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08:34:59

素质教育教学

素质教育教学范文篇1

(一)忽视学生的兴趣

在钢琴教育教学中,兴趣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在生活中,一些家长有时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要求孩子学习钢琴,并通过不断地参加考级来检验孩子的学习程度,完全忽视孩子的内心感受。在教学中,一些教师依然延续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把掌握钢琴技能作为惟一的初衷。钢琴教育属于审美教育的范畴,学习钢琴是一种怡情悦性的行为,弹奏钢琴更是一种享受,如果把钢琴教育和文化教育画成了等号,遵循应试教育的那一套模式,给钢琴学习贴上功利性的标签,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钢琴,而且严重的违背了钢琴教育的初衷,抹杀了孩子的天性。

(二)忽视学生对弹奏内容的理解

当前钢琴教学中忽视文化素质教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很多教师忽视引导学生理解乐曲中所表现的内容,造成学生忽略音乐的本质,钢琴学习局限于弹奏音符。如此一来,学生必然无法胜任高深的作品,即使弹奏出来也是面目全非,意境全无。这种现象根源于教师及学生家长只重结果而不重过程的错误思想,一些学生家长和教师认为孩子考级的级别高低就直接决定孩子弹琴的好坏,关心的只是孩子什么时候要过几级,无暇顾及学生对琴奏中音乐性和艺术性的理解。

(三)忽视学生正确的演奏习惯的培养

教师在钢琴教学中忽视学生正确演奏习惯的养成。很多学生在拿到一首乐曲后,往往还没看谱就开始弹奏,造成眼睛忙于看谱,左右手忙于找键,指法混乱,脑子不清。同时不少学生练琴中常存在多余的动作,例如手腕故意抬高、掌关节塌陷等,这些动作都会造成手指力量不集中,使弹奏者在演奏中总觉得力不从心,在演奏音阶式音型时由于大拇指转指动作的不积极造成转指时手臂的积极转动,就会影响音乐的连贯性、整体性,久而久之还会影响手指的用力及其在琴键上的跑动。②

二、针对钢琴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教师必须深刻理解钢琴教学的意义

钢琴教学作为学生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培养学习生的审美情操,形成学生多样化能力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必须首先理解钢琴教学的意义,深刻认识到改变原先的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1、钢琴教学对学生的创造力形成大有裨益

钢琴教育教学对培养创新思维十分重要。钢琴学习者或演奏者的练习与表演不能机械照搬乐谱上的各种术语要求,而是在理解作者思想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从乐谱旋律形态、和声色彩、节奏疏密、力度结构布局中窥探作曲家表现意图,将无声的符号变成有声的音响,使抽象的音乐符号具象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创造性,将艺术创造与创新思维结合起来,通过对音乐的理解表达自己的感受。

2、钢琴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内容,它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钢琴教学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钢琴的基础知识,学生可以接触到古今中外世界各民族、各种文化背景的音乐作品;通过弹奏乐曲,学生可以对所弹音乐作品的旋律、和声、进行分析,从深层次上理解作品的音乐风格,提升自己的音乐感受力和欣赏力。钢琴教学还可以为学习其他乐器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的音准和节奏感,拓展对音乐形象的想象力,为即兴伴奏打下基础。③3、钢琴教学有利于学生的智能开发钢琴演奏需眼、耳、手、脚、脑协调工作,是人体多种器官协调配合的过程。④学生在看谱时要做到眼手同步,这种复杂的手指活动和音乐心理活动,会不断的刺激右脑神经元,增加右脑脑突触的数量,而脑突触众多正是科学家与普通人的不同之处。同时,钢琴学习并非一朝一夕,它需要学习者持续不断的训练,通过长时间的手指触动键盘这种精密动作训练,会刺激脑细胞的发展,使学生的手、脑、耳、充分活动,促进智力不断发展。

(二)钢琴教育教学的改进策略

1、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做好的老师,钢琴学习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活动,必然要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相结合。初学阶段,很多学生都是在家长的要求下开始钢琴学习。他们没有理解和认识钢琴,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钢琴课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学出发点,培养学生对钢琴的兴趣。在最初学习阶段可以给学生放一些通俗易懂,适合他们品位的钢琴曲,演奏一些优美动听且简单易学的钢琴小品,以此来激发他们对钢琴的热爱之情,使学生产生尝试演奏的冲动,以此为契机引入教学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使学生理解乐曲所要表现的内容

钢琴演奏中表现力的培养需要加强文化教育,好的钢琴演奏能触动人的心灵,让人产生共鸣,要想使演奏达到这样的境界,就要理解乐曲所要表现的内容,“情从意生”,只有深入了解乐曲内容、内涵,才能真正诠释音乐的真谛。⑤单纯的演奏音符,如何体会音乐?演奏者的责任是把无生命的音符变成活生生的、有生命气息的音乐,这样才能打动、触碰到听者的心灵,使演奏更具感染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音乐知识的学习,重视生活体验,感受多元文化知识的特点,对所要表现的东西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教师在钢琴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查阅乐曲的相关知识,然后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会使学生对乐曲的理解更加深刻,达到事半功倍。

3、培养学生良好演奏习惯

素质教育教学范文篇2

【关键词】素质教育;整合;农村;初级中学

目前,在很多农村学校,采用平均分来考核教师,考核一个班集体。这种方式下的教学成绩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一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手段,也体现了某些学生学习的优越性。但这种做法会忽略了许多学生的闪光之处,往往会错失很多挖掘学生潜能的机会。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原有的学习评价机制已经不适合新时期学生的特点和新的课程标准。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新课标认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结合新的课程标准、英语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对学习评价进行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一、素质教育理念下农村初级中学英语教学评价机制策略

目前在云南省中考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显得尤其重要。以下是作者根据新课标要求对农村初级中学英语教学提出的改革建议:1.以少数学生为主的评价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评价传统评价往往侧重对部分“优生”的评价,忽视对“差生”的评价,这有违教育的公平和平等原则,但事实上“差生”对教师的教学同样具有发言权。新课标要求英语教学和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作者认为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对教学与课程的要求如此,对评价的要求更应如此。2.单一评价目标转变为多维评价目标传统教学评价侧重对知识认知和掌握程度的评价,往往忽视对学生素质、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评价,这会造成“高分低能”或“多分少德”的现象这与素质教育是相背离的。作者认为应于学习既要重视认知,同时也要重视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体验与提高,它是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3.单一的教师评价转变为教师评价、同学评价、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多维评价模式传统的教学评价实施主体单一,整个评价几乎只由老师完成,这往往会造成一定的误解与偏差,另外由于教师的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性,在评价中也难免造成疏漏。而新课标重视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因此,作者认为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同学评价、自己评价相结合的多维评价模式更能与新课标要求相吻合,更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4.以独立学习能力为主的评价转变为既重独立学习能力也重合作学习能力在英语学习过程上,新课标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倡导体验参与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因此,应该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目标任务,感受成功。5.以结果评价转变为既重过程也重结果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统的评价只注重对学习结果即学习成绩的评价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评价既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也要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进而促进农村初级中学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总之,初中英语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强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强调在英语学习中学会互助交流与合作,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参与和体验,强调信息的交流与情感的激发。由此可见,农村初级英语学习的评价应该以新课标为依据,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上下功夫,注重对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来改变当前农村初级中学英语教育现状。

二、素质教育理念下,农村初级中学英语教师教学策略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的教师观中教师形象是知识的传播者,靠一张嘴、一本书和一支粉笔打天下,被称为“ChalkandTalk”,俨然一个“传教士”。而新课程提倡树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组织者、促进者。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自身角色的转变,树立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观。教学不再是教学生学,而是师生的互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因此,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教与学应是民主的,教学氛围应是和谐的。在这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得到发展教师得到提高。在初级英语教学中就更应该大力倡导与体现和谐互动的教学模式,教材每单元中的PAIRWORK.GOFORITJUSTFORFUN等内容都是最好的互动体现,同时也给教师提供了教学互动的素材。郭元祥教授提出了“不独教而无友”的观点。他侧重指教师间教学上的合作,由此我们应该想到了师生的合作、教师与家长的合作甚至是与社会的合作。1.教师间的合作教师间的合作,不仅是指英语学科,而且要特别注意不同学科教师间的合作,加强学科的整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认为在农村英语教学中教师间的合作方式可以体现在由教研组开展好集体备课,课题研究、优质课评比和观摩课等活动。2.教师、家长及社会形成“三位一体”模式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必须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对于一些特殊的学生只靠学校教育或者家庭教育是不行的,必须两者紧密结合,才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我校每一学期开学和每一学年结束的家长会和家长委员会都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最好整合。在我国,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借鉴国外教学法和前人的经验,积极探索创造符合中国实际的外语教学法,如:“结构•情景•交际法”、“张思中教学法”等。在相对落后的农村,无论采用那种方法最终的落脚点就是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积极性、真实交际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逐步缩小与大城市之间的英语教学差距。3.师生间的合作新课程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这里的合作,不仅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也是师生间的合作。师生合作中我们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这里以初中英语教科书world’spopulation的教学为例,组织以“人口问题”为主题来来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主导作用课堂教学。教学目的1)理解并掌握本单元词汇2)初步了解有关人口问题的基本知识3)提供口语练习的机会,锻炼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4)培养学生说英语的兴趣。教学思路2)讲解新单词补充背景知识2)设计讨论问题3)划分小组布置讨论任务4)代表发言5)展开辩论6)总结点评和课文讲解。

三、素质教育理念下,农村初级中学英语学生学习策略

农村中学生英语基础差,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口语表达能力弱,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英语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当前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农村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学会学习。1.努力提高教师素质、造就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首先英语教师要不断进取、学习《新课标》和借鉴先进的外语教育理论,大胆创新,创设适合农村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的情景,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配合所学内容,在玩中学或者在学中用。紧跟时代步伐,更新知识和观念,站在教育战线前列为农村初级中学英语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2.根据农村教育的特点,引导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农村中学生英语基础差是现实存在的问题。很多学生会写、会记、但不会说,甚至在人前连读都不敢,毕业后就不知道英语为何物。要改变这些现状,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其重要。如何让学生开口是我们要做的第一步,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后,鼓励学生大胆说,不要害怕错误,克服害羞心理。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在各班设立英语兴趣小组,利用星期或假期带领学生出去与外校的学生交流,在校内开设英语兴趣班或组织口语演讲等方面的活动,通过实物、多媒体课件、简笔画等直观教具创设情景和运用语言描绘情景,运用动作演示情景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同时教会学生学会利用词典网络和其它媒体,培养自学能力。

总之,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任重道远,为切实提高农村初级中学英语教育教学质量,各级主管部门、社会各界、学校、家长乃至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从抓教师自身队伍建设出发,切实有效地改革农村英语教学体制,尽快改变农村初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为我国农村教育事业作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段亚芳.我国农村英语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08(7).

[3]杨天润.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6(2):88.

[4]彭良毅.当前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探讨[J].考试周刊,2011(40):122-123.

素质教育教学范文篇3

素质教育既体现一种教育思想,又表现为一种实践模式,它具有广泛的思想涵义。

首先,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的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都要落实到人的可持续发展,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对社会及人本身的终极关怀,要求着力培养学生一种能使其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可以更好地不断学习和持续发展的素质,这种素质的养成能使人终身受用。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是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有利的教育模式,它要为学生的成长打好三方面的基础:一是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二是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基础;三是走向社会所必备的知识、技能、思想意识及心理的基础。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求是有其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依据的。人的素质的结构化特性决定了各素质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也决定了人的素质养成的综合性特征。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是全面的,因而素质教育应立足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以及合理的素质结构的形成。

其次,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应试教育只面对少数学生,是一种被扭曲的教育。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都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人才是有层次、有类别的,每个人的才能及其所获得的成就自然存在差异,社会需要各种类别、各个层次的人才。一个人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那他就是一个事业的成功者,就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宋学家朱熹曾经指出:“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素质教育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都能成为基本素质合格的毕业生。特别是对后进生,更要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其兴趣和才能所及的一切领域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三,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人的适应与创造相统一的素质,不仅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学生潜能和个性的发展。应试教育用考试一种模式来铸造学生,学生疲于应付考试,整天埋头于作业之中,其兴趣和爱好得不到满足,创造能力受到压抑,个性得不到发挥。与此相适应,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较多地强调受教育者对环境和社会的适应,而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则重视不够。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一切创造潜能,主动地改造环境与社会,从而使环境、社会与人处在一种充满创造的良性互动的适应状态。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适应与创造的一致性,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都能生动活动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素质教育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实施素质教育,目的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应试教育不同,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观的立足点是要充分考虑如何更好地满足未来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上述理念是我们重新审视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问题,认清语文教育的功能和目的,深化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出发点。语文素质是民族文化素质形成的基础,语文教学对于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面对21世纪的形势发展与客观需要,当前中学语文的教学改革要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为目标,其中改革的突破口就在于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重新明确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改革的着力点则是课程、教材、教法以及考试方法的改革。

(一)明确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

应试教育影响下的语言教学急功近利,舍本求末,忽视对人的素质的全面培养。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重新明确中学语言教学的目标与任务,牢固树立语言教学的素质观。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长期以来在认识上存在着偏差,未能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盲目性与随意性较为严重。有的过分强调语文的文学性,认为中学语文就是文学教育,语文能力就是写作能力,将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语文课只重视分析主题思想和研究写作方法两项任务,忽视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培养。有的片面理解语文的工具性,步入识字教学的误区,咬文嚼字,重复训练,死记硬背,枯燥乏味,整堂课只在语言形式上兜圈子,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架空人文性,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语文是人们进行交际和思维的最重要的工具,语文又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它凝聚着民族的思想感情和人文价值,语文教育在培养人才和传播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其根本宗旨就是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这也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与任务。具体到初中和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应当有不同的层次:初中阶段,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其具备基本的母语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高中阶段,进一步强化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要培养鉴赏、分析与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以便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治学能力。

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就必须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教学中着力克服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片面倾向,重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的语文教学体系。具体来说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必须注重智力的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应试教育影响下的语文教学几乎全被灌输语文知识、讲题解题、考试辅导所占用,学生的智能得不到应有的开发和培养。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中学语文教学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必须注重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创造能力培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开发培养学生的智能,必须注意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统一,重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二是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智育和美育功能,以完成语文教学的育人任务。语文的德育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及心理品质等方面,是育人的基础。语文教学不仅要注意工具性的训练,而且要贯彻思想性的教育。语文教材“文以载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因素,语文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缘文释道,因道释文,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语文智育以丰富和提高学生优秀的科学文化涵养,开发学生的智能为目标,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语文美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心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学的内容包含着人的审美追求、审美体验和审美倾向,语文美育的核心就是要塑造美的心灵,这有利于促进语文德育和智育功能的实现,全面完成语文教学的育人任务。三是要创设一定的时空条件,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类型的趋势,语文教学可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创设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挖掘潜力,提高其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使其通过学习、活动和交往,促进个性言语品质和个性思维品质的养成,达到“全面发展有特长,知能并举有个性”的目标。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个性发展重视不够,上课、作业、考试、无休止的练习几乎构成了教学的全部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时空条件,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利于把因材施教的原则真正落到实处,这是中学语文课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推进课程设置、教材体系、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

中学语文课程的设置,一方面应充分考虑到21世纪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产生的影响,面对世界科学文化高速发展和高度信息化对语文课程的严重挑战,处理好学校教育时间的有限性与科学文化新知识高速无限增长的矛盾,实现语文课程设置的现代化;另一方面要适应我国的国情,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字的优势,继承和发展我国母语教育中的优良传统,形成具有中国语文教学特色的课程体系,体现语文课程设置的民族化。在课程改革中,还应进一步加强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注意语文活动课程的设置,确保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当前中学语文课程设置全部是必修课的单一结构应予调整和优化,可以考虑在高中阶段实行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必修课主要保证学生基础语文素质的培养,选修课主要用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应该看到,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强调写作能力,更注重听、说、读的能力。因此,中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应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素质和能力,当前应着力纠正传统语文教学以写作为中心的片面倾向,加强阅读教学,使学生通过阅读积累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总之,中学语文的课程设置必须适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构建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的课程体系。

中学语文教材的改革,应在现有的文选式体例的基础上,建立以培养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训练体系。要依据国家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把大纲中规定的能力训练要求逐一落实到教材的能力训练体系中。语文能力训练项目的设置,应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为中心任务,兼顾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心理素质的训练培养等任务,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训练体系。鉴于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目前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体例仍应采用文选式为宜,教材应精选中外名家名篇以及一部分文化内涵丰富的现当代论文、科技说明文作为语文教学的经典范例,使学生通过阅读、揣摩来培养和训练语文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同时可编写一定份量的古今中外佳作阅读文选以及中外文化常识读本,作为辅助教学的补充教材。在中学语文教材建设中,要特别注意加大教材的弹性,区分能力训练的不同层次,发展层次性教材。根据不同层次、不同流向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将教材区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类型,教学要求区分为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课文区分为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练习区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由此使教材既适用于全体学生,又适应于学生发展个性和特长的需要。就初、高中的不同教学目标而言,初中教材应重点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高中教材则可适当加大文学课文的比例,加强文学教育。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学语文教材的能力训练体系中,特别要注意强化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规范化的意识,使他们养成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和能力。

素质教育教学范文篇4

(一)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从小学启蒙到高中三年级,语文科贯彻始终,课时最多,位置突出。就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来看,对落实素质教育有着“独当其任的责任”和“分内的责任”。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又是工具,其它学科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离不开这个工具。怎样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叶老说得好:“听说读写宜并重”。即是让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习惯。培养语文能力,当然是指学生具有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良好习惯,是指学生在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时的读、写、听、说的习惯。如普通话的习惯,字体工整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习惯等等。这些习惯养成了,语文科的素质教育也就实现了。

既然听、说、写都要靠语言,那么,中国语言要塑造“中国心”,就是说,要具有中国人的灵魂。比如:中华民族崇德重义的风尚,要强务实的人生态度,见贤思齐的理想人格,尽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礼仪之邦的伦理原则等,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在学国语言中,理应接受、培养和发扬光大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具有两个文明素质的中国人。

(二)语文教育应当是素质教育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教学目的看,语文教育就应当是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甚至凭借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和其它素质。

拨开片面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云雾,我们看到的语文教学本来面目就应当是为全体学生打好思想道德和听说读写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应做的全部工作。

(三)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

1.语文教育为人们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一种重要的工具和媒介。学会听话,学会识字写字,进而学会读书作文,通过训练逐步形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来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这是接受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

2.语文教育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基础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受教育者比较准确、比较全面地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有众多的课程当中有一门课程的内容比较特殊,那就是语文,语文所教授的材料跟其它学科很不一样。一部语文教材几乎可以说是青少年认识世界、了解人生的微型“小百科”。这对于充实和完善中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素质关系极大。

3.语文教育为学生提高认识、丰富情感、激发思维提供一个有血有肉的赁借物。语文学科指导深重阅读的那些典范的语言作品,往往是作者对于自然、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一些卓越见解和独特感受的集中体现。学生读这些作品,不便从“写什么”方面增长了知识,而且从“怎么写”这个方面获得启迪,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丰富自己情感内涵,激活自己有创造性思维。

二、小语教学要落实素质教育

(一)转变陈旧教育观念,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转变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充分认识应试教育这样一种异化了的教育现象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把考试的成功等同于教育的成功,成就了少数尖子生,丢掉了大多数学生;抓了智育,丢掉了其它,甚至以损害身心健康为代价。提出素质教育,其目有是使教育的本质回归,提高素质教育,是力求实现教育发展人的功能,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期为国家不断地大量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我们要以历史的使命感和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去战胜旧的教育观念,坚决摒弃片面追求高分数的短视行为,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二)确立多元化教学目标

1.凸现德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同时,要充分地控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地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从小逐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2.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必须加强字、词、名、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并能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自我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将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3.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实行开放性教学开放性小语教学有自己明显的特征:1.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实行“三沟通”的原则,即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沟通,课内打好基础,课外求发展;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沟通:语文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沟通。

2.实行“四维课程”。“四维课程”指小学语文课由四个块构成:(1)语文的课堂教学;(2)语文兴趣小组活动和兴趣课;(3)语文的社会实践应用;(4)环境语文,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这样,构成了开放性小学语文课程结构。

3.以训练为主。一是要突出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低年级突出在“读写中识字”;中年级“以读为主———读通、读懂、读熟、从读到写,在读的基础上落实重点训练项目”,高年级增加自学份量———采劝四步教学:自学报告———讨论深化———总结纳———课外扩展“,强化实践环节,培养自学能力。二是渗透学法指导。三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训练的归宿。

(四)学生———现代化语文教学的主体

1.我们语文教师,必须从思想到感情上,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2.要创造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课堂气氛。

3.在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思考,发挥、表现以至于演示的机会。

4.要恰当地引进竞争机制,培养和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表现意识,强化语言训练,提高教学的效率。

5.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要教给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学习,而不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走。

6.引导学生做学习主人。

引导学生做学习主人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编排意图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搞好学习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首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爱劳动爱人民有教育。通过这些教育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树立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的运大抱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原动力。其次是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激趣激思、动手动口的问题,推动他们自己看书、查资料、讨论、做实验、观察、思考,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对其引导、鼓励、评价,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产生“只要自己认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就能成功”的自我评价意识,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是教师有意把学生推向做学习主人的成功通道。只要教师教学中能坚持正面教育为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铺路搭桥,就会逐步形成“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良好的学习态度,学生不会再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产生越来越带劲的主动学习氛围。

(五)减轻课业负担

教师要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体魄和体能。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脑、眼、耳、口、手并用,在身心的整体活动中协调其身体器官的和谐发展,以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六)要研究语文教学的评估标准

1.研究评价的方法。

(1)语文教师平时考查综合评分;

(2)查阅资料,即查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多角度表现出来的语文成绩;

(3)小组评议,先要讨论评价标准,端正态度,然后依据标准实事求地评价小组中间每个同学的语文成绩;

(4)听取反映,主要听取科任老师及班干部的反映,从语文应用的另一个角度了解学生的语文水平;

(5)语文考试,实行开卷与闭卷结合,笔试与口试结合,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考查与阶段性总结性考查结合。

2.考试要突出基本素质。

素质教育教学范文篇5

一:确定语文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地渗透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中.小学语言教学的目标必须体现素质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我觉得大体可分为三类;

一是全面而完整的认知体系,它在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中,草药这类目标是小学语文物核心目标,致它是由国家规定并要接受国家和社会的,学生应当具备理解、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体能力.

二是一般学科能力.小学语文的一般学科能力有它独特的综合性和基础性.其中有的属于技术,例如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书写一手好字,还在收集,整理、运用自学能力和治学能力等.一般学科能力是不要考虑的.但它们恰好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语文能力、语文素质,称其是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难题的能力是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必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三是动机态度意志等情感领的目标,也就是所谓的情商.学习过程是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同时发生,同时发展的过程,两者相随相伴,贯穿始终,当然,认知和情感分别担着不同的任务:认知主要解决能不能,懂不懂,会不会的问题,与此同时,学生必然会有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产生愿意不愿意学、喜欢不喜欢学,相信不相信自己能学好的情感和态度.长期以来,我们的小语教学只注重了学生能不能、懂不懂、会不会的问题,而对学生的情感或轻描淡写,或熟视无睹,甚至雪上加霜,严重挫伤了学生的情感.这是小学语文教学难于走出困境的根本原因.其实,认知和情感为目的和手段.学生愿意学,喜欢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积极情感,应当通过长期的培养,合之人格化、品质化,这是在小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十分重要的方面.

三类目标归纳起来,素质化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应当是使学生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

二、建立素质化的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战场,实施素质教育,必然要建立素质化的课堂教学结构,使其充分发挥在素质教育中主渠道作用.

1、师生平等,突出主体.这是建立素质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基础.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素质化的课堂教学结构中,师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对学生既是长者,又是朋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要给学生有陈述意见,质疑问难的时间和权力;同时,学生也要尊敬老师,尊重教师的劳动.在接受教师启发,引导的同时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但是,课堂的主人究竟是谁?从理性上谁都不怀疑学生的主体作用.实际中,我们的一些教师仍然是手捧教案,(当然,这绝不是否认备课的重要性)像节目主持人那样,主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框架,按部就班,一问一答,40分钟看来颇热闹,其实学生无半点“自由”,相反,课上得不理想,责任还在学生“配合”得不好,怪学生“启而不发”.然而学生为主体,但主体是不能恩赐的,主体必须要有会学的本领.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将这些本领传授给学生.在教学中我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交流”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自控程序,发现交流”的教学方法.按“感知-----理解---评价”将其分为“导入初读、精读、深读、总结”几个环节,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强化这些程序,使之为学生所掌握,并能运用这些程序自己进行学习,进行发现交流,教师精讲、重点点拔,释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面向全体,注重个性,这是建立素质化课堂教学结构的保证.

素质教学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的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但我们的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一种将个别当作全部的不合理现象.如:老师上课提出一个问题,请一位同学回答,学生答对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如果一个学生答错了,就请第二位、第三位,直至有一位学生答对了,于是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一位学生装答对了,就能代表全体学生答对了吗?显然不能.这是重结论、轻过程,面向少数人的表现.同时,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如:一些学生掌握了,另一些学生还没有掌握,就会受到批评,这种现象也很普遍.提出注重个性,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能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课堂上,既要为优生搭建舞台,也要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搭建舞台;既要让学生表现语言才能,也要让学生表现行为才能,既要让学生表现逻辑思维才能,也要让学生表现形象思维才能.灵活安排课堂教学时间,给优生有提高的时间,给一般的学生有理解的时间,给有困难的学生有补缺的时间.我县推广的“双分”教学以及上海一些学校研究探索的“分层递进”教学都是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策略.

3、发展能力,培养习惯.这是我们建立素质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目标.

素质教育旨在发展人的能力,这是与应试教育最根本的区别.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节奏拖沓,方法繁琐,跳不出分析的框架,局限于理解这一层面,缺乏运用性的训练,对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很不利.

首先,我认为科学实用的教法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小学语文界的教学法层出不穷,各具特色,各有所长,但我们不能片面,单纯地强调某一教法好,一窝蜂地拿来用,不管它是否适合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教材.邓小平有句名言:“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我觉得,不管是哪一种教法,或哪一种教法的某些方面,只要它能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适合我们的“生”情,就可以借用,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其次,我们在确定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个观念后,就要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教学中,保证充分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认真地读书、识字、交流、写作(包括写字、造句、写文章等练习),把现在课堂教学中花在“多余的情节”分析、琐碎谈话,没有思维价值的提问等活动中的大量时间省下来,而学生懂的,教师坚决不讲,把握教学的节奏和容量,科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能有时间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主动积极地思维,实实在在地训练,学会动手操作等.让学生有一个“读---悟---问”的学习过程,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如“质疑”,它是学生阅读能力,思维方式,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反馈,也是教师教学的起点,我们不能怕学生提问没质量,“浪费”时间,又怕自己无法驾驭,就忽视学生学习的权利.相反,对学生的这种主动参与精神要加表扬鼓励,激励其产生兴趣,逐步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养成自觉、持久、主动的学习习惯.

三、开展素质化的课外阅读活动

素质教育教学范文篇6

我认为现行的小学素质教育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教育没有根本区别;还是以主要学科的教学质量为衡量师生的唯一标准。其余学科形同虚设。现在的小学生想在自己喜欢的学科得到发展,就只能花钱,并且占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上各种培训班;既花钱又占用玩的时间,甚至某些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上所谓“好的学校”、“重点班”“培训班”花费巨额费用,当然有一部份是家长强加到自己身上的。其实他们都是“应试教育”和追求升学率的受害者。作为教师又不得不把主要精力用在主要学科的教学中,辅导差生上,而对有发展前途的学生也是一种扼杀。大部分教师对其余学科不重视,甚至用来上主要学科;因为学校只考核主要学科的教学质量。试问是不是每一位学生都对主要学科感兴趣,都能学得很好,我想是不可能的。一个小学生他可能只对某一、两个学科非常有兴趣、有潜能。为什么我们教育部门不遵循学生的个体发展规律呢?那么,既要保证教学质量,又要培养学生个体素质,能不能找到平衡点呢!我想谈一点自己的想法。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完善评价体系。

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教育行政部门要为学校和教师营造实施素质教育的土壤,必须打碎“应试教育”的桎桔,彻底改革教育评价制度。正因为传统教育观念、评价体系还在左右着我们的教师与课堂,致使一些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关键还在于没有摆脱应试与升学的压力,害怕影响升学率。然而,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培养创新人才。教育需要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根本目的,以能否有效的培养创新能力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于我们国家、我们的教育是一刻也不能耽误的大事。因此,要彻底改变以分数定优劣的评价方法。

我们现行的小学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对教学活动过程及效果所作出的价值判断。长期以来,我们是一手“硬”、一手“软”,即教学过程的评价看的重,对教学过程的评价重视不够,而对结果的评价往往都是采取封闭单一的考试评价模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应试。教师平时教学讲究实用,强调落实,教师语言文字注人的多,学生自主探索求知的少,教学周而复始,缺少发展后进与活力。而我们看到的各种竞赛课的教学虽然成功了,但教师平时的教学难以做到。加之,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和某些功利性因素的影响,使评价的目的走了样,价值观发生了倾斜。从这个意义上讲,评价具有导向性。在此,我谈谈如何对小学教学进行评价:

(一)对教师的评价:

1、对参加笔试的学科,如:语、数、英,我们就应该以一分三率来评价。但是我认为学生成绩只能占教师评价的50%左右来评价。因为在这些方面每个班只有一部分学生对这一学科才可能有兴趣。对于任课教师而言,他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这部分学生。

2、同样,其他非统考学科,如:美术、音乐、体育、实践课也可以采用展览、文艺表演、体育竞赛、实践活动等方式来评价教师。这些占教师评价的30%。这样就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3、教师平时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情况占20%。如:教学“六认真”、承担各类说课、公开课、撰写论文等。

(二)对学生的评价:

1、打破单一学科评价观念,把统考学科如,语、数、英学科的平均成绩占学生评价的50%。

2、其他非统考学科如:思品、音、体、美等占学生评价的30%。

3、学生平时的成长记录占学生评价的20%。

其次,要改革现行的课程——开设主要课程和兴趣课程。

每个星期上午,用来学习所以开设的课程,使学生全面学习。每天下午就开设兴趣课程。这些兴趣课程实际也是上午开设的课程,所不同的是:把一个班或一个年级或一个年段打乱,分为不同的兴趣班,就同大学里的选修课一样,你喜欢哪一科就上哪一科。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教师提供了更好能展示自己的平台。可以开设的兴趣班如:作文班、美术班、书法班、音乐班、舞蹈班、体育班、手工制作等。这样既让家长不花钱就能让孩子上兴趣班,又不占用孩子的休息时间,同时,又遏制了某些学校乱收费的现象,其不更好。

再次,教师要真正改变旧有的教育模式。

新世纪里,教师要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先进的教育思想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它包括:

首先,教师观念的转变首先是学生观的转变;教师不能再把学生看作是消极的知识的“容器”。是缺乏力量、只能接受知识的客体。应该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拥有无穷的创造潜力,是期待点燃的“火把”,有着自身的力量和不同的兴趣、需要其建构知识、寻求意义。

其次,教师要增强课程意识,要充分认识到,参与课程变革是教师专业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增强课程意识,就可以超越原有的只是把课程作为学习材料或学科看待的作法,有意识的安排学生的学习,组织活动以丰富学生经验,在真正的教育意义上实施教育。教师增强课程意识有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素质教育教学范文篇7

一、当今高职学生素质现状分析

(一)对素质教育不够重视。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年纪原因,心理和生理都还不成熟,正是价值观形成的主要时期。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调查中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在校期间由于受到了消极思想的引导,其价值观在形成的过程中不断地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体育教育可以使学生强身健体,体育锻炼可以使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放松精神、减小压力。在部分高职院校中,由于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思想教育,体育教学内容被学生错误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有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体育教学中选修跆拳道和散打等科目,由于在体育教学的同时没有进行相应的素质教育,学生受到了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会使学生在学习体育学科之后产生暴力倾向,将跆拳道、散打等体育特长用于打架、斗殴,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没有进行适当的素质教育,导致学生将所学的特长用在了错误的方向,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没有起到引导作用。我国现在的教育中,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和分数,导致学生把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了专业课和考试科目上。由于素质教育并不在考试范围内,所以学生很少学习这一方面的知识。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很少会提及。在应试教育的学习环境下,学生有很大的学习压力,很多家长和教师认为素质教育不是很重要。这样的想法是有偏差的,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并不只是专业能力较强的人才。有相关的教育学者对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做了相关的调查和研究,结果发现,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学校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一直没有重视,部分家长也是如此。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和家长都只是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所以,学生在素质教育方面一直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早在2015年,国家教育部门就曾提出过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不应该只注重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提升,更应该注重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培养。只有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的高素质人才,而不应该只是单纯地关心学生的成绩和分数。这样的做法并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高职体育教学特点分析

(一)根据学生的体质为学生安排不同的体育锻炼。高职院校的学生年纪大多处于十七八岁左右,这个年纪的学生正是身体发育的良好时期,身体的柔韧度较好,可塑性很强。适当的体育锻炼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型都会有较大的影响。在进行体育教学时,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应该注意学生本身的身体状况,由于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时期,运动会使学生的骨骼产生一定的变化,体育教师应该首先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身体状况,为学生安排适合的运动。比如,一些体质较差的女生,并不适合一些剧烈运动,比如篮球、足球,体育教师可以为女生安排健美操或者瑜伽这类比较轻柔的运动项目,既可以塑造身形,又可以锻炼气质。对于一些体质较好的男生,体育教师可以为他们安排羽毛球、篮球等体育项目,羽毛球、篮球相对于瑜伽、健美操来说,运动量较大,可以锻炼学生的心肺功能,还可以影响学生的骨骼发育。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状况,为学生安排不同的体育项目,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根据学生的自身状况,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将素质教育渗透到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去,是体育教学改革所提倡的重点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二)根据不同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树立集体意识。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时,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班集体、团结合作、勇于奉献、开拓创新的集体意识。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有很多项目是个人无法独立完成的,需要集体合作完成。比如篮球、足球等项目,都是需要多人参加的体育项目。这时,集体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期间,一直处于一个大的集体环境之中,集体的荣誉离不开每个人的付出。在一些比赛中,想要取得好的成绩,为集体争得荣誉,学生之间必须齐心协力、团结合作。引导学生树立集体意识,可以提升学生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应该认识到集体的荣誉也就是对个人的认同,所以,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陶冶情操。

三、高职体育教育教学中如何渗透素质教育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教育。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应该了解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现代社会不只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该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比如在长跑、短跑锻炼中,应该培养学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品质精神,即使在长跑、短跑比赛中,没有取得很好的名次,但也应该尽量坚持到最后,这也是体育精神的重要品质,坚持不懈、勇于拼搏、不放弃的精神。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会有很大的正面影响。在一些集体项目中,可以为学生灌输集体合作意识,比如在篮球、拔河等体育项目中,体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勇于拼搏、团结合作的集体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做到热爱集体、热爱团队。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通过不同的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奉献精神,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二)避免体育教学过于书本化。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应该避免体育教学过于书本化。过于书本化的教学方式,不适合学生的实际学习和应用。在对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调查中发现,一些体育教材的教学内容存在严重的问题,教学内容过于形式化,并不适用于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学习。体育学科和其他的学科有所不同,学生并不是靠书本知识就可以完全地掌握体育知识的学习,体育这一学科主要还是靠学生的实践和锻炼,才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体育技能和体育知识。所以,为了提高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应该引导学生树立一个长远的体育学习目标,对体育教学的内容进行改革,使体育教学更加适合高职院校学生未来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不应该过于追求分数和动作的规范性,而是应该更加注重体育教学的实践性。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应该增加学生的体育学习时间,合理安排体育教学。体育教师可以适当地安排一些课外的体育活动,体育学科完全不同于其他学科,体育教学必须通过学生的实践去学习和锻炼,而不是简单地学习课本知识。体育教师适当地开设一些课外体育活动,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和体育技能,有利于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三)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首先要给学生灌输正确的体育学习思想,也就是终身体育学习。为学生树立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体育学习目标,根据高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不同时期,为学生树立不同的体育追求和目标,使学生能够明确自己在体育方面的发展方向。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竞技和比赛的形式进行教学,这也就导致了一部分体质较弱的学生无法完成体育教师安排的任务,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更是无法使学生全面参与。基于全民参与这一点考虑,对高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是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根本方法,对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改变体育教学的传统模式,给学生贯彻终身体育教学理念,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应该增加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多开设一些适合不同类型学生学习的体育课程。比如体质较好的学生可以学习足球、篮球等运动量较大的体育项目。体质较弱的学生可以学习瑜伽、健美操等运动量较小的体育项目。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开设不同的体育课程,使全部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到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增加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

总之,高职院校中的体育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首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其次,应该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避免体育教学过于书本化;最后,在体育教学中,应该为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刘琦.浅谈高职体育教学对素质教育的影响与对策[J].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0(4):31-34.

素质教育教学范文篇8

21世纪是以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是激烈竞争的世纪。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层次。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更应加强这方面的探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几点认识。一、课堂民主,师生和谐在重视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上,教师必须在明确学生主体的前提下,结合学科教学任务的要求和教学活动性质的特点,放弃权威思想,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方案。使课堂变为师生的互联互动阵地。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深沉而持久的师爱创设民主、和谐、积极、开放的课堂气氛。尤其是学生在课堂上出错时,教师更要以宽厚与亲切相待,而不是讽刺、挖苦,不耐烦。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于老师说过:“我最喜欢发言错的学生,因为对于教育者来说,这恰恰是一笔财富。”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一次公开课上,有一个学生读课文时有一个地方总是出错,试了三遍后,连他自己也失去了信心。于老师却鼓励他说:“不要紧,三遍读不好,我们还有第四遍、第五遍……我相信你一定能读好!”信任和期待使奇迹得以产生,学生读通顺了句子,满面欣喜地落座,其余学生甚至听课的老师也不禁为之鼓掌。多么可贵的“还有第四遍、第五遍……”它使学生消除了紧张、畏惧,鼓起了学生勇于探索求知的信心。二、重视质疑,鼓励探究孔子说:“学源于思,思起于疑”,亚里士多德也说过:“发现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此,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疑问,并积极探究解答,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手段。在执教《田忌赛马》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利用教具,演示了第二次赛马的经过,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弄清了田忌获胜的主要原因:同等级的马相比,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就在我为顺利突破了教学难点而感到松了口气时,一名学生突然举手发问:老师,我觉得课文中不应用“胸有成竹”来形容孙膑,因为在第二次比赛时,齐威王在胜了第一场后,如果注意到田忌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也调整对策:用下等马去对田忌的上等马,用中等马去对田忌的中等马,这样齐威王在第二次赛马中输一场赢两场,仍然获胜,所以我觉得说孙膑对获胜“胸有成竹”是不恰当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学生立刻对这一问题表现出了热烈的关注。我马上意识到这正是让学生自己读书解决问题的大好时机,于是我又把这个“球”抛给了学生,鼓励他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经过激烈的争论,学生终于从“得意洋洋、轻蔑”等描写齐威王表现的词句上认识到:齐威王已经被一连串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即使他看到田忌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也不会在意,更不用说去思考对策了。孙膑正是从齐威王的神情、语言中揣摩透了他的骄傲心理,再加上对参赛马匹作了仔细观察,心中确实对第二次获胜充满了信心,用“胸有成竹”来形容孙膑,非常恰当。在这一质疑、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深刻认识了孙膑的足智多谋,也体验到了发现和探索的乐趣。三、赞赏求异,欢迎挑战在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积极探索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激发学生大胆求异,积极进行思维发散,敢于向书本和现成答案发难,敢于向同学、向老师、向权威挑战。多问“真是如此吗?”“只是如此吗?”并去积极探索。对学生即使不恰当的驳问、发难和新解,师生不能嘲讽,对其胆量意识和精神要给予充分肯定,热情鼓励。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应该成为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如我在教《捞铁牛》时,当学生了解了怀丙和尚所使用的方法后,我让他们想想:如果让你去捞,你会怎样做?有一个学生思考后回答:“如果我去捞,我会再加两只船,捞的时候,把沙铲到空船里,这样河里就不会增加泥沙了。”多么可贵的环保意识,你能说这不是创新的火花在闪烁吗?我当即肯定了他的想法,并鼓励同学们都向他学习。又如,在教学《海底世界》时我正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描写海底奇异景色的句子时,一个学生突然指出,把游动的深水鱼发出的光点比作星星不合适,我立即表扬了他这种敢于向书本挑战的的精神,并让他讲出理由。他大声说:天上的星星乍看上去是位置不变的,而深水鱼是流动的,所以不合适。经他一说,师生都深有同感,于是我们师生一齐讨论这个比喻怎么写才合适?有的说:像夏日飞舞的流萤,有的说:“像节日的夜晚小朋友手脖上带的萤光灯……”学生们沉浸在创新的快乐中。四、借助教材,训练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它包含着世界上的一切。”这里的“一切”,当包括着世界上已被创造出来的或已被发现的,也包括那些还未被创造出来的或未被发现的。现代科技的发展证明,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因此,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创新教育中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大力运用语文学科这一独特优势,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一是结合课文叙述进行想象,二是根据课文原文进行创造性复述,改写,三是给课文进行续写,四是进行想象作文。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与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总的说来,培养创造性的思维是关键,只要教师在课堂上能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善于发问、敢于挑战,并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我们的课堂必将成为培养创新能力的摇篮,展现创新魁力的舞台。

素质教育教学范文篇9

大力推进农村教育改革,提高农村学校素质教育是当务之急。我们知道,在农村倡导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我国农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很大。再者,要抓好农村素质教育就必须得引起各方面的足够视。就近几年来说,素质教育重点似乎在城镇各类学校开展地很好,而忽视了农村学校。仅此存在的问题和可能解决的方法,笔者谈点看法:

当前农村学校仍采用以学生成绩来考评及奖励老师的评估办法,教育主管部门考核教师以学生成绩定优,评先。他们极少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怎样?教师眼睛盯得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整日为分数抓学习,为考试抓分数。教师讲课的方法陈旧,学生所学的知识死。课堂上还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死记硬背的东西多,教师照本宣科的东西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应付抽考,有了好成绩才能得到领导的肯定(谁管你教师能力如何?所教的学生的能力怎样?),学生成绩的高低决定着教师的荣辱。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去花费大量的时间创新教学,探索教学新路,搞素质教育。大部分教师没办法跳出考试的圈子里,每天想得是什么能考,可能考什么。上级抽考什么就把精力放在那里。由此造成了只抓主科,忽视小科。素质教育根本落实不了。农村教育若不走出这个误区素质教育就是空谈。

在农村学校班主任的压力大,负担重。每周30余节课。教师每天备课、写教案将花去大量时间,学生的活动也极少。至于对学生的管理也是简单化,家长制。只注重分数,缺少能力培养。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成绩高、听话就是好学生。上级教育部门评价教师是,班级学生成绩高就是好老师,所谓一俊遮百丑,就是这样。教师每天很累,学生每天更累。教师围绕上级统考学科备考,学生围绕教师辅导抓题去做。每天学生没有属于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更没相应的课外活动。

素质教育教学范文篇10

【关键词】小学美术;素质教育;教学工作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在此背景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积极地改进并不断地进行完善,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集思广益为新的教育目标提供更多的方式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小学美术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建设,因此推进小学美术教学工作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

一、美术教学的意义

(一)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观。美术教学不只仅限于绘画,它还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创作力和想象力。素质教育体制要求下的美术教学,需要美术教学工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思维发散能力等综合能力。(二)带动学生的兴趣传统美术教学较为沉闷,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学内容。而素质教育下的美术教育课程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全面调动各个教学因素,教师可以使用音频或图文的方式带领学生们了解和课本内容相关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所学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将静态的教学转化为动态的模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能够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三)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汇成了知识。美术教学内容更是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表现,让学生们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了解美、分享美,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认知,是开展美术教学的重要意义之一。(四)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不仅活泼好动,同时对事物认知有着极大的好奇心。而美术教学正好可以提供这种环境和条件,冲破书本的束缚,让学生能够参与的课外互动和课外写生从而将书本知识与生活认知结合起来。

二、如何开展美术教学工作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小学美术教学属于美术学习的基础阶段,而这一阶段的美术教学能够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建立他们的观察力。在美术课程结束之后,可以给他们留一些课外作业,引导他们去关注身边的美,使他们产生兴趣学会去观察周边的事物,并学会思考和创新。比如,在讲到自然的时候,不仅会有花草树木还会有动物、河流、山川等。引导学生对这些日常所观察的具体事物进行描绘,并帮助他们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自然景象,从而通过画笔来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二)给予他们更多的空间。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如果有绘画要求,教师就应当积极发他们的想象力,带动他们对所观察事物的记忆,通过自我分析和组合不断地进行删减来创作作品。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力也会逐渐的丰富起来,以形成自己内心的素材结构。比如,教师在讲解《节日礼花》这一课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联系日常节日中都会有哪些礼花的表现形式,引导帮助他们在内心形成一幅画面,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素质教学课堂中,教师逐渐成为了配角而主角则变成了学生。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产生对认知事物的概念以形成想象力,并落实到画笔上。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如“学生能否对讲解内容完全理解”“如何引起他们的关注”等,以提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当然,在学生完成作品后,对所讲内容进行视频播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作品看看自己的不足和较为满意的地方,教师也应当给予更多的鼓励,让学生们感受到画画的乐趣,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四)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学生个体具有差异化,必然也会对教师所讲内容以及认知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教师需要针对于不同的学生情况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如教师可以在设定绘画任务时制定不同层次的内容要求,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想要完成的内容。不仅能够对能力强的学生起到提高的作用,对于能力弱的同学也能够起到巩固和完善的作用。

三、结束语

小学美术教学不同于专业性的教学,它并不是为了培养专业人才而设置的。它是为了满足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目标而设定的。因此它又是小学教育课堂中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小学美术教学必须以学生作为出发点,让学生们能够在学习中学会欣赏美好、观察事物、发挥想象力。

参考文献:

[1]李文华.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开展小学美术教学工作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6,(22):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