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误区十篇

时间:2023-03-27 12:15:36

养生误区

养生误区篇1

1 秋冬季节,人人都应多吃萝卜。

澄清:萝卜虽好,但不能乱吃,有些人不宜吃萝卜。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很多人受这句俗语的影响,在秋冬季节特别喜欢拿萝卜烧菜或炖汤。其实这句话并不全对,萝卜虽然营养丰富,用途繁多,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食用。

因为萝卜性凉,入脾、胃经。体质偏寒、脾胃虚寒、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的人不宜多食。单纯甲状腺肿、先兆流产、子宫脱垂等患者忌食萝卜。萝卜严禁与橘子同食,因同时食用易患甲状腺肿大。脾胃虚寒的人,用萝卜进行食补会越补越虚。体质天生偏寒的人(比如手指甲上没有半月形或者半月形很少的人)多食萝卜会造成气血不足。

此外,因萝卜有消食、破气等功效,服用人参等滋补类中药时,吃萝卜会降低补药的效果使其失去补益的作用而达不到治疗目的,所以吃中药期间也不宜吃萝卜。

2 秋天多吃蜂蜜,不论生熟。

澄清:秋天吃蜂蜜要特别注意,别吃到生蜂蜜,否则易中毒。

很多养生的书刊提倡秋天多吃蜂蜜,蜂蜜确实有促进消化吸收,增进食欲,镇静安眠,提高机体抵抗力等积极作用。但是在秋冬季节,吃生蜂蜜容易中毒。

这是因为秋后的植物花粉很多都有毒,这个季节采制的蜂蜜多含有有毒物质――生物碱,因此直接食用现采现卖的生蜂蜜容易中毒,出现头晕头疼、恶心呕吐、腹泻腹痛、气喘、皮肤过敏等症状,还会影响精神与情绪,影响睡眠等。

一些平常称之为山花蜜,野花蜜、杂花蜜、百花蜜、土蜂蜜的各种混合蜜,有的就包含有毒的生蜂蜜。所以在购买时,需要了解蜂蜜的产地与采收季节,以免误食中毒。食用时要先熬开成熟蜜,尤其是老年人和婴幼儿,胃肠功能较弱,肝脏解毒能力差,更不宜食用生蜂蜜。

3 秋天要多进补,贴秋膘。

澄清:秋季要以润燥为主。慎贴秋膘。

养生误区篇2

夏天昼长夜短,暑气灼人,养生保健尤其重要。然而,许多人习以为常的保健方法实际上是不科学的。下面介绍的这些夏季保健的误区,对人们的夏季保健颇有裨益。

误区1:大量出汗有益健康

夏天出汗一方面可蒸发散热,维持体温的恒定;另一方面可排出多种有害的代谢废物,如乳酸、碳酸、肌酐、尿素以及细菌的毒素等。所以在暑天只要能出些汗,小便通利,就不大会得病。若无汗少尿,常为暑病先兆。老年人汗腺萎缩,所以容易得暑病。

那么,为什么出汗多了又不好呢?原因是蒸发散热的效果以少量出汗为最佳;若是汗珠大滴流淌,其散热效果反而不佳,徒然损伤津液和元气。因为大量出汗可以丢失许多有用物质,导致机体缺钾、钠。据测定,汗液中还含有锌、铜、铬、钼、钴、碘等多种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和其他活性物质,所以楚汉过多会导致脱水体虚。另外,大量出汗可使血液浓缩,血黏度增高,对动脉硬化者有诱发血栓和心肌梗死的危险。因此,在酷暑盛夏出汗较多时,要随时补充水分和盐分。平日三餐应多喝些菜汤,多吃些含水分多又富含维生素和钾盐的水果、蔬菜,如西瓜、黄瓜、菠菜、丝瓜等。

误区2:运动后大量喝水

暑天运动必然会大量出汗。如果运动时间稍长,人体失水较多,必然会感到口干舌燥。有的人运动后便大量饮水,一是觉得痛快,二是觉得大量饮水才能尽快补充身体需要,使体液平衡。实际上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人在运动时,体内大量血液存留在四肢肌肉中。如果运动后马上大量饮水,势必会使胃肠道部分血管急剧收缩,吸收能力减弱,且使人感到胃部沉重闷胀,妨碍膈肌的活动,影响正常的呼吸。因此,夏日运动后应适量补充点水,特别是盐水,不要快速大量饮水。

误区3:赤膊凉快

闷热的三伏天,有些人总喜欢光着脊梁,以为这样凉快,其实未必如此。从生理角度分析,人的体温调节不仅靠皮肤蒸发,而且还靠皮肤辐射等。据测定,在气温18~28摄氏度的环境里,人体体温的70%靠皮肤辐射、对流和传导散热;气温达到35摄氏度时,体温主要靠皮肤蒸发散热;当气温继续升高时,皮肤不但不能通过辐射方式散热,还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所以,如果这时赤膊,就容易吸收热量,非但不凉快,反而会感到更加闷热。

误区4:夏夜不宜晚睡

有人认为夏季后半夜气温下降再睡而第二天晚起可更好地休息。但按人体“生物钟”的规律,睡眠的最佳时间是22~23时,早晨7:30左右是生物钟的“高潮”,此时起床精神最好。因此,夏季仍应按时起居。

养生误区篇3

食物按酸碱性可分为两大类。含有磷、氯、硫元素较多的食物,如鱼、肉、蛋、糖、花生、啤酒等属酸性食物;含钾、钠、钙、镁元素较多的食物,如蔬菜、水果、豆类、茶等属碱性食物。偏食酸性食物可以引起酸中毒,即血液酸性化,结果易使劳累后的人更加疲劳,抵抗力降低,引病袭入。因此,劳累后不宜食大鱼、大肉。

2.新婚夫妇可以可乐代酒:

许多新婚夫妻知道喝酒对生育不利,常用可乐代酒。其实,想要生孩子的夫妇也不宜多喝可乐。因大多数可乐型饮料都含有咖啡因,具有很强的刺激性。男子饮用可乐型饮料,咖啡因会直接伤害,影响男子的生育能力;女子怀孕后饮用可乐型饮料,咖啡因在体内很容易通过胎盘的吸收而进入胎儿体内,不仅会影响胎儿的骨骼发育,还可能危及胎儿的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会使胎儿致畸形或患先天性疾病。

3.把胎盘当营养至宝:

一些人,通过各种渠道到产院索取产妇的胎盘,烹调后给体弱的家人食用,有些人甚至出高价购买胎盘,想通过吃它强身健体。其实,从医学角度,食用胎盘会造成体内雌激素过量摄入,引起体内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尤其是易造成男性、儿童、老人及男性障碍患者第二性征不明显或障碍加重。从营养学角度,盲目食用人胎盘是极不安全的行为,胎盘中含有的营养成分并不神秘,它同一些动物胎盘的成分大同小异,而且很容易通过它传染产妇所患的疾病。例如肝病毒在烹调过程中,很容易感染烹饪者,加工食物所用的刀、碗、盘等也很容易被污染。对于食用者来说,被传染的可能性就会更大。另外,像艾滋病、梅毒等凶险的传染病,也可能通过胎盘悄然向滥用者偷袭。所以,那些盲目食用胎盘的人,请慎之又慎。

4.中年人要吃夜宵:

日本学者对35~45岁年龄组的人的饮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在胃癌患者中,有吃夜宵习惯者占63.84%;而同年龄组的健康人中,有吃夜宵习惯者比例较小。吃夜宵为何容易引发胃癌呢?一是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寿命很短,约2~3天就要更新再生一次。而这一再生修复过程,一般是在夜间胃肠道休息时进行的,如果经常在夜间进餐,胃肠道得不到必要的休息,黏膜的修复也就不能顺利进行。二是夜间睡眠时,吃的夜宵长时间停滞在胃中,可促进胃液的大量分泌,对胃黏膜造成刺激,久而久之,导致胃黏膜糜烂、溃疡、抵抗力减弱,如果食物中含致癌物质,更易对胃黏膜造成不良影响,进而导致胃癌。常吃夜宵不仅易诱发胃癌,还容易引起肥胖、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等多种疾病,所以中年人不宜吃夜宵。另外,晚餐的食量也应适当控制,饭量以七八分饱为宜。实验证明,限制晚餐食量,能减少许多中老年期常见病的发生率,如糖尿病、高血压、白内障、肾功能衰弱、免疫系统和胃肠道癌症。

5.水果最好榨汁喝:

现在许多家庭购置了榨汁机,有的家庭吃水果基本是榨汁吃,认为这样方便省事。其实,除了某些病人或牙不好的老年人外,水果最好不要榨汁喝。只喝水果汁,减少了人体对纤维素的摄取。以果胶为代表的水溶性纤维,有预防和减少糖尿病、心血管疾患的保健功效;而水不溶性纤维,则更多地用于防止胃肠系统的病变。水不溶性纤维具有刺激肠道蠕动和促进排便的作用,食物纤维能影响大肠细菌的活动,使大肠内胆酸生成量减少,并能稀释肠内的有毒物质,减少致癌物与肠黏膜的接触时间,因而可预防肠道癌变。此外,食物纤维还可影响血糖水平,减少糖尿病患者对药物的依赖性,并有防止热量过剩、控制肥胖的作用,还可以预防胆结石、降低血脂的功效。水果榨汁喝对儿童健康不利,易造成儿童牙齿缺乏锻炼,面部的皮肤肌肉力量变弱,眼球的调节机能减弱。另外,长期咀嚼无力,下颚会变得不发达,牙齿排列不整齐,上下牙齿咬合错位。孩子乳牙出全后应吃些富含纤维、有一定硬度的水果,以增加孩子的咀嚼力,通过咀嚼动作牵动面肌及眼肌运动,加速血液循环,促进牙床、颌骨与面骨的发育,既健康又美容。

6.把吃水果当正餐:

现在,有些怕胖的女士,中午只吃个苹果或橙子,喝杯饮料,就算正餐了。有的肥胖女士想更快减轻体重,在一天的食谱中,除吃些水果外,不吃其它食物,特别是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这是不正确的。营养学家指出,大部分水果含蛋白质、铁、铜和维生素B12较少,长期只吃水果虽然会减轻体重,但容易导致贫血。营养专家提醒正在减肥的女性朋友,人只有获得全面营养,才能有效地维护健康。节食减肥不能以水果当正餐,应适当补充蛋白质和含铁、铜的食物,适当吃些大豆、蛋类、乳类、鱼类及瘦肉类食物。

7.骨质增生患者不需要补钙:

众所周知,老年人缺钙常表现为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肩周炎等,但常常忽视了骨质增生也是缺钙的表现。医学研究证明,老年人当钙摄入不足时,不仅甲状旁腺分泌过剩,降钙素分泌也明显增加。前者促进破骨,后者促进成骨,这正是老年人骨质疏松和骨质增生并存的原因。骨质增生不过是机体对骨质疏松的一种代偿反应。因此,患骨质增生的老年朋友也应积极补钙。营养学家推荐喝牛奶是一种简易有效的补钙方法。每100毫升牛奶含钙高达125毫克之多。坚持每天喝1~2杯牛奶。同时多吃含钙较多的食物,如猪骨头、乳制品、豆制品、虾皮、蛋类、鱼类、绿叶蔬菜等。同时要多晒太阳。必要时可口服钙剂。

8.儿童不能吃零食:

有的家长往往把吃零食归于不良饮食习惯,一点不给孩子吃零食。有的家长却一味满足孩子的口味,要什么给什么,这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其实,适当地给孩子吃零食是有益的。调查发现,儿童从零食中获得的热量达到总热量的20%,获得的维生素占总摄食量的15%。获得矿物质占20%,铁质占15%。这表明,吃零食是儿童获得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的途径之一。吃零食时,由于细嚼慢咽,可以促进唾液分泌,有利于帮助消化;有的儿童正餐吃得太少,饥饿时吃些糖果、饼干或饮料,可避免诱发低血糖、胃炎、胃溃疡等疾病;适当吃些零食,特别是果类食品,咀嚼对牙齿是一种锻炼,并能使牙齿自洁,可减少牙周病、蛀牙、牙菌斑等的发生率。咀嚼还可使面部肌肉活动增强,进而加快头部血液循环,增加大脑血流量,使脑细胞获得更充分的氧气和养分;有的儿童进食的主、副食中营养素往往并不全面,零食起到拾遗补漏作用;吃零食还有食疗作用,如品尝话梅、陈皮,能开胃顺气,消除食积。

当然,零食不能取代主食,应在量上加以限制,在品种上进行选择,有些零食不宜给孩子多吃,如爆米花、油条、麻花、可乐、汽水、熏烤小食品、油炸小食品。要注意吃零食前先洗手,吃完后刷牙或漱口。吃零食不能影响正常的食欲和饭量,主、副食永远是人类营养素的主要来源。

9.老年人饮食越清淡越好:

生活中,人们常说“老年人饮食宜清淡。”于是有些老年人干脆说:″那我们吃素好了。″其实,这是走向极端,进入另一个误区。从医学角度讲,并非所有人都适宜长期吃素,患某些疾病及体质弱的老年人不适宜长期吃素。不少吃素的老人常出现消瘦或虚胖,并伴有全身乏力、肢体疼痛、情绪低落等症状,到医院就诊,又查不出什么大的疾病,其实这是营养不良所致。有资料显示,国内有人对终生清淡素食的645名寺庙和尚体检发现,有45.6%的和尚患有慢性疾病,其中34.3%的慢性疾病与长期营养不良有关。

10.饮酒的四个误区

饮酒治腰痛:有些老年人患腰痛,常用饮酒治疗疼痛。近来,有关专家认为,饮酒不可能治好腰痛。有些腰痛患者通过饮酒来减轻腰痛,虽然临时有止痛的效果,但这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年人由于内脏功能退化,肝功能减退,所以对酒精耐受性势必降低。如果把饮酒作为治疗老年人腰痛的手段,天天饮酒,就有可能因饮酒多而对肝脏造成新的损害。因此这种“饮酒治腰痛”并不十分可取。

饮酒能助眠:有人认为,睡前饮酒可助眠。其实这种做法十分有害。因为,饮酒虽暂时抑制大脑中枢系统活动,使人加快入眠,然而酒后引起的睡眠与正常生理性入睡完全不同,酒后入睡其大脑活动并未休息,甚至比不睡时还要活跃得多,因而,在酒后醒来的人常会感到头昏、脑胀、头痛等不适。经常夜饮入睡,还可能导致酒精中毒性精神病、神经炎及肝脏疾病等。另外,睡前饮酒还最易致“胃不和”,所谓“胃不和则夜不安”,这不仅影响胃肠消化功能,还必然影响睡眠质量,使人休息不好,致使精神不振,久而久之,对人体会造成诸多危害。夜晚饮酒入睡后,代谢减慢,肝解毒功能也相对减弱,酒中的有害物质(甲醇、杂醇油、氰化物及铅等)更容易积蓄,故对健康极为不利。所以,失眠者切莫以饮酒助眠。

饮酒能消愁:借酒消愁,从情绪上可得到暂时的宽解。但饮酒后,平时被压抑的潜藏在内心的情绪就可能显露出来,陷入一种原始的情绪状态之中,出现狂喜、暴怒、悲痛、绝望等表现。这时,他们很容易被区区小事而激怒或痛哭流涕。正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当饮酒不能自制,导致酒依赖者必将坠入疾病的深渊。酒精依赖者嗜酒如命,性格上逐渐发生了变化,如工作不负责任,自尊心丧失,自私自利,好自我吹嘘等。

饮酒能:

起初饮酒后可亢进,但此时往往缺乏温情,行为鲁莽,使妻子感受到憎恶。妻子若对酒醉丈夫的要求略微地表示勉强,就会招来一场醋海风波。醉汉那无法遏制的、毫无自省的愤怒、怀疑、嫉妒会一起发泄出来,演出一场不顾后果的野蛮剧。另外,长期饮酒造成慢性酒精中毒时,往往是减退的。

养生误区篇4

这些天,爷爷奶奶和何芳一家住在一起。为此,妈妈在做饭的时候很用心,比如说饭菜都做得很软,肉类荤菜都是用炖的,妈妈说,因为老人家牙不好,吃不了硬的东西,炖的东西比较软一点。可是,何芳还发现,原来家里经常吃的鸡蛋最近也很少吃了,这又是为什么呢?妈妈告诉她,因为老人家不适合吃鸡蛋。

李大夫坐堂:

鸡蛋的营养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等,对于体质虚弱的人,鸡蛋是一种很不错的补品,但为什么会出现老年人不宜吃蛋的说法呢?

老年人不宜吃蛋这种观点的主要理由是:因为鸡蛋中含有较高的胆固醇,常吃鸡蛋会引起血脂增高,导致动脉硬化。但外国医学专家所做的一个实验,却可以有力地驳倒这种观点。在这个实验中,对象是一群60~80岁的老年人,他们中的有些人已经患有大动脉硬化、高血压。实验过程中,这群老人每天都要吃上两个鸡蛋,三个月后检查发现,他们的胆固醇和血脂并没有升高。可见,适量吃蛋并不会增加胆固醇。原来鸡蛋中的胆固醇和蛋白质会结合形成三种脂蛋白,前两种会沉积在血管壁上,但后一种却有清除胆固醇的作用。可见,鸡蛋内的胆固醇本身会相互抵消,适量食用并不会对食者身体产生危害。

鸡蛋非但不会对老年人的身体产生伤害,还有益处。姑且不说丰富的蛋白质对人体的功效,就连被老年人视为健康克星的蛋黄,也是大有裨益的。蛋黄中含有卵磷脂,被医学家称为老年痴呆的克星,可以改善记忆,延缓智力衰退。根据卵磷脂的乳化作用,美国营养学家和医学人员发现鸡蛋在防止动脉硬化方面效果不错。卵磷脂还可以促进肝细胞再生,提高人体血浆蛋白量,增强机体的代谢功能和免疫功能。蛋黄中虽然还含有脂肪,但都已乳化状态在蛋黄中,人体对其的消化吸收都很容易。

鸡蛋还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维生素B2,可以防癌,因为它可以将人体内的致癌物质氧化分解掉。微量元素锌、硒同样可以起到防癌的作用。总而言之,鸡蛋的营养丰富和功效多多,不吃鸡蛋就等于丢弃了一座“理想的营养库”,实在可惜。

喝汤养生的三大误区

误区一:汤泡饭

我们咀嚼食物,不但要将食物嚼碎后便于咽下,更重要的是要由唾液把食物湿润,而唾液是不断咀嚼食物产生的,唾液中有许多消化酶,能帮助消化和吸收,对健康十分有益。而汤泡饭由于将饭泡软了,就算不咀嚼也不会影响吞咽,所以吃进去的食物往往还没经过唾液的消化过程就进入胃了,这就给胃的消化增加了负担,日子一久,就容易导致胃部不适。

误区二:喝汤去“渣”

有人做过试验,用鱼、鸡、牛肉等不同含高蛋白质原料的食品煮6小时后,看上去汤已很浓,但蛋白质的溶出率只有6%~15%,还有85%以上的蛋白质仍留在“渣”中。也就是说,无论煲汤的时间有多长,肉类的营养也不能完成溶解在汤里。所以喝汤后还要吃适量的肉。

养生误区篇5

关键词 小学生 性格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2-0115-02

一个人的个性培养与“德、智、体、美、劳”等互相渗透。就小学生而言,由于成长环境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性格和独特的个人“心理”。因此,在新的课改条件下,我们要让学生融入社会,就需要探究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性格问题。

一、小学生性格培养的误区

1.体罚

数千年来“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陈旧观念影响着老师们,老师在培养、教育小学生得不到成效时,往往会采取粗暴的体罚方式去损伤孩子们的人格,也会使他们的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2.溺爱

家庭是学生性格形成的第一条件,家庭的氛围、教养方式、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一生。现在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可谓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由于他们缺乏小伙伴和互相爱护与合作的意识,为此惟我独尊。家长如果过分的迁就纵使他们形成自私、任性、懒惰等多种不良的性格。

3.约束

在学校,小学生受着过多教条的约束,总是接受一些老师说的“不许怎样”的信息。小学生对周围环境产生信任感,在教学中过分地压抑他们活动,容易使他们产生怀疑心理和不稳定感。

二、培养小学生良好性格的有效策略

1.科学的引导

由于性格受到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小学阶段是良好性格的可塑性时期。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必须要坚持正面引导原则,家长和老师应多强化积极因素,对于一些不良的性格多提出正确的要求,以指导其态度和行为。个性培养的目的是要让儿童个性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必须为他们个性发展提供机遇,搭建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课外活动,以此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他们自我发展的空间及好胜的欲望。在一个班级体,几十个学生中性格肯定各异。老师千万别扼杀孩子的天性,培养的理念就是把眼光应看的更长远些,平等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教师热爱学生是培养学生性格的一种教育手段和教育力量。一个经常遭到教师的冷漠、批评、训斥的学生就会产生自卑感,甚至自暴自弃,形成自卑、孤僻等不良性格。在每学期的开学第一周,利用班会时间组织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据班级情况制定小组机制,让每个学生尽好自己的责任,在班上及时进行小结。遵循持之以恒的科学育人过程,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定势,进而培养其良好的性格。

2.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搭建个性平台是发掘小学生潜能和特长的最有效方式。一个人的个性没有创新和发展,就品尝不到成功的喜悦。性格的形成受教育环境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要有意识地控制环境与教育因素,有目的塑造孩子的良好性格,尽力为孩子营造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一是让学生经受挫折教育,即使是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学习道路上也同样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如果一丁点儿挫折就会退缩不前,畏首畏尾,就成了“温室花朵”;二是家长要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前进的目标,有了奋斗目标就会承受挫折;三是要创设一些磨难的环境,如组织爬山探险等活动。同时家长不能一味溺爱,依顺孩子,要给予适当批评,使孩子能坦然面对社会中的挫折。第四要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是父母双方和睦,多带孩子外出游玩。此外,家长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动脑解决自己的问题。其次是采用配合法,从社会需求来看,老师要与家长互相沟通,建立起共同的教育目标,结合孩子自身的特点给予培养和塑造良好的性格特征。

3.合理的约束

(1)发挥榜样的作用

由于小学生认识水平低,在性格教育中,教师能用自己良好的性格去影响学生也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往往把教师当作是自己学习的榜样,教师就必须以高尚的品行约束学生。

(2)引导小学生控制自己的情感

当在生活中碰到不顺心的事,引导学生学会从正面表达自己的情感。平时要注意运用激励的语言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个家长应用客观的评价,激励孩子向适当的目标发展。

(3)注重个体差异

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这些行为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学生的个性培养要加强针对性,积极鼓励,为学生创造自主,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学生个性的发展要因人而宜。要使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兴趣爱好,教师应利用各种有利的因素为个性偏差较大的学生创造有利的机会,让他们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逐步达到自我约束的能力。

参考文献:

养生误区篇6

关键词:学习习惯;英语;误区;对策;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2-0039-01

在实际的英语课堂学习中,教师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有着不正确的学习习惯。下面,教师就对下列的几个误区一一说明并给出对策,以引起同行们的重视,进而使学生养成一个正确的学习习惯。

一、误区一:不重视听力训练

近几年,英语发展蓬蓬勃勃,可是“高分低能”与“聋哑英语”却越来越多。就拿本班来说,这样的学生还真不少,考试还能拿个90分,可是一让他说,他就傻眼了。现在学生学的单词句型还算是比较简单的,一旦难度增加,内容增大,听说读写脱节,他们还能扛得住吗?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上课时是比较好动的。有时英语课为追求“热闹”而进行一系列的游戏教学,虽然学生感到既刺激又兴奋,但却会导致课堂的纪律比较差,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同时,会导致后面的一系列的困难如发音错误、辨音不准等。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正确的听力训练方法。一是静听。教师要培养学生静听的习惯:静听老师或录音机的示范发音,静听其他同学的发音等。这也是对老师和同学的尊重,是真爱教育的一种表现形式。二是细听。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听:听清语音、语调、停顿等。教师还要提醒学生,在录音中,角色的不同,情感变化的不同,精神状态的不同,是会有不同的声调、语音的。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从而集中全部注意力去理解其中的内容,并进行正确的模仿。三是在活泼多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想办法“逼”学生专心听他人说英语。如几个学生表演完对话后,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听的学生站起来回答。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指出表演者哪儿讲得不好,该如何纠正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特别要关注那些“不爱开金口”的学生,多鼓励他们,多提问他们,时间一长,就是铁杵也能磨出绣花针。

二、误区二:过分讲求速度,不愿花时间经常重复已学过的内容

教师在教牛津小学英语五年级和六年级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包括一些比较好的学生在新学了语法知识、了解了一点基本规律后,就自我膨胀,认为自己已经掌握技巧,没必要再浪费时间操练了。然而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在考试时,认为很简单的也做错了,追悔莫及。遗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努力使它减弱到最小的程度。由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还不充分,要让他们辨认东西南北,找到宝藏的钥匙,就必须进行一些重复的学习和训练。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就具有很强的做题能力了。从教师方面来说,学生良好复习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先在课堂上加强指导,并进行及时检查和督促。教师要通过课内指导学生练习,让学生的良好习惯在课堂内初步形成,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做好铺垫。从学生方面来说,建立纠错本或好词好句本,把练习和测试中的典型性错误及时地记录到专门的笔记本上,建立错题档案,弥补知识漏洞,进行训练和强化记忆。学生还可以像学习语文一样,把自己在课上认为较难的单词词组或课后看到的感兴趣的单词、句子等摘录到本子上,每天睡觉前拿出来读一读。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想忘记或许都忘不掉了。

三、误区三:只学而不用

在一些农村学校,往往是英语教师上完课后就走了,很少和学生用进行英语交流。而城市里的学生说英语的机会就比较多,从日常生活中的招呼用语如“Hello,how are you?”及简单的询问,都练得比较多。相较之下不难发现,城里的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比农村的学生浓,更重要的是他们敢说、不怕错,所以他们的发音会很纯正。曾经有位家长跟教师说他的育儿经,说他有一次带女儿吃西餐的时候,临桌刚好有个外国人在用餐。这时他就鼓励女儿让她去和这个外国人对话。女儿在他的鼓励下,终于鼓起勇气走上前去,和那个外国人打了声招呼,并交谈起来。几分钟后,女儿回来高兴地对他说:“爸爸,那个人是美国人,他是来中国工作的,会说一点点中文,他还说他的中文没有我的英语说得好。”这个例子告诉大家,要想知道学得好不好,就得拿出来用,用了才知道。很多时候,都是细节决定成败。语言的实践性很强,如果只学而不用,就永远也学不好。因此,教师要潜移默化地教导学生从简单问答、甚至一个单词开始,大胆地说出它的英文表达法,鼓励学生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同时,家长也要让孩子多进行英语对话,并运用于生活之中。

四、结束语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注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计划地、有步骤地、严格地训练学生。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不重视听力训练、忽视复习以及只学不用等不良习惯,采取相应的对策,让学生学好英语。

参考文献:

[1]赵敏.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J].英语教师,2015(11).

养生误区篇7

文/张坤

牛奶是许多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营养佳品,但普通人对于营养尚存许多误区,使本该被吸收的营养白白流失,甚至产生相反的效果,对身体造成伤害!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员,则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下下面的内容!

(1)牛奶越浓越好

过浓牛奶,是指在牛奶中多加奶粉少加水,使牛奶的浓度超出正常的比例标准。这种非正常比例标准的牛奶不适合人体的需求,对小孩尤其不利。另外,超市中卖的一些袋装牛奶之所以会很浓,是因为生产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的黏稠剂,这种牛奶更应该少喝。

(2)加糖越多越好

不加糖的牛奶不好消化,是许多人的“共识”。但是加糖必须定量,一般是每100毫升牛奶加5-8克糖。牛奶加糖最好用蔗糖。蔗糖经消化变成的葡萄糖甜度较低。另外,应先把煮开的牛奶凉到温热(40-50℃)时,再将糖放入牛奶中溶解,否则糖和牛奶在高温中相遇易产生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糖基赖氨酸。

(3)牛奶加巧克力

液体的牛奶加上巧克力会使牛奶中的钙与巧克力中的草酸产生化学反应,生成“草酸钙”,导致缺钙、腹泻,少年儿童发育推迟,毛发干枯,易骨折以及增加尿路结石的发病率等。

(4)牛奶服药一举两得

牛奶服药不仅会明显地影响人体对药物的吸收速度,而且还会降低药效,甚至可能对身体造成危害。所以,在服药前后各1-2小时内最好不要喝牛奶。

(5)用酸奶喂养婴儿

酸奶中的乳酸菌生成的抗生素,会破坏对人体有益的正常菌群的生长条件,还会影响正常的消化功能,尤其是患胃肠炎的婴幼儿及早产儿,如果喂食他们酸奶,可能会引起呕吐和坏疽性肠炎。另外,婴幼儿如果长期喝酸奶还对牙齿不好。

萝卜养生三种新吃法

煮萝卜:胜过胃肠药

萝卜中的维生素C可以帮助清除体内的废物,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尤其是白萝卜或者水萝卜,其富含的酶可以起到促进消化的作用。在菜肴比较丰盛的情况下,可以做一个白菜萝卜汤,不但味道鲜美,还可以加速消化,养胃暖身。

做法:将大白菜、白萝卜、胡萝卜与豆腐洗净,切成大小相似的长条,在沸水中焯一下捞出待用。锅置火上,放入适量油烧至五成热,炒香辣椒酱后倒入清汤,把白萝卜、胡萝卜、豆腐一起放入锅中,大火煮开后加入大白菜,再次煮开,用盐、味精调味,最后撒上香菜末盛出即可。

萝卜糖:缓解喉痛

萝卜中含有一定的芥辣素,这让萝卜含有一种天然的辣味,加上萝卜本身就有消炎的功能,冬天因感冒引起嗓子疼、鼻塞的人,可以用萝卜来解决这些恼人的问题。

做法:可以把白萝卜切丝榨成汁,准备好一块纱布,把白萝卜汁涂抹在纱布上,或者用棉球蘸取汁液,然后塞在鼻孔中。用这种方式反复2-3次,每次5分钟左右,鼻塞的症状会自然得到缓解。喉咙疼痛的人可以自制点萝卜糖,把萝卜切成小块,加入适量的蜂蜜腌制,等萝卜在蜂蜜中浮起后捞出,每次喉咙疼痛的时候吃上一点,疼痛会得到一定的缓解。

冰糖萝卜:能润肺

养生误区篇8

1 小学作文教学的误区

1.1偏重阅读,忽视观察能力的培养。有的教师刻意让学生阅读课文以外大量文章,不去教学生怎样观察生活,观察客观事物,结果把学生引入歧途。

1.2偏重仿写,忽视独立写作能力的培养。规定学生怎样开头,怎样结尾,学生照葫芦画瓢,材料模式化,单一化,扼杀了学生的创作精神。

1.3 偏重生活本身,忽视想象和联想能力的培养。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讲课只注意语言文字,忽视了文章所表现的生活美、艺术美,只注意生活本身,就事论事,不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2 创新能力的培养

2.1留心观察,妙笔生花。

小学生的作文教学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观察生活,逐步培养观察的兴趣,逐步提高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我觉得要使学生写好作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学生的观察效果。

2.1.1积极参加实践,培养观察兴趣。

要学生写好作文,必须要学生留心观察,学会观察。每当学生换了一个教室,换了一个教课老师,每当校园出现了一个新的建筑物,我都不放过。要学生对新事物进行观察,仔细体会,努力捕捉新感觉、新发现。然后坐下来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同学们畅所欲言,滔滔不绝。老师从中略加点拨,学生的写作兴趣就来了。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迅速写下。不再是过去那种嘴咬笔头,冥思苦想,索然无味。

2.1.2 从课文中,领悟作者观察特点。

语文教材有很多课文是作者对事物作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写的。应注意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观察特点,如《美丽的公鸡》每个自然段配有插图,老师向学生提问,这是一只怎样的公鸡,学生往往只看公鸡本身,不看公鸡在水中的倒影。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思考:“你们看了上半部,还有下半部呢?仔细看看画着什么,为什么要画它?”经教师指点,学生打开了思路,领会了作者的观察特点,也进一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

2.1.3掌握观察方法,学会如何观察。

① 顺序法。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使观察的路向清晰。如写处所,按照空间顺序,可以从外面到里面,从前到后,从上到下,或者相反;写参观记,则按照参观的时间顺序,引导学生写所见的景物。

② 对比法。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异同,如:在观察公鸡和母鸡的时候,抓住公鸡好斗、好动、啼鸣,母鸡下蛋、孵小鸡温驯等特点进行对比观察。

③ 分类法。根据不同类型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抓住各类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又能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2.1.4勤于观察,坚持写观察日记。

观察日记十分灵活,通常只是一个片段。它不仅可使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而且还可促进学生养成深入观察的习惯。对于作文后进生来讲,它还可克服成篇作文的畏难情绪,提高成功感。

2.2拓展想象空间,提供创新环境。

作为跨世纪的人才必须有创新精神。在作文方面,只停留在模仿上,就不会有特色。要写出有特色的好作文要敢于创新敢于大胆想象,把属于自己的想法、观点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养生误区篇9

专家指出,我们今天讲的食疗、药膳,只是养生当中的一部分,虽然它很有价值,但并非最重要的部分――因为第一位是“养神”,第二位是“养形”。食疗和药膳实施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人体的自组织能力,也即“养神”。

“药食同源”是中医对人类最有价值的贡献之一。五谷杂粮有益于人类而无害于身体,因而性“中”――这是中华原创医学选择食品最主要的标准。在这个标准里,食品和药品没有截然分开的界线。食品略略离开“中”时就会偏凉(例如绿豆)或偏温(例如豆豉);如果偏离“中”较远时,就是“药”了――这就是凉药或者热药的来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中医的治疗原则,得了热病应该用凉药,如果热得不那么厉害,就不一定要用药,用性偏凉食品调节就可以了;反之亦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食疗”。

食疗和药膳并非同一概念。前者使用食品调理,后者则是将通常归入“药”范围的变成可口的食品。比如“当归生姜羊肉汤”,既是药,又是美味佳肴。对于身体虚赢、冬天手脚常冰凉者而言,是再合适不过的首选。

如果是极寒或者极热者,就叫“毒”了。比如同是豆类的“巴豆”,普通人只要误食一粒就会一泻如水,因为它性极热,常用以治疗极寒的病人。所以《黄帝内经》说治病是“聚病毒以攻之”。因此,无论食品、药物甚至毒药都是同源的,因为目的是相同的,即将偏离正常状态的自组织能力恢复到常态。

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养生就要因人而异,体现个体化的养生观。

生活中常见这样的事情:有人晚上和朋友们一起吃了火锅,第二天脸上长了包;夏天吹电风扇,有人说再开高一点,有人说再开低一点;同样是吃东西,有人吃了冰的东西就要拉肚子,有人则喜欢吃凉的东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养生就要因人而异,体现个体化的思想,即“因体施保”、“因人施养”。

养生之前很关键的一步,就是搞清楚自己是个什么体质――体质辨识在治未病实践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些有可能为个体化诊疗和养生的大面积推广实施提供借鉴与思考。

餐桌上的降压药

杨进欣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疾病研究中心所长胡大一教授指出,有些食物对稳定和降低血压的确有帮助。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胡教授重点向大家推荐“一皮一芯、二黑二青”这几种降压食品。

一皮一芯:西瓜皮、莲子芯

吃西瓜皮是典型的废物利用。取西瓜皮、草决明各9克,水煎服,有降压作用。

二黑二青:黑木耳、荸荠;芹菜、菠菜

黑木耳被称为“素中之荤”,它的降压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改善血管间接地降压。黑木耳的吃法很多,炒菜、烧汤、凉拌都可以。胡教授还推荐了自治秘方“三色宝”。将黑木耳15克、银耳15克泡发后去蒂、撕成瓣,放入碗中,然后加冰糖、枸杞子各20克及适当清水,上锅蒸30分钟。取出后放凉,调入蜂蜜20克即可。当点心,分早晚两次服用。适用于各种高血压病,尤适用于高血压病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眼底出血的患者。

养生误区篇10

饭前散步利消化

中国俗话讲“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但根据科学分析,饭后散步并不正确。

餐后食物集中在胃里,需要大量的消化液和血液来消化食物。此时如适当休息,全身血液便可适量地进入消化器官,使食物充分消化i如果餐后即行散步,血液需运送到全身其他部位,胃肠的血液供应相对减少,食物就得不到充分消化,尤其对患有冠心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糖尿病、胃下垂、慢性食道病及进行过胃手术的病人尤其不利。

而餐前散步,此时胃中空虚,脂肪细胞尚无新的脂肪酸进入,散步易将其“动员”出来化为热量而消耗掉。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发现,饭前散步能起到降低血脂、增强血管功能的作用,有助于身体的新陈代谢,还能使人体内的三酸甘油酯(血脂)在饭前和饭后都下降25%。

饭前小憩解疲劳

不少人有午睡的习惯,传统的午睡在午餐后进行,但睡醒后,常发生头昏脑涨、四肢乏力、周身酸软等不适感。这是由于进餐后,血液涌向胃肠道,去帮助消化食物,致使流向大脑与四肢的血液减少,大脑和肢体便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与养分供给,乳酸等代谢产物也无法及时排出体外。

如果饭前睡午觉,即午休前先吃点水果或牛奶后,睡半小时到一小时,然后再进午餐,能更有效地消除疲劳、增进食欲,并可使餐后的食物得到充分的消化与吸收。

饭前刷牙更有效

刷牙是预防龋齿所必需的手段与措施,传统的刷牙是在餐后进行。但近些年来一些牙科专家发现,龋齿的形成主要是牙垢和食物中的糖分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酸性物质腐蚀牙齿的结果。当人们进餐后,牙垢已与食物中的糖分发生化学反应,酸性物质已形成,再刷牙就迟了一步。此外,进餐后,酸性食物会使牙齿表面的保护层珐琅质松动,如此时刷牙极易将牙齿保护层刷掉。因此,刷牙应在餐前进行,既可将牙垢去除掉,减少酸性物质的形成,也可保护牙齿表面的珐琅质。餐前3-5分钟刷牙较适宜。

饭前吃果吸收好

许多人习惯餐后吃水果,认为这样可以补充维生素。但营养学家认为,水果饭前吃更好。

水果是生冷食物,在刚刚吃了热乎乎的饭菜后马上进食,会让肠胃出现不适。而且食物进入胃内需经1~2小时消化后才能慢慢排出,饭后再吃水果极易引起腹胀、腹泻或便秘等。

除此之外,水果中的许多营养成分均是水溶性的,饭前吃有利于身体必需营养素的吸收;许多水果本身容易被氧化、腐败,先吃水果可缩短它在胃中的停留时间,降低其氧化、腐败程度,减少对身体造成的不利影响。因此,饭前1小时吃水果最为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