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保健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3 17:31:45

养生保健论文

养生保健论文篇1

自懂事以来我的胃就一直不好,曾患过好长时间的十二指肠溃疡,于是对这个论题很感兴趣,以前也看过一些老中医,吃些不知名的汤药,因不算严重自己始终也不太重视,唯有对他们说的“胃病,三分治七分养”印象深刻。现在,半学期的药膳与养生保健课程就要结束了,其间我学到了很多以前感兴趣但又不了解的东西,也懂得了养生保健的重要性,便萌生了自己研究对于胃病怎样进行食疗的想法,下面是我针对患胃炎或胃溃疡病的病人,如何利用药膳预防或改善的一点学习体会。

首先了解一下胃溃疡

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病。溃疡病以反复发作的节律性上腹痛为临床特点,常伴有暖气、返酸、灼热、嘈杂等感觉,甚至还有恶心、呕吐、呕血、便血。在胃肠局部有圆形、椭圆形慢性溃疡。上腹痛多次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是典型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来的就是症状。

其次说说胃溃疡的传统治疗

现代医学认为,胃酸分泌增加和胃、十二指肠黏膜防御机能受损,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两个主要因素。治疗胃病的传统药物作用机理大多为治胃养胃,比如吃杀菌消炎,中和胃酸,强化胃动力等等。吃药治胃病,虽然可以使胃病症状得到暂时的缓解,但是大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而患者多数反反复复,久治不愈。一般药物往往只是将表面症状减轻,只针对胃部疾病多种发病临床表现做应急处理,人们往往忽视病情。在病情稍微缓解时就不再继续治疗,表现为不痛了、不酸了、不胀了、不吐了就以为病好了,不再管它了。这样就造成胃病反复发作,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慢性胃病。

而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胃溃疡属于中医胃脘痛的范畴。分为胃寒、胃热、气滞、血瘀等证型胃病可分脾胃虚寒、脾胃郁滞、脾胃阴虚等症状。主要还是靠慢慢调理,宜少食多餐,以软食为主。

至此,我对胃病有了些最粗浅的认识,也终于明白那“三分治七分养”意义了。

针对患胃溃疡病的病人,如何利用药膳预防或改善

药膳是药材与食材相配伍而做成的美食。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

七分养应该在三分治的基础上进行。且春季机体代谢增高、胃液增加,凡此种种,会引起胃酸分泌增加,更易引起或诱发溃疡病。溃疡病人除了应劳逸结合、保证睡眠、防寒保暖、稳定情绪之外,更应该合理膳食,于是查阅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整理出以下一些小“药方”【1】,基于药膳与养生保健的理论基础,用食疗法进补养胃,饱口福的同时解决困扰多年的胃病,何乐而不为呢。

1、鸡蛋壳焙黄研为细末,每次服6克,温水送服,主治胃溃疡。

2、红茶5克,放入茶杯中加沸水冲泡10分钟,调入适量蜂蜜、红糖饮服1日1-2次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

3、牛奶250克,煮沸调入蜂蜜30克,温热饮用,1日1-2次,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

4、豆浆1碗,加饴糖15克,煮沸后晨起空腹服,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

5、每日饭前1个香蕉(以未成熟者为好),主治胃溃疡。

这些都是些常见易得且美味的食物,适合长期食用。此外,我平时喜食汤、粥,对此也特别关注,现也整理出一些,以供参考。

1、 虫草百合鸭肉汤【6】

原料:冬虫夏草3克、百合25克、鸭肉100克。

制法:先将鸭肉炖30分钟,然后加入冬虫夏草、百合再炖20分钟,调味后饮汤并食虫草和鸭肉。

功效:健脾养胃并润肺补肾。适应:脾胃虚弱、肺肾不足,元气亏虚的患者。

2、 牛奶粥 【7】

原料:大米100克,牛奶500克

制法:大米淘洗干净,加水旺火烧开后,改用小火煮成粥时,倒入牛奶搅匀,继续用小火熬煮约40-50分钟即成。可直接食用也可根据口味加糖或盐。

功效:补益气津养胃生肌。

适应:适合气阴不足的胃病,即气短、乏力、口干、内热的胃病患者,也适用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3、双鱼汤【6】

原料:花胶100克,鲜鱼腥草100克

制法:花胶用水泡半天,切成细丝,加入1500毫升水,旺火烧开后,改小火熬煮约50分钟,再加鲜鱼腥草滚10分钟即可,调味后食花胶饮烫。

功效:清胃生肌止痛。

适应:胃热患者,即经常感觉胃里有灼烧感,及因热而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

4、胡椒猪肚汤【6】

原料:新鲜猪肚一个,白胡椒15克

制法:将胡椒打碎,放入洗净的猪肚内,用线扎紧猪肚切口,放入沙锅内慢火煮至烂软,汤中放入少许芫荽调味,将猪肚捞起,弃肚内胡椒,食肚肉饮汤。

功效:温中健脾、和胃正痛。

适应:胃寒患者,如经常因为吃凉的食物而腹泻的患者。

5、养胃佛手粥【6】

原料:佛手柑10-15克,粳米50-100克,冰糖适量

制法:将佛手柑煎汤去渣,再加入粳米、冰糖同煮为粥。

适应:肝郁、胃胀的患者。

6、桂圆松子仁汤 【7】

原料:桂圆40克,松子仁20克,白糖适量。

制法:将桂圆去壳后洗净,松子仁洗净,两者共入锅中,加水适量,用中火烧开,改用温火煮10分钟,加白糖,过约10秒钟关火即成。

功效:桂圆肉能补脾益胃、养血安神、益心补气。松子仁能滋阴、熄风、润肺。两者共食,更能起到养胃滋补的作用。

7、香菇粥 【7】

原料:小米50克、香菇50克。

制法:先煮小米粥,取其汤液,再与香菇同煮。

每日服3次,持续服用有效。

功效:大益胃气。适用于气虚食少,有开胃肋食用。

要把养胃当成一项长期的保健事业

保持身体健康是进行一切学习、工作的前提,不要等身体不适时才知健康的可贵,才想到治疗与养护,日常饮食中就该多多注意,现介绍一些养胃食物及相关药膳:

1. 五谷杂粮:梗米、玉米、粟米、高粱、小麦、莲子、荞麦、甘薯等

1)莲肉糕 【7】

原料:糯米500克,莲心肉、白糖适量。

制法:莲肉洗净去心,煮熟压烂碎,糯米与莲肉渣泥拌匀,加水适量,蒸熟,待冷后压平,切块,上盘后撒白糖一层即可。

功效:主治慢性胃炎。

2. 肉蛋类:猪肉、猪肚、牛肉、狗肉、鸡肉、鹌鹑等

1)葱姜养胃肚条【6】

原料:葱50克,熟猪肚500克,生姜50克,植物油9克,盐3克,料酒5克,味精1克

制法:把猪肚切成细条,葱切成段,姜切成丝,锅中注油烧热,爆香葱段,姜丝,烹入料酒,加入肚条翻炒均匀,加入盐烧熟,加味精即成.

功效:适用于胃寒,胃下垂,溃疡病患者

3.水产品类:草鱼、鲫鱼、鳝鱼、黄花鱼、带鱼等

1)鲫鱼糯米粥 【4】

原料:鲫鱼1~2条,糯米50~100克,调料适量。

制法:鱼去肠杂,与粳米煮粥,粥熟后将鱼骨刺去掉,加入调料即可服食。

功效:主治胃病,慢性胃炎。

4.蔬菜类:番茄、红萝卜、白萝卜、生姜、大蒜、大头菜、莲藕、南瓜等

5.水果类:苹果、香蕉、橙子、木瓜、甘蔗、大枣等

1)白玉木瓜汁 【7】

原料:玉米、白扁豆各60克,木瓜15克。

制法:将玉米、白扁豆与木瓜加水煎汁饮服。

功效:主治胃炎。

6.其它类:菌类、蜂蜜等

1)蘑菇养胃菜心【7】

原料:青菜心500克,干蘑菇50克

制法:把蘑菇用温水洗净,菜心根部十字劈开,洗净,炒锅加植物油至六成热放心菜心翻炒,加盐,鲜汤,白糖等佐料继炒至软熟捞出置盆内,再将蘑菇.料酒入锅加鲜汤煮沸加盐.味精.色薄芡,盛入菜心盆上,淋上麻油即成.

功效:胃炎,溃疡病患者适用.

2)淮山蜂蜜煎 【6】

原料:淮山30克,鸡内金9克,蜂蜜15克。

制法:淮山、鸡内金水煎取汁,调入蜂蜜,搅匀。日1剂,分两次温服。

功效:健脾消食。用于脾胃虚弱,运化不健之食积不化、食欲不振等。

对于患有胃溃疡病的病人,无论是治还是养,平时还要多注意调理,一是要放松生活节奏,二是把好饮食关,三是适当进行运动。长期坚持健康正确的生活方式,对于胃溃疡的防治是非常有好处的。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胃病诊断与中医治疗图谱》作者:姚保泰 郭之平 吕霞出版社: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09

【3】好大夫在线:haodf.com/

【4】《家庭医生报》

【5】《求医不如求己3》 作者:中里巴人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8-11-1

养生保健论文篇2

(本刊记者常馨悦报道)2009健康健美长寿论坛暨健康产业博览会于2009年10月29日至11月2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原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冯里达之子、中国免疫中心研究员罗悠真等出席了开幕式。伍绍祖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了从事健康健美长寿事业要注意的五个“非常”问题,即:一要当做非常重要的事业来认识。二要采取非常多样的形式来推动。三要抱着非常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四要按照非常自律的标准来要求。五是在上海举办选择了一个好地方。

来自日本、德国、波兰、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内二十多个省市的一千多人参加了开幕式,开创了论坛参加人数之最,博览会规模也是历年最大的;有二十几位专家在论坛上发表了演讲,三十多个单位和个人表演了健身功法。

大会发表了上海宣言,并将明年的论坛定于在俄罗斯召开,在大会闭幕式上,论坛主席伍绍祖将会旗授给了俄罗斯代表。论坛在和谐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2009中国中华养生保健健康健美长寿论坛在京召开

养生保健论文篇3

关键词:广西民办高校;养生保健课程;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一、研究对象、方法与实施方案

1.研究对象

从广西抽取出三所民办高校,分别为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和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研究这三所院校开设养生保健课程的现状。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与网络搜集、查阅大量养生保健相关文献与专著以及关于现行养生保健课程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整理与利用。

(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需要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并通过互联网、电子邮件以及三所院校实地调查等方式发放和收集问卷。进而对问卷进行调研,获得相关数据。

(3)数理统计法。在剔除无效问卷后,对收集到的180份有效调查问卷进行常规统计与统一整理。

(4)实验对比法。在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选取新生班级,通过新班级进行新课程教学模式实验,对比高年级学生与新生的实验效果。

3.实施方案

第一阶段:调查研究,理论准备。首先,对广西三所民办高校的养生保健课程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其次,对广西民办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体系与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再次,进行实验教师的新课标实施方案学习培训;最后,分析体育教材,并实地考察调研广西地区地方养生保健发展现状。

第二阶段:建立健全养生保健课程的改革体系。研究并提出养生保健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包括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法改革和评价体系等。

第三阶段:实验阶段。在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的新生中,开展新养生保健课程教学模式的实验。

第四阶段:结题总结。对新旧课程教学模式的实验效果进行对比、反馈与总结,并撰写分析报告。

二、新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与结果分析

1.新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第一,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对现行养生保健课程的教学活动具有方向性指导作用。因此,其立足于2003年《课程方案》和2004年《指导纲要》内的明确规定及广西民办高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树立了具有正确导向的课程教学指导思想。

第二,丰富和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养生保健课程教材建设。广西民办高校的养生保健课程内容,主要围绕广西地方养生保健教学需要,以及群众体育开展的实际,对民办高校养生保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材进行了重新选择与优化。

第三,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方面,通过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合理选用n程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受教育者既是养生保健课程的接受者,又是未来养生保健知识的输出者,所以教学方法与手段也随之转变,加快现代化进程,即由单一的纸质媒介转向多元媒介的综合运用。

第四,完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将现行单一课程考评系统,即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技术评定和成绩达标等主要内容不断拓展、创新,转向多角度、多形式、多方法的综合评价。全面强化评价的导向、教育、检验、反馈、鉴别、规范、深化和激励的综合功能,加强对学生实际运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与评价。

2.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与数据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广西3所民办高校的养生保健课程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教学目标与指导思想不明确、教学内容简单和教材滞后、教学手段与方式传统、实践操作教学不足等,导致学生对养生保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较差,教学效果难以提高。

然而,通过重新设计养生保健课程的教学模式,并将新模式在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新年级进行实验后,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发现,新型养生保健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多元的学习资源和更为优越的学习条件,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升了养生保健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三、结论

本课题是以服务地方为导向,以建设民办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养生保健课程为目标,结合广西民办高校特点,从改善学生技术技能的实际情况出发,而进行的课程体系改革。此项改革可以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教学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出适应广西地方养生保健需要的体育教育教学人才,进而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并且,新课程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先进性,从实践和理论的意义上为广西高校养生保健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养生保健论文篇4

【关键词】中医药 预防保健

中图分类号:R2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325-01

养生保健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中医对保健的研究积累了很多经验,两千多年前的《黄帝黄帝内经》开创了中医养生保健的先河,历朝历代的众多医、佛、道家亦对养生之道作过深刻而详细的发掘与论述,现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医养生理论。再结合丰富的中药资源,使中医养生保健更显得朴素而神秘。养生一词,最初出自《管子》,表达的是保养生命以达长寿的意思。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健康及长寿是人们一贯追求和向往的美好愿望,故此养生保健文化才得到了持续不断的丰富与发展,养生的理念遍布全世界[1]。中医药养生荟萃了我国人民经年积累的多种防病健身的方法,综合了儒、道、佛与诸子百家的精华,堪称我国之瑰宝。中医药养生学倡导: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与愈后防复,这一思想也是符合现代养生的潮流趋势、体显了绿色保健的养生理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及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各种因个体因素、环境因素而滋生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亚健康疾病的发病率呈大幅上升之势。成为危害广大民众健康的主要杀手[2]。同时,医疗费用的恶性膨胀亦引起了严重的医疗危机,看病贵、看病难已成为我国最为热点的社会问题。这些因素导致了人们对养生保健充满空前的热情。我们对中医药养生保健理念作如下的总结:

1 治未病养生保健理念

在《黄帝内经》里最先提出“治未病”的应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其中有这样的描述:“圣人不治已病而治未病……”。不治已病而治未病,是治病方法中最为高剂的一种境界,也是中医养生理论精华之所在。治未病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即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其中未病先防更接近于养生的真正目的所在。这种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对后世养生学的形成产生及其深远的影响。《黄帝内经》的论述奠定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初步创建了中医养生的理论雏形,后经众多医家的发展及补充,逐渐走向完善。这和21世纪我国医学目的调整方向是一致的,治未病成为了最符合时展趋势且具成本效应的医疗发展方式。我国的医改政策在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明确地提出了要积极推广治未病中医体系的建设[3]。

2 气血的调理养生保健理念

《黄帝内经》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五脏六腑正常运转的基本保证。气,为不断运动着的对人体行使充养功能的精微物质,是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动力,《灵枢・决气》中有:“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血是来自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人体的五脏六腑、皮毛、经骨等一切组织,若没有血的滋养,所有的生理功能将不能正常进行[4]。《灵枢・本神》中有:“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这说明了人体的本源是起始于精;液为人体所有正常水液之总称,人体所有生命活动的维持皆与其有关,它分遍布于脏腑组织中,出入于经脉,环流于全身,与血液一起承担这濡养人体所有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因此,中医养生,强调气血的充盈和正常疏布,其中一种物质出现虚实不平衡都将影响整个机体的正常运转[5]。

3 整体养生保健理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有机而统一的整体,养生即是对人体的一种整体干预,人们应顺应自然四季的变化,是形体和精神的关系统一调和,使人体各部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成为适应环境变化的统一体,使人体形成天人合一、内外一致的最佳状态。中医整体养生理念主要表现在:①天人合一观:强调人要顺应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统一相处。天人合一养生方法具体内容有:春夏季以养阳为主,秋冬季节以养阴为主、根据自身特点适当调整阴阳平衡,顺时起居,夏秋晚睡早起,冬春早睡晚起等[6]。②形神整体观:中医认为形和神是人体物质和功能的基础。形神共养是中医形神整体养生观的主要方法,具体阐述有调畅情志、形神共养、保养真气等。③人身整体观:人体的所有生命活动是围绕五脏六腑的功能进行的。在脏腑功能活动过程中,十二脏腑还通过经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协调脏腑功能是养生的中药内容。

4 辩证养生保健理念

中医辨证养生的理念主要体现在形神共养、正要制邪。动则养形,静则养神。中医认为精气神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要素,形和神互相依存,不能独活,因此中医养生强调形神共养。正气为人体之根本,可以外避邪气入侵。中医认为人体的正气状况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外邪入侵是致病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医养生强调正要制邪,疾病即无法发声。《灵枢・剌法论》中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些思想都体现了正邪关系在养生中的应用。辨证养生原则总体上是体现厉害关系相互转变的思想。

5 小结

养生保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中医药正是一门典型的实践科学。其实践基础是先民们经过长达几千年的生活、生产积累总结出的养生经验。值得我们更进一步的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533.

[2] 董永刚.浅谈中医治未病是新世纪的健康模式[J].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8,4(1):32.

[3]王前.李约瑟对中国传统科学思维方式研究的贡献[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6,(18):52~58.

[4]邢玉瑞.黄帝黄帝内经理论与方法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9l~194.

养生保健论文篇5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工作重视发展中医药,把握了医学战略前移的方向,强化了健康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曹洪欣委员分析说,“但国内也存在着中医药养生保健与医疗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的现状,肩负着防治重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及突发性疾病的艰巨任务,而且目前规范化的中医养生保健体系尚未形成;另外,在如何发挥中医药对促进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扩大内需的巨大潜力方面还缺乏有效的机制和措施。”

加快中医医疗养生体系建设

曹洪欣委员认为,应充分认识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先进性,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突发流行性疾病以及养生保健方面的优势作用。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完善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体系,特别是加强覆盖城乡社区的中医药防治慢性病服务体系建设,真正实现慢性病防治重心下移、有效控制的目标。其次,构建中医药防治突发流行性传染性疾病机制,保障中医药在及时有效地防治突发传染病中发挥作用,加强传染病医院中医防治能力建设,形成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体系。第三,要加快中医养生保健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将中医药养生保健纳入国家疾病预防医学体系。

曹洪欣委员表示,目前很多媒体开设了中医养生保健专栏,这对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和推动中医知识普及具有积极作用。但是,曹洪欣委员也注意到,部分非中医专业的人士也做起了中医保健知识的宣传,目前这种非专业的“科普”宣传比比皆是,且缺乏科学性、知识性与理论指导,甚至常出现明显的、常识性的谬误。这种现状不仅对指导养生保健无益,而且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的声誉。由此,曹洪欣委员认为,中医保健知识的宣传亟需正确与科学的方法引导与普及,否则难以真正发挥中医药对人民健康的促进作用。

“我建议由政府主导,在全面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的同时,根据公共卫生和居民医疗服务的基本需要,加大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资源配置。”曹洪欣委员认为,这对调整优化结构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科普宣传必须专业化,宣讲者要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并建立必要的审批程序和机制,杜绝非中医专业人员宣传中医知识与理论的现象,健全中医药医疗养生保健服务网络。”

推进中医药自主创新

目前,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都设立了中医药研究专门机构,并迅速加大经费投入开展研究,陆续有产品问世。

曹洪欣委员认为,证实疗效、揭示中医药的作用机制,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特别是坚持有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后再创新,是中医药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建设中医药国家实验室是有效提高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保持我国中医药原创优势的战略性选择。

然而,目前在科技部重点支持的众多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没有一个属于中医药领域,这样就影响了中医药与其他国家实验室的学科交叉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因此,曹洪欣委员建议科技部在加强科研院所创新体系建设的同时,把中医药国家实验室建设纳入规划,重点支持中医药国家实验室、中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全面开展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突发流行性疾病以及养生保健方法的技术基础与应用研究,保持中医药原创优势与中医医疗保健水平的国际领先地位。

发展中医文化

中医学起源、发展于中国,是中华民族研究人体生命过程以及维护健康、抵御疾病的医学科学。它蕴涵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人文与生命有机结合的、系统整体的医学知识体系。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形神统一”的方法论特征以及“大医精诚”的伦理追求,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总之,中华传统文化既是中医理论形成的基础,又是发展中医理论的原始动力。

养生保健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524-01

儿童营养保健是所有儿童保健门诊的主要业务,儿童保健所有问题的解决多少都会涉及到营养;营养保健门诊工作量所占比是最大的;提高营养保健效果与效率,是当前迫切需求的;为了满足上述需求,我们自主开发了多维儿童营养保健软件,近四年来,在门诊运用,体会良多,现总结探讨如下

1 软件的性能指标设置与目的

喂养问题在婴幼儿生命早期就普遍存在,建立合理的临床早期诊断和评估模式,进行综合干预,可以预防婴幼儿生长发育偏离[1]。合理的临床早期诊断和评估要求根据儿童营养的定义设置儿童营养保健的指标;儿童营养是一序列的行为与经历;儿童营养的行为与经历又分为儿童与喂养者两个方面;喂养行为包括对婴幼儿摄入食物的制备行为、喂养婴幼儿时喂养人的行为、接受喂养时婴幼儿的行为、喂养时的环境等几个方面。

所以,软件设置多维的儿童营养评估、多维的家长供食评估、支招各类营养问题三大部分;下面分述内容与目的。

1.1 多维的儿童营养评估

多维是指软件不仅对儿童当前营养状况、营养素钙锌铁等评估,还评价母乳营养成份、食物过敏试验结果、儿童进食心理、儿童进食环境、进食行为与技能现状。目的是诊断儿童当前营养状况及可能的生理、心理原因。

1.2 多维的家长供食评估

软件评估父母营养性知识、喂养行为、结果=供食结构上有无偏差。这些家长偏差可能会导致小儿真正意义上的偏食,即营养性供给上的欠缺。这种认识上的差别则会影响对婴儿食品的选择及制作,以致影响婴儿食物的营养素密度及构成,最终影响婴幼儿发育[2]。

目的是诊断三类喂养行为: (1)放任型; (2)强迫型; (3)适宜型。

第(1)(2)类喂养行为会造成一些不良影响,比如,放任型有可能造成营养不良发生,而且强迫型会干扰儿童自我调整摄入量的能力,导致超重或肥胖。不恰当的喂养行为(如强制性喂养和放任型喂养)对食物摄入量的负面影响可超过食物质量本身[3]。

1.3 软件支招各类营养问题

软件提供特殊人营养菜单如不同月龄的辅食、不同季节食谱、贫血食谱、电脑族考生食品。软件提供了各类方案:牛奶喂养、母乳喂养、厌食等难题、辅食添加各期的目的和注意事项。目的是及时指导各类营养问题、规划儿童营养保健行为。

2 如何达到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目的

2.1 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原理

评价指标选择理论是“构建一致性理论”。构建一致性理论强调有益的指导、学习和评价是相容的。而现实中也只有真实的再现家长与儿童的营养保健过程=儿童进食环境、进食行为与技能现状、喂养行为等;才能作到真实性评价与真实性咨询一致,才能对保健产生正面影响;

通过这一原则所设置评价指标的评估,最终形成解决营养保健问题的新思路----充分利用家长和医生两个方面。有助于重新认识小儿家长营养保健的潜能。

通过这一原则所设置评价指标的评估可以避免关健营养程序的缺失。有研究证实:小儿营养技能形成有其特定的关健期,错过关健期则出现营养疾病、小儿个性异常、成年期心血管疾病。例如幼儿的进食技能的发育状况与婴儿期的训练有关,错过训练吞咽、咀嚼的关键期,长期食物过细,幼儿会表现不愿吃固体食物,或“包在嘴中不吞” [4]。

因此我们用自编的喂养量表,分析寻找缺失的营养程序,并指导家长进行营养规划与营养编程,让家长规划小儿的未来。

2.2 收集遴选有诊断治疗价值的信息编制成量表

例如:52.7%的家长10个月以上仍然不给小儿握勺的机会,只是怕饭桌狼迹、衣服弄脏等。10~12月时婴儿应尽快学会自己用勺,这种自我进食能力的获得是发展小儿自我信心、责任的第一步[5]。所以,允许儿童参与进食,满足其自我进食欲望,是培养独立进食行为的重要步骤[6]。

国外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高质量的喂养交流,不仅可以促进婴儿身体发育,而且可以促进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发展以及巩固喂养人和婴儿之间的情感 [7]。

对于孩子而言,吃饭的过程其实是一次认识事物和学习语言的绝好机会。“之前提到的那对老夫妻做得就很好”。游川主任回忆:“那天中午,我清晰地记得,他家给孩子准备了两道菜,一道是米粉,一道是蒸南瓜。老人边喂孩子边跟孩子描述说‘这是米粉,你看,米粉是白色的……这是南瓜,南瓜是黄色的,甜甜的,你尝尝’。别看简单的这几句话,却包含了颜色、味道等多种信息,对孩子认识不同食物、提高视觉和味觉感受大有裨益。”

2.3 利用正反比较发挥边破边立的效应

网上书上有很多宝宝喂养过程中的一些家长的糊涂做法等力士文章,他们的浏览量很大,他们就是很好的利用了正反比较思维;还有中国式启蒙一:不让宝宝手抓饭,就怕弄得满桌脏;正确方法:洗干净小手,鼓励自己吃;这些文章发挥的就是边破边立的效应。

因此,我们在量表编制过程中有大量的正反比较型问题。家长们在填写这些量表过程中,就能细物润无声地得到正确的知识;

2.4 量表测定家长的信念和态度

"知信行"理论认为,知识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和态度,进而改变相关行为的基础, 而信念和态度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8].本研究结果也提示,母亲的喂养知识、态度和行为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因此,母亲合理喂养行为的形成,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母亲喂养知识水平.

软件还设计了家长供食游戏操作、现实供食结构上的偏离等结果综合评估家长知行上的差距。

2.5 关健期信息追踪进行长期的营养保健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从营养知识的获得到行为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一定要持之以恒,进行长期的营养教育工作,才能改变农村母亲的喂养行为.

尤其医务人员面对面的指导更有针对性和具体性,可能更受欢迎[9].郝波等[10]提出,面对面的讲解形式是针对农村妇女的较好健康教育方式。.

软件并把营养跟踪指标进入调度系统,最终完成多次营养保健的循环。

参考文献:

[1] 汪鸿 徐海青 赵职卫婴幼儿喂养问题早期评估和综合干预探讨 [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0年03期

[2] 黎海芪.儿童进食行为与生长发育[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10(6):398-400.

[3] 陈绍红,黎海芪.婴幼儿喂养与食物转换[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5,32(9):304―306.

[4] 锡强,易著文,沈晓明 et al.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5―66

养生保健论文篇7

关键词:养生 气功 养生 大众 延年益寿 健康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8-0095-02

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最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健康。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曾有人演绎了一个“健康数论”:健康是1,其它所有的东西,譬如事业、财富、爱情、婚姻等等都是0,有了前面的1,后面的0才有价值,才越多越好。如果前面的1没有了,后面的东西再多也是0。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人人都明白。“数论”告诉我们的是:健康是成功的本钱,虽然不能说“有了健康就拥有了一切”,但是,如果没有了健康就真的会失去一切。现实中有无数例子印证这一事实。更有甚者走入了年轻的时候拿健康换金钱,年老了拿金钱换健康的怪圈中。所以关注健康就成了人们永恒的话题。如果有人问如何守护健康保持健康,那么我们就要涉及一个古老的词汇――养生。而在古老的中国,气功通常成为养生的主要渠道之一。在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养生更加成为人们密切关注的焦点。

在这里,我们要区别几个概念:保健,健身,养生。保健,源于日语“保蒲”意思,保护健康。亦指为保护和增进人体健康、防治疾病,医疗机构所采取的综合性措施。即养生,指合理选用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适寒温等保健方法,通过长期的锻炼和修习,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技术和方法。简而言之,所有促进健康、延长寿命的活动都是养身活动。健身一种体育项目,尤指包括徒手或用器械的体操,体操可以增强力量、柔韧性,增加耐力,提高协调,控制身体各部分的能力,从而使身体强健。健身的范围很广阔,体育只是健身中的一个板块儿。健身除了体育含括的项目之外,还有很多内容,例如,写字、唱歌、做家务等。健身大致分为器械锻炼和非器械锻炼。健身也是很多男士和女士用来塑造完美身材的一种锻炼方式。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是根据中医理论,运用调神、导引、四时调摄、食养、药养等方法的中国传统保健方法。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虽然三者词意表达相差无几,但还是有本质不同。保健与养生二者区别不大,位于明显的区别在与保健为外来词汇,而养生为本土词汇。古代养生气功为我国本土文化,所以大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称之为保健气功。另一方面,健身隶属于体育范畴而养生不仅是一种体育活动,而且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概括起来,健身(强健身体)、保健(保持健康)、养生(保养生命)三者包括范围大小是递增的关系。

说起养生气功大家都很熟悉,但养生气功到底是什么,几乎大部分人都不会完整的表达出来。并且,养生气功在人们心中永远都带有一层神秘色彩,是不可捉摸的。概括来说,养生气功是一种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调息、调形、调心)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养生气功的种类繁多,主要可分为动功和静功。动功是指以身体的活动为主的气功,如导引派以动功为主,特点是强调与意气相结合的肢体操作,而静功是指身体不动,只靠意识、呼吸的自我控制来进行的养生气功。大多养生气功方法是动静相间的。宗教中,道教的道士常会练习导引、内丹术气功,佛教里的禅定、静坐也包含气功。养生气功常配合武术或静坐一起练习。练针灸的中医也常透过练习养生气功来增进疗效。在武术中,养生气功也有硬气功与软气功之分。硬气功,就是绷紧肌肉防止受伤,锻炼某些部位(如手,肘,膝,腿)的疼痛忍受能力,做到能够击碎一定程度的硬物和承受一定力量打击的效果。硬气功的入门办法,先练习抗击,就是练习抗击打的能力,因为俗话说的好,“要想打人,先要学会挨打。”软气功是针对硬气功而言的,是修内多于修外的气功,气理相通,和硬功相比,虽不劲霸,但亦是被动应敌的一种,比硬功要灵活一些。峨眉派功夫中,就有专门的软气功,练习方法不像硬气功那样呆板僵硬,而是以突然聚气外弹的形式应敌,身法较灵活,练习时不容易自伤。现在人们亦把养生、健身气功称为软气功,其着力点不再是实战,与古代软气功不能相提并论。

中国传统的养生气功有其科学的解释。笔者认为,养生气功属于人体生理学范畴,而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人体分为系统,分别为: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而在笔者看来,心脏病、高血压、老年痴呆等大多数老年疾病关键与两大系统有关,他们是神经系统与循环系统。神经系统以感觉器官为媒介(眼的视觉、耳的听觉、鼻的嗅觉、皮肤的触觉、口中的味觉、内耳前庭感受的位觉)以大脑为首脑,构成人的思维意识。心理学上分为包括认识、情感、意志三大过程。这些意识与过程也可理解为气功练习中所讲的意念。养生气功练习中意念的作用十分重要,要练好养生气功需要用心体会,否则寸步难行。在这一方面,养生气功在这一层面对精神类疾病有一定缓解功效。循环系统以血液为媒介以心脏为首脑,驱动全身生命活动。血液的循环的好坏必然与血管血压有关。而养生气功对人体情绪及全身运动都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笔者认为,养生气功的应用主要有两大类:一为健康的恢复,二为健康的保持与增强。养生气功在剧烈运动后有助恢复。仅就武术一项体育运动而论,像散打这样大运动量的体能消耗,需要有一种方法在训练后充分放松恢复,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需要从剧烈起伏状态转变为安静状态,而养生气功的练习确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早在古代时期,各门派的习武者都懂得力与气双修。如道家把导引与古代养生气功并练,佛家把拳术与禅宗相结合。在正常锻炼中,养生气功对疾病康复也是有效的。专业运动员长年累月超常练习专业技术亦是增强但大多数情况下对身体是有破坏的,所以职业运动员常常伤病缠身。同样人到中年各种职业病就会显露出来,特备是腰部、膝关节、颈部等等,这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伤病,是运用身体各关节方法不当并且累积而来。治疗这类疾病,普通药物治疗治标不治本,而中国的气功强度小,而针对性很强,只要运用得当,治疗这类疾病还是很有效的。

从中医理论上来说,健身气功的本质是遵从自然规律的。自然界优胜劣汰,自然选择,必须有适应的能力才能才可以存在下去。人体亦如此,人在一定量运动之后,会消耗大量能量,而在恢复的一段时期内,恢复量大于消耗量,这一现象就是超量恢复。中医中的气:四级精气有限,一时节耗费不易过度。

中国健身气功功法丰富多彩种类繁多,表现了中国健身气功理论内容和技法的丰富。以古代中国健身气功流派划分,可分为道家功、儒家功、佛家功、医家功和武术五大派别。以练功的动静划分,可分为静、动功。一般认为太极拳就是一种动功。以练功的姿势分,有卧功、坐功、站功与活步功。以练功的手段分:侧重意念锻炼的意守功;侧重呼吸锻炼的呼吸功;侧重姿势锻炼的调身功。从70年代未到现在,全国各地推行与普及的气功功法是以动功为主,并且不少是群体练功,其次还有气功种类、心境、环境、时辰等。

养生保健论文篇8

关键词:传统保健体育;健康教育;高校体育;作用

中国传统保健体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养生学说与强身健体的锻炼方法相结合的宝贵民族文化遗产。它以祖国医学理论为基础,结合运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导引健身功法等内容作为强身健体、保健康复、修身养性锻炼方法的一项体育运动。它不仅与中医学密切相关,而且有着其精湛的实践、理论内容以及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高等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用传统保健体育养生内容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引导和教育学生主动、积极、科学地锻炼身体,不仅能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兴趣和锻炼习惯,还能促使学生注意身体内部的活动规律和运行机理,身心并炼,真正达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的目的,为打下良好的基础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

1 现代健康教育的目的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中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又作出了最新的定义:“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皆健全”才算健康。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间的国力竞争已反映在综合国力竞争上,而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国民综合素质的竞争,国民综合素质中起着支撑基础作用的就是人的体质,即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没有健康作基础的民族是谈不上建设、谈不上发展、更谈不上竞争的。旧中国“东亚病夫”的历史给了我们不堪回首的教训。只有健康的民族才更具竞争力。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这既是学校教育现状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面临的国际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故此,旧的学校卫生健康教育已不能满足需要,更完善、更健全的现代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愈凸现出来。

2 传统保健体育是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载体、手段

2.1 体育与健康教育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生命在于运动”。体育锻炼对于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健康教育中为达到目的而不可缺的手段。体育运动不但能增强体质,还能培养一个人积极向上的精神,乐观豁达的情绪,克服困难的毅力及坚韧不拔的性格,有助于健全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又能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社会交往,增进友谊。体育锻炼促进个性培养,陶冶情操,帮助学生克服种种生理和心理上的障碍,调节消沉、沮丧、紧张等不健康情绪和心理,培养勇敢果断、吃苦耐劳、团结协作、诚实守纪、力争上游、胜不骄败不馁等的优良品质和作风。

在研究体育这个多功能系统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体育运动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它与德育、智育、美育同样存在着多方面的联系和促进作用。因此,在使人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更要注重发挥体育的手段和作用。

2.2 体育与传统保健体育

传统保健体育依靠人体自身的能力,通过调养精神、调整形体姿势、调节呼吸、应用意念,来改善和增强人体各部分机能,诱导和启发人体潜力,达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

体育运动一般带有竞争性和对抗性,如跳远,要求跳得远;短跑,要求跑得快;游泳,要求游得快;球类运动,要有激烈的对抗。而传统的保健体育则更重视从内部调整,以人体内部运动,调整人体内部机能,也就是所谓的精、气、神的锻炼。其并不追求短时间内身体的剧烈运动,而是通过姿势、呼吸、意念的锻炼,慢慢地调整人体生理功能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因此,它很适合现代高校中压力重重的学子们。

3 传统保健体育对大学生健康教育的作用

3.1 有利于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传统保健体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心理模式、审美观、人生观、宇宙观等,在传统保健体育中都有集中的反映。中国传统保健体育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在几千年的流传中,经历了历史的选择,一些优秀的思想理论和健身养生的实践被流传下来,特有的东方文化日益被世界人民所重视和喜爱。因此,作为高校,更应该在健康教育中应用传统保健体育作为手段,为振兴中华作努力作贡献。

3.2 涵养道德,利于育人

我国古代就有“习武先习德”、“崇尚武德、“德艺双修”的至理名言。把涵养道德作为参加传统保健体育锻炼成败的关键,这充分体现了传统保健体育对自身品德的培养和锻炼,非常有利于现代大学生的德育发展。

3.3 强身键体,增进身心健康

传统保健体育以“形神统一”为重要特征。在“形神兼备”,“内外兼修”上 追求完美的统一。既重筋骨锻炼又强调心神、意、气的结合。“内”,指的是心,意、气等内在情态和气息运动,“外”,指的是手、眼、身步等外在形体活动。肢体运动虽表现于外,但要求达到“动中有静”,即注意力集中,情绪安定,并根据动作变化,配以适当呼吸方法,达到形、意、气的统一。这些,在传统的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体育运动中尤为明显,这种特有的练功方法,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络,调精神,而且使人学会辨证的看待和处理问题,进而从中悟出一些为人处世之道,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3.4 有利于自身锻炼,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传统的保健体育要靠自己亲身去体验,用心去体会,悟出其中意蕴之深,意境之美。而且,传统保健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易于开展,经济实用,且不分年龄、气候、生活领域,有利于自身锻炼,且一经学会并坚持锻炼,终身受益,具有终身体育的作用。

4 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保健体育是一项以轻柔徐缓、以柔为主,柔中带刚为特点的健身运动,进行锻炼时,要排除杂念,做到“入静”,从而使练习者心情舒畅,忘却烦恼,最终达到放松心理的效果,这对于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节奏对人体所造成的紧张状态和巨大的精神压力,有非常好的缓解作用。

中国传统保健体育不仅仅是锻炼身体的一项体育运动,更重要的是,它融合中华传统文明,更具有育心智的能力,这对于当代大学生健康教育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人类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剧,将导致人们精神压力的日益增加。而中华传统保健体育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改善手段,它将在现代健康教育中起到推动的作用,也将成为全人类所共有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养生保健论文篇9

【关键词】 军队离退休人员;疗养保健;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30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85-02

近年来,随着现代临床医学的深入实践和以人为本护理意识的不断树立,医院疗养保健观念、疗养保健理论以及疗养保健方法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各个医院的人性化疗养保健及护理的实施与推广受到了广泛关注[1]。本文旨在选取2008年5月――2013年7月我院针对220名军队离退休人员发放的调查问卷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军队离退休人员疗养保健及护理的相应措施进行探讨,为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和临床实践提供借鉴。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于2008年5月――2013年7月我院针对220名军队离退休人员发放的调查问卷作回顾性分析。本文所涉及受调查者在接受本文研究前已签署知情同意书。220名军队离退休人员中男性194例,女性26例;年龄54-78岁,平均年龄(67.9±3.7)岁。

1.2 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与本文研究相适宜的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受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年龄、学历、退休时间、已确诊病症、生活方式、接受疗养保健的主要目的、是否参加过健康教育等;受调查者对疗养保健的认识,是否具备老年人常见疾患、亚健康的防治知识及疗养方法;受调查者疗养保健期间的健康教育需求等。调查问卷以多项选择为主要形式,部分情况通过与受调查者面谈获得。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百分率、均数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20名军队离退休人员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详见表1。220名军队离退休人员对自身疾病防治知识的认识很了解的占36.8%,比较了解的占63.2%;对亚健康认识很了解的占9.1%,比较了解的占22.3%,完全不了解的占68.6%。220名军队离退休人员中有80.9%的受调查者疗养期间主要对疗养环境、方法及效果感兴趣,21.8%的受调查者对前沿的保健养生知识感兴趣,20.9%的对亚健康防治知识感兴趣,17.3%的对所患疾病的研究进展感兴趣。受欢迎的健康教育方式主要包括专家集中授课(82.3%)、自学指导材料(54.5%)、咨询服务(48.2%)、一对一指导(25.9%)。220名军队离退休人员主要的疗养保健需求包括疗养环境舒适(95.5%)、疗养保健设施齐全(62.2%)、饮食合理(96.8%)、能及时学习疗养保健知识(82.7%)、治疗环境有适宜景观(21.8%)、能掌握正确的自我保健方法(89.5%)、合理用药(55.0%)、掌握老年多发疾病防治方法(63.2%)、组织参加文体活动(80.0%)。

3 讨 论

疗养保健关系着每位患者的生命健康和护理效果,医务人员应本着一切从患者利益出发的宗旨,积极推广合理的疗养保健措施以及人性化护理管理,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和精神风貌,与患者增进交流,改善医院疗养保健环境[2]。本文研究表明,军队离退休人员对自身疾病防治知识、亚健康防治知识的认识有限,对合理的疗养环境、疗养方法及良好的疗养效果有巨大的需求。针对本文研究涉及的220名军队离退休人员疗养保健的需求调查结果,现提出如下护理方法:

3.1 人性化护理 提高护理人员自身整体素质,根据科室具体情况,系统地、有针对性地组织护理人员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定期开展心理学、美学、伦理学、法学学习,提高自身精神风貌[3]。

3.2 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根据行疗养离退休人员的具体健康状态、自我疗养保健技能,正确地、主动地应用专业知识,在不同层面上实施健康教育。

3.3 加强沟通 增进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交流,热情对待患者,耐心解答患者疑虑,建立与患者间的相互信任,给予患者心理支持,消除患者消极情绪,巩固患者痊愈的信心,给患者更多关怀、理解和尊重。

3.4 根据不同患者病情的需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满足患者不同层次的需求,创造人性化的服务环境。

3.5 加强临床护理的预见性,积极预防并解决护理人员与患者间各种潜在问题,给患者提供精神上的放松的治疗环境[4]。人性化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现代医学注重精神关怀对患者康复的作用,人性化护理及疗养保健方法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实质。以患者需求为中心的疗养保健及护理模式是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延伸,能够增进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感情,为患者提供和谐的、轻松的医疗环境,有助于提高患者治愈率[5]。实施有针对性的、合理的、人性化的疗养保健措施和护理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玲,刘丽红,张蕾,等.296名军队离退休人员疗养保健的需求调查及护理对策[J].海军医学杂志,2012,28(2):165-166.

[2] 马火娣,孙双艳.对离退休疗养员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中国疗养医学,2013,12(6):454-454.

[3] 叶凤萍,朱建明.军队离退休干部疗养期间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杂志,2012,23(5):42,92.

养生保健论文篇10

关键词:传统体育养生;体育健身;启示

中图分类号:G8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8-0069-03

Inspi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Fitness-oriented Sport on Fitness Exercises

LI Xiao-lan, TIAN Hai-yan, JIA Jun-Jie

(1. P.E.Dept.,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7,Henan China;

2. P.E.Dept., Shenyang Engineering College, Shenyang110131, Liaoning China)

Abstract:As an essence of China’s traditional physical culture,the traditional fitnessoriented sport has its characteristic connotation, expression form and principles. Its essence, non-harm,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enhancement and disease prevention, plays important rol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fitness-oriented sport, including enhancing the awareness of health, promoting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moral quality, spreading national spirit, increasing fun in life and forming cultural awareness for mass sports. Its role in the culture is irreplaceable.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fitness-oriented sport; health-keepingexercise; inspiration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开发与管理模式研究”(编号:102400430088)。

作者简介:李小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生活和居住的环境也受到了较大破坏,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疾病,如心血管病、肿瘤,还有各种不可知的如非典,猪流感等,日益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在这种风险下,如何养生和保持健康成为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由于养生预防显然要比治疗更明智,更便宜,养生保健越来越受重视。基于此,人们逐渐认识到保健应该从机构帮助(医疗单位的帮助)向自助(对自己的健康负责)转变[1]。早在1986年,时任中国卫生部长的崔月犁就在日内瓦第39届世界卫生大会的发言上指出要“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人民自我保健能力”。据调查,我国平均每10万人拥有50.82个体育场馆,场馆不但数量少,而且开放率低[2]。说明现有体育设施条件制约了人们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因此,找到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适合大众健身的方法和手段显得尤其重要。在这种背景下,推行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具有重大的可行性与现实意义。

1 传统体育养生的内涵

根据《吕氏春秋・节丧》中记载:“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3]”。所谓“养”就是扶正祛邪,所谓“生”,就是指生命、身体,合而为一,“养生”就是指人的生命体在自然和社会的大环境中保护平衡和适应,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关于养生的最早记载应当首推甲骨文,现存的甲骨文中已有关于调理生活、预防疾病等方面的论述。也有人认为养生始见于道家的《道德经》或《庄子・内篇》[4]。《庄子・盗拓》[5]记载:“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古人夜宿于树木之上不仅可避禽兽的侵扰,而且在纺织未兴的古代亦可避免夜间地面的寒湿之气对身体的侵害。《庄子・齐物论》曰:“民湿寝则腰疾偏死。”认为气候异常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暮栖木上”可以看作是古人最原始的养生防病法萌芽。

而传统体育养生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先秦,在那时中华先民就已经开始了漫长而又充满智慧的文化之旅;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已具雏形,而其核心――中国古代哲学也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意象思维模式和“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等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已经形成,并且影响着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及其日后的历史走向。而这些思维模式与价值取向也成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重要理论基础。现在有学者把传统体育养生定义为:是建立在我国传统生命科学理论基础之上,以人体自身的调形、调气、调神为修身养性的基本手段,能够改善性命协调程度、增强生命健康水平、延长生命长度、诱发生命内在潜能的身体练习和身体运动式养生理论和技法体系,简而言之,是近代之前就已产生发展,并由中华民族世代实践并传承或影响至现代甚至未来、内蕴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身体练习和身体运动式的性命修炼方式[6]。

2 传统体育养生的形式

传统体育养生主要包括服气、行气、呼吸吐纳、导引、按摩、按跷、桩功、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六字诀、十二段锦、太极拳等。本文以易筋经为例阐述。

易筋经源自我国古代导引术,是我国传统健身养生方法,千百年来为广大群众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导引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为养生家健身养生的主要方法之一。《庄子・刻意篇》中记载:“吹吁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汉书艺文志》中也载有《黄帝歧伯按摩》等有关导引的内容,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导引术》中有四十多幅各种姿势的导引动作,分解这些姿势可以发现,现今流传的易筋经基本动作都能徒中找到原型。

易筋经除具有动功功法的基本特点外,在健脾强肾,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方面更有其独特之处。《易筋经・总论》[7]曰:“易者变也,筋者劲也,原夫人身骨髓,以外皮肉,以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用非筋,无动非筋,联络周身,通行气血,助冀梢神,提挚动用,试观筋弛则痪,筋缨则痪,筋靡则疾,筋弱则懈,筋绝则亡,再观筋壮者强,筋舒者长,筋劲者刚,筋和者康…令以人功,变弱为强,变挛为长,变柔为刚,变衰为康,易之力也,身之利也,圣之基也”。可见易筋经锻炼具有健脾强肾、增强体质的功效,可使机体发生本质性变化。

3 传统体育养生的特点

3.1 注重预防,强调整体,神形俱养 我国传统养生主张未雨绸缪:“消未起之患,治未福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之于既逝之后。”(《抱朴子外传・地真》)这种防患于未然、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做法突出了养生体育中预防的观点。除了强调预防之外,还强调整体。前人的阴阳五行学说就表明了人应该做到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心身统一,简而言之即形神同一。由于“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类经》),所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养生论》。所以,只有做到天人合一,才能达到神形具养,实现性命双修,从而达到天人和谐。

3.2 注重实践,强调内倾,刚柔结合 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强调动静结合,所谓动即指实践。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并非一般性地理论上解析人体系统,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围绕解决人的现实问题而展开,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换言之,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是在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体育健身来养生。所谓静即指“内倾”。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宗旨是为了解决人生的终极问题,除了上述的“动以养形”之外,还须静以养神。静以养神即内倾是通过内求达到自身的完美,例如儒家强调内省。因此,中国传统养生体育要求人的形体运动应该保持适量,同时注重人体两大神经系统的协调发展。现代运动医学的研究结果表明,5 min的身体练习是机体取得变化的最低限度,强度越小,所需时间越长;而60 min是坚持正常运动的人最大的时间限度,因此专家赞成每次练习在20~60 min以内。而中国传统养生体育提倡的运动以负荷不大的导引、功法、拳术等套路为主,这些项目都是刚柔结合。如孙思邈所言:“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正因如此,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符合人类对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认识,符合现代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

4 传统体育养生对现代人保持健康的启示

4.1 传统体育养生中“不伤不损”的价值取向对保持身体健康的启示 宋代曾糙编辑的《道枢・颐生篇》中的养生名句“养生者以不损为本,进道者以无病为先。少思寡欲,则声色自无矣。虚心弱志,则神气永宁矣[8]”,道出了传统体育养生“以人为本、不伤不损”的价值取向。

人们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生命健康与长寿的过程中,就必须遵循自然、心理、饮食、劳逸、起居等方面的合理科学行为,尽可能地防止生命受到伤害而影响健康长寿。梁朝的陶弘景在其编辑的《养性延命录》说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9]”;葛洪《抱朴子・极言》中以“养生以不伤为本”要言,引出一系列伤生之事:“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乐过差,伤也;汲汲所欲,伤也;久谈言笑,伤也;寝息失时,伤也;挽弓引弩,伤也;沈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卧,伤也;跳走喘乏,伤也;欢呼哭泣,伤也;阴阳不交,伤也;积伤至尽则早亡,早亡非道也[10]”这些相关养生的论述都明确指出,进行传统体育养生必须遵循以不伤不损为生命健康长寿之本的价值取向。

4.2 传统体育养生的“形神具养”对现代人身心健康的启示 早在先秦时期的《管子・内业》中就提出“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的形神论。《黄帝内经》提出“能形与神俱,尽终天年,度百岁而去”的形神统一观点[11]。《吕氏春秋・尽数》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人的生命是精神同肉体的统一:“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形斥神以立,神须形以存”。精神同肉体不能分离,二者是合二为一的辨证统一关系。

1984年中国体育报载:通过对11省市20所大专院校与科学院的调查,二万名知识分子死亡的平均年龄为58.2岁,远远低于全国人均寿命70岁。1995年中国青年报载:死亡的知识分子平均年龄降至55.34岁。知识分子的过劳死,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缺少锻炼。而一项持续3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不锻炼的人比经常锻炼的人早逝的可能性为31%[12]。因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观的动养之道、静养之道、食养之道、居养之道,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结合、形神具养、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利于保持现代人的身心健康,值得大力提倡与推广。

4.3 “治未病”思想对现代人健康的启示 “治未病”思想是我国传统养生观的重要思想,分为五个层面:1)治其未生,即针对健康人的养生防病、未病先防、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思想;2)治其未发,即针对亚健康状态的治疗。先病服药,治在症先之意;3)治其未盛,即选择正确的治疗时机,在疾病病势不是十分强盛时进行治疗;4)治其未传,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既病防变,指己病慎治防变、防传、防盛、防逆,先安未受邪之地。二是既病之后,通过治疗未病脏腑来达到治疗己病脏腑的目的;5)治其未复,瘦后防复亦是治未病,防止死灰复燃,杜绝病根[13]。

在现代社会,人们要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就要预防为上,防患于未然。而体育手段则是预防的灵丹妙药。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 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养生体育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养生体育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来消除焦虑症[14]。传统体育养生能够对一些疾病起到辅助治疗作用已经被医学研究所证明,特别是一些慢性病、久治不愈病症能够通过传统体育养生术的锻炼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是一些药物和仪器达不到的效果,除此之外传统体育养生对亚健康、慢性病都能起到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总之,在传统体育养生理论观念的指导下,长期适时、适度运动能使人强健身体、延年益寿,调其心志;能使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过程中端正人生态度、积极努力工作、认真做人、淡泊名利、笑对人生的成败得失;使人逐步具备宽厚、仁慈、博大的胸怀,具备抵御因激烈竞争所带来的压力的能力,使人们在现代社会中能有效的回避和克服现代社会在人类健康上造成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麻仲学.中国医学预防法大全[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2.

[2] 赵军,王小美.弘扬传统养生文化,促进小城镇社区体育文化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3(8):80-82.

[3] 胡晓飞.享受传统体育养生练习过程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0):1556-1557.

[4] 杨建华.道家健康养生文化以及对休闲体育的现实意义[J].体育与科学,2010(1):61-65.

[5] 时代文艺出版社编.老子・庄子(下册)[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55.

[6]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博士论文,2010:33.

[7] [明]宗衡道人著,〔清〕李鸿江校译.白话少林易筋经[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4:108-109.

[8] 邹广文.当代文化哲学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9] 霍桂桓.文化哲学论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0] 何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11] 武术教材编写组,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44.

[12] 康戈武.中国武术实用大全[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0: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