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能力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08:52:54

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范文篇1

关键词:吸纳能力;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

一、导言

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带有全局性影响的重大问题。目前各地区就业矛盾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解决就业问题没有统一可行的方式,根本途径是从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出发,综合考虑环境、资源等因素,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发展带动就业机会的增加,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本文对新疆行业吸纳就业能力进行了研究,并针对新疆的具体情况,重点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该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就业问题的解决进行分析和提出建议。

二、基于VAR模型分析5部门吸纳城镇就业情况

1.VAR模型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主要用于相关时间序列系统的预测和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影响分析。如果用作为k维内生变量向量,则VAR(p)模型一般数学表达式为:

如果变量不存在单位根,直接对上面模型进行估计,否则进行变量间的协整关系检定。在不存在协整关系时,采用一阶差分模型进行参数估计:

如果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可使用如下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参数估计:

其中,P为变量滞后阶数,Γ(r*k)矩阵中r为协整向量个数,A(k*r)为系数矩阵。

2.变量和数据的选择

本文选用5个部门(工业、建筑业、货运邮电业、商业饮食业、其他服务业)代表除农业其他各个行业,用劳动力投入系数(某行业的就业人数/总产出)反映各行业的就业情况以及城镇就业总情况。选取了1978-2008年作为样本期间,所采用的数据来自《新疆统计年鉴》,用5部门的劳动力投入系数来反映对城镇就业的影响情况,z表示新疆劳动力投入系数,y1表示工业劳动力投入系数,y2表示建筑业劳动力投入系数,y3表示货运邮电业劳动力投入系数,y4表示商业饮食业劳动力投入系数,y5表示其他服务业劳动力投入系数。取对数lnz、lny1、lny2、lny3、lny4、lny5;取对数后仍具有趋势,进一步一阶差分为dlnz、dlny1、dlny2、dlny3、dlny4、dlny5。图1、2、3分别为它们的时间序列图、取对数后时序图与差分序列图。

从图1中,我们可以发现所有的变量都呈现出非平稳性,但它们有共同的向下发展趋势。按照劳动力投入系数的定义分析,5部门的总产出在逐年增加,就业人数的增长速度远小于总产出的增长速度,从而导致5部门的劳动力投入系数呈现出向下的趋势(如图1)。说明了随着5部门总产出增加,对就业人数有间接的拉动作用,但这个间接的拉动作用并不是很明显。取对数后的时序图仍不平稳,而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图显示出平稳性。

3.确定最大滞后阶数、平稳性检验以及VAR模型检验结果

由0-3阶VAR模型的LR,FPE,AIC,SC和HQ值可知,有超过一半的准则选出滞后阶数为3阶,所以本文将建立VAR(3)模型。

通过VAR(3)模型的AR特征多项式的根的图形和单位圆可知,只有一个点位于单位圆之外,因此所估计的VAR(3)模型是不稳定的。VAR(3)模型整体检验结果:各方程有着良好的拟合程度,整体模型AIC和SC值也较低。

4.变量的协整分析

(1)变量的单整检验。在协整之前,序列的平稳性和整数阶数必须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以ADF检验分析各个变量是否具有平稳性。

通过ADF检验,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接受序列lnz,lny1,lny2,lny3,lny4,lny5有单位根的假设,但拒绝这6个序列的一阶差分具有单位根的假设,所以序列lnz,lny1,lny2,lny3,lny4,lny5都是一阶单整I(1)序列。它们均通过单位根检验,可进一步检验它们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2)协整关系检验。从特征根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结果来看,这5个部门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通过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可以发现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但是无法得知这些变量的短期动态关系,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根据Granger定理,一组具有协整关系的变量具有误差修正模型的形式,因此在协整检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研究城镇就业与5部门就业的短期动态关系。

5.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协整分析只提供变量间长期关系的信息,但是没有为一个变量作用于另一个变量的动态特征提供更多的信息,引入脉冲响应函数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这里我们重点分析其他变量对新疆劳动力投入系数的冲击,各变量间的脉冲响应结果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5个部门对城镇就业的冲击作用都处于正向效应,效应的变化幅度较明显。工业受到外部条件的某一种冲击后,对城镇就业有向下的冲击,4期后有所回升,到第10期有较大的波动,15期后趋于平稳,但对城镇就业的拉动作用不是很大。从提出西部大开发政策以后,新疆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适合新疆发展的政策,在工业上重点发展能源工业。虽然从产值上看新疆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带动就业方面的表现不是很理想,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工业的劳动力投入减少,对城镇就业的有较大的负向影响。

建筑业受到外部条件的某一种冲击后,第2期达到了最高点,对冲击的响应很快很明显到15期都有明显的上下波动,17期后对城镇就业产生较稳定的拉到作用。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给城镇就业带来了正向的影响。建筑业的劳动力投入有了变化,很快就能看到城镇就业的反应,影响的周期也较长。

货运邮电业受到外部条件的某一种冲击后,前7期明显的向上拉动,第7期达到最高点,7-12期间有较小的向下趋势,之后开始稳定增长。与其他部门相比,货运邮电业劳动投入的增加对城镇就业是最有利的,而且正向影响的周期最长,从而要注重货运邮电业的发展,有利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

商业饮食业受到外部条件的某一种冲击后,前4期会有向下的拉动作用,第4期达到最低点,之后开始增长,第9期达到最高点,到15期有小幅波动,这一促进作用有较长的持续效应。说明商业饮食业的劳动力投入有所变化后,对城镇就业的影响不是立即反应的,是滞后的,4期后有较大的正向影响。所以在制定商业饮食业发展政策时,要注意该行业的这个特点。

其他服务业受到外部条件的某一种冲击后,在第2期达到最高点,对冲击的响应也是很快的,前5期有明显的上下波动,到17期有小幅波动,之后有较稳定的拉动作用。这与建筑业的情形有点相似,其他服务业的劳动投入有了变化,对城镇就业的影响在下一期就有很大的正向反应。服务业对城镇就业的需求是较大的,所以要加快对服务业的发展。

我们现在运用sims(1980)的方差分解法,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上面分析了新疆城镇就业对5部门就业的冲击的脉冲响应,下面利用方差分解分析一下5部门就业对新疆城镇就业变动的贡献程度。,各个变量的方差分解结果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业、建筑业、货运邮电业、商业饮食业、其他服务业对新疆城镇就业的贡献率都处于较低的水平。长期而言,除了新疆城镇就业自身的变动影响外,工业对新疆城镇就业的贡献率最大,达到10%,是逐渐增加的;其次是建筑业在8%左右,其他三个部门的贡献率较低。这说明第三产业总体对于新疆城镇居民就业的带动能力较弱,相比较,第二产业总体吸纳城镇就业较好。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可以看出一个地区居民的生活状况,所以我们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找到是哪些行业存在问题。

以上用较粗的5部分分析了对新疆城镇就业的影响情况,第二产业总体对城镇就业的贡献度较高,但是当第二产业的劳动投入有变化时,城镇就业的响应没有预期的明显;而第三产业正好相反,所以在发展上要有所差别。

三、结论与建议

由于市场化程度、政策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这5部门的外部冲击会给城镇就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冲击反应的时间也不相同,但是都是正向的影响。政府可以利用这种现象,可以进行有区别、有重点的调整政策,有利于城镇就业问题的解决。

就业能力范文篇2

一、师范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之间的关系

师范生是未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力量,是一线教师的主要来源。师范生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水平,职业素养是师范生从事教师岗位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是高效培养师范生的重要内容。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两者息息相关,相辅相成,是不能单独进行区分的统一整体。虽然两者之间在概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两者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可以将职业素养视为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就业能力中最为核心的要素,也是培养就业能力的重要要求。职业素养直接影响就业能力水平,要想增强师范生的就业能力,就要注重加强对职业素养的培养,要想提升职业素养需要增强师范生的应用能力、教育教学能力以及教师品德品质。另一方面,师范生的就业能力是其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是职业素养的价值体现。师范生的就业能力可以直接反映出职业素养的高低。师范生的就业能力强,能够高效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务,可以体现出此师范生较高的职业素养水平。职业素养虽然摸不到、看不到,但确是客观存在的,因为职业素养是一种体现内涵的重要素质,而就业能力是一种可以体现于外的能力表现。师范生实现就业需要较强的就业能力,胜任岗位需要非常高的职业素养,此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相互影响,彼此促进。

二、当前师范生职业素养基本情况及突出问题

(一)职业认知有待进一步增强。很多师范生在职业选择方面的认知较为模糊,一般而言,主要根据自身喜好、父母建议以及其他一些因素而选择师范专业,未能对师范专业进行全面且深入地了解,职业认知较为片面。一些师范生对于教师职业素养理解不到位,不清楚教师职业素养的构成内容,还停留在“教授知识”的层面,却对“育人”内容缺乏理解。由此可见,师范生对于未来可能从事的教师职业缺乏全面认知。(二)职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师范生而言,职业能力包括很多方面,其中,课堂教学能力非常重要,但师范生此方面的能力并不够强。虽然师范生都能够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具有较好的普通话水平,但板书书写能力较弱,一些师范生从未接受过毛笔字训练,在粉笔字书写方面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部分师范生在写粉笔字时力度较小,而且字迹不够规整和清楚,书写速度和书写质量不成正比。当前师范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较高,由此出现过度依赖的不良现象。虽然适当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丰富教学表现形式,但过度使用就会使得教学主次不分,导致舍本逐末,出现为了应用技术而应用的现象。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对于师范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虽然师范生会有实习期,对于班主任工作或者科任教师工作会有一定的了解,但实习和真正从业存在较大的区别。当师范生每天面对具有个性差异的学生时,他们经常感觉理论学习和实际工作相互脱离,由此出现教学较为吃力的现象。(三)职业情感有待进一步深化。职业情感是师范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一些师范生对职业认知程度不够,导致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不强,只是将教师职业作为谋生的饭碗,并没有深入理解教师职业具有的重要价值及社会意义。师范生在选择教师职业时,往往考虑的是现实的待遇及作息时间,很少因为热爱而选择此职业。虽然师范生完成了专业性学习,但却没有形成强烈的职业情感。除此之外,很多师范生对于职业道德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出入,这使得他们感受不到教师职业带来的幸福感,可见,师范生的职业情感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三、从职业素养视角提升师范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一)不断构建完善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对师范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培养需要以课程体系为依托,完善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是培养师范生就业能力的重要载体。其一,合理设置职业道德课程,加强师范生对职业道德的认同和理解。通过此类课程,师范生可以对教师职业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和认知,从而增强职业情感。其二,增设选修课程,围绕教师职业礼仪,合理开设选修课程,加强对师范生从业礼仪的训练,这样可以为师范生未来从事教师职业打下良好基础。其三,增设职业性和技能性方面的相关课程,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师范生的从教能力。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应坚持以教学应用能力为主线,不断提高学习教育课程内容的职业性,注重培养师范生的技能,课程目标设置要紧密结合课程标准,充分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良好的职业态度及情感。(二)大力开展体现师范特征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师范生的就业能力非常重要,开展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师范生的校园生活,而且为师范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有助于帮助师范生弥补课程存在的不足之处,更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职业技能,深化职业情感。其一,可以丰富校园活动,为师范生锻炼自身能力提供有效途径,例如,举办增强专业性技能的竞赛,粉笔字书写竞赛、公开课竞赛等。同时,还可以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组织具有学科特色的文化活动。这样既可以促使师范生锻炼自身的专业技能,也能够在大学校园内营造良好的竞赛氛围。其二,多多举办座谈会及讲座,采用邀请教育专家或者教学名师的方式在校内定期开展讲座。师范生除了要按时完成课程任务之外,还要积极参与讲座或者座谈会,因为书本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讲座或者座谈会可以将教育教学领域内的先进理论及研究成果传递给师范生,师范生通过近距离接触教育专家和教学名师,可以领悟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感受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扩展自身的知识视野,加强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和理解。(三)提高对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视程度。在师范生培养体系中,教育教学实践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不断构建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形成微格教学、教育见习及实习的实践教学环节,稳扎稳打做好教育实践工作。当前一些教学实践环节过于流于形式,虽然各高校设置了相关实践环节,但收效无法得到保证。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师范生可以充分了解教师的教学行为,理解课堂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为师范生提供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职业情感,不断提高教学技能水平,由此增强职业能力。(四)注重加强从事师范生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高专业技能、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师范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也是最具活力和可塑性的教学要素。各高校应充分结合自身的师范生培养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有目的地培养具有高职业素养的教师队伍,例如,教师研修、挂职于中小学等方式,既要确保教师队伍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也要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技能水平。在进行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采用鼓励的重要方式,利用激励措施鼓励教师走进一线教学环境中,在真实一线教学环境中获取直接性经验。与此同时,还要进行教学与研究,在教学中深入研究内容,形成研究课题,由此不断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教学团队。只有确保师资队伍的高质量,才能切实提高对师范生的培养质量。除了加强院校内部教师队伍建设之外,也可以采用引进的方式,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由此不断优化本校教师队伍结构,真正形成一支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合理、能够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的师资队伍。(五)注重聚集社会力量不断优化就业环境。当前,我国越来越注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其是提高了对师范生就业的重视程度。为了促使师范生更好地从事教师岗位,我国不断采取了很多有效的就业政策,为高校师范生培养提供了重要方向,为师范生就业提供了重要保证。做好整体协调工作,真正实现师范生就业无缝对接,充分协调好人才需求结构和师范生之间的关系。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积极加强指导与调节,利用有效地促进师范生就业政策和措施,加强就业调控,确保师范生就业与社会人才需求达到平衡,为师范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相关部门应勇于承担责任,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就业服务指导机构应为师范生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由此不断提高师范生的就业率。

四、结语

就业能力范文篇3

关键字:行业院校;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

0引言

2008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减缓,而高校毕业生数量却逐年增加,由2005年的338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611万人,考虑到往年未能就业的毕业生,2009年我国面临千万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是解决其就业难的关键。在我国行业院校中,比较重视与行业相关的核心专业建设,而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相对薄弱,行业院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相对于其核心专业处于弱势状态。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对经管类人才就业市场影响很大:受外资及国内中小企业规模缩减和倒闭的影响,使新增就业岗位明显减少;海外人员回流使就业竞争加剧;企业流出的高学历、有经验人员再就业使就业竞争加剧。因此,如何提升行业院校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关系行业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影响行业院校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研究行业院校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行业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办学的特点

我国行业院校是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时以行业为依托,围绕行业需求与特点,为特定行业培养人才而形成的高等院校,涉及农业、林业、水利、地质、矿产、石油、电力、通信、化工、建筑、交通等多个领域。特别是地矿油农林水等行业院校,以其鲜明的办学特色和独特的学科优势,为我国国民经济与科技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行业高校如何发挥行业特色、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成为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我国行业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是应国家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与一般院校相比其办学具有自身的特点。

(1)适应经济发展,培养具有行业知识和技能的经管类人才。21世纪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资源和环境等问题,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是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目标、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的重要途径,而培养具有行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经管类人才成为行业院校开办经管类专业的重要任务[1]。

(2)地方经济发展促使行业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发展。地方经济发展不仅需要行业核心专业人才,各领域也需要具有经济管理知识和技能的经管类人才。地方企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非常需要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经管类各专业人才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较行业院校核心专业具有明显的优势,是地方许多用人单位急需的人才。

(3)与其它大学相比在培养经管类人才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相对于行业院校,综合性大学在培养人才的知识宽度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财经院校在人才培养的知识深度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而行业院校的行业特色成为其经济管理专业的更大优势,可以培养出适合不同行业、即懂行业知识又懂经济管理知识的高素质人才,能够更好地满足行业建设的需要。

2行业院校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就业能力是指在不同工作场所就业所需要的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而获得的、能够实现从事某种职业、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对大学生来说,良好的就业能力有助于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找到满意的工作;对企业来说,良好的就业能力意味着大学毕业生能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越来越成为各高校与企业普遍重视的问题。

我国大学生就业率在不同专业之间一直存在差异。行业院校培养的具有行业特点的大学生就业情况普遍较好,但在金融危机环境下其经管类大学生就业受到的冲击较大,在就业能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2.1知识结构单一

我国行业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划分过细,在课程设置上比较单一,课程体系围绕专业而设计为“专才教育”模式,不符合企业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要的现实。行业院校师资力量主要集中在特色的学科专业,其经济管理专业师资力量相对较弱,课程设置缺乏行业特点,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在行业内就业因缺乏行业特色而受限,在行业外领域就业竞争力则不够强,使其就业难成为现实。

2.2行业观念淡化

我国行业院校在几十年办学过程中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为行业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的主要支撑。近年来,随着行业院校与行业主管部门之间行政隶属关系的断裂,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间的联系在逐渐淡化,呈现出多科化、去行业化的趋势,行业院校增设专业扩大招生规模,但行业特色专业招生规模所占比例却大幅度降低,如2008年我国原矿业类院校招收有行业特色专业的学生仅占总招生数14%左右。在经管类人才培养中,行业院校本科教育很少开设行业特色专业的核心课程,导致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行业观念淡化,缺乏对行业的了解和对行业发展的认识,在人才市场就业能力较弱。

2.3创新能力不足

行业院校对行业特色专业的投入较大,而不重视对经管类各专业的投入,使创新教育缺乏必要的软硬件条件。在学习中,经管类各专业的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创新的欲望和自我表现意识;在教学中,教师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创新的意识培养。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经管类各专业特色不突出,对大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较强,人文素质培养较弱,致使行业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大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适应性比较差,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2.4计算机应用能力欠缺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掌握企业需要的信息技术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是非常重要内容。然而在我国行业院校中,经济管理专业计算机技术课程开设学时不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弱。首先,在行业院校经济管理专业中上机实验课很少,如某农业院校本科经济管理专业只有统计学、会计学课程上实验课且课时不多;其次,过多重视理论课的学习而忽略经济管理软件的使用,使行业院校毕业生处于有理论无实际操作能力的境地,行业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的整体水平不高。

2.5学生实践能力不足

行业院校经管类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不多。首先,生产实习时间短,效果不明显;其次,毕业实习时间较长,但由于学校缺少跟踪调查,往往以盖章为准,大多数学生没有真正进行实习,使其流于形式;最后,少数学生参加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有的因时间短、资源少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和目的,使学生的动手与实践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2]。如农林大学大学生培养对动手与实践能力要求高,但受实验仪器设备价格、实验实习及基地建设费用等影响,使人才培养的一些实践环节难以进行,致使学生实践能力不足。

3提高行业院校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3.1培养多样化的知识结构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行业院校要根据市场需求并考虑行业特色,及时、科学地调整课程体系,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注意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相结合,加强经济管理专业大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育,强化大学生的能力教育,注重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全面提升经管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此外,行业院校要及时关注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重视新兴行业与边缘产业为经管类大学生带来的就业机遇,灵活设置新专业以供学生选择[3]。同时,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引进高水平师资、开设经管类大学生专业技能培训课程、请职场专家对经管类大学生进行贴近社会实际的就业能力指导,使学生具有多样化的知识结构,提升其就业竞争能力,满足行业及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3.2加强经管类大学生的行业意识

行业院校发展的优势在于符合国家振兴行业的需求和学校自身的行业特色,保持特色是行业高校发展的根本所在。对行业高校大学生而言,其就业领域比较有针对性,因此对学校所处行业背景、所属企业状况加深了解非常必要。首先,行业院校要对经管类大学生进行行业观念教育,开设与行业相关的课程,合理分配经济管理专业与行业特色专业课程的比例,使培养的学生能满足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其次,行业院校要加强与行业骨干企业的沟通、交流与合作,为经管类大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及第二课堂的机会,使学生能更多地了解企业的需要,并能把所学知识应用到企业管理实践中,以利于培养优秀的行业高级管理人才。

3.3培养经管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行业院校在培养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时,可通过开设与创新、创业有关课程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竞赛,提倡学生组建各类专业协会,创建大学生创业园等方式提高经管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行业院校应积极培育创新的师资队伍,加强教师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使教师具有行业经历,能把系统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传授给经管类大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热爱行业的精神。行业院校可邀请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为学生开设讲座,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邀请本行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经理人为学生讲授企业生产经营之道,以利于培养经管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3.4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

经管类学科特点决定了该专业大学生需要从实践中才能获得实际经验。行业院校长期以来与相应行业建立起来的密切联系,为经管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学校应广泛联系校外丰富的资源,与校外企业联合共建实习基地,为经管类大学生提供很好的实践和实习机会。此外,需要加强校内模拟实验室等实践设施建设,实现实验室开放,为师生教与学提供优良的实验教学环境,为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另外,团队精神已成为企业重要的文化动力因素,行业院校应加强对经管类大学生团队精神教育,使学生在调查实践、体验式教学、模拟实践教学等环节中学会沟通、善于合作,培养出知识宽于高职院校、实践能力强于传统大学、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3.5提升经管类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行业院校培养的经管类人才要适应企业信息化的工作环境,仅靠开设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是不够的,需要在计算机应用课程设置、实验与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优化。例如,通过改革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关系数据库课程体系,在相关的统计学、会计学、运筹学、运营管理等课程加大实验环节力度,改革社会调查、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沙盘模拟实践、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的教学,实现综合提高经管类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磨玉峰,王文辉.工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2):224-225.

就业能力范文篇4

一、以“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性分析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很多学者就如何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展开了相关研究,一些大学已经将就业能力作为大学生能否合格毕业的一个重要且关键的指标。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很多,而如何结合校内外的力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对大学生基本就业能力、核心就业能力、持续就业能力进行培养,则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途径。采用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对大学生进行培养,可以充分利用高校与企业各自的优势,互补有无,提高培养的针对性。笔者所在学校从2010年开始施行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型产业的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目标,校企共同设计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及教学与评价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和质量监控,让学生在产业背景下进行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针对性,强化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我校实行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载体是“综合实验班”,“综合”包括两层涵义:一是综合实验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二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各种综合实践能力。经过3年的实践,这种模式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效果显著。合作企业普遍反映,这种培养模式下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均有大幅提升。

二、构建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改革工作

1.拓宽专业口径,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适应能力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本着“重视基础、拓宽知识面、增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原则,采取项目化教学方式,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同一实践岗位上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拓宽学生的专业视域;合理分配学生基础理论课和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基础与综合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本模式致力于培养专业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

2.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和持续就业能力学生在企业学习、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实际的工作经验,会感悟到企业对于员工的忠诚度、工作态度、责任心以及敬业精神是非常重视的,有时候对于这些素质的重视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学生已有的专业水平。学生在意识到这些素质的重要性后,会有意识地去提高自己,同时不断加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通过实际经验的积累,可以使他们尽快地转换为一个受欢迎的职场人。

(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目标与途径

1.优化课程设置,扎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增强其实践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学校通过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突破了当前本科高校与社会、企业脱节的瓶颈,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趋势,考虑学生自身发展需求,以及行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与企业一起制定课程,并对课程的实施过程进行监管,保证课程的完成质量。通过课程的改革,可以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让其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加深对专业基础课程的认识与理解,并积极地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工作实际当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2.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实验班打破了原有培养方案在教学时间和地点上的限制,保证学生学习的完整性。一方面,企业指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企业的“导师”指导学生实践;另一方面,学校指定教师,根据新的培养方案对学生的理论课程进行辅导,辅导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因专业、企业不同而不同。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采用“双导师制”,由企业和学校指定人员,共同选定课题、共同指导、共同评价,并在企业实践中完成毕业论文答辩。在此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能力。由于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授课制度、考核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校企双方的“指导教师”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就业能力范文篇5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就业质量;影响

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给高校大学生就业带来一定影响。目前,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焦点。而高校在实际开展管理与教学活动过程中,在提升大学生知识文化水平的同时,需对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强化。这些素质可作为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就业优势核心要点,并能更具有针对性、计划性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模式等。同时,高校需对学生就业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考虑与研究。即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就一定会促使大学生获得满意的工作吗。带着这样的疑问与思考,教育工作者需能够结合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等要素,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与此同时,具体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时,相关人员应从不同视域出发。不仅要考虑到社会发展现状、就业形势,还需对当前大学生的理念信念、就业需求等方面进行了解。真正从大学生长远角度出发,对相关问题进行系统化、层次化分析与研究。从而,确保教育领域按照客观数据,不断创新与革新教育模式与教学流程。通过大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解决社会就业质量、大学生就业质量等问题。

一、明确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影响的关键要素

(一)就业理念。就业理念更强调大学生自主意识驱动下,对职业的规划与自我价值实现途径的设计等意识形态。而关于就业了管理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首要任务需明确各关键影响要素。其中,就业理念对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将产生直接性影响。针对大学生个性心理倾向,对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间的关系与影响的判断,将起到十分重要的衡量作用。同时,针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关系的处理与判断,需结合就业目标、就业领域、就业动机、岗位与能力匹配性等方面因素进行研究。而就业理念更多体现在就业基本素质中的社会性质,其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就业方面的设定、就业态度与行为产生影响。因此,具体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影响过程中,必须紧密围绕大学生自身的就业理念。这样,确保该项研究成果的客观性与科学性。(二)就业知识。所谓的就业知识,主要指的使大学生在具体求职时自身所具备的知识结构与素养。其是否符合招聘单位的需求与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就业质量。其中,大学生的知识素养形态,会引发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举动。而高校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对知识层次、能力结构的丰富给予高度的重视。通过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专业技能,确保他们就业能力能获得显著提升。由此,为大学生未来就业提供更多可能性。并能将就业知识作为主要的指标,对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关系、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高校需结合专业课程特征、大学生就业需求、自我价值实现设定等方面,更加有针对性地强化他们的就业能力。客观、辩证思考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指导大学生在能力范围内进行自我挑战与突破。(三)就业综合素养。就业综合素养,是对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技能进行综合分析的。而这里所强调的创业能力,对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创业能力主要指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实践创业想法、践行创业动机的能力。而学生具备一定创业能力时,会使就业质量获得大幅提升。而这里所讨论的“就业质量”,其概念更加宽泛。不局限在企业提供的求职岗位,还指通过个体综合素质创造的就业岗位。不仅实现了大学生个体职业理想,还可为其他人解决就业问题。因此,在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影响的过程中,应科学融入创业能力这一关键要素。并结合专业技能、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等,对大学生的就业综合素养与就业能力进行分析。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具体影响体现与解决策略

(一)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的研究,应结合个体性格特征、个体价值实现等要素,进行更加综合的分析与评价。大学生本身的理想信念,对其自身的就业质量具有直接性的影响。倘若大学生具备明确的自我价值实现目标,他们会基于自身的内在驱动力,不断强化自我能力与专业素养。由此,确保大学生拥有显著的就业优势,令他们能够获取设想的工作职位。从个体心理需求的满足情况分析,若大学生在喜欢、期望的环境与岗位上工作,可认定其就业质量是高的。并在不断的努力与拼搏下,依托于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岗位功能,助推他们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而大学生因受到复杂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导致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并缺乏坚定的理想信息,导致他们的知识层次与能力结构都不能获得有效提升。由此,部分大学生因不具备就业能力,无法胜任岗位工作,会致使他们无法获得满意的工作。基于岗位与能力的匹配性原理,部分大学生只能从事专业技能、知识文化水平要求不高的工作。通常情况下,这样的工作岗位薪资较低,并缺乏宽阔的发展空间。而这样的就业质量就很低,不利于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成正比关系。因此,高校必须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就业理念。并根据大学生所学的专业,以及他们的个人才能与兴趣,帮助他们科学制定职业规划。既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还需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展现人生价值。同时,高校还需针对学生的创新创意意识、实践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从而,通过不断强化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而保障他们就业质量的提升。同时,相关研究人员需认识到,当越来阅读大学生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认识后,可促使他们形成更加坚定的理念信念。而当大学生就业能力不断获得提升时,不仅拓展他们自身的就业渠道,提升其就业质量,还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就业质量问题。即大学生作为社会重要构成要素,他们的行为与意识形态,都会的我国整个就业质量产生影响。因此,高校应善于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帮助学生建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产生更强烈的自主意识,提升自身就业能力。从而,确保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产生不同维度的积极影响。(二)大学生职位认可度。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不仅与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综合素养等方面具有紧密的关系,还和个体的就业能力的高低具有直接性的关联性。同时,大学生在获得工作岗位真正参与到社会活动过程中,他们对自身工作职位的认可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就业质量。而关于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应从不同的角度、维度辩证的进行分析。从大众的普标性认知层面进行分析,更多人认为薪金高、有较大职位晋升空间,以及社会认可度高的工作,才可算作高质量就业。但如从个体的工作感受出发,他们是否喜欢选定的职位或工作、能力是否胜任等层面,对工作质量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不具备超高专业技能、扎实理论基础的大学生,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但薪资待遇并不高的职位,就业能力并未降低就业质量。以辩证思维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影响时,二者间的影响程度又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从大学生工作体验出发,他们对职位的认可度高的话,对于他们自己来说就业质量是高的。因此,高校在实际开展教育与管理活动过程中,在寻求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了解学生个体特征。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应进行针对性教育,避免使用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而造成不良的教学效果。尤其,针对具有偏激思想、不思进取、道德品质有待完善的大学生,高校在对其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应重点考虑他们的就业问题。需对这部分特殊群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的价值取向进行科学引领。从而,确保大学生能够在人生正途上循序渐进的发展。结合这部分大学生的个人素质、专业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对他们的就业能力进行合理化提升。这时,当特殊性质的大学生能够利用自身的劳动换取价值,不会产生危害社会的行为发生时,这样的就业质量也可认定为是高的。因此,高校必须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在注重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拓展更宽阔就业渠道的过程中,应利用分层教学模式。在寻求高质量就业的过程中,应确保大学生身心健康,并促使他们获得认可度较高的职位。

总之,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不断提高,导致大学生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并由此产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对我国经济升级与转型、和谐社会的建立等都将产生一定的阻碍。因此,相关领域需基于大学生就业问题高度的关注与重视。能够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促使高校制定更加科学、高度可行性的人才培养措施与教学计划等。而具体进行分析与研究的过程中,需紧密围绕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就业需求、就业理念等方面,确保获得客观、合乎逻辑的结果,使相关主体能够对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建立正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王兴.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质量影响分析[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9.

[2]张莎,张贝贝.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J].才智,2018(29):181.

就业能力范文篇6

[关键词]大学生;现状;就业能力;策略

改革开放施行后,国家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涌现出很多新兴企业,因而大学生也获得了很多就业机会。但是随着高校扩招以及大学生数量的增多,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局面已变得更加严峻,为了更好地提升就业质量,就必须要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

1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的相关研究

近年来,处于社会经济竞争愈加激烈的大环境中,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也不容乐观。2019年我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数量约790万,较2018年增加了15万人,且每年的增长率都保持在2%至%5之间,可是社会上能给予的工作岗位却难以满足毕业大学生的实际数量。就当前现状来看,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危机意识较重,就业质量不够理想,就业情况难以稳定。产生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足,无法有效适应工作岗位需要,因而严重影响了就业质量。为此,本文重点以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为核心展开思考。

2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产生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涵盖面很广,包括专业能力、实习经验、人际交往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学历高低和政治面貌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产生重要影响,下面将从这四个方面入手来对此进行分析。2.1专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专业能力是大学生参与就业的首要能力,要想很好地胜任某项工作,就必须要掌握这项工作所必须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专业能力可以从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和工作实践操作技能两个方面分析,首先,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强调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基本功,掌握必要的专业分析能力,才能够更好地胜任日后的工作。其次,对于工作实践操作技能而言,则要求学生将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工作中的实践能力,用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可以说,专业能力是决定就业质量的核心要素,要想在工作中取得成功就必须扎实地提升专业能力。2.2实习经验对就业质量造成的影响。大学生实习经验对就业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对于大学生来说,实习经验决定了其就业能力,具有丰富实习经验的大学生,在就业中往往会表现出较高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也能够更快地胜任一项工作。综合实力较强的单位,往往能够锻炼学生的实习经验,在实习期间倘若大学生选择的实习单位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并且该单位对实习上岗的大学生具有高度评价,那么这些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则很强。身处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有很多意识强的大学生进入了一些很有名气很有实力的企业参加实习,通常这些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都会受到高度地认可。2.3人际交往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所谓的人际交往能力,是指人在人际沟通、处理事情过程中所具备的能力。在工作过程中,没有人可以脱离他人单独从事某项工作,一项工作、一个项目乃至于一个工程,都需要团队协作来完成,而这个过程中不可缺少人际交往能力的展现。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待人接物、与人沟通,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的合作氛围,从而直接提升就业质量。此外,处理问题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就业质量,在工作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方法,有效化解工作中的难题,从而顺利推进后续工作开展也是大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这都是影响就业质量的关键要素。2.4大学生学历高低和政治面貌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大学生学历高低会对就业质量带来一定影响,如果学历在本科以上,在求职时必然比专科毕业生更有优势,求取的职位也更好。对于在校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很多企业单位也会更加青睐并优先录用,因为这些大学生在学校时已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很强的团队意识。此外,大学生的政治面貌也同样重要,大学生党员具备较强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具有很强的群众意识和团队观念,所以往往可以更快地胜任工作,所以在面试的时候大多数单位企业会优先考虑选择党员。

3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增进就业质量的策略

3.1立足大学生差异性,实现人才培养。通过相关数据分析来看,每一个大学生本身具备的就业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化,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培训活动,进而来有效增强大学生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促使其实践能力得到大大加强。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首先要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来开展一体化的就业基础教育,其次,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来健全高校目前的教学方案,重视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应用型人才。3.2加强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给大学生提供更多到企业实习实践的机会,来加强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促使更多大学生能施展出自己的专业才华,这将对其未来获得满意的职位有很大的意义。3.3大学生要把握机遇,提升就业能力。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需具备十足的自信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通过努力来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同时还要重视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努力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来加强自身的专业能力。此外,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要踊跃参加学校举办的就业指导和实践活动,把握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在实践过程中善于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及时改正。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未来就业时获得主动权。

【参考文献】

[1]张莎,张贝贝.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J].才智,2018(29):181.

就业能力范文篇7

关键词:大学生管理;就业困境;能力提升

很多家庭都教育孩子要努力学习,考上理想的大学,因此,很多孩子都把大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那么,经过十年的寒窗苦读,当同学们确确实实站在了自己理想的大学校园里的时候,同学们的任务完成了吗。很多孩子在这个时候出现了松懈、怠慢的现象。他们认为,我的目标就是考大学,现在我已经上了大学,我就可以松一口气了。但是,同学们应该知道,大学,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这个起点便是他们迈向社会,开始就业。

一、大学生就业困境现状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我国高等教育的矛盾已经从“入口”转移到“出口”,即从入学难转移到就业难。供需双方的结构性矛盾明显我国虽是人口大国,但同时又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一方面。大学生培养的总量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扩招使我国大陆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达到5%左右,而即便如此,与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占1/3的比例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模还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脱节,市场需要的不能有效供给,市场不需要的又培养了很多,“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现象比较普遍。同时,大学生在就业目标选择上表现出明显的失衡状态,毕业生纷纷涌向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和热门领域,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二三线城市和基层单位、冷门行业则少有人问津。

二、大学生就业道德能力提升的思考

1.要深入生活,学以致用

在过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固定在课堂的某个位置上,缺乏足够有效的活动和想象空间。因此,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大学课堂教学要实现教学活动的生活化,根据课本内容,模拟现实的生活环境,通过熟悉的生活的环境进行教学,深化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这样才能有效解开对学生的束缚,为学生提供更加宽松的学习环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和家庭,走向校园和社会,做到学以致用。大学指导员要保证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和学生,要围绕生活为中心,在生活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实现让生活走进大学课堂,将政治引入到生活的目的,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把学生学习的理论放在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和范围,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体验生活,努力建设生活化的大学课堂。

2.以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引导大学生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以“真”“善”“美”为最终旨归,其诚信观以“求真”“求实”为基础,从实践与伦理学角度阐释了实事求是是“诚信”的本质要求;其和谐观强调人、自认、社会的协调统一,强调“天人合一”的自然发展,阐明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共生的内在要求。此外,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利义观”提倡重义轻利,舍生取义,指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强调君子应“义为上”,将“义”作为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有利于提高人的认知、道德水平。这些传统的价值取向在经历了历代思想家的提炼、升华,积淀成了深厚的民族传统价值观念、价值导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大学教师在教学或平时生活中应多传播这些正面的传统文化观念,引导学生以这些观念为价值取向去评判社会中的一些人或事,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3.增加自我约束和管理

大学生多数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生活阅历,来到学校学习都有成为人才的愿望。所以学生管理工作的首要就是要帮助他们制定未来计划,不管未来是继续进修、找工作等,有了目标,才前进的动力,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硬性的管理办法会给学生压力,叛逆的学生不服管束,更加叛逆。

4.招生就业工作全程化的职业指导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招生就业工作进行全程化的职业指导,这不仅能够给予即将入学的学生指明明确的选择方向,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也能够带来一定的就业帮助,并且在整个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于此同时,实现就业指导和专业教学的相结合,以就业岗位的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化的教学,并结合市场需求和企业的需求实施教学计划,这样能够将每一个知识点都和实际的工作岗位相连通,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真正做到学有所用,这样也能为今后的招生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提升大学生管理水平要从学校和教师出发,加强对创业教育的探索,加快教学思想的转变,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业人才,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参考文献:

[1]王炳吉.新时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路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

就业能力范文篇8

关键词: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就业能力培养;初探

为了尽快研制出一套适合当前我国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职业素养与能力培养的方案,对当前我国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培养计划进行优化和改善,本文作者以当前我国药学岗位需求动向为研究基础,结合药学专业针对性强、竞争性强的岗位就业特点,对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培养方案进行了优化,从而帮助学生充分掌握药学专业知识要点,熟练相关操作技能,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

一、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内容及构成要素

(1)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概述。职业素养是指相关职业从事人员对该职业的内在要求以及相关的职业规范。职业素养充分体现了职业从事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各种品质,涵盖了职业道德素养、职业基本意识、职业行为规范以及职业技能等方面。其中职业道德素养又包括了职业义务与责任、职业行为道德规范;而职业基本意识则包括了无私奉献意识、创业意识、竞争及合作意识等;职业行为规范包括了竞争意识、团结友爱意识、服从意识以及谦虚意识;职业技能包括了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知识等。从总体上来看,职业素养具有鲜明的职业稳定性以及整体性等特点,是对职业从事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所体现的专业素养的总称,是职业从事者整个职业生涯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通常来讲,职业素养同劳动者所创造出的职业价值是成正比关系的。职业素养较高的人,他所创造出的职业价值也就相对较高,所以更容易被单位所认可。在我国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充分重视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育工作。尽一切可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力度,确保他们拥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爱岗意识,提升其团队合作能力,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观和社会价值观。(2)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众所周知,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为一线医疗卫生事业提供高素质专业人才,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就明显区别于普通高校,因此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构成也有着相应的特色。①职业技能。对于我国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职业技能是其必须掌握且要不断加强的一个基本能力,同时这也是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能够不断提升我国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各种理论知识以及相应的实践技能,并获得相关的资格认证。②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就是职业道德。为了能够提升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各高职高专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要及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素养,除了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大培养力度外,在实践过程中也要不断加大职业道德的培养力度,从而使学生养成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的职业道德。③职业适应力。职业适应力指的就是高职高专学生对于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及相应环境的适应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包括了对职场的关注力、职场控制能力以及职业自信。通过培养学生的职场关注力、职场控制力以及职业自信,能够显著提高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及职业自信。④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的必备素质之一。通过对责任意识的培养,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职业观,从而使学生在后期工作过程中做到爱岗敬业、尽职尽责。

二、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及就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1)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缺失。通过对当前我国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的调查研究结果来看,很多高职高专学生在选择研究方向时大多是无奈之下才做出的选择,但无论是由于无法进入本科院校而做出的选择,还是迫于父母压力所做出的选择,又或是由于盲目从众而做出的选择,都不能改变学生对于药学专业学习兴趣较低的问题[1]。且由于大部分同学没有走出高考失败的阴影,所以也就对药学专业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因此也就缺失了相应的学习动力以及学习积极性。虽然有些药学专业的学生想要好好地进行专业学习,但并未对当前我国药学专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就业情况进行了解,所以这部分学生也就不能充分掌握药学专业的学习方向及学习重点。目前我国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业意识较为薄弱,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相关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80%以上的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并没有对日后的就业问题进行思考,缺乏必要的就业意识,对日后的职业发展规划等问题存在模糊概念;二是缺乏相应的职业能力。高职院校药学专业生源来自于那些高考失利的同学,所以其基础相对薄弱一些,再加上部分学生对药学专业并没有学习兴趣,也就不能在日后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好好学习,进而造成了专业基础较差、专业技能不熟的问题;三是职业心理准备不充分。在当前社会发展以及学校教育的综合影响下,学生普遍存在着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问题。而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所要面对的是患有痛苦病症的患者,因此职业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同学会对日后的药学服务工作产生极大的抵触心理,缺乏相应的职业自信。(2)各药学用人的单位的“逼迫”。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国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社会各界对药学毕业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当前我国药学专业的就业情况十分激烈,各药学用人单位不仅要求药学专业毕业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底以及熟练的岗位操作技能,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及较高的职业觉悟[2]。并且由于药学服务过程中会涉及到团体服务,所以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团体协作能力,这样的“逼迫”使我国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必须增强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力度,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求。

三、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经明确出台相关规定,指出当前高职高专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全能型高端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动脑能力,从而显著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各种理论知识,通过各种规律和定理为社会提供相应的服务。然而就目前我国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教育发展情况来看,还存在着过于重视理论教育、轻视实践教育以及过于重视专业教育、轻视人文教育的弊端。(1)重视理论培养轻视实践培养。当前我国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教育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教育、轻视实践教育的严重弊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当前我国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教育人才大部分是来自重视科学研究的本科院校,其自身的教育理念、教育质量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传统高校教学模式的影响,所以在日常的药学教育、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对于实践教学则存在一定的忽视,这就导致了学生不能够很好地消化相应的理论知识,也不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及时地应用到相应的实践过程当中,从而导致理论知识同实践应用之间发生断层,致使很多学生只是对相应理论知识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对于实际应用则一窍不通。此外由于部分高职高专缺乏相应的基础实践设备,所以学生也很少能有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因此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造成阻碍。(2)过于重视专业性,轻视人文培养。就目前我国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教育发展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忽视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问题。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等课程在很多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当中被归为人文素养培养内容,但这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单调枯燥,因此并不能达到显著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3]。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医药检验、配置等岗位提供相应的药学医疗服务。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高职高专就必须加大对药学专业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力度。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医药改革力度的进一步加深,以往的药学服务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在日常的药学服务过程当中,各药师要及时转变思维模式,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透彻分析药品之间的相互作用、药品的禁忌症以及相应的不良反应等问题,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加专业、更具科学性和权威性的药学咨询服务。与此同时,各药学服务人员也要加大对病人日常保健方面的研究。而这些保健服务究竟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则取决于药学服务人员对患者人为关怀的有效性。由此可见,在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应该不断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力度,不断优化其职业道德培养方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社会价值观,养成正确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四、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及就业能力培养的方案

(1)积极改变教育观念,提升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教育水平。在我国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职业观,教师必须将“教”“学”“做”充分融为一体,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改变以往的固态教学思维模式,增强自身职业教育能力和职业教育意识,变革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整合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而更好地帮助他们提高职业能力[4]。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也需要加大对知识的应用,在不断的探索和改革教育理念的过程中,摸索出一套科学、有效的适合当前学生学习特性的教育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培养职业能力,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2)变革教师队伍的结构,提高师资力量。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教师不仅需要充分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因此,各高职高专必须对药学专业的教师进行严格要求,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各种科学手段熟练掌握药学专业的实践技能,与此同时,各高职高专还可定期进行培训帮助教师们培养实践技能。除此之外,各高职高专院校还可以同药学相关企业达成友好合作关系,及时引进社会上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到学校任教,如医药销售行业或者是医院中的资深药师。如此一来,才能充分提高我国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师资力量,改变当前我国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师资结构,提升我国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3)改革教学体系,建立起对学生职业素养及就业能力提升更有帮助的教学方案。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我国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教育水平,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素养,各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就必须要同相应的教学目标相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教育课程体系必须要符合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方案。所以在制订教学计划及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结合药学专业毕业生在当前我国各大医药企业、医院等相关药学用人单位的就业情况,总结当前社会对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方向,进而建立起适合我国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方案。与此同时,在专业课的设定规划过程中,应该不求数量而求质量,在教学内容的设定上也应该以明确重点为主,将教学重点及难点不断地传递给学生,从而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除此以外,学校应予以实践培养以足够的重视,尽可能地加大实践训练的比例。最后,在课程体系的设定过程中还应该加入一定量的人文素养培养课程。将人文素养知识融入到日常的学习过程当中,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在日后的药学服务过程中有一个更加突出的表现。(4)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众所周知,职业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日常的生活、学习。所以,在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各培养人员应该充分明确自身职责,让学生从生活琐事做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药学专业老师应该加大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力度,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端正学生的职业态度,而为了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必须加大对实践课程的开设力度,让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同具体的实践过程结合起来,不断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5]。(5)增加校企合作力度,拓宽学生见习渠道。为了使学生能够尽早地接触和了解未来药学服务行业的工作内容,各高职高专院校需要加大同校外企业的合作力度,与他们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友好合作关系。与此同时,鼓励学生定期到各医疗销售企业、医院、药店等药学用人单位进行见习,从而更好地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提前了解药学相关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要点,提升他们的工作责任感,增加其对药学专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进而在这个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同社会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日后的工作岗位。提升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在校内的实验培训基地进行实习,二就是在相关的药学用人单位进行实习。所以,为了能够显著提升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各院校一方面要加大对相应教学实践课程的开设力度,建立健全教学体制,引进高新实践设备,营造良好的实践环境。与此同时也要加大同校外企业的合作,从校外企业引进高新药学人才到校任教,并不断地向药学用人单位输送人才,从而形成良性循,在提升高职高专药学教育水平的同时,为个药学用人单位提供高素质人才。

五、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教学目标就是为我国基层医疗事业、卫生事业、药品生产事业、药品检验事业以及药品调剂使用等岗位提供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由此可见,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紧紧围绕这一发展目标,不断对当前我国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改善,创新教学方式,变革教学模式,并结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知识掌握情况,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教学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尽一切可能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罗湘.重庆市高职高专药学人才“订单”培养模式的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06.

[2]马香芹,毛理纳,周成林,张琨,唐滋贵,马莉,黄显峰.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初探[J].教学研究,2014(4):87-89.

[3]周淑琴.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10(7):871-873.

[4]刘银花,沈婕.高职高专药学专业药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实用医药,2009(13):245-246.

就业能力范文篇9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养;就业能力

一、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构成元素

(一)全面科学的思想认知。职业与就业,都是学生在掌握了知识、学习技能后,对自身价值的一种变现方式,而如何变现,怎么变现,所体现的就是学生本人在从业领域中的思想认知。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将表现在学生对于自身有较为科学的定位,对未来的发展有较为清晰的规划,对进入社会,走进职场后所经历的过渡期,所遇到的困难有较为合理的预期与提前筹谋准备的意识,对个人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及与预期存在差异的现实环境有较好的承受能力与变通能力等。(二)匹配职业的从业技能。从业技能,是构成学生个人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核心元素,它表现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掌握并且具备与工作内容,与劳动力市场要求,与企业所急、所需、所期相配备的专业技能。从近几年来企业“用人难”的心声中可以判断,从业技能是大学生当前在职业素养和就业技能中最为薄弱和欠缺的。以“人工智能”为例,越来越多的企业把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运用在自己的产品设计和长期规划中,但是大部分计算机科学出身的毕业生并无法在毕业之时就掌握这一领域的关键技能,这是大学生“硬件”能力不足的一个表现。(三)追求发展的进取精神。新技术、新观念让社会始终处于动态发展当中,拥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大学生应当具备追求发展的进取精神。承接上文所举的“人工智能”的例子,当前,这一行业的人才大部分还是毕业于计算机科学专业,而该专业的学生不论是在就业择业时,还是在进入企业之后,都应当时刻关注技术的发展与行业趋势,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不安于当前,不满于现状,才能够让自己始终拥有与职业相匹配的就业技能。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培养的思路方向

(一)创新学校的教学模式。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大来源,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应当主动求变,大胆求新,通过创新学校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比如在课程设置上,应当融入与结合更多实践因素,尤其是要与学生的实际就业内容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转为为实际劳动力的可能性。比如在教学方式中,应当融入当下的信息接收方式与大众主流渠道,尤其要与学生推崇的方式载体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便捷性与主动性。比如在就业指导中,应当融入社会所需、企业所急、学生所盼、发展所望,尤其要与学生迫切需要得到点拨的关键点相结合,从而帮助学生缩短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适应期。(二)吸收社会的资源力量。社会是教育所处的大环境,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上,学校应当帮助学生尽可能地吸收社会的资源力量。比如将社会上的创新工厂、就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实验园与学校教学相结合;比如宣讲与介绍国家与政府颁发的针对大学生就业择业的政策(包括对大学生创业的税收支持,场地支持等);比如将优秀毕业生引荐给各个行业中的领军人物或者有影响力的机构团体,帮助学生前期拓展人脉关系等。社会资源具有分散性与特定领域性的特点,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讲,如果能够在前期有所接触,则在其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的提高上将具有很大的促进与推动作用。(三)加强学生的自我提升。大学生作为就业择业的一个群体,它与其他求职者一样,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在具体岗位上不断地磨炼。为了做好更充足的准备,学校应当加强与督促、勉励与提醒学生加强个人的自我提升。从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构成元素角度上看,大学生应当从思想认知、从业技能、进取精神这几个角度入手,这部分内容将在下文中展开并做重点陈述。

三、大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培养的方法策略

(一)培养政治正确、健康向上的价值导向。大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坚实的思想教育基础之上,因此,学校要重视培养学生政治正确、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就业信心,将更多的就业信息分享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掌握充足的、有价值的就业信息以辅助其做出正确的就业分析与就业判断,从而舒缓因就业所带来的压力与不适感。另一方面,要将正确的思想观念灌输到学生群体之中,有效消除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想的不良影响,坚决抵制各类不良思想对学生的错误引导。比如,有的学生在毕业初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为了在短期内实现较好的经济条件而尝试向金融机构进行贷款,对此,教师应当提醒学生保持警惕,避免不法分子以门槛低、放款快为诱饵,诱导大学生贷款消费,随之而来的是高额利息、手续费和违约金,甚至是连环借贷等。又或者被蒙蔽进入传销组织等。教师应当提醒学生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甚至是抱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而是应当培养自己敢于吃苦,勇于挑战,勤恳上进的务实精神。大学毕业生唯有先在思想上武装自己,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才能够以更好的精神面貌与思想心理来迎接就业择业过程中的各种挑战和难关。(二)树立多元选择、个性就业的从业观念。在大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应当坚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树立多元选择、个性就业的从业观念。首先,在教学上,学校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特色,兴趣爱好。针对学生的长处与短处进行个性化的教育与指导,让学生能够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里面深耕细作,从而形成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体系,确保其在今后的就业发展中始终具有一定优势。比如:有的学生个性外向,喜于交际,乐于向陌生的、新鲜的事物发起挑战,这一类学生会更适合于外向型的工作,比如市场推广、产品销售、客户服务、外交公关等。基于此,教师可以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处理纠纷的能力,让学生的个性能够在人际交往中得到展现。再比如:有的学生个性内向,乐于个人思考、单独作业,那么这一类学生会更适合于内敛型的工作,比如财务管理、数据运算、内勤支持等,其培养的侧重点又与外向型工作存在差异。唯有针对性的、匹配性的就业培养方式,才能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自我。其次,在就业选择上,学校与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形成多元选择的模式。从就业岗位多元化、就业地区多元化、就业形式多元化等多个方面入手。一方面,不要执拧于固守传统老旧的就业观念(比如国企一定比民营企业好,大企业一定比小企业好,成熟企业一定比初创企业好等),不要过分追求社会上推崇的但可能并不完全适合自己的岗位或职业。另一方面,应当给自己更多发展的空间,勇于向当下发起挑战,不要过分惧怕或贪图于舒适圈。总的来讲,学校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就业选择,确保学生能够在就业过程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岗位。(三)尝试信息载体、数字技术的教学工具。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快速更迭,越来越多的成熟技术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与学习模式。一方面,信息的生成与传播正从过去常规的书面文件、口头告知、电视新闻、广播新闻等方式渐渐地发展为当下主流的PC端互联网、移动端互联网。另一方面,信息的交流与讨论也从过去完整的某一个时间段渐渐地发展为当下的碎片化时间,各种各样的资讯正以打破传统的方式向我们扑面而来。高校也应当主动适应并拥抱这种时代的趋势与发展的特征,在教育教学上尝试信息载体,数字技术的教学工具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就业能力。比如,可以尝试通过建立针对实践教学的移动网络,与学生建立紧密关系,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应用,实现对学生的远程指导、实时指导。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解决教师与学生不在同一个地区所可能产生的交流障碍,而且还能让师生之间的交流频率保持在一个比较活跃的状态中而不至于学生毕业之后就难以继续得到来自于学校与教师的指导与点拨(下文将着重分析)。再比如,教师可以通过移动渠道持续分享就业相关信息,紧密伴随学生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让与就业择业有关的各类信息都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频率进行传播,以便学生保持足够的敏感度,而且能够让更多元的信息都借助移动渠道得以流通,以保证学生的思维触角更深更远更多样,这也符合劳动力市场对多技能人才的一种需求与期望。(四)搭建过程追踪、定向指导的帮扶模式。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技能的培养与打磨,无法在学校内就很好地完成,因为还需要在实践中被检验,于实践中去优化,借实践来塑造,这也就意味着职业素养与就业技能的提升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部分学生在刚踏入社会后表现出很多的不适感,这其实就是身份转换必须要经历的过渡期,倘若在这一特殊时期中学生无法得到来自于外界正确的引导、恰当的点拨、充足的帮助,就很有可能会走偏走歪,遭遇挫折或失败。因此,学校与教师对学生就业从业的帮助,其时间期限还应当从求学期间适当延伸至学生毕业初期或更远的时间段。基于此,学校应当主动搭建过程追踪、定向指导的帮扶模式。比如,在学生找工作或者实习阶段,教师应当根据学生所反馈的实际情况,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度的剖析,帮助学生找出问题所在并寻求解决的对策。类似于简历的书写与呈现、面试时的仪容仪表、着装服饰、谈吐技巧,求职应聘时的注意事项,对求职广告信息的辨别等,大部分在平常的教学中难以体现,但一实践就能发现学生的短板所在,也是必须有针对性的强化与提升。再比如,学生从最开始对就业择业的期望,到最后实际求职所得岗位与行业,这一过程也会经历迷茫,同样地,教师应当及时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就业规划与有意义的就业尝试。唯有搭建过程追踪,为学生在就业初始阶段保驾护航,定向指导,才能够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及时调整自身存在的错误认识和能力不足,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五)设计环节相渗、系统条理的全线链条。本文多次提到,在劳动力市场中,职业素养与就业技能,是置放在每一位求职者面前的问题,是每一位求职者都必须去磨炼与提升的,大学生作为劳动力大军中的一个群体自不例外。然则这种从业就业的综合能力绝非一朝一夕或是数堂就业指导课就能够完成的,它是多个方面、各个角度的综合性成果。回到本文开头所提出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构成元素从大方向与大视野的角度上讲是包含了全面科学的思想认知、匹配职业的从业技能、追求发展的进取精神这三个元素(乃至更多,本文就不展开分析),因此,学校应当建立更为系统化的培养模式,通过设计环节相渗,系统条理的全线链条来于潜移默化中持续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充分发挥学校的培养优势。首先,在学生一进入大学就开始对其进行基于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提升方面的教学或活动,可以是为学生们提供更多贴合于社会,对口于本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再者,积极主动地与用人单位或劳动机构进行合作,让学生能够更早地接触到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从而提前做好准备或是提前培养个人的就业择业意识。再者,在就业促进与初期帮扶的阶段,鼓励有经验,能力卓绝的往届毕业生为应届毕业生提供更多针对性的指导与点拨。总的来讲,学校应当围绕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技能的各个环节同时发力,让各个环节能够得以有效的衔接而避免脱节(比如避免课外实践只是为了拿学分而不是为了提升实际能力等),让学生能够在这种渐进式的全线链条中有序地成长。

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是国家发展的永续动力,大学生就业更是重中之重。据人社部数据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每年都在增长,但严峻的就业局势并没有逐年得以缓解。纵观大学生三年或四年的象牙塔生活模式来看,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与大众化的教学方式,参差不齐的教学质量与相对滞后的课程体系设置都让学生们无法在毕业之时成为具备具有竞争优势的就业群体。而不论是来自于劳动力市场中用人要求的提高,还是来自于学生本人就业技能的欠缺,都涉及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的培养问题。基于此,学校必须考虑大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有效培养,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应当明确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在正确思路与方向的指引中采取有效的培养策略,由此于根本上消除就业难的隐患,促进大学生就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钱明珠.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与就业能力培养[J].文学教育,2017(8).

[2]周闻峥,梅杰.以职业基本素养为核心的高职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文学教育,2016(4).

[3]史秋衡,王芳.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问题及要素调适[J].教育研究,2018(4).

就业能力范文篇10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大数据与会计;就业能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

自2005年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以来,高职教育已对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产生很大的影响。2017年“高质量发展”概念的提出,为高职教育指明了方向,即高职教育要将未来发展重点放在质量上。学生就业是高职教育面临的重大难点和痛点,尽管表面数据能看到每年有96%以上的就业率,但真实就业率指标有一定落差。因此,高质量发展下,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解决学生高质量就业问题,如何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高职会计专业(大数据与会计专业)

高职会计专业是2021年以前的专业名称,随着时代的进步,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自2021年9月起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统一将该专业名称修改为“大数据与会计”。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在中小微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商业银行、集团公司、数据分析中心、事业单位等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共享服务、金融投资等方面的工作,也能够进行大数据会计业务逻辑处理和系统分析工作。该专业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技术素养,掌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管理、战略与风险管理、大数据技术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税费计算与缴纳、财务大数据分析、智能会计等工作的知业务、懂技术、会操作、能管理、守初心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学生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概念始于二十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Beveridge提出“就业能力”即“可雇佣性”。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是指实现大学生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知识技能是否扎实、就业心态是否端正、是否有适应岗位的实践能力等。郑晓明在其《“就业能力”论》中指出,内容上学生就业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

二、高质量发展与高职教育

(一)高质量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1.变革人才培养方案,符合时代特色。现今这个时代,可以用几个关键词形容: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财务共享,这给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高职院校要不断变革人才培养方案,使育人成果符合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2.修订课程标准,融入思政元素。高职课程标准要在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不断修订,课程目标设定、内容项目化重构、各任务重难点突出,结合具体内容的思政融入,每一环节都需要不断完善,以满足高质量发展对高职教育的新要求。3.提高人才输出质量。高质量发展要求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不单满足于专业技能、操作能力,更强调高职人才个人素养、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升。人工智能的发展使用人市场对位于传统金字塔低端的机械化工作人才需求越来越少,这迫使以传统输出一线操作技能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必须想办法提高人才质量,以解决高职学生就业的问题。

(二)高职教育体系的完善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1.高职教育体系的完善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优化顶层设计、重构专业布局、深化改革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等来不断完成教育体系,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长远发展。2.高质量职业教育服务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2019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年会上指出,“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基于国家发展阶段、必须支撑国家发展目标、必须服务国家产业战略、必须支撑科学技术进步、必须对接社会市场需求”。事实证明,70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创造的业绩成果丰硕,已为、还将继续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三、高质量发展要求下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一)解决我国人才市场就业矛盾的需要

常年来,我国人才市场一直存在着一个奇怪的现象,即大量的劳动力供给与企业需要人才的劳动力缺乏的事实。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素质、能力等方面,可能与用人单位需求不相符。存在这一现象的主要后果是就业矛盾的不断突出。因此,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有必要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

(二)高质量发展下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

目前,高职毕业学生存在一个用人单位普遍认为的缺点,即能力缺乏。这里所说的能力不仅是文化基础的学习能力,还包括专业技能、领导能力和服务意识、综合素质等。高质量发展下高职教育需要从这些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并明确考核指标,达到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目标。

(三)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成功就业的必要条件

就业能力是指获得某项岗位的全部能力的总称。一个高职毕业生想要在应聘岗位时脱颖而出、在工作岗位上持续胜任、在岗位发展过程中一帆风顺,必须具备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沟通交流能力、学习能力、个人魅力等等。所以说,学生提升就业能力是成功就业的必要条件。

四、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因素

1.社会大环境提供的就业机会不完全公平公正。社会风气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少数求职者在应聘时,比其他求职者有优越条件,比如他(她)的父亲是“谁谁谁”,她是女生、他是男生等等。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人际关系,使求职者在应聘时,偶尔会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和结果。2.社会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受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影响,不同地区提供的就业机会不等,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就业,造成“经济发达地区人才紧缺,经济欠发达或贫困地区无人可用”的现象。另外,行业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也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产生影响。

(二)用人单位因素

1.聘用条件对学生就业能力直接提出要求。根据网页调研数据,90%以上的用人单位在招聘信息时,将岗位聘用条件和岗位职责分条列出。岗位聘用条件往往也成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努力提升就业能力的参考依据。如对英语四、六级的要求,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对一些专业软件应用的要求,对沟通交流能力的要求,对专业对口的要求,对户籍的要求等等。2.聘用信息存在区域局限性和时间局限性。一方面,受企业规模和企业位置的影响,用人单位的聘用信息存在区域局限性;另一方面,受网页数据留痕的影响,一些企业聘用信息已过期却未及时删除或说明。以上两种情况都可能使求职者不能准确获取用人单位的信息。

(三)高职院校的因素

1.培养模式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或修改都需要建立在充分进行企业调研的基础上,而很多院校在实际撰写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并未取得足够真实的数据,只是参考过往资料或理论数据,这就使培养模式与市场用人需求不一致。2.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虽然教育部门、学术界都在强调高职院校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还是有很多高职院校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使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操作能力得不到足够的锻炼,影响就业成功率。3.双师型师资力量的匮乏直接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主导力量。现实中,高职院校在人才招聘时更多关注的是学历,倾向聘用刚出校门的高学历博士,但这些人才可能缺乏企业实践经验,针对这种问题,学校选择鼓励教师去企业实践锻炼,但实际操作时流于形式,并未起到提升教师实践技能的目的。教师实践技能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五、高质量发展要求下提升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发达国家已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纳入公共政策的重要内容,我国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应注重社会、用人单位、高职院校方面的相互配合、积极行动,形成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一)社会方面

1.社会监督,规范就业社会大环境。各个地区要建立统一、开放、规范的人才市场,建立对外开放的免费网络平台,建立合理的大学生就业价格区间,对人才市场上用人单位、应聘学生双方的诚信度进行监督,规范就业社会大环境。2.共同富裕,推动社会经济均衡发展。不断提高先进生产力,局部带动整体,先富带后富,把握当前立足长远,鼓励全国人民努力工作、辛苦创业、提高收入,实现共同富裕,推动社会经济均衡发展。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行业经济的均衡发展会给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用人单位方面

1.规范入职培训,提升求职者的岗位技能。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应制定规范的入职培训内容,明确培训目标,使新员工快速的认识企业背景、了解企业文化、熟悉工作环境、融入同事关系、了解工作岗位。入职培训还可以稳定新员工情绪,使其愿意长期留在企业。2.选择大型招聘网站招聘信息,规范应聘流程。前程无忧、智联招聘、58同城等都是比较大型的招聘网站,用人单位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长期合作的一个或多个网站。同时,用人单位应制定规范、严格的应聘流程,笔试、面试、体检、录用,依次在招聘网站上进行公示。3.参与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用人单位应积极与高职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如成立订单班,接收在校大学生进企业参观、实践,接收毕业生进企业实习,企业专家定期进校进行专业经验宣讲,接收高校教师进企业实践锻炼等等。

(三)高职院校方面

1.合理分配企业专业调研工作,建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数据基础。二级学院应高度重视专业调研,成立专业调研小组,拨给一定的专业调研费用,制定规范的调研费使用机制,指定调研企业范围和数量,运用计算机技术,成立专业调研数据库。教师根据真实的专业调研数据,撰写人才培养方案。2.将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纳入课程体系。高职院校现有课程体系中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理论和实践)、选修课程、拓展课程等,这样的课程结构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素养和专业技能,但到了求职面试环节,学生还是不能应对自如,因此,需要高职院校将求职相关内容也纳入课程体系,比如在拓展课程中加入职业培训类课程。3.建立大学生就业服务办公室。学校牵头成立就业服务办公室,专人管理就业服务工作,定期开展就业讲座等活动。在学校官网建立就业信息网链接,就业信息网定期不定期转载较好的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定期大型人才市场就业活动等。

参考文献:

[1]李晓娟.Y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