速不达的效果。

高中教育培训范文篇10

第一条为加强员工的教育培训管理,配合各单位开展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引导员工立足本职、学用结合,以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根据上级有关文件通知精神,结合本局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开展员工教育培训,一般由综合办公室教育负责统筹安排;各部门根据实际业务需要开展的临时性业务培训,由各部门自行负责,培训结束后凭培训签到表领取授课费。

第三条本局员工教育计划由综合办公室负责牵头,组织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并由教育管理员统一安排,组织实施。

第四条根据教育培训需要,聘请兼职教师若干名,与教育管理共同负责做好本局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

第二章业务技术培训管理

第五条业务技术培训要从生产实际出发,注重实用性,按岗施教,学而致用。

第六条各单位员工除参加局统一组织的教育培训外,本单位也要有计划地组织进行业务学习,岗位练功,并做好记录。

第七条员工外出参加各类培训学习,须报局领导批准,由教育管理与相关部门审定名单后方可参加,否则,所有费用自理。外派培训员工有义务向企业传递培训信息,为其他员工传授所学的知识。

第八条员工参加各类脱产业务技术培训按上班考勤登记,并注明“培训”字样。

第九条所有新入局人员、转岗人员原则上都必须先培训,后上岗,鼓励员工“一专多能”,自觉参加邮政职业技能鉴定考核。

第三章学历教育管理

第十条管理人员原则上具备大专或以上学历,前台邮政营业员必须具备高中或以上学历;邮政储汇营业员原则上必须具备大专或以上学历,未达到的学历要求限五年内达到。

第十一条凡参加在职学历教育者需填写《县邮政局学历教育申请表》(附后),由所在单位加具意见,送教育管理审核,报局领导批准方可报读,否则,不予承认。

第十二条经批准参加在职学历教育的员工,应妥善处理好工学矛盾,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各单位应对参加各类学历教育的员工在排班上给予照顾。

第十三条对于经过批准报读者,经毕业考试获得毕业证书者,凭学费发票给予限额报销,其标准如下:

(1)研究生毕业:4000元;

(2)大学本科毕业:2000元;

(3)大学专科毕业:2000元;

(4)中专和高中:500元。

劳务工工作满五年者可按上述规定执行。

第四章业务书籍管理

第十四条各单位如需业务参考资料、培训教材要向教育管理申报,由教育管理统一购买。

第十五条购买图书后,由教育管理登记并加盖“县邮政局书籍图书”章。

第五章教育培训组织管理、兼职教育管理

第十六条为了把教育培训工作搞好,局成立教育培训领导小组,负责本局教育培训工作的研究与开展。具体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第十七条实行兼职教师聘任制度,由教育管理推荐,报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审核,合格者聘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的职责是:担负本局各项业务、操作技能等的辅导、授课与培训等工作。

第十八条邀请外单位人员授课的酬金参考市场价格,具体由教育管理拟定报局领导审定。

第六章教育经费管理

第十九条本局教育经费由局统筹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