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养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2 11:36: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药养生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药养生论文

篇1

人创造了文化,而文化又影响着人,渗透于人,塑造着人,所以我们无论是在精神还是在物质的实践活动中,都必须格外注重文化修养这一问题。文化修养是声乐艺术的灵魂。

一、声乐的属性

从声乐的文化属性看,声乐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尤其是音乐文化的产物。因为从它的形式到内容的不断变化、不断充实、不断升华的过程中,浸透了人的聪明智慧、美学思想、音乐观念、音乐思维、音乐逻辑。所以,学者们都说一部声乐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世界音乐思想的发展史、音乐思维的发展史。

什么是声乐,它是音乐的一种,是以人声为乐器演奏(演唱)出来的音乐。人声的特点非其他乐器能比,它的音乐对人类来说是最先听到的,最先感受到的,交流思想信息、情感的声音,以人声的音乐打动人更直接更赋予感染力。怪不得很多教器乐演奏的老师常向自己的学生说:“你拉的(或吹的)要象歌唱的一样”。就连演奏曲谱上就有“如歌的”这个表情术语。人声的音乐有其他乐器没有的特点,在多数作品中人声的音乐都有歌词,于是这部分音乐就有了双重表现,词和音乐的结合使内容不确定的音乐带上了文学给予的相当确定性,又使比较确定性的文字带上了不确定的色彩,引人去联想,从听觉引起的心绪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受。声乐的社会功能是极强的,因为人人都能唱歌。歌者动情动容,听者感人肺腑,艺术魅力无与伦比。

二、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正因为音乐有以上的属性和特点,围绕着它就产生了大量的声乐作曲家、歌唱家,产生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浩如烟海的作品,使之独自成为一个完整的声乐艺术体系,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成为一个音乐王国,具有了深厚而巨大的文化内涵。

既然声乐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又有浓烈的文化内涵,那么,作为一个声乐艺术的实践者,要想驾驭这门艺术,就必然要有强大的艺术能力,而这强大的艺术能力除了有过硬的技术,主要来源于文化修养的深厚广博。歌曲或声乐作品是文学艺术和声乐艺术的二合体,声乐作品大都以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文学性强、艺术性高的诗词或歌曲音乐创作的文学基础,形成了声乐作品的文学性和文学特征。比如,中国歌曲、歌剧中可能涉及的体裁起码有诗、词、剧本、小说、散曲、时调等。拿现已知的著名声乐作品来讲,已涉及有古诗数十首,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唐诗、宋词诸多作家、元代及明清的诗词作者,以及近现代的刘半农、徐志摩、等作家。外国歌曲、清唱剧和歌剧中所涉及的体裁有诗、剧本、小说、神话、史诗等。涉及的作家从英国的莎士比亚到法国的戈蒂埃、魏尔伦,从德国的歌德、席勒、海涅到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还有圣经中的故事、赞美诗、经文歌等也进入了声乐文献。歌唱与文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歌词的文学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歌曲的艺术性,而对歌唱中文学性的认识也同样反映出一个歌唱者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要唱好任何一首歌曲或表现好任何一个声乐作品,首先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理解透彻,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声音正确表现出歌曲作品质的内涵,表现作品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的艺术境界。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知识,像《玫瑰三愿》、《红豆词》、《阳关三叠》等歌曲,就可能出现内容理解上的难度。另一方面,声乐演唱不只是对作品的一种传达的再现,更重要的是一种创作性的艺术活动,即所谓的二度创作。因此,在对声乐作品的演绎中,就需要通过自己所具有的和掌握的文学知识和文化修养,对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表现特征、艺术手法、民族特色等,进行分析和掌握,这样才能根据声乐作品的文学内容、音乐风格和表现特征进行最佳的设计和安排,从而使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和艺术表现,更加合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本意。所以,文化修养对声乐艺术的实践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不能认识这一点,并身体力行地去提高文化修养,那我们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单薄乏味,在博大的声乐艺术的瀚海中只能停留在表面或不深的层面而显得华而不实,或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们可以说,深厚的文化修养能使我们从哲学的高度、思想的高度、人性的高度去触摸声乐艺术最深邃、最本质的东西,引领我们从声乐艺术的必然王国走进声乐艺术的自由王国。三、声乐艺术实践者的“品位”

在中国的文学艺术领域,有文如其人、画如其人、字如其人、歌如其人的说法。这是因为声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艺术,是关于人的艺术,演唱歌曲是演唱者思想情感、人生体验的外化,是其艺术观、审美观的音乐化。所以,在歌唱的声音中,常有强烈的文化品味和文化韵味,是演唱者文化修养集合式的音乐体现。因此,我们不能设想一个趣味低俗的、气质猥琐的人能唱出优雅高贵的歌声;同样,我们也不可能设想一个艺术感迟钝,对音乐缺少本质理解的人能唱出令人感动的歌声。所以,我们要想让歌声打动人,震撼人的灵魂,那么,我们必须先从做人开始,做一个爱憎分明、抑恶扬善的人,做一个真诚而又自然的人,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做一个既能被别人打动又能打动别人的人,做一个远离世俗、远离浮躁而又贴近现实的人。总之,要做一个有品位的人,而要想成为这样的人,依然离不开文化的修养。当我们凭借着文化修养真正的成为“美”的人了,那我们的歌声也就有了内在的魅力,富有美丽的生命色彩,就能撞击人的心灵。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声乐大师的身上得到印证。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沈湘等,这些大师的声乐艺术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程度,代表了声乐演唱和声乐教育领域的最高艺术成就。他们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辉煌的艺术巅峰,当然有娴熟超人的技术做后盾,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吸取了人类文化的营养,对音乐、对社会、对生活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体验和渴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格,是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精神的人。比如周小燕先生不但有丰富广博的音乐修养,而且受过哲学、人文主义精神的熏陶,崇尚理性,热爱和平生活,一直没有停止用音乐来追求真善美,追求艺术的真谛,培养出了很多世界歌唱艺术的拔尖人才。多明戈在上海演出,因感冒演唱有些纰漏(失声),但是他那富有感染力的形体语言以及他富有神韵的面部表情实现了高度和谐。难怪有人感叹:“多明戈用心在演唱”依然令人陶醉、令人震撼。

篇2

中新网陕西铜川7月14日电(贺向前)地处陕西省中部的铜川市首次面向全球华人征求药王孙思邈中医药研究论文,征集到的获奖论文将在该市10月举办的国内首届“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中的中医药文化高层论坛进行交流。

陕西是中医药的发祥地之一,境内中草药资源丰富,达3600多种。从远古的岐伯、神农尝百草,至享有“药王”美誉的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历代名医辈出。

铜川位于陕西省中部,历史上属京畿重镇,文物遗存众多。唐代伟大的医药学家、养生学家孙思邈出生于铜川市西南部的耀州区,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被称为“药王”。相传铜川药王山是孙思邈隐居行医之地。铜川市决定打响“药王”品牌,把药王养生休闲旅游产业作为加快转型,提速发展的战略支柱产业。为此,该市将从今年起,打造中医药产业集群,使铜川成为西部中药材信息服务、集散中心,力争把铜川打造成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据悉,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铜川市人民政府承办的首届“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将于10月中旬在孙思邈的故乡——陕西铜川举行,活动期间,该市将举行盛大的开幕式及文艺演出、公祭药王孙思邈仪式、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授牌仪式、中国(铜川)国际保健养生产品博览会以及药王孙思邈中医药文化高层论坛。

据介绍,这次征文主要面向海内外医药卫生界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临床工作者。征文内容主要有:孙思邈学术思想研究、孙思邈医德医风研究、孙思邈养生保健方法与长寿研究、《千金方》中方剂的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等10个方面的内容。(完)

篇3

静以养神

《素问・痹论》中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刘元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指出:“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所谓“静则神藏”和“静以养之”,乃指神静而不妄思,即便用神,也要防止用神太过。

静是一种心态,是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是不为名利所困扰的自然之静。这种静有助于神气的潜降内守。反之,神气的过用、躁动,为名利所诱惑,往往容易耗伤人的元气,使人的元气在不知不觉中耗散消亡。

静以养神的方法,过去的医家讲了很多,但归纳起来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恬淡虚无”。对于名利要少思少虑,要常乐观、和喜怒,无邪念妄想。气功、意守、调息、静思,这些都有利于神气的内守。

起居有序也是静养的重要内容之一。《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可见养神乃是预防疾病的重要前提。

淡泊名利

人的一生,转瞬即逝。人活着是为了奉献,而不是为了名利。人生几十年,地位、金钱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

我在老家当过小学教员、中医教师。到了北京,讲课口音重,学生听不懂,怎么办?我就埋头做研究,把一本王冰注的《黄帝内经》翻烂了,还自学生物学、物理学,并自制图表。虽然清苦寂寞,却乐在其中。

总之,要善于自我调节情感,以便养神治身。对外界的名与利,既要有所感受,又要思想安定、明辨是非,保持和谐稳定的心理状态。

生活俭朴

我白幼不喜欢大鱼大肉,而习惯于朴素、简单、有序。

《黄帝内经》日:“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这里说的是食物要杂,不要挑三拣四。凡能供人营养健康的食物,都要吃一点。但不是依次排列,而应以谷薯、蔬菜为主,肉类次之。《黄帝内经》之“膏粱之变,足生大疔”意思是说,大鱼大肉吃得多了,容易生疮和疔。我一日三餐,不偏食,不多食,不过辛温,不过寒凉。

一个人的事业是最主要的,事业成功了,心情舒畅,脾胃的消化功能也会正常运转,即使吃点肉,也会很好地消化。总之,物质生活不要要求太高,有营养的东西都要吃一点,身体就会健康,就不会被饮食不当所困扰。

修德长寿

古人把道德修养作为养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儒家创始人孔子早就提出“德润身”、“仁者寿”的理论,在《中庸》中又进一步指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一个人长寿与否与品德有密切关系。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古代圣人“所以能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我的一生都是从事中医教学与研究,是治病救人和培养人才的工作,来不得一点敷衍和轻率。

我今年八旬有余,仍然坚持出诊看病,确实有点累,但看到病人的痛苦,我的累就没有了。对于带教青年学子,我更是乐此不疲。对于研究生的论文,我从不敷衍,逐字逐句地修改,绝不能误人子弟。

综合调养

中医养生非常重视人的整体平衡。整体平衡是指人与自然界的平衡,机体的内外平衡,人与社会的平衡。保持这种平衡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需要综合调养。综合调养的内容包括顺四时、调饮食、戒、调情志、动形体,以及针灸、推拿按摩、药物养生等诸多方面。

篇4

王玉川,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曾任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副院长、内经教研室主任、中医系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医学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医专家组成员,卫生部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医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2009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享受国务院特殊贴。

静以养神

《素问·痹论》中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刘元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指出:“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所谓“静则神藏”、“静以养之”,乃指神静而不妄思,即便用神,也要防止用神太过。静是一种心态,是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是不为名利所困扰的自然之静。这种静有助于神气的潜降内守。反之,神气的过用、躁动,为名利所诱惑,往往容易耗伤人的元气,使人的元气在不知不觉中耗散消亡。

静以养神的方法,过去的医家讲了很多,但归纳起来还是《黄帝内经》所说的“恬淡虚无”。对于名利要少思少虑,要常乐观,和喜怒,无邪念妄想。气功、意守、调息、静思,这些都有利于神气的内守。起居有序也是静养的重要内容之一。《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可见养神乃是预防疾病的重要前提。

淡泊名利

人的一生,转瞬即逝。人活着是为了奉献,而不是为了名利。人生几十年,地位、金钱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我在老家当过小学教员、中医教师。到了北京,讲课口音重,学生听不懂,怎么办?我就埋头做研究,一本王冰注的《黄帝内经》翻烂了。我还自学生物学、物理学,自制图表,虽然清苦寂寞,却乐在其中。总之,要善于自我调节情感,以便养神治身。对外界的名与利,既要有所感受,又要思想安定,明辨是非,保持和谐稳定的心理状态。

生活俭朴

我自幼不喜欢大鱼大肉,而习惯于朴素、简单、有序。《黄帝内经》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这里说的是食物要杂,不要挑三拣四。凡能供人营养健康的食物都要吃一点。但“谷肉果菜”不是依次排列,而应以谷薯、蔬菜为主,肉类次之。《黄帝内经》说“膏粱之变,足生大疔”。意思是说,大鱼大肉吃得多了,容易生疮和疔。我一日三餐,不偏食,不多食,不过辛温,不过寒凉。

一个人的事业是最主要的,事业成功了,心情舒畅,脾胃的消化功能也会正常运转,即使吃点肉,也会很好地消化。总之,物质生活不要要求太高,有营养的东西都要吃一点,身体就会健康,就不会被饮食不当所困扰。

修德长寿

古人把道德修养作为养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儒家创始人孔子早就提出“德润身”、“仁者寿”的理论。他在《中庸》中进一步指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一个人长寿与否与品德有密切关系。《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古代圣人“所以能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我的一生都是从事中医教学与研究,是治病救人和培养人才的工作,来不得一点敷衍和轻率。

我今年八旬有余,仍然坚持出诊看病,确实有点累,但看到病人的痛苦,我的累就没有了。对于带教青年学子,我更是乐此不疲。对于研究生的论文,我从不敷衍,逐字逐句地修改,绝不能误人子弟。

篇5

关键词:中医药管理学;重点学科建设;发展方式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11.004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11-0013-04

Abstract: The discipl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management covers the fields of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s and health industries of TCM. Construction of key discipline of TCM management can help improve the level of disciplines of TCM cause management, promote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CM cause management and enhance the training level of specialties of TCM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he research on the goals, model and path of key discipline of TCM management is the core issu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key discipline of TCM management, as well as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management disciplines in the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cording to features of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udying health management of TCM by using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modern management and modern economics can promote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TCM resources and medical service technology and improve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CM. As a result, all directions of TCM management can better achieve scientific manage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health care and health rehabilitation. Also, it can enhance the level of TCM management and team building and train outstanding senior personnel of TCM cause management, so as to achieve the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specialties’ overall level of the discipline.

Key words: TCM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of key discipline; development modes

中医药学是我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中国特色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知识源泉。由于中医药学具有整体性、辩证性、实践性等传统思维和技术特色而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发挥我国医学上特有优势,传承与创新中医学,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政策与管理问题。中医学在近展遇到了困境。在现代科学主义话语权下,中医学要生存就必须与时俱进。首先,教育模式从师承转变为院校教育,把技术进行分科,教育内容分专业,结果专业越分越细,形成中医药专业的碎片化和技术的实验化。古代中医与中药是一体化的,现代教育则分离开了,形成医不懂药、药不懂医。中药资源的质量日趋下降,中医师的中医水平不断下滑。中医药面临的这些困境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制度问题。

制度是引导社会行为的最有效工具。建设中医药管理学重点学科,就是运用新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医药法律法规政策,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推动中医药资源和医疗保健服务更有效地为居民健康服务。运用制度促进传统中医药学更好地传承与创新,推进中医药服务适应现代社会的健康需求,更有效地为国民的养生保健、预防、治疗和康复提供服务。由于现代医学发展遇到了困境,其片面、静止、孤立的思维方式越来越暴露出局限性,其服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促使医学转向,而转化医学和精准医学的要求正好与中医学的实践性、整体性与个性化诊疗思路相一致[1-2]。中医学以患者健康为中心,大医精诚的人文情怀有利于医德建设。这给新医疗改革背景下中医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经济新常态需要研究新医疗制度建设。借鉴精准医学,发展现代中医学,充分挖掘中医药蕴藏的无限潜力,促进中医药事业更好发展。

1 中医药管理学学科定位

1.1 概念界定

学科是学术范畴,指高校教学、科研等功能单位,占有一定的教学、科研资源,遵守特定的研究规范,具有规定的知识形态和动态运行能力的学术共同体或专业组织,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3]。而重点学科是指高校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重点投放于某些学科,以使其学术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学科群或学科体系中发挥学术主导和关键作用,这些学科被称为“重点学科”[4]。

1.2 学科定位

中医药管理学是一门中医学、中药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它是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融合,重点研究传统中医药在现代医药卫生事业中的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将中医药特色与现代管理相结合,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如何将中医药资源和技术进行有效合理配置并及时提供给国民,最大限度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促进和保障国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2 中医药管理学学科建设原则和目标

2.1 总原则

遵循科学性原则,中医药管理学科的建设需符合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遵循特色性原则,基于中医药的特点研究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特殊规律;遵循规范性原则,规范中医药管理学科建设活动与过程,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遵循交叉性原则,管理学各部分内容在不同层次上与中医药学相互支持、相互协调,同时注意与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协调性;遵循引领性原则,重点学科应在全国范围内对中医药管理学科建设起到引领作用;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学科范围内的各部分建设内容循序渐进,逐步实施;遵循系统性原则,规划内各部分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支持,互相之间不可分割。

2.2 目标

2.2.1 总目标 以提高中医药事业管理水平、引领中医药服务事业和中医药服务产业的发展方向为核心,探索中医药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通过充分整合中医药学科和管理学科资源,进行学科的交叉整合,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明确科研重点,构建科学合理的重点学科建设体系,不仅要提升中医药事业管理的学术水平,而且要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研究高水平的科学,全面提升中医药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动中药产业的进步,实现学科专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2.2.2 分目标 在现代管理理论指导下,以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研究及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主要研究领域,研究中医药的知识、技术特征与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对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有效方法;研究中医药资源优化配置与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运用政策科学理论与分析方法,针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研究中医药立法与政策科学问题;研究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及制度化建设,有效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研究大卫生、大中医视角下中医药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 中医药管理学学科建设模式

3.1 宏观模式

建立中医药管理学学科的宏观模式,以学生培养为基础,进而推动学术发展,最终为社会做出有益贡献,形成中医药管理学学科的金字塔模式(见图1)。①学科建设是为专业建设服务,因此应从培养人才抓起。包括编写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经济与管理类教材;支持建设中医药管理类精品课程;支持建设特色和重点专业;支持教育教学项目的研究;围绕人才培养,引进社会管理资源,开展合作办学,探索校企合作的模式,定向培养社会适用性人才,突出专业岗位胜任力的培养,推进教育管理创新;开展专业教育联盟,优化教育资源[5]。②学科建设要深入开展中医药经济、管理、政策类的科学研究。在国家层面,省部级及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需要研究各级各类的科研项目,增强学科团队的科研能力;提升学科的学术发展水平,在中医药管理学科不同的研究方向发表高水平论文。据笔者初步统计,截至2014年9月,全国中医药管理学学科共获得各级各类项目78项(含教育研究项目),其中国家级课题9项、省部级课题24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63篇,其中SCI论文6篇,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论文(含CSSCI扩展)36篇,核心期刊299篇。这些成果有效促进了中医药经管类人才的教育与培养。③不管是培养人才,还是开展科学研究,高等教育的功能最终是服务社会。所以,该模式的最高层是要将教学与科研能力转化为社会服务能力,即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部门培养合格人才,开展课题研究,提升高等教育的社会贡献力。

3.2 中观模式

建立中医药管理学学科的中观模式,是根据波士顿矩阵的思路,以学科影响力和学科发展力为指标,构建学科的波士顿矩阵模型(见图2)。学科的影响力高表示其占有率高,其在学术资源、经费投入等方面都占据较高的地位,一旦加大投入,其发展前景自然广阔,学科的发展力高,此时学科就可形成一定的品牌水平,相当于“明星类水平”。学科的影响力比较大,但尚未得到大力发展,此时需注重学科研究水平的提升,能力越强,承担的项目就越多,获得的资金也越多,可以为打造学科品牌提供资金,因此学科研究水平可被称为“金牛类水平”。重点学科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可能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此时如果学科团队能积极充分发挥作用,那么学科的水平就能得以提升,打造出品牌;如若学科团队水平低,则学科的水平就只能下降到教育层面上的水平,因此学科团队水平可看作“问题类水平”。随着社会需求的提升,学科仅仅拥有教育能力已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要求,有可能使学科处于被淘汰的境地,因此被称为“瘦狗类水平”[6]。如同产品的波士顿矩阵一样,学科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其能力的地位会在学科发展力和学科影响力的相互作用下有所转变,因此需充分利用学科波士顿矩阵进行建设,努力打造出重点学科品牌。

3.3 微观模式

建立中医药管理学科的微观模式,凝练好方向,以团队建设能力水平为横轴,以科研项目水平为纵轴,使中医药管理学学科稳步、有序地向前发展,形成中医药管理学学科的坐标轴模式(见图3)。①学科建设需要凝练出学科发展的方向。学科研究方向是学科建设的风向标,也是该学科团队特色能力的体现,表达了学科建设的核心能力,形成长期可持续的科研平台。②加强学科团队的建设水平,学科团队的人才结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是学科研究的资源基础。其中最关键的是学科方向带头人培养,需要通过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选派骨干教师去国外进修深造或国内其他名校做访问学者,同时需积极引进适合本学科方向发展的优秀人才,形成与学科发展特色相适应的高水平、结构优良的学科队伍。③需要提升学科科研项目发展的研究水平,通过组织高水平、高层次的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学者讲学,共同主办学术会议等方式增加团队的信息交流和提升团队的科研水平。重点学科更需要获得国家级的科研项目,使团队建设能力与科研项目研究水平均衡发展提升,促进中医药管理学科逐步向高水平学科稳步发展。

4 中医药管理学学科建设的路径

4.1 建设智库组织平台

中医药管理学科建设发展需有创新力,以及法律与政策推动,并成立智囊组织。该组织主要以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战略、促进政策、组织改革与发展、资源优化配置等为研究对象,为政府、社会组织、医药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资源,其形式可以是建立管理协同创新中心(或学会、协会)、创建人文社科及中医药政策研究基地等。

4.2 造就教学科研精英队伍

人才是学科建设的根本,杰出人才、适宜人才是学科建设的保证。建设高水平中医药管理学科人才队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一支与中医药事业、中医药高校发展相适应的融合中医、中药、信息技术、图书情报、经济与管理等多学科综合交叉的高水平、结构优良的合作团队,才可有效推进中医药管理学的不断发展。中医药院校首先要重视中医药管理学的建设与发展,着力培养和引进国内外的优秀人才,特别是积极吸引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博士和博士后加入;需要注重培养出学术领导型人才及杰出青年人才;同时注重学术骨干的培养,尤其是年轻学术骨干,为其提供参与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的机会及出国进修机会[7]。规划与建设学科的不同梯级团队,优化组织结构,促进学科不断发展。我国中医药管理学学科目前已建立起中医药管理与公共卫生、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政策、中医药传承创新与中医药知识产权、中医药资源管理与产业发展等研究方向的师资团队,各个团队已形成了较为合理、稳定的人才队伍结构。

4.3 创新中医药管理学科发展制度

中医药管理学科的建设是一项重大工程,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特别是要创新适宜于中医药学科建设发展的激励机制[8]。依据机制设计理论的激励相容机制体系,包括绩效评价体系、薪酬管理方法、荣誉制度和评估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制度,充分调动学科成员的积极性,规范科研教学行为,保证学科建设任务的完成。同时对于科研成果要制定一定的标准,如发表的论文应具有代表性,需评价其社会影响力;代表性专著需对某些问题有独到的见解评价,并能解决社会重要、重大或关键性管理科学问题;科研项目成果能转化为社会服务能力,提高管理科学的创造力与转化力,提高社会贡献度,能给政府和社会带来效率和效益,实现政府社会高校一体化设计,资源共享,功能协同的优化方案,从而优化利用中医药资源,推进中医药服务适应现代社会的健康需求,更有效地为国民的养生保健、预防、治疗和康复提供有效服务。中医药管理学科不仅要创造知识,而且要注重知识的转化。因此,中医药管理学科的建设不仅要重视教学、科研,更要重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服务能力。为此,需要对中医药管理学科建设的水平建立评估体系,如价值评估、系统评估、情景评估、项目评估等,并要有计划分阶段对学科进展情况进行反馈与评估[9]。只有通过创新学科建设制度,才能保证学科建设有序和规范开展,从而提高中医药管理学科建设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申俊龙,马洪瑶.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与传播的语境及路径分析[J].中医杂志,2013,53(24):2076-2081.

[2] 申俊龙.中西医学差异起源的历史比较与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3):183-189.

[3] 赵坤,王振维.学科建设的内涵、动力与竞争优势积累[J].中国高教研究,2008(10):20-23.

[4] 王建华,朱青.对我国大学重点学科建设制度的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13(12):27-30.

[5] 申俊龙,汤少梁,黄雪梅,等.新医改背景下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12):7-11.

[6] 单蕊,梁镇.基于波士顿矩阵模型的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系统改革与知识转移平台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1):275-276.

[7] 莫少群.“211工程”建设与高等学校的发展定位[J].中国高教研究, 2012(2):29-32.

篇6

创建于1958年的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是我国建立最早的省级中医药专业科研机构之一,至今仍是我省中医药科研机构的龙头单位。50年来,我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名家辈出,成果丰硕,为促进中医药科学研究、繁荣中医药学术、推动全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建院以来,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在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中药新药研究开发,中医文献发掘研究,以及蚕业药用资源、海洋生物资源等开发研究诸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我院科技人员共研制胃复春、养胃冲剂、黄芪生脉饮、肝血宝等新药30余只,获得各级科技成果奖励140余项次,其中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近70项次。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10余部,编辑出版《浙江中医杂志》450余期、《养生月刊》近300期。从科技综合实力看,我院曾在全国省级及以上中医药科研机构综合评价中总评价名列榜首。

2000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与原浙江省第二中医院、浙江省精神卫生研究所实行机构重组,组建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三院重组后,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的科研内涵建设得到加强,科研与临床结合更为紧密,中医药科研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

近9年来,我院确立了以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药新药开发、中医文献信息研究、蚕业药用资源研究、中西医结合精神卫生等为重点研究领域,先后建成6个省医学重点学科和中医药重点学科,2个国家中医药二级实验室,4个省中医药重点实验室。在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2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中医药重点学科5个,省级中医药重点专科7个,省级中医药重点实验室4个。承担各级课题250余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部级69项。获国家专利9项,开展横向课题、技术服务110余项,转让新药7只。获得各级科技成果奖励30项次,其中“蚕砂提取物研制中药二类新药生血宁”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传承国粹五十载,创新发展铸丰碑。从《医方类聚》的整理研究,到蚕业资源的药用开发,我院50年的发展历程表明,推动中医药科技进步必须做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这篇文章,继承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动力。要在系统继承中医药的学术思想和宝贵经验、保持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自主创新,挖掘中医药的科学内涵,丰富和完善其理论和技术体系。创新离不开传承,传承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传承与创新和谐发展,就能促进中医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50年的发展历程还表明,我院要坚持“科技兴院”的方针,在中医药科学研究过程中,要处理好临床医疗与科技创新的关系,大力加强临床科研工作,通过提高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临床学科的技术水平。要充分利用我院中医和中西医结合资源优势,发挥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大疾病、疑难病的作用,积极开展中医单病种和优势病种的临床研究;要整合和优化配置科研、临床资源,积极探索临床与科研紧密结合的模式,加强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促进医疗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

篇7

缘结中医肯攀登 不忘恩师得真传

段建峰,1948年出生,陕西凤翔人,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中医临床研究生毕业,中医临床研究生。中医主治医师,中药师,中医针灸师,中医康复医疗师,中医预防保健调理师,《国医名师网》首席专家,中医健康教育专家。

几十年来,段先生始终执着与中医学的研究和探索,积极积淀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他长期工作在中医临床研究与治疗一线,积聚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长达45年的医疗生涯中先后发表了数篇论文:“中医论长寿”“扶正固本”浅谈;“人与天地之气的交合”等。在养生保健临床治疗上更是有独特建树,发明了“射香消瘤1号、2号”,为众多的病人挽回了健康和生命。

段先生之所以能迅速成长为一名成功的中医专家,得益于其恩师、中国名中医西安市中医院主任医师麻瑞亭导师的悉心教导,获麻老师多年的点拨指教并得之真传。

麻瑞亭(1903-1997),山东省安丘县人,是清代名医黄元御的第五代传人。黄氏乃经方派大师,麻瑞亭是全面继承与发展黄元御医术的佼佼者。麻瑞亭15岁时,染病危急,幸得其舅祖(清代名医黄元御第四代传人)李鼎臣全力救治,化险为夷。遂毅然拜李鼎臣为师,习医8年。

段先生介绍说,恩师麻老当之无愧的是一位伟大的老师,对祖先的古籍弄得非常清楚,其继承发掘了祖先,特别在特效医术方面更是有独到的造诣。段先生尊敬和崇拜麻老师,除了高超的医术,尤其敬佩老师高尚的品德,视病人如亲人的仁心。段先生说,这是一个大夫应该具备的素养:不爱钱、一视同仁。

大爱精诚硕果丰 矢志不渝勇攀登

和其恩师麻瑞亭一样,段先生尤其擅长于对疑难病症的中医临床研究与治疗。对于冠心病,肺癌,肝癌,特别对食道癌的中医药治疗有独到见解。有在中国中医药学会及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医院临床研究精要》一书临床研究部分。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以陈可冀导师为主审的《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一书担任编委,并执笔撰写有关章节。

篇8

早在1991年作为第四统计力学的首创者,金目光教授就在北京世界纯粹化学大会上公布了这一理论创新,金日光教授根据它推测,在所有已知化学元素中,钛、钒、锰等11种元素具有帮助从无机物形成有机物的能力,并将这11种元素称为“生命动力元素。这些元素大量存在于海洋贝类和壳体中,如珍珠等对于水与生命的关系,水在生命过程所起的重要作用 金目光教援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而发明和研制一种高质量的对人体健康有更佳效果的水则是他一直以来的研究目标

经过6年艰苦奋斗,这种水终于诞生了,金教授将它命名为“矿溶生态水”这种‘基因能量液’除了可以作为人类的健康饮品外,还可以在鱼类等物品的远距离运输中起到作用 因为经过稀释后的“基因能量液”可以让鱼类活得更长久,2006年6月开始,这种高科技饮品已经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 日产1万瓶,主要消费对象是老年人和处于亚健康状态的都市人群

生命动力源活性液因为具有特殊的纳米级微观结构和适中的亲电性,所以可以一直渗透到细胞核中整理整顿DAN、RNA促进细胞的正常分裂与增值,使人类真正走向“基因养生”和“基因保健”的道路……所以,如果长期喝高能态生命动力水的人患感冒的机率会大幅减少,精神也会很好,同时也可以防治各种慢性病痴呆病,高血压,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癌症等,甚至可以治好这些慢性病,而其它水就很难有这样的效果了

高能态生命动力水“不仅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还荣获一项尤里卡发明金奖,这项研究成果使70多岁的金目光教授看上去就像是50多岁的精力充沛的中年人,不能不使人们感到他必有什么抗衰的绝招

高能态生命动力水来自海洋生物矿,经过高能交变强磁场的作用,使其中的所有磁畴;自失,由此稀释的饮用水的O核磁共振谱半幅宽竟能小到50~60Hz,而其浓缩液更是具有双重功能,既能几乎全部地杀灭癌细胞,又能养殖正常细胞与此相对比的当代最好的抗癌药5-Fu虽然能杀灭一些癌细胞,但最糟糕的是,同时还大量地杀灭正常细胞他的这一重大发现为解决抗痛问题提供了最佳的新途径。

金教授的“水之梦”是21世纪适合人类的最好饮水,它不仅促进人们的健康长寿,还可能在中药。饮料,酿酒中引起革命,实现农业丰产和绿色革命,并逐渐实现环保生态和增强体能的养生产业革命、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金日光教授以老政协常委的身份给全国政协领导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诚恳建议希望全国政协推动有关部门加快地震灾害预警系统建设 全国政协领导很快把这封信批示给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研究。专委会则立即邀请了一批地震专家和金日光教授当面座谈、深入交流,形成了有价值的对策建议。

随着灾情的不断升级,目睹灾区人民的痛苦和坚强,金日光教授心里非常难受,又马上向国务院请示,获得了5.12震前几千万个监测数据,并通过第四统计力学的研究,发现强地震在震前有规律性的前兆,为我国的地震预测工作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第一手数据和分析结论,受到了国务院、国家地震局等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2009年1月13日,金日光教授在中国地震局的邀请下,来到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参与学术讲座与交流活动。在讲座中,金日光教授回顾了汶川地震前昭通,西昌、门源、宝鸡等应力台异常判断指数的变化,分析了这些异常变化与此次地震的关系,然后为了引入其研究的新地震成因理论体系,还介绍了流变力学,固体潮汐动力学和流体力学等基本概念。

一书一文捍中医:以专业科学解析中医,以诚挚热情打动读者

近年来,国内有些人士武断地攻击传统中医药学为“非科学的”、甚至将其说成是“伪科学”。在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金日光教授“为中华传统中医药学的科学性说几句公道话”的发言在会议上大放异彩,他深感有必要用现代科学语言来诠释传统中医药学所提出的“精气神”,“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归经”、“经络”等学说的科学真谛,以捍卫中华几千年来的伟大医学宝库。

为了维护中华传统医药学的伟大宝库,为了中华传统医药学的发展,为了使西方医学科学界能够了解中医药学理论的真谛,他专门撰写了一本《当代中医药生命动力学》。其中由我国著名的中医学者诸国本先生作序,指出这本书“对中医药理论的全面认识和用现代化学理论方法的深入探讨,成为本书的重要特点”,又说该书“首次提出生命动力元素的概念,将第四统计力学――JRG群子理论运用于中医药理论化的研究。其中对于生命动力元索及其亲电强度的提出,中药性味及药效的定量制定,经典处方和特效处方物理化学评价和改进方案,传统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归经学说的现代物理化学解析,在理论上都具有突破性进展,为中医临床验证和中药疗效鉴定提供了明确指证。”

此后,还有人提出中医药学理论中五脏六腑之间表里关系问题,如为什么大肠生肺,小肠生心等问题。为此金教授再撰写了“再论中医药学理论的当代科学内涵”的长篇论文,发表于《科学中国人》杂志,这一论文的作用不亚于前述的专著,并因此在2008年第三届中医药发展论坛上荣获了“2008年中医药行业十大最具影响力人物”的称号。

一心一意育新人:桃李天下勤勉耕耘,著述等身笔耕不辍

金日光教授1956年毕业于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1960年四年制副博士研究生毕业。现任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级学科首席科学家、全国流变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历任全国政协常委兼民宗委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兼学报主编、中国化工学会和化学学会理事。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全国化工系统有重大贡献的优秀专家、全国高等院校科技先进工作者、国内流变相态学研究基地创建者等称号。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伊始,金日光教授赴美考察美国高分子科学与工程方面的教育。回国后在他的建议和推动下,北京化工大学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系一级的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以他为学科带头人的高分子材料学科发展为国家重点学科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后来又建立了材料科学与国家一级学科。目前金日光教授已培养了近50多名博士生和上百名硕士生,发表了200多篇论文,仅这几年被录入SCI的有20多篇,录入E1的有60多篇,在国内外先后出版专著十部。

篇9

今天,伴随信息网络化发展,计算机技术、缩微技术、光盘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结合为人类创造了崭新的数字环境。医院图书馆不再仅仅是有限地收藏、被动地提供、机械地管理医学文献资源场所,应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依托网络环境,加快医院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医药学是我国宝贵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数千年来在生产、生活以及同疾病斗争实践中的经验总结,中医药独特的理论体系直接指导着现代中医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和发展。作为一家中医医院图书馆,应对祖国传统的中医药学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与加工,为中医药学现代化及医院临床医疗、教学、科研与管理提供优质高效的数字化信息服务。

1 网络中医药资源重组与优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医药文献信息资源开发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充分借助网络信息资源优势和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对网上中医药信息资源进行优化与重组,这是网络时代中医医院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网络资源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更新快的优势,也存在高度分散无序、优劣并存、检索效率低、信息资源不稳定等问题,致使医护人员查找所需信息耗时费力。因此,有必要对此筛选与加工,为读者所用。

1.1 构建网络中医药学信息导航系统

网上中医药信息数量庞大,内容包罗万象,如何迅速获取所需信息,已成为网络用户面临的棘手问题。图书馆应以权威的、实用的中医药学资源为主,借助新浪、搜狐、百度等搜索引擎,搜集与本馆服务对象有关的中医药学及综合性医学网站的信息,将获得的信息按照中医药学主题或病种等进行标引,并整合编辑成二次文献,核实后进行有效组织,构建便于读者利用的网络中医药资源导航系统,帮助用户方便快捷地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中医药信息。

1.2 建立中医药学相关站点指引库

Web技术促使Internet 迅速发展,使得网上数据库资源日益丰富。目前,通过Internet可以访问许多免费数据库,这些免费数据库是一个亟待开发的资源宝藏。在图书馆经费尚不充裕的今天,探讨和研究如何充分开发和利用网络上的免费中医药数据库资源十分必要。迄今为止,搜索引擎所列网站综合性多、专业性少及针对性差,可利用yahoo等优秀网站搜集一批免费的与中医药学相关的数据库站点,建立中医药相关站点指引库,为建立数据库导航作准备。由于网上的数据库资源内容广泛、形式繁多,因而图书馆在开发利用时,对免费数据库不仅要选用对医院临床医疗、教学、科研有用的,具有学术性、权威性并且是质量和可信度高的免费数据库,而且要根据医院学科特色、本馆馆藏特点、读者需求情况等进行筛选、整合[1];要对纳入指引库的网站逐一分析其收入范围及特点,同时对网站进行分类,采用目录方式将网站揭示出来,为读者提供一个简便有序的网站检索工具,加快读者查询速度,提高检索效率。

1.3 自建网络中医药学信息收藏库

目前网络上大量中医药学及相关专业期刊、图书在学术交流与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受到中医药专业人员及中西医结合人员的关注。对符合读者要求、有学术价值、动态性强的信息内容,将其下载到中医药学信息收藏库,对其进行分类、主题分析及标引,以提供多个检索入口,这样既可以节省通讯费用,提高检索速度,又能将稍纵即逝的有价值的动态性信息保存下来,方便读者随时查询。

2 纸质中医药文献资源数字化

2.1 建立馆藏中医药古籍书目数据库

中医药古籍汇载着我国各个历史时期中医药发展成就,不仅有基础理论方面的著作,还有大量的临床医学文献,如临床各种理疗方药和历代医学家临床验案与经验体会的实录,此类文献在我国的中医药教育、临床、科学研究各个领域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建立馆藏中医药古籍书目数据库,编辑和建立馆藏中医中药典目录数据库十分必要。可按医经、基础理论、伤寒、金匮、诊法、针灸推拿、本草、方书、临证各科、养生、医案医话医论、医史、综合性著作、其他等类目进行分编整理,再按书名内容提要、作者及作者简介、现存版本等整理分类内容。

2.2 建立馆藏中医药期刊信息库

中医药学期刊时效性强、信息量大、传递快速,是集中反映中医药医疗动态、中医药学术研究的重要窗口,是中医医院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图书馆期刊读者服务工作大多停留在需求与供给的静态服务层面上,缺乏对期刊深层次开发利用。在现有条件下要对中医药期刊开发利用,通过建立馆藏中医药期刊信息库,使读者熟悉馆藏刊种及各刊历年缺刊情况,便于查阅。

2.3 建立中医药类报纸主题库

在众多传媒中,报纸以其新颖性、真实性、时效性等优势,显示其独特影响。目前,医院图书馆对医学类报纸的开发利用滞后。笔者认为,在对报纸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同时,还应在做好导读、剪报等传统业务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开发手段上予以创新。①建立网络中医类报纸阅览室。现在进入一个互联网站,都能看到报纸网络版踪影。医院图书馆应充分利用报纸网络版,通过制作报纸信息网页,链入各报纸尤其是中医药类报纸的网络版网址,配备有关的报纸检索光盘或在线指引数据库等途径,让读者便捷地查阅浏览到最新的中医药报纸信息。②建立报纸中医药主题信息库。要对传统的剪报服务在收集、处理、存储、传输手段上进行扬弃,可将报纸重新加工、归纳、整合,使其成为数字化信息资源收藏,供读者使用;也可从各类报纸中筛选出有实用价值且具有专题特色的中医药信息分类入库,同时借助多媒体技术,使报纸库图文并茂,增强可读性。

2.4 建立中医药学术会议资料库

中医药学术会议资料有期刊、论文集及科研资料汇编等,是图书馆不可或缺的中医药情报资源,具有信息集中、内容新颖、传递快速等特点,能及时反映中医药学科研新技术、新动向和新水平,对借鉴、促进医院中医药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医院图书馆在有序管理基础上,拟采用:①建立学术会议资料库。按会议名称、内容、召开时间、地点或学科等编制机读目录,供读者查询所需会议信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②与医学大专院校图书馆、各医院图书馆协作,汇集会议文献资料,携手开发中医药学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既拓宽了信息源,进而又可实现中医药学信息资源共享。

3 合理构建数字化资源

3.1 注重收藏纸质中医药文献

中医药数字资源建设要与传统纸质文献资源收藏并重。因为数字资源是对传统图书馆信息工作的补充和发展,一方面可极大地丰富图书馆馆藏,补充图书馆漏订或遗失书刊,弥补纸质中医药科技文献难以快速收全的缺陷,节约时间和经费;另一方面可加快馆藏旧文献剔旧速度,节约书库空间。但目前数字化资源还无法取代传统纸质文献资源,尤其是古籍善本类。因此需彼此互补共存,信息资源建设要两者兼顾。

3.2 充分利用医院局域网

要使用户方便、快捷而有效地获取图书馆的数字资源,须有优良的计算机硬软件设备。多数医院图书馆不可能使用有限资金来改善设备或建立高水准电子阅览室。但多数医院已建立了高效的医院内部网络,即MIS(管理信息系统)。医院MIS有完善的硬件、软件、网络设施,可以联接到各部门,其可靠性、安全性较高。图书馆可充分利用医院MIS网络,通过其设立分布式镜像服务器,使医护人员可在各自工作空间随时使用图书馆的资源,既方便读者,又提高了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

数字时代医院图书馆发展方向,是通过计算机技术、高密度存储技术和数据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建立起整体化、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信息服务系统,逐步将传统图书馆过渡为较完善信息服务中心[2]。中医医院图书馆人员须正视现实,加快中医药资源数字化建设,提高图书馆数字化信息服务效能,必将对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与科研水平、加快医院中医药现代化建设产生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一.大家首先认识到精神卫生问题既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精神障碍与各种躯体疾病一样,均是生物、心理、社会(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快、社会压力大,竞争激烈,因精神紧张而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增多,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精神残疾614万人。另据卫生部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约有28.7万人死于自杀,有1600万重型精神疾病患者、600万癫痫患者、3000万受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17岁以下儿童,近几年大中学生中的精神卫生问题也在大幅上升,充分说明我国教育、精神疾病的防治方面所存在的严重缺陷。精神卫生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大多数精神疾病至今病因和发病机理不明,缺乏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和手段,一旦患病,治愈率低、病残率高。在我国,精神疾病也是造成许多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全国轻重精神疾病患者已经超过1.3亿;中国的精神疾病负担已排在疾病总负担的第一位;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讨论中对比发现出了中医治疗精神疾病的优势。祖国医学早在《内经》中对精神疾病就有记载,且对精神障碍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均有较系统的描述。中医药能就地取材,方法简单易行,在慢性疾病的防治中能发挥特色优势。中医认为,情志疾病与腑脏气血、阴阳失衡等有密切的关系,采用天然中草药调理阴阳,更是治疗情志疾病的重要环节。中医的辨证施治、异病同治,在情志病的治疗中可以发挥很大的优势。中医药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很早注意到心理因素对机体功能和疾病发生、发展、预后的影响。中医疗法心身合一,蕴含哲理,治疗精神疾病的中药有数百种,方剂数千个,针灸及食疗处方数以千计。针对神经症、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激情刺激疗法、言语开导疗法、修身养性疗法、中医行为疗法、音乐疗法、导引吐故疗法、药物和针灸等中医心理疗法,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既减少了复发率、提高了生活质量,又明显降低了化学药品的用量和副作用。

我院自1973年建院以来,中医药在精神疾病的防治及纠正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副反应等方面得到普遍应用,对中医的脏躁、不寐、健忘、失眠、惊悸、头晕、头疼、郁症、癫症、燥症等情志疾病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先后做了《礞石滚痰丸治疗精神分裂症与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与上海精神卫生研究所金国章教授合作的《左舷千金藤啶碱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研究》,探讨了中医提取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中药剂型改变的可行性,该项目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用逍遥丸、血府逐瘀汤、柴胡舒肝散、甘麦大枣汤、癫狂梦醒汤、顺气倒痰汤、生铁落饮、朱砂安神丸等方加减,辩证施治,治疗各类精神疾患;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抗精神疾病药物引起的闭经、化湿祛痰法治疗药源性肥胖、流涎、便秘、震颤、静坐不能等不良反应都取得良好的疗效。总结出情志疾病的腑脏辨治和气血辨治方法,先后撰写论文在各类专业期刊发表。

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调节阴阳的作用。在临床应用中,先后做了《穴位注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将中医的分型、西医的量化有机结合起来,为深入研究中医治疗精神分裂症提供了资料和依据,使中医治疗更具有系统化。《阶梯式定点穴位刺激治疗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的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穴位注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37例疗效观察》在,<<中国针灸>>发表;《耳穴贴压治疗治疗药源性便秘218例效果观察》等疗效可靠。

中医心理学应用前景广阔。中医早在《内经》就提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预防医学思想,重视和畅情志、摄养心神、性命双修,创造了一套具有民族特色且行之有效的心理卫生原则和方法。应用如豁达法,对预防精神障碍的发生起到了积极作用。现代不少精神病学家也强调了心理因素在精神疾病发病中的重要性。故在中医调畅情志的方法与西医的心理咨询相结合有利于预防精神障碍的发生。对康复期的病人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三.大讨论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发现的问题

1、中医新技术应用少,诊断手段简单,利润低,经济效益差,中医不赚钱,中医师就没有地位,资金投入少,为了医院生存,一些单位只重视收入高的科室,忽视中医科的建设。致使中医药不但得不到发展,而且逐年萎缩。

2、长期以来,政府对中医药行业管理相对宽松,对非法行医人员打击力度不够,利益的驱使,一些不懂医学、无行医资格的人也打着中医的牌子招摇撞骗,致使一些人对中医药产生了怀疑,有的医生也直接说中医不治病,不推荐、不支持病人用中医治疗。歪曲了中医的实质内涵。中医药的应用受到影响。

3、精神病人大部分不承认有病,无自知力,服药、治疗都是被动进行,中医汤剂服用及针灸等都不易取得急性期病人的合作,应用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

4、现行的保险制度,很多新药、贵药都已进入医保项目,而一些传统的中成药,在精神科常用的如六味地黄丸、复方芦荟胶囊等中药依然是自费药,限制了医生的应用,中医药在这个保险体系中没有受到很好的保护。

5、房屋和人员相对缺乏、设备陈旧、人员断层,无条件设立专门的中医精神科病房、专职的煎药人员和必要的诊疗设施。严重制约了中医药在精神科的应用。致使一些中医院校毕业生也不得不改做西医。

四.解决问题的思路措施和意见建议

自开展解放思想、发展中医药活动以来,对300名病人进行了中医药治疗精神病是否认可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认为重要毒副作用小,只愿意服中药,不愿意服西药治疗的96人,站百分之32;愿意中西药并用的178人,占59.33%;愿意服中药,但怕麻烦的11人,占3.67%;只愿意服西药的15人,占5%.大部分人因担心西药的副作用而倾向中医药治疗

1、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和结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药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保护和发展中医药、弘扬民族文化是卫生界义不容辞的责任,单位要积极争取新闻媒体的支持,积极宣传报道本单位中医药工作新进展、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及优秀中医人才,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积极参与卫生局组织的养生保健宣传月、世界传统医药日等各种活动,宣传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优势,取得各级领导的支持,同行认可,坚持中西药并重的方针,中西医优势互补,充分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病的空间,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经济、方便的治疗方法。

2、医院正在开发改造之中,等改造好了,建立专门的中医精神科病区,配备爱岗敬业、热爱中医的专业技术人员致力于中医药治疗各类精神疾病的研究。努力扩大中医药在精神卫生领域中的应用。

3、加大中医药在精神病防治方面的科研力度,在发扬传统中医药诊疗技术的基础上,探索出更适合精神科应用的、切实可行的、行之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多在提升中医中药的科学性方面下功夫。

4、建议医疗保险扩大中医药报销目录的范围,大幅度提高中医药适宜的报销比例,使群众真正享受到中医药的实惠。也便于中医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5、争取中医药在轻型精神病人的治疗中广泛应用,在重型精神病人治疗中的结合应用。

6、善语导便,修身养性,心病还须心药医

祖国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对心理疾患病人强调善语导便,加以疏导。所谓善语导便,包括好言劝慰,或解释疑惑,或支持保证等诸多心理上的抚慰,相当于现在讲的心理治疗,也就是心病治用心药医的意思。我国著名的医药学家、养生家孙思邈十分强调怡情撮生,对情志不遂所致的疾病,更是要求从自身修养方面下功夫,比如要求要舍名利(淡薄名誉、地位、财富)、除息怒(节制喜怒哀乐)、去声色(远离声色)、淡滋味(清淡饮食)、静心深(安逸精神、心理),尽管这些都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但这是修身养性、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的重要方面。我们现代人也讲究养身先养心,要求做到宽心(保持宽松、随和的心态)、怀有善心(时时事事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自己的心境也会得到慰藉)、处处静心(心如止水,不为名利困扰)、时时定心(豁达乐观,喜乐无愁,纵有不快,也一笑了之)、常树信心(对失意坎坷不灰心、不气馁、对生活抱有信心),有时还须要有一点点的粗心(不要事事斤斤计较,学会难得糊涂一点)。当然,这些对有心理情志疾病的人来说是难为了一点,但结合病人各自的实际状况做这样的启发、交谈,有时也是能起到很好的怡情悦性作用,而且往往也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