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7 09:07:01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篇1

英国史料教学的兴起,与当时“新史学”思潮的出现大有关联,或者可以说,史料教学所以被提出,直接就是“新史学”理论引导的结果。“新史学”是基于反对“传统历史”只注重“知识传统”而提出的,主张“学校历史的重心不应该再是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学习怎样去获取知识”;“怎样获取知识”,就是要像历史学家那样“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把史料作为证据”。因为,诚如历史学家卡尔所言:“历史研究的过程就是历史学家与他的事实之间不断的互动过程;没有史实的历史学家将失去立足点,无用武之地。”也正如史学家约翰逊最干脆的道白:“没有史料和证据就没有历史。”但是,真要“像历史学家那样”,历史知识就变成了历史塑造的结果,因此这一提法并没有一下子获得普遍的认可,而是在历史教育界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但著名的历史学者汤普森、李彼得、罗杰斯都站在了“新史学”的一边。汤普森撰写了《理解历史》一文,文中写道:“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知识。最重要的是接触和反映探究的过程,获得知识的方法。其次才是涉及历史探究的结果:历史的实际情境及其发展。要达到这样,最好是由学生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而这种运用是广泛的、有指导的、思考性的和逐步要求的。”汤氏此言,既因应了当时教育学理论界皮亚杰、布鲁纳等人提出的新教育主张,同时也是对传统教育理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循序渐进等原则的精辟总结,可谓掷地有声。正是在这些学者专家的引领下,史料教学一时成为强音。[2]

2.史料教学的推广得益于各级组织的力量

史料教学成为历史教学的主要方法与手段,得力于英国“全国统一课程历史学科小组”及历史教学大纲编写组的推动。上个世纪90年代,“全国统一课程历史学科小组”提交了一份“关于中小学历史教学的最后报告”,将英国中小学历史教学的目标归纳为十条,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是其中的核心;而怎样进行思维训练,报告也提出了具体的提议,即第七条:“向学生介绍历史学家所采用的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技巧”。与此同时,关于运用史料教学来促进历史学科的能力的也被写进了最新的教学大纲,大纲不仅强调了历史教学的三大目标之一是“史料的运用”,而且对学生对史料功能的认识等具体问题做了详细的界定。可以说,报告和大纲为史料教学的推广添加了“助推剂”。

3.史料教学的落实源于教材、教法的整体推进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英国历史教育界对史料教学的广泛性、指导性、思考性、渐进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取得了共识,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和教科书结构进行了改革。比如,针对传统历史教科书,罗杰斯就批评说:“一般课本里引用的史料多半是装饰性的,通常只涉及文义说明的问题,其意义不大。”因此,新的历史教科书打破了以往按照历史学科体系编排教学内容的旧模式,而是按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历史思维发展进行设计,以显示史料在此过程中的作用,这样,新的教科书也就由过去的按时序编排变成了按主题编排,大量史料和练习就附着在主题之下,同时还具体说明了所附资料的探究方法和能力目标。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形成了模型化的史料教学程序,如史料分类、史料概述、史料转述、作者推断、史料质疑等。不仅如此,史料教学的理念也影响到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历史试题的编写,如结构型试题的提供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境等。这样,史料教学不仅有了声势,而且真正地进了教材、进了课堂,甚至进了考场,史料教学即由此“深入人心”。

4.史料教学的持久力在“关注细节”

一些研究者关注到,英国史料教学研究过程中,非常关注细节,研究论文多从微观着眼。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以论文题目而言,就有“如何使学生对史料感兴趣”、“教师对原始资料认识存在的一些误区”、“通过电影学习历史”等等。关于“如何使学生对史料感兴趣”,有作者就提出两个解决办法,一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史料,一是教给学生进行史料学习的方式方法。也有研究者为学生设计出用来促进历史资料获取与浏览电子智能信息的系统,以便学生可以有效地提取也许并不清楚但确实非常有用的信息资源,以拓展视野,实现教学目标。还有的研究指出,在史料教学中,教师固然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但他更是一个支架———主要是给机会让学生提出问题,对史料进行分析、解释、说明,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积极地参与到历史探究中,在探究中“身临其境”。还有的研究论文专门讨论“原始资料”与“二手资料”的关系,探讨教师对原始资料认识存在的误区,提出原始资料比二手资料更可信,因此原始资料常被历史学家用来评估历史的偏见,因此原始资料既是过去的证据,也一定有助于学生了解真实的历史,教师理应重视让学生通过原始资料来构建对过去的认识。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篇2

人们基于对历史现象以及事件的了解,抽象总结形成的,它对历史现象的本质进行了揭露,是人们重新认识历史现象与事件以及人物的实质以及内在关联,这个就称为历史概念。在对历史概念进行说明时,一方面要反映出历史事物的地点、时间以及人和事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还要对历史事物的意义以及性质进行揭露。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让学生通过现象了解本质,从而产生相对完整的历史概念。

二、准确掌握历史概念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到:经过学习以及认识历史,加强学生的历史思想,拓展视野,对我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解,从而提高观察历史的能力,加强自身的历史使命感。由于能力培养要求的提高,历史概念的关键性就变得愈加重要,由于让学生了解历史概念,不仅是发展智慧的重中之重,而且还是展开创新性活动以及处理问题的前提条件,是教育的主要任务。通过高中历史新课程内容的安排了解到,不管是选修或者必修课,都在课文导入框以及单元导入中指出学生在研究学习期间必须学会的关键以及重点概念。据统计,人教版教材必修(Ⅰ)(Ⅱ)(Ⅲ)三个学习模块明确要求掌握的概念分别达到88、71和74个之多,选修(Ⅰ)(Ⅳ)在导入语中提到的重点概念分别是61和52个,考虑属以及种概念和其他没有被列入的概念,这个数值还要更高。相比于初中教材,高中历史新课程对历史基础知识进行了缩减,加强了历史理论研究以及历史概念,强调了历史事件的原因、背景以及产生的影响,提倡实施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创新性,同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这点是和课程标准要求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的思想是一样的。高考命题导向的一大要求就是加强历史概念教学。在高考以及新课程整改的大环境下,提高考查高考试题思维能力也变得非常急切,因为历史概念有利于对学生通过历史现象了解问题本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在高考历史试题的能力题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由于它能很好地防止学生死板地从教科书中寻找文字拼凑答案的应试方式,能这样讲,倘若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历史概念的含义,那么准确回答的可能性就很低。历史做记录的事物有很多,包含了非常多的知识,历史发展过程也很繁琐。如多样性和统一性,偶然性和必然性,曲折性和规律性以及因果联系性,纷繁复杂。在历史教学期间,一些学生不是很清楚历史概念,脑海中只有一些模糊的、孤立的人物与时间,缺少正确的认识,很多时候都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因此对学生的能力水平产生了很大影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具体地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是基本途径。使学生牢固的掌握历史概念是保证教育教学概念、增强历史基础知识的一个前提条件。

三、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老师的角度

1.提高认识。往往老师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已经对历史教材的内容轻车熟路,因此,会形成一套老师自己的定式思维,多关注教材中事件的背景,内容,意义,而忽略对历史概念的深刻剖析。新一轮课改以来,尤其是近几年的历史高考试题,是应该让我们有所反思了,只重事件轻分析已经不合时宜了。2.教学中精讲概念。只有学生真正的明白了概念的本质,才能精准的做出答案。例如:如不可以说“辛亥革命了封建制度”,只能讲“了君主专制制度”,由于封建以及君主专制机制分别是种和属概念,所以封建机制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就是君主专制机制。必修Ⅰ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选修Ⅱ第5课《美国独立战争》和第10课《美国民主的扩展》,从中找出如下重要历史概念:独立战争、华盛顿、《独立宣言》、富兰克林、杰斐逊、《联邦宪法》(或《美国1787年宪法》)、麦迪逊、美国27条宪法修正案、杰克逊、西进运动、南北战争(或“美国内战”)、林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马丁路德金。史论概念:邦联制、联邦制、分权制衡、人民、总统制共和制、黑人奴隶制、两党制。

(二)学生的角度

1.课上认真听老师对历史概念的讲解。作为一名学生应该明白课上认真听讲的重要性,很多时候课堂上老师讲解的东西是书本上教材中所没有的,尤其是历史概念,学生自己是很难理解的,需要老师的帮助。2.审题过程中灵活应用历史概念的理解。在选择题中,特别能体现概念理解的重要性,所以在做选择题的过程中,审题很重要,只有深刻明白题干中所指的概念含义,那么就很快找到答案了。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篇3

新课标的历史教材中的图表的运用可谓是丰富多彩,很多图片都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教材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更好里理解历史知识、概念、过程、历程等。历史图表可以分为图片、表格、图示三大类,其中这三大类又各自有不同的种类。图片包括图片、地图、漫画等形式。历史图片能将历史发展的某一个瞬间固定的画面上,比文字更形象生动地展示当时所发生的事情,历史教材中的历史图片有历史人物样貌、肖像画、反映历史人物举止活动的人物事迹图;用以反应历史关键时刻的情况,呈现出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画面;历史文物;历史古迹以及遗址园;过去人们的生活状况图等内容。比如《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一课中的胡佛头像以及“繁荣时期的汽车长龙”等图像都是很形象生动的图片。表格包括年表、比较表、量化表、表解等。表格有大事年表;分期年表;历史量化表;年份对比表;经济数量或是社会生活状态的对照表等内容。

图示包括一切用图形配合文字、数字、符号、线条组成的简明图像。

二、高中历史课本中的图片及表格的功能作用

2.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得学生专心听课,就是靠着常规的课堂约束或者是教师时不时的提醒,显然是不够的。只有当学生对话题感兴趣的时候,他才会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因此,教师以生动活泼的讲述、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最好的办法。对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对图片及表格的兴趣远远高于对文字的兴趣,借助图片及表格生动、具体的形象,将知识传达由静态转化为动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自然而然地就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比如,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的《“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以及《“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时候,涉及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思想时,就可以运用一些孔子的图片及当年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这以口号的刘邦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还可以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及例子,将一些不道德、不礼貌的行为运用图片的形式来凡反衬何为儒、道、法、墨的精髓思想。让他们在观看这些图片集表单的时候能感受到来自这些思想精髓。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把电视热播的电视节目《汉武帝》的形象向学生展示出来,采用截图的形式告诉学生汉武帝当年提出这“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再比如,《历史2(必修)》的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第九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节的内容的时候,如何向学生讲述当年国统区通货膨胀的情况呢?就可以运用人们在购买物品的时候是拿着一堆的纸币前往的,学生对国统区的那段历史就更加深入。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来搜集更多当年人们生活的状况图片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的环境状况,以图片的形式会让学生在文字理解的基础之上能更加深入了解当时的历史现状。

2.2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抽象,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运用图片及表格这些形象化的教学工作,会有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教师利用图片及表格来辅助教学,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形成比较清晰的历史概念。图片及表格包含这图片、表单、图示等形式,无论哪种形式都会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有功效。以图片来说,它有助于学生形成具体的历史给概念。我们认识历史,总结历史规律,总是离不开图片及文字的综合,文字史料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而图片可以给学生以更深入理解当时历史发生的现状,更加形象地告之学生,让学生在头脑中能形象、鲜活地再现当时的场景,在头脑中通过图片的形式来创设历史学习的情境,增强历史感,增强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在讲述《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这一课中,讲到了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发展神速,被很多人呢成为“繁荣时代”。当时,家用电器丰富,美国的汽车工业、电器业和建筑业等工业部门现实出蓬勃生机。但是,这些繁荣的背后是一片虚假的信息,1929年10月24日,美国华尔街股票是擦汗那个急转直下,股价狂跌,股票持有者疯狂地抛售股票,股市崩溃。从美国爆发的文集迅速扩展到其他主要资本主义股价,演变为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经济衰退和萧条。如何让学生来理解这些概念呢?对比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1929年的经济危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运用图片的形式来向学生展示,加深他们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理解。1929年的经济危机可以运用美国往河流中倾倒牛奶的图片形象地告诉学生当时经济危机的影响,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可以用美国空置的房子来告之学生由于次贷危机而导致的全球金融包机的爆发,如此以来,学生就会更好地理解这些危机的内涵。此外,在历史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如果就是教师口头上的讲解,学生会难理解,这个时候就可以借助图表的形式来辅助说明,来帮助学生厘清历史、理解抽象的概念。

2.3帮助学生融会贯通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具有开放性,文字精练,叙述流畅,重视探究性活动的设计。教材从“导言”开始,就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在课文中间,还有学思之窗;每一本教材都有一些“探究活动课”等。从中可以看出课改的一种取向即是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相结合,重视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尽可能发散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遇到的各类问题。在历史教科书中历史图表有助于将复杂的历史知识系统化、量化,帮助学生融会贯通。例子历史年表可以将散见于教材中的历史大事件,有目的性的集中起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组合编排,使得学生理解时间与历史的因果关系,以及历史发展进程的概况。历史比较表可以帮助学生整理历史知识,借助比较、分析、归纳方法来把教材中分散复杂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清晰化。

2.4增加教学活力,提高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几率

运用历史图片及表格来辅助教学,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使他们集中注意力,有利于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使得教师的教学气氛活跃。由于图片及表格的鲜明视觉效果,学生总会对其感到新鲜兴趣,这样就给予教师更多发问、回答和学生互动的机会,使得教学更加生动,提高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效率。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篇4

很多历史教师在选取案例时,往往陷入一个误区:即仅仅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案例,而忽视了课标的要求,结果课堂教学效果十分有限。课标是案例的“灵魂”。笔者认为,教师应在教学设计的初步阶段,就紧密围绕课标内容,建构出本课知识体系,在此框架之上设计案例,让案例真正为课标服务,为教学服务。如人民版必修一第七专题《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课标要求学生掌握英、美、法、德四个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过程和特征。为了切实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笔者结合其他教师的相关经验,设计了“李鸿章环游欧美记”这一教学案例。本案例利用李鸿章于1896年4月-9月出访欧美的史实,以李鸿章的视角,观察德、法、英、美四国的政治体制有何异同点,这样的设计,让平日里始终是“家—学校”两点一线的学生仿佛伴随李鸿章一行踏上了异国的土地,感受不同文明的魅力,和李鸿章一样思考和探究不同政治体制形成的原因,为风雨飘荡中的大清国寻找新的发展思路。在此案例背景之下,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课堂气氛活络起来。接下来,学生积极阅读教材,对教师设置的情景问题分组进行课堂讨论,在互助合作中完成了对该四个国家代议制特点的学习。最后,教师再通过案例情景再现,帮助学生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完成表格,落实教学目标。

2案例的设计要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

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应在案例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特别是在处理一些距离我们所处的时代久远的历史知识时,由于政治经济背景和人们的价值观的变化,学生对这些史实较难理解,教学重点更是无从突破。在此情况下,如果能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则有助于加强其对史实的了解和知识的把握。如《罗马人的法律》一课,课标要求学生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护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表示理解过于困难。针对此问题,笔者同校的一位青年教师,积极运用案例教学法,把本课内容设计成一场法庭断案:“布鲁图是罗马城的贵族,喜欢到各地旅游。在旅游途中,他因经费紧张而向埃及铁匠卡西借了20个金币,并立契约30天以后归还。但30天过去了,卡西并没有收到钱,卡西因此将布鲁图告上罗马法庭。请问,如果你是法官,会如何判决这个“以下犯上”的官司呢?为什么?”在课堂上由学生担任“法官”,现场断案,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课堂上一瞬间鸦雀无声,学生们都在认真思考这个难题。接下来,为了完成“断案”的任务,教师按照以下几个环节开展课堂教学:第一,回归教材,让学生分阶段归纳罗马法的基本内容和特点;第二,各小组内部进行讨论,探讨如何“断案”;第三,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法庭宣判”和相关法律依据。通过这三个环节的设计,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断案”表现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分析:不同阶段的罗马法在其所处的时代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整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对罗马法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过程和具体法律条文的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提高了知识运用能力,并且对罗马法的性质有了直观的体验,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3案例语言力求生动化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篇5

历史作为当前高中教学的必要科目,如何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成为当前历史教学的重点。但是现行历史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此类问题,可以实行比较分析教学法,改进历史教学模式,完善教学体系。

(一)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前高中历史课堂很大的问题就是学生上课积极性低,注意力不集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就无法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实行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知识,积极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量被开发出来后,学习积极性自然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展,历史学习能力自然会提高。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提出“美国的崛起历史”,让学生了解发达国家的崛起之路,在比较中引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增强学生知识理解能力受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历史教师为了让学生取得好成绩,只注重基本的历史理论知识的教学,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只停留在表面,对历史知识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实行比较分析法,学生可以主动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对同类的历史体系进行自我总结和归纳,通过比较学生会主动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历史文化素养。如在“二战”学习时,将起因、过程、结果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比较,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到战争的意义,获得历史知识的有效吸收。另外,采用比较分析法进行教学,能够改变整体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的弊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自主整合相关理论体系,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比较分析法适应了教学体制的改革,调整教学模式,不仅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还能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热情和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二、比较分析法的实践应用

比较分析法作为新式的教学模式,对提高高中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将比较分析法渗透到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效应用。

(一)注重设计教学情境针对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停留在表面的问题,历史教师必须积极设计教学情境,实行创新式教学模式,将比较分析法教学落实到实处。恰当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更主观地理解知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做课堂的主人。在高中历史教材学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夏、商、西周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汉至元的政治制度,以及明清君主制。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结合某一朝代的发展特点以及政治经济发展模式,对政治制度存在的弊端提出合理性的见解,并阐述其建议的科学性。创建教学情境,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能力。在课堂上可以开展短剧表演,以辛亥革命为例,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比较,让学生充分了解当时革命领袖孙中山面对的困境,从而让学生获得不同事件的历史价值。

(二)注重比较分析研究教学除了让学生了解基本理论知识,最重要的是加强对深层次知识的探究。当前教学中,学生缺乏深入探究的能力。实行比较分析法,让学生在原有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探索,对同类历史知识进行比较,发现其中存在的异同和其内在联系。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学到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主要学习了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经济的发展历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国家政策、地理环境,比较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形式,进行有效的比较,发现三者的内在联系。深入的比较研究,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深层次知识的研究,不再仅仅掌握表面知识,还能提升自身学习能力,提升自身研究水平。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对历史资料进行比较,例如汉朝到元朝的中央制度变化,通过资料的比较,让学生了解到制度的变化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所学到的知识。另外,比较分析需要沟通与互动的有效开展,教师要结合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自主分析历史知识。如学到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世界经济区域化发展模式,结合世界经济发展背景,自主比较分析,整理完毕后,教师进行系统性总结,对不足的地方补充归纳,完善知识体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保证比较分析教学法的顺利进行。

三、总结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篇6

历史教材中的一些专业性的图表都对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合理地使用这些图表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一些历史知识的归纳、总结、对比以及记忆能力。因为,无论是统计数字、对比分析、史学纪年表,亦或者是战争进程路线图等,这些图表都最直观并且最具说服力。因此,在教学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有效地运用图表进行讲解能够增加教材的说服力和权威性。比如,我们在学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的第二节内容“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以及第三节的“大众传媒的变迁”的时候,教师都可以采用对比图表和统计图表的方法进行讲解,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突出教材内容,而且还能够有效地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一目了然,便于记忆。

二、运用图片对教材中的内容的必要说明和补充

历史教学具有绝对的真实性,因此,教师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很难将一些历史中的情境单纯地用文字叙述清楚,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历史图片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利用图片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说明。这样能够增加教学内容的真实感,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例如,“古代商业的发展”这节内容主要讲述的是隋唐之后商业重新走向繁荣发展的情况,其中的《清明上河图》就是描绘当时商业繁荣发展的杰出的代表作品。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就可以适当地结合着《清明上河图》的图片进行讲解,并且引导学生仔细地去观察图中描绘的人物和商业活动的主要分布地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去发现随着商业的繁荣,坊、市都已经不复存在了,城市的经济功能到了宋代也得到了增强,宋代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经济最繁华的朝代。这种将图片穿插在知识点中进行讲解的方式既能加强教学的灵活性,又能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三、使用图片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图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还是多彩丰富的,蕴含着大量的美育价值。历史教材中还配置了很多的具有较高艺术欣赏价值的图片,包括历史实物、文字珍画、人物、文明遗迹等。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欣赏,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具体历史文物的认知程度以及对艺术的鉴赏水平。例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其行云流水的笔法、丰富的人物与器物等都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各种场景,学生通过欣赏这些图片能够得到视觉和心灵上美的享受,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历史感情以及爱国主义情感;再如,我们在教学“唐代瓷器珍品”这节内容的时候,就可以结合课本中的《唐三彩骆驼载乐俑》进行欣赏、学习,以此来不断地丰富学生的艺术情感,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总结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性化;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传统的历史教学课堂,老师多是让学生以记笔记、划重点的方式来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尽管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知识内容,但是这也会为学生带来巨大的学习压力,甚至会影响到其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而人性化的教学内容,则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课堂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意见,结合他们实际的学习情况来展开教学,尽可能的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学习习惯。

一、合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想体现人性化的教学策略,老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这样才能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和学生产生更多的互动。在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上,老师可以采用情境创设手段,或者是引入电教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对历史学习内容,展开更为深入化的认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意识。当然,在教学中,老师也要对实际的教学任务有所突显,提升教学效率。例如在引导学生对“百家争鸣”这个历史知识进行学习的时候,为了突显出课堂的教学趣味,老师不妨带领学生进行相关的戏剧表演,可以鼓励学生对“百家争鸣”中的主要历史人物进行扮演,像儒家的孔丘、道家的庄周、法家的韩非子等等,并且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出当时的战国朝堂,让学生对自己所扮演人物的门派理念进行阐述,同时可以结合教材上所涉及到的一些典故内容,来增加情境演绎的趣味性;还有,利用电教的手段,老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一些相关的影视片段,比如说《孔子》、《墨攻》之类的电影,帮助学生对“百家争鸣”的那个时间进行形象化的了解。在开展情境创设的同时,老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积极的调动,比如说结合教学任务,为学生策略出相关的活动主题,或者是设计出相应的辩论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采用分组合作的方法展开教学

在任何一门科目的教学中,学生间存在的学习差异性,都是一项不容避免的问题,有些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上采取“一刀切”的教学策略,十分不利于学困生的学习进步。为了突显人性化的教学特点,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妨采用分组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在学优生和学困生之间构筑起一道共同进步的桥梁,这样既能够帮助学困生改观对历史学习的印象,同时还可以深化学优生的学习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在分组教学中,老师不妨打乱学生的座次,鼓励学优生和学困生结合起来。每个学习小组的人数可以保持在五人,其中有两名学优生,两名学困生和一名中等生组成,在老师的教学引导下,学习小组展开合理化的探究。例如在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进行学习的时候,在小组活动中,学优生首先对“雅典民主制度”和“罗马法”的内容进行简要的归纳,然后老师为每个小组下达不同的探究学习任务,比如说“希腊和罗马这两个地区的文明成就分别是什么”、“这两个城市的政治实质是什么”等等;这个时候,中等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利用表格的形式,对将课程上的重点归纳出来。学困生要在归纳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一些学习问题,争取在学优生和中等生的帮助下进行解决。

三、老师展开正面的课堂教学评价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的教学评价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但是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部分老师对于教学评价的内容,未能给予相应的重视,有些老师敷衍了事,甚至有些老师则是直接忽略了课堂教学点评,。可能有些老师是出于“恨铁不成钢”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消极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所以在人性化的教学环境下,老师应该展开更为正面、积极的教学点评。老师的课堂点评内容,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有些学生对于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快速准确的进行回答,那么老师需要在第一时间对其做出鼓励,并在原有的问题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展开进一步的深入。而对于那些未能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老师也应该抱有宽容的教学态度,让他们大胆的说出不理解的学习内容,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弥补。其二是学习态度方面的教学,老师应该对每一位用功学习的学生给与肯定,帮助他们树立相应的学习信心,对于那些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的学生,老师也要进行必要的交谈,了解他们的学习问题,从根本上进行引导,这样才是实施人性化课堂教学策略的基本。

总而言之,采用人性化教学方法的时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正面化和积极化的鼓励和引导,顺应新课改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利用更为新颖的学习方法来接受历史教学知识。

作者:于鹏飞 单位:江苏省如皋市长江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把多兵.浅谈高中历史人性化课堂教学理念的融入[J/OL].学周刊,2017,(12):126-127.(2017-05-04)[2017-09-02].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篇8

一、影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探究的因素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在教材编制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性。而且在实际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环境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在客观上直接导致了两学段课程内容之间的差异现象,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存在偏差,同时也导致高中历史课程很难发挥它的作用,出现脱节的现象。

(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不重视初中历史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中学在历史教学方面都是采取一个“应付”的态度,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初中历史教学没有一个正规的地位,没有受到重视,学生在初中只是初略的了解到有初中历史这么一门课程,在老师“应付”态度的影响下,也不会重视历史课程。当学生进入高中以后,在学习历史时自然有很大阻碍,出现脱节的现象,为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初高中历史教材跨度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是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制定的。新课程是在中外历史整合的基础之上,进行专题式的组织建构,历史必修一到三分别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教材呈现形式是“模块”加“专题”,这就使得教材内容更加学术化与专业化,对学生的能力也相应提出很高要求。而初中历史课程还主要是以通史框架为主,课程标准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又分为若干学习主题。这种课标下的教材呈现形式实际上是“通史”加“主题”的形式,教材内容浅显,多是感性描写,知识也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缺乏理性思维的培养和对历史因果联系的探究,正如有人分析的那样,“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初中阶段历史知识体系系统性的弱化、基础知识大量减少的前提下,高中课程却出现专题化和学术化的迹象……由于初中和高中阶段历史课程之间的距离骤然增大,学生们就需从相对‘低幼化’的初中课程进入比较‘专业化’的高中历史课程。”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应付”的影响下,加之教材难度的提升,自然就会出现脱节的现象,学生感到非常迷茫。

(三)初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存在差异

由于课标要求、学科教学地位、教材形式、传统教学形式的影响,初高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在初中阶段,一些学校根据中考学科分数确定教学目标侧重点。由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学科属于“应付”的范围,课时安排与教学内容不成比例,教师根据有限课时安排教学进度,甚至重要科目代替历史科目。即使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传统教学痕迹仍很明显,只是简单地讲述历史史实,没有真正培养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而高中则正好相反,在新课改的要求之下,高中的历史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创造者,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获得知识的促进者,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成为了学生通常的过程与方法体验。老师通过搜集筛选提供大量图文信息和原始材料,指导学生阅读理解加工提取信息,进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实课标要求的三维能力培养目标。高中历史的新要求要这些在初中都没有基础的学生,完全找不到学习的方向,出现脱节的现象。

(四)初高中学习历史学习方法不同

初中历史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历史现象和结论,对历史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历史“应付”观念左右,历史这一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平时考试也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造成刚上高中的学生历史知识不是很完整,没有形成一般的历史认识和理论常识,历史思维能力水平较低。由于年龄特征和心理上的差异,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学科素养还有许多不适应高中学习之处。大多数初中生的学习上存在被动性的特点,学习习惯较差,更多地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由于知识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的成分比较多,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以自学为主,必须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有的同学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结果是“学了大量的知识点,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的同学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穷于埋头做笔记,不得要领,不能很好地理解知识,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这也是造成“脱节”现象的重要因素。

二、搞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探究的对策

根据上述分析影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学的客观原因,在客观原因的基础上阐述了影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因素,针对出现的“脱节”现象,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

(一)改变教学观念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历史教学的“应付”观念,需要得到改善。虽然初中历史在中考中不是重要的科目,但是这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础。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彻底抛弃传统的“应付”教学观念,对历史这门学科也要一视同仁,打好历史学习的基础,避免出现“脱节”现象。

(二)比较初高中教材内容,找出衔接点

高一新生入学后,在心理以及环境的适应上都会有一个过渡期,因此,要想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的学习,老师首先要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以及自信心。在讲课时,首先要从学生了解的知识中找切入口,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又可以从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知识的过程中,了解同学的知识储量,使初中的知识基础与高一新教材的知识理顺衔接,达到线索明晰,以避免高中讲重复知识。例如:在学习《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时,可先用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在初中历史课学习的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以及相关的故事。由于边疆少数民族的学生的特殊情况,要多在这方面进行引导。以逐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答出春秋五霸和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知识后,再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第一部分———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参与性,又衔接理顺了新旧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避免初高中历史出现“脱节”现象,让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有适应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

(三)联系实际,选择恰当教学方法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由于“应付”的观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上都是以一种灌输、敷衍的态度来进行的,只是为了完成初中历史教学任务。而新课改提倡把以往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现象转变为师生有效互动、生生有效互动的多维活动。教师的教学重在引导和培养,使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动”起来,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高中学生思维活动逐渐走向成熟,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以及历史课程本身的特点而多样化,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学生在初中时养成的被动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习惯,要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创设一个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观点不轻易斥责或施加压力,而是要予以肯定和鼓励。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最终使同学们乐学、会学,并且学实、学活,改变学生轻视历史课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程。从而避免“脱节”现象的出现,更好的衔接初高中历史。

(四)强化课程目标,加强学习方式指导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篇9

因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有的高中历史教师还是以“以教材为本”的标准来评价课堂教学,偏向知识与技能目标,关注教学行为,看教师是否较好的处理教材内容,是否突破教学重难点等,而对于学生如何学,学生学习效果怎样,在评课时甚少关注。而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也在“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还增加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评价既要观察教师教学行为,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看课堂教学是否符合学生学情,学生是否形成自主意识,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综合能力等。

如有些以灌输为主授课方式,用“以教材为本”的评价标准看,能够促进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与能力,但以三维目标来评价,没有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缺乏方法与过程,也忽略了学生学情分析,不能有效达成情感价值目标。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需要遵循课程标准,以三维目标为导向,重新审视课堂教学设计,使历史课堂核心从重视“教师教向”转移到“关注学生的学”,让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会学”。辛亥革命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打开了道路。

在教学《辛亥革命》时,这一章节内容较多,怎样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融入学习,更好的理解与把握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及其历史意义,教师合理运用了多媒体,这是教学亮点之一,教学效果明显,比如可快速提炼丰富多样的图片、图示与图表等资源,形成生动形象的直观课件,拓宽教学空间,培养学生搜集史料、整合历史信息的能力;可通过动画呈现事物发展过程,比如辛亥革命形势示意图等。另外,还活用了历史情景剧,诱导学生置身情境之中,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使其多角度思考历史事件,转变学习方式,增强情感体验,强化学生学习热情,达成三维目标。

二、以课程标准为导向,采取多样化学习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有效教学、展开教育决策的前提与基础,其范围包括教与学两方面,可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但这仅凭教师个体力量是难以达成的,需要多方力量的参与,尤其是学生们的积极参与。正如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让评价成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等多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而且教学评价也是师生反馈交流的渠道,有助于教师更深入的了解学生,聆听他们的真实感受,明白学生们的学习需求,便于教学调整与完善。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合理运用学习档案、作品展示、调查报告等多样化、新颖性的评价方法及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等评价方式,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强化过程评价,淡化终结性评价,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发展,让课堂教学评价成为师生交流、师生反思的重要途径。如学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因为本专题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学习时要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应通过多种渠道,进一步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并注意总结导致变迁的因素。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紧扣单元标题自选分主题,比如家庭生活的变迁、通讯工具的发展、农业生产方式的变迁等等。而后通过网络、图书馆或调查访问等渠道搜集与整理有关图文资料,认识中国近现代民生的变迁,完成学习报告单:包括班级、姓名、资料名称、资料类型与时间、资料来源、主要观点、有哪些启示或认识、在活动中表现如何等内容。课堂上,教师可预留时间给学生成果汇报与展示,相互交流与评价。于是学生踊跃参与,有的展示了采访的录音磁带;有的制作了演示文稿,展示了调查与访问资料等。这样,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活动中,使其学会自我评价、客观的评价他人,也让教师更全面的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篇10

1.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学史使人明智”历史课堂本来就为了展现学生的生机与灵气,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常常“一言堂”,教师包办教材的解说与传授,忽略了学生创造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培养,违背了学史的教学目的跟宗旨,使得历史课堂常常死气沉闷。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师生相互配合,明确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毕竟兴趣是做好事情的基础,最大限度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历史教学进度。

2.尊重个性差异

教师往往片面追求应试教育,忽略个人差异,每次布置作业的难度或是考试试卷的标准都按大部分学生学习情况而定,致使部分学习差的学生常常完成不了任务,对此,教师恨铁不成钢会采用老式惩罚措施去鞭策学生,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学生更易产生厌烦情绪,怕学习。正所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能力也是参差不齐的,教师应尊重个性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症结所在和问题所在对症下药,适当的进行沟通,加强心理疏导、提升学习信心、坚定学习目标,使得学生信任老师,转为学习的动力。

3.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所谓“良师益友”,基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课改教育理念,需融洽教学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将“平等”、“尊重”、“和谐”等观念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能在课堂敢想、敢说、敢问、敢答,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和课堂环境,尤其不应吝啬自己的赞美,对积极向上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赞誉,真正做到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二、优化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不仅仅是教学的重要方式,更是学生明确学习重点、提高自身历史素养的重要保证。“如何教?”“怎么学?”无疑是新课改下关注的重点,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高效完成历史课教学任务。

1.巧设活动课

历史老师可以巧设活动课,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历史老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单元目标,适时地布置活动课,改变照本宣科机械的传统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自行收集资归纳知识,准备好充分的学习素材,在历史课上课前期进行提问,让学生踊跃地参与课堂教学,实现自身的学习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在学生搜集资料期间,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记忆基础,有利于学生对史实的掌握。再者,开展活动课,学生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培养了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归纳、整理、对比等思维能力。

2.善用史料

活用史料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投入感激发学习兴趣,还能以史育情、以情载志。史前大师钱穆说过:“即如历史材料无穷,若使治史者没有先决定一番意义,专一注重在方法上,专用一套方法来驾驭此无穷之材料,将使历史研究漫无目的,而亦更无意义可言。”由此可见史料十分复杂丰富,善用史料十分重要。生命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在历史中都能找到,如在讲述“南京大屠杀”这个历史事件时,教材上的文字与图片,无不揭示了日本法西斯的残酷和无道,影像资料的观看更让学生对这段史迹有了深刻的感悟,好像日军在占领南京后对百姓进行大肆屠杀的景象就在眼前,真正融入了这段历史。很多学生对此都有深刻感悟“生命的脆弱”“远离战争,维持和平”等等,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可见善用史料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而且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讲述史料必不可少,总之,恰当地运用史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和历史热情,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3.活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充分利用声、色、像还原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多媒体能够带来更全面更多渠道更多方面的知识,使得学生除了教材内容外能收获更多的知识,开拓了自己的知识面。例如:在讲《秦朝统一》时候,教师就先带领学生观看了李连杰主演的《英雄》,影片结束不免引起学生的思考:为何残剑要放弃刺秦?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也变的激烈活跃,然后讲述教材内容秦统一的历史必然性和史实,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4.角色扮演

“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往往更具有说服力。教师在历史讲解时,可以适时的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种特殊的教学形式,当学生集体扮演只有书中才看到的历史人物时,就可以把遥远的历史人物拉近把历史史实拉近,人物塑造就诞生了。毋庸置疑,角色扮演能够创设历史情境,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还原历史真相。如在讲授《19世纪中叶的俄国》时,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分别扮演农奴、知识分子、资产阶级、沙皇,以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俄国当时的社会形势、社会背景。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