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3:59:33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范文篇1

一、索质与警察素质的含义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有人就警察的素质发表各种各样的观点,有好的、表扬的,更多的是批评的、提意见的或无奈的。类似的意见一般是从个案出发提出来的,这种意见很大的成分是情绪。所以要研究警察素质问题,就必须定义这个概念。我们认为,界定复合词的警察素质,首先要清楚警察和素质这两个概念。事实上,警察素质的概念目前在国内外的教育领域或警察学界”还没有一致的意见。现在所有的论述主要是一些提高素质的方法建议。由于这些方法建议是在没有科学界定概念的前提下提出的,只是纯实践性、经验性的对策。这就是一种理论研究的缺陷。在此,我们试图去克服这种缺陷。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对警察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警察素质。而警察素质的基础范畴是素质一定要定义素质。

关于素质概念的定义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说法从基础心理学的角度看,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的生理特点。包括心理学教科书在内的大量的研究资料显示人的素质一般是指人类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种解剖和生理的特性,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显然,素质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不易改变性但是,素质概念与教育相结合,其含义就广泛得多如果从教育学角度定义素质就是以人的先天生理特点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稳定而巩固的属性即一个人在接受了一定程度的教育之后在思想品德上、人文知识修养上、心理上及体质上听达到的水平的总和因此,人的素质,除了身体素质之外,还应包括文化素质、思想品行素质和心理素质这三个方面二再从字面上来看,“素”有“浅”、“白”、“本(原本)”之意,如“素色”素、’等;“素”也有“经常”、“一向”之意,如“素来如此”等因此,素质既有“本质”之意,也有“恒定”之意人的素质就是指一个人的稳定的本质特征。从分类学和生物学角度来看,久属灵长目人科动物二人既然是一种动物,就应具有生物属性遵循遗传规律人作为生物体也必然遵循自然法则除了生物属性决定于遗传外,有些心理行为属性也极大地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遗传的物质基础也决定了我们人类具有人类的行为特胜对于遗传的生物属性,人们往往很容易理解同时,生物的遗传性应该是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或者说是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于是从长远看,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尊重人的遗传特性,增强人的体质这包括少、日遗传基因质量的提高,减少遗传性疾病,提高医疗保健的水平和质量要为包括警察在内的全民广泛提供体育运动场听和设施等同时,人之听以被称为万物之灵而不同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人具有高级的心理活动。作为具有心理的个人.久的意识水平、精神状态、心理能力应该是人的另一个基本属性,称之为心理属性二人的心理素质应包括:感觉、知觉、意识、注意、记忆、思维和情感等二心理素质一般划分为听谓的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等因此,人的素质即人的本质属性l可以分为生物、心理两个基本属性。每个属性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紧密联系的生物属性与心理属性的联系靠神经系统来完成。神经系统本身是生物体的一部分,但其活动的结果产生心理活动,即其功能具有心理属性。总之,警察的素质是在警察先大生理基础上,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不光是职业活动)、知识(不光是警察职业知识)的内化和身心潜能的发展,形成内在的品质和素养。

素质教育范文篇2

一、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个性教育

应试教育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教育对象的局限性。这是由于应试教育的着眼点是选拔更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的学生,而这种选拔又是以现行的学科的考试成绩为依据的。从而,它忽视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使基础教育实际成为面向少数人的教育,造成难以形成帮助每个学生在他的起点上前进,在他的优势上发展的机制,促使部分学校和教师有意或无意地放弃成绩差的学生。素质教育与之的根本区别是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每个人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提高,使每个学生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发展。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教师必须在思想上明确认识,转变观念。其次学校管理上要抓装三个控制”,即控制重复教育,控制辍学率,控制班额;掌握“四个面向”,即面向每一类学校,面向每一所学校,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再次,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杜绝“一刀切”的做法,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注重合格率,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要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爱好特点,采取差异性教学,突出个性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提高,使每个学生的某一方面能得到充分优先的发挥发展。

二、坚持全面发展,提高办学质量

应试教育另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教育内容的片面性。由于以选拔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又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手段,加上现行教育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教育内容区分为考试科目和非考试科目,于是考试内容的教学被强化和扭曲。一方面,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另一方面,不仅德、体、美、劳等方面被严重削弱,而且智育中的非考试科目的教学也流于过场,考试能力以外的书写、动手、口头表达等各方面能力被严重忽视,造成了学生素质的诸多缺陷,严重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推行素质教育,实现同志在今年3月28日国家教委召开的交通大学负责人座谈会上提出的“两个转变”,即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要全面的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根本的出路在于改革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坚定不移地贯彻“两全”方针。改革是迫切的,也是艰巨的,必须积极稳步推进。

在当前转轨的启动年,要着重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做到开课标准化。

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是经过教育专家充分酝酿研究制订的,是经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也是具有科学依据的。各校都必须严格执行,不能随意取消什么课程。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2.狠抓课堂教学,做到教学规范化。

课堂教学应该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进行改革的同时,必须牢牢抓住教学常规不放松。备课做到“三备”(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抓住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把握“两法”(教法、学法);克服“三脖(教态病情绪并语言病);提倡学、思、乐、摈弃“三重”“三不重”(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思、重管不重趣)。搞好课堂教学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出路。

3.坚持活动课的开展,做到活动课正常化。

汩罗人有一句口号:向手指头要素质。这就是说搞素质教育其基本做法就是使学生多动手。活动课程是现行课程计划中的一类课程,与学科类课程是并列的关系。它是由学校正常设置的,教师有计划地采取正常教学手段进行指导的、有一定教学目的的教学活动,它不能混同于“课外活动”和“课外兴趣小组”。因此,学校一是要坚持开设、开展活动课;二是要求配置专职或兼职的指导教师;三是教师要采取与学科教学相同要求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四是对学生而言,既要求必须投入活动中去,又可以有所选择,做到有的活动必须参加,有时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活动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使学生个性、天赋得到发挥。坚持活动课程的开设和开展就是把握了素质教育契机,打开了素质教育的窗口。

4.重视音、体、美、劳课教学,做到教学内容全面化。

音、体、美、劳课是学科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但在应试教育盛行时期得不到重视,列入“副课”,属于非考试科目,教学时间往往被挤占,教师的教学也往往流于形式。这种教学内容的片面狭隘性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推行素质教育就必然地要扭转这种不正常的思想和做法,大力提高音、体、美、劳课的教学效果。要搞好这些学科的教学,一是要端正思想认识,摈弃主、副课观念,将音、体、美、劳课摆到应有的位置,使教学内容全面化。二是要具备和培训一批具有一定水平的教师,而且要将这些教师同原所谓主课教师同等对待,充分发挥教师的潜力。三是要有正常的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学目的、教学检测措施。四是学校要保证提供相应的场地、器材。五是在管理上要制订一定的考核办法,将这些学科的教学列入目标管理。大力提高音、体、美、劳课的教学质量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可靠保证。

三、弘扬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

素质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师队伍;素质教育常识;评价体系;考试方法

素质教育前面推行已经十多年了,然而在偏僻的农村乃至于一些县城,依然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师资队伍老化、观念陈旧、对国家政策的领会不够和落实不力等原因,笔者认为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其措施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要实施素质教育,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关键,因为要实施素质教育,光靠发一个文件是不行的,光靠学校要求是不行,光靠学校的实施方案是不行的。关键在于上课老师在课堂上的贯彻落实,要靠他们把素质教育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因此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教师对素质教育的内容没有深刻的把握,就不可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有人认为老师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还有什么必要提高?这种观念看是有理,实则不够正确。原因在于:其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是在2001年,而现在在岗的教师里1980年、1990年左右毕业的人还正在发挥作用;这一部分教师在大学时并未接触过关于这一方面的常识;其二是就是在2001年以后毕业的大学生,也没有多少大学向学生灌输关于素质教育的知识;其三是关于素质教育知识的普及,在各个学校并不到位,比如暗地里常有老师体罚学生,甚至于有人把学习不好的学生逼着令其辍学,这些是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行为,然而这种情况也屡见不鲜;笔者就曾遇到过这种情形,当我指出他的错误时,他还振振有词的说出许多“理由”,什么习惯差、没礼貌、不是学习的料等,当我严厉的指出这种行为直接是违法行为时,还声泪俱下地表白心迹———他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高度负责;最后几乎废尽了周折,才纠正了他的错误行为。其实关于义务教育法,我记得九零年前后每人发过一本,然而看了的人却寥寥无几。其四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在不断更新。如果不及时学习,原来的知识就会不断衰减,而人都是有惰性的,再加上生活干扰,很难不断长进。如果没有一定的保障机制,就无法涉猎到一些新观念。例如从网页上选中、并复制内容,是非常简单,然而我们有的老师都不会操作,甚至还有人因学会发送电子邮件而激动不已。试想,这种境界的老师,能教出咋样的学生?

2普及素质教育常识

要推进素质教育,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要让教育者明白什么叫做素质教育,要清楚的把握它的内涵和外延。如果弄不清楚这些问题,就盲目地推进素质教育,就会不仅落实不了素质教育,而且把传统的应试教育也忘了。根据笔者的切身体会,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走过的道路何其曲折,并且到现在还在迷雾中摸索。例如有一所学校,原来质量还相当不错,曾经有学生在中考考场上物理考满分,后来因为物理方面的实力不断深造,现工作于中科院。然而后来因学校班子年轻化,为了“推行素质教育”,学校立即组织了乒乓球队、泥塑组、剪纸小组等,整天进行活动、发展个性;上课强调多媒体,使歌舞走进文化课堂,有时把语文课上成了电影……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质量每况愈下。而校领导却说,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嘛,就不得不作出某种牺牲!其实何其可笑!其所作所为,实在是只看到了素质教育的皮毛而未触及实质,因为素质教育反对只搞文化课,但并不是不要教学质量,反而要求更多的学生学好文化课;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要求按教学大纲和课本编排内容教学,而非那样农民起义是的胡闹;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相信学生的潜能、尊重和理解学生,但非放任自流,要求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但目的并非要求课堂必须标新立异,而是讲究课堂效果。把这种“素质教育”和国家要求相比,实在属于毫厘之于千里!而目前农村教师现状表明,能确切把握素质教育内涵的老师实在太少。这就意味着在教师中普及素质教育常识,实在是当务之急。

3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方针、政策

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其实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为指导,全面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真正认识到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面把握它的内涵。他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素质教育的服务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学校为所有适龄儿童提供平等教育,学校使每个学生得到健康发展;二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五个方面,也就是说学校教育教学的目的要完成这五个方面的内容,而非仅限于考试成绩,考试成绩体现出来的仅仅是智育的一部分内容,因为“智育”的内容,不仅是对理论的把握,而且是实际操作能力。近年来大部分学校教育的缺失主要在于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方面,致使学生缺乏事业心、责任感和民族意识,没有奉献精神、工作拈轻怕重、斤斤计较,普遍身体素质差、身心发展不健康;缺乏审美能力,不能明辨是非美丑,甚至于以丑为美,寡廉少耻;在劳动方面,更是只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要说缝补衣服或更难一点的劳动,就连简单的洗衣服都不会,甚至有学生把自己给自己做一点饭认为苦不堪言,是无法克服的困难;三是素质教育的具体教学措施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在教育中遵循因材施教原则,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强调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基础,以学生为前提,以学生为动力,以学生为目的;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存在个性差异、相信学生具有潜能、尊重和信任学生。在素质教育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共同的探究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学生行为的示范者,是班级管理者,是学生心里的保健医生,更是父母和朋友。要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就要从把握以上内容着手,完全按照教育方针和政策办事,完全按照教学大纲和课程编排的方方面面去办事。

4改革评价体系

在推行的素质教育的这十几年中,虽然教学要求变了,但是评价体系并没有改变,评价体系还是走着应试教育的老路。这样就导致了教学要求的是五个方面,而教学评价却被考试成绩一票否决,这样就不由得使许多人回到了应试教育的老路上来。所以,我们对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评价体系必须改变。要建构合理的评价体系,以过程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也就是说重在评价教学过程。也许有人会问这样能保证质量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过程就是结果,如果过程是充实的,肯定结果是饱满的。例如在教电动机原理的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领会原理,能设计实验,并亲自动手能成功地做实验,能准确记录试验中的现象和结果,并能独立完成实验报告。那么这些学生肯定是掌握了教学内容,而且具有了操作技能,也就是具备了一定的才华。我们评价学生,应该看到方方面面,完全可以以学习明星、写作明星、书法明星、绘画明星、体育明星等来给学生自尊和自信,激发他们的灵感,并设法使其灵感迁移,以期全面发展。也有人会想,既然这样,那么怎么去衡量教学成绩呢?这个,其实也是可以衡量的。就是衡量实实在在的教学过程,虽然没有人能一直监视每所学校的教学过程,也不可能全程监视其教学过程,其实也没有必要监视其教学过程。我们只需要不定期地、不打招呼地随机抽查,并且抽查内容从文档资料转向按课程编排和教学大纲的规定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和操作能力就够了。就比如在检查音乐教学方面,你的教学成功不成功,我们只需给一两段谱子让学生唱一唱,就什么都明白了。

5改革考试制度

素质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中专语文;素质教育;策略

语文教学是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悠远历史,可以净化心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一门人文艺术学科。而中专学校语文课的开展却是只重技术,为了让中专学生更好的融入到社会当中,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更高的要求,中专语文教学必须要把素质教育作为根本。

一、中专语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一)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对素质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

中专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仍然是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老师讲为主,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鲜明。学生在课堂中找不到归属感,听课效率很差。这些都是因为学校老师在新时代来临时,教学手法显得落后,教师的教学水平没有跟上时展,使得中专语文教学课堂死气沉沉。另外,中专语文教学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课堂中仍然是注重技术的掌握程度,而忽略了个人品质、内心修养的培养。这些现状让中专语文教育丢失了语文教学的真谛,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了。

(二)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缺乏积极性

中专学校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业一般是抱着得个学历的态度,没有全身心投入学习,认为学习并不能对自己的现状带来改善。再加上学校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太过死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不到任何乐趣。中专生这种对学习没有热情,没有目标,没有上进心的表现,使得中专生在课堂上不能专心听讲,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技术教育都很难实现,更不用说素质教育了。要想给中专学生授以素质教育课程,就必须要想办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生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低

中专学生的知识储备较弱,学习能力也较低,在课堂上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很不足。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能力确实差,先天条件较弱,智力比不上常人,自己又不愿意用勤奋来弥补;另一方面是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认为一个中专生是没有可能学好知识的。对于学校来说,面对学生这样的心态,要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不同的激励措施,让学生们认识到中专生也是可以依靠知识取得成功的。

二、中专语文素质教育有效开展的措施

(一)提高老师教学水平,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老师对学生来说是榜样,也是引路人。中专语文教师要想开展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水平,对课文内容十分熟悉的基础上再进行扩展,将素质教育的内容穿插的教学内容中。现代的教育要平衡学生的各个方面,中专语文教育也不能只是追求技术教育,也要兼顾学生的素质教育。老师作为引路人,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去探索知识的奥秘,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素质教育效果的关键之一。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带着愉悦的心情去学习,这种状态下知识更容易被吸收,获取知识也会更加深刻。在中专语文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课堂中使用更加丰富的形式,例如多媒体教学,利用音频、视频以及幻灯片等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这些丰富的资源中发现学习的乐趣,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素质教育,成为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年。

(三)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便于学生吸收知识

在传统教学方式中,老师总是以为学生好为由,对好学生赞不绝口,而对成绩较差的同学就表示很不满,挑出各种错误,训斥学生。这种做法不仅让学生对学习彻底失去兴趣,还会产生抵触心理。中专生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老师的训斥会伤及学生的自尊。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完成素质教育,老师要尽可能地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通过讨论、演讲、小组展示等形式来活跃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建立监督机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中专生的自制力不足,需要老师时时监督。虽然老师不能管教过严,但是对于学生的错误还是要及时发现并指出,帮助学生早日改正错误。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发现学生的问题,课下老师也可以和学生多沟通,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只有学生认真完成教学任务,素质教育才能得以实现。总之,中专语文素质教育关系着学生的品行、人生观、价值观,不仅仅是要会阅读、会写作,还要会做人。中专院校要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将语文教学的特点利用好,将素质教育完美实现。

作者:张瑞华 单位:郸城县职业中专

参考文献:

[1]郭晓冬.浅谈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南北桥,2014.

[2]旦木正.论中专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0):157-157.

素质教育范文篇5

应试教育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教育对象的局限性。这是由于应试教育的着眼点是选拔更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的学生,而这种选拔又是以现行的学科的考试成绩为依据的。从而,它忽视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使基础教育实际成为面向少数人的教育,造成难以形成帮助每个学生在他的起点上前进,在他的优势上发展的机制,促使部分学校和教师有意或无意地放弃成绩差的学生。素质教育与之的根本区别是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每个人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提高,使每个学生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发展。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教师必须在思想上明确认识,转变观念。其次学校管理上要抓装三个控制”,即控制重复教育,控制辍学率,控制班额;掌握“四个面向”,即面向每一类学校,面向每一所学校,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再次,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杜绝“一刀切”的做法,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注重合格率,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要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爱好特点,采取差异性教学,突出个性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提高,使每个学生的某一方面能得到充分优先的发挥发展。

二、坚持全面发展,提高办学质量

应试教育另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教育内容的片面性。由于以选拔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又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手段,加上现行教育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教育内容区分为考试科目和非考试科目,于是考试内容的教学被强化和扭曲。一方面,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另一方面,不仅德、体、美、劳等方面被严重削弱,而且智育中的非考试科目的教学也流于过场,考试能力以外的书写、动手、口头表达等各方面能力被严重忽视,造成了学生素质的诸多缺陷,严重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推行素质教育,实现同志在今年3月28日国家教委召开的交通大学负责人座谈会上提出的“两个转变”,即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要全面的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根本的出路在于改革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坚定不移地贯彻“两全”方针。改革是迫切的,也是艰巨的,必须积极稳步推进。

在当前转轨的启动年,要着重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做到开课标准化。

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是经过教育专家充分酝酿研究制订的,是经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也是具有科学依据的。各校都必须严格执行,不能随意取消什么课程。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2.狠抓课堂教学,做到教学规范化。

课堂教学应该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进行改革的同时,必须牢牢抓住教学常规不放松。备课做到“三备”(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抓住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把握“两法”(教法、学法);克服“三脖(教态病情绪并语言病);提倡学、思、乐、摈弃“三重”“三不重”(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思、重管不重趣)。搞好课堂教学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出路。

3.坚持活动课的开展,做到活动课正常化。

汩罗人有一句口号:向手指头要素质。这就是说搞素质教育其基本做法就是使学生多动手。活动课程是现行课程计划中的一类课程,与学科类课程是并列的关系。它是由学校正常设置的,教师有计划地采取正常教学手段进行指导的、有一定教学目的的教学活动,它不能混同于“课外活动”和“课外兴趣小组”。因此,学校一是要坚持开设、开展活动课;二是要求配置专职或兼职的指导教师;三是教师要采取与学科教学相同要求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四是对学生而言,既要求必须投入活动中去,又可以有所选择,做到有的活动必须参加,有时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活动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使学生个性、天赋得到发挥。坚持活动课程的开设和开展就是把握了素质教育契机,打开了素质教育的窗口。

4.重视音、体、美、劳课教学,做到教学内容全面化。

音、体、美、劳课是学科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但在应试教育盛行时期得不到重视,列入“副课”,属于非考试科目,教学时间往往被挤占,教师的教学也往往流于形式。这种教学内容的片面狭隘性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推行素质教育就必然地要扭转这种不正常的思想和做法,大力提高音、体、美、劳课的教学效果。要搞好这些学科的教学,一是要端正思想认识,摈弃主、副课观念,将音、体、美、劳课摆到应有的位置,使教学内容全面化。二是要具备和培训一批具有一定水平的教师,而且要将这些教师同原所谓主课教师同等对待,充分发挥教师的潜力。三是要有正常的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学目的、教学检测措施。四是学校要保证提供相应的场地、器材。五是在管理上要制订一定的考核办法,将这些学科的教学列入目标管理。大力提高音、体、美、劳课的教学质量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可靠保证。

三、弘扬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

素质教育范文篇6

素质教育具有民主特性,它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语文在众多的学科当中属于与人生活最为紧密的一门学科,故其可以说得上是学生掌握生活的首要“工具”之一。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具备掌握语文素质的这个工具。作为语文素质教育,绝不是学生每天背着沉甸甸的书包来学校将教师传授给他们的知识一一记下来,它是一种体现现代教育民主、科学以及个性的素质教育,是为顺应时代教育而拟行的一种长期教学战略,是为发展学生全面素质的一种教学手段。所以对教育知识日益重要的现代化来说,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是必然的。

二、语文素质教育中体现的个性特征及其运用策略

(一)语文素质教育具备立足实践性

中学生的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文化素质上进行全面的培养和发展。它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是立足于实践去进行教育,而非仅仅对学生进行表层的知识灌输和技能培养。如果只是按照传统的概念去理解素质教育,那对于现代化教育来说就并不能顺应学生全面身心发展的特点。特别是对于九年级的中学生来说,临近高考,如果还是一味地讲解知识,不让学生付诸行动去查找解决方案,去发现问题,从而实践解决,那么,素质教育就达不到真正的教育目的。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里,它的教材内容具有一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内容上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九年级上下册的课本里,编排有古典小说,戏剧阅读,小说散文等,这些都是越发贴近生活的内容。但是在教学上不能总是强调学生背诵,教师可以进行课堂模拟化,如对于戏剧阅读,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行编排一段戏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演练中背诵,则是学生对课文实践记忆的一种方法,丰富了学生的课堂生活和学习方法。故在教学上,要想更充分地实现素质教育,就要从教学策略上出发,即让学生先通读,然后产生质疑,再去理解和概括,最后便进行实践。按照这五步程序来进行教学,那么,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积极性便会随之产生,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二)语文素质教育培养了学生“质疑求答”的学习精神

科学的教育并非是一本书、一支笔、一个笔记本就能够将一堂课完全讲完的模式。正如恩格斯所理解的科学教育的观点:科学的教育任务是教学生去如何创新和发现。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上,过度重视传授学生书面上的知识,忽略了学生的实践性学习过程,这就阻碍了学生对一个问题的探究和解决,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真正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励学生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行动去训练创造能力,从而感知世界,认识世界,以达到提高学生素质发展的可行性。故在教学上,教师就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形成一种“疑难求答”的自主学习精神。

(三)语文素质教育以培养“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为核心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上,常常较为重视背诵,而写、听、说的训练比较少。语文素质教育既要求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在素质教育中,以训练“听、说、读、写”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就要在教学上得到改善。如何改善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经常性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将口语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进行语言表达;读不只是限制在课本内,而是鼓励学生多读些课外名著,再通过自己的读后感进行一个小小的概述和总结,以此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结语

素质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素质教育;完善;对策;借鉴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只有改进、创新和优化语文教学模式和方法,才能全面有效地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语文素质教育对策进行探究,旨在为语文教学提供帮助和借鉴。

一、素质教育概述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也并非绝对对立的概念,因为两者在词义上本来就不是反义词。素质教育的出发点是为了满足社会实际发展的需求,培养出文化素质高、能力强的新一代公民。语文素质教育要结合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思想品德以及心理素质等教育。

二、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第一,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身体、心理等各项指标发育还不健全,在学习方面存在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相对较弱的现象。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学生内在涵养的动力。语文学习需要学生反复朗读、背诵,以及相互交流和探讨。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断思考、记忆,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因此能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此外,学生通过查字典等工具书,还能扩大词汇量,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第三,面向学生全体,因材施教。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学生也有着独特的个性。在语文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独特个性,因材施教,才能保证学生学有所得。同时,语文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语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素质教育认识不到位、不重视。就语文素质教育的现状而言,少数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待素质教育较为忽视,一味地强调知识的灌输,而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没有将素质教育融入教学。有的教师认为素质教育与语文教学无关,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在语文教学中不重视素质教育。第二,教学方式单一,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就现实情况来看,有些语文课堂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这些教师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另外,还有一些教师的教学手段较为传统,教学观念较为落后,不愿意接受系统的培训,教学质量难以提升。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失去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语文学习成绩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第三,学生基础差,表达能力差。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缺少充分表达的机会,想法、观点、情感得不到有效抒发,表达能力得不到锻炼,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基础差,更得不到全面发展。

四、完善语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第一,强化教师对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视。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语文素质教育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扭转教师的传统观念,改变素质教育与语文课堂无关的错误认识。通过培训等方式,促使教师充分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相关内容,强化教师对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视,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开展语文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强化学生在语文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展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以往“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实际能力和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和引导者,教师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质量。学校可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充实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整体水平;通过引进先进的素质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思想认识,为更好地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语文教学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素质教育开展过程中,教师要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内涵,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本领,增长见识,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教师要具备开展综合素质教育的能力,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珍.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实施[J].内蒙古教育,2016(12).

[2]孙晓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J].黑河教育,2014(09).

素质教育范文篇8

1.把握个体成长,统一全体发展

教育的对象是所有学生,故而因材施教在实施过程中,要分清主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冲突,在整体教学的基础下开展个体教学。与此同时,初中语文是一门多变的科目,它与生活中的变化息息相关,每时每刻都在丰富和发展,这是初中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一学科的特点,在一些基本的文学知识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行为和习惯,充分给予学生个性施展的空间,也借此来观察了解学生,在实现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实施因材施教,两者相辅相成。例如,在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关于泰戈尔的一首诗作《金色花》,有的学生通过阅读能理解诗所要表达的主旨,而有的学生却能读出诗文运用儿童的角度的这种特殊写法所表达的感情,教师不能一味地强调相同、统一,而是可以让领悟感情的学生朗诵出来,引导其他学生去领悟感情,然后通过感情再引导学生把握主旨,并在这个过程中分析解读文章。因材施教不是单独教导,而是通过这种相互教学的模式,实现个人的锻炼和成长。

2.发挥学校的主观能动性

学校相关领导要注意到因材施教对于教学、学生的重要性,真正注重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的实施,积极提倡和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实现素质教育。学校首先可以调整学校的考试制度,在考试中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进步,进行不同的分班,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在选择教师方面,要将年轻教师作为主力军,与中老年教师想搭配,年轻教师更能接受新的教学方式,而中老年教师则更有教学经验,两者相结合,才能碰撞出新的思维。在班级方面,学校可以适当调整班级数量并随时调整,优劣互补,取长补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到团队的力量,学会运用团队力量,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教学的目的之一。

二、应用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1.端正教学态度,完善教学方案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不是将学生划分为三六九等,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存在即合理。教师要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承认个体差异但不歧视学生,反而要多鼓励相对能力较差的学生,积极去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允许学生差异的存在,不过分地给予学生压力,要注重整体的教学质量,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而是“种好树木,放弃森林”。要多方面地培养学生,不能只看学生的文学素养,初中语文教学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写作、阅读等能力,要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彻底改善教学方案。

2.尊重客观规律前提,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素质教育范文篇9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并强调: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个根本性问题,广大劳动者和优秀人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关系到我国在21世纪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一所学校办得好坏,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与这所学校校长的素质和教师文化专业水平、理论素养、道德修养、教学技能有关。一个企业发展得好坏,与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有关……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升学考试为主要目的的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模式。它根生于小农经济和我国封建制度、科举制度的基础之上,长达1300余年,根深蒂固,影响极深。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虽有所扭转,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基本学制仍没有根本的突破。

要转变它,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问题的。片面追求升学率是应试教育思想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学校的一切工作围绕升学转。为了升学,课程可以偏开;对学生可以偏教;五育可以偏抓;评价可以偏项。应试教育是一种痛苦的教育,使学校、学生、老师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背着沉重的包袱,每年七月各种应试蜂涌而至,给老师和学生压得没有“喘气”的机会。应试教育偏离了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背离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严重摧残了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人格的萎缩。国家教委三令五申,强调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但屡禁不止,均与应试教育有关,给我国的基础教育带来严重后果。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按照教育规律进行的教育,是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完整结合。

素质教育立足于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和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着眼于教育的长期效应,把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其基本特征是教育活动的整体性和学生发展的多样性。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主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不同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它特别强调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促使学生全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应试教育把学生完全置于被动地位,以过重的课业负担、无休止的题海战术、频繁地考试排队来提高分数,提高升学率。性质和目的不同素质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教育基础,以提高素质为目的的育人,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全面性、和谐性、基础性等特点,重视学生良好个性培养,是对社会的发展负责。应试教育是淘汰选拔的教育,以汰劣来“选才”,面向的是少数尖子学生,它把逐级升入高一级学校当作出发点和唯一的目的。教育的内容不同素质教育是全面的结合的完整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品德素质、智能素质、心理素质和劳动素质。

应试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具有片面性,怎样考就怎样教,怎样教就怎样学。是以是否有利于升学为取舍依据,一味地抓智育,不顾其它。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培养的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都能得到和谐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应试教育在教育效果上的虚假性,为了应考暗渡陈仓,用教师的能力代替学生能力,以分数为唯一标志的水平,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素质水平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提高,培养社会主义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的,是着眼于社会发展的长期效益的;后者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的,不顾及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忽视社会发展需要的短期行为。应试教育在一段时间内造成了相当的影响,要真正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育环境等,但至关重要的是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最根本的,要实现这一转变,必须力求实现“四个转变”、“四个确立”、“四个统一”和“五个坚持”。要实现思想上的“四个转变”“四个确立”,即:转变基础教育单纯为升学服务的目标观念,确立基础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提高民族素质服务的目标观念;转变唯升学是人才,唯升学能成才的人才观,确立多渠道成才,多规格育才的人才观念;转变分数挂帅,以分数看学生,以升学率论英雄的教育质量观念,确立德育为首,全面发展,个性特点充分发展的质量观念;转变爱有差等,只对少数学生升学负责的施教观念,确立爱无差等,对每个学生负责,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施教观念。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教育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四个统一”和“五个坚持”,即:一是社会需要与个体发展的统一;二是群体目标和个性发展目标的统一;三是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的统一;四是教育结果和教育过程的统一。在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做到五个坚持:即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必须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素质,为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作用,必须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必须坚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态平衡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表现为阶段性、连续性和渐进性等特点,必须坚持教育目标的层次要求,以便做好统一要求下的因材施教发展个性;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赋予了新的内容,教师在评价学生上,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评价学生,以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心态。改革势在必行,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一个社会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有用坚持改革的实际行动,才能迎接新的更大的胜利。

素质教育范文篇10

一、素质教育的客观性

客观性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坚持客观性原则,就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客观性与必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内容与形式等诸多方面的统一,而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要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并非易事。素质教育的形成,正是经过反复实践、反复认识的结果,它表明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认识的深化。

素质教育的客观性在于它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国情,邓小平同志再三强调研究国情,把国情作为我们办事情的出发点。研究国情的实质是解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如果不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对社会主义教育的指导就必然脱离实际,也就是违背客观性原则。我们过去教育经历了许多曲折,很重要一条教训就是脱离国情。建国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探索怎样根据中国国情来发展教育,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后来由于经验不足,也由于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律认识有偏差,参与了应试教育的作用,曾多次出现急于求成的情况,影响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对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素质教育。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教育和质量。”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把提高民族素质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根本目标和任务。

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同志在党的十四大和1994年全教会上进一步强调,要“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素质的轨道上来”。这一论述,对于我们理解素质教育的客观性及其指示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党和国家的素质教育来自于对国情的深入了解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呢?我国的教育,是在旧中国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例,科技教育文化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发展壮大的,只有对国情的深刻理解,我们才能真正懂得素质教育的正确性,并自觉地为之奋斗,才谈得上理论联系实际,谈得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关于素质教育问题,不是哪一个人心血来潮想出来的,也不是自上而下传下来的,它是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教育进行不断探索形成的共识。它始于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它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势,是这个特定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

二、素质教育的整体性

万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任何的诸要素都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它们的有机统一形成事物的整体。如何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来认识素质教育,也是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所必须的。

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抽象的理论形式来反映我国教育实际的,从形式上看他是主观的,从内容看是客观的,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素质教育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由许多子系统组成,包括社会各界的普遍理论与大力支持。不了解其中各子系统的联系和关系,就不能把握其整体,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就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性。

如何把握素质教育的整体性,及其内部诸方面的有机统一,这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我们不可能一下完成这个任务,但必须努力去研究他、实践他,以期取得一定成效,有助于素质教育协调而健康地向前发展。下面试从三个方面略加分析。

从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看,我们习惯把素质教育称为面向全体、全面提高、主动发展,它简明而形象地指出了素质教育的本质所在。以其具体内容而论,它涉及到更多的方面和关系,要充分认识其整体性,必须做全面考察。素质教育是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来的,它是在经济文化不发达的13亿人口中实行的。它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它要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和需求,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纪律、学会审美,为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关键是转变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是由前提、保证、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手段、措施等构成整体。其中有几个具体问题需要澄清。

一是搞素质教育还要不要考试了?邓小平同志说“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同检查产品质量是保证工厂生产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样。”因此,考试是一种教育评估手段,不同点是素质教育把考试作为推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手段,所以素质教育不是要考试而要对考试进行改革,有效地利用考试这个手段。只要学校存在,考试就永远不会完结。

二是搞素质教育不是就要多搞活动?本来,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二者都应抓好,但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所以素质教育绝不等于活动教育。

三是是不是条件差的学校就不搞素质教育了?素质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办学指导思想,所以无论条件如何,都应该搞素质教育。

四是打牢基础与升学选拔是什么关系?应该明确,推行素质教育不是不要升学率,而是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只要全体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了,拔尖人才自然会脱颖而出。

三、素质教育的实践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他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列宁曾经指出:“实践主义(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也指出,马克思主义科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他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他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