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业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7:55:24

中医专业论文

中医专业论文范文篇1

论文摘要:目前,中医药高等教学规模日益扩大,却存在其培养的学生临床技能不强,就业竟争力差等问题,文章就此探讨了中医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思路,认为中医教育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面向市场办学,加强学生的临床能力的培养,切实保证教学质蚤。

高等中医教育起源于上世纪中叶,发展到今天,在校学生人数,办学规模,固定资产,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高等中医教育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并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中医学专业高等人才,从这一点看高等中医教育是成功的。但是,从目前中医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来看,并不太理想。目前的就业情况是:西医院基本不录用中医学专业毕业生,一部分中医院也不愿录用中医专业毕业生,更有甚者,宁可录用西医院校本科毕业生,而不录用中医院校临床硕士研究生。为什么一个中医临床硕士研究生没有西医院校一个本科生有竟争力?中医专业毕业生的劣势在什么地方?换句话说,中医教育失败在什么地方?

就我的看法,这缘于很多中医专业毕业生进人医院工作,临床工作能力不强,病房管理能力及急诊能力差,不能为医院创造效益。与同期被医院录用的同样经过五年西医院校教育的临床专业毕业生进行比较,临床工作能力存在较大差距。就是已经走上临床工作岗位的中医师,工作后也要花费很多时间来补习西医课程。对录用人员,医院经过比较,当然会选择能给医院带来最大效益的人员,而且还会为以后的录用工作提供一个参照标准。由于更多的中医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被医院录用,不能从事对口的临床工作,影响到中医从业人员的数量一直得不到提高,中医临床阵地萎缩。从中医教育对中医临床事业的发展来看,非常有限。因而,培养和提高中医临床专业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是中医教育觅待解决的问题。

1树立教育服务理念

随着教育的产业化,中医院校实行收费教育,学生付费上学以来,大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服务的消费者。随着“教育服务,教育消费”成为一种理念,人们开始思考自己所付出金钱、时间与所接受的教育服务是否等值、有没有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既是教育消费者,又是教育的产品。产品质量的好坏必须由毕业生是否受到社会欢迎,为社会所接纳来检验。如中医学专业五年在校教育,毕业后能否被医院这个市场认可?能否从事对口的临床工作?五年的中医学本科教育投人,毕业后能否有一个好的发展平台?针对这种情况,中医院校应该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服务理念,以优质的服务来吸引更多的中医教育消费者,满足消费者合法要求,维护学生的利益,同时也推动学校朝着更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方向变革,真正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学有所值,真正成为合格的中医教育产品。

2维持适度的规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招生和就业成了中医院校发展的两个重要的瓶颈,高校为谋求发展,努力扩招。虽然扩招促进了学校发展,但是对医学院校来说,扩招带来了诸多问题。学生数量增加了,而原有的教学资源却不能同步增长,师资力量有限,教室、实验设备、网络设施、后勤保障等处于一种超负荷运行状态。符合临床教学要求的临床教学基地和临床教学床位严重不足,学生临床实习机会减少,缺乏正确的指导和规范化培训,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不强,劣质产品源源不断地流人医疗市场。中医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多是面向中医院,目前国内很多中医院的发展举步维艰,规模较小,就业缺口小。而中医院校的大量招生,导致培养的学生质量下降,学生毕业后不能从事临床,更谈不上发展中医。因此,招生应该根据市场需求,临床教学基地的规模,确定中医学教育的办学规模。因为没有充足的临床教学资源,就不能保证学生基本的临床实践活动,直接影响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

3以市场为导向

中医学本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培养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初级医生,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和就业奠定必要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也随之迅速发展。高等中医院校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大学生如何面对人才市场的选择,由市场来决定人才的培养和供应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中医教育的效果最终体现在社会需求上,对人才就业市场进行调研,明确市场所需,使高等中医院校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质量标准真正符合市场需求,是我国高等中医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要改变现行高等中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陈旧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使其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由于中医学在当今社会的从属地位,自身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中医教育必须适应医院的模式。为此,高等中医教育要为医院与医生的生存和发展服务,要主动适应医院的建设需要,要与时俱进。适应医院的模式,即是适应市场的模式,就是适合学生的模式,也是适合学校的模式。中医人才市场需求多来自中医医院,我国中医医院数量有限,大多数效益不理想,人才需求有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中医院面临着巨大的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医院的工作始终要围绕社会与经济效益这两个中心进行,这就要求医院的所有医生,不管你是中医师或是西医师,都要能胜任门诊、病房、急诊工作,还要能保持和发展自己中医的特色与专长,以促进医院的建设发展。

在现代医疗体制下,一个只具有中医临床能力的毕业生,是很难进人医院从事临床工作的,而一个具有西医临床能力的人,可以进人西医院、也可以进人中医院从事临床工作。从中医师的成长历程看,低年资中医师很难有中医市场,中医临床能力需要厚积薄发,很多中医师都是人到中年才有所成。从培养目标的可行性和市场性来说,高等中医教育培养的目标应该首先是一个具有西医临床能力的临床医师,其次才是一个具有初步中医临床能力的初级中医师。

世易时移,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片面强调是中医院校,一味强调加强中医课程,固守学科传统是不明智的,必须使学科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学科如果不被市场所认可,就不可能得到发展,最终可能走向湮灭。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出发,从中医学和高等中医教育发展大局出发,在保证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对中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加强现代医学知识的传授,积极培养现代医药学知识。

4加强临床能力的培养

医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主要表现为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两个方面。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应注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临床教学作为人才实战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是整个中医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目前中医教育全程中的瓶颈,可以说,中医学生与西医学生的差距很大部分是在实习这一年形成的,实际上这也是由于中医院与西医院的差距造成的。为此,在毕业实习这一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高等中医院校应该重视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应根据高等中医教育的要求选择教学医院,不降低标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与提高中医专业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使之符合用人单位与社会的需要,适应激烈的市场竟争。

4.1规范临床带教医师的技能教师在中医教育事业中应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教师是中医教育的第一资源。所谓名师出高徒,带教老师应加强自身修养,在业务上精益求精,规范操作。制定临床实践技能培训日标,在临床医疗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通过教学查房、管理病人、病例讨论,以问题为中心的讲座等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培养他们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4.2中医临床实习中医学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历史上,传统中医师基本上均是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的。部分院校倡导的本科生导师负责制值得推荐,能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提前实现中医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益,培养中医临床能力。

4.3医临床实习作为一个现代中医本科毕业生,必须具备西医临床能力,要能胜任医院的病房工作和急诊工作,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接纳。面对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面对医院临床工作的实际,必须培养中医学生的西医临床基本功。中医学生与西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差距,就我个人的看法,很大部分是由于实习医院的差距造成的。综合性西医院在病源、病种、诊疗方面,比中医院具有优势,学生临床机会多。有条件者,如能设立西医院临床实习基地,使其与医科院校的实习生共同实习,一定对西医临床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4.4建立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仿真技术不断完善,接近于真实的模拟教具将被广泛应用。中医院由于本身的综合实力不强,竞争力差,医疗的开展不尽人意,学生动手的机会不多。这方面的弥补学校应根据学生实习需要,建立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配置心肺听诊、肝脾触诊、复苏和智能模拟人等系统,建立模拟诊室、模拟医院、模拟病人,以及小型的教学诊室、门诊、医院,供学生临床见习,尤其是解决有创伤性的技能操作训练,弥补临床实践的不足,给学生创造反复练习的机会,培养学生规范化操作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为进一步的临床实际操作奠定较好的基础。

4.5设立严格的教学质量监管机制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医学教育更是如此。任何医学院校的教育质量的最终判定都要看其毕业生的素质,所以素质保障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各临床教学点设立相应的教学监督管理机构,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严格的考核制度,形成管理部门、科室、实习小组、带教老师等多级管理网络,逐级承诺,层层落实。建立在科考勤和出科考核制度。严格出科考核,内容包括病历书写、回答问题、操作技能等。管理部门按时督促检查,缺勤或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出科。

中医专业论文范文篇2

中医院是我县唯一一所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承担着全县中医科研、技术指导、业务培训等工作。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及县卫生局正确领导下,中医院的规模不断扩大。××年县中医院被省中医药管理局评定为“二级甲等中医院”,但距离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标准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使创建工作如期达标,今后我院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统一认识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广泛宣传发动,使全院职工深刻认识到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重要性,人人都行动起来,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创建中医工作先进县行列中。成立创建中医工作先进县领导小组,协助卫生局把各乡镇卫生院中医管理科设立齐全,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并按照实施方案要求部署、落实、检查、考核各项工作,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使“硬件”尽快达标

按照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要求标准,中医院基础设施不达标。为此我院计划在两年内筹措资金100万元,用于医院基础建设,基本上达到门诊与住院处相对分开;办公区与病区相对分开;医疗区与生活区相对分开;急诊室、病案室、供应室达到要求标准;病床开放数达到100张,每床设备费达到7000元;争取尽快创造条件建设合格的制剂室和门诊楼。

三、加大学习培训力度,提高理论技术水平

为使医务人员的理论与技术水平得到提高,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今后我们将做好院内学习培训及基层培训工作。以科室为单位,每月集中组织一次中医处方、中医病案规范化书写及本学科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和讨论;全院医、药、护、技人员都要根据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做好中医温课学习;鼓励在职职工参加中医自学考试,每年参加中医大专、本科专业学习者不少于5人;鼓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医学继续教育培训班,每年参加市级以上医学教育培训班人数不少于20人;每年派出进修人员不少于4人,争取每年院内20%以上业务人员培训不少于150学时。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中医基层指导科人员下乡对各乡镇卫生院指导中医工作一次;免费为基层培训医务人员不少于5人;开办培训班至少一期,培训对象为乡镇中医人员,培训人数不少于50人。安排乡镇卫生院中医管理科人员对辖区村所中医药人员进行培训,每季度一次,每人培训时间不少于半个月,培训率达到100%。

四、提高中医工作质量,突出中医工作特色

巩固二甲级中医院成果,把抓中医工作质量作为我院工作重点,通过各项措施的落实,以期达到急诊室进一步规范,门诊中医药治疗率达到85%以上;病房中医药治疗率达到70%以上;病案书写合格率达到90%以上;处方合格率达到95%以上。加强中医专科建设,在原有开设脑血管病专科、腰腿痛专科、痔瘘专科、皮肤病专科、乳腺病专科的基础上,计划增开肝病专科、骨病专科。把脑血管病专科、痔瘘专科作为我院重点中医专科发展,两个专科收入不低于医院总收入的10%。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更好的发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按照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标准积极指导乡镇中医工作和村卫生所中医工作。

五、总结交流工作经验,为科研创造条件

开展学术活动3次以上,在省级以上医学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不少于10篇。年内争取科研课题立项2项。到2008年争取获得县级以上科研成果1项。

六、开源节流,为创建中医工作先进县提供经济保障

中医专业论文范文篇3

突出重点创新举措全面落实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各项任务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中医院是我县唯一一所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承担着全县中医科研、技术指导、业务培训等工作。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及县卫生局正确领导下,中医院的规模不断扩大。2000年县中医院被省中医药管理局评定为“二级甲等中医院”,但距离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标准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使创建工作如期达标,今后我院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统一认识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广泛宣传发动,使全院职工深刻认识到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重要性,人人都行动起来,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创建中医工作先进县行列中。成立创建中医工作先进县领导小组,协助卫生局把各乡镇卫生院中医管理科设立齐全,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并按照实施方案要求部署、落实、检查、考核各项工作,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使“硬件”尽快达标

按照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要求标准,中医院基础设施不达标。为此我院计划在两年内筹措资金100万元,用于医院基础建设,基本上达到门诊与住院处相对分开;办公区与病区相对分开;医疗区与生活区相对分开;急诊室、病案室、供应室达到要求标准;病床开放数达到100张,每床设备费达到7000元;争取尽快创造条件建设合格的制剂室和门诊楼。

三、加大学习培训力度,提高理论技术水平

为使医务人员的理论与技术水平得到提高,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今后我们将做好院内学习培训及基层培训工作。以科室为单位,每月集中组织一次中医处方、中医病案规范化书写及本学科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和讨论;全院医、药、护、技人员都要根据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做好中医温课学习;鼓励在职职工参加中医自学考试,每年参加中医大专、本科专业学习者不少于5人;鼓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医学继续教育培训班,每年参加市级以上医学教育培训班人数不少于20人;每年派出进修人员不少于4人,争取每年院内20%以上业务人员培训不少于150学时。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中医基层指导科人员下乡对各乡镇卫生院指导中医工作一次;免费为基层培训医务人员不少于5人;开办培训班至少一期,培训对象为乡镇中医人员,培训人数不少于50人。安排乡镇卫生院中医管理科人员对辖区村所中医药人员进行培训,每季度一次,每人培训时间不少于半个月,培训率达到100%。

四、提高中医工作质量,突出中医工作特色

巩固二甲级中医院成果,把抓中医工作质量作为我院工作重点,通过各项措施的落实,以期达到急诊室进一步规范,门诊中医药治疗率达到85%以上;病房中医药治疗率达到70%以上;病案书写合格率达到90%以上;处方合格率达到95%以上。加强中医专科建设,在原有开设脑血管病专科、腰腿痛专科、痔瘘专科、皮肤病专科、乳腺病专科的基础上,计划增开肝病专科、骨病专科。把脑血管病专科、痔瘘专科作为我院重点中医专科发展,两个专科收入不低于医院总收入的10%。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更好的发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按照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标准积极指导乡镇中医工作和村卫生所中医工作。

五、总结交流工作经验,为科研创造条件

开展学术活动3次以上,在省级以上医学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不少于10篇。年内争取科研课题立项2项。到2008年争取获得县级以上科研成果1项。

六、开源节流,为创建中医工作先进县提供经济保障

中医专业论文范文篇4

一、认真贯彻落实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完善中医药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积极参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省政府《关于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市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细化实化相关政策措施,建立起中医药服务提供与利用的激励机制和中医药工作的协调机制,并督导各单位落实相关政策。

按照《意见》和我市医改的任务要求,依据《市镇(街道)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建设实施方案》,完成9所镇卫生院中医科和中药房标准化建设,配备必要的中医诊疗器具和中药,完善基本的中医药服务功能;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普遍推广20种“简、便、廉、验”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完成1114名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任务,使所有的市级医院、镇(街道)卫生院、村卫生室都能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全覆盖。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实施《养生保健“三进”(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工程》,大力推进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开展第七个“养生保健宣传月活动”;建设1个膏方服务示范单位、1个养生保健基地和18个养生保健指导门诊,使市级医院和镇(街道)卫生院都能开展养生保健指导服务。鼓励社会资本建立专门的“治未病”保健服务机构和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开发保健产品,拉动服务需求,构建起多元化的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二、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着力打造品牌学科,培养引进优秀人才,促进中医学术繁荣

推进中医事业四名工程,进一步改善就医环境和设备条件,将市中医医院建成中医特色明显、综合服务功能较强的中医“名院”;重点加强市“国医堂”示范门诊、市特色专科建设,成为特色优势突出的“名科”;重点扶持优势学科的中医优势病种研究、特色中药制剂研究、中医特色新设备研究和适宜于基层推广应用的临床研究项目,制定重点突出的年度中医科研计划,加强成果推广,提高科研工作对提升中医临床水平的贡献率。

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中医人才的培养引进,做好市级优秀中医人才和中医骨干培养对象的集训培养和考核;借助有利政策,力争引进1名市级以上名中医;鼓励各单位采取聘请“市特聘中医药名家”的方式柔性引进高层次中医药人才来院工作,带教指导;建立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做好镇(街道)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和乡村医生中医专业中专学历教育,对取得中医学历的乡村医生免费进行考前辅导,帮助其尽快过渡为执业(助理)医师。

积极参加中医药优秀论文、优秀病案和优秀护理文书评选交流活动;做好包括“四大经典”在内的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严格证书管理,推出品牌项目,创造浓厚的中医药学术氛围。

三、加强中医内涵建设,实施中医药特色优质服务促进工程。

结合“以病人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和创建人民满意公立医院活动,实施中医药特色优质服务促进工程。依据《市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疗质量监测考评标准》和《市综合(专科)医院中医医疗质量监测考评标准》,做好全市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和综合(专科)医院的中医医疗质量日常监测考评和信誉等级评价工作,建立预警和警示制度,建立起覆盖全行业、面向全社会的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和医疗质量信誉等级评价体系,向社会全市中医医疗质量信息,公布中医医疗质量信誉等级。开展中医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提供中药代煎、代炮制加工、传统单剂小锅煎药服务、小包装中药饮片服务和中医护理特色服务项目,推出一批知名中药制剂(名药)和示范中药房,提升中医药特色服务水平。积极参与卫生应急工作,加强中医医院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开展重大传染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提高中医药应急救治和重大疾病防治能力。

中医专业论文范文篇5

1.1壮医专业建设与本科教育。本科教育是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条件之一。我校在推进中医药教育的同时不断地对特色少数民族医学进行研究与挖掘。对壮医学教育开展相对比较早,早期主要以讲义的形式开展壮医学有关课程的选修课。自2002年起就开展了中医学(壮医方向)的本科教育,该方向学生在修读中医学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还增设了《壮医基础理论》《壮族医学史》等12门壮医药特色课程[1]。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将壮医药的各项科研成果以及诊疗技术渗透到中医学本专科各专业的教学之中,在学生当中广泛传播壮医药知识,吸引了大批热爱壮医的学生。2005年10月壮医药学院成立,配备了专业的教师队伍、独立的特色诊疗教学实验室等,从此壮医学教育开始步入正轨。经过各方面的不断努力与探索壮医学本科专业于2011年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使壮医学进入医学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实现了壮医专业独立招生与培养。至今已经培养了包括中医学(壮医方向)和壮医学本科生近300人。目前我校壮医学专业在校学生人数将近300多人,这不仅极大地促进壮医药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也为开展民族医学硕士教育打下了扎实的生源基础,是未来振兴壮医药文化的中坚力量群体。1.2师资队伍。广西中医药大学自上世纪80年代开展壮医药教育起就积极地建设壮医药的师资队伍。80年代中期,班秀文教授作为壮医药教育与教学研究的先行者及首批全国名老中医开始招收中国医学史壮医药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开启了我校民族医学硕士教育的先河[2]。壮医药学院成立后更是加强了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涌现了黄瑾明、黄汉儒等壮医名师。2006年经国务院教育部学位办的批准,广西中医药大学获取了民族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增设民族医学(瑶医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目前,我校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人,博士生导师2人,他们当中有不少是广西名中医、广西优秀青年中医、广西十百千人才等,是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结构合理的民族医学硕士生导师队伍。1.3教学条件。上世纪80年代起先后成立了壮医药研究室、壮医门诊部,并在此基础上于1994年成立广西中医学院壮医药研究所,成为了壮医药教育教学中心。自2005年壮医药学院成立以来更是建成了一体化的实验教学中心,包括壮医诊疗实验室、壮药实验室、壮医药标本室等。2011年政府出台了壮瑶振兴计划政策,我校顺应形势成立了广西壮瑶药重点实验室、壮瑶药协同创新中心,教学研究条件日臻完善。这也极大地满足了民族医学研究生教学与教育,从此民族医学硕士生教育更上了一个台阶。

2民族医学研究生教育迎来的机遇

壮瑶医学作为广西的特色民族医学,近年来也不断迎来了其发展的机遇。2.1社会认可度及需求不断提高。首先,随着近年来不断地对壮瑶民族医学进行挖掘整理和积极推进研究,壮医学从理论到科研均趋于成熟,在临床方面,不仅壮医学的药线点灸、经筋疗法凭借其显著的疗效受到患者的肯定,而且瑶医也凭借其独特的医理用药理论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肿瘤、痛风、不孕不育等疑难杂症方面的疗效也不断得到患者的认可,壮瑶民族医学的社会认可度正在不断地提高。其次,广西拥有丰富的壮瑶医药资源,“医药不分家”不管是医药的理论挖掘整理还是临床研究应用都是一项任务繁重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民族医药人来完成。近年来壮瑶医特色专科门诊或病房从市级三甲医院到各县级医院也逐步兴起,如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其仁爱分院,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玉林、梧州市等中医院均有壮医瑶医专科门诊或特色医学门诊等等,社会对各层次民族医学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高层次的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更是紧缺。此外,为做好老一辈专家学术传承也需要更多的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人才,不断重视及加大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是实现壮瑶民族医学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举措。2.2各方面的重视与支持。在学校层面上,我校领导高度重视民族医学的学科建设,在加大对民间优秀民族医学文化调研整理与总结的同时,也积极进行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合理化探索,立志打造我校以壮瑶医药为特色的民族医学品牌。当前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附属瑞康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仁爱分院,柳州、桂林、玉林、梧州市中医院等十几家医院均设有壮医(民族医)特色专科门诊或病房,极大满足了本科乃至民族医学硕士生的实践教学。政府政策层面上,广西区政府大力支持壮瑶医药的发展,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壮瑶医药振兴计划(2011~2020年)》,并出资兴建作为我校第三所直属附属临床与教学医院的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广西国际壮医医院是以壮瑶医为特色的医院,也是继金秀瑶医医院、武鸣区中(壮)医医院、崇左市中医壮医医院等县、地级市医院以来的第一所大型综合性民族医医院,将于2018年8月投入使用。该院的建设不仅体现了学校及政府加大建设我校特色民族医学学科建设的决心,也进一步为我校民族医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方向,同时,也为民族医学为社会所认可和接受做了最好的铺垫。只有学科为社会认可,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为社会所接受,才是我校民族医学教育发展的机遇。

3我校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基于西医在社会上具有压倒性优势的背景下,我校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也存在以下几点问题。3.1生源问题。我校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亚民族医学专业”(即其本科专业为中医学而非壮医学等民族医学范畴的专业)的学生,这一生源占很大部分;二是本科专业就是我校壮医学专业这一民族医学专业范畴的学生,由于我校壮医学专业学生基数比较低以及学生报考兴趣等方面原因,这一部分生源只占一小部分;三是“亚医学”专业(即其本科为非医学专业)的学生跨专业报考,这一生源也占一部分。结合往年报考数据统计可知,我校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往往大于报考人数,特别是在民族医学(瑶医方向)表现更加突出,与报考激烈的内科学专业相比,民族医学生源间的竞争几乎没有,相当比例的招生人数还需要靠调剂来完成。综上可知,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不仅生源数量少,而且质量也是参差不齐、不容乐观的。3.2导师队伍存在的问题。硕士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起着“导航”“引路人”的作用,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也要指导科研活动、探讨学科学术问题等[3],其学术素养等时刻影响着学生。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经广泛推行导师制[4],“导、学”关系是学生与导师在这一制度下建立的[5]。目前我校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有19名,笔者通过与在校部分民族医学研究生交流发现部分导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①导师忙于行政或科研项目,学生有时对自己的导师“难得一见”;②学生读研期间需听取一定数量的报告或讲座是学校倡导的,而自己导师却很少给自己上课或做报告讲座;③导师对学生撰写论文不能及时提供相关信息或指导等。3.3培养存在的问题。目前我校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的临床研究方向与内科学专业的差异不是很明显,呈现出一定的“内科化”现象,平时课程大多是各专业一起上的公共课为主,除了学术学位学生有一些自已本专业特色的课程,如民族医学基础理论、民族医学现代常用药物及方剂、壮医特色疗法、瑶医特色疗法等课程外,专业学位学生基本是没有这些课程的,这就体现不出民族医学作为独立的二级学科应有的自身的特点,其自身特色的研究方向仍亟待进一步建立与完善。此外民族医学也面临着中西医学边缘化的危机,社会认知度及认可度也有待提高,尤其是民族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相对面较窄,就业压力仍较大这一社会因素,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困惑,对自己当初的选择产生怀疑,觉得学习它根本用不上,从而消极对待民族医学的内容,这也不利于专业的培养及自身素质的提高。

4对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建议

4.1生源方面。①不断完善壮瑶医学基础理论教育,加大壮瑶医特色诊疗技术课(如壮医药线点灸、壮医经筋疗法、滚蛋疗法、瑶医特色目诊、瑶医马骨刮痧等)的课时,加大民族医学的宣传以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来报考学习;②鼓励壮医学本科生树立对民族医学的信心,积极学习传承发展民族医学;③积极推进瑶医学的学科建设,努力实现瑶医学本科招生,与壮医学教育一起增加民族医学范畴本科学生基数,扩大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生源数量。4.2导师队伍建设方面。①学校应进一步明确导师对学生在学业、学术、科研方面的指导职责,重视以及发挥老专家教授的传帮带作用;②学校应积极推进不同学科导师之间、导师与教学管理人员之间、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各种面对面交流与互动,可通过每年举行研究生培养经验交流会、导师沙龙论坛等形式交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③可逐步从单一导师向导师组制度转变,以更好地实现对学生论文等各方面的指导。4.3培养方面。我校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临床研究方向呈现一定的“内科化”现象,这与国家医疗改革与政策变化特别是近年来规培政策的出台有一定关系,同时也是难以避免的问题。因此,在时间相对充足的研一,除了完成公共课程之外,专业学位的学生也应当有相应的课时来学习民族医学专业的相关课程,如民族医学基础理论、民族医学现代常用药物及方剂、壮医特色疗法、瑶医特色疗法等。此外,因为很多学生本科是没学过壮瑶医相关知识的,因此,应积极鼓励这些同学课外加强学习壮医学通史、壮药学概论、瑶药学概论等相关知识,以为更好地学习和传承民族医学打下基础。

5结语

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仍存在需要改进之处,这就需要院校和学科建设者不断思索从而不断改进,不断推动学科向前发展。同时呼吁社会各界加大对民族医学学科发展的关注,从而获得政府部门更多的支持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当然教育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我校对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探索将永远在继续前行、不断完善的路上。

参考文献

[1]罗婕,庞宇舟.壮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J].大众科技,2014,16(2):157-158.

[2]庞宇舟.对壮医药教材建设的回顾与思考[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9(4):103-105.

[3]闻世宇,李秀丽,王洪江,等.浅析导师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角色和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4,3(10):199-200.

[4]崔靖,张明,梁雪垠,等.从人才长远发展角度探索医学院校研究生培养问题[J].人力资源管理,2017(5):206-207.

中医专业论文范文篇6

论文摘要:扩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也是我国实现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而在各级各类高等教育体系中,担当着弘扬祖国瑰宝任务的高等中医药教育率先开始了对外开放的进程,已经成为全球性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把中医药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从中医药发展史和中医药教育发展史中提取出来将其分为四个阶段,通过梳理重要历史事件有利于客观认识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历史、现状及其阶段特征,对发现问题、提出发展对策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卫生保健事业的宝贵财富。在中医药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成为继师承教育后的中医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但正式成为高等教育医学门类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历史迄今只有50多年。

一、初步发展(1956年一1977年)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中医药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医药对外教育应运而生,成为国际间文化合作与交流的纽带。1956年9月,上海、成都、广州、北京四所中医学院相继成立,标志着中医药教育正式步人高等教育殿堂,中医药学的知识传承也从传统的师承模式转为现代高等教育模式。

1956年7月,根据中苏科技委员会决议,前苏联派遣3名专家组成针灸考察小组来华,在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1956年12月成立,198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学习3个月。1957年4月,卫生部下达(56)卫厅秘字184号《关于分配朝鲜留学生到江苏省中医学校学习的通知》,我国首届中医外国留学生于4月人学。朝鲜平安道保健部部长金孝善等一行3人在江苏省中医学校学习《针灸学》、《中医学概论》、《内经知要》等课程。同年前苏联、蒙古、缅甸等国留学生相继分配到该校学习中医学。1957年9月1日,北京中医学院招收首批外国留学生,这是建国后中医药对外教育的起步阶段。随后上海、广州等中医学院也承担了中医药对外教育,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人数有所增加,其阶段特征表现为:仅限于几所老校开展中医药对外教育,以进修教育为主,学习课程集中在针灸学,总体发展比较缓慢。19“一1976年是“”十年动乱,像其它事业一样,中医中药事业遭到严重的破坏,受到严重摧残,造成中医中药日趋衰落,中医队伍后继乏人,中医药从业人员人数减少三分之一,全国中医医院从1960年的330所减少到129所,中医学院由21所减少到11所,中医药对外教育也一度中断。尽管如此,进人70年代后随着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针灸在美国引起轰动,引发了全世界范围的“中医热”)。1976年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在北京、上海、南京建立了3个面向世界各国医学界的“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开展以针灸学为主的中医对外教育。不久上海中医学院、北京中医学院先后开办首期外国医生针灸学习班。

二、稳步发展(1978年一1989年)

经历“十年动乱”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国民经济保持快速稳定增长,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为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春天,高等中医药教育对外开放工作也有了新的航向,实现稳步发展。

1.阶段特征

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表现为:一是国际交流频繁,举办中医药对外教育的学校增多,留学生人数增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以及人类渴望回归自然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天然药物和非药物疗法的兴起,世界各国纷纷邀请我国派中医药专家前往讲学,开展医疗和科研活动,并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医药界人士来我国考察。70年代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仅有200人左右,到80年代中期翻了一番,其中欧美学生和非洲学生占了相当的比例。开展中医药对外教育的学校也由之前的几所老校扩大到全国各地中医院校。二是办学形式多样化,学习专业多样化。中医药在扩大进修教育和短期培训的同时,发展了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以及接受来华进行中医药研究的高级进修生。学习专业也从中医、针灸学扩大到中药、骨伤等专业。三是中医药对外成人教育进人初步发展期。从70年代以进修生为主转变为包括进修生、函授生、各类短训生、专业证书进修生在内的多种形式,自费生人数也逐渐增多。

2.突出特点

改革开放后,来华留学生教育也实施了改革。1978年以前,来华学习中医药的外国留学生绝大多数是享受我国政府奖学金的,1978年以来我国实行的一项重要改革就是开放自费来华留学生教育。自费生录取标准由各中医院校自行决定。1979年,国务院批准通过《关于接受自费外国留学生收费标准问题的请示》,为我国自费来华的中医药留学生教育提供发展条件。同年教育部召开全国留学生工作会议,明确规定留学生必须学习两年汉语后才可进人中医专业学习。1984年,教育部召开第三次全国留学生工作会议,肯定了外国留学生的学位制度,从此中医药对外教育学位体系开始形成,留学生研究生教育也开始扩大。在管理方面,自80年代以来,中医药高等院校对外国留学生教育的自主权逐渐扩大,主要表现在对外国留学生的录取权和在学校的管理权。198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关于在中医药对外教育中禁止滥发证书的通知》,加强了证书的管理。1989年6月,中国国际针灸医师考核委员会在北京成立;9月,国家中医药考试中心、国际针灸考试中心正式成立,这使得对中医、中药、针灸从业人员的业务质量的检测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三、快速发展(1990年一2000)年)

进人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通人和,内政外交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外部环境来看,到1998年底,世界上有162个国家与我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从内部环境来看,我国进人了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1992年党十四大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有力地促进了政治、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高等中医药教育对外开放在这一时期实现了快速发展。

1.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人数显著增多据统计,从1990年一1998年,我国339所高校共接受了164个国家234691名留学生,年均增长率为28.56%,比上个时期增长了15倍多,自费留学生成为来华留学生的主体,高校则成为接受留学生的主体。而这十年间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万多名境外学生来华学习中医药,是前20年学生总数的40倍。据统计,1988年以后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人数达14700多人,是1988年前来华学习中医药留学生总数的36倍。

2.中医药对外教育机构蓬勃发展,开展境外联合办学

截止到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在我国建立的三个“国际针灸培训中心”为世界上8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训了近万人次的医务工作者。1994年在天津中医学院建立了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学院。全国7所中医学院更名为中医药大学后相继成立国际教育学院。各地中医学院也都成立了国际培训部或留学生办公室。在1994年和19%年,南京中医药大学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与英国伦敦德赛科斯大学,先后分别联合创办了中医专业本科教育合作项目,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与国外著名联合大学创办新专业的典范之作。这是西方国家高等院校首次向中医药学开放,标志着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式打人高等教育国际市场。

3.留学生教育进一步法制化和规范化

1994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制定了本科留学生学位管理规定,率先实施学分制度,使外国留学生选课更加灵活,教学管理也更加规范。19%年6月,国家留学生基金管理委员会成立,实行政府规定招生计划和奖学金名额[t8]a1997年3月,国家教委颁布了《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年度评审暂行办法》。2000年出台《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规定了留学生的接受方针、管理体制、留学生类别、奖学金制度、教学管理等重要内容,成为留学生工作进人法制化阶段的主要标志。随着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人数增多,我国中医院校也在逐步建立健全留学生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推进中医药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进程。

四、蓬勃发展(2001年至今)

21世纪以来,世界步人了信息化、学习化社会,中医院校留学生的生源由亚洲逐渐扩展到欧洲和美洲,留学生的学历层次也不断提高。各中医院校把扩大来华学历留学生的规模作为主要目标,在非学历留学生中,短期进修生占大部分。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留学生基本情况(部分)见表一。

中医专业论文范文篇7

一、基本情况

**市中医院是一所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融医疗、教学、科研、保健、康复于一体的综合性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医院医疗设备、功能较为齐全。目前拥有美国进口全身螺旋CT、5**mAX光机、自动生化分析仪、血球计算仪、尿分析仪、消化道电子内窥镜、电滋波碎石机、彩色多谱勒B超、心电监护仪、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机、十二导心电图机、心脏临时起搏抢救设备、脑地形图机、脑电图机等先进设备,建立了医院信息服务系统。先后荣获清远市、省文明医院、省先进集体、省百家文明医院、“放心药房”、“爱婴医院”和“文明窗口”等称号。近几年来被定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暨南大学等多间院校的实习教学医院。现有在职职工19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77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45人。住院部开放病床1**张。本院龙头科室骨伤科运用中西医治疗各种创伤和骨折,可施行开颅探查及颅内血肿清除,开展了技术要求高、难度大的显微外科的肢指血管吻合(断指再植)修复术、植骨融合加REFLEX钛板内固定等;重点科室内科,擅长使用中、西两法进行治疗急危重、肾衰竭、脑血管意外等病人。普外科可施行肾切除、肾造瘘术、肾输尿管取石+膀胱癌膀胱切除术、肝叶切除术、甲亢甲状腺全切除术、直肠肿瘤切除术等60多种手术。五官科可施行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斜视矫正术、视网膜脱离修复术、重睑美容术等20多种手术。形成了“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药、人有专长”的格局。

二、具体做法和措施

(一)认真贯彻农村中医药工作各项政策,积极发挥中医药在农村中医工作中的作用。

中医药作为祖国的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文化精髓和独特的医疗效果。“**”期间,我院按照上级要求认真进行了“龙头”单位组建工作,加强了“二甲”中医院的硬软件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了住院大楼,拓展了医院规模,扩大了服务范围,添置了大批医疗设备,完成了各项中医医疗指标,规范了医院管理,强化中医内涵建设。于20年分别被评为省及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龙头”单位。使我院成为市中医医疗、保健、康复、教研中心,对推动和促进全市中医工作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把农村中医工作纳入了医院的长期工作目标,各项工作进一步完善,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积极发挥了中医药在农村中医工作中的作用。

(二)加强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为进一步巩固我院“二甲”成果,发挥中医药在农村中医工作中的作用,我院制定了建设中医特色专科的发展纲要,围绕“院有专科、科有专病、人有专长”的要求,大力发展中医专科(专病)。加强了医院急诊科建设,设立了急救电话和各科室的联系网络,设置了电脑服务系统配备急诊设备、药物和救护车,投入资金建设了中药制剂室、中药标本室。积极发挥了“中西医结合脑血管病防治中心”和“中西医结合创伤急救中心”等两个中医特色重点专科的作用,中西医结合创伤急救中心”新开展了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钛空心螺钉内固定+带旋髂深动脉的髂骨瓣移植术和慢性骨髓炎病灶清除+腓肠肌皮瓣填充术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此项技术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全年开展各种手术2**多例;“中西医结合脑血管病防治中心”开展应用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满意。充分发挥了“龙头科室”的作用。不断完善专科(专病)、中药制剂、中药标本室、“放心病房”的建设。同时加强了病历书写规范,甲级病历率达93%以上,中医治疗诊断率为95%以上,急危重疑难病中医参与治疗率85%,病房中医治疗率78%以上,治愈好转率为99.5%,抢救成功率为88%以上,病历归档率1**%,病人满意度98%以上,医务人员撰写和发表医学论文159篇,向省、市申报科研项目10项,其中获省级进步二等奖2项,市科技三等奖5项,已立项的项目3项,应用和开展技术协作项目7项,确定了副主任医师为学科带头人,负责学术工作,为我市的农村中医工作发挥了重要的“龙头”作用。

(三)加强协作,全面推动镇村两级中医药工作的发展。

为全面推动我市农村中医工作的发展,我院经市卫生局批准,成立了“中医基层指导科”,由院长分管并担任中医基层指导科科长,分别定期或不定期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实施实地指导和检查工作,投入10多万元扶持卫生院作为中医科建设,指导基层单位建立中医专科(专病)共41个,赠送了大批针灸模型、针具、火罐、针灸挂图等传统设施给卫生院和卫生站,使基层单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作为中医、教研中心,我院还积极为基层培训中医药人员。2**0年以来举办5期中医药知识学习班和8期推广适宜技术班,每年下派主治以上技术专业人员多次到乡镇卫生院挂钩进行业务技术扶持。接收基层进修人员2**多人次,接收各医学院校实习生3**多人次,大大推动了镇村两级中医药工作的发展。

(四)以点带面,逐步发挥中医专科专病在农村中医药工作中的作用。

我院中医药工作的发展是立足于建设有中医特色的专科(专病)基础上,通过借助专科(专病)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因此,我院大力发挥了两个重点专科优势。创建成立了骨伤专科和脑血管病专科以来,在社会各界享有较好的声誉,使广大群众认识到中医药的作用和效果,扩大了社会效应,从而带动了其他科室的发展。在基层的农村中医工作指导过程中,我院也用以点带面的方式为基层卫生院开展、创建中医专科,根据各地不同又相对集中的病种来为其建设中医专科,并为其提供专病中医处方,在取得一定成效后再带动全院的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通过此种做法,为基层单位的中医建设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五)注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不断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发展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才是单位发展的基石。在历年的发展中,我院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纵向培养人才的方式,每年规划选派人员到省级医院进修或培训,并以优惠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引进了高、中级职称专业人才,并招聘高层次专业毕业生,减少低学历人员,提高整体素质和整体实力。全院人才结构相对合理,进一步提高了技术力量,为山区的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

(六)加大对中医药工作的宣传力度。

对于山区群众来讲,对中医药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对发展农村中医工作的目的理解更少,加上村一级的中医生没完全普及,对中医药的宣传和使用为数不多,故此,我院每年组织4次“健康直通车”到各乡镇进行义诊,加大中医药健教宣传力度,扩大媒体宣传效应,积极宣传农村中医工作,促使农村中医工作得到了加强。

(七)不断加强医院内涵建设。

中医专业论文范文篇8

1影响中医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因素

1.1教师专业知识缺乏

中医专业的教师由于专业特点,都不是出自师范院校,这就决定了中医院校的青年教师初为人师时,只有中医专业知识,而缺乏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也是一种专业,不是有了中医的专业知识就能够自然地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虽然进入高校工作之后,在取得教师资格证时要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同时也会有一些相关的网络培训课程,但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培训对实际的教学指导很有限。盛群力等研究也表明,高校教师的教师知识体系得分较低[1]。教育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的脱节,不把教师看作是一门专业,导致了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教师教学认知偏差,即作为认知主体的教师对包括自身在内的有关教学现象及事件在其内涵理解、功能意义、地位及其关系等特性方面的一些或不正确或有所缺漏的反映[2]。这些通常反映在教师基本教育信念,如教学效能感、教师控制点以及对教学与学习的基本理解、教师的成长等,此外也会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差异、学习动机激发等等方面,这些内在的信念与看法,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1.2临床与教学的关系

临床实践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实践经验,大大提升对中医理论的理解,有助于课堂上中医理论教学,但同时另一方面,临床也占用了教师的时间,导致教师为教学投入的时间大大缩减。对于现在的青年教师,或者缺乏临床经验,或者临床占去太多的时间,经验的缺乏,导致纸上谈兵;太多的时间放在临床上,结果就是挤压了教学的时间。良好的教学必然需要大量的准备,如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兴趣特点以及如何提问与练习等,这些都是需要教师花时间去准备的。对于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来说,一定的临床经验有助于准备教学内容,如果临床占用时间没有这些准备,则直接影响了在教学方面的成长。临床的过与不及都会影响教学能力的提升。然而,现实中临床上的经济收益与荣誉收益远远大于在教学上的收益,这对极需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和向上发展的青年教师来说都是不小的诱惑。

1.3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高校教师最大的压力恐怕就是职称压力。而职称晋升的最主要条件就是课题和论文。同时由于对高校评价中更是“轻教学,重科研”,学校管理层面普通非常重视科研,也给教师一定的压力。导致很多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论文上面。教学和科研本应是相辅相成的,如同临床与教学,但科研给教师太大的压力,占用了教师太多的时间。由于职称评审的高压,管理层对科研的高度重视以及课题经费的利益驱动等,教师作为理性人有理由选择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努力途径,使很多青年教师放弃了在教学上的成长。

1.4学生评教的评价体系

目前大部分高校确实意识到了教学方面的薄弱,采取了各种措施,其中包含学生评教这种举措,希望通过学生的评教督促教师的成长。虽然也有院校领导以同行听课评价,但由于行政管理中的问题、人情面子问题等,很少列入真正的考评系统中。从出发点来讲学生评教是好的。但学生评教也会有各种问题。教师要求严格、留作业多都可能会被打低分,即使是个别学生评价标准的不成熟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教师最后的得分。因为一些学校会将学生的评教作为对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教师为了能得高分,甚至取悦学生,如降低考核标准、画重点等,而不是在教学方面下功夫。这就严重污染了高校教学环境,影响了教师自身在教学方面的成长。

2基于评价的视角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对策

评价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如果评价体系不改变,光靠教师个人努力去提升教学能力是很难的,这就需要在各种评价体系中调整对教学的评价,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如何通过评价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具体见图1。

2.1加强年终考核中教学工作的比重

当前很多学校年终考核中教学方面主要考核的是“量”,缺乏在“质”方面的考核。教学的工作量是比较容易计算的,教学的“质”确实不太容易量化考核,然而,不能因为不容易量化就不考核,只有加强质的考核,才会引导教师发展自己的教学能力。

2.1.1重视理论学习的质与量

对于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的中医教师来说,理论的学习是必要的。这需要学校、院重视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经常开设一些讲座、沙龙,使教师有获取各种教育理论的途径。在年终考核的时候,对当年理论学习的次数和学习收获一样列入考核范围。学习收获可以包括每次学习理论的收获,以及教学中的运用等文字资料。这类工作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教师应付考核集中补材料,同时,因为上网也会使教师对自己上传的内容认真对待。

2.1.2教学、临床、科研的工作量中比重问题

在年终考核中,一般会考核是否达到了学校规定的各项工作量,但很少会去考虑各项工作量的比重。事实上,如果在某项工作中工作量很大的话,意味着在其它工作上的投入必然是减少的。因此,学校在规定教师工作量的时候就要考虑教师的总体工作能力,并不是越多越好。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此多彼少的原则基本是适用的。虽然有的人精力更充沛,但总体来说,大家在一天工作时间8小时的情况下完成的工作总量是相差不大。因此,学校在制定考核标准的时候,要计算出三种工作合理的比重,如果科研、临床比重过大,或教学比重过大都不利于教学能力的提升。

2.1.3加强他评

年终的考核中教学工作不只看量,更要看质。教学“质”的标准可包括校、院领导听课、教研室主任听课、同事听课等以及学生评教的情况。只有各种评价主体的评价均放入考核之中,才会客观的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也对教师起到真正的督促作用。现在很多学校也会有这样的工作,但并未列入最后的考核中,因此,很难对教师起到实质地督促、进步的作用。

2.1.4强调自评

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的评价又称为反思性实践,是教师对自我教学实践经验的反思,是一种回忆、思考、评价教学经验的活动过程,是对过去经验的反馈,同时又是做出新的计划和行动的依据[3],他评的最终目的是促使教师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教学,只有当教师自己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调整自己的教学时,教学水平才会真正的提升。因此,考核中必须将教师的自评纳入考评体系当中。可以通过考察教师日常的教学反思日志作为自评的参考。为了避免有的教师集中补材料,最好能在网上的一些平台上传教学反思日志,这样可以很好地达到“一日三省吾身”。如果这些内容都能与年终考核挂钩,相信会有很多教师形成常反思的习惯。用叙事研究、微格教学等途径用理论知识审视自己的教学,进行实践性反思,真正地用理论解决、解释实践教学中的各种现象。这样一方面通过理论学习调整自己的教师教学认知偏差,进而改变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使教师看到教育教学理论的益处,进一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形成良性的循环。当自评成为一种习惯和动力,他评才会构成反思的内容而不是负担。

2.2加大职称评审中教学的力度

职称评审是极有力的指挥棒,指引着高校教师的工作方向。目前,在职称评审中涉及教学的要求以教学工作量为主,同时加上教学论文,至于教学的“质”基本是没有要求的。因此,要想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需要在职称评审中加大对教学尤其是“质”方面的要求。费章凤等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学效果应该成为最重要的评价指标[4]。同样,对教学“质”的考察根据上述年终考核的方式,对每年的理论学习次数与收获、他评情况、自己的反思日志等做最低限度的要求。通过职称要求的导引,使教师走上外界督促、自我反思,最终教学能力提升的道路。

3结束语

外部的评价都是手段,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个人评价。所有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促使教师提升教学水平,提高中医本科教学质量。无论是年终的考核还是职称的评审,都应与培养高质量的学生为根本制定,只有如此,才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作者:刘娜 孙越异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盛群力,钟丽佳,张玉梅.大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调查[J].开放教育研究,2015,21(4):44-50.

[2]彭豪祥,李红梅.教师教学认知偏差的调查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1,31(6):529-533.

中医专业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双一流”;中医专业;研究生教育

一、引言

中医在医学体系中占重要位置,在医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医药优势进一步凸显,专业研究生教育不仅关系到中医医疗水平的提升,更关乎中医历史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如何培养出素质过硬、能力超群且具备良好道德素养及高尚情操的中医人才成为相关院校教学改革关注的重点。“双一流”建设对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及培养成效提出严格的要求,中医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又与医疗事业发展和医疗水平提升相关,以上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需要对中医研究生教育优化策略进行分析。

二、中医研究生教育模式优化

(一)教学方法。在探讨中医研究生教育模式优化时,最主要的着手点放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将被动教育变为主动学习,改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为多种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方法创新应从研究生成长、成才需求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自主研究、自主实践、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标,促使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目前较先进的中医研究生教学方法包括问题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翻转课堂等[1]。以项目教学法为例,在讲解某一具体的中医知识时,引入与之相关的真实临床案例,学生通过课前自主收集资料、观看相关课件进行预习。以组为单位共享预习资源并研究、探讨项目执行方案,最终进行展示并由导师总结评价。(二)管理方式。高校中医研究生管理方式分为集约式管理和松散式管理。例如,松散式管理以学院及导师为管理主体,配合中医研究生管理有关政策和规范。松散式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分工明确,但传统管理理念认为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应由相关学院负责,这使其在管理上存在空档,学生管理主动性及管理成效不足。在提高“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医研究生的教育优化建议对学生管理方式进行改革。例如,执行分级管理制度,学校、院系与学科三个管理级别相互配合,共同负责研究生管理。执行分层指导制度,学校、院系、学科及导师四个层级共同指导。其中,导师作为指导学生的核心主体,由学科进行辅助,院系和学校予以宏观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以上管理方式对中医研究生管理主体的职能进行了重新划分,使研究生管理更加全面、规范,进而为中医人才培养提供更可靠的制度保障。(三)教材选择。中医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仍存在教材内容创新性不足、教材版本更换频繁、教材编辑出版主动性不高、缺少针对性教材甚至没有教材等现象。然而教材作为中医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理论参考,对教学质量的影响程度较高,在教学模式优化中也应被高度重视。例如,以学科为主体,针对本校中医研究生教育情况,进行教材的自主编写、选择。依照中医课程特点及医疗行业发展状态,针对性选择教材内容,并尝试编写教辅资料、教师用书、习题集等。注意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共享各高校中医相关专业的精品课程、学术研究报告及其他资料文献,跨学校进行中医人才培养。同时,学校及学院应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相关教师积极开展教材编写、创新工作,并通过教材质量评估机制,对其质量进行严格的把控。努力形成具备区域特色、学校特点的中医研究生教育校本教材,将中医研究生教材创新作为高校长期执行的项目,为研究生教育提供更可靠的理论支撑。

三、中医研究生教育重心调整

(一)科研能力。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医研究生教育重心有必要进一步向科研能力的培养偏移,促进教育成果转化,实现教育价值反馈。我们认为如下中医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措施可供参考:首先,加强学生心理建设。中医医学科研需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学生需有足够的毅力和耐心对待每一个微小的实验现象和数据,且能够承受研究失败带来的打击,坚持完成科研项目,并得到相应的成果。其次,加强学生思想作风建设。中医科研工作必须严谨、认真,坚决杜绝一切弄虚作假、抄袭剽窃、徇私舞弊行为,通过对思想作风引导及对科研违规行为的严厉打击,为学生营造纯净、浓厚的科研氛围,公平、公正开展项目申报、专利申请等工作。最后,加强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中医科研活动为满足临床需求,学生既要具备足够的理论知识储备及科学研究能力,同时还要能将自身所学充分应用到临床实践当中。例如,为学生创造更多到医疗机构实践、参观学习的机会,在实践中挖掘中医科研课题,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从需求出发开展科研活动。(二)德育教育。对中医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德育教育的强调是为了满足当前医疗服务改革及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要求。“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高校教学能力提升与校园风气、文化建设同等重要,反映到中医研究生教育中,即为能力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融合。中医研究生德育教育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重点关注研究生自我约束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成就能力的提升,强调诚实、奉献、无私是当代医者必须具备的素养,也是中医文化给中医从业人员提出的必然要求。例如,组织学生到社区、养老院、福利院等开展健康知识讲读及义诊活动,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医疗帮助。活动结束后,以公开演讲、主题征文等方式让学生总结活动参与心得,将在公益活动中产生的感受感悟上升到思想认识层面,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实践方式对研究生进行德育教育。

四、中医研究生教育保障完善

(一)教育评价。中医研究生教育评价多以提交毕业论文的方式进行,缺少过程性考核及评价,在实际工作中,得到的优秀毕业论文数量非常有限,这导致研究生教育评价过于片面,也很难发挥出应有的教育敦促、刺激作用。为解决以上问题,建议对中医研究生教育评价方式进行改革,以突出过程性评价、丰富评价方式、扩充评价内容为主要切入点[2]。例如,将学生在校期间中医科研项目参与情况、学术竞赛获奖情况、取得科研奖项及奖学金情况、在校科研情况等纳入到评价内容当中,综合评估学生个人能力,并以此敦促其积极参与专业科研活动、实践活动,进行自我完善和提升。(二)激励方式。研究生激励机制与教学评价发挥类似的人才培养作用,通过各类奖项、奖金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索中医新课题、参与科学研究项目的积极性。激励方式的选择应与教育评价相适应。例如,在奖助学金评定时,除考虑学生家庭情况、学习成绩、品德素养外,还应结合学生创新成果、实践成果的获取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以奖助学金的方式,为研究生的探究、创新等活动的开展提供物质保障。同时引发学生间的良性竞争,使其积极参与中医学科项目实践及科研探索活动,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提升,进而提高中医研究生教育成效。

五、结论

高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中医研究生教育可从教学模式优化、教育重心调整、教育保障完善等方面出发。对中医研究生教学方法、管理方式及教材选择进行创新,突出研究生科研能力及道德素质的培养,同时对教育评价及学生激励方式进行改革,构建完善的中医研究生人才培养系统,提高中医研究生教育质量及教育成效。

参考文献:

[1]史梦琦.中医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02):34-35+56.

中医专业论文范文篇10

勤于探索,医术精湛

××于1975年12月以优良成绩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中医专业,1983年9月至1984年8月进修于广州中医学院理论提高班,他刻苦学习,五门主考科成绩都在90分以上,在120多名学员的大班中名列前茅。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高潭、宝口卫生院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1986年,他放弃调往深圳的机会,为家乡的卫生事业贡献力量,刚刚成立的县中医院在全县选调人才,××被调入中医院。

1988年8月至1995年10月,××在××县中医院任内科主治医师、门诊部主任,任职期间,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虚心学习,积极进取。多次被市、县、卫生系统评为劳动竞赛先进工作者,1997年被推荐为××县著名医生,其事迹被登载在广东省卫生厅主编的《岭南名医》上。

××从1995年11月起任县中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兼职副教授,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1997年1月起任中医院副院长,主管中医院业务领导工作,带领全院医务人员努力学习、勤奋工作,突出中医特色,提高综合服务水准,经过中医院全体医务人员努力,中医院多年被省、市、县评为“文明单位”、“文明医院”。在工作中,他不断锤炼自己,工作精益求精,无出现任何医疗事故,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以良好的医德医风和技术深受群众欢迎和信赖,诊务相当繁忙,应接不暇,据统计,近几年来,他诊治病人数平均每天50人以上,位于中医院的第一位,在××县境内乃至××市、深圳市部分地方享有较高的威信和声望,得到上级领导和群众的认可。10多年来,他年年考核都是“优秀”。在主管全院业务工作中,他做到“三个坚持”,坚持不脱离临床,定期门诊、定期查房,坚持亲手撰写医学学术论文,坚持带教实习生、进修生。指导青年医生解决疑难问题,组织、主持院内、外疑难病例会诊,危重病人的抢救及业务授课讲座。

在二十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他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撰写并发表论著1部,论文10多篇。1996年10月出席在澳洲悉尼召开的国际中医药学暨传统医学特色疗法学术交流大会,在大会上宣读论文“女贞子汤治疗慢性肝炎100例疗效观察”,并获“优秀论文奖”。1998年5月在全国第二届中国中医男科学术研讨暨科研协作会上宣读交流论文“六味地黄汤于男科新用”。在全国第二届中西医结合泌尿系会议上宣读交流论文“知柏八味丸加味治疗慢性前列腺炎26例疗效观察”。2000年6月出版专著一部,定名为《士康医论选》,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发行,这本专著创新实用,内容包括“临证发挥”、“古方新用”、“医案医话”、“单方验方”,约10多万字,得到了省名中医邱健行教授的指导并予作序。

他积极投入中国科研活动,是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加味丹参饮单味浓缩颗粒与传统饮片汤剂的等效研究”、“系列中药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脏腑的推广应用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研究成果成为国家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项目。他被选为全国《2000年课题》临床科研协作中心理事会理事(执行),他积极投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完成论文“古稀胶囊治疗脑血管硬化36例疗效观察”。他积极倡导在本院使用中药浓缩颗粒剂,并将自己多年的经验方女贞子汤、穿破石汤制成浓缩颗粒剂在临床中广泛使用,深受患者欢迎。

他1995年10月被县人民政府授予“××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1996年被广东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广东省卫生系统白求恩先进工作者”称号,1997年被××市人民政府授予“××市名中医”称号(为××市历史上第一次评选名中医的六位名中医之一),1998年被广东省人事厅授予“全省山区建设优秀人才”称号,1998年当选为××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9年被选为××县科学技术协会委员、××市中医学会理事,今年5月被评为××市“十佳医生”,《××日报》在显著位置上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

恪尽职守,廉洁行医

中医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包含着大爱大善、平等诚信等深厚的中华美德。××在党的教育下将这种品格淬砺得更为坚定。他视病人疾苦为自己的疾苦,视病人为亲人,把自己的爱洒向卫生事业,也在人民群众心中深植了共产党员亲民爱民的情怀。

有不少打工者因没钱治病,绝望中慕名找到××,面对穷困的病人,他常常会给予更多的关爱——不但精心为他们治疗,还经常为他们垫付医药费。一次,一名身患急腹症的打工仔,因带的钱不够交不起医药费,急得哭了起来。××得知后,悄悄地为他垫付了药费,还带他去取药。药房的医护人员问道:“吴医生,你总是这样为病人垫钱,有几个人把钱还给你了?”××笑了笑:“还是治病要紧吧!”多年来,他到底给病人垫付了多少医药费,没有人能说得清。

××是××市名中医,病人往往以特诊专家挂号,愿意多花一点钱看专家门诊。然而,××说,××是山区县,很多人还不富裕。病人中民工多,穷人多,一个好医生就是要让穷人看得起病。能花10元看好的病,决不能让病人掏11元。2004年元月,一名肝硬化的患者,花费了家中的所有积蓄,经多方治疗不见好转,病人心急如焚,在他感到绝望的时候,经人指点,找到了××。××认真地检查了病人,对病人进行了耐心疏导,不厌其烦地告诉病人怎样配合治疗。三个疗程后,仅花费几百元,病人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当看着病人日渐红润的脸庞,吴院长那清瘦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一位深圳的黄女士,结婚十年未孕,四处求医,花费数万元,皆不见效,后找到××给她治疗,只用了医疗费300元,二个月后怀孕,足月顺产一男婴,小孩满月后,黄女士夫妇向他赠送锦旗。

××不管是熟人或生人、干部或群众,农村百姓或城市居民,他都一视同仁,热情地为他们服务,工作中多次拒收病人的红包,几年来共拒收红包近万元。

一名慢性肝炎的患者,经××一年多的精心治疗,完全恢复了健康,病人十分感激,为他送去了数百元的红包,××婉言谢绝了病人,嘱咐病人用这些钱多买些营养品补养身体,病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从医二十多年来,××坚持“只看病情,不看背景”的看病原则。在他的眼里,病人没有贫富、贵贱之分,都是需要救治的患者。他敬重、尊重、珍重生命,眼里只有病人,一心维护生命。今年5月27日,79岁的胡大爷,呼吸衰竭,在广州某大医院治疗一个多月,生命垂危,医生诊断只有5个小时生命时间,家属用救护车将病人从广州接回大岭谭公老家,抱着最后一线希望请××就诊。对于这样一位老年危重病人,××全力抢救。6月10日,胡大爷奇迹般康复,现在已能行走自如。老人家激动地说:“你的医术真是太神奇了,你的医德真是太高尚了!”

××厚德仁心,他把上级奖励的奖金5000多元,捐献给县文化广场、街道建设、农村教育基金会等公益事业,2004年还为农村山区150名困难群众捐献合作医疗基金费1500元,2005年把评为“××市十佳医生”的奖金500元捐献给市慈善总会。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作为县中医院副院长,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总是心系百姓,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他和院领导班子成员结合实际,不断规范院务公开工作,积极打造“阳光工程”,扩大医患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中医院先后公开了“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卫生部八条规定”、“医务人员服务承诺”,对医院人事调整,业务收入,评先评优以及物资、药品和医疗器材采购等一律公开,并建立医务网站,在网上公示,接受全院员工的监督,较好地促进了医院的全面建设和快速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身为市八届人大代表,××积极为群众尤其是患者的利益鼓与呼。他说:“医生与人大代表的共同点是为人民服务。”平时见到一些贫困病人缺钱就医,他总是思考着能否借助社会的力量帮助这些患者,并为此而奔走。在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他提出了设立“抢救慈善基金”的建议,并表示拿出自己每年基本工资的10%捐给基金会。

在行医中,他经常听到患者反映医疗费用较高,患者负担过重的问题。1999年在××市参加人大会议期间,他发现街头部分药店无牌或证照不全。针对这些问题,在市八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他提出了《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我市药品管理》的议案,呼吁有关部门加强对医药行业的监管。在市八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他又针对广大偏远山区缺医少药、农民因病返贫的现象,提出了《加大力度发展我市农村合作医疗》的议案,被有关部门采纳,相关措施正在实施中。

××还经常关注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时患者在闲聊中随意对他说的一些大家关心的问题,他都用心记下来并作深入调查,之后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他先后就××县城街道绿化管理、下水道维护,宝口至高潭镇公路部分电线杆影响交通安全等问题提出了整改建议,受到有关部门重视并得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