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3:54:37

中医

中医范文篇1

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看到,**中医药发展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是目前我市同全省乃至全国其他许多地方一样,存在着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总体不足,医疗日趋市场化和补偿机制不健全;不同地区之间中医药发展不平衡,中医药服务环境较差,中医药人才匮乏。二是我国加入WTO,中医药参与市场竞争必须有稳定的质量标准和产品的均一性作为保证,目前我们难以做到。三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有众多知名中医药产品,如何有效地保护中医药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是我们必须面临的问题。四是越来越激烈的中医药国际竞争和区域竞争,洋中药不断涌进我国;周边其他城市以雄厚的科教研实力作后盾,中医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五是面临中医药自身发展的挑战,由于中医药服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部分疾病尤其是急性病的诊疗效果不显著,因此在群众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中所占的比例仍然较低,中医药的服务领域在缩小、贡献率在降低、医疗服务功能在下降。另外,有关政策、法规和标准不尽完善,也影响了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和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

中共**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推动中医药的振兴和发展,召开了**省建设中医药强省大会,做出了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制定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实施纲要和中医药发展“**”规划,这是**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又一重大举措,必将对繁荣发展中医药事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过程中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抓住机遇,明确目标,充分认识加快中医药发展、振兴**中医药的重大意义

面对机遇和挑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审时度势,立足全局,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中医药强省的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提出争做建设**中医药强省排头兵的目标和要求。充分认识到建设中医药强省,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我市建立和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加快构建富裕和谐**的迫切需要;是发掘和发展**中医药文化、**传统中医药文化,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加快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大城市的迫切需要。总而言之,振兴**中医药,争当**中医药强省排头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狠抓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一)认真学习,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根据**省建设中医药强省大会的主要精神和工作要求,我市黄维国常务副市长、杨锡基副市长主持召开了有市卫生局、市经贸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市府办调研室等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专题工作会议,认真学习领会张德江书记讲话精神和《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等文件精神,统一思想认识,研究部署我市贯彻中医药强省大会精神工作。目前各项工作按计划有序开展。

(二)成立调研组,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我市成立了以市政府副秘书长为组长,由市卫生局、市经贸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要领导及市府办调研室主任等人员组成的调研组,分别对我市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和中药生产、流通业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讨论。市卫生局也多次组织**市中医院、**区中医院、顺德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高明区中医院以及各区卫生行政部门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进行专题学习和研究讨论。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草拟了《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现已下发各区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后将作为我市贯彻中医药强省大会精神,振兴**中医药的指导性文件。

(三)积极筹备召开贯彻落实中医药强省决定精神,振兴**中医药的动员大会。根据工作计划和安排,我市拟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纲、各有关政府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作为成员的振兴**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并拟于3月下旬组织召开“振兴**中医药,争当建设中医药强省排头兵”的宣传动员大会,会议将紧密结合建设中医药强省要求,对我市下一步发展中医药事业、产业和文化,进行总体部署,明确各部门职责、任务和工作目标,为建设中医药强省开好局,起好步。

三、突出重点、扎实工作,努力实现我市中医药的发展目标

以建设名院为重点,发挥龙头作用,带动全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创新机制建设“**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高标准建设**市中医院和顺德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以建设中医名科为重点,全面提升中医医疗水平,重点支持**市中医院骨伤科、**区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咳喘专病、康复科和顺德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专科等具有明显中医特色和优势的专科。进一步完善覆盖全市城乡的中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我市基层中医药卫生服务能力;以整合科技资源为重点,大力提高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以挖掘**中医药文化为重点,弘扬传统医药文化。

争取到2010年,全市中医药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较完善、医疗水平、尤其农村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中医药产业产值居全省前列,中医药人才队伍壮大、结构优化,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重点建设**市中医院、**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顺德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使之分别成为全国示范性中医院和现代化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一批全国(省)重点专科(专病);大力加强农村中医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建立较完善的中医药创新体系,研究开发一批大品种名中药;做大做强中医药制造产业及相关产业,形成若干家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和制造技术领先、国内知名的中药企业,打造若干家中医药现代流通企业;造就和引进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建立完善的中医药人才教学培训体系,依托**市中医院、**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和顺德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中医药教学功能,培养一批中青年技术骨干、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中医范文篇2

1.1中医翻译的必要性

(1)把中医推向世界。

尽管新的科学体系在西方的发展运用,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果却很少在国际上被人了解甚至使用。中医是其中之一。导致这种尴尬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医没有有效的得到推广。中药翻译对于这项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2)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合作。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对中国的发展和繁荣起了重要作用。当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包括专家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了解中医的同时,他们也了解了中医背后的文化,这样一来,中医就对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1.2中医翻译面临的困境

(1)语言模糊性。

中医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后者一方面和中医水乳交融,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医语言变得模凌两可,晦涩难懂。最常见的例子有阴阳,五行,气等,这些在英文里很难找到对等的翻译。

(2)文化障碍。

中医文章里的词语。不仅能够传递出信息;而且还承载着文化意义。译者经常面临的困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医的文化背景和西医的有很大区别;二是中医里面的一些治疗方法和技巧很有可能让西方人很难理解,甚至造成误解。

(3)术语的不规范性。

很久以前,中医的基本理论就形成了,但其所使用的语言却不标准。与此同时。中医教育主要是通过口述的方式代代相传,即使有一些中医学校,也因派别不同各自独成体系,彼此之间很少有交流,这样,中医的理论和观点就很难与时俱进。久而久之,不仅国外的医生。甚至国内的医者都对中医里的术语困惑不已。

1.3对中医译者的要求

为了让中医走向世界,我们国家需要训练一批高水平的专业的中医译者。李照国教授总结了医者应具备的一些能力要求:(1)熟练的掌握外语,特别是医学方面的外语词汇;(2)对语言学和翻译理论方面的书籍有一定的涉猎;(3)熟悉中医理论;(4)对中国古汉语有深刻的理解;(5)对西医有基本的了解;(6)对中国古典哲学有很好的领悟

2中医术语的命名原理

毋庸置疑,西医对严重的病状能够有效的进行治疗,但是对于治疗慢性疾病,很多人却对绿色、安全的中药情有独钟,且这种趋势越发凸显。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包括一些外国的专家学者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医也逐步成为一种主要的医学流派。

2.1中药原材料的命名方法

(1)根据中药的构成部分命名。

按皮命名。比如:“杜仲皮”(duzhongpi,杜仲皮)“丹皮”(danpi,芍药根部的皮);按叶子命名。如:“桑叶"(sangye);“金银花”(jinyinhua);按种子命名。如:“车前子”(cheqianzi,车前草的种子)“蛇床子”(shechuangzi,蛇床的种子);按果实命名。如l“桑葚”(sangshen,桑树果实);“无花果”(wuhuaguo,无花果树的果实);按叶穗命名。如:“荆芥穗”(jingjiiesui。荆芥的叶穗)。(2)按照中药原产地命名。

产自中国四川的中药通常以“川”(chuarl)为开头来命名,如:“川贝”(chuanbei,)“川芎”(chuanxiong);产自浙江杭州的中药通常以“浙”(zhe)“杭”(hang)开头来命名,如“杭参”(bangshen)“杭芍”(hangshao)等。

(3)其他命名标准。

根据颜色如:“丹参”(danshen,鼠尾草的根部是红色的)“白药”(baiyao);根据味道如:“甘遂”(gansui,甘遂味甜);根据药效如:“益草母”(yicaomu。对于妇女有良好药效;根据采摘季节如:“半夏”(barlxia,因其果实在夏季中叶成熟得名)

2.2传统中药命名方法

(1)根据药材命名。命名公式:材料+药形。如:“五仁露”(Wurenlu,FiveSeedsSyrup),“黄芩汤”(Huangqjntang,RadixScutellariateDecoction),“牡蛎散”(Mulitang,ConehaOstreaePower)。(2)根据所治疾病命名。命名公式;疾病名称+药形如:“疝气汤”(Shanqitang。HerniaDecoction),“阴虚丸”(Yinxuwan,YinAsthenicPill)。(3)根据药效命名。命名公式:效果+药形。如:“保和丸”(Baohewan,Digestion-promotingPill)。“涤痰丸”(Ditanwan,Phlegm-eliminatingPel-let)。(4)根据主要的药材及药效命名。命名公式:主要药材+药形+药效。如:“牛黄清心丸”(NiuhuangQingxinwan,CaleulusBovisBolusforClearingAwayHeat-fire)“甘草泻心汤”(Gancaoxiexinwan,RadixGlycyrrhizaeDecoctionforPut-gingStomach-fire)“当归补血散”(DangduiBuxuesan。RadixAngelicaeSinesisPowerforEnrichBlood)。

3中医术语翻译

3.1中医术语翻译的策略

(1)用常用词语来翻译以保持本意。

若只是机械的寻找中医术语在外语里类似的表达方式,而忽略中药术语的词源,就很难准确的翻译出来。就像不了解英语中很多词语来源于拉丁语一样。因此,用通俗的语言来翻译中医术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2)强调中医传达的信息,避免过于文雅。翻译中医术语的时候可以采取注释的方式,但有时候注释仍然过于文雅,补充的信息很有可能是原意中没有的。翻译的过于文雅是当前翻译的一个普遍现象,译者需要对此加以注意。译者要向外界传达的是中国古代的医学知识而非花哨的语言和空洞的文字。

3.2多种翻译方法的运用

(1)直译。

直译就是把一种语言逐字逐句的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翻译方法。它是为了准确的表达语言。直译也是一种运用拼音来翻译一些具有典型意义要无法在英语莉找到对等词语的翻译方法。如“阴”(Yin),“阳”(Yang)and“气”(Qi)的翻译就是采用拼音翻译法。还有几点需要注意。一,拼音不仅用在单个汉素而要用在一个语言单位上,并采用斜体。二,直译和其他翻译方法相结合。三,中药的形态无须翻译出来。

(2)采用拉丁名字。

在中药产品中用拉丁名字标识有助于把中药推向世界。因为西药通常都这样做,而且西方人也习惯这种方式。比如,“复方罗布麻片”(TabellaeApocyliVenetiCompositae),“穿心莲片”(TabellaeAndrographitis),“姜酊”(TincturaZingiberis),ect(陈锋,2006:25)。

中医里的原材料通常是动物或植物,它们的名字基本可以用拉丁文字表示。一般来说,单味药材或者当这种药原材料绝大部分是一种药材的时候,就可以用拉丁名字,但大多数的药品,因为原材料种类繁多,就没有对应的拉丁名字。如:“十全大补丸”(ShiquanDabuWan)“川贝批把糖浆”(ChuanbeiPipaTangiang)(赵霞,2007:35)。

(3)寻找同义术语。

翻译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原文和目标语形成对应,即在目标语中寻找对等的表达方式。如:“菊花”(chrysanthemum);“薏仁”(adlay)但是,完全对等的表达方式往往很难找到。大多数情况下,在翻译的过程中有要有些意思无法翻译出来。对译者而言,要尽可能找到和原意对等的语言使翻译更加成功。

中医范文篇3

饮食是人体生长发育和体能维持必不可少的物质来源,是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也是人体气血津液的来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中说:“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又指出:“夫在身所以多疾此皆由……饮食不节故也。”说明注意饮食营养对保持健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指出不注意饮食卫生和饮食不节是多种疾病发生的直接原因。要求:“食能以时、味不重珍,衣不火单热”和“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只有这样才能周身无灾,保持健康。

饮食对于疾病的治疗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每一种不同病况对饮食的取舍,无论主观是否存有意识,都是一种实际存在的选择。这种选择会在患者治疗中影响其进程的差异性。所以,自觉与不自觉地实施饮食护理是其客观存在,作用与反作用是其主观的区别,这就是中医饮食护理的特点。

2中医饮食护理的作用

中医治疗历来重视食疗,《内经》中强调:“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五常政大论》中又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说明药物配合饮食治疗,既可减少“毒药”对人体的损害,又能补精益之,从而提高治疗效果。要求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要在用药除去大部分疾病后,随即用饮食调养正气,祛尽余邪,否则一味用药治疗,必损人体正气。

饮食虽能维护人体的生长发育,但如果饮食失宜、饱饥无常也可导致疾病的发生。《济生方·宿食门》中说的:“善摄生者,谨于和调,一饮一食,使入胃中,随消随化,则无滞留之患;若禀受怯弱,饥饱失时,或过餐五味,鱼腥乳酪,强食生冷瓜果菜,停蓄胃脘,遂结宿滞,轻则吞酸呕恶,胸满噎噫,或泄或痢;久则积聚,结为癥瘕,面黄赢瘦,此皆宿食不消而主病焉。”说明了饮食不节,或过食生冷瓜果菜,或肥甘厚味无度,或暴饮暴食等均可导致疾病发生。当然也可因偏食或摄入不良而致病。

有的放矢地结合病类、病情、病状、病程的不同选择有针对性的中医饮食护理,能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或是巩固、改善疗效,反之,则会影响或是延误病情的治疗。如:在1例肝硬化引起胃大出血的病例中,我们用中医饮食护理配合治疗方案的实施,在不同病程时期佐以最佳食疗手段,取得了非常好的辅助効果,对于病情的巩固和康复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当病人经治疗渡过了大出血危险期,可以少量补充流质时,我们选用粳米作为基料,辅以花生仁、新鲜蚕豆叶汁及包菜汁熬粥,因为粳米、花生仁衣及蚕豆叶汁和包菜汁都有收敛、止血的作用,且也能较好地补充蛋白质及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等营养,一举多得,促进了病况愈合康复的有效性和时间性。

鉴于饮食对人体生命活动和提高治疗效果、促进病人康复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护理上应遵循中医理论体系,做好饮食调护。

3中医饮食护理的原则

3.1辨证选择食物

病症有寒、热、虚、实之分,食物亦有四性五味之别,在饮食调护上应按病症的性质不同,选择相宜之食品。

所谓“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性质的食性。《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同样适用于食性选择的原则。由于寒凉性食物,具有清热、泻火或解毒的作用,因此可选用于热症病人,如粮食中的陈仓米、小米、高梁米、大麦、苡仁、赤小豆、绿豆等;凡属热性温性的食物,同样具有温中、祛寒之功效,如:糯米、黄米、小麦等甘温食物,可选用于寒症病人。如脾胃虚寒、腹痛、泄泻等症,可用葱、韭、姜、蒜、辣椒等辛热之品,以达健脾通阳温中之效。而各种水果及一些瓜类,性味多偏寒凉,多有清热解渴之效,可选用于温病热盛伤津者。

所谓“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五种食味。食物的五味不同,具有的作用也不相同。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素问·脏气法时论》中又指出:“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别,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如辛味,有能宣散、行气血、能润之功效,对于表寒证及气血阻滞病症应注意选用之。甘味,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在人体五脏气血阴阳任何一方虚症时可用甘味缓和拘急疼痛等。如糯米红枣粥可治脾胃气虚或胃阳不足,糯米酒加鸡蛋,煮熟后食用以供产妇补益等,均取糯米、红枣之甘味,再合其温性,而求其补气、温阳、散寒之功效。又如酸味,有收敛固涩之效,适用于气虚、阳虚不摄而致的多汗症,以及泄泻不止、尿频、遗精、滑精等病症。再如苦味,有能泄、能燥、能坚的作用,多用于解除热症、湿症、气逆等病症。例如:苦瓜味苦性寒,用苦瓜炒菜,即取其苦能清泄之功,而达到清热、明目、解毒的目的。常吃苦瓜,对热病烦渴、中暑、目赤、疮疡肿毒等症极为有利。同样,咸味有软坚散结,亦能泻下的作用,用治热结、痰核、瘰疬等病症。

此外,食物性味之偏,它们对五脏的作用也不一样。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记载:“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说明酸、辛、苦、咸、甘五味分别对五脏产生特定的联系和亲和作用,它们进入哪一脏,就会对该脏发挥有益的生养作用。

总之,在选择食物时,必须根据病证的性质,结合食物的性味归经,选用相宜的食物配膳,做到寒热协调,五味不偏,有益于健康。

3.2饮食禁忌

饮食禁忌,在饮食护理中也是十分重要的。临床上许多疾病难愈,或愈而复发,不少是与不注意饮食禁忌有关。《千金方》曾说:“大凡水肿病难治,瘥后持须慎于口味,又复病水入多嗜食康,所以些病难愈也。”《医学六要》对血证饮食禁忌强调“血证不断酒色厚味,纵止必发,终成痼疾”。其它如黄疸忌食腻;温病高热忌食辛辣荤腥;脾虚泄泻,忌食生冷瓜果;肺痨、痔疮、痈疖忌食燥性食物;产后、经期忌食寒凉食品等经验,均应在饮食护理中加以运用。

此外,饮食禁忌除以上内容外,还应注意食物与药物,食物与食物之间的关系。如服用中药一般忌嗜茶,服参类补品,忌食萝卜。还有习惯服蜂蜜忌葱,白术忌桃、李,鳖甲忌苋菜,荆芥忌鲫鱼,天门冬忌鲤鱼,膳鱼忌犬肉,雀肉忌白木耳等,也可供参考。

3.3饮食适量,软硬相宜

食量要因人因证而宜,勿太过或不足。食量太过,运化不及,反损伤脾胃,对健康不利;食量不足,机体得不到水谷精微之品,导致正气不足,无以驱邪,久之气血亏损而病生。

中医范文篇4

一、构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夯实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基础

优秀的中医药人才是将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我们始终把建设高水平的中医药人才队伍作为发展医院的着力点,努力构建一支坚信中医、精通中医,并且知识结构合理,能够在临床上得心应手地运用中医药解除患者痛苦、挽救患者生命的人才梯队。

(一)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制定合理人才培养计划

我们实施了以继续教育为核心的育人工程,培养方案强调厚基础、强能力、宽知识、深钻研。

(二)区别不同培养对象,多种层次培养人才

为了更好地实施育人工程,我们针对不同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采用不同的培养方法。

1、朝阳计划——这是针对有潜质苗子的培养计划。为加快人才成长,我们制定了“朝阳计划”,着力培养后备人才。邓铁涛教授专门拿出个人积蓄设立了“邓铁涛人才培养奖励基金”,奖励经典掌握好、在临床运用中医药有一定体会的青年中医。

2、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这是针对具有成为中医名家素质的中青年人才的培养计划。我们实施了《青年拔尖人才管理条例》,选拔具有一定工作基础和良好素质的中青年人才,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尽快成熟,脱颖而出。

3、名师带徒——这是培养具有深厚中医功底的名医大师计划。组织高素质人才,跟师名中医,力求把他们培养成为在某一专业领域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熟练运用中医药技能解决临床问题,能够承担重大项目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4、西学中——这是针对西医人才进行中医知识系统培训的计划。对西医人才进行中医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系统培训,帮助他们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中医药知识和理念解决临床问题,尽快融入到医院的发展轨道上来。

5、一代带二代——这是针对七年制硕士班的培养计划。为了建立代代相传的师承机制,我们让七年制硕士班学生拜名老中医的弟子为师,从而形成了一代带二代的师徒关系。促使名医弟子们更加勤奋地学习、传承老师们的经验。

(三)创新师承培养模式,多种手段培养人才

为了做好师承工作,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有效的师承模式。

1、“本院名师带徒”模式。我院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众多富有岭南特色的中医流派。我们遴选了能带动本专科建设的业务骨干30多人,跟师本院的名中医,让他们把这些流派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完整地继承下来,并在临床实践中发扬光大。

2、“跨地区拜师”模式。我们聘请了30多位全国最著名的老中医来我院带徒,开拓性地探索形成了“跨地区拜师”新模式。应邀来我院带徒的30多位名老中医是全国各地最高水平的大师,他们各有所长,有利于徒弟们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更好地掌握中医药精华。

3、“集体带,带集体”模式。为了克服“师徒授受、独立传承”的旧师承模式带来的“一徒一师,难有突破”,而且容易出现“流派之争”、“门户之见”的弊端,我们创建了“集体带、带集体”的传承新模式。使每位徒弟在学习自己老师经验的同时,通过参与其他名师的学习活动,兼收并蓄,更快实现“学我、似我、超我”的目标。

4、“定期交流,分享经验”模式。我们注重发挥徒弟们的辐射作用,推广“分享文化”,扩大师承成效。医院组织了“岐黄医学研究会”。以跟师名老中医的徒弟为主体,带动全院参与跟师经验的分享讨论,共同交流。

5、“科技为助,深入挖掘”研究性继承模式。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我们不仅着眼于原汁原味的继承,更着眼于研究式地继承。我们以名医工作室为载体,运用现代研究方法和信息技术,建立囊括了全国范围100多位名老中医临证经验文献的智能型数据库系统,不断深入、持久地开展名老中医从个体到群体经验的整理研究,综合集成分析,掌握规律,使名医经验得到升华。

(四)引进关键人才,优化人才队伍

关键人才的引进,可以加速人才队伍的培养,优化人才结构,促进学科发展。近五年来先后从国内外引进各类人才90多人。同时,医院还聘请了20多位各学科领域的知名教授作为外聘专家,以提高相关学科的中医药专业技术水平。如聘请陈可冀、王永炎两位院士为双聘院士,全面指导我院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聘请热衷于中西医结合的凌锋教授等知名专家加盟我院的脑血管病研究中心;引进了全国名中医林毅、梁冰为首的一批著名中医专家等,使我院诸多学科领域的中医防治水平和解决重大疑难疾病问题的能力有了迅速的提高。不仅使医院的学科建设得到迅速发展,更重要的是为培养优秀中医药人才创造了条件。

“育人工程”、“名医工程”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队伍。20**年邓铁涛教授欣然为我们题词“铁杆中医的黄埔军校。”

20**年突如其来的“**”,考验了这支队伍,我们收治了100多名“**”患者,70%是危重患者。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的方案,得到了医学界的认可和肯定。抗击“**”的关键时刻,香港医管局希望我院给予中医支援,经过再三考虑,医院党委毅然决定派出林琳、杨志敏两位专家赴港参与香港公立医院的医疗工作,开了香港医疗史的先河,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是内地唯一受到香港“抗炎勇士金质勋章”殊荣的专家。在国家需要提供人禽流感防控方案时,我们再次勇挑重担,并获得了全国名老中医的支持,及时提供了中医防治的预案。

二、以专科专病建设为龙头,全面推进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

专科专病建设是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把建设“名院、名科、名医、名药”作为我们的目标,要求“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药、人有专才”。并以“专科专病”建设为载体,在全院范围内全面推进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

(一)挖掘和继承中医药精华,为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专科奠定坚实基础

专科专病建设能否成功,关键是能否具备中医特色和优势。因此,专科专病建设首先必须做好继承和创新这篇文章。

1、充分挖掘和继承古代经典、文献和前人的研究成果

各个专科的首要任务,是全面挖掘历代典籍中的相关文献和国内外现代研究进展。目前,我们所有专科都建立了本专科的古代经典、现代文献数据库系统,为提高临床疗效和推动专科发展打下了基础。

2、充分挖掘和继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是名老中医药专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辨治思想和诊疗技术的结晶,包含了独特的学术思想、丰富的临证经验和鲜为人知的独门绝活,是专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我院历史上有过许多著名的医家。我们组织对原有的九大学术流派、现有专家和全国名老中医经验进行了系统整理,先后整理出版了《名中医经验系列丛书》,打造专科专病学术基础。

如运用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理论指导我院心脏疾病学科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心脏学科的发展,成为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五脏相关理论继承与创新研究”还被列入了国家973计划。

3、充分挖掘和继承中医特色疗法和适宜技术

特色疗法是体现中医特色和优势的治疗手段。我们建立了“全国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示范基地”,为传统特色疗法的继承与运用搭建了平台。我们走访全国有中医特色的医院与名家,建立了传统疗法中心,吸收、开展、研究各种具有疗效的中医特色疗法。

目前,我院已经开展的中医特色诊疗项目共计250余项,为打造“中医特色名科”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二)认真研究中医优势发挥的着力点,准确把握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切入点

我们在挖掘和继承中医药精华的基础上,有组织地对所有专科的不同病种,逐个展开研究,准确把握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切入点。我们调整思路:中医药的优势可以体现在疾病治疗的全过程,也可以体现在某一个侧面、某一个环节、某一个阶段。

部级重点专科乳腺科,根据乳腺的生理病理特点结合妇女月经周期中不同阶段性激素水平差别,总结出中医药周期疗法,开创了治疗乳腺增生病及阻断与逆转乳腺癌癌前病变的有效新途径。他们的成果已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鉴定。

(三)运用科研创新,促进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

我们以提高临床疗效为出发点开展科学研究,鼓励针对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寻找用中医药治疗的解决方法,从而形成和强化了专科特色和优势。

如我院中风项目组牵头承担的国家“九五”和“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通过对高血压性中、大量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后运用中医中药综合疗法的临床研究,证实中医药干预对于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具有极重要的临床意义。该研究获得国家科技部的优秀成果奖,还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为提高中医药研究水平,我们致力于建立中医药研究的关键技术平台。通过国家“九五”、“十五”攻关项目、国家863、973计划的实施以及省证候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建立了GCP、DME等中医药研究关键技术平台和规范,组织了一支专门从事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团队。

(四)形成规范,推动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广泛应用

中医特色和优势在临床的广泛应用需要依靠规范来推动。我们制定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医特色的专科专病诊疗常规,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16个分册,1500多万字的《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并多次再版。

为了保证这些中医诊疗规范在临床上的应用,我们引进了临床路径这一管理手段,制定体现中医优势的临床路径,在临床实践中按照路径实施,规范医疗行为、发挥中医优势、提高医疗质量。

通过大量的、规范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我们正着手制定《临床各科中医特色与优势指南》,为专科专病的进一步发展,临床中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明确方向。

(五)引进人类文明一切成果,构建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技术平台

“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管理能力匹配到位”,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是我们在专科建设中追求的目标。为此,我们有计划地引进、开展了学科前沿的诊疗技术。这些新的诊疗手段和项目的引进,拓展了中医药在众多疾病的治疗领域,对深入研究中医药和发挥中医药的治疗优势提供了条件。

我们指导思想非常明确,引进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目的不是为了取代中医中药,而是更好地为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服务。实践证明,只要指导思想明确,现代医学的引进,不仅不会缩窄中医药的服务范围,而且会让中医药在更高的技术平台上发挥作用,为中医特色的保持和优势发挥赋予了新的内涵,实现了现代科技成果与中医优势的融合。

(六)加强传统中药研发,确保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

中药饮片及其制剂在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上起着关键作用。我们和有关厂家合作,按照GMP标准建设饮片加工厂,并专门聘请了包括北京同仁堂老药师在内的中药炮制专家,从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到炮制加工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督和指导,保证了质量。

院内中药制剂是名中医多年来丰富临床经验的结晶,在疾病治疗上有确切的临床疗效。我们积极推动中药制剂的研发,投入了大量资金按照GMP标准对制剂室进行改造。目前,我院已经能够生产20多种剂型,500多个品种的院内制剂,确保了我院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

三、创新运行机制,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发挥的动力源

在全院各科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必须构建既有动力又有压力的运行机制,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采取多种形式,营造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氛围

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离不开浓郁的中医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使每一个人形成信仰中医、学习中医、实践中医、发展中医的信念。同时也让老、中、青和中西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和谐进步。

1、开展系列“中医年”活动,培育中医特色形成的沃土

我们把年分别定为“中医年”、“中医提高年”、“中医巩固提高年”,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浓郁中医文化色彩的活动。种植“名医树”,寓意名医、名院共育英才;举办“歧黄薪火,代代相传”的拜师典礼,宣读拜师誓词;建立寓意“手把手,代代传”铸有名医与弟子手印的“星光道”。树立《中医颂》碑,铭刻中医名篇《大医精诚》的大楼基座,建设中医文化墙;开展系列中医知识竞赛;邀请著名中医大师讲中医、开辟岐黄论坛等。努力在全院范围营造一个“爱中医、学中医、讲中医、用中医”的良好氛围。

2、为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作为一家综合性的中医医院,有老、中、青不同梯队和中西医不同学术结构的人才,他们都是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中坚力量。因此,形成一种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老专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学术思想,是我院最为宝贵的财富之一。我们制定并实施了“主任导师制”,让到了离、退休年龄的老专家担任学术带头人,为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指引方向,为培育中医药人才梯队发挥作用。

“主任导师制”的实行,为中医药传承提供了制度保证。为离、退休名老中医营造一个永远的“家”,深深温暖了老专家们的心,我院所有离、退休名老中医没有一个离开他们深爱的省中医,没有一个在外面兼职。

同时,我们关心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的成长和成才,为他们造就成就事业的环境和氛围。我们深刻认识到“对人最大的关心是对他成长成才的关心”。医院领导甘当人梯,为他们找学习单位,联系导师,争取课题,进一步调动了中青年专业人才学中医,用中医的积极性。过去我们是依靠行政手段强制要求中青年学习中医,现在从“要我学”转变成了“我要学”。

我们强调要处理好中医药和现代医学之间的关系,让西医专家同样感到医院对他们的关心和重视。同时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中医,运用中医,医院形成了良好的中西医和谐共事局面。心脏中心阮新民主任,是我国仅有的两位美国心脏外科学会的委员之一,当他认识了中医特色和优势之后,主动提出要拜邓铁涛教授为师,学习中医。象这样的西医专家还有很多。

良好的空气和土壤深深吸引了全国名老中医们,看到我院如此诚心于中医事业,纷纷聚集广州,薪传岭南,倾囊相授,90多岁的名老中医干祖望教授激情澎湃地写下了“为使中医有传人,不畏马革裹尸还!”的诗句。

(二)实行“目标管理”,使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落到实处

实行目标管理,把实现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要求制定成具体的内容,分解到各部门和个人的目标中,保证了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实现。

在目标管理中,我们针对不同级别和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确定不同的考核指标体系,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落实情况。我们考核科室的目标管理时,把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作为重要内容。每年我们都要对个人和科室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且与奖惩挂钩。

为了充分发挥全国重点临床学科和专科、省重点专科在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示范作用,我们充实和完善了原有的评价体系,增加了中医内涵的指标,加大了在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方面的权重,严格了对他们的考核评价,专门设立基金,每年奖励在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方面做得好的重点专科和学科。

(三)充分运用利益杠杆,调动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积极性

我们结合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有效地运用利益杠杆,促进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

我们把竞争机制、淘汰机制引入到人才管理中,把学习和实践中医药的成绩与职称的晋升和聘任挂钩。医院制定了以中医药继续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培训方案,运用学分制管理,规定必须完成培训计划,达到最低积分,才准予申报高一级职称。连续两年未达要求者给予降级、低聘甚至解聘;把缺乏中医内涵的病历定为乙级病历,不仅要扣罚奖金,而且当年累计出现5份乙级病历者,取消当年申报职称晋升资格。

在人才选用上,打破论资排辈、能上不能下的僵化格局,把“相马”变为“赛马”,让有才华的人脱颖而出,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我们以“德才双精”评价人,在才的方面强调中医药临床能力。在安排师带徒时,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鼓励每一个愿意成才的人自愿报名,公平竞争,师徒双向选择。

中医范文篇5

一、主要成效

我市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如下“六个进一步”:

(一)县、镇、村农村中医三级服务网络得到了进一步健全。(1)全市4所县级以上的中医院均已成为“二级甲等”中医院。(2)63个镇卫生院全部实现了中医药人员、设备、业务用房三配套,成立了中医科和中医管理科,100%开设了各具特色的“小专科”,实现了针灸理疗科室无空白,枢纽作用比较明显;(3)884间农村卫生站均能运用中医药和中医传统方法为广大农民治疗常见病、多发病,60%以上村卫生室能开展针灸、拔火罐等适宜技术。(4)三级中医服务网络也在逐步走向现代化。建市以来,我市共投入1.4亿元用于中医事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各级中医院已拥有业务用房10.1万平方米,购置了3台CT,4台彩超,10台500ma以上X光机,21台心电监护仪等一批先进的医疗设备。

(二)中医工作的管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1)成立了“云浮市中医药振兴计划领导小组”,由分管卫生的副市长任组长,负责协调各有关工作。(2)市及各县卫生局成立中医科(股),建立中医台帐。(3)各级中医院设立基层指导科,派出业务骨干到乡镇中心卫生院挂职副院长100多人次,加强对基层医院农村中医工作的领导。(4)加强对农村中医药业务规范管理,做到门诊有登记、用药有处方、收费有发票、出诊有记录。(5)中药种植、加工向标准化发展。中医药实行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药材更加齐全。如**、新兴、郁南等县(市)的村卫生站的中药都在50味以上,**附城仁和卫生站中草药达400味。(6)把中医药费用列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年我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1594885人,覆盖率达82.6%;06年达1640797人,覆盖率达91.2%。中医院列为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中医、中药列入报销目录。**年1至11月,中医药报销金额占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总报销金额的25%。

(三)中医药队伍的业务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1)充实中医药人员队伍。目前全市有从事中医药人员共923名,其中中医生555名,中药人员368人。拥有副高职称以上的中医药人员37人,中级职称127人。此外还有从事中医药针灸、推拿、火罐等中医药适宜技术的人员1088人。(2)利用我市新兴中药学校的教学资源,以及发挥好各中医院对乡村中医药工作的指导作用,培训农村中医药人员,提高中医药人员的学历层次和业务素质。自2001年以来,全市在职在岗中医药人员学历培训3483人,参加中医基础理论短期培训达5860人。(3)形成中医药科研良好氛围。如云浮市中医院研制的“脑梗塞I号方”治疗脑梗塞疗效显著,成为**省卫生厅“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项目之一。新兴县近几年来有6项省级中医科研立项,5项市级中医科研立项,获省级以上表彰和刊登的中医药文章53篇。

(四)南药种植面积得到了进一步扩大。目前我市已建成了肉桂、佛手、巴戟、红豆杉、檀香、八角等6个“南药”种植基地。其中肉桂种植面积达97.89万亩,肉桂产品年产值近1亿元,桂皮品质在全国排行第一,世界排行第三,产品主要销往日本、美国及港澳地区;佛手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仅郁南县宋桂镇已达4000亩,年产量125万公斤,年产值达1600万元。云安县高村镇还与**益和堂制药有限公司联合,订单式种植“浦桃”、“金钮扣”两种中药材。

(五)中药制药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我市有**市制药有限公司和郁南县**永康药业有限公司等中药制药企业,都通过了GMP认证,通过与清华大学、**医学院、江西正大药物研究所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大创新能力,积极研发新产品,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企业和**省民营科技企业。现在可生产大容量注射剂、小容量注射剂、片剂、胶囊、颗粒剂、小丸等达12个剂型,中药制剂品种达165个,年产值1.3亿元。其中复方川贝止咳糖浆、血栓通注射液、乳癖消胶囊是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穿王消炎片、筋骨跌打丸、玉桂油是全国独家产品;补肺活血胶囊成为**年国家科技创新基金资助项目,温肾咳喘片成为粤港中药关键领域有重点突破资助项目。我市中药企业效益良好,其中**市制药有限公司穿王消炎片的年销售额达7000万元。

(六)中医药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发挥。(1)运用中医药开展预防、治疗、保健,如运用针灸、拔罐、按摩、敷帖、刮痧、穴位注射、热熨等中医传统方法开展中医诊疗服务比较普遍。(2)我市平均每千人口拥有中医药人员0.36人,每千人口拥有中医药病床0.23张,运用中医药技术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开出的常用中药饮片及中成药处方量占整个医疗处方量的35%以上。(3)中医专科专病建设主要集中在具有中医特色和中西医结合优势的骨伤科、妇产科、颅脑外科和心血管内科等专科上,如各种创伤骨折、关节脱位、伤筋、骨肿瘤、骨髓炎等骨科病中医治疗临床效果较好;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人工股骨头置换、各种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皮瓣转移及肢体畸形矫治等高难度的手术也开展得比较好。有些医疗单位还开设了石淋、痔瘘、腰腿痛、粉刺、胃脘痛等有中医特色的专病门诊。总之,中医药“简、便、廉、验”特色在我市农村卫生工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主要做法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氛围。在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工作中,我们把宣传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省发展中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与创建工作结合起来,努力营造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良好氛围。一是制定了学习、实施《条例》的工作方案,并印发到各县(市、区)贯彻实施。二是召开专门会议,部署学习宣传《条例》工作。三是市及各县(市、区)举办学习贯彻《条例》培训班,并把《条例》列入卫生普法的重要内容。四是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条例》。**年我市举办《条例》学习班7次,进行5次义诊、巡诊活动,派发宣传资料达30000份。

(二)强化政府行为,切实加强领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工作,切实把发展我市中医事业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项民心工程来抓,并摆上了重要的工作议事日程。市政府成立了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卫生工作的副市长任组长,市卫生、财政、计划、农业、药监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和指导开展创建工作,并印发了《云浮市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工作方案》到各县(市、区)贯彻执行。各县(市、区)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制定工作方案,切实加强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的领导。为使创建工作落到实处,市政府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总结和部署各阶段的工作,解决创建中医工作先进市中的实际困难,确保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如期完成。

(三)切实加强农村中医三级服务网络的建设。在构建农村中医三级服务网络工作中,我市把县中医院作为“龙头”,镇卫生院作为“枢纽”,村卫生站作为“网底”,始终坚持“抓龙头、强枢纽、建网底”的原则,使三级服务网络的功能不断完善。

1、抓“龙头”。一是加大投入,强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加大中医院改革力度,实行院长负责制、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岗位聘任制。三是加强专科专病建设,突出中医特色,完善服务功能。四是坚持走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的路子,提高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五是加强临床科研工作,以科研促业务,以业务出效益。

2、强“枢纽”。据统计,80%以上的农民住院首选是卫生院,因此,我市大力加强卫生院建设。一是全面实施卫生院“一无三配套”工作,建市以来共投入了3500多万元加强薄弱卫生院建设,全市卫生院基本实现了业务用房、设备和人员的“三配套”。二是发挥“龙头”医院的示范带头作用,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三是加强县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对卫生院的对口帮扶工作力度,定期组织中医医疗技术下乡,为卫生院添置医疗设备,帮助乡镇卫生院培训中医药人才。

3、建“网底”。一是健全管理制度,建立乡村医生准入制度,加强乡村医生的管理。二是加强乡村医生的业务免费培训,提高学历层次,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三是落实卫生院对乡村医生的业务指导和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的措施。

(四)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我市新兴中药学校是国家的重点中专学校,我们充分发挥这一教学资源优势培养中医药人才。建市11年间,新兴中药学校已培养了中专层次的中医药人才8届共2283人;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联合举办大专班4期,培养大专学历层次的中医药人员640人。同时,我市还鼓励在职中医药人员参加函授和自学考试,提高在职在岗人员的学历层次,全市已有435人通过自学取得了大专以上的文凭。各级中医院每年都选送一批中青年骨干到省级医院进修,定期邀请省级医院专家开展学术讲座或举办短期培训班,有效地提高了全市中医药人员的整体素质。

(五)加强中医特色研究和运用,增强竞争力。我市各级中医院和卫生院,结合实际扎实开展中医特色专科建设,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市中医院研制出40多种中药制剂供临床使用,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个别制剂因疗效独到,享誉港、澳、台等地。仅**年1至11月,中药制剂的业务收入就达140多万元。新兴县六祖镇卫生院的船岗分院中医肝病专科也在当地享有盛名。

(六)部门协调联动,形成合力,大力推进中医药事业。我市中医药振兴计划领导小组的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协调联动,大力推进了我市的中医药事业。如在发展“南药”种植工作中,卫生部门为“南药”的加工、炮制提供技术指导;财政部门安排专项资金给予扶持;药监部门加强产品质量监督;农业和林业部门提供种植基地和种植技术的指导;科技部门提供种植和产品研发方面的科技支撑。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使我市中医药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七)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创建工作。一是发挥先行点的作用。我市的**市于1996年通过了国家的验收,成为全省第一个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自**年我市被省中医药局批准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地)建设单位以来,我市大力推广**市这个先行点的成功经验,积极开展创建工作,通过几年的努力,有关工作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二是发挥专家作用,为全市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提供指导。三是建立统一材料台账,建设统一设备设施。目前,郁南县和新兴县已完成了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有关工作,并通过了云浮市卫生局的预审,将迎接**省组织的评审验收。

三、几点体会

(一)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保证。我市中医药事业取得较快发展,是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等法律法规,**省制订了《**省发展中医条例》等规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提出要将**省建设成为中医药强省的要求,这些都为我省和我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各项工作都离不开各级各部门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大力支持,各级各部门的支持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保证。

(二)健全农村中医三级服务网络的功能是发展农村中医药事业的基础。县中医院、镇卫生院、村卫生站是农村中医事业发展的载体,只有充分发挥其功能才能为广大群众提供简、便、廉、验的中医药服务。发挥好中医院的“龙头”作用,镇卫生院的“枢纽”作用,村卫生站的“网底”作用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基础。

(三)中医药队伍素质的提高、技术的创新和普及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关键。医疗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优秀的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并最终取得胜利。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也不例外,必须依靠人才。过去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农村中医工作的滞后归根到底是中医药人才的缺乏。通过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我市加强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了中医药队伍的素质。我们还体会到,技术创新和技术普及是中医药发展的关键。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中药制作上,我市通过与科研中心、科研院所的合作,提高中药制作的技术水平,提高了医疗水平;技术普及主要体现在中医技术广泛应用上,我市60%的农村医生都能熟练运用针灸技术,并深受群众信赖。这些都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关键。

中医范文篇6

一、**市中医药发展基本情况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市中医事业和中药产业加快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全市共有公立中医医疗机构20所,含中医医院17所,研究所、门诊部3所。其中,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市中医医院)1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5所,二级乙等中医医院1所。增城市中医医院为国家示范中医医院(县级),花都市中医医院为省示范中医医院(县级)。市、区属中医医院共有病床2254张,占全市总病床数的14.11%。共有中医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325人,占全市医师总数的15.0%。在市、区属医疗机构(含西医机构)中医人员中,共有中医博士11名,中医硕士65名,主任中医师44名,副主任中医师275名;在读博士研究生8名,在读硕士研究生95名和参加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班20名。**年全市、区属医院总诊疗人次为2552.4万人次,其中中医诊疗798.9万人次,占31.30%。

“**”期间,**获得部级重点中医专科建设项目1项,省级重点中医专科(专病)10项、市级中医专科(专病)23项、市级治疗特色诊疗技术项目9项。有市级立项课题431项,省级立项课题94项。**年,我市荔湾区中医医院不孕不育专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国家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单位。**年8月花都区成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年11月**市中医院“肠炎清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年12月荔湾区通过创建有中医药特色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的复核评估。

医药产业是**重点发展的7大产业之一。全市66户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中,有中药饮片加工业和中成药制造业21户。敬修堂、陈李济、和记黄埔、王老吉、香雪制药、中一药业等中成药企业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年,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完成工业产值69.39亿元,同比增长4.9%,分别占全省行业总产值的28.9%,其中中药饮片加工和中成药完成总产值近22亿元,占全市医药工业产值的31.7%。消渴丸、华佗再造丸、夏桑菊、复方丹参片、板蓝根和抗病毒口服液等6个中成药名优品种年销售收入超亿元。

二、我市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基本做法和体会

我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中医工作。**年8月,市政府召开发展中医工作会议,以“111”人才培养计划和“1357”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工程为重点,加大投入,加快推进我市中医事业发展,同时,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大力推进中药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效。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领导,加快中医事业基础建设

我市成立了振兴中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协调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检查督导振兴中医工作规划执行情况。为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好振兴中医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年全市发展中医工作会议后,我市先后两次调整充实了振兴中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增加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相关主管领导作为领导小组成员,从而强化了组织机构,完善了工作协调机制。

为了夯实中医事业发展的基础,我市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期间,市本级财政共投入中医专项经费4210万元,支持发展中医事业。其中,用于“1357”中医专科建设近1100万元,中西医结合科研项目研究经费550万元,创建部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区)近500万元,中医药进社区330万元,中医人才培养费用180多万元。与此同时,我们增加了对中医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扩展业务用房,改善就医环境条件。增城市、花都区中医医院分别易地新建。从化市中医医院对医院发展重新规划,重建住院大楼。黄埔区中医医院**年投入上千万元对住院大楼进行装修,越秀区中医医院在业务大楼上加层扩大业务用房300平方米,越秀区正骨医院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征用土地3000平方米,新建医院住院部,**市中医医院新建门急诊大楼正在紧张的施工中,番禺区、花都中医医院都建立了ICU病房。随着医疗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医院的社会、技术、经济效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科技兴医,努力提高中医服务整体水平

为切实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的能力,提高中医整体服务水平,我市印发了《**市中医科技工作“**”计划》,制订了中医专科建设的“1357”工程,即建设1个以上达国内先进水平的中医专科,3个以上省级重点专科,5个以上市级重点专科,7项特色诊疗技术,着力加强专科(专病)建设。

为了促进中医医院整体水平的提高,我们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体系。**年花都区中医医院和黄埔区中医医院分别成为省高等医药院校的临床教学医院,**年**市中医医院成为**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天河区中医医院引入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并于**年3月正式通过了国际质量认证。

(三)突出重点,狠抓人才队伍培养

为加强我市中医人才队伍建设,“**”期间,我们坚持在职教育和临床实践为主,注重抓教学基地、师资队伍、教学制度三个方面的建设,突出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基层适用人才两个重点,实施层次分明的继续教育。市卫生部门制订了“111”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要求,到**,在本市中医系统建立一支拥有10名以上博士生,100名以上硕士生,100名以上优秀中青年中医人才的中医药骨干队伍。为确保计划落实,我们采取了多种积极的措施。**年印发了《关于推荐和评选**市优秀中青年中医骨干的通知》、《关于选送**年度在职临床医师报读临床医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通知》,确认**市优秀中青年中医骨干107名;选送在职临床医师报读临床医学硕士学位95人,报读博士学位8人。**年,我市又启动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在全市卫生系统内选拔20名优秀中医临床人才进行为期3年的中医古籍和中医临床实践的培训,旨在尽快培养医德高尚、理论深厚、医术精湛的中医大家。**,市卫生部门又制订了《**市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项目方案》,对100名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进行为期半年的中医药知识和临床专业技能培训,加强中医药临床能力培养,为农村培养实用型的中医药临床人才,提高农村中医药服务水平。此外,“**”期间,共对1000多乡村医生进行了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

(四)分类指导,加强农村中医工作

为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点和优势,有效缓解农村地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我们始终把农村中医工作视为重中之重,以创建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区(县)为契机,把握重点,分类指导,大力发展农村中医工作。在详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各区(县级市)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有重点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工作标准和工作方案,扎实推进,狠抓工作落实。各区(县级市)的创建工作各有特色。目前,我市已有花都区、从化市、增城市先后成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县)。

(五)示范带动,稳步推进中医药进社区

**年我市印发了《**市中医药服务示范社区建设方案》。**年,我们确定了10个中医药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单位,并从中医专项经费中投入100万元改善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大了推进中医药进社区的工作力度。在市委、市政府统一指挥和大力推动下,我市荔湾区以“一个目标,三个到位,六大工程”来创建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即以“把荔湾区建设成为有中医药特色的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实现医疗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做到资金到位,管理到位,措施到位,通过推进综合改造工程、推进卫生信息化工程、加快人才建设工程、提高卫生专业队伍整体素质推进中医建设工程、体制创新工程、加强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工程等六大工程,有力促进创建工作的开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年11月,荔湾区顺利通过复核评估,成为广东省第一个有中医药特色的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六)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医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中成药制造业是**医药产业效益的支柱。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实现由“**制造”向“**创造”的跨越式发展,是**中成药制造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我们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为我市医药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撑。为此,我们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我们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使企业研究开发机构的建设取得一定进展。目前全市医药企业中,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占全省医药行业的43%;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个,占全省医药行业的37%。另外,还建有一批实验室、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现有医药研发人才近7000人。目前,我市医药行业中,技术开发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都设在企业;90%的研究开发人员集中在企业;研发经费90%来源于企业;科技成果80%来源于企业。这些研发机构和人才已经成为我市医药工业自主创新体系的骨干力量,有力推动了产品结构向技术高端和品牌化发展。在全市医药行业中,拥有广东省名牌20个,占全市省级名牌的20%。

二是鼓励企业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提高持续创新能力。近年来,我们引导企业进行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许多企业将名优中成药产品的二次开发作为发展现代化中药品种的重要途径。如脑心清片是白云山中药厂独家生产的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纯天然中成药制剂,是创利重点药品,现有工艺技术装备不能满足迅猛增长的市场需求,为解决这一瓶颈问题,企业投资700多万元进行技术改造,不仅提升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及生产规模,还带动了企业在提取分离、制剂成型及分析鉴定等多方面技术的更新发展。**名优中成药指纹图谱质量控制示范研究的7个中药品种全部通过了国家药监局的鉴定,标志我市中成药制剂指纹图谱质量控制技术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三是促进上下游配套,建成中药科技创新大平台。围绕中药现代化研究开发过程,分批建设上下互补的一系列平台:依托广药集团汉方现代中药研究开发中心,建成“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国家工程技术中心”;依托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建成“**现代中药质量研究开发中心”;依托中山大学药学院,建成“药物药理药效评价实验室”;依托广药集团医药工业研究所,建成“新药临床前安全评价实验室”。通过采取上下结合的方式,将生物材料、产品检测、临床应用等上下游关键技术组成一个大平台,组织力量联合攻关。如广药集团汉方公司于今年5月完成国家“现代中药提取、分离、纯化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经全面试产验证,工艺技术指标、产品质量、投资规模、生产能力己达到项目预期要求,综合提取车间也已通过GMP国家认证。

(七)积极培育医药企业创新机制,为**医药创造提供保障

一是推进政策创新,不断加大对医药产业创新的扶持力度。近年来,我市把发展医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相继出台了《**市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指导意见》、《**市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思路以及实施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医药产业发展。同时,向药业产业发展提供财政资金扶持。**年~**年,我市共对医药行业65个项目提供技术创新专项资金以及技术改造贷款项目财政贴息资金7484.076万元。此外,我市初步建立了科技风险投资体系,约有6亿元风险资金投向医药产业。良好的政策环境,强力吸引了国内外医药优势企业和人才向**的集聚。德国拜尔、美国百特、新加坡虎豹集团等国际一流医药制造企业与广药集团的合资合作,有效地增强了广药集团乃至整个**医药工业发展的后劲。香港记黄埔、香港同兴药业以及欧洲排第二位的欧洲联合医药等国际一流医药销售企业,分别与**医药企业合资、参股、合作,为建立和完善**中药企业的国际销售网络,推动**医药走向国际市场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二是推进品牌创新,实现名牌产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积极引导广药集团实行“复合品牌”战略,对同一种产品赋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品牌。广药集团把各品牌都统一在广药集团的大旗下,企业用“广药”作为主品牌,以涵盖企业的全部产品,同时又保留所属企业富有生命力的老字号品牌作为副品牌,从而突出功能产品的个性,占有不同地区、不同消费群体的市场。这样,一方面从整体上提升了广药集团的知名度,同时又利用复合品牌提升原有老字号品牌的档次。广药集团潘高寿、广药集团陈李济等,共同烘托起广药集团的知名品牌,打造中国一流药业企业。

三是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启动“225科技工程”、“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重点创新工程”和“中药现代化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加强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提高中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中药产业关键技术研究,提升中药产品竞争力;加快中药新药和名优品种二次研究,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促进产、学、研结合,较好地推动**中药现代化研究和产业发展。

四是推进企业制度创新,不断增强企业活力。以股份制、混合经济促进广药发展,完成了“广药”和“白云山药业”两个股份公司在境内外三地上市,不但筹措资金14.39亿元,更促进**药业成员企业的经营方式逐步与国际接轨,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原来只是一个校办企业,1994年成立后一直举步维艰。在政府的引导支持下进行股份制改造,建全了管理和激励机制,激发了科技人员创业热情,科研、生产发展迅猛,一年后的销售收入就增长了10倍。**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56亿元,利润3000余万元,并作为华南地区首家高校企业在深交所正式上市,募集资金1.48亿元。此外,原**轻工研究所、医药工业研究所通过改制,分别进入**美晨集团和医药集团,“产、研”的联合成为新产品开发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也增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五是推进企业管理创新。我们积极推动广药集团等企业的企业信息化,加快集团一体化步伐,实行管理创新。在此基础上,搭建医药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目前,**医药商品交易中心的电子商务平台已有917个供应商、4866个品种在实行多种形式的电子商务活动,成为珠江三角洲医药产品的集散地和辐射源。

(八)大力推进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为中药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为扎实推进中药现代化工作,我们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推进,取得了较好成效。目前,**市共有板蓝根、穿心莲、广藿香等8个中药材GAP生产基地,药材种植面积约23430亩,年产中药材7000多吨,年产值近8000万元。

一是加强对中药材GAP基地建设的指导。**年,我们研究制定了《推进**中药现代化工作方案》,对GAP基地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年制定《**市医药产业发展要点》,再次强调要发展大宗药材GAP产业化种植基地,推行和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为中药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加大对中药材GAP基地建设的扶持。近几年,**市技术创新专项资金和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先后支持了白云山板蓝根、穿心莲,敬修堂九节茶和香雪广藿香等一批重点中药材GAP基地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有力促进了我市中药材GAP基地建设的深入发展。

中医范文篇7

关键词:中医经典;研究生;人才培养

“不读《灵》《素》,则不明经络,无以知致病之由;不读《伤寒》《金匮》无以知立方之法,而无从施治。”[1]中医几千年中涌现出不胜枚举的著名的医家和著作,但仅有对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建立起过重要奠基作用,或对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有巨大贡献的著作才能堪称经典[2-3]。中医经典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需要后世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挖掘经典背后的现实意义,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4]。除此之外,中医经典是中医临床的基础,是中医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熟读经典才能够对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有更全面的认识,建立中医的思维方法和思路,同时学好中医经典是成为“良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文章将对中医学研究生培养阶段学习中医经典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1目前学习中医经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对中医经典学习兴趣缺乏或重要性认识不足

文献研究发现,绝大部分中医类研究生都认为应该学好中医经典[5];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然而实际调查中得出中医类研究生对中医经典学习只有少许兴趣,多数原因归结于毕业就业压力大;中医经典晦涩难懂,阅读名家医案医籍不能完全深谙其道;中医操作中,望闻问切四诊水平,脉诊能力弱,每次问诊都需要借助现代医学检查,学习的自信心在平日临床诊疗过程中严重受挫;部分研究生反苦于没有古籍,导致涉猎范围受限,心情烦躁,久之学习中医经典的兴趣锐减[6]。

1.2动手机会少实践形式较单一

中医类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2种,无论哪种类型的研究生,学习年限均为3年[7]。学术型研究生多数参与基础实验方能申请学位,只有零散的时间跟师抄方,极少数有时间在病房;而专业型研究生要按照国家规培政策完成计划内的临床轮训工作,承担大量的住院医师工作(病房接诊、书写病历、查房值班、参与手术等),导师门诊时间还需要跟师抄方,冗杂的医疗活动使得学生无暇去学习经典;中医院临床诊疗的中医操作因科而异,同内科相比,外科普遍缺少中医操作,更谈不上中医经典的学习,大环境下使得研究生对中医经典学习缺少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8]。

1.3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临床上中医经典带教老师水平不一,多数为中青年医师,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尚需要提升;平日带教投入的精力和花费的心思较少,缺乏必要引导,难以引导研究生去挖掘中医经典中隐性知识;除此之外,缺少教育方法,授课死板,互动环节少,把中医理论和西医医学结合起来融会贯通的能力差,难以做到对某个疾病的症状、发展和传变有更为系统和理性的认识[9]。

1.4中医人文教育缺失

(1)当下中医类研究生教育仍侧重专业课,以苏州市中医医院研究生为例,必修课程开设英语和自然辩证法等人文课,除了英语,自然辩证法结业考核简单。(2)诸如中国医学史、沟通的艺术与哲学等选修课或因感兴趣人数少,或因中医类研究生专业课业务繁重缺少机会选修,造成专业课和人文课比例严重失调[10]。(3)人文课堂讲授依旧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积极能动性,难以获得足够有用信息。(4)课余学生自身极难主动涉猎医学以外的人文书籍,无形中导致广大中医研究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树立人文情怀渐行渐远,在临床医患沟通中表现尤其明显,甚至部分研究生误认为只需学好本专业知识定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师[11]。

2研究生中医经典学习科学培养的几点思考

2.1合理规划学习任务设置考核指标

基于规培生需要完成科室轮转要求,结合研究生自身学习兴趣,可参照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经典等级考试的设置模块,定期进行晨起诵读中医经典,诵读完安排课后作业,巩固诵读效果。中医经典等级考试是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组织设置的《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四大经典理论水平分级考试[12],共分3级,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总结“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悟妙道”的中医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推出的“以考促学”“以考促用”的重要措施。考试旨在进一步“以考促背”“以考促学”,通过中医经典等级水平的考级在业界形成学习经典、背诵经典的风尚,最终达到全面促进、提升中医专业人才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的目的。考试内容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名著的一级考试范围。经典考级共设1~3个等级:一级是熟练诵记经典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证原文,并掌握其文义、医理;二级是在一级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经典理论的系统性和主要方证间的联系,并增加诵记相应原文;三级是在二级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经典理论的学术原理和临床应用思路,并增加诵记相应原文[13]。在考试激励措施上首次将中医经典等级考试纳入到学生综合量化考核体系中,对于提升中医类学研究生学习经典的积极性起到重要作用。

2.2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实践机会

古人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医院教育部门应进行宏观把控,带教老师需自身提高对中医经典的水平;并在理论授课及日常教学查房中多穿插典型的古今名家医案,采用多元的授课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帮助学生们建立理论指导临床的中医辨证思维[14]。除此之外,医院教育部门可适时推出采用自媒体形式推出每周一穴(动画形式寻找常用穴位的位置、主治及如何进行穴位操作等)、每周一药(药性、主要活性成分、主治范围等)、每周一方(经典方剂的来源、功效、主治范围、临床加减等),每周一文(针对中医经典,各家各派阐释运用均不同,分享经典条文扩展阅读),同时推荐相关的中医名家医案医籍进行拓展(黄元御、张锡纯、曹颖甫、胡希恕、彭子益等),帮助中医类研究生巩固、深化记忆,并拓展学习深度。此外,(1)在每周一次的教学查房或中医经典工作坊中(高年资优秀中青年医师用病例引出讨论主题)可选取平日诊疗中采用中医经典理论获得临床疗效的病例进行讨论,提高带教老师的素质和质量同时,帮助研究生进行梳理总结,培养其中医原创思维能力。(2)中医和中药不分家,联合医院中药房和炮制中心,给研究生们提供药房抓药、户外辨识中药、膏方熬制的机会,综合培育适应时代的中医人才。(3)重视中医古籍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中医古籍是古代医者临床经验的载体,古籍当中学术思想之精华会影响后世医者,成为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参考,其学术思想的不足之处会得到后世医者的批评和补充。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古籍内容和学术思想迥异,研究生在研期间适时梳理中医古籍,有利于理解古籍学术思想的形成,亦有助于在宏观上把握古代医学观念的演变轨迹,总结前人思想的得与失。2.3重视经典学习中细节师古不泥古四大经典学习,极少数人重视和思考过学习顺序的问题;个人认为四大经典中应当重视《伤寒论》的学习,应作为首先学习的经典之一,首先市售许多有关解读伤寒的医籍,反复探讨的也就一个中心法则:辨证论治。仲景的《伤寒论》是中医学习的圣典,言简意赅,紧扣临床,把疾病从开始到结束的全部过程有序地加以揭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高度概括、归纳了疾病的发展规律,全方位地诠释了辨证论治的思想,是中医理、法、方、药相结合的典范。研究生们每个人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背景不同,造成对经典的参悟水平参差不齐,只有将经方派体系弄清搞明,锻炼其中医思维,熟悉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和灵魂,继而参悟其他经典方能行云流水,一蹴而就。正如清末陆九芝所说:“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中医发展数千年,有精华肯定也有糟粕,研究生应当细细甄别;最后重视中医经典的学习,但不要排斥目前主流的西方医学,基于系统论和还原论的2套不同的学科系统,如何将中医经典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结合其固有的理论体系,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也是中医研究生们直面的问题。人工智能程序为学习中医,缩短学习曲线间接提供较大的帮助,比如人工智能的神经网络在名老中医经验和古籍中的的挖掘,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分析、贝叶斯网络技术的隐结构模型等都适用于复杂的中医辨证思维,然而目前现有数据挖掘研究多“重方法,轻理论”,研究的重点以疾病的用药分析最多,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对研究所得的结果缺乏深度的解读分析,中医研究生以此为着手点学习中医经典也不失为一个学习手段。

3结语

中医药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又在人民健康事业中发挥独特作用。中医经典著作是学好中医的关键,通过对经验著作的熟读及深入的研究,在实践中反复的体验,最终能够得到其精要,为临床工作奠定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陈修园指出学医应找准入门,中医经典为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学医之人必读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习中医经典,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不断研究和改进中医经典教学方法,更新学习理念,让研究生多方面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赵印涛,张树峰,梁广和,等.基于卓越医生(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内经选读》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65):217-218,230.

[2]周仲瑛,吴勉华,周学平,等.温经典,传师道,重临床,善感悟:略论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5(5):503-506,522.

[3]冯哲,郁祥,朱垚.名老中医成才经典路径解读辅助中医专业学生制定学业规划[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18):1-5.

[4]胡鸿毅,舒静,何文忠,等.中医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以上海中医药大学为例[J].中医教育,2019,38(4):3-6.

[5]刘建红,蔡晓玲,张广梅.综合院校中医经典教学调查与分析:青海大学[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A0):178-179.

[6]段建雪,周文,胡泽蓉,等.我校中医药专业学生对中医经典认识和学习兴趣度的调查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9,28(15):118-119.

[7]侯晓晖.“双一流”背景下医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3):26-28.

[8]张庆祥,相光鑫.中医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对策探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22):45-47.

[9]熊继柏.谈中医经典的学习[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9,53(10):5-6,12.

[10]王萍,刘英锋,黄利兴,等.试论以“通人文、重经典、多临床”指导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3):3-5.

[11]吴哲,苏新平,陈燕,等.“规培”基地医教协同培养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与探索[J].湖南中医杂志,2019,35(9):105-107.

[12]丁吉善,杨淑慧.中医经典等级考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教育,2015,34(6):26-28.

[13]高磊.中医经典课程等级考试初探[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7,26(11):119-120,122.

中医范文篇8

我们认为中医学的五大优势,即:病因学优势、理论优势、治疗优势、药物优势、经验优势是中医科研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以阴阳五行为基本理论的中医学,在很多时候已经穿上了神秘主义的外衣,阴阳五行理论的应用几乎与阴阳先生的应用没有区别,或者难以划清二者的界线,这是目前困扰中医界的主要理论问题,也是中医科研中遇到的最大问题。中医科研要不要涉及中医学这一基本理论核心?这一理论核心又将如何指中医学科研及其临床。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中医学的科研和临床才能有进一步的发展,否则中医学真的会陷入近乎“玄学”的境地,为此,本人提出,还原我们先人的生产。

生活场境,认识中医学的五大优势,由此开展相应的科学研究。在中医学形成之前,我们的先人一定用他们的劳动和智慧观察、分析了各种自然和生命现象,形成大量的“经验”,同时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理论假设,并用劳动和生命验证这些理论,其中不乏各种形式的“人体实验”,部分假设形成了相应的理论,这就是中医的科学精神之所在。阴阳五行就是其中的成果。它也是《临症中医视角》的灵魂,也将是医学科学,乃至现代科学的灵魂。“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阴阳应用永不会错,“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观点永远是我们临床思维的准则,“五行”关于系统的五个属性的认识永远具有指导意义。以阴阳为核心的哲学理论,以五行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在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指导下,注重整体平衡、注重整体调节、因人施治,这样的理论在过去、当今和未来都具有相当的先进性和科学性。这就是医学的理论优势,把这样的理论应用于现代医学研究,这就是中医学科研的重要内容。在病因学研究中,我们的先人无法明悉细菌及其属性,但是,他们以“瘴气”、“疬气”命名之,这些认识在现代医学科学条件下已经没有优势。但是,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认识到了心理因素对机体的影响,也认识到了饮食不当,如过度饮食、饮食失衡等对机体的影响,还认识到了过于安逸等生活方式对机体的影响,并积累相应的临床诊断和干预方法,所有这些在当今社会条件下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关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所有致病因素,这与现代医学模式不谋而合。这正是目前中医学临床及科研的重要领域。一直基于劳动和实践的中医学,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积累了大量的临床治疗经验和方法,有些是上述中医学理论的直接演绎,有些则是没有经过理论的纯粹经验,形成了多样化的临床治疗方法,中药、食疗、药膳、针灸、推拿、贴敷,等等,对这些治疗方法进行相关的现代医学研究,规范其临床应用,明确其临床适应症和副作用,这又是中医学科研的重要内容。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更多是在还原论基础上的科学研究,没有放在中医学阴阳、五行理论的基础之上,使得这样的研究缺乏了中医学的灵魂,也失去了中医科研的意义,这是需要纠正的。中医科研需要还原论,但不只是还原。中医学几千年积累下来的药物应用经验是现代医学所不难比拟的,其范围之广、数量之多是当今医学所不及的,这些药物一是可以为现代药理研究提供初选依据,二是,我们要利用阴阳五行理论,对药物进行阴阳五行的基本分类,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根据先人的应用经验,进行大胆的临床应用研究。

中医范文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月医院心肺康复科收治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30~75岁。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32~7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共纳入10名护理人员,两组护理人员无变化,均为女性,年龄23~47岁;工作年限1~20年;其中护士5名,护师3名,主管护师2名。患者纳入标准:①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②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③认知功能正常的患者。患者排除标准:拒绝参与研究的患者。护理人员纳入标准:①具备护理大专学历及以上的护理人员。②研究期间未发生岗位变动或者离职的护理人员。护理人员排除标准:①未获得护士资格证书的护理人员。②参与研究前有中医护理培训经历的护理人员。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对护理人员进行常规中医护理培训15d,培训内容主要涉及饮食护理、穴位敷贴护理、中药熏洗护理、穴位按摩护理及耳穴埋籽护理等,将相关中医护理技术培训资料发放给护理人员,包括中医护理技术概念、技术要领、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等,同时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考核完毕后再对患者进行中医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中医护理培训。具体如下:①在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前,需要先指导其对中医常用基础知识进行回顾,包括穴位知识以及经络知识等,同时还可以通过邀请临床资深专家对护理人员进行多模式授课,例如小班教学以及临床实践等,以为后续正式培训的开展奠定基础[4]。②护理人员在中医护理培训中需要分别对痛症、痹症的疾病护理以及中医综合护理等方面全面入手,并且使其明白在面对痛症患者群体时,如何合理应用并发挥中药熏洗以及穴位按摩等中医优势技术,引导其学习在中医护理中如何布置、规划布局,不断完善病房条件,从而可以更好的为患者提供中医护理服务,提高中医护理质量控制效果。③安排专家为护理人员一一传授各种中医适宜技术相关知识,为护理人员说明各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流程,以提问的方式带领护理人员回忆整理中医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使护理人员可以充分运用中医思维[5]。④通过实践来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中医护理操作技术,使其明白各种循证按摩护理方法以及穴位推拿护理方法等,知晓中医经络基本知识以及中医药人文精神在中医护理中的重要性。⑤安排专家对科室中常采用的中医治疗病症的护理干预措施予以详细的指导说明,例如心肺康复科中各种心肺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护以及特色疗法等。⑥在护理人员的中医护理培训中,需要进一步注重提高其在患者情志以及饮食等方面的护理要求,例如在情志方面,要求护理人员加强和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对于存在的不良情志,可以通过案例列举的方式使护理人员明白如何和患者进行正确的沟通交流以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志;而在饮食调护方面,在培训过程中可以通过痛症以及痹症等不同方面例举能够对患者机体功能有调节作用的膳食,例如对于治疗期间发生消化不良情况的患者,若其病机是胃失和降以及为脾虚气滞,则其饮食原则需要以理气通降以及健脾和胃为主[6]。通过上述培训措施对护理人员连续培训15d后再安排其对患者开展中医药护理。

1.3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护理人员培训前后的中医药护理理论考核成绩以及实践操作考核成绩,总分均为100分。②比较两组培训前后中医药护理质量差异,采用中医药护理质量调查量表[7]进行调查,包括中医药基础护理、中医药辨证思维、中医药创新应用以及中医药人文精神,总分均为100分,评分越高表示中医药护理质量越高。③比较两组中医护理失误率,包括饮食护理失误、穴位敷贴护理失误、中药熏洗护理失误、穴位按摩护理失误及耳穴埋籽护理失误。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以(χ±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人员培训前后中医药护理理论考核成绩及实践操作考核成绩比较

培训前,两组护理人员中医药护理理论考核成绩及中医药护理实践操作考核成绩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观察组护理人员中医药护理理论考核成绩及中医药护理实践操作考核成绩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培训前后中医药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培训前,两组中医药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观察组在中医药基础护理、中医药辨证思维、中医药创新应用以及中医药人文精神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中医护理失误率比较

观察组饮食护理失误率、穴位敷贴护理失误率、中药熏洗护理失误率、穴位按摩护理失误率及耳穴埋籽护理失误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中医范文篇10

关键词:中医药护理;优势;专科化

中医药护理是传统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整体医学和辨证施护两大特点。随着近年来中医药受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国家大力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医药护理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关于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的意见》[1]以及《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2]中均明确指出要积极推广中医药护理经验和技术。但就目前而言,中医药护理发展具有明显优势,也面临着优势逐渐淡化和服务领域萎缩以及受到西医护理的不断冲击问题[3]。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国内中医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护理现状,旨在为中医药护理的长期发展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对浙江省15家中医医疗机构护理部主任进行问卷调查,其中三级中医医院5家,二级中医医院10家。

1.2调查工具

自行设计《中医药护理学科发展现状调查问卷表》,包括医院基本信息、中医药护理队伍情况(性别、年龄、学历、从事中医药护理工作年限、职称)、中医药护理技术开展情况、科研情况(、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情况等。调查表由3名中医药护理专家进行评审,根据专家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修改后定稿。

1.3调查方法

通过电子邮件、社交软件向调查对象发送问卷,3天内返回,共发放问卷15份,全部收回,有效率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一人录入一人核对的方法将调查数据录入Excel2007软件中建立原始数据库,并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

2结果

2.1中医药护理人才队伍情况

15家中医医疗机构共有中医药护理人员3124名,以女性、年龄≤39岁、大专和本科、工作年限5~15年、初级职称为主。见表1.

2.2中医药护理技术开展情况

15家中医医院目前开展73项中医药护理技术项目,9项应用率超过50%,其中艾灸、拔罐开展应用率为100%,见表2。

2.3中医药护理科研情况

15家中医医院于2019年6月~2020年5月共95篇,以专科护理(49.47%)、中医药护理技能(20.00%)和护理管理(14.74%)占比最高;同期申请科研课题29项,以护理技术(51.72%)和专科专病护理技术(34.48%)申请比例最高。见表3。

3讨论

3.1中医药护理优势

3.1.1理论优势中医药护理以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护作为基本原则,且这两个观念已经在国人心目中根深蒂固,在近年来也逐渐获得世界医学界的认可。整体观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组织、器官在生理上密切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可通过局部变化对整体健康状况进行分析,还可采用局部结合全身治疗的方法治疗局部的病症;另一方面,中医药护理也强调人与周围环境存在整体联系,即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相互影响,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饮食、情志、饮食、治疗和居家环境、气候等因素对疾病及治疗的影响,形成包括治疗、康复、饮食、锻炼、情志等在内的综合护理方案。辨证施护是在四诊收集患者病症信息后进行症候分型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表现为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另外,中医药护理中强调预防,做到“治未病”,在护理过程中尤为重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4],强调护理过程中要根据患者性别、体质、生活习惯以及当时所处的气候和地域进行灵活变化。这些理论与现代医学要求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3.1.2技术优势中医药护理技术目前被广泛应用在各种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过程中,在民间养生中也有不少应用,如拔罐、刮痧、推拿等。我国2012年起要求在中医医院等级评审过程中将中医药护理技术项目的开展数量作为评审条件,且要求至少有两项,这种举措极大促进了中医药护理技术的临床应用。《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5]中对拔罐、针灸、刮痧等中医药护理技术进行了规范,使得中医药护理技术有标准可循,这也为中医药护理技术的全面推广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医药护理尤为重视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和辨证结果给予针对性护理,并注重“护病求本,急时护标、缓时护本”,根据辨证不同实施同病异护、异病同护,给予患者最合理和最有效护理,整体护理费用较低,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本研究调查的15家中医医疗机构中,艾灸、拔罐、中药熏蒸、耳穴贴压、经血推拿、穴位敷贴、中药涂药、中药热熨敷、刮痧等9项中医药护理技术的应用率超过50%,其中艾灸和拔罐应用率高达100%,这也说明中医药护理技术已经逐渐普及,并且护理项目也在增加。3.1.3人才和科研优势以往中医药及护理技术因缺乏系统研究导致部分医学界专家和民间人士的不认可和怀疑,这与中医药更多为经验积累有关。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重视程度的加强及中医药研究经费的增加,各中医药研究机构、中医医疗机构对人才培养和科研项目申请数量不断增加。随着中医药护理技术研究的深入和科研报道的增加,中医药护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逐渐受到认可。如阿地里·阿里木[6]等的研究发现,术后对骨性关节炎以火疗,可明显提高疗效,改善生活质量和膝关节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15家中医医疗机构在研究期间共75篇,其中专科护理、中医药护理技能相关科技比例最高;同期申请科研课题29项,以护理技术和专科专病护理技术申请比例最高,这说明当前仍以中医药护理技术为主要科研方向。调查显示,15家中医医疗机构共有中医药护理人员3124名,以女性、年龄≤39岁、大专和本科、工作年限5~15年、初级职称为主,提示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护理人员以年轻、年资低护士为主,具有较高的学历水平。

3.2中医药护理专科化发展的重要性

尽管近年来中医药和护理获得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中医药护理落实情况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中医药护理的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可能的因素是:①中医护理定位不够清晰。护理学已确定为一级学科,但中医药护理的定位尚模糊不清,在学科划分上,中医药护理仍属中医医疗范畴,没有医嘱是不能开展中医药护理服务的。②中医药护理的培训不够规范,没有统一的培训大纲、目标、实施方案和评价指标,导致中医药护理培训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弊端。中医药护理涉及大量且频繁的辨病辨证,使得理论基础薄弱的护理人员出现机械化操作,不认识或者不熟悉辨证辨病。③很多医院的护理人员毕业于西医院校,中医药护理往往是通过短期岗前和在岗培训学习后便上岗,很难全面掌握中医药理论和护理技能。

3.3中医药护理专科化发展建议

3.3.1遵循当前政策,加快中医药护理专科化发展国务院印发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7]和《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8]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预防保健的特色优势,加快发展中医养生、中医养老、中医康复等,依托国家政策和要求,大力推进中医药护理全面、长期、健康发展。3.3.2建设重点专科、规范中医药护理目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形成了52个优势病种的中医药护理规范,并于2015年启动了全国中医药护理骨干人才培训。应通过优势病种中医护理等项目及中医药护理重点专科建设这一机会,推动中医药护理的普及和规范。3.3.3顺应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型专科人才我国已逐步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加之慢性病发病率不断提高,这些均需各中医药院校乃至西医院校加强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康复和护理的教学,以为老年人、失能者和慢性病患者提供良好的中医药护理服务。3.3.4加强理论技能培训、多层次培养专科人才尽管“中医护士”这一词汇已被职业大典收录,但这一岗位仍需继续加强人才培养。一方面应加强中医药基础知识、诊断学知识、中医药基础知识等的学习,使毕业生掌握系统的中医药和护理体系;另一方面为满足当前社会需求以中医专科护理核心能力培养作为主要人才培养目标,可通过授课、专题讲座、病例讨论、科研项目、论文等形式实施专科人才培养,并根据在职护士学历、职称、基础理论水平给予其不同的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局加强中医护理工作意见(国中医药医政发〔2013〕42号)[S].20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的通知(卫医政发〔2011〕96号)[R].2011.

[3]徐玮,王家兰,王艺璟,等.我国三级甲等中医院中医护理服务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8,38(4):75-77.

[4]仇园园,宋炜,刘金林,等.中医“治未病”思想对肿瘤患者康复的指导作用探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8,25(S1):181.

[5]马君美.探索推广中医护理特色技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1):240.

[6]阿地里·阿里木,郭治江,周禹.火疗配合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42例[J].新疆中医药,2013,31(3):29-31.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国发办〔2015〕14号)[R].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