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5:23:20

中医学论文

中医学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中医学;生态学

中医学认为,保持机体内的气血调和,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关键。二千多年前,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明确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现代生态医学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充分利用有益因素,控制和消除有害因素,有病治疗,未病防病,无病保健,延年益寿。两者理论,不谋而合,十分相似。最近有人提出“废除中医”发表“中医是伪科学”的奇谈怪论,可见这些人对中医理论知之甚少,片面理解。本文作者长期从事生态医学的研究,也涉足中医学的阴阳平衡理论,研究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中医学的本质就是生态医学,决不是伪科学”[1,2]。

1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生态学(ecology)一词是德国生物学家E·Haeckel于1869年提出,其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由于研究生态学,保护生态环境(宏环境和微环境),对于人类社会及生命优质有着重要作用。近30年来生态学已发展成为庞大的学科群,并出现了许多分支,生态医学就是其中重要的分支[3]。

2生态医学及三层次

生态学分为宏观生态学、微观生态学、分子生态学三个层次。生态医学可从三个层次进行研究,一是以个体和群体为中心同其环境的宏观生态医学;二是以单细胞为中心同其环境关系的微观生态医学即医学微生态学;三是以细胞内的生物活性分子特别是核酸分子为中心同其分子环境关系的分子生态医学;现就生态医学的三个层次简要介绍如下:

2.1宏观生态医学在医学和人体健康方面,随着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引起了人们对生态医学研究的广泛重视,作者认为医学必须将人放在整个生物圈中来研究生命现象,因为人不仅仅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更重要的是人是生物圈中众多物种的成员之一,生物圈对人类的影响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只是在20世纪50年生的环境危机和“公害病”迭次发生以后,人们才认识到生物圈的变化与人类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大气、土壤、水质的污染,噪音和振动的增多,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理化因子进入人类所生存的环境,植被的破坏和野生动物的灭绝,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温室效应等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影响人体以下的生态层次。另外,人口爆增也将影响到食物的供应,食物短缺可致营养不良和其他疾病的发生,现在许多人生活在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里,这样的城市中水处理系统、垃圾处理系统、基础设施、社会秩序和公共健康规划的使用是严重超载的,这势必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健康,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基础必须是生态学的基本原理[3]。

2.2微观生态医学(医学微生态学)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的魏曦、康白教授开始从事微生态学的研究,60年代以后美国的DubosR·J等人把大量的生态学观念和术语引入到微观生态学研究之中。1977年,联邦德国VolkerRush博士首先明确提出微生态学即微观生态学(microecology)一词,康白教授将其定义为微生态学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人、动物、植物)相互关系的生命科学分支,微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是医学微生态学即微观生态医学,它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人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在长期的生物进化、适应过程中,在正常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表面存在不同种类和数量对人体有益无害的微生物群称为正常微生物群,其中以细菌为主,其数量相当于人体细胞的10倍,正常微生物大部分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交换物质、能量,甚至相互传递遗传信息,正常微生物群对宿主具有营养、免疫、生长刺激、生物拮抗等作用,从生态学观点来看,正常微生物群,在正常条件下,与宿主保持着生态平衡,一切干扰因素,都将引起微生态失调,从而影响人体健康。

在感染性疾病中,按以往的观点,是病原微生物所致,但它不能解释菌群失调所致的内源性感染(条件致病),医学微生态学认为,感染是微生物对宿主或宏生物的异常侵染所致的微生物与宿主或宏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生态学现象。疫苗、抗生素以及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造成了一种我们几乎不受疾病影响的假象,但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抗生素对人类的不利作用。1950年魏曦、康白二位教授曾发现一例鼠型链丝杆菌感染的鼠咬热病人,在用抗生素治疗后,虽杀灭了病原体,但终因导致肺炎克鲁伯菌(正常情况下为人体正常菌之一,不致病)肺炎进而引起败血症而死亡,成为世界上首次发现抗生素治疗而引起的菌群失调症,当时二位教授曾预言到,在光辉的抗生素降临以后,我们必须注意其给人类带来的阴影,扰乱正常菌群和引起菌群失调。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尤其是滥用抗生素而引起的菌群失调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因此,这就唤醒人们对正常微生物群的生态平衡和失调等问题的研究,从此,诞生了微观生态医学。微观生态医学的行为是维护人体的微生态平衡,防治微生态失调,微生态制剂疗法,合理应用抗生素等[5,7]。

2.3分子生态医学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以及生态学的理论向分子生物学中的渗透而出现了分子生态学(molecularecology)它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和探讨生命物质的生态学问题,分子生态学一词于1988年由中国的向近敏、林雨霖二位教授首先提出,随后国外的TerryBurke也在《自然》杂志上提出。分子生态学的定义为:研究分子生物甚至生物活性分子同其分子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是生态学的分子层次。它主要阐明生命体与其相关细胞之间的各种活性分子直至分子网络相互作用的生理平衡状态和病理失调状态的分子机制,以及促进生理平衡和防止病理失调和恢复生理平衡的措施和方法,分子生态医学的医疗行为是利用分子生态制剂以恢复分子生态平衡[6]。

3中医学的生态观与现代生态医学

中医学的四诊八纲就是从人的整体出发,探讨人体平衡和失调的转化机制,并通过中药使失调恢复平衡,中医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阴阳平衡理论,辨证施治的方法以及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药食同源的防病原则都是生态医学思想的体现。限于篇幅,本文仅就中医学的生态观在微观生态医学(医学微生态学)中的体现加以论述[1~3]。

3.1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与现代保健医学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建立了预防为主的保健观点,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微生态学的崛起,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医学从治疗医学、预防医学已经发展到现代保健医学,它必须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其主要思想为无病保健、未病预防、有病治疗、既病防变,这是医学发展到现代保健医学的必然规律。微生态制剂由于是来自宿主生理性细菌的制剂,回归至原生境,修复生物屏障,根据疾病的生态病因的观点,因而,微生态制剂可达到无病保健、未病预防,有病治疗,既病防变之目的。微生态疗法重在调整,中医的核心也是调整,因此,两者的观点和理论不谋而合,这是值得互相借鉴的。

3.2阴阳平衡理论与微生态理论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它渗透到医学领域后,促进了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借此阐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的根本规律,因此,中医的阴阳学说是关于认识疾病和防治疾病根本规律的学说[1~3]。

3.2.1阐释人体的结构及生理功能阴阳学说在阐释人体的结构时,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阴阳对立统一体。医学微生态学研究表明,在人体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表面存在着大量的正常生物群,构成了除解剖意义上的系统以外的微生态系统,与机体形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中医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使阴阳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结果,物质与功能、阴与阳共处于相互对立、依存和转化的统一体中,维持着物质与功能、阴与阳的相对的动态平衡,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据瑞典Gustaffson教授研究估计,人类肠道大约带1kg细菌,其活菌数量达1012~13个,这些正常菌参与了宿主的代谢、免疫、生理生化、生物拮抗等方面的作用,以维持人的健康,此即微生态平衡。

3.2.2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整体统一和机体内在环境的平衡协调,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础,疾病的发生就是这种平衡协调遭到破坏的结果,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则认为“阴平阳秘”即阴阳的平衡协调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基础,这种平衡协调关系一旦受到破坏,使阴阳失去平衡,便会产生疾病。人体微生态系统由于内因或外因的影响使其平衡遭受破坏即微生态失调,便可导致多种疾病,如胃肠微生态系统平衡失调,便可引起多种胃肠道疾病。

3.2.3用于疾病的诊断由于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在于阴阳失调,中医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但八纲中又以阴阳作为总纲。微生态学诊断疾病,采用厌氧培养技术对人体某部位正常细菌进行定量(多少)、定性(何种细菌)定位(存在的部位)检查以确定微生态失调及程度。

3.2.4指导养生防病中医学十分重视对疾病的预防,取天地自然规律,采取各种养生的方法,借以保持机体内部以及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达到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养生防病即为现代的保健医学,保健医学必须以微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维持人体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制剂的重要功能就是无病保健,未病预防。

3.2.5用于疾病的治疗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平衡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促使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相对平衡。微生态疗法也是恢复微生态平衡达到治疗目的,其方法有营养调整、抗菌调整、内服菌群促进物质、活菌制剂等从而达到纠正微生态失调,恢复微生态平衡。

3.3扶正祛邪理论与维护人体微生态平衡中医认为疾病的过程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正邪力量的消长决定疾病的发展与转归,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扶正和祛邪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扶正是为了祛邪,是通过增强正气的方法,祛邪外出,从而恢复健康,即所谓“正足邪自祛”;祛邪是为了扶正,消除致病因素的损害,而达到保护正气恢复健康的目的,即所谓“邪去正自安”。

从医学微生态学角度来认识正气可理解为人体微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态。20世纪70年代中期荷兰微生态学专家VanderWaaij提出了定植抗力学说,其含义为肠道正常菌群对潜在病原菌在肠道中定植的拮抗作用或抵抗力。研究证明,在正常菌群中,厌氧菌(如双歧杆菌等)对定植抗力负有重要责任,抑制了厌氧菌,定植抗力便下降,扶持厌氧菌,定植抗力便提高。康白教授提出了生物夺氧学说,因肠道正常菌大多为厌氧菌,因此,他用从土壤中所分离出的一株无毒的需氧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制成一种生物夺氧的活菌制剂,口服后,肠道氧气被消耗,提供了供厌氧菌生存的厌氧环境,厌氧菌才能生长,才能维持正常菌的屏障作用和其他功能,从而达到扶正(扶持正常菌群)祛邪(拮抗外袭菌的感染)的作用。由此可见,中医的扶正祛邪理论与维护微生态平衡原理十分相似。

3.4中医的脾胃学说与胃肠微生态系统功能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的脾与消化、吸收、代谢、免疫、神经内分泌有关,微生态学研究表明,中医的脾与人体胃肠正常微生物有密切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是指胃受纳食物之后再经脾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脾气健运,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健全,才能为化生气、血、津液等提供足够的养料,才能使全身脏腑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反之脾失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便因此而失常,便会出现腹胀、便泌、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气血不足等。

医学微生态学研究证明,在人的胃肠微生态系统中存在许多生理性细菌如双歧杆菌、类杆菌、乳杆菌、拟杆菌、粪链球菌、韦荣球菌等,每克粪便的细菌数量可达1014个,如此大量正常菌产生的各种酶,参与了机体的酶池,对三大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的消化吸收起着重要作用,如胃肠微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正常,就会发挥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若结构和功能异常如双歧杆菌等减少时生物屏障作用下降,有利于外来病原菌的侵袭,或与其他肠道菌比例失调或寄居位置的变化如产气菌大量增殖,就会引起腹泻、胀气等表现。

3.5药食同源理论与微生态学中的营养调整中医的药食学,即药物与饮食关系的学问,药食同源,药食互补,药食互用是其主要内容,药与食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界限,把药物与食物科学地配合起来用以养生、治病是中医学的重要课题,作者对中医的医食同源有以下的理解。

由于不合理的膳食可致冠心病、高血压、胃肠疾病等,对病人而言,合理营养极为重要。医食同源、药食同根,表明合理营养和药物对于防治疾病有异曲同工之处。医学微生态学研究证明,营养也是使宿主适应其正常微生物菌群的重要因素。营养失调、营养不良或营养变化都对正常微生物群有影响,在正常时保持微生态平衡,在异常时导致生态失调,在微生态治疗法中,用限制营养的办法抑制过盛菌的繁殖如发酵性腹泻可限制碳水化合物食物,腐败性腹泻限制蛋白质食物等。通过营养对正常微生物群中某些成员的促进作用来调整菌群失调也可取得一定作用,根据不同种群对营养要求的不同,可达到促进某些细菌生长和繁殖的目的。对双歧杆菌的扶植可用胡萝卜、乳糖、野芝麻四糖、棉子糖;对乳杆菌的扶植可用乳糖和蔗糖;对肠球菌的扶植可用叶酸、复合维生素B及蜂蜜等多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通过营养的作用来提高宿主对其正常微生物群的适应能力,从而保持人体微生态平衡。

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结构对类杆菌和梭菌有促进作用,这两种细菌的增多与癌症和衰老有联系,因此,要保持对健康有益的正常微生物群,就必须注意膳食结构,合理膳食以利人的健康。

3.6异病同治与使用微生态制剂的微生态疗法

中医的异病同治是不同的疾病在出现相同的证候时,应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有关微生态学中异病同治的问题,目前研究得较多的是胃肠道疾病及微生态治疗。微生态学研究表明,在人体胃肠粘膜上排列着致密的对人体有益的细菌(主要有双歧杆菌、乳杆菌、粪链球菌等)形成菌膜屏障,这种菌膜屏障能发挥生物拮抗作用控制有害菌的繁殖,阻止有害菌毒性物质的吸收,产生乳酸等使体内有害毒物排出体外,具有清洁肠道,保护肝脏,维护人体健康的作用。一旦菌膜屏障破坏,在外袭病因的作用下,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如急慢性胃炎、胃溃疡、肠炎、慢性结肠炎、肝病加重等,鉴于这些疾病有一共同的发病机制——微生态失调,因此,利用宿主体内的生理性细菌(如双歧杆菌等)作为种子,通过发酵工程,扩大数量,制成活菌制剂,再回归到宿主的原生境,重建菌膜屏障,就能达到纠正微生态失调,恢复微生态平衡的目的。因此,一种微生态制剂能治疗多种消化系统疾病,此谓异病同治。

从以上列举的医学微生态学理论与中医理论来看,两者不谋而合,极为相似,因此,是值得相互借鉴的,可以用医学微生态学原理解释和阐明中医中的某些理论,也可用微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来研究中医理论和中药、药方。舌象检查证明,不同舌象,是不同菌群结果,通过中医中药疗法,可改变舌象,菌群结构也同步改变。四君子汤有扶植肠道生理性细菌的生长作用,小承气汤在调整肠道平衡方面非常有效。我们可利用微生态学研究方法,从医学微生态学角度依据生态学原理去研究中医中药等方面的问题,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1]项祺.内经教程[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9.

[2]牛实为.内经生态观,第1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1.

[3]孙濡泳.普通生态学,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4.

[4]扬力.周易与中医学,第2版[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8.

[5]康白.微生态学,第1版[M].大连:大连出版社,1988:7.

中医学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中医教育;临床教学;教学管理;调查研究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素养形成和专业能力培养的奠基石[1-2],但是,目前社会医疗环境不佳,医学生就业压力大,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实习医院更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医学人才培养,多种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实习教学质量[3-5]。如何在临床培养阶段将院校教育和毕业后规范化培养有机衔接,切实提高医学本科生后期教学质量,是医学院校实习教学基地所面临的问题。为此,笔者对2012级217位中医学专业实习医生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习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初步形成一套可行的改进方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实习的临床中医学专业实习医生。1.2调查方法。针对医学生专业认同感、职业发展信念、医学人文素养、中医综合能力提高、后期临床教学管理等方面设计了调查问卷,采用实名制形式由各班组织现场填写调查问卷。有1项以上(含1项)漏填者视为无效问卷。

2结果

2.1调查问卷填写情况。本次发放调查问卷240份,收回217份,收回率为90.4%;有效问卷为100%。2.2实习生对专业认同感和职业发展信念。我院实习生认识到临床实习的重要性,认为临床技能培养重要,对自己的职业充满信心,并在实习前预习了医学“三基”知识。(见表1)2.3实习生对医学人文素养的认识和综合能力提高情况。实习生都认识到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通过一阶段的实习综合能力得到提高,98.2%同学医患沟通能力得到提高,94%同学自主学习能力提高,95.9%同学临床思维能力提高,94.9%同学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2.4实习生对临床带教质量和临床教学管理的认识。调查问卷有81.7%实习同学认为医院安排的临床实习合理,64.6%实习同学对科室开展的技能培训满意,65.4%实习同学认为出科考核形式比较合理,笔者对各科室的实习教学计划、教学查房、科室小讲课开展情况作了多选项问卷,结果见表2~3。

3讨论

经过调查发现,实习过程普遍存在有以下问题,一是临床实习与考研、就业冲突,无法保证实习时间[6];二是带教老师临床负荷较重,很难有时间、精力督促监管实习生学习[7];三是患者维权意识增强,对实习生信任和配合程度低[8];四是进入临床实习生较多,而带教老师相对不够[9]。如何调整加强实习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意识、注重实习生能力培养,成为摆在实习教学医院面前的一道难题。为了加强实习生教学管理,提高后期教学质量,针对中医学专业实习生培养建议采取以下管理措施。3.1注重人文感受性培养。医学人文感受是培养医学人文精神的起点,是让医学生从情感、心理、主观上获得“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10]。医学生必须对医学人文知识和医学职业道德有深切的感受,才能在日常职业行为中自觉践行医学人文精神品质。通过岗前培训、入科教育、床边教学、名医课堂、专题讲座等形式,让实习医生在思想上、情感上、医疗行为上充分感受人文精神,树立职业信念,为今后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牢固的“以患者为本”职业规范行为基础。这次的问卷调查有97.2%的实习医生认为医学人文素质培养很重要,98.2%的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得到提高。83.7%的实习医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充满信心。3.2重视教学管理。作为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同时肩负着“人才培养、医疗服务”双重职责[1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医院文化理念,为实习生提供优越的学习环境,医院建立了院级、教研室(临床科室)、带教老师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12]。医院负责实习生的管理教育,制定教研室、临床科室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组织成立专家教学指导小组和督导小组。各教研室(临床科室)制定实习生临床培养计划,做好入科培训、教学查房、教学病例讨论、小讲课、出科考试等常规教学管理。医院教学职能部门加强与各带教科室、实习生干部加强联系与沟通,互相反馈信息,将检查反馈的信息作为年终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有81.7%同学认同医院对后期临床的教学管理,还仍有18.3%的同学认为医院的管理影响实习质量,主要表现为临床轮科安排不合理、实习生自由支配时间不够等。3.3增强临床教师教学意识。[13-15]临床教师是承担实习生教育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方法影响临床实习质量。因此,需注重加强临床教师培训,如临床教师教学培训、临床技能规范化教学培训、名师讲座等,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以学为主”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探讨、示范教学查房、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等,临床教师教学意识,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升,这次问卷调查中,有82.9%同学对带教老师表示满意。带教老师“敬业乐业、认真带教、言传身教”的品格对实习同学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3.4夯实中医临床基本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是医学教育质量重要的指标之一,其形成过程需要长期的积累,需要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尤其是临床实习阶段[16-18]。在医院开展名医大讲坛、实习医生参加名医工作室活动、跟师门诊,病房开展经典、经方晨读、规范教学查房、病例讨论、整理典型病历等,让实习医生逐渐形成中医临床思维方式,加深中医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记忆,夯实中医临床基本能力。实习生比较满意中医临床能力培养方式依次为:名医跟诊(86.6%),名医讲座(70.0%),教学查房(65.4%),病历书写(56.2%),病历讨论(50.6%),经典、经方诵读(41.0%)。3.5强化临床技能培训和考核。[19-23]学校对医学类专业学生下实习前进行了中医基本技能和西医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医院为实习生进行岗前培训,内容包括医疗文书书写、辅助检查结果判读等,临床科室为实习医生制定了临床技能培训项目及考核内容。93.1%的实习同学认为临床前的强化训练很重要,对各科室开展的培训项目满意度为64.6%,对临床科室出科考核制度满意度为65.4%。

中医学论文范文篇3

目前,我校开设的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课时共18学时,若在这18个学时之内让学生掌握医学论文的写作要领、科研设计的总体把握及构思确实有很大难度,况且毕业论文写作又稍有别于一般医学论文的写作,让学生了解他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及各自的写作重点,应当成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医学生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是首要的受益者,医学院校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拥有数篇优秀的医学论文是今后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医学论文写作课程的开设,则为在校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这样让学生首先在校期间就对论文写作产生一个感性认识,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论文写作水平,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达到了新的高度。此外,亦为他们高素质的塑造与锤炼,以及毕业就业的成功增加重重的砝码。学校是间接的受益者,学校是教育的载体,培养大批能创作出优秀医学论文的人才,既是对学校实力的肯定,又增强了学校的竞争力。社会是根本的受益者,社会是所有医学论文的最终使用者,对医学论文质量的要求当然是越高越好,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高质量医学论文的基础,而一篇高质量的医学论文对医学、生命科学乃至全人类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2医学写作教学现状的提示

目前关于医学写作教学内容改革研究较少,因为大多数医学院校虽然开设了医学写作课程,但往往是有名无实,即虽然开设了这门课但实际上却没有开课,或者教师讲授乏味,学生对此毫无兴趣,抑或学校、任课教师、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加强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让大家都重视起来,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掌握医学论文写作要领及写作重点是非常重要的。

3医学写作教学改革思路

我们计划在原来教学方式基础上,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医学写作能力。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在医学院校教育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克服医学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滞后性,关键在于医学院校教育模式、教学方式的改进。因地制宜,根据我院实际情况量体裁衣,采取合理的培养方式,从而稳步而健康地实践医学论文写作教学过程。

3.1基本改革内容

3.1.1改革现有教学内容:更新教学内容,改变目前“填鸭式教育”,在教授教材内容的同时,注意补充新的医学写作知识,不同类型的医学论文虽然格式固定,但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过去很多常用的诊断标准、数据单位都在变化,教材内容往往跟不上这些变化。

3.1.2改革传统教学模式:①采用教、学互动的教学模式,②理论教学与实践同时进行,实践包括论文写作及对论文的评判、修改,从而尽快掌握医学论文写作要领及写作重点。医学论文写作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医学论文的类型与体裁;医学科技论文的选题;医学论文的基本结构和撰写的基本要求;医学论文的撰写格式;医学图表。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尝试不同题材的论文写作,并选出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集体评判、修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1.3编写及整理医学论文写作常见问题及不同类型论文写作模式教案:目前关于医学论文写作的参考书不是很多,而且良莠不齐,为此,我们应当从中选取有关内容并结合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编写适合我校学生的教案和参考资料。

3.1.4注重介绍科研设计、科研方法在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性:科研设计、科研方法在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论文实际上是科研活动成果的书面形式,科研活动的条理性、逻辑性、缜密性都可在论文中得到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说,科研和论文写作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教授医学写作时应特别提出科研设计和科研方法的重要性。

3.1.5带领学生到编辑部见习,了解稿件在编辑部的审稿流程及稿件中一些常见问题,进一步明确医学论文写作要领及写作重点。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的机会,接触大量的稿件后,会逐渐对稿件写作格式、论文选题、常见问题等有一个大概地了解,有利于日后论文写作。

3.2医学写作教学课程设置合理化、科学化建议

3.2.1开设医学论文写作选修课在低年级医学生中开设选修课,培养其医学写作意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该课程,并适当限定班次人数,选择有编辑或论文写作经验者作为老师,讲授写作相关知识,培养其学习兴趣,并且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

3.2.2开设医学论文写作必修课在高年级学生必修课程中设立论文写作课程,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所有医学院校的本科生都有机会提高自己的论文书写能力,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前面开设选修课的基础,学生学习起来应相对轻松,但在教材的选择、教师的培养上都处在摸索试探阶段,应总结经验,稳步发展。

3.2.3医学论文写作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医学论文的类型与体裁;医学科技论文的选题;医学论文的基本结构和撰写的基本要求;医学论文的撰写格式;医学图表。

3.2.4穿插医学论文写作于其他各学科医学院校的学科分支较细,且多数教师都有发表过医学论文的经历,聘请有经验老师开设培训班对教师进行培训,然后由这些教师在传授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本专业理论与临床实践通解医学论文写作技巧,发挥专业课教师在论文写作指导上的主导作用,从而节约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这种方式的缺点在于,学生无法对医学论文写作形成完整而系统性的认识,若把握不当,则流于形式。这样,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基本上把医学写作教学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一、二年级开设选修课,重点讲授医学写作史、科研设计等相关内容,参阅优秀医学杂志,到编辑部见习,对写作有一个大概的感性认识。第二阶段在三、四年级开设必修课,讲授论文的选题、不同题材论文写作格式、写作重点等内容,并指导学生尝试写作论文,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修改、点评。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掌握不同题材医学论文的写作格式、写作技巧及写作重点。学校是教育的载体,培养大批能创作出优秀医学论文的人才,既是对学校实力的肯定,又增强了学校的竞争力,从这个方面讲,学院是最大的受益者。论文关系着学生工作后职称晋升、科研成果的发表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对该门课程应该有主观兴趣,但客观现实是学生在校期间没有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写作教学本身的性质决定着其讲授的乏味性,所以这门课程长期不被重视。在其参加工作后,科研能力及论文写作基本功较差,不能写出高水平的论文,又会影响其他各方面的发展。所以,我们期望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对科研设计和医学写作的重视,在学校就打好基础,改变目前大多数医学毕业生甚至毕业数年的临床医师不会写论文的现状,使其在毕业后,有更好的能力实现个人发展及为社会做更大的奉献。

【参考文献】

1许霞,马翔.浅析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6):659660

2郑建宙,周歧江,李壮等.医学毕业论文教学的初步实践[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1,23(5):831832

3郭胜伟.中医院校医学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8(2):125127

4戴又坚,吴仁友.成人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论文指导的实践与探索[J].继续医学教育,2004,18(6):3437

5郑芙林,刘家全.医学论文写作规则[J].中国基层医药,2004,11(11):13881389

6吕应春.医学论文写作技巧(二)撰写步骤[J].临床身心病杂志,2005,11(2):169171

中医学论文范文篇4

目前,我校开设的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课时共18学时,若在这18个学时之内让学生掌握医学论文的写作要领、科研设计的总体把握及构思确实有很大难度,况且毕业论文写作又稍有别于一般医学论文的写作,让学生了解他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及各自的写作重点,应当成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医学生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是首要的受益者,医学院校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拥有数篇优秀的医学论文是今后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医学论文写作课程的开设,则为在校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这样让学生首先在校期间就对论文写作产生一个感性认识,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论文写作水平,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达到了新的高度。此外,亦为他们高素质的塑造与锤炼,以及毕业就业的成功增加重重的砝码。学校是间接的受益者,学校是教育的载体,培养大批能创作出优秀医学论文的人才,既是对学校实力的肯定,又增强了学校的竞争力。社会是根本的受益者,社会是所有医学论文的最终使用者,对医学论文质量的要求当然是越高越好,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高质量医学论文的基础,而一篇高质量的医学论文对医学、生命科学乃至全人类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2医学写作教学现状的提示

目前关于医学写作教学内容改革研究较少,因为大多数医学院校虽然开设了医学写作课程,但往往是有名无实,即虽然开设了这门课但实际上却没有开课,或者教师讲授乏味,学生对此毫无兴趣,抑或学校、任课教师、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加强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让大家都重视起来,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掌握医学论文写作要领及写作重点是非常重要的。

3医学写作教学改革思路

我们计划在原来教学方式基础上,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医学写作能力。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在医学院校教育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克服医学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滞后性,关键在于医学院校教育模式、教学方式的改进。因地制宜,根据我院实际情况量体裁衣,采取合理的培养方式,从而稳步而健康地实践医学论文写作教学过程。

3.1基本改革内容

3.1.1改革现有教学内容:更新教学内容,改变目前“填鸭式教育”,在教授教材内容的同时,注意补充新的医学写作知识,不同类型的医学论文虽然格式固定,但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过去很多常用的诊断标准、数据单位都在变化,教材内容往往跟不上这些变化。

3.1.2改革传统教学模式:①采用教、学互动的教学模式,②理论教学与实践同时进行,实践包括论文写作及对论文的评判、修改,从而尽快掌握医学论文写作要领及写作重点。医学论文写作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医学论文的类型与体裁;医学科技论文的选题;医学论文的基本结构和撰写的基本要求;医学论文的撰写格式;医学图表。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尝试不同题材的论文写作,并选出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集体评判、修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1.3编写及整理医学论文写作常见问题及不同类型论文写作模式教案:目前关于医学论文写作的参考书不是很多,而且良莠不齐,为此,我们应当从中选取有关内容并结合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编写适合我校学生的教案和参考资料。

3.1.4注重介绍科研设计、科研方法在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性:科研设计、科研方法在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论文实际上是科研活动成果的书面形式,科研活动的条理性、逻辑性、缜密性都可在论文中得到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说,科研和论文写作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教授医学写作时应特别提出科研设计和科研方法的重要性。

3.1.5带领学生到编辑部见习,了解稿件在编辑部的审稿流程及稿件中一些常见问题,进一步明确医学论文写作要领及写作重点。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的机会,接触大量的稿件后,会逐渐对稿件写作格式、论文选题、常见问题等有一个大概地了解,有利于日后论文写作。

3.2医学写作教学课程设置合理化、科学化建议

3.2.1开设医学论文写作选修课在低年级医学生中开设选修课,培养其医学写作意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该课程,并适当限定班次人数,选择有编辑或论文写作经验者作为老师,讲授写作相关知识,培养其学习兴趣,并且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

3.2.2开设医学论文写作必修课在高年级学生必修课程中设立论文写作课程,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所有医学院校的本科生都有机会提高自己的论文书写能力,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前面开设选修课的基础,学生学习起来应相对轻松,但在教材的选择、教师的培养上都处在摸索试探阶段,应总结经验,稳步发展。

3.2.3医学论文写作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医学论文的类型与体裁;医学科技论文的选题;医学论文的基本结构和撰写的基本要求;医学论文的撰写格式;医学图表。

3.2.4穿插医学论文写作于其他各学科医学院校的学科分支较细,且多数教师都有发表过医学论文的经历,聘请有经验老师开设培训班对教师进行培训,然后由这些教师在传授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本专业理论与临床实践通解医学论文写作技巧,发挥专业课教师在论文写作指导上的主导作用,从而节约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这种方式的缺点在于,学生无法对医学论文写作形成完整而系统性的认识,若把握不当,则流于形式。这样,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基本上把医学写作教学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一、二年级开设选修课,重点讲授医学写作史、科研设计等相关内容,参阅优秀医学杂志,到编辑部见习,对写作有一个大概的感性认识。第二阶段在三、四年级开设必修课,讲授论文的选题、不同题材论文写作格式、写作重点等内容,并指导学生尝试写作论文,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修改、点评。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掌握不同题材医学论文的写作格式、写作技巧及写作重点。学校是教育的载体,培养大批能创作出优秀医学论文的人才,既是对学校实力的肯定,又增强了学校的竞争力,从这个方面讲,学院是最大的受益者。论文关系着学生工作后职称晋升、科研成果的发表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对该门课程应该有主观兴趣,但客观现实是学生在校期间没有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写作教学本身的性质决定着其讲授的乏味性,所以这门课程长期不被重视。在其参加工作后,科研能力及论文写作基本功较差,不能写出高水平的论文,又会影响其他各方面的发展。所以,我们期望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对科研设计和医学写作的重视,在学校就打好基础,改变目前大多数医学毕业生甚至毕业数年的临床医师不会写论文的现状,使其在毕业后,有更好的能力实现个人发展及为社会做更大的奉献。

【参考文献】

1许霞,马翔.浅析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6):659660

2郑建宙,周歧江,李壮等.医学毕业论文教学的初步实践[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1,23(5):831832

3郭胜伟.中医院校医学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8(2):125127

4戴又坚,吴仁友.成人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论文指导的实践与探索[J].继续医学教育,2004,18(6):3437

5郑芙林,刘家全.医学论文写作规则[J].中国基层医药,2004,11(11):13881389

中医学论文范文篇5

目前,我校开设的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课时共18学时,若在这18个学时之内让学生掌握医学论文的写作要领、科研设计的总体把握及构思确实有很大难度,况且毕业论文写作又稍有别于一般医学论文的写作,让学生了解他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及各自的写作重点,应当成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医学生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是首要的受益者,医学院校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拥有数篇优秀的医学论文是今后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医学论文写作课程的开设,则为在校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这样让学生首先在校期间就对论文写作产生一个感性认识,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论文写作水平,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达到了新的高度。此外,亦为他们高素质的塑造与锤炼,以及毕业就业的成功增加重重的砝码。学校是间接的受益者,学校是教育的载体,培养大批能创作出优秀医学论文的人才,既是对学校实力的肯定,又增强了学校的竞争力。社会是根本的受益者,社会是所有医学论文的最终使用者,对医学论文质量的要求当然是越高越好,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高质量医学论文的基础,而一篇高质量的医学论文对医学、生命科学乃至全人类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2医学写作教学现状的提示

目前关于医学写作教学内容改革研究较少,因为大多数医学院校虽然开设了医学写作课程,但往往是有名无实,即虽然开设了这门课但实际上却没有开课,或者教师讲授乏味,学生对此毫无兴趣,抑或学校、任课教师、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加强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让大家都重视起来,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掌握医学论文写作要领及写作重点是非常重要的。

3医学写作教学改革思路

我们计划在原来教学方式基础上,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医学写作能力。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在医学院校教育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克服医学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滞后性,关键在于医学院校教育模式、教学方式的改进。因地制宜,根据我院实际情况量体裁衣,采取合理的培养方式,从而稳步而健康地实践医学论文写作教学过程。

3.1基本改革内容

3.1.1改革现有教学内容:更新教学内容,改变目前“填鸭式教育”,在教授教材内容的同时,注意补充新的医学写作知识,不同类型的医学论文虽然格式固定,但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过去很多常用的诊断标准、数据单位都在变化,教材内容往往跟不上这些变化。

3.1.2改革传统教学模式:①采用教、学互动的教学模式,②理论教学与实践同时进行,实践包括论文写作及对论文的评判、修改,从而尽快掌握医学论文写作要领及写作重点。医学论文写作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医学论文的类型与体裁;医学科技论文的选题;医学论文的基本结构和撰写的基本要求;医学论文的撰写格式;医学图表。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尝试不同题材的论文写作,并选出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集体评判、修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1.3编写及整理医学论文写作常见问题及不同类型论文写作模式教案:目前关于医学论文写作的参考书不是很多,而且良莠不齐,为此,我们应当从中选取有关内容并结合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编写适合我校学生的教案和参考资料。

3.1.4注重介绍科研设计、科研方法在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性:科研设计、科研方法在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论文实际上是科研活动成果的书面形式,科研活动的条理性、逻辑性、缜密性都可在论文中得到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说,科研和论文写作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教授医学写作时应特别提出科研设计和科研方法的重要性。

3.1.5带领学生到编辑部见习,了解稿件在编辑部的审稿流程及稿件中一些常见问题,进一步明确医学论文写作要领及写作重点。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的机会,接触大量的稿件后,会逐渐对稿件写作格式、论文选题、常见问题等有一个大概地了解,有利于日后论文写作。

3.2医学写作教学课程设置合理化、科学化建议

3.2.1开设医学论文写作选修课在低年级医学生中开设选修课,培养其医学写作意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该课程,并适当限定班次人数,选择有编辑或论文写作经验者作为老师,讲授写作相关知识,培养其学习兴趣,并且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

3.2.2开设医学论文写作必修课在高年级学生必修课程中设立论文写作课程,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所有医学院校的本科生都有机会提高自己的论文书写能力,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前面开设选修课的基础,学生学习起来应相对轻松,但在教材的选择、教师的培养上都处在摸索试探阶段,应总结经验,稳步发展。

3.2.3医学论文写作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医学论文的类型与体裁;医学科技论文的选题;医学论文的基本结构和撰写的基本要求;医学论文的撰写格式;医学图表。

3.2.4穿插医学论文写作于其他各学科医学院校的学科分支较细,且多数教师都有发表过医学论文的经历,聘请有经验老师开设培训班对教师进行培训,然后由这些教师在传授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本专业理论与临床实践通解医学论文写作技巧,发挥专业课教师在论文写作指导上的主导作用,从而节约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这种方式的缺点在于,学生无法对医学论文写作形成完整而系统性的认识,若把握不当,则流于形式。这样,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基本上把医学写作教学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一、二年级开设选修课,重点讲授医学写作史、科研设计等相关内容,参阅优秀医学杂志,到编辑部见习,对写作有一个大概的感性认识。第二阶段在三、四年级开设必修课,讲授论文的选题、不同题材论文写作格式、写作重点等内容,并指导学生尝试写作论文,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修改、点评。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掌握不同题材医学论文的写作格式、写作技巧及写作重点。学校是教育的载体,培养大批能创作出优秀医学论文的人才,既是对学校实力的肯定,又增强了学校的竞争力,从这个方面讲,学院是最大的受益者。论文关系着学生工作后职称晋升、科研成果的发表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对该门课程应该有主观兴趣,但客观现实是学生在校期间没有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写作教学本身的性质决定着其讲授的乏味性,所以这门课程长期不被重视。在其参加工作后,科研能力及论文写作基本功较差,不能写出高水平的论文,又会影响其他各方面的发展。所以,我们期望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对科研设计和医学写作的重视,在学校就打好基础,改变目前大多数医学毕业生甚至毕业数年的临床医师不会写论文的现状,使其在毕业后,有更好的能力实现个人发展及为社会做更大的奉献。

【参考文献】

1许霞,马翔.浅析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6):659660

2郑建宙,周歧江,李壮等.医学毕业论文教学的初步实践[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1,23(5):831832

3郭胜伟.中医院校医学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8(2):125127

4戴又坚,吴仁友.成人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论文指导的实践与探索[J].继续医学教育,2004,18(6):3437

5郑芙林,刘家全.医学论文写作规则[J].中国基层医药,2004,11(11):13881389

中医学论文范文篇6

1960年在西安医学院(西安医科大学)医疗系本科毕业。大学课程有中医学概论,我非常热爱这门功课。毕业后到清远人民医院(清远市人民医院)内科工作,我运用中西医并举方法治疗内科病,疗效逐渐提高,赢得当地领导和群众一致好评。因此,1973年单位送我到广东中医学院第四期西中班攻读中医,学成返原医院继续运用中西医结合应用于临床,疗效比前有显著提高。1976年广东中医学院多次请我到学院讲课。同年6月8日第一军大中医系请我讲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病的体会。1977年在中山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进修内科一年。1978年1月23日在广东中医学院省第八期西中班作专题讲座,参加这次讲座除了我外,均是该学院的名教授,如邓铁涛等。1978年12月获韶关地区革命委员会奖状——梅克靖同志在开展中西医结合工作中做出了显著成绩,特授予“韶关地区中西医结合积极分子称号”。同年3月我晋升为内科主治医师。1982年3月调到广州市二医院任内科主治医师,同年9月在第一军大学习内窥镜3个月。1986年在成都参加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习班学习一周。1988年调到市二医院中医病房带领下级医师抢治危重病人和继续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疑难病。1992年1月晋升为内科副主任医师,同一时间在中医病房任此技术职称。1993年在北京参加全国中西医结合内科心血管疾病高研班学习一周。

1992年2月2日任中华医学会广州分会中西医结合学组组长至2003年12月止兼医学论文评审主委、学会理事。1999年4月1日开始任全国现代医学科技优秀论文选刊第二届特邀编委。

1989年10月6日及12月1日粤港信息报登梅克靖治疗溃疡病和大肠癌的体会。1998年6月6日华商时报登《仁心仁术梅克靖》和同年6月29日中药事业报登老克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2000年5月12日人民日报华南新闻登梅克靖呼唤中西医真正“结合”。1999年至2001年,每年均是省级或市级继续医学教育(中西医结合科)项目负责人并在学习班讲课。近几年来在部级医学杂志三篇,其中一篇在第二届华中地区科技推广大会上被评为优秀论文二等奖。同一篇论文又在中华高新知识产权参评推选组委会和中国中医研究院等评审为科研成果中华名医世纪高新金杯奖壹等。1998年及1999年中国保健科学技术学会邀请出国参加第三、四届国际中西医优秀成果交流研讨会和另一篇参加西欧5国举办的疑难病国际交流研讨会。世界中医药学会邀请我到越南参加2001年第二届中华特色名医论坛年会暨中越特色医药技术合作进行技术交流。2001年4月14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来函称:梅克靖医师的论作《中西医结合救治消化性溃疡并出血》已正式列入本“国际优秀作品(论文)”的评选范围。

2000年12月上旬中央电视台记者到我诊室采访“你的病人很多,你怎样带教年青医师”,记者把我的回答及向病人了解的情况,两天后在中央电视4台播出。12月15日早上7时许又在香港亚洲电视台重播。

从事中西医结合用于临床39年,应用中医辩证施治为病者解难,又能精通西医诊疗普通内科疾病。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疑难病,尤精于根治消化性溃疡。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救治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疗效。方法: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患者4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口服中药黄土汤、逍遥散、归脾汤或泻心汤加减,并加对照组的西医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咪替丁静滴,口服氢氧化铝凝胶,扩充血容量包括输液和输血。结果:治疗组显效10例,有效8例,总有效效率90.0%;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70.0%。2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救治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关键词出血,消化性溃疡,中西医结合疗法

Observationontherapeuticefficacyof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intreatmentofpepticulcercomplicatedhemorrhageMeikejing.GuangzhoutheSamdHospital,Guangdong510150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therapeuticefficacyof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ITCWM)intreatmentofpepticulcercomplicatedhemorrhage.Methods;Fortycasesofpepticulcercomplicatedhemorrhageweredividedrandomlyintotreatmentgroup(20cases)andcontrolgroup(20cases).Treatmentgroupwastreatedwithmodified“huangtu”decoction(黄土汤),“xiaoyao”powder(逍遥散),“guipi”decoction(归脾汤)or“xiexin”decoction(泻心汤)onthebasisofwesternmedicine,controlgroupwastreatedwithcemetidineintravenousdrip,aluminumhydroxidegelatin(peros)andinfusionorbloodtransfusiontoexpandthebloodvolume,Results:Tencaseswereimprovedobviously,8caseswereimprovedandtotaleffectiveratewas90.0%intreatmentgroup;4caseswereimprovedobviously,10caseswereimprovedandtotaleffectiveratewas70.0%incontrolgroup.Itwasobviousdifferencebetween2groups(P<0.01).Conclusions:ITCWMtreatmenthasobviousefficacyonpepticulcercomplicatedhemorrhage.Itwassuperiortowesternmedicinetreatmentalone.Keywordspepticulcercomplicatedhemorrhage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therapy

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病死率约为7%—10%,入院后反复出血的患者病死率高,随年龄的增长、病死率增高[1]。我们对20例消化性溃疡并中度出血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疗效较好,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本组40例均为经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钡餐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患者,均为中度出血,出血量800—1000ml。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男16例,女4例;年龄25—49岁6例,50—60岁14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8例,胃溃疡2例。对照组男15例,女5例;年龄25—49岁8例,50—60岁1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7例,胃溃疡3例。2组患者均除外溃疡位于胃小弯或十二指肠后壁者。

1.2辨证分型:①胃中积热型:口臭,口渴,上腹胀闷,呕血、血色鲜红或呈咖啡色、血中可夹食物残渣,便秘或柏油样便,舌质红、苔黄腻,脉实。②肝火犯胃型:胸胁胀痛,口苦,烦躁,呕血紫暗或鲜红,球结膜充血,大便黑色,舌质红、苔黄、脉弦数。③脾虚不摄型:神疲懒言,心悸,头晕,食欲减退,便血紫暗或稀溏,而色无华,唇甲淡白,舌质淡、苔白,脉细弱;若神疲怯寒,便血日久,舌质淡、苔白,脉沉细者为脾虚中寒。

1.3治疗方法:对照组:(1)迅速补充血容量:输新鲜全血,输入失血量的1/2,其余由林格氏液、葡萄糖补足,并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酸中毒者及时纠正。每输血1000ml,静注10%葡萄糖酸钙10ml;(2)下胃管:留胃管120小时,观察胃液的颜色和胃液PH值的变化;(3)控制出血:10%葡萄糖250ml加西咪替丁0.3g静滴,每6小时1次;出血停止后改为口服西咪替丁,每日3次,每次200mg,睡前加服1次400mg。氢氧化铝凝胶每日4次,每次口服15ml。

治疗组:在对照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胃中积热型2例以泻心汤治之。方药:大黄6g,黄连5g,黄芩15g。肝火犯胃型2例以丹栀逍遥散治之。方药:柴湖10g,当归12g,白芍15g,茯苓12g,白术10g,丹皮10g,栀子3g,甘草3g,生姜3片,薄荷1.5g。脾虚不摄型2例以归脾汤治之。方药:党参10g,黄芪10g,白术10g,茯神10g,酸枣仁10g,桂圆肉7g,木香1.5g,当归6g,远志3g,炙甘草3g,生姜3片,红枣3枚。脾虚中寒型14例以黄土汤治之。方药:灶心土30g,白术10g,甘草3g,干地黄16g,阿胶13g(烊化),附子10g,黄芩10g。除泻心汤不加大黄外,以上方中均加大典、田七各6g,白芨10g,乌贼骨15g。以上方药剂量为一般用量,临床可按年龄、体质和病情加减。每日服2次,每次1剂,水煎服。

1.4疗效判定标准:大便隐血阴性、大便转黄色和胃液清亮或淡黄色3项中符合1项为出血停止;3日内止血为显效;4至5日止血为有效;5日以上止血或抢救48小时血压、呼吸、脉搏、尿量有好转,后病情进一步恶化,于8小时输血在600ml以上不能控制出血,需手术等其它方法治疗者为无效。

2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0.0%。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

治疗后胃液pH值的变化:2组治疗3日及5日后均有胃液pH值上升,治疗组胃液pH值>7者9例,对照组胃液pH值>6者4例。

3讨论

消化性溃疡并中度出血,如收缩压<10.5kPa(1kPa=7.5mmHg),应迅速扩充血容量,即建立2~3条静脉通道,以每分钟90~100滴快速滴入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对老人或心功能不全者宜监测中心静脉压,以调整补液量及速度。出血较多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输液既可改善微循环障碍,又能使血压逐渐回升。如小便通畅,说明血液已稀释,应输新鲜全血。“公务员之家有”版权所

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时,胃内多呈酸性。据Arora[2]等报道,酸性环境可降低血小板功能并对抗止血。胃在正常生理状况下,胃蠕动和酸性环境不利于阻止消化性溃疡出血,在体液及血小板诱导下形成的血小板凝集和凝血块只有在胃液pH>6时才能发挥止血作用[3]..故用西咪替丁抑制胃酸分泌,氢氧化铝凝胶中和胃酸,使胃液pH>6,对止血非常重要。

中医学论文范文篇7

1新时期约稿的意义

发表高质量的SCI论文是每个科研工作者的梦想。对于个人,论文被SCI收录的数量及被引用次数,可以反映出他的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被SCI收录的论文总量,也反映了整个研究机构的科研,尤其是基础研究的水平;因此国内大部分医学院校和科研单位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或者是科研工作者晋升职称都有硬性的规定,如需要发表两篇SCI文章,或者发表一篇影响因子在3以上的文章,有的时候要求可能更高。SCI收录的中国大陆出版的医学期刊仅有6种,MEDLINE收录的中国大陆出版的医学期刊有30种。而且国内期刊的影响因子普遍不高,以中华医学会137种系列杂志为例,影响因子超过1.0的仅有23种,占系列杂志总数量的16.8%。最高的是中华显微外科杂志,影响因子为1.9(user.medline.org.cn/serialjournal/seriaJournalPage.do)。相比国外的医学期刊,如国内作者比较熟悉的《BritishMedicalJournal》(BMJ),2006年的影响因子为9.245,《NatureMedicine》影响因子约31,《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影响因子达到44多。显而易见,同样一篇文章发表在国内或国外期刊可以获得不同的价值。2013年我国作者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被美国SCI收录23.14万篇,我国每年产出数百万篇学术论文,90%以上的高水平论文投向了国外期刊[4]。在国家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新媒体如火如荼、科技创新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国内的科技期刊只有走规模化、数字化、网络化之路,才能跟上时代潮流,千方百计地利用国内的优秀稿件资源,通过刊发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章,带动杂志的国际化发展。坐等稿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主动出击才能掌握主动权。传统出版物的年代,约稿可能意味着荣誉、销量;互联网时代,约稿成功与否意味着生存与发展。因此,加强组稿约稿工作,是科技期刊提高学术水平、维持杂志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9-10]。以微免杂志为例,表1显示了2012—2015年间所有发表的文章中约稿所占比例(以一个自然年为计数统计单位)。可见虽然专家约稿占全年收稿量的比例较低,但是其刊出录用率高于自由投稿的稿件。

2医学期刊约稿稿件的特殊性

普通科技期刊约稿存在3个潜在规则:约稿必佳、约稿必发、约稿待遇必有差。关于约稿待遇有差,反映在约稿处理时效快、优先出版、投送稿费及时等方面。科技期刊的约稿程序大体相同,如确定选题、选择撰稿人、发送约稿函、追踪进展等。医学期刊的约稿除了遵循科技期刊约稿程序的一般规律外,还有其特殊性。

2.1医学论文的特征和分类

医学论文的种类较多,体裁各异,主要可分为七大类:评论类;论著类;简,报类;病例报告类;综述、讲座类;会议纪要类;消息动态类。根据学科分类的不同,医学期刊上刊载的论文体裁各有侧重。以微免杂志为例,平均每期刊发的论文有15~17篇,其中研究论著占13~15篇(长篇论著和短篇论著),占到一期杂志的2/3版面,综述2~4篇,简报以补白为主,很少占用正式版面。医学论著是医学论文体裁中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写作的形式上有比较规范的要求,除了包括一般论文要求的文题、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属地、邮编,符合问题内容要求的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关键词(3~8个)以外,还应有前言(研究目的)、资料(材料)与方法、结果(实验数据)、结论(创新点)和参考文献等各项内容,缺一不可,是作者从自己已占有的基本素材(第一手资料)出发,经过科学、严谨地整理、加工、分析、论证,得出论点并形成规范性的文字作品。综述则是总结前人的经验和分析目前的研究现状最新进展,然后根据作者自己的思考进行整理,写成文章。医学综述所用资料须准确、成熟、新近并具权威性前沿并具权威性。一般医学期刊登载的综述多为3000~5000字,参考文献达数十篇乃至百篇,尤其是外文参考文献不应少于1/3。

2.2普通医学论文的作者

医学期刊的作者除了包括各大医疗机构的一般医务工作者外,还包括全国各大医学院校的师生,中高级卫生防疫检验工作者,全国各级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科研院所的医学研究人员等。有研究显示[11],医学期刊作者的构成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占全部作者的81.84%,工作单位性质以三级医疗机构为主(48.88%),职称以中级职称为主(34.08%),说明拥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作者为医学期刊的主要撰稿人。

2.3约稿文章的撰写者

医学期刊中,约稿的对象一般为某领域内的知名专家,但是向某一专家约稿并不意味着稿件一定为专家本人撰写。文章的撰写者可以分为4大类:①专家本人,一般以大综述为主。综述是对某一学科、专业或专题的大量文献进行整理筛选、分析研究和综合提炼而成的一种学术论文,是高度浓缩的文献产品。无论是在写作的高度还是深度上,专家亲自撰写的文章质量一般较好,是提高期刊阅读量和文献引用率的保障。②学生作者。知名专家一般年龄较大,行政和社会兼职较多,面对众多期刊的约稿,本人缺乏相应的写作时间和精力,于是将任务转交给自己的学生。一般为专家提出写作思路,学生独立撰写完成。③同一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共同做课题或项目,对于实验程序和结果都比较了解,由同一实验室中的工作人员进行撰写,专家负责审核。④合作单位人员。合作实验室或是合作项目,按照协议要求,独立操作完成不同的实验部分,实验数据和结果双方共享,论文成果由合作作者和合作单位共同享有。医学论文约稿文章的实际撰写者不一定是专家本人,因此专家约稿不能与文章质量画等号[12],约稿稿件的审理结果可能出现几种情况:可发表,修改后发表,修改后再审,退稿。无论是否本人亲自撰写,约稿专家一般均会在正文中署名,或者作为通讯作者,以示对文章的重视。

2.4拆分文章现象

医学期刊中,约稿的对象一般是掌握有一定资源的资深学者,他们可以整合或调动一些复杂的医学数据,甚至是垄断性的(如各地方疾控中心掌握了大量的疾病监测数据信息;医学研究所或研究院拥有比较全面的医疗大数据或生物大样本数据库,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等重点专项),利用自身优势撰写出来的文章避免了自由来稿内容重复、陈旧、时效性差等弊端,但同时,这样的文章对于期刊也是稀缺资源,常常导致各个期刊之间的争夺。有研究显示[10],截至2005年2月,我国有4758种科技期刊,其中医学期刊有987种,占20.7%。各类期刊中,仅次于工程技术类期刊而居第二位。面对众多期刊的约稿请求,一些科研人员常常将发表内容拆分成最小可发表单元投送到不同杂志。除了存在以上情况,还有一种被动拆分文章现象:从事某种疾病或治疗手段的临床研究时,往往会获取大量的数据资料和统计结果[12],如果作者把自己的所有新观点、新发现都一股脑儿地抛出来,迫不及待地告诉编辑和读者自己的这项研究的重要价值。一方面,这会导致文章内容冗长、结构散乱。另一方面,不容易交代清楚研究发现的核心意义,让编辑和审稿人看后感觉不知所云。另外,大部分医学院校也有这方面的要求:例如研究生答辩前必须,而且必须是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的一部分。学生通过答辩后,将自己的学位论文拆分发表,既便于发表取得的研究成果,又有利于同行交流,还便于检索。

3医学期刊约稿的处理方式

经过外审和终审定稿会审阅可以直接录用的文章,应及时告知约稿专家审理的结果,并联系后续出版事宜。退修改甚至是不符合杂志出版要求,需要退稿的文章处理应慎重。

3.1约稿稿件的一般处理流程

不同的作者撰写的文章处理应一视同仁,遵循科技期刊三审一定的审稿机制,但对于约稿,尤其是对有较强的针对性、时效性的文章,在不影响正常出版程序的前提下,可在送审时间安排、审稿人的选择、优先排版、刊发等方面予以适当照顾[13]。

3.1.1特稿特办,优先审稿

一方面,期刊编辑部对约稿(特别是重要约稿)要敢于“开绿灯”,允许“特稿特办”、“优稿先审”。约稿一旦到手,要在第一时间安排编辑初审,对延期初审“零容忍”。另一方面,编辑要设法让同行专家按时审回稿件。遴选合适的审稿专家送审的同时提醒审稿专家及时收稿。微免杂志曾在2013年1月组织刊发了一期重大传染病专刊。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收稿工作一直延续到2012年12月底,出版时间非常紧迫。编辑不敢懈怠,加班加点,首先认真对稿件进行初审,查漏补缺。诚然,约稿对象的专业水平和学术见解是普通编辑难以企及的,但编辑在论文格式规范、结构编排、图表美化以及语言文字处理上比较具有优势,通过编辑之手的约稿稿件质量进一步提高,这时再遴选外审专家,并短信告知审稿人的审稿时限,及时督促评审专家按时返回审稿意见。编辑将审稿意见逐条进行整理润色,从网上发给作者后再以短信通知作者,并尽可能指导作者按照杂志规范进行修改。2013年1月底杂志专刊顺利刊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反响。

3.1.2最短时间,优先发表

用最快的速度让新理论、新技术、新观点与读者见面,是吸引优秀文章,逐渐使期刊编辑部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有效方法之一[14]。约稿一旦通过同行专家评议,就应将其纳入“快速通道”或“绿色通道”,在最近一期安排发表。如果事先与约稿人就发表的时间有所约定,应严格遵守承诺,如无特殊原因,不能提前或延期发表甚至随意调整版面内容。不能因发表费是否缴纳而影响到稿件的刊发,约稿文章是否收取版面费不同期刊编辑部有不同的规定,可因人或因事而异,但是只有让约稿对象切实感受到给予约稿相较自然投稿的特殊服务,约稿对象才可能乐意接受期刊编辑部的下次邀约。

3.1.3第一时间,寄送样刊

样刊是作者劳动心血和科研成果的见证,作者收到了样刊才是一次约稿过程和行为的终止。对约稿而言,赠送样刊一样重要:首先,提供样刊是期刊编辑部对作者应尽的义务;其次,优先寄送样刊,表明期刊编辑部对约稿作者的重视。①时效,寄送时尽量选择特快专递(为节省经费,一般期刊编辑部给作者寄送样刊均为邮寄挂号);②数量,打破常规制度(微免杂志规定每篇发表文章寄送3本样刊),尽量给约稿文章中的每位署名作者都寄送一本当期样刊;③回访,样刊寄出后,立即发短信告知作者注意查收,数天后可再发短信或打电话询问作者是否收到,若其仍未收到,承诺再寄。通过一系列特殊的服务,约稿对象可充分感受到期刊编辑部的服务热诚和心意,也为下次的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2约稿文章的退修

不能完全达到发表要求、但经过补充调整可以录用的文章,需要请第一作者进行修改。如第一作者不是约稿专家,应短信或电话告知,并礼貌性地恳请专家予以协助。对于修改意见,编辑应仔细推敲审稿人的每一条审理意见,摒除一些强硬的、高高在上等句式的词语,在充分尊重作者劳动成果的基础上撰写退修函。退修意见应全面、详细、具体,力求一次退修成功,避免二次修改的发生。并可遵循以下原则:①优先待遇:一旦审理意见显示需要修改,编辑应优先予以处理,减少稿件在编辑部的停留时间。②修改适度:即在忠于原稿的基础上提出改写意见,勿强迫作者接受审稿人及编辑的所有观点,给予作者对不同意见申诉的权利。不破坏论文的整体性,在不影响阅读的前提下,尽量不对作者的写作文风、文章长度等作过多限制[15]。③条理清晰:将希望作者修改的地方逐条罗列,并准确应用“必须”、“最好”、“建议”等修饰性词汇告知作者对文章的修改程度。④不做承诺:一般期刊论文,只要期刊编辑部同意作者进行修改,也就意味着论文可以被录用。而医学科技论文不同,可能会有需要增补试验,增加观察病例等需要耗费一定时间的修改意见。遇到无法增补的情况,这篇文章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在撰写修改意见时,对于文章是否能够发表,或者以什么体裁发表(论著、短篇、简报),言语间应给自己留有余地。

3.3约稿文章的退稿

无论约稿是否为专家亲自撰写,退稿意见一定要知会专家本人。这就会涉及“面子”问题。如何尽可能地避免约稿专家面临尴尬的局面,是一门学问。编辑对于不同退稿情况应区别对待,做到退稿不退人。

3.3.1撰写正式的退稿函

医学科技期刊中,审稿意见一般由两位不同的外审专家出具,编辑需要对外审意见进行综合整理,去粗取精。就微免杂志而言,对一般的医学论文,退稿的结论可归纳为几类:①内容单薄,结论粗浅;②实验设计存在缺陷,实验数据不合理;③研究内容不具创新性;④撰写粗糙,不规范。编辑在撰写普通稿件退稿函时,可根据退稿模板简单整理退稿意见,以方便作者了解自己稿件存在的最大问题。而对于约稿文章,无论是何原因退稿,首先应肯定指出文章的优点或者是可取之处;然后,措辞恳切具体地指出本文的不足(如撰写不规范,内容缺少新意,实验设计不合理,数据缺失等),如有必要可按照重点顺序进行分条罗列,并允许作者就退稿意见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态度应诚恳,退稿理由应充分;最后对专家的来稿表示感谢,并注明编辑的联系方式,方便作者与编辑之间的必要交流。

3.3.2必要的电话沟通

正式的公函发出后,应及时电话与约稿专家进行沟通,以显示对这篇稿件处理的谨慎和重视,而普通稿件的退稿一般省略此步骤。在和医学专家进行电话交流时,需要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即不会妨碍医学专家的工作,也不会为其带来麻烦。如医科院校中的专家,应避开其授课、讲学的时间段;医院中的专家,应避开其出诊、门诊的时间段。总之,由于医学工作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医学专家的工作往往存在随机性[16]。编辑应尽可能的事先打探和了解医学专家的作息时间,在合适的时间段与专家进行谈话,往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但容易获得专家的理解,还可能争取到下一次合作的机会。笔者刚工作不久,曾因退稿一事与一位医学专家电话沟通,未曾想到当时专家正在参加一个学术讨论会,并在会中透露了杂志约稿事宜,导致这次事件后杂志和专家的关系十分紧张。

3.3.3推荐相关杂志

一篇约稿有可能因撰写者经验不足,实验设计出现大的漏洞而导致全篇文章需要大修改或大的调整,对于有时效性要求的杂志而言,文章即使经过修改达到录用标准也会错过最佳出版周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多种,如编辑对约稿专家的近期工作了解不全面,或者专家本人因精力有限对文章的把关不严等。编辑可在退稿的同时,向作者推荐其他的相关杂志,并提供具体投稿信息,如投稿网址、联系方式等,这样不但帮助兄弟杂志得到一篇有价值的文章,还可以给专家留下一个负责任的印象。

3.3.4培养鼓励作者

对于年轻的学生型作者,写作水平和写作内容虽不能达到杂志发表的要求,编辑仍应给予鼓励。现在很多作者有很好的研究意向,但科研设计却不太合理,更多的作者不知如何撰写医学论文,例如不知如何撰写摘要,前言部分不能很好地阐述该研究的目的、背景,方法、结果和讨论各部分内容混淆,讨论部分书写凌乱等。因此造成所投稿件被退修、要求重新书写然后再审、甚至退稿。编辑应根据专家外审的意见提出切实而具体的修改建议,以扩宽作者思路,激发写作灵感。从科研选题、实验设计到写作规范、投稿事项等方面为作者指明方向,为其提供继续前进的动力,同时也为杂志的发展培养潜在的作者,通过一切渠道扩大杂志的作者队伍。

3.3.5争取后续的合作机会

有研究显示,高水平、高质量的优秀期刊退稿率为70%~90%,中等水平的期刊退稿率为40%~70%[17]。所以退稿工作不仅是对科研工作和学术的尊重,也是对读者和作者的尊重。但无论是什么原因的退稿,都会使作者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往往生出挫败、沮丧等负面情绪。尤其是知名的专家学者,还要顾及身份和面子问题。编辑应在委婉地阐述问题的同时,强调事件发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专家继续为杂志撰写高质量的文章[18]。微免杂志2014年曾向一名在相关领域内很有权威的编委进行约稿,这位编委对杂志工作比较关心,愿意支持,无奈自身工作比较繁忙,因此就委托了一位自己的学生负责稿件撰写工作。稿件经过几次修改和审理仍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编辑部决定退稿。编辑就稿件的处理与专家本人电话交流,得到了专家的理解,同时,专家本人承诺一定再亲自撰写一篇文章。4个月后,专家兑现了承诺,文章水准和质量较高,发表在“专家述评”栏目中,颇受同行和读者们的欢迎。

3.4拆分文章的处理

中医学论文范文篇8

1医学科技期刊尚无针对学科专业的编辑准入标准

具备丰富学科专业知识的科技期刊编辑可体现出更好的学术把关能力,对论文的学术质量有一定的判别能力,是提高期刊学术质量的关键[3]。而长期以来,外界普遍认为编辑职业是对文章修修补补、为人作嫁的陪衬行业,此类原因导致编辑的学科专业重要性未被充分重视,科技期刊对编辑入职前的学科专业、学历水平、专业实践经历、科研实践经历等学科素养缺乏相匹配的准入要求,使得编辑从业门槛过低。近年来,有的出版单位已面临编辑人员构成复杂、人才梯队结构失衡、关键岗位人才青黄不接等现状[4],这与缺乏编辑的准入标准不无关系。医学专业具有专业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医学科技期刊是传播医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也同样具备较高的专业性要求,因此需要对编辑从业者提出相应的学科专业要求。缺乏医学学科素养不利于发挥编辑在医学论文初审中的初步评价作用,对于一些医学专业性问题如疾病表现、治疗原则、药物应用等方面的理解、判断也可能存在一定困难或误区,影响对医学论文的恰当评价。但长期以来,我国医学科技期刊缺乏针对医学学科专业的编辑准入标准,医学编辑职业的入口较宽、入职要求很低,使得编辑队伍的学科专业组成比较复杂。石朝云等[5]2012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编辑部中,有医学专业背景的人员占编辑总数的70.7%,其余为工科(15.1%)、农科(9.5%)及其他专业,医学科技期刊编辑队伍的专业组成有一定的复杂性,多种专业背景的存在与编辑学科专业准入标准的缺乏有直接关系。从学历方面来看,我国科技期刊编辑也存在学历不高的现状,虽然近几年随着加入科技期刊队伍的高学历青年编辑增多,以及编辑继续教育的开展,学历水平正得到逐步提升,但总体学历水平仍有待提高。据2015年调查报告显示,地方性高校学报编辑人员中,具有硕士、博士学历者占57.9%[6]。刘晓涵等[7]于2015年对中国高校科技期刊20~40岁青年编辑调查发现,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占86.37%,与2006年相比,青年编辑中的研究生比例大幅度提升。我们于2016年对山东省11家医学科技期刊编辑的调查显示,拥有硕士、博士学历者占52.7%,表明地方性医学科技期刊编辑的总体学历水平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编辑学历水平总体不高的现状,也与缺乏学科专业准入标准有着密切关系。

2制定学科专业准入标准的必要性

一是充分发挥编辑医学学科素养对提高期刊学术水平的助推作用。编辑的学科素养作为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因素之一,可以强化编辑的信息筛选职能和选题策划职能,体现出编辑学科素养对于期刊的重要性[8]。随着编辑的医学学科素养提高,编辑对于更高端的前沿研究、更复杂的科研方法、更先进的研究理念都可以有更深入的认识,在临床及科研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有助于编辑对审稿中临床内容及科研内容的恰当评价,对于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有明显的助推作用。因此,是否具有医学背景对审稿决策具有重要影响。有的医学期刊研究者认为,医学期刊的编辑应该既是编辑、又是医生,完全脱离医学、临床的结果很可能是眼生手生,连编辑的工作也完成得很吃力[9]。多个医学科技期刊编辑部的实践证实,编辑参加临床医疗实践,弥补编辑的医学学科素养,不仅是培养编辑骨干的好方法,还有助于办出优秀期刊[9-10],体现了医学临床实践背景对医学期刊编辑工作的重要意义。虽然在审稿流程中有同行评议专家的审核把关,但作为对医学科技论文进行初审评价的第一关,医学编辑同样需要以学科专业知识为依据作出初步、合理的评价,准确筛选出初审合格、有送审价值的稿件进入专家评议流程,避免送审存在较大缺陷的稿件而浪费外审专家的宝贵时间,并能够对退稿稿件提出充分、合理的建议。此外,编辑的学科专业背景也有利于编辑发挥学术人脉优势,更加游刃有余地进行组稿约稿、参加或组织学术会议、密切跟踪学科发展、塑造期刊品牌、参与医学实践等。以上这些要求均有赖于期刊对编辑入职时的准入要求,体现出制定学科专业准入标准的必要性。二是尽快弥补我国医学科技期刊与国外先进期刊差距的需求。有科技期刊研究者认为,国际大刊刊载的学术论文水平普遍高于我国,主要原因是编辑的专业学术水平普遍高于我国[11]。Science期刊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要求编辑必须具有博士学位,且其编辑均来自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名校。国际顶尖期刊Cell、Nature、NEJM等的编辑基本都是从事科研工作的科研人员或医学家,本身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博士以上学历的编辑占比很高,使得期刊能够及时反映科研前沿热点。由此看来,我国医学科技期刊与国外先进期刊在编辑学科素养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是造成期刊学术水平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国内科技期刊也开始进行积极的探索,例如天津大学期刊中心制定了严格的编辑准入制度,要求求职者具有博士学位,精通英语及计算机,而且是著名导师的优秀毕业生,通过提高应聘人员入职的学术能力标准,保障编辑队伍的可持续发展[12]。虽然这些尚为少数科技期刊的积极探索,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对于全面提升科技期刊对编辑学科专业准入的认识程度、推动科技期刊行业的准入标准制定具有毋庸置疑的作用。三是适应国内医学科技期刊发展要求的呼吁。目前,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在学科准入方面的要求已得到越来越多期刊从业者的认可。谢新洲等[13]认为,高学历专业人才加入到科技期刊中可以为期刊的学术质量提供良好保证,这也与国际期刊出版的经验相吻合。韩磊[14]建议,医学科技期刊应提高编辑的准入门槛,着重引进具有科研经历的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以缩小编辑人员与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认识差距。据2012年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调查报告,93.2%的医学科技期刊编辑部认为应设立编辑准入制度[5]。我们对山东省11家医学科技期刊的编辑调查结果显示,83.3%的编辑认为应设立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准入标准,91.7%的编辑认为应将学历及学科专业背景纳入准入标准,66.7%的编辑认为应将准入学历设定为硕士以上,41.7%的编辑认为非常有必要将临床实践经历纳入准入标准,58.3%的编辑认为非常有必要将科研实践经历纳入准入标准。上述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科技期刊已开始重视编辑准入制度。医学科技期刊对于编辑准入制度的呼吁,表明期刊对编辑的医学学科素养愈加重视,也体现了制定学科专业准入标准的必要性。

3医学科技期刊编辑的学科专业准入标准设置

结合当前国内医学研究及医学科技期刊发展现状,按照与当前编辑人才结构合理衔接、适度提升的原则,提出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在学科专业方面的准入条件,以学科、学历体现医学知识结构要求,以临床工作经历体现临床实践要求,以科研实践经历及发表学术论文体现科研素质要求。具体准入标准为:同时符合基本条件中的三个要求,且至少符合一个提高性条件。

3.1基本条件

①学科门类为医学,在一级学科(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15]方面应与期刊的报道方向一致或相近;②学历水平为本科以上;③公开发表过本专业学术论文1篇以上。

3.2提高性条件

①研究生学历;②具有1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③具有1年以上在科研机构的科研实践经历。

4学科专业准入条件解析

4.1学科门类

医学科技期刊的专业性较强,所处理的稿件均为医学方面的稿件,因而对医学科技期刊编辑的学科门类要求应为医学。一级学科应与所在期刊的报道重点一致或相近,如基础医学类杂志应侧重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类杂志应侧重于临床医学,药学类杂志应侧重于药学、中药学。对于综合类医学期刊来说,其二级学科要求可侧重于内科、外科等覆盖面广的大专业,兼顾妇产、儿科、基础医学等其他医学专业,以建立覆盖多个专业方向的人员结构,增强对不同研究领域论文的评价能力。对于报道重点为二级学科专业的期刊,如内科、外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护理学等,可将编辑的学科专业要求设定为相应的二级学科,乃至与期刊报道重点更匹配的具体专业,如心血管病、呼吸系病、消化系病等。

4.2学历水平

笔者认为,对于在学历方面准入条件的设立,应本着覆盖面广的原则,因此将学历准入条件设置为本科。

4.3临床实践经历

有临床实践经历的编辑对临床诊断、治疗过程有比较直观、感性的体会,从而在评价稿件时对医学专业问题有较深入的认识,有助于对稿件的筛选及妥当修改,可避免将一些有常识性错误的临床类论文提交审稿专家,减少对审稿专家的低效使用。本编辑部一位编辑具有三年的急诊科工作经验,对急性有机磷中毒具有较丰富的救治经验,他在审稿中遇到一篇应用新型洗胃方法治疗急性有机磷中毒的稿件,依据其专业知识判断所报道的洗胃方法确实有一定创新性,但治疗方法中却没有提到对有机磷中毒有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如解磷定、阿托品等的用法用量,评价疗效的指标中也没有针对中毒程度的胆碱酯酶活性、阿托品用量等主要指标,既没有合理均衡药物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也因评价指标不合理而无法确切评价该方法的治疗效果,属于存在较大方法缺陷的稿件,因而在初审阶段就给予退稿处理,避免了进一步进入复审及专家外审流程。

4.4科研素质

首先,具备一定的科研实践经历者能够更敏锐地捕捉、紧跟科技前沿,其自身的科研实践经历用于编辑工作后,有助于发现科研设计中的不规范之处,从而更好地辨析稿件水平、指导作者合理修改。自然出版集团(NaturePublishingGroup,NPG)的高影响力旗舰刊物NatureReviewsMolecularCellBiology(NRMCB,3年平均影响因子为39.99)对编辑的要求为应有高学历及科研经历,期刊在招聘全职主编时就基于这一要求,吸纳了多位有科研经历的博士、博士后[16]。因此,科技期刊编辑的学术水平应至少与大部分科研工作者的水平相当,能够了解研究的热点,熟知研究的门道,才能游刃有余地评价其他研究者的水平,从而具备更好的科研前沿报道能力。由于科研实践经历大多在硕士研究生阶段才开展,少数未经历硕士阶段的研究者因从事过比较完善的科研理论学习及实践经历,也具备一定的科研素质,因此在本准入标准对科研实践经历的设置中,对硕士及以上学历或1年以上科研实践经历予以同等体现。其次,科研实践阶段的过程十分有助于编辑对论文的审稿及编辑加工。作为评价、编辑出版论文的科技期刊编辑而言,自身要具备论文写作及发表的经历,从中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并能够形成理性认识,才能在进行审稿或编辑加工时,做到不仅知其然,还可知其所以然,进而提高审稿或退修意见的专业性、针对性、建设性,更好地对稿件进行评价、编辑加工。撰写、的过程就是一个进入科研深处的“窗户纸”,经过这个阶段,写作者需要将实验阶段的方法、数据进行综合考虑,哪些指标该取舍,哪些方法该改进,数据处理该用什么方法,论文主题如何确定,文字表达如何说明问题,如何运用书面语言、学术语言合理表达等,都需要反复考量,这个过程能够使写作者的论文写作能力大大提升。这种在论文写作及发表过程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十分有助于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开展,如果缺少论文写作经历,编辑无法深入感受论文写作的表达方法,十分容易在稿件处理中有“隔靴搔痒”般似是而非、拿捏不准的感受,影响对稿件的评价和编辑加工。最后,良好的科研素质对于从事编辑工作后开展编辑学研究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编辑学研究与编辑工作相辅相成,对保证期刊质量及编辑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科技期刊编辑学已经破土而出并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成为编辑学家族中颇具活力的一门新生的分支学科,其发展壮大需要科技期刊界研究型、学习型编辑的参与[17]。无论在哪个领域,科研工作的方法论都是共通的,无论从事编辑工作前是对哪个领域进行研究,都有利于从事编辑职业后将科研思维及方法嫁接到编辑工作中,从而更加方便、科学地思考编辑学课题、开展编辑学研究,这对于促进编辑学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例如,具有博士后经历的《农业工程学报》编辑刘丽英,从事编辑工作后,利用科学性思维方式研究科技期刊论文外流的情况,将其掌握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用于人文社科研究,弥补了人文社科研究在定量分析方面的不足,并探索得出了编研结合是编辑成长有效途径的工作研究方法[18]。因此,在编辑准入机制中纳入科研素质因素,将有助于实现科研素质与编辑工作“1+1>2”的效果,从而有力地助推编辑学的发展。

5实施学科专业准入应处理好的关系

5.1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

对编辑学科专业的准入要求应将岗位需求及编辑的个人能力结合起来,实现准入标准与岗位需求及从业者能力的有机结合。例如,在学历方面,可按照期刊的学术水平定位及发展需求适当提高,确定选取本科、硕士还是博士学历。再如学科专业方面,虽然可将一级学科专业相近者作为选择对象,但这种相近性应体现为相关性密切的专业,例如与临床医学相近的可为基础医学、临床药学等,与中医学相近的可为中西医结合、中药学等。

5.2学科素养入职前限定与入职后再培养的关系

入职后再培养是目前医学科技期刊提高编辑学科素养的主要方法[19-21],但再教育的效果往往受限于编辑的学科知识结构、专业背景、职业兴趣、学习能力等。如在入职前没有必要的专业学术积累,则编辑对岗位职责的承担能力较低,个人职业发展比较缓慢,无论对编辑部还是个人都是一种资源浪费[6]。如果说入职后再教育的目的是将编辑职业嫁接于从业者先前的学业或职业生涯中,使从业者在编辑领域中获得新的职业生命形态,那么选择优良、富有生命延展力的可嫁接树苗,就是决定嫁接成果———是否能在编辑岗位焕发职业第二春的首要要素。学历、专业背景、知识结构、科研经历等学科素养属于基本固定的因素,如在入职后再教育则收效缓慢,且时间成本较高,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应在入职时通过准入标准使学科素养得到必要的保证,可使编辑在较高的专业起点上进一步在编辑工作中提升学科素养,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科发展。

5.3学科素养与编辑业务能力的关系

科技期刊管理者在吸纳新编辑时常常需要衡量的是,如何在入职要求中协调学科素养要求与编辑出版业务能力、计算机能力、新媒体技能、营销能力等编辑业务能力要求的关系。根据笔者多年来对青年编辑的带教实践,编辑基本功可在入职后通过参加全国出版专业考试、自学、带教、各种形式的再教育等方式在1~2年内完全掌握,因此笔者认为,考虑到学科专业能力对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具有重要的支撑性作用以及这方面要求的不断提高,入职时的考察要求应侧重于学科专业方面,编辑业务能力则可通过入职后再教育予以提升。

5.4学科素养与职业兴趣的关系

对于编辑工作这项“幕后”工作来说,对职业发展起长远作用的是从业人员的兴趣,好的编辑应是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人。对于一个打算长期从事编辑工作的人来说,兴趣在拓展职业发展空间中的作用远超过专业技术本身的作用,即使专业水平并不高,但依靠对编辑事业的兴趣,也完全有可能突破自身的局限,开拓出编辑事业的新天地。如果从业人员已有较高的学科专业水平,但在编辑职业中找不到兴趣点、拓展不了职业空间,无法将自身的学科专业与编辑工作进行良好的融合,也难以发挥一个合格编辑的作用。因而,对编辑职业的兴趣应是考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5.5实施学科专业准入标准的利弊

中医学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循证医学;医学本科生;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根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要求,医学院校必须在整个计划中体现循证医学思想的建立,应当将循证医学思想的教育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及科学精神。由此,我校成立了循证医学教研室,自2008年开始为包括临床医学专业在内的所有医学类本科专业开设《循证医学》课程,《循证医学》是医学专业本科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至今已开设超过十届学生。经过十余年对多个专业的教学,我校《循证医学》教学团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现报告如下。

1教学的基本情况

《循证医学》在我校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两个专业属于专业必修课,在口腔医学、中医学和康复治疗学专业为专业限选课。从开设的时间安排来看,由于《循证医学》课程涉及到大量统计学和临床流行病学知识,因此各专业均安排在《预防医学》和《医学统计学》之后的一个学期开设,以利于学生理解。在课时安排上,除预防医学专业外,其他专业均为24个课时,而预防医学专业由于本身已经系统学习了流行病学,统计学的教学也更加深入,其课时量相对更少,为16个课时。以24个课时来看,刚好可以系统讲述循证医学的基本理论、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以及循证临床实践等必修内容。

2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在教材选用上,我们采用李幼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循证医学》教材,这套教材相对更加入门,更适合本科生教学采用。在《循证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上,我们也进行了一些探索,树立了“以循证医学基本理论为主体,适当增加文献检索和系统评价教学内容”的教学理念。具体在内容方面,主要讲授循证医学的产生和发展、循证医学的定义和特点、证据的分类和分级、证据来源与检索、医学文献结构与阅读、证据评价、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方法。另外,循证临床实践主要讲授病因和不良反应问题、诊断问题和治疗问题。教学内容安排尽量在有限的学时内做到重点突出,循证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是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确保达到掌握循证医学思想、具备批判性思维、部分了解医学科研方法的教学目标。使得本科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或升学后,能以循证的思维解决临床问题,能掌握文献检索、医学论文撰写和初步具备科研设计的能力。

3教学和考核方法多样

在教学方法上,除了课堂讲授外,我们还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式,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积极推广现代化教学手段,创造生动、直观、活泼的教学情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1]。新的教学手段和内容包括有案例教学,根据专业特色,每个班的任课老师编写多个临床案例,由学生选择一个临床案例并进行循证实践。从问题的分解开始,到证据的检索、证据的分级和评价,最后再应用证据,给出临床解决方案,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通过案例教学,使得学生对循证临床实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循证医学实践的方法和步骤也有了实际操练。有利于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解决临床问题。另外,针对循证医学证据检索,我们还安排了上机课进行实际操作。由学生带着问题,在主流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并最后给出检索报告。学生在上机过程中,对主流数据库的特点、检索方式有更直接的体会,教学效果更好。在考核方式上,我们也力图多样化、综合性的对学生掌握循证医学的情况进行考核。除了常规的期末测试外,最终的考评成绩还包括学生提交的循证实践报告、上机检索报告。这种综合的考核方式更多样,避免了只以期末测试定成绩而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无法掌握实践性的内容,采用这种考核方式后,对学生掌握循证思维和方法有很大帮助。此外,我校部分医学专业需要做毕业设计,由于课堂上已经讲授了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我们也鼓励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采用系统评价,尤其是基于随机对照实验的系统评价,方法相对比较简单,适合作为本科生的毕业设计选题。

4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学生对《循证医学》课程的认识不够,有些学生认为该课程与以后的临床工作关系不大,思想上不够重视,学习积极性也不高;其次是有些理论性的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教学方法上也难以有所创新和突破;第三是目前的教材有些章节的内容比较晦涩,对统计学水平要求较高,不太利于本科生学习和理解。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也进行了一些探索,比如增加了部分临床内容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指导优秀学生撰写系统评价并安排发表,目前由本科生自主选题并制作撰写的系统评价已经有多篇发表于专业期刊。还考虑学习兄弟院校经验,构建循证医学基础临床联合教学新模式,发挥联合教学的优势,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以进一步提高我校循证医学教学水平[2]。

5结语

《循证医学》作为医学本科生的重要基础课程,对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掌握一定的医学科研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循证医学》作为一门相对较新的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上,还值得进一步探索,以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具备循证医学思维、掌握循证医学方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唐宗生,陶香香.循证医学在医学院校本科生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6):1887-1888.

中医学论文范文篇10

论文摘要:新世纪医学模式指导下的针灸医学发展的新思路,是针灸医学科学思想论与方法论的一次发展、进步、飞跃与革命。学会与掌握了新世纪医学模式和导引处方,不仅可以不用花一分钱,便能大大有利于巩固与提高针灸疗效,扩大针灸治疗范围和领域(如预防、美容与养生等),而且有利于医者本身的健康和长寿。

众所周知,在针灸已成为世界医学百花园里的一枝奇葩的今天,在世界针灸热不断持续升温的今天,在针灸医学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都取得了日新月异之辉煌硕果的今天,在针灸医学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政府与人民关注和欢迎的今天,针灸医学的宗旨要求我们不断提升该学科水平。但怎样才能理性务实、科学和谐,从医学模式层面的高度来实现与达到这一目的呢?为了让针灸医学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与长寿事业服务,这正是每一位针灸医学工作者与研究者,多年来都一直孜孜不倦地探索的主题,这亦是笔者作为一名普通针灸医学工作者与研究者之义务、责任感、使命感及紧迫感驱使所必须思考的主题。

一个全新的科学理念可以影响、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一个崭新的医学模式,可以促进、引领中国与世界的针灸、整个中医乃至整个医学的发展、进步、飞跃与革命。20世纪末,笔者从“人乃医学之本”的战略高度,率先将新世纪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和被动(医生做的治疗、保健与美容)与主动(医生指导下患者做的治疗、保健与美容)相结合的医学模式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世。这是在纵观了人类医学模式发展史的基础上,历经30余年的思考、实践、探索与努力之心得体会。由于新世纪医学模式涵盖了与人类疾病、健康与针灸治疗有关的全部因素,真正从整体医学的观点出发,全面地分析了各种内、外因素对健康、美容与长寿之综合作用。生物——心理——社会和被动与主动相结合的崭新医学模式,既涵盖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即现代医学模式之全部内容,又弥补了现代医学模式之不足。其核心是在充分肯定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人类疾病、健康、美容与长寿积极重要作用之同时,突出强调了还应高度重视以人为本、医患互动的被动与主动相结合之原则,它是对现代医学模式之反思、补充、升华和整合后的更为先进的科学的医学模式。它对人类的疾病、健康、美容和长寿均有着重要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故新世纪医学模式越来越引起普通民众、针灸界、按摩界、康复界、美容界、养生界与医学界的有识之士对它的关注、欢迎与支持。

1新世纪医学模式有利于针灸与东西方医学的交流和发展

提倡新世纪医学模式有利于针灸医学与东西方医学的交流与发展,为什么呢?因它是以人为本、医患互动,让有限资源最大化的医学模式。因它是注重调动医者与患者两方面的积极因素,注重调动与激发患者自身显在的和潜在的疗能及美能来为针灸疗效服务。故它较以往任何医学模式都更有利于针灸提高疗效,扩大了针灸治疗范围及领域(如预防、美容、养生等领域),有利于中西医优势之互补,有利于针灸医学与东西方医学之互相交流、促进和发展。它集预防、治疗、康复、美容、养生、减肥、催眠等诸多功能于一身,因此更符合针灸医学与未来医学之冀望和发展。

2新世纪医学模式有利于针灸充分利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劳动成果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人类在与疾病作斗争的几千年过程中,用巨大的付出,高额的代价换来了两大系列劳动成果与智慧结晶:即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和被动(医生的)治疗与主动(患者的)治疗。在当前由于使用的药物越来越多、越来越新,与药物相互作用之研究大大滞后于新药应用之研究等原因,致使药物之毒副作用、过敏性、耐药性、致癌、致畸、致突变等“药害”泛滥成灾,既而对人类的健康、美容和长寿为害严重。如有统计资料显示:1999年仅在我国因药物不良反应而致死的人数就高达19万之多;2001年我国用药不合理比例高达26%;2003年仅我国因药物不良反应占住院病人比率约为20%,其中1/4是抗生素所致。不合理用药与药害,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而且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我国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耐药菌感染一项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百亿元以上;全世界死亡病例有1/3与用药不当有关。从改革开放以来,仅我国因美容而毁容的事件就高达20万件之多。还有研究资料揭示,影响人的健康与长寿的因素中:遗传占15%,社会环境因素占10%,气候因素占7%,医疗因素占8%,自体康复因素(自体的免疫力、心理素质、生活方式等)占60%,由此亦不难看出:对针灸治疗中调动与激发主动(患者的)积极因素在临床、康复、养生与美容等领域中的作用之重要性。而现代医学模式及其目下国内外针灸现状恰恰忽视了被动(医生的)和主动(患者的)这两个积极因素,而新世纪医学模式则是高度重视调动被动(医生的)与主动(患者的)这两个积极因素。在世界针灸热不断持续升温与针灸医学的宗旨要求我们不断提升该学科水平之际,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在充分肯定、重视与应用并不断发展和完善以被动(医生的)为主的针灸治疗的同时,采用被动治疗(医生的)与主动治疗(医生指导下患者的以导引运动为主的运动处方、行为处方和非药物疗法)相结合的更科学合理的新的针灸治疗模式呢?!因这不仅科学实用,有利于巩固与提高针灸疗效,扩大针灸治疗范围与领域,加快康复进程,有利于大大节省医疗费用与提高有限的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人们的健康、美容与长寿等许多好处,而且科学经济、简便易行,有利于针灸医学与整个医学自身的发展、进步。

3新世纪医学模式有利于针灸之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治疗原则和整体医学的发展

主动治疗的恰当应用是不是除了有利于针灸提高疗效,扩大治疗范围,减少并发症等好处外,还有利于针灸的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治疗原则和针灸向整体医学的发展?因主动治疗(即以导引锻炼为主的非药物疗法)是在重视局部(患部)治疗之同时,还重视患者整体(全身)的辅助治疗,以期通过改善、调动和增强患者整体健康水平而影响、带动和促进局部患处之不利因素向好的方面转化,以达到痛减病除与美容之目的。故其非常适宜作为完善与提高针灸被动(医生的)治疗效果之良好辅助措施和手段。

4新世纪医学模式有利于人类六大健康与生命理念的转变

在21世纪之今天,在2003年4月15日,人类基因组序列图谱的测绘工作已全部完成之今天,在国际人类蛋白质基因工程计划已启动之今天,在破解人体生命奥秘的研究工作不断完善、发展之今天,是信息爆炸之时代,是知识经济之时代,是数码技术之时代,它们在影响、改变社会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之同时,人类至少面临着六大健康与生命理念的转变:

(1)由有病治病转为无病保健。有研究资料提示:在预防保健上每投资1元钱,就相当于节省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医疗费,故不难明白,无病保健总是比有病治病方便、经济、实惠、科学的多。针灸学科应该向预防医学这方面伸延,必有作为、大有可为。

(2)由药物治疗转为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相结合。非药物疗法亦是几千年来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结晶,而且它具科学实用,经济简便,疗效显著,实用范围广,灵活性强,可作为综合治疗措施和无任何毒、副作用等一系列优点,故这既有利于节约许多不必要的药物浪费和开支,又有利于增加疗效,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扩大治疗范围或领域(如美容、养生、康复等),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

(3)由单一的被动(医生的)治疗转为被动(医生的)治疗与主动(在医生指导下的患者的)治疗相结合。因为医生针灸和药物的作用只治得一时,而治不了一世;而且这亦是从针灸治疗疾病的疗效常常是综合因素作用之结果的实际出发。故充分调动被动与主动这两个积极因素,不仅有利于针灸医学的发展、进步和疾病的康复,且还有利于针灸医者与人类自身的美容、健康和长寿。

(4)由痛苦地离开人间转为颐养天年、长命百岁与无疾而终。颐养天年、长命百岁与无疾而终才是人们离开人世的共同美好和幸福之宿愿,亦是历来针灸医学与整个医学进步和追求之一。

(5)从20世纪的疾病医学转为向21世纪的健康医学方向发展。20世纪末,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21世纪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该把人的健康作为医学的研究方向”。而且这也完全符合针灸、整个中医、西医的发展与进步的规律。

(6)由当前针灸界和中外医学界,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极力推崇,转为发展与进步到对“生物——心理——社会和被动(医生的)与主动(患者的)相结合”医学模式。医学模式发展史提示我们:一定的医学模式总是与一定的时代人类科学技术及哲学思想的整体水平相适应。医学模式是一个动态概念,而非一成不变,总是随着医学的发展而发展、转换。当一种医学模式对其涵盖的领域内发生的变化,对产生的新课题已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与适当处理时,理所当然应被一种更有生命力的医学模式所代替。这就是新世纪医学模式为什么会自然而然诞生的内在根源和历史必然。人们知道,1977年恩格尔提出现代医学模式,虽是人类医学史上又一大进步,且在过去的20多年里对医学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并今后仍将是推动医学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现代医学模式之局限性、消极性及不足也渐显露,还亦有阻碍针灸医学与整个医学临床疗效与医学研究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之嫌。目前,无论是国内外,还是中西医,也无论是“针灸医学”、“主流医学”、“非主流医学”还是“整合医学”,通常均是将患者视做被动接受治疗的对象。高度重视调动主动(患者的)和被动(医生的)这两个积极因素,用被动治疗(由医生做的治疗)与主动治疗(在医生指导下由患者自身做的治疗)相结合的原则,作为它更好为患者服务的指导原则之一。

5新世纪医学模式能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

有专家指出:新世纪医学模式能使人类的平均寿命至少延长10年以上,是真的吗?为什么呢?一点不假。因有资料表明,仅2000年,全世界死于心脑血管病的人数为1530万,占世界死亡人数的1/4。这惨痛的历史经验提示我们:如果人们能遵循维多利亚宣言主张的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适酒和心理平衡四个健康原则,则可使高血压病减少55%,脑卒死、冠心病减少75%,糖尿病减少50%,肿瘤减少1/3,人类的平均寿命就能延长10年以上,而且生活质量还可大大提高。而新世纪医学模式不仅涵盖了维多利亚宣言的这四大“健康基石”,且给出了一个崭新的医学模式及一系列丰富多彩、科学实用、简便高效的防病治病与美容养生方法。

主动治疗还涵盖:①自然疗法中的泉水疗法、岩洞疗法、高山疗法、森林疗法、香花疗法、泥土疗法、热沙疗法、空气疗法、日光疗法和方向疗法等;②物理疗法中的色彩疗法、香气疗法、冷疗、热水疗、磁疗、声疗、蜡疗、激光疗法、红外线照射疗法、远红外线照射疗法、体频照射疗法等;③艺术疗法中的音乐疗法、舞蹈疗法、戏剧疗法、书法疗法、绘画疗法、雕塑疗法等;④文娱疗法中的风筝疗法、钓鱼疗法、弹琴疗法、弈棋疗法、玩具疗法等。主动治疗还包含了体育疗法、刮痧疗法、以情制情疗法和饮食等疗法的全部内容。只要比较,就不难看出新世纪医学模式的经济实用、效果巨大、优点显著和潜能无穷。故其非常适合作为完善针灸被动治疗的良好辅助措施与手段。

6导引医学

导引医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科学内涵。它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时代的新意。它集特有的呼吸运动、肢体运动与自我穴位按摩于一身。它是调发身姿健、容貌美卓有成效的手段之一。也是东方文化精粹中一个科学、实用的组成部分。

导引是一门健与美的艺术,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这颗东方医学宝库中的明珠集防病治病、启迪智慧、美容抗衰、激发潜能、增寿延年等众多神奇效果于一身,为历代医家巨匠和道、儒、法、武等诸子百家所推崇。然而,由于种种历史条件的局限,前贤们终未能提高到现代医学理论基础及一系列近代科研成果(如: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微循环理论、全息生物医学及生命衰老机制等)的高度来认识它。

导引医学根本不同于当今中、西医的其它医疗方法。它在镇静神经、安定情绪、活利气血、通经活络、调整身心、调理脏腑、健美形体、愉悦精神等方面之功能,是当今中、西医的其它医学方法所无法与之比拟的。其还汲取了中国古代气功中具有防病治疾作用瑰宝的“喷气法”、印度的“瑜珈术”、日本的“水晶体操”、中华武术里具有强身健体作用的“气功拍打法”、传统的自我经穴按摩、现代穴位按摩美容法、健身法等营养于一身。其特点是:

(1)身心合一。做导引时要求集中思想,排除杂念,身心合一、意气合一、内外合一、动静结合。这有利于更好地调动肌体内的自我显在的与潜在的疗能与美能。

(2)一专多能、健美统一。做导引的同时,还能让练习者兼获预防、治疗、康复、减肥、催眠、强身、养生等诸多效果。

(3)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导引医学紧紧抓住与突出了中医之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理论特色,科学地将提高整体之健康水平与改善局部之微循环紧密地结合起来。

(4)植根于中医理论。导引医学既深深植根于中医理论之沃土,又汲取了现代医学与一系列近代科研成果之营养。它不仅充分展现了阴阳、五行、脏腑、气血、经络、三宝、整体观、辨证施治和天人合一等理论特色,而且它亦是中医所有临床里唯一真正能充分展现天人合一之博大精深与优势,且汲取了神经体液学说、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微循环理论、全息生物医学及生命衰老机制等理论精华独具特色的治疗、美容、健身、益寿法。

(5)可作为综合措施。导引医学可单独施行,亦可同当今针灸治疗及中、西医的其它被动治疗方法配合实施,以巩固、提高针灸疗效和扩大针灸治疗范围与领域和减少毒副作用。

(6)自我健美。做导引常常无需他人帮助,便能实现自我治疗、健美目的。如亚健康状态等症,导引锻炼则有良好的自我治疗、健美效果。

(7)经济、简便易行。习练者只要有明确的康复、治疗、美容、保健及养生要求,选定适当的练习内容,便可在家或适当的场地进行练习,既不需要花钱,也不需要其它的医疗设备和药物。

(8)科学、灵活性强。习练者可根据自己的康复、治疗、美容目的,选择适宜的导引锻炼习练即可。如想减肥就按《经络减肥美形法》练习;想消除皱纹就按舒皱法、美容法、美颜法习练;想长寿就按延年法、抗衰法练习;想治感冒就按《治疗感冒新法》治疗;牙痛就按《治疗牙痛新法》施治;失眠就按《失眠防治法》治疗等等。

(9)安全、无副作用。导引医学只要按规章施行,是一种绿色环保、安全、无任何毒、副、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的祛病、健身、美容、益寿法。

由于导引医学是能为人们提供高效、速效、特效、长效,安全可靠,无(或尽量少)创痛,无毒、副、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自然、科学、健康的治疗、美容方法和由于它不仅可以被施用于针灸临床与美容场所,还同样可方便于大家自己施用于家庭与人们在晨起晚寝的闲暇或工余之时和经济省钱等众多优长,使其虽起步较晚,但前景广阔无限,不可限量,有待大家共同努力开拓。

透过全文及本人30余年在国内外临床效果的提示:新世纪医学模式对针灸医学在模式、理论、临床及针灸科研,针灸医学教育,如:教材、教学、课程设置、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更新与针灸人才的培养和针灸医学的发展方向等多个方面与层面,都提供了广阔的拓展与调发患者自身治疗潜能的空间及科学新颖、简便经济、理性务实、易于实行、丰富多彩的坚实理论与技术支持。为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期待和深信,这一崭新的新世纪医学模式与针灸医学发展的新思路,在慧眼鸿儒的同仁和医学拓荒者们的共同努力奋斗、辛勤耕耘下,必将以它亮丽之风采、旺盛之生命活力、丰富之科学内涵、辉煌之成就、累累之硕果,炫耀于世界针灸医坛和整个世界医坛,造福于全人类。

参考文献:

[1]魏慧.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挑战:新世纪医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中华中西医临床,2002,11(2):1-8.

[2]魏慧.预防‘非典’自我按摩保健法[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3]贺绍文,魏稼.医学模式的新突破[J].中华中西医结合,2003,6(3):2-3.

[4]田从豁.一个人类医学模式发展史的新里程碑[J].中华中西医临床,2003,8(3):884-886.

[5]魏慧.新世纪医学模式与SARS治疗的思考[J].中华中西医临床,2003,12(3):1504.

[6]魏慧.保健美容的中国新型按摩[M].法文版.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1).

[7]魏慧.人体康复美容养生图解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

[8]魏慧.新世纪医学模式与医学发展的新思路[J].中外健康文摘临床医药版,2007,4(7):11-15.

[9]吴鑫.一篇医学论文引发的思考[J].健康大视野,2007(8):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