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08:14:55

种业范文篇1

1广告的特点在进行种子促销中,广告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使人们对商品产生好感。广告的传播就是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在进行广告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以可以吸引人作为根本的出发点。企业进行广告宣传就是为了更好的进行扩大销售。在进行广告推销的时候,可以选择不同的传播方式,可以在电视上进行传播,可以在报纸上进行传播,可以在广播上进行传播。广告的传播周期是非常短的,这是因为这样,在进行广告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要能够使人们印象深刻,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广告的意义。广告在企业的推销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的成败对企业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进行广告宣传的效果对于企业来说是可以进行预计的,同时对其经济效果也是可以进行预测的。因此,一定要重视广告宣传的作用。2广告的形式广告的形式是非常多样的,可以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期刊上进行宣传。可以在一些群众较密集的地区进行墙面广告的宣传,可以在一些商场进行内部广告的设置,可以在一些交通工具上进行广告的设置,可以通过赠送实物的形式来进行宣传。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是为了提高消费者对企业的认识,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同时树立企业的形象,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推销的目的。在企业中,利用传播的手段进行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流才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交流,在企业的知名度和企业形象都得到提升以后,企业在进行营销的时候,才能有更多的消费者进行商品的购买。

2公共关系在种业推销中的作用

公共关系的目标是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好感、合作与支持,树立良好的整体形象。公共关系的传播首要原则是真实可信,绝不能有任何虚假。公共关系的传播方式最重要的是靠事实说话,其信息传播手段主要是新闻传播的手段,如新闻稿、新闻会、报纸、杂志等。这些传播手段能够在选择适当的时机、采用适当的形式、通过适当的媒介把适当的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消费者。公共关系的传播周期是长期的,其任务主要是树立整个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急功近利的方式是很难奏效的。公共关系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处于全局性的地位,贯穿于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公共关系工作的好坏决定着整个企业的信誉、形象,决定着整个企业的生死存亡。公共关系的效果是战略性的,全局性的。一旦确立了正确的公共关系思想,并开展了成功的公共关系工作,企业就能在外界建立起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使企业受益无穷,得到的是社会整体效益,是难于通过利润的尺度来直接衡量的。公共关系的传播是多样的和复杂的,可以通过大众媒介、群体媒介、人际媒介、实体媒介等去改善和影响企业和消费者的关系。营业推广是一种适宜于短期推销的促销方法,是企业为鼓励购买、销售商品和劳务而采取的除广告、公关和人员推销之外的所有企业营销活动的总称。营业推广可以吸引消费者购买。这是营业推广的首要目的,尤其是在推出新产品或吸引新顾客方面。因为营业推广的很多手段,譬如销售奖励、赠券等通常都附带价格上的让步,其直接受惠者大多是经常使用本品牌产品的顾客,从而使他们更乐于购买和使用本企业产品,以巩固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可以实现企业营销目标。

3种业企业进行推广的方法

1变相折价促销指在不提高或稍微增加价格的前提下,提高产品的品质数量,较大幅度地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让消费者感到物有所值。例如买五赠一,报销路费和餐费等。2赠品促销公司在新品种推出、产品更新、对抗竞争品牌、开辟新市场等情况下,向购买本公司品种的农民实施馈赠的促销行为。3抽奖促销以一个人或数人获得超出参加活动成本的奖品为手段进行商品或服务的促销,是现在应用较广泛的促销形式之一。农民可以通过购买产品或参加活动等方式获得抽奖机会。抽奖促销活动应注意以下几点:奖品要有诱惑力;活动参加方式要简单;抽奖结果要公正公平。4积分促销利用积分的诱惑可把农民牢牢地捆加到你的产品和品牌上,以达到市场的扩展和延续。先让农民登记成为你的会员,然后在他每次购买你的产品或参加你组织的活动时来增加积分,在积分累积到一定的数额时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品或优惠,而且积分越高优惠或奖励越大。5联合促销由不同商家联合进行的促销活动称为联合促销。联合促销的产品或服务可以起到一定的优势互补、互相提升自身价值等效应。如果应用得当,联合促销可起到相当好的促销效果,如种子企业可以和农药、肥料、农机等公司进行联合促销,达到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效果。

4结束语

种业范文篇2

种子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优良品种对农作物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控制种子,就掌握了农业竞争的主动权。因此,在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把加强种子科技研究,推动种子产业发展,列为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常年农业用种量在125亿公斤左右,巨大的种子需求量使得我国种子市场日趋成为国际种业竞争的焦点。2002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既给我国种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也使我国种业面临着具备资金、技术和经营优势的国际跨国种业集团的挑战。如何使我国种业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加快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立足国内市场,着眼于国际市场,把我国种业做大、做强,是我国种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当今世界种业的发展趋势

综观世界种业的发展现状,当今世界种业发展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行业高度集中,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二是高新科技和人才成为未来种业竞争的焦点;三是兼并重组成为企业发展方向,种子公司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

(一)行业高度集中

在发达国家,由于长期的竞争,企业不断的并购重组,种子行业已经形成了寡头垄断的格局,少数几家大的种子集团垄断了世界种子行业的大部分市场。行业的集中一方面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品优势互补和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种业集团公司的规模优势。根据国际种子贸易联合会1998年统计,1998年世界种子年营业额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有22家,其中美国有8家,法国有5家;这22家企业当年的营业总额达到了75亿美元,约占世界种子市场份额的50%左右。在美国的玉米种子市场上,共有190多家经营机构,其中营业额排在前十位的十家企业占据了市场份额的80%,其中先锋公司占了40%,迪卡占了10%。墨西哥的圣尼斯公司则拥有世界蔬菜种子市场份额的26%。种种迹象表明,未来世界种业的集中程度会越来越高,将逐渐形成少数几家跨国公司垄断经营世界种业的格局。

(二)竞争的焦点是科技和人才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已成为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当今世界种业甚至世界农业竞争的焦点就是科学技术和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谁抓住了技术和人才,谁就在竞争中占据了主动。跨国种子公司之所以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主要得益于基拥有强大的技术优势。

1、种业竞争的焦点之一——生物技术

目前,世界种业研究已从传统的常规育种技术进入依靠生物技术育种阶段。科学家已从单个基因的测序转到有计划、大规模地测绘水稻等重要生物体的基因图谱,全世界已有6000多项农作物方面的生物技术研究成果进入田间试验。所以这些都表明,未来世界种子产业竞争的焦点主要是生物技术,尤其是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生物技术向人类展示了种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创造着农业革命的未来。许多发达国家已明确提出了“向生物技术要产量”的口号,如美国先锋公司利用转基因技术,已开发并推广了转基因抗虫玉米、抗除草剂玉米和转基因大豆,效益显著。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发展也推动了种子产业的并购重级,加速了行业的集中。如美国孟山都公司在收购迪卡公司以后,又以17亿美元收购了德尔塔与松地种子公司,进入了农业生物技术育种的领域。

2、种业竞争的焦点之二——人才

人才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正取代资本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因素,企业的竞争最根本的是知识的竞争,而知识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掌握知识的人才的竞争,种子企业也不例外。一方面,企业需要大批科研人才,即育种专业技术人才,这是把科技物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提高种子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发展后劲的关键。另一方面,还需要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种业企业家,即具有企业创新管理理念、能够根据企业内外环境适时整合企业资源、积极推动企业经营管理、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的创新、有效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企业管理人才。

(三)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

不断的并购重组,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种子企业的发展方向。由于种子产业本身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其对农业发展的特殊战略意义,世界各国都把种子产业放在突出的位置,以种子产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各大跨国公司也纷纷调整战略,大肆兼并种子公司,向种子产业进军。如美国化工巨头杜邦公司兼并了世界最大的玉米种子公司——先锋种子公司;总部在瑞士的汽巴加基化公司兼并了山度士公司、美国NK公司、罗克斯公司和汉城种苗公司,成为欧洲的种业巨头;法国最大的种子公司——利玛格兰公司先后并购重组了蔬菜、花卉、甜菜等五家种子公司,成为欧洲最大的种子公司之一。

二、我国种业的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在政府主导下我国的种业体制形成了大田作物品种选育以科研机构为主,种子生产经营以国有种子公司为主渠道,各级乡镇推广机构为分销网络,瓜果、蔬菜、花卉等种子科研、生产、经营以科研机构、种子公司、私人种子公司、外国种子公司为主的格局。

(一)种子科研的现状

在种子科研方面,我国目前有450家专门从事作物品种选育和改良的机构,创办了约3000余家种子公司。其中,具有农业部全国性种子经营许可资格的企业11家,占22.9%,百强企业10家,占11.8%。由此可见,我国育种机构的数量位居世界首位,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在我国承担育种任务的主要是农业科研和教学单位,种子企业的育种能力很低,绝大多数的公司几乎没有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种子企业只是把种子购进,充当销售的“中间商”。而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的种子科研和开发也不尽人意,虽然《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和《种子法》已经颁布实施,育种科研单位和育种者个人对培育的新品种的知识产权自身保护能力较差,再加上科研经费有限,致使许多优良品种遭受侵权,以至于形成了育种的不如卖种的、搞科研的不如搞经营的怪现象,大大挫伤了农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影响了我国的种业快速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农作物有10000种左右,大部分为未利用的野生植物,栽培植物仅600余种(全世界栽培植物约有1200余种),其中300余种起源于中国或已在中国种植2000年以上。我国植物遗传育种科研人员长期艰苦奋斗,共收集整理编目了160种植物,38万份种质资源,并进行了开发利用,先后选育出各类农作物品种6000余个,其中杂交水稻、杂交油菜、高油玉米等育种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在育种技术水平方面,虽然我国在某些领域如杂交水稻的研究居于世界前列,但总的来说研究设施和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由于育种水平的落后导致我国农产品质量与产量远远低于世界水平,根据FAO统计资料,法国、日本、德国每公顷谷物产量分别为6516公斤、5847公斤和5334公斤,而我国只有3067公斤。荷兰每公顷产量,小麦为8000公斤,土豆为4500公斤,甜菜为6800公斤,分别是我国的2.3倍、3.3倍和3.4倍,且质量也优于我国。

(二)种子产业的规模和效益

从市场容量来看,我国商品种子国内市场销售额大约在200~300亿元人民币左右,居世界第二位;常年种子使用量在125亿公斤左右;种子商品率为30%左右,约为发达国家的10%~20%。总的来说,种子市场容量较大,但是种子的商品率比较低,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

从经济效益来看,目前大田作物种子的毛利率较低,平均水平在10%~30%之间,而蔬菜和经济作物等的毛利率则在50%以上(其中以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抗虫棉和瓜菜种子的毛利率较高,高达60%以上)。总的来说,我国种子行业的盈利水平略高于其他传统产业。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种子的相对价格和毛利率仍然很低,以美国为例,美国主要粮食作物种子和粮食价格比为30:1,而我国为3:1,相差

10倍;美国种子成本占种植业产值比重为6%,而我国仅为1.5%,相差4倍,差距还是相当大的。

从社会效益来看,我国种子对种植业产量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30%~40%,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巨大。同时,种子产业的社会效益还体现在其科技价值上。由于生物技术的发展而引发的育种科技革命,使种子产业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未来农业的竞争已经变成了种业的竞争,种子产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科技水平高低的标志。

(三)种子产业产品结构和经营机构

1、产品结构

我国种子市场主要产品结构如表1所示。从种子商品化程度来看,经济作物和蔬菜的商品率较高。在大田作物中,商品率最高的是玉米,最低的是小麦,也就是说,

表1中国种子市场主要产品结构

作物种类

品种数量

播种面积(亿亩)

销售额(亿元)

市场占有率(%)

种子总产量(万吨)

种子商品量(万吨)

商品率(%)

玉米

98

3.9

60

30

120

118

98.3

水稻

65

4.7

47

23

70

45

64.3

油菜

80

1.0

5

2

1

1

100

小麦

25

4.3

23

11

650

160

24.6

棉花

95

0.6

8

4

10

9

90

大豆

30

1.2

3

30

9

30

花卉

99

4

2

蔬菜

70

2.0

30

15

3

瓜类

6.3

5

3

2.5

其它

10

5

合计

­——

23

200

­——

1250

380

­——

资料来源: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种子与植物检疫处

大多数的农民种植小麦是用自留种子,而很少到市场购买。从市场占有率的情况来看,玉米的市场占有率最高,达到了30%。

2、经营机构

到2002年12月为止,我国种子经营机构多达63000多家,其中仅国有种子公司就达27000多家(国有种子公司主要是按照行政区域设置);其它各种类型的种子公司也很多。如果再加上各级科研院所和育种站,总数将达到67000多家(如表2所示)。如此多的种子经营机构导致了我国种子行业过于分散,经营规模小,经济效益低,缺少行业科学管理。因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表2种子经营机构种类数量构成

经营机构类别

数量(个)

所占比重(%)

备注

以育种为主的科研院所

3000

4.5

以繁种为主的乡镇农技站和良种场

1000

1.5

多数为受托繁种

县级及以上国营种子公司

3000

4.5

乡镇种子站

50000

74.6

大多隶属县级种子公司

非国有种子销售机构

10000

14.9

主营瓜、菜、牧草种(苗)

合计

67000

100

——

资料来源: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种子与植物检疫处

三、我国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种业经过了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由于起步晚,投入不足,并且种业本身也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使得我国种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业过于分散,缺乏竞争力

我国种子经营机构数量多,行业过于分散,集中程度差,仅国有种子公司就有27000

多家,其他类型的种子公司就更多了。经营机构数量虽多,但是大多数经营规模狭小,经济效益低,缺乏竞争力。种子产、加、销机构的平均年销售额仅有450万元,增值额100多万元;年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的种子企业不到100家,超过1亿元的仅有7家;没有一家种子公司种子公司的市场份额达到2%,没有净资产超过10亿元或种子年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的公司,而1999年仅美国先锋种子公司一家的销售收入就远远高于我国所有种子公司的销售收入之和,这个差距是较大的。

跨国种子公司早就对中国种业市场虎视眈眈,这些公司集种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资金雄厚,营销经验丰富,运行机制灵活,生产的种子质量好,信誉高,深受农民欢迎。加入WTO之后,我国将逐步降低关税,这不可避免的对生产经营规模狭小的国内种子公司产生冲击,如果我们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种子行业结构调整,面对具备雄厚技术、资金和经营优势的跨国种子公司的挑战,缺少了国内保护的中国种子企业将难以抗衡。

值得重视的是,这个问题已引进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01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对种子行业各参与主体做了明确规定,要求种子公司重新进行登记,省内经营的,其注册奖金不得小于500万元;全国经营的,其注册奖金必须在3000万元以上;还规定“……种子经营者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的有效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的,可以不再输种子经营许可证……”。这一系列规定将打破目前我国种业市场的地区封锁,淘汰大批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的种业企业,最终形成一些较具规模的在全国种业市场上占有一定位置的大型种子公司。

(二)观念落后,宏观调控不力,市场化程度低

我国的种子企业绝大多数是国有种子公司,长期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生存,基本上都是封闭的经营,普遍缺乏市场竞争意识,观念落后,机制僵化,缺乏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主要表现在:

1、政企不分,权责不明

目前,大多数国有种子公司名义上虽然都是独立法人企业,但由于没有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企业资产依然为国家所有,国家是唯一的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和利益主体,两权不分,政企不分,出现了国有企业常见的弊病。具体表现为人员冗重,产权不明晰,职责不明确,奖惩激励机制不健全,权利和义务不统一等。在经营上也没有长期规划,短期行为严重。

2、对种子行业的宏观管理力度不够

宏观调控不力主要表现在: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完善,没有建立健全对育种者、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权利和义务进行有效保护和约束的机制;种子的质量监督、控制体系不健全,检测手段落后,执法不力;种子的市场信息网络体系没有形成,政府对种子市场的管理和调控不能及时奏效等。所有这些都使得种子市场价格波动频繁,品种杂乱,假冒伪劣种子横行。

3、市场化程度低

当前,我国的种子市场已渐趋成熟,进入买方市场阶段。一些小种子公司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以县境为界限,封锁市场,不准其他任何单位在本地销售种子,从而实现区域范围内的独家经营,抬高价格,以达到垄断市场的目的。这种做法直接导致了我国种子市场处于条块分割、行政垄断状态。既影响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又削弱了这些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对农业生产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种子企业运行机制僵化,缺乏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

我国多数的种子企业运行机制不灵活,资金规模小,盈利水平低,经营管理手段落后。许多企业自身没有科研人员和育种条件,主要经营科研单位育成的品种,企业依附性强,专业化协作水平低,一方面经营品种小而全,另一方面经营领域专而窄,企业生产要素配置极不合理,缺乏躲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另外,我国种子企业还缺乏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的运营。

(四)投入不足,缺乏科技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种子的科研、生产、推广和销售是相互分离的,科研经费完全依靠国家投入,科研水平低,成果转化速度慢,很难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同时,由于行业分散,单个种子企业规模小,资金有限,大都不具备科技创新能力,虽然有少数企业自身也从事科研育种,但其农业科研条件、科研人员数量和科研成果推广都因资金不足而落后于其他产业,这使我国种业科技创新严重不足,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科研育种是种子企业的生命,没有新品种,企业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根本。国外的种子公司都非常重视科研育种,对其投入巨资,如美国先锋公司1998年的育种科研投入就达到了2亿美元,到现在仍坚持每年销售收入的10%~12%用于科研投入。由于投入大,育种技术高,所以其新品种更新速度快,市场占有率必然就高,从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可以说,育种科研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一个种子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

(五)对品种知识产权缺乏有力的保护

长期以来,不论是育种者,生产者还是种子经营者都对品种知识产权缺乏充分的了解,没有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给种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虽然,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但是由于起步晚,宣传力度不够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目前对植物新品种的保护力度依然不够,育种成果本身还没有成为一种商品。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科研机构及育种专家在转让品种时,种子公司通常不愿意或不按照要求支付转让费,严重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科技创新的后劲;另一方面,品种权的私下转让、假冒侵权、盗取亲本现象严重,使得品种权人不能取得培育或转让新品种而应得的报酬。这一方面使研机构研究经费补充不足,育种者积极性受挫,新品种开发缓慢;另一方面又使种子企业缺乏新品种来源,后续品种跟不上,从而使种子科研和经营两大系统都处于低效率运转的状态,不利于我国种业的协调发展。

四、我国种业的发展策略和应对措施

随着加入WTO和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完善,种子行业走向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是大势所趋。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面对实力雄厚的跨国种业集团的竞争,我国种业该如何应对,这是摆在所有种业经营者面前的问题。针对目前我国种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种业发展的经验,我国种业发展应当采取如下的发展策略和应对措施。

(一)当今我国种业的发展策略

当今我国种业的发展策略主要侧重于三个方面:一是确定发展方向;二是强化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在种子企业中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三是重视科技创新,加强科研投入。

1、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

根据我国国情和世界种业发展趋势,当今我国种业应向以下三个方向发展:

一是对传统育种技术进行改造,利用生物技术向传统育种技术进行渗透,提高农作物的育种效率,向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育种技术转变。利用传统的品种间杂交选育新品种周期较长、效率较低,而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与传统的育种技术相结合,则可以快捷高效的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因此,实施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战略,逐步提高我国种业的科技含量。

二是种子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的种子生产单位基本上是采取粗放的生产方式进行种子生产,对生产过程缺乏必要的监督与指导,这就导致了商品种子质量不过关,合格率低,对农业生产构成了严重的危害。今后的制种过程必须采取集约方式,变一家一户的繁殖为集中大面积繁殖,加强对播种、去杂、收获等种子生产关键环节的管理。

三是由科研、生产、经营脱节向育繁推、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国外种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种子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必须走一体化经营,使科研、生产、销售成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因此,我国种业必须改变目前分散的、小规模的区域经营模式,通过科研成果转让、知识产权入股、企业资助科研、资产捆绑重组等方式,实现种业科研、生产、经营的强强联合,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2、强化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目前,我国国有种子企业经营不力、活力不强,与企业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有关。因此,当今我国种子企业要想发展,必须更新观念,强化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体制创新指在企业中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进行资源重组和资本运营,实现种子企业的强强联合,促进种子产业的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机制创新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管理机制创新,主要指企业经营思路、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及基本制度建设等方面要有所创新;二是经营机制创新,主要是改变现有政企不分、权责不明的企业运行机制,改革种业的产权制度,推行现代企业的经营机制;三是监督机制创新,有效的监督机制有利于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实现人尽其能,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重视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坚强后盾和潜力之所在,种子企业应当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走育种、繁育、推销一体化的道路。国外种子公司非常重视科技创新,不惜投入巨资,如美国诺华公司平均年投入的科研经费达3.7亿美元,占其种子销售额的6%;而先锋公司平均年投入科研经费则高达1.8亿美元,占其销售总额的10%。因此,我国种子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根,必须重视科技创新。一方面,增强技术储备,利用各种手段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仪器设备;另一方面,重视引进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把人才做为企业科技创新的主导因素,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

(二)应对措施

面对加入WTO之后跨国种子公司的激烈竞争,我国种业发展应当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1、积极推行种子认证制度,规范种子产业发展

种子认证是指依据程序通过品种合格性认可、系谱繁殖、过程控制、验证等方式来确认种子的遗传质量(品种真实性和品种纯度)以及通过认可种子检验室确认种子的物理质量符合种子认证方案的要求而给予的书面保证(种子认证证书和认证标签)。

我国种子行业起步较晚,规模小,经营分散,种子营销行为非常不规范;而现有的种子质量管理体系始终是以种子检验为主线,难以保证种子质量。借鉴国际经验,实行种子认证制度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既有利于规范种子行业主体的行为、加强宏观管理、促进种子贸易的健康发展,又有利于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的开展,有效保护育种者的合法权益。

2、利用WTO的绿箱政策,加大对种子行业的投资力度

虽然加入WTO之后,我国将取消农副产品的出口直接补贴,但是我们可以抓紧时机,利用WTO的绿箱政策,加大对种子行业的投资力度,以这种方式对种子产业提供支持。加大投入力度主要包括增加对种子基础科研、高新技术研究和种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我国育种基础研究比较薄弱,品种资源搜集和利用不足,而这些方面的研究周期长,投入大,企业无力负担,这项工作就应当由政府来承担。同时,我们还应当利用绿箱政策,增加对种子生产基地设施、仓储等基础性设施的投入,增强我国种子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3、彻底消除区域分割、行政垄断造成的国内市场壁垒,实现全国统一市场

我国的种子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站住脚,必须走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企业与企业之间实行强强联合,兼并重组。而我国目前种子产业要想组成能够抵御国际市场冲击、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集团还有很大阻力,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由于实行“双重管理”造成了种子行业区域分割,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阻碍了跨地区的大型种业集团的组建。所以说,我们必须利用加入WTO之后的这段缓冲期,彻底消除国内存在的市场壁垒,促进种子企业的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

4、加快国有种业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

目前,我国种子产业的经营主体仍然是国有种子公司,提高国有种子公司的经营效率有利于增强我国种业的整体实力。因而现有的国有种业企业大都是从原事业单位分离出来的或者目前仍属于事业性质的单位,这些单位产权不清、责权不明,因而影响了种子企业经营效率。因此,国有种子公司要想成为未来种业市场的竞争主体,就必须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在现阶段,根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和国有种业企业的现状,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产权具体化的产权结构,健全企业法人治理制度。具体来说一是明确产权,二是完善监督机制,三是建立健全奖惩制度。

5、树立品牌意识,完善营销策略

一个种子企业,要想有竞争实力,必须制定完善的营销策略,树立自己的品牌,并让广大客户接受,得到社会的认可。目前我国种子企业普遍缺乏品牌意识,目光短浅,不考虑长远发展,没有一套完善的营销体系,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变的话,将无法对抗跨国种子集团的竞争。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树立品牌、完善营销策略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抓起:一是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和营销队伍,加强对自己产品的宣传;二是严格把关,保证企业经营种子的质量,以质取胜,树立品牌;三是要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包括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等,以此来占领市场,赢得客户。

主要参考文献

1、郑渝:《中国种业现状分析与发展战略研究》,国际种子科技与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2.10:10-16。

种业范文篇3

种子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优良品种对农作物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控制种子,就掌握了农业竞争的主动权。因此,在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把加强种子科技研究,推动种子产业发展,列为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常年农业用种量在125亿公斤左右,巨大的种子需求量使得我国种子市场日趋成为国际种业竞争的焦点。2002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既给我国种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也使我国种业面临着具备资金、技术和经营优势的国际跨国种业集团的挑战。如何使我国种业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加快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立足国内市场,着眼于国际市场,把我国种业做大、做强,是我国种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当今世界种业的发展趋势

综观世界种业的发展现状,当今世界种业发展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行业高度集中,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二是高新科技和人才成为未来种业竞争的焦点;三是兼并重组成为企业发展方向,种子公司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

(一)行业高度集中

在发达国家,由于长期的竞争,企业不断的并购重组,种子行业已经形成了寡头垄断的格局,少数几家大的种子集团垄断了世界种子行业的大部分市场。行业的集中一方面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品优势互补和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种业集团公司的规模优势。根据国际种子贸易联合会1998年统计,1998年世界种子年营业额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有22家,其中美国有8家,法国有5家;这22家企业当年的营业总额达到了75亿美元,约占世界种子市场份额的50%左右。在美国的玉米种子市场上,共有190多家经营机构,其中营业额排在前十位的十家企业占据了市场份额的80%,其中先锋公司占了40%,迪卡占了10%。墨西哥的圣尼斯公司则拥有世界蔬菜种子市场份额的26%。种种迹象表明,未来世界种业的集中程度会越来越高,将逐渐形成少数几家跨国公司垄断经营世界种业的格局。

(二)竞争的焦点是科技和人才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已成为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当今世界种业甚至世界农业竞争的焦点就是科学技术和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谁抓住了技术和人才,谁就在竞争中占据了主动。跨国种子公司之所以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主要得益于基拥有强大的技术优势。

1、种业竞争的焦点之一——生物技术

目前,世界种业研究已从传统的常规育种技术进入依靠生物技术育种阶段。科学家已从单个基因的测序转到有计划、大规模地测绘水稻等重要生物体的基因图谱,全世界已有6000多项农作物方面的生物技术研究成果进入田间试验。所以这些都表明,未来世界种子产业竞争的焦点主要是生物技术,尤其是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生物技术向人类展示了种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创造着农业革命的未来。许多发达国家已明确提出了“向生物技术要产量”的口号,如美国先锋公司利用转基因技术,已开发并推广了转基因抗虫玉米、抗除草剂玉米和转基因大豆,效益显著。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发展也推动了种子产业的并购重级,加速了行业的集中。如美国孟山都公司在收购迪卡公司以后,又以17亿美元收购了德尔塔与松地种子公司,进入了农业生物技术育种的领域。

2、种业竞争的焦点之二——人才

人才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正取代资本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因素,企业的竞争最根本的是知识的竞争,而知识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掌握知识的人才的竞争,种子企业也不例外。一方面,企业需要大批科研人才,即育种专业技术人才,这是把科技物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提高种子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发展后劲的关键。另一方面,还需要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种业企业家,即具有企业创新管理理念、能够根据企业内外环境适时整合企业资源、积极推动企业经营管理、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的创新、有效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企业管理人才。

(三)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

不断的并购重组,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种子企业的发展方向。由于种子产业本身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其对农业发展的特殊战略意义,世界各国都把种子产业放在突出的位置,以种子产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各大跨国公司也纷纷调整战略,大肆兼并种子公司,向种子产业进军。如美国化工巨头杜邦公司兼并了世界最大的玉米种子公司——先锋种子公司;总部在瑞士的汽巴加基化公司兼并了山度士公司、美国NK公司、罗克斯公司和汉城种苗公司,成为欧洲的种业巨头;法国最大的种子公司——利玛格兰公司先后并购重组了蔬菜、花卉、甜菜等五家种子公司,成为欧洲最大的种子公司之一。

二、我国种业的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在政府主导下我国的种业体制形成了大田作物品种选育以科研机构为主,种子生产经营以国有种子公司为主渠道,各级乡镇推广机构为分销网络,瓜果、蔬菜、花卉等种子科研、生产、经营以科研机构、种子公司、私人种子公司、外国种子公司为主的格局。

(一)种子科研的现状

在种子科研方面,我国目前有450家专门从事作物品种选育和改良的机构,创办了约3000余家种子公司。其中,具有农业部全国性种子经营许可资格的企业11家,占22.9%,百强企业10家,占11.8%。由此可见,我国育种机构的数量位居世界首位,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在我国承担育种任务的主要是农业科研和教学单位,种子企业的育种能力很低,绝大多数的公司几乎没有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种子企业只是把种子购进,充当销售的“中间商”。而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的种子科研和开发也不尽人意,虽然《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和《种子法》已经颁布实施,育种科研单位和育种者个人对培育的新品种的知识产权自身保护能力较差,再加上科研经费有限,致使许多优良品种遭受侵权,以至于形成了育种的不如卖种的、搞科研的不如搞经营的怪现象,大大挫伤了农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影响了我国的种业快速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农作物有10000种左右,大部分为未利用的野生植物,栽培植物仅600余种(全世界栽培植物约有1200余种),其中300余种起源于中国或已在中国种植2000年以上。我国植物遗传育种科研人员长期艰苦奋斗,共收集整理编目了160种植物,38万份种质资源,并进行了开发利用,先后选育出各类农作物品种6000余个,其中杂交水稻、杂交油菜、高油玉米等育种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在育种技术水平方面,虽然我国在某些领域如杂交水稻的研究居于世界前列,但总的来说研究设施和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由于育种水平的落后导致我国农产品质量与产量远远低于世界水平,根据FAO统计资料,法国、日本、德国每公顷谷物产量分别为6516公斤、5847公斤和5334公斤,而我国只有3067公斤。荷兰每公顷产量,小麦为8000公斤,土豆为4500公斤,甜菜为6800公斤,分别是我国的2.3倍、3.3倍和3.4倍,且质量也优于我国。

(二)种子产业的规模和效益

从市场容量来看,我国商品种子国内市场销售额大约在200~300亿元人民币左右,居世界第二位;常年种子使用量在125亿公斤左右;种子商品率为30%左右,约为发达国家的10%~20%。总的来说,种子市场容量较大,但是种子的商品率比较低,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

从经济效益来看,目前大田作物种子的毛利率较低,平均水平在10%~30%之间,而蔬菜和经济作物等的毛利率则在50%以上(其中以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抗虫棉和瓜菜种子的毛利率较高,高达60%以上)。总的来说,我国种子行业的盈利水平略高于其他传统产业。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种子的相对价格和毛利率仍然很低,以美国为例,美国主要粮食作物种子和粮食价格比为30:1,而我国为3:1,相差10倍;美国种子成本占种植业产值比重为6%,而我国仅为1.5%,相差4倍,差距还是相当大的。

从社会效益来看,我国种子对种植业产量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30%~40%,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巨大。同时,种子产业的社会效益还体现在其科技价值上。由于生物技术的发展而引发的育种科技革命,使种子产业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未来农业的竞争已经变成了种业的竞争,种子产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科技水平高低的标志。

(三)种子产业产品结构和经营机构

1、产品结构

我国种子市场主要产品结构如表1所示。从种子商品化程度来看,经济作物和蔬菜的商品率较高。在大田作物中,商品率最高的是玉米,最低的是小麦,也就是说,

表1中国种子市场主要产品结构

作物种类品种数量播种面积(亿亩)销售额(亿元)市场占有率(%)种子总产量(万吨)种子商品量(万吨)商品率(%)

玉米983.9603012011898.3

水稻654.74723704564.3

油菜801.05211100

小麦254.3231165016024.6

棉花950.68410990

大豆301.2330930

花卉9942

蔬菜702.030153

瓜类6.3532.5

其它105

合计­——23200­——1250380­——

资料来源: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种子与植物检疫处

大多数的农民种植小麦是用自留种子,而很少到市场购买。从市场占有率的情况来看,玉米的市场占有率最高,达到了30%。

2、经营机构

到2002年12月为止,我国种子经营机构多达63000多家,其中仅国有种子公司就达27000多家(国有种子公司主要是按照行政区域设置);其它各种类型的种子公司也很多。如果再加上各级科研院所和育种站,总数将达到67000多家(如表2所示)。如此多的种子经营机构导致了我国种子行业过于分散,经营规模小,经济效益低,缺少行业科学管理。因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表2种子经营机构种类数量构成

经营机构类别数量(个)所占比重(%)备注

以育种为主的科研院所30004.5

以繁种为主的乡镇农技站和良种场10001.5多数为受托繁种

县级及以上国营种子公司30004.5

乡镇种子站5000074.6大多隶属县级种子公司

非国有种子销售机构1000014.9主营瓜、菜、牧草种(苗)

合计67000100——

资料来源: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种子与植物检疫处

三、我国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种业经过了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由于起步晚,投入不足,并且种业本身也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使得我国种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业过于分散,缺乏竞争力

我国种子经营机构数量多,行业过于分散,集中程度差,仅国有种子公司就有27000多家,其他类型的种子公司就更多了。经营机构数量虽多,但是大多数经营规模狭小,经济效益低,缺乏竞争力。种子产、加、销机构的平均年销售额仅有450万元,增值额100多万元;年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的种子企业不到100家,超过1亿元的仅有7家;没有一家种子公司种子公司的市场份额达到2%,没有净资产超过10亿元或种子年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的公司,而1999年仅美国先锋种子公司一家的销售收入就远远高于我国所有种子公司的销售收入之和,这个差距是较大的。

跨国种子公司早就对中国种业市场虎视眈眈,这些公司集种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资金雄厚,营销经验丰富,运行机制灵活,生产的种子质量好,信誉高,深受农民欢迎。加入WTO之后,我国将逐步降低关税,这不可避免的对生产经营规模狭小的国内种子公司产生冲击,如果我们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种子行业结构调整,面对具备雄厚技术、资金和经营优势的跨国种子公司的挑战,缺少了国内保护的中国种子企业将难以抗衡。

值得重视的是,这个问题已引进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01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对种子行业各参与主体做了明确规定,要求种子公司重新进行登记,省内经营的,其注册奖金不得小于500万元;全国经营的,其注册奖金必须在3000万元以上;还规定“……种子经营者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的有效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的,可以不再输种子经营许可证……”。这一系列规定将打破目前我国种业市场的地区封锁,淘汰大批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的种业企业,最终形成一些较具规模的在全国种业市场上占有一定位置的大型种子公司。

(二)观念落后,宏观调控不力,市场化程度低

我国的种子企业绝大多数是国有种子公司,长期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生存,基本上都是封闭的经营,普遍缺乏市场竞争意识,观念落后,机制僵化,缺乏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主要表现在:

1、政企不分,权责不明

目前,大多数国有种子公司名义上虽然都是独立法人企业,但由于没有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企业资产依然为国家所有,国家是唯一的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和利益主体,两权不分,政企不分,出现了国有企业常见的弊病。具体表现为人员冗重,产权不明晰,职责不明确,奖惩激励机制不健全,权利和义务不统一等。在经营上也没有长期规划,短期行为严重。

2、对种子行业的宏观管理力度不够

宏观调控不力主要表现在: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完善,没有建立健全对育种者、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权利和义务进行有效保护和约束的机制;种子的质量监督、控制体系不健全,检测手段落后,执法不力;种子的市场信息网络体系没有形成,政府对种子市场的管理和调控不能及时奏效等。所有这些都使得种子市场价格波动频繁,品种杂乱,假冒伪劣种子横行。

3、市场化程度低

当前,我国的种子市场已渐趋成熟,进入买方市场阶段。一些小种子公司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以县境为界限,封锁市场,不准其他任何单位在本地销售种子,从而实现区域范围内的独家经营,抬高价格,以达到垄断市场的目的。这种做法直接导致了我国种子市场处于条块分割、行政垄断状态。既影响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又削弱了这些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对农业生产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种子企业运行机制僵化,缺乏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

我国多数的种子企业运行机制不灵活,资金规模小,盈利水平低,经营管理手段落后。许多企业自身没有科研人员和育种条件,主要经营科研单位育成的品种,企业依附性强,专业化协作水平低,一方面经营品种小而全,另一方面经营领域专而窄,企业生产要素配置极不合理,缺乏躲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另外,我国种子企业还缺乏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的运营。

(四)投入不足,缺乏科技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种子的科研、生产、推广和销售是相互分离的,科研经费完全依靠国家投入,科研水平低,成果转化速度慢,很难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同时,由于行业分散,单个种子企业规模小,资金有限,大都不具备科技创新能力,虽然有少数企业自身也从事科研育种,但其农业科研条件、科研人员数量和科研成果推广都因资金不足而落后于其他产业,这使我国种业科技创新严重不足,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科研育种是种子企业的生命,没有新品种,企业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根本。国外的种子公司都非常重视科研育种,对其投入巨资,如美国先锋公司1998年的育种科研投入就达到了2亿美元,到现在仍坚持每年销售收入的10%~12%用于科研投入。由于投入大,育种技术高,所以其新品种更新速度快,市场占有率必然就高,从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可以说,育种科研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一个种子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

(五)对品种知识产权缺乏有力的保护

长期以来,不论是育种者,生产者还是种子经营者都对品种知识产权缺乏充分的了解,没有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给种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虽然,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但是由于起步晚,宣传力度不够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目前对植物新品种的保护力度依然不够,育种成果本身还没有成为一种商品。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科研机构及育种专家在转让品种时,种子公司通常不愿意或不按照要求支付转让费,严重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科技创新的后劲;另一方面,品种权的私下转让、假冒侵权、盗取亲本现象严重,使得品种权人不能取得培育或转让新品种而应得的报酬。这一方面使研机构研究经费补充不足,育种者积极性受挫,新品种开发缓慢;另一方面又使种子企业缺乏新品种来源,后续品种跟不上,从而使种子科研和经营两大系统都处于低效率运转的状态,不利于我国种业的协调发展。

四、我国种业的发展策略和应对措施

随着加入WTO和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完善,种子行业走向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是大势所趋。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面对实力雄厚的跨国种业集团的竞争,我国种业该如何应对,这是摆在所有种业经营者面前的问题。针对目前我国种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种业发展的经验,我国种业发展应当采取如下的发展策略和应对措施。

(一)当今我国种业的发展策略

当今我国种业的发展策略主要侧重于三个方面:一是确定发展方向;二是强化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在种子企业中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三是重视科技创新,加强科研投入。

1、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

根据我国国情和世界种业发展趋势,当今我国种业应向以下三个方向发展:

一是对传统育种技术进行改造,利用生物技术向传统育种技术进行渗透,提高农作物的育种效率,向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育种技术转变。利用传统的品种间杂交选育新品种周期较长、效率较低,而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与传统的育种技术相结合,则可以快捷高效的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因此,实施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战略,逐步提高我国种业的科技含量。

二是种子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的种子生产单位基本上是采取粗放的生产方式进行种子生产,对生产过程缺乏必要的监督与指导,这就导致了商品种子质量不过关,合格率低,对农业生产构成了严重的危害。今后的制种过程必须采取集约方式,变一家一户的繁殖为集中大面积繁殖,加强对播种、去杂、收获等种子生产关键环节的管理。

三是由科研、生产、经营脱节向育繁推、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国外种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种子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必须走一体化经营,使科研、生产、销售成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因此,我国种业必须改变目前分散的、小规模的区域经营模式,通过科研成果转让、知识产权入股、企业资助科研、资产捆绑重组等方式,实现种业科研、生产、经营的强强联合,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2、强化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目前,我国国有种子企业经营不力、活力不强,与企业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有关。因此,当今我国种子企业要想发展,必须更新观念,强化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体制创新指在企业中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进行资源重组和资本运营,实现种子企业的强强联合,促进种子产业的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机制创新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管理机制创新,主要指企业经营思路、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及基本制度建设等方面要有所创新;二是经营机制创新,主要是改变现有政企不分、权责不明的企业运行机制,改革种业的产权制度,推行现代企业的经营机制;三是监督机制创新,有效的监督机制有利于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实现人尽其能,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重视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坚强后盾和潜力之所在,种子企业应当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走育种、繁育、推销一体化的道路。国外种子公司非常重视科技创新,不惜投入巨资,如美国诺华公司平均年投入的科研经费达3.7亿美元,占其种子销售额的6%;而先锋公司平均年投入科研经费则高达1.8亿美元,占其销售总额的10%。因此,我国种子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根,必须重视科技创新。一方面,增强技术储备,利用各种手段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仪器设备;另一方面,重视引进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把人才做为企业科技创新的主导因素,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

(二)应对措施

面对加入WTO之后跨国种子公司的激烈竞争,我国种业发展应当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1、积极推行种子认证制度,规范种子产业发展

种子认证是指依据程序通过品种合格性认可、系谱繁殖、过程控制、验证等方式来确认种子的遗传质量(品种真实性和品种纯度)以及通过认可种子检验室确认种子的物理质量符合种子认证方案的要求而给予的书面保证(种子认证证书和认证标签)。

我国种子行业起步较晚,规模小,经营分散,种子营销行为非常不规范;而现有的种子质量管理体系始终是以种子检验为主线,难以保证种子质量。借鉴国际经验,实行种子认证制度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既有利于规范种子行业主体的行为、加强宏观管理、促进种子贸易的健康发展,又有利于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的开展,有效保护育种者的合法权益。

2、利用WTO的绿箱政策,加大对种子行业的投资力度

虽然加入WTO之后,我国将取消农副产品的出口直接补贴,但是我们可以抓紧时机,利用WTO的绿箱政策,加大对种子行业的投资力度,以这种方式对种子产业提供支持。加大投入力度主要包括增加对种子基础科研、高新技术研究和种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我国育种基础研究比较薄弱,品种资源搜集和利用不足,而这些方面的研究周期长,投入大,企业无力负担,这项工作就应当由政府来承担。同时,我们还应当利用绿箱政策,增加对种子生产基地设施、仓储等基础性设施的投入,增强我国种子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3、彻底消除区域分割、行政垄断造成的国内市场壁垒,实现全国统一市场

我国的种子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站住脚,必须走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企业与企业之间实行强强联合,兼并重组。而我国目前种子产业要想组成能够抵御国际市场冲击、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集团还有很大阻力,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由于实行“双重管理”造成了种子行业区域分割,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阻碍了跨地区的大型种业集团的组建。所以说,我们必须利用加入WTO之后的这段缓冲期,彻底消除国内存在的市场壁垒,促进种子企业的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

4、加快国有种业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

目前,我国种子产业的经营主体仍然是国有种子公司,提高国有种子公司的经营效率有利于增强我国种业的整体实力。因而现有的国有种业企业大都是从原事业单位分离出来的或者目前仍属于事业性质的单位,这些单位产权不清、责权不明,因而影响了种子企业经营效率。因此,国有种子公司要想成为未来种业市场的竞争主体,就必须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在现阶段,根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和国有种业企业的现状,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产权具体化的产权结构,健全企业法人治理制度。具体来说一是明确产权,二是完善监督机制,三是建立健全奖惩制度。

5、树立品牌意识,完善营销策略

一个种子企业,要想有竞争实力,必须制定完善的营销策略,树立自己的品牌,并让广大客户接受,得到社会的认可。目前我国种子企业普遍缺乏品牌意识,目光短浅,不考虑长远发展,没有一套完善的营销体系,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变的话,将无法对抗跨国种子集团的竞争。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树立品牌、完善营销策略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抓起:一是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和营销队伍,加强对自己产品的宣传;二是严格把关,保证企业经营种子的质量,以质取胜,树立品牌;三是要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包括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等,以此来占领市场,赢得客户。

主要参考文献

1、郑渝:《中国种业现状分析与发展战略研究》,国际种子科技与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2.10:10-16。

种业范文篇4

这里召开全国种业科企合作促进与经验交流会,今天。研究和部署深入推进种业产学研结合的重点工作,对加快推动种业科技创新大突破,带动民族种业竞争力大提升,促进农业生产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紧迫性。借此机会,讲三点意见。

一、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任务

农业生产的源头和粮食安全的关键。粮食连续七年增产,种子是农业生产中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种业发展功不可没。继续保持农业发展好势头,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种业肩负重任。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种子法》实施以来,通过完善配套法规规章,加大科研、生产投入,深化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种业发展成效显著。一是品种选育水平明显提升。培育超级稻、紧凑型玉米、优质小麦、转基因抗虫棉、双低油菜等一大批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使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促进粮食亩产提高到330公斤左右,相比“”时期,平均单产提高了约25公斤。二是良种供应能力明显提升。商品种子供应率由九十年代中期的30%提高到现在60%其中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的商品供种率达到100%并全部实现了种子精选、包装和标牌销售。同时,种子质量明显提高,因种子质量产生案件明显减少,两杂”种子合格率达到95%以上。三是种子企业竞争力明显提升。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发展到近100家,前50强种业企业经营额由30亿元增加到目前的100多亿元,市场占有率由10%提高到30%以上。

国种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实现《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当前。201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2020年达到10800亿斤以上”目标,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依靠扩大面积增产的潜力有限,主要途径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而提高单产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加快良种培育和推广应用。另一方面,从市场竞争看,外资进入我国种业市场速度加快,给我国民族种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排名世界前几位的跨国种业公司陆续进入我国种子市场,并呈现出投资重点由园艺作物向粮食作物拓展、投资环节由生产经营向科研育种延伸、投资形式由合资向并购发展、投资布局由城市向主产区推进的发展势头。外资进入我国种业,对丰富我国的品种资源、提升国内育种水平、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起到促进作用,但以其目前的发展势头以及国内种子企业的实力分析,外资的过度介入,将会对民族种业的市场份额产生较大的挤压,并会从源头上对种子市场定价权产生重大影响。

面对加快发展民族种业的紧迫任务,面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建设现代农业对种业发展的新要求。国种业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民族种业企业竞争力不强。国种业进入市场尚属初级阶段,企业小散弱,科技创新能力弱,大多数企业甚至没有科研开发实力,缺乏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要素。二是育种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国农作物遗传育种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突出表现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能力不足、育种遗传基础狭窄,理论研究比较薄弱、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滞后,品种选育与生产相脱节,品种适应性、抗逆性弱,特异性差,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三是供种保障能力不强。种子生产经营已经完全市场化,加上近年来异常气候多发频发,供种安全受到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影响,同时,现有市场监管手段与检测条件落后,影响打击制售假劣种子等违法行为的力度,保障良种有效供应的难度加大。

加快现代种业发展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所在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应对国际竞争的战略选择。要以建设种业大国和强国为目标,必须充分认识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和用种量最大的国家。切实把发展种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举措,把提高种子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做大做强种业的关键支撑,把推进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作为整合种业资源的重要切入点,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市场监管,加快构建以产业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全面提升我国种业发展水平。

二、明确现代种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

保障我国种业安全、粮食安全迫切需要种业科技大突破。必须切实把种业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技进步是培育优良品种、确保种业快速发展的核心力量和决定因素。以提升我国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强化种业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培育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为重点,推动育种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加速科教单位育种成果向企业转移,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种业企业集团,确保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6%以上,保障主要农作物供种安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为此,要统一认识、统筹规划,合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推进材料创制、品种研发、良种繁殖、示范推广等一体化,一是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种业科技体系。以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为核心。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分工明确的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通过优化育种科技结构,逐步建立以科研单位为主体的育种基础理论、共性技术和高技术研究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研究与应用体系,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推进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和优势科教单位进行实质性联合,加快形成民族种业航母”

扩大育种规模,二是着力提升种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支持具备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聚集品种创制资源。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鼓励和推进种业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育种体系。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育繁种的条件能力建设,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的育种基地,全面提升种业企业育种创新的基础设施水平。争取和落实种业企业自主创新投入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等优惠政策,引导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加大对种业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

加大农作物种质资源搜集、保护、鉴定、权属登记和育种材料创制力度,三是大力加强种业基础性研究。加强种业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的持续、稳定投入。深化育种理论方法、生物技术、品种检测技术、种子生产加工和检验技术、标准等基础性研究,加强前沿性技术研究,开展强优势杂交育种与分子育种技术研究,强化常规作物品种和无性繁殖材料的选育,为种业应用研究提供科技支撑。

加速公共财政支持形成的新技术新品种向企业转移转化。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高产创建示范片、园艺作物标准园、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为依托,四是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引导科研单位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强化技术集成配套,加快推进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实行良种良法配套,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加强生物技术品种和重大成果的集成与示范,规范有序地推进产业化。

新建一批种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农作物品种改良中心等科研基地和品种创制中心,五是加强科技条件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种子工程等投入力度。改善科研设施和装备条件,发挥“支撑、引领、聚集、扩散”功能,提高育种创新水平。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应用能力为核心,围绕生物育种、病虫害防控、节本增效栽培技术等领域,打造创新团队,突出培养种业领域科研领军人才、推广骨干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积极吸引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参与种业科技创新活动。

规范国际合作交流。实施农业知识产权战略,六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种业领域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建立种业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信息分析、预警,完善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机制。强化农业知识产权审查测试和行政执法的技术研发。进一步深化和扩大国际种业科技交流与合作,鼓励国内种业科技人员参与国际合作研究。支持国内优势种子企业实施技术和产品“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着眼于前沿领域,积极引进国际先进育种技术和种质资源,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

三、着力推进种业产学研深度结合

提高种子企业竞争力、维护我国种业安全的现实举措,加快产学研结合是现阶段推进种业科技创新、发展壮大现代种业的有效途径。国际现代种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年全国科技大会明确提出以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推进下,种业企业和科研教学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国种业产学研结合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近年来,部以实施转基因重大专项、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为依托,建立了以生产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和评价机制,跨部门跨学科跨领域联合攻关的组织机制,上中下游紧密衔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项目实施机制,促进农业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各地也积极探索实践,摸索出了一批好做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比如,中国农科院与创世纪公司等8家棉种企业建立了三系抗虫棉产学研联盟,北京市种子站建立种业产学研对接平台,奥瑞金公司与北大等单位创建联合实验室,天津科润津丰设立科企合作成果转化基地等做法,密切了科教单位与企业的联系,延伸和拓展了技术创新链,畅通了成果转化和运用渠道,产生了很好的效果。种业产学研合作形式还有很多,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结合方式已开始从零散、小型、短期项目式合作,随着产学研实践的不断深入。向系统、规模、战略联盟发展的方式转变。但从总体上看,国种业产学研结合仍然不够紧密,企业主体作用和大学科研单位生力军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发挥,合作的形式还比较松散,组织模式、实体性技术支撑平台和合作效率有待提升和强化,促进合作的政策法治环境有待完善。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着力强化产学研结合的推进措施。

优化育种科研立项机制,一)创新种业产学研结合的组织模式。以转基因重大专项、行业科研专项等项目为依托。强化理论方法研究、转基因等高新技术研究,推进转基因等新型生物技术育种和常规育种之间的衔接,推进新品种的创制与应用。种业科技链条衔接上,以品种为导向,推进种质资源开发、育种材料创制、优良品种培育、种子生产加工、良种良法配套、品种示范推广和技术服务一体化,逐步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协作紧密、运转高效”新型种业产学研合作格局。强化种业企业在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等商业化育种领域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牵头、联合科研单位和推广部门共同承担项目。

创建企业与科教单位互动开放的联合创新平台。二是推进科研院所、大学等种业科技成果向优势种业企业转移,二)构建种业产学研结合平台。一是引导企业与科研教学单位共建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新技术经济实体等。加速种业的资源融合,创建育种创新成果转化与科技服务平台。三是充分发挥种业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组织的作用,培育一批具备资质的评价、、鉴定机构,为产学研结合提供咨询服务,构建面向种业行业与全社会的信息网络平台。

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三)培育大型种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扶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做大做强。引导企业加快兼并重组和整合,扩大企业规模,提升企业实力,提高产业集中度。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华南和西南等区域,选择不同性质、不同层级的种业企业,根据不同作物特点,积极发展“专、精、特、新”种子企业,推动种子产业结构优化。根据生产需求进行品种设计,开展高效育种技术、种质资源评价与创新、重大品种选育、良种繁育与示范推广,推出大品种,造就大企业。

种业范文篇5

1现状

长期以来,浙江省种业科技创新以科研院校为主力军,种业企业开展自主育种创新起步迟、起点低。目前,仅有5家企业初步建立了研发机构和育种基地,开展水稻、玉米和瓜果蔬菜育种探索。但科企合作起步较早,在省组织实施的重大农作物育种专项中,都要求种业企业积极参与,通过科企合作途径,科研院校的育种成果得到快速推广,近年培育的有影响力的大品种都是科企合作的结晶,如杂交水稻中浙优系列、甬优系列的育成推广。但其育种资源、育种人才和育种技术还是未能走出科研院校,没有向企业转移。

2制约因素

一是种业高端育种人才集中在科研院校,科技骨干不愿意放弃事业单位的“铁饭碗”去企业冒风险,尽管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了许多鼓励政策,但科研人员还是不愿意到种子企业工作,政策落地难;主要原因是企业规模小,赢利能力弱,员工收入不高,收入不稳定,科研人员存在后顾之忧,造成企业所需要的核心人才进不来、留不住,很难形成较稳定的研发团队。二是由于种子企业产业化时间不长,开展育种创新的时间更短,搜集和拥有的种质资源及材料非常有限,企业拥有的种质资源零散而不系统,种质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建立,科研单位又不愿意提供资质资源。加上企业只掌握基本的传统育种技术,很难在短期内在品种选育上有新的突破,只能是模仿和修饰,育成的品种雷同化。三是重大育种项目由科技部门组织实施,项目主要由科研院校承担,科研经费主要支持科研院校,企业参与度不高,即使参与,也仅是提供一点推广经费,投放到企业的经费非常有限。近年,种子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利润空间小,有些企业资金链出现了问题,科研投入力不从心,只能是先生存后发展。

3对策措施

实践证明,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将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要建立商业化育种研发平台,引进专业育种高端人才;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深化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新型合作关系,通过合作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增加研发投入,积极争取政府财政资金扶持,确保科研育种长期有效运转。.明确自身定位,制订发展规划种子企业首先必须明确自身发展定位。若定位不准,脱离自身实际,超出自身承受能力,就可能出现严重偏差,走弯路。如定位于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就一定要重视科技源头创新,搭建育种平台,组建科研团队,增加科研投入,将利润的一定比例用于科研育种;如定位于区域性专业公司,可以依托科研院校开展合作育种,通过签订中长期的合作协议,加强跟踪,处理好合作关系,做好示范展示和生产基地建设,获得新品种开发权。如定位于小型种子企业,可以不考虑育种和合作育种,做好或代销,细分市场就可以生存;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对育繁推一体化企业要做好种业科技创新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规划,包括重点育种作物、主要经营区域,种质资源的引进、团队人员组成等。

种子企业要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在过渡时间,要不断探索深化科企合作有效模式,构建种业科企合作创新平台。从签订合作协议单纯要品种开发权,向科研单位与种子企业共建育种研发创新平台转变,科研人员从兼职为企业服务向全职为企业服务转变,从个别科研人员到企业开展育种向课题组整建制到企业开展育种转变,从单拿薪酬向入股成为股东转变。搭建种质资源交换共享平台种质资源是科研育种的物质基础,谁拥有并控制种质资源,谁就掌握了育种的主动权。目前,种质资源几乎全部掌握在科研院校手中。种业企业要主动寻求引进优异种质资源,通过交换或购买获取种质资源,与科研院校建立优异种质资源有偿交换及共享机制,促进种质资源为企业所用。

种业范文篇6

一、种业地位及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必要性

种子产业在粮食增收和国家农业发展方面处于基础性地位,种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现阶段而言,我国种业企业与孟山都和杜邦等国际先进种业企业具有较大的差距,以孟山都为主的跨国公司对国际种子市场形成潜移默化的垄断态势,严重威胁了我国种子产业和种业企业的有序发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农业基础还不稳固,我国进入十四五阶段,亟需提高种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顾克军和杨四军研究发现育种能力、营销能力和管理能力主要构成了种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客户持续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能够进一步提高种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经销商提供优质的种子和服务。侯军岐研究发现强大的全球研发平台和深入农户的价值营销体系促使杜邦先锋成为全球种业巨头,其研发具备全球化视野,其营销体系表现为精细化服务品牌塑造。昌华敏等以中垦锦绣华农公司为研究对象,认为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高素质的管理团队、研发和营销的高效、科学化的管理、先进的企业文化。侯军岐等研究发现我国种业发展供给侧改革可以从种子生产的角度切入,以种业并购整合带动种业发展,建设研发育种平台,以营销体系和精细化服务为重点帮助种业企业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从战略层面分析,核心竞争力具有持久性影响,作为引领企业发展的内核,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帮助企业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保障。首先,种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围绕“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绿色导向”的市场需求,种业及时调整育种方向,实现品种结构的合理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推动作用。其次,提高种业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够增强我国种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赶超国际先进种业企业,打破跨国种业企业形成的垄断之势,进一步振兴民族种业。本文从构成内容发面对我国种业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研究,进而对种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路径进行总结,从理论方面对我国种业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提供支持。

二、种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种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在育种研发、差异化竞争、营销体系、现代化服务等方面的突破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一种体现,是衡量企业创新力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决定企业口碑、产品信誉的重要动力。核心竞争力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能够促进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和持续竞争优势,通过核心力量的打造帮助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1.新品种研发能力。农民需要能够带来高收益的种子,其对种子具有一种派生性需求,这是种业企业提高育种研发能力的根本遵循。通过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从而不断培育新产品和推出新服务是种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如果种业企业不能持续培育新品种和新产品,在激烈的竞争中势必缺乏竞争优势。优良品种对于种业企业而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市场的主动权,而这依赖于种业企业研发育种能力。种业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攻关核心技术,不断培育新品种和新产品,才能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2.差异化价值营销体系和精细化服务。种业企业主要服务于经销商和农户,基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促进营销体系差异化和服务精细化对种业企业的经营发展而言尤为重要。通过建立差异化的营销体系可帮助种业企业占据市场,通过精细化的服务能够帮助种业企业扩大市场份额,两者合二为一可使种子形成大面积推广。通过研究国际先进种业企业的做法可以发现,大多数国际先进种业企业对营销体系差异化和服务精细化尤为重视,更是凭借两者打通了与农户的“最后一公里”,从而帮助在长期竞争中获得优势。3.种业整合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斯蒂格勒认为,美国的国际公司在一定程度上都是通过对其他企业的兼并促进自身发展的,很少有国际大公司主要依靠内部成长实现扩张的。由此可以发现,提高并购整合能力对种业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具有关键作用。种业企业通过并购整合能够实现增加育种研发的科技含量,规避种业市场中的风险,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降低种子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促进科研育种、种植生产和推广营销挂钩,进一步提高种业企业核心竞争力。4.前期研发与后期种植结合能力。种子品种创新是由育种研发开始,育种研发作为种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种业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和扩大市场份额的“入场券”。但前期研发不能与后期种植高效结合起来,形成脱节,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种业企业要建立竞争优势,不仅要重视前期的研发更应善于利用知识资源,也要提高后期种植能力,策略性地利用技术创新,将研发与种植实现有机结合。

三、提升种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径

种业范文篇7

关键词:种业企业;并购;数据挖掘;服务;决策

2012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提出了“鼓励育繁推一体化”。但是我国种业企业在种子销售方面,由于利润空间较大,销售公司遍地开花,经常会发生囤积堵售、哄抬价格等无序竞争,产业链条下游无序生长[1]。所以,我国种业企业需要进行适当的纵向整合,以此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育繁推一体化”。在种子的繁育环节,由于我国一直实行以农户为主体的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大多数种子生产繁育是通过分散的农户在露天环境下进行的,这种小而散的种子繁育生产活动,与规模化杂交生产种植所要求的严格隔离、单品种(组合)成片种植标准相悖[2]。所以,我国种业企业同样需要以扩大经营规模、减少固定成本为主的横向并购。侯军岐等[3]提出,我国目前的并购方式应是“纵向整合优先,横向整合为主”。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收获,发挥并购整合项目最大的价值,就需要在进行并购整合项目前,进行对企业的数据收集和挖掘,以此为基础施行并购风险预测以及并购标选择等并购决策工作,提高整合效率。

1数据挖掘技术主要的三大功能

1.1聚类功能。是通过对某些事物进行集合和分组,将类似的事物组成新的集合,并找到其中有价值的部分,根据事物的特征将其划分为不同类别,便于数据后续查询和应用管理。现阶段数据挖掘领域中常用的聚类算法包括CURE算法、BICRCH算法以及STING算法[4]。1.2分类预测功能。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总结数据的规律,分类和预测是数据挖掘过程的两个重要步骤。首先,分类是进行数据挖掘的起始步骤,较为常见的方法为利用神经网络或决策树模型对可预测的数据按照数据相应的特征构建不同的集合,再利用回归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动态估计,以此来发挥数据挖掘的预测功能。1.3关联分析功能从著名的沃尔玛啤酒和尿布案例中可以看出各不同的事物之间具有盘根错节的关联,一件事情的发生,可能引起一系列不相关事件的发生。数据挖掘通过一系列事件发生的概率进行分析,找到这些隐性的关联,利用发现的规律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估计。

2种业企业并购数据结构

在进行数据挖掘时,不光要对企业的经营、财务状况等企业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工作,还需对种子商品本身进行数据收集工作,因为种子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价值最终的实现除了种子自身品质外,还必须与外部的自然条件(温度、湿度、水分、土壤等)、栽培技术、管理技术、加工工艺等相配套[5]。以种业价值链条来进行分析,种业大数据分为种子研发阶段大数据、种子生产阶段大数据和种子销售阶段大数据,每阶段的数据信息不仅具有估计企业价值的作用,还具有挖掘和放大其他资源的价值能力,利用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可以分析出企业的盈利状况、业未来发展情况。2.1种子研发阶段大数据。种子研发是种业链条中的首要环节,该环节包括品种优化和新品种的开发等技术性工作,从种业企业的视角出发,育种科研是品种创新的源泉。其所产生的数据不仅包括品种对环境的适应情况,在不同阳光、水分和氧气的环境下所表现出的生长情况等生长数据,还包括转基因、新品种开发等技术数据。国际种业巨头孟山都通过1996年开放大规模转基因种植,逐步成为了种业行业的领头羊。2.2种子生产阶段大数据。种子生产环节决定着种子产品的质量,所以本环节的数据主要包括种子的质量指标,具体表现为所产出种子的纯度、净度和含水量。因为种子产品是有寿命的有机生命载体,所以种子的抗病性、抗旱性等一系列特性也是表现种子质量的重要数据指标。种子加工是提高种子质量,实现种子商品化的重要手段,种子加工需要针对不同的种子特性研究不同种子的处理方法,所以种子加工方式是否科学,也是种子生产阶段的重要数据。2.3种子销售阶段大数据。销售与收益直接挂钩,所以销售环节在种业产业链条中占重要地位。种子销售阶段大数据主要包括品种推广、种子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服务信息和企业毛利润、营业收入等财务信息。该阶段是企业与种子消费者广泛接触的过程,其中所产生的数据主要体现种业企业的营销能力、顾客对该企业产品的忠诚度和企业的盈利能力。

3数据挖掘决策思路及改进建议

决策是指面对困难通过信息收集加工,做出判断得出结论的过程,而数据挖掘技术是采取一定的方法,从信息时代中形形色色的数据提炼出那一部分有用的信息,二者相辅相成。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信息沟通方式有进一步的革新,通过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如MapReduce、BSP等计算机模型,对数据进行计算,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可以更加“智慧”地挖掘信息。在经济、信息化和互联网为特征的现代经济背景下,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当市场环境越复杂,市场动态性越高,企业业务差距越大,企业整合风险就会越大,种子产品本身具有价值链长、涉及环节多、时间跨度大等特点,大大增加了种业企业整合风险[6]。以往的企业决策,更多的是依靠管理者的经验,数据收集及数据分析等前期准备工作不足,这样的方式面对当下市场愈加多变的博弈要素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国内家电巨头TCL收购汤姆逊公司,TCL在并购前期对汤姆逊公司的信息收集及数据分析不足,并购后产业竞争力不足、品牌整合乏力、文化整合受阻,导致企业经营前期巨额亏损。所以要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提高决策效率和成功率,加快企业的响应速度和反应能力,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的聚类、预测等功能结合种业企业大数据,进行种业企业并购风险评估,预测企业并购整合可能发生的事件,对项目进行整改,保证并购整合项目的成功率。首先,在进行并购整合项目前,针对并购标的种业价值链的三大阶段,收集企业近10年或近20年的种子研发阶段大数据、种子生产阶段大数据、种子销售阶段大数据,再利用MapReduce等计算机模型对数据进行计算,可得到表现出企业经营状况、收益情况、品种创新情况、顾客忠诚度等企业经营情况的实时数据,利用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动态估计,预测企业并购后的收益情况,并估计出相应的概率。根据数据专家、学者和种业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在收益、品种创新和顾客忠诚度方面的表现情况进行打分,将数据构建成两两对比矩阵,将多家公司进行对比,找出最适宜的并购公司,做出最佳选择,也可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决策树等模型,帮助企业进行并购决策。

目前,数据挖掘技术在种业并购项目的应用方面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因为品种的生命周期往往呈几何级数增长,倘若多个阶段的资金挤压,会给企业带来难以估计的财务隐患,且种子产品受诸多外界因素影响,如天气、政策等,以现阶段的模型以及计算方法对种子这种长周期、高风险的产品预测出的数据很可能会和现实状况不匹配。面对这样的情况,专家、学者以及种业企业工作人员应该根据种子的特殊性,建立专业的种业企业并购数据挖掘以及预测模型,数据的收集不应局限于传统的企业收益以及管理和销售情况,应从种业价值链条的三大阶段入手,收集大数据。如新种品的开发,应由专业人士评估该品种未来的价值,以此来建立专业的种业企业估价模型,尽可能地缩短模型预测结果和现实情况的差距。

参考文献

[1]侯军岐.中国种业调研报告.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

[2]侯军岐,黄美霞.我国种业整合服务平台建设与管理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7(1):75-82,111

[3]侯军岐,牛学让.我国种业整合模式与研究途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3):58-61

[4]曲萍.基于大时代的数据挖掘.高新技术,2019(2):20-21

[5]曹海艳.基于价值链的我国种业整合模式研究.价值工程,2015(20):238-240

种业范文篇8

(一)成本核算维度不细致

种业企业的生产加工分为三个阶段:田间生产阶段、烘干脱粒阶段和包衣包装阶段,多数企业未能根据生产加工的不同阶段对存货存在状态进行划分,无法获得各生产加工阶段存货的真实状况。种业企业的存货状态分为鲜果穗、毛籽和产成品三种状态。公司成本管理中按产品状态核算整个业务流程,理应在三个环节分别体现各阶段的存货成本,但在现实中,大多数企业从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无法准确区分,未在业务流程环节体现鲜果穗环节,直接进入毛籽和产成品阶段,或者有的企业直接忽略了前两个阶段,只是重视产成品环节,财务方面未实现精细化核算。

(二)间接费用分摊合理性差

种业企业由于产业链条长,涉及很多业务节点,在“公司+农户”模式下光是从田间生产到加工出成品就涉及基地选择—合同签订—亲本发放—田间生产管理—收获鲜果穗入库—人工选穗—烘干—脱粒—精选—分级—包衣—包装等多个环节,这些环节中所发生的间接费用都将在不同的产品上进行分摊,造成了间接费用分摊的复杂性。目前,诸多种业企业为减少核算工作量,间接费用在年度内进行归集,在年度内仅进行一至两次的分摊,造成成本波动较大,阶段性产品成本不准确。间接费用的分摊基础也因企业而异,有的以当年新生产量为基础进行分摊,有的以年度加工量为基础进行分摊,不同的分摊基础对于品种的成本单价影响较大,无法准确对比分析品种的成本构成以及其变化趋势。另,由于生产和加工不同环节存在用工交叉情况,无法准确界定责任部门,也给生产加工环节人工成本的分摊核算带来了困难,最后只能简化归集到某一环节。

(三)成本核算随意性大,存在跨期核算以及成本归集不准确

种业企业从田间生产-入库加工-出库销售链条长、节点多,涉及到生产管理、加工管理、仓储、物流等诸多环节,部分成本项目归集时间较成本实际发生时间滞后,如运费的归集,由于物流部门提供的订单数据晚于运输发生的时间,造成成本跨期,影响期末的存货成本;运输成本未按照实际运输量准确归集到产品的各个阶段,只是在产成品环节进行了粗略分摊。各类费用单据的结算滞后以及在企业内不同部门的流转时效性差也给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带来了不利影响。(四)信息系统支持不到位或缺失很多企业管理粗放,没有完整的ERP系统,仅是在财务核算环节借助一些财务软件进行财务核算。即使有ERP系统,其成本模块不能完全满足成本分摊需求,无法将业务阶段的数据与财务系统稳定有效对接。很多企业中,信息准确度及传递效率低下。生产部门的田间管理系统是独立的割裂的系统,没有与其他系统对接,很多时候都需要人工操作;加工厂的加工数据也是自行独立记录,未形成系统的集成,核算部门无法及时获得准确信息,导致信息传递的准确度以及传递效率低下。鉴于以上种种因素,多数种业企业目前成本核算的现状为:历史数据无法清晰地总结,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现时数据不能及时地生成,不能随时反映企业生产的生产经营状况;未来数据无法合理预期,不能对未来经济决策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为改变此状况,需要从分析种业成本要素构成开始,对企业产品成本进行全面的梳理分析,优化成本核算,建立成本管控模型,健全成本管理体系。

二、种业成本要素构成分析

种业企业的成本项目与其他生产制造行业一样,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为在发生时与各品种直接相关、能直接计入相关品种的成本;间接成本则在发生时无法直接对应到相关品种,需进行归集后,后期通过分摊计入到各品种中。如前所述,种业企业的产品分为鲜果穗(原材料)、毛籽(半成品)和产成品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对应的就是种业企业生产加工的三个阶段,即田间生产阶段、烘干脱粒阶段和包衣包装阶段。在三个阶段中,分别都有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田间生产阶段涉及基地选择、亲本发放、田间管理、鲜果穗收购直至运输至加工厂进行称重入库,成本项目涉及支付基地种子款、隔离区费、服务费、收取亲本费(成本抵减项)、亲本成本、田间农资费用、临时用工费用、鲜果穗运输费等能直接勾稽到各品种的直接成本费用,也包含田间生产人员的人工成本及因工作产生的诸如差旅、会议、培训等一众无法直接对应到品种的间接费用。烘干脱粒阶段的直接成本费用项目不多,仅涉及物料(鲜果穗)投入及其加工损耗,其他均可算作间接费用,如:捡穗烘干精选的临时用工费、负责此阶段的员工人工成本及其他相关费用、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电费燃料费、设备改善和维护费、设备仪器检测费等。包衣包装阶段的直接成本项目包括包装材料、物流防窜码、种衣剂、包衣包装环节的临时用工费用、仓储保管费等,间接费用则包含此阶段员工人工成本及其他费用、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电费燃料费、设备改善和维护费、设备仪器检测费、试验检验费等。除上述各成本要素外,加工厂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费用包括人工成本、因工作需要发生的各项办公费、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IT设备维护费、ESH费用及办公室设备厂房的折旧、无形资产的摊销均属于间接费用,需要分摊至各品种。

三、种业企业成本核算改进建议

(一)重新规划产品成本的归集与核算方法,将企业产品按照所处

不同生产阶段及产品品种两个维度进行核算在上述成本要素构成分析的基础上,将产品按照生产加工的不同阶段分为原材料、半产品和产成品,不同阶段的存货分别按照产品类型进行辅助核算。梳理不同阶段的成本构成项目,区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直接计入各品种成本中,间接费用则按照不同的分摊基础分摊至各品种。

(二)改变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分摊基数

分析不同阶段不同的成本变量动因,寻找最合适的间接费用分摊基数,改变笼统的分配方法。田间生产阶段单位成本影响因素为当年新生产量,故间接费用需按照当年鲜果穗新生产量进行分摊;烘干脱粒阶段则需要按照当年毛籽新生产量进行分摊(由于都是当年的新生产量,为简化核算量,必要时可将此两个阶段合并,采用同一分摊基数);包衣包装阶段的单位成本影响因素则为生产线的加工总量,则间接费用需要按照当年加工量进行分摊。因种业的生产加工有很强的季节性,为避免年度中各品种成本的忽高忽低,间接费用的分摊可结合计划成本法,按照年度预算进行预分摊,在年度结束时按照实际值进行调整。

(三)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为成本核算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程度已经使越来越高的集中化成为可能,充分分析业务与信息系统现状,根据成本效益原则调整或增加相应业务模块,建立经营管理分析系统,以准确提供财务核算过程中所需的相应数据,减少人工操作环节,避免人为调节或者信息滞后。生物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头羊同时也是种业领域的佼佼者美国孟山都公司,就有着先进的企业ERP系统,集研发、生产、销售及财务系统之大成,生产加工环节更是从田间发放亲本开始,到田间测产、籽粒收获、加工销售等,通过系统及时监控着每个环节,随时为决策者们提供实时的数据支持。

(四)提高企业领导对成本控制的重视以及企业全员的响应程度

种业范文篇9

随着国家关于农作物种子的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种子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种业公司必须与时俱进,积极迎接机遇和挑战,尽快确立未来的发展战略,为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种业龙头企业的目标而踏踏实实地工作。下面我就此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确立以科技为先导的发展战略

现在的时代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谁先拥有新的科学技术谁就比其他人先行一步,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作为种子行业,随着《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颁布和实施,种子企业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就显得尤为重要,谁拥有了受保护的新品种谁就赢得了发展的先机。

近两年的种子企业正处于调整、转型的新旧交替时期,**种业公司凭借品种的优势应对这种变化,已经处于较其他企业更为优势的地位,但是要想在种子行业竞争白热化的条件下更上一层楼,必须要依靠科学技术创造的直接生产力。目前,公司应主要进行以下科研工作:(1)、加大科研投入,尽快较其他企业拥有更多、更好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这是**种业公司下一步发展的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因素;(2)、积极探索种子生产新技术,以提高种子的产量和质量,同时,降低生产成本,以提高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竞争力;(3)、利用基因图谱等先进技术进行品种保护工作,从而可以更好地鉴别、保护我们的专有品种,维护企业的既得利益;(4)、加大种子仓储技术的研究,延长种子使用寿命,缓冲经营风险和压力。(5)、积极探索新的科研模式,加大与科研单位的合作,根据市场需要和企业需要进行科研活动。

**种业公司已经和正在享受科技领先带来的成果,更应该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利用学校和自身雄厚的科研实力,探索新思路、掌握新技术、运用新材料、育成新品种,高瞻远瞩确立以科技为先导的发展战略,使公司屹立于种子行业科技发展的前沿。

二、重视规模适度的发展战略

任何一个行业,在一个稳定的发展时期,单位资源所创造的价值相对而言其变化幅度较小,其利润空间也有限,并且因为固定成本的存在,一个规模较小的企业在拥有有限的单位资源空间内即使创造出最大的效益也会因规模小而使整体利益小于规模庞大、单位资源创造效益较小的企业。由此可见,对企业来说,规模效应是显而易见的。但与此同时,也必须坚持规模适中的原则,即企业不同的发展时期要求企业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经营及资金规模,避免出现“小马拉大车”的情况。因此,我们需要考虑在公司现状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生产规模、销售规模、仓储规模和资金规模,形成一个互相协调、能创造出最大效益的产品资金链。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建立稳定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

种子是一类关乎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种子的生产也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受很多不确定的自然、社会因素影响,不可能像生产普通工业产品的企业一样,可以根据市场需要随时调整生产规模,因此种子企业必须提前建立一定规模的稳定的生产基地。

现阶段,种子企业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生产基地的竞争,因此,我们目前必须注重培育和建设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但在选择和培育生产基地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选择自然环境最适合农作物种子生产的地方建立大规模的生产基地,具有获得高产的潜力,降低生产风险;

2、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配合以及制种农户的积极参与,使种子生产能顺利地进行;

3、要考虑地域之间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异,以尽可能低的投入获得较高的产出,降低生产成本。

(二)积极拓展市场,扩大销售规模

由于农田生产面积是基本固定的,种子作为商品的消费者也是比较稳定的,因此市场总需求量基本上是恒定的,种子企业只能各显神通,分割和占领有限的市场,种子市场在各个企业之间只能是此消彼涨的关系。因此,**种业公司必须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手段,提高竞争力,改革和完善现有的销售体制,建设自有的销售网络,一方面强化已有的市场,另一方面拓展潜在的市场,扩大销售规模。就目前而言,我们可以采取继续巩固国内市场,积极建设国际市场的策略,双管齐下、齐头并进,并且可以尝试以科技合作、订单农业、扶贫等方式进一步拓展销售市场。

(三)建设适应发展需要的种子精选、加工、储藏设施

因为种子作为特殊商品,具有生产周期较长、生命力有限、销售时间短等特点,一般情况下,存在生产和销售不同步的现象,因此,必须重视仓储加工设施的建设。应该根据生产规模、销售规模建设与之相适应的适度规模的仓储、加工设施,延长种子寿命,缓冲销售压力,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四)适时、适度筹集资金,扩大资金规模

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业务量不断上升,规模不断扩大,使资金需求量也大幅增加,特别是每年的种子收购资金需求量从2001年的2000万元左右增加到2004年的8000万元左右,从而使公司的银行贷款从0增加到今年预计的5000万元,以后的资金需求量随着业务量的增加必将大幅度增加。而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资金犹如人的血液,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就要求我们对公司未来的资金需求、筹资方式进行规划和预测,以适应公司的发展。

在筹措资金时,应采取合理的方法确定资金规模,遵循规模适当、筹措及时、来源合理、方式经济等原则进行资金筹措。根据公司目前的客观情况,应加大利用商业信用筹资的力度,合理利用留存收益,积极作好银行信用贷款工作来解决流动资金的不足,除此之外,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也是一条切实可行的筹资途径;随着公司的进一步发展,依据公司未来的发展规划,以积极稳妥的方式吸收直接投资和发行股票来筹集资金,并在公司生产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和拥有很好的投资项目时,可以考虑以公司股票上市的方式进行筹资,以加强公司的实力。

三、加强内部管理建设

管理和资金、原材料等资源一样能给企业创造效益,而且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等特点,因此,在现代社会中管理效应越来越凸现出来。**种业公司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内部管理建设:

(一)管理系统化

企业的生产、销售、储藏、资金、后勤管理各部门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我们要重视它们之间的关联性,从企业整体利益上进行系统化管理、协调和控制,以完成整个企业的既定目标。因此,我认为在管理上各部门之间既要进行分工,但更重要的是加强合作,可以通过建立定时和不定时的例会相互沟通,协调各部门关系,从而使企业在整体上协调运行,避免重复和浪费,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实现企业的最大利益。

(二)管理制度化

“人治”和“法治”历来是争议较大的话题,“人治”具有主观随意性,较难把握,而“法治”虽然看似冷酷,但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比较公平、公正,也较易把握,因此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大至国家,小至企业,越来越推崇“以法治人”。在此大环境下,我们在管理上也必须走制度化的道路。作为企业,首先必须针对可能面临的一切问题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使企业员工的行为“有章可依、违章必究”,然后建设监督管理机构,监督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使整个企业的行为、员工的行为均在制度的规范下,避免出现“有章不依,违章不究”的情况。

(三)管理人性化

人、财、物、信息、组织、决策、效益等是企业运行的主要因素,其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最积极的因素。因此,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管理既要重视制度建设,也要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因此企业除了鼓励员工努力工作外,还要积极为员工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员工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专门和复合型人才,使员工个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协调一致。

四、注重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特别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说到底是经过企业全体员工不断努力培育的一种企业精神,包括对企业的认识和情感依赖,对企业未来发展的理想追求,同时还包含在企业行为中的各种价值观念、行为模式。

企业文化可以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而形成,因此,所有员工均可以享受这种文化,但同时其个人行为也必须接受其限制,而且还会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以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环境。

**种业公司值此企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企业文化的建设应当提到当前的工作日程上,因为,首先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团结、凝聚员工的精神和观念,对内可以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对外可以提升企业形象,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其次,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观念文化可以约束和规范员工的个人行为。第三,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生产力,可以间接为企业创造效益。

种业范文篇10

种子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优良品种对农作物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控制种子,就掌握了农业竞争的主动权。因此,在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把加强种子科技研究,推动种子产业发展,列为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常年农业用种量在125亿公斤左右,巨大的种子需求量使得我国种子市场日趋成为国际种业竞争的焦点。2002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既给我国种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也使我国种业面临着具备资金、技术和经营优势的国际跨国种业集团的挑战。如何使我国种业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加快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立足国内市场,着眼于国际市场,把我国种业做大、做强,是我国种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当今世界种业的发展趋势

综观世界种业的发展现状,当今世界种业发展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行业高度集中,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二是高新科技和人才成为未来种业竞争的焦点;三是兼并重组成为企业发展方向,种子公司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

(一)行业高度集中

在发达国家,由于长期的竞争,企业不断的并购重组,种子行业已经形成了寡头垄断的格局,少数几家大的种子集团垄断了世界种子行业的大部分市场。行业的集中一方面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品优势互补和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种业集团公司的规模优势。根据国际种子贸易联合会1998年统计,1998年世界种子年营业额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有22家,其中美国有8家,法国有5家;这22家企业当年的营业总额达到了75亿美元,约占世界种子市场份额的50%左右。在美国的玉米种子市场上,共有190多家经营机构,其中营业额排在前十位的十家企业占据了市场份额的80%,其中先锋公司占了40%,迪卡占了10%。墨西哥的圣尼斯公司则拥有世界蔬菜种子市场份额的26%。种种迹象表明,未来世界种业的集中程度会越来越高,将逐渐形成少数几家跨国公司垄断经营世界种业的格局。

(二)竞争的焦点是科技和人才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已成为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当今世界种业甚至世界农业竞争的焦点就是科学技术和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谁抓住了技术和人才,谁就在竞争中占据了主动。跨国种子公司之所以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主要得益于基拥有强大的技术优势。

1、种业竞争的焦点之一——生物技术

目前,世界种业研究已从传统的常规育种技术进入依靠生物技术育种阶段。科学家已从单个基因的测序转到有计划、大规模地测绘水稻等重要生物体的基因图谱,全世界已有6000多项农作物方面的生物技术研究成果进入田间试验。所以这些都表明,未来世界种子产业竞争的焦点主要是生物技术,尤其是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生物技术向人类展示了种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创造着农业革命的未来。许多发达国家已明确提出了“向生物技术要产量”的口号,如美国先锋公司利用转基因技术,已开发并推广了转基因抗虫玉米、抗除草剂玉米和转基因大豆,效益显著。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发展也推动了种子产业的并购重级,加速了行业的集中。如美国孟山都公司在收购迪卡公司以后,又以17亿美元收购了德尔塔与松地种子公司,进入了农业生物技术育种的领域。

2、种业竞争的焦点之二——人才

人才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正取代资本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因素,企业的竞争最根本的是知识的竞争,而知识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掌握知识的人才的竞争,种子企业也不例外。一方面,企业需要大批科研人才,即育种专业技术人才,这是把科技物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提高种子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发展后劲的关键。另一方面,还需要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种业企业家,即具有企业创新管理理念、能够根据企业内外环境适时整合企业资源、积极推动企业经营管理、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的创新、有效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企业管理人才。

(三)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

不断的并购重组,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种子企业的发展方向。由于种子产业本身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其对农业发展的特殊战略意义,世界各国都把种子产业放在突出的位置,以种子产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各大跨国公司也纷纷调整战略,大肆兼并种子公司,向种子产业进军。如美国化工巨头杜邦公司兼并了世界最大的玉米种子公司——先锋种子公司;总部在瑞士的汽巴加基化公司兼并了山度士公司、美国NK公司、罗克斯公司和汉城种苗公司,成为欧洲的种业巨头;法国最大的种子公司——利玛格兰公司先后并购重组了蔬菜、花卉、甜菜等五家种子公司,成为欧洲最大的种子公司之一。

二、我国种业的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在政府主导下我国的种业体制形成了大田作物品种选育以科研机构为主,种子生产经营以国有种子公司为主渠道,各级乡镇推广机构为分销网络,瓜果、蔬菜、花卉等种子科研、生产、经营以科研机构、种子公司、私人种子公司、外国种子公司为主的格局。

(一)种子科研的现状

在种子科研方面,我国目前有450家专门从事作物品种选育和改良的机构,创办了约3000余家种子公司。其中,具有农业部全国性种子经营许可资格的企业11家,占22.9%,百强企业10家,占11.8%。由此可见,我国育种机构的数量位居世界首位,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在我国承担育种任务的主要是农业科研和教学单位,种子企业的育种能力很低,绝大多数的公司几乎没有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种子企业只是把种子购进,充当销售的“中间商”。而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的种子科研和开发也不尽人意,虽然《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和《种子法》已经颁布实施,育种科研单位和育种者个人对培育的新品种的知识产权自身保护能力较差,再加上科研经费有限,致使许多优良品种遭受侵权,以至于形成了育种的不如卖种的、搞科研的不如搞经营的怪现象,大大挫伤了农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影响了我国的种业快速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农作物有10000种左右,大部分为未利用的野生植物,栽培植物仅600余种(全世界栽培植物约有1200余种),其中300余种起源于中国或已在中国种植2000年以上。我国植物遗传育种科研人员长期艰苦奋斗,共收集整理编目了160种植物,38万份种质资源,并进行了开发利用,先后选育出各类农作物品种6000余个,其中杂交水稻、杂交油菜、高油玉米等育种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在育种技术水平方面,虽然我国在某些领域如杂交水稻的研究居于世界前列,但总的来说研究设施和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由于育种水平的落后导致我国农产品质量与产量远远低于世界水平,根据FAO统计资料,法国、日本、德国每公顷谷物产量分别为6516公斤、5847公斤和5334公斤,而我国只有3067公斤。荷兰每公顷产量,小麦为8000公斤,土豆为4500公斤,甜菜为6800公斤,分别是我国的2.3倍、3.3倍和3.4倍,且质量也优于我国。

(二)种子产业的规模和效益

从市场容量来看,我国商品种子国内市场销售额大约在200~300亿元人民币左右,居世界第二位;常年种子使用量在125亿公斤左右;种子商品率为30%左右,约为发达国家的10%~20%。总的来说,种子市场容量较大,但是种子的商品率比较低,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

从经济效益来看,目前大田作物种子的毛利率较低,平均水平在10%~30%之间,而蔬菜和经济作物等的毛利率则在50%以上(其中以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抗虫棉和瓜菜种子的毛利率较高,高达60%以上)。总的来说,我国种子行业的盈利水平略高于其他传统产业。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种子的相对价格和毛利率仍然很低,以美国为例,美国主要粮食作物种子和粮食价格比为30:1,而我国为3:1,相差10倍;美国种子成本占种植业产值比重为6%,而我国仅为1.5%,相差4倍,差距还是相当大的。

从社会效益来看,我国种子对种植业产量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30%~40%,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巨大。同时,种子产业的社会效益还体现在其科技价值上。由于生物技术的发展而引发的育种科技革命,使种子产业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未来农业的竞争已经变成了种业的竞争,种子产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科技水平高低的标志。

(三)种子产业产品结构和经营机构

1、产品结构

我国种子市场主要产品结构如表1所示。从种子商品化程度来看,经济作物和蔬菜的商品率较高。在大田作物中,商品率最高的是玉米,最低的是小麦,也就是说,

表1中国种子市场主要产品结构

作物种类品种数量播种面积(亿亩)销售额(亿元)市场占有率(%)种子总产量(万吨)种子商品量(万吨)商品率(%)

玉米983.9603012011898.3

水稻654.74723704564.3

油菜801.05211100

小麦254.3231165016024.6

棉花950.68410990

大豆301.2330930

花卉9942

蔬菜702.030153

瓜类6.3532.5

其它105

合计­——23200­——1250380­——

资料来源: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种子与植物检疫处

大多数的农民种植小麦是用自留种子,而很少到市场购买。从市场占有率的情况来看,玉米的市场占有率最高,达到了30%。

2、经营机构

到2002年12月为止,我国种子经营机构多达63000多家,其中仅国有种子公司就达27000多家(国有种子公司主要是按照行政区域设置);其它各种类型的种子公司也很多。如果再加上各级科研院所和育种站,总数将达到67000多家(如表2所示)。如此多的种子经营机构导致了我国种子行业过于分散,经营规模小,经济效益低,缺少行业科学管理。因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表2种子经营机构种类数量构成

经营机构类别数量(个)所占比重(%)备注

以育种为主的科研院所30004.5

以繁种为主的乡镇农技站和良种场10001.5多数为受托繁种

县级及以上国营种子公司30004.5

乡镇种子站5000074.6大多隶属县级种子公司

非国有种子销售机构1000014.9主营瓜、菜、牧草种(苗)

合计67000100——

资料来源: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种子与植物检疫处

三、我国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种业经过了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由于起步晚,投入不足,并且种业本身也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使得我国种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业过于分散,缺乏竞争力

我国种子经营机构数量多,行业过于分散,集中程度差,仅国有种子公司就有27000多家,其他类型的种子公司就更多了。经营机构数量虽多,但是大多数经营规模狭小,经济效益低,缺乏竞争力。种子产、加、销机构的平均年销售额仅有450万元,增值额100多万元;年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的种子企业不到100家,超过1亿元的仅有7家;没有一家种子公司种子公司的市场份额达到2%,没有净资产超过10亿元或种子年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的公司,而1999年仅美国先锋种子公司一家的销售收入就远远高于我国所有种子公司的销售收入之和,这个差距是较大的。

跨国种子公司早就对中国种业市场虎视眈眈,这些公司集种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资金雄厚,营销经验丰富,运行机制灵活,生产的种子质量好,信誉高,深受农民欢迎。加入WTO之后,我国将逐步降低关税,这不可避免的对生产经营规模狭小的国内种子公司产生冲击,如果我们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种子行业结构调整,面对具备雄厚技术、资金和经营优势的跨国种子公司的挑战,缺少了国内保护的中国种子企业将难以抗衡。

值得重视的是,这个问题已引进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01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对种子行业各参与主体做了明确规定,要求种子公司重新进行登记,省内经营的,其注册奖金不得小于500万元;全国经营的,其注册奖金必须在3000万元以上;还规定“……种子经营者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的有效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的,可以不再输种子经营许可证……”。这一系列规定将打破目前我国种业市场的地区封锁,淘汰大批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的种业企业,最终形成一些较具规模的在全国种业市场上占有一定位置的大型种子公司。

(二)观念落后,宏观调控不力,市场化程度低

我国的种子企业绝大多数是国有种子公司,长期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生存,基本上都是封闭的经营,普遍缺乏市场竞争意识,观念落后,机制僵化,缺乏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主要表现在:

1、政企不分,权责不明

目前,大多数国有种子公司名义上虽然都是独立法人企业,但由于没有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企业资产依然为国家所有,国家是唯一的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和利益主体,两权不分,政企不分,出现了国有企业常见的弊病。具体表现为人员冗重,产权不明晰,职责不明确,奖惩激励机制不健全,权利和义务不统一等。在经营上也没有长期规划,短期行为严重。

2、对种子行业的宏观管理力度不够

宏观调控不力主要表现在: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完善,没有建立健全对育种者、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权利和义务进行有效保护和约束的机制;种子的质量监督、控制体系不健全,检测手段落后,执法不力;种子的市场信息网络体系没有形成,政府对种子市场的管理和调控不能及时奏效等。所有这些都使得种子市场价格波动频繁,品种杂乱,假冒伪劣种子横行。

3、市场化程度低

当前,我国的种子市场已渐趋成熟,进入买方市场阶段。一些小种子公司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以县境为界限,封锁市场,不准其他任何单位在本地销售种子,从而实现区域范围内的独家经营,抬高价格,以达到垄断市场的目的。这种做法直接导致了我国种子市场处于条块分割、行政垄断状态。既影响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又削弱了这些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对农业生产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种子企业运行机制僵化,缺乏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

我国多数的种子企业运行机制不灵活,资金规模小,盈利水平低,经营管理手段落后。许多企业自身没有科研人员和育种条件,主要经营科研单位育成的品种,企业依附性强,专业化协作水平低,一方面经营品种小而全,另一方面经营领域专而窄,企业生产要素配置极不合理,缺乏躲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另外,我国种子企业还缺乏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的运营。

(四)投入不足,缺乏科技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种子的科研、生产、推广和销售是相互分离的,科研经费完全依靠国家投入,科研水平低,成果转化速度慢,很难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同时,由于行业分散,单个种子企业规模小,资金有限,大都不具备科技创新能力,虽然有少数企业自身也从事科研育种,但其农业科研条件、科研人员数量和科研成果推广都因资金不足而落后于其他产业,这使我国种业科技创新严重不足,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科研育种是种子企业的生命,没有新品种,企业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根本。国外的种子公司都非常重视科研育种,对其投入巨资,如美国先锋公司1998年的育种科研投入就达到了2亿美元,到现在仍坚持每年销售收入的10%~12%用于科研投入。由于投入大,育种技术高,所以其新品种更新速度快,市场占有率必然就高,从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可以说,育种科研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一个种子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

(五)对品种知识产权缺乏有力的保护

长期以来,不论是育种者,生产者还是种子经营者都对品种知识产权缺乏充分的了解,没有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给种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虽然,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但是由于起步晚,宣传力度不够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目前对植物新品种的保护力度依然不够,育种成果本身还没有成为一种商品。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科研机构及育种专家在转让品种时,种子公司通常不愿意或不按照要求支付转让费,严重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科技创新的后劲;另一方面,品种权的私下转让、假冒侵权、盗取亲本现象严重,使得品种权人不能取得培育或转让新品种而应得的报酬。这一方面使研机构研究经费补充不足,育种者积极性受挫,新品种开发缓慢;另一方面又使种子企业缺乏新品种来源,后续品种跟不上,从而使种子科研和经营两大系统都处于低效率运转的状态,不利于我国种业的协调发展。

四、我国种业的发展策略和应对措施

随着加入WTO和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完善,种子行业走向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是大势所趋。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面对实力雄厚的跨国种业集团的竞争,我国种业该如何应对,这是摆在所有种业经营者面前的问题。针对目前我国种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种业发展的经验,我国种业发展应当采取如下的发展策略和应对措施。

(一)当今我国种业的发展策略

当今我国种业的发展策略主要侧重于三个方面:一是确定发展方向;二是强化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在种子企业中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三是重视科技创新,加强科研投入。

1、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

根据我国国情和世界种业发展趋势,当今我国种业应向以下三个方向发展:

一是对传统育种技术进行改造,利用生物技术向传统育种技术进行渗透,提高农作物的育种效率,向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育种技术转变。利用传统的品种间杂交选育新品种周期较长、效率较低,而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与传统的育种技术相结合,则可以快捷高效的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因此,实施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战略,逐步提高我国种业的科技含量。

二是种子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的种子生产单位基本上是采取粗放的生产方式进行种子生产,对生产过程缺乏必要的监督与指导,这就导致了商品种子质量不过关,合格率低,对农业生产构成了严重的危害。今后的制种过程必须采取集约方式,变一家一户的繁殖为集中大面积繁殖,加强对播种、去杂、收获等种子生产关键环节的管理。

三是由科研、生产、经营脱节向育繁推、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国外种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种子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必须走一体化经营,使科研、生产、销售成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因此,我国种业必须改变目前分散的、小规模的区域经营模式,通过科研成果转让、知识产权入股、企业资助科研、资产捆绑重组等方式,实现种业科研、生产、经营的强强联合,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2、强化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目前,我国国有种子企业经营不力、活力不强,与企业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有关。因此,当今我国种子企业要想发展,必须更新观念,强化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体制创新指在企业中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进行资源重组和资本运营,实现种子企业的强强联合,促进种子产业的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机制创新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管理机制创新,主要指企业经营思路、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及基本制度建设等方面要有所创新;二是经营机制创新,主要是改变现有政企不分、权责不明的企业运行机制,改革种业的产权制度,推行现代企业的经营机制;三是监督机制创新,有效的监督机制有利于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实现人尽其能,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重视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坚强后盾和潜力之所在,种子企业应当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走育种、繁育、推销一体化的道路。国外种子公司非常重视科技创新,不惜投入巨资,如美国诺华公司平均年投入的科研经费达3.7亿美元,占其种子销售额的6%;而先锋公司平均年投入科研经费则高达1.8亿美元,占其销售总额的10%。因此,我国种子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根,必须重视科技创新。一方面,增强技术储备,利用各种手段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仪器设备;另一方面,重视引进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把人才做为企业科技创新的主导因素,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

(二)应对措施

面对加入WTO之后跨国种子公司的激烈竞争,我国种业发展应当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1、积极推行种子认证制度,规范种子产业发展

种子认证是指依据程序通过品种合格性认可、系谱繁殖、过程控制、验证等方式来确认种子的遗传质量(品种真实性和品种纯度)以及通过认可种子检验室确认种子的物理质量符合种子认证方案的要求而给予的书面保证(种子认证证书和认证标签)。

我国种子行业起步较晚,规模小,经营分散,种子营销行为非常不规范;而现有的种子质量管理体系始终是以种子检验为主线,难以保证种子质量。借鉴国际经验,实行种子认证制度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既有利于规范种子行业主体的行为、加强宏观管理、促进种子贸易的健康发展,又有利于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的开展,有效保护育种者的合法权益。

2、利用WTO的绿箱政策,加大对种子行业的投资力度

虽然加入WTO之后,我国将取消农副产品的出口直接补贴,但是我们可以抓紧时机,利用WTO的绿箱政策,加大对种子行业的投资力度,以这种方式对种子产业提供支持。加大投入力度主要包括增加对种子基础科研、高新技术研究和种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我国育种基础研究比较薄弱,品种资源搜集和利用不足,而这些方面的研究周期长,投入大,企业无力负担,这项工作就应当由政府来承担。同时,我们还应当利用绿箱政策,增加对种子生产基地设施、仓储等基础性设施的投入,增强我国种子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3、彻底消除区域分割、行政垄断造成的国内市场壁垒,实现全国统一市场

我国的种子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站住脚,必须走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企业与企业之间实行强强联合,兼并重组。而我国目前种子产业要想组成能够抵御国际市场冲击、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集团还有很大阻力,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由于实行“双重管理”造成了种子行业区域分割,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阻碍了跨地区的大型种业集团的组建。所以说,我们必须利用加入WTO之后的这段缓冲期,彻底消除国内存在的市场壁垒,促进种子企业的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

4、加快国有种业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

目前,我国种子产业的经营主体仍然是国有种子公司,提高国有种子公司的经营效率有利于增强我国种业的整体实力。因而现有的国有种业企业大都是从原事业单位分离出来的或者目前仍属于事业性质的单位,这些单位产权不清、责权不明,因而影响了种子企业经营效率。因此,国有种子公司要想成为未来种业市场的竞争主体,就必须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在现阶段,根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和国有种业企业的现状,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产权具体化的产权结构,健全企业法人治理制度。具体来说一是明确产权,二是完善监督机制,三是建立健全奖惩制度。

5、树立品牌意识,完善营销策略

一个种子企业,要想有竞争实力,必须制定完善的营销策略,树立自己的品牌,并让广大客户接受,得到社会的认可。目前我国种子企业普遍缺乏品牌意识,目光短浅,不考虑长远发展,没有一套完善的营销体系,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变的话,将无法对抗跨国种子集团的竞争。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树立品牌、完善营销策略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抓起:一是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和营销队伍,加强对自己产品的宣传;二是严格把关,保证企业经营种子的质量,以质取胜,树立品牌;三是要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包括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等,以此来占领市场,赢得客户。

主要参考文献

1、郑渝:《中国种业现状分析与发展战略研究》,国际种子科技与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2.1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