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方法十篇

时间:2023-04-01 00:56:28

养生方法

养生方法篇1

【关键词】文化素养;歌曲作法;成语典故

现在高校越来越重视人文素养培养,更多的教师也探索在专业课程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在歌曲作法教学中也做了尝试,把邯郸成语典故引入了课堂,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人文素养与歌曲写作

人文素养,纵观文献资料,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素养和精神品格,它通过品位、审美情趣、理想追求、价值取向、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各方面体现出来。歌曲作法课程是音乐学专业必修课之一。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分析,以及对歌曲创作技巧方面的讲授,使学生系统掌握作曲技法,提高音乐鉴赏与作品分析能力。长期以来,歌曲作法课程教学模式落后,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讲授,缺乏学习人文知识的手段。不重视音乐人文知识的教育与渗透,缺乏跨学科知识,造成知识结构单一,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邯郸成语典故引入歌曲作法课程可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一)成语典故的特点适合引入课堂邯郸成语典故曲条目中多,内容丰富,适合学生进行收集,整理,能够有效地融入歌曲作法课程之中。成语典故语言精练、通俗易懂、有利于学生改编成歌词。邯郸成语典故引入歌曲作法课中能够提升学生对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的认识提升歌曲创作的内涵。(二)成语典故所蕴涵的精神内涵适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成语典故寓意深刻,蕴含的人生哲理,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和鼓舞作用。引入歌曲作法课堂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如负荆请罪所体现的勇于承认错误,敢于担当的精神。完璧归赵体现着爱国主义情怀,与面对强敌所表现出来的过人胆识与高明智慧。“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强调注意调查研究,多方面听取不同意见,才能明辨是非曲直。奉公如法对今天教导学生奉行公事、遵守法令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还有像邯郸学步,黄粱一梦等等,每个成语典故包含着相应的历史故事,蕴含着巨大哲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位和面对挑战时也所表现出的沉着、冷静与自信。(三)学科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学科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是满足个体发展过程中专业知识与精神文化的客观要求。由于歌曲写作主要是依靠逻辑思维,而成语典故主要是依靠形象思维,通过两种思维方式的互补训练,使大学生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增强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完美人格的塑造。同时对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音乐本身的表现性、实践性、非语义性特点结合成语典故的现实性、情节性、语言性特点,达到了二者的有机结合,协调互动,相辅相成。通过典故所包含的精神内涵,开拓知识的视野,潜移默化中使大学生明确理想追求,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以及他们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所以说成语典故与歌曲写作的有机结合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特殊的意义。

三、歌曲作法课程中引入成语典故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

成语典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它引入课堂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成语典故引入歌曲作法课中体现了课堂教学和教学方法的时效性,鲜活性,充实人文素养培养内容与方法,推动学生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一)歌曲作法课程中成语典故收集整理教师在全面掌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查找成语典故及其相关的背景,并进行归纳整理。学生根据歌曲作法课的教学需求,在上千条成语中挑选适合歌曲创编的典故。学生们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要突出重点,全面了解成语典故所具有的精神内涵。教师引导学生把整理好的成语典故在课堂上与学生们交流,成语典故所蕴含的巨大的精神内涵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同时被学生充分地内化,从而对于塑造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精神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二)成语典故创编成歌词把收集的成语典故创编成歌词,在改编的过程中注意把握成语典故的历史性和内在的精神价值。改编的过程就成为很好的文化素养提升的方法。歌词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简短、易记、句式及分段整齐、富有旋律感的形式。学生根据成语典故的特点和歌词改编的要求进行创作。改编的过程中学生们要正确把握成语典故的内涵,通过一个故事再现一个深刻主题。让学生亲身感受成语典故的文化的魅力,领会古人在知识、礼节、文化品位等方面修养。通过深入的研究成语典故背后的故事,学习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无疑会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启发和作用。(三)歌词谱曲改编歌词需要经过谱曲才能成为歌曲。所以,在谱曲的过程中正确处理成语典故改编歌词与曲风曲调的关系。成语典故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民族风貌。所以注意曲风曲调要和地方音乐、戏曲相结合,把握曲风曲调与歌词的和谐统一。在这过程中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审美趣味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建立。(四)歌曲的传播教学中,除了采用一般的视听、视唱等方法,还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把创作的歌曲通过微博、微信现代传媒手段加以传播,同时组织学生举办成语典故创编歌曲音乐会等教学方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使学生从中学习知识、开阔视野、净化心灵、娱乐身心,培养学生人文底蕴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邯郸成语典故引入歌曲作法课程的教学中,使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内容更加丰富,充分发挥音乐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心智的作用。发挥成语典故所具有的巨大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历史知识、社会环境、各阶层思想意识的了解。在音乐与典故的相互协调作用下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促进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何中洲.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家教世界,2012,(06)

[3]周敏.浅谈音乐鉴赏课对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作用与策略[J].现代阅读,2012,(09).

养生方法篇2

静神养生

静神养生在传统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稳,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病患。

动形养生

古人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都认识到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人若贪图安逸,运动不足,或是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

古人认为,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饮食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又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进补养生

传统医学十分推崇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合理进补可以强身、防病、祛病、延年。进补既要辨证,又要适量,还应考虑顺应四时。服用补益药时,如系入肺药,在秋季比较适宜;如系温补药,则在冬季比较适宜。

固精养生

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得精血的濡养,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无节制,精血亏损过多,会造成身体虚弱,病变百出,减损寿命。《养生医药浅说》中记载:“未及成年即为婚……戕伐元阳……而使精衰,气弱神散,而其结果则患滑精、阳痿、劳瘵(音“寨”,病的意思),其乏嗣者居多,是又不仅促其寿命而已……”如果妇女无度,也会导致肾气衰减。晚婚、节欲等保养措施,可防妄耗,延缓衰老。

经络养生

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一个“网络”系统,它控制血和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黄帝内经》经脉篇中说,经络可以控制人体一切功能,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作用。古代养生学家认为,疏通经络可作为摄生的重要措施,最简便的方法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人体的三个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病,足三里穴则对五脏六腑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有效。

顺时养生

古人认为,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人体亦不例外。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必须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顺时养生法则。因时制宜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修身养生

古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摈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古医家孟诜云:“若能保身养情者,常须善言莫离口”,“口有善言,又当身行善事”。孙思邈则说:“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养成良好品行,常做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

调气养生

古人认为,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的虚、陷、滞、逆等证侯,进而致机体发生病理变化。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行导引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减毒养生

养生方法篇3

然而,古今中外的文人中,也有不少都是寿者,他们之所以长寿,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一套科学的养生法,懂得“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

譬如,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他的一生是在“三日无诗却堪忧”、“六十年间万首诗”的勤奋精神中度过的,他一生中生活坎坷,饱经风霜,却仍然活到86岁的高龄,这是与他养生有术、喜爱体育运动分不开的。他在晚年所写的《春感》一诗,是他一生喜爱体育运动的写照。诗曰:“少年狂走西复东,银鞍骏马驰如风。叉渔浪藉漾水浊,猎虎蹴踢南山空。射堋(peng)命中万人看,球门对植双族红。”

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40岁时得了心脏病,“面色铁青,喉咙发出沉重的喘息”。人们都惋惜“这颗巨星要陨落了”。但是,雨果却对自己的身体和事业充满信心,在医生的指导下,他积极从事养生健身活动,使身体很快得以康复,重新挥笔立著,他60岁创作世界名著《悲惨世界》,70岁写成长篇小说《九三年》,80岁创作剧本《笃尔克玛》,享年84岁。

我国近代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活到100岁,大文豪郭沫若享年86岁,还有巴金、赵朴初、刘海粟等名士都也得享高寿。他们之所以长寿,是由于他们都各自有一套养生的方法,在他们紧张的脑力劳动之余,积极地去锻炼。归纳一下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静坐法

宋代大文豪坡主张静坐养生,他曾在儋耳建一“息轩”,并题诗一首:“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静坐养生要求坐姿端正,两目微闭,全身放松,宁神静志,意守丹田,每次静坐时间为15分钟至1个小时。近代大文豪郭沫若也提倡静坐养生法。

二、散步法

散步是一项简单易行的健身运动,男女老少人人皆宜,尤其适合于脑力劳动者。通过散步可以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液循环,有助于机体新陈代谢正常化。轻快的散步可以缓和神经、肌肉的紧张,从而收到放松镇静的效果。散步还能活跃思维,丰富人的想象力。德国大诗人歌德说:“我最宝贵的思维及其最好的表达方式,都是当我散步时出现的。”

三、逸游法

文人在读书写作之暇,抽出一些时间,投身于大自然,旅游揽胜,观赏祖国山河的大好风光,能使人心旷神怡,乐趣无穷。“湛湛玉泉色,悠悠浮云身。闲心对定水,清静两无尘。手把青筇杖,头戴白纶巾。兴尽下山去,知我是谁人”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典型的旅游诗。

四、闲赏法

养生方法篇4

《红楼梦》中,从主子到丫环一日三餐吃得都很少,感冒伤风时尤其如此,大夫不是开药方,而是让人先“清清净净地饿两顿”,或者要求饮食一定要清淡。

所谓饥饿疗法,不是真的一点儿都不吃,而是适当地喝些米汤。患普通感冒时可采取饥饿疗法,多喝白米粥,夏天可放点儿绿豆,冬天加点儿糯米,中老年人放点儿山药和枣。胃肠型感冒多表现为厌恶油腻的食物、腹泻,可以用白萝卜加盐煮汤喝,连萝卜一起吃下去,有助于消化。

不过量饮茶

妙玉曾说过,“喝茶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

茶叶中含有鞣酸,大量饮茶会造成体内鞣酸过多,引起胃肠功能失调。六安茶是偏苦的一种绿茶,能清热解毒,不适合老年人;女儿茶其实是普洱茶的一种,促消化、排毒功能强,还有一定的通经作用,适合女性喝。另外,根据体质喝茶很重要,年龄大、寒性体质、胃寒、月经期的女性,都要少喝绿茶。冬天就是普通人也要少喝太浓的绿茶,最好喝红茶。下午2时以后,最晚4时以后,也不要喝浓茶。

学会捶背

在《红楼梦》里,丫环给贾母、王夫人捶背的场景比比皆是,这是古代最常见的一种保健方法。

人体背上有3条重要的经络,沿着脊柱的是督脉,是人体的阳中之阳,两边各距离督脉1.5寸是膀胱经,关系到人体的五脏六腑。捶背关键是要“轻”,正确方法是五指并拢稍微弯曲,手心为空地拍背,沿着脊柱从上到下,从中间到两边。捶背的时间最好是下午3~5时,这是膀胱经值令的时候,养生效果最好。

寿从乐中来

贾母去世时83岁,刘姥姥85岁依然健在。两人虽然一富一贫,但都是高寿,她们的长寿秘诀是什么呢?

贾母的最大长寿秘诀是重视享受天伦之乐,喜欢和全家人一起吃团圆饭,不孤独。刘姥姥多动,生性乐观、幽默,受了戏弄也不生气,有一颗平常心,常常自嘲“端多大碗吃多少饭”。许多疾病,如胃病、肠炎、高血压、冠心病、癌症等都和心情有很大关系。现代人最缺乏亲情,子女一般和老人分开住,导致老人很孤独。对此,老人首先自己要想开点儿,儿女也应多抽时间陪陪父母。老人还要多动,扫地也能延年益寿。

豆腐皮包子

豆腐皮包子是用豆腐皮做皮,木耳、香菇、青菜等做馅包成的包子,在清朝曾长期作为贡品给皇上吃。所以在《红楼梦》第八回里,有了宝玉自己舍不得吃,却要留给晴雯的场景。

豆腐皮包子也叫“长寿包”。其中,木耳、豆腐都有降血脂的作用,尤其是豆腐皮,含有很多植物雌激素,有延缓衰老、美容的作用。对于“三高”患者来说,豆腐皮包子是非常好的一道健康菜。

不敞胸不晾背

“夏不敞胸热不晾背”是《红楼梦》中的酷暑养生法。即使再热,也不能光着上身睡觉,至少要穿个肚兜,保护好胸和肚子;不能睡在太凉的地方,比如石凳子上,否则会睡出病来;三伏天也不要吃冰,顶多是将茶壶浸在井水里,有点儿凉意就行了。

人体最怕着凉的几个部位是:咽喉,太凉的食物刺激黏膜,会导致咽炎;颈部,着凉容易导致肌肉痉挛;腹部,会引发很多妇科疾病;胃部,造成胃胀、腹泻;肩部和膝部,着凉易伤害关节。不少人喜欢夏天铺凉席,其实凉席最好只在三伏天铺,入伏前和出了伏就不要再铺了。

梳头养生

《红楼梦》中很多地方都提到了梳头、篦头。古代养生讲究“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乾隆皇帝活到了89岁,“发常梳”是其养生秘诀之一。

头顶正中最重要的一个穴位叫做百会穴。梳头的作用就是按摩这一穴位,不仅能保养头发,让头发更有光泽、少脱发,还能有助睡眠。梳头时,以百会穴为中心向前或向后梳。现代人时间都比较紧张,所以每次梳10~20下就够了。

火腿炖肘子

在《红楼梦》第十六回里,贾琏和凤姐请乳母赵嬷嬷吃饭,凤姐怕老人牙口不好,特意让人拿了一碗从早晨就开始炖得烂烂的火腿炖肘子给她吃。

养生方法篇5

因体质素虚,肺、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的化生不足,或劳倦内伤,大病、久病,导致气的消耗过多,主要出现形体消瘦或偏胖,倦怠乏力,语声低微,懒言少动,动则气短或气喘,呼吸少气,面色苍白,头面四肢水肿,饮食不香,肠鸣便溏,消化不良,多汗自汗,动辄尤甚,易患感冒,脉虚弱无力,舌质淡,舌体胖大,舌边齿印等。通常,气虚之人还与脾、肺、心、肾虚有关,伴有厌食、腹胀、呕恶、慢性腹泻、胃下垂、脱肛等脾虚表现,或伴有呼吸短促、慢性咳喘等肺气虚的症状,或伴有心悸、心慌,早搏、心动过缓、脉结代等心气虚现象,或伴有腰酸、腿软、下肢水肿、小便频多等肾气虚症候。

养生调摄方法

五脏中,肺主一身之气,肾藏元气,脾胃为“气生化之源”,因此气虚之人脾、胃、肺、肾皆当温补。

1,生活起居

应注意保暖,不要劳汗当风;注意适当运动,但不可过劳。

2,精神调摄

《黄帝内经》载“肝气虚则恐”,意思是肝脏功能差的人容易出现恐惧心理;又指出“心气虚则悲”,意思是说心脏功能低下的人,在精神上容易出现悲哀。因此,要注意避免这些不良情绪。

3,养肾功

屈肘上举:端坐,两腿自然分开,双手屈肘侧举,手指伸直向上,与两耳平,然后双手上举,以两胁部感觉有所牵动为度,随即复原,可连做10次。本动作对气短、吸气困难者有缓解作用。

荡腿:端坐,两脚自然下垂,先慢慢左右转动身体3次,然后两脚悬空,前后摆动10余次。本动作可以活动腰、膝,具有益肾强腰的功效。

摩腰:端坐,宽衣,将腰带松开,双手相搓,以略觉发热为度;再将双手置于腰间,上下搓摩腰部,直到腰部感觉发热为止。搓摩腰部,实际上是对腰部命门穴、肾俞、气海穴、大肠俞等穴位的自我按摩,而这些穴位大多与肾脏有关。待搓至发热之时,可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温肾壮腰之作用。

“吹”字功:直立,双脚并拢,两手交叉上举过头,然后,弯腰,双手触地,继而下蹲,双手抱膝,心中默念“吹”字音,可连续做10余次,属于“六字诀”中的“吹”字功,常练可固肾气。

4,饮食调养

气虚之人,宜吃具有补气作用的食物和性平味甘或甘温之物,以及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平补食品,忌吃破气耗气、生冷性凉食品以及油腻厚味、辛辣食物。具体参见下表。

若气虚甚,可选用下面食疗方:

爆人参鸡片:鲜人参5克,鸡脯肉200克,冬笋25克,黄瓜25克,鸡蛋清1个,精盐、料酒、葱、生姜、香菜梗、鸡汤、动物油、芝麻油、味精、水豆粉各适量。人参洗净,斜刀切成半厘米厚的小片;冬笋、黄瓜切片;葱、姜切丝;香菜梗切长段。鸡脯肉切片加盐、味精后拌匀,放入鸡蛋清、水豆粉拌匀。锅内放动物油,烧至五成热时,放入鸡肉片,用筷子划开,熟时捞出,控净油。用精盐,味精、鸡汤、料酒兑成汤汁。将锅内放底油,烧至六成热时,下入葱丝、生姜丝、笋片、人参片煸炒,再下黄瓜片、香菜梗、鸡肉片,烹上做好的汤汁,颠翻几下,淋上芝麻油。此方大补元气。适用于气虚、身体衰弱的人。注意感冒者不宜食用。

养生方法篇6

【关键词】语文素养;聆听能力;阅读方法;拓展材料;摘抄笔记;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仅是提高他们的语文成绩,我觉得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应该指的是学生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认为我们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此,我简单的从以下四点进行阐述。

听的能力的培养。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这一代孩子在家中地位的被提高,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以自我为中心,养成了独霸、自我的独特个性,他们基本上都会诉说但缺乏聆听的能力。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我们应该着重培养他们的聆听能力。聆听是心与心之间进行沟通的一个重要渠道,为我们打开了认识他人与世界的大门。学会了聆听,就学会了一种生存的能力;学会了聆听,就积累了大量取长补短的素材;同时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具体体现。因为聆听,才能更好地让自己与别人进行沟通和交流,才能把语文素养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学会了聆听,让我们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人与事。

说的能力的培养。说在语文领域里不单单指的是说话,还包括朗诵、演讲、辩论等方面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诵读,这是语文素养的一个主要表现方面。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之所在,在反复的诵读之中,提高同学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和感知能力。例如,我在学习《扬州慢》的时候,将诵读法作为自己教学设计的一个切入点,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去表现文中主人公姜夔目睹满目凄凉衰败的景象所产生的无限感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对学生的诵读要求是: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个性,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逐渐完成对文章情感的品味,内容的分析,表现手法的探究。让学生不仅品出了感情,还让学生在诵读中做到诗歌鉴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教学要求,体味诗歌的意蕴,把握作者的情感,真正完成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和鉴赏要求。

读的能力的培养。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包含的方面很多,今天在这里我只想谈谈我带领同学阅读的一点体会和方法。在我认为,兴趣是做好任何事情的首要条件,当然学习也不例外。我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同学的阅读兴趣主要的一个方法就是通过“拓展材料”的阅读。

语文课是容量很大的课程之一,我在上课的时候经常给大家提供一些“拓展材料”,在此,我略列举一二例:我在带领同学赏析《扬州慢》时,用范仲淹的《苏幕遮》作为拓展材料,通过中间的诗文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即如何运用“置身事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鉴赏诗歌,通过诗文中上片“碧云、黄叶、翠烟、青山、斜阳、芳草无情”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的多情、重情;通过诗文的下片“黯乡魂、追旅思、休独倚、酒入愁肠、相思泪”这些乡愁的描写,再用“明月”这个景物点出。让学生的体会什么是“情景交融”,从而更好的掌握本单元“缘景明情”的学习目标。在欣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找到他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作为拓展材料,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苏轼虽然是北宋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但他仍然是一个思想感情丰满的平凡人,他也有柔情似水的儿女情长,从而让作者的形象更加的丰满。在学习《边城》节选的时候,我先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欣赏电影《边城》,从而让学生对这篇文章先从感官上有一些认识和了解,从而为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湘西风土人情、文化氛围就不难理解。在学习《动物游戏之谜》的时候,我在课前先利用多媒体让他们先看了《动物世界》中的一个很活泼短片,从而让这篇说理性很强,比较枯燥的说明文更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总之,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觉得学生对那些“拓展材料”还是相当感兴趣的,这些“拓展材料”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对文本的阅读兴趣,有利于他们巩固、掌握学习目标,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养生方法篇7

【关键词】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方法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及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日趋重视,这为中职学生继续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学生具备职业素养是学校与企业搭建就业平台的重要内涵。这便要求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要科学正确的理解和掌握核心素养的内涵,并且将理与实践相结合,来加强对中职生核心职业素养的培养。

一、中职生核心素养的内容

核心素养是指劳动者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涵盖了知识、能力及其态度等诸多要素。良好的职业素养会对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职业核心素养一般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是指在从事某一具体工作时,与其工作及其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的总和。例如,从事会计行业就要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所制定的基本内容;从事教育行业则要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同行业都拥有属于自身的不同于其他行业的职业操守。职业意识是劳动者对于自身所从事的职业的评价、情感和态度的综合反映,它包括创新意识、诚信意识、竞争意识、时间意识等等。

在上述的四个内容中,其中职业知识、技能是中职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着重培养的部分,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往往会被有所忽略。经一项调查数据显示,现今大部分企业在进行人才培养和选拔时,职业技能仅仅占据百分之三十五,这充分说明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原因显而易见:职业技能通过后天的培养和锻炼可以很快掌握和提高,然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却是支撑起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二、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中职学校学生存在的问题现状分析

中职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表现在行为意志上,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

(1)做事缺乏耐心与自信心

中职生由于中考失利,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常得不到父母及其老师的赞赏,

导致其自信心差,不敢大胆地做事,总认为自己不可能做好一件事情。而有些事情,即使做了,也不能坚持下去,遇到困难和挫折就自怨自艾,无法用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严重者甚至自暴自弃。

(2)由于自我意识强烈产生逆反心理

中职生由于知识面、阅历等原因,无法从全局来看待事物,且中职生处于青春叛逆期,习惯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集体利益。在接受老师和家长批评教育过程中由于逆反心理的作用,冲撞老师、顶撞家长的事情常有发生。

(3)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情绪波动较大,

中职生由于年纪尚轻,世界观、价值观都处于形成时期,对于自身的要求较低,也没有形成固定的判断是非的标准,在生活与学习中往往任性而为之,即使知道应该去做的事情,也会由于情绪起伏波动大,不去完成。经常不看场合,不考虑后果违反校纪班规等现象。

由此可见,对于中职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尤为急迫和重要。

(二) 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1)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提高职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当今社会竞争形势激烈而严峻,面对优胜劣汰的就业形势,中职生的就业情况已不容忽视。经过对各类调查结果进行参考后,我们不难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那就是企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然而,现今的中职学校大多将职业知识、技能的提高作为重点培养目标。所以,导致中职生的职业素养的现状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距甚远,从而出现了中职学生就业困难的尴尬局面.所以加强对中职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可以使其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2)良好的核心素养会对其今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初入社会难免会遭遇到挫折,产生挫败感,这是必经的过程。然而在面对挫败感的过程中,便能充分地体现出职业素养对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性。具有良好的核心素养的中职生,他们在面对挫折时,可以沉着冷静,不慌不怒,善于从客观、主观等方面找出受挫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从而另辟新境,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与结果。

三、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途径

针对上述所存在的现象,对于中职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从个人,学校和家庭三方面进行。

(一)确立班集体目标

优良的班风可以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产生渗透作用,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接受熏陶并且被同化。作为班级的班主任,首先要带领学生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追赶的风气,在生活中互帮互助,亲密无间,既能团结协作,又能公平竞争。努力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自尊自爱的良好品质。

(二)确立个人核心素质培养的目标

好的班风有助于学生个人品德的形成,但是,学生的个人修养应该使其作为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行为存在,而不是因为老师空洞的说教和家长死板的要求。现今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机遇的时代,可以得到社会认可的人才,首先要学会做“人”,其次才是“才”。诚实守信、开放合作、开拓创新是作为一个成功的人所应具备的必不可少的品质。作为班级的班主任,应结合班级每位学生的自身情况及其性格特点,确立属于他们自己的德育目标。使其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国家现阶段应试教育的推行,直接导致了家长对于分数的过分关注。而忽略了对其进行思想教育。现阶段一部分中职生的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普遍的心理,他们认为将子女送去学校,教育便是学校的责任,殊不知,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是培养优秀子女的最重要的基石。而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导师,平常应配合学校,加强对于子女的思想教育。

综上所述,中职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对于其今后的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中职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却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并且取得良好成效的工程。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它是来自于社会、个人、学校以及家庭各个方面共同力的成果。

参考文献:

养生方法篇8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素养;法治教育;路径方法

“法治素养”的全称应为“公民的法治素养”,而其核心应为“法治”。“法治”一词在我国古代就已出现,先秦时期的政治学家就已经主张以法治国。到如今“法治”就是指在民主的前提下,尊崇法律至上,以法治国的一种理念和手段。“法治素养”则为公民通过学习、训练和实践后,对法治含义的理解、对国家法律价值的取向、法律制度的认识以及对国家法律制度所持有的态度和信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了总部署以来,法治教育更广泛地进入课堂。目前,我国对学生的法治教育主要来自课堂的授课,从中学开始就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包括法治教育,但并没有重点突出法治教育。大学里虽然有单独开设有关法治教育的课程,但缺少实践性,仅仅局限于课堂的理论,很难运用于实践中。

一、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必要性

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较高的要求,综合素质的发展不仅包括对文化程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发展,还包括大学生法治素质的发展。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把遵守法律规范作为自己行为的首要标准,这是新时代对当代大学生素质结构的新要求,因此,提高大学生法治素养就成了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我国现在注重培养“四有新人”,四有新人的要求就是要求人们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因此大学生只有提升了自身的法治素养,才能为成为“四有新人”打下良好的基础,发挥自身的优势,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是依法治校的关键基础。依法治校是为了呼应依法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努力实现好依法治校才能更好地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校就必须要加强校园法治的普及,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让校园的管理体系、教育体系有法有据。对于大学生而言,提升他们的法治素养就意味着对他们的法治意识、法律意识、法治实践进行提升,让他们更能参与到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中。依法治校与依法治国、法治建设相关联,因此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也就更加能保证依法治校的实现。同样,只有将依法治校进行好,才能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给他们对法治素养的提升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只有将法治意识灌输到人民群众中去,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的信仰,让人民群众投身于法治实践,参与法治建设,才能保障依法治国的实施与实现。而大学生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群体,他们拥有独立的思维方式,能够很好地分辨对错,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作为国家法治建设的建设者。大学生的自身法治素质基本就体现了未来我国公民的法律素质的层次。所以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得以提升,才能保障依法治国的战略更好地实施。

二、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与方法的现状

我国现有的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路径主要有两种:一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的法治化,二是开设与法律有关的专业课程。虽然这两条路径能给大学生的法治素养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帮助,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和开设法律专业课程这两者都不是专门为法治教育而建立的课程,只能算是法治教育中的一小部分。例如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也仅仅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与之相联系,较为浅显的教授学生一些与法治相关的基础概念等。而开设法律专业课程看似是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但也仅仅提升了法治素养中的法律素养。大学开设的法律专业课是传授学生一定的法律知识,使大学生拥有法律意识,能够灵活的知法、懂法、用法,主要是为大学生未来成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打基础,其根本目的并不在于培养大学生投身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依法治国实践的思想觉悟中。其次,这两种路径过于偏向理论化,在实践环节的设计上相对薄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两种路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但容易与我国社会实际相脱节。再者法治素养的形成和提升更多时候还是体现在参与法治实践和投身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过程中。目前我国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方法与路径并不能很好地融合。从我国的国情来看,我国目前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主要通过对课本的学习以及老师的授业解惑来进行,对其他的路径并未十分重视。虽然也有实践活动,但并不能对其进行很好的指导,而且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有些并不能体现法治素质,而提升方法中主要强调的就是实践活动本身。因此虽然提升的方法可以有参与社会实践,但我国目前的教育大环境并不能保证其有效实施。其次,依法治校的环境也是在学生拥有一定的法治素质的前提下形成,虽然依法治校可以给学生提供提升其法治素质的优良环境,也可以起示范作用,但是依法治校的环境和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相辅相成,并不能单独的起到示范、熏陶作用。

三、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对策

第一,这需要加强高校党组织的建设,发挥党组织在法治建设的作用。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的意见,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重点,以实现组织育人为目标,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统一起来,推动基层党建工作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在完善组织建设的过程中,体现制度设计的科学管理有序,让学生体会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目标追求和制度导向。这些重要部署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推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党领导下的教育实践把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落到实处,尤其对完善现有的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第二,这需要学校更认真地做好教育管理的制度设计,力求体现法治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增强法治素养。根据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总体要求,聚焦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搞好各项规章制度的配套衔接,使各项法律规定和制度在政策取向上彼此呼应、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建立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长效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学校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之中。“积极探索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积极推动破解学校安全、学生权益保护等教育重点、难点问题,以法律制度建设为引领,利用各方面力量,建立以法治为基本原则的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积极构建在法治框架内妥善解决学校纠纷,保障学生安全和权益的体制机制”。通过这些工作设计,使学生进一步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一方面,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形成本身需要充分发挥政策法律规章制度的导向和约束作用,要通过科学的法治实践推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用有效的制度机制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鼓励,使违背核心价值观的现象受到制约;另一方面,法治素养形成的过程也需要常态化长效化的制度保障,以让工作持续推进,以让成效不断深化,进而在全社会特别是高校中营造法治育人的良好格局。第三,这需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将德育与法治统一起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确立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之一,强调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德育和法治教育相融合,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和实效性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法治素养。青年学生法治素养的高低,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基础性工程,要把培养具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合格公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方面,将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融入日常教育各方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大力推进普法教育,创新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以多种形式推进学校法治文化建设,促进法治观念的养成和法律知识的普及。要健全法治教育考核制度,将法律素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要加强道德引领,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不断增强大学生厉行法治的道德底蕴。第四,这需要更进一步创新大学生法治实践的形式,注重实践育人,关注社会现实,帮助青年学生在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和参与社会建设过程中提升法治素养。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青年学生的法治素养也需要在了解国情、深入实际、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和完善。法治素养本身既需要知识的普及,也需要实践的灌溉。要在青年学生中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建设社会、政府、企业、高校、社团组织、家庭共同参与的实践育人机制。通过实践育人基地的建设,使青年学生在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法治精神的直观感受,特别是在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过程中,感受到法治的力量和正义。还要在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的同时,将志愿服务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树立法治典型,以道德模范、先进人物的生动事迹,阐释遵纪守法的社会意义。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意培育彰显法治精神、体现法治力量的文化品牌。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尽可能地体现法治精神,设计法制的载体,带给学生对法治精神的深入认识和敬畏,从内心深处自觉形成法治思维。第五,通过严格依法治校来给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进行示范。学校是大学生积淀知识和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融入社会的最后一道关卡,在学校所习得的知识储备、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相当程度上影响其步入社会的状态。民主型校园管理模式有利于培育出完整的社会人格和坚定的法治信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六十四条明确要求“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学校要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规定、体现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和制度,依法办学,从严治校。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对学生实施的奖励与处分要符合公平、公正的原则。健全符合法治原则的教育救济制度。”第六,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来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大学生良好的法治素养提升,离不开参与法治社会实践。在大学校园可以充分利用各类学生社团在每年的“法制宣传口”开展“法制宣传周”活动,借助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向大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就宣传的内容而言,不仅要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相关,还要与当前社会热点话题相连;就宣传形式而言,不仅仅限于展板宣传,还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编排法治小品或话剧。此外,还可以借助专题的假期社会实践,由大学生担当主角,向市民宣传法律知识,在宣传的同时提升自身对依法治国的理解和认识。例如,在假期社会实践中,通过前期地自主学习和案例分析,向市民宣传介绍老年人、妇女、儿童权益保障以及劳动保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服务他人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法治思维和认识,从而更好地肩负起依法治国的使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将书本的理论知识和社会现状相结合来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并不仅仅局限于书本教学,在给学生讲授书本知识的同时,将理论与社会热门的事例、案例相结合,与社会实际相贴切,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不会与社会相脱轨,同时也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对法治素养提升的积极性。通过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思维,塑造大学生的法律精神来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质。四是提高教师的法治素养水平带动对学生法制素养的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一方面靠自我实践,一方面也要靠教师的传道授业。而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法治素养的高低决定了他提升自己学生法治素养能力的高低,一位教师自身的法治素养水平也会影响其学生的法治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齐琳琳.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J].中国高等教育,2016,(Z2).

[2]潘建.全面依法治国视阈下大学生法治修养培育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

[3]黄夏.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优化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6,(14).

养生方法篇9

关键词:高职教育;经典阅读;人文素养培养

经典文学作品是我国悠久文化历史长河中璀璨夺目的遗产,有着经久不衰的文学魅力,也是世界文化的珍宝。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学习和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学生读书的节奏也在变快,现在的学生更加倾向于碎片化阅读和网络阅读,快餐文化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类型,如在网络上阅读小说、浏览杂志等,这种现象在高职院校尤其明显,调查显示,高职院校一个班级中仅有约5%的学生阅读过经典文学作品,这是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过程中存在的巨大阻碍。

一、经典阅读对高职学生的重要作用

1、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能够提高知识储备

只有经过了时间检验的作品,才能称得上是经典的文学作品,经典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人文感情。我国的文学经典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有的是探讨经济社会和人类历史发展,有的是探究宗教哲学和社会人生,还有的是探讨人的生存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经典文学作品包罗万象。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就要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适量的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能够帮助他们获取知识,扩展视野,为适应社会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2、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能够提高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对于能否在社会上生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高职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获取人文知识,不断形成健全的知识结构,并通过实践来践行人文知识素养和内涵,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仁慈啊,大部分学生都将时间用于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很少有学生关注经典阅读,关注我国的文学经典和优秀的传统文化。高职教育也属于高等教育,如果不对学生开展人文素养教育,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称之为有一技之长的“工人”,而不是具备专业技能和优良人文素养的高水平人才。经典文学作品从亲情有爱、人生感悟等多个方面,体现出我国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富有思想性和形象性的作品能够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的熏陶。

3、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能够减弱快餐文化的影响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也带来了很多问题,现在不论是网络上还是市面上所谓的“畅销书”,能够成为经典的几乎没有,大部分网络作品都属于快餐文化,如网络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等,高职院校的学生非常热衷在课下使用电脑、手机阅读这种作品,而女生则喜欢阅读情感类、休闲类的杂志,高职学生的文化出现浅表化和娱乐化的问题,在快餐文化的影响下,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很容易偏离正常的轨道,因此鼓励学生适量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才能减弱快餐文化、碎片化阅读的影响,帮助学生构建健全的人格。

二、高职学生经典阅读的现状和问题

1、针对高职学生经典阅读的调查

以山东某商务职业院校为例,对院校某系大一大二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年级、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数量、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频率、阅读时间以及阅读类型等共20个问题,为了提高调查效率,本次问卷调查采用了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并且与其他若干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面对面沟通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6%的学生在课外时间阅读,而其中阅读娱乐杂志、时尚杂志的学生占了绝大多数,大部分学生都选择逛街、上网和做兼职,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的阅读趋向功利化,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不利影响。高职教育只有三年时间,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知识和实践技能,大部分学生都不愿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日常阅读也仅仅局限于浏览微博、网页,获取他们需要的信息或者仅仅起到娱乐作用,还有很多学生选择参加社团活动来提升自己,为了在进入社会后能找到更好的归宿。实际上,这种思想对于学生的后续发展并不利,学生热衷于兼职,但是往往是作为廉价劳动力去兼职的,很难在实践中提升自己,很多学生甚至将全部时间都用于兼职,不在阅读和学习上花费时间,甚至放弃了教学规定的实践教学,这种行为是非常不足取的。

2、高职学生经典阅读存在的问题

针对山东某商务职业院校的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在经典阅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学生认识不到经典阅读的重要性,调查中有2%的学生认为经典阅读会妨碍学习,有8%的学生认为经典阅读是浪费时间,显现出高职学生在思想方面的欠缺,导致在阅读方面出现了偏差;(2)由于对经典阅读认识不足,很多学生认为阅读古代文学名著甚至四大名著就是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对于我国当代和国外经典文学作品,学生不甚了解,大部分学生每年只能阅读2本到4本经典文学作品,数量差强人意;(3)没有经典阅读的习惯和方法,调查显示,55%的高职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时间不固定,随意性很强,一些学生阅读完全没有计划,阅读时只是随便翻一下,这种阅读方式很难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4)缺乏教师指导,很多学生认为经典文学作品内容深奥、晦涩难懂,而教师不重视经典阅读,不知道主动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学生的经典阅读存在很大困难。

三、基于经典阅读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

1、紧扣教材,由点到面

高职语文教学安排的课时非常少,但是教材中经典文学作品占了很大比例,尤其是古典诗文小说等在一半以上,在仅有的几十个小时的教学时间中,教师必须采取恰当的方式,才能充分发挥经典阅读的重要作用,以点带面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阅读原著。以点带面中的“点”,指的就是教材中的经典文学作品,这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基础,教师应该按照大纲要求教学,引导学生阅读原著。例如学习完曹禺的《雷雨》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他的另一剧本《日出》,经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长此以往,学生能够形成经典阅读的良好习惯,由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

2、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诗歌是经典文学作品中最通俗易懂也是最能引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品,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和阅读诗歌,阅读杜甫的诗歌,要感受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阅读李白的诗歌,要感受其中的潇洒适意,阅读辛弃疾的诗歌,要感受其中的滚烫情怀,通过诗歌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进一步延伸到优秀的散文和小说等。

3、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的结合

课堂教学固然重要,课外阅读同样不可或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大量作品显然不可能,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教材内容,经其他部分留作伏笔,让学生在课外自主阅读、自主探索。例如在学习《宝玉挨打》这一课时,教师先向学生介绍故事梗概和大致框架,并一同欣赏几个课文片段,如宝玉挨打的原因、宝玉挨打的过程等,并让学生感受众女子在宝玉挨打后表现出的不同情感和性格展现,特别是林黛玉意味深长的“你可都改了吧”,这句话包含着哀怨、沉痛和无可奈何,讲解完课文,学生们都还意犹未尽,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阅读《红楼梦》原著,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的有效结合,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能够主动阅读,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4、因人而异,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的生活环境、所受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存在较大差别,在阅读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学生喜欢小说和诗歌,有的学生喜欢戏剧和散文等,而小说、诗歌也有不同的体裁,学生对此的爱好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方面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而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重点和基础,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现在,很多高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阅读,自主制定阅读计划,业余时间还组织了朗读竞赛、阅读竞赛等,有的教师还在班上举行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诵的方式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部经典文学作品,如老舍的《骆驼祥子》、高尔基的《我的大学》、巴金的《家》、《春》、《秋》三部曲等,这些作品有的侧重讲故事,有的侧重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等,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学生们对经典阅读的兴趣更高了,欣赏水平也有了一定提升,学生们感受到了经典阅读的作用和乐趣。综上,在高职院校教学中,教师应恰当地引导学生开展经典阅读,调动学生兴趣,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龚沙.以经典阅读为途径校园文化活动多元融合推进高职人文教育[J].剑南文学,2013,(10).

[2]马海波.经典阅读:营造高职和谐校园精神文化的基点[J].职业教育研究,2012,(06).

养生方法篇10

关键词:养生;精神;饮食;四时;运动

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3-0-02

人的生、长、老、死是人体生命活动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在人的生命过程中,由于精气的不断消耗,衰老是人体不可抗拒的。但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多种防护措施以保养生命,强健体质,预防疾病,防止早衰和延长寿命。

中医的养生学理论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早在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明确指出:“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以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指出不懂得或不实行养生之道的人易使“半百而衰” ,即未老先衰;而懂得养生之道则“尽终其天年”,活到自己应该活到的岁数。

中医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的变化规律,重视整体性和系统性,强调对人体身、心的科学调养,以保持生命健康,充满活力。中医将人体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精、气、神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聚神;神聚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养生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中医的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多种方法。养生思想包括:一是天人合一的养生观。认为“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与人一体观,养生要顺应四时气候、寒热温凉的变化;二是阴阳平衡的健康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要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三是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应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缺一不可。依据以上养生思想,笔者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养生方法:

1 怡养心神,调摄精神情志,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

保持健康愉悦的精神情志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法。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感或心情,在正常范围内,对健康影响不大,也不会引起什么病变。《黄帝内经》“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此象之常也”。中医十分重视精神情志在疾病发生发展,尤其是在养生防病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人要保持健康长寿,在日常生活中务必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意思是要保持健康无病,思想上要纯洁安定,不要贪图欲望,情绪上要乐观愉悦,精神振奋,才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不容易发生疾病。但是,如内外情感刺激太过或持久,则能导致人发生多种疾病。古人认为:“喜怒不节则伤脏”、“百病生于气”,如《内经、素问》中云:“大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认为情绪的过度忧伤或持久过度的喜乐都会削弱机体抵抗力,引起内脏病变或容易感受外界不良刺激而发生疾患。实际上任何心理变化都会传到有机体的最小细胞,影响到机体的健康。而经常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可以增强免疫能力,预防疾病传遍,甚至还能延长癌症患者的寿命。相反,抑郁紧张的心情则会破坏机体的免疫能力,使人容易患病或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或加重病情。现实生活中,健康长寿,容颜迟衰的人,常常是善于调摄精神情志,静养心神,情绪轻松愉悦,不过分看重名利地位之人。

2 饮食调养:饮食是人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养生必备的重要因素

膳食安排合理是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延年益寿的重要因素。“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人赖饮食以生,五谷之味,熏肤充身泽毛,胃为水谷之海,主廪四时,四时皆以胃气为本”。饮食物的摄取是机体生长发育、维持和增进健康的重要条件。但过饥过饱、过寒过热,饮食不节皆会损伤脾胃,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死亡。中医十分重视饮食在防病治病,养生益寿方面的重要作用。强调饮食要有节制,勿暴饮暴食,指出以酒为浆和饮食无节是体弱多病和早衰的重要因素。重视食物营养价值及烹调技术,认为饮食五味调和不当可产生各种病理改变与临床症状。《素问》云:“多食咸,则脉凝泣(涩)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要依据四季时令的改变来调节食物的冷热燥湿。提倡长素忌荤食,以延年益寿,反对过多食用肥美饮食,指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摄取过多脂肪类食物反易产生痈肿等病变,强调饮食五味调和适宜,能使机体的骨骼、筋脉、气血、腠理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使人健康和长寿,即所谓“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笔者认为,除保证每日人体必须的营养,吃一些富有蛋白质的食品外,糖和高脂肪食物应尽量少吃,多吃一些富含纤维素、素食以及易于消化的食品。纤维素多的食物能加速肠道蠕动,降低血脂和胆固醇,使某些致癌物无滋生之地。忌暴饮暴食,避免单纯性肥胖和加重对消化器官及肾脏的负担。此外,还应适当限制食盐、烟酒。

3 顺应四时气候,预防外邪侵袭

适应四季气候,预防和减少疾病是养生的关键。人赖天地之气而生。《内经》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和气血运行与季节的变化息息相关。一年之中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四时气候更迭,人生活在大自然中,外界环境包括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预防等,都有很大的影响,顺应时序的变更进行调摄护养,就会健康长寿;违背了它,就要患病早衰。古代养生家十分重视四季养生,《黄帝内经》明确提出“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养生原则,并论述了春天养生,夏天养长,秋天养收,冬天养藏等各个季节具体的养生方法。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历代养生家总结出了许多四季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明代张景岳:“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指出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人生活在自然之中,顺应季节气候是养生的重要内容。

4 增强运动,强身健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运动是健康的源泉”,科学合理的运动可以健全体魄、防病防老、延长寿命。常运动能强身健体,增强意志、充沛精力、促进消化和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体育运动被作为健身、防病的重要手段。“熊经鸟申,为寿而己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庄子、刻意》。动则身健,不动则体衰。倡导“形劳而不倦”,反对“久坐”、“久卧”。著名医家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动作做体操,创编“五禽戏”,被后世养生学效仿。中华民族这一运动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与现代医学的“生命在于运动”是一致的,运动可以提高身体新陈代谢,使各器官充满活力,推迟向衰老变化的过程,尤其是对心血管系统,更是极为有益。适度的体育运动,可使生活和工作充满朝气蓬勃的活力和轻松愉快的乐趣,帮助建立生活的规律和秩序,提高睡眠的质量,保证充足的休息,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可以提高人体的适应和代偿机能,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

5 节制房室,保养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