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形势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01:08:35

就业形势

就业形势范文篇1

一、全县人口和就业形势良好

(一)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人口继续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型人口生产方式转变。2007年,全县总人口为63.85万人,与2000年相比增加0.86万人,年均增长0.19%。全县出生人口5220人,出生率8.54‰,比2000年下降了0.33个千分点;死亡人口2196人,死亡率为3.59‰,比2000年相比下降了2.11个千分点;自然增长人口3024人,自然增长率为4.95‰,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自1996年以来基本控制在5‰以内。

(二)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但人口负担处于较轻时期。2000年,全县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7.3%,2007年上升到9.2%。永兴县老龄化步伐加快主要受两大因素的影响,一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城乡养老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使得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老年人口的数量不断加大;二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人口生育水平迅速下降,儿童少年组人口减少,比重大幅度下降,相应的儿童人口系数下降,从而推动老龄人口的比重进一步上升。虽然永兴面临“未富先老”的局面,但生育率下降带来的较低的少儿抚养比例,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也就是“人口红利期”。调查数据显示,2000年全县人口总抚养比为43.2%,2007年降至26.3%。

(三)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对人口的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近年来,我县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非农产业的发展,积极推进县城“南延西扩、发展新区”建设,稳步推进马田、柏林、湘阴渡、塘门口、鲤鱼塘等中心小城镇建设,提高了城市聚集、辐射功能,增强了城市对人口的承载力和吸纳能力,促进中心城镇对区域发展的积聚和带头作用,进一步推动了城镇化进程。2007年,全县城市化率达33.25%,比2000年相比提高7.8个百分点。

(四)就业政策逐步完善,就业格局保持稳定。近年来,全县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建立促进就业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再就业援助的办法和措施,制订并逐步落实了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五年来,全县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5万人,引导和帮助8000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左右,全县就业格局基本稳定。

(五)就业总量稳步增长,非公经济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经济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2007年,全县从业人员为35.02万人,比2006年增长8.5%,其中,非产业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达56.33%,比2000年上升7.5个百分点。我县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增加就业总量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和税收政策,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2007年,全县非公有经济从业人员达18.23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2.1%,比2000年增加了8.5万人,已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

二、全县人口和就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增加了区域资源环境的承载压力。制约人口承载量的诸多资源性因素当中,主要是人均耕地面积刚性更强,人均耕地面积已经低于警戒线。2007年,全县耕地面积为28500公顷,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约为0.045公顷/人(0.68亩/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低于联合国设定的人均0.053公顷的警戒线。

(二)人口老龄化加重了经济社会的压力。人口老龄化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国际上通常的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按照这个标准,我县已提前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使得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首先,人口老龄化加重了社会和家庭对老年人口的抚养负担,对现行的家庭养老方式提出了挑战。当前,特别是农村的社会养老能力还比较弱,仍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方式。但是,随着家庭规模小型化的比例上升,现行的家庭养老模式发生困难,弱化了家庭养老的功能。其次,人口老龄化加大了社会保障的压力。随着退休人员的增加,养老保险的支付压力逐年增大。

(三)就业结构的转变有待于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2000年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大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县就业状况逐步好转,就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

量最大,且呈逐年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56.57%下降到2007年的42.75%,下降13.8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稳步上升,从2000年的17.68%提高到2007年的26.64%,提高8.9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年攀升,由2000年的25.75%上升到2007年的30.61%,提高4.86个百分点。2000年

以来,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由2000年的28.52%下降到2007年的17.2%,下降11.3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逐步上升,由2000年的31.3%提高到2007年的51.6%,提高2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由2000年的40.2%下降到2007年的31.2%,下降9个百分点。从世界范围看,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西方发达国家基本在60%以上,而永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且呈逐年下降趋势,表明我县第三产业发展明显不足,拓展第三产业就业空间具有很大潜力。

三、对策

就业形势范文篇2

一、受影响较大的行业

现阶段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行业有:保险、地产、外贸等这几大行业。其中,保险行业投放职位数较八九月份大幅度下滑。外贸企业岗位投放数从十月份就开始下滑。房地产行业招聘行情萎靡尤其明显,出现“有价无市”的情形,从业人员较去年同期下降17.7%。以外贸出口为主要渠道的制造业从业人员较去年同期下降2.3%,其中电子机械、鞋服、纺织、家电、家具等行业职位投放数下降较大。能源矿产行业的人才招聘需求也减缓,就业状况不容乐观,采矿业从业人员较去年同期下降13.1%。交通、运输和物流业等关联企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业人员较去年同期下降7.1%。

二、对企业用工所产生的影响

目前我市经济基本面尚好,就业形势基本稳定,除个别没有自主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的加工企业出现暂时停产的现象外,其他企业尤其是规模以上的企业生产正常,还有一些企业虽然由于订单不足无法满负荷生产,但通过采取缩短工作时间、轮班工作等方式,企业没有出现批量裁员现象,职工队伍总体稳定。

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如服装、纺织、出口加工、制造等企业受到一定的影响,效益降低,人员过剩,但由于《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并未出现较大规模的裁员现象,对用工人员采取放长假的方式来应对暂时的人员过剩现象。

我市有34家企业进出口增速低于平均增幅,出现下滑。

出口企业开工不足。如三星、北洋集团等出口大户,往年12月底前需加班加点生产才能完成生产任务,而今年加工贸易出口订单大幅度减少,三星公司、北洋集团公司11月份完成产值47292万元和8987万元,分别比上月减少30313万元和1701万元。第四季度订单预计同比降低40-50%,企业工作量由每周6-7天调整为4-5天,开工严重不足。

造船、电子、渔具、纺织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是吸纳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最主要的渠道。如造船业受此次危机的影响,银行放款谨慎,虽然生产资金可基本满足,但建筑工程、设备投入资金短缺,制约企业发展速度,就业岗位不能大量增加。

制造业以三角轮胎为例,今年十月份前,企业用工需求仍保持上升趋势,从十一月开始,受此次危机的影响,企业部分车间停产,部分职工采取放假的方式,只发基本工资,具体的上班时间等待通知。

电子业以善邻电子有限公司为例,至2009年3月份的订单同比减少40%,企业职工以前都是加班加点地工作,现在每天只能勉强上满8小时。

渔具行业以怡隆渔具为例,受金融风暴影响,2009年订单量减少45%,资金缺口达1300万,企业目前不能再提供就业岗位。

纺织业以美源制呢为例,现在每个月只有半个月生产,企业现在不追求利润,仅以渡过难关、存续企业为目的。

三、企业裁减农民工的情况

企业对农民工的处理方式多数是采取提前放长假,并未采取规模的裁减的方式。

在这次危机中订单虽减少40%—50%,使企业的经营陷入了困境。由于我市不少规模以上企业由于产品主要内销,销售额虽然同比有所下降,但是影响不是特别的明显。这些企业的雇员大都来自我市周边农村。到目前为止,我市的企业还没有出现大规模裁员情况,但是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情况是明显的降低。

四、企业对未来经济走势的判断

据我市外经贸局资料显示,经对240家进出口企业进行调查,从调查情况看:

一是企业在手订单不足。有30%的企业订单与去年持平,32%的企业订单减少在10%以内,38%的企业订单减少超过10%。部分企业订单减少超过30-40%。

二是企业出口收汇风险明显加大。美国先后有11家商业银行倒闭,银行信誉出现危机,采用信用证进行国际贸易结算的贸易企业面临高风险。据统计,我市60-70%的国际贸易通过信用证方式结算。

三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由于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难以通过银行的风险评估获得贷款。参加调查的140家企业中有67家企业资金困难,比例达到48%,资金缺口达4.1亿元,虽然比上半年有所缓解,但仍对中小企业产生影响。

四是国际货币贬值使企业面临退单风险。受目前的经济危机影响,欧元、澳元、韩币等货币出现了大幅贬值,欧元贬值达20%,澳元贬值达40%,韩币贬值达45%,对欧洲、韩国为主要市场的企业影响严重,部分企业出现客户退单或订单延后执行的新问题。另外,韩币贬值还导致了我市韩资加工贸易企业付费困难,隐患增多,目前我市对韩出口中,韩资企业占了80%以上的份额,其中加工贸易占了近90%。

由以上情况不难看出,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对就业的拉动能力也就相应减弱。从劳动力市场监测情况看,第三季度企业用人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我市新增就业人数增速减缓。

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特别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困难较大,对未来人员需求减少。

外贸出口型企业由于对外依存度高,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出口的减速将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这种影响概括为“四大四小”:对外贸出口型企业影响大,对内向型企业影响小;对纺织、玩具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影响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影响小;对外资企业影响大,对民营企业影响小;对外来农民工影响大,对本地劳动者影响小。

五、新毕业学生求职受到的影响程度

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有两个关键特征:劳动力需求不足与新增劳动力需求萎缩。对大学生就业的直接影响表现于:1、企业用人大户取消校园招聘计划。2、招聘企业相比去年大减。使得大学生就业的困境进一步加大。

六、政府在调控失业方面采取的政策措施和进一步加强失业调控的建议

政府给了企业很大的帮助,首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采取针对性更强、更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更好发展,更多吸纳就业。

就业形势范文篇3

紧张的就业形势使得就业中的歧视获得了某种貌似正当化的理由。这种理论认为,在“僧多粥少”时,给求职者设置条件是迫不得已的无奈之举。这种主张尤其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在他们看来,作为地方政府,他们守土有责,必须将本地有限的就业资源尽可能地分配给最需要的人,所以,外地人、女性、年龄较大的人就成为歧视的对象。

但是,就业形势紧张绝对不应成为就业歧视的正当理由;相反,越是就业形势紧张,越应强调公平。原因在于:

第一,反对就业歧视,追求平等的就业机会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是宪法对公民权利进行平等保护在劳动就业领域的体现,这一权利不应因就业形势的紧张而受到限制。按照现代权利理论,包括劳动就业权在内的社会权作为第二代人权,其实现程度依赖一定的社会条件,就业权的实现程度与一国的就业人口数量、经济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但这些客观性的因素不能成为就业领域实行歧视性差别待遇的理由。

第二,就业形势紧张是多数国家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只是程度上有所差异,就业歧视在世界各国都不能成为实行歧视性就业政策的理由。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一定程度的就业紧张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要素之一。就业市场中劳动力存在一定的供大于求对经济的发展是有益的,首先,失业者对从业者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促使从业者努力工作;二是失业者通过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客观上能够促进产业转型、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所以,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就业形势紧张也一直存在,在经济形势不佳的情况下,失业率甚至会超过10%。但是,没有哪个国家会以失业率过高为由实行歧视性的就业政策。二十世纪90年代的欧盟在面临大量外来移民造成的就业压力面前,不是限制外来移民就业,而是主动加强反就业歧视。2005年6月,欧盟委员会向部长理事会等机构递交的《反歧视和平等机会均享框架战略》申明:如果一部分人因为性别、残疾、种族、年龄或其他原因而不能获得工作或者实现自我发展,那么欧洲就不可能实现它所设定的宏伟的经济和就业增长目标。欧盟一系列反就业歧视的指令和措施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下出台的。

第三,就业歧视不仅不能消除和化解紧张的就业形势,相反可能会强化这种形势。反对就业歧视不是为解决就业问题的,而是解决就业公平的问题;相应地,就业歧视也不能解决就业形势紧张,因为歧视性的就业政策不能创造新的岗位,只会制造社会的不公平、不稳定和不满情绪。另一方面,歧视性政策的既得利益者会在政策的庇护之下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在客观上抑制企业和经济发展的活力,不利于创造新的就业岗位。而公平的、竞争性的就业政策会使每个人面临失业的压力,从而激发人的潜能,促使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最终缓解就业形势的紧张。

就业形势范文篇4

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意见》和《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就业增长稳定就业形势的意见》精神,保持我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现就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目标任务,强化领导责任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受金融危机影响,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任务十分繁重。为此要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继续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在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就业援助等方面制订具体措施,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

(二)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失业人员就业工作。

(三)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就业工作总体部署,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提高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创业。

(四)进一步深化创业促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全民创业、家庭创业和自主创业,结合新形势的要求,不断完善支持创业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加强创业意识教育,营造鼓励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五)加强失业调控,努力减少失业。处理好宏观调控与增加就业岗位的关系,妥善做好相关人员的安置工作。建立健全失业预警制度,及时掌握就业、失业变化情况。制订失业调控预案,实施失业预防、调节和控制,保持就业局势的稳定。

(六)健全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度。把城镇新增就业、控制失业率、失业人员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逐级分解,将统筹城乡就业、建立社会保障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纳入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完善考核体系,夯实工作责任,依法加强对街道、部门的考核、检查和监督,确保促进就业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

(七)继续发挥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和扩大就业的作用。按照《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延续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税收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规定在相应期限内定额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按规定在限额内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审批期限延长至年底。

(八)继续实行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登记失业人员、残疾人、城镇退役士兵和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行业),按规定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扶持期限最长不超过三年。

(九)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大力支持创业带就业。要在政策范围内不断创新小额担保贷款管理模式,完善创业服务体系,改善创业环境,推进全民创业促就业工作;将个人小额担保额度由3-5万元提高至3-8万元,贷款期限由2年延长至3年;进一步加大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的贷款贴息支持力度,将贷款额度由15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充分利用中央财政贴息资金,进一步完善担保基金的风险补偿机制和贷款奖励机制;推动信用社区与经办银行合作,鼓励担保机构降低反担保门槛或取消反担保。

(十)全面落实对就业困难人员的扶持政策。对各类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相应期限内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符合岗位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并视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在相应期限内给予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补贴以及适当的岗位补贴;扩大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政策覆盖范围,将享受社保补贴年龄从“4050”下延至“3848”,补贴额度由个人缴纳的养老、医疗保险费的2/3,调整为个人缴纳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的全额。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对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期满、仍未能实现稳定就业的灵活就业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其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的期限一次性延长,期限最长不超过1年。

(十一)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公益性岗位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政府投资开发的社会公共管理类岗位,具体包括劳动保障协管员、交通协管员、基层工会协管员、民政低保协管员、社会保险协管员、社区治安联防协管员、劳动监察协管员、卫生监督(行政执法)协管员等岗位。二是社区公益性岗位,具体包括区、街、社区开办的非营利性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敬老院等机构,在街道、社区的保洁、保绿、保安及社会化服务等公益性岗位。三是机关事业单位的后勤保障及公共服务岗位,主要指收发、驾驶、门卫、打字、物业管理等需要招用编制外人员的机关后勤公益性岗位。四是由市政府或其劳动保障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提出、报经省级劳动保障部门批准的其他岗位。

(十二)建立健全“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的长效机制。各街道、各部门要把帮扶“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完善“零就业家庭”申报认定制度,规范审核认定程序,建立专门台账,及时接受“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申请。要多渠道、多种形式帮扶“零就业家庭”人员实现就业,使有就业需求的居民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

(十三)引导、鼓励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对生产经营遇到暂时困难的企业,引导其与职工进行协商,可采取适当缩短工时、降低工资等措施稳定就业,避免规模性裁员。对企业需要裁减人员20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20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10%以上,需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意见后,向劳动保障部门报告裁减人员方案。同时按规定办理失业保险手续。

对国有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关闭破产等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拍卖等形式安置职工和自行消化富余人员的,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就业增长稳定就业形势的意见》的规定,从失业保险基金中给予相应数额的培训补贴、职业介绍补贴和安置补贴。

对暂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经批准可缓交社会保险费,缓交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将困难企业参加职工医疗保险缴费基数下调为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参加工伤保险缴费费率下调20%;将企业老工伤人员待遇支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范围。

(十四)充分发挥就业专项资金的作用。区财政根据就业工作目标,在预算中安排就业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就业工作。就业专项资金用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公益性岗位、职业技能鉴定、特定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险等补贴,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以及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等。就业资金年度累计节余额度原则上不得高于当年就业资金收入总额的20%。

三、加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建立面向所有劳动者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

(十五)按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和“民生八大工程”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备先进、服务规范的区、街、社区人力资源有形市场;规范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明确服务职责和范围,规范服务流程和标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要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将公共就业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其向劳动者提供免费的就业服务;区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建立综合性服务场所,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就业、保障和劳动维权“一站式”服务。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设立服务窗口,开展专项就业服务活动。

(十六)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市、区、街、社区联网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实现“数据集中、服务下延、全区联网、信息共享”目标,为求职者提供快捷的就业信息服务,减少求职者的就业成本。

(十七)加强对各类职业中介机构的管理监督,规范其经营行为,提高其服务质量。对符合条件人员提供就业服务并实现就业的各类职业中介机构,按规定给予职业介绍补贴。

(十八)建立健全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制度。区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负责为劳动者免费办理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登记失业人员应当积极求职,参加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安排的就业服务活动,并定期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报告就业失业状况。

(十九)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就业培训制度。加大政府购买培训的力度,鼓励支持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指导生产经营困难企业组织待岗人员开展在岗、转岗和技能提升培训,并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就业增长稳定就业形势的意见》的规定,对符合条件的给予相应的培训补贴和鉴定费用。

鼓励劳动者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对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失地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参加首次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的按规定给予相应培训补贴;对就业困难人员、进城务工人员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或专项能力考核(限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特殊工种)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一次性的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对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初高中毕业生实行3个月以上、12个月以内的预备制培训,使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者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

四、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做好就业促进法的贯彻实施工作

(二十)加强对促进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完善促进就业工作的协调机制,巩固和加强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强化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积极履行职能,加强协调配合,及时交流情况,切实解决问题。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共同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

就业形势范文篇5

近年来,社会上的“失业人员”往往是指国有或集体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而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日益壮大的失业群体,即新失业群体的存在。尽管这部分失业人员与下岗失业人员具有身体、年龄等方面的就业优势,表面看来,他们的就业问题个对比下岗失业人员容易解决,但实际上,“新失业群体”就业问题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一是文化水平较低。新失业人员大都是初中或高中等较低学历毕业甚至辍学。文化水平不高,又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生活在优越的环境当中,吃苦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二是职业素养不高。新失业人员在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中没有学到多少专门的职业技能,很少有机会参加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更没有国有或集体企业工作经历,也就没有系统的从业经历,也就没有什么自身特长。三是社会经验不多。这部分人年纪不大,涉世不深,社会阅历尚浅,价值观混乱,可塑性极强,而这部分人员也同样面临着成家和生存需求,失业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安定的因素,这也是社会稳定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四是失业人数在不断增加。由于“新失业群体”在参与市场就业竞争的过程中一没经验,二没专长。毫无优势可言,属于社会就业弱势群体,大部分人又长期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造成了这部分人群的数量的大量增加,已经成为目前社会失业人群中的主要成份。据统计,长春市每年各类失业人员达20余万人,其中新增长的失业人员就达6万多人,且每年正在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可想而知,社会就业形势因新失业人群的增加而愈发显得严峻。因此,如何解决好“新失业群体”就业困难,帮助其实现就业愿望是我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乃至于全社会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所要面临的新的社会问题。

二、就业对策

“新失业群体”就业问题事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局,根据其就业形势,结合我市实际,我们拟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一)制定出台政府促就业政策,实施“新失业群体”就业工程

结合目前国家和省、市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援助的相关优惠政策,制定出台适合我市实际的促进“新失业群体”就业的相关政策法规,以政策促就业。

一是综合运用再就业优惠政策,实施目标管理。我们要将国家和省、市出台的相关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适用范围拓展到“新失业群体”就业当中,市政府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在促进“新失业群体”就业方面给予税费减免、落实各项补贴及其他针对下岗失业人员的政策,综合运用国家政策促进就业工作。同时,将这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纳入到我市社会就业目标责任体系中予以高度重视,成立由主管就业市长亲自挂帅,由劳动和社会保障牵头,工商、税务、公安、城建、民政、社会保险等部门联合组成的长春市“新失业群体”就业领导小组。同时,将具有社会安置能力的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事业单位确定为就业目标单位,每年制定详实的就业目标,落实具体工作任务,实施就业目标宏观调控管理,将此项工作开展的情况作为政府考核其工作业绩的重要方面。同时,调动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新失业群体”的就业工作,举全市之力,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就业氛围。

二是实行政府扶持,开展创业促就业活动。首先,以市政府名义制定出台有关创业小额贷款扶持政策。简化贷款申请程序,放宽借贷条件,通过建立信用社区担保和个人信用档案体系,加强小额贷款的安全与实用性。为一部分有创业愿望,具备经营能力和创业条件但苦于资金不足的新生劳动力实施创业小额贷款资金帮扶,鼓励其走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之路。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创业促就业活动,建立全市创业项目库,收集投资小、见效快,风险相对小的适合“新生失业群体”从事的各类创业项目,组织专家对好的创业项目在投资风险、市场潜力、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论证,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向公社会公布,鼓励立志创业的新生失业人员行动起来自主创业。同时,要对正在创业的人员从事的项目实施方面加以正确引导,鼓励其创业成功。其次,建立长春市青年创业者基金会。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与相关银行一起,建立青年创业基金会,每年要对创业人员的项目运行、经济效益、安置能力、企业信用等创业情况进行严格审核,评选出全市在创业促就业活动中表现突出且成功带动了一部分失业人员就业的有为青年创业者,给与一定数目的创业基金奖励和支持。同时,对每户自主创业的中小企业要给与一定的税收及各项开办费用的减免等政策上的扶持,以调动其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创业促就业的重要作用。

三是大力发展民营企业,鼓励其招聘新生劳动力。政府要出台相关法规,为民营经济发展拓展广大空间,发挥民营企业在就业安置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同等条件下,鼓励民营企业尽可能多地吸纳新生劳动力就业,特别是对安置人数较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要在贷款申请、项目审批、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与更多、更好的政策上优惠和扶持。以提高民营企业招聘新生劳动力的积极性,改善新生劳动力的就业形势。

四是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健全新生劳动力就业保障机制。总结就业转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运作的成功经验和作法,将失业保险覆盖面扩大到新失业群体,从社会保险基金中拨付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建立专项新失业人员基金,专门用于保证新生失业劳动力的就业安置工作所涉及到的前期培训、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就业岗位补贴、社会保障以及最低生活保障等多方面支出,同时与市民政部门协调,将长期失业且生活困难新失业人员纳入国家最低生活保障范畴,帮助解决其就业和生存困难,为做好新失业群体就业建立一套完整的社会就业保障体系。

五是建立职业见习制度,提高就业安置能力。由市政府出面在我市选择一些经济益好、社会知名度高的企业作为新生就业人员的见习基地。如一汽,客车厂以及外商投资企业等企业,同时为了保证见习的含金量,邀请一些有一定职业介绍资质的中介机构参与见习活动,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组织下,通过这些就业人员与企业的亲身实践与交流,把职业见习与社会新兴产业、急需职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开拓"蓝领"岗位的职业见习领域。从而建立起"政府搭台,中介推广,企业参与,个人实践"的运作模式。职业见习人员与企业双方要签订《见习协议书》。职业见习补贴所需费用由政府通过财政给付:一是给予见习学员见习期间的生活补贴;二是给予见习基地的实训见习补贴费;三是为见习学员参加“见习综合保险”。通过以上措施提高青年人包括职业经历,动手能和敬业精神在内的综合职业素质,使其适应新的就业形势,帮助新生失业人员树立就业的信心和方向,同时又为企业选择人才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实现真正意义上实现求职者与企业以及社会的多赢的就业局面。

(二)实施就业援助行动,拓展就业领域新空间

第一,发挥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中介作用。目前,新失业群体就业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这部分人更是成为新时期我们劳动就业部门援助的主要对象之一。为此,全市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充分发挥公益事业的职能优势,积极参与就业服务和援助行动。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以人力资源市场为载体,全力开展针对新失业群体的免费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就业信息查询、用人登记等就业服务,开通“新失业群体就业绿色通道”,实施专门化服务。定期组织招聘单位,举大型专场人力资源招聘洽谈会,针对这部分人群开展就业援助活动,扩大其就业机会,帮助其实现就业愿望。

第二,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加大安置力度。首先,要以就业责任单位为重点,根据新失业人员的自身特点和优势,开发出适合其从事的技术含量要求不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如以2007年举办亚冬会为契机,利用我市的冰雪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建立属于我市自己的产业品牌,开拓相关产业,随着品牌效应的形成将带动服务业、商贸、零售业等相关产业的长足发展,进而增加就业岗位平衡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其次,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跟进我市一些大的、好的、重点的项目特别是吸纳劳动力较多的企业,为其做好招聘用人、签订劳动合同、办理用工手续等劳动就业服务工作,形成我市就业安置的新增长点。

第三,加快人力资源输出步伐。我们在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劳务输出工作的同时,要运用劳务输出渠道,开发出外省、外市人力资源需求市场,将新失业群体纳入人力资源输出范畴,开展有组织、有规模的输出工作,从而减轻我市的社会就业压力。同时,我们更要将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将人力资源输出工作作为一项促就业、保稳定的重要产业做大、做强。建立良好的输出信誉,将输出后不能满足就业单位用工需求的人力资源及时更换,重新为企业配置合格的人力资源。创造我市人力资源输出的品牌,使此项工作能够得以良性循环,通过加强人力资源输出工作,来促进“新失业群体”实现就业。

(三)建立培训体系,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第一,提高失业人员素质,开展专业化培训。我们要将全市各类职业培训机构整合,根据市场就业需求,发挥各类培训机构的优势,形成以全市工科院校为依托,以技工学校、职业学校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办学和企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面向“新失业群体”开展旨在提高其专业技能的职业培训,具体是:社会办学机构主要开展初级工、劳动预备制、外埠劳动力培训;各类职业技工学校开展中级工培训;高级技工学校着重开展高素质、高技能工人的培训。同时,鼓励广大用人企业开展针对在职职工继续教育培训及岗位技能的内部短期培训。创造具有我市特色职业教育品牌,扩大知名度,使我市职业教育的就业率大幅提高。

第二,运用社区就业基地,开展家政服务培训。针对一些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接受能力相对较弱的新生失业人员,发挥社区就业与培训主渠道作用,就地就近开展技术含量较低的保姆、保洁、保绿、保安、物业管理与服务等社区家政服务培训。由社区调查本社区内新生劳动力的就业意向和个人基本情况,制定相应培训项目,同时与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联系,收集人力资源市场最新的就业信息,为本社区的新生劳动力寻找适合的就业岗位。通过人性化的贴心服务,使更多的新生失业人员得到培训,掌握简单技术特长,寻找适合自己从事的就业的机会。

第三,建立人力资源召回制度。各级劳动就业部门要积极与企业取得联系,开展“新失业群体”的职业介绍工作,同时,要及时了解及掌握企业用人之后反馈信息。时刻关注新生劳动力就业后的表现,对那些不能胜任或不适合本职工作的人员要实行召回制度。然后,针对其不足之处给与培训,以提高其适应就业市场的能力。从而建立一套完整的培训机制,打造我市的人力资源的品牌,提高新生失业人员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进而提高广大失业人员的就业率。

第四,建立青年创业与就业培训机制。市政府要选择一部分有资质、有条件的培训机构作为青年创业与就业培训基地,实施创业援助行动。对青年创业者在创业方法、创业项目、创业知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等方面给与全面培训。使其树立起科学的创业理念和思维,运用正确合理的方法去创业自救,从而降低青年的创业风险,减少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

(四)开展职业指导,转变择业观念

就业形势范文篇6

关键词:大学生;辅导员;就业指导

近年国家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社会对以大学生为代表的综合素质较高劳动力的需求同步增长。据推测,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比重将升至21.6%;到2030年将超过30%,高校毕业生占青年劳动力的比例将进一步加大[1]。大学毕业生作为我国最富有生机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青年群体之一,比较系统地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是社会宝贵的人力资源。高校迎来送往一批又一批大学生,最终要把合格的大学毕业生推向就业市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在未来相当长时间仍要坚持抓好的一项工作。我国结构性就业难较为典型,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还将长时间存在。辅导员作为高校就业工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对增强广大师生和全社会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1新时代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大学生初次就业掌握的初级技能在行业竞争中不占优势,结构性就业矛盾依然存在;大学生就业质量不高;因男女有别,女大学生就业压力明显高于男性。1.1结构性就业矛盾依然存在。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新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伴随房地产市场和网购经济的持续发展,诱发了诸如房地产和快递等行业的高速增长,像房地产业和快递业也由此成为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产业。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依然停留在依靠大量劳动力、资本投入等要素驱动,还未完全转移到依靠人力资本素质提高、依靠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上。现阶段劳动力市场分割明显,能够吸纳足够多就业劳动力的还是一些第三产业如生活服务行业。在服务行业的求职竞争中,每一个就业岗位都有很多学生求职,大学生能胜任的工作,同样的低学历人员也可以胜任。企业用人成本上升,大学生虽有学历优势,依然需要重新换工作岗位,就业稳定难以保障;岗位资源配置不均衡,在吸纳大学生的就业方面还相对有限;相比起社会初级求职人数,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岗位还未能得到满足,社会结构性就业矛盾依然存在。1.2大学生就业质量亟须提高。综合评价大学生的就业质量,至少应包含4个方面的内容:工资水平、工作环境、就业能力、社会保障[2]52。现阶段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与社会经济从中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换、社会保障制度制约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有关。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我国产业发展正从低端向中高端转型中,产品附加值普遍较低,劳动生产条件相对薄弱,高技能人才供给相对不足,初级人才相对过剩。在市场经济竞争情况下,企业为了尽可能降低成本,对职工的福利待遇供给降低,社会还存在一定的收入分配不合理、劳动保障不健全、劳动力市场不规范、劳动关系协调不完善等制度性短板。大学生因家庭环境、就职动机等因素,就业选择方面表现出趋同性,他们在工资水平、单位地址、就业行业的目标选择趋于一致,单位所在地优先选择大中城市或离家较近城市,就业行业优先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或国企,而小企业等因福利待遇差、晋升空间小、社会保障不充分而不能形成大的吸引力。劳动力供求相对不均衡,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高技术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3],一些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能力达不到企业要求。1.3女学生就业压力高于男生。我国在校女大学生数已远超男生,应届毕业生尤其是女生人数逐年增加[2]54。职场中,女性角色越来越重要。在就业市场上,因男女性别差异,企业对男职员有所偏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女大学生由于性格、动手能力、所学专业等因素,在动手实践、团队协作等方面有所欠缺。未婚女大学生未来还要承担结婚生子等家庭责任,在民营企业求职中碰到的条件要求要比男生苛刻。女大学生对自身所承担工作施加的影响力,与男生相比有差距,在职场上经常碰到各种显性或隐性的就业歧视。女大学生就业难度明显高于男生。不仅如此,女大学生就业后不论是工资水平还是工作一年后的工资涨幅、职业生涯晋升空间也不及男性。一些女生自我追求感较强,渴望实现自我价值,希望找到可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平台,容易产生理想化的就业观,给自己增加就业难度。

2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略显不足

当今,为数不少的“95后”“00后”大学生,生活环境相对优越,生存压力较小,对主动就业并不积极,对“劳动最光荣”的认识粗浅。而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准备略显不足,对毕业生就业的注意事项教育不够,部分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较随意;一些学生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未重视,就业中不能很快脱颖而出;近年毕业生群体中出现“缓就业”一族,存在“等靠要”就业心理。2.1大学生签订劳动合同较随意。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为确立劳动关系而订立的以劳动权利和义务为主体内容的书面协议[4],对初入职场的大学生有较强的保护作用。大学生社会阅历、法律意识、合同意识、求职经验不足,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对试用期时间、工作地点、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条件等内容的填写不够严肃,随意签约,容易陷入劳动合同的陷阱,埋下劳动纠纷隐患。大学毕业生初次找工作,参加各类招聘会,缺乏警惕性,加上求职心切,容易碰上一些就业陷阱,有的用人单位以见习期的名义不与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规避责任,用人单位给予工资低于所在地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或克扣试用期工资。有的毕业生对用人单位各方面情况不满意,加上工作态度不够诚恳,经常性跳槽,劳动合同签订意愿低。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过程中,切不可随意签约,要认真看待工作机遇,认真了解用人单位的主体资格,认真遵守契约精神,否则可能给自己造成损失。大学毕业生怎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高校要多方帮助其提高求职力、鉴别力、适应力。2.2大学生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未重视。就业顺利与否与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有关。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脱颖而出,大学生必须在校期间抓住各种学习机遇,参加校园社团、社会实践、企业实习,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只有那些做好就业准备,具有较强学习能力、良好的发展潜质和较好适应环境的人才,才能在就业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业准备包含知识、技能、人格态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这是一个人力开发储备的过程,需要长期投入人力物力进行累积。现实中,一些在校的大学生对自身综合素养的积淀未加以重视,主要精力不全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可能一味地认为荣获各项荣誉称号,取得各种职业技能证书,找工作就能一帆风顺,忽略了综合素养的长期积淀。就业究竟需要准备什么?对于多数大学生而言仍未有科学的认知[5],大学生需要提升自学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国家大力推行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不高。根据公益组织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的调查统计,我国青年的首次创业成功率不足10%[6]。这说明我们的大学生还需要注重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社会合作交往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方面的积累。2.3大学生“等靠”就业心理依然严重。对应届毕业生而言,找工作中要付出汗水、时间、金钱等成本。学生在初次找工作过程中,容易因为工作的辛苦而放弃就业。有的学生在没有找到预期工作单位,就业受挫情形下,容易滋生“等靠”就业心理。“靠关系”确实是找工作的一条捷径,通过亲戚朋友的介绍不失为找一份好工作的理想办法,毕业生中不乏通过家庭关系而找到合适工作岗位的例子。很多大学生认为找工作时最好是通过熟人介绍,从而滋生“靠关系”,指望家中亲戚长辈介绍工作的不良心理。有些大学生可能从一入学就认为毕业后可进入家人或亲戚朋友开办的企业就业,消极对待学业,消极对待毕业季找工作,出现“缓就业”“啃老”的消极心理;有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将具备“关系”作为是否求职成功的首要因素,并花时间、精力去托关系、建立关系,甚至“潜关系”,对靠诚实劳动嗤之以鼻;国家就业扶持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发挥积极作用,还有一些求职困难学生因自身实力较单薄,未及时适应好在校生身份向准职场人士角色的转变,没有及时调整好就业心态,心理因素作祟,怕就业市场中竞争不过他人,开始畏惧找工作,不敢迈出找工作第一步,就业季中“等靠”的心理更为严重。

3新时代辅导员在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中的策略选择

对大多数毕业生而言,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有质量”和“有颜面”的工作。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利益相关方,辅导员在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和充分就业中的就业指导工作策略选择,可以从增强就业指导的创新性和有效性,保持家、校、企互动,重塑大学生“劳动最光荣”的就业理念方面着手,以促进大学生更好就业。3.1辅导员增强就业指导的创新性和有效性。就业指导的创新性,要不断突破传统就业工作的思维和方法,围绕学生就业工作下功夫,有针对性、个性化地指导,增强大学生就业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想方设法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辅导员工作方式要变被动为主动,不能等学生有需求而动,等到毕业季的时候才动。辅导员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应全方位统筹,就业指导工作从大学生入校伊始到毕业阶段要有不同的教育内容。从学生入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做起,建立学生个人职业规划生涯档案,随着学业的深入,着重对其就业意识的灌输、就业观念的引导,到毕业季的求职技能等教育,辅导员在不同的年级阶段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论证并加以完善,帮助大学生发展及了解自身的性格兴趣爱好,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素质和各种抗压能力,建立核心竞争力以便在将来职场中更好地发展。有效发挥好就业政策,惠及大学生就业,辅导员有很多工作可以去做。辅导员要做好有关就业文件及就业流程的解读,提高大学生对政府出台就业政策的知情度,让大学生充分知晓并能合理享受就业鼓励政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理念,调整合理期望值,尽早确定就业目标,鼓励学生到基层就业,从一线做起。充分认识就业在国家扶贫攻坚战略中的重要地位,积极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出谋划策,实施精准就业扶持,使就业困难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大学生提高个人简历的制作质量、提醒面试注意事项、完善求职技巧。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在离校前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相关内容及其他法律知识的辅导,提高学生合同意识、增强契约精神。开展毕业生就业安全教育,特别是教育女生在权益受到侵犯时,能勇于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及找工作期间,辅导员关注部分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及时干预。学生毕业离校后,继续关注他们的职业发展,为他们走向成功继续加油鼓劲。教育学生在校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不断积累人文涵养,培养学生养成坚毅、自信、勇敢的品质来迎接未来的挑战。3.2与家长、校职能部门和企业保持家校企互动。辅导员对学生和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存在差异。家长长期以来简单通过学业成绩看待自己小孩的表现,某些方面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而不能准确评价自己的孩子。为保持大学生就业过程信息的对称,对于学生毕业期间的事务有个清楚的认识,聚焦学生找工作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防患就业陷阱、学生对工作的想法,经常性与家长联系,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辅导员须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在大学生毕业阶段主动作为,和家长定期联系,就学生是否直接就业、继续深造还是出国保持沟通。实施家校互动,多方推送招聘信息,确保就业信息真实可靠,及时告知家长有关党和政府出台的就业文件,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国家和学校就业方面的优惠政策。校职能部门的职责与辅导员分工明确,辅导员完成好校职能部门交给的工作任务,像组织学生参加好校园招聘会、宣讲会,广开就业渠道,引导学生就业。就业指导中心等校职能部门进一步延伸校企合作,邀请企业骨干到校为大学生开职场专题讲座,为大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创造机会,提升素养,使得大学生能够以更加开阔的视野进行职位定位,找寻适合自己的行业。辅导员学生对用人单位的合理诉求要及时向校就业指导中心等职能部门反馈,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等。辅导员除了配合好就业指导中心等职能部门部署的工作外,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为大学生将来就业广开门路,可以主动联系企业,了解企业用人需求,企业对复合型人才越来越看重和需求,引荐学生进企业,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实习,增加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的结合。3.3引导大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就业理念。曾几何时,“劳动最光荣”成为社会普遍尊崇的价值观,引领时代风尚;曾几何时,“劳动”是做苦力、干脏活累活的代名词,在社会上遭受鄙视。什么时候社会对“劳动”价值的评价回归理性了,“劳动”也能再次是“光荣”代名词了。指出:“我们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7]辅导员要让更多大学生对劳动多一些科学、理性的理解,从敬业观、劳动光荣、工匠精神等方面指导,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树立大学生“劳动最光荣”的理念,让学生领会劳动的价值,展望劳动的美好,引导合理预期,对真正靠诚实劳动致富的人表达敬重。对现今多数“95后”“00后”大学生来说,现在物质生活极其丰富,享受生活正成为人生追求目标,对劳动创造财富已经变得陌生。今天的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增长本领,还应该积极就业,以积极工作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调整心态,主动适应就业岗位。大学毕业生就业成功的关键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毕业生工作能力水平应该达到岗位的胜任力要求;二是大学生与岗位的匹配问题,在平凡岗位上,能够爱岗敬业,不断奋斗,获取晋升空间。努力提高大学生良好的就业心态,是社会和学生的双赢行为。辅导员重塑大学生的“劳动最光荣”理念,教育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尊重劳动,崇尚劳动,通过努力工作,辛勤付出,挖掘人生的第一桶金,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新时代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要清醒认识就业在国家民生工程中重中之重,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做好大学生就业策略准备,促进毕业生实现更好更快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呈现多元化,“缓就业”会更加突出,尊重每一位毕业生追求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大学生要准确把握就业面临的挑战,正视自身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不足,努力提升技能训练,更好地适应就业岗位。辅导员、毕业生、高校和社会利益相关方相互联动、互相配合,对于实现国家保就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人民网.新常态下就业结构性问题突出70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难[EB/OL].(2014-12-26)[2017-11-18].world.people.com.cn/n/2014/1226/c190970-26282714.html.

[2]李长安.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就业形势与政策选择[J].新华文摘,2017(4):50-55.

[3]韩君.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及政策取向[J].改革与战略,2017(4):134-136,146.

[4]杜俊峰,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7:96-105.

[5]李蕙羽.人力资本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认知偏差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4):84-86.

[6]凤凰网.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足10%[EB/OL].(2014-12-20)[2017-11-25].news.ifeng.com/a/20141220/42761251_0.shtml.

就业形势范文篇7

一、第一个原因来自用人单位

许多医院过度关注毕业生的学历,入门级的学历就是研究生,低于硕士研究生的不予考虑,根本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这就导致了,很多基层医院非研究生不招,而真正需要高级人才的单位招聘不到人才,而本因该到基层医院就职的本科、专科医学生没有单位接收。这是引起年医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个原因。

还有部分医院过度的追求工作经验。招聘条件都是3年以上工作经验、5年以上工作经验,我们不否认,医生这个岗位工作经验是相当重要的,但是医院忽视了一点,任何一位医生的工作经验都是一步一步培养起来的,当然有很多小医院不具备培养人才的条件,只能是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医生,这就导致了医学生的就业路越来越窄,这是引起年医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另一个来自用人单位的原因。

1.就业人数上升,就业率日趋下降

由于高等医学院校连年扩大招生规模,医学毕业生的总量明显增加,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人才供需之间的天平也越来越失衡,医学毕业生也不例外。

各层次医学毕业生由供不应求变为“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过于求”。重点院校比普通院校就业率要高;同一所学校内各专业就业率也有差异,预防、影像学、麻醉学和检验需求旺盛但毕业生少,临床等专业毕业生多但需求不旺,前者就业率略高于后者。但总的看来,医学生一次就业情况正呈逐年下降趋势,中心城市更是难以插足。

2.新增岗位不足,且层次逐渐拉高

经过多年的不断培养和补充,城市的医疗人才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善,有的还出现了饱和或超编,很多医疗机构正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和调整,用人指标有限,难以大量接受毕业生。而医学生都渴望进入中心城市的大医院工作,但是目前大部分二甲以上医院现有医疗人员数量饱和,要想进入比较困难。大医院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比较高,除了个别岗位和特别优秀的人才,大医院的临床科室人员基本上都要求具有硕士或博士以上学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李系仁介绍,大医院要硕士、博士,目前这种用人取向全国都如此,本科生多为麻醉、影像、检验等专业部门接收。其他学历的除非是特别优秀的,否则不予考虑。因为现有医疗人员数量已经饱和,招人,就是想提高质量。一家医院的人事科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该院博士将享受人才引进待遇,硕士研究生享受的是“计划内指标”,而本科生实行的是“聘用制”。

3.逃避就业现实,转而走考研之路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毕业生也做好了两手准备,一边找工作,一边准备考研,这或许就是在逃避就业现实。然而不得不说的是,在这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考研也就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既能在校园里继续享受单纯的生活,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能够暂时有效地规避现实的就业压力。根据了解,目前,考研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最多的选择,考研人多,落选的自然也多,因此连续考几年的也大有人在。在许多医学院校里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不就业族”。“不就业族”中大部分人想考研,小部分是想申请出国留学或自主创业。在沈阳医学院,有一个班级90%的学生选择了考研,尤其是医疗专业的女生。他们说,现在医疗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很难留在大医院,他们要通过考研摆脱现有就业困境。许多同学表示,研究生是非考上不可,今年考不上,明年继续考。考研、出国留学已经被医学院校大本学生们认为是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

二、毕业生方面

1.就业倾向及薪资预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恶,毕业生的就业倾向也就因此而不同。有些人选择迎头而上面对困难,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当然,这些人中大部分还是希望去省、市当中的大医院,哪怕只是能去见习,积累经验,对于自己事业的发展也是有很大帮助的;还有的人则会选择考研,不断学习,掌握知识,为今后找工作打下更好、更坚固的基础;当然也会有人想要出国留学,增长见识,继续深造……这些,往往都是因人而异的。而至于医学生的薪资预期问题,他们所期望的薪酬,与现实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41%的人选择2000~3000元,只有20%的人希望能挣到5000元以上。

2.就业地域意向

有调查表明,毕业生毕业去向首选是东部沿海地区,达36.5%,最主要的原因是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收入水平较高;次选为中小城市,有30.6%;再次选为小城镇;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不愿意选择去农村医疗机构工作,待遇明显偏低和业务发展前途受限很可能是其主要原因。其中,53%毕业生认识到去农村医疗机构就业的必要性,却只有32.7%的毕业生选择会去农村医疗机构就业。

3.就业过程思考

每个人对于就业,都是会有各个方面不同思考的,这因人而异。但是,大多数人的考虑,也存在着许多的共通之处:首先会考虑与自己的专业相关联的工作,来确定所挑选工作的范围;其次是考虑哪种工作更加地适合自己;再来是工作的性质,工资,与家里的远近等等这些也都是在考虑之列的。……因此,在就业的过程中,有学多的学问,也就需要很多的思考。第一个就是我们老生常谈的诚信问题:当我们考取职业医师资格证书成为难题之后,医学生们就想到通过其他的各方面的证书来提升自己的身价,所以大学期间就努力考取各种各样的技能证书,但是忽视了专业技术的学习,导致近几年的医学生的专业技术掌握程度越来越差,到医院工作后不能都达到一个毕业生应有的职业技能。这个自身的原因也导致了年医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

第二,近几年的大规模扩招也波及到了医学院,原来医学院的招生分数线一直是遥遥领先,而近几年,医学院校的招生分数线也是日益降低,这就导致医学院校的生源质量不能的到保障,最终的毕业生的质量受到影响,最终也造成了年医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

第三,任何人都想有一个高收入的工作,医学生也不例外,在有这个想法的时候也没有考虑到自身的技能水平,自身能够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一味的考虑高薪工作,这就导致了与许多就业机会擦肩而过,这个原因也直接造成了年医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

三、用人单位有问题,医学生有问题,高校同样存在问题

师资力量雄厚的重点院校的教师都重视科研,对于本科生的教育不够重视,这就导致了毕业生质量下降,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年医学生就业形势,而民办学校,对于本科甚至专科阶段的教育是非常重视,但是自身的师资力量不够雄厚,许多私利学校都在其他学校请老师讲课,这样势必也会影响到毕业生的质量,对年医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目前,我国医疗改革正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基层医疗保健单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很多医疗机构正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和调整,用人指标有限,难以大量接受毕业生;除此之外,大医院对应聘者的学历也设置了较高的门槛。而在医疗改革新时期的当下,与大城市大医院门庭若市人满为患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小医院、偏远地区医院对医学本科生有很强烈的需求。但是由于条件相对较差,很多医学生不愿意去,因此出现了一边抱怨工作难找一边抱怨人才难求的状况。不过在近两年,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提倡下,社区医院医疗设备的不断完善与政策的不断加深,所催生出的社区医院消费市场为各类的医学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其中,护理专业、外科、内科、中医学人才,都是在社区医院非常紧俏的。福瑞医生人才网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近期医药行业销售领域每天近2千个职位,占每天所职位的20%左右,医药销售代表和经理职位更出现了一“将”难求的现象。对于医药行业求职者而言,大多数销售从事的是医疗器械和一些医药产品的销售,医药行业的销售人员不同于其它行业,它对专业性有着很高的要求,而且如果是医疗器械销售,大多还要求和大型医院有着良好的关系。因此,医学生应当随时关注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随之调整自己的就业策略。

医学生如何应对就业?

1.降低自身期望,从实际出发。

现在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时代,医学毕业生要适时调整就业观和期望值,与社会协调同步发展。面对如此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医学生理当从自己的自身环境、能力出发,适当地降低对就业的期望值,从而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降低就业层次,抢先到那些目前经济虽然欠发达,但发展后劲足、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城市去施展才华。

如果大医院找不下工作,那么就去中小医院找;假若城市中找不到工作,那就应该扩宽自己的视野,适当地走向山区,走向农村,走向基层,去惠及更广大的人民群众,一方面,可以比较有效地减缓农村地区严重缺乏医务工作者、人才的局面;两一方面,也可以使刚毕业的本科生先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同时积累经验,为以后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打下牢牢的基础。

2.提高就业能力,多参加培训。

为了增强竞争力,提高医学生学生自身素质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医学生要明确社会对自身的期望和要求,并且按照社会的需要去充实、完善及提高自己,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包括参加学校,社会举办的各项实践、辅导活动,以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正确指引自己走上工作岗位。及时进行心理咨询,改变自己的消极认知,疏导不良情绪,调整就业的心态,做好心理准备,提高耐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断改进自身的不足,以更好的心态培养自己的多方面能力,来促进就业。

就业形势范文篇8

1以市场人才需求为指导,对人才培养进行准确定位目前,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原因就是报考时对专业的把握不准确,人才市场的变化比较快,每一个阶段国家对人才的需要不同,如果没有正确的把握形势那么就业就必然会出现问题,所以就需要高校在设置专业时首先对就业形势做正确的分析,进行正确的定位,遵循人才市场发展的规律。坚决禁止因为过分追求热门专业而大量的招生的现实,因为这样很可能因为人多而导致无法就业,甚至毕业后这些专业就变成了冷门或者饱和,并且在招生和培养人才时,高校还应注意对工科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工科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都要去工厂,这样就要求他们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高校要在招生后对工科大学生进行技能方面的全面培训,以防止学生毕业后其技能与社会需要脱节,总之只有以市场人才需要为指导,对人才培养进行准确的定位,才能有效的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调整教学内容,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大学课程的最终目的是是大学生能够工作,为社会做出贡献,因此,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大学教学的核心,对于工科大学生来说,学校要在满足他们专业课程的同时,着重培养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其主要方法包括:

(1)思想政治教育的授课内容应避免空洞,要和社会形势,就业形势以及工科大学生对就业方面的需求联系在一起,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对自己及形势能有正确的认识,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处理问题的能力,方法以及态度,只有正确的教学内容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工科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2)提高工科专业学生外语和计算机能力,改进工具类课程教学。外语和计算机对工科学生来说十分重要,首先很多图纸需要计算机来操作,英语来辅助,还有,很多企业对工科学生的英文和计算机技能的要求很高,很多学生因为技术不过关而导致无法找到工作,因此对于工科大学生来说,要想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注意提高他们的外语和计算机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实践环节,培养工科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部分,足够的实践活动能够有效的提高工科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实践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不断的追求,探索。实践环节的重要体现为在大学的实践基地设计实习基地以及实验室等,使学生在出校门之前就能够对未来工作的流程和内容有所了解,提前增加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对于工科学生来说,实践动手能力尤为重要,因此一定要增加这方面的锻炼,以防止由于与实践脱节而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同时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的规划,注意发现和培养的兴趣和爱好,根据学生不同的爱好和能力注重培养适合他们的工作类型,岗位。合理的职业规划能够使大学生对未来的工作更加的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二、总结

就业形势范文篇9

关键词:就业形势;大学生;高校;毕业生

1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就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入学率由1999年的55.44%升高到2018年的81.13%。2017年继续走高,达到795万,2018达到820万。对于就业,“没有最难,只有更难”。面对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下行压力加大,且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毕业生人数在逐年攀升,屡创新高,政府和社会提供的岗位有限所以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种常态。大学毕业生人数多,并不是真的供过于求,而是部分地区呈现饱和状态,部分地区劳动力供不应求,呈现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着较高的心理期望,倾向于到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去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希望聘选到达到单位标准的人才,然而,大学生其自身并不能完全达到用人单位的标准,所以在就业上存在着“双重缺口”的困境,导致大量毕业生找不到期待的工作,大量用人单位无法招聘到符合要求的员工。本文围绕着城市就业、职位就业、高薪就业和对口就业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1.1城市就业难。每年的毕业季都有大量学生扎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魔都———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大学生就业难其实是“局部现象被夸大为整体现象”,因为跟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人才远远没有饱和,很多中西部地区仍存在着供不应求的现象。大学生在对各个地区进行综合考量之后,认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一线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提供给自己的机会也会更多。然而,在前几年发生的“逃离北上广”事件表明,只有少数人才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大多数人顶着“北漂”,“蚁族”的名头在大城市里苦苦挣扎,长时间找不到翻身的机会。1.2职业就业难。职业就业难是指对于特定的单位而言。“职业”是指工资、福利、待遇都有保障的单位,大部分大学生毕业后想去国企、事业单位等职位工作,是因为这些单位有丰厚的福利待遇,工作失业风险较低,生活有足够的保障,社会口碑好,去往国企、事业单位工作是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但是大家都往一处挤,必然会产生大量毕业生“无业可就”的现象。1.3高薪就业难。大学生倾向于教育回报率相对高的职位,在自己多年求学的过程中投入的大量金钱,大学生必定是想在高薪工作中得到相应的经济回报,因此,高薪就业已成为近年来大学生不变的目标。不可能每个人都高薪就业,高薪就业很难。1.4对口就业难。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甚至在大学生自身产生了一种毕业也不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职业的心理。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大量的毕业生放弃了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选择了用人单位需要人才的工作。学生的专业优势无法得到施展,国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培养优秀人才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就业专业不对口现象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极度浪费。

2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

2.1学生自身认识。2.1.1预期收入不合理。根据调查,中国毕业生的收入预期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的10%,约为40%。根据2018年智联招聘与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联合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第一份职业的收入预期逐年上升,2018年,大学生收入预期达到6530元,比去年的6023元高出507元。大学生过高的收入预期,导致低工资单位无人应聘,高工资“蜂拥而上”的想象,使得单位存在较高的就业压力。2.1.2就业观念不理智。2018年1月31日,智联招聘了《20应届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由应届生期望就业城市的调查结果显示,北京、上海和深圳位居前三位,新一线城市备受欢迎,但是一些欠发达城市则对年轻学生的吸引力很小。大批的人才不惜代价地从西部向东部流动,造成部分东部地区过于饱和和西部地区的人才短缺。2.1.3自身素质不达标据调查,打网络游戏、旷课、泡酒吧、谈恋爱、看剧等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点。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余时间,“手机不离手”的现象极为严重,此外,还有大量“眼高手低”的大学生,不能正确看待自身真实状况,一味挑三拣四,只着眼于发达城市,忽视小城市的发展前景和锻炼机会,从而错失了很多就业的机会。2.2高校培养模式。2.2.1高校扩招导致就业难。自2003年以来,我国大学生数量突飞猛进。2003年是1999年高等院校扩招后,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我国毕业生数量达到212万,比上一年增长了46%。2017年高校毕业生达到795万,2018年再创历史新高,高达820万。“大众化教育”正朝着“普及化教育”的方向发展。高校扩招导致教师资源短缺,师资结构出现“数量少、质量低”的困境。2.2.2高校教育学科结构不合理,无相应指导课程。就业难集中反应了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高等学校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达不到社会的标准,许多高校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标准严重与社会脱节。往往社会需要的人才高校难以培养,而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又达不到社会所要求的标准,造成国家和社会人力资源的严重损失。此外,一些高校希望立竿见影,开设了一些投资少、见效快的经济管理专业,但其教学效果远远低于人才市场的要求。此外,大多数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没有明确的标准,甚至没有开设就业指导课程。2.3社会市场环境。2.3.1性别歧视。目前,女性就业困难已成为一个明显的社会事实。由于女性自身原因,适应各种情况不如男性,因而女性面临的就业难度远远高于男性。根据厦门大学的调查,在同等条件下,女性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仅占男性的87.7%,女性毕业生第一次就业率仅为63.4%,比男性毕业生低8.7个百分点。性别歧视现象让很多女性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甚至使其自身产生回避求职的心理,这将会导致就业市场失去一些优秀的女性人才。2.3.2学历歧视。在就业过程中,学历歧视屡见不鲜。在大多数招聘会上中存在学历分层招聘的现象。调查中发现,有的招聘会甚至企业明确表明学历要求必须是985,211院校,这一要求让大部分求职者失去了应聘的机会。我国市场上存在着严重的学历歧视,普通高校的求职者相比重点高校的求职者有着更大的就业压力。2.3.3经验歧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人才资源的支持,企业需要吸收和接纳更多的人才,但是有些企业并没有从应聘者自身实际能力出发,而仅仅是一味地要求高学历,多经验。然而,经验是在工作的过程中慢慢积累的,对于这些刚刚走出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拥有长达几年的工作经验是不可能的。

3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3.1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大学生应正确认识自身,综合考量,合理定位。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积极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就业信息,主动地去适应社会,根据自身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和城市。俗话说“没有最好的职业,只有适合自己的职业”。其次,大学生应提升自身素质,敢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切忌眼高手低,这样不仅会增加求职成功的机率,而且对于职位晋升以及以后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3.2高校应调整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校应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以及促进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高校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变化,在教学内容上应与时俱进,重视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以及新时代相关知识的补充添加,并且,高校应重视实践教学,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3.3国家应健全政策方针,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当前,就我国的就业政策而言,有必要确保毕业生就业市场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完善就业市场的法律制度,使毕业生在就业、创业、劳动合同等方面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毕业生就业法》明确规定了政府、企业、学校的职责以及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同时,要明确就业程序,保证竞争公平。公平的市场环境可以增强大学生就业的信心和希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就业。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希望,是我国珍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率,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国家、社会、企业、高校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力争每个大学生都能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充分运用到社会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需要。

参考文献

就业形势范文篇10

创业教育(enterpriseeducation),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来的。在这次会议报告中阐述的“21世纪的教育哲学”中提出了学习的“第三本护照”,即创业能力的问题,要求把创业能力提高到与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教育同等的地位。创业教育既是大学生适应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发展之必要,也是大学生适应教育国际化和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之必要,是大学生自我发展以及大学生适应就业形势变化之必要。

1南京农业大学创业教育的实践

南京农业大学是一所直属教育部领导的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文学、法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学校今后的发展定位是: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理、经、管、工、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我校在教学质量、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都得到了明显提高,整体实力达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先进水平,主要办学指标居于我国同类高校的前列,主干重点学科接近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以农业与生命科学为特色的知识创新与扩散基地,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区域性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中心。

尽管我校在上述许多方面已经取得了比较优异的成绩,但在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问题上才刚刚起步。从学校的教学实践来看,由于种种原因,前几年仅仅是为了配合大学生就业而开设了就业与创业的专题讲座,短短几个学时只能说明基本情况。经过近一年的时间准备,学校从2004年下半年起,每学期正式开设针对大学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创业学》(又名:创业理论与实践),从选课的同学人数来讲,同学的学习热情逐年高涨,第一次选课100多人,第二次近200人,第三次已经接近200人,班上的同学往往是学校创业计划大赛的主力军,部分同学的成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有关项目引起了一些风险投资公司的兴趣。同时,学校也非常支持这项工作的开展,由笔者主持申报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农业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研究与实践》得到学校2005-2006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资助。上学期,课题组正式开办了一期“创业人才实验班”,在比较广泛报名的基础上,选择了有较强创业热情的中高年级的同学40名为学员,开设了小企业财务、小企业市场营销、小企业管理、创业投资、创业专题讲座等五门课程,制定了“南京农业大学创业人才实验班章程”等部分规章制度。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在对教师教学态度的整体印象方面(表1),同学们对4位授课教师认为很好和较好的达到89.29%~100%;在对《创业实验班》课程安排的认识方面(表2),同学门对5门课程认为很有用和比较有用的达到96.42%~100%;在对教师课程讲授质量的看法方面(表2),同学们对4位授课教师认为很好和较好的达到85.71%~96.42%;在其他意见或建议方面,非经济管理类的同学普遍认为,参加实验班的收获非常大等。由此可见,我校的创业教学和实践总体上得到了广大同学的肯定,取得了初步的成绩。

2进一步开展好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创业教育是当前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尽管学校的创业教育总体上得到了广大同学的肯定,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合适的教材、可行的创业支持体系的建设、创业教育与管理以及机构的建立等等),迫切需要在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加以解决。

2.1加强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

大力宣传创业教育的意义,使学校各个领导层次尽快统一思想,认识到科学研究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功能,创业教育也同样是现实社会的迫切需要,认识到创业教育的研究成果(如培养了创业人才,出版了富有特色的著作文献等)在某种程度上是不亚于某些科学发现的重要成果。要成立以学校最高领导担任负责人的专门领导机构,由专门的职能机构具体协调和管理,负责落实和实施创业教育的组织和具体实践。在学校可能的财力范围内,设立专门的创业扶持基金,对通过论证的创业项目进行一定的资金扶持。

2.2成立研究机构,优化教育资源

尽快组建南京农业大学创业教育与管理研究中心,以经济管理学院相关教师作为研究中心基本组成成员,吸纳其他院系愿意为创业教育付出力量的教师兼职参加,加强对外交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逐步构成软硬学科结合的创业教育与研究团队,让从事相关教育工作的教师有一个集体归属和学术研究与交流的平台。

2.3组建自律组织,活跃创业氛围

在学校有关部门的指挥协调下,尽快组建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创业自律组织,具体名称可以是大学生创业协会或大学生创业联盟等,使有创业志愿和意向的同学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交流组织。他们可以在组织内讨论有关创业的理论与实践,利用组织的名称对外进行相关专题的交流,甚至于在自律组织的基础上组建一定的创业产业,通过实践,锻炼组织成员的创业意识和能力。

2.4搭建创业平台,加快成果孵化

尽快创办南京农业大学高科技园,搭建一个富有成效的创业平台。充分利用国家的有关政策法令的政策优惠,在可能的范围内发挥四大功能,即孵化功能——学校或校友等众多农业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基地;凝聚功能——凝聚优秀科技人才,成为农业高新技术专业人才创业的家园;管理功能——园区企业的管理机构;服务功能——为创业者提供各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