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项目十篇

时间:2023-04-05 03:25:21

养生项目

养生项目篇1

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未来教育工作的“关键”点。而项目学习“在实践中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具体的知识,形成专门的技能并得到充分发展”的理

念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不谋而合。

一、项目学习理论关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阐释

项目学习涵盖了信息获取和与人沟通的技能、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人际关系和自我指导的技能等,这正是学生核心素养中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项目学习是一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科交叉,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与真实世界和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方式是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实践来进行学习的,所以更能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的精神品格。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认为,项目学习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种在“做中学”的学习模式一方面更加适应不同阶段学生发展的特征,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能力提升”。

二、项目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优势

项目学习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化,在由继承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型发展的教育中,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众多

优势。

1.有利于推动学科三维目标的

实现。

新课程改革提出把过去的单一性课程目标变成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项目学习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可以非常灵活地把三维目标贯通于学习过程中。一方面项目学习本身的情境式实践过程就是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索为主要学习方式,可以在过程与方法上让学生取得最为直接和有效的经验,同时知识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渗透进经验,学生的21世纪技能得到不断的巩固和提升,并在不断的交流协作中受他人的影响并影响其他人的学习热情、学习态度及价值观。

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教育的本质,追求个性发展也是教育最基本的规律。良好个性的养成是学生最终成人成才的重要指标,只有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因此学生的个性养成也是未来学生的核心素养

之一。

项目学习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真实情境的模拟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到社会角色的思考中去,通过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不断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同时这种个性的发挥还可以接受同学和教师的指导,促进其良好个性的发展。

3.有利于巩固学生的交流沟通

能力和协作能力。

人类作为社会人而存在,交流与沟通将是未来学生生存和发展的最为重要的保证,没有良好的交流与沟通能力,严格来讲是有人格缺陷的表现。通过项目学习的过程化操作,学生可以不断地扩大自己的交流与沟通的范围及渠道,巩固自己的交流和沟通技巧。项目学习的小组协作模式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协作能力的提高。

4.有利于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教育不可推脱的责任。项目学习关注生活,关注社会,通过对当前的社会情境的模拟,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社会现实的情境中体会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而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5.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人格修养。

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人格修养,培养学生的文明言行、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乐观开朗的性格。项目学习通过将个人角色置于小组环境和情境现实中进行自我教育,学生在不断的反思和他人的反馈中获得提升自己人格修养的途径,实现培养自己良好品格的目标。

三、项目学习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操作

1.情境构建。

情境构建是项目学习的关键,也是项目学习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合理的情境设计、情境模拟、情境达成、情境反馈等,可以让学生自如地进入到学习者的状态,在情境中自觉地成为情境的一分子,通过完成情境中的任务达成学习的目标,这些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目标,更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包含了其终身发展和对社会发展有用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创设情境――观察生活与

发展思维。

项目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对现实社会的真实环境进行小范围的现实模拟来让学生进入到自主学习的状态。让学生自己来创设情境,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以及其开放思维的发展。

(2)角色扮演――交流沟通与

组织协作。

项目学习中的角色扮演环节是情境过程操作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角色模拟,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问题,与不同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这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协作能力。

(3)情境表达――表达技能与

信息技术。

在项目学习中,情境表达的目的是扩大项目学习的效果,让更多的人享受到项目学习的成果。而在情境表达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技巧,包括各种宣传技能和宣传手段,对外表达的方式,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掌握信息技术是未来学生适应社会的必备要求,而项目学习可以极大地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让每个学习者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培养他们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驾驭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2.框架问题。

(1)层次与结构――逻辑思维。

课程框架问题的核心特征就是层次性,分为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三类不同层次的问题层层递进。学生在项目学习中,对不同层次的问题的思考和解答,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分析与解决――头脑风暴。

课程框架问题的解读与解答是项目学习的目标,要完成这个目标就需要分析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项目学习中,学生在情境中即时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就需要头脑风暴。头脑风暴表面上是临时性的解决问题的反应,实质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并提出的有经验背景的解决方案。通过项目学习的巩固和强化,学生可以提升自己头脑风暴的能力。

(3)知识内容。

知识内容是项目学习的背景,也是项目学习的依托。没有知识内容的项目是没有意义的项目,没有知识获得的项目结果是失败的项目结果。包罗万象的知识空间恰好是项目学习发展学生基础能力的最基本的途径。

3.基础发展经验。

学生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直接经验,还需要大量的间接经验。项目学习通过发现问题――假设问题――分析问题――论证问题的渠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学习理论,另一方面自己探索去论证理论,充分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培养了其良好的基础发展经验,让学生懂得理论联系实际的本质意义。

4.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其核心素养的最为重要的特质,而学生的

自主探究是项目学习的中心环节

之一。

养生项目篇2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项目培养;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269-02

一、引言

时代的发展对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研究生”,就是应该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来源于理论的沉淀和实践的磨炼,尤其理工科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是基本的原则。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衔接是能力培养的关键,选择什么样的衔接方式,采取什么类型的衔接模式,构建什么结构的衔接平台就成为搞好研究生能力培养的主要问题。研究生教育如何适应时展的需求、与时俱进,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科研项目的研究生培养方法,让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可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从盲目学习到有的放矢,从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跨越,把对知识的学习能力转化为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传统培养方式的问题

传统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课程学习阶段,包括专业学位课和自选课的学习。相比大学阶段的课程学习,更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所学课程都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课堂教学以提纲挈领启发为主,学习、领会要靠课后的资料查阅和自学消化。老师放开手、学生开放学,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二个阶段为课题研究阶段,学生根据导师确定的研究方向,查阅、收集相关资料,整理相关领域的基本情况、发展动态,在导师的指导下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和工作重点,开展对相关重难点问题的研究和攻关。研究收获以学位论文的形式加以体现。与大学阶段相比,研究的面不再是泛泛的,有了一定的针对性,在一个具体的问题上有目的的进行研究、探索,拓展了研究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开展研究的能力。

但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生的培养方式需要相应的改变。分析传统的培养模式,已有很多不适应现代需求的问题显现。首先课程的学习与课题的研究在过程、内容上相对独立,学位课是专业方向的公共课,基础性很强、理论性很强,但针对性较弱、操作性较弱。虽然有自选课程的补充,但学时较短,学生往往以赚学分为目的,不够重视,学习效果一般。其次,学习带有盲目性,课程阶段学生对具体的研究目标尚无充分认识,对所学课程的价值、作用没有足够的感性认识,只是单纯的为了提高理论水平而学习,缺乏拓展,不知道学了哪里用,学了怎么用。第三,课题研究阶段,明确研究的目标,把握课题的内涵、外延,确定采取的方法、途径,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由于前期的理论学习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这时的资料储备和基础准备就显得不足,再花时间精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补课,就会使得进入实质的研究更晚。第四,前期的准备不足带来进入的滞后,而完成论文的时间节点是不变的,这就使得真正研究的时间大打折扣,少了深入的研究,论文就成了为了作为而作文,很难有高水平的论文出现,研究生素质的培养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教学相长,就要从主观的气氛和客观的模式上,不断探索、创新培养思路。从主观上,让学生明确目标,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主观的创造性。从客观上,在教育体制保证下,使其能沿着轨道有条不紊的开展研究,保证时间,保证效果。

三、基于科研项目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本文正是基于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基于科研项目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将对研究生的素质培养依托于科研项目,贯穿一个项目或部分的始终,理论学习以实践为牵引,激发主动性,突出针对性,注重实效性。

理工科院、室都承担来自国家部、省、市等的科研研究任务,目的是利用高校的技术密集优势解决突出的重点问题,推动整个领域的发展。每个项目都有完整、规范的研究框架,严格的时间要求,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指标。通常要求有理论的创新和工程的探索。基于科研项目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就是把对学生的培养过程融入到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用项目进展的链条拉动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把人才的培养工程化、过程化。

任何的培养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能改变的,任何形式、内容上的变革调整都要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展开。基于科研项目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就是以培养新时代的研究生为核心,将传统的一分为二的学、研模式变成合二为一的研、学过程。

基于科研项目的培养模式,第一步,了解学生。所谓“因材施教”,就是先要了解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情况。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具有了一定的基本理论基础,但有的专业与现在比较近,有的则比较远,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水平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了解学生们的现况,哪些是强项,哪些是弱项,喜欢研究软件还是喜欢制作硬件,各自的期望是做理论研究还是工程应用,下一步的打算,继续读博士还是去科研院所,或是产品开发企业等等。

在对学生基础能力、基本特征全面掌握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步,项目配套。每个科研项目,都包含了理论基础、技术需求、科学问题、解决途径、技术指标等基本要素。既有待推进的理论研讨,又有需探索的技术创新。从这个庞大、丰富的体系中摘取部分研究内容构成一个小的、要素齐全的独立课题,作为研究生的研究题目。选取内容的难易程度、理论水平、工程化程度、软、硬件要求等都要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来选定,既要能发挥学生的优势,又要注重全面发展,扬长与补短相结合;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题目的难度要适中。

第三步,课题与项目随动。选定的课题是一个完备的体系,但它的展开必须伴随着项目整体的进行同步运转。项目的基础资料、已取得的进展都是课题研究可以借鉴和共享的资源,同时课题的研究成果也是项目进展的一部分,并对其他部分的研究提供支持。学生兼有研究人员的身份,要站在项目全局的角度来思考课题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从事现实科研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又要让其体会到取得进展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第四步,严格过程管理。研究入了轨道,过程的控制就成为培养成败的关键。项目分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时间节点、研究进度、技术指标等等,相应的,课题也要有相应的规划、考核。在与项目整体设置不冲突的前提下,学生自己应根据项目及课题的研究目标,制定研究的计划、进度以及完成的预想,定期自评进展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遇到的难题,会同导师确定解决方案,总结收获,及时储备经验,并转化为下一步的技术支持,指标和时间作为卡尺。另一方面,导师要发挥宏观把关和具体解难的引导作用,全过程关注研究生的严学过程,明确学生需要强化的知识,提供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引导学生调动所学知识,做出最佳的选择。对每一个节点的任务完成情况严格把关,并能给出建设性的意见。

第五步,成果的转化。课题研究成果是项目成果的一部分,其完成情况也要按照项目的指标来考核。对于研究生,最终的研究成果以学位论文的形式体现。题目来自于项目,成果就要回归到项目,让学生做到有始有终,作为学生,有学位论文,作为参研人员,有技术报告,论文的主要技术论述不仅要满足论文评定本身的要求,还要合乎项目技术报告的标准。

研究生通过参与部分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以现实需求为学术研究的牵引,构建扎实的知识体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独立创新的知识运用能力和敢于探索的实践精神。

四、项目培养效果评估

效果评估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整个过程中,各个阶段都要进行总结评价,随时对出现的问题和进行分析和排除。每一步任务完成后,都要及时开展学生自我评估和导师评价,阶段评估和整体评估相结合,让学生明确在各个环节的得失,便于学生及时总结经验。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是考核其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通过评价学生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全面评估学生对相关知识要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评价应该包含多个层次、多个方面,从理论基础、基本概念、方案设计、动手制作,到工作态度,遇到问题的承压能力,再到过程中的交流能力、协作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都要作为评价的指标。通过对过程和效果的评估,使学生更加明确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的得失,找到改进的方向和方法。

五、总结

基于科研项目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具体的科研任务作为课题研究内容,把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知识准备与项目的技术需求有针对性地结合,把课题的研究纳入到项目的体系下运行。研究生的课题不再是一个封闭、孤立的个体,变成一个开放、协作的实体,学习知识和能力培养有效的结合起来,提高育人质量,培养具有创新性、实践性的优秀研究生。

参考文献:

[1]闵维方,丁小浩.重视研究过程和方法的规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01).

养生项目篇3

甲方:xx县人民政府 (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xx食品股份有限公 (以下简称乙方)

为促进甲方养殖产业规模化发展,实现地方经济快速增长,甲乙双方本着平等、互利、自愿的原则,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就乙方在甲方辖区内建设生猪规模化养殖产业体系项目等相关事宜,达成如下合作意向:

一、建设内容及总投资

甲方同意乙方在甲方辖区内建设生猪规模化养殖产业体系项目,该项目建设内容及总投资:乙方拟用3—5年的时间,在甲方辖区内规划建设年出栏200万头生猪养殖体系,计划总投资26亿元人民币。其中,固定资产拟投资12亿元人民币。建设18个规模化养殖场,2个饲料厂,2个有机肥厂。

二、甲乙双方前期工作任务

(一)甲方应做好以下工作:

1、成立项目筹备领导小组,负责该项目实施前期的洽谈、衔接、协调等工作,确保该项目快速有序进行。

2、满足该项目用地需求,确保用地调整到位,5年内不得以任何理由将该项目用地挪作他用(因国家大型工程征用等不可抗拒因素除外),积极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3、积极协助乙方申报产业项目,并提供项目支持。

(二)乙方应做好以下工作:

1、安排组织专业人员对甲方辖区进行实地考察,依据养殖条件及要求,完成科学选址,编制项目规划等工作。

2、在完成选址、编制等工作的前提下,土地、环评等能满足开工建设条件,明确项目投资计划。即:xx年拟投资3亿元,筹建第一饲料厂(60万吨)和开建50万头规模养殖场;xx年拟投资9亿元,完成第一饲料厂续建工程,依据土地流转手续办理情况,依次开工建设养殖场、有机肥厂及第二饲料厂;xx年至xx年两年内,如建设用地及养殖用地完全落实到位,拟完成投资26亿元,xx年全部投产,实现年出栏200万头生猪养殖规模。

3、乙方所承诺的所有投资意向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征租用土地手续、环评手续必须完整齐备,方可投资,甲方务必主动和紧密配合乙方办理以上所需手续。

三、合作意向说明

1、本意向是甲乙双方合作的基础,具体合作内容以双方签订的正式协议为准。

2、本意向,需经甲乙双方法人代表/授权代表签字用印后方可生效。

甲方:xx县人民政府

法人代表/授权代表:

乙方:xx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养生项目篇4

一、激发学生的信息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兴趣,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对小学生而言,信息意识的培养,即是让他们认识到信息是资源,及时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可以发现许多问题,获得许多有趣的知识,可以扩大眼界,使问题得到全面、深入的解决……

环保问题的发现是关键,这就要多渠道搜集、利用信息。每一个环保活动方案的确定,都是与孩子们的信息意识分不开的。

例如,“闲置自行车的调查、处理与再利用”的课题选定。笔者所任教学校所在的西潞园小区是一座建于1995年的居民小区,有居民楼57栋。同学们大多居住在这里,在每两栋楼房之间都建有自行车棚。一天,美境小组的同学回家时无意看了一眼身旁的自行车棚,发现车棚里的自行车明显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显然经常有人骑,另一部分落满了灰尘,甚至被高高地摞起。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几乎家家有了小轿车,或者买了新的自行车,旧的自行车就变成了“废物”。自行车的闲置既破坏了小区的环境,又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又如,“我的花盆我做主”的课题这样选定:有一天上网时,班上的同学王荣荣无意中看到一幅特别可爱的图片―― 一双大头皮鞋规规矩矩地摆在窗台上,鞋壳儿里装着土,两棵绿油油的小苗分别直挺挺地站在两个鞋壳儿里,见过瓷花盆、塑料花盆、泥花盆……还没见过这样的花盆。哦,原来花盆也可以是这样的,不一定非得去买!

现在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意识到发现环境问题的重要、获得环境信息的重要,许多孩子都养成了关注环境问题、关注环境信息的习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激发了学生关注各种信息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1.掌握方法

(1)了解收集信息的渠道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十分广泛。通过与小组的孩子们展开讨论,大家进一步明确了获得信息的渠道――书报杂志、音像广播、互联网络、实践观察、调查访问等为孩子们搜集信息打开了大门。

信息来源有了,需要解决技术问题,怎样查找?到哪里去查找?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查找方法,比如:电视、广播、报刊、图片、图书等等,尤其使学生明确,在信息社会的今天,网络资源应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教师要正确利用网络、电视等信息工具、媒体来开展活动,通过实际的操作和对比,让学生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比传统获取信息的方法更方便、更快捷。

(2)收集信息要注意的几点

“实践观察、调查访问”是美境小组的同学开展活动、收集信息的重要渠道。教师可以和孩子们通过讨论,得出下列共识:

第一,活动要取得学校和家长、相关单位的支持,这样才能保证它的有效实施。比如“唤醒沉睡的伙伴”课题,教师可以到小区幼儿园给那里的小朋友送玩具。在活动前,教师要先与学校取得联系,通过学校联系幼儿园,使得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第二,教师要指导学生制订好详细的计划:打电话或走访之前,把想问的问题、交流的内容都写下来;要有明确的分工,谁负责打电话(交流),谁负责记录,都要事先安排好;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一定要采取严密的措施,确保人身安全。

第三,随时记录所得信息。各种各样的信息随时随地都会流入我们的眼睛、耳朵。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要告诉孩子们要养成随时记录的好习惯,将觉得以后可能会有用的信息记录、摘抄、粘贴、下载……

2.明确目标

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要先告诉学生本次活动的目的,明确地告诉学生,要查找什么样的信息,让学生学会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的收集。

如,进行“闲置自行车的调查、处理与再利用”的课题研究,需要孩子们完成以下的信息收集任务:

A调查闲置自行车的数量:

(1)西潞园小区分为四个里―― 一里、二里、三里、四里。招聘环保热心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参与调查,并认真记录。

(2)汇总调查结果,统计西潞园小区闲置自行车的数量。

B负责收集闲置自行车处理与再利用的好办法。

又如,“教材循环使用小调查”研究课程需要孩子们完成以下信息的收集任务:

调查现有的《小公民》、《信息技术》、《科学》等教材的循环使用情况,如回收的数量、使用及保管情况、学生的意见及做法、老师的意见及做法、家长的意见及做法,使孩子们的信息搜集有的放矢,不走弯路。

三、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收集完信息以后,教师就会发现,在学生的信息中,会有很多重复的、与活动无关的、不完整的,甚至是错误的信息。这样的信息会给活动带来不少的麻烦。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这对小课题活动非常重要。那么,教师该怎么指导学生进行信息的分析和处理呢?

1.与同伴进行交流,完成资源共享

一个人的能力有限,所收集到的信息也很有限。在分析和处理信息的时候,教师要积极创设交流、合作的氛围,让学生进行资源共享,要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通过各种形式与同学进行交流,得到新的收获。

例如,“唤醒沉睡的伙伴”的研究课题中,怎样才能给那些闲置不用的书籍、玩具、学具找到新的朋友,唤醒沉睡的伙伴?经过大家的交流,同学们找到许多方法:

(1)书籍经紫外线消毒灯消毒后,送给学校各年级,丰富各年级的图书柜;送给地区图书馆,让更多的人看到;捐给贫困山区的小朋友,拓宽他们的知识储备。

(2)将闲置的玩具进行清洗,送给西潞园的幼儿园小朋友。

(3)定期建立跳蚤市场。

(4)好书换着看,玩具换着玩……

2.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与识别

分析的方法大致是这样的:

(1)相同的信息应立即采纳,这类信息的准确性较高。如在“探访室内的植物”中,学生可以了解家中(班里)常见的种植植物:哪些适合在室内种植,哪些不适合在室内种植?同学们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的信息,许多都大致相同,这样的信息不会有什么问题。

(2)不同的信息通过多方查找资料,认真分析,取权威性的意见。例如,网络上的信息有时候虚假性比较大,但报纸上、书籍上的信息,相对而言就会比较可信一些。即使同样是书上写的东西,不同的出版社,可信程度又会有所区别。

养生项目篇5

合川地处渝西北,紧邻主城区,三江贯全境,辐射南(充)广(安)遂(宁)。幅员面积2356平方公里,辖27镇、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50万,城区面积26.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9.5万。合川历史悠久,曾为巴国别都,公元前316年建县,公元556年置州,历为州郡治所。水资源极为丰富,有3条江,每年地表水径流量730多亿立方米。区位优势独特,境内212国道、襄渝铁路、遂渝快速铁路、渝合高速公路、武合高速公路等交通干道纵横交错,历来商贾云集,是重要交通枢纽和川东北物资集散地。有闻名中外的钓鱼城古战场遗址、风光秀丽的双龙湖、古韵独特的涞滩古镇和全国最大的禅宗石刻造像二佛寺。重庆直辖后,合川是正在建设中的国内大城市和重庆北部地区中心城市。

合川是一个农业大市,养猪业是合川农业经济中最有活力、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近年来,我市把大力发展生猪产业、建设生猪养殖小区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工作和促进农民增收一项重大举措来抓,加快生猪品种改良,着力推广PIC优良种猪,狠抓生猪规模化养殖和标准化生产,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大力推进重庆市生猪产业化百万工程,生猪产业为合川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2004年我市出栏商品肉猪120.7万头,同比增幅达7.8%,创产值近1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6.4%,占畜牧业产值81%,为农民人均创收达970元,人均增收达279元。现全市已发展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规模化猪场830余个,其中100头以上的PIC父母代种猪场120个;年饲养出栏商品猪100头以上的养猪场550个(其中1000头以上规模的35个,1万头以上规模的大型集约化猪场8个),建成了南办、合办、尖山、盐井、云门五个重点优质肉猪生产基地,为顺利推进优质肉猪标准化小区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做大做强生猪产业,我们将认真贯彻今天的会议精神,借鉴兄弟区(市)县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增添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和政策投入,规范小区管理,搞好服务,加快养殖小区建设步伐,从小区建设数量、质量上有更大突破,促进我市养猪生产由传统粗放分散的饲养方式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快速转变,推动生猪产业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方向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多情三江水,好客合川人。我们热忱欢迎各位领导和同仁们为合川生猪产业的发展和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建言献策,给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

养生项目篇6

 

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在质量方面的指挥和控制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养生旅游业跟生产制造业有所不同,其质量管理更具必要性也更为复杂,推行质量管理思想理论对于提高养生旅游项目开发质量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促进养生旅游业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

 

1.当前养生旅游项目开发的现状分析

 

养生旅游项目的开发是一个多环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力量的参与和配合,不管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旅游管理项目开发造成严重的危害。在养生旅游项目开发管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规划不当、盲目开发、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配套设施不健全、营销和宣传不当、管理混乱、过分强调经济效益等相关问题。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硬件条件薄弱。硬件条件是指开发养生旅游项目过程中运用的现代科技手段、方法、工具等以保证养生旅游资源能合理开发,由于科技条件薄弱,又强行开发,必然会造成相关问题。二是软件条件欠缺。开发者不能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尊重客观规律,没有良好的科学管理、服务意识给养生旅游项目的开发带来巨大危害。包括对养生旅游项目的规划、开发过程的控制、实施应用当中的管理等方面的危害。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并不是孤立的,从质量管理的角度看,都可以归结为缺乏质量管理意识。

 

2.质量管理的主要理论思想

 

质量管理的核心是以顾客为基础,质量意味着能够满足顾客的需要从而使顾客满意的那些产品特性。质量管理理论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前期质量计划、中期质量控制和后期质量改进。前期质量计划:包括设定质量目标,辨识顾客是谁,确定顾客的需要,开发应对顾客需要的产品特征,开发能够生产具有这种特征的产品的生产过程、过程控制措施等。中期质量控制:包括评估实际绩效,将实际绩效与质量目标对比,对差异采取措施。后期质量改进:包括提出改进的必要性,做好改进的基础工作,确定改进项目,建立项目小组,为小组提供资源、培训和激励,诊断原因、设想纠正措施,建立控制措施以巩固成果。

 

3.养生旅游项目开发中质量管理理论的应用

 

3.1养生旅游项目开发的前期质量计划

 

当进行养生旅游项目开发时,首先应该进行一个完整的前期质量计划,其中最主要的是应当充分理解养生游客的需要,可以按照如下计划。

 

3.1.1明确养生游客,充分理解养生游客的需求。对于养生旅游项目来说,不同的养生游客具有不同的需求特点,例如老年人和中年人的养生需求特点就不同,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养生理念也不尽相同。应在掌握养生游客的需求特点以及潜在需求的基础上开发相关的养生旅游项目产品。

 

3.1.2明确养生旅游项目的目标。制定养生旅游项目目标包含以下两个方面:(1)制定能满足养生游客需求的质量目标,并以最低成本来实现。这是保证养生旅游项目能够获得成功的关键。(2)制定养生旅游项目的成本目标。养生旅游项目的开发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承担着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责任。

 

3.1.3对养生旅游项目实施阶段的计划。对实施阶段进行划分,明确阶段目标、负责人等。对于养生旅游项目中的设施建设主要有基础设施建设、接待设施建设等方面。通常可以划分为如下阶段:立项、规划、设计、竣工等。对于养生旅游项目中的人员建设可以分为如下阶段:选定组织人员培训、强化服务意识等。

 

3.1.4确定中期质量控制措施和后期质量改进的预案。

 

3.1.5确定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主要程序。

 

3.2养生旅游项目开发的中期质量控制

 

对于养生旅游项目开发的中期质量控制主要是对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的质量控制。硬件方面的质量控制要按照制定的质量目标来展开,其控制措施为:选择控制对象,规定测量的标准和方法,建立具体建设过程的作业标准,测量对象的实际质量特性,通过对比找出与标准之间的差异,根据差异采取措施并监控其效果,硬件试用,评估,验收。对于软件方面的质量控制一般采取的措施为:项目管理人员的招募、选拔、任用,制定具体的管理行为操作规范,组织培训强化质量意识,工作测评及绩效考核,对比规范找出差异,寻找改进措施,激励或者重新招募新人。

 

3.3养生旅游项目开发的后期质量改进

 

3.3.1后期质量改进的因素获得

 

质量改进因素在养生旅游项目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项目开发过程中的质量方面信息。二是项目开发完成后养生游客满意度质量方面的信息。二者的具体获得如下:

 

第一、与养生旅游项目开发过程相联系的质量方面信息,比如硬件建设所需材质材料的质量、工期进度、计划图控制、资源的配置效率等方面。

 

第二,养生游客满意度方面的质量信息,项目开发完工对养生游客开放后,需对养生游客满意度进行调查,包括对目标游客和潜在游客的调查,对同类型竞争性养生旅游项目的调查。满意度的调查在内容上包括:养生游客对于养生旅游设施的满意度和养生游客对于养生旅游服务质量的满意度。

 

3.3.2后期质量改进的具体内容

 

养生旅游项目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在质量管理理论思想下的养生旅游项目开发方面的后期质量改进,必须在把握养生旅游项目开发自身特点的前提下进行后期质量改进工作,才会得到有效的改进结果。养生旅游项目开发后期质量改进工作应主要从以下内容着手:

 

(1)项目开发管理体系的改进与完善。项目完工对游客开放后,影响养生旅游质量和效率的主要原因就是管理体系,由于责任不明确、相互之间推诿、只注重形式、行政职能过高等原因造成管理上的纰漏,甚至给项目带来巨大威胁与损失。鉴于此,项目开发者应该积极探讨更适合养生旅游项目的管理体系,改进人员机制以及管理机制,促进养生旅游项目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2)服务体系的改进与完善。养生旅游的本质就是向养生游客提供良好的休闲舒适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服务就是养(下转第33页)(上接第93页)生旅游的核心产品。提高养生旅游服务质量是创造养生游客满意度,保证养生旅游客源的关键。

 

总之,质量管理理论的核心就是要以顾客为上帝,前期质量计划、中期质量控制和后期质量改进这三个方面对于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养生旅游项目日趋多样多变,并且具有时代性,但是质量管理在养生旅游项目开发中可以发挥作用的,其管理原则明确直接,可操作性强,对于提高养生旅游项目开发质量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养生项目篇7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针对本科生开展的旨在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是培养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径,目前已成为国内外普遍认同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

1 创新训练项目开展中出现的问题

我校自2012年开始大力宣传和鼓励学生申报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并积极地为学生创造条件。201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申报量到达新高,我校共获得自治区级项目135项,部级项目45项。作为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指导教师,通过实际指导项目的申报与实施,看到了项目开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在校大学生有一定创新意识与热情,然而科技素养不高,缺乏创新思维。我校作为面向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二本院校,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较薄弱、科研创新能力较欠缺,突出表现在:思考方式较单一,知识积累不足,缺乏知识链条。讨论问题时,脑海中没有相关知识的存储,只能被动地接受,因此发现别人的问题,并形成自己的有一定创新性的见解难度较大。

第二,学生的自我认知不足,“眼高手低”,知行反差较大。一方面,积极申报创新项目,在认识上表现出比较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在后续的行动上迟迟不能落实,特别是当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欠缺。

第三,教师对学生的科研训练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单一,力度不够。首先,学生的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大多是在本专业范围内展开为修满该专业所需学分,满足毕业与学位要求而设置的;缺乏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学生创新思维与技能提高的需求而开设的系列专门课程。其次,从教师指导的情况来看,对于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依托于专业课为主的教学过程,其间穿插专业发展新动态介绍,以引导学生进入学科前沿,及时把握专业动态,很难有足够的课时进行科研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科研的方法。

第四,学校的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有待于提升。虽然教务处、学院等相关部门在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申报过程中,加强宣传,广泛动员,使得我校本年度项目申报数量达到了新高。但是,创新训练项目的申报只是一个开端,学校的后续配套措施以及创新环境才是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可持续性的关键。而校园创新环境的建设以及创新氛围的营造又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部门之间紧密配合,形成系统的、长效的合力。目前,学校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各部门有效配合的长效机制。

创新训练项目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上述问题,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

鉴于上述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本文提出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与方法。

首先,扎实而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是进行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离开专业知识这个基础去空谈创新能力的发展,无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一方面,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要。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切实抓好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并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其培养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本学科前沿的最新研究信息、动态及成果有机地引进课堂,从而让学生了解本学科前沿研究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二,科研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要循序渐进,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学校可以开设一些科研原理和方法的课程,开展一些研究型的讨论课和实验课,要求学生完成具有科研性质的作业、实习、生产、论文等,使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抽象的理论应用到实际中,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并提高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另外,交叉学科知识也是创新能力培养所必需的,因此,学校应该增加选修课比重,允许学生跨校、跨系、跨学科选修课程,使学生依托一个专业,着眼于综合性较强的跨学科训练。

第三,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最重要的是鼓励其“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做科学研究,往往提出科学问题最难。为此,教师一方面应指导学生多看文献;要提出科学问题,就要到茫茫的文献大海里去泡,多阅读文献,多看别人怎么做,才能启发自己。另一方面,学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学术交流的校园环境,如:定期举行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和大学生科技报告会,出版大学生论文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只有掌握了扎实的科学理论,阅读了大量文献,并注重实践,经常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人,才不会轻易放过一个科学问题,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来。

最后,教师自身的提升以及在进行创新科研训练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至关重要。教师在指导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中,有机会更详细地了解学生的课程学习状态,进而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方法。此外,在指导过程中遇到不熟悉的专业知识,也要查资料学习,自己真正掌握吸收了,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交流和研讨也会促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提高。只有具有良好教学能力、科研经验的教师,才能够将科研经验和知识技能在指导创新训练项目的过程中传授给学生,更好的引领学生完成任务,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结语

创新的本质是创造性的劳动。对于大学生而言,创新能力既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更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转换。在大学生中进行创新训练项目,鼓励大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任重而道远。只有不断改进创新训练中所遇到的问题,建立学生、教师、学校与社会的互动机制,共同努力,才能使创新训练项目与创新能力培养相得益彰,实现高等学校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郝渊晓,周美莉,等.大学生科研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之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29(6):626-628.

[2]张鹏,于兰,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91(3):50-53.

[3]吴丽丽,安丽佩.关于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认识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35(8):55-56.

养生项目篇8

【论文摘要】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本文通过对职业行动能力的阐述与项目教学法特点的介绍,使人们认识到项目教学法在培养学生职业行动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

项目教学法是在职业教育中被普遍推崇和认可的一种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它是指在一个教学过程的某一个阶段为完成一个教学目标而开展的一项具体的活动,通常在一个比较集中的时间(如项目周)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由不同的教师带队,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如完成一个程序的开发与设计或一件产品的加工与制作。项目教学法的特点是从项目计划的制定、项目的实施到项目的验收与评估都是以学生作为主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完成与专业相关的具体工作任务,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地不参与,但是在此之前的相关知识要传授给学生,教师只是给出一个题目和一个框架,剩余的都由学生自己来做,当学生发生意见分歧时,教师很少进行干预和裁决,而是多给学生一些鼓励,相信学生完全可能比老师做得好。如果我们将项目教学法的理念与方法从专业领域推广开来,为学生设计出跨专业的项目任务,鼓励学生从实验室走向社会,并且由不同专业与部门的教师组成教师指导团队对学生进行指导,则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同时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既我们所说的职业行动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行动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有目的的,按照专业要求和一定方法独立解决任务和问题并评价结果的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教育的任务不但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因为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具有跨专业性,是一种隐性的能力,学生不可能从教师的讲授中获得,更不能通过考试的方式来评价一个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必须通过具体的工作来获得,通过工作结果、特别是工作过程来评价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以往所进行的专业领域的项目教学过程中,项目团队成员只局限于同专业、同年级、甚至是同班级的同学,指导教师为单一的专业课教师,项目也往往局限于在实验室进行,因此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往往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在学校的实际工作有许多跨专业、需要多部门配合的综合性的工作任务,这些工作任务有些已经交给学生来完成了,并且已经收到了一些良好的效果,只是教师没有指导学生严格地按照项目教学法的步骤要求来进行,教师也没有清楚地认识到通过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教师没有完整、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指导,计划不够严密细致,项目实施过程中缺少有效地控制,活动结束后也没有进行有效地评价,教师往往干预的过多。最终是为了工作而工作,没有完全达到培养锻炼学生的目的。因此为了使项目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行动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要对项目教学法重新认识、熟练运用项目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一个完整的项目教学的流程分为以下步骤:

1 设计项目主题

就是要为项目制定一个主题,项目的发起可以来自学生或者是教师,也可以来自学校的外部环境。重要的是,要设置一个与生活环境相关的题目或专业问题,要围绕培养学生能力来策划项目的主题,如组织营销专业的学生开展一次校园促销活动等,同时要能够充分调动起所有学生的兴趣。教师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介绍项目的目标与背景。和学生一起商讨项目的可实施性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可能涉及到的学校相关部门及校外相关单位,设计出大致草图或粗略方案。在这一阶段可以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收集各种想法和主意。

2 设定目标和计划

这一步完全可以由学生独立进行,教师进行监督和必要的指导。通过制定目标,明确不同的兴趣,确定子题目和任务,确定预期成果。必须注意现实的条件限制(例如资金投入,学校领导机构及相关部门的认可,专业教师设置以及该项目的某些环节是否会触犯有关的制度或法规)。

3 项目实施

在这一步,主要是进行具体的工作。学生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如个体工作,小组工作等)实施有计划的工作,老师作为咨询员和矛盾协调员的身份参与。它是一个开放式的,让学生亲自参与的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在此过程中,理论、实践和社会学习融合成为一体。

4 项目评估

项目评估是为了检验项目的成果,为今后的项目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在项目反思阶段,要对参与者的经验和进展过程进行讨论,项目反思是评估必不可少的要素,它由参与者自主进行,教师可以辅助性地指导。

5 成果报告

项目教学法要有明确的项目结果报告会,所有参与者都有机会介绍自己的工作成果并进行讨论。通过结果报告会中学生的项目结果演示对学生的工作进行肯定或批评。项目教学非常注重成果汇报,项目是如何计划、如何实施、结果如何,遇到哪些问题等都要进行详细的准备和汇报,汇报时可以邀请相关部门的领导、老师及其项目以外的同学参加,汇报之后还要进行答辩、回答各种提问。

养生项目篇9

关键词:CDIO;土木工程材料;创新实践;团队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059-02

当前,我国工程教育的主要弊端,就是人才培养轻实践、轻能力和轻创新,忽视团队协作精神。如何构建基于工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新体系和新模式,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方向和目标。CDIO模式实现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土木工程材料》教学中探索CDIO模式与改革,就是要适应国际工程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思想的发展,通过以团队合作的项目形式,从构思、方案设计、试验运行、成果展示,进而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协调和统一,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以项目为牵引和主线,建立课程教学新体系

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构建课程教学内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涉及内容广,各章节之间逻辑关系不很严密,为此,首先对理论教学进行改革。改革的思路和出发点就是以项目为牵引和主线,整合课程体系结构,通过构建“公路路面结构层材料设计”项目组织理论教学的授课内容和结构安排。课程教学围绕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组成设计、水泥混凝土组成设计、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三大模块进行,将土木工程材料基础知识贯穿其中,使学生在掌握土木工程材料基础知识的同时,明确材料之间的联系,了解了材料在工程中的作用。同时从社会环境和工程环境出发,引导学生了解绿色建材,即资源、能源消耗低,对环境、对人身友好无害,可以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以及高性能材料等,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工程能力培养

CDIO专业计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为学生提供基于项目的动手机会,提供设计――实现的实践场所非常重要。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制定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大纲,在课程教学环节中安排了两周课程实践周和一周项目实践周。“基于CDIO模式下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在2011年被列为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我校在2010级道路桥梁与渡河专业遴选了两个卓越工程师试点班,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结合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在试点班实施。该试点班的课程实践周分别于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的第十一周、第十五周,项目实施周于第十九周以集中训练的模式进行,集中训练的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模拟工程实际的实践场所。

三、CDIO理念贯穿始终,四阶段实现教学目标

基于CDIO模式的“土木工程材料”的课程教学改革目标,既包括专业知识要求,又强调能力提升要求:即要求学生在学习实践土木工程材料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训练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选择、评估、设计和开发土木工程材料的能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CDIO理念贯穿其中,通过以下四阶段具体实施。

第一阶段为“C”(构思)阶段,在理论教学和课程实践周进行过程中,以项目为牵引,引导学生以团队的形式构思一项研发项目。学生在理论课学习和实践周试验的过程中,根据资源优化进行了自由组合,组建了四个实践创新团队。每个团队对所选的项目进行总体构思,分别确定了项目的方向为水泥混凝土和沥青混合料。

第二阶段为“D”(设计)阶段,要求学生在各团队确定的项目内容和方向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参考文献和团队内讨论,确定设计方案。四个团队分别构思设计了(1)C60混凝土的配制与抗渗性研究;(2)泵送混凝土坍落度经时损失研究;(3)掺加氧化铁的彩色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4)大空隙沥青混合料抗冻性研究四个项目。在构思和设计阶段,每个学生都表现出积极参与、积极思考、积极专研的学习态度,多次进行讨论,并且邀请专业老师参与研讨,给予学术上的指导。方案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的基本思路、材料的基本性能、配合比设计、实验方法,以及预期达到的目标。以“掺加氧化铁的彩色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团队为例,学生主动邀请建筑学专业的老师给予色彩上的指导,最终确定项目预期达到的目标:(1)通过试验确定等同于国际标准色卡(CMYK)色彩体系中(C0/M0-100/Y20/B0-100)范围内两种颜色的氧化铁适宜掺量;(2)通过试验确定满足路用要求的上述两种颜色的彩色沥青混合料配合比,供缓解行车疲劳、美化环境使用。

第三阶段为“I”(实施)阶段,理论课程和课程实践结束后,学生利用一周的项目实践周对构思和设计的项目进行实施。根据方案中设计的实验方法,各团队获得相应的试验数据,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改进和创新。

第四阶段为“O”(运行)阶段,各团队将实验过程中获得的实验结果进行内部讨论、研究,团队之间交流,确定原来构思中的缺陷,进一步修改后再设计、实践、运作其项目,最后对完成的研发项目成果进行展示。指导教师参与整个过程。学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难题,以及一次一次的失败,学生在这些困难和失败面前没有放弃,而更加激发了挑战的激情和勇气,通过查阅文献、研讨、交流,再设计、再实践,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改革试点的两个班级中,通过土木工程材料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对土木工程设计及试验的兴趣,上面四个团队构思的创新项目都被列入2012年黑龙江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并批准立项,其中“大空隙沥青混合料抗冻性研究”和“掺加氧化铁的彩色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被批准为2012年地方高校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基于CDIO模式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通过团队工作和交流,提高学生人际协作沟通和交往能力;最终实现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试点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使学生毕业后成为有能力、善协作、敢担当、争卓越的新一代工程师,能够应用所学知识为社会和人类做贡献。

参考文献:

[1]Edward F.Crawley,Johan Malmqvist,S?ren?stlund,Doris R.Brodeur.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4-48

养生项目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项目分工制;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181-02

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是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则是学习的最核心环节。大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学习,其中最重要的是本科生的学习[1]。陆根书、韦娜从学生的视角研究教师教学观与学生学习风格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教学观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信息传递的教学观和促进学习的教学观,进而会对学生的学习风格产生显著的影响,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2]。而对于目前的高校教师来说,大多只是起到一个传授理论知识的作用。教师的作用不应该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去激发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将枯燥的、空洞的、抽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复杂的实践中来,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一、对于当前大学生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探究

1.就业难凸显实践能力的不足。现在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反映就业难,越来越多的企业反映毕业生到岗后难于胜任相应的岗位要求,这些都表明高校大学生的培养出现了问题。通过深究背后隐藏的原因,不难发现,毕业大学生无法胜任岗位的要求,主要是因为缺乏相应的能力和相应的担当。能力的缺乏表现在:由于现实的情况永远比课本上所学的复杂,所以当一个缺乏实践的学生去面对一个全新的、复杂的环境和问题时,就会显得茫然不知所措。而且光有理论,不懂实际运用的学生也无法做到很好地履行岗位的职责。再加上,问题是不断出现的,遇到新的问题,怎样去解决它,这也是一种能力,如果大学期间,没有进行相关的思维训练,也会导致无法胜任工作。担当的缺失表现为遇到问题首先想到如何逃避,而不是如何解决,不会主动承担。而当今企业需要的正是那些实践能力强,善于思考,能分工协作,并具有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人才。这些恰恰是高校培养模式中不足的方面。

2.不合群折射出协作意识的缺失。现在的大学生,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特立独行,他们往往被贴上有个性的标签。学生普遍缺乏团队意识[3],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与高校的培养模式也是分不开的。大学四年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是主体,这种授课方式是不正确的,正确的教育方式应该是学生是主体,老师围绕着学生来讲,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来进行回答。当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对于学习,主动性是缺失的,放在生活中,就是不合群,不会主动与人交流。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后,完成任务缺乏协作意识,没有明确地分工,不能很好地树立责任意识。只有在明确自身责任的基础上,再去协同完成,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二、基于实践项目分工制的大学生培养模式简述

基于实践项目分工制的大学生培养模式,概括来说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包括校内实践主要是学校社团活动、科技立项、各种竞赛活动以及毕业设计等等,校外实践主要是指企业实习,并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协作,既培养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树立了责任意识和协作意识,还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成为满足时代要求的复合型全面人才。基本流程如下:

三、基于实践项目分工制的大学生培养模式步骤

1.理论课和实践课同时开设。由于大学第一学年在整个大学生涯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4]。所以在第一学年中,就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实践的重要性,理论课与实践课应当同时开设,同时进行考核,因为仅仅从理论课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评定学生学习的好坏是不全面的,对本科生的学习质量也是无法衡量的,理论知识是学习的一个方面,实践是学习的另一个方面,两个方面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缺一不可。

基于项目的创新实践最能促进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这些实践类项目不仅最能促进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而且能够促进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全方位的发展。学生在实践中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得到认可时,会大大地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并能从实践项目完成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研究发现[5],经过项目实践的学生,其认知系统、个性系统和行为系统都明显优于未参与项目的学生,这些学生无论在校内还是面向社会都能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2.适当加大对本科生实践项目的资金支持。学校应该加大对本科生实践项目的资金支持。这些实践和项目对于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都非常有益。不论是在校内的项目中还是校外的实践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际的参与,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又教会了他们处理事情的方式和方法。

3.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管理体系。要对这些活动进行正确有效地监督和管理,通过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体系和完善的奖励机制,使这些实践活动顺利进行下去。对于校内项目的立项、中期检查和结项工作要落到实处,用一整套的制度来约束和激励大学生的校内实践;对于校外的实践,应当采取老师指导,学生分工的方式,让学生更好更快地学到知识。而当前本科生实践能力差已经成为束缚本科生成才的重要因素,学校应该同企业合作,使学生在边学的过程中边实践,将课堂上所学的空洞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构建校内外人才培养基地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体系。

4.实践项目采取分工方式,落实责任制。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明确的分工,就不会达到良好的效果,只有在分工的基础上进行协作,才能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对于实践的积极性,并能最大程度完成实践。不论是校内还是校外的实践,都应当培养学生明确分工的意识,这是实践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保证。现在的高校学生,大多缺乏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没有明确规定的事情能不做就不做。为了避免这种心理,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时,首先明确各个学生相应的职责,落实责任制。

5.让教师最大程度的将实践意识融入教学。学生的成才与自我的努力分不开,与教师的教学也分不开。努力上进的学生加上善于引导的老师,这样的结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要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光有学生的努力是不够的,学校、老师的参与同样至关重要。只有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才会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运用所学解决实际的问题,才能真正地将一门学问掌握起来。

四、结语

为了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应当在政府的支持下,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注重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培养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基于实践项目分工制的大学生培养模式可以较大程度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以及责任意识,对当前培养模式的不足进行较好地弥补,能够为大学生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杨强,易娟,叶宝娟.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生学习过程规律分析[J].中国高教究,2012,(02):100-103.

[2]陆根书,韦娜.大学教师教学观与大学生学习风格的相关研究[J].教学研究,2010,(1):1-12.

[3]丁敬芝.将德国名校教学手段引入中国课堂[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2):132-135.

[4]杨强.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生学习过程规律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2,(08):25-28.

[5]赵晖.基于项目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26):184-185.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Practical Project Division of Labor

FAN Jian-xin1,WANG Yong2

(1.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ollege of Hehai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74,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