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保障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20:41:39

就业保障

就业保障范文篇1

主要目标:全区城镇新增就业3000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00人;其中"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200人;农民工培训540人;其中发证人数达到244人;城镇居民医疗、养老保险分别达到7万人、1000人;免费职业介绍800人;企业退休人员社区管理服务率90%以上。

一、进一步推进就业和再就业

1、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强化目标管理。全面完成市里下达的目标任务,并将目标层层分解到社区中心、街道,强化责任体系和监督机制。

2、全面落实再就业新一轮政策。认真落实税费减免、资金补贴等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继续做好持证下岗失业人员申请小额贷款申报和跟踪服务。

3、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大力开发社会公益性岗位;以非正规就业组织、组织起来就业实体为抓手,推进组织起来就业。

4、建立村级劳动保障工作站,全区达到50%以上,配备工作人员,更好的做好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5、进一步加强再就业培训。以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再就业培训,全年计划培训下岗失业人员400人。

6、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采取目标与过程创建相结合的办法,建立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综合指标体系和动态管理系统,2008年底要使20%以上社区达到"充分就业社区"的标准。

7、促进城乡统筹就业。搞好劳务输出示范区建设,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升劳务输出质量。

8、完善蓝天菜场再就业园区建设,争取创建市级创业园标准。

9、以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为重点,继续加大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工作的力度,实施"消除零就业家庭行动计划"、"再就业百日帮扶""充分就业社区创建"等活动,建立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的长效机制。

二、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0、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将各类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覆盖范围。

11、规范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全年完成接受退休人员移交社区管理服务率达95%。

12、完善"银发帮扶"和"零就业家庭就业帮扶"对接工作。以移交社区的鳏寡孤独、病残特困退休老人为重点,根据其需求,提供生活家政、健康护理等服务,并以此开发更多的社区"银发帮扶"助老员岗位,托底提供给"零就业家庭:成员,建立"零就业家庭"成员稳定就业的长效机制。

13、落实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保障,确保足额按时发放到位。

14、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以综合考核为基础,以公平竞争为重点的市场规则体系和管理制度,实现职业介绍服务的规范化和劳动力市场运行的有序化。

15、针对失地农民开展技能培训,加快提高失地农民的文化素质、技能水平,使他们能够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形势,全年培训农民工540人,发证人数达到244人。

16、全面推进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确保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不因征地而下降,长期生活有保障。

三、进一步推进和强化劳动保障监察

17、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加大监察力度,配合劳动监察部门规范区内企业用工,特别是建筑企业用工,坚决杜绝使用童工的现象和妥善处理各种劳动纠纷。减少或避免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出现。

18、广泛开展普法宣传工作。增强普法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点开展专业法规,尤其是《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以及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从而提高劳动者维权意识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19、全面贯彻落实新《劳动合同法》,加大监察力度,配合劳动监察部门规范区内企业用工,特别是建筑企业用工,坚决杜绝使用童工的现象和妥善处理各种劳动纠纷。减少或避免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出现。

就业保障范文篇2

一、劳动保障事业工作思路2011年我们将立足劳动保障工作实际,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工作作风,“围绕抓重点项目促调整,抓环境促提升,抓民生促和谐”,着力抓好创业、就业工作不断强化服务保障意识,为企业改革发展出主意、解难题,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实施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树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良好形象,为苏家屯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2011年工作目标

(一)实现实名制就业1.1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确保零就业家庭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需求的人员至少一人实现就业,力争实现双就业。

(二)就业技能培训操作规范,全年培训城乡劳动力2060人;

(三)实名制扶持创业带头人50人,带动就业30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00万元,当年到期回收率不低于95%

(四)加强就业基础管理,启动实施《就业失业登记证》制度。年内完成《再就业优惠证》、《失业证》换发工作,确保公益性岗位安置人员、享受“4050”灵活就业社保补贴人员、登记失业人员全部领取《就业失业登记证》。适应《就业失业登记证》和就业、失业登记全省范围内信息化管理的要求,确保统一软件的应用和本地区相关硬件设备的配备。

(五)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城乡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达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的要求,乡镇、村劳动保障基层服务平台建设率达到100%。

(六)实现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就业信息网络全覆盖;按照人社部关于建立就业失业监测制度的要求,及时上传规定的数据信息和空岗信息。

(七)启动开展劳动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八)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偿还率98%以上,不发生新的拖欠,全部建立预防和解决拖欠的长效机制;受理农民工投诉举报案件结案率达到95%以上。

(九)企业职工综合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8%以上(十)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数不低于4030人,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不低于38062人;工伤保险人数不低于67700人,其中农民工参保人数不低于15800人。

(十一)企业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征缴达到10432万元;企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征缴达到6468万元。

(十二)企业退休人员社区管理人数(包含所在市中央企业退休人数)达到41446人,集中管理退休人员档案达到15200份。

(十三)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03万人,个人缴费记录见帐率达到100%。

(十四)调节仲裁案件按期结案率达到90%以上。

三、工作措施

(一)、充分落实就业创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帮助劳动者实现就业1、进一步加强就业和劳动保障基层平台建设。

进一步完善平台的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并做到统一样式上墙悬挂。健全平台业务操作规程、计算机操作和网络管理、服务行为规范等制度,公开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要求、办事时限、承办人、负责人、咨询电话等。接受群众的监督,及时处理群众投诉。进一步完善社区平台基础数据,整合辖区人力资源、农业剩余劳动力、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参保人员、企业退休人员、用人单位、劳动争议调解等现有台帐和数据库,研究制定统一的基础数据采集和管理系统,提高基础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实现数据的及时更新和动态管理。

2、以大项目为依托,扩大就业渠道。

依托我区经济快速发展,继续盯住我区新项目建设,做好人力资源库与岗位信息库、企业招用工与劳动部门兑现优惠政策有效对接,努力实现在项目立项、开工、竣工的同时,签订用工协议、上岗培训协议和劳动合同。提供优惠用工政策和跟进服务,有序引导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和农民工等群体求职就业,主动为重大项目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持和就业服务。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充分发挥投资项目拉动就业的效应。预计一季度实现实名制就业完成2900人,其中城镇实名制就业1550人,农村转移输出13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3、进一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围绕新生劳动力,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实施创业带动就业;围绕就业困难群体,实施政策带动就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全面落实创业扶持政策,通过给予创业补助、给予创业培训补贴、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创业载体发展、继续延伸就业载体扶持政策等多种措施,鼓励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带动更多人就业。一季度预计实名制扶持创业带头人10人,带动就业60人。

4、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扩大宣传渠道,加强对新培训政策的宣传力度,深挖现有资源,不断拓宽再就业培训人员覆盖面。加强与其他职业技术培训机构的联合,增加培训种类,不断提高失业人员的素质。加强定单式培训服务,做好人力资源开发规划,按照项目对人力资源的素质要求有的开展人才培养和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为重大项目提供适合专业的人力资源前期培养和储备,提升人才职业技能培训层次。一季度预计开办培训班2个,培训90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引导性培训436人。

(二)、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做好社会保障各项工作1、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工作我们将继续落实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各项措施,特别要把非公有制企业作为扩面工作的重点,对有扩面可能的单位进行集中扩面,继续深挖潜力。充分利用基层社会保障平台,对辖区域进行摸底调查,建立台帐,有针对性的宣传,推动扩面工作顺利开展。同时,适时根据出现的各种情况采取措施,调整政策,使此项工作更加完善规范。一季度企业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征缴达到800万元。按照区政府指标的任务指标不断扩大医保范围,预计一季度全区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846人,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不低于38062人。

2、做好被征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目前我区被征地农民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参加社会保障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是由于这部分人群文化水平低,没有一技之长,造成就业率低,没有收入来源。我们将针对他们开展实用的技能培训,适时组织培训,提高其素质和劳动技能,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

3、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制度,做到各项制度的落实到位和紧密衔接,切实加强基金管理,确保安全运行。

(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1、推进劳动保障监察实现“网格化网络化”建设。

抓好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重点做好用人单位基本信息数据库和劳动用工电子信息档案的建立,做到网格内用人单位数、职工人数、合同签订、参保缴费及工资支付等情况“五清”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网格化管理体系。

2、劳动争议仲裁全面推进“实体化”建设。

以实体化建设为基础,积极提升劳动争议仲裁处理能力,尤其是建立健全多渠道、开放式的劳动争议调解网络,按照“以调为主,以裁为辅”的原则,努力谋求和谐仲裁的社会效果。调解仲裁案件按期结案率达到90%以上。

3、进一步加强农民工维权工作。

加强农民工维权中心建设,与各部门联动,加大对欠薪企业的处罚力度。加强和改善农民工就业服务环境。完善农民工培训机制,提升农民工综合素质,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善待、帮助农民工的良好氛围。加强农民工工资保障金管理,实现电算化管理。受理农民工投诉案件结案率要达到95%以上。

四、下阶段工作举措2011年的我局工作已经全面开展,在努力完成好一季度目标过程中,要积极规划二季度重点工作,保证劳动保障工作全面平稳的发展。

一是围绕今年中心工作,积极开发新的就业岗位,严格执行用工登记备案制度,坚决取缔私自招用工行为,主动加强与大中型企业沟通联系,及时做好区内大项目用工的信息收集,搞好用工对接,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二是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和稳定就业。建立专业性招聘会与综合性招聘会相结合、城镇安置就业与农村转移就业相结合的就业机制,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就业保障范文篇3

一、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深刻认识完善大社保体系的重要性

这些年,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逐步认识到,政府要全面履行职责,主要是围绕两条:一是确保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二是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因为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制度建设还不完善,难以适应人民群众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需求。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着力化解社会矛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无论哪一个方面,都离不开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不仅因为就业和社会保障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所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来抓。

经过全省上下大胆探索、不懈努力,目前全省已基本建立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具有浙江特色的大社保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一是初步形成了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劳动者自主就业相结合的就业机制。今年上半年,全省新增35万城镇就业岗位,帮助近16万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0****年以来,累计新增217万城镇就业岗位,帮助120万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完成120多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其中72万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下降,从20****年、20****年的4.2%、4.1%下降到20****年的3.7%,今年上半年继续降为3.55%。二是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全省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和实际缴费人数分别达911万人和679万人,分别比20****年末净增276万人和219万人,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达24个月,比20****年末提高13个月。三是率先形成以最低生活保障为

基础、专项救助为支撑、慈善帮扶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全省低保对象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由20****年末的29.8%和33%提高到92.5%和97.6%,目前已转入稳定巩固阶段。全省208万被征地农民被纳入有各类保障范围,其中174万人参加基本生活保障。农民健康工程全面实施,2800万农民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71.3%。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不断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实施面扩大,目前全省已有59个市县的1万多户家庭享受到了该政策。应该说,我省大社保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不少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大社保体系建设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扩大就业面临的压力日益加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还不够广,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深刻认识完善大社保体系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把这项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一)进一步完善大社保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终的落脚点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只有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才能全面发展。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首先要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解决好基本生活问题。包括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在内的大社保体系,都与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息息相关。因此,推进大社保体系建设,是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浙江要真正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必须脚踏实地把这项工作认真抓好。

(二)进一步完善大社保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就业是社会和政治稳定的关键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不仅通过就业而生存,而且通过就业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一些拉美国家的教训告诉我们,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就业问题,同时社会保障措施跟不上,往往会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发展停滞甚至倒退。当前我省正处在人均GDP3000美元以后的发展阶段,这既是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一方面,我们必须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尽可能实现充分就业;另一方面,要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广大社会成员系上一根保障基本生活的“安全带”。所以,省委、省政府把完善大社保体系作为建设“平安浙江”的重要内容,目的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进一步完善大社保体系,是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客观需要。就业和社会保障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项工作抓得好不好,关系到我们是不是真正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很好,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均居各省区首位,但必须看到我省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发展还很不平衡,不少城乡群众的生活还比较贫困。发展社会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前提。对于因疾病、失业和意外灾害等丧失劳动能力或收入来源的困难群众,我们绝不能撇在一边,这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所决定的。建立健全大社保体系,让城乡群众少有所学、青有所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困有所济,这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致力解决好的民心工程。

总之,建立和完善大社保体系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谋民利的实事工程。我们必须将之作为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举措,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扎扎实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二、深入分析形势,认真把握今后一个时期大社保体系的总体要求

****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也是进一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推进体制转轨、结构转变、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社会阶层的日益分化,必然出现多元化的利益诉求,这给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带来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认清形势,更好地从总体把握工作要求。

一是当前扩大就业所面临的压力日益加大。从今后一个时期看,我省就业矛盾面临着两个“叠加”。一方面,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快速增长与大量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的“叠加”。据预测,“十一五”期间,我省每年将新增城镇劳动力30万,转移本省农村劳动力40万,净增省外来浙劳动力15万,这两年我省新增就业岗位60万左右,缺口很大。另一方面,就业总量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的“叠加”。我省劳动力总体上供大于求,而且随着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现有产业的就业容量还将有一定的压缩;但同时不少新兴产业、行业和技术岗位,却面临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们就业工作必须长期面对的一个大课题。目前,我省还有760万农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24.5%,要真正实现基本现代化的目标,有相当一部分要转移到二、三产业;而农村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也有一个向城镇集聚的趋势。所以,对就业问题要有全面的思维。

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十分艰巨。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将进入一个“未富先老”的社会,浙江的老龄化程度在全国仅次于上海。预计到2010年,全省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5.1%,到2****4年将达到2147万的高峰值,占总人口的41%左右。现在虽然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300多亿元,但假如全部充

实到个人账户,缺口还达200多亿元。所以,必须未雨绸缪,为老龄化高峰的到来提前做好制度安排、政策设计和资金储备上的准备。同时,社会保险体系建设还面临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比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问题,这项工作涉及人员数量庞大、构成复杂,要有针对性地研究;还有社会救助覆盖面扩大和救助水平提高,等等,这些都需要深化研究。

因此,省委、省政府把完善大社保体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方面,必须从总体上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着眼于统筹发展,进一步完善大社保体系。随着过去2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省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推进大社保体系建设中,我们同样要充分考虑城乡统筹问题。在就业方面,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促进制度,努力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城乡劳动者就业再就业提供有效帮助;要建立城乡统一的企业用工管理制度,切实维护城乡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社会保障方面,在继续做好城镇社会保障工作的同时,要进一步把工作延伸到农村。积极探索符合我省农村实际的新型养老保障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可率先试点;继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更好地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对城乡生活困难群众,对他们的基本生活、住房、医疗、子女读书等问题,要努力实行救助和帮扶,使他们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是着眼于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大社保体系。大社保是一个有机整体,涉及面广,利益主体多,政策性强。因此必须通盘考虑、整体推进,我们宁可步子稳一点,切忌盲目冒进,欲速而不达。在政策制定中既要考虑眼前,又要考虑长远;既要考虑特定的利益主体,又要考虑相关的利益主体;既要考虑保障的需要,还要考虑能力的可能,切实处理好各项政策制度之间的衔接,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绝不能因解决部分人的问题而引发其他新的矛盾。目前的大社保体系建设,我省已到了拓展保障范围、完善保障体系的新阶段,这项工作必须稳步协调地推进。

三是着眼于持续发展,进一步完善大社保体系。大社保体系建设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我们毕竟是发展中国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我们建立大社保体系,主要是为广大人民群众系上一根“安全带”。因此不能超越发展阶段,否则不仅不能持续,最终反而会影响发展,损害人民的根本利益。还应看到,完善大社保体系,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强化就业和社会保障是政府的重要职责,理应列入公共财政的范畴,但并不意味着大社保体系建设由政府包揽,必须组织广大企业、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主动配合。只有这样,我们的大社保才能越抓越好。

以上这些,既是我省推进大社保体系建设的一些基本体会,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努力开创大社保体系建设的新局面。

三、贯彻国务院和省政府一系列重要文件精神,明确当前工作的重点

去年和今年,国务院连续发出了一个决定、一个通知、一个意见,即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以及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此,省政府将下发7个相关文件。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认真学习国务院和省政府文件精神,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一)关于就业再就业工作。

这项工作主要是抓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切实提高就业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各类扶持对象就业的积极性和稳定性。当前,要继续突出三个重点关注对象。一是“4****0”等城镇困难人员再就业。在加强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的同时,大多数政府创造的公益性岗位,要定向用来安置。二是大学毕业生就业。这已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劳动保障、教育等部门要高度重视。但大学生也必须转变择业观念,现在大学生往往宁愿拿低工资,也要挤在大城市,而广大县域和小城镇的民营企业却招不到大学毕业生。因此,要研究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企业,面向农村,发挥聪明才智。同时,继续抓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二)关于社会保险工作。

当前主要是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两个重点。关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政府即将下发通知,总的要求是坚持覆盖广泛、水平适当、结构合理、基金平衡的原则,建立起适合我省实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具体工作中,要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我省在养老保险扩面上采取“抓两头、促中间”的办法是行之有效的,连续六年实现了参保人数、基金收入的“双增长”,有力增强了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现在的重点要转移到“促中间”上来,争取把更多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保险范围。同时,逐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省政府决定从今年起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总的原则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具体做法需因地制宜。比如,对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在12个月以上的统筹地区,起步比例可按3%—5%,今后逐年提高,有条件的地方可一步做实到8%;支付能力在12个月以下的统筹地区,由当地确定做实个人账户的比例。做实个人账户,目的是防止未来支付风险,而难点在支付能力弱的地区。因为这些地区扩面余地有限,财力也相对薄弱。但是,对这件事必须高度重视,我们不能等养老保险基金完全出现赤字后,才想到财政注资,而应未雨绸缪。各地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宁可多压缩一些无关紧要的开支,也要在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方面尽力下功夫。

关于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工作,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已经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推进,但还有不少群众游离在这两大医疗保障体制之外。如何解决他们“病有所医”的问题,不能成为各级政府的盲区。为此,省政府决定在总结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建立面向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总体上,这项工作要兼顾各方承受能力,立足保障基本,重点解决城镇居民大病医疗问题。在待遇水平上要根据当地实际,可以低标准起步。资金筹措要坚持多渠道,以家庭、个人缴费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方式筹集。总之,要通过深化改革,把所有城镇居民分层次纳入医疗保障的覆盖范围。

(三)关于社会救助工作。

一是进一步规范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仅要规范低保标准、低保范围,而且要切实加强动态管理,避免一旦“入保”,不论经济条件是否改善,都将终身拿低保金的局面。要严格审核把关,特别是对那些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介绍就业者,无故不参加社区公益劳动者,原则上不纳入低保范围。二是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去年开始,我省已在所有县(市、区)全面推进农村大病统筹合作医疗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要合理把握医疗费报销的标准,在确保制度稳定运作的前提下,设法扩大参保农民的受益面,调动广大农民的参保积极性。要加快完善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并搞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体系的相互衔接。三是继续扎实推进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工作。现在,全省所有县(市、区)的集中供养率都达到了80%以上,下一步要把重点转到长效机制建设上。四是继续开展教育、医疗、住房等其他专项救助工作。重点是继续抓好农村教育“四项工程”、农民健康工程,以及廉租房建设等工作。特别是今年因“桑美”台风部分地区受灾严重,倒房很多,我们一定要做好相关救扶工作。

(四)关于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是伴随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解决农民工问题,一要公平对待、一视同仁。要消除歧视性政策规定和体制性障碍,使他们和城镇职工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二要统筹规划、合理引导。全国目前有1.2亿农民工,还有1.5亿农村富裕劳动力,这么大规模的人口转移,不能一窝蜂向大城市转移,必须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既要组织引导他们进城务工,又要大力提升县域经济,实现就地就近就业转移,确保合理、有序流动。三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帮助解决好当前农民工的突出问题,又要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循序渐进进行探索。

结合我省实际,解决好农民工问题,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进一步健全农民工权益维护机制,依法规范农民工劳动管理,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制度,合理确定和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认真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和工资偏低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各项合法权益。二是进一步加强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切实做好农民转移就业的各项服务工作,逐步形成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促进农民技能就业、稳定就业,融入城市社会。今年,省有关部门正在组织全省技能竞赛,对优胜者要大力表彰,而且在技术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在全社会形成重技能、学技能的良好氛围。三是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工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要做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工作,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争取三年内基本做到全覆盖,尽快将农民工纳入医疗保险范围,探索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要针对农民工特点,认真做好社会治安、农民工子女教育、居住条件改善、计划生育、卫生防疫等工作,使他们无后顾之忧,进一步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消除制度障碍。

四、切实履行政府职能,努力推动我省大社保体系再上新台阶

大社保体系建设,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是各级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应尽之责。我们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把各项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各项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完善目标任务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对于具体的政策问题,各地必须切实做到严肃纪律、令行禁止,防止因局部政策不合理导致全局不平衡、不稳定。各有关部门要围绕大局,相互配合,形成合力,营造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作用,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到大社保体系建设中去,群策群力把这项工作抓好。

(二)强化公共财政导向,多渠道加大投入。我们建立公共财政的目的,就是更好地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投入,是当前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迫切要求,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公共财政的重要内容。这几年来,全省各级财政按照公共财政建设的要求,都增加了社会保障支出,但比例还比较小。各级财政都要下决心大力调整支出结构,切实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且每年增幅不低于当地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比例。同时,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积极引导广大企业履行法定社会保险义务,积极鼓励广大群众参加各类社会保险,还要积极发挥社会慈善这一“第三财政”的作用,形成多方投入的良性机制。

就业保障范文篇4

一、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截至12月20日,全区新增就业14285人、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4877人、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945人、当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92万元、转移农村劳动力1413人、新增非正规就业组织304个、农民工培训3887人、建立创业培训基地42个,实训人数432人,分别完成市下达我区全年目标任务的114%、139%、105%、115%、282%、132%、117%、105%、108%;劳动合同签订率98%以上,其中农民工劳动合同签定率为94%以上。

二、主要措施

(一)坚持目标管理,城乡统筹就业成效显著。今年来,我们根据市政府和市劳动保障局的文件精神,及时下发全年劳动保障工作要点,制订了目标任务和考核办法,并对任务层层进行分解。区就业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坚持每月组织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建立了重点目标任务完成进度月通报、季讲评制度,推进了城乡统筹就业。全区各街道、镇始终把就业再就业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不断强化措施,跟进服务,通过实施“四项就业帮扶”活动,多渠道促进就业,主要有:一是广泛信息,引导就业。区劳动保障局向社会承诺,凡本区下岗失业人员只要不挑不拣,保证在一周内帮助其找到就业岗位;对就业困难人员,出现一个,安置一个。区就业保障服务中心在办事大厅利用电子屏现场用工信息,通过《》报岗位信息8期,各街道、社区也分别利用政策宣传栏公布用工信息,多层次的信息,为劳动者自主择业提供了足够的选择余地。二是挖掘社区岗位,就近就业。各街道、镇依托劳务公司,利用辖区资源,建立岗位储备,多渠道促进就业,积极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包公街道召开辖区用人单位座谈会,建立下岗失业人员“两库一桥”的网上社区就业工作思路;望湖街道通过与新建的望湖城小区沟通,向小区物业推荐了56人从事小区保绿、保洁和物业管理工作。三是开展用工对接,推荐就业。举办了“新区第四、五届被征地农民大型招聘会”,1100余名被征地农民成功转移就业;芜湖路街道对辖区大、中专毕业生多次开展用工对接,安置了216名大、中专毕业生到供电公司等国有大型企业就业;常青、包公、骆岗等街道和淝河镇也相继举办社区用工招聘会,把就业岗位送到广大求职者家门口。四是针对需求办培训,稳定就业。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结合市场需求,对于有就业意向的下岗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富余劳动力、返乡农民工,举办多批量、多层次、多种类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了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为了使农村劳动力输得出、稳得住,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联合镇街相继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之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其中,淝河镇与辖区企业绿色港湾联合开展订单培训,通过园林绿化技能培训合格后,有40余名被征地农民被企业录用上岗。

(二)扶持自主创业,创城活动推进迅速。全市创建创业型城市动员大会召开后,我区成立了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创业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订了实施方案,分解了目标任务,明确工作责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发文成立创业服务中心,各街镇建立创业服务所,各居村建立创业服务站,并在各级服务窗口增设“创业服务窗口”,全区目前已基本形成区、街、居三级创业服务网络。各成员单位通过部门联动,通过实施降低创业门槛、举办创业培训、提供小额担保资金扶持、规划创业摊点、创业园(创业街)孵化等创业扶持措施,大力开展“创业型城区”创建活动,全区建立创业实训基地42个,实训人数432人,创业培训136人,新增非正规就业组织304户,孵化成功企业101个,年纳税1149万元,累计为创业街减免费用27.35万元,为入驻创业园的非正规组织减免费用228.18万元,为入驻农民工创业园的企业减免费用22.6万元;新增个体工商户3503户,新成立的各类私营企业1436户,创业带动就业人数约26305人,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明显。为积极应对经济形势,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我们在全区范围类进行调查选址,在征求省市有关部门意见后,区返乡农民工创业园确定在淝河镇席井工业园,采取园中园的方式建设,目前,一期工程建筑面积5000㎡已完工,6家返乡农民工企业已入园创业。

(三)落实优惠政策,民生工程惠及更多群众。今年来,全区新增养老参保失业人员3630人,累计失业人员养老保险续保21592人次;自由职业者续保3879人次;办理社保转移2019人;申报前三季度公益性岗位、灵活就业社保补贴人数2480人,发放补贴资金125.4552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共有参保单位119家(其中:全额拨款70家,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49家),参保人数4923人,共征收养老保险基金4457万元,社保统筹基金支付5544万元。区农保办稳步做好农保工作,全区新增保费83.82万元,累计保费1459.99万元;同时,积极做好农保转城保的衔接工作,目前已转保402人,转出基金50.86万元。企业离退休人员纳入社区后,我们对企退人员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建立了个人信息档案,随时掌握离退休人员的家庭生活情况,并实行动态管理,移交社区的企退人员已有22277人。为丰富企退人员晚年生活,全区各街镇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386次,党员开展活动319次,全区共走访慰问企退人员30685人次,发放慰问金91.25万元,举办了第五届全区企退人员文艺汇演。在民生工程方面,全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任务数13万人,现已完成14.5812万人。为加快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审核速度,做到应保尽保,我们对被征地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进行联合会审,全区通过审核符合保障的有54212人,已有13231余人开始享受生活保障,发放保障金6254.72万元;被征地农民中1913人享受社保补贴238.99万元。城镇未参保企业退休人员共计23人,基本生活保障金5.328万元全部足额按时发放到位;为205名未参保小集体企业及“248”家属工补办了养老保险。全区“零就业家庭”正在享受政策的299人,享受各种补贴资金141.7万元全部发放到位。

(四)维权维稳,劳动关系趋于和谐。一是健全巩固网格化管理,服务重心下移。为适应《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的新形势,我区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劳动合同网格化管理、网络化服务的新模式,掌握网格内用人单位情况,建立用工单位名册,建立规范企业用工建议书制度,对复杂案件和群体案件实行挂牌督办。目前,各街道、镇正相继成立了劳动监察中队、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把劳动纠纷的调解和查处落实在社区,为劳动者提供便捷的服务。二是应对金融危机,帮扶企业渡难关。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邀请相关专家对我区企业经理和人事部主管围绕“应对金融危机,规避企业风险”举办了两期政策业务培训,同时,组织劳动监察大队和中队,分成九个工作小组开展“三进三送”活动,即进社区、进企业、进工地,送法律、送政策、送服务,指导用人单位依法订立和完善劳动合同。对全区用人较多的机关事业单位,帮助其理顺劳动关系,确保社会稳定。三是加大执法力度,维护社会稳定。首先在全区开展了企业劳动合同签订专项检查。督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12000份。其次是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区劳动联合人事、公安、工商等部门开展了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突击检查活动,检查各类职业介绍机构和用人单位80户次、依法取缔非法职业介绍机构6家。再者是部门联动打击非法用工。区劳动会同公安、监察、民政、国土资源、卫生、工商、安监、工会部门开展整治非法用工打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检查用人单位33户,涉及劳动者人数2648人,补签劳动合同2580份,清退童工6名,有效地打击了非法用工和违法犯罪行为。在日常工作中,全区受理工伤申请71起,认定68起;劳动年审企业206家,涉及劳动者6180人,主动巡查265户企业,受理查处各类举报投诉案752起,补发工资6250万元。四是推行便民仲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区仲裁委在劳动仲裁工作中倡导人性化办案,设立“节假日仲裁庭和夜间庭”,解决当事人因上班无法参加仲裁庭审的问题,切实做到人性化办案;对特困户、零就业家庭和农民工等特殊困难群体开通仲裁“绿色通道”,做到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结案的“三优先”。对下达裁决的案件,从主体确定、文字组成、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等方面严格审查,实现了“定纷止争,案结事了,息事宁人”。今年来劳动仲裁受理案件320起,结案313起,结案率97.8%;采取调解的方式解决劳动争议案件540件。

(五)完善服务平台,窗口服务提质提速。为不断健全窗口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我们进一步实行工作重心前移,坚持做到能在窗口办理的业务工作,坚决放到窗口办理,目前,区服务中心20个办事窗口中,就业保障占了10个。今年来,全区就业保障平台共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2912份,认定就业困难人员104人;服务中心窗口就业登记人数6543人;免费职业介绍1356人;为下岗失业人员完善档案3000余份;接待失业人员咨询、查询、复印个人档案材料3100人次;办理调档手续986人;办理再就业登记手续1582人。接待前来咨询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及用工信息的企业百余家。为更好地体现便民、利民的服务宗旨,我们开通了劳动保障网站专版留言,通过网络化服务,提高咨询、举报等问题的办结进度,今年来通过网站平台一次性答复政策咨询124人次。

(六)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队伍建设逐步加强。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抓特色。通过加强组织领导,丰富学习形式,深化学习内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武装得到强化;通过开展调查研究,精心组织讨论,初步找准了影响劳动保障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通过联系工作实际,开展了“六项行动”(创业扶持、规范市场、劳动合同签订、农民工工资清欠、优质服务窗口创建、提高劳动仲裁办案质量),办好“六件实事”(1、举办6场就业招聘会;2、实施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农户”就业帮扶;3、举办第五届企退人员文化艺术节;4、建设1个农民工创业园;5、及时解决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漏报、补报问题;6、举办一次大型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咨询活动。),做到了边学边改;召开了民主生活会,形成了分析检查报告,切实落实了各项问题的整改,圆满完成学习实践任务。二是提高效能抓执行。把机关工作人员本职工作和营销结合起来进行布置和考核,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完善各项服务流程,督促重点工作销号制度、考勤制度的执行,不断推进服务效能。三是信访回复抓时效,实行了信访工作专人接待和登记,对所有信访件制作跟踪服务卡,规范了信访件的送达和回执,限时答复信访件,确保给信访者一个满意的答复。四是提升水平抓培训。为全面提升劳动保障专管员、协理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推进劳动保障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新区建设。我们分批对各街、镇社保所所长、专管员,各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以及部分村的相关工作人员举办了政策业务培训,组织工作人员参加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考试。五是党建工作抓特色。配合区委组织部,创建党建示范点,建立党总支公示栏,制作落实科学发展观图片展;配合区纪委、机关工委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活动,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设立了廉政文化书柜,举办了系列廉政文化进机关活动。

(七)服务大建设,新区就业保障工作积极跟进。为了切实解决新区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保障问题,真正做到老有所养,壮有所为,我们从就业、培训、维权和保障四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为新区筑起一道和谐“劳动保障”网。一是多举措推进就业。充分发挥新建的市场功能,推介一批劳动力上岗,通过在新区和义城镇举办两场被征地农民大型专场招聘会,共有355家单位提供了一万余个岗位入场招聘,前来应聘的被征地农民达23000余名,其中达成就业意向就有近3000人;同时积极与用工单位联系,促使企业在劳动用工上采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被征地农民”的政策,分别为进驻企业玖玖隆集团、百大合家福、世纪金源物业等单位推荐实现就业320人;利用新区建设,新增社区保绿、物管、保洁人员600余名;有900余名被征地农民通过民工之家、市场门面经营、运输等个体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安置使新区处于就业年龄段的被征地农民80%以上的人实现稳定就业或灵活就业。二是加强培训提高就业能力。针对被征地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技能匮乏的现状,我们始终坚持以新区需求为导向,以定向、订单、岗前等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被征地农民劳动技能培训,为其转移就业、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等创造有利条件。今年来,为新区被征地农民开办了电工、物业管理、家政等实用技能培训班,768名失地农民参加了培训,600余人成功转移就业。三是维权办进驻新区保稳定。区劳动部门抽调专门人员组建维权联合办公室进驻功能区,共处理农民工工资投诉案件66起,为1920名农民工追讨工资1184.68万元,其中47起10人以上群体性事件,均到及时妥善处理。四是被征地农民保障服务到位。通过摸底统计上报审核,烟墩镇已有13022名被征地农民参加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2714名到龄人员已享受了养老保障;义城镇有4546名被征地农民参加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493名到龄人员已享受养老待遇。

三、存在问题

通过对形势分析,我们认为全区就业保障工作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高校毕业生和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统筹城乡就业措施还不完善,就业总体规模与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形势还有差距,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二是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措施比较欠缺,创业组织领导、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工作考核五大体系建设还不健全,全民创业的氛围还不浓厚,全社会共同参与和积极支持的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增强。三是随着《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发》的颁布和实施,劳动者维权意识增强,劳动争议案件逐年增加,而区劳动争议仲裁委设在我局,没有编制和人员,只能从区劳动监察大队借用一人兼职办公,严重影响了案件的依法按期办结。四是区就业保障服务中心经费保障不足,设立时定编为15人,属于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每人每年财政定补8000元,经费严重不足,去年,依靠档案托管费100余万元弥补,但今年市物价局下文将档案托管费由5元∕份.月降到2元∕份.月,工作经费无法保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有效开展。五是新区和部分镇村的平台建设,以及区百帮创业服务大厅建设与上级要求相差较大,无法保证“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制度、工作”六到位的基本要求。影响和制约着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明年工作安排

当前,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明年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我们将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落实区委二届九次全会精神为抓手,深入贯彻“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这一思路,创新思路,真抓实干,圆满完成市区两级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在全市劳动保障系统争创一流。2010年,全区就业保障重点目标任务为:新增就业14000人,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4000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000人,小额担保贷款800万元,新增非正规就业组织230个,百帮新增吸纳人数1800个,创业园、街吸纳人数650个,孵化成功企业100户,年纳税1100万元,创业培训200人,建立实训基地50个,实训人数400人,带动就业2000人,农民工培训3300人,转移农业劳动力600人,企业职工合同签订率98%以上,企退人员社区管理服务率93%,被征地农民参保率90%以上,城镇居民参加医保13万人。要全面完成上述目标任务,我们必须立足早抓、早部署,做到:

一是落实优惠政策,稳就业。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企业规范用工制度、落实优惠政策、稳定就业岗位,及时为企业提供各项就业保障服务;加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实行村级劳动保障信息员实名制管理,建立劳动力台账,开展用工信息调查;充分发挥新一轮积极就业政策作用,广泛开展系列就业援助活动,帮扶困难群体就业;着力抓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完善用工信息网络,深入开展创建优质服务窗口活动,提升就业服务能力;拓展劳务公司职能,促进各类群体就业,对充分就业社区的实行动态管理,继续创建充分就业城区。

二是强化技能培训,促就业。加快整合我区职业培训资源,引导培训机构联合企业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和储备培训,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为我区企业发展输送急需的人才;创新培训机制,把政策补贴和扶持资金与培训效果挂钩,坚持农民工培训进社区、企业、村庄、工地,提高企业职工转岗转业、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和城镇失业人员培训后的就业率,把我区出台的新一轮就业政策,充分落实到劳动者身上,体现在企业的发展上,实现稳就业、促发展的目的。

三是完善工作机制,扶创业。健全全区创建创业型城市目标考核体系,建立创建创业型城市联席会议制度,协调成员单位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问题,完善配套服务,降低创业门槛,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筹建区百帮创业服务大厅,统筹指导街镇、社区创业服务平台,结合城中村改造,加快创业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摊群点界定进程,为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返乡农民工等从事小型创业的人员提供规范化创业经营场所;充分利用业已运行的百帮创业园、农民工创业园、创业街等载体,落实扶持政策,加大孵化力度,扩大孵化成功企业规模;加强对创建创业型城市目标任务完成进度的督查,确保在全市率先完成创建工作目标任务。

四是健全社会保障,惠民生。首先是精心组织实施好劳动保障领域的民生工程,扩大政策宣传,落实保障待遇。一是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做到大建设项目到哪,保障服务跟进到那,待遇兑现到那;其次是全民医保要力争做到全覆盖,让全区群众都能享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杜绝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出现;三是未参保集体企业职工要加强摸排和统计,发现一个保障一个;四是农民工及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全区培训工作体系,落实区委区政府统筹城乡就业政策,兑现新一轮就业优惠政策,提高他们择业能力,让他们成功转移就业。其次稳妥做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结算、征缴和拨付工作,配合区政府做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数据测算、增资审核和养老金发放工作。三是继续推进农保转城保工作,及时完成基金划转对接,健全基础台账,协调好各项保障之间的衔接。四是规范流程,为自由择业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各项就业保障服务。五努力提升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丰富退管服务内容,打造企退人员管理服务工作“品牌”。

五是稳定劳动关系,建和谐。加强对企业用工的指导和服务,全面推进“签约参保”行动,大力开展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春暖行动”,加快各类企业建立集体合同制度和三方调解工作机制,落实用工登记备案制度,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开展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与工业园区活动,促进三个转变,即劳动监察由维护劳动者权利向维护劳动者权益和促进企业发展并重,坚持查处与预防相结合,更加注重预防,坚持出发与教育相结合,更加注重教育;认真落实《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大力加强劳动争议调解网络建设,加强仲裁员培训,继续加强仲裁办案规范化建设,强化对仲裁员办案行为的监督和约束,推进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进程;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发挥基层调解组织作用,在每个网格内建立用工单位名册,分类管理,对复杂案件和群体案件继续推行挂牌督办;对来信来访投诉建立跟踪服务卡制度,确定专人,限期办结,给投诉人一个满意答复。

就业保障范文篇5

一、积极开展创业扶持工作

全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围绕创业富民,根据“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搞好服务,注重效果”的工作理念,着重在政策引导和提升服务方面,积极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鼓励创业、引导创业、扶持创业、促进创业,为我市的创业富民营造了良好氛围,创业促就业工作的政策扶持体系和服务管理体系已初步建成,自主创业的理念已为越来越多的*市民所接纳,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走上了创业求富之路。预计*年,全市建立了60个创业基地,向社会征集推介100个创业项目,建立了1个创业网络;全市创业培训7157人,完成年度指标4000人的180%,其中创业意识培训2863人,创业能力培训4294人(SYB培训3564人);创业培训合格已有7*1人,其中成功创办企业的1288人,自谋职业1503人,新创造就业岗位7943个,较好发挥了创业致富、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

1.制定实施了鼓励劳动者创业的政策。建立起城乡创业推动政策机制,出台了《*市区创业引导性资金使用管理试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完善小额担保贷款运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及一系列的贯彻实施意见,市本级建立了创业引导性资金。各市、区也都建立了相应的创业引导性资金,相继出台了创业基地认定、创业引导性资金管理、创业实体补贴等规范创业富民工作的政策措施;适当放宽了创业贷款对象,将贷款额度提高到最高为10万元,创业促就业工作的政策扶持体系已初步建成。并对制定《关于鼓励市民创业促进就业的意见》进行了调研和准备。

2.开展了创业推进活动。建立起城乡创业推进协调机制,市政府于4月份召开了全市创业促就业现场推进会,以建立创业资金、开发创业载体、加大创业培训、推介创业项目、宣传创业典型为关键举措,积极推进创业,实现富民强市。同时首次举办了创业项目推介活动,现场推介的93个创业项目,达成有意向人员的项目数有78个,项目意向率达84%。这次推进会后,各地区创业促就业工作全面展开,积极引入社会中介力量,定期举办创业项目推介活动,加大各街道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力度。沧浪区“第一起点”网上创业培训学院成为其中的一个亮点。

3.建立完善了创业服务体系。通过积极开展制定实施创业政策、调整小额担保贷款、建立创业孵化基地、组织进行创业培训和创业项目推介及专家评估等活动,以及个性化和互助式服务,已初步形成了融政策扶持、资金资助、创业培训、开业指导、项目推介、专家评析、融资服务、创业孵化、跟踪服务于一体的创业服务体系。

二、积极促进了城乡居民充分就业

全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围绕就业利民,积极推进实施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大政策促进就业的力度,全面长效开展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和“充分就业村”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城乡居民充分就业。全市实现新增就业岗位32万个,其中面向本地劳动力15万个,分别完成年度指标30万个、14万个的1*.7%、1*.14%;失业人员就业11.6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3万人,分别完成年度指标8万人、2.6万人的145%、242.3%;全市开发公益性岗位9000个,完成年度指标8000个的112.5%;援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25万人,完成年度指标1万人的225%;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为4.85万人,登记失业率为3.0%左右,低于控制目标4%;促进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8万人,完成年度指标7万人的111.4%;吸纳对口挂钩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2.5~3万人,完成年度指标2万人的125%~150%。

1.政策促进就业的作用进一步显现。继续全面贯彻国务院、省政府和市政府已出台的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措施,把灵活就业人员、用人单位社保补贴及公益性岗位两项补贴落到实处;制定了《*市区增设公益性岗位和完善公益性岗位管理的工作意见》,将公益性岗位由社区向社会延伸,增加了11个大类的公益性的服务岗位、管理岗位和事业岗位,为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至年末,我市社会公益性岗位吸纳大龄失业人员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近14万人,成为再就业工作的一大亮点。根据社保缴费基数的调整,及时调整了社保补贴享受标准,公益性岗位社保补贴和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分别上调至402元•人/月和210元•人/月。至年末,全市累计发放《再就业优惠证》16.78万份,其中大龄下岗失业人员11.68万份,约占总数的69.6%;全年全市筹集再就业资金2.45亿元,全市实施社会保险补贴金额达1.31亿元,其中对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的企业实体、各类企业给予社保补贴金额达792.4万元;全年全市公益性岗位补贴金额达2488万元,公益性岗位社会保险补贴金额达3182.9万元,其中市本级1-12月共发放社保补贴10377万元,岗位补贴2488万元。

2.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工作全面推进。根据《*市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加强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建设,改善了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环境;统筹城乡劳动力资源,实施了大规模、地毯式的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工程,推进了城乡劳动力资源信息并库;积极探索社会登记失业率的统计工作,常熟、昆山、太仓、高新区四个试点地区实施社会登记失业率已进入试运行;大力开展创建农村劳动力充分转移乡镇活动,以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此同时,积极开展了失地农民充分就业工作,建立被征地农民就业动态管理制度;对凡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劳动力,均纳入再就业援助的范围,对持有《就业登记证》的被征地农民享受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的就业扶持政策。加大了对统筹城乡就业的资金投入,*年,仅市本级财政就增加了年度1000多万元,用于统筹城乡就业工作试点。

3.“充分就业社区、行政村”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在全市全面长效开展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并逐步向“充分就业村”延伸,分别出台了《关于促进零就业家庭就业和进一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的意见》和《关于做好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的通知》,重点开展了对改制企业大龄失业职工、社会就业弱势群体和零就业家庭的再就业援助,对零就业家庭真正做到“出现一户,帮扶一户、解决一户、稳定一户”,实现动态清零。至年末,通过各类服务型和商贸企业、社会公益性岗位、再就业援助基地等多种渠道,全市共帮助13万多人次的困难对象实现了再就业;实现全市建成充分就业达标的社区已有380个,市区充分就业社区达标率80%、城关镇充分就业社区达标率60%的目标。

4.劳动力市场建设和社区(村)平台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根据劳动力市场“新三化”建设要求,出台了《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功能实施方案》,继续开展了劳动力市场创星级达标活动,全市公共职业介绍机构90%以上达到省三星级标准,2家达到四星级标准,市本级“就业服务大厅”于6月1日起正式运行,成为我市就业再就业工作的综合性服务基地;同时,加强了公共就业服务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在促进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认真开展好“再就业援助”行动、“春风行动”、就业服务周等大型、专项招聘活动,积极做好网上“公共职介超市”、职业指导工作室和技能岗位对接等体现公共职介品牌的工作。全年市本级开设各类招聘专场88场;办理单位招聘登记4827家,提供各类招聘岗位45345个;网上“公共职介超市”共推荐7190人次,介绍成功1711人(占23.80%),跟踪反馈率88%。充分发挥民营职业介绍机构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全市民营职业介绍机构已达729家,全年中介(含劳务派遣)20余万人,其中本地城镇失业人员3.16万人。与此同时,继续按“六到位”要求健全和完善社区平台基础建设,为失业人员提供失业登记、就业登记证申领、再就业优惠证申领、失业金申领、职业培训指导、求职咨询、政策咨询和组织用工招聘活动“零距离”服务;在全面实现“镇镇通”的基础上,“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至年末已达90%以上。

5.劳务合作交流和农民工管理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我市积极开辟更多的劳务基地,重点加强与宿迁市的对口挂钩协作关系,满足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建立了劳动力输入地与输出地信息数据库,完善登记和分类查询工作;认真落实对跨省农民工实行就业补助的政策。与此同时,我市加强了以拓展服务面为主体的入境就业管理服务工作,年末境外来苏就业人员达到2.7万人,完成了省厅要求的年度纳入管理的境外人员就业数比上年增长的工作目标。

三、创新完善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需,也是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年,全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围绕保障惠民,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全力推进,全民保障”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完善了我市统筹城乡全面覆盖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了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提升基金支撑能力,提高了各类人员社会保障水平,努力使保障制度惠及最广大城乡居民。到年末,全市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个险种的覆盖面均达到96%以上,参保人数均突破或达到200万,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均达99%以上。其中:全市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人数达232万,净增26万人,增长12.6%;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00万,净增32万人,增长11.9%;全市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01万,净增21万人,增长11.7%;全市城镇职工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27万,净增24万人,增长11.8%;全市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10万,净增24万人,增长12.9%;全市农村劳动力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82万,覆盖率达到95%;全市农村老年居民按月享受社会养老待遇或农村社会养老补贴的人数达到83万人。全市有95万名被征地农民纳入基本生活保障。

1.养老保险制度得到全面巩固与完善。一是覆盖全民的养老保障体系基本建立。随着城镇非就业老年居民每月150元养老补贴制度的全面实施,填补了*市养老保障制度上的最后一块空白,标志着我市真正构筑起了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的调整和补发工作,市区月人均养老金增加139.5元,平均养老金达到了1197元。三是突出关注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逐步研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出台了《市区环卫职工参加社会保险的实施办法》,为共计2740名在职或退休职工,尤其是大批环卫临时工解决了后顾之忧;研究落实了市区“协保”人员资金帐户出现空帐后的资金解决渠道和具体处理意见;根据国家及省市的统一部署,会同民政部门研究了部分军队退役人员劳动保障政策的落实和维稳工作。四是积极推进企业年金市场化运作工作。五是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政策,积极做好企业职工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的前期准备工作。

2.医疗保险制度创新继续领先于全国。一是在全国率先以地方规章立法的形式出台了《*市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办法》,从制度层面上统筹解决了医疗保险覆盖城乡居民的问题,特别是将没有能力参加职工医疗保险的失业人员纳入居民医保,将大学生纳入学生医保,将新农合转入居民医保,将医疗救助整合到劳动保障部门,真正实现了医疗保险对参保人员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全覆盖。二是调整完善医保政策,稳步提高各类人群的整体医疗保障水平。通过增加个人账户金额、提高医疗费用结付比例、扩大医疗保险基金结付范围等措施,使市区参保人员医疗费自负率下降至24.37%;同时,降低了市区居民医保住院起付标准,并在享受住院大病医保待遇的同时,建立了门诊医疗费用补助制度,参保居民在自己选定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生的符合医疗保险结付范围的门诊医疗费用,在600元以内可享受50%的补助。三是加强医保定点单位的监管力度,严格把好定点单位资格认定关,进一步提升定点单位的管理服务水平,严格查处医保定点单位的违规行为。四是举行了“企业退休人员免费健康体检启动仪式”,全市组织8万名纳入社会化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参加了免费健康体检。

3.失业保险制度通过调整进一步完善。一是进一步提高失业人员的生活水平。年内两次上调失业保险金的最低享受标准,从最低300元调到最低400元。二是出台了《*市市区适当延长大龄失业人员享受失业保险金期限的实施办法》。规定市区户籍失业保险金在领人员,同时具备男满58周岁、女满48周岁;按规定参加失业保险,累计缴纳失业保险费满10年;有求职愿望、非本人原因无法实现就业这3项条件,自失业金领取期满当月起,可申请延长享受期限,延长享受失业保险金期限最长不超过24个月。三是充分发挥失业保险金“保生活、促就业、求稳定”的作用。全年从节余基金中提取1.6亿元,用于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对市区特困失业职工1741人实施了生活补助近172.7万元。四是积极申请争取到适当扩大失业保险基金范围的试点。五是制订了外来人员的失业保险金享受期可接续的操作办法。

4.工伤保险制度向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延伸。一是全力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市农民工社会保险扩面工作的通知》。二是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和工伤预防工作。与有关部门联合进行了多次全市范围内的安全生产、职业危害等工作的督查工作,认真排查安全隐患,落实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治理措施,强化劳动保护,切实保障职工的职业健康权益。三是出台了《*市工伤认定员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提高工伤认定效率和质量。四是出台了《工伤职工配置或更换辅助器具管理办法》,保障了伤残职工工伤保险待遇。

5.生育保险实施了社会化管理。组织实施了《*市职工生育保险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生育保险参保对象、基金支付范围、就医管理程序、女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的条件和标准。在全省率先对参保职工实施了社会化管理,除生育津贴由单位发放外,新增的营养补贴和围产保健补贴由社保部门直接发放,生育医疗费用在医院直接划卡结付,确保了职工生育保险待遇的落实。

就业保障范文篇6

(一)社保覆盖面不够大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在各地区之间没有完全做到统一,这样的现状,使得经济发展相对较弱的地区,社保覆盖不够,支出水平也较低。劳动者会因此向那些保障健全的地区流动,从而使得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贫乏,而劳动力缺乏又会使这个地区消费不足,企业发展跟不上,导致就业岗位的减少,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二)缺乏灵活性

我国各省份地区之间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一致,城市与农村也不一致,这就导致了社会保障制度不统一,在劳动者流动时,保障跟不上,阻碍了各区域之间的灵活就业。这样,就会造成一部分劳动者意识不到社保的重要性,放弃自己的利益,从而影响保障制度的推行。

(三)失业保险的功能没有全面体现

虽然在就业中的劳动者生活得到了保障,但是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在对失业者的就业促进方面,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除了能够在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上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但这部分人群失业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缺乏职业技能,缺少就业信息,这才是导致他们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失业保险制度要从这些方面入手,增强失业人员的岗位竞争力,才能最终促进就业。

二、制定政策,发挥社会保障对就业的积极影响

(一)深化制度改革,扩大保障范围

要做到这一点,首要打破区域壁垒,统筹城乡规划,让社会保障制度在我国实现全面覆盖。社保工作的开展也离不开制度的建设和法制的推行,要让社保工作更规范和更制度化。社会保障工作者还要注意做好一些社会底层人员的保障工作,把社会保障落到实处。

(二)提高保障水平

一是增加财政占比,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社会保障的发展却明显要落后得多,造成这种情况一是政策支持不够,意识不到社会保障对就业以及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二是我国目前财政能力有限,负担不起这么全面的保障。但无论哪一种原因,适当的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GDP中的占比,都能对处理好社会保障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平衡,起到积极作用,从而维护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完善保险制度,发挥保险功能

我们的失业保险要充分发挥在引导就业方面的优势,扩大就业需求,保险金的支付体系也要得到优化设置,不能闭门造车,国外已经有了这方面的大量的经验,我们要引入其中一些比较成功和成熟的方案来吸取经验。失业保险对再就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的支出要在保险金当中占据一定比例,通过一些积极有效的有段,帮助下岗人员丰富就业技能、重塑信心,让他们能够顺利回到岗位上去,为社会创造价值。

(四)完善社保管理体系

社会保障工作因为涉及到的人数众多,所以业务量也比较大,但是从业人员和业务窗口却相对较少,服务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就要从软件硬件两方面提高社保管理水平,一方面,增强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要有统一的服务中心,让劳动者在办理社保相关手续的时候,能够得到快速的反应。

(五)社保费率要有弹性

经济运行具有周期性,市场环境也在不断变化,社保费率在制定时,就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规律,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来做出正确的应对。因为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是相互影响的,所以利用这一点,在市场需求增多,给予不足的时候,提高社会保障金费率;反之,如果需求减弱,而供给过多,就减少费率,这样的弹性费率,就充分起到了调节作用。

(六)退休制度人性化

我国正在逐步成为一个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险也要适应这种变化,做出一些改变,否则其会对我国的财政造成不良影响。科学的调控退休人员的退休年限,对不同岗位的人员,采取灵活的方式制定措施,例如对一些学术人员,适当延长工作年限,这样就可以在劳动力供需关系之间起到协调作用,而劳动市场的供需平衡,就能令供给问题得到缓和,就业岗位增加,让专业人才发挥应有作用,年轻人也能得到良好的择业机会。

三、小结

就业保障范文篇7

一、积极做好就业工作

(一)努力完成就业工作目标。健全落实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度,加大工作力度,发挥工作合力,确保完成城镇新增就业86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350人(其中“4050”人员就业800人);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8000人;开展各类培训5770人;发放小额贷款12000万元。积极采取措施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努力保持就业局势稳定。

(二)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贯彻实施《省就业促进条例》,进一步完善发展服务业、劳动密集企业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抓好《就业失业登记证》发了发放和管理,推动稳定和扩大就业政策措施的落实,鼓励企业稳定现有就业岗位,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会同财政部门确定就业资金分配方案,及时预拨资金。加强就业资金的使用管理,确保公益性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资金落实到位。完善就业资金监督管理办法,建立资金绩效考评机制,确保资金安全运行。

(三)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实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启航工程”,完善以实名制为基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制度。联合有关部门、团体定期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工业园区用工对接”、“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活动,建立健全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制度,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促进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努力实现就业家庭的动态清零。

(四)统筹做好各类群体就业工作。积极拓展就地就近和跨地区转移就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步扩大。重点做好工业园区用工对接工作,依托工业园区和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建立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需求信息互动机制。

(五)深入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用足用好降低创业成本,扶持全民创业的各项补贴政策和扶持措施,鼓励创业者进入国家和地方优先和重点发展的科技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行业。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扩大创业领域。加强创业培训,面向城乡所有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各类人员,免费开展创业培训。充分发挥小额贷款扶持创业促进就业的作用,完善担保机制,拓展担保范围、放宽担保人限制,实现创业促就业的倍增效应。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创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为创业者提供项目信息、政策咨询、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社会化服务。

(六)加强职业培训。完善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和政策。加强职业培训统筹管理,加大职业培训投入,全面落实培训补贴政策。依托技工院校和企业大力开展岗前培训、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以实训基地为载体,加大省内工业园区定向培训、创业培训、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等工作力度,切实增强劳动者的就业技能。

(七)加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通过资源整合进一步加强县、乡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拓展服务功能,完善服务手段,改进服务方式,落实各项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制度,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向基层延伸。推进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功能建设、信息化建设和标准化建设,为各类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提高就业信息服务质量水平。

(八)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建设集岗位开发、职业介绍、职业培训、权益维护、创业指导、劳动人事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形成布局合理、重点突出、辐射力强、资源共享、运行规范、服务高效的公共职业介绍体系,为解决企业招工难和劳动者求职难的两难境况提供平台保障。

二、扎实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向纵深拓展

(九)全力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和待遇支付工作。以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和被征地农民为重点,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在工业园区扩面征缴上有新突破。2012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6.2万人、5.2万人(其中缴费人数2.7万人)、4.2万人、5.44万人和1.82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5万人(其中学生参保3.27万人)。新农保参人数达到56万人,基本达到全覆盖。落实大幅度提高工伤保险待遇的政策,逐步提高医疗、失业、生育保险待遇水平,加强社保基金征缴,实行社保经办机构、劳动监察、法院联动机制,加大企业欠费和挂帐的清理力度,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按规定支付和发放。

(十)进一步做好养老金发放和社会化服务工作。确保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强化社保待遇支付稽核,建立社保异地支付协查和违规案件举报机制,按国家和省市统一部署,做好2012年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调整工作。继续做好未参保城镇小集体企业职工和困难群体等参加养老保险工作和待遇核发,落实企业立功受奖人员提高退休待遇。落实企业年金政策,推进企业年金工作。健全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网络,提升社会化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十一)认真做好新农保、城居保试点和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

以参保续保缴费工作和提高城镇居民参保意识为主要着力点,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两项制度的试点工作。以即将出台的《县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为契机,切实开展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

(十二)认真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工作。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继续落实好国有及国有控股关闭破产和困难企业职工医疗保险政策待遇。积极推进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和城镇居民等群体参加城镇职工医保。强化“两定”管理,落实定点医疗机构分级管理,建立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有效使用和风险防范机制。进一步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继续做好生育保险工作,健全生育保险制度,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切实保障生育女职工的待遇。

(十三)加强失业保险制度建设。继续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将未参保的事业单位和规模较大的私营、民营企业全部纳入参保范围,逐步解决劳务派遣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问题。有效推进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劳务派遣人员参加失业保险。逐步将个体工商户纳入失业保险。开展失业预警和失业预防工作,探索面向各类用人单位的调控机制,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加快试行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用工监测工作,建立失业动态监测工作联动机制。

(十四)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加大对各类工业园区的扩面工作力度,以建筑施工企业、公路、水利、农业等基本建设项目施工队伍的农民工参保工作为重点,加强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工作,同时推进商贸、餐饮、住宿等服务行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探索工伤预防措施,积极探索工伤保险引进商业保险模式,努力提高工伤职工待遇水平。将遗漏的老工伤人员随时纳入统筹管理范围,做好老工伤人员的待遇发放工作。

(十五)不断提升社保经办服务水平和质量。探索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登记制度,大力推进养老、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做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跨地区转移接续工作。探索和推进“统筹分付”经办模式,提升精确管理水平,加强社会保险社会化服务管理,推进社会保险经办标准化建设。

(十六)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制度和预警监测机制,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支付、管理、运营全过程的监督,逐步健全行政监督、专门监督、社会监督、内部控制相结合的监督体系。规范社会保险待遇支付,严防基金流失,加大对骗领社会保险待遇欺诈行为的查处力度,堵塞基金支付漏洞。

三、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十七)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进一步提高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加强对小企业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及其配套规章政策的指导和服务,继续开展“春暖行动”。指导各类企业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依法规范劳动用工管理。全面推行以劳动合同为基础的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加强对企业实行特殊工时制度的管理和服务,推进劳动定额定员标准化工作。

(十八)积极推进集体合同制度。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稳步推进集体合同制度。大力实施“彩虹计划”,扩大集体合同覆盖面,提高集体协商的时效性。探索开展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制度。

(十九)大力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巩固和扩大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工业园区活动,以小企业和非公企业为重点,继续推进乡镇(街道)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努力扩大创建活动的覆盖面。鼓励更多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积极参加创建活动。

(二十)进一步加强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指导有关行业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逐步扩大三方对话范围,增强三方机制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推动三方机制向企业比较密集的乡镇(街道)延伸。建立劳动关系形式的分析研判制度,努力提高三方共同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不断建立和完善劳动关系工作制度。

(二十一)全面推进农民工工作。认真落实国务院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加强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技能培训、工资支付、职业安全、参加社会保险等各项权益保护工作。继续以农民工就业创业、职业培训、劳动管理、工资拖欠、社会保障、职业安全、子女教育、公共服务、权益维护、机制建设等十个方面为重点,开展维护农民工权益行动。

(二十二)加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力度。加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及相关配套法规政策的实施力度。以涉及劳动报酬和集体劳动争议,特别是重大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为重点,提高案件审理质量和效率。加快推进仲裁员建设,努力实现仲裁工作“程序规范化、文书标准化、管理制度化”。加大调解员、仲裁员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仲裁员的政治素养、专业知识和办案技巧,实现仲裁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

(二十三)着力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加大日常监察执法工作力度,畅通劳动者举报投诉渠道。完善行政司法联动机制,重点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劳动用工合同与社会保险、农民工工资支付等专项执法检查,建立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制度。全面加强劳动保障两网化管理工作,突出基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队伍建设,逐步在街道乡镇配备专职或兼职监察执法人员。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能力建设,重点解决监察人员不足、经费保障困难、执法装备和服务设施较差等问题。

四、统筹推进综合性基础性工作

(二十四)加强规划和统计工作。组织实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以及人力资源和就业岗位开发、人才、就业、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等五个专项规划。加强统计服务,提高统计分析质量。做好各类项目的汇总、审核和申报工作,积极争取财政补助支持。

(二十五)着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领域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能力,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两大业务领域在信息技术管理上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将信息网络延伸到乡镇(街道)和社区,形成统一的社会保障服务网络。

(二十六)积极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资源整合,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公共服务条件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改善保障条件。加快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

(二十七)加强新闻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强新闻宣传归口管理,加强重点业务工作和重大活动的主动宣传策划,建立与主流媒体的沟通协调机制,为政策落实和工作推进创造良好舆论氛围。

(二十八)做好政务公开和督查工作。以群众普遍关心、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为重点,推行行政决策公开、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公共服务机构办事公开。加大主动公开力度,认真受理公众依法申请公开事项。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务网站建设。拓展政务信息渠道,加大信息上报下发力度。健全落实民生工程等各项工作情况通报、定期督查、效果评估工作制度,改进完善年度工作考核办法。

(二十九)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调查研究工作,完善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基层调研和专题业务调研工作机制,提高调查研究服务决策的科学性、时效性和针对性。

(三十)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和法制建设。推进规范性文件和法律法规的清理工作,基本建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库。开展行政争议处理质量年活动,畅通行政复议渠道,创新行政争议处理方式。贯彻落实“六五”普法工作规划,继续以《社会保险法》贯彻实施为重点,做好2012年的普法教育工作。

(三十一)切实加强信访维稳工作。积极开展“争创先进信访窗口、争当优秀信访干部”主题实践活动,提高做群众信访工作的能力。加强源头治理,着重治理重信重访,把把信访问题和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加强内部联动和外部协作机制建设,建立预防重大、异常、突出群体上访事件的工作预案,建立信访应急队伍。防止重大群体性事件发生,确保不发生影响社会安定的集体上访和异常信访。

五、着力加强系统自身建设

(三十二)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力度。认真贯彻落实《2011-2015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建立干部培训动态化、常态化机制,实现“上岗即培训”。继续实施干部培训工程,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实现理论教育、党性教育、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的相互补充,脱产培训、自主选学、网络培训与实践提高的有机结合。

就业保障范文篇8

为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28号)精神,现就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被征地农民的数量不断增多。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已经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突出任务。

建立和完善被征地农民的就业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为被征地农民提供稳定的生活来源和可靠的基本生活保障,解决他们的长远生计问题,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对于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我省经济和社会全面、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各级政府要把大力推进被征地农民就业,加快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摆上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

二、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应当遵循的原则

(一)合理确定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对象。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对象原则上为城市(含建制镇)规划区内,经国务院或省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征地后,失去全部或大部分农用地的农业人口。

城市(含建制镇)规划区外,经依法批准的土地征收或征用后,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或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3亩、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范围内自愿调剂后不再占有农用地且当地人民政府无法给予异地移民安置的农业人口,也应列入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对象。

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对象确定的具体标准和划定年限,由各市、县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

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具体对象确定的程序为,由被征地农民个人申请,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讨论,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研究公示后,经劳动保障部门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核,报市、县人民政府确定。

(二)突出工作重点。各地要把促进劳动年龄段内的被征地农民就业,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养老问题和解决贫困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同时也要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医疗、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因土地被征收、征用而降低,确保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有保障。

(三)科学测算,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各地要在充分调查研究,详细占有资料,弄清征收土地和被征地农民的基本情况、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统筹考虑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统筹考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近、中、远期利益的平衡关系,统筹考虑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与其他城镇人员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统筹考虑不同被征地年限、城市规划区内外、不同原因被征地农民的利益保障,经过科学测算,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切实可行的解决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具体措施,明确操作程序和工作步骤,严格工作要求,实行分类指导,稳步有序推进。

三、积极做好被征地农民的户口转换工作

鼓励被征地农民向城镇转移。被征地农民办理农转非户口,市、县(区)公安机关要本着就近、属地办理的原则,及时为其办理手续,办理机关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已经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的人员在就业、社会保障、就学、居住等方面,与当地城镇居民享受同等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

四、采取多种形式,促进被征地农民就业

各级政府应当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被征地农民就业。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从国家征收的建设用地中留出一定比例的土地作为安置用地,吸纳被征地农民就业。用地单位要把适合被征地农民就业的工作岗位,优先安排给被征地农民。鼓励被征地农民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要积极为未就业的被征地农民纳入再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免费的职业培训、就业政策咨询、用工信息、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他们参加引导性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积极向他们提供就业援助和创业指导。

五、认真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

(一)对已转为非农业户口的被征地农民,符合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条件的,要将他们纳入这些保险的保障范围;生活困难,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要将他们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仍保留农业户口的被征地农民,当地已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试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要将他们纳入相应的保障范围;符合农村特困救助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要采取农村特困救助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方式,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

(二)逐步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逐步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被征地时年满16周岁且未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被征地农民可以自愿参加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资金由当地政府、村(组)集体和个人共同出资筹集。政府出资部分从土地出让收入等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中列支,村(组)集体出资部分从土地补偿费、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收入、村(组)集体其他收益中列支。政府出资和集体出资用于基础养老保险金的发放,其待遇享受标准原则上不低于每人每月80元。个人缴费部分用于补充养老保险金的发放。各地可以采取利益引导的方式鼓励农民缴费,充实养老保障资金,提高养老保障水平。领取养老保险金的年龄原则上为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

财政部门、国土资源部门应当协同配合,负责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资金及时足额转入当地财政部门开设的社保基金专户,并抄送同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个人缴费的资金和政府、集体的出资实行分账管理,政府、集体出资部分原则上实行市、县统筹。保障对象死亡的,其个人缴费资金的本息余额可依法继承。

被征地农民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达到符合享受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件的,可选择享受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其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个人缴费部分,一次性退给参保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随之取消。

六、加强对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领导

就业保障范文篇9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36号),经国务院同意,现就加强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各级财政要根据就业形势变化和就业工作的需要,切实调整支出结构,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就业再就业资金投入。

二、就业再就业资金主要用于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公益性岗位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特定政策补助、劳动力市场建设、《再就业优惠证》工本费等项支出,以及经省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共同批准的其他支出。

三、对各地所需就业再就业资金,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的方式给予适当补助,并对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给予重点支持。中央财政就业再就业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特定政策补助。中央财政对地方的就业再就业补助资金与地方财政实际投入和就业再就业工作实绩等因素挂钩,实行指标一次统一下达、补助资金按季拨付、年底全面考核评价、全年重点跟踪检查的办法。

四、就业再就业资金必须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标准和程序管理使用,不得用于建设办公楼、培训基地等各项基本建设支出,不得用于与就业再就业工作无关的其它方面开支。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进一步提高就业再就业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一)职业介绍补贴。各类职业介绍机构按规定提供免费服务,可按经其免费职业介绍服务后实际就业人数,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申请职业介绍补贴。申请职业介绍补贴时,只能按每位符合国发[20****]36号文件规定条件的人员享受一次职业介绍补贴计算,不得重复申请。职业介绍补贴资金申请报告应附:经其免费职业介绍服务后已实现就业人员名单及免费职业介绍服务证明、《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再就业优惠证》或失业登记证明或求职登记证明等证件的复印件、劳动合同复印件等相关就业证明、职业介绍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等凭证材料,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将资金直接划入职业介绍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在确保职业介绍补贴资金使用效果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各地可根据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和收入等情况,统筹安排好职业介绍补贴资金预算,根据其免费职业介绍成功情况按季据实结算。职业介绍补贴具体办法和标准由省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确定。

(二)职业培训补贴。经各类职业培训机构职业培训后6个月内实现就业的符合国发[20****]36号文件规定条件的人员,可向培训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申请职业培训补贴。每位符合国发[20****]36号文件规定条件的人员只能享受一次职业培训补贴,不得重复申请。职业培训补贴资金申请报告应附:本人《居民身份证》及《再就业优惠证》或失业登记证明或求职登记证明等证件的复印件、劳动合同复印件等相关就业证明、职业培训机构开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将资金直接发给申请者本人。在确保职业培训补贴资金使用效果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对无力垫付职业培训补贴标准内费用的,各地可采取必要的帮扶措施。承担帮扶任务的培训机构可为上述人员向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培训补贴。职业培训补贴具体办法和标准由省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确定。

(三)社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实行先缴后补的办法。

1、对企业(单位)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对各类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新增岗位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并与之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以及在公益性岗位安排持《再就业优惠证》就业困难对象的企业(单位),按其为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人员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给予补贴,不包括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个人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以及企业(单位)和个人应缴纳的其他社会保险费。社会保险补贴期限应与劳动合同期限相一致,最长不超过3年;对持《再就业优惠证》的“4****0”人员在公益性岗位工作超过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期限可超过3年,超过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所需资金全部由地方财政负担。对20****年底前核准享受社会保险补贴但未到期的,可按国发[20****]36号文件规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期限合并计算,累计最长不超过3年。经职工个人申诉和劳动保障部门查实,用人单位因非生产经营困难和非职工个人过错等原因,与招用的下岗失业人员提前解除劳动关系的,应继续为该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直至补贴期满。

企业(单位)应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在申报缴费时应将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人员的缴费情况单独列出,季度终了后,按规定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对上季度已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资金申请报告应附: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的人员名单及《再就业优惠证》复印件、劳动合同复印件、社会保险征缴经办机构出具的上季度企业(单位)为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人员缴费的明细账(单)、企业(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等凭证材料,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于30日内将资金直接划入企业(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对未参加社会保险和未按规定履行社会保险费缴纳义务的企业(单位),以及请款手续和相关凭证材料不齐全的企业(单位),不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2、对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对持《再就业优惠证》的“4****0”人员灵活就业后,申报就业并参加社会保险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标准按其实际缴费额的一定比例计算,补贴数额原则上不超过其实际缴费额的2/3。具体补贴标准由省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确定,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灵活就业人员应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季度终了后,按规定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对上季度已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资金申请报告应附:本人《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再就业优惠证》复印件、街道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出具的灵活就业证明或个体营业执照复印件等相关就业证明、社会保险征缴经办机构出具的上季度社会保险费缴费单据等凭证,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将资金直接发给申请者本人。

(四)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有关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资金的具体管理办法另行规定。

(五)公益性岗位补贴。对在公益性岗位安排持《再就业优惠证》就业困难对象的单位(企业),地方财政可根据本地实际给予适当比例的岗位补贴,具体补贴标准和办法由省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确定。

(六)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通过初次技能鉴定(限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指定工种)、生活确有困难的,地方财政可根据本地实际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具体补贴标准和办法由省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确定。

(七)特定政策补助。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制度并轨后,为帮助国有困难企业妥善解决其并轨遗留问题,各级财政可通过特定政策补助给予必要支持。一是对国有困难企业与下岗职工解除劳动关系所需经济补偿金给予适当补助,二是在做好与相关再就业政策合理衔接,不影响再就业工作开展的前提下,对国有困难企业为其“4****0”下岗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所需资金给予适当补助。对地方国有困难企业的具体补助标准和办法由省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确定,对中央困难企业的具体补助标准和办法由财政部、劳动保障部确定。特定政策补助暂定执行到2007年底。

(八)劳动力市场建设。各级财政还要安排资金,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建设。

五、各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专项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就业再就业资金预、决算管理。

(一)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根据财政部门规定的预算编制要求,申报就业再就业资金年度预算,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并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二)各级就业再就业资金要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

(三)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根据批准的年度预算,及时编制年度分项用款计划报送同级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对用款申请审核无误后及时拨付资金,并将有关资金拨付情况及时抄送劳动保障部门。

(四)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在年度终了后,要认真做好就业再就业资金的清理和对账工作,并按要求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就业再就业资金年度决算和说明,就业再就业资金决算资料要做到格式统一、内容完整、数据真实、报送及时。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将审核汇总后的就业再就业资金年度决算及时报送上级财政部门。

就业再就业资金年度终了如有结余,需详细说明原因,并经批准后,按规定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

六、各级财政部门要将财政预算安排的就业再就业资金及预算内外各种渠道筹措的就业再就业资金及时转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按具体用途进行分账核算。各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20****年底结余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原则上要合并纳入就业再就业资金统一管理。

七、中央管理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再就业工作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纳入企业所在地政府的就业再就业工作规划,所需资金除特定政策补助外,由当地政府统筹安排落实,中央财政在对各地就业再就业资金进行补助时一并予以考虑。各地不得因隶属关系等原因将中央管理企业下岗失业人员排除在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之外。

八、各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内部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要以建立和完善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各项就业再就业资金发放台账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基础管理工作。要明确并公开各项就业再就业资金的审核拨付程序和办理时限,未能在规定时限内办理的,要及时向有关方面说明原因。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审核就业再就业资金,不得擅自扩大支出范围和提高支出标准,严禁截留、挤占、挪用、骗取就业再就业资金,并自觉接受监察、审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检查。对违规使用就业再就业资金的,要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九、各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及时掌握和通报有关情况,定期向上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报告就业再就业人数、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使用等有关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对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或专项检查,共同研究解决就业再就业工作存在的实际问题。

就业保障范文篇10

今天,我们召开全系统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动员部署大会。刚才企业所得税处关*同志就残保金工作的实施方案作了具体部署,工作安排已经非常明确具体了,我都同意。*月*日,市政府第5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管理办法》,决定从今年起由我局全市的残保金。目前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全面启动工作已进入了倒排期。在这非常关键的时刻,为确保我局各项工作扎实稳妥地全面推进,圆满完成市政府交办的重要任务,促进全市残疾人事业再上新的台阶。下面,我想就几个具体的问题,讲几点意见:

一、明确使命,提高认识,从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高度,深刻理解残保金的重要意义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困难群体。我市目前有62万残疾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5%,他们是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也是最需要关心和帮助的困难群体。近年来,我市残疾人事业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重视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有了长足发展,残疾人的生活状况明显改善,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特别是《*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市政府19*年第10号令)实施12年来,得到了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全市累计安排残疾人就业1.16万人,收缴残保金7.5亿元。使用残保金对6.1万名残疾人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2万多名残疾人得到了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3万多名残疾人享受到了扶持政策,10多万名残疾人受益,极大地促进了残疾人就业工作和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市场就业机制的建立,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和征缴残保金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残保金现行的征缴方式一是不符合依法行政的要求和政府性基金的管理原则,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履行行政执法职责,在安置残疾人就业和收缴残保金过程中阻力大、执行难,力度不够,缺乏强制手段和罚则,实施效果难保障,很大一部分社会单位不理解,缺乏有关的法律依据,并且目前残联这种既使用、又征收残保金的方式也不符合政府性基金的管理趋势;二是成本高、效率低、征缴能力和力度不足,影响了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的开展,目前每年只有2.9万家左右的企事业单位纳入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单位,而其中安置残疾人就业达到规定比例的单位只有9千余家,占全市企事业单位总数的比例不到2%,2005年安置残疾人未达到比例缴纳残保金的单位有1.26万家,收缴残保金仅8000万元,残保金征缴覆盖面很小;三是残疾人就业难、职业康复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目前3.2万名有一定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智力残疾人和在稳定期的精神残疾人因身体原因不能进入竞争性企业劳动,亟待解决职业康复劳动问题;四是残疾人就业环境和条件需要改善,残疾人整体素质需要提高,残疾人事业发展迫切需要有稳定充裕的资金来源。

目前,全国已有25个省市改变了残保金征缴方式,除上海外其它省市均由地税局。中国残联、财政部同意*市改由地税部门残保金。市领导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翟鸿祥常务副市长、孙安民副市长多次听取汇报,指示要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高度做好各项前的准备工作。市政府此次审议通过了《*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管理办法》,将残保金的征缴方式调整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审核、地税部门,是一项促进残疾人就业和有利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民心工程,意义非常重大。

首先,这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需要,有利于推动全社会关爱残疾人长效机制的建立。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助人为乐、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发展残疾人事业、关爱扶助残疾人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我们既要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努力营造帮困助残的良好社会风尚,同时,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还应当促进全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开展,通过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从经济利益上引导和激励各类用人单位依法履行安排残疾人就业的义务,平等地承担社会责任。

其次,这是践行“八荣八耻”,促进残疾人就业,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就业是民生之本,有就业能力的残疾人享受到就业的权利是经济社会繁荣昌盛的显著标志。我们要自觉树立以服务残疾人为荣,以歧视残疾人为耻;以帮扶残疾人为荣,以侵害残疾人利益为耻的思想,带着真挚的感情,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残疾人朋友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运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收入职能和调节职能,促进用人单位多吸纳残疾人就业,并为残疾人事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证。

第三,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希望广泛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渴求获得平等就业权利的期盼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激发着我们的工作动力。广大残疾人朋友自强不息、乐观进取,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学技术、练技能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自身能力增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实现了自食其力,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了残疾人的优秀代表。我们税务机关有这样的责任,引导和鼓励企业多吸纳残疾人就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更多康复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和资金,并倡导和谐友爱、团结互助的良好社会风尚,激发各界人士的爱心,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挖掘社会资源支持残疾人事业。

此次《*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管理办法》的出台和明确由我局残保金,既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残疾人事业和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关心和重视,是尊重残疾人的劳动权利、帮扶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对我局征管能力和工作水平的认可与肯定,更是对我局的重视和信任。我们决不能辜负市委、市政府的期望,要明确肩负的重担,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树立必胜的信心、坚定的信念,扎扎实实打好各项基础,千方百计做好各项工作,积极主动协调配合残联,全面推进工作进程,进一步促进残疾人就业,动员全社会关爱残疾人,营造出更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为实现“新*、新奥运”战略构想,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明确工作职责,密切部门协调配合,扎实做好各项前的准备工作,通过广泛宣传,营造帮困助残的良好氛围

《*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管理办法》以市政府正式文件后,市政府残工委、市发改委、财政局、国税局、统计局、审计局、人事局、劳动保障局、民政局、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市残联和我局将联合制定《〈*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由此建立起政府主导,各相关部门相互配合,残联审核、地税,各负其责做好残保金征缴的工作机制。

市、区县两级地税部门要明确的工作职责,对的工作内容、方式和与残联的协调配合机制做到清晰明了。其中,市局要印发《*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办法》,明确的组织机构、范围和对象、标准、时间、工作流程、票据的使用和入库、档案管理等工作内容,并要开发完成残保金管理信息系统,完成与残联的数据交换系统软件、系统软件、查询统计系统软件这三大模块的开发、测试、布置上线和对区县局的培训。市局还将配合市残联、市人行、市财政局印发《*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退款申请审批办法》,并将与市残联共同制定宣传方案,印制通俗易懂的宣传手册,向50万企业免费邮箱发送《关于贯彻执行〈*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管理办法〉的通告》。在征期中,市局还将及时与市残联交换信息数据,做到审核数据和入库数据的时时共享互通。

各区县局和直属分局要在市局的统一部署下对一线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要利用各种有效的宣传方式和手段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辅导工作,宣传、辅导要注重实效,通过宣传辅导使基层税务干部和缴费人准确了解管理办法的具体内容,的流程,把工作扎实做好。另外,各局还要配合各区县残联开展残保金征缴宣传活动,通过多样的宣传形式、有效的宣传途径、全方位的宣传覆盖,营造出全社会关爱残疾人、关注残保金、帮困助残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领导,明确要求,狠抓落实,优化环境,做好服务,用积极的姿态,卓有成效地稳步推进残保金工作,为争创首都文明行业做出贡献

残保金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要求高、政策性强,同时又是各级政府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必须要在政府主导、各部门协调配合下做好工作。市、区县两级政府将成立由有关部门参加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地税部门要积极参加,主动沟通,加强配合。同时,市局和区县局要成立由主管领导任组长的残保金协调领导小组,要定期听取实施情况的汇报,及时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从首都地位和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高度做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工作。

市局和区县局要建立制度措施,抓好工作的具体落实。各区县局、分局要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市局工作实施方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工作实施方案和计划要着眼于做好准备,稳步推进工作进程,既要有长远考虑,又要有阶段性的打算。要建立健全工作的三项制度:一是报告制度。要全面准确地掌握本局工作的进展和残保金的入库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配合残联开展工作,要及时总结工作典型经验,及时向市局汇报。二是例会制度。要定期召开残保金协调领导小组工作例会,总结部署阶段性工作,研究解决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交流经验做法。三是激励检查制度。对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要及时给予表彰和宣传,并对的各项制度和工作要求,加强日常检查,保证工作的规范、合法和有效开展。

各区县局要明确的工作部门,在征期内安排征管人员,设立服务咨询窗口,耐心细致地解答缴费单位提出的问题,切实做好工作。要结合当前我局创建首都文明行业的活动,在对外服务窗口的环境布置、服务提供和政策咨询等方面,为广大缴费单位提供方便、热情、周到、细致的服务。此外,残保金的征收涉及到中央党政机关、中央在京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还涉及广大外资企业,这些单位既扩大了我局争创首都文明行业服务对象的范围和领域,同时,这些单位又是我们残保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全系统要从创建首都文明行业的高度来认识对中央单位和外资企业的宣传辅导,并要以首都文明行业的服务标准和规范来做好对这些单位的政策服务,要树立全局观念和战略意识,增强创建首都文明行业和残保金工作的紧迫感,强化首都意识、首善意识和首创意识,把做好工作作为全面提升*地税行业文明程度和税务干部综合素质的一次契机,作为争创首都文明行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各区县局要在此次动员部署会议之后召开班子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工作,并要在局内进行深入动员,使广大地税干部充分认识和了解残保金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并要认真学习的各项工作文件、工作内容和操作流程,明确工作要求,扎实做好的各项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