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价值观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21:07:55

就业价值观

就业价值观范文篇1

[关键词]职业价值观;价值观教育;大学生

1湖北科技学院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

职业价值取向功利化。职业价值取向是主体对职业倾向性意识,是主体做出职业选择的驱动力。湖北科技学院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同样存在功利性色彩,福利待遇始终是毕业生职业选择的首要考虑因素,而高工资是衡量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尺。在工作地区选择上,以乐易考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数据显示,就业所在地分布排名前6位以本省和东南沿海省市为主,而老、少、边、穷之处是毕业生最不愿选择的地方,在湖北省教育厅关于西藏专项招录高校非西藏生源毕业生工作当中,湖北科技学院报名学生也只有二十余人,由此可见,毕业生在择业时更多的是考虑职业所带来的直接利益和个人利益。职业价值个人主体意识增强,但规划意识薄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21世纪是彰显个性的时代,毕业生在就业中明显增强个人主体意识,突出自身价值的追求,从“大我”当中分离出“小我”,在实际行动中,国家、集体利益正让位于个人利益,注重奉献的理想主义正让位于注重实惠和物质享受,倾向于奉献和索取并重。虽然学生对待自身的职业问题有独立见解,但往往在校期间并不注重职业生涯规划。“铁饭碗”观念仍占主导地位。湖北科技学院是由咸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咸宁医学院组建而成,医学生和师范生居多。医学生的理想选择为各级城市公立三甲医院,曾有县级二甲医院带编来湖北科技学院招聘临床医生,却无人报考,而师范生关注点为县市级以上公办中小学教师招考。湖北科技学院毕业生择业落脚点共性在于“公”,“铁饭碗”的观念在湖北科技学院尤为凸显。

2湖北科技学院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现状

当前,湖北科技学院已全面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但该两课均未针对就业指导过程中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专项教育,职业价值观教育成为两课的真空地带。而通识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多半采取传统的讲授法,直接灌输对学生并没有吸引力和说服力,也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使得职业价值观教育落空。此外,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往往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播,认为自己只需完成教学任务既可,也未将职业价值观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与此同时,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与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湖北科技学院医学生为例,湖北科技学院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倾向于参考父母的职业,其父母以就职于公办医院居多,家长们往往思想较为固化,认为子女毕业后进大医院当上医生才算正道,因而湖北科技学院医学生坚持学医必读临床,求职必进医院,上岗必当医生的态度,对于其他岗位或行业,即便发展空间大、福利待遇好,仍不能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趣。

3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3.1高校应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系统建设。3.1.1多部门联合发力,重视职业价值观的引导。学工部作为学生工作的主导部门,应高度重视职业价值观的引导,加大正确职业价值观宣传力度,通过课余活动的丰富促使学生将职业价值观内化为自身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招生就业处应积极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工作,而教务部门在课程设置上应重视思想政治课、生涯规划课的开设。湖北科技学院已将就业指导课纳入必修课范围,并以学分制规范其教学,将职业价值观教育贯穿于专业课学习当中。3.1.2以第一课堂为主要抓手的教学模式创新。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其主战场作用: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个系统而持久性工程,应分层次、系统地开展课程教学。湖北科技学院在大一下学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着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主要包含自我探索、职业世界、职业决策、职业素养等内容,要求学生课程结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促进新生入校后及早形成自我规划意识,并作出合理规划。大三下学期则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就业政策、掌握求职技巧、调节求职消极情绪、树立健康的职业价值观。为更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校招生就业处组织教师团队根据湖北科技学院办学特点、学生专业背景、地方经济发展形势分别编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两本教材。为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内容丰富化,招生就业处实行专题式教学改革,将教学内容划分若干个专题,依据专题内容试行分组式、案例式、演讲式教学方式,在全校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效。就业指导课已纳入湖北科技学院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期间的全过程,实现全程化就业指导。构建完备的价值观体系,积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性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点应着力于加强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上。职业价值观教育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理论,融合学生专业特点,提炼出符合专业要求的职业价值体系,仍以医学生为例,不仅需具备精湛的医术更应树立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素养,尊重生命。当代大学生应将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以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为己任,协调好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职业价值观教育应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加强专业课程的渗透:专业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时,间接将个人职业认同感、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这个影响力是明显而又深远的,因而教师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肩负着正确引导学生的重任,在授课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出发,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以社会价值为前提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3.1.3以第二课堂为载体丰富校内实践教育。为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短板,学校可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的课外活动,例如知名校友进校园、职来职往、模拟招聘会等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走出教室、亲身体验,引发他们对职业的探索。还可运用校园文化在全校营造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良好氛围。3.1.4提高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建设高水平、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体系是实现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保障,湖北科技学院为提高职业指导的效率和质量,成立就业创业教研室,全面负责就业指导课程日常教学与考试、教材的编排与更新、师资队伍的业务素质培训、个性化就业咨询。为打造高质量、专业化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教研室要求教师专业上能涵盖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背景,同时对就业工作拥有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责任心。为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曾多次选派教师参加省内外(例如北森TTT培训班)业务培训。3.1.5创新互联网+教育的渗透作用。日前,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极大的发挥互联网无限潜能,而互联网+教育更是助推线上线下教学的无缝对接,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应湖北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统一要求,湖北科技学院从2017年起正式使用91WLLM高校就业智能网络服务平台以及就业APP。湖北科技学院以此为契机,在开展就业指导课教学中,鼓励学生下载APP利用课内外时间完成学习栏目的职业测评,其中包括霍兰德兴趣测试、舒伯价值观测试等,任课教师通过平台对学生简历进行个性化指导。该做法获得师生一致好评,并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使得沉闷的课堂教学得到很大的改观。3.2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的辅助作用。家庭教育的影响力是持久的、深层次的而又潜移默化的,家长不应局限在要求学生学好专业课知识,更应加强与子女的沟通和交流,引导子女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的意识,做好领路人。而社会实践则是职业价值观校内教育的重要补充,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体会职业、体验生活、提升专业水平、增强服务社会意识,例如湖北科技学院团委于2017年组建18支校级团队赴往全省各地开展实践活动,其中基础医学院赴咸宁市中心医院及妇幼保健院开展导医、查房护理、收集资料等早期接触临床的活动,人文学院的“赤壁羊楼洞砖茶文化口述史调研”暑期实践团队扎根鄂南民俗文化,对家族茶史开展走访调查并获团中央优秀报道奖。湖北科技学院积极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4结语

总之,针对湖北科技学院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及教育现状,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系统建设,强化规划意识,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的辅助作用,在全校营造良好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氛围,提高职业指导的效率和质量,引导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健康成长,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继延.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0(09).

就业价值观范文篇2

我们设计了“毕业生就业价值观调查问卷”,问卷分为“行为取向”和“价值判断”两部份。于2004年6月对青岛理工大学应届毕业生进行了书面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719份,其中男生429人,女生290人,贫困生347人,非贫困生482人。从调查中的数据来看,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念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1.毕业生毕业去向的选择。2004届毕业生面临毕业时,有54.3%的同学选择了找工作,35.7%的同学准备考研,还有3.8%的同学准备出国留学,另外有1.3%的同学选择自主创业。可见绝大多数的同学面临毕业的时候都明确自己心中的目标,这是可喜的,而且有不少同学选择了自主创业。这也是当前大学生出现的新现象,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4.9%的同学面临毕业时对自己的去向还不能确定,这种目标游离现象值得研究。

2.毕业生择业区域的选择。择业区域向来是毕业生非常关注的问题,从调查结果来看,有31.2%的同学倾向于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一类的城市就业,38.1%的同学倾向于到厦门、杭州、青岛、苏州等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也有23.7%的同学认为不一定非得是以上两类城市,但不能低于地、市级城市;只有7%的同学对工作地点没有特别的要求,认为只要能找到工作,县市级城市甚至乡镇都可以。

调查的结果反映一个普遍的现象,毕业生仍然对工作地点要求高,多数毕业生不愿意到老、少、边、穷地方就业。其实在基层和欠发达地区有毕业生发展的广阔天地,随着大学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就业观念也应转换为就业大众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客观评价自己,适当调整就业的期望值,才能缓解就业问题,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3.毕业生的价值取向。从毕业生的价值取向来看,毕业生在找工作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是培训和发展机会(79.1%),其次是工资福利(74.1%),再次是公平开放的环境(42.1%),排在第四位的是有充分的个人时间(33.0%),排在第五位的是解决户口(30.5%)。调查结果显示,现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上趋于追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更加务实和注重实际价值。但目前的一些政策仍然影响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如在当前户口没有完全放开的现实条件下,不少毕业生还是很看重户口问题。

4.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才是毕业生最希望从事的职业呢?调查结果显示,有29.9%的毕业生希望从事的职业是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企业职员,29.8%的毕业生希望从事的职业是行政事业单位职员,此外有21.4%的毕业生希望能够自主创业,18.4%的毕业生希望从事的职业是成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员工,只有3.6%的毕业生希望成为民营企业的员工。调查反映了三个基本事实:一是外资和公务员是绝大多数毕业生的优先选择;二是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有自主创业的愿望;三是民营企业仍然很难吸引人才。

5.毕业生对专业和工作关系的考虑。从调查结果来看,48.3%的毕业生认为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不考虑专业是否对口;另外有44.5%的毕业生认为工作应该专业对口;只有7.2%的毕业生认为能找到工作就行,不考虑专业和兴趣。死守专业对口的观念会影响很多冷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但是盲目地随兴趣找工作或不随兴趣和专业去找工作也不见得是好事,针对这一现象需要具体对待,必要的就业指导需要及时跟进。

6.毕业生对好工作的评价。一个好单位的首要因素是什么?有67.2%的毕业生认为是有发展空间;22.1%的毕业生认为经济收人高才是一个好单位的首要因素;另外有10.6%的毕业生认为社会地位高是一个好单位的首要因素。结果说明大学生在诚信问题上的主流是好的,但仍有一些同学对诚信问题不是很在意。

7.毕业生时简历造假的评价。大学生就业出现一个令人关注的简历造假问题,它事关毕业生对诚信的态度和看法。调查结果显示,65.6%的毕业生不赞同简历造假,10.9%的毕业生赞同简历造假,另外有23.5%的毕业生不置可否。

8.毕业生对学绩与能力的评价。66.4%的毕业生认为大学里的学业成绩和能力锻炼对找工作很重要;18.5%的毕业生认为学习成绩和能力锻炼没有多少作用,不应该太看重另外有15.1%的毕业生认为社会关系压倒一切,其他都没有什么意思。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的毕业生对学绩有正面的评价,肯定了学业成绩和能力锻炼对找工作的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其中有15.1%的毕业生持负面的观点,这类学生往往在校期间比较迷茫,就业时也缺乏过硬扎实的储备。

1.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总体特点。

从以上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的调查来看,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出现了追求自我实现、强调实际利益、务实和注重能力发展的特点。

(1)追求自我实现。新一代的大学生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寻找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佳结合点,渴望在实现自我的同时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从毕业生对好工作的评价来看,他们认为一个好的工作首要特点是有发展空间。从毕业生找工作时最看重的因素来看,他们最看重的是能够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这些都反映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并不是人们想象当中的一味追求物质利益,而是将自我的发展放在首位,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2)实际务实、追求职业带来的直接利益。当前大学生在就业时实际务实、追求职业带来的直接利益。在找工作的时候,工资福利紧跟培训和发展机会之后,成为大学生就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而且将经济收人高作为一个好工作的标准(排在第二),这与20多年的商品大潮的影响不无关系。

(3)注重能力发展。在就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下,当前大学生注重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他们在校期间除了在学习上努力学习,而且还不断加强锻炼,参与社会实践,参加各种各样的资格考试。从调查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同学都对学绩和能力有正确的看法,认为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和能力对今后的就业具有重要作用。

2.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内因差异。

(1)家庭经济水平不同的学生就业价值观不同。贫困学生是高校中的弱势群体,贫困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就业指导工作中极为关注的问题。贫困学生是否与非贫困生的就业价值观一致呢?为此,我们对这个问题给与了特别的关注。在719份有效问卷当中,其中有347人来自经济困难家庭,482人来自非困难家庭。通过对这两组学生的就业价值观的比较分析发现: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就业价值判断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就业行为取向上两个群体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体现在:

①贫困生考研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生,而找工作的比例明显高于非困难生。这一现象与他们各自的经济状况不无关系。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大多数贫困生选择了直接就业,因此与非贫困生相比较,选择直接就业的比例相对较多。至于选择考研的比例相对较低,是因为考研和读研需要家庭的经济支持,而贫困生家庭能够提供支持的较少。

②在就业地选择上,贫困生的就业期望比非贫困生低。贫困生在大中城市的选择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生。与此同时,在贫困生当中对就业地没有要求的比例远高于非贫困生。说明贫困生的就业期望较低,这可能是因为贫困生原来的生存状态较差,从而对就业地点也要求相对较低。

③在职业选择上,贫困生的选择倾向稳定和安全。他们首选的是行政事业单位,其次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而非贫困生在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的要求较低,他们首选的是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企业。这可能与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普遍缺乏安全感有关。相反,非贫困生衣食无忧,因此对安全感的需求较低。

(2)性别不同的学生就业价值观不同。女生尤其是工科院校女生的就业向来是老大难,导致这一现象有多方面的因素,个体在环境的影响下是否在价值观上也有些变化?从调查结果的分析来看,性别不同的学生在行为取向上的确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公务员之家:

就业价值观范文篇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探讨

大学生就业难,这个热点话题探讨了多年,但仍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难”的问题。实际上,当前我们所面对的就业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说只是“局部难”。”事实上,在经济发达的城市里,要找到能发挥专业优势、薪水待遇适宜、有大好前途的职位,是很困难,可是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却有广阔天地等待大学生去建功立业,一些传统行业和新兴的服务业也期待着大学生的加盟,要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就不难。所以,真正存在人才高消费问题的不是全中国,而只是在城市,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大学生就业的实际困难是在人才,高度集中的地方才会出现,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还需先去解决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问题。

一、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选择薪水高、环境好、前景好和机遇多的城市,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说,某些大学生的就业观或者说是读书价值观未能与时俱进。我们的读书观里有着根深蒂固的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屋”的思想。每一个孩子从儿时接收到的教育信息和潜在暗示都是指向地位、财富、荣耀等等,带有明显欲望色彩。孩子从三四岁或者更小的时候起就开始学习这个特长、那个特长,每天背的书包就像压在他们心头的物欲的巨石,背负起为“做人上人”的重担。这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求学观念的根本问题。

教育向城市倾斜。从教材选编、施教者培养方向、教学实施过程到教育效果评定,乃至人人都恐惧的高考及其他一些有关学历的考试,城市人口都占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很多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明显带有为城市服务的特点,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绝大多数也是以城市为指向的。农林水院校吸引学生的原因是费用低、分数低。不乐观的前景迫使学校开设一些与本校特色相去甚远的专业,最终,在这种氛围下成长、拥有这种知识结构的大学毕业生并不适合也不愿意到农村和偏远地区就业。这样,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拥挤在城市,甚至自愿在城市做个待业青年也不去农村需要的岗位。

因此,要想真正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调整价值观培养模式比调整专业和课程结构、改进就业方式、完善就业体系更重要。许多文章都对大学生就业观进行了调查、分析和研究,指出了当代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态度”最成问题。

当代就业观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在发挥自己能力与才干,同时又能服务于社会的岗位(这一岗位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非固定的)上工作,就是就业。这是一种弹性而广泛的就业。较传统的刚性而狭义的就业具有更大的可变性、可容性和流动性。而择业是建立在就业的基础上,是指在几个就业方向中做出选择,这个选择指向就是其价值观念的体现。当前,经济结构的调整、人才市场的需求,都要求毕业生顺应潮流,重新认识、上学、求知的价值,正视各种职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科学的就业观

1,积极竞争的意识和健康平和的心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竞争,大学生应当摆脱被动依赖、消极等待的心态,敢于竞争,变被动为主动。全国每年要有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集中实现就业,这对每一个毕业生来说都存在着一定的压力。如果没有积极的竞争意识,不把外在的压力转化为内在的动力,没有主动竞争的思想准备和积极参与应聘的行为,显然是难以顺利就业的。

大学生就业要做好多方面的竞争准备,更应该有个平和的心态,不必急功近利和要求很高的待遇,这种做法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作为求职者到底是追求高工资,还是追求个人发展的机会,用人单位很容易就能看出来。应届毕业生一定要认真对待选择的第一个岗位,顺利完成从校园到社会的角色转换。大学生特别容易走自信乃至自傲的极端,在稍遇挫折后便走向自卑乃至自弃的极端。在竞争中要努力做最强的,但并不一定是现实中最强的,竞争就意味着有成功也有失败,大学生要注意培养自己平和心度,提高遭受挫折后的心理承受能力,一旦失败要认真分析原因,调整择业目标,鼓足勇气,争取新的机会。竞争成功更要平和冷静,且不可骄傲自满。

2、健全高尚的人格和多向流动的选择

大学生不仅要按照自己的理想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自觉追求社会理想,而且也应按照自己的理想能动地改造主观世界。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大学生更应该自己培养健全的人格,去勇敢地接受生活的挑战。在就业的过程中,大学生更应该讲诚信。大学生应该坚持并努力维护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不要尔虞我诈、相互低毁、弄虚作假。大学生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诚实守信,凭自身的实力,并运用恰当的竞争策略和技巧去争取理想的岗位。

大学生要打破一步到位、终身不变的就业观,改变将稳定作为生活第一要求的人生观。在市场经济时代,一次就业定终身的心理是就业的最大障碍。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方式是流动,市场经济配置人力资源的特征是流动,资金、商品要流动,人力资源也同样要流动,因此也为人们提供了独立发展的空间。毕业生不必急于在短时间内找一个固定的“铁饭碗”,而要学会在流动中求生存求发展。随着人事制度的不断完善,为毕业生的流动就业创造了条件。近年来,一部分毕业生,特别是部分专科毕业生,不再强求找一个固定的就业单位,而是毕业时将户口迁回生源地,把档案托管在工作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哪里找到岗位就在哪里就业,这也为人才的流动提供了方便。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增加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选择自主权,同时也难免出现毕业生想去的单位进不去,用人单位想要的毕业生要不来的现象。因此,每年全国一百多万毕业生,其中有少数毕业生一时落实不到岗位是很正常的现象。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暂时性待业,大学生都应该正确对待,必须适应新的情况,在观念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自主创业的魄力和终身学习的精神

自主创业是指毕业生不参加传统意义上的就业,通过采取单干、合伙创业等方式,创办公司或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开发、科技服务以及其他经营活动来创造就业岗位,并依法获得劳动报酬的就业方式。自主创业给最具创造力和活力的大学生提供了就业和深造的“创新之路”。诚然,自主创业具有一定的风险,但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高等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自主创业将是一个必然趋势。国家提倡发展私营经济,鼓励自主创业。而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之一的大学毕业生就更应该成为自主创业、努力创造就业岗位的领头羊。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乃至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必须牢固地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这是因为,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现代职业的变化也是日新月异。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大学毕业生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否则将会被社会无情地淘汰。大学教育固然重要,但毕竟只是终身教育中的一个阶段。大学毕业之后的延伸学习和重新学习,对于选择及重新选择职业岗位和取得职业成就,无疑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四、服务基层的责任和投身农村的观念

农村是广阔的天地,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农村的现代化,“科教兴国”的战略,不能不包括“科教兴农”。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迫切需要大量优秀毕业生投身于农村的广阔天地,传播星火科技,带领农民致富,发展农村经济。同时,农村的广阔天地也为大学毕业生施展才华、实现理想创造了条件。如果毕业生只是留在城市就业,那么,就业的路子会越走越窄。从现实和发展上看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既不能只靠城市生源,更不能仅在城市就业。农村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了,也需要并能容纳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求职,更有可能成为新的工作岗位的创造者。黑龙江省提出的“村村大学生计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高校毕业生拓宽就业面提供了政策支持。公务员之家:

五、发挥专长的追求和综合发展的准备

就业价值观范文篇4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探讨

大学生就业难,这个热点话题探讨了多年,但仍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难”的问题。实际上,当前我们所面对的就业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说只是“局部难”。”事实上,在经济发达的城市里,要找到能发挥专业优势、薪水待遇适宜、有大好前途的职位,是很困难,可是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却有广阔天地等待大学生去建功立业,一些传统行业和新兴的服务业也期待着大学生的加盟,要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就不难。所以,真正存在人才高消费问题的不是全中国,而只是在城市,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大学生就业的实际困难是在人才,高度集中的地方才会出现,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还需先去解决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问题。

一、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选择薪水高、环境好、前景好和机遇多的城市,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说,某些大学生的就业观或者说是读书价值观未能与时俱进。我们的读书观里有着根深蒂固的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屋”的思想。每一个孩子从儿时接收到的教育信息和潜在暗示都是指向地位、财富、荣耀等等,带有明显欲望色彩。孩子从三四岁或者更小的时候起就开始学习这个特长、那个特长,每天背的书包就像压在他们心头的物欲的巨石,背负起为“做人上人”的重担。这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求学观念的根本问题。

教育向城市倾斜。从教材选编、施教者培养方向、教学实施过程到教育效果评定,乃至人人都恐惧的高考及其他一些有关学历的考试,城市人口都占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很多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明显带有为城市服务的特点,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绝大多数也是以城市为指向的。农林水院校吸引学生的原因是费用低、分数低。不乐观的前景迫使学校开设一些与本校特色相去甚远的专业,最终,在这种氛围下成长、拥有这种知识结构的大学毕业生并不适合也不愿意到农村和偏远地区就业。这样,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拥挤在城市,甚至自愿在城市做个待业青年也不去农村需要的岗位。

因此,要想真正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调整价值观培养模式比调整专业和课程结构、改进就业方式、完善就业体系更重要。许多文章都对大学生就业观进行了调查、分析和研究,指出了当代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态度”最成问题。

当代就业观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在发挥自己能力与才干,同时又能服务于社会的岗位(这一岗位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非固定的)上工作,就是就业。这是一种弹性而广泛的就业。较传统的刚性而狭义的就业具有更大的可变性、可容性和流动性。而择业是建立在就业的基础上,是指在几个就业方向中做出选择,这个选择指向就是其价值观念的体现。当前,经济结构的调整、人才市场的需求,都要求毕业生顺应潮流,重新认识、上学、求知的价值,正视各种职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科学的就业观

1,积极竞争的意识和健康平和的心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竞争,大学生应当摆脱被动依赖、消极等待的心态,敢于竞争,变被动为主动。全国每年要有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集中实现就业,这对每一个毕业生来说都存在着一定的压力。如果没有积极的竞争意识,不把外在的压力转化为内在的动力,没有主动竞争的思想准备和积极参与应聘的行为,显然是难以顺利就业的。

大学生就业要做好多方面的竞争准备,更应该有个平和的心态,不必急功近利和要求很高的待遇,这种做法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作为求职者到底是追求高工资,还是追求个人发展的机会,用人单位很容易就能看出来。应届毕业生一定要认真对待选择的第一个岗位,顺利完成从校园到社会的角色转换。大学生特别容易走自信乃至自傲的极端,在稍遇挫折后便走向自卑乃至自弃的极端。在竞争中要努力做最强的,但并不一定是现实中最强的,竞争就意味着有成功也有失败,大学生要注意培养自己平和心度,提高遭受挫折后的心理承受能力,一旦失败要认真分析原因,调整择业目标,鼓足勇气,争取新的机会。竞争成功更要平和冷静,且不可骄傲自满。

2、健全高尚的人格和多向流动的选择

大学生不仅要按照自己的理想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自觉追求社会理想,而且也应按照自己的理想能动地改造主观世界。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大学生更应该自己培养健全的人格,去勇敢地接受生活的挑战。在就业的过程中,大学生更应该讲诚信。大学生应该坚持并努力维护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不要尔虞我诈、相互低毁、弄虚作假。大学生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诚实守信,凭自身的实力,并运用恰当的竞争策略和技巧去争取理想的岗位。

大学生要打破一步到位、终身不变的就业观,改变将稳定作为生活第一要求的人生观。在市场经济时代,一次就业定终身的心理是就业的最大障碍。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方式是流动,市场经济配置人力资源的特征是流动,资金、商品要流动,人力资源也同样要流动,因此也为人们提供了独立发展的空间。毕业生不必急于在短时间内找一个固定的“铁饭碗”,而要学会在流动中求生存求发展。随着人事制度的不断完善,为毕业生的流动就业创造了条件。近年来,一部分毕业生,特别是部分专科毕业生,不再强求找一个固定的就业单位,而是毕业时将户口迁回生源地,把档案托管在工作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哪里找到岗位就在哪里就业,这也为人才的流动提供了方便。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增加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选择自主权,同时也难免出现毕业生想去的单位进不去,用人单位想要的毕业生要不来的现象。因此,每年全国一百多万毕业生,其中有少数毕业生一时落实不到岗位是很正常的现象。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暂时性待业,大学生都应该正确对待,必须适应新的情况,在观念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自主创业的魄力和终身学习的精神

自主创业是指毕业生不参加传统意义上的就业,通过采取单干、合伙创业等方式,创办公司或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开发、科技服务以及其他经营活动来创造就业岗位,并依法获得劳动报酬的就业方式。自主创业给最具创造力和活力的大学生提供了就业和深造的“创新之路”。诚然,自主创业具有一定的风险,但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高等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自主创业将是一个必然趋势。国家提倡发展私营经济,鼓励自主创业。而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之一的大学毕业生就更应该成为自主创业、努力创造就业岗位的领头羊。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乃至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必须牢固地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这是因为,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现代职业的变化也是日新月异。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大学毕业生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否则将会被社会无情地淘汰。大学教育固然重要,但毕竟只是终身教育中的一个阶段。大学毕业之后的延伸学习和重新学习,对于选择及重新选择职业岗位和取得职业成就,无疑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四、服务基层的责任和投身农村的观念

农村是广阔的天地,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农村的现代化,“科教兴国”的战略,不能不包括“科教兴农”。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迫切需要大量优秀毕业生投身于农村的广阔天地,传播星火科技,带领农民致富,发展农村经济。同时,农村的广阔天地也为大学毕业生施展才华、实现理想创造了条件。如果毕业生只是留在城市就业,那么,就业的路子会越走越窄。从现实和发展上看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既不能只靠城市生源,更不能仅在城市就业。农村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了,也需要并能容纳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求职,更有可能成为新的工作岗位的创造者。黑龙江省提出的“村村大学生计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高校毕业生拓宽就业面提供了政策支持。

五、发挥专长的追求和综合发展的准备

就业价值观范文篇5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与就业质量的关系

(一)薪酬福利。薪酬福利是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较为重要的因素。随着高等教育的逐年大众化,大学生的就业起薪逐渐回归到市场平均工资水平,部分工作的薪酬甚至低于市场平均工资水平。若大学生过于看重薪酬福利,扎堆竞争极少数的高薪岗位,那么竞争失败的学生迫于无奈会选择低薪酬的工作岗位,造成心理落差较大,降低了就业满意度。(二)工作稳定性。工作稳定性是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对大学生来说,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企等虽是相对较为稳定的工作,但这些单位能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少,能顺利进入这些单位、企业的学生较少。同时,部分学生经过“过五关、斩六将”获得这些职位后,却往往因为实际工作较为单调乏味而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部分考上基层公务员的大学生面对环境较为艰苦、压力较大、人际关系较为复杂的基层工作,心理落差较大,就业满意度并不高。(三)发展空间、兴趣爱好与专业对口。发展空间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发展空间越大,大学生就业满意度越高,特别是做好了就业规划的大学生,他们求职时更看重的是未来自己职业发展的空间,对起薪的高低并不太在意,对工作的困难程度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因此找工作时更注重发展空间的学生,其就业满意度相对较高。兴趣爱好、专业对口度与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也呈正相关,绝大部分的大学生能找到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工作,他们的工作满意度较高。专业对口降低了大学生就业门槛,且给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找到专业对口工作的大学生,就业满意度也较高。(四)求职时间与求职花费、工作地点。虽然求职时间与求职花费越多,就业的机会越多,但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会相对降低。大学生花在求职过程中的成本越高,对工作的期待就会越高,若千辛万苦找到的工作不尽如人意,就业满意度会大大降低。工作地点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小,因为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的城市现代化程度逐渐缩小,大学生在选择工作地点时越来越理性,不少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工作地点,不再扎堆去北上广。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措施

(一)做好就业观教育。高校要做好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针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的拜金主义现象,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薪酬观教育,重视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工作。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职业薪酬与职业发展空间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不要过多看重职业的薪酬高低,而是应当注重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与个人的职业规划发展,将求职的重心放在职业是否符合自己的个性特点乃至职业的社会价值上,转变学生认为只有待遇好、福利高、薪酬高的工作才是好工作的错误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二)做好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从大一开始到大四,从学业生涯规划到职业生涯规划,通过生涯规划教育拓宽学生的就业视野,帮助学生树立多元的就业观。针对大学生扎堆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求职的现象,高校要做好大学生就业视野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多元的就业观。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去基层工作岗位实践、学习,帮助学生对基层工作树立正确的认识。还可以通过众创空间、小微企业孵化园、校企合作办学等方式,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给学生的自主创业提供机会,提高学生的就业满意度。

三、结语

就业价值观范文篇6

关键词:经济危机;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对于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中国人才市场来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就业将遭遇多方面的挑战和挤压。随着高学历就业人数的逐年增长,以及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就业人员综合技能要求的提高等客观因素,都不同程度的加剧了本不乐观的就业形势。据统计,200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为610万人,比2008年559万增加了51万人2007、2008年未就业的毕业生同时会挤压2009年毕业生就业空间,高校毕业生成为了继下岗职工之后最受关注的群体。加上以2008年9月美国雷曼兄弟投行宣布破产为标志的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及其影响的日益扩散,在整体环境堪忧的情况下,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或许将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巳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无疑,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如就业政策、制度滞后、就业环境不理想等等,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是大学生自身在思想、观念和素质上存在偏差,不能适应新的就业形势。从主观方面看,就业价值观上存在的偏差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如果这些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就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准确把握经济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观现状,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科研的重要课题。

一、全球经济危机下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现实表现

就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在社会需要与客观事物所能满足这种需要的关系之间产生一种关于职业与就业行为的观念,也就是大学生对就业的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评价、决定取舍的思想观念。它是大学生就业过程内心的”指路灯”,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精神和物质生活行为,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行为。包括就业价值目标取向、就业价值评价标准、就业价值实现手段等方面。

(一)就业价值目标取向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

社会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自我价值只有通过社会价值才能实现,这是我们一贯坚持的理念。在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当经社会,到处充满了残酷的竞争与淘汰。大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自己去迎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社会也在严格地挑选着每一个人。这样,大学生不仅面临狭窄的就业空间,同时又不可避免的抱怨社会的残酷。日益扩散的经济危机只是更加剧了这种现实。

当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之间的差异日益扩大时,当代大学生在就业选择的过程中又陷入了追求自我价值与追求社会价值的矛盾之中。有些大学生社会价值观念比较淡化,择业时更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个人的价值实现与实际物质利益的得失,个人主义倾向较严重。另外,还有不少大学生在择业价值观上崇尚自我,推崇的是西方式的个人奋斗和自我的营造。他们对就业问题观察与思考的核心,是个人中心论,至于个人与社会的结合只是兼顾考虑。

2009年90周年前夕,《人民论坛》杂志联合有关单位和专家,采用问卷调查、网络调查和专家调研等方式在人民网、人民论坛网等进行网络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个人选就业价值目标取向择趋务实,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48.2%的大学生选择“健康快乐的生活”,28.9%的大学生认为人生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重待遇”、“怕吃苦”等心态。在面对“你会接受一份个人收入较少,但对社会贡献较大的岗位吗”的提问时,58.5%的受调查者选择“不会”,22.2%选择“可以考虑”,只有19.3%选择“会”。在选择工作单位时,有59.2%的人把“经济收入”放在首位,24.3%的人把“有利于施展个人的才干”放在首位,有14.7%的人把“有利的晋升机会”放在首位。

由此可见,个人发展前途、能否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是当代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目标取向之一,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目标的追求主导着大学生的就业行为。

(二)就业价值评价标准明显呈现出不确定性和矛盾性

就业价值评价是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中的核心问题,它是大学生按照一定的社会价值标准对自己或对他人的行为或客观事物进行善恶判断和评论、表明褒贬的态度。大学生就业价值评价标准又受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制约。在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价值观与新的社会价值观不断冲撞,面对这些,即将踏人社会的大学毕业生不明白自己到底应该坚持什么,扬弃什么。

社会现实的急速变化使大学生在就业价值的评价标准判断上呈现出一种不确定性与矛盾性。如在肯定以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为标准来判断个人价值的同时,又时常不完全以对国家有所贡献作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这种就业价值评价标准选择的矛盾性和不确定性,充分反映了部分大学生在标准选择问题中的复杂心态。

大学生面对新形势下的就业压力,尤其是就业愿望与就业现实形成的强烈反差,使大学毕业生的思想产生了许多新的困惑。现实的就业困境让我们看到更多的大学生学习的出发点与归宿就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摆脱经济困境,更多地寻求物质利益的满足。而残酷的社会现实已让很多人只要能找到工作,有口饭吃就知足。哪里还能想到把为社会发展作贡献作为就业的第一目标。可以这样说,是现代社会中的急功近利行为和偏激浮躁情绪导致了大学生就业中的功利主义倾向。理想与现实的复杂矛盾,已使我们这些“天之骄子”或急功近利或单纯务实而走向平庸肤浅。

(三)就业价值实现手段选择的多样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经济的进程、经济全球化、产业知识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其他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国际就业形势实在的展现在国人的面前,这无疑给大学生们重新思考自我、实现自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的选择空间。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大学生就业机制发生了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也不断与时俱进,顺应时代要求而做出了相应改变。随着大学生的就业领域不断拓展,社会各层次和各行业的岗位都成为毕业生的选择对象,就业价值实现手段选择的多样化,灵活就业、自由职业、自主创业正在为广大毕业生所接受。

然而,我们要看到的是随着全球经济危机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已使大学生成为就业市场上最直接受害者。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许多企业甚至个别行业全行业的校园招聘计划都大幅度下降,实质招聘的比例也大打折扣,这使得原本就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更是“雪上加霜”,在这样的严酷背景下,工作难找,好工作更难找。为了在茫茫的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他们积极跻身于人才市场,参加各式各样的招聘,勇于在企业面前施展所长,推销自己,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谋求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当然,随之而来得问题值得关注,部分大学生注重表面功夫,忽略素质提高;拜金主义倾向;缺乏良性竞争意识;就业道德缺失,诚信意识淡薄等。随着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一些毕业生为了获得称心的职业,争取在竞争中获得胜利,采取了不正当的竞争手段而忽视了基本的道德标准,投机取巧,不讲诚信,弄虚作假。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有单位就签,不如意或者有更好的去处就随意悔约,契约意识淡薄。这些毕业生不顾基本的职业道德,缺失诚信,不仅降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信任度,而且影响着学校的声誉,甚至波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群体,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健康与稳定发展。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培育

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变化,与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客观上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是相适应的,又是全新的,尚处在变化之中。如何在这种变动中把握住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剔除非理性的影响,减少价值选择的越位与角色迷失,则是推进新时代大学教育的重点。

面对新形势下的就业压力,尤其是就业愿望与就业现实形成的强烈反差使毕业生的思想产生了许多新的困惑。就业价值观的偏差,会带来情感上的分离和行为的偏离,影响就业的心理健康,并导致就业不成功。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地位,关注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需求,以及大学生生命价值实现的需求。

(一)强化理想信念导向

理想信念是人们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追求未来远大价值目标的自觉意志和持久观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也是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是他们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思想基础和重要保证。

信仰是价值观的核心。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世俗化倾向,容易使大学生陷人物欲的陷阱,迷失方向,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的正确导向是十分必要的。要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明确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人不仅是一种物质的存在,还应该具有一种精神;人不仅要求得到物质的满足,还应该有全面的自由的发展;人不仅是为己的,还应该对社会有所贡献。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教育,必须始终帮助大学生认清、理解并使之坚定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特定性和具体性愈加明显。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有一个内化的、长期的过程,其终极目标是使大学生逐步形成把个人利益与党和国家的利益、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时代要求相统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日趋务实、更关注自身的利益、更加愿意接受突出自我感受的教育方式,这表明大学生日益关注自身的主体地位。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必须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大学生身心发展结合起来,采取贴近大学生思想和生活的教育形式,结合在现实生活中反映出来的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倾向和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认识能力。要把解决理想信念问题与解决实际就业问题相结合,寓教于服务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另外,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高校要尽可能多地创新、创造条件,为大学生的就业社会实践提供制度保障和实践机会,鼓励大学生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结合大学生自己的专业和特长,融入现实社会生活。使他们在参与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从中拓展自身的全面素质,从而,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二)培育大学生的时代精神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不能没有自己的精神,这种精神从历史的角度看,称之为民族精神,而从现实的角度看,则指的是时代精神。时代精神代表人们精神世界主流,反映历史前进的方向。改革、创新则是这一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开放30多年来,是整个国家面貌和全国人民精神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大变化的30年,在这一伟大时代所形成的改革创新时代精神,鲜明地反映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成为激发人的各种潜能的精神力量。在大学生就业观教育中融入时代精神,是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内在要求,它要求大学生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实践证明,改革创新时代精神能够引导大学生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营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掌握正确的方法论,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努力做勇于和善于创新的先锋;激发大学生的精神潜能、发展潜能和创造潜力,增强大学生的生存力、竞争力和辨别力,培养大学生不畏艰险的创新勇气,提高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新的就业形势要求高校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以创新为特征的时代里,适应这种时代要求的人,只能是那些具有较强创造力的人才。大学生要把自己从传统的“理论型”、“知识型”向“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标准转化,努力适应时代的需求与挑战。

培育大学生的时代精神是为了更好的与时代相适应、与严峻的就业现实相适应、与大学生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策略。笔者曾对所在学校兰帅l理工大学的学生思想状况进行问卷调查,被问及“如果毕业以后你暂时没有工作,你会选择什么时”,有51.1%的学生选择考研,选择创业的有25.5%,由此可以看到,虽然大部分的学生不知是因为深造还是逃避就业压力,但可喜得是有1/4的学生选择自己创业的道路。这一方面表明了当代大学生适应时代能力,挑战自己能力的增强,另一方面也是现有国家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政策的有力影响。这就需要加强对大学生时代精神的教育,就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造精神,就要引导他们将学习的理论主动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使创新不仅成为大学生的潜在意识,同时还要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追求。要培养当代大学生准确把握时代变化,紧跟时代步伐,始终站在时代前列,观念、行动随时代共同进步。根据时展的需要,以党和人民的要求为标准,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综合能力,以提高就业竞争实力。

(三)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孔子在《中庸》中讲道:“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大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得知,更重要的是修身。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是大学生就业观教育中的重要一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大众所信奉的价值理念是:我从事经济活动,所获得的收益是自己的,享乐也是自我的,但同时存在的一切责任亦需自我来负。这种把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置于纯物质性金钱财富这种无常之有、无尽之有的基础上,把生活中的拥有等同于、混淆于生命存在自身的价值之上的观念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每个人都有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而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又离不开他人与社会的支持与帮助。虽然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人生目的和人生计划,但是你的人生目的的实现,不能妨害其他人的人生目的实现,你人生计划的实施,不能靠牺牲他人的利益来达到。每个人只有始终坚持我为人人的宗旨,最终才能达到人人为我的和谐境界。

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主要包括对自己负责的意识、对家庭负责的意识、对国家和社会负责的意识以及对全人类负责的意识。大学生是“社会人”,必然与社会环境进行物质、信息的交流,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面对未知的就业命运,社会物质利益的诱惑,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日趋淡化,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思考。通过教育和培养,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正确的荣辱观是大学形成科学价值观的基础。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学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正确的荣辱观还为大学生树立了知荣明耻的道德新标准。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准则培育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社会责任意识,为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建设设定了不可动摇的新坐标。我们的就业观培育在注意大学生的经济需求的同时,应该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疏导与激励,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指导下,引导大学生重建生命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找到属于自己生命的价值。一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生命和安全教育,使他们形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感和人生态度,关注生命,热爱生活。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挫折,及时调节不良情绪,懂得即使输掉一切,也不能输掉对生命的信念,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勇敢承担责任。另一方面,加强感恩和关爱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感恩,以感恩之心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关爱他人、同情弱者、助人为乐。公务员之家:

三、结语

就业价值观范文篇7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就业指导

大学是青年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树立对于青年的发展至关重要,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推进社会全面深化改革都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不仅有利于个人的成长成才,也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指导课程对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不到位

根据笔者的调查和在职业指导课教学中的感悟可以发现,目前高校所开设的就业指导相关课程,重点多偏重于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或具体的求职技巧方面的指导,在端正就业思想、树立正确就业意识上却少有涉及。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就业教育,用核心价值观引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提升综合素质是目前就业指导课程和具体就业指导工作的缺失。因此,如何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是目前亟须完成的任务。

(二)大学生就业观存在误区

1.没有明确的人生理想,就业期望值过高。很多大学生缺乏人生理想,对生活和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决策,因此对未来就业和生活充满迷茫。与此同时,就业期望值过高是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收入高、晋升快是他们首先关注的,并成为评判工作好坏的标准。不少同学抱着“获取高薪,进知名企业,留在北上广等大城市”的就业观念,初次就业时屡屡受挫,忽视了自身缺乏工作经验、不能吃苦耐劳的实际情况,造成了国家重要人力资源浪费、东西部发展不均衡的局面。

2.过度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有些大学生在择业时自我倾向性严重,过于注重实现自我价值,在职业发展中过分关注个体利益,一味强调个人主义,将自我发展作为人生最大追求。还有一部分同学在就业时过分关注付出与回报,在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结合的时候,思想观念和实际行为存在一定的矛盾,表现出职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3.自我评价过高,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部分大学生对自己存有过高的自我评价,在现实生活中心高气傲、眼高手低,工作经验不足却自命不凡,个人目标与现实能力差距很大却不自知。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自认为一定能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却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从普通岗位做起,好高骛远造成就业困难。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就业指导工作的必要性

(一)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大学生具有专业知识、综合能力及创新意识,更需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1]。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在政治立场、信念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帮助大学生从实际出发,认清自己的能力和特长所在,以国家发展为己任,实现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需要相结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必然要求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就业指导工作,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注重责任与贡献[2]。同时,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诚信意识,也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不仅可以避免就业过程中违纪违法情况的发生,还有助于内在素养和外在能力的提升。

(三)实现就业指导目标的有力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指导思想相一致,彼此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也是确立职业目标和人生理想的关键时期,因而在大学阶段培养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就业指导中融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生动的事实案例,分析就业形势,探索就业环境,认清自我,调整就业期望,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有助于实现顺利就业。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运用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就业指导

1.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构建和谐的就业环境、推动经济的就业政策、提高大学生就业素养、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等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对全面推动高校就业工作有着现实意义[4]。“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理想目标,因此要指导学生学会理智地分析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和就业工作方针,积极地投身到当前国家建设亟须的行业和领域,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能力所长,以此实现个人价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从社会层面对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作用于个人的求职择业和职业发展,这就要做到在工作中诚实守信,以平等公正之心面对职场竞争;树立法治意识,坚持原则,秉公守法,不因一时的利益驱使做违反职业道德的事情,自觉维护自身和职业的尊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在课程中要充分挖掘“爱国、敬业”的精神内涵,鼓励学生打破传统的思想禁锢,根据自身实际勇于尝试新的职业方向,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关注社会的发展需求,将就业与择业统一起来。

2.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就业观是指人们因受到家庭环境、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影响,逐渐形成的对劳动就业的认识和看法。目前大学生面临的巨大就业压力,不仅来源于社会需求等客观因素,还因为其自身尚未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因此,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树立科学的就业观,理性定位、全面规划、积极应对,这也是高校就业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在开设就业指导相关课程的时候,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从职业理想、职业精神、职业观念三个方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3.培养良好的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是人生态度和人生目标在个体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的具体体现,决定了人们职业发展中的工作态度和劳动成绩效果高低,影响了人们对职业理想和目标的确定,决定了个体职业生涯发展情况[5]。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影响职业选择,而职业价值观又需要价值观来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给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提供理论指导,对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和职业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通过强化理想信念导向、培育时代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来实现。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功能,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才能帮助广大学生塑造良好的职业价值观。

(二)丰富就业指导教学内容和方法

就业指导课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题教育应将理论教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帮助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正确分析和把握当前就业形势,敢于创新和奉献,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例如:开展基于大学生就业形势及相关措施的职业生涯规划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规划及就业形势,把握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各种就业、创业优惠政策,拓宽就业思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树立大众化就业观念;鼓励学生到基层就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发挥青春才干;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积极投身到创新创业的队伍中来。同时,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特质和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动态的、个性化的就业指导,通过主题报告、学术论坛、专题讲座等,以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到核心价值观的魅力,让学生从实践中领悟核心价值观。高校就业指导相关部门应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实践基地,鼓励、引导大学生走进社会,深入基层,体验实际工作,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吸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从而修正、改变自我,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培养正确的就业观。

(三)注重校园文化的引导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在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团、进班级、进宿舍等活动的开展,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例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建设体现社会主义办学特色、学校育人特色的校园求职就业文化。积极宣传就业典型、诚信就业模范,引领大学生诚信就业,爱岗敬业;结合专业实际,邀请知名校友、著名人物等参与就业指导相关活动,用他们在工作中的爱岗敬业精神、创新创造精神、科学研究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等,强化学生的价值观,激发学生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通过“与信仰对话”“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同时加强毕业文化氛围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毕业季系列主题活动,提升毕业生对母校的认同和归属,以及对事业发展的使命感。

(四)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关注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了解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心理调适特点,针对学生在就业选择、职业发展、职业认知等方面的心理困扰,建立就业心理咨询室,提供专门的咨询服务,帮助毕业生重拾信心,总结求职过程中的经验、问题,吸取教训,积极参与求职竞争。利用微博、微信等现代新媒体技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渗透于大学生就业网络平台和载体,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

作者:徐昊翔 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3-12-24(1).

[2]刘峥.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

[3]刘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青年就业观的影响[J].人民论坛,2013(33):130-132.

就业价值观范文篇8

【关键词】价值观;大学生;就业目标;决定性

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引导大学生意识到正确价值观对大学生就业目标决定性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目标和就业价值观取向,进而大学生养成积极向上和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就业压力。

一、大学生就业目标的现状分析

第一,很多大学生在选择就业目标和明确就业目标的过程中,对就业的期望过高,未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和能力,来选择适宜性的工作的岗位,甚至出现碰到大学生忽视基层就业的现象,普遍以高端工作岗位为目标,来选择相应的工作地域和地方。进而使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所期望的就业目标与实际存在很大差异性,难以更好满足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全面发展。第二,在社会主义市场激烈竞争背景下,大学生只有主动和积极去就业、择业,才能在竞争的社会关系中更好明确自身的工作目标。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大学生在就业目标的确立方面缺乏竞争意识,未能意识到主动和积极去就业的必要性,并且很多大学生采用通过个人社会关系和家庭的方式,来选择自己的职业和就业岗位,如此一来,使得学生在就业目标的选择和确立方面依赖性明显,不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稳定发展和创新。与此同时,还存在大学生不管对工作是否有兴趣,都会在确定就业目标和求职的过程中尝试一把,抱着“求稳”的心态,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不利于更好,促进大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也会影响大学生就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二、价值观对于大学生就业目标的决定性

在新时代背景下,价值观对于大学生就业目标的决定相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伴随积极作用的还有消极作用。一方面,积极价值观对于大学生就业目标决定性产生的影响,大学生在确定就业目标的过程中,积极的价值观有利于让大学生就业目标的选择更加满足大学生的自身需求,促进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全面发展。比如,大学生在被积极价值观引导的过程中,为更好满足自身实际发展需求,以及让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好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则会在价值观的引导下,选择提升自己的文凭来促进自身社会竞争力的提高,进而在学习的过程中选择考研,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最后在选择和树立就业目标时,结合自身的价值观,来对自己的就业和未来进行明确规划。与此同时,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在就业目标,选择和决定方面的效率,学生在通过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下,会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需求和职业需要,积极对当前社会的变化趋势和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掌握,进而明确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且根据问题,来对自身的就业目标进行调整和重新设计,在此过程中,有利于让大学生就业目标变得更去有实际性,充分发挥出价值观对大学生就业目标决定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大学生的价值观存在消极的一面,当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和就业难的问题时,会在思想中产生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和状态,出现盲目跟风的来确定就业目标和选择就业岗位的现象。缺乏对自身就业目标和未来的正确规划与确定,进而在朝着就业目标发展的过程中,难以更好地让其岗位与自身的实际发展相适应,进而影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部分大学生为给自己带来眼前的实际财富,则会在不正确的和消极的价值观支配下,只对眼前的就业问题和就业目标进行考虑,未能站在长远的发展方向来对就业目标进行决定和选择,进而使大学生在就业目标确定和实施的过程中出现功利主义择业价值取向的现象,这对促进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大学生正确就业价值观的引导策略

(一)帮助大学生树立合理就业目标。在新时代背景下,为更好促进大学生的就业目标与实际发展相结合,需要学校和教师在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就业价值观的过程中,从帮助大学生树立合理就业目标的方面出发,转变以往大学生盲目跟风选择就业目标和确定就业目标的现象。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价值观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对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就业形势进行充分分析,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来对自己的就业目标进行正确定位,让自己所确定的就业目标更好与时代的需求相适应,以及满足自身的实际发展需要。同时,在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和教师还要帮助大学生意识到正确树立就业价值观的重要性,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进而更好地通过自身能力来实现相应的就业目标,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除此之外,大学生在树立合理就业观的过程中,学校可以要求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实际环境进行分析,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及时结合时代的发展趋势,对个人职业规划和就业目标进行调整,进而让自己所选择和树立的就业目标,更好与时俱进的发展和适应。(二)学校加强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价值观对于大学生就业目标的确定性具有很大影响,所以,学校和教师在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就业价值观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通过良好的就业观教育,来实现对大学生正确就业价值观的引领目标。其一,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以及通过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来决定就业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学校和教师积极将就业观的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观的培养,提高大学生对正确就业观价值取向的正确认识与认同。其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可以将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和价值观培育,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相结合,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进而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工作,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目标、择业观念。其三,在加强大学生正确就业观和价值观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学校为学生营造健康、和谐、向上的教育氛围和校园文化氛围,有效对社会舆论不正确的导向内容进行规范,以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教育思想,来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进行正确引领,同时,鼓励大学生敢于面对就业挑战,不断完善和创新自己,养成积极向上和乐观的就业价值观以及心理。(三)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能力。大学生正确决定就业目标的过程中,还需要全面认识自我,明确自身在就业目标确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认清就业形势,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有效调整。在正确认识自我能力的过程中,大学生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降低就业期望值,最大化的让自身就业目标与就业能力相适应,树立正确的自信心,保持热情和良好的心态来面对就业压力大和就业难的问题。除此之外,在正确认识自我的过程中,要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和提升专业技能,明确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自身就业目标确定的积极作用和影响,以正确的价值观来引领自身正确就业目标的决定与选择,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来实现未来的就业与发展。

四、结语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大学生的就业目标也各不相同,由于大学生就业压力逐渐增加,进而使得很多大学生在树立就业目标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良好的价值观对于大学生就业目标的确定性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曲玉柱.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协同培养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S2)

[2]敖敦.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特点及引导机制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8(06)

[3]神彦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0)

就业价值观范文篇9

关键词:金融危机;贫困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

一、当前金融危机对就业情况的影响

由于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导致大量企业招聘需求疲软,证券、银行、保险、期货、房地产等行业招聘岗位数相比往年大幅缩水。阿迪达斯中华区人力资源负责人表示,面向毕业生的招聘是一种长线投资,公司不会减少类似宣讲会的场次,但金融危机确实会对招聘计划有影响,2009年公司会减少招聘的人数。苏宁电器有关负责人则表示,苏宁目前已经不是成长期,所以招聘重点已经不是数量而在于保证质量。往年公司会在北京和外省市开多场宣讲会但2009年只保留北京的一场宣讲。

中华英才网人力资源专家欧阳晖表示,大学生就业难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指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然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从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状况统计看,和去年同期相比,2009年大学生就业比率有所下降。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工作岗位减少、大量员工失业、应届毕业生数量又创新高,就业形势紧张的现状似乎已很难避免。对于有经验、有资历的职场前辈也许不构成太大的威胁,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和人脉,使得他们另谋出路的难度相对不高,而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就业可能就难了。

二、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贫困女大学生就业更难

面对当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就业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对就业期望很高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了。随着20世纪90年代高校的扩招,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就在社会积极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建言献策之时,贫困女大学生群体的特殊困难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的《中国贫困女大学生调研报告》指出,社会用工方面存在性别歧视,贫困女大学生毕业后去找工作,很多用人单位将其拒之门外。调查表明,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要求“只要男生”或者“在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在同等条件下,男生签约率明显高出女生8个百分点。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在调查中发现,在应届毕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求职、应聘中,超过半数的招聘单位提出“只要男性”的要求,甚至一些国家政府部门、银行、高校、医院、报社及国有大中型企业也在招聘条件中明确提出“只要男生”,使具备同样应聘条件的女生失去竞争机会。

有些单位考虑到女.陛的生理特点,认为雇用女大学生会增加其社会成本,不利于其提高效益。受“男强女弱”观念的影响,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存在着“竞争意识、综合素质、能力等方面低于男生”的偏见,认为女大学生的工作意识、工作能力、社会接触面等方面都与男生有一定的差距。女大学生工作几年后,又要面临结婚、生育、抚养子女等现实问题,在该岗位上带来了断层的可能性。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欠缺,女性在这些期间的工资和福利还必须由用人单位来承担,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用人单位的生产成本,影响效益,这是单位所不能接受的。这种认识的偏差,严重地影响了女大学生的就业,尤其是存在经济困难的女大学生更是容易受其影响。

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组织的,对农村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好和非常不好的共占90.8%,大学生群体对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就业形势普遍不乐观。根据该项调查,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排名依次是专业、性别、外貌、家庭出身及国家政策,家庭出身成为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第四大因素。对于贫困女大学生而言,家庭贫困和身为女性的双重压力使其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与其他学生相比,她们更渴望早日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以改变自身境遇,为社会贡献一份光与热。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造就了贫困女大学生这样一个边缘化的就业群体,她们的就业价值取向问题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三、贫困女大学生要有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选择多条就业路径

找工作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不能以想象面对现实出现的情况。如今的经济危机形势对找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工作比以往更难找,尤其对女大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针对这种情况,应该采取以下的措施:

第一,贫困女大学生自入学之日起就应该明确自身职业定位,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工作预期,不要高估或者低估自身的竞争力,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学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的正确引导,使其能正确地认识到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树立较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就业期望值。由于贫困大学生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中会由于背负着家庭的殷切期望,而为自己定下了一个比较高的就业期望层次,这必须要根据自身的综合素质而定。大多数贫困大学生的初次就业会挑选一些经济状况比较优裕的单位,且其预期的薪金期望值都超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要求,造成就业失败。公务员之家

第二,建立健全贫困女大学生的毕业服务机构,不断提高其就业质量和水平。特别是面对贫困女大学生对就业竞争存在的恐惧和自卑心理、虚荣心、就业成本难以负担等问题,应健全心理辅导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完善就业帮扶机制。整合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的力量,建立专门针对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系统,强化她们的竞争意识,帮助其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缓解就业压力。

就业价值观范文篇10

关键词:金融危机;贫困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

一、当前金融危机对就业情况的影响

由于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导致大量企业招聘需求疲软,证券、银行、保险、期货、房地产等行业招聘岗位数相比往年大幅缩水。阿迪达斯中华区人力资源负责人表示,面向毕业生的招聘是一种长线投资,公司不会减少类似宣讲会的场次,但金融危机确实会对招聘计划有影响,2009年公司会减少招聘的人数。苏宁电器有关负责人则表示,苏宁目前已经不是成长期,所以招聘重点已经不是数量而在于保证质量。往年公司会在北京和外省市开多场宣讲会但2009年只保留北京的一场宣讲。

中华英才网人力资源专家欧阳晖表示,大学生就业难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指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然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从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状况统计看,和去年同期相比,2009年大学生就业比率有所下降。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工作岗位减少、大量员工失业、应届毕业生数量又创新高,就业形势紧张的现状似乎已很难避免。对于有经验、有资历的职场前辈也许不构成太大的威胁,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和人脉,使得他们另谋出路的难度相对不高,而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就业可能就难了。

二、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贫困女大学生就业更难

面对当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就业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对就业期望很高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了。随着20世纪90年代高校的扩招,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就在社会积极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建言献策之时,贫困女大学生群体的特殊困难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的《中国贫困女大学生调研报告》指出,社会用工方面存在性别歧视,贫困女大学生毕业后去找工作,很多用人单位将其拒之门外。调查表明,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要求“只要男生”或者“在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在同等条件下,男生签约率明显高出女生8个百分点。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在调查中发现,在应届毕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求职、应聘中,超过半数的招聘单位提出“只要男性”的要求,甚至一些国家政府部门、银行、高校、医院、报社及国有大中型企业也在招聘条件中明确提出“只要男生”,使具备同样应聘条件的女生失去竞争机会。

有些单位考虑到女.陛的生理特点,认为雇用女大学生会增加其社会成本,不利于其提高效益。受“男强女弱”观念的影响,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存在着“竞争意识、综合素质、能力等方面低于男生”的偏见,认为女大学生的工作意识、工作能力、社会接触面等方面都与男生有一定的差距。女大学生工作几年后,又要面临结婚、生育、抚养子女等现实问题,在该岗位上带来了断层的可能性。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欠缺,女性在这些期间的工资和福利还必须由用人单位来承担,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用人单位的生产成本,影响效益,这是单位所不能接受的。这种认识的偏差,严重地影响了女大学生的就业,尤其是存在经济困难的女大学生更是容易受其影响。

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组织的,对农村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好和非常不好的共占90.8%,大学生群体对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就业形势普遍不乐观。根据该项调查,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排名依次是专业、性别、外貌、家庭出身及国家政策,家庭出身成为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第四大因素。对于贫困女大学生而言,家庭贫困和身为女性的双重压力使其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与其他学生相比,她们更渴望早日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以改变自身境遇,为社会贡献一份光与热。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造就了贫困女大学生这样一个边缘化的就业群体,她们的就业价值取向问题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三、贫困女大学生要有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选择多条就业路径

找工作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不能以想象面对现实出现的情况。如今的经济危机形势对找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工作比以往更难找,尤其对女大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针对这种情况,应该采取以下的措施:

第一,贫困女大学生自入学之日起就应该明确自身职业定位,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工作预期,不要高估或者低估自身的竞争力,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学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的正确引导,使其能正确地认识到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树立较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就业期望值。由于贫困大学生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中会由于背负着家庭的殷切期望,而为自己定下了一个比较高的就业期望层次,这必须要根据自身的综合素质而定。大多数贫困大学生的初次就业会挑选一些经济状况比较优裕的单位,且其预期的薪金期望值都超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要求,造成就业失败。公务员之家:

第二,建立健全贫困女大学生的毕业服务机构,不断提高其就业质量和水平。特别是面对贫困女大学生对就业竞争存在的恐惧和自卑心理、虚荣心、就业成本难以负担等问题,应健全心理辅导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完善就业帮扶机制。整合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的力量,建立专门针对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系统,强化她们的竞争意识,帮助其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缓解就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