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研究生中医经典学习探讨

时间:2022-08-13 11:01:16

中医学研究生中医经典学习探讨

摘要:“读经典,做临床”是名老中医的必由之路,也是当今中医类研究生培养的短板。随着目前医疗环境改变,社会对中医类高级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各级院校应重视中医类研究生阶段中医经典的学习和培养。文章系统总结中医院研究生培养阶段学习经典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对中医经典学习的缺乏兴趣、动手机会少,实践形式较单一、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中医人文教育缺失等,结合作者单位经验并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和建议,加强研究生中医内涵建设、夯实中医基本功底,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以期中医学子临证中学用经典、会用经典、活用经典。

关键词:中医经典;研究生;人才培养

“不读《灵》《素》,则不明经络,无以知致病之由;不读《伤寒》《金匮》无以知立方之法,而无从施治。”[1]中医几千年中涌现出不胜枚举的著名的医家和著作,但仅有对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建立起过重要奠基作用,或对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有巨大贡献的著作才能堪称经典[2-3]。中医经典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需要后世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挖掘经典背后的现实意义,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4]。除此之外,中医经典是中医临床的基础,是中医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熟读经典才能够对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有更全面的认识,建立中医的思维方法和思路,同时学好中医经典是成为“良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文章将对中医学研究生培养阶段学习中医经典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1目前学习中医经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对中医经典学习兴趣缺乏或重要性认识不足

文献研究发现,绝大部分中医类研究生都认为应该学好中医经典[5];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然而实际调查中得出中医类研究生对中医经典学习只有少许兴趣,多数原因归结于毕业就业压力大;中医经典晦涩难懂,阅读名家医案医籍不能完全深谙其道;中医操作中,望闻问切四诊水平,脉诊能力弱,每次问诊都需要借助现代医学检查,学习的自信心在平日临床诊疗过程中严重受挫;部分研究生反苦于没有古籍,导致涉猎范围受限,心情烦躁,久之学习中医经典的兴趣锐减[6]。

1.2动手机会少实践形式较单一

中医类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2种,无论哪种类型的研究生,学习年限均为3年[7]。学术型研究生多数参与基础实验方能申请学位,只有零散的时间跟师抄方,极少数有时间在病房;而专业型研究生要按照国家规培政策完成计划内的临床轮训工作,承担大量的住院医师工作(病房接诊、书写病历、查房值班、参与手术等),导师门诊时间还需要跟师抄方,冗杂的医疗活动使得学生无暇去学习经典;中医院临床诊疗的中医操作因科而异,同内科相比,外科普遍缺少中医操作,更谈不上中医经典的学习,大环境下使得研究生对中医经典学习缺少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8]。

1.3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临床上中医经典带教老师水平不一,多数为中青年医师,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尚需要提升;平日带教投入的精力和花费的心思较少,缺乏必要引导,难以引导研究生去挖掘中医经典中隐性知识;除此之外,缺少教育方法,授课死板,互动环节少,把中医理论和西医医学结合起来融会贯通的能力差,难以做到对某个疾病的症状、发展和传变有更为系统和理性的认识[9]。

1.4中医人文教育缺失

(1)当下中医类研究生教育仍侧重专业课,以苏州市中医医院研究生为例,必修课程开设英语和自然辩证法等人文课,除了英语,自然辩证法结业考核简单。(2)诸如中国医学史、沟通的艺术与哲学等选修课或因感兴趣人数少,或因中医类研究生专业课业务繁重缺少机会选修,造成专业课和人文课比例严重失调[10]。(3)人文课堂讲授依旧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积极能动性,难以获得足够有用信息。(4)课余学生自身极难主动涉猎医学以外的人文书籍,无形中导致广大中医研究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树立人文情怀渐行渐远,在临床医患沟通中表现尤其明显,甚至部分研究生误认为只需学好本专业知识定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师[11]。

2研究生中医经典学习科学培养的几点思考

2.1合理规划学习任务设置考核指标

基于规培生需要完成科室轮转要求,结合研究生自身学习兴趣,可参照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经典等级考试的设置模块,定期进行晨起诵读中医经典,诵读完安排课后作业,巩固诵读效果。中医经典等级考试是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组织设置的《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四大经典理论水平分级考试[12],共分3级,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总结“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悟妙道”的中医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推出的“以考促学”“以考促用”的重要措施。考试旨在进一步“以考促背”“以考促学”,通过中医经典等级水平的考级在业界形成学习经典、背诵经典的风尚,最终达到全面促进、提升中医专业人才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的目的。考试内容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名著的一级考试范围。经典考级共设1~3个等级:一级是熟练诵记经典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证原文,并掌握其文义、医理;二级是在一级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经典理论的系统性和主要方证间的联系,并增加诵记相应原文;三级是在二级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经典理论的学术原理和临床应用思路,并增加诵记相应原文[13]。在考试激励措施上首次将中医经典等级考试纳入到学生综合量化考核体系中,对于提升中医类学研究生学习经典的积极性起到重要作用。

2.2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实践机会

古人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医院教育部门应进行宏观把控,带教老师需自身提高对中医经典的水平;并在理论授课及日常教学查房中多穿插典型的古今名家医案,采用多元的授课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帮助学生们建立理论指导临床的中医辨证思维[14]。除此之外,医院教育部门可适时推出采用自媒体形式推出每周一穴(动画形式寻找常用穴位的位置、主治及如何进行穴位操作等)、每周一药(药性、主要活性成分、主治范围等)、每周一方(经典方剂的来源、功效、主治范围、临床加减等),每周一文(针对中医经典,各家各派阐释运用均不同,分享经典条文扩展阅读),同时推荐相关的中医名家医案医籍进行拓展(黄元御、张锡纯、曹颖甫、胡希恕、彭子益等),帮助中医类研究生巩固、深化记忆,并拓展学习深度。此外,(1)在每周一次的教学查房或中医经典工作坊中(高年资优秀中青年医师用病例引出讨论主题)可选取平日诊疗中采用中医经典理论获得临床疗效的病例进行讨论,提高带教老师的素质和质量同时,帮助研究生进行梳理总结,培养其中医原创思维能力。(2)中医和中药不分家,联合医院中药房和炮制中心,给研究生们提供药房抓药、户外辨识中药、膏方熬制的机会,综合培育适应时代的中医人才。(3)重视中医古籍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中医古籍是古代医者临床经验的载体,古籍当中学术思想之精华会影响后世医者,成为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参考,其学术思想的不足之处会得到后世医者的批评和补充。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古籍内容和学术思想迥异,研究生在研期间适时梳理中医古籍,有利于理解古籍学术思想的形成,亦有助于在宏观上把握古代医学观念的演变轨迹,总结前人思想的得与失。2.3重视经典学习中细节师古不泥古四大经典学习,极少数人重视和思考过学习顺序的问题;个人认为四大经典中应当重视《伤寒论》的学习,应作为首先学习的经典之一,首先市售许多有关解读伤寒的医籍,反复探讨的也就一个中心法则:辨证论治。仲景的《伤寒论》是中医学习的圣典,言简意赅,紧扣临床,把疾病从开始到结束的全部过程有序地加以揭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高度概括、归纳了疾病的发展规律,全方位地诠释了辨证论治的思想,是中医理、法、方、药相结合的典范。研究生们每个人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背景不同,造成对经典的参悟水平参差不齐,只有将经方派体系弄清搞明,锻炼其中医思维,熟悉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和灵魂,继而参悟其他经典方能行云流水,一蹴而就。正如清末陆九芝所说:“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中医发展数千年,有精华肯定也有糟粕,研究生应当细细甄别;最后重视中医经典的学习,但不要排斥目前主流的西方医学,基于系统论和还原论的2套不同的学科系统,如何将中医经典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结合其固有的理论体系,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也是中医研究生们直面的问题。人工智能程序为学习中医,缩短学习曲线间接提供较大的帮助,比如人工智能的神经网络在名老中医经验和古籍中的的挖掘,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分析、贝叶斯网络技术的隐结构模型等都适用于复杂的中医辨证思维,然而目前现有数据挖掘研究多“重方法,轻理论”,研究的重点以疾病的用药分析最多,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对研究所得的结果缺乏深度的解读分析,中医研究生以此为着手点学习中医经典也不失为一个学习手段。

3结语

中医药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又在人民健康事业中发挥独特作用。中医经典著作是学好中医的关键,通过对经验著作的熟读及深入的研究,在实践中反复的体验,最终能够得到其精要,为临床工作奠定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陈修园指出学医应找准入门,中医经典为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学医之人必读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习中医经典,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不断研究和改进中医经典教学方法,更新学习理念,让研究生多方面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赵印涛,张树峰,梁广和,等.基于卓越医生(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内经选读》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65):217-218,230.

[2]周仲瑛,吴勉华,周学平,等.温经典,传师道,重临床,善感悟:略论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5(5):503-506,522.

[3]冯哲,郁祥,朱垚.名老中医成才经典路径解读辅助中医专业学生制定学业规划[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18):1-5.

[4]胡鸿毅,舒静,何文忠,等.中医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以上海中医药大学为例[J].中医教育,2019,38(4):3-6.

[5]刘建红,蔡晓玲,张广梅.综合院校中医经典教学调查与分析:青海大学[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A0):178-179.

[6]段建雪,周文,胡泽蓉,等.我校中医药专业学生对中医经典认识和学习兴趣度的调查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9,28(15):118-119.

[7]侯晓晖.“双一流”背景下医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3):26-28.

[8]张庆祥,相光鑫.中医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对策探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22):45-47.

[9]熊继柏.谈中医经典的学习[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9,53(10):5-6,12.

[10]王萍,刘英锋,黄利兴,等.试论以“通人文、重经典、多临床”指导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3):3-5.

[11]吴哲,苏新平,陈燕,等.“规培”基地医教协同培养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与探索[J].湖南中医杂志,2019,35(9):105-107.

[12]丁吉善,杨淑慧.中医经典等级考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教育,2015,34(6):26-28.

[13]高磊.中医经典课程等级考试初探[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7,26(11):119-120,122.

[14]郑文龙.中医文化传承断层的原因与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5):1-2,12.

作者:郭静文 夏烨 陈竞纬 颜帅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教育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