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意向十篇

时间:2023-03-21 15:43:31

就业意向

就业意向篇1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大学生就业中的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根据彼德罗夫斯基“动机系统理论”的相关观点,在就业心理上,提出了“就业意向”的概念。尝试性地构筑了就业意向的初步结构,并就此作了实际的调查研究,阐明了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变化及其与现实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强调了应进一步加强“就业意向”的研究和就业指导工作。 

    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尤其是“一次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各个高校的社会声望以及招生和办学的前景。从教育经济学理论来看:川这个问题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一般性就业问题或总量性就业问题,其表现为职业岗位总量不足;第二.结构性就业问题,其表现为有职业岗位存在而缺乏胜任的人选;第三,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其表现为既有职业岗位存在,也有胜任的人选,而求职者不愿填补此岗位。第一个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关,后两个问题与教育本身的关系密切。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践来看,部分毕业生不能如期就业和部分用人单位不能如愿招聘,常常使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和人员处于尴尬局面,这样的现象往往是由于结构性就业问题和选择性就业问题交织而成的。一般而言,学校作为人才产品的生产者,通过调整专业方向和提高教学质量,来解决结构性问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是不容怀疑的。但仅此还不够,学校办学上的努力往往会进一步带动毕业生择业要求的提高,而加剧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虽然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最终将通过实现就业而得到暂时解决,但往往是以毕业生错失最佳就业时机和离校后独自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为代价的,同时也影响着高校的“一次就业率”。本文对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的关键环节—就业意向做初步的探索,以期共进。 

    一、基本思路和做法 

    l,关于就业意向的理论思考 

    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最直接的原因是客观的职业岗位条件不符合求职者的择业要求,且未能实现成功的互动造成的。众所周知,职业岗位条件来源于社会,是外在于学校的职业指导机构和毕业生本身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应从调整毕业生的择业要求人手。行为科学认为,n,行为的实现缘于需要的存在,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影响激发为动机,而进一步发展为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有不断的反馈进行调整,影响着行为的最终结果。从毕业生求职过程来看,在就业行为最终实现之前,各种择业要求都是由各种不同的需要到就业动机的不断激发、不断强化而产生的(其中也存在着不断转化,甚至消退)。根据彼德罗夫斯基“动机系统理论”,「,’动机的激发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其低级阶段就是.‘意向”,它是一种没有完全明确意识到的需要。它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当人具有某种意向时,对吸引和鼓舞自己的因素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它具有不稳定性,或者逐步消退,或者逐步强化为高级阶段“意图”;意向在青年人中是极为普遍的,它们预示着未来的意图。我们认为这在大学生思考和尝试求职问题的过程中,表现是极为充分的。虽然大学生择业要求中也包含着一些已经明确意识到的需要,有具体内容的初步取舍,但是这只是作为进一步调整的基础,当外界条件不能满足或者本身缺乏合理性的时候也可能将被逐步压抑、消退、取代,而表现出低级形式(意向)的特征。因此,影响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的关键环节—择业要求,在理论上是一种“动机系统”。而“就业意向”则是在模糊性和不稳定性上对“就业动机系统”更为确切的表达。 

    2关于大学生就业意向的初步调查 

    为了考虑与大学生就业教育和指导工作实际的结合,我们对大学生就业意向现状进行了初步调查,基本做法是: 

    }1)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简单随机问卷调查的方式,于2002年1月在安徽农业大学对500余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361份。 

    }2)问卷结构:问卷主要有基本情况和‘就业意向的基本构成”两个部分,问题形式全部为封闭式单项选择。“就业意向的基本构成”主要结合平时掌握的学生思想动态和刘美涓}d}等人开展的“大学生对‘双向选择’态度调查”的内容,拟定了8个问题。为了防止选项兼容和就业意向偏高,我们设计了“你最可能实现的就业方式”、“你最可能实现的就业的场所”、“你能接受的最低的月收入”等问题。 

    二、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做了各种就业意向顺序的排列,就业意向与可能的相关因素的交叉分布的统计,就业意向与相关因素的相关系数计算和相关系数的大小比较,其分析如下: 

1各种就业意向的排序情况:(见表1) 

    2.调查对象能接受的最低月收入的集中情况: 

    (1)中位数Me二969. 69元; 

    (2)平均值X二942. 11元。 

    3.对调查结果的认识: 

    (1)与原有就业观念的比较‘sl;a.大学生对就业压力已有所认识,他们想通过继续升学和在一段时间内实现就业来加以缓和;b.大学生实现就业的主动性已明显增加,自主寻访和集市洽谈已经成为求职的主要方式,两者相加已达到80%以上;c.专业对口的观念已不占主导;d.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已有一定的基础,占32. 41 `/c ; e.“一次就业,决定终身”的观念,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已经很小;f.“通过经济方面的成就来体现职业成果”处于主导地位。 

    }2)与现实要求的比较:a.在专业对口问题上与农业院校的“学农爱农”的专业思想教育有较大差距;b.在期望职业类型上.’为别人打工”思想仍然占主流;c.在就业地点上,期望去省外、去省内大中城市的占绝对优势,去县城及乡镇的只有13. 57%,与省属院校的“服务本省,服务基层”的目标相差甚远:d.在能接受的最低月收人上,44. 32}/r要求在1000元以上,平均值942. 11元。不仅远远高于本省职工平均工资,而且也高于许多省外招聘单位给出的条件: 

    4、就业意向的相关分析: 

    为了增加对就业意向形成规律的认识,我们选取了代表性意向指标:期望职业与所学专业对口与否、期望职业类型、最可能的就业场所、能接受的最低月收入与个人情况,在校表现状况和家庭情况等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主要采用定类变量相关分析的基本方法,!‘古德曼一克鲁斯卡的tau一y系数进行相关比较,分析比较结果如下: 

    (1)从主要意向指标诸因素交互分布情况(见表2):每个指标都存在多个因素上的分布与总体分布形式相接近。

2)据相关系数(tau—y系数)反映的相关性大小来看(见表3):职业意向指标与个人情况,在校表现,家庭情况相关程度排列顺序表(表3)  a.在专业对口问题上,女性大学生和家长职业类型为自主创业的,倾向于专业对口多一些Ib.在期望的职业类型上,家长职业类型为公务员和企事业员工的,期望与家长职业类型相同的多一些;c.在就业地点上,家庭人均年收入处于中等(2000 - 6000 )元的,更期望在省内城市就业;d.在能接受的最低月收人上,家庭人均年收人在2000 - 4000元的和家长为公务员的选择1000元以内的多一些。 

    三、对策探讨 

    1.进一步提高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和指导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虽然目前大学生就业教育和指导工作在许多高校的总体工作中有所提及,但普遍都认为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通过调整专业方向设置和提高教学质量来加以解决。实际上,市场经济要求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大才大用,小才小用,人尽其才”是基本规律。高校作为人才产品的生产者,关注产品市场是必要的,但是更需要关注人才产品本身,因为人才产品是一种具有主体性、差异性、多变性的特殊产品。他们不仅有自身知识、才能等使用性能方面的差异,而且普遍存在着对自我认识把握程度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它们进人人才消费市场的态度、行为方式和效果。这个间题主要通过就业教育和指导才能有效解决,这是一种不同于物质产品销售的,人才产品的深加工。 

    Z、进一步增加就业教育和指导工作的力度 

    从初步调查结果的表现来看,大学生就业观念尚有待进一步转变;占优势的取向与现实条件和就业教育的导向仍有较大差距。从相关分析来看,每个指标都有多因素的分布与总体分布接近(见表2),这既表明了总体分布具有多方面的客观基础,也表明了对总体分布还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在相关性排序上,家庭因素影响最靠前,学校表现因素靠后(见表3),这无疑是对就业教育和指导工作的一种警示。 

    3、进一步增加就业教育和指导工作的内容 

    为了合理地解决好大学生就业意向与现实条件的差距问题,应该在就业教育和指导过程适时地加人客观而尽可能详实的社会现实的内容,如:国家社会经济形势,相关地区及行业的平均工资、计酬方式、工作时间、劳动强度、消费水平、发展前景等等。同时应注意引导大学生搞好自身的职业兴趣、职业理想、职业能力等方面客观的测评,结合个人状况、家庭状况和可能的机会成本,逐步形成理性的职业意向。并在搞好群体教育的基础上,注意个体间的差异,帮助每位同学找准自己的职业岗位,实现及时顺利就业。 

    4.进一步关注和促进就业政策的衔接  

   农业院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立足基层,奉献家乡”的教育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关注和促进打通去基层的通道,搞好“一次就业”和‘’二次就业”的衔接。虽然许多同学有去基层、去乡镇的想法,但是他们对地方上的就业操作,以及对工作能否落实普遍心存疑虑,学校对此也显得无能为力,甚至是一推了之,所以造成了许多人就业的首选目标放在外地和城市。 

因此,设法促进地方上相关部门与学校、与学生的沟通是极为必要的。否则,“立足基层”的教育是很难落到实处的。 

就业意向篇2

(一)就业心态

对就业心态的调查表明,11.8%的毕业生对就业非常有信心,27.9%的毕业生表示有信心,26.6%的毕业生虽然信心不足,但表示会积极争取机会,10.2%的毕业生表示没有信心。可见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心态良好,普遍就业信心较强,对就业前景也持乐观态度。但也存在部分毕业生就业态度消极,认为就业是由雇用方决定的,自己能否达到目的,要看雇用方是否满意,自己不能够主动走向就业市场。

(二)就业能力

就就业能力而言,34.6%的毕业生认为专业能力最重要,27.3%的毕业生认为职业资格重要,21.5%的毕业生认为实习经历重要,13.8%的毕业生认为学习成绩重要。可见毕业生对就业能力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三)就业区域

关于就业区域的调查表明,29.5%的毕业生选择四川省省会成都,37.5%的毕业生选择去四川省其他中小城市,21.7%的毕业生到沿海开放城市里去,也就是说有大多数的毕业生希望到经济条件较好的区域就业,相比之下选择去农村幼儿园的只有3.9%。学生毕业后都希望留在经济较好的区域,这在一定程度上既加剧了就业的困难,又不利于农村地区幼儿园英语教育的发展。目前农村地区的幼儿园的英语师资是非常缺乏的。这说明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中普遍看重的是自我利益,忽略了社会责任。

(四)就业单位

就业单位的调查表明,37.8%的毕业生选择了国家机关幼儿园,43.5%的毕业生选择了公立幼儿园,只有13.6%的毕业生选择了私立幼儿园。这说明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都渴望稳定的工作,都认为稳定的工作会带来稳定的效益。

(五)就业薪酬期望

薪酬是自我价值的体现,毕业生们都希望找到一份符合自己薪酬期望的工作。本次调查发现55.6%的学生选择在1000-2000元之间,36.1%的学生选择在2000-3000元之间,只有9.2%学生选择3000元以上。这表明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薪金期望比较切合实际,这一点是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但同时也发现毕业生最不愿意降低的就是薪酬,可见毕业生对实际利益的获得仍然是有要求的。

(六)影响就业因素

从影响就业因素来看,40.3%的毕业生择业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兴趣和爱好,27.5%的毕业生考虑的是自身提升空间大,16.5%的毕业生考虑家庭要求和社会需求。这表明毕业生择业时最看重的是自己的兴趣和发展,认为对工作有兴趣,才能做好工作。其次是父母的意见。可见毕业生的主体意识普遍较强。

二、对策和建议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我校2013届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方向)的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但也发现少部分学生存在对就业形势没有信心。结合此次调查的结果,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加强针对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面临就业选择时,怎样利用自己的优势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工作,是大多毕业生思考的问题。尤其对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学生而言,他们的就业范围相对狭窄。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求职方面的训练与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大三期间,学校应针对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或开办职业生涯规划的讲座。学校可以开设职业素质教育、求职程序教育等课程;开办就业政策介绍等方面的讲座;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求职面试和模拟面试等方面的培训。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在毕业求职时建立科学的就业观,积极地面对就业问题,同时也为学校的就业工作打下基础。

(二)加强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学生的教师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据调查,“学生自身条件不足,缺乏竞争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方向)的学生,毕业后即将成为学前英语教师。如果不具有能够教授学前儿童所需要的教师职业技能,将不能胜任学前英语教学工作。因此要使毕业生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学校应加强学生的教师技能培训。学校可以围绕学前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的内容,制定翔实的训练方案,实施完善的教师职业技能评价体系。从而,促进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掌握,使学生成为综合素质高的学前英语教师。

(三)为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学生提供更多到幼儿园见习机会

学校应积极组织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方向)的学生到幼儿园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走进学前英语课堂,观摩优秀学前英语教师的实际教学。有一定教学基础之后,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班级实际授课,在实践中体会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三、总结

就业意向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中职学生;就业意向

中图分类号:G47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8-0274-03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它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产业技术工人和高素质的社会急需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目前,中职毕业生就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自身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等缺乏了解,对社会需求缺乏了解,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自我推荐能力差,不善于包装自己等,这些弱点导致不少学生在个人择业与岗位择人的互动过程中无所适从,就业意向、职业定位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增加了就业的难度。如何帮助职校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潜能和社会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与岗位,培养他们基本的职业素养与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使他们能够顺利地升学或就业是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承担起的教育重任。

笔者参与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北京市职业学校职业指导体系与实验研究”课题组的北京市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意向和北京市职业学校职业指导情况的问卷调查,并获得了相关数据。本次问卷着重围绕在校中职生的就业意向方面展开调查,调查对象为北京市四所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在校学生,问卷发放时间为2008年6月。调查涉及四大类共35个专业,我们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主要采用百分比分析和卡方分析。调查旨在了解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倾向、就业观念、就业行为以及相关问题,从中找到中职生就业的意向与就业结果之间的关系及中职生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其充分就业。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就业准备方面

经卡方检验,卡方值为0.274149463>?琢=0.05,说明三个年级的在校学生在对就业前景的问题上所持态度没有显著性差异,大都已经意识到了就业的严峻性,一半以上的学生对就业前景持并不太乐观的态度,进而选择一般、没有信心和非常没有信心。而且是年级越高对就业所持态度越不乐观,选择一般和非常没有信心的比例明显高于低年级的学生。

(二)对毕业后打算的调查分

经卡方检验,卡方值为0.20744>?琢=0.05,说明三个年级的在校学生在对就业后的打算首选项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各年级都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毕业后首选求职工作,而选择继续求学的学生比例也相对稳定,均占到三成左右。选择自己创业和其它的比例略低,且年级越高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越低,说明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生的就业打算逐渐趋于理性与实际。

(三)对薪酬期望的调查分析

经卡方检验,卡方值为,说明三个年级的在校学生在对就业后的薪酬希望差异性非常显著。

三个年级的在校生中期望薪酬在800―1 000元之间的人数均为最多,所不同的是在800―1 000元之间,2007级学生即刚入校的高一年级学生人数比2005级即将毕业的学生人数少了12.3个百分点,比在校高二年级学生少了近8个百分点。而在1 500―2 000元之间,2007级学生即刚入校的高一年级学生人数却比2005级即将毕业的学生人数多了2个百分点,比在校高二年级学生多了2.5个百分点;在2 000―2 500元之间,2007级学生即刚入校的高一年级学生人数比2005级和2006级学生人数分别高出5个百分点和2.9个百分点;2007级希望薪酬在2500元以上的人数分别比2005和2006级更是高出了3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当然500―800元之间也有分布。

从对薪酬希望的差异分析结果图表中可以清晰的看出,年级越高对薪酬的期望值越接近于社会可提供的薪金水平,三个年级对薪酬的期望值符合正态分布。但同时也应看到平均有超过60%的学生希望毕业后薪酬高于1 000元,对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讲,月薪平均超过1 000元,期望值还是偏高,略高于社会上所能提供的薪酬。

(四)对就业单位性质期望的调查分析

经卡方检验,卡方值为0.054976922略大于?琢=0.05,说明三个年级的在校学生对于就业单位性质的期望方面差异是不显著的。

从各级中职生对于就业单位性质期望的比较可知,2005、2006和2007级中职生对于就业单位性质的期望主要集中于政府机关、大型国企和外企或合资企业,而选择事业单位、私企、自己创业和其它的则相对较少。期望进入政府机关就业的比例逐年上升,在2007级中,期望进入政府机关就业的比例超过往年期望比例最高的大型国企而达到最高,占到34.40%。期望进入大型国企和外资或合资企业的比例逐年下降,期望以其它的方式灵活就业的比例以每年一倍的速度递增。

(五)对职业理想期望的调查分析

经卡方检验,卡方值为0.0079245308<?琢=0.05,说明三个年级在校学生在对自己职业理想的差异性非常显著。

三个年级的在校生中关于职业理想的期望主要集中在白领、自己创业当老板和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技术专家这三项上,而期望成为高级蓝领的比例在各级中都相对较低。在2005级学生中有超过四成的学生期望成为白领,几乎是2006级和2007级期望成为白领的学生所占比例的总和。除期望成为白领外,在职业理想中第二项受在校中职生欢迎的是自己创业当老板,三个年级中都有三成左右的学生选择此项。排在第三位比较受青睐的职业理想是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技术专家,其中2007级学生选择此项人数所占比例最高。而期望成为高级蓝领的学生在各年级中均只有10%左右,比例非常小。

总之,年级越高对职业理想的期望越高。数据的变化趋势亦非常明显:年级越高期望成为白领的比例越高,而期望成为高级蓝领和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专家的比例则相对逐渐越低。三个年级对职业理想的期望符合正态分布,但总体来说期望还是偏高,说明在校中职生对自己的社会定位尚不十分准确。

(六)对于离京就业态度的调查分析

经卡方检验,卡方值为0.0122039<?琢=0.05,说明三个年级的在校学生对于离京就业的态度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

由于首都特殊的地位、相对优越的发展环境及相对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以来都是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较为青睐的理想就业地之一。但受到户口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各级各类学校的毕业生在京就业一直都有相当大的难度。可对于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讲,他们中绝大部分学生就来源于北京当地,长期以来北京生源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都不愿意离开北京。但是随着就业的压力逐年增加,外地人才不断进入首都,他们往往素质高,肯吃苦,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与赞赏;同时,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户口等因素对于就业的影响正逐渐变小,北京生源得天独厚的就业优势正在逐渐消失,每年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是有限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离京就业来解决就业问题正在逐步被人们关注并开始接受。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意向存在的问题及

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与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意向有如下特点:

(一)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准备意识较高

在“就业信心”、“毕业后的打算(首选)”两项调查中,经卡方检验后我们发现各年级在校学生没有显著差别,平均有59%的学生毕业后的打算(首选)是就业,并且平均有54.4%的学生就业信心不足。这说明在新的就业制度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不管是否面临毕业,都早早地将就业问题纳入日常考虑的范围,积极主动地思考自己的未来,首先在思想上为就业积极做准备。

(二)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于就业地点的选择相对狭窄

在上述“离京就业的态度”一项调查中,三个年级选择“乐于接受”的比例平均只有26.7%,这充分显示出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对于就业地点的选择是十分苛刻的。每年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是有限的,长远来看如此苛刻的择业条件势必会增加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难度。

(三)就业定位把握不够准确,职业期望不切实际

在上述“薪酬期望”调查中平均有超过60%的学生希望毕业后薪酬高于1 000元,对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讲,刚刚毕业月薪平均超过1 000元,期望值还是偏高,略高于社会上所能提供的薪酬。对于“就业单位性质期望”和“职业理想期望”也同样存在过高的现象,在“就业单位性质期望”一项中,三个年级绝大部分学生的就业意向首选政府机关,其次是外企或合资企业,第三是大型国企;在对“职业理想期望”的调查中,三个年级绝大部分学生都选择的是管理人员的白领或自己创业,而期望成为蓝领一线技术工人的比例三个年级依次为7.43、11.89和13.26。由此可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期望是不切合实际的,大部分中职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对自己的就业定位把握不够准确。

三、教育对策

(一)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评价自己,树立积极的择业心态

正确客观的认识自己,是走向成功的保障,面临求职与择业的毕业生,只有从客观出发,综合自己素质和能力情况,将个人的求职意愿与社会的客观需要结合起来,加以全面而充分的考虑,才可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获得成功。在这个充满机会又充满竞争的社会,追逐挑战且渴望成功的时代,职业学校尤其要积极开展择业指导和咨询活动,引导学生正确估价自己的水平和特点与就业市场,正确认识社会需求和个人实现的关系,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好择业的心理状态,纠正定位偏差,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形势。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观是人对于职业的根本看法,是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在职业生活中的反映。中等职业学校要帮助学生树立“大就业”观念,特别要提醒学生不要把个人兴趣、爱好当作择业的先决条件。在选择职业时,对就业单位、岗位的选择要有度,在前期可以适当降低择业的期望值。在校学习期间要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方向,巩固专业思想,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不断提高自己适应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要求的能力和素质,做好职业准备,这样才能为今后就业、创业教育打下基础。

(三)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开展创业教育

在就业压力之下,不少学生想要选择自主创业,这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解决就业问题是不可多得的一剂良药。但据笔者了解,很多学生虽有良好的愿望却不知如何实施,其实创业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创业意识的树立、创业品质的培养、创业知识的学习、创业能力的形成上。要引导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形成自主创业的基本能力,要帮助学生认识创业活动的规律,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指导的现状与对策动中,进一步了解与运用创业的知识、方法、要领,从而综合提高创业能力,解决就业问题。

就业意向影响学生的就业状况,如果我们能够在关注中职生就业状况的同时,充分关注中职生的就业意向,那么这无疑将对我们的学子找到满意的工作,得到较好的报酬,愉快工作、幸福生活都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刘建华.试论加快中等职业学校自身发展的对策[J].广西教育,2008,(1).

[2]李建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意向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3]李唤.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指导的现状与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4]刘海燕.职校生择业价值取向的调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5]周少斌.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8,(2).

就业意向篇4

乙方(实习生):

甲、乙双方通过双向选择,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已如实向乙方介绍本单位情况,以及拟安排乙方工作岗位实习情况,并通过对乙方的了解、考核,同意录用乙方。乙方已如实向甲方介绍本人的情况,并通过对甲方的了解,愿意到甲方就业并在规定或约定期限内报到。

二、甲方录用乙方的方式为实习聘用 。

三、甲方为乙方提供的工作条件、劳动保护、劳动报酬及福利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四、本意向协议书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用人单位) 乙方(实习生)

公司签章: 签名:

就业意向篇5

【关键词】就业 就业观念 就业压力 就业指导

一、概念研究

1、就业

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社会活动。还表示契约关系:即雇佣之意,是指两个伙伴之间的关系,其中一方为雇佣者,另一方为被雇佣者。从法律意义来看,通过双方契约约定,“被雇佣者”为“雇佣者”(雇主、雇佣人)工作(出卖劳动),并由雇佣者提供报酬的一种法律关系,属于民法的范畴

2、就业压力1

就业压力是指个体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以及在寻求职业的过程中面对具有威胁性、挑战性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种被压迫的感受。就业压力源是一个客观的变量,呈静态,是指个体在就业过程中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突然的创伤性体验、慢性紧张等。

3、就业意向

就业意向是指人们在职业定向与选择过程中,对自己现状的认识和对未来职业的期待2,是指自己将要选择何种职业以及对职业的性质、特点、作用的一种认识。

二、影响因素

(1)社会因素

主要来源于社会经济发展、教育理念变化及西方一些就业思想的传入,还有国家的需要和社会舆论。

(2)学校因素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招生规模扩大,无论是从大学生就业率、待业人数,还是从就业质量等方面来看,大学生就业形势都比以前严峻的多。我校属于传统地方性师范类院校,其培养目标、办学定位均是为当地、本省培养实用性人才而服务,其所设专业师范类为长线专业,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课程均面向中小学基础教育行业。但随着公办基础教育行业师资的饱和,这些长线专业人才积压严重,尤其是进入公办教育行业人数降低,毕业生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进入民办教育行业或在非教育系统就业。而非师范类专业开设年限都不长,课程设置有待完善,人才培养能力不足,这些专业尚处在摸索前进阶段,因而必然对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3。

(3)家庭因素

由于家长知识认识水平有限,针对孩子就业没有一个清楚、理性的分析,对孩子的就业观念不能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处在家庭成员的职业结构中,学生已经习惯了自己家族的职业,所以在自己选择就业时就有了很大的导向性。而父母的期望,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继而在很大程度上孩子的就业就要遵循父母的意愿,因此它就变成了我们就业观念形成的主导因素。

(4)自身因素

由于当代大学生的一切事宜均有父母做主,很大程度上自己没有主见,所以对自己的就业意向很茫然,做出的就业意向就有了很大的随意性。通常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就业,因此就业意向一般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转移。

三、策略研究

(1)就业指导

大学生毕业就业政策是国家为大学生毕业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它对每个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都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学校应广泛深入地宣传就业制度改革的方向、步骤和内容, 以及当前的就业政策、供求形势等, 使大学生择业意识的形成和择业行为的发生都遵循科学性原则, 按照一定的规律和程序来进行。通过政策指导, 帮助大学生把握求职择业基本准则, 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引导毕业生走出择业的误区 ,消除择业的困惑, 并纠正自己的片面认识和幻想。4

(2)学习指导

学习方法指导主要为就业创造条件, 使得大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大学的优越学习条件, 有效地安排学习时间,为今后的工作做准备。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其一, 要进一步巩固专业思想。巩固专业思想是引导大学生择业意向的关键。为了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巩固他们的专业思想, 专业课教师应多向学生介绍他们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工厂和学校, 请往届的毕业生向他们介绍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等;其二, 要培养学生掌握众多技能的意识, 拓宽专业知识的应用面。学校应多组织讲座或通过媒体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不断变化的职业市场的情况, 指导学生根据职业市场的变化及社会需求, 有针对性地选定职业目标, 围绕职业目标, 不断拓宽知识面。学校可通过增加选修课、开办讲座等方式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 以适应职业选择的需要。

(3)心理指导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保证求职择业的顺利进行, 学校或国家应积极排除大学生择业期间可能会出现的种种心理障碍, 还应及早对他们进行心理锻炼和思想教育, 促使他们在校期间努力形成正视现实、不怕挫折、放眼未来的正确的择业心态。

(4)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的目的, 一方面是向毕业生提供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及各种职业特点, 以便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能力选择与此相符的工作。学校可采取主动发出联系、职业市场等方法, 广泛搜集职业需求信息, 通过召开信息会或个别交谈等形式全面客观地向大学生介绍社会的需求现状, 从而纠正他们由于对社会需求情况了解不全面而产生的认识偏差, 引导他们面对现实, 把个人的就业意愿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另一方面, 是向毕业生传授求职择业的方法与技巧, 从而提高他们的求职本领。学校可通过举办讲座、模拟实验等形式指导学生掌握自荐、面试、笔试三种形式各自适用的方法与技巧, 以及搜集就业信息和获取招聘信息要注意的问题, 充分利用那些有价值的信息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明贺.《学理论》2011年第24期

[2]郑洁. 《当代大学生就业意向现状调查研究》[J].重庆邮电学院.2006(1)

[3]李晓玲、《李胜生.大学生就业倾向及其影响因素》.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7(7)

[4]曹建民、《大学生就业意向》.桑系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

作者简介:单益强(1991-)男,甘肃武威,就读河西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专业:小学教育

就业意向篇6

明确了求职意向,找工作的时候就能不偏方向,有的放矢。

明确求职意向,是一个人找工作的第一步。

注意事项:

1、应聘简历一定要写明求职意向。书写求职意向应当尽可能明确和集中,并与自己的专长、兴趣等相一致。如:计算机软件开发工程师、网络系统工程师;行政主管或办公室文员等等。

2、填写求职意向切忌空泛(如:本人希望从事富有挑战性并能够发挥自己潜能和专长的工作,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太多太杂。

3、对自己意向中求职目标,应事先多向几个有工作经验的人(最好是行家、就业指导老师或HR经理)咨询一下,并反思如何使求职意向和所学的专长结合起来。

就业意向篇7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人力资源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的重要资源,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1]。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深化,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教育,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都不断攀升,据统计,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比2014年增加22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2]。但现实中很多企业每年都计划吸收一批新员工,但却很难招收到满意人才。企业在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时,经常发现毕业生眼高手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差,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的人才存在脱节现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培养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人员招募与培训、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人事档案管理等各环节基本技能,能够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从事具体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3]。相对于其他专业毕业生求职就业来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他们在求职过程中是否比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更加理性呢?本文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切入点,论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具体就业意向。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目的:了解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意向情况,为完善就业政策体系提供依据。

1.2 调查对象:合肥师范学院2015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146名学生。

1.3 调查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该问卷分三个部分,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具体就业意向项目以及对就业工作的意见组成。总共发放问卷146份,收回初步有效问卷133份。为了直观分析就业意向情况,因此我们在毕业后打算这个问题上,将选项为考研、自主创业、其他等选项的问卷剔除,最后剩下毕业后打算直接就业的有效问卷82份。为检验问卷的有效性,通过SPSS统计软件,进行了可靠性统计量检验,得出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问卷的信度在0.7以上,说明问卷具有一定的信度,可靠性较强,信度检验通过。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按照性别划分:男性30人,女性52人;生源地划分:农村63人,城镇19人。如表2 所示。男女生分别占36.6%、63.4%;农村城镇分别占76.8%、23.2%,可以看出调查对象中女生、农村地区所占比重较大。

2.2 调查结果 本次调点选取了求职准备时间、就业形势认识、择业途径、就业地区、意向单位、希望月薪标准、对就业政策有的了解程度、学校就业指导课程对就业的帮助程度等8项指标进行分析。

2.2.1 求职准备时间较短 从表3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求职准备时间主要集中在半年以内、半年-1年这两个区间,累计值占到75%。一般来说,求职准备时间分为长期和短期准备时间。长期准备时间贯穿整个大学四年时间,短期准备时间主要是应聘前的准备。从求职准备时间调查时间可以看出75%学生选择在大四阶段做求职准备。

2.2.2 就业形势认识较清楚 在就业形势认识方面,认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占到将近一半,占到48.8%,认为就业形势乐观占到40.2%,就业形势不清楚占到11%,可以看出学生对就业形势认识较清楚累计占到89%。一般来说,就业形势的认识程度对于学生就业选择具有指导性作用,就业形势认识越清楚,就业选择更加理性。

2.2.3 择业途径偏网络化 在择业渠道选择方面,40.2%的学生选择网络投递渠道,网络投递简历尤其便捷、成本低、不受时间、空间制约等优势,但有效性、针对性不强。而校园招聘是专门面向无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开展的招聘活动,一般来说针对性强,应聘成功的概率较大。

2.2.4 就业地区省内比重大 在就业地区选择方面,毕业生们更倾向于选择省内城市,所占比重为50.2%,沿海发达地区所占比重为25.6%,而选择户籍所在地的仅有8.5%一方面。这与调查对象76.8%来自农村地区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说明毕业生更倾向于经济相对发达、个人发展机会较大的城市地区。 2.2.5 意向单位选择多样化 就业单位的选择一直是毕业生很关心的就业意向指标。从表3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意向单位选择方面呈现多样化趋势。选择私营企业、国有企业的比重分别占34.1%、30.5%。说明毕业生在就业单位选择方面,打破了传统就业思维,意向单位选择符合自身特点。

2.2.6 薪酬标准选择较理性 薪酬标准反映就业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学生选择就业单位较为重视的指标之一。一方面学生想获得较高的薪酬待遇,另一方面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学生们对薪酬标准的选择更加理性。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学生选择2000-3000元的月薪标准的人数占到48.8%。一般来说,影响薪酬标准的因素很多,包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行业标准、企业经济实力、劳动力市场等因素[4],学生在选择薪酬标准时更加看重企业的发展平台、企业福利等因素。

2.2.7 对国家就业政策了解程度不够 对国家就业政策了解程度方面,调查结果显示63.4%的学生

对国家就业政策不太了解,说明学生关于就业政策了解程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从而在选择就业、创业等方面缺少具体政策指导。 2.2.8 学校就业指导课对就业帮助一般 学校就业指导课对就业帮助程度,认为比较有帮助、很大帮助的累计值占到59.7%,说明大部分学生均认为学校开设有关就业指导的课程对求职有帮助。但同时也有37.8%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因此建议学校应该做好就业指导课程的调查工作,科学合理安排就业指导课程,指导学生理性求职。

2.3 影响因素分析 从单位地理位置、单位性质、社会地位、单位薪酬、个人发展机会、专业对口、家庭影响等8项指标进行分析。如表4所示。通过表4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排列在前三位的是单位个人发展机会、单位薪酬、单位地理位置。说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更加看重单位提供的个人发展平台,其次是单位提供的薪酬,再次是单位所处的地理位置。说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就业考虑因素方面较理性。

就业意向篇8

现在来总结一下一些心得体会。

1.组队要找有经验的人一起,虽然说人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但是有现成的,为什么不用呢?大把的伟人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成为巨人的嘛,因此,不要照顾一些人,贸贸然组队,这样的结果往往是要么你一个人累死(太熟了,他们又真的不太会,一推脱,你就没辙了),要么就是你们的成果比较惨淡,比不上别人来的成熟有深度。

2.选题很重要。这需要队伍里有有眼光的人。可以选一些贴切主办单位的主题,投其所好,或者是一些有针对性的话题……其实很难说怎么样的课题比较好。我也是属于“乱来”型的人,觉得什么有趣就弄什么,没什么眼光。但是经过这次,我觉得做调研一定要做一些有实际意义的课题,对调研对象有一定帮助的主题,才能双赢,也不算白费力气。还有要有可操作性,没有可操作性,或者可操作性低的话,那么就真的会举步维艰了。

3.要有计划,可以列出你有多少时间,或者你打算用多少时间,你有那些事是要做的,是可以做的。还要组织好你的队员。其实太忙的队员,或者和你离得比较远的的队员最好也不要多,即使他们很有实力,因为他们大多难以组织起来讨论,对小组来说,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4.要清楚你的伙伴的“强项”在哪里,信任你的伙伴,要鼓励他们,要分好工,最好分得公平点,还有一定要在适当的时候督促一下。

5.至于写的哪方面呢,很难讲,至少要有一点点的写作能力吧,还有一开始不能想着网上有得下载所以懈怠了。还有问卷的数据,还有其他的资料,一定要物尽其用,浪费了真的很可惜,因为这些才是你和别人区分开来的标志。还有要注重报告的“权威性”,所谓的权威性,对我们这种“初生牛犊”来说,也就是注意引用“专家的话”、采访“权威人士”、“引经据典”……

就业意向篇9

关键词: 高职旅游英语 酒店 就业意向

随着我国经济向纵深方向发展,人们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和生活质量,以酒店为代表的旅游业的地位日显突出,现已成为第三产业发展中的一大支柱产业。从市场需求看,酒店对旅游英语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较大,旅游英语专业的酒店就业前景应该十分广阔。而事实是高职毕业生对酒店就业的意向并不热衷,有些高校甚至出现某些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有业不就”的奇怪现象。就业时出现的这种供需错位矛盾,值得探讨和反思。

一、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就业意向调查

以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2013级、2014级、2015级旅游英语专业学生共200人就业意向调查为例,通过发放问卷现场调查形式,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由此表可以看出,95%左右的学生愿意毕业后直接进入职场就业,在职业选择上大多数学生都改行,从事与本专业无关的行业,意向在旅行社、酒店等旅游行业就业的只有18%,而其中意愿在酒店就业的更少,仅有8.5%,这个数据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从性别看,女生到酒店的工作比例比男生稍高,但差别不明显,这说明性别差异对酒店就业影响不大。

二、影响旅游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意向的因素分析

(一)专业认同。

专业认同是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材教法等情况了解之后,表现出的赞同、认可的态度。笔者曾多次参加旅游英语专业教研室组织的新生入学教育、学生座谈会等活动,从掌握的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旅游英语专业并不了解,部分学生认为经常可以旅游所以学习这个专业;部分学生认为旅游英语专业毕业后就是做导游,并不知道酒店也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部分学生是因为高考分数的原因调剂到这个专业学习的,所以当他们进入学校后,发现与想象完全不同。旅游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既包括旅游方面的专业课程,又包含有英语等方面的听、说、读、写课程;既有理论知识,又有较多的实践环节。因此,专业认同度不高直接导致他们对旅游英语专业的学习缺乏兴趣,缺少信心。

(二)兴趣爱好。

兴趣爱好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选择。由于调查的对象都是“90后”,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普遍好于“80后”,有自己的见解,在选择就业时更关注就业的质量和个人感受,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工作。例如:有的人喜欢“游山玩水”,通常会选择导游职业而放弃去酒店工作;此外,个人的发展前景及薪水是他们考虑的重要因素,而酒店的发展前景及企业文化很少关注。

(三)酒店行业就业环境。

酒店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实际操作经验对个人发展最重要,而学历等在该行业没有形成很大优势,因此很多高职生认为自己读了三年大学拿的大专文凭做中专生甚至初中生的工作,失去工作信心。此外,酒店行业中的工资待遇低、工作时间长等问题会影响学生的选择。如:酒店中的中餐部门,逢年过节,繁忙的时候,加班是常有的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就业选择。例如笔者曾带过的2010级旅游英语2班,有6名学生在万豪酒店实习,结果不堪忍受劳动强度大的酒店环境,实习结束后都离职,从事别的工作。

(四)社会、家长对酒店行业的认识偏差。

社会、家长对酒店行业的认识存在误解,认为酒店业就是当服务员,就是吃青春饭,阻碍学生的职业选择,导致很多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不愿意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酒店行业工作。在调查中,近50%的学生都认为父母不同意自己找酒店方面工作而放弃。

(五)学生就业心理存在偏差。

刚出茅庐的高职生,一心想拿高工资,做着比较轻松的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看到晋升的希望。然而,事与愿违,他们很快会离开酒店岗位。同时,“90后”的他们不愿意从基层服务做起,总觉得自尊心受打击,脸面上过不去,而酒店行业的性质又要求管理者先从服务员做起,因此,学生很难适应酒店的工作。

(六)用人单位缺乏长远意识。

高职生虽然普遍缺乏工作经验,但相比酒店其他人员来说,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较强的专业技能,用人单位缺乏长远眼光,不愿意花精力、财力培养他们,锻炼他们,导致旅游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感受不到单位的温暖和希望,纷纷在实习结束就离职而另谋职业。

三、提升旅游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工作的对策

(一)科学定位,确立符合行业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

开办旅游英语专业,首先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在培养人才时应该考虑到行业发展的特点、规律,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以旅游行业的职业特点为基础,培养具有行业知识与技能,在酒店等行业从事基层服务与管理的人才。旅游英语专业学习的学生从上课起,就很明确“将来要做什么”、“是不是要从服务员做起”等问题。

(二)加强职业教育,转变就业观念。

对旅游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来说,要从主观上增强对专业的认同,激发他们从事旅游工作的兴趣。旅游行业是朝阳产业,发展迅速,前景广阔。在服务与管理的工作中,能学到很多知识。比如:礼仪的知识,沟通的技巧,处理问题的能力等,能够运用英语与外国人交流,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建议从大一学生刚进校,就可以开设相关的职业规划课程,加强学生就业方面的指导,提前做好职业发展规划。

(三)优化课程结构,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学校要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师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讨论研究,优化课程结构,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要培养“双师型”教师,同时也可以聘请一些酒店等行业的老总兼职来学校上课,传授学生操作方面的技能。拓宽实践渠道,多建立就业实习实训基地,积极与旅游企事业单位合作,让课堂走出教室,到模拟实训室、宾馆、酒店、旅行社、景区等参观、学习。例如:应用外语系2016年与春秋旅游公司合作成立的校内旅行社,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平台。

(四)加强校企合作,调整用人机制。

酒店等旅游企业要加强与院校的联系,企业要充分相信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与实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加大培训力度,探索多元化的合作模式,让旅游企业参与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同时在实践合作中,学校应该合理利用企业平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例如:应用外语系可以吸取我院电气工程系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与万豪酒店集团等合作成立“万豪订单班”。

当前,我院旅游英语专业学生酒店就业意向偏低已成事实,想改变这一结果,提升旅游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必须社会、企业、学校、个人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t.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

[2]蔡平,罗清德.学生酒店实习流失意向分析及教学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06).

[3]袁国贤,杨庆国.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取向原因及其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4]罗惠玉,陈向军.影响大学生在酒店业就业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9).

[5]邱慧,陶卫平,王珏.旅游专业酒店实习生的心理过程分析[J].黄山学院学报,2011(01).

就业意向篇10

[关键词]云南省 高校毕业生 就业意向 影响因素 调查分析

随着高校扩招,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2012年毕业生达到680万,再创历史新高。部分大学毕业生由于各种原因,就业存在一定的难度,已经引起社会各层面的关注,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关心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云南高校毕业生除了与全国大学毕业生面临同样严峻的就业形势外,还要面对一些特殊的困难。云南高校地处边远地区,经济落后欠发达,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较少;生源多为农村学生、贫困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综合素质相对发达省份的毕业生略有逊色,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弱,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分析研究云南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及影响因素,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事关千万家庭的幸福,事关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通过对2012届食品科技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调查,分析原因,提出对策,以期为云南省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和毕业生择业提供参考。

一、调查内容与方法

1.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就业前景、就业意向和影响因素四个方面。

2.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取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2012届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包括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蜂学三个专业的本科生,时间为2012年1月,共发放调查问卷190份,回收调查问卷163份,回收率为85.8%。本次调查样本的具体信息是,性别:男性占38.1%,女性占61.9;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占45.7%,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占37.0%,蜂学专业占17.3%;家庭所在省份:省内占82.1%,省外占17.9%;家庭户籍所在地:城镇占38.2%,农村占61.8%;学习成绩排名:前1/3占26.6%,中等占46.2%,后1/3占18.5%,不清楚占8.7%;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多选):校学生干部占8.1%,院学生干部占20.2%,班级学生干部占37.0%,社团负责人占15.0%,没有担任过占45.1%。

3.调查方法

利用自制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问卷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先对同学们讲解本次问卷调查的意义,然后发放问卷调查表,要求在30分钟内完成问卷,当场收回。

4.统计分析

调查数据利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就业前景

调查结果显示,关于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图1),12.7%的学生认为“很好”,57.8%的学生认为“一般”,28.9%的学生认为“不好”,还有0.6%选择“不清楚”;关于对于目前就业形势的看法(图2),12.7%的学生对于目前就业形势非常乐观,66.5%的学生认为还可以,26.1%的学生认为不好,0.5%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于就业前景比较客观冷静,也有少部分学生对就业前景比较悲观,需要学校和学院加强专业教育,积极进行就业指导,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就业实习,增加学生的就业信心。

2.就业意向

(1)就业性质选择

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82.1%的学生选择“就业”,其他人选择了“考研”、“出国”、“自主创业”、“其他”(图3)。

在选择“就业”的学生当中,对于“是否愿意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85%的学生选择“愿意”,表明大部分学生的就业态度还是非常积极,选择先就业再择业;在选择“考研”的学生当中,60.2%的选择考虑更换专业,说明这部分学生当中很多人对于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不看好。

(2)工作地点选择(多选)

在工作地点选择方面,我们为毕业生提供了7种选择(表1)。从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去“沿海开放城市”或者留在省内工作,部分学生为了适合自己发展选择“内地省会城市”或“中小城市”,只有少部分学生选择去边远山区或农村地区。

(3)工作单位选择(多选)

关于工作单位的选择(图4),大部分学生选择毕业后去“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部分学生选择去“央企”、“中小型企业”、“三资企业”工作或者“自主创业”,只有很少的学生选择去“私企”工作。可以看出,大部分毕业生就业时首选工作比较安逸、待遇比较好的机关事业单位,导致了部分毕业生毕业后还是未就业,一直在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所以需要各方面的努力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4)工作薪金期望

对于工作薪金的期望,3.5%的学生期望月薪为1500元以内,42.2%的学生期望月薪为1500~2000元,46.8%的学生期望月薪为2000~3000元,0.6%的学生期望月薪为4000元以上,大部分毕业生选择月薪为2000元左右,说明毕业生对于工作薪金的期望比较理性。

3.就业影响因素

对于“找工作时考虑的因素有哪些”(多选),我们准备了9各选项共学生选择,结果见图5。有图5可以看出,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最大的三个因素分别为“薪酬与福利高低”、“个人发展空间”和“工作地点”,对于“岗位级别”、“公司规模与名气”、“专业对口”等因素考虑很少,说明当代大学毕业生对于就业过分理想化,导致不能顺利就业。

对于“就业时对你的决策影响最大”的调查,66.5%的学生选择“自己”, 27.8%的同学选择“父母”,4.8%的学生选择“朋友”,仅有0.9%的学生选择“老师”,说明老师在学生就业过程中对学生的关心不够,要充分发挥老师的影响力,为学生顺利就业发挥作用。

对于“求职过程中最困扰你的因素”(多选)(图6),选择“对社会缺乏了解”的学生最多,其次分别为“能力不足”、“求职方法技巧欠缺”、“信息量少”、“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对企业招聘流程和基本要求缺乏了解”、“优势难以发挥”、“学校就业指导不够”和“其他”,说明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社会、对企业缺乏了解,求职方法技巧和综合能力不足,需要学校加强就业指导,弥补知识,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

三、结论

通过对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2012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调查与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毕业生能够理性的对待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能够顺利就业。但是,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对于职业性质、工作单位、工作地点和工作酬金等方面过分理想化,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加强就业指导,使他们能够明确不足之处,提高个人素质,做到理性就业。

四、建议与对策

1.政府应加强领导,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积极为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提供政策支持。继续实施各类基层就业项目,如“农村教师特岗计划”、“西部志愿者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到村任职计划”等项目。同时,要配合有关部门积极为中小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搭建平台,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就业。相关部门应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建设,完善就业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为毕业生免费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在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补贴,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要落到实处。

2.高校应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高校应把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作为学校的教育目标,通过改革,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岗位的创造者。为此,高校应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学生的实习环节,引导大学生到企业去实习,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实践机会。同时要建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进行合理的就业指导,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信息服务,向社会和企业广泛毕业生信息,与用人单位创建良好的沟通机制,建立高校、企业、学生的信息联动机制。

3.大学生应当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要转变就业观念,做到理性就业,先就业后择业,把自己的就业期望与社会的有效需求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许晓辉.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心态调查与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1,1:85-87.

[2]张琦.大学生就业意愿调查与分析――基于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调查[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0:1-2.

[3]程 雨,王晓婷,王伏虎.大学生就业期望现状调查及对策性分析――以江苏大学为例[J].高教高职研究,2011,58:193-195.

[4]邓选梅.云南边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特点调查研究[J]. 文山学院学报,2011,24(3):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