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保健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3:12

养生保健论文

养生保健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商业存在;贸易壁垒

与传统中医的诊疗服务不同,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更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和优势,容易为东道国成员所接受,因此,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是中医药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在市场准入方面遭遇了诸多贸易壁垒。

一、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概述

(一)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模式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的提供模式主要有四种: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中,其服务提供模式往往不是单一的。在全球化和信息时代,商业存在日益成为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贸易的主力军,成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在海外得以长久存在的主要战略支撑。

(二)市场准入面临的非关税壁垒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是指一国允许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进入本国的条件、门槛和制度。由于服务贸易的无形性,一国为保护本国的服务市场,通常会采取一些非关税壁垒措施,消除或降低对本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的限制。

(三)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民众对养生保健开始越来越关注,再加上国际上“回归自然”浪潮的兴起,中医养生保健在世界范围内正备受瞩目。现阶段,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在商业存在模式下有以下特点:1.服务机构数量有限: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是传播中医保健服务的有生力量,但是目前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数量有限,能够走出国门的中国养生保健服务机构更少。规模相对较大,如瑞士莲福中医药集团,在瑞士和美国开设了21家连锁医疗中心,开展针灸,推拿服务,并创建“联中药厂”为其所属诊所提供重要保健品和养生药茶。这样的机构并不多见。2.从业人员输出规模小:近年来,世界中医学联合会和瑞士中医集团、洛桑中医诊所、欧洲中医基金会以及阿曼苏丹国开展中医医疗、保健、教育等开展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建立了一些长期合作关系的中医人才派出渠道。总体上,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从业人员输出规模较小。

二、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壁垒问题

服务贸易的无形性和不可储存性决定了其壁垒表现形式只能是非关税壁垒,一方面是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在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另一方面是对从业人员资质及其跨国执业方面的法律规制。

(一)市场准入壁垒

以澳大利亚为例,目前澳大利亚有5000多家诊所,其中中医诊所比较少。中医保健、针灸等是西医从业人员的辅助治疗方式,目前有3000个西医诊所内设立针灸治疗项目。澳洲政府近年来通过语言、专业对中医、针灸师开始启动注册,限制了相关保健医师从业资格,影响了一些中医诊所的正常营业。

(二)从业人员市场准入壁垒

1.澳大利亚对中医养生从业人员市场准入限制:作为“补充医学”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近年来在澳大利亚受到了一定限制。据统计,澳大利亚约有4500名针灸、中医师,虽然中医针灸服务在澳洲已经被广泛认可,但是自2012年7月1日开始,澳洲通过对境内的中医、针灸师颁发许可证来限制医师的行医范围和对象,这使得近90%中医难以在澳洲独立行医。澳洲医学会对上千名会员统计,目前通过注册者仅为13%,有条件注册者为87%,其中限制注册者为25%。对中医、针灸师的法律限制将阻碍中医养生保健从业人员在当地医院、诊所的执业。2.美国对中医养生从业人员的市场准入限制: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在美国是补充和替代医学(以下简称CAM)。近年来,美国接受CAM治疗人数正逐年增加。据调查1997-2002年5年间,CAM疗法呈稳步增长趋势,最长用的有肌肉松解疗法(14.2%)和按摩疗法(7.4%)。随着中医保健在美国市场的不断升温,美国各州开始针对中医保健医师的从业资格进行一定考核。目前美国50个州中有44个州对针灸师通过按期完成继续教育学分的方式颁发针灸执照。美国成立的东方医学资格认定委员会,对相关中医保健从业人员资格进行认定管理。这些管理活动对中医养生保健从业人员构成了间接限制。

三、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壁垒在GATS框架下的分析

在GATS框架下,服务贸易的两道关卡是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两者联系紧密,市场准入是适用国民待遇的前提,国民待遇又是市场准入的保证。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的市场准入,主要是“开业权”和服务提供者资格的问题。

(一)市场准入

在商业存在服务模式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壁垒主要表现为限制服务机构设置和限制服务提供者资格及流动等。前者主要表现为设置较高的门槛或限制开业权等。这种壁垒涉及到养生保健服务提供商在本国的存在及允许参与的程度;中医养生保健外籍雇员市场准入方面的壁垒主要为对从业人员入境手续和就业许可方面的限制等。为了减少贸易壁垒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GATS限制成员方在服务贸易中设置市场准入方面设立壁垒。市场准入在GATS并非一般性义务,而是根据承诺表承担特定的义务。具体到健康保健服务领域,一成员方在市场准入方面所做的承诺,涉及到该成员方是否允许其他成员的健康保健服务和服务提供者进入本国服务市场及进入程度问题。合法管理与市场准入壁垒有时候难以区分,构成市场准入的主要障碍。非关税壁垒通常规定在各国对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性法规之中,并且经常以合法管理的名义出现。以澳大利亚为例,对中医保健服务人员进行从业资格管理,影响到了从业人员的正常执业。看似合法的管理措施,使得近90%中医难以在澳洲独立行医。如此大比例中医保健从业人员的失业,也很难说不是澳洲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从业人员设置的贸易壁垒。

(二)国民待遇

与市场准入相同,国民待遇也不属于GATS成员国的普遍义务,而是特定义务。各成员国须在自己承诺开放的健康保健服务部门中给予外国保健服务和保健服务提供者以国民待遇。国民待遇方面的壁垒主要体现为服务主体进入一国市场后采取的限制措施。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领域,表现为对保健服务从业人员的歧视性措施。例如,征收更高的税费,以及对外籍保健从业人员要求更高级别的专业证书等。

四、减少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壁垒的对策

(一)加强国际谈判减少壁垒

推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减少贸易壁垒是关键。具体来说,一方面可以在GATS框架下,扩大各国具体承诺义务来限制健康保健领域壁垒,另一方面也可以寻求国际法方面的保护,通过国际条约保护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1.通过谈判扩大成员方具体承诺:按照GATS的规定,一个成员对市场进入的具体承诺,均需经过谈判,逐项列入“具体承诺表”中。具体承诺是成员方按不同的服务提供方式,就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及其他影响服务贸易的措施,在服务部门或分部门的适用范围和条件所做的承诺。例如,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主体资格的认定方面,鉴于实践操作中承认服务提供者资格的复杂性,如涉及保健机构从业许可证、营业执照以及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等问题,GATS规定可通过双边或多边协议解决或成员自行单方面宣布完成。因此,在GATS框架下,加强成员各方之间的双边或者多边谈判,有助于确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主体资格的统一标准,扩大各成员方在中医养生保健主体市场准入方面的承诺义务。2.通过谈判加强国际立法:中医养生健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需要在国际法律层面予以支持和保护,可以通过签署多边国际条约、诸边国际条约或双边国际条约实现。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与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存在着密切的贸易和投资关系,签订了大量的双边、诸边贸易和投资条约。我国各主要相关部门有必要在国际重要谈判和条约中,有意识地通过条件互换或其他形式,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进入其他国家开辟合法通道。

(二)积极推进中医养生保健国际服务标准建设

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减少各国在市场准入方面的壁垒,需要有一个国际通行的服务标准。“明确、统一、确定、可验证”的服务标准,成为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我国国内“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三级标准体系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企业应团结一致,推动有关国际标准的出台。此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中国中医养生保健管理部门和行业组织应当积极参与中医养生保健国际标准体系的制定,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标准建立国际标准,消除分歧。“一带一路”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国际谈判和标准制定带来了契机。在中国与澳大利亚、匈牙利等国的双边谈判中,签订了新的中医药合作协议;通过各国谈判协商,国际标准化组织《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的国际标准。中医养生保健国家管理机构及相关部门应积极参与到各国及区域间的双边及诸边谈判中去,为确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标准努力。

综上所述,在商业存在模式下,解决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的市场准入法律问题,需要中医药界和法律界、政府和民间、外交和经济部门等多方的共同努力。

作者:杨逢柱 王 芳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喻文迪.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世界中医药.2009(2).

[2]黄建银.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战略选择的探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医药国际服务需求曲线模型.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12).

[3]司富春、宋雪杰、高燕.我国中医养生保健发展的现状及思考.中医研究.2013,26(7).

[4]刘薇.WTO对法律服务贸易的规制及中国应对.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0.

[5]木泉.中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养生保健论文范文篇2

论文摘要:我国目前已经进入老龄布七社会,人口老龄化发展千民决,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中医药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中医药教育中应重视的一些问题。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人口生育率在下降,而人的寿命在延长,世界人口正在加速老化,这其中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老龄化己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老年人是疾病的高发人群,现有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己证明,在相同基础疾病的情况下,高龄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高龄人群具有“三最”特点:即最高患病率、最高伤残率和最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实现“老有所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理应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鉴于此,笔者从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谈谈中医药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老龄化社会背景下需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保障老年人健康

祖国医学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中医药在防治疾病和重大疫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日益强盛作出了卓越贡献。老龄化社会下我国人口老龄化在医疗保障方面面临如下挑战:慢性病患病率高、老年人残疾率高、老年人医疗费用消耗大、病残弱老人的基本护理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卫生资源与卫生需求不成比例、资源分配不合理等,相对而言,中医药“简、便、效、廉”的特点,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卫生保健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表现在:一是中医药学在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对老年人慢性病具有个体针对性极强的治疗,同时注重整体调护,有利于老年人慢性病的防治;二是应用中医药养生保健和中医药预防医学知识,中医“治未病”是祖国医学在为全人类保障健康方面始终重视的研究领域,从《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中医治未病的记载,加之目前我国大力鼓励开展中医治未病工程,这必将为提高老年人预防保健、自身养生水平和能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三是中医药资源较为丰富,同时药材价格和诊疗费用相对较低,可以极大地缓解老年人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还为老年人的卫生保健起到积极的作用;四是全国各省几乎都有中医药高等院校,每年培养大批的中医药人才,这些中医药学子能够普及到医院、卫生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对于平衡我国卫生资源与卫生需求比例、合理分配资源具有积极的意义。

2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中医药教育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2.1在中医药教育中重视的养生保健教育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所作的重大贡献之一。在中医药这座宝库中,与当前老龄化社会和大众日常保健关系密切的内容,是养生方面的知识。养生是健康之本,是幸福之源,更是快乐之门,懂得养生才是懂得人生。老龄化社会对整个国家的全面及深层次影响是相当大的,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特别是要满足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卫生保健的需求,面对老年人最高患病率、最高伤残率和最高医疗资源利用率的“三最”特点,目前培养的中医药学子即是2015年以后的中医师,他们毕业后走上医疗卫生岗位,要面对更大基数和更复杂的老年人“三最”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九五”攻关项目的资料表明,达到同样的健康标准所需保健投入与治疗费、抢救费用的比例为1:8.3:100,即如果在预防保健上多投入1元钱,将来就可以在治疗上少支出8.3元和可以节约开支100元钱的抢救费用[2],故而需要重视预防工作,将预防工作做到位,即做好中医药治未病工程,将极大地减少老年人医疗费用的支出。因此,在中医药教育中要高度重视养生保健,尤其是老年人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培训。

2.2在中医药教育中重视对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的教育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老龄人口增多带来了许多相应的社区保健需求,而健康老龄化观点的提出,使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需求更需加强,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进行探索。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做好老年医疗保健,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减缓老年人的痛苦、延长健康寿命、改善生命质量。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疾病谱和临床症状也在改变,要不断发现、总结和完善老年病的防治规律,研究和认识高龄老人临床中出现的特殊症状。对于中医药教育而言,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必须重视在中医药教育中的老年医疗保健的学习,如前文所述,目前老年人健康中影响较大的主要还是慢性病发病率较高的问题,故而要重视由于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引发的老年人健康问题,掌握老年人的生理、病理和心理特点,运用中医理论,熟练处理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问题。

养生保健论文范文篇3

一、认真贯彻落实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完善中医药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积极参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省政府《关于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市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细化实化相关政策措施,建立起中医药服务提供与利用的激励机制和中医药工作的协调机制,并督导各单位落实相关政策。

按照《意见》和我市医改的任务要求,依据《市镇(街道)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建设实施方案》,完成9所镇卫生院中医科和中药房标准化建设,配备必要的中医诊疗器具和中药,完善基本的中医药服务功能;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普遍推广20种“简、便、廉、验”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完成1114名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任务,使所有的市级医院、镇(街道)卫生院、村卫生室都能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全覆盖。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实施《养生保健“三进”(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工程》,大力推进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开展第七个“养生保健宣传月活动”;建设1个膏方服务示范单位、1个养生保健基地和18个养生保健指导门诊,使市级医院和镇(街道)卫生院都能开展养生保健指导服务。鼓励社会资本建立专门的“治未病”保健服务机构和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开发保健产品,拉动服务需求,构建起多元化的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二、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着力打造品牌学科,培养引进优秀人才,促进中医学术繁荣

推进中医事业四名工程,进一步改善就医环境和设备条件,将市中医医院建成中医特色明显、综合服务功能较强的中医“名院”;重点加强市“国医堂”示范门诊、市特色专科建设,成为特色优势突出的“名科”;重点扶持优势学科的中医优势病种研究、特色中药制剂研究、中医特色新设备研究和适宜于基层推广应用的临床研究项目,制定重点突出的年度中医科研计划,加强成果推广,提高科研工作对提升中医临床水平的贡献率。

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中医人才的培养引进,做好市级优秀中医人才和中医骨干培养对象的集训培养和考核;借助有利政策,力争引进1名市级以上名中医;鼓励各单位采取聘请“市特聘中医药名家”的方式柔性引进高层次中医药人才来院工作,带教指导;建立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做好镇(街道)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和乡村医生中医专业中专学历教育,对取得中医学历的乡村医生免费进行考前辅导,帮助其尽快过渡为执业(助理)医师。

积极参加中医药优秀论文、优秀病案和优秀护理文书评选交流活动;做好包括“四大经典”在内的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严格证书管理,推出品牌项目,创造浓厚的中医药学术氛围。

三、加强中医内涵建设,实施中医药特色优质服务促进工程。

结合“以病人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和创建人民满意公立医院活动,实施中医药特色优质服务促进工程。依据《市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疗质量监测考评标准》和《市综合(专科)医院中医医疗质量监测考评标准》,做好全市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和综合(专科)医院的中医医疗质量日常监测考评和信誉等级评价工作,建立预警和警示制度,建立起覆盖全行业、面向全社会的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和医疗质量信誉等级评价体系,向社会全市中医医疗质量信息,公布中医医疗质量信誉等级。开展中医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提供中药代煎、代炮制加工、传统单剂小锅煎药服务、小包装中药饮片服务和中医护理特色服务项目,推出一批知名中药制剂(名药)和示范中药房,提升中医药特色服务水平。积极参与卫生应急工作,加强中医医院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开展重大传染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提高中医药应急救治和重大疾病防治能力。

养生保健论文范文篇4

一、**中医药进社区基本情况介绍

我区成立于**年3月,地处深圳经济特区东部,下设沙头角、海山、**、梅沙4个街道办事处、17个社区居委会,辖区面积72.63平方公里,城区面积12.54平方公里,人口为16.28万,其中户籍人口3.02万,暂住人口13.26万。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2个。其中有社区医院3家,社康中心16家,社会医疗机构10家(其中个体诊所8家,门诊部2家),企、事业单位内部医疗机构12个。现有医疗急救网点3个,居民拨通急救电话后,救护车可在2分钟内出车,辖区居民在最短的时间内可以得到医疗救护服务。**年末,全区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710人,病床350张。**年全区卫生事业总投入6822万元,业务收入7850万元。

(一)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依托三家社区医院,即区人民医院(二级甲等医院)、盐港医院(一级甲等医院)、妇幼保健院,按照“院办院管”的思路,截至**年3月底,我区17个社区居委会均建立了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每个社康中心都与医疗保险支付系统联网,率先在全市实现了社康网点和医保网点两个100%覆盖率。在4个街道各建立了一个残疾人康复站,将社康中心纳入为低保人员提供医疗救助的定点机构。为13.2万居民建立了家庭健康档案、个人健康档案,实现了居民足不出社区,就可享受到便捷、优质、廉价的医疗保健服务。

(二)较丰富的中医中药卫生资源。盐港医院一直按照中医特色建设医院。区人民医院设有中医科、中医康复科、中医制剂室。全区有四所放心中药房。另外,我区设有2家中西医综合门诊部,2家中医诊所和1家中西医联合诊所。辖区内中医专业技术人员45人,其中,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6人,主治医师12人,医师(士)24人。在社区卫生服务医务人员中,中医类别的专业技术人员有23名,占社区医务人员的28.4%。近年来,我区加强了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开展了创建区级医院示范中医科活动。**年,区人民医院引进了1名全国重点培养的名中医,该院脾胃病专科、肾脏病专科和肝病专科在全市具有了一定的发展优势。盐港医院不仅注重中医药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效果,而且突出中医药治疗疑难杂病的疗效优势,对风湿病症、痛风、软组织损伤、肩颈腰腿痛、面神经麻痹、骨质疏松症等病的治疗,采取中药内服外用、针灸推拿等综合治疗,显示出中医药独特的疗效优势。此外,我区重视中医药研究工作。**年,全区在部级和省级刊物发表中医论文7篇,区级科研立项1项。

二、中医药进社区的主要做法

我区户籍居民以客家人居多,他们对传统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易于接受,中医药简、便、廉的治疗方法,符合老年病、慢性病人的需求,深受社区居民欢迎。

(一)政府高度重视中医中药服务。“十五”期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全面贯彻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充分挖掘传统医学的特色和优势,把优先大力发展具有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构建新型城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工程,作为全民安康工程的首要任务列入十五期间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并相应制订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和中医药发展规划。在社康中心工作领导小组的带领下,卫生、计划、财政、人事、民政、计生、社保、街道办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支持的良好发展局面。**~**年,市、区两级财政共投入社区卫生服务经费1943万元;每年中医事业经费占卫生事业费比例达到7.8%,社区健康服务经费占16.5%;区社保管理部门将中医药服务项目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区规划部门将社康中心的选址在法定图则和详细蓝图规划层面具体落实,区建设部门在办理报建手续和工程验收时予以把关;在区机构编制部门、区人事局的大力支持下,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编制、中医药人才培训等问题也逐步得到了解决,并为中医人才的引进开通了“绿色通道”;各街道办事处积极协助社康中心解决用房问题、协助入户调查和开展家庭访视等工作;稳健的人、财、物投入机制,保障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了**区中医药进社区工作的开展。

(二)全面配套发展中医药技术的资源。为了保障中医药技术在社区得以持续发展。我区要求社康中心在设置业务用房时,在符合《**社区健康服务基本标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40~60平方米的业务用房。在设备上,为各社康中心配置了推拿床、针灸针、针灸治疗仪、拔火罐等简廉实用的中医设备。为使社区社康中心更好开展中医药工作,我区除在社康中心充实中医药人员外,还定期安排中医专家坐诊,鼓励退休老中医专家定期到社区工作等。为了提高社区中医队伍的素质,我区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培训方式,对非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人员进行医学继续教育,并把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纳入了全科医生培训内容。

(三)建设中医药适宜技术示范点。为了满足本地居民多样化的医疗保健需求,**年,我区对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行情况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桥东、中英街、小梅沙、海涛、**等以中医特色为主的社康中心收入中,药费只占总收入的32.3%(全区平均水平42.7%)。在调研的基础上,我区提出了“中医进社区”的总体思路,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建设的通知》,把中英街社康中心和新建的桥东、海涛等社康中心作为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示范点。

目前,桥东社康中心为近万名居民提供健康服务,配备多名中医主治医师负责全科诊疗工作,设立独立的中药房,开展了中成药、针灸、推拿、火罐、敷贴、刮痧、熏洗、穴位注射等9种中医、针灸特色服务,配备374种中成药品种。为了满足居民的需求,该社康中心添置了煎药机,方便了居民煎服中药。中英街社康中心运用中医药进行系统医疗,护理照顾,为老年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社会环境,**省城市初保评审团认为这是“小规范,大方向”。该中心于**年被**省评为社区卫生服务示范点。

(四)全面普及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年,我区印发了《关于印发进一步做好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中医工作的通知》,把“中医进社区”纳入政府工作,形成了推动“中医进社区”工作的合力。目前,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都配备了1~2名中医主治医师,64.5%以上的全科医师接受过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认可的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所有中医执业医师接受过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认可的全科医师岗位培训或规范化培训。开设中医诊室,配备开展中医药服务所需的基本设施和体现中医特色的诊疗设备等。走上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道路。全区有13家社康中心开展了中医药服务项目,占社康中心的81.25%;**年全区中医诊疗人次为12.56万,占全区诊疗人次的22.4%。

(五)中医药技术服务融入六大功能。社区卫生服务是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大功能为一体的社区医疗保健机构。为了加强内涵建设,适应群众需求,在加强社康中心的内涵建设时,我区充分把中医药适宜技术融入六大功能中。一是将中医工作融入健康教育工作中。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贴近生活,百姓易于接受,中医在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教育中,逐渐显示出自身优势。各社康中心运用中医理论与技术,参与健康指导和行为干预。我局出台了《健康教育宣讲实施方案》、《关于规范我区医疗卫生单位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组建了“健康教育宣讲团”,在街道办事处、社区工作站、学校和企业的协助下,每周深入居民区、工厂、学校开展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讲座,提高了居民的自我保健能力。目前,全区共制定了中医健康教育处方11种。此外,区广播电视台,每天准时播出中医健康保健养生知识讲座。二是运用中医积极参与辖区内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年抗击非典型肺炎期间,盐港医院每天向该片区的大企业赠送煎服中药,起到了良好的预防作用。三是将中医工作融入保健和康复工作中。各社康中心制定和实施有中医药内容的适合社区老年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以及亚健康人群的保健方案,开展具有中药特色的养生保健工作。为了加强对老年人和慢病病人的管理,改变居民的不良生活习惯,中英街社康中心在老年保健、慢性病防治功能中,指导社区老年人开展太极拳、太极剑等健身活动,用中西医结合方法防治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肿瘤等老年病和慢性病。在疾病诊治、康复上,该中心积极采用中医、中药、推拿、针灸、药浴等中医药知识与技术综合手段,提高疗效。四是将中医药技术融入社区医疗服务中。我区外来劳务工占全区人口的80%,为了解决他们就医难的问题,**年,我区组建了“健康大篷车”,以中医药适宜技术为主,每周到各个社区、工人生活区轮流开展基本疾病诊疗活动,免诊金,常规检查收半费,送去治疗常见疾病的“一元药”,让外来劳务工和居民享受到了便捷的中医药服务。五是运用中医药知识开展优生优育、生殖保健和孕产妇保健的咨询及指导。

三、中医药进社区的主要成效

中医进社区在**的实践证明,发挥传统医学特色和优势,能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让每个家庭、每个居民都能享受到物美价廉的医疗保健服务,既符合民情、又顺应民意,为政府分忧,为社会减负,为百姓解愁,把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国策落到了实处。

(一)缓解了群众医疗费用上涨过快趋势。近年来,我区各医院不断更新观念,拓展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广度和深度,逐步办出了中医特色,使社康中心更好地完成社区卫生服务的六大任务,成为社康中心中医药工作的示范。中医的廉价服务,减轻群众医疗费用负担,深受居民的欢迎。据**卫生局公布的**年全市居民医疗费用情况统计表明,我区社区医院每诊疗人次费用、每出院者费用、每床日费用、单病种费用及药品费用远远低于全市其他同类医疗机构水平。

(二)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医疗需求。近年来,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从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多样化的角度,走中西医结合的发展道路,主动运用中医理论与技术,为社区居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中医药防治一体化的服务,参与健康指导和行为干预,制定和实施有中医药内容的适合社区老年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以及亚健康人群的保健方案,开展具有中药特色的养生保健工作,迎合了居民的服务需求,提高了居民满意度。

(三)推进弱势群体就医难问题的解决。为解决弱势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年我区提出了的“病者有其医”计划。区民政部门利用社康中心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廉价优势,将社康中心纳入为低保人员提供医疗救助的定点机构。低保人员在社区医院和社康中心就诊,免收挂号费,药品费和材料费8.5折优惠,其它医疗费用按7折优惠。同时,低保人员可凭社康中心开具的医疗收费票据,按规定向区民政局申请医疗费用补助。通过推出“一元药”,开通“健康大篷车”,依托社康中心开展劳务工合作医疗,让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居民和外来劳务工的医疗保健得到了保障。

(四)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中医药进社区,在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医疗服务需求,对推动全科医生与居民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形成了稳定的病源,促进社康中心建设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提高了社康中心的利用率和服务质量。市卫生局**年组织的全市社康中心年度考核评估中,**区有7家单位参加考核评估,成绩均在900分以上,其中鹏湾和中英街社康中心在全市269个被检查单位中脱颖而出,名列第一名、第四名;大梅沙、小梅沙社康中心也排在25名内。**年,全市参评社康中心275个,**区7个社康中心中有5个在900分以上。

四、中医药进社区的展望

养生保健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医学,中国传统;组织文化;建设路径

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中医药逐步登上国际舞台,中医药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日益频繁,成为象征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的本质与灵魂,2017年以来,随着《中医药法》的确立与实施,国家对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在近代中国医疗发展的进程中,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载体已由传统的个体行医者转变为现代企业架构形式的中医院[1]。中医药文化与中医院文化建设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因此要想继承和传播中医药文化必须要充分借助和利用中医院平台,做好中医药文化宣传工作,塑造良好的中医药形象,为提高我国中医药文化软实力做准备。

1概念阐释

1.1文化软实力。“软实力”的概念最早由约瑟夫•奈教授提出,最初他认为软实力包含用来吸引他人的文化、应用于国内外的政治价值观以及合理且具有权威的对外政策[2]。国内学者熊正德认为文化软实力包含三方面:第一形神兼备,由精神与物质在文化领域结合形成;第二虚实相生,由意识形态融入于文学创作之中进而产生经济效益的过程;第三软硬结合,由国家硬性指标加以评价并反作用于政府政策之中[3]。文化软实力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党的报告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带头肩负起这份责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奋斗。1.2中医药文化软实力。中医药文化是体现中医药特色与灵魂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要件。何谓中医药文化软实力,简言之便是蕴藏于渊源深厚的中医药文明之中的价值吸引力、知识生产力和社会影响力。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民族宝库的钥匙,南京中医药大学于2017年与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共同创办中医孔子学院,中医孔子学院的诞生不仅寓意着中医药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同时也寓意着中医药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高。

2淮安市中医药文化软实力建设现状分析

2.1淮安市中医药历史文化背景。江苏中医素有“南推孟河,北数山阳”之说,淮安市地理位置独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中医药学发达,是青莲岗文化和“淮医学派”的发源地。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刘平曾在《淮医对中国医学发展的贡献》中写道,“在淮安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中医文化积淀非常深厚[4]”。淮医起源于西汉初期,形成于清代中叶。期间吴鞠通和“山阳医派”使得淮医登上了中华医学的巅峰,发展于清末明初,传承弘扬于新中国[5]。从2009年开始,淮安开始重视淮医品牌,以“惠民、健康、人才、品牌、发展”为主题,连续多次举办“中国•淮医”文化节。“中国•淮医”文化节的顺利举办,壮大了淮安医学人才队伍,成功地叫响淮医品牌,提高了淮医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了整个淮安地区的影响力[6]。组委会先后收到中华医学会、国家卫生部监督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贺电100余份[7]。由此,淮医声名鹊起,得到了政界、学界的广泛认同,文化内涵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实。2.2中医药文化价值吸引力。中医药文化价值吸引力体现在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选择并利用中医药服务的情况。鉴于淮安市中医院是全市唯一一所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本研究以淮安市中医院的门(急)诊量来体现中医药文化价值吸引力,诊疗患者越多,其中医文化的吸引力就越强。2013~2017年《淮安年鉴》显示,淮安市中医院5年间的门(急)诊量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分别为2013年16.86万例次,2014年21.02万例次,2015年25.53万例次,2016年20.13万例次,2017年22.55万例次,平均诊疗患者为21.22万例次/年,2015年诊疗患者人次达到最大值,2016年出现短暂下降,与2015年相比降低了5.4万例次。由此可见2016年淮安市中医院积极鼓励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专家去基层坐诊这一措施发挥了良好的作用,诊疗患者人次的降低,减少了患者的就医等待时间,有利于提高患者就医满意度。此外,根据2015-2019年《江苏统计年鉴》所载明的数据显示,5年间江苏省平均单个中医医院的诊疗患者量为36.64万例次(表1),与之相比淮安市中医院的诊疗量明显偏低,这可能与院内基础设备设施和医务人员的数量有密切联系。2.3中医药文化知识生产力。本研究中医药文化知识生产力主要体现在淮安市中医院论文的发表和相关专利的申请数量方面。在论文的发表方面,查找时间限定为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23日,作者单位限定为“淮安市中医院”。在万方数据库中共检索到440篇文章(表2)。近10年淮安市中医院发表的论文数量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表2),年平均发表的论文数为44篇。2017年和2018年淮安市中医院发表的论文数量有明显增加,共计145篇,这与该单位2016年申报的省第五期“333工程”科研项目、省医学科技奖、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奖、省卫生计生委科研等各级各类课题20项密切相关。但2019年度淮安市中医院仅50篇,与2018年相比减少25篇。在专利申请方面,查找时间限定同上,2015年淮安市中医院首次申请专利《芪术养生保健袋泡茶及其制备方法》,同年淮安市中医院引进13名医学博士、硕士,医院硕博士总数达到65人,为专利的申请奠定了人才基础,此后每年该单位都保持一项专利的申请,表明在中医药文化的建设中,淮安市中医院在2015年以后开始慢慢注重中医药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引导创新、鼓励创新积极性的作用。2.4中医药文化社会影响力。中医药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主要体现在淮安市中医院近几年在社会上的文化作品,其中主要包括面向群众的讲座、义诊、义教等志愿服务活动。淮安市中医院是全市唯一一所非营利性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是江苏省中医院“战略联盟医院”、上海龙华医院“姐妹医院”和“程氏针灸”临床研究基地,是淮安市中医药研究所、淮安市肛肠病诊疗中心,承担着市内中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工作。2011年以来,淮安市中医院围绕推广中医药的主题,开展“蒲公英行动”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在“蒲公英行动”中,志愿者们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通过讲座、直播、电视台报道和维护运行微信公众号等方式[8],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做好当代中医药的科普工作,使人们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魅力,有效地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新媒体影响力。2016年,淮安市中医院与市内多家医疗单位共建医联体(医疗集团),完成所有科室与各成员单位的对接工作,与集团成员单位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20多次,2017年7月7日淮安市中医院医疗集团举办“第二届中医药理论与技能竞赛”,对市内的中医人才给予了理论和实践技能上的肯定。为响应国家号召,院内多位专家更是积极参与基层卫生机构的工作,定期到基层医疗机构坐诊、查房,开展必要的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在医疗卫生机构中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为回馈患者,淮安市中医院到乡镇、学校、企业、社区等举办义诊、讲座,发放宣传材料,在现场为患者提供针灸、推拿、刮痧等中医药特色医疗服务。这些行为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2018年1月15日,正值流行性感冒的高发季节,淮安市中医院走进长征小学开课,教孩子们用中医方法进行预防,带领孩子们辨识简单常用的中草药,体验刮痧、穴位按摩等中医特色疗法,对照中医模拟人,“手把手”教他们使用保健穴位,演示正确的七步洗手法等。2018年11月12日,淮安市中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接待了一批特殊的体检人群,他们都是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近年来,该中心将中医特色体检整合到日常体检中,项目多、功能全、有特色,还在体检后的健康指导中融入了中医“治未病”理念,可以为受检者提供科学可靠的养生保健方式方法和中医药特色疗法,提升了淮安市中医院的综合能力,增强了其对社会居民的影响力。

3淮安市中医药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中医药文化价值吸引力有待提升。淮安市中医院诊疗患者次数的直线上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地区中医药文化价值吸引力越来越强,但就诊疗患者总量来说,明显低于全省中医医院诊疗量的平均水平,中医药文化价值吸引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方面,淮安市中医院中医从业人员的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普遍不高,诊治患者所需的时间较长,每天诊疗的患者总量有限,中医药文化的传播速度受限。另一方面,中医院的医疗资源有限,基础设备设施不完善,中药见效缓慢这一观点早已深入人心,这导致多数患者在就医时倾向于选择仪器设备更加先进的西医医院,这既不利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同样也不利于中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如何重新塑造中医药的形象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3.2中医药文化知识生产力严重不足。从论文的发表和专利的申请的数量上来看淮安市中医院的中医药文化知识生产力存在波动,总体来说并没有显著的提升。究其原因,首先由于中医院的知名老中医将工作重点常年放置于临床实践,无闲暇时间和精力进行经验总结;其次中医院的医务人员未受过系统的科研论文写作训练,在论文的写作方面缺少理论知识的支撑和指导;再就是淮安市中医院每年能够申请到的科研课题数量较少,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撑;除此之外由于缺乏中医药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淮安市中医院在2014年之前从未申请过专利,2015年至今也仅有4项专利的申请,申请专利的数量较少。知识生产力是中医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必须要求医务人员在重视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知识生产力的提高。3.3中医药文化传承和传播方式有待改进。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流派纷呈,是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淮安山阳医派无疑是中医文化的一抹绚丽的色彩,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山阳医派的历史可追溯到2千多年前的汉朝,历代以来各大文学家如枚乘、吴鞠通、韩达哉等人为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留下了多篇医学经典,本应被通读的著作却很少被当代人知晓,这些可归咎于淮安市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形式过于单一,内容过于专业化以及缺乏统一的质量衡量标准。因此,对提高中医药文化价值的社会认同、传承和传播效果造成了严重的阻碍[9]。实现中医药文化价值,创造新的中医药理论体系,需要依靠新的传承方式与传播机制,设计合理的制度,建立科学的利益共享体制,充分调动社会各团体的积极性[10]。

4提升淮安市中医药文化软实力对策与建议

养生保健论文范文篇6

论文提要:饮食保健学是我国传统保健学中一朵奇葩是研究饮食与人们健康和长寿之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区别于现代营养学。中医食疗学不等同于中医营养学,食补属饮食调养范围,食忌是属于食疗的范畴。食补要辨体,食疗要辨证,这样才能达到饮食保健的最佳效果。

我国传统的饮食保健学是研究饮食与人们健康和长寿之关系的一门科学。我们知道,影响人类健康和寿命的许多因素中,食物是最重要的。人从出生到死亡,饮食中的营养成分一直是保证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物质基础,它们向人体提供能量的原料,为新生或再生组织细胞及各种体液、激素、免疫抗体等创造条件,从而使人从事各种体力和脑力活动的能力。所以,《汉书·郦食其传》“民以食为天”之言成为千古哲语。我国传统的养生学十分重视饮食保健,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饮食保健学的雏形,成书于这一时期的《黄帝内经》不仅提出了“食饮有节”的重要饮食养生原则,还就饮食的饥饱之度,冷热之性,偏嗜之习,宜忌之规,配餐之则等提出了一系列法规。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等等。认为如果饮食没有节制,就会百病丛生,应该根据不同体质,不同病症来选择食物,以饮食代药,如热体热病,宜多吃凉性食物;寒体寒病,宜多吃热性食物;肝肾阴虚、肝阳上逆而致头昏目眩者,宜多贝壳类海产品;肠燥便秘的宜吃食含油脂多的下气食物。反之,热体热病,忌辛辣之品;寒体寒病,忌生冷瓜果;脾胃湿热重者,忌食油腻呆胃之品。《内经》不仅提出了饮食养生的原则,并有具体的运用,此书有方13个,其中由食物为主组成的方剂就有6个,典型的食疗方“四乌贼骨丸”就是由雀卵、鲍鱼、乌贼、茜草组成。用于治疗妇女血枯经闭,至今仍不失为有效的食疗。《内经》奠定了饮食保健学理论基础,经过后世历代医学家,养生家的发挥补充,形成了我国传统的饮食保健学,并逐步完善。

为什么要在饮食保健学前要加上“传统”二字,一是饮食保健学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而中医学又称为我国的传统医学。二是区别于现代营养学。现代营养学对人体的知识(如生理病理认识等),完全采用了西医的认识方法,因此,也有人称现代营养学为西医营养学。同样,传统的饮食保健学也可以称为“中医营养学”,这不仅因为中医学与我国传统饮食保健学对人体的认识(如生理病理,辨证辨体、治疗原则等)一致,还因为中医学对药物的认识(如四性、五味、归经等)也同样适用于饮食保健对食物的认识,所以,传统的营养学冠以“中医”二字是理所当然的。

饮食保健学与现代营养学是两个理论体系完全不同的营养学。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营养学又分为两个分支,一是生理营养学、一是临床营养学。临床营养学主要是研究人体处于疾病状态下的营养要求,也就是说,生病时,通过合理的营养供给以促使疾病痊愈,加快身体恢复,从西医治疗学上说,是一种营养疗法,有时作为辅助性治疗措施,有时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生理营养学是研究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下的营养要求,也就是说,根据每个人的性别,年龄、劳动消耗等各种不同生理情况,合理饮食以供应机体的营养需要,促进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那么,中医营养学也早有临床和生理之分,即食疗学和食养学。中医食疗学是研究通过特殊配制的饮食以治病的一门学问。其目的是用饮食祛除病邪,调整机体气血阴阳,脏腑功能的偏盛偏衰、恢复机体健康,是中医营养学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医食养学相当于现代生理营养学,是研究通过日常的饮食,调整体质盛衰的一门学问,其目的是使机体气血阴阳、肮脏功能的素虚素实趋于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传统的饮食保健学还包括人们经常提到的食补和食忌。我认为,食补和食忌又可以分属于食养和食疗。食补是扶助人体的正气,是针对虚证而言的,一般用于疾病后期正气已虚,而不用于邪气尚盛的疾病初、中期,否则会补反敛邪,有时在疾病后期,正气已伤余邪未尽时,进行食补则通过扶正以祛邪,但扶正食物的本身是没有祛邪之功的。因此,食补实质是调整机体的虚弱状态,仍属饮食调养的范围。食忌多数是治疗某种疾病或预防某种疾病复发的一种特殊的饮食疗法,譬如,痢疾病人的初中期,利疾菌毒未尽,必须禁食,以防食滞邪留。具有过敏体质的人,往往因进食含有过敏源性的食物而诱发或复发过敏性疾患,因此具有过敏性体质的人必须禁食公鸡,鱼虾、猪头肉等发物。事实证明,食忌是针对疾病而言的,应该属于食疗的范畴。

饮食保健,无庸置疑,是用饮食来保持人们的健康。可是,目前有一些人认为:食疗,食补不是指平时的一日三餐的食物,而是药物和食物共同做成普通的饮食形式或将药物加入食物。这种相当流行的说法是欠妥的,内容跟形式不相统一,不能以为将药物和食物混在一起,做成易于病人接受的饮食形式,就是饮食疗法,如果是这样,那么现在有不少西药片剂制成糖衣片,口服时,其口味与糖果无异,能不能就算是“糖果疗法”?显然不能。因此,无论食养、食疗、还是食补、食忌,恰恰是指平时的一日三餐的食物所对人体发挥的作用。对于将药物加入食物中,做成普通的饮食形式,在我国确实有,而且源远流长,至今仍有人们所运用,但这只能称之为“药膳”,而不能称为食疗,这只是服药形式的不同而已。

尚须指出,饮食保健学所说的饮食,是指饮食活动。不单单是指饮食物,还包括进食活动。也就是说,饮食物对于人来说必须入口才能算是饮食。这就如同营养学所说的营养一样,营养成分不进入人体,对人来说,就不能称其为营养了。临床营养学中的营养疗法,如果营养成分不进入人体,则就不可能发挥营养疗法的作用。也就不能称其为营养疗法。所以,饮食保健学也必须是饮食物入口才能发挥保保健作用,对于食物在体外发生的保健作用,就不能称为饮食保健了。尤其是饮食保健学中的饮食疗法,有人把食物的外用治病也说成是饮食疗法,这是值得商榷的。常常见到,说某种疾病的饮食疗法,把食物的外用治病,也列于本病的饮食疗法,那么,用菜籽埋于耳穴上汉病的耳针疗法,能不能也算是饮食疗法呢?一定会众口皆非。这又与某些食物的外用治病有何区别呢?假如非要与某些食物挂上钩,那么可以勉强叫做“食物疗法”。食物疗法与饮食疗法是有一定的区别的。食物疗法,可以是食物的外用功能,故不能称为饮食疗法。我们有些人主张把饮食保健学称为烹饪保健学,这是可以的。随着烹饪概念的延伸,烹饪不单是指狭义的烹调,还包括人类的其他饮食活动,如饮食保健学中所说作为烹饪原料的饮食物和进食活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饮食保健学,是可以称为烹饪保健学的。那么,饮食不进口,只是外用,烹饪菜肴对人来说就失去意义了,烹饪的过程也不算完整,所以,从饮食保健学作为烹饪保健学来理解,食物的外用治病也不能算是饮食疗法。

目前,人们一提起药物的副作用,几乎“谈虎色变”之态。加之饮食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饮食的要求,不仅要吃得饱,而且要吃得好,饮食保健盛行起来,不仅国内,国外也一样。“保健”食物呈上升趋势。尤其是生病之后,求助食疗者甚多。这不仅是因为饮食易于被病人接受,且因饮食进入人体不仅能治病,还能供给机体营养物质,增强抗病能力,促进机体正气恢复,服后副作用小,安全系数大。但是,有些人过于强调饮食保健的作用,尤其对饮食疗法的优点夸大其词,以至于盲目进行食养、食疗、食补,这对饮食保健学的发展是不利的,对人们的健康更有反作用。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饮食保健,食养要辨体,食疗要辨证,这样才能达到饮食保健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韦大文:《中医养生学概要》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年3月

张奇文:《实用中医保健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年5月

养生保健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古琴疗法;历史渊源;基础理论

中国是人类历史上运用音乐疗法最早的国家之一。古琴心理疗法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疗法的历史遗存,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被人们运用身心健康服务领域。探究古琴心理疗法的历史渊源、运用理论,对于当代对古琴心理疗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古琴心理疗法的历史渊源

中国运用古琴的传说历史久远,在《吕氏春秋•古乐》中记载了中国最早的古琴应用活动。其中提到朱襄氏(又称神农氏,是中华人文始祖之一)所在的地区,多风且干燥,草木都枯萎了,当地农作物结不出任何果实,直接影响到了百姓们的生存问题。因此,在当时有个叫故达的人就制作出了五琴(五弦琴,属于古琴的最初模型),并通过演奏五琴音乐来祈雨驱旱的故事。这一故事反映的中国古人在远古时期就已经知道古琴的心理慰藉功能,并通过古琴求雨的祭礼方式,开展了音乐疗法实践活动。古琴发展到尧、舜时期,基本形成了固定的琴型,到周朝已发展为宫廷伴奏乐器并逐渐形成独奏乐器。春秋战国时代的古琴音乐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平,乐曲已有了具体的曲名。《史记》中就记载了孔子运用古琴疗愈心灵的故事。汉代《说文解字》、《风俗通义》)、《尚书》、《礼记•乐记》、《史记•乐书》都有大量关于古琴的应用记载。唐代是古琴发展史上的一个巅峰时期,不仅唐代古琴一直被后人所推崇和模仿。就连当时李白、白居易、王维等著名诗人诗歌创作都与古琴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白居易把古琴作为自己的良伴和知音。他认为,听琴和弹琴能让人心境远离尘嚣的社会,在聆听或演奏古琴的过程中,人的心理能够达到平静、祥和的美妙状态。到了宋代,古琴艺术已经能够具体反映出文人的思想和认知观念,特别是北宋的人文精神,更多的是渗透于古琴音乐的审美之中。当时的朱熹、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名人都有相当的古琴修养。古琴的养心功能在他们的古琴音乐实践活动中,对于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都发挥出来了重要的作用。明清时期的古琴疗法实践中,人们更加注重古琴音乐的修心养性之本。特别是在古琴音乐的运用中,古琴艺术中所具有的辩证哲学思想,以及古琴音乐中所展现出来的“和心”之审美思想,为人们运用古琴养心提供了理论基础。古琴具有音色优美、音域宽广、表现丰富等特点,加上古琴简单易学的特性,所以自古以来文人、雅士修心养性、陶冶情操的重要乐器。《礼记•曲礼》曰:“君子无故不彻琴瑟”,由此可见,在古代人们把操琴、弄瑟的行为,已经看成是君子日常修身养性的一种生活习惯。在东汉应勋的《风俗通义•声音第六》中记载有:“琴之大小得中而声音和,大声不喧哗而流漫,小声不湮灭而不闻,适足以和人意气,感人善心。”从文字描述中可以看到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人就意识到了古琴的声音大小适中,音色清、微、淡、远,弹奏间声音大而不喧哗,小而细腻有度,大小声音相互应和,具有平和心神、修心养性的作用。

二、古琴心理疗法的基础理论

中国传统古琴疗法理论是建立在传统中医养生理论基础之上的。古琴音乐哲学思想中“应和观”是中医阴阳平衡论的另一种体现形式。人的身体内部脏器运动如果出现阴阳失衡,人就出现身心上的不适,严重的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演奏古琴或聆听古琴音乐具有调节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功效,可以利用古琴音乐的阴阳属性来补偏救弊,来协和人体的阴阳平衡。在古琴疗法的实践中,古人依据传统中医五行与五脏的配属关系,在借鉴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的思想指导下,学会了运用不同五行属性的古琴音乐针对相应的脏腑经络进行调整,以维持人体阴阳五行动态平衡的关系。受到中国传统整体观哲学思想的影响,哲学中大宇宙和小宇宙的观念中,古代先民们把人体视作一个小的宇宙体,人体各个脏器功能协调平衡,机体才能处于身心健康状态。当代生物电子科技实验已经证实,古琴音乐的频率和人体脏器的运动频率相似,人体器官通过对古琴音频信号的接收会对组织细胞起到按摩作用,增强细胞新陈代谢。通过长期的演奏或收听古琴音乐可以使人精神放松、心情愉悦,在气血平和、心身松弛的状态下,人的心理健康就能够得到基本的保障。

从古琴的制作原理上,古人也已经指出了从演奏古琴时不同指法运用,以及不同琴弦与不同人体脏器相互对应的关系上,提出了古琴养身、养心的理论依据。古琴起初只有五根弦,后经不断改进生成七弦琴。主要体现在弹古琴时人的左右手分别对应手的太阴腑经和手的三阴焦经,通过手指的运动有促进经络之气运行的功能。弹琴时的正确坐姿也利于背部经络气息的畅通,促进全身血液流通,弹琴过程中再加上音乐和人意念的有机结合,便会产生良好的养生保健作用。《黄帝内经》里讲到古琴与人体的五脏对应保健理论,其中明确指出一弦音对应人体的脾,二弦音对应人体的肺,三弦音对应人体的肝,四弦音对应人体的肾,五弦音对应人体的心,不同琴弦演奏出的不同音乐与对应的脏器产生物理共振效应,从而产生较好的音乐养生效果。东汉秦时桓谭在《新论•琴道》写到:“琴七丝足以通万物而考至乱也。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大声不振华而流漫,细声不湮灭而不闻。八音广博,琴德最优”。由此得知,在中国古代,古琴兼具有修心养性、礼乐教化的重要功能。

古琴演奏涉及的演奏姿态和呼吸节奏,具有调和人的气息、血压等功效。气息的调整则可以促进调心,其作用是调控人的心理活动。古琴的练习强调意守丹田(指的是大约在肚脐下三寸的部位)在呼吸的过程中注重呼吸的节奏和音律的节奏融为一体。这类似于气功中的调息法,这种调整呼吸的方法,不仅有益于调心的过程,也能协助演奏者集中精神,摒弃杂念,在练习古琴时进入到一种所谓“人琴合一”的入定状态。人在弹琴时一旦达到这种境界,其内心里的各种情感体验,就能够被引导到至琴曲所描绘的意境之中,人的心理也会因此受到洗礼、净化与升华。

[参考文献]

[1]张勇.中国传统音乐治疗理论与方法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李春源.古琴音乐养心[C].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3]边江红.古琴音乐与中医养生[M].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13.

养生保健论文范文篇8

论文摘要:谢氏功能保健灸具有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中风、降低血脂及血压、调节血液粘稠度、改善胃肠功能、提高睡眠质量及延缓衰老等作用。对谢氏功能保健灸的灸法及机理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谢氏功能保健灸是原广西中医学院针灸研究所所长谢感共教授根据古传“瘢痕灸”改进而成。近20年来,谢教授已对近万名中老年患者进行施术治疗,获得十分良好的效果,并于1994年将此法公之于众[1]。我们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功能保健灸具有以下作用:提高身体抗病能力;预防中风;降低血脂、血压、血液粘稠度;改善胃肠功能、睡眠质量及延缓衰老等。邓氏等[1,2]运用谢氏功能保健灸对中风先兆患者进行治疗,观察临床症状、血液粘稠度、血脂、血压等变化情况,结果发现该法有近期解除或减轻中风先兆症状的作用,对异常全血黏度、血压、血脂有近期调节降低(升高)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为进一步研究,邓氏等[3]还用本法对血脂代谢异常(48例)及空腹血糖升高(45例)的患者进行了观察治疗,结果全部获效,总有效率为97.9%,提示本法对异常血脂、血糖具有调节和治疗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环境及工作条件的改变,人们的体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许多人体质虚弱,抗病力低下,血脂高、血粘稠度大,血管弹性降低,心脑功能退化,很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疾患。功能保健灸能有效的防治以上疾病,为让更多的人从保健灸中获益,远离疾病,现再次将此法整理成文,与众人共享。

1方法

1.1选穴

选取双侧足三里及悬钟作为施灸穴位,穴位均在下肢,取足三里时,先屈膝,在膝关节外侧下缘有一凹陷(膝眼),以此为标准,向下直量四横指(食、中、无名指及小拇指并拢)即是。悬钟穴则以外踝尖为标准,向上直量四横指即是。最好参考全国中医院校《针灸学》教材。

1.2取材

纯艾绒少许(取成品艾条中之艾绒亦可),医用胶布若干,剪成直径25mm左右圆形小块4块,大蒜1瓣,线香1支。

1.3操作

患者取侧卧位,施术时男性先左后右,女性先右后左,先灸足三里,用大蒜汁涂抹在穴位表面,将艾绒捻成麦粒样大小的艾炷,直接放置在穴位上,点燃线香,用线香引燃艾炷,医者用双掌拢住周围,避免风吹,让艾炷慢慢燃烧,当患者感到灼热疼痛时,嘱其忍耐勿动。同时,医者发出口令,患者跟随重复,由“1”慢慢数至“9”为止。患者疼痛会消失,待艾炷慢慢燃尽,掸去艾灰,可见穴位处出现一个向四周扩散、呈放射状之皱纹,说明施术成功(如不明显,可重复施术一次),用剪好的胶布覆盖,以拇指紧紧按压半分钟。然后,用同法施灸同侧之悬钟穴,再令患者侧卧另一边,灸治另一侧之穴位。全部灸完以后,患者即可下床活动。这时,患者往往会感到双腿温和有力,运动灵活,头晕等症也会明显减轻。

1.4施术时间

功能保健灸宜在传统的二十四节气里进行,又以四个重要的节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最佳。根据谢老师的经验,体质较弱或病情复杂者,可每月两次或每月施灸一次。

1.5灸后调护

施灸之后,宜进食些鱼、鸡、香菇、豆腐等食物,以促使机体产生排毒反应。在灸处产生无菌性炎症,有液体渗出时,患者不必处理。一两周后,灸处自会结痂,慢慢脱落,即会达到全身气血的大调整,产生良好的保健免疫治疗作用。

2适应人群

年龄36岁以上,即应于每年择时进行1~2次;体质虚弱、抗病力差、经常感冒的,可以每月施灸1~2次;有头晕、手足麻木、下肢乏力等中风先兆的或高血压、高血脂、血液粘稠度高的患者可根据实际情况,不受时间或节气的限制;纳食呆滞、睡眠不佳的也可适当施术。

3机理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有调节机体气机的作用,自古就是保健要穴。针灸界流传这样一句话“有理无理足三里”,说明足三里功能广泛。《四总歌》中有“肚腹三里留”之句,说明足三里有调治脏腑的作用。古人又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这是说,人要平安(不生病),就应该灸治足三里,使之经常处于一种无菌炎症(流水)的“常不干”状。现代研究也证明,灸足三里可以提高抗病能力。悬钟穴为足少阳胆经的穴位,“少阳主骨”,具有主管维持骨的正常功能作用,而双腿软弱无力正是属骨的功能异常的表现。悬钟为“髓会”,灸之具有调补骨髓、健脑益肾潜阳的作用。将之与足三里配合,阴阳双调、气血双补,可提高机体抗病力,使阴阳平衡、气血调畅。加之灸后产生的无菌炎症反应,灸处吸收慢,对机体刺激的时间长,极大地调动了机体的免疫功能,排除各种毒素和体内各类不良代谢物,增进抗病能力,起到良好的养生保健和疗疾的作用。

功能保健灸是一种人工免疫疗法,运用艾柱直接灸人体严密选配的重要大穴(足三里、悬钟),使机体产生无菌性炎症,再经过机体的缓慢吸收(产生抗体),通过对机体长时间的刺激,极大地调动了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使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调畅,脏腑和谐,经脉畅通,从而达到强身除病之目的。

功能保健灸施术后穴位产生的是无菌液体,是机体在良性剌激下排出的体内“毒素”和不良代谢的信息产物,与传统的化脓灸有着本质的区别。功能保健灸要求施术者有良好的内功,经过严格的训练,对易经等传统文化有深厚的功底,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4典型病案

何××,女,36岁,近年来身体虚弱,常年感冒,一般每月感冒1~2次。经人介绍于2003年冬至来本所接受功能保健灸治疗。灸后即觉双腿有力,周身舒适。是月未见感冒发作,而后每季度行功能保健灸一次,半年后身体虚弱状态明显好转,感冒很少再作。

参考文献:

[1]谢感共.保健疗疾的古传妙法——“瘢痕灸”[J].医学文选,1994(5):3-4.

[2]邓柏颖,谢感共,罗本华等.功能保健灸对中风先兆即时与近期血压影响的初步观察[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4):266-267.

养生保健论文范文篇9

1.1调查地点调查地点主要选择在银川市城市苗圃、银川市西干渠苗圃、中山公园、宁夏老干部疗养院、宁夏传染病医院、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

1.2调查内容银川地区保健植物资源调查,包括与人类的五觉:视、嗅、触、听、味有关的保健植物,对其长势、胸径、抗性(包括越冬性、越夏性、抗病虫害、干热、土壤板结、贫瘠、盐碱化等不良因素的逆境适应性)等。

1.3调查方法通过实地调查,采集植物标本,拍摄照片,对其枝叶特征、植物生境、观赏特性及应用评价作详细的调查记录,根据其保健特性统计银川地区的保健植物资源并分析其应用价值。

2结果与分析

2.1保健植物的种类调查统计,能够在银川市区露地栽植的树木品种(包括变种)可达到236种,其中生长良好的品种就有132种,分属28科,45属。在银川地区共发现保健植物18科29属38种,有乔木、灌木、藤本、草本等。

2.2保健植物的分类所谓保健植物,是指对人们身心健康的保持、保护有着明显功效的植物[1]。根据目前的研究,对保健植物的分类是根据人类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嗅觉器官、触觉器官、味觉器官对保健植物所产生的不同心理、生理感受,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2.2.1视觉型主要是指花、果、叶、枝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保健植物。人们长时间注视绿色植物,可以达到心旷神怡、神情目爽、增强体质的效果。蓝色能缓解紧张,调节体温;红色能振奋精神;黄色会增强食欲;绿色促进思维,减缓脉搏速度;白色镇静催眠[2]。

2.2.2听觉型植物的叶片或枝干在风雨作用下能发出各种不同的声响,有的萧瑟,有的优美,有的汹涌澎湃,这些声音能消除人烦躁不安、心悸不宁的情绪。人们熟悉的河清蝉鸣、雨打芭蕉、万顷松涛就是指人们心理获得了美感和满足,从而达到了保健效果。听觉型的保健植物要发挥保健作用,要选择安静的、没有噪声干扰的场所,在配置时要选择叶片经大自然风雨撞击后能发出优美声响的树种,而且要有一定的数量,才能具有声响效果。如核桃、梓树、睡莲、荷花、美人蕉等。

2.2.3嗅觉型“芳香疗法”(aromatherapy):指的的是用植物香精治疗或预防疾病,是既年轻又古老的自然疗法。嗅觉型保健植物主要通过散发出来的各种香气或其他挥发性物质如芳香油、萜烯类物质来起作用。如有些植物的气味具有很强的驱虫功效;有些植物的气味具有抗菌灭菌作用。对于人的保健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些植物的气味可以改善人的食欲、调节情绪。

2.2.4触摸型触觉是一种新型的、具有发展空间的、有益身心的接触自然的感觉方式[5]。而触摸型保健植物正好满足了人们亲近自然的需要,植物的花、茎、叶的质感(粗糙、光滑、毛茸茸)对触觉都有应激作用。植物经触摸后,挥发出来的物质经过皮肤毛孔直接吸收,可以起到健身治病的目的。如触摸型保健植物萱草能消炎退肿,跌伤、扭伤可用接骨木涂擦。

2.2.5味觉型中医保健讲医食同源,植物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和保健功能。这类保健植物在园林绿地中应用较少,主要适合在宅前和阳台绿化栽种。如号称“果中之王”的中华猕猴桃,能增强体质,抗衰老、降血脂;一年生地被植物马齿苋,含丰富的去甲肾上腺素,能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3保健植物在园林绿地中的应用

在园林绿地建设中,保健植物是构建养生保健型生态群落的基础,它能为人们提供一个生态健全、空气清新、景色宜人的健身、医疗空间和“森林浴”旅游场地[6]。随着环境心理学和医学渗透到园林绿地景观中,园林绿地植物材料的选择也偏向于具有防病、强身、祛病、延长寿命等保健作用的植物,从而营造出便于人们追求健康的场所。

3.1营造高质量的健身活动空间在园林绿地中进行建设活动也已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的最佳方式。园林植物有调节空气负离子浓度的作用[7],许多人都喜欢在树林环境中健身,因为松柏类等植物能会发出有益物质,具有提神、醒脑、舒筋、活血的功效。建设活动空间的植物配置,应以嗅觉型保健植物为主,再配以适量的水体[8],水边配置菖蒲、芦竹、香蒲等湿生植物,营造保健与观赏兼有的景观。

3.2开展“森林浴”旅游“森林浴”就是到森林中沐浴那里特有的气息。森林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利的良性物质,能清肺强身,使人心旷神怡。因此,“森林浴”收到众多旅游者的欢迎,而“森林浴”疗养院、“森林医院”也帮助许多疾病患者恢复了健康。

3.3开辟植物保健专类园保健植物专类园是保健植物引种、栽培的试验基地。

3.4室内盆栽观赏提倡在居室的厅堂、阳台或办公室放上几盆食药用型或芳香的保健植物,起到调节生理、心理机能,增强免疫力的的作用[9]。

3.5与其他园林要素进行搭配保健植物与其他的园林植物一样,能为山石、水体、建筑以及道路增添美感,使之产生出一种生动活泼而具有季节变化的感染力。

摘要:园林中利用保健植物进行绿化,对人的心理、精神状态和情绪起着良好的安定作用。目前,我国保健植物种类的开发及园林应用还存在着很大的空间。本文以银川地区保健植物资源为对象,对保健植物资源及其园林应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分类,并就保健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配置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保健植物应用

参考文献:

[1]殷利华等.居住区绿化保健植物的合理运用[J].江苏林业科技,2005.32(4):50-53.

[2]程绪珂,胡运骅.生态园林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95-104.

[3]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4]蔡丽敏等.浅议植物保健园的营建[J].现代园林.2008.75(2).

[5]孔宪琨.感觉原理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C].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1:46-49.

[6]陈立军.保健型园林营造探讨[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4)108-114.

[7]吴克宁.探索城市园林绿地的新功能——植物保健园规划设想[J].中国园林,2003(10):31-33.

养生保健论文范文篇10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收取的60例骨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女比例为32:28;年龄16-70岁,平均年龄(42.01±5.53)岁;骨折部位:12例股骨粗隆、23例肱骨干、18例股骨干、7例其他部位。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两组一般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1.2护理方法。以常规疼痛护理方法护理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则接受疼痛护理干预。包括:1.2.1心理护理。让患者知晓骨科术后难免会出现疼痛感,告诉患者不用过于担忧,如果的确无法忍受疼痛,可对镇痛剂予以合理使用。同时鼓励患者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并借助多种方法,如深呼吸、看电视、看书,听音乐等,使疼痛得到有效缓解[2]。1.2.2环境护理。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的休息环境,防止受环境因素影响而让疼痛加剧,使患者睡眠受到影响[3]。护理人员应尽可能集中操作。把室内温度控制在适宜范围内,做好患肢保暖,使患肢末端血液循环得到有效改善[4]。1.2.3体位护理。术后按照骨折类型与手术方式对最佳体位进行选择。患肢肿胀患者,将患肢抬高,减轻水肿,能够对静脉回流起到积极作用,疼痛缓解。患肢制动,把关节保持在功能位[5]。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按摩,以使疼痛感减轻,防止压疮出现。1.2.4疼痛护理。针对术后疼痛剧烈患者,可采取局部冷敷与抬高患肢的方式,以让水肿与疼痛减轻[6]。如果疼痛由肌痉挛所致,则可对局部热敷和按摩方法予以采用,使疼痛得到缓解。如果有必要可对镇痛剂和镇痛泵予以使用。通常术后24h内会有剧烈疼痛,因而需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需求给予止痛处理[7]。对患者的呼吸、血压情况进行观察。观察患肢的血运、皮温,是否出现肿胀,有无不良反应出现。1.3观察指标(1)NRS评分。结合临床观察和病例调查,对患者的NRS评分予以评定,NRS评分共分为4个评价区间,即无痛(0);轻微疼痛(3)、中度疼痛(4-6)以及重度(7-10)。(2)护理满意度。按照患者护理后的满意度调查评测表,记录分析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共分3个区间,即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1.4统计学方法。通过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次研究所有调查数据值,以(±s)、%表示临床观察指标,检验采用t、c2,P<0.05代表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NRS评分比较观察组NRS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对照组中非常满意10例、满意12例、不满意8例;观察组中非常满意17例、满意11例、不满意2例,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3.3%)明显比对照组(73.3%)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快速发展的机械工业和不断进步的交通事业,让骨折患者的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而手术常会给患者留下较大的机械损伤,使之术后产生剧烈疼痛,不但对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还会使患者术后进行功能锻炼的主动性降低,对术后功能的恢复极为不利[8]。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属于常见现象也是患者一定要要经历的,其引发因素包括个体、组织损伤与主观意识等,为患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导致其治疗过程中有诸多不良情绪(焦虑、抑郁等)出现,并有一系列生理与心理的变化,让患者病情的发展、转归以及术后机体的恢复受到严重影响,其中在患者疼痛反应中发挥最大作用的就是主观因素[9]。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医学技术和不断提高的护理要求,让临床越来越重视疼痛护理。临床研究表明,给予患者正确的心理指导与疼痛护理,能够使患者的负面情绪得到有效减轻,让疼痛因素和患者自身对疼痛的反应减少[10]。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术后12h、14h、36h的NRS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在在骨科术后疼痛中应用疼痛护理干预,效果较好,可将患者的疼痛指数有效降低,促进护理满意度的更提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晓宏.疼痛护理干预在骨科术后疼痛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护理,2014,6(5):396-397.

[2]薛芳群,刘文.疼痛护理干预在骨科术后疼痛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4):618-619.

[3]胡焕婵,杨焕珍,梁健芳,等.疼痛护理干预在缓解骨科患者术后疼痛中的应用效果[J].齐鲁护理杂志,2015(14):96-99.

[4]孙娅妮.疼痛护理干预在骨科患者术后疼痛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8,37(32):133-135.

[5]王英.疼痛护理干预在缓解骨科患者术后疼痛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30):252-253.

[6]孔云芸.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4):1799-1800.

[7]叶兆莲.护理干预在减少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提高护理满意度中的应用[A]..中国中药杂志2015/专集: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科技论文写作培训会议论文集[C].:中国中药杂志社,2016:1.

[8]白彬彬.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临床效果研究[J].养生保健指南,2016(28):36-36.

[9]李俊梅.骨科手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3,19(4):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