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扇舟蛾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19:48:38

杨扇舟蛾范文篇1

关键词:杨扇舟蛾;杨树;发生;防治

杨扇舟蛾(ClosteraanachoretaFabricius),又名白杨天社蛾、小叶杨天社蛾,属鳞翅目舟蛾科扁舟蛾属,是我国林木十二大害虫之一。自2005年以来,杨扇舟蛾在滨州市滨城区的危害日趋严重,特别在梁才办事处黄河滩区的张王、大郑等村的杨树上为害尤其严重。为此,滨城区梁才办事处农技站成立了调查小组,对其进行认真的观察与调查,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以防止杨扇舟蛾的进一步蔓延。

一、形态特征

成虫:雄虫体长13~17mm,翅展28~38mm;触角单栉齿状。雌虫体长15~20mm,翅展38~42mm,触角单栉齿状。虫体灰褐色,头顶有一个椭圆形黑斑。臀毛簇末端暗褐色,前翅呈褐色,翅面有3条明显的灰白色横线,后翅无斑纹,色泽略浅于前翅,中间有一条横线。雄虫体色略深于雌虫,触角羽毛状,雌虫触角短羽毛状。卵:初产时橙红色,孵化时暗灰色,圆形,底平似包子,直径0.9mm左右。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5~40mm,头黑褐色,身体灰褐色,背面淡黄绿色,密被灰黄色长毛。腹部背面灰黄绿色,每节着生有环形排列的橙红色瘤8个,其上具有长毛,两侧各有较大的黑瘤,其上着生白色细毛1束,向外放射,腹部第1、8节背面中央有较大的红黑色瘤,臀板储色。胸足褐色。蛹:长15~19mm,红褐色,臀棘上的钩刺长锚状。茧:灰白色,椭圆形。

二、危害症状

该虫主要为害杨树,常间歇性暴发成灾,在发生时常常将整株树叶吃光,仅留主干,远看似火烧一样,导致树势衰弱,严重影响树木的健康发育和生长,是山东省重要的食叶害虫之一。

三、发生规律

杨扇舟蛾在梁才办事处1年发生4代,10月中下旬老熟幼虫在树叶上吐丝缀叶,或落在树叶中、树干基部、树根附近、墙角处结茧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越冬蛹开始羽化。成虫傍晚前后羽化最多,白天静栖,夜晚活动,有趋光性,一般上半夜交尾,下半夜产卵直至次日早晨,有的可多次交尾。越冬代成虫出现时,树叶尚未展开,卵多产于枝干上,以后各代则主要产于叶背面,少数产于叶表面,常百余粒产在一起,排成单层块状,亦有少数散产,每个卵块有卵数量不等,一般为9~600粒左右,每次可产卵100~600余粒。成虫寿命6~9d。卵期随气温变化而有不同,第1代卵在日均温8~11℃下,卵期为11d左右;第2、3代在日均温27℃时,卵期只需7d左右。初孵幼虫有群集性,1~2龄幼虫仅啃食叶的下表皮,残留上表皮和叶脉,静息时头朝一个方向,排列整齐。2龄以后吐丝缀叶,形成大的虫包,白天隐伏其中,夜晚取食,若遇阴雨则昼夜取食,直至虫包干枯后幼虫仍在其中隐栖。3龄以后食量骤增,分散取食,可将全叶吃尽,仅剩叶柄。当食料不足时,则吐丝随风飘迁他处,再卷叶危害。5龄幼虫食量最大,占总食量的70%左右,严重时能在几日内把一片杨树的叶子吃光,造成灾害。幼虫老熟后,在卷叶内吐丝结薄茧化蛹。

四、监测与防治

鉴于杨扇舟蛾危害的严重性,应认真进行药剂防治试验和细致观察。按照国家林业局下发的《杨扇舟蛾监测、预报办法》,结合当地实际,根据林业资源分布现状,滨城区梁才办事处农技站在5个村选取10块标准地,每块标准地分别选择有代表性的10株树作为固定调查树,从4月到10月,每5d调查1次,调查标准树100株。根据几年的观察与调查,笔者认为防治杨扇舟蛾应掌握以下方法。

4.1人工物理防治

越冬(越夏)是应用人工措施防治的有利时机。由于杨树树体高大,加强对蛹和成虫的防治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人工收集地下落叶或翻耕土壤,可以减少越冬蛹的基数;成虫羽化盛期应用杀虫灯(黑光灯)诱杀等措施,有利于降低下一代的虫口密度。根据大多数种类初龄幼虫群集虫苞的特点,组织人力摘除虫苞和卵块,可杀死大量幼虫,也可以利用幼虫受惊后吐丝下垂的习性通过振动树干捕杀下落的幼虫。

4.2生物防治

片林和防护林,卵期释放赤眼蜂防治: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害虫产卵初期,设放蜂点50个/hm2,放蜂量为25~150万头/hm2。杨扇舟蛾卵期有舟蛾赤眼蜂(Trichogrammaclost-erae)、黑卵蜂(Telenomussp.)、毛虫追寄蝇(Exoristaamoe-na)、小茧蜂(Apantalesp.)、大腿蜂(Brchymeriacbscurata)、颗粒体病毒G.V、灰椋鸟(sturnuscinerceus)等天敌,要注意保护利用。杨扇舟蛾黑卵峰、舟蛾赤眼蜂在山东省杨扇舟蛾的寄生率都比较高,可加以保护利用。并注意保护和利用当地益鸟资源,禁止猎取益鸟,并挂放招引箱招引食虫益鸟定居。

4.3打孔注药防治

对发生严重、喷药困难的高大树体,可打孔注药防治。利用打孔注药机在树胸径处不同方向打3~4个孔,注入疏导性强的40%氧化乐果乳油原药或1倍液等。用药量为2~4mL/10cm胸径。注药后注意封好注药口。

4.4药物防治

在幼虫危害期,可用BT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25%灭幼胶悬液2000~3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4000~8000倍液,或1.2%苦烟乳油1500倍液喷雾防治,防治效果较好。2~3龄期树,喷25%灭幼脲Ⅰ号800~1000倍液,或80%敌敌畏800~1200倍液,或2.5%敌杀死6000~8000倍液。此外,成虫羽化期在大面积林地可用敌敌畏插管烟剂熏杀,或安装黑光灯诱杀蛾子。

参考文献:

[1]仝燕.杨扇舟蛾生活习性及防治[J].安徽林业,2009(4):74.

[2]方松山,林晓安,申富勇,等.杨扇舟蛾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报[J].林业科技开发,2003(3):22.

杨扇舟蛾范文篇2

关键词:杨扇舟蛾;杨树;发生;防治

杨扇舟蛾(ClosteraanachoretaFabricius),又名白杨天社蛾、小叶杨天社蛾,属鳞翅目舟蛾科扁舟蛾属,是我国林木十二大害虫之一[1]。自2005年以来,杨扇舟蛾在滨州市滨城区的危害日趋严重,特别在梁才办事处黄河滩区的张王、大郑等村的杨树上为害尤其严重。为此,滨城区梁才办事处农技站成立了调查小组,对其进行认真的观察与调查,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以防止杨扇舟蛾的进一步蔓延。

1形态特征

成虫:雄虫体长13~17mm,翅展28~38mm;触角单栉齿状。雌虫体长15~20mm,翅展38~42mm,触角单栉齿状。虫体灰褐色,头顶有一个椭圆形黑斑。臀毛簇末端暗褐色,前翅呈褐色,翅面有3条明显的灰白色横线,后翅无斑纹,色泽略浅于前翅,中间有一条横线。雄虫体色略深于雌虫,触角羽毛状,雌虫触角短羽毛状。卵:初产时橙红色,孵化时暗灰色,圆形,底平似包子,直径0.9mm左右。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5~40mm,头黑褐色,身体灰褐色,背面淡黄绿色,密被灰黄色长毛。腹部背面灰黄绿色,每节着生有环形排列的橙红色瘤8个,其上具有长毛,两侧各有较大的黑瘤,其上着生白色细毛1束,向外放射,腹部第1、8节背面中央有较大的红黑色瘤,臀板储色。胸足褐色。蛹:长15~19mm,红褐色,臀棘上的钩刺长锚状。茧:灰白色,椭圆形[2]。

2危害症状

该虫主要为害杨树,常间歇性暴发成灾,在发生时常常将整株树叶吃光,仅留主干,远看似火烧一样,导致树势衰弱,严重影响树木的健康发育和生长,是山东省重要的食叶害虫之一。

3发生规律

杨扇舟蛾在梁才办事处1年发生4代,10月中下旬老熟幼虫在树叶上吐丝缀叶,或落在树叶中、树干基部、树根附近、墙角处结茧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越冬蛹开始羽化。成虫傍晚前后羽化最多,白天静栖,夜晚活动,有趋光性,一般上半夜交尾,下半夜产卵直至次日早晨,有的可多次交尾。越冬代成虫出现时,树叶尚未展开,卵多产于枝干上,以后各代则主要产于叶背面,少数产于叶表面,常百余粒产在一起,排成单层块状,亦有少数散产,每个卵块有卵数量不等,一般为9~600粒左右,每次可产卵100~600余粒。成虫寿命6~9d。卵期随气温变化而有不同,第1代卵在日均温8~11℃下,卵期为11d左右;第2、3代在日均温27℃时,卵期只需7d左右。初孵幼虫有群集性,1~2龄幼虫仅啃食叶的下表皮,残留上表皮和叶脉,静息时头朝一个方向,排列整齐。2龄以后吐丝缀叶,形成大的虫包,白天隐伏其中,夜晚取食,若遇阴雨则昼夜取食,直至虫包干枯后幼虫仍在其中隐栖。3龄以后食量骤增,分散取食,可将全叶吃尽,仅剩叶柄。当食料不足时,则吐丝随风飘迁他处,再卷叶危害。5龄幼虫食量最大,占总食量的70%左右,严重时能在几日内把一片杨树的叶子吃光,造成灾害。幼虫老熟后,在卷叶内吐丝结薄茧化蛹[3]。

4监测与防治

鉴于杨扇舟蛾危害的严重性,应认真进行药剂防治试验和细致观察。按照国家林业局下发的《杨扇舟蛾监测、预报办法》,结合当地实际,根据林业资源分布现状,滨城区梁才办事处农技站在5个村选取10块标准地,每块标准地分别选择有代表性的10株树作为固定调查树,从4月到10月,每5d调查1次,调查标准树100株。根据几年的观察与调查,笔者认为防治杨扇舟蛾应掌握以下方法[4]。

4.1人工物理防治

越冬(越夏)是应用人工措施防治的有利时机。由于杨树树体高大,加强对蛹和成虫的防治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人工收集地下落叶或翻耕土壤,可以减少越冬蛹的基数;成虫羽化盛期应用杀虫灯(黑光灯)诱杀等措施,有利于降低下一代的虫口密度。根据大多数种类初龄幼虫群集虫苞的特点,组织人力摘除虫苞和卵块,可杀死大量幼虫,也可以利用幼虫受惊后吐丝下垂的习性通过振动树干捕杀下落的幼虫。

4.2生物防治

片林和防护林,卵期释放赤眼蜂防治: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害虫产卵初期,设放蜂点50个/hm2,放蜂量为25~150万头/hm2。杨扇舟蛾卵期有舟蛾赤眼蜂(Trichogrammaclost-erae)、黑卵蜂(Telenomussp.)、毛虫追寄蝇(Exoristaamoe-na)、小茧蜂(Apantalesp.)、大腿蜂(Brchymeriacbscurata)、颗粒体病毒G.V、灰椋鸟(sturnuscinerceus)等天敌,要注意保护利用。杨扇舟蛾黑卵峰、舟蛾赤眼蜂在山东省杨扇舟蛾的寄生率都比较高,可加以保护利用。并注意保护和利用当地益鸟资源,禁止猎取益鸟,并挂放招引箱招引食虫益鸟定居。

4.3打孔注药防治

对发生严重、喷药困难的高大树体,可打孔注药防治。利用打孔注药机在树胸径处不同方向打3~4个孔,注入疏导性强的40%氧化乐果乳油原药或1倍液等。用药量为2~4mL/10cm胸径。注药后注意封好注药口。

4.4药物防治

在幼虫危害期,可用BT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25%灭幼胶悬液2000~3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4000~8000倍液,或1.2%苦烟乳油1500倍液喷雾防治,防治效果较好。2~3龄期树,喷25%灭幼脲Ⅰ号800~1000倍液,或80%敌敌畏800~1200倍液,或2.5%敌杀死6000~8000倍液。此外,成虫羽化期在大面积林地可用敌敌畏插管烟剂熏杀,或安装黑光灯诱杀蛾子。

5参考文献

[1]仝燕.杨扇舟蛾生活习性及防治[J].安徽林业,2009(4):74.

[2]方松山,林晓安,申富勇,等.杨扇舟蛾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报[J].林业科技开发,2003(3):22.

杨扇舟蛾范文篇3

1形态特征

成虫:雄虫体长13~17mm,翅展28~38mm;触角单栉齿状。雌虫体长15~20mm,翅展38~42mm,触角单栉齿状。虫体灰褐色,头顶有一个椭圆形黑斑。臀毛簇末端暗褐色,前翅呈褐色,翅面有3条明显的灰白色横线,后翅无斑纹,色泽略浅于前翅,中间有一条横线。雄虫体色略深于雌虫,触角羽毛状,雌虫触角短羽毛状。卵:初产时橙红色,孵化时暗灰色,圆形,底平似包子,直径0.9mm左右。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5~40mm,头黑褐色,身体灰褐色,背面淡黄绿色,密被灰黄色长毛。腹部背面灰黄绿色,每节着生有环形排列的橙红色瘤8个,其上具有长毛,两侧各有较大的黑瘤,其上着生白色细毛1束,向外放射,腹部第1、8节背面中央有较大的红黑色瘤,臀板储色。胸足褐色。蛹:长15~19mm,红褐色,臀棘上的钩刺长锚状。茧:灰白色,椭圆形。

2危害症状

该虫主要为害杨树,常间歇性暴发成灾,在发生时常常将整株树叶吃光,仅留主干,远看似火烧一样,导致树势衰弱,严重影响树木的健康发育和生长,是山东省重要的食叶害虫之一。

3发生规律

杨扇舟蛾在梁才办事处1年发生4代,10月中下旬老熟幼虫在树叶上吐丝缀叶,或落在树叶中、树干基部、树根附近、墙角处结茧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越冬蛹开始羽化。成虫傍晚前后羽化最多,白天静栖,夜晚活动,有趋光性,一般上半夜交尾,下半夜产卵直至次日早晨,有的可多次交尾。越冬代成虫出现时,树叶尚未展开,卵多产于枝干上,以后各代则主要产于叶背面,少数产于叶表面,常百余粒产在一起,排成单层块状,亦有少数散产,每个卵块有卵数量不等,一般为9~600粒左右,每次可产卵100~600余粒。成虫寿命6~9d。卵期随气温变化而有不同,第1代卵在日均温8~11℃下,卵期为11d左右;第2、3代在日均温27℃时,卵期只需7d左右。初孵幼虫有群集性,1~2龄幼虫仅啃食叶的下表皮,残留上表皮和叶脉,静息时头朝一个方向,排列整齐。2龄以后吐丝缀叶,形成大的虫包,白天隐伏其中,夜晚取食,若遇阴雨则昼夜取食,直至虫包干枯后幼虫仍在其中隐栖。3龄以后食量骤增,分散取食,可将全叶吃尽,仅剩叶柄。当食料不足时,则吐丝随风飘迁他处,再卷叶危害。5龄幼虫食量最大,占总食量的70%左右,严重时能在几日内把一片杨树的叶子吃光,造成灾害。幼虫老熟后,在卷叶内吐丝结薄茧化蛹。

4监测与防治

鉴于杨扇舟蛾危害的严重性,应认真进行药剂防治试验和细致观察。按照国家林业局下发的《杨扇舟蛾监测、预报办法》,结合当地实际,根据林业资源分布现状,滨城区梁才办事处农技站在5个村选取10块标准地,每块标准地分别选择有代表性的10株树作为固定调查树,从4月到10月,每5d调查1次,调查标准树100株。根据几年的观察与调查,笔者认为防治杨扇舟蛾应掌握以下方法。

4.1人工物理防治

越冬(越夏)是应用人工措施防治的有利时机。由于杨树树体高大,加强对蛹和成虫的防治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人工收集地下落叶或翻耕土壤,可以减少越冬蛹的基数;成虫羽化盛期应用杀虫灯(黑光灯)诱杀等措施,有利于降低下一代的虫口密度。根据大多数种类初龄幼虫群集虫苞的特点,组织人力摘除虫苞和卵块,可杀死大量幼虫,也可以利用幼虫受惊后吐丝下垂的习性通过振动树干捕杀下落的幼虫。

4.2生物防治

片林和防护林,卵期释放赤眼蜂防治: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害虫产卵初期,设放蜂点50个/hm2,放蜂量为25~150万头/hm2。杨扇舟蛾卵期有舟蛾赤眼蜂(Trichogrammaclost-erae)、黑卵蜂(Telenomussp.)、毛虫追寄蝇(Exoristaamoe-na)、小茧蜂(Apantalesp.)、大腿蜂(Brchymeriacbscurata)、颗粒体病毒G.V、灰椋鸟(sturnuscinerceus)等天敌,要注意保护利用。杨扇舟蛾黑卵峰、舟蛾赤眼蜂在山东省

杨扇舟蛾的寄生率都比较高,可加以保护利用。并注意保护和利用当地益鸟资源,禁止猎取益鸟,并挂放招引箱招引食虫益鸟定居。

4.3打孔注药防治

对发生严重、喷药困难的高大树体,可打孔注药防治。利用打孔注药机在树胸径处不同方向打3~4个孔,注入疏导性强的40%氧化乐果乳油原药或1倍液等。用药量为2~4mL/10cm胸径。注药后注意封好注药口。

杨扇舟蛾范文篇4

全市现有林地面积410万亩,其中用材林120万亩,其他均为经济林。在用材林中,以杨、柳、榆、槐、椿、白蜡、泡桐、合欢为主,其中杨树、柳树面积约占到全市用材林总面积的90%,且多为近年来的工程造林。然而,随着造林面积的迅速增加,林木病虫害发生也呈加重之势,给我市林木生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一)主要病害

据调查,我市造林树种杨属、柳属树木中,以病源微生物为主的病害杨属有25种,发生较普遍,经常造成灾害或偶发造成灾害。柳属树木病害有11种,能够构成危害的根枝干部病害主要有3种,为枝枯病、冠瘿病、腐烂病;叶部有1种,为潻斑病。同1980年全面调查相比,杨树病害危害种类增加了9种,而1980年只有腐烂病和溃汤病2种能够形成危害。在发病面积和发病率上,也呈大幅上升趋势。在1980年的28万亩杨树上仅发生0.3万亩,发病率仅为1.1%,而目前全市110万亩杨树病害发生合计(含所有病害)为49.6万亩,其中轻度为39.4万亩,中度以上发生的为10.2万亩,总发生率为45%。危害较重的病害是腐烂病、溃汤病、锈病、角斑病、冠瘿病和杨树斑枯病;柳树在1980年调查时,没有造成危害的种类,而2004年则上升为4种。

林木病害的发生趋势是:原来造成危害的种类继续危害,发生面积增大,危害程度加重;原来不构成危害的,现已成为危害种类,主要发生和成灾种类大幅增加,而且发生面积日趋增大,危害严重;同时传入了外来病源微生物,如冠瘿病、杨树花叶病毒病。冠瘿病已侵入我市的沧县、任丘、黄骅、东光、青县,分布面积达2.2万亩,杨树花叶病毒病已侵入我市的*、青县、献县、海兴、孟村,分布面积为0.1万亩。这些外来有害微生物将进一步扩大蔓延,危害加重。有害病源微生物一旦条件适合有可能大面积暴发流行,例如今年杨树腐烂病传播十分迅速,现在已有5.4万亩发病并造成部分树木整株死亡。

(二)主要虫害

目前以杨树为寄主虫类有154种,经常发生或偶发造成危害的枝干部的主要虫害有光肩星天牛、星天牛、黄斑星天牛、桑天牛等13种;危害根部的有蝼蛄、暗黑鳃金龟等8种;危害叶部及枝梢害虫有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美国白蛾等22种。以柳树为寄主的虫类有186种,经常发生或偶发造成危害的根及枝干部害虫有蝼蛄、光肩星天牛、柳干木蠹蛾、小褐木蠹蛾等16种;枝梢及叶部害虫有绿盲蝽蟓、大青叶蝉、美国白蛾等18种。与1980年相比,杨树虫害主要种类增加了41种,而1980年仅有杨扇舟蛾、青杨天牛、光肩星天牛、星天牛、杨银潜叶蛾5种。同时,主要虫害的发生率也大幅增加。1980年全市28万亩的杨树上,虫害发生面积仅为7.6万亩,发生率为27%;而目前全市110万亩杨树虫害发生率高达264万亩(含异种重复,同一种多代重复),发生最重的害虫是绿盲蝽蟓、大青叶蝉、黑绒鳃金龟、铜绿丽金龟、光肩星天牛、桑天牛、白杨透翅蛾、杨扇舟蛾、盗毒蛾、春尺蛾、杨枯叶蛾等10种。对柳树造成危害的虫害与1980年相比,种类增加28种,而1980年仅有柳毒蛾、蓝目天蛾、光肩星天牛、黄刺蛾、柳瘿蚊等6种。在发生面积上,1980年在3.7万亩柳树上发生4.4万亩(含异种重复、同种多代重复),而在目前,全市在18.8万亩(含四旁植树折合)柳树上,虫害发生面积高达64.2万亩(含异种重复、同种多代重复),发生较重的几种虫害主要有绿盲蝽蟓、蚱蝉、大青叶蝉、光肩星天牛、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12种。

林木虫害的发生趋势是:原来造成危害的种类继续危害,发生程度加重,原来构不成危害的,现已变成危害种类,主要危害种类增加,发生面积增加,危害日趋严重。如:桑天牛随着白杨树种的引入,危害随之发生;原来基本上不危害杨柳的皮暗斑螟、大青叶蝉现在对杨柳幼树已造成危害,外来有害生物美国白蛾对杨柳等树种的安全构成威胁。历史上危害的较重杨扇舟蛾、春尺蛾、柳毒蛾等叶部害虫经过几年的积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基数,一旦气候条件适宜,有可能暴发成灾。

(三)有害植物

1980年全面调查时,对有害动植物没有做详细调查,而在当前的调查中发现34种植物对林地有害,其中形成占据的有加拿大一只花等24种,形成攀援、覆盖、缠绕的有律草、牵牛等5种,形成寄生的1种,为菟丝子。在林地中形成占据局部优势的,一般发生在幼林地和疏林地。栽植初期,同林木争水、争肥,当林木存活,生长2-3年以后,这类杂草就失去局部优势,一般对林木不构成危害。形成攀援、覆盖、缠绕、寄生的有害植物对林木的危害大,危害时期长,严重影响林木的存活和生长,去除时困难较大,在一些土肥条件较好、粗放管理的林地常见到这类植物危害,一般是连续多年发生。寄生类的菟丝子在林下有伴生豆科植物时才能见到,去除林下豆科植物即可将此根除,一般对林木危害不大。

二、林木有害生物严重发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一些县市工程造林缺少防范有害生物的设计。工程造林一般规模较大,在进行造林设计时,应该很好地考虑到林木病虫害的发生与管理。但一些县市,栽植的树种绝大多数是速生杨系列,如中林46、84K、107、108、2001、毛白杨及三倍体毛白杨,树种过于单一,虽然属于不同的杨树派系,但它们的共存有害生物相差无几,适生的天敌种类相同,生物链较短,不能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生物种群之间制约程度低,为病虫害的发生、扩散、暴发流行创造了机会和条件。同时,一些县市在造林设计时过分强调景观效应,株行距整齐划一,没有留出病虫害防治专用作业道。成片的杨树,生长速度较快,现有的已经达到12-14m,病虫害大面积发生时无法应用高射程的机载机具进行防治。

二是一些工程造林未能很好地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特别是一些县市在荒地、次耕地上栽植林木,一般没有水源条件,土壤肥力较差,盐碱化程度高,对这样的地块有的仍然选择了需要高水肥的速生杨系列品种,导致杨树生长不良,树势变弱,极易感染病源微生物。

三是部分地方造林苗木质量把关不严。工程造林时,由于时间短、规模大、任务重,一旦苗木出现缺口,一些县乡就放松了对苗木质量的管理,造成根系不全、生长不良,甚至是没有“两证一签”的苗木流入工程造林区,导致一些带病苗、带疫苗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使用这些苗木营造起来的林分生长衰弱,抗逆性差,成活率低,极易引起病虫害的发生、扩散和蔓延。

四是一些群众林木管理过于粗放。多数农民对林木的管理意识不强,重造轻管,干旱时即便有条件的地方也很少浇水,树下杂草丛生,放牧家畜咬啃、冬秋野火浇草,病虫害发生时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控制,农民缺乏防治有害生物的主动性。

五是林木有害生物防治经费投入不足。对于农户来说,由于发展速生林近期内没有产出效益,投入的积极性不高;对于大户承包造林,由于前期投入较多,占用了大量资金,受资金限制,管护投入不足;对于地方来说,病虫防治费用尚未纳入财政预算,缺乏投入,从而导致严重缺乏病虫害防治经费,致使一些新型林木病虫害防治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和应用。

六是受气候变化异常的影响。近几年来,冬季气温偏高,春季持续干旱少雨,特别在今年遇到历史上少有的干旱,直到7月中旬,全市没有一次有效降雨,多数林地缺少浇水条件,在持续高温干旱的情况下,使一些树木生长不良,树势减弱,致使今年杨树腐烂病广泛发生,有些地块甚至出现了成片感病,造成大量死树。

三、治理对策

根据我市林木生产实际,针对病虫害发生情况,笔者认为应采取“把好两个关口,坚持四个加强”的治理对策。

(一)把好两个关口:

1、严把造林方案关,坚持做到适地适树。在进行造林设计时,要对造林地土肥条件进行测试评估,根据立地条件选择树种,做到适地适树。要按着工程的要求进行设计,合理配置树种,营造混交林,避免大规模的纯林设计,彻底杜绝先造林后设计,减少树种选择的盲目性,从造林设计开始就应注意抗有害生物的设计,同病虫感性树种不能混交,并预留出有害生物防治作业道。

2、严把苗木质量关,确保造林使用优质苗木。各级要对造林苗木,进行严格的产地检疫,对检验合格的核发产地检疫合格证,对外地苗木要严格复检,复检合格的才准使用。要严格执行查验“两证一签”制度,彻底杜绝有害生物随着苗木传入。

(二)坚持四个加强:

1、加强病虫害监测,及时准确病虫信息。要建立健全有害生物监控测报体系,对造林集中分布区和重点地块要设立常年监测点,布设标准地,定时、定期、确定专人负责。同时结合线路踏查、群众调查,最大限度地准确掌握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情况,做到发现及时。预报准确,发生防治信息传递迅速。

2、加强宣传工作,增强对病虫害的防范意识。林木病虫的危害,是不起烟的“火灾”,造成的损失巨大。要通过电视、广播等多种舆论宣传形式,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有害生物的危险性,宣传有关法律法规,使当地政府、社会各界及群众意识到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增强群众的自觉防护意识。

3、加强依法防治,努力使病虫害防治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要根据林权所有人成份复杂的实际,大力宣传和贯彻落实《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全面推行限期防治制度,对那些不执行防治义务的单位、集体、个人要依法追究责任。

4、加强综合治理,实行分类施策。

(1)对主要病害的治理。导致林木病害的病原菌绝大多数是弱寄生菌,控制其流行首先要加强水肥管理,增强树势,有条件的地块做到适时浇水,及时排除积水,增强肥水供应,培养地力。在林地边缘、迎风面栽植紫穗槐等灌木,要实行秋季树干涂白进行保护。在已经发病的林木上要注意治理初侵染树,首先刮除病斑,并喷涂50Be石硫合剂、或1:5福美砷、9281康复剂,对重病株、枯立木要及时除去。同时注意感染区树木的伤口保护。

(2)对钻蛀性害虫的治理。在有桑天牛危害的树木周围500cm内不要设计栽种白杨派树种,在已经栽种白杨派树种的地块上,林地内及500m内的无价值的桑科植物要去除。林地内要做到加强抚育,适度修枝,及时剔出无继续培养价值的弱小树、频死树、枯立木、虫源树。同时,要注意保护利用天敌,如啄木鸟、肿腿蜂。对已发生天牛危害的健壮树木可用毒签、毒膏及打孔注药等方法防治。

杨扇舟蛾范文篇5

综合防控工作存在问题

过去危害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抗性增强治理难度大,都具有突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加强植物检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植物检疫水平和科技含量,建立以林业苗木检疫检测为主、进出口检测检疫为辅的联合防御体系,实现共建共防,联合预警。目前,我国造林类型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造林面积大且较为零散,伴随而来的森林有害生物种类和数量也呈现复杂多变的态势,加之防治经费有限,专门从事林业工作的人员相对缺乏,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任务十分繁重,导致治理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当前森林经营管理权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条件下,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林农参与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不仅可以大大提升有害生物的防控效率及其防控效果,而且对提升营造林的治理效果、增加林农的收入、缩减投入产出成本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中,采取有力措施,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彰显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群控群防,干群联动,对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成败至关重要。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除采取人工去除染病林木植株,就地销毁外,还可以利用诱捕器、黑光灯诱杀等对成虫进行诱捕,利用化学试剂进行药物毒杀等。然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根据有害生物特性选择适用的生物防治技术,如推广使用对有益生物和生态环境影响小的病毒、Bt、白僵菌、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剂、仿生制剂等。根据对有害生物的系统分析研究,在系统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引进、释放天敌,充分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如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利用大唼腊甲红脂大小蠹等。此外,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适时将遗传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应用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同样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应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损害,除强化对有害生物本身的防治,采取生物、化学或者物理的方法将有害生物消灭,达到保护林业资源的目的外,更为直接科学有效的措施是充分利用森林植物本身的持续抗性作用,即通过混交的方式建立抗病虫的林分结构,或通过加强森林抚育管理,将森林植物的防御、耐害、补偿和诱导抗性等调整到最佳状态。此外,充分挖掘有害生物的潜在利用价值,变废为宝,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经济允许的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如某地区,利用有害生物紫茎泽兰通过“脱毒、脱苦、脱臭”处理,变成优质饲料,一方面,提升了群众防治有害生物紫茎泽兰的自觉性和推动力,有效地抑制了紫茎泽兰的蔓延,保护区域生态经济;另一方面,为当地畜牧业提供了廉价的饲料来源,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畜牧业的发展。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与治理,应坚持“奖惩并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决不能顾此失彼。为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和传播,除林业检测检疫人员恪守职责、严格执法外,应通过立法或建立风险基金的方式予以规避,以减少林业有害生物传播发生的机率。为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治理林业有害生物的积极性,应建立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使之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进而推动林业生态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总之,我们在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治理的同时,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分区治理。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以实现可持续控制为目标,遵循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严把检疫关,在加强监测的基础上,以营林措施为主,环保型药剂防治为辅,协调运用人工、物理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林业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内,确保森林资源安全,促进我国林业的快速发展。

本文作者:林永庆工作单位:黑龙江省尚志国有林场管理局黑龙宫林场

杨扇舟蛾范文篇6

论文摘要阐述杨树新造林病害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介绍杨树烂皮病与杨树主要害虫的防治措施,以期指导杨树产业发展。

杨树是东海县最主要的造林绿化树种之一,栽植杨树已成为该县农村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据统计该县已发展杨树4万多公顷,蓄积量达160余万立方米,杨木及加工年总产值可达5亿多元。杨树为培育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林业生产和该县的新农村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由于树种单一、林相单纯常引起以杨舟蛾、杨尺蛾、杨树天牛等虫害和新造林出现大面积枯死等病害日趋加剧,经常大面积暴发成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杨树产业发展的现状。经省林科院、省森防站等单位合作研究,目前在病害暴发原因、虫害防治生物筛选和病虫害生态无公害防治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杨树新造林病害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1.1发生原因

近几年,周边地区杨树新造林病害发生严重,成活率较低,有的地块甚至全军覆灭。通过对近20余个苗圃近10万株杨树苗和部分新造林的调查发现,造成杨树新造林发病、死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密度过大。绝大多数农户没有按标准化育苗操作规程育苗。由于近几年杨树苗木价格持高不下,一些苗圃和育苗户为了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加大育苗密度,扦插密度超过规定标准的2倍以上,达9.0~10.5万株/hm2,有的甚至还多,造成苗木抗病性降低。

(2)施肥过多。苗户为了追求苗木的出圃量,大量追施化肥。据了解,有的苗户追施碳铵和尿素达3000kg/hm2,部分苗户也都在2250kg/hm2左右,使苗木生长期推迟。这样苗木虽然长高了、长粗了,但苗木组织不充实,木质化程度低,细胞壁过薄,机械组织不发达,致使苗木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

(3)长期单一培育。单一培育杨树苗等深根系树种,使苗圃的土壤肥力下降,同时造成危害杨树的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累积,这样一旦环境条件适宜,杨树苗即可发病。

(4)未选择优良种条。大部分苗户没有按照要求选择良种壮苗作为种条来繁殖苗木,而是采用留床苗和买剩下的瘦弱苗,以及平茬剪下的插条作为种条来培育苗木;再加上苗圃管理粗放,没有按照育苗技术要求进行科学施肥、灌水、除草、治病除虫等,使苗圃内病原菌微生物长期积累、存活,这样一旦苗木的抵抗性降低,极易发生病害。

1.2防治对策

防治该病的重点是做好预防,如果预防措施到位,是完全可以避免和控制病害发生的。针对目前在苗圃管理和新造林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最好在冬季将圃地深翻晾晒,春季育苗前(2月份)施土杂肥75m3/hm2、甲拌磷120kg/hm2、硫酸亚铁150~225kg/hm2,整地作床后育苗。

(2)避免重茬。对同一苗圃地最好不要连年培育同一品种的树苗,将深根性树种与浅根性树种、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每隔2年相互轮作1次。

(3)应选择优良粗壮的插条作为种条,避免使用瘦弱苗、带病虫种苗作为种条来培育苗木,这样可以培育出健壮的苗木,提高苗木的抗病虫害能力。

(4)苗木密度要合理,培育苗木技术要规范。

(5)插穗在扦插前,要用50%多菌灵+75%百菌清1000倍液或50%多菌灵+40%拌种双1000倍液浸泡2h后再行扦插。在生长季节从6月中下旬开始,每隔15d喷50%多菌灵或75%百菌清、50%退菌特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连喷3遍,可起到防病、治病效果。

(6)起苗时,要尽量保持根系完整,做到随起随运、随栽,若不能及时栽植的,最好放在水堂中浸泡,栽植前用70%代森锰锌700倍液浸泡20h后再栽,栽植后的苗木要及时浇水培土。尽量避免从外地长途调运苗木,若确实需要,要对苗木进行包装保湿之后再运输。

2杨树烂皮病及其防治

杨树烂皮病别名杨树腐烂病,症状是发生在树干及枝条上,表现为干腐及枯枝2种类型。干腐型主要发生在主干、大枝及枝干分叉处。初期病部呈暗褐色水肿状斑,皮层组织腐烂变软,病斑失水后树皮干缩下陷,有时龟裂,有明显的黑褐色边缘。后期病斑上生出许多针头状黑色小突起,即病菌分生孢子器,潮湿时从中挤出橘红色卷丝状分生孢子角。在适宜的条件下,病斑扩展快,当病斑包围树干一周时,其上部枯死。病斑皮层变暗褐色腐烂,有时可达木质部,易与木质部剥离。当环境条件有利树木生长时,抗病性提高,病斑周围可长出愈伤组织,阻止病斑的扩展。枯梢型主要发生在一至四年生幼树或大树枝条上,初期病部呈暗灰色,症状不明显,当病部迅速扩展绕枝干一周后,其上部枯死。此后,枯枝上散生许多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在病组织内越冬。翌年春天,当温度在10~15℃、湿度为60%~80%时,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传播,孢子萌发通过各种伤口侵入寄主组织,潜育期为6~10d。每年3月中下旬开始发病,形成新病斑,老病斑继续扩展。4月中旬至5月下旬为发病盛期,10月停止发展。杨树烂皮病的2种病原真菌均为弱寄生菌,只能侵染生长不良、树势衰弱的树木。病菌先在各种伤口或衰弱部位生活,并逐步对活组织进行侵染。树皮含水量与病害有密切关系,树皮含水量低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该病菌可以在枯死的树木上进行较长时间的腐生生活。一切不利于杨树生长的环境因素,如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管理粗放、其他病虫危害等使树木生长衰弱,都可以导致该病的发生。病害发生严重的大树,可刮除病斑,涂药防治。

3杨树主要害虫防治

(1)食叶类害虫。主要指杨扇舟蛾、杨小舟蛾、杨二尾舟蛾、杨黄卷叶螟、刺蛾、杨尺蠖、金龟子等。幼树可在害虫低龄期、虫态相对整齐时用高压喷雾机喷洒灭幼脲防治。高大树木,可用氧化乐果、久效磷等在树干基部或根部打孔注射防治,也可用烟雾机熏烟。

(2)刺吸类害虫。主要是草履蚧、叶蝉、红蜘蛛、日本龟蜡蚧等。这类害虫早春上树吸取树木嫩芽、嫩枝的汁液,常造成整株枯死。可在若虫上树前用塑料布设置20cm宽的隔离带,并辅助人工扑杀。化学防治,在树干1m以下用废机油加有机磷农药涂成10cm宽的药环,以阻止草履蚧上树。在害虫上树后可用内吸性农药喷雾防治。

杨扇舟蛾范文篇7

论文摘要阐述杨树新造林病害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介绍杨树烂皮病与杨树主要害虫的防治措施,以期指导杨树产业发展。

杨树是东海县最主要的造林绿化树种之一,栽植杨树已成为该县农村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据统计该县已发展杨树4万多公顷,蓄积量达160余万立方米,杨木及加工年总产值可达5亿多元。杨树为培育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林业生产和该县的新农村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由于树种单一、林相单纯常引起以杨舟蛾、杨尺蛾、杨树天牛等虫害和新造林出现大面积枯死等病害日趋加剧,经常大面积暴发成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杨树产业发展的现状。经省林科院、省森防站等单位合作研究,目前在病害暴发原因、虫害防治生物筛选和病虫害生态无公害防治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杨树新造林病害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1.1发生原因

近几年,周边地区杨树新造林病害发生严重,成活率较低,有的地块甚至全军覆灭。通过对近20余个苗圃近10万株杨树苗和部分新造林的调查发现,造成杨树新造林发病、死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密度过大。绝大多数农户没有按标准化育苗操作规程育苗。由于近几年杨树苗木价格持高不下,一些苗圃和育苗户为了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加大育苗密度,扦插密度超过规定标准的2倍以上,达9.0~10.5万株/hm2,有的甚至还多,造成苗木抗病性降低。

(2)施肥过多。苗户为了追求苗木的出圃量,大量追施化肥。据了解,有的苗户追施碳铵和尿素达3000kg/hm2,部分苗户也都在2250kg/hm2左右,使苗木生长期推迟。这样苗木虽然长高了、长粗了,但苗木组织不充实,木质化程度低,细胞壁过薄,机械组织不发达,致使苗木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

(3)长期单一培育。单一培育杨树苗等深根系树种,使苗圃的土壤肥力下降,同时造成危害杨树的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累积,这样一旦环境条件适宜,杨树苗即可发病。

(4)未选择优良种条。大部分苗户没有按照要求选择良种壮苗作为种条来繁殖苗木,而是采用留床苗和买剩下的瘦弱苗,以及平茬剪下的插条作为种条来培育苗木;再加上苗圃管理粗放,没有按照育苗技术要求进行科学施肥、灌水、除草、治病除虫等,使苗圃内病原菌微生物长期积累、存活,这样一旦苗木的抵抗性降低,极易发生病害。

1.2防治对策

防治该病的重点是做好预防,如果预防措施到位,是完全可以避免和控制病害发生的。针对目前在苗圃管理和新造林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最好在冬季将圃地深翻晾晒,春季育苗前(2月份)施土杂肥75m3/hm2、甲拌磷120kg/hm2、硫酸亚铁150~225kg/hm2,整地作床后育苗。

(2)避免重茬。对同一苗圃地最好不要连年培育同一品种的树苗,将深根性树种与浅根性树种、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每隔2年相互轮作1次。

(3)应选择优良粗壮的插条作为种条,避免使用瘦弱苗、带病虫种苗作为种条来培育苗木,这样可以培育出健壮的苗木,提高苗木的抗病虫害能力。

(4)苗木密度要合理,培育苗木技术要规范。

(5)插穗在扦插前,要用50%多菌灵+75%百菌清1000倍液或50%多菌灵+40%拌种双1000倍液浸泡2h后再行扦插。在生长季节从6月中下旬开始,每隔15d喷50%多菌灵或75%百菌清、50%退菌特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连喷3遍,可起到防病、治病效果。

(6)起苗时,要尽量保持根系完整,做到随起随运、随栽,若不能及时栽植的,最好放在水堂中浸泡,栽植前用70%代森锰锌700倍液浸泡20h后再栽,栽植后的苗木要及时浇水培土。尽量避免从外地长途调运苗木,若确实需要,要对苗木进行包装保湿之后再运输。2杨树烂皮病及其防治

杨树烂皮病别名杨树腐烂病,症状是发生在树干及枝条上,表现为干腐及枯枝2种类型。干腐型主要发生在主干、大枝及枝干分叉处。初期病部呈暗褐色水肿状斑,皮层组织腐烂变软,病斑失水后树皮干缩下陷,有时龟裂,有明显的黑褐色边缘。后期病斑上生出许多针头状黑色小突起,即病菌分生孢子器,潮湿时从中挤出橘红色卷丝状分生孢子角。在适宜的条件下,病斑扩展快,当病斑包围树干一周时,其上部枯死。病斑皮层变暗褐色腐烂,有时可达木质部,易与木质部剥离。当环境条件有利树木生长时,抗病性提高,病斑周围可长出愈伤组织,阻止病斑的扩展。枯梢型主要发生在一至四年生幼树或大树枝条上,初期病部呈暗灰色,症状不明显,当病部迅速扩展绕枝干一周后,其上部枯死。此后,枯枝上散生许多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在病组织内越冬。翌年春天,当温度在10~15℃、湿度为60%~80%时,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传播,孢子萌发通过各种伤口侵入寄主组织,潜育期为6~10d。每年3月中下旬开始发病,形成新病斑,老病斑继续扩展。4月中旬至5月下旬为发病盛期,10月停止发展。杨树烂皮病的2种病原真菌均为弱寄生菌,只能侵染生长不良、树势衰弱的树木。病菌先在各种伤口或衰弱部位生活,并逐步对活组织进行侵染。树皮含水量与病害有密切关系,树皮含水量低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该病菌可以在枯死的树木上进行较长时间的腐生生活。一切不利于杨树生长的环境因素,如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管理粗放、其他病虫危害等使树木生长衰弱,都可以导致该病的发生。病害发生严重的大树,可刮除病斑,涂药防治。

3杨树主要害虫防治

(1)食叶类害虫。主要指杨扇舟蛾、杨小舟蛾、杨二尾舟蛾、杨黄卷叶螟、刺蛾、杨尺蠖、金龟子等。幼树可在害虫低龄期、虫态相对整齐时用高压喷雾机喷洒灭幼脲防治。高大树木,可用氧化乐果、久效磷等在树干基部或根部打孔注射防治,也可用烟雾机熏烟。

(2)刺吸类害虫。主要是草履蚧、叶蝉、红蜘蛛、日本龟蜡蚧等。这类害虫早春上树吸取树木嫩芽、嫩枝的汁液,常造成整株枯死。可在若虫上树前用塑料布设置20cm宽的隔离带,并辅助人工扑杀。化学防治,在树干1m以下用废机油加有机磷农药涂成10cm宽的药环,以阻止草履蚧上树。在害虫上树后可用内吸性农药喷雾防治。

杨扇舟蛾范文篇8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原因;防治

森林生长周期较长,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在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随时都可能遭到林业有害生物的侵袭,轻者造成林木生长缓慢,质量变劣,重者整株枯死,甚至大面积死亡,造成森林面积的减少。因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对于森林的生长成材十分重要。

1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我国植物种类占世界第二位,森林病虫的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害虫的多样性、环境条件的复杂性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病虫斗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即使是一种害虫或病害,但长期防治而不能控制,每年都要付出大量的资金、劳力,但仍有大面积的林木被吃光致死。究其原因是:

(1)森林害虫或病害具有主动传播或依靠自然动力传播和强大的繁殖能力,绝大多数个体被消灭,但剩余个体通过繁殖,数代之后又能迅速传播。(2)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有林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人工纯林面积的增长,快速回升。(3)国内外林业生产活动交往为害虫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被害面积有可能随之扩大。日益频繁,随着苗木、木材、接穗等材料的潜带,新的害虫种类可能不断增多。(4)害虫的遗传特性抗逆能力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动,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即使是一些抗虫(病)的品种也并非一劳永逸,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遗传特性逐渐变异或减退,还需要不断培育新的抗虫品种。可见有效地防治害虫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艰巨任务。

2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问题

(1)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1970年全省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为179万亩,1981年上升到675万亩,1991年高达1165万亩。面对这一严重态势,1992年我省开始实行森防目标管理,发生面积逐年减少,到1997年降低到453万亩。但由于近几年连续干旱、冬季偏暖等因素,害虫越冬死亡率低,发生面积又有所上升。在当前资金、人力、技术等有限的情况下,防治难度加大。(2)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目前,全省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我省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虫害造成木材减产70多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3)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我省,由于我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我省是国际性检疫害虫松材线虫病和国内检疫对象日本松干蚧的适生区。这两种害虫随时都有可能侵入我省,特别是松材线虫病,一旦侵入,很可能使我省大面积的油松林在短期内毁灭。(4)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3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1)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害虫的预测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侦察害虫发生发展的动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时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生长发育状况,正确推断害虫发生发展的趋势。预测预报是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措施测报的组织应当是以省、县、市林业局或乡镇为测报单位,场圃、重点村设测报点,形成群众性的测报网开展测报活动,群测群防。(2)加强营林防治为基础环节。营林防治就是要从生产全局、生态总体入手,首先在树种选择、适地适树、造林方式、抚育管理等方面通过选育抗虫品种,营造混交林,科学地抚育管理,从根本上提高林木自身的保护性能,为预防病虫发生打下基础。但营林防治与其他防治不能分割,既不能单纯依靠营林防治,又不能脱离营林防治,单一地依靠其他防治。大面积纯林是病虫发生蔓延的温床。封山育林,保护灌木蜜源植物,把单纯林逐步改建为混交林,单层林变复层林,疏林变密林,逐年形成树种多样、林种多样、林分类型多样的森林体系。以护为主,护、繁结合,建立保护区,完善生物群落,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是预防工作的基础。达到有虫不成灾。在特殊的气候条件下虫口密度增大,则在局部范围内、暂时地辅以其他防治措施。(3)协调化防与生防的矛盾。化防与生防相结合,避免或减少二者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协调,互为补充是当前综合治理系统中重要一环。综合治理并不排斥化学防治,它是重要的一项急救措施但不是惟一的防治措施。一般成林逐渐建立了稳定的种群结构,利用生物潜能辅以其他措施,在特殊情况下以化防为急救措施。一般幼林、纯林也应开展多途径的生物防治,如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的招引利用等,在必要的化防中应做到合理用药,选择对天敌无害、对害虫有效的药剂、时间和施药方法。如泡桐根颈打孔注药内吸防治大袋蛾;菊酯类农药毒笔、毒绳触杀松毛虫以及氧化乐果等涂环内吸防治松毛虫、松干蚧等,这些方法既能杀虫又能保护天敌。

4结语

我们在对森林虫害进行治理时,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分区治理。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以实现可持续控制为目标,遵循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严把检疫关,在加强监测的基础上,以营林措施为主,药剂防治为辅,协调运用人工、物理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治理好森林病虫害,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杨扇舟蛾范文篇9

论文摘要阐述杨树新造林病害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介绍杨树烂皮病与杨树主要害虫的防治措施,以期指导杨树产业发展。

杨树是东海县最主要的造林绿化树种之一,栽植杨树已成为该县农村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据统计该县已发展杨树4万多公顷,蓄积量达160余万立方米,杨木及加工年总产值可达5亿多元。杨树为培育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林业生产和该县的新农村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由于树种单一、林相单纯常引起以杨舟蛾、杨尺蛾、杨树天牛等虫害和新造林出现大面积枯死等病害日趋加剧,经常大面积暴发成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杨树产业发展的现状。经省林科院、省森防站等单位合作研究,目前在病害暴发原因、虫害防治生物筛选和病虫害生态无公害防治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杨树新造林病害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1.1发生原因

近几年,周边地区杨树新造林病害发生严重,成活率较低,有的地块甚至全军覆灭。通过对近20余个苗圃近10万株杨树苗和部分新造林的调查发现,造成杨树新造林发病、死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密度过大。绝大多数农户没有按标准化育苗操作规程育苗。由于近几年杨树苗木价格持高不下,一些苗圃和育苗户为了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加大育苗密度,扦插密度超过规定标准的2倍以上,达9.0~10.5万株/hm2,有的甚至还多,造成苗木抗病性降低。

(2)施肥过多。苗户为了追求苗木的出圃量,大量追施化肥。据了解,有的苗户追施碳铵和尿素达3000kg/hm2,部分苗户也都在2250kg/hm2左右,使苗木生长期推迟。这样苗木虽然长高了、长粗了,但苗木组织不充实,木质化程度低,细胞壁过薄,机械组织不发达,致使苗木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

(3)长期单一培育。单一培育杨树苗等深根系树种,使苗圃的土壤肥力下降,同时造成危害杨树的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累积,这样一旦环境条件适宜,杨树苗即可发病。

(4)未选择优良种条。大部分苗户没有按照要求选择良种壮苗作为种条来繁殖苗木,而是采用留床苗和买剩下的瘦弱苗,以及平茬剪下的插条作为种条来培育苗木;再加上苗圃管理粗放,没有按照育苗技术要求进行科学施肥、灌水、除草、治病除虫等,使苗圃内病原菌微生物长期积累、存活,这样一旦苗木的抵抗性降低,极易发生病害。

1.2防治对策

防治该病的重点是做好预防,如果预防措施到位,是完全可以避免和控制病害发生的。针对目前在苗圃管理和新造林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最好在冬季将圃地深翻晾晒,春季育苗前(2月份)施土杂肥75m3/hm2、甲拌磷120kg/hm2、硫酸亚铁150~225kg/hm2,整地作床后育苗。

(2)避免重茬。对同一苗圃地最好不要连年培育同一品种的树苗,将深根性树种与浅根性树种、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每隔2年相互轮作1次。

(3)应选择优良粗壮的插条作为种条,避免使用瘦弱苗、带病虫种苗作为种条来培育苗木,这样可以培育出健壮的苗木,提高苗木的抗病虫害能力。

(4)苗木密度要合理,培育苗木技术要规范。

(5)插穗在扦插前,要用50%多菌灵+75%百菌清1000倍液或50%多菌灵+40%拌种双1000倍液浸泡2h后再行扦插。在生长季节从6月中下旬开始,每隔15d喷50%多菌灵或75%百菌清、50%退菌特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连喷3遍,可起到防病、治病效果。

(6)起苗时,要尽量保持根系完整,做到随起随运、随栽,若不能及时栽植的,最好放在水堂中浸泡,栽植前用70%代森锰锌700倍液浸泡20h后再栽,栽植后的苗木要及时浇水培土。尽量避免从外地长途调运苗木,若确实需要,要对苗木进行包装保湿之后再运输。2杨树烂皮病及其防治

杨树烂皮病别名杨树腐烂病,症状是发生在树干及枝条上,表现为干腐及枯枝2种类型。干腐型主要发生在主干、大枝及枝干分叉处。初期病部呈暗褐色水肿状斑,皮层组织腐烂变软,病斑失水后树皮干缩下陷,有时龟裂,有明显的黑褐色边缘。后期病斑上生出许多针头状黑色小突起,即病菌分生孢子器,潮湿时从中挤出橘红色卷丝状分生孢子角。在适宜的条件下,病斑扩展快,当病斑包围树干一周时,其上部枯死。病斑皮层变暗褐色腐烂,有时可达木质部,易与木质部剥离。当环境条件有利树木生长时,抗病性提高,病斑周围可长出愈伤组织,阻止病斑的扩展。枯梢型主要发生在一至四年生幼树或大树枝条上,初期病部呈暗灰色,症状不明显,当病部迅速扩展绕枝干一周后,其上部枯死。此后,枯枝上散生许多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在病组织内越冬。翌年春天,当温度在10~15℃、湿度为60%~80%时,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传播,孢子萌发通过各种伤口侵入寄主组织,潜育期为6~10d。每年3月中下旬开始发病,形成新病斑,老病斑继续扩展。4月中旬至5月下旬为发病盛期,10月停止发展。杨树烂皮病的2种病原真菌均为弱寄生菌,只能侵染生长不良、树势衰弱的树木。病菌先在各种伤口或衰弱部位生活,并逐步对活组织进行侵染。树皮含水量与病害有密切关系,树皮含水量低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该病菌可以在枯死的树木上进行较长时间的腐生生活。一切不利于杨树生长的环境因素,如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管理粗放、其他病虫危害等使树木生长衰弱,都可以导致该病的发生。病害发生严重的大树,可刮除病斑,涂药防治。

3杨树主要害虫防治

(1)食叶类害虫。主要指杨扇舟蛾、杨小舟蛾、杨二尾舟蛾、杨黄卷叶螟、刺蛾、杨尺蠖、金龟子等。幼树可在害虫低龄期、虫态相对整齐时用高压喷雾机喷洒灭幼脲防治。高大树木,可用氧化乐果、久效磷等在树干基部或根部打孔注射防治,也可用烟雾机熏烟。

(2)刺吸类害虫。主要是草履蚧、叶蝉、红蜘蛛、日本龟蜡蚧等。这类害虫早春上树吸取树木嫩芽、嫩枝的汁液,常造成整株枯死。可在若虫上树前用塑料布设置20cm宽的隔离带,并辅助人工扑杀。化学防治,在树干1m以下用废机油加有机磷农药涂成10cm宽的药环,以阻止草履蚧上树。在害虫上树后可用内吸性农药喷雾防治。

杨扇舟蛾范文篇10

今年以来,县林长办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切实加强湿地资源管护,稳步推进国土绿化行动,从严加强野生动物管控,全力推进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

一、高度重视林长制工作。

一是县委、县政府定期召开县级林长会议,全面安排部署林长制有关工作。二是县人大、县政协分别组织林长制工作专题调研,推进林长制工作深入开展。三是建立巡林提醒、巡林日志和巡林登记制度,有效促进林长履职尽责。四是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行动方案》,加快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五是服务三级林长的“五个一”平台基本建立。

二、稳步推进重点工作。

一是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进一步加快。国家湿地公园市级林长、县级总林长多次深入国家湿地公园调研,就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召开专题会议,成立了管理机构,依据总体规划正在组织实施以等为重点的保护恢复和管理能力项目建设。二是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生态红线评估工作有序推进。根据国家、省市要求,县级总林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目前我县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已上报省局。三是植树造林任务圆满完成。坚持疫情防控和造林绿化同步推进实施,县级常务副总林长多次对全县重点地段造林进行调度,各县级林长分别深入到林长责任区督促指导植树造林工作,全县超额完成植树造林任务。目前,造林主体正在加强对现有林木特别是新造林的管护,确保造林成果。四是依法加强疫情期间野生动物管控。抽调专人组成野生动物监管执法队伍,及时印发通知,明确防控措施和责任,果断从严加强野生动物管控。五是坚决筑牢林业灾害生物防控体系。积极开展森林防火、组织开展飞机施药防治美国白蛾和杨扇舟蛾等工作,确保森林资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