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思考

时间:2022-06-06 09:56:58

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思考

1我校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基础

1.1壮医专业建设与本科教育。本科教育是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条件之一。我校在推进中医药教育的同时不断地对特色少数民族医学进行研究与挖掘。对壮医学教育开展相对比较早,早期主要以讲义的形式开展壮医学有关课程的选修课。自2002年起就开展了中医学(壮医方向)的本科教育,该方向学生在修读中医学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还增设了《壮医基础理论》《壮族医学史》等12门壮医药特色课程[1]。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将壮医药的各项科研成果以及诊疗技术渗透到中医学本专科各专业的教学之中,在学生当中广泛传播壮医药知识,吸引了大批热爱壮医的学生。2005年10月壮医药学院成立,配备了专业的教师队伍、独立的特色诊疗教学实验室等,从此壮医学教育开始步入正轨。经过各方面的不断努力与探索壮医学本科专业于2011年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使壮医学进入医学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实现了壮医专业独立招生与培养。至今已经培养了包括中医学(壮医方向)和壮医学本科生近300人。目前我校壮医学专业在校学生人数将近300多人,这不仅极大地促进壮医药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也为开展民族医学硕士教育打下了扎实的生源基础,是未来振兴壮医药文化的中坚力量群体。1.2师资队伍。广西中医药大学自上世纪80年代开展壮医药教育起就积极地建设壮医药的师资队伍。80年代中期,班秀文教授作为壮医药教育与教学研究的先行者及首批全国名老中医开始招收中国医学史壮医药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开启了我校民族医学硕士教育的先河[2]。壮医药学院成立后更是加强了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涌现了黄瑾明、黄汉儒等壮医名师。2006年经国务院教育部学位办的批准,广西中医药大学获取了民族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增设民族医学(瑶医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目前,我校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人,博士生导师2人,他们当中有不少是广西名中医、广西优秀青年中医、广西十百千人才等,是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结构合理的民族医学硕士生导师队伍。1.3教学条件。上世纪80年代起先后成立了壮医药研究室、壮医门诊部,并在此基础上于1994年成立广西中医学院壮医药研究所,成为了壮医药教育教学中心。自2005年壮医药学院成立以来更是建成了一体化的实验教学中心,包括壮医诊疗实验室、壮药实验室、壮医药标本室等。2011年政府出台了壮瑶振兴计划政策,我校顺应形势成立了广西壮瑶药重点实验室、壮瑶药协同创新中心,教学研究条件日臻完善。这也极大地满足了民族医学研究生教学与教育,从此民族医学硕士生教育更上了一个台阶。

2民族医学研究生教育迎来的机遇

壮瑶医学作为广西的特色民族医学,近年来也不断迎来了其发展的机遇。2.1社会认可度及需求不断提高。首先,随着近年来不断地对壮瑶民族医学进行挖掘整理和积极推进研究,壮医学从理论到科研均趋于成熟,在临床方面,不仅壮医学的药线点灸、经筋疗法凭借其显著的疗效受到患者的肯定,而且瑶医也凭借其独特的医理用药理论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肿瘤、痛风、不孕不育等疑难杂症方面的疗效也不断得到患者的认可,壮瑶民族医学的社会认可度正在不断地提高。其次,广西拥有丰富的壮瑶医药资源,“医药不分家”不管是医药的理论挖掘整理还是临床研究应用都是一项任务繁重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民族医药人来完成。近年来壮瑶医特色专科门诊或病房从市级三甲医院到各县级医院也逐步兴起,如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其仁爱分院,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玉林、梧州市等中医院均有壮医瑶医专科门诊或特色医学门诊等等,社会对各层次民族医学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高层次的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更是紧缺。此外,为做好老一辈专家学术传承也需要更多的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人才,不断重视及加大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是实现壮瑶民族医学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举措。2.2各方面的重视与支持。在学校层面上,我校领导高度重视民族医学的学科建设,在加大对民间优秀民族医学文化调研整理与总结的同时,也积极进行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合理化探索,立志打造我校以壮瑶医药为特色的民族医学品牌。当前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附属瑞康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仁爱分院,柳州、桂林、玉林、梧州市中医院等十几家医院均设有壮医(民族医)特色专科门诊或病房,极大满足了本科乃至民族医学硕士生的实践教学。政府政策层面上,广西区政府大力支持壮瑶医药的发展,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壮瑶医药振兴计划(2011~2020年)》,并出资兴建作为我校第三所直属附属临床与教学医院的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广西国际壮医医院是以壮瑶医为特色的医院,也是继金秀瑶医医院、武鸣区中(壮)医医院、崇左市中医壮医医院等县、地级市医院以来的第一所大型综合性民族医医院,将于2018年8月投入使用。该院的建设不仅体现了学校及政府加大建设我校特色民族医学学科建设的决心,也进一步为我校民族医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方向,同时,也为民族医学为社会所认可和接受做了最好的铺垫。只有学科为社会认可,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为社会所接受,才是我校民族医学教育发展的机遇。

3我校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基于西医在社会上具有压倒性优势的背景下,我校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也存在以下几点问题。3.1生源问题。我校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亚民族医学专业”(即其本科专业为中医学而非壮医学等民族医学范畴的专业)的学生,这一生源占很大部分;二是本科专业就是我校壮医学专业这一民族医学专业范畴的学生,由于我校壮医学专业学生基数比较低以及学生报考兴趣等方面原因,这一部分生源只占一小部分;三是“亚医学”专业(即其本科为非医学专业)的学生跨专业报考,这一生源也占一部分。结合往年报考数据统计可知,我校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往往大于报考人数,特别是在民族医学(瑶医方向)表现更加突出,与报考激烈的内科学专业相比,民族医学生源间的竞争几乎没有,相当比例的招生人数还需要靠调剂来完成。综上可知,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不仅生源数量少,而且质量也是参差不齐、不容乐观的。3.2导师队伍存在的问题。硕士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起着“导航”“引路人”的作用,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也要指导科研活动、探讨学科学术问题等[3],其学术素养等时刻影响着学生。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经广泛推行导师制[4],“导、学”关系是学生与导师在这一制度下建立的[5]。目前我校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有19名,笔者通过与在校部分民族医学研究生交流发现部分导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①导师忙于行政或科研项目,学生有时对自己的导师“难得一见”;②学生读研期间需听取一定数量的报告或讲座是学校倡导的,而自己导师却很少给自己上课或做报告讲座;③导师对学生撰写论文不能及时提供相关信息或指导等。3.3培养存在的问题。目前我校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的临床研究方向与内科学专业的差异不是很明显,呈现出一定的“内科化”现象,平时课程大多是各专业一起上的公共课为主,除了学术学位学生有一些自已本专业特色的课程,如民族医学基础理论、民族医学现代常用药物及方剂、壮医特色疗法、瑶医特色疗法等课程外,专业学位学生基本是没有这些课程的,这就体现不出民族医学作为独立的二级学科应有的自身的特点,其自身特色的研究方向仍亟待进一步建立与完善。此外民族医学也面临着中西医学边缘化的危机,社会认知度及认可度也有待提高,尤其是民族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相对面较窄,就业压力仍较大这一社会因素,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困惑,对自己当初的选择产生怀疑,觉得学习它根本用不上,从而消极对待民族医学的内容,这也不利于专业的培养及自身素质的提高。

4对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建议

4.1生源方面。①不断完善壮瑶医学基础理论教育,加大壮瑶医特色诊疗技术课(如壮医药线点灸、壮医经筋疗法、滚蛋疗法、瑶医特色目诊、瑶医马骨刮痧等)的课时,加大民族医学的宣传以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来报考学习;②鼓励壮医学本科生树立对民族医学的信心,积极学习传承发展民族医学;③积极推进瑶医学的学科建设,努力实现瑶医学本科招生,与壮医学教育一起增加民族医学范畴本科学生基数,扩大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生源数量。4.2导师队伍建设方面。①学校应进一步明确导师对学生在学业、学术、科研方面的指导职责,重视以及发挥老专家教授的传帮带作用;②学校应积极推进不同学科导师之间、导师与教学管理人员之间、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各种面对面交流与互动,可通过每年举行研究生培养经验交流会、导师沙龙论坛等形式交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③可逐步从单一导师向导师组制度转变,以更好地实现对学生论文等各方面的指导。4.3培养方面。我校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临床研究方向呈现一定的“内科化”现象,这与国家医疗改革与政策变化特别是近年来规培政策的出台有一定关系,同时也是难以避免的问题。因此,在时间相对充足的研一,除了完成公共课程之外,专业学位的学生也应当有相应的课时来学习民族医学专业的相关课程,如民族医学基础理论、民族医学现代常用药物及方剂、壮医特色疗法、瑶医特色疗法等。此外,因为很多学生本科是没学过壮瑶医相关知识的,因此,应积极鼓励这些同学课外加强学习壮医学通史、壮药学概论、瑶药学概论等相关知识,以为更好地学习和传承民族医学打下基础。

5结语

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仍存在需要改进之处,这就需要院校和学科建设者不断思索从而不断改进,不断推动学科向前发展。同时呼吁社会各界加大对民族医学学科发展的关注,从而获得政府部门更多的支持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当然教育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我校对民族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探索将永远在继续前行、不断完善的路上。

参考文献

[1]罗婕,庞宇舟.壮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J].大众科技,2014,16(2):157-158.

[2]庞宇舟.对壮医药教材建设的回顾与思考[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9(4):103-105.

[3]闻世宇,李秀丽,王洪江,等.浅析导师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角色和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4,3(10):199-200.

[4]崔靖,张明,梁雪垠,等.从人才长远发展角度探索医学院校研究生培养问题[J].人力资源管理,2017(5):206-207.

[5]刘俭,高原,彭勇.我国现行导师制存在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化教育,2016,8(23):186-188.

作者:李 彤 马建泽 庞宇舟 马 艳 刘 莉 许 莉 卢传威 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