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02:32:59

养生

养生范文篇1

苏轼身处逆境时,总能从艰苦孤寂的生活中寻求乐趣,调节情绪,保持通达乐观的心态。

苏轼为官四十多年,生活多有窘困。被贬黄州时,生活条件艰苦,但他对青菜萝卜也食之如甘饴,甚至以粗粮野菜度日,时常“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并自称为“东坡羹”,在困苦生活中也能怡然自乐。被贬至海南,食不裹腹,病无医药,却能常与乡邻喝酒笑谈,可见他胜固欣然,贬亦可喜的旷达心态和宽广胸怀。

宋代是儒、道、释三教相融整合的时代,禅学对苏轼的心理调节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苏轼吸取庄禅之学“超然物外”“清静无为”“顺任自然”等思想,以此来修身养性,慰藉心灵,从而在失意中也能随缘安适。苏轼广交禅师,常与他们交游,说禅论道,也使自己尽可能化解不良情绪,心胸开阔,乐天健朗。

苏轼被贬荒蛮之地的岭南时,年已六十二,却依旧乐观。“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1](《记游松风亭》),他除依旧写诗作赋外,还学习当地的酿酒技术,自制佳肴,上山采药,生活充满了情趣。

苏轼主张养心,力求“心平气和”“虚一而静”“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他在《问养生》一文中提出“和”与“安”的养心方法:“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任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2]尽管身处颠沛流离之境,苏轼也是让自己心境平和,洒脱自如,保持着“安和”的健康心理状态。

2良好的生活方式,科学的饮食习惯

苏轼有四条生活准则:“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他非常注意生活规律和饮食调养,生活节制有序。

苏轼谪居黄州,坚持生活有“三养”:安分以养福,宽胃以养气,省费以养财。所以,饮食主张多吃菜少吃肉,认为“终年饱菜,虽肉不能及也。”[3]

苏轼虽然对美食很感兴趣,但对饮食讲究营养均衡,荤素搭配。他有着科学的饮食习惯,《东坡志林》记载:“东坡居士自今以往,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感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务令腹空。当腹空时,即便入室,不拘昼夜,坐卧自便,惟在摄身,使如木偶”[2],苏东坡的“已饥方食,未饱先止”,“宽胃以养全”的做法,与现代人提倡的“吃七八分饱利于健康”的说法是一致的,和现代养生理念相符。

另外,苏轼对食物的药用价值非常重视。在苏轼的《安州老人食蜜歌》《桂酒颂》《漱茶说》《服生姜法》《苍术录》《石菖蒲赞》《服茯苓法》等诸多文中都详尽地介绍了他自己服用蜂蜜、桂枝、生姜、茶和石菖蒲、苍术、茯苓等中草药的方法和效用。可见,时常进补、养生药物的服用对他身体的调理和长寿也是有帮助的。

贬谪生涯中,苏轼非常注意饮食调养,也好制作佳肴。在黄州他曾用竹笋烹制玉兰素鸡,以理气止咳;熬制麦冬饮,暖肺祛咳。在惠州,喜食当地的卢橘、杨梅、荔枝等水果。在海南他曾学当地土人食野荪山蔬。至于他自制的“东坡肉”“东坡羹”等也都是其讲究营养丰富与均衡的佐证。

3静坐练气功,清心又养气

喜与禅僧、道士结交的苏轼,受他们的影响,也内炼养气,外炼丹砂。他向禅僧请教“禅定”(静坐)之法,闲暇之余,常静坐养性。苏轼曾在海南儋县建了一座“息轩”,静坐养生,意守丹田,安神静志。他结合中医气血之道,自创整套气功保健法,其中包括步息功,卧息功,爬行功和桥功等等。《苏沈良方》就记载了他的一些中医气功思想。

他曾向道士学习气功,天刚亮便起床,先叩齿36次,随后呼吸吐纳,待满腹气极,则气徐徐而出。再用手摩擦脚心和脐下腰脊间,抚摩眼面耳颈,直至发热为止;最后按捏鼻左右五六次,梳发百余次。他在《上张安道养生诀论》中对此功评道:“此法甚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苏轼的练气养生对其延年益寿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4能逸能劳,游赏山水

“善养生者使之能逸而能劳”,这是苏轼的养生理论,也是他身体力行之道。在黄州时,苏轼曾自建茅屋,在山坡上开荒种田种菜,经常进行田间劳动。

勤于劳作的苏轼,即使六十多岁,在天涯海角的琼州,还亲自开荒种地,并留有“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佳句。长年的劳动锻炼也让他有旺盛的精力,延年益寿。

游历名山大川,也是苏轼锻炼身体的重要途径。苏轼足迹几乎遍布宋朝主要州县,奇山妙水,无一不经物色游览。他爬山涉水,观海赏月,寻奇探幽,那些名山胜景给了他丰富的创作灵感,身体也大为受益,正如其文中所道:“俯仰山林之下,予以养生冶性”(《灵壁张氏园亭记》)。

【参考文献】

[1]苏轼.苏东坡全集,苏东坡文集[M].广州:珠海出版社,1996:1808,1589.

[2]苏轼.东坡志林[M].北京:中华书局,1981:28.

[3]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368.

养生范文篇2

自古中医中就有“药食同源之说”。《神农本草》和《本草纲目》中记载:“上药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与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南朝名医陶弘景说:“上品药性,亦能遣疾,但势力和厚,部位速效,岁月常服必获大益。”《黄帝内经》载有:“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气以味”。“味”即食物。“五味入口,藏入肠胃,味有所藏,以气养之。”则是阐述饮食与健康的关系。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居民的健康意识的提升,健康消费也逐年攀升。据资料显示,在按国际标准划分的15类国际化产业中,医疗保健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五个行业之一,并且保健食品的销售额每年以13%的速度增长。在短短的二十年时间内,保健食品已经迅速的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产业。

保健食品产业之所以蓬勃发展,主要原因是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其次,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保健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契机。多层次的社会需求,为保健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常见的保健产品多为补钙、补血、补微量元素的,它们为保健食品的传统领域,也是保健食品企业争相涉足的重点类别。“脑白金”“黄金搭档”等产品的广告铺天盖地而来,让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然后盲目的跟从社会的潮流。这股保健食品热的兴起,不仅让商家赚得盆钵皆满,更让购买和食用保健食品的人越来越多。

但是,大部分人对于保健食品的认识,选择上都是有错误或不健全的理解。而且,绝大多数保健食品是依据中医药理论和中医养生思想而设计的,再有科学组方配伍而成。由于组方不同,原理不同,甚至配伍剂量不同,原料来源不同,工艺剂型不同均可能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和作用。而且在不同人群(年龄、性别、职业、身体状况、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当中也会有不同的体现。同一保健食品在不同人身上作用效果不同是客观事实,也需要在上市后通过循证医学研究给产品客观的评价。

一.基本情况

1.参与人数:19人

2.材料来源:网络收集资料、药王孙思邈有关书籍

二.调查定位

调查定位:食品养生与保健

三.分析结果

1.食疗与药膳

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是食疗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者,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设有“食疗”卷,他广罗百家,凡食疗养生之方,悉皆收入。孙思邈明确指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声也;不明药忌者,不能存病也”。把食疗放在医疗的首位,可见他对食疗的重视,真可谓“药治不如食治”。药膳是中国传统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即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治疾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据调查统计,全世界以各种形式应用中医药膳治病的人,已占世界人口的近1/3。以美国为例,热衷于用中医祛病保健的人越来越多,加利福尼亚州甚至批准了中医药的费用可用作为医药保险费报销。因此,中医药膳销路非常走俏。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全美已有1.1万多个中药销售点和中医保健食品供销点,每年销售总额高达16亿美元以上。总之,食疗与药膳的推广,不仅增强人们养生保健的观念,而且对预防疾病,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都有很重大深远的意义。

2.保健食品应用定位的思考

保健食品应用定位,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定位稍有不当往往就会有违反食品管理的有关法规之嫌。这时,消费者从实际出发,灵活处理“食疗”与“药疗”的关系。对疾病的治疗,随着科学的发展,也开始强调不能单纯的依赖药物,而应该从全方位(包括饮食、环境、工作压力、生活习惯……)来进行综合治疗。这从我国传统的“食疗”观点分析,也应该认为是合理的,是符合科学的。

关于定位中的“食疗”,许多人认为是把保健品当作药品,是违规、是误导消费者。而这则是对“食疗”的认识问题。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指出:“为医者,当洞察病源,知其所犯,以食疗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可见食疗为治疗之首选,而现在却否定了“食”与“治”的关系,把“药”作为治病的首选甚至是唯一,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单纯的“药治”无效现象屡见不鲜。所以,部分消费者是在“药疗”绝望的情况下,寄希望于“食疗”。《现代医学报》07.3.27中题为“望闻问切、把脉中医”一文中,谈及中医是否伪科学时,引用一位普通群众的一段话“科学不是最高目的,中医是科学还是伪科学并不重要,只要中医能够在西医之外,提供多一种就医的可能性,就没有舍弃中医的理由,西医也不是万能的,那么多一种选择,对病人来说不是更好吗?”对待“食疗”,也应持有这种观点,“药疗”不是万能的,多一种“食疗”对病人来说有什么不好呢?当然这里应该有“度”,食品和药品是绝对不能等同的,“食疗”仅仅是“食疗”,要让消费者明白二者的区别,不要让消费者被误导。

3.饮食

养生范文篇3

【关键词】苏轼养生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颇有造诣。苏轼一生的政治生涯坎坷,两次遭遇重大的人生变故,多次被贬谪,最远曾被贬官至琼州(海南岛),饱尝艰险困厄。然而,他直至晚年仍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佳作层出,寿近古稀,其中的奥秘,就在于苏轼注重养生养性。苏轼在多次的贬谪生涯中,始终保持着豁达乐观的处世心态,并研究养生之术,力行养生之法。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苏轼的养生之道。

1旷达健康、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

苏轼身处逆境时,总能从艰苦孤寂的生活中寻求乐趣,调节情绪,保持通达乐观的心态。

苏轼为官四十多年,生活多有窘困。被贬黄州时,生活条件艰苦,但他对青菜萝卜也食之如甘饴,甚至以粗粮野菜度日,时常“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并自称为“东坡羹”,在困苦生活中也能怡然自乐。被贬至海南,食不裹腹,病无医药,却能常与乡邻喝酒笑谈,可见他胜固欣然,贬亦可喜的旷达心态和宽广胸怀。

宋代是儒、道、释三教相融整合的时代,禅学对苏轼的心理调节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苏轼吸取庄禅之学“超然物外”“清静无为”“顺任自然”等思想,以此来修身养性,慰藉心灵,从而在失意中也能随缘安适。苏轼广交禅师,常与他们交游,说禅论道,也使自己尽可能化解不良情绪,心胸开阔,乐天健朗。

苏轼被贬荒蛮之地的岭南时,年已六十二,却依旧乐观。“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1](《记游松风亭》),他除依旧写诗作赋外,还学习当地的酿酒技术,自制佳肴,上山采药,生活充满了情趣。

苏轼主张养心,力求“心平气和”“虚一而静”“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他在《问养生》一文中提出“和”与“安”的养心方法:“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任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2]尽管身处颠沛流离之境,苏轼也是让自己心境平和,洒脱自如,保持着“安和”的健康心理状态。

2良好的生活方式,科学的饮食习惯

苏轼有四条生活准则:“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他非常注意生活规律和饮食调养,生活节制有序。

苏轼谪居黄州,坚持生活有“三养”:安分以养福,宽胃以养气,省费以养财。所以,饮食主张多吃菜少吃肉,认为“终年饱菜,虽肉不能及也。”[3]

苏轼虽然对美食很感兴趣,但对饮食讲究营养均衡,荤素搭配。他有着科学的饮食习惯,《东坡志林》记载:“东坡居士自今以往,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感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务令腹空。当腹空时,即便入室,不拘昼夜,坐卧自便,惟在摄身,使如木偶”[2],苏东坡的“已饥方食,未饱先止”,“宽胃以养全”的做法,与现代人提倡的“吃七八分饱利于健康”的说法是一致的,和现代养生理念相符。

另外,苏轼对食物的药用价值非常重视。在苏轼的《安州老人食蜜歌》《桂酒颂》《漱茶说》《服生姜法》《苍术录》《石菖蒲赞》《服茯苓法》等诸多文中都详尽地介绍了他自己服用蜂蜜、桂枝、生姜、茶和石菖蒲、苍术、茯苓等中草药的方法和效用。可见,时常进补、养生药物的服用对他身体的调理和长寿也是有帮助的。

贬谪生涯中,苏轼非常注意饮食调养,也好制作佳肴。在黄州他曾用竹笋烹制玉兰素鸡,以理气止咳;熬制麦冬饮,暖肺祛咳。在惠州,喜食当地的卢橘、杨梅、荔枝等水果。在海南他曾学当地土人食野荪山蔬。至于他自制的“东坡肉”“东坡羹”等也都是其讲究营养丰富与均衡的佐证。

3静坐练气功,清心又养气

喜与禅僧、道士结交的苏轼,受他们的影响,也内炼养气,外炼丹砂。他向禅僧请教“禅定”(静坐)之法,闲暇之余,常静坐养性。苏轼曾在海南儋县建了一座“息轩”,静坐养生,意守丹田,安神静志。他结合中医气血之道,自创整套气功保健法,其中包括步息功,卧息功,爬行功和桥功等等。《苏沈良方》就记载了他的一些中医气功思想。

他曾向道士学习气功,天刚亮便起床,先叩齿36次,随后呼吸吐纳,待满腹气极,则气徐徐而出。再用手摩擦脚心和脐下腰脊间,抚摩眼面耳颈,直至发热为止;最后按捏鼻左右五六次,梳发百余次。他在《上张安道养生诀论》中对此功评道:“此法甚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苏轼的练气养生对其延年益寿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4能逸能劳,游赏山水

“善养生者使之能逸而能劳”,这是苏轼的养生理论,也是他身体力行之道。在黄州时,苏轼曾自建茅屋,在山坡上开荒种田种菜,经常进行田间劳动。

勤于劳作的苏轼,即使六十多岁,在天涯海角的琼州,还亲自开荒种地,并留有“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佳句。长年的劳动锻炼也让他有旺盛的精力,延年益寿。

游历名山大川,也是苏轼锻炼身体的重要途径。苏轼足迹几乎遍布宋朝主要州县,奇山妙水,无一不经物色游览。他爬山涉水,观海赏月,寻奇探幽,那些名山胜景给了他丰富的创作灵感,身体也大为受益,正如其文中所道:“俯仰山林之下,予以养生冶性”(《灵壁张氏园亭记》)。

【参考文献】

[1]苏轼.苏东坡全集,苏东坡文集[M].广州:珠海出版社,1996:1808,1589.

养生范文篇4

世界气象日

“秋冻”是古往今来都十分强调的一种养生方法。“秋冻”意思是说,虽然到了秋凉时节,但也不必忙于添加衣服。即使是晚秋,穿衣也要有所控制,做到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因为这一冻,可以避免因多穿衣而导致的体热出汗、汗液蒸发、阴津伤耗、阳气外泄,顺应了秋天阴精内蓄、阳气内收的养生需要。祖国医学早就提出“天人合一”的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观点,强调人和大自然的和谐

同步,生命才能有序。大自然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还蕴藏着使人健康长寿的宇宙奥秘。然而,由于人类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人产生懒惰、贪图安逸的心理,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逐渐减弱,有的甚至成了“温室之花”,一旦回到大自然的适应能力,反而容易罹病。因此,人们应该重视对大自然的适应。“秋冻”既是顺应自然收敛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良方。由于秋后气温逐渐降低,人们不过早地添加衣服,可使人体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的抗冷机能得到锻炼,增强御寒能力,又利于避免感冒等疾病的发生。但“秋冻”并非人人皆宜,有三类人要特别注意:一是心脑血管病人不宜秋冻,因深秋气候多变,易诱发心绞痛、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二是有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的人特别忌冷、忌风,此时要注意保暖。三是有胃病的人不宜秋冻,以防旧病复发。

养生范文篇5

一、养老现状

据调查统计,我县60—64岁老年人23727人,65-69岁老年人18805人,70-74岁老年人13698人,75-79岁老年人10201人,80-84岁老年人5965人,85-89岁老年人2556人,90岁以上老年人785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占全县总人口比例16.45%,早已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

对比分析,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县人口老龄化将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重,老龄人口比例趋高。二是人口老龄化进程趋于加快,呈明显上升趋势。三是老年人口“高龄化”特征更趋明显。四是老年人口性别比梯次递减。由于男女在生理心理及工作生活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女性平均预期寿命高于男性,老年人口中女性人数明显多于男性。

机构养老有所成就。我县养老服务起步于机构养老,在2009年以前为政府投入兴建的19个乡镇敬老院,目前我县现在登记在册公办养老机构20个,民办养老机构1个,实有养老床位1282张,入住老年人614人。

社区养老已经起步。2012年镇碧玉社区成功创建省级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社区,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开始引入社会化养老服务理念。2013年建成镇淯江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桃坪乡桃园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将社区养老服务由中心城镇向乡镇延伸。2014年将建花滩镇林园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铜锣乡龙湖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龙头镇聚龙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竹海镇相岭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养老将覆盖全县1/3的乡镇,将覆盖65%以上的城镇老年人。

农村养老有所动作。农村幅员面积广,老年人口尤其留守老人多,经济收入低,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因此农村养老是各方力量难以企及的地方。2013年我县选择基础条件较好,交通较为便宜,老年人集中的13个建村实施农村互助养老项目,建成老年活动中心、幸福院等13个,在农村养老服务社会化方面迈出了第一步。2014年将建成14个农村互助养老项目,进一步覆盖更多的村、更多的老人。

居家养老服务开始起动。由于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多数老人很难走出家庭养老的固有模式,宁愿在家冷饮生吃、独守空房,也不愿走出家门,融入社区,走进养老机构,接受机构服务、社区服务,因此居家养老是目前也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主要面临的难题。目前,我县正在探索实施政府为困难家庭失能、半失能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进而转变老年人固化观念,接受社会服务,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发展。

二、养老项目发展的不足

目前,我县养老机构的发展水平已难以满足老龄化社会加速发展的需要。我县养老服务业的欠缺不仅仅表现为养老机构总量不足、床位数少、服务水平和档次普遍不高,更在深层次上表现为养老机构的社会化发展水平低、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陈旧。

在我县登记在册的21家养老机构中,由政府投资兴建和管理的福利型养老机构仍然占据绝对地位。这类养老机构虽然普遍地理位置较好、资金有保证、经营时间较长、管理经验比较丰富,但由于国有国营的福利性质,其经营管理方式相对较为保守,各自为政,完全依靠财政补贴,不发展或不愿发展院办经济,无造血能力,受政府投资、运营不能对外经营的局限,不参与市场竞争或竞争力不强,规模化发展的意愿和能力较弱。对于老龄化趋势加速发展的今天,仅靠政府、靠福利,远远不能为民众提供足够的养老保障。另一方面,民办养老机构起步较迟、基础薄弱、规模较小、品牌分散,加之养老服务行业本身投资大、回报低、社会福利性质强,离开政府的鼓励与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做强做大的难度很大。

加快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使之成为一个符合经济规律、能够健康成长的产业,既有利于解决社会养老的矛盾,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就业,形成以“银发经济”为特点的新的增长点。

三、养老项目发展的方向

从国内外养老服务业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情况和商业服务业发展的普遍规律看,要培育健康发展的养老服务产业,必须改变现有的国有养老机构以政府计划管理为主,民营养老机构小规模低水平单打独斗的局面,借鉴政府支持连锁商业服务业规模化发展的成功经验,着力发展符合经济规律,具有独立生存与发展能力的社会化养老机构,重点倾斜,扶优扶强,着力培育具本地特色或引进一批连锁化、规模化的品牌养老机构。

事实上,在国内,已有一些地区开始了养老机构连锁化、品牌化发展的积极探索。如南京真美好老年公寓已进入第10个年头,业已发展成为拥有5个营业网点的连锁养老院。天津鹤童老年福利协会已发展成为拥有6家专业老人护理院和包括居家老人照料公司、老年病医院、老人护理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清洁管家公司、老人营养餐配送公司以及老年用品公司等一系列机构的社会组织,成为初具雏形的养老产业集团,得到了国家民政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中华慈善总会也在积极筹办“夕阳红”全国连锁老人公寓。市内的成立于1993年宜飞老年公寓已经市民政局审核许可,拥有300张养老床位,在及川南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县东山老年养生会所入住老人部分来自泸州等周边县市。

因此培育具本地特色或引进连锁养老机构走品牌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管理的产业发展道路,市场竞争优势显而易见。这也必将是未来养老服务业发展和养老机构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优势

一是政策加力。近年来,各级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养老社会福利事业,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14〕8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宜府发〔2014〕12号)等系列重要文件,为培育发展养老服务品牌提供了政策依据,《县投资促进实施办法》使引进连锁品牌、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有了落地的可能。

二是生态支撑。温暖湿润,气候宜人。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8.3℃,年均降雨量1141.7毫米,日照时数987.6小时,无霜期达357多天。全县森林面积83.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5.4%,负氧粒子含量最高达每立方厘米5.8万个。山水俱美,旅游兴盛。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获得“中国最佳乡村旅游目的地”等称号,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三是资本投资意向强烈。2014年,神龙医药有限公司、蜀海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市二医院等多家企业、机构到我县咨询、了解养老产业,东山老年养生休闲会所多次提出扩建请求,县内外资本对我县发展养老产业前景极为看好,投资意向非常强烈,规划定位较高,立足长远发展。因此,因势利导,吸引民间资本,打造品牌化养老较易实现。

五、发展措施

为能够更好地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发展我县“银发经济”,培育一批在全省乃至西南地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养老服务机构,可以从以下方面着力:

第一、理清政策思路。由民政局牵头,专题研究鼓励支持我县发展连锁化、品牌化养老机构的政策措施,可以充分借鉴国家有关部门和上级政府关于支持发展连锁商业企业的优惠政策,理清我县做强做大养老服务产业的政策思路。

第二、建立重点养老机构联系制度。可以借鉴扶优扶强发展经济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由民政主管部门通过考察研究,确定实力强、机制好、管理优秀、发展潜力较大的养老机构作为主管部门领导重点联系单位,即时有效地沟通和共享关于政策、行业、专业等方面的信息和资源,对其经营与发展进行指导和监督,提升养老机构本身的营运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养生范文篇6

关键词:文化企业养生作用

一个企业有没有生机与活力,首先要看其是否具有名牌产品和广阔市场;其次要看其内部是否具有凝聚力和令人振奋的企业精神;最后还要看其是否具有优秀的人才和管理。如果一个企业具备了以上三个条件,那么,它就是有生机和活力的企业;反之,就是不具有生机与活力的企业。

一、文化与名牌

名牌是质量好,知名度与美誉度高,并带来持续利益的牌号,其附着体一为产品一为企业,当然名牌企业也是以名牌产品为支柱的。拥有名牌产品的企业必定是具有生机与活力的企业。创立名牌则无不与文化息息相关。

首先,从宏观上来说,要创造一种真正的名牌产品,永久的名牌,就必须调动全员积极性,把名牌意识,一流意识深深地烙在员工的脑海里,把生产名牌产品的技能和规范要求变成员工自己一贯的行为,建立创造名牌的文化氛围。没有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作保证,真正的的名牌就不会出现。

其次,从微观上来说,名牌的创造过程本身,既是物质生产过程,又是精神生产过程。名牌从创意、设计、商标、质量入位,直到产生名牌效应,都体现着一种文化精神。因为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仅要求从购买产品中获得物质享受,而且要获得精神文化享受。故此,产品品种、款式、工艺、审美等诸多方面,就要体现文化时尚,符合人们的文化追求。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名牌的创造是文化的结晶。其结果是,一种名牌便具有独特的文化形象。可口可乐不同于百事可乐,万宝路不同于红塔山,松下不同于索尼。这些风格独特,神采非凡的名牌产品,从设计、造型、颜色到包装,都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形式。使人产生"一见钟情"的文化魅力。名牌的创造不唯在生产领域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销售领域与服务领域,顾客与社会环境领域,也要求相应的文化契合与互动。唯有如此,才能有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的产生与久存。

二、文化与营销

一个产品没有市场或者销售不旺的企业,很难拥有生机与活力。搞好销售,首先要自己的产品过得硬,但更重要的手段要高明。现代社会是充满文化的社会,意欲征服社会中的人,也就必须用文化的手段。在产品销售过程中,或者迎合消费者的文化价值观与习俗,或者引导消费者改变文化价值与习俗,在产品与消费者之间寻找与开拓文化契合点,以使得成交成为可能。如前所述,消费者要购买一种产品,除了要满足他的物质需要之外,还要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这种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有两方面:一是产品本身的文化内涵要与消费者的内在需求相契合,另一方面,促销手段要能打动消费者的心。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无论是人员推销、广告、营业推广还是公共关系,都是打动人心的艺术。其中最有效而且应用最广泛的首推广告。丰田公司的一句"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令无数国人倍感亲切;王姬的一句“孔府家酒,令人想家”使孔府家酒蜚声华夏。广告本身包含着许多文化的因素。广告心理、广告美学、广告语言、广告文化环境,无一不是文化的体现。而同时,广告又呼唤着文化。至于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和公共关系则进入情感促销阶段。情感沟通属于精神文化范畴。因此,文化资源的利用便势之必然。

商业竞争到了一定层次上,便是文化上的竞争。比起赤裸裸的价格竞争,商品竞争,渠道竞争,促销竞争,文化竞争更含蓄、更有技巧、更有意味,也更有效益。文化销售将成为促销的必然趋势和最高境界。

三、文化与企业精神

有了过硬的名牌产品和广阔的市场,这为企业的生存和兴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如果没有较强的凝聚力和适应环境的企业精神,企业优势就很难保持,也很难说具有持久的生机与活力。而没有持久生机与活力的企业。既使一时拥有名牌和市场,也会很快失去。因为产品和市场都是活生生的人创造的。在我们国家,一个象样的大、中型企业,一般都拥有几千名,甚至几万名员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爱好和追求。如果没有一种特殊的精神力量把大家凝聚起来,企业的工作就很难顺利开展。

企业精神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共同的心态和追求,它根植在心里而外化在人的外部情态和行为上,形成一种团体精神氛围。企业员工具有团结向上、拼搏进取的积极精神状态,那么企业必定充满生机与活力;反之,如果企业员工精神萎靡不振,一盘散沙,无所作为,那么这样的企业何来活力?企业精神是企业凝聚力、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活力的源泉。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自于企业文化又沉淀为新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凝合剂,使全体员工产生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以巨大的文化力把全体员工凝聚在一起,在一个和谐的利益共同体中各尽其职,各负其责,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完善人格世界,实现精神的解放与升华。

企业精神与企业文化的确立与培育时,要了解企业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传统,从中汲取有益的养分和启发。同时,还要吸收国外优秀企业文化的成果。因此,企业精神文化的培育是世界优秀文化资源与企业个性相结合的完美结晶。

四、文化与企业管理

从泰罗创立科学管理理论以来,世界企业管理理论经历了近百年的沿革。从科学管理到行为学派,从现代管理丛林到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理论从理性和科学主义逐步呈现非理性化趋势:从人一一机一一技术系统逐步走向人一一机一一企业文化系统;在价值观上,也由经济人走向企业文化人,世界范围的这一系列变化,必然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根源,但无论如何,它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应该而且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企业文化的实质是要求管理者改变传统的理性管理观念与方式,把工作重心转向文化建设和管理,即实行“文化管理”。文化管理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建立企业价值观体系。通过有效的建设方式把优秀的企业价值观内化为企业每个成员的自觉意识。在此基础上,形成本企业的文化规范。通过文化调控机制,实现企业内部结构和外部形象的全面优化。文化管理通过文化整合把企业机体的所有子系统协调为一个统一整体;同时文化管理作为一种灵魂的慰藉,通过大家庭式的情感沟通,使得人们摆脱精神的孤寂,在工作中寻找生存的意义,获得精神的升华。当人们都带着这种健康的人格,饱满的热情去从事自己心爱的工作时,企业的生机和活力便会油然而生。

企业的“企”,去“人”为“止”。没有人的企业是不可想象的。对于那些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企业,这里的人还更指“人才”。人可以兴企,也可以亡企,而那些被称为“人才”的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广聚人才,留住人才,如何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便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企业文化通过文化整合,调动全员的积极性,自然便促进了人才的生长,调动了人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加了企业的生机与活力。

如前所述,具备了以上几点,企业便会呈现出勃勃生机与活力。而这几点都与文化有着不解之缘。随着国内外竞争的日益加剧,物质文明的高度增长,人们精神需要的不断觉醒和提高,文化经济一体化的不可逆转,文化在企业养生中的作用便日趋明显和加强。随着企业文化理论的传入和实践,人们对文化养生的认识便会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王方华等《文化营销》[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养生范文篇7

将近六年了,在维修自己这台机器的过程中,知道了不光要医学手段修理,注意保养更重要。

感觉自己是敏感体质,一到季节变换,身体相应就会发生变化,感冒了,嘴唇干裂了,腰酸腿疼了......内在、外在的毛病都来了。我不得不在季节更替时注意调整饮食。

先说我在春季的养生方法。

一、起居运动

人们大多会“春困”,但解决这个问题不能靠多睡觉,应该早睡早起,坚持经常到室外、林荫小道、树林中去散步,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以顺应春天生长之气。春季郊游、加强锻炼,能增强抗病能力,不易疲劳。

我每天上、下午分别散步半小时左右,然后打乒乓球,或踢毽,或跳绳,当然锻炼要适度。

二、饮食防病

中医认为,春季宜养肝。尤其是我的肝脏不好,所以我很注重多食甘味食物。每天至少吃三枚大枣,不是有“一日吃三枣,长生不显老。”的说法嘛。

多用各种米和豆煮粥,孩子们适宜多喝骨头汤以补钙,强壮身体;老人要多吃温阳性食物,比如多吃炖鸡,多喝鸡汤。吃应季新鲜蔬菜,多吃大葱、生姜、大蒜、韭菜、洋葱等温性食物,能起到祛阴散寒的作用。

北方大部分地区春季多风干燥,很多人容易咽喉疼痛、口臭、便秘,也就是“上火”。适当多吃点养阴润燥的食物,如蜂蜜、梨、百合、冰糖、白萝卜等,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另外,多开窗通风,常晒被褥,防止细菌滋生,减少疾病。

养生范文篇8

1现状分析

本项目为景观改造工程,它位于北京地坛公园内的牡丹园,占地约3•5hm2.现状:地上物有一组亭廊和一个公卫;南侧水池形式老旧,布局不美观;北部门球场利用率高;道路系统不完善,但面层铺装较好;植被茂盛,大树多,种类较丰富,主要有侧柏(Platycladusorientalis)、三球悬铃木(Platanusorientalis)、早园竹(Phyllostachyspropinqua)、元宝枫(Acertruncatum)、银杏(Ginkgobiloba)、蝴蝶槐(Sophoraja-ponicaf•oligophylla)、七叶树(Aesculuschinensis)、油松(Pinustabulaeformis)、白皮松(Pinusbun-geana)、雪松(Cedrusdeodara)、海棠花(Malusspectabilis)、碧桃(Prunuspersica)、连翘(Forsythiasus-pensa)、木槿(Hibiscussyriacus)、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芍药(Paeonialactiflora)等(图1).

2设计理念及指导思想

2•1设计理念

中医药养生学的精髓在于通过“时间养生”和以经络连接的“脏腑养生”达到“精、气、神”的“和合”[6].本项目设计理念定位为:突出和谐养生主题,将文化养生、环境养生、运动养生、时间养生、五脏养生等中医养生内涵与景观营造相结合,打造集养生知识宣传、养生习操、互动体验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主题公园.

2•2指导思想

中医养生博大精深,对于广大普通的游客,能够在游园过程中真正学到一些切实有用、简单易行的养生知识是最主要的,所以针对服务对象,项目指导思想为:针对大众,神形兼备,通俗易懂,知行统一.

3总体布局及设计内容

根据设计理念,并遵照五行方位,园区整体上以水溪和陆路为经络联系五脏(五行)“5个特色区域”———火区(心区)、木区(肝区)、水区(肾区)、土区(脾区)、金区(肺区),其间穿插时间养生、运动养生、环境养生等理念和内容(图2,图3).

3•1火区(心区)

从正南门进入园区,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和”主题的石雕壁画,用抽象的图案表达了“精、气、神”的“和合”(图4).如果把园区看成一个人体,道路和水溪就是人体的经络,5个景区就是人体的5个主要脏腑.按中医理论,心区位于园区的南边,整体色调以暖红为主[6].火区(心区)的主要景点有:致和廊、致和广场、涌泉、火焰雕塑.火区(心区)有一组长廊,名为致和廊,取《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之意,它是整体园区“和”理念的体现之一.廊上挂对联“秋风橘井落甘露,春雨杏林别有天”,这是岳美中老先生的名联,既得景观之趣,又体现了岳老对中医的热爱.心主神明,故设置致和休闲广场,以养心神;心为君主之官,要有规有矩,故其地面铺设圆中有方;铺以红砖,并养有金鱼,体现神明活跃之性[6].心主血脉,火区(心区)的中心设一块形似心脏的景石,汩汩流水,喻指心之泵血,同时,线刻铺地“涌泉穴”寓意滋水涵木,体现中医学火中有水,水火既济的阴阳平衡理念.心在五行属火,故在此区塑以火焰雕塑,明艳的红色象征君主之火、阳明之火,3朵火焰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意,生生不息.火区(心区)周围植以红色花系为主的植物,如红花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Decaisneana)、紫叶矮樱(Prunus×cistena‘Pissardii)、碧桃、贴梗海棠(Chaenomelesspeciosa),点缀黄花的连翘,在嫩绿的垂柳(Salixbaby-lonica)下营造早春欣欣向荣的植物景观.

3•2木区(肝区)

按中医理论,肝区位于园区的东边,以青绿色调为主[6].木区(肝区)的主体是一组曲屈的养生长廊,围合成一个草药圃(图5),名为悦和苑,是养生知识宣传及室外草药展示之所.“悦和苑”匾挂于肝区月亮门之上,“养肝之要,在乎戒忿”,所以名中取“悦”字,精神愉悦以使肝气得以疏泄;“和”字紧扣“精、气、神”三宝和合的主题,并与园中“望和亭”、“致和廊”、“明和仙域”等景观遥相呼应.曲屈的养生长廊,源于“木曰曲直”与肝的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长廊展示以彩绘创作、浮雕及展板为主体,宣扬中医养生文化.入悦和苑,映入眼帘的是长廊序,四字行文,押韵成趣.长廊序的左边是大型彩绘———时珍采药图.右侧是长廊入口,左右对联:“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体现了中医学顺养的养生原则.长廊墙壁上有中医养生适宜技术展示,包括拔罐、艾灸、刮痧、药枕、药浴等,以贴近大众、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了中医药的保健技术.长廊拐角之处,立一尊针灸铜人,铜人采用明代官办铜人的型制,标示了361个穴位,游客触手可得穴位,与自身对照,增加了参与性和趣味性.沿长廊向北,依次还有彩绘壁画“生生之道”、木雕八段锦、木雕五禽戏、彩绘壁画“融合共进”、中医运动养生展板.养生坊门庭两边挂“健行天地兼修内外七分养,康度春秋融贯古今百岁生”的对联.养生坊是集养生保健、互动演绎及售卖为一体的综合区域,给大众传达养生之道、养生之法和养生之源.在养生坊,可邀约中医药专家介绍养生文化,设置若干中医传统养生体验项目,进行养生适宜技术体验及养生文化的实践.悦和苑的另一个室内建筑是药房茶社,药房茶社命名为杏林问茶,它具有3个功能:一是展示中医药文化底蕴.整体空间装饰为古中医药房,装饰物件有:牌匾、药柜、宝阁、柜台及制采药工具、医疗器具、著作等.二是中医药人文演绎及养生常识展示,即进行人文表演,如:开方、抓药、制药过程等.三是通过茶文化让人们了解“以养御治”的养生理念.草药圃草木丰茂,以应肝之升发,其色青绿,以应肝之主色.这里种植了40余种华北地区适宜生长的药用植物,主要有扁茎黄芪(Astragaluscomplanatus)、落新妇(Astilbechinensis)、沙参(Adenophoraelata)、北柴胡(Bupleurumchinense)、薄荷(Herbamenthae)、北仓术(Atractylodeschinensis)、铁线莲(Clematisflorida)、地黄(Re-hmanniaglutinosa)、旋复花(Inulabritannica)、防风(Saposhnikoviadivaricata)、远志(Polygalatenuifolia)、芍药、华北耧斗菜(Aquilegiayabeana)、委陵菜(Potentillachinensis)、东北土当归(Araliacontinentalis)等[7].草药圃内立有木制如意葫芦,象征“福禄吉祥”、“健康长寿”,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3•3水区(肾区)

肾是人生命活动的根本所在[6],按中医理论,肾区在整个园区的北边,道路铺设以暗黑色调为主.水区(肾区)设置了山石、瀑布、深潭、跌水、小溪,营造出宁静惬意的养生环境.瀑布之下,深潭之处,有“水中丹炉”矗立其中,取水中有火、阴阳并济之意.“火非水不藏,水非火不生”,二者是分不开的,与肾寓元阴元阳相符合.药王制药的雕塑位于瀑布一侧(图6),描绘了唐代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读书制药的场景.孙思邈一生著作数十部,场景取最有代表性的《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放于前,同时手拿《大医精诚》长卷,体现其仁爱之心.旁边宣传牌展示了孙氏“养生十三法”,即:发常梳、目常运、齿常叩、漱玉津、耳常鼓、面常洗、头常摇、腰常摆、腹常揉、摄谷道、膝常扭、常散步、脚常搓.为对应黑色(深色),水区(肾区)周围以常绿植物为主,如油松、雪松、青扦(Piceawilsonii)、华山松(Pinusarmandii)、沙地柏(Sabinavulgaris)等,山石周围也围绕着似自然生长的植物,有紫丁香(Syringaoblata)、金银花(Lonicerajaponi-ca)、金银木(Loniceramaackii)、迎春(Jasminumnudiflorum)、棣棠(Kerriajaponica)等,形成“虽由人作,宛如天成”的景观效果.

3•4土区(脾区)

按照中医理论,脾区位于整个园区的中心[6].脾和运动相关,所以这里设置了一个运动养生广场,作为群众运动健身的场所.“时间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土区广场周围摆放了“二十四节气”的主题地雕,并设立4个主要节气,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石墩,展示不同节气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养生知识[8].养生广场的中心渐渐升高,在3个抬高的斜面上雕刻了黄色的“水、云、火”纹,分别代表着“精、气、神”,欲表现“和合”的精髓(图7).土区周围以春天黄花的连翘、棣棠、黄刺玫(Rosaxanthina)和秋天黄叶的元宝枫为主,搭配海棠花、雪松,主要是在保留现状的基础上进行植物景观改造.

3•5金区(肺区)

由土区向西南进入金区,即肺区.按中医理论,肺区位于园区的西面,以白色调为主[6].肺是人的呼吸器官,金区(肺区)以林木为主,通过高大的侧柏林、银杏林及点缀的七叶树,营造安静的“呼吸吐纳”的养生环境[9].林下开辟了动、静两个小广场.一是调息广场,适于练习静功,位于金区的茂林之中,是一个相对闭合的养生活动空间.按照五行理论,肺属金,肾属水,金生水,所以肺阴与肾阴相互滋生,称为金水相生,广场上以“金水相生”景石为中心,设置有6个调息打坐台,滴滴答答流水不断的景石给练习呼吸吐纳的人们提供了视觉焦点(图8).二是导引广场,适宜导引运动.导引是指由意念引导动作,并配合呼吸对形体进行锻炼的运动.草地中的金石雕塑是肺区的标志,肺在五行属金,金石以河北曲阳黄石料制成,石上镌刻金区的简要说明.健身步道位于导引广场的边上,是按照中医足底按摩原理设置而成的.步道上铺有突起的卵圆形小石头,游客可赤脚行走其上,以按摩足底穴位和反射区,从而调节脏腑,强身健体.由金区向东就回到了南入口广场,结束了一个短暂的人体养生之旅.在此过程中,还可以看到各个区域内的宣传栏、养生箴言及穴位的铺装,听到悠扬的五行音乐,处处精致,处处用心,让游客在游玩、娱乐、休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了解和学习中医药养生文化知识.

养生范文篇9

关键词:养生文化;产品设计;绿色设计;可持续性设计

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与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需求模式逐渐由功能型向精神型过渡。精神需求的内涵是产品给予人身心愉快的体验,这一点与我国古代的养生文化具有内在同一性。中国养生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中国养生文化在产品中的运用有助于拓展产品设计的思路,充实绿色设计、可持续性设计研究内容。

1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概述

中华文化自古素有贵生、重生、便生的思想。养生文化也并非是人们生活中的思想与意识,它的理论价值在于融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1.1养生的内涵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内篇中。[1]所谓“养”,指养育、培养、保养、调养、补养等,所谓“生”,指生命、生存、生长、生存活力、人体生命。养生的内涵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调养人体的生命,保养生命,以达到长寿。养生的目的在于增进健康,延年益寿。对于社会中的个体而言,健康是关系生命及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而对社会及国家而言,国民的健康则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和生命力的旺盛。因此,养生并非是一个虚无的概念,而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构成因素。

1.2中国养生文化的主要特点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所有为生存而进行的活动都可称为文化。[2]人类为了生存而造物,这些物承载着文化的相关意义。首先,产品作为文化产物,它隐藏着人类的文化精神,养生文化就具有精神性。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璀璨瑰宝,是劳动人民宝贵的智慧结晶,是我国几千年积累的文化财富。[3]其次,养生与环境具有关联性。人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时刻与周围环境进行着能量、信息的交换,因此环境是影响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4]人居环境中的物,即产品组成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中国自古注重环境养生。中国历代风水术中的风水经营术、相宅术、相地术,重视生气说、中和说、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吕氏春秋•季春纪》有对水质养生效应的论述,《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异论》有论述不同的地理环境造成不同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类型的记录,老子《道德经》(第八章)里的“居善地”可以理解为善于择地而居或择善地而居。由于人类对养生行为的重视,以及养生行为对于个体和社会群体产生的重要影响,产品的设计不可避免地与养生文化产生关联。这种联系并非是浮于形式上的,而是设计与设计内在产生关联。

2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在产品设计上的应用

2.1儒家养生文化和产品设计的关联

中国古人崇高的养生的目标是天人合一。儒家认为“天,地,人”三才并立,人为天地之心。“故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也。”[5]儒家的精神内涵在于崇尚生命、重视修养、崇尚健康的养生思想,其重要意义在于为积极进取的人生打下了思想基础。儒家养生的特点是通过自身仁义、道德等心性修养,推己及人乃至社会,从而达到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的崇高人生理想。儒家通过礼治仁义来表达“和谐”这个理念,这也是整个造物文化中的最高境界。造物文化中的和谐既是人、物、环境三者之间的和谐,也是物本身造型、材料、技术的和谐。而这种和谐的需求是设计中最需要也是最关键的组成部分,这关系到设计的顶端价值。儒家注重修身养气、修心养性。产品设计中可以通过提升产品的养生文化氛围,诱导人们依此进行相应修养活动,并起到增加人的内涵的作用。例如,产品设计中用松、竹、梅岁寒三友和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图案象征人品的高尚;用莲花象征出淤泥而不染的纯洁人品;用松、柏、桃等植物题材和鹤、龟等题材象征健康长寿;以虎、龙、马、鹿等题材象征生命健旺。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的人生境界,产品设计中融入这种境界可以提高人类生命的价值,从而达到调节心理和生理的作用。伴随着社会成员对于身心健康的追求,儒家文化的传播,让设计中的儒家养生文化也有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2.2道家养生文化和产品设计的关联

道家注重养生,追求长生不死,是中国养生文化中的典范。道家的终极目标之一就是延年益寿。所谓延年益寿就是延长生命在现实世界的存在时限。[6]道家养生文化正是关爱人的生命和身心健康、关爱人的发展的文化思想。[7]当今社会,人是社会的主题,更是设计的主体,由此而来的以人为本的设计成了设计界的金科玉律。而道家所谓的“人本”就是养生思想,以人为本中的“本”是以人的生命为本,以人的需要为本。以人为本的产品设计要求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人的因素,把人的存在和健康发展作为根本。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8]这里就是指道家崇尚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出以静养生、返璞归真的生活理念。因此,可以说古人早就开始了绿色设计的生活方式。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设计发达国家首先出现了绿色设计理论。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VictorPapanek)在他出版的《为真实世界而设计》(Designfortherealworld)中强调,“设计应该认真考虑有限的地球资源的使用,为保护地球的环境而服务。”[9]尽管在当时的商业环境中,绿色设计理论格格不入,但是如今看来,绿色设计是未来设计发展的必然要求。绿色设计的原则被公认为“3R”的原则,即Reduce、Reuse、Recycle,减少环境污染、减小能源消耗,产品和零部件的回收再生循环或者重新利用。[10]其中Reuse是指重新利用,也是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与道家养生文化里“追求长生不死”相一致。我们把道家养生文化的理念运用到产品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关注人的身心健康,注重产品使用寿命的延长以及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从而达到人、产品、环境“延年益寿”的终极目标。

2.3佛家养生文化和产品设计的关联

佛教养生是指身心健康、延长寿命、修身养性。虽然中国佛学与发源于印度及世界各国弘扬的佛学一脉相承,不过中国佛学有特殊的轨迹系统。中国佛学的特质就在于禅宗,禅宗精神也是被设计师广泛融入设计作品中的一种内涵。禅宗是中国佛教的宗派之一。禅宗的思想是纯粹中国化的,又是大众化的老庄哲学。禅宗养生蕴含着对人本性的关怀的思想,追求空寂、淡远、无心、和合、闲逸的精神境界。禅宗主张空即是有、无即是有,与近来兴起的简约、质朴、自然的生活方式的极简主义是相通的。例如,无印良品的产品简单到极致,抛弃不必要的加工和包装,并采用可再生材料,坚持环保和关注使用者健康的理念。正因为其单纯、空白,才诞生了能够容纳所有人思想的终极的自由性。无印良品这种平实而谦逊的美学追求体现了一种天然、朴实的禅味缭绕的养生的生活方式(见图1)。禅宗养生要求人保持一颗平常心,遵循豁达、超然、闲逸、淡雅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养生智慧。特别是在当下追求物质利益的环境中,禅宗养生产品设计可以释放最深处的人性,让使用者在体验产品的过程中得到放松、清净,从而有益于人身心的健康发展。“半食对碗”是由国内的上上品公司设计的,也是设计界的良好典范。半食对碗是永远无法盛满的容器,其视觉容积与实际容积的差别,配合了节食者的少食诉求,也传达着月盈而亏,花盛则败的道理。[11]半圆碗所表达的对于适可而止、过犹不及的生命感悟,正是对禅宗养生“平常心”的理解,也是禅宗闲逸、淡雅生活的组成部分(如图2)。

3结语

养生,从身体健康与长寿的愿望出发,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在人与天、人与人、人与自然等一系列复杂关系的平衡中探索与发展,成为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养生代表了一种新的生活风尚,渗透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包含儒家、道家、佛家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释、道都讲求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于是“天人合一”也成为中国人哲学思想的内涵。[12]这种思想深刻影响着人类的造物行为。探索和挖掘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及其发展的成果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有重要积极的作用。

作者:王志愿 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敬浩.中国运动养生理论与技术体系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柳冠中.事理学论纲[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3]周青,丁功谊.传统养生文化的产业化路径探析[J].中国文化论坛,2014(7).

[4]敖仕恒.中国古代养生文化影响下的传统建筑创作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

[5]礼记•礼运[M].[6]温茂兴.从“医道相遇”透视道教文化对中医养生思想的影响[J].浙江中医大学学报,2006,03(4):327-330.

[7]邵秀玲.道家养生文化的人生解读[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6):44-47.[8]道德经[M].

[9]维克多•帕帕奈克(美).为真实世界而设计[M].周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10]乌春林.电动工具绿色设计技术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1.

养生范文篇10

【关键词】苏轼养生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颇有造诣。苏轼一生的政治生涯坎坷,两次遭遇重大的人生变故,多次被贬谪,最远曾被贬官至琼州(海南岛),饱尝艰险困厄。然而,他直至晚年仍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佳作层出,寿近古稀,其中的奥秘,就在于苏轼注重养生养性。苏轼在多次的贬谪生涯中,始终保持着豁达乐观的处世心态,并研究养生之术,力行养生之法。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苏轼的养生之道。

1旷达健康、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

苏轼身处逆境时,总能从艰苦孤寂的生活中寻求乐趣,调节情绪,保持通达乐观的心态。

苏轼为官四十多年,生活多有窘困。被贬黄州时,生活条件艰苦,但他对青菜萝卜也食之如甘饴,甚至以粗粮野菜度日,时常“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并自称为“东坡羹”,在困苦生活中也能怡然自乐。被贬至海南,食不裹腹,病无医药,却能常与乡邻喝酒笑谈,可见他胜固欣然,贬亦可喜的旷达心态和宽广胸怀。

宋代是儒、道、释三教相融整合的时代,禅学对苏轼的心理调节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苏轼吸取庄禅之学“超然物外”“清静无为”“顺任自然”等思想,以此来修身养性,慰藉心灵,从而在失意中也能随缘安适。苏轼广交禅师,常与他们交游,说禅论道,也使自己尽可能化解不良情绪,心胸开阔,乐天健朗。

苏轼被贬荒蛮之地的岭南时,年已六十二,却依旧乐观。“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1](《记游松风亭》),他除依旧写诗作赋外,还学习当地的酿酒技术,自制佳肴,上山采药,生活充满了情趣。

苏轼主张养心,力求“心平气和”“虚一而静”“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他在《问养生》一文中提出“和”与“安”的养心方法:“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任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2]尽管身处颠沛流离之境,苏轼也是让自己心境平和,洒脱自如,保持着“安和”的健康心理状态。

2良好的生活方式,科学的饮食习惯

苏轼有四条生活准则:“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他非常注意生活规律和饮食调养,生活节制有序。

苏轼谪居黄州,坚持生活有“三养”:安分以养福,宽胃以养气,省费以养财。所以,饮食主张多吃菜少吃肉,认为“终年饱菜,虽肉不能及也。”[3]

苏轼虽然对美食很感兴趣,但对饮食讲究营养均衡,荤素搭配。他有着科学的饮食习惯,《东坡志林》记载:“东坡居士自今以往,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感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务令腹空。当腹空时,即便入室,不拘昼夜,坐卧自便,惟在摄身,使如木偶”[2],苏东坡的“已饥方食,未饱先止”,“宽胃以养全”的做法,与现代人提倡的“吃七八分饱利于健康”的说法是一致的,和现代养生理念相符。

另外,苏轼对食物的药用价值非常重视。在苏轼的《安州老人食蜜歌》《桂酒颂》《漱茶说》《服生姜法》《苍术录》《石菖蒲赞》《服茯苓法》等诸多文中都详尽地介绍了他自己服用蜂蜜、桂枝、生姜、茶和石菖蒲、苍术、茯苓等中草药的方法和效用。可见,时常进补、养生药物的服用对他身体的调理和长寿也是有帮助的。

贬谪生涯中,苏轼非常注意饮食调养,也好制作佳肴。在黄州他曾用竹笋烹制玉兰素鸡,以理气止咳;熬制麦冬饮,暖肺祛咳。在惠州,喜食当地的卢橘、杨梅、荔枝等水果。在海南他曾学当地土人食野荪山蔬。至于他自制的“东坡肉”“东坡羹”等也都是其讲究营养丰富与均衡的佐证。

3静坐练气功,清心又养气

喜与禅僧、道士结交的苏轼,受他们的影响,也内炼养气,外炼丹砂。他向禅僧请教“禅定”(静坐)之法,闲暇之余,常静坐养性。苏轼曾在海南儋县建了一座“息轩”,静坐养生,意守丹田,安神静志。他结合中医气血之道,自创整套气功保健法,其中包括步息功,卧息功,爬行功和桥功等等。《苏沈良方》就记载了他的一些中医气功思想。

他曾向道士学习气功,天刚亮便起床,先叩齿36次,随后呼吸吐纳,待满腹气极,则气徐徐而出。再用手摩擦脚心和脐下腰脊间,抚摩眼面耳颈,直至发热为止;最后按捏鼻左右五六次,梳发百余次。他在《上张安道养生诀论》中对此功评道:“此法甚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苏轼的练气养生对其延年益寿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4能逸能劳,游赏山水

“善养生者使之能逸而能劳”,这是苏轼的养生理论,也是他身体力行之道。在黄州时,苏轼曾自建茅屋,在山坡上开荒种田种菜,经常进行田间劳动。

勤于劳作的苏轼,即使六十多岁,在天涯海角的琼州,还亲自开荒种地,并留有“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佳句。长年的劳动锻炼也让他有旺盛的精力,延年益寿。

游历名山大川,也是苏轼锻炼身体的重要途径。苏轼足迹几乎遍布宋朝主要州县,奇山妙水,无一不经物色游览。他爬山涉水,观海赏月,寻奇探幽,那些名山胜景给了他丰富的创作灵感,身体也大为受益,正如其文中所道:“俯仰山林之下,予以养生冶性”(《灵壁张氏园亭记》)。

【参考文献】

[1]苏轼.苏东坡全集,苏东坡文集[M].广州:珠海出版社,1996:1808,1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