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8:11

高中学生论文

高中学生论文范文篇1

【论文摘要】物理学是一切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来源于生活实践又应用于生活实践,对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青少年来说,它可以揭开大千世界的奥秘,又可以使他们志向高远,憧憬未来,应该是学生们最为钟情的一门课程。然而,有时它竟是学生最为恐惧和头疼的课程,本文重在解决高中学生学习物理时出现的问题。

经过多方面的调查研究、沟通交流,发现绝大多数的高中学生,在谈到高中学习时,都反映高中的物理是所学科目中最难的,高中学生学习物理感觉较难的原因主要有:初、高中物理教材研究的内容、深度及初高中物理学习方法的要求不同,是学生感觉较难的客观原因;物理学习中没有斗志、毅力,不自信、心理素质差及学生的性别心理不同,是学生感觉难学的主观原因。作为物理教师对此问题如果认识不清,将直接影响学生高中三年的物理学习,也难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通过对学生学习中存在原因的研究,作者总结出解决方案如下,以供大家参考:

一、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科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情商

首先,教师要使学生对学习物理有兴趣、有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活动最易从兴趣出发,教学中若不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便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对概念、定理和重要定律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这就必然导致学生做不好题,对物理感到头痛,学习情绪低落,成绩自然无法提高。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学生的智力比作种籽,他说:“只关心种籽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种籽喂麻雀。”因此可知,兴趣和很好的动机,能够很大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并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改变一讲到底的做法,而是根据教学目的,通过“设疑”、“析疑”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课堂讨论,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激励学生不怕挫折,勇于前进;要“思学生所想,解学生所难,料学生所错,投学生所好”。

其次,注重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新课改中物理实验的教学加重了,演示实验可以使他们“眼见为实”,学生实验更使他们有自己动手的机会,课外小实验又有趣,学生都比较乐于参与。经过调查,实验是深受学生欢迎的,良好的实验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并且简单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可以给学生亲切感,消除对物理学科的畏难情绪。

再次,加强多媒体的应用。多媒体技术服务于教学主要有以下优点:(1)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有机结合,多种感官刺激,易于激发学生兴趣。(2)传输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可随机调节,以及操作的可重复性,易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3)交互性强,有益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推动社会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新课改下以多媒体技术为灵魂的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赋予传统教育以新的内涵。

认识到学习兴趣、学科情感对物理教学的重要性并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学生就会早日进入物理学习的正轨,主动克服物理学习的困难,教与学也就更加相辅相成了。

二、重视与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西方一位颇有名气的学者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写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美国的《九十年代的挑战》一书中指出:“在不断变动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门或一套课程可供不可见的未来使用,或可供你终身受用。现在需要的最重要的技能是学会如何学习。”因此,物理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更应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物理的过程。物理教学,原本就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当前物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教师教法的探讨轻学生学法的研究的现象,这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从而实现素质教育是极为不利的。实践证明:学生学物理效率的高低、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因此,我们不仅应重视教师教法的探讨,更应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研究。新课改更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过程,毕竟,科学过程是科学家们从事科学活动的智力劳动过程。把科学过程与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引入物理课程,不仅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能领略前辈大师的研究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得其精髓,有所借鉴。所以,物理课程不应该把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擦去,科学家们曲折顽强而又闪烁着智慧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过程,不能被公式和逻辑的面纱遮盖。离开了引向结果的方法过程,而只追求赤裸裸的结果,就等于没有结果。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我们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中学物理学习方法应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方法,如:观察、实验、预习、听课、做笔记、思考、作业、考试的方法等;二是学生整理知识的方法;三是学生记忆的方法;四是学生运用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如等效法、联想法、类比法、化归法、外推法等一般科学方法,再如临界问题分析法、动态电路分析法等具体解题方法;五是学生选择合适学法的方法,如学生如何选择合乎自身学习特点的记忆方法、做笔记的方法等。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决非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把自己视为激发、鼓励、促进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引导者、促进者、咨询者、支持者,应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探索的导航者”。学生则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自我调控,主动接受教育影响,通过一系列的自主学习活动,积极地把书本上介绍的科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用于实践。

教师与学生都要认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教师如果能指导学生掌握一套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必然会喜欢物理并能够顺利适应高中的物理教学。

三、注意性别差异,消除性别差异心理

虽然学生存在性别差异,但是要让他们都明白:每个人的大脑生理结构都是相同的,不存在思维学习上的差异。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女生处于劣势不是绝对的,不应盲目自卑,通过努力,女生也可以取得优秀的成绩,比如,2007年全国各省的高考状元绝大多数是女生。所以,教师要多通过事例与学生交流、沟通,多给女生以充分的鼓励,树立其自信心,消除过重的心理压力,让其明白“人人是可树之人”,绝不放弃与轻视任何一个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信心学好物理。

以上我们针对高中学生学习物理感觉较难的主客观原因,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建议,我们认为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循序渐进、因势利导,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及各个方面的能力,使其养成好的学习方法;同时,当学生在物理学习上遇到心理障碍时,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帮助他们尽早克服,使他们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的过渡期。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关注教育的发展、重视学生的成长、思考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并想法解决,必将取得师生的和谐发展、共同进步,教育事业的明天也将会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高中学生论文范文篇2

【论文摘要】物理学是一切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来源于生活实践又应用于生活实践,对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青少年来说,它可以揭开大千世界的奥秘,又可以使他们志向高远,憧憬未来,应该是学生们最为钟情的一门课程。然而,有时它竟是学生最为恐惧和头疼的课程,本文重在解决高中学生学习物理时出现的问题。

经过多方面的调查研究、沟通交流,发现绝大多数的高中学生,在谈到高中学习时,都反映高中的物理是所学科目中最难的,高中学生学习物理感觉较难的原因主要有:初、高中物理教材研究的内容、深度及初高中物理学习方法的要求不同,是学生感觉较难的客观原因;物理学习中没有斗志、毅力,不自信、心理素质差及学生的性别心理不同,是学生感觉难学的主观原因。作为物理教师对此问题如果认识不清,将直接影响学生高中三年的物理学习,也难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通过对学生学习中存在原因的研究,作者总结出解决方案如下,以供大家参考:

一、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科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情商

首先,教师要使学生对学习物理有兴趣、有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活动最易从兴趣出发,教学中若不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便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对概念、定理和重要定律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这就必然导致学生做不好题,对物理感到头痛,学习情绪低落,成绩自然无法提高。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学生的智力比作种籽,他说:“只关心种籽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种籽喂麻雀。”因此可知,兴趣和很好的动机,能够很大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并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改变一讲到底的做法,而是根据教学目的,通过“设疑”、“析疑”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课堂讨论,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激励学生不怕挫折,勇于前进;要“思学生所想,解学生所难,料学生所错,投学生所好”。

其次,注重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新课改中物理实验的教学加重了,演示实验可以使他们“眼见为实”,学生实验更使他们有自己动手的机会,课外小实验又有趣,学生都比较乐于参与。经过调查,实验是深受学生欢迎的,良好的实验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并且简单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可以给学生亲切感,消除对物理学科的畏难情绪。

再次,加强多媒体的应用。多媒体技术服务于教学主要有以下优点:(1)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有机结合,多种感官刺激,易于激发学生兴趣。(2)传输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可随机调节,以及操作的可重复性,易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3)交互性强,有益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推动社会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新课改下以多媒体技术为灵魂的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赋予传统教育以新的内涵。

认识到学习兴趣、学科情感对物理教学的重要性并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学生就会早日进入物理学习的正轨,主动克服物理学习的困难,教与学也就更加相辅相成了。

二、重视与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西方一位颇有名气的学者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写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美国的《九十年代的挑战》一书中指出:“在不断变动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门或一套课程可供不可见的未来使用,或可供你终身受用。现在需要的最重要的技能是学会如何学习。”因此,物理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更应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物理的过程。物理教学,原本就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当前物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教师教法的探讨轻学生学法的研究的现象,这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从而实现素质教育是极为不利的。实践证明:学生学物理效率的高低、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因此,我们不仅应重视教师教法的探讨,更应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研究。新课改更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过程,毕竟,科学过程是科学家们从事科学活动的智力劳动过程。把科学过程与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引入物理课程,不仅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能领略前辈大师的研究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得其精髓,有所借鉴。所以,物理课程不应该把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擦去,科学家们曲折顽强而又闪烁着智慧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过程,不能被公式和逻辑的面纱遮盖。离开了引向结果的方法过程,而只追求赤裸裸的结果,就等于没有结果。

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我们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中学物理学习方法应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方法,如:观察、实验、预习、听课、做笔记、思考、作业、考试的方法等;二是学生整理知识的方法;三是学生记忆的方法;四是学生运用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如等效法、联想法、类比法、化归法、外推法等一般科学方法,再如临界问题分析法、动态电路分析法等具体解题方法;五是学生选择合适学法的方法,如学生如何选择合乎自身学习特点的记忆方法、做笔记的方法等。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决非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把自己视为激发、鼓励、促进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引导者、促进者、咨询者、支持者,应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探索的导航者”。学生则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自我调控,主动接受教育影响,通过一系列的自主学习活动,积极地把书本上介绍的科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用于实践。

教师与学生都要认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教师如果能指导学生掌握一套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必然会喜欢物理并能够顺利适应高中的物理教学。

三、注意性别差异,消除性别差异心理

虽然学生存在性别差异,但是要让他们都明白:每个人的大脑生理结构都是相同的,不存在思维学习上的差异。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女生处于劣势不是绝对的,不应盲目自卑,通过努力,女生也可以取得优秀的成绩,比如,2007年全国各省的高考状元绝大多数是女生。所以,教师要多通过事例与学生交流、沟通,多给女生以充分的鼓励,树立其自信心,消除过重的心理压力,让其明白“人人是可树之人”,绝不放弃与轻视任何一个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信心学好物理。

以上我们针对高中学生学习物理感觉较难的主客观原因,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建议,我们认为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循序渐进、因势利导,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及各个方面的能力,使其养成好的学习方法;同时,当学生在物理学习上遇到心理障碍时,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帮助他们尽早克服,使他们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的过渡期。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关注教育的发展、重视学生的成长、思考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并想法解决,必将取得师生的和谐发展、共同进步,教育事业的明天也将会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物理教师培训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2007.

高中学生论文范文篇3

【论文摘要】物理学是一切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来源于生活实践又应用于生活实践,对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青少年来说,它可以揭开大千世界的奥秘,又可以使他们志向高远,憧憬未来,应该是学生们最为钟情的一门课程。然而,有时它竟是学生最为恐惧和头疼的课程,本文重在解决高中学生学习物理时出现的问题。

经过多方面的调查研究、沟通交流,发现绝大多数的高中学生,在谈到高中学习时,都反映高中的物理是所学科目中最难的,高中学生学习物理感觉较难的原因主要有:初、高中物理教材研究的内容、深度及初高中物理学习方法的要求不同,是学生感觉较难的客观原因;物理学习中没有斗志、毅力,不自信、心理素质差及学生的性别心理不同,是学生感觉难学的主观原因。作为物理教师对此问题如果认识不清,将直接影响学生高中三年的物理学习,也难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通过对学生学习中存在原因的研究,作者总结出解决方案如下,以供大家参考:

一、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科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情商

首先,教师要使学生对学习物理有兴趣、有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活动最易从兴趣出发,教学中若不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便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对概念、定理和重要定律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这就必然导致学生做不好题,对物理感到头痛,学习情绪低落,成绩自然无法提高。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学生的智力比作种籽,他说:“只关心种籽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种籽喂麻雀。”因此可知,兴趣和很好的动机,能够很大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并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改变一讲到底的做法,而是根据教学目的,通过“设疑”、“析疑”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课堂讨论,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激励学生不怕挫折,勇于前进;要“思学生所想,解学生所难,料学生所错,投学生所好”。

其次,注重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新课改中物理实验的教学加重了,演示实验可以使他们“眼见为实”,学生实验更使他们有自己动手的机会,课外小实验又有趣,学生都比较乐于参与。经过调查,实验是深受学生欢迎的,良好的实验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并且简单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可以给学生亲切感,消除对物理学科的畏难情绪。

再次,加强多媒体的应用。多媒体技术服务于教学主要有以下优点:(1)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有机结合,多种感官刺激,易于激发学生兴趣。(2)传输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可随机调节,以及操作的可重复性,易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3)交互性强,有益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推动社会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新课改下以多媒体技术为灵魂的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赋予传统教育以新的内涵。

认识到学习兴趣、学科情感对物理教学的重要性并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学生就会早日进入物理学习的正轨,主动克服物理学习的困难,教与学也就更加相辅相成了。

二、重视与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西方一位颇有名气的学者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写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美国的《九十年代的挑战》一书中指出:“在不断变动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门或一套课程可供不可见的未来使用,或可供你终身受用。现在需要的最重要的技能是学会如何学习。”因此,物理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更应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物理的过程。物理教学,原本就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当前物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教师教法的探讨轻学生学法的研究的现象,这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从而实现素质教育是极为不利的。实践证明:学生学物理效率的高低、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因此,我们不仅应重视教师教法的探讨,更应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研究。新课改更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过程,毕竟,科学过程是科学家们从事科学活动的智力劳动过程。把科学过程与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引入物理课程,不仅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能领略前辈大师的研究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得其精髓,有所借鉴。所以,物理课程不应该把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擦去,科学家们曲折顽强而又闪烁着智慧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过程,不能被公式和逻辑的面纱遮盖。离开了引向结果的方法过程,而只追求赤裸裸的结果,就等于没有结果。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我们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中学物理学习方法应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方法,如:观察、实验、预习、听课、做笔记、思考、作业、考试的方法等;二是学生整理知识的方法;三是学生记忆的方法;四是学生运用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如等效法、联想法、类比法、化归法、外推法等一般科学方法,再如临界问题分析法、动态电路分析法等具体解题方法;五是学生选择合适学法的方法,如学生如何选择合乎自身学习特点的记忆方法、做笔记的方法等。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决非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把自己视为激发、鼓励、促进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引导者、促进者、咨询者、支持者,应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探索的导航者”。学生则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自我调控,主动接受教育影响,通过一系列的自主学习活动,积极地把书本上介绍的科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用于实践。

教师与学生都要认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教师如果能指导学生掌握一套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必然会喜欢物理并能够顺利适应高中的物理教学。

三、注意性别差异,消除性别差异心理

虽然学生存在性别差异,但是要让他们都明白:每个人的大脑生理结构都是相同的,不存在思维学习上的差异。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女生处于劣势不是绝对的,不应盲目自卑,通过努力,女生也可以取得优秀的成绩,比如,2007年全国各省的高考状元绝大多数是女生。所以,教师要多通过事例与学生交流、沟通,多给女生以充分的鼓励,树立其自信心,消除过重的心理压力,让其明白“人人是可树之人”,绝不放弃与轻视任何一个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信心学好物理。

以上我们针对高中学生学习物理感觉较难的主客观原因,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建议,我们认为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循序渐进、因势利导,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及各个方面的能力,使其养成好的学习方法;同时,当学生在物理学习上遇到心理障碍时,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帮助他们尽早克服,使他们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的过渡期。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关注教育的发展、重视学生的成长、思考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并想法解决,必将取得师生的和谐发展、共同进步,教育事业的明天也将会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高中学生论文范文篇4

然而,有不少问题的解答,同学发生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以致学生无法解决,而是其思维形式或结果与具体问题的解决存在着差异。因此,研究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对于增强高中学生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原因

根据布鲁纳的认识发展理论,学习本身是一种认识过程,在这个课程中,个体的学是要通过已知的内部认知结构,对“从外到内”的输入信息进行整理加工,以一种易于掌握的形式加以储存,也就是说学生能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最有效的旧知识来吸纳新知识,即找到新旧知识的“媒介点”,这样,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导致原有知识结构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使学生获得新知识。

但是这个过程并非总是一次性成功的。一方面,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基础)或不能觉察到学生的思维困难之处,而是任由教师按自己的思路或知识逻辑进行灌输式教学,则到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当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不相符时或者新旧知识中间缺乏必要的“媒介点”时,这些新知识就会被排斥或经“校正”后吸收。

因此,如果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如果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其新旧数学知识不能顺利“交接”,那么这时就势必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知上的不足、理解上的偏颇,从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就会产生思维障碍,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二、高中数学思维障碍的具体表现

由于高中数学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作为主体的学生的思维习惯、方法也都有所区别,所以,高中数学思维障碍的表现各异,具体的可以概括为:

1.数学思维的肤浅性:由于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一些数学概念或数学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深刻的去理解,一般的学生仅仅停留在表象的概括水平上,不能脱离具体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自然也无法摆脱局部事实的片面性而把握事物的本质。由此而产生的后果:1〉学生在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只顺着事物的发展过程去思考问题,注重由因到果的思维习惯,不注重变换思维的方式,缺乏沿着多方面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2.数学思维的差异性: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尽相同,其思维方式也各有特点,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数学问题的认识、感受也不会完全相同,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偏颇。这样,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一方面不大注意挖掘所研究问题中的隐含条件,抓不住问题中的确定条件,影响问题的解决。

3.数学思维定势的消极性:由于高中学生已经有相当丰富的解题经验,因此,有些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某些想法深信不疑,很难使其放弃一些陈旧的解题经验,思维陷入僵化状态,不能根据新的问题的特点作出灵活的反应,常常阻抑更合理有效的思维甚至造成歪曲的认识。如:刚学立体几何时,一提到两直线垂直,学生马上意识到这两直线必相交,从而造成错误的认识。

由此可见,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注重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就显得尤为重要。三、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突破

1.在高中数学起始教学中,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指导学生提高数学意识。数学意识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对自身行为的选择,它既不是对基础知识的具体应用,也不是对应用能力的评价,数学意识是指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该做什么及怎么做,至于做得好坏,当属技能问题,有时一些技能问题不是学生不懂,而是不知怎么做才合理。

3.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应是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而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包括结论、例证、推论等对于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使学生暴露观点的方法很多。例如,教师可以与学生谈心的方法,可以用精心设计的诊断性题目,事先了解学生可能产生的错误想法,要运用延迟评价的原则,即待所有学生的观点充分暴露后,再提出矛盾,以免暴露不完全,解决不彻底。

有时也可以设置疑难,展开讨论,疑难问题引人深思,选择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不能正确运用的知识或容易混淆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从错误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学生的印象特别深刻。

高中学生论文范文篇5

一、英语阅读驱动下开展英语写作教学的原则

1.信息与学科并重原则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部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学生能够对课本上的知识充分了解和掌握,而且还要学会学以致用。为了能够有效贯彻新课改的精神,高中英语教学在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就要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不断扩展新的知识,比如说让学生接触大量的英文报刊、歌曲、电影以及游戏等,让学生自行选择喜欢的方式去进行英语阅读。同时,教师对于学生搜集信息的方式应该多多加以鼓励,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如果学生喜欢英文游戏,那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依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游戏;如果学生喜欢英文电影,那么可以开展英文电影主题鉴赏。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会使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本内到课本外的原则

一般来说,学生在刚刚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都会对英语阅读和写作产生一种畏惧心理,这主要是由于学生词汇量不够丰富,语法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而导致的。为了将学生这些心理消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遵循课本内到课本外的原则。也就是说,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时候,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先对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了解和掌握,在有一定的基础之后,再慢慢接触课本外的知识。比如,在对课本内的文章进行学习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中的情境,阅读与其相类似的文章,慢慢展开阅读量。由于学生有课本这个情境的基本保证,至少遇到不明白的问题的时候,可以通过课本来加深了解。这样,学生在对课本外的知识进行阅读的时候,就不会显得手足无措,心理压力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减轻。

3.学生互相交流合作原则

任何一种语言学习都离不开交流,英语的学习也是一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多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互动的机会,让学生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将知识点慢慢掌握,而且在实际应用的环境下,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会更加扎实。同时,在不断交流中,通过观点与观点的交流,学生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找出自己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此外,在交流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情感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从而能够帮助学生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进行进一步提升。

二、如何在英语阅读驱动下有效开展英语写作教学

上文提到,阅读和写作是构成英语教学的两项重要内容,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因此,教师如果想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注重二者教学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完成英语阅读驱动下的英语写作教学。

1.创设一个情境

兴趣对于学生学习英语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如果想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英语阅读中,首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开始授课之前,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对于情境的创设应该遵循以下几点:首先,创设的情境要与教学内容有所关联;其次,创设的情境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让学生感觉比较熟悉;最后,创设的情境要能够将所学知识点充分体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的同时,提高学生语言知识的内化与外化。

2.归纳章架结构

高中英语教学不单单是要培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在对文章进行阅读的时候,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对文章的章架结构进行归纳。比如说,学生在对某篇文章阅读之后,觉得这篇文章好,那么这篇文章到底好在哪里呢?哪些句子让你觉得受益匪浅呢?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能够阅读材料,而且还要学会鉴赏材料,最后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比如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布置任务如下:要求学生以此为主题,根据相关资料,分成若干个小组来对文章进行具体分析,从而指出每篇文章的重点,用这种方法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的解析了解英语的特点。

3.独立创作作文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学习,相信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词汇量,而且对英语语法、句型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布置一个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来展开写作。写作完之后,可以让学生彼此将作文交换更改,最后一起评出最好的作用,并在课堂上进行朗读。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且还能够让学生相互取长补短,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英语教学中,阅读和写作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阅读是语言的输入,而写作则是语言的输出,两者虽然相互对立,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尝试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意识地训练和强化,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作者:鹿彤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二十三中学

第二篇

制约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因素

1语言因素

学生掌握词汇量的大小是制约部分学生阅读能力的根本原因。没有足够的词汇量就无法从所读的材料中准确地理解原文内容,所以词汇量是阅读理解的关键。有不少学生拿着英语词汇手册死背一些单词符号,这对阅读帮助并不大。学生在阅读理解中生词太多,即使词法和语法掌握得再好,也无法理解文章的内容。时间久了学习者便会失去对阅读的兴趣和对学习的信心。

造成阅读能力薄弱的又一重要因素就是语法的掌握。语言知识和技巧是主要的语言因素。语言知识包括词汇和语法的掌握情况;语言技巧包括阅读能力的掌握与运用。很多不良的阅读习惯都是因为词汇和语法的掌握不好而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中学时期学生虽然学完了基本的语法知识,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较好地掌握了,对于那些掌握较差的学生而言文章的理解有很大的障碍,也直接影响了阅读理解的速度。

2非语言因素

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能对阅读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的通常都是学习者情感方面的因素。如学习者对学习的热情度高,便可产生较强的内驱力,相反对学习没有投入情感,也就很难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潜力和积极性。因此,在英语学习中情感因素是很重要的一项,也会极大地提升学习者的阅读水平。文字辨认不是阅读,阅读并不是单调的信息传递以及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心理上有个活跃的变化过程,在过程中从头到尾学习者应保持主动的状态。即:阅读的念头、阅读的期望、对阅读有深厚的兴趣、发自内心想去阅读。有坚定的意志力以及十分的自信去寻找正确的文字信息,能够坚持到最后并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愉快、无压力、无心理负担的情况下进行训练。学习者可以迅速而正确地找到相关信息;在学习者处于烦躁不安、缺乏自信的颓废状态下,寻找信息的过程中就会产生阻碍、烦躁、不安、焦虑、害怕等不良情绪,会极度影响学习者的英语阅读能力。而不良情绪产生是有很多原因的:或是学习英语很久而英语阅读能力并没有显著地提高,故而对自身的阅读能力缺乏信心;或是急于速成,对自身期望过高,对学习英语的艰难性了解不足,不能摆正心态去对待所遇到的阻碍和挫折;或是不清楚学习的规律,没有弄明白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没有一个好的阅读习惯会影响阅读能力,很多学生不注意阅读习惯,结果没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例如:①有的学生阅读文章习惯把一篇完整的文章拆分成一个个的语法单位或单词,再对其分析;②有的学生习惯用笔指着单词在心里逐个默读;③有的学生把一篇文章或句子逐个翻译成中文再阅读;④很多学生习惯遇到生词就去查字典,想把文章中每个单词的意思弄准确,时间久了就会影响阅读的理解和速度。这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就会影响阅读能力的提高。

英语阅读不光是词汇和语法这两方面,阅读理解涉及到的方面很广,比如各地的文化差异。某些词语概念基本相同,意义其实是表达当地的文化特色。内容一般涉及社会和文化、环境保护、科普常识、教育制度、历史人物等。把握这些知识对提高文章阅读速度和理解有着重要影响。

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对策

1扩大词汇量

提高英语阅读水平的关键要素就是掌握足够的词汇量。多阅读,在阅读中积累词汇的同时还可以扩大知识面。对于很多死记硬背的学生要学习一些构词规则,也要在平时生活中多看报纸、杂志、新闻等,经常记录添加词汇,养成边阅读边记住词汇的好习惯,扩大词汇量。也可以随身携带一本字典,用它来查找生词并记牢。还要适当阅读一些小故事、生活常识和关于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文章来扩大知识面。

2提高语法能力

掌握了一定的词汇还要提高语法能力。语法包括词汇和句法,语法能力是指语法知识的能力以及对构词法和标点符号等方面的掌握和运用。好的语法能力能很好地帮助克服阅读中词汇的障碍。抓住文章的核心分析理解掌握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关系。

3强化阅读技巧,培养正确的阅读方式

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因此学生必须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技巧。平时阅读时应该通过眼睛获得文字符号信息,避免唇读、默读或指读等不良阅读习惯。多做阅读训练,提升阅读水平和速度。阅读时要尽量不要依赖字典,学会根据构词法和上下文来推测单词意思。每篇文章都有一个中心思想,每个段落里常有一个主题句表达这个段落的中心思想,其他句子围绕主题句而发展。要抓住中心思想和主题句分析理解文章,可以通过阅读每段主题句来了解段落大意,从而把握整篇文章的大意。培养一个快速阅读的好习惯,确定好阅读目的直接影响阅读的速度。

4培养英语阅读兴趣

现在很多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是:英语根基不扎实,语法基础不牢靠,词汇量相对有限;英语是一门外语,没有优秀的适用环境,再加上以前英语学习的失败经历,学习者很清楚自己的英语实力,许多学习者从内心就放弃了英语。笔者认为,在阅读训练中应该创造一个愉悦轻快的学习环境,在阅读内容的改动上,可采用“易——难——易”的过程,帮助学习者树立信心,克服不良情绪,改变盼望答案、依靠老师讲解的消极做法,鼓励学习者独自阅读,独自思考,挑起学习者的积极性。

5树立自信心

首先,学习英语要有信心,这是做任何事成功的基础。其次,学习英语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慢慢来,由简单到困难。先从简单的英语阅读理解题开始,建立学习成功的经验,对求知好学的期待有很大帮助,鼓励自己坚持学习英语的热情。最后,必须要清楚学习是一个迎难而上的过程,所以要逐渐加大做题的难度,让自己逐渐树立信心。

6情感教学

在课堂上老师教课要着重注意调动学习者自己的阅读兴趣,老师才能让任务型的阅读变成学习者的自主阅读行为,这样的好处就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情感教学最基本的定义就是指老师在着重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也要尽情发挥情感因素的主要作用,从而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换种说法就是,在英语教课中要“以生为本”,有意识地调动和鼓励学习者有利于学习英语的积极向上的情感因素,并培养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目的、信心,加强英语教课的效果。在课堂教课中。老师应该让学习英语不好的学习者多多发言,鼓励他敢于张嘴说英语。假设学生感到了老师对自己的关注,会自发地感谢老师,从而产生很强的学习劲头。

7加强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每一篇文章都是由句子组成,每一段都有不同的含义,彼此之间有紧密的关联,包括逻辑关系。因此在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要想快速知道文章想表达的内容和作者想表达的观点,就要求学习者在平常的时候多阅读,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边阅读,边思考,读完了文章内容也大概明白了。否则的话,不能正确理解文章表达的含义,在做阅读理解题的时候就会选错答案。因为语言是逻辑思维的连接点,所以每次练习阅读也是一次思维的练习,不要为了阅读而阅读,而要去加强训练自己阅读的逻辑思维,才能提高阅读的正确性和连贯性,最后做出正确的选择。

高中学生论文范文篇6

根据市局德育工作要求与学校关于“自主创新,主体发展”的办学理念,德育工作将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师德建设年为契机,帮助学生树立为人之德,为事之德,立身之德。通过以“班级文化陶冶模式”的构建,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以人文精神的养育为突破口,整合德育资源;以班主任目标管理考核评估,落实班主任岗位责任制;以强化自我规范、自我发展的过程养成教育,创设一职中高中“自主创新、主体发展”健全人格培养为特征的德育管理新格局。

二、工作目标

1、以“班级文化陶冶德育模式构建”为载体,拓展德育内涵和视角;通过选择班级文化特色,制定班级文化建设目标,设计团体活动的实践程序,研究班级闪光点,抓住薄弱点、寻找突破点,形成学生“自我要求、自我调整、自我约束、自我评价”的良好班风与学风,创设弘扬民族精神和城市精神的校园文化。

2、以个人“学习化”建设管理为基础,自我评价与反思,唤醒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领悟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研究、质疑批判、认真作业、提高作业优秀率中获得自身需求的满足,以此产生深入求知这种强烈欲望的学习方式,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责任心,形成稳定的心理定势与行规准则的内化要求,以良好的学风建设优良校风,确保违纪率控制在最低点,严重违纪率控制为零,杜绝案发率。

3、以班主任队伍建设为基地,落实班主任岗位责任制,进一步深化班主任常规工作达标要点的实施,通过对班级工作全方位考核班会课的规范运行与班主任手册的规范记载,促使班主任常规工作达标质量明显提高,为形成一支优秀班主任队伍夯实基础。

4、以对学生自主能力和自主意识的培养为抓手,充分发挥“四自教育”校本课程的作用,研究和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与德育管理的操作体系,积极探索班级主导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和内涵,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实现班级间、年级间与学生间均衡发展的策略目标。

5、进一步深化家长学校建设;通过家委会、家长会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保证德育工作的立体化教育落到实处,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整合。

三、工作计划

(一)完善制度建设,规范工作职责

1、进一步完善德育处规章制度。为适应新时期教育的要求,做好德育各项工作,从今年三月份,德育处全体人员统一了思想,结合我校实际,重新制定、修改和完善了德育处各项规章制度,如:《一职中高级中学安全条例细则》《06年德育处工作计划(上、下)》《德育处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等,使一职中高中德育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等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2、在每周一,德育处都要对学生进行广播宣传,强化安全意识,印发宣传材料,包括:《致家长一封信》、《家长通知书》、《一职中高中学生仪表规范要求》《学生日常考核扣分标准》等。

3、每月确立德育教育主题。在制定每学期《德育处工作计划》时,每月确立一个教育工作重点。每月安排两次主题班会,每次班会的主题在学期初随计划下达到班级。这样,使我校德育教育有系统性、连续性和深入性。

4、每周一召开德育处例会,总结上周情况,布置本周工作。

(二)尽心竭力,加大管理力度

1、克服困难,讲求奉献。学生日常表现直接反映了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更折射了学校的实际面貌。一职中高中学生多,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因而德育处的工作多而杂,偶发事件多。为了预防和处理好各类事件,德育处主任和各位老师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每天早7点前到校,中午值班同志两点到校,时常工作到晚上八、九点,周六周日都不休息。处理难题时,有时还受到辱骂,由此可见,德育处工作的艰难。经过大家的通力合作,使德育处的工作能顺利的完成。

2、耐心细致,做好学生和家长工作。凡是德育工作,人人出谋划策,特别是细节问题,考虑周全,避免漏洞的出现;凡是学校要用的材料都积极准备好;凡是领导交代的任务,都能不打折扣地完成。特别是处理一些违纪学生时,全处同志相互支持,群策群力,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之内心受到震动,从根本上认清自己的缺点,努力改正,从而使工作做到有理有据,力求尽善尽美。从全年《德育处工作日记》看,里面记载着全处全年共与学生谈话近三百次,与家长谈话一百三十多人次。

3、德育处每天组织巡查组教师检查各班上课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一天一小结,一周一汇总。为班级管理提供了帮助。

4、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教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对后进生进行帮教、转化工作。这些活动不空洞,有实效,对后进生的转化起了积极的作用。

(三)加强培训,造就一支得力的德育队伍

班主任是学校管理的主力军,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是沟通学生与学校的桥梁,要想取得满意的管理效果,必须注重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全面提高班主任的素质。

1、加强班主任培训,提高德育质量

由于我校教师队伍年轻,教育教学经验不足,因而加强班主任培养是当务之急。本学年,德育处共进行了多次大型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培训会,使班主任受益匪浅。同时,各年级结合本年级的特点,也多次召开班主任培训会,提高了班主任教育能力。公务员之家

2、定期召开班主任会(每周一)。工作有布置、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

3、与班主任谈话(做工作)共120余人/次。特别是期末阶段与预聘的班主任分别进行了谈话,为班主任工作的顺利交接创造了条件。

4、组织和安排巡逻队成员在上、放学时间,认真检查学生遵纪情况,纠正各类违纪事件,特别是制止了多起校外人员到校寻衅滋事,确保了校园的平安。

此外,对学生会成员加强管理和要求,使他们增强了责任意识,成为课间纪律管理者。

经过全体同志的努力,学生形象有了极大改观,学校面貌为之一新。各种违纪现象大量减少,学生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四)开展各种活动,实践育人

1、每月确立一个工作重点,十二个月,月月有教育主题。

高中学生论文范文篇7

当今的中学生,都是改革开放后成长的,他们思想敏锐,勇于进取,对责任意识的理解有着一定的认识,表现出青年学子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果对他们的还仅仅停留在“训导”“灌输”等方式上,注定要失败。高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强烈的责任意识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使高中学生将自己成才、个人命运与社会、国家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把自己培养成为受社会欢迎的合格人才。但是由于高中学生自身意识发展水平,社会变革及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综合因素的,他们缺乏实干精神,重视自我需求,自我发展,却极少关心社会,关心他人。近几年来,高中学生责任意识呈现出低于其角色职责要求的弱化倾向。因此,培养高中学生责任意识这一课题在当前抓公民道德建设和思想工作中是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责任意识培养的背景:

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在基础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人的问题,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上海市二期课改对本市中学生的素质提出如下要求:有强健的体魄,有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兴趣,有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有开放的意识和文化包容态度。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发现问题,能收集、加工、处理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而“责任意识”则是文明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朋友、对家庭、对自己负责的人,那么,我们的素质教育就取得了成功。

三、责任意识弱化的具体表现:

(一)自我意识浓重、个人责任淡化

一些学生平时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乐于助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对社会要求过高,对自己要求低;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奋斗、个人发展,集体和协作观念、服务和奉献精神不足。在社会活动中,愿当主角,而不愿当配角,不愿做重复性、输出性工作,总担心自己被埋没、被大材小用、把个人得失看得过重。曾有学者作过抽样调查,18.5%的学生赞同“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又有11.4%的学生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天经地义”。

(二)公德、纪律意识低下,角色责任弱化

作为新世纪高中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和职责。然而,一些高中学生学习风气不浓,厌学现象严重,混日子、混文凭的大有人在,因此出现作弊,有的学生将破坏公物视为儿戏,用水不关水龙头,人走灯不关;“厕所文学”、“课桌文学”等文化垃圾屡禁不止。

(三)、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错位

责任感是人们所体验自己对社会或他人所负的道德责任感情,青年学生因长期沉浸在家庭的关怀中,形成对自己以及家庭比较明确、强烈的责任意识,并随着进人高中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加以强化,但因其认识水平的局限及社会交往的贫乏,使之在高中阶段并未使这种责任意识的内涵、外延得到扩大和深化,不能把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统一起来,这种缺乏社会责任的责任意识,过分强调自我的人格缺陷,导致青年学生责任意识的狭隘和近视,摆不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为好心不得好报,于是个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人对事都比较冷淡,自私自利。当二者发生利益冲突时,更多的强调自我需要,忽略甚至抛弃社会责任,表现出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严重错位。

四、责任意识培养的实施体系:

主题:对己讲自尊,对人讲尊重,对事讲责任,对社会讲奉献。

1、学生发展的“五个阶梯”目标:

目标阶梯之一:对自己负责。培养自尊、自信、自律、自主、自强的意识。

目标阶梯之二:对他人负责。尊重与接纳他人,富有爱心与合作精神。

目标阶梯之三:对集体负责。主动关心爱护集体,珍视集体的荣誉,解决参加集体事务和各项活动履行应尽的义务,学会共享,主动为集体发展尽职。

目标阶梯之四:对家庭负责。尊老爱幼,为父母分忧,营造温馨家庭氛围。

目标阶梯之五:对和国家负责。勤奋和努力工作,讲爱心与奉献,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爱护环境,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报效祖国。

2、责任意识培养的重点序列和操作载体:

第一层次:感受现实,增强学习责任感。了解社会关爱,奋发努力学习。操作载体:新生入学(军训、行为规范教育);访谈有关人士(校内:班主任、任课教师、年级组长、教研组长、中层干部、校级领导。校外:政府官员、社会贤达、家长代表等),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了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对人才的呼唤,思考对自己、对它人、对社会负责的人生设计;参加党课学习,开展党章学习小组活动。

第二层次:从小事做起,在岗位上体验对他人的责任。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竞争岗位(设立多层面工作岗位,让每一位现实都能早道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培养主人翁的负责精神);岗位评价(从社会服务、行为规范、学习等方面评优表彰)。

第三层次:欲长辈对话,理解家庭责任。呼唤真诚的理解,渴望亲情的牵手。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营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谐互动的教育形态。学生与家长书面交流、直接对话(节假日、双休日做家务等活动进一步沟通两代人的情感,体验位家庭尽责的愉悦,并把学习与承担家庭的责任联系起来。)

第四层次:在对“二期课改”的思辩中,坚定对生活的责任意识。直面教育改革,增强人生能力。开展“二期课改”大讨论、(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学生和老师都是知识的共同构建者,提倡接受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与性学习的融合。)读书征文活动、读书报告会,开拓视野,提高鉴赏品位,反思人生感受。

第五层次:探究生命的意义,明确生活责任。关注祖国和人类的命运,让小我融入社会根据学生是毕业班特点,以做全校榜样为目标,设计活动;提倡助人为乐的风尚,鼓励学生个体对生活的关注,对学习困难同学的关心,带着对生活的不同理解,独自走向社会,走近弱势群体。

第六层次:走向明天,将自我责任和社会责任融为一体。履行公民权利,承担公民责任。18岁承认仪式。共青团致辞、前辈的祝福、成人的心声、党的祝愿以及宣读成人誓词等,以高年级的姿态,为校风建设承担更重的责任。毕业班特色教育活动。

五、责任意识培养应遵循的原则:

1、性原则:21世纪的教育的突出特点是着眼于个体的健全发展,包括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趋势决定了我们责任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将来能立足与生存于社会的品质;培养学生的个人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2、科学性原则:任何一种发展目标的制订都要有科学性,责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的制订要遵循教育和人的发展学说的,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对每一个年级段的学生提出的责任教育目标,都要遵循教育学和心的科学规律,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

3、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即责任教育目标的制订要体现教育体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层次。制订各个年级段的目标时,既要注重阶段目标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又要注重各阶段目标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4、操作性原则:即目标要有可行性,能够根据各阶段的目标制订相应的教育内容,设计出具体、可行的教育方案。

5、渗透性原则:即对学生的责任感的培养,不能停留于口头的说教,而应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中,渗透到学校管理中,渗透到平时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课堂教学中去,渗透到学校开展的活动中去。

高中学生论文范文篇8

一、在外语教学中有的学生听力差,其主要原因有三方面

其一来自学生,即学生不重视听,很少花时间去练习。其二来自教师,只重视外语知识(语音、语法、……

二、在学生听力理解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语言问题

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发音、充足的词汇量及相关的语法。因为听力是听和理解的总和。听力理解过程是人们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具体问题有:语音障碍。有些学生刚开始学习时就没有掌握单词的准确发音,特别是对同音异义词难以辨别。英美语音差异,英美英语除了在词汇上有差异,在语音上也不尽相同,有些读音差别还相当大。我国英语教学基本采用英国语音教学体系。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美音教材逐渐增多并有流行趋势,有些学生因不熟悉英美语音差异,就产生了听力障碍。语速障碍,中学生平时学习都以课文磁带为准,速度较慢,如果再遇到一些语速较快的连读、弱读、重读、爆破、重音转移等有关语音语调变化的听力材料,便无所适从,所以平时训练时就应该循序渐进,逐步向大纲要求过渡。词汇障碍,学生英语词汇量大小,掌握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听力理解。

(二)文化背景知识问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搞好听力必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英美历史和语言文学知识。同时,还需了解和熟悉一些英美国家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及生活方式,如果这方面知识贫乏,就会影响听力。文化背景可分为两大类: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主要包括社会文化习惯和民族文化特点的交际用语和词汇,比如姓名(Name)、打招呼(Greeting)、感谢语(Thanking)、告别(Farewell)等,中西方表达不尽相同。

(三)母语干扰的问题

许多学生在听到一段语音信息以后,常受母语干扰,习惯用中文逐字逐句翻译出来,不能直接将语音信息转化为一定的情景,不能直接用英语进行思维,因而影响了反应速度和记忆效果。

(四)听力习惯问题

听力主要目的就是弄懂所听材料的基本思想。在听的过程中要尽量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不要力图把每个词、每个句子都听懂,每遇到不理解的单词和句子时就停下来思索,就会跟不上语速。

(五)心理因素的问题

听力理解过程也是较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心理学认为,当人的情绪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时,就易产生恐惧的心理,从而使原来可以听懂的内容也受影响。另外,外部环境也有影响,如在教室、语音室与户外听的效果不一样。

(六)逻辑思维问题

听力理解过程也是学生对所听材料内容的联想、判断、记忆、分析、综合等的协同工作过程。听者对所听材料做出的反应快慢及准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所听材料的储存记忆。这样就需要听者运用归纳、综合、分析等能力把材料中有意义的信息进行长时或短时储存。

三、训练学生听力的策略

(一)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

首先要把好语音关。音标基础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语音、语调的好坏。其次注重朗读技巧的训练和培养。最后要鼓励学生多记忆单词。词汇学习要边学边记,最好是根据拼读规则来记忆。

(二)创设情景,营造生动活泼的听力氛围

教师可利用丰富的表情,必要的态势语,帮助学生去理解。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经常进行视听结合的训练

把眼看和耳听结合起来,训练学生听英语可帮助学生进行形象思维,促进学生耳听意会。高中英语新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实物图示。在每单元对话教学中可采取视、听结合的方式,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同时重点突出学生的听说能力。

(四)加强英语课堂听力教学力度

尽量用英语授课。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用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语言组织教学,可适当运用母语。

让学生多做如下练习:听音表演,教师播放录音或范读听力内容,学生根据相应信息作出相应的动作和表情。听音跟读,教师在播放听力内容的同时,让学生模仿录音跟读并反复练习。听音回答,在播放听力材料之前,教师提出若干道相关问题,然后放音,听一、二遍之后要求学生在听清的基础上做出回答。听音听写,第一步是听录音或教师朗读材料,学生只是听,不写;第二步教师按照意群朗读一遍,学生跟写;第三步是教师朗读第三遍,使用正常的语速,学生检查听写。听音复述,要求学生根据听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转述。这是一种在听力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再创造活动,比较适用于高中学生。听音讨论,当学生通过两次对文章的感知之后,教师可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训练题,然后再分组讨论答案。通过讨论,可相互补充,相互帮助达成共识。如遇争论不一的问题,教师可让学生再听有关材料的相关内容,直到听懂为止。

(五)开辟课外练习听力的天地

听对话、课文原声录音磁带。

听自己朗读,课文的录音,相互比较,找出差距。

定时收看电视英语小节目,于情景中培养听力。

成立校园广播站,用英语播放学生熟悉的东西,好人好事,生活故事,校外见闻,力求短小精悍,浅显易懂。

高中学生论文范文篇9

1.1高中生德育教育要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教育有机结合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教育是高中生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道德的内容都是不同的,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教育则是德育教育的核心,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教育,但是当今的高中学生,由于迫于高考的压力以及其他原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蕴涵的科学世界观的理解非常的浅薄,这样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如何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识,并且依据于此建立起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就显得非常的不足,因此德育教育要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相结合,使学生理解掌握基本原理和蕴含于其中的科学的方法,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其以实践为源头不断创新的理论品质。

1.2高中生德育教育要和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观点,德育教育归根到底最后是通过一定的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的,高中生的德育教育也不能空谈理论,这样只会是纸上谈兵,毫无用处,而是要将德育教育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去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并分析这些需求的心理源泉,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理想。

1.3高中生德育教育要和情感教育有机结合

德育教育的对象是人,人都是有情感需求的,情感关怀既是人类的终极关怀又是人类的基本关怀,德育教育也要体现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在德育教育中情感的教育可以充当良好的催化剂,因此,道德需要的增强、道德行为的规范,其重要渠道就是道德情感的培养。

1.4高中生德育教育要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教育有机结合

德育教育和其他学科的教育并不是相互排斥的,相反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的过程中相互渗透,交叉作用,共同实现教育育人的目的,实事求是、坚持真理、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等是科学精神的范畴,而人文精神是关于“价值的知识”,这些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在德育教育的同时,对学生也要进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这与当前大力提倡的教育创新也是一致的,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融合剂。

1.5高中生德育教育要和经常性教育有机结合

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对学生持续的进行思想教育,短时间的集中教育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帮助,但是经常性的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教学中能及时地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消除他们思想中的困惑,使他们懂得立身做人的基本道理,从而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自我。

2.高中德育教育的实践

2.1转变教学方法和观念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德育教育的方法和观念也要随之改变,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德育教育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不能脱离实际,泛泛而谈,空洞乏味,而是要根据高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制定出教学计划,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为引导,鼓励学生勇敢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让师生能够平等对话,双方通过合作,一起探讨,完成一堂德育课。

2.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

教师是学生的表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其作风、习惯与处事的方法等都会让学生看在眼睛里、记在心里,“身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法,对他们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始终保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良好的师德风范和精神面貌去引导和影响学生。

2.3营造校园文化氛围,让环境育人

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能够体现一个学校的综合实力,更能使这一环境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学校不仅仅要有现代化的教学大楼,而且要有浓郁的书香味,其次,学校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氛围,学校可以在校园醒目的位置上悬挂横幅、条幅,时刻提醒每位学生“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努力拼搏一学年,美好回忆一辈子”,也可以让学生设计制作文明用语标语牌,或在学校的墙壁上悬挂着优秀教师或优秀学生自己创作的富有哲理性的警语,让它时时提醒、告诫学生[3-5],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积极奋进的气氛,不知不觉在行动和学习积极性上面也有所长进。

高中学生论文范文篇10

1.1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行唐县某中学高中二年级学生190名和另一所中学高中三年级学生200名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186名,女生204名。

1.2方法

调查工具为SCL-90症状自评表及自制的一般项目调查表。SCL-90共有90个题目,各题目为5级评分,0=无,1=轻,3=偏重,4=严重,每个因子分最高为4分,最低为0分。90个题目分为10个因子,分别代表不同类别的症状(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因及附加项目),通常因子分≥2分(小于3分)提示存在轻度不良反应,≥3分则提示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问卷同时调查学生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类型、父母间关系、住地社会风气、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的期望、父母的文程度和职业、被调查学生出生时情况等。

2结果与分析

2.1学生行为问题检出情况

共检出阳性38名,检出率为9.74%。

2.2不同行为问题检出率

轻度不良反应学生检出20名,检出率5.13%;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15名,检出率3.48%。

2.3学生家庭环境因素的比较分析

2.3.1父母的文程度和职业

非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别占63.02%和55.20%;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别占64.50%和52.41%;两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构成基本保持一致。父母职业统计结果是:非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行政领导、一般干部的分别占29.26%和13.53%,从事服务业、商业、工人、个体及其它职业的分别占58.53%和74.25%。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行政领导、一般干部的分别占30.61%和16.06%,从事服务业、商业、工人、个体及其它职业的分别占57.18%和71.82%。两组学生父母的职业分布亦基本保持一致。显示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与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没有直接关系。

2.3.2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的期望

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的期望要求达到出类拔萃水平的占18.41%,要求达到中等水平的占35.47%,要求一般水平占42.8%;而非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的期望要求达到出类拔萃水平、中上等水平、一般水平的分别占31.49%、45.03%和20.18%。显然非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的期望要高于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提示我们父母对孩子采取一致有效的教育方式,施加适当的学习压力,不会导致孩子行为问题,相反,如果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放纵,可能会使孩子自己支配的时间太多,缺乏明确的目标,对学生行为问题的产生会起到促进作用。

2.3.3家庭类型

非行为问题学生单亲家庭占5.86%,核心家庭占71.76%,大家庭占11.05%;行为家庭单亲家庭占3.76%,核心家庭占71.81%,大家庭占11.10%。从两组学生家庭类型构成情况看,对应家庭类型的构成保持一致,提示家庭类型与高中学生行为问题关系不大。

2.3.4父母关系

行为问题学生和非行为问题学生父母关系和睦的家庭分别占64.50%和77.84%,对应的非和家庭分别占23.25%和10.0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32,P<0.05),表明家庭中父母关系的好坏对学生的行为问题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3讨论

国内相关研究结果显示5.67%的中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城镇和农村中学生之间比较差异无明显。本研究结果显示,高中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9.7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男、女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调查的家庭环境因素中,结果显示学生的家庭类型、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的期望、父母的文程度和职业与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均没有直接关系,父母关系是影响学生的行为问题最重要的因素。

3.1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事件密切相关

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注重到他们对不同社会应激的反应,加强对中学生的健康教育,减少负性生活事件。同时,社会、学校、家庭应共同营造轻松的氛围,定期开展心理卫生讲座,针对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心里干预,以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2学校方面

从学校方面来讲,要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因为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有助于智力和学习潜能的发挥,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是完善人格的保障。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向学生传授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或方法,优化心理教育环境,使之适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另外,对待问题的学生要多给予宽容、温暖和关怀,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正确疏导、引导,帮助解决困难,矫正不良行为习惯,不应歧视、放任、漠视,让问题学生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健康成长。

3.3家庭方面

从家庭方面讲,要培养孩子正常的行为,父母应该尽力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关心爱护孩子,提高照料质量,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有安全感。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完全依赖的关系,注重感情的交流,使孩子感知家人的认可和存在的价值。

3.4社会方面

从社会方面讲,要创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人,也会受到社会的行为准则、价值趋向、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影响,所以社会应该创造环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互相理解、信赖、勉励,增强社会凝聚力,培养他们对和谐社会的信心和责任感,反过来,和谐社会有助于青少年的身心、智能的发展。这样学生的生活才会充实、快乐,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学校、家庭、社会是一个统一体,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只有学校、家庭、社会有机协调,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唐小丽,钱梅,盛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J].职业与健康,2005,9(21):1367.

[2]刘恒,张建新.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88.

[3]陈昌惠.应激与健康[A].沈渔邨.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8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