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方向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15:56:23

就业方向

就业方向范文篇1

一、加强就业训练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市场就业的必然要求

就业训练是指劳动者就业前必须接受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发展劳动力市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就业训练,对促进就业,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素质差的状况,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在就业训练工作中,劳动部门就业训练中心在劳动力资源开发、培训与就业结合和面向市场开展培训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就业训练以充分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为出发点,以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良好技术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劳动者为主要目标。通过大力开展就业训练,使城市新增劳动力和转岗、转业人员都能受到适应岗位要求的专业技术培训;农村乡镇企业职工、劳务输出人员和农业实用技术人员也能受到一定的专业技术培训。就业训练适应市场需求,根据社会用工和劳动者就业的需要,使训练与就业有机结合起来,使所有劳动者就业前都得到培训,为用工单位培训素质较高的人才。

二、就业训练中心的发展现状

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着就业工作的大环境,劳动力供求状况决定着就业工作的基本态势。从去年以来,我国劳动力就业面临的压力陡增,一方面,大学生毕业数量有增无减;另一方面,企业发展面临困境,失业人数增加速度快,数量多。同时,由于经济环境不宽松,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去年一年,各地劳动部门在各级政府直接领导下,克服困难,通力协作,达到了预期目标。尽管如此,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并未得到有效缓解。预计今年年末结转的待业人数还要增多,待业率将持续上升,就业培训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年,县就业服务管理局重点加强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进城务工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做好就业训练和对劳服企业的服务、指导,创新就业培训办法,用人本服务的理念开展就业训练工作。全年完成再就业培训850人,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850人的100%,培训后合格率达到90%以上,就业率达60%以上;鼓励支持创业培训350人,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350人的100%,合格率达80%以上,创业成功率达50%以上。就业训练中心培训1000人,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1000人的100%,合格率达90%以上,就业率达60%以上;帮助那些有创业愿望而又缺少资金的创业者实现创业,已办理贷款担保215人,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190人的113%。贷款金额262.5万元。

三、就业训练中心的发展对策

为使就业训练工作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统筹就业服务,现就加强就业训练工作,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明确发展目标,适应时代需求。就业训练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其就业的能力,从而达到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的目的。就业训练要按照国家政策指导下市场就业的方针,建立起以市场确定方向、以网络覆盖城乡、以服务推动发展,以考核提高质量、训练与就业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主体双向选择的实现,推动就业训练事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2、拓宽培训领域,实行到位服务。一是从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就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将服务的范围扩大到城乡各类求职人员和各类用人单位;二是在继续抓好城乡劳动者初次就业前职业技术培训的同时,把重点逐步转移到抓好失业人员、企业富余职工,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转业训练上来;三是对于在职职工、劳服企业职工,根据需要,亦可采取脱产、半脱产、业余等多种形式,开展提高其技术业务素质和储备技能的培训。

3、创新培训方式,发挥整体功能。一是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培训对象、专业设置、培训层次、期限、形式等方面,逐步建立起信息灵敏,机动灵活、能及时满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需要的办学机制,使就业训练不断向企业和农村两个方向延伸;二是培训目标,以初、中级为主,也可开展较高层次的培训;培训学制,宜长则长、宜短则短,全日制、半日制、白班、晚班均可;培训方式,自办、联办、委培、代培、面授、函授等等,不受限制;三是高度重视同职业介绍、失业保险、劳服企业各方面工作的结合,充分发挥就业服务体系的整功能,以促进就业训练更加健康的向前发展。

就业方向范文篇2

最近,由教育部主办的《中国大学就业》杂志所做的一份《首届大学生就业首选企业调查报告》就对此给出了答案。

一、大学生最希望从事什么职业?

不同单位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别,而同一个单位内部职位也是千差万别的。就像计划经济时代工厂里“坐办公室”与“进车间”一样,这中间不仅有工作环境、工作待遇的差别,同时还有工作地位的差别。这次调查的职业问卷栏中专业技术(26%)、管理(24%)和策划(19%)等位于前列,而这三种职业也是目前社会上比较吃香、发展前景较好的,现在大学生在职业的选择上更加趋于实际,也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理想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职业价值观方面大学生对社会的趋同。其结果必然造成学生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择业与毕业生本身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前三位之下顺延为销售人员8%、行政人员8%、公关人员7%、财务人员4%和其他4%。

二、大学生选择职业的标准是什么?

高校学生职业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几年有了较大的变化。据1995年浙江大学学生就业价值调查和1996年《北京大学生毕业生的调查》,收入高是影响毕业生选择职业的第一因素。而对这次大学生首选企业调查结果分析表明,影响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因素为发展前景(19%),其次为施展才干(18%)、薪酬福利(16%)。虽然收入(薪酬福利)依然是影响毕业生选择就业的主要因素,但已退居第三位。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对学生来说,就业的心态理性化,心理上比较稳定;对用人单位来说,则个人事业发展前景上更多,变提供高薪福利为提供人才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从而迎合毕业生在事业成功和实现个人价值上的追求。

除前三位外,工作环境占13%、经济效益占11%、所在城市占9%、专业对口占4%、出国机会占4%、解决户口占4%、知名度占2%。

三、大学生最愿意去哪个城市工作?

在吸引人才的城市中,传统的三强依然没有改变,只是上海已取代北京成为最具有吸引力的城市,32.37%的大学生将它作为第一就业目标,北京(27.67%)和深圳(12.13%)紧跟其后,广州、大连等城市也是大学生比较向往的就业城市。在吸引人才方面,上海凭其独特的城市魅力和人才政策的调整走在了其他城市的前面。

地位排行为:上海32.25%、北京27.56%、深圳12.56%、广州6.85%、大连5.01%、西安1%、重庆0.94%、武汉0.52%以及其他城市共占13.79%。

四、大学生想挣多少钱?

大学生对职业的报酬最直接的认识就是工资待遇。在调查数据中大学生对工资待遇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工资底线从300元到4000元以上不等。如果我们考虑一些专业、学历的差异以及地区间的差异,依然可以认为,文科不及理工科,本科生不及研究生,发达地区、大城市的学生工资要求远远高于其他城市和西部地区学生的要求。公务员之家

就业方向范文篇3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要充分依靠企业举办职业教育。企业要和职业学校加强合作,实行多种形式联办学,开展“订单式教育”。很多教育者经研究也提出了“订单式”中等职业教育模式,所谓“订单式”教育,指的是学校依照用人单位需要,结合在校生所学专业,与用人单位签订人才培养与用人协议,学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的方案与计划实施教育,保证人才培养规格到位。学生毕业后,用人单位应依照用人协议,吸收毕业生到其单位就业,签订就业协议。即企业按其发展规模,预测人才需求量,向学校下“订单”,“买断”毕业生,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组织教学、选拔学生、考核上岗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简单的讲,“订单式教育”是以企业用人订单为依据,组织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这就需要学校结合社会、用人单位需求有目标地对学生的未来进行必要的设计。“订单式教育”就是围绕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进行有效的“量体裁衣”,为企业“量身定做”人才,实现教育与就业岗位的有效对接。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是市场的需求,是企业、学校、学生共赢的举措,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学模式的创新。因此,“订单式”中等职业教育模式使企业与学校之间形成一种法定或近于法定的委托培养关系,强化了他们之间的契约关系,使企业和学校在市场化条件下,以互利多赢的方式走到一起。这一教育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定位和必由之路,也必定会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育模式,它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持续发展而不断壮大。

那么究竟如何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式”职业教育模式呢?

1.实现由“升学导向”到“就业导向”观念上的转变。随着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实现由“升学导向”到“就业导向”的转变,尤其是职业教育,其主要职责是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知识和技能,直接服务于学生的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的特征。各级政府的行政部门、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乃至全社会都要转变观念,逐步认识到就业是大众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与方向,通过市场选择,使以岗位准人制度为标志的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就业的香悖悖,通过“双证书”、定单培养等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2.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式培养政策机制。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订单式培养是搞活职业教育,减轻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各级政府当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和保障。要从政策方面鼓励初中后高中后生源向职业教育的分流,构建人才立交桥,让更多的人通过职业教育获得谋生的手段和技能;建立灵活的用人制度,支持员工的在岗、离岗、转岗及再就业培训,鼓励员工创新技能的获得,提高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式培养制度,以技术激活就业,以订单带动就业,从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式培养教育体制。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是以市场为前提的教育,建立紧跟市场、贴近行业、依托企业的职业教育体制,订单式培养体制将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教育有效性。为此,要积极探索多种多样的联合办学模式,如中外合作、定单培养、校企合作、校际合作以及与政府合作的办学模式。以培育生源市场,实现资源共享、联动共赢。

就业方向范文篇4

二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在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时密切相关的。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的选择方位较之其他地区多,这也成为就业者选择的原因。

三价值取向:记者在走访的过程中了解到,各单位的薪资基本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只有少部分单位存在降薪的现象。大多数企业负责招聘的人员都表示,岗位薪资不可能高于招聘薪酬,但会基本保持原有水平。这种情况下,大部分求职者应对人力资源市场和薪酬采取主动迎合态度,针对现阶段形式自身作出相应调整。

我们大学生的择业观正在发生变化,他们变的冷静理智,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年我国的中小企业已经达到100万家,占全部企业的99%,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也是我们大学生的主力军,其企业具有更多的创新和更新能力,我国加入wto后对大学生求职择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四大学生应加强就业工作的对策

(一)坚持理想教育确定正确的职业理想,道德修养在掌握的所学专业要求的各项准予技能重点培养学生适应心环境和动手创造的能力。

(二)紧跟时代步伐,更新大学生就业观念,目前的社会强调的是以创业带动就业,勇于挑战,不怕失败,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只要我们大学生都有积极的心态,正视社会适应社会,你就会越来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将会尽可能的为大学生求职择业提供合适的环境,大学生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华。所以大学生本身应对就业只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使自己在今后的就业中有立足之地。

当今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高校的连年扩招,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也愈来愈多,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普遍关心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毕业生的第一年,毕业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了44。6%;年毕业生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2。1%;年毕业生达到了338万人;而年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五百多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因此大学生就业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而大学生就业作为大学生人生一个重要的关口,初次就业和第一份工作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成才和成长,因此,选择工作务必要慎重。

作为一名即将走入毕业的大学生,我认识到这一严重的问题后,决定亲自进入这一市场进行调查。今年寒假我随高邮市高璐宝食品有限公司的有关人员去人才市场进行招聘,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但让我感触很深,也让我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必定会对我明年的就业有所帮助。以下便是我总结出来的对目前大学生就业观的分析。

首先,大学生在择业时会考虑报酬问题。虽然薪水不是大学生选择企业最重要的因素,但是薪水无疑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非2500元或3000元不干”,这曾经是媒体广泛报道的大学生找工作时定下的月薪数。如今,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一年比一年大,大学生就业的工资底线也越来越低,随着大学毕业生薪水的下降,很多用人单位在薪金制度上也有了很大转变:不再以人定薪,而是以岗定薪,更强调员工为用人单位带来的实际利润。职场中的机会永远不是遇到的,而是争取到的。同时很多大学生认为他所选择的第一份工作只是作为他今后发展的一个过度口,积存经验。除了薪酬是学生考虑的重要因素之外,工作环境、企业声誉与企业文化、工作富有挑战性、工作的稳定性、户口和住房、社会保障体系等因素也是学生们重点考虑的因素。

大学生对于选择工作时因素的看重,与他们认为的工作意义是直接相关的。在大学生看来,最重要的工作意义是自我实现,其次是生存的必须条件以及个人兴趣所在。而“学以致用”在找工作中似乎没有得到太多体现。有很多大学生对“专业对口”的看法是,找工作尽量专业对口,但不必强求”。还有小部分的人认为“专业并不重要,只要工作合适就行”,也就是说有大半的人并不强求专业要对口,在工作中发展自己学了4年的专业知识。而认为“应该专业对口,在工作中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的人只有少数。经常在那里听到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说,最重要的是能找到工作,混口饭吃,先养活自己。

然而,有很多企业在人才招聘上,也遇到了不少难题。很多企业认为目前有很多大学生就业眼高手低,或者嫌工资低。很多学生着重选择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而相对一些中小型企业情况不是很好,他们认为某些大学生只是抱着学经验的态度,把小公司作为自己进军大公司的跳板,发展不长,对他们公司的长久发展不利。这也是个非常现实的观点,抱有这种思想的人应当慎重的考虑。

就业方向范文篇5

【关键词】旅游管理;就业意向;调查思考

一、调查测试对象与研究方式

调查测试对象为四川理工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08级学生,共对130人进行测试调查,回收有效样本127份。

调查方式是通过学生采用职业决策平衡单的方式对自身三个以上职业发展方案进行选择,对其进行价值量化打分,根据各项职业的最终量化分数作出职业决策确定工作岗位。然后根据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最后,针对大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选择所呈现出的特征,为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决策提出建议。

二、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结果分析

从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主要选择体现以下特征:

1、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成首选

经调查显示,教师岗位占21%,公务员13%,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为大学生的首选.由此反映当前经济形势下,越来越多学生找工作求稳的心态,对于21%的学生想要当教师,这个比例有些偏高,据了解主要原因为:教师的职业稳定、社会地位高,教师公招考试竞争激烈程度比公务员考试小。另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女生占多数也是选择教师比例高的原因之一,一份稳定的职业更符合女生的心理预期。有13%的同学选择公务员这一职业,无疑体现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他们向往“当国家干部、端铁饭碗”。工作舒适、稳定、待遇不错,有政治发展前途。从学生的意向选择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工作稳定性的要求极高,反映了在大学生群体中,职业价值取向存在一定的偏差,开拓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2、注重专业岗位

从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有20%的学生选择从一名普通的酒店职员做起,还有12%的学生希望从事旅行社的相关工作,其中导游占多数。酒店、旅行社都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这说明较大部分同学希望毕业后能在与本专业相关的部门找到就业机会,愿意在本专业上有所发展,将大学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服务社会。

3、自主创业增多

有15%的学生要自主创业,说明大学生自主意识越来越强,愿意自立、自强,希望通过自主创业来实现个人价值,在商海搏击中锻炼提高自己,期望将来可以大干一番自己的事业。

表明一些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逐渐增强,这也正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和社会大环境的需要。

4、工作岗位多样化

经调查,在其他类中有考虑从事记者、会计、婚庆、销售、室内设计等等职业,多样化的选择体现了学生在选择岗位时从实际出发,不再着重强调专业对口,头脑较为灵活。

5、考研人数较少

只有8%的学生考虑考研,比例较低。其中,大部分都是因为为了兴趣或想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考研目标明确,态度正确。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因此大部分学生选择毕业之后直接就业。

三、调查研究的对策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工作岗位选择的情况,为了让学生选择更为合适的工作岗位,正确的进行职业决策,提出以下建议:

1、调整好就业心态,改变就业观念

目前大学生对职业选择有着一些不合理的观念,受到目前社会经济形势的影响导致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消极倾向,如求稳心态、崇拜权力、功利心理,哪个职业热门,哪个职业环境优,就选择哪个,以至于在择业中出现了“教师热”、“公务员热”、“外企公司热”等非理性选择,作为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加强自身思想教育,正确认识自我,克服盲目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意识倾向,培养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面对现实,主动认真分析形势,结合自身情况,作出符合实际的就业选择。

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职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兴趣爱好、个人的能力、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劳动报酬等等。各人情况不同,考虑的重点也各不相同。但大学生必须明白求职是职业者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在择业过程中不能过分强调个人的职业理想和利益,而要努力把自己的职业理想与单位需要结合起来,主动地服从单位需要,把个人理想自觉地统一到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中去。应主动响应国家号召,树立“到祖国需要我的地方去的”就业观念,在为国家建设做贡献同时,谋求自身发展,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做到人尽其才。

就业方向范文篇6

一、就业意向的调查与分析

1.毕业生的就业意向

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大部分本科毕业生选择了考研和公务员,而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前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61.0%选择了就业,因此,就业是他们的主要选择,11.0%的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这说明毕业生具备一定的创业意识,这可能与目前不断出台国家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有关。选择专升本和出国的分别为15.9%和3.7%,表明一部分学生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升学,以进一步积蓄知识,谋求未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2.毕业生的就业地区

从表2可以看出,毕业生就业地区主要选择

东南沿海开放地区和本省省会,分别为52.4%和28.0%,两者总共高达81.4%,而选择西部边远地区和内地中小城市就业的人数只占3.7%。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前英语教育专业2005届和2006届毕业生实际就业地区为:本省省会为43.4%,东南沿海开放地区39.7%,京津地区3.7%,省内中小城市11.8%,其他1.5%。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毕业生对于就业地区的选择集中在东南沿海开放地区和本省省会。可见,无论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还是其实际就业情况,都是与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前英语教育专业培养城市幼儿英语教师的目标相一致的。

表1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表2毕业生倾向的就业地区

3.毕业生的就业单位

从表3可以看出,国家机关幼儿园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意向,共占52.4%;其次是公立学校附属幼儿园,占17.1%;私立幼儿园占3.7%。因此,选择公立幼儿园就业的人数远远高于选择私立幼儿园。近年来,随着私立幼儿园的迅速发展,所需教师大大增加,而愿意到私立幼儿园就业的人数仅为3.7%,绝大部分选择待遇较好的国家机关幼儿园和公立学校幼儿园就业。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前英语教育专业2005、2006届毕业生中,在私立幼儿园就业的占40.0%,国家机关幼儿园就业的占26.0%,公立学校幼儿园就业的占13.0%,其他占20.0%。可见,事实上大部分毕业生在私立幼儿园就业。

表3毕业生倾向的就业单位

4.毕业生期望月薪

收入是反映就业状况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由表4可知,毕业生期望月薪在1000元以下的仅1.2%,1001-2000元的达74.4%,2001-3000元的占17.1%,7.3%选择在3000元以上。共有24.4%的毕业生选择2000元以上。而在现实生活中,要达到这一标准是很难的。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系副主任岳昌君参与的国家“十五”重点课题“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对2005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

统计结果显示,2005年的高校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1588元,其中专科毕业生为1333元,本科毕业生为1549元,硕士、博士分别为2674元和2917元。

表4毕业生期望月薪

5.毕业生的求职方式

要努力创造条件保证毕业生成功就业,我们应当了解他们比较倾向的求职方式,以便采取相应措施。经调查,毕业生倾向的求职方式前三位依次为:校内大型招聘会,老师、校友、学友推荐,自主寻访。校内招聘会被毕业生认为是找工作的最佳途径,不仅成功率高,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老师、校友、学友推荐之所以排在第二位,这与长沙师范专科学校悠久的历史有关。

该校已有近100年的历史,许多校友都已成为幼教战线的精英,因而充分利用这种资源,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就业。

表5毕业生倾向的求职方式

二、择业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1.个人就业的目的。个人的就业目的与就业意向有着密切的关系。该问卷调查设计了就业的8大目的,请被调查者选出其中的3项并按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得出的描述统计结果如下:

表6个人就业目的排序

注:表中的总分是以对排序第一、二、三分别赋值为“3、2、1”所得。

从表6可以看出,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前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个人就业的主要目的居于前四位的分别是:“实现自身价值”、“充分发挥自己兴趣爱好”、“生计的需要”和“施展能力和完善人格”。这表明毕业生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非常重视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渴望自身价值能够得到他人及社会的认可。也说明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社会人才竞争机制的逐步形成与完善,毕业生自身的主体意识、成才意识和成就动机亦逐渐加强。特别要指出的是,“为社会做贡献”在就业的主要目的中排在倒数第一位,表明目前毕业生的择业行为具有较强的利己性和功利色彩。

2.影响成功就业的因素

为了解促使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因素有哪些,问卷调查设计了“除了专业因素,你认为成功就业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的提问,统计结果见下表。

表7成功就业的主要因素排序

注:表中的总分是以对排序第一、二、三分别赋值为“3、2、1”所得。

从表7可以看出,有利于成功就业的主要因素居于前五位的分别是“社会关系”、“应聘技巧”、“学历”、“工作或实习经验”、“外貌和身高”。

由此可见,社会关系是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关键,这一方面说明目前的就业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社会关系在就业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外语系历年毕业生就业率高与学校和各幼儿园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关系密切相关。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工作或实习经验是毕业生成功就业的重要因素,这主要与当前单位的用人观念有关,许多单位为了节省成本,都愿意招聘能够马上上手工作的人,在招聘时都要求应聘者有相关经验。此外,在当今人才高消费的情况下,学历无疑成为毕业生成功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排到了第四位。

3.择业不顺利的因素

在择业过程中,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的实现会受到自身条件和客观因素的制约,往往不可能一帆风顺。从毕业生对“您认为择业不顺利的主要原因”的回答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居于前五位的因素分别是“缺乏社会关系”、“自身缺乏竞争力”、“大专层次学历偏低”、“专业不热门”、“信息严重不足”。见表8。

表8择业不顺利的因素排序

注:表中的总分是以对排序第一、二、三分别赋值为“3、2、1”所得。

由此可见,缺乏社会关系成为了毕业生不顺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这进一步说明的社会关系在毕业生就业当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毕业生就业还与自身综合素质密切相关,学生缺乏竞争力与学校的教育培养工作和学生自己的努力程度密切相关。这里再一次证明了大专学历是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人们对户口的淡化,户口对毕业生的影响力越来越小,因此排在倒数第二位。

4.择业主要考虑的因素

毕业生的择业意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在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哪些因素。通过调查,可以看出该校学前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择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见表9。

表9择业的主要考虑因素排序

注:表中的总分是以对排序第一、二、三分别赋值为“3、2、1”所得。

由此可见,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优先考虑的经济收入高,福利好。其次是自我发展的空间和前途,以及个人需要与兴趣的满足。此外,从他们在追求高收入的同时也注重工作的稳定性可以看出,毕业生在择业时存在求稳心态,缺乏一定的挑战和竞争精神。而且,在择业问题上出现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倾向,对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清醒,处理不够到位。

三、对策与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发现,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前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同时找工作时呈现重发展讲实惠,就业地区、就业单位集中化,求职方式多样化等特点。根据调查结论,为有效的促进毕业生的就业,我们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加强就业指导,改变学生就业观念

从以上调查得知,毕业生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集中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就业领域集中在国家机关幼儿园、公立学校幼儿园,期望月薪2000元以上的高达24.4%。毕业生的这种就业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愿望与现实有较大的距离。为此,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改变学生就业观念。要帮助学生确立起“职业平等,无高下、无贵贱”的职业观,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价值观和成才观,鼓励学生到西部和基层就业。同时,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缺乏应聘技巧是导致毕业生就业不顺利的重要因素,因此还应当加强对学生应聘技巧的培训和指导,多举办校园招聘会,以保证学生成功就业。

2.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据调查,“学生自身条件不足,缺乏竞争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使毕业生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应加强学生的技能培训,围绕职业素质,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出适应工作快、换岗能力强、操作技能好、综合素质高的幼儿英语教师或高技能人才。

3.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调查对象中有11.0%的毕业生有自己创业的愿望,这说明毕业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因此,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构建创业教育课程化模式,培养学生的创业理念和创业能力,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自己是否是创业的合适人选,然后根据自己的条件到市场寻找创业机会。

就业方向范文篇7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高校毕业生的追踪测量,考察了社会支持对求职行为和求职满意度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控制了性别和政治面貌两个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效应后,社会支持和求职行为之间存在正向的、显著的预测作用;社会支持和求职满意度之间也存在正向的、显著的预测作用;与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相比,主观支持更能预测求职满意度。

关键词:社会支持;求职行为;求职满意度;高校毕业生

一、引言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越来越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热点。

国内学者关于就业的研究大多都是理论描述,很少有探讨就业的影响因素和就业后的态度等关系的实证研究。而社会支持和求职行为作为预测就业的重要变量,已被国内外许多学者所采用,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基于我国高校毕业生群体的社会支持、求职行为与就业关系的研究尚不多见。因此,在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从组织行为学视角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实证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社会支持指个体在情感上所受到的关心和支持,一般认为,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分为两类[1,2],一类是客观支持,这类支持是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后者指稳定的婚姻(如家庭、婚姻、朋友、同事等)或不稳定的社会联系如非正式团体、暂时性的社会交际等的大小和可获得程度,这类支持独立于个体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另一类是主观支持,这类支持是个体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对这两类支持的重要性,多数学者认为情感支持比客观支持更有意义,因为虽然感受到的支持并不是客观现实,但是被感知到的现实却是心理的现实,而正是心理的现实作为实际的变量影响人的行为和发展。如个体在求职过程中,来自家庭、恋人、朋友、同学等主观的支持比来自学校、党团工会等客观的支持对求职行为影响更大。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求职行为已成为心理学者、社会学者和组织行为学者越来越关注的焦点之一。然而,其定义目前尚无定论。本研究中“求职行为”的概念采用了Kanfer提出的定义:即求职行为是动态的、循环的自我调适过程,是一种有目的地、且受主观意愿驱动的行为模式,它开始于就业目标的识别,进而为实现就业目标付出努力[3]。该定义强调求职行为是一种指向目标的活动,目的是缩小目前状态与就业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将求职行为看作是走向成功就业的行为过程,因此它的内涵更广,也被许多研究者所采用[4]。

求职满意度是本研究提出的新概念,它是指个体对所找工作的总体满意程度,包括对工作本身、薪酬、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等的主观反应和初步感受,是衡量个体就业态度的指标。它发生在找到工作之后,正式参加工作之前。

本研究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在问卷调查资图

1:社会支持、求职行为和求职满意度的关系假设结构图料的基础上,对高校毕业生社会支持、求职行为和求职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进行追踪研究,以揭示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探索毕业生成功就业的有效模式。

二、研究问题与假设

社会支持理论经常被用来预测求职行为和就业,研究者大多也是从社会支持与求职行为及社会支持与就业两个方面探讨其关系。

第一,社会支持与求职行为的关系。Mallinckrodt与Fretz(1988)在对一组较大年龄的男性失业工人的调查中发现,社会支持与求职行为之间显著相关[5]。

Rife和Belcher(1993)调查了54名失业人员的社会支持在求职过程中的作用,发现社会支持是求职强度的一个重要的预测源。

Wanberg(1999)也发现社会支持对求职行为具有预测作用[6]。

第二,社会支持与就业的关系。Kessler(1987)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再就业存在正相关[7]。

Wanberg(1999)进一步探讨了利用社会关系网对再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求职中利用社会关系的频率与再就业有显著正相关[8]。赵延东等人(2000)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网络对下岗职工能否获得工作岗位具有显著影响[9]。时勘等(2001)在下岗职工再就业心理行为及辅导模式的研究中,发现社会支持对再就业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且亲朋好友的鼓励支持与就业状态有显著相关[10]。Harris等(2001)发现,社会支持预测了女性的工作满意度,但无论是对男性还是对女性都没有预测其工作任期[11]。张淑华(2006)探讨了沈阳市失业人员的社会支持与就业的关系,结果发现,支持利用度对工作满意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12]。

ManuelGarcia-Ramirez等(2005)从社会护卫(convoy)

模型的角度探讨了移民获得的社会支持对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民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越容易找到工作[13]。可见,在各种心理社会因素中,社会支持对求职行为和就业都有最强的预测作用。可见个体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求职机会越多,求职频率越高。

H1:社会支持对求职行为具有正向的、显著的预测作用。

以往大部分研究已经证实了社会支持对于求职行为的预测作用,也有研究验证了求职行为对于就业的预测作用,如Quint等(1995)以大学毕业生和职业发展部门的员工为被试,探讨了两个不同群体的求职行为和职业自我概念固化对就业的影响,结果发现求职行为与就业的可能性呈正相关[14]。高水平的求职行为与就业后的工作满意感呈显著正相关[15]等等。这一结论同样也可以推广到大学生群体中。而且多数学者认为感受到的主观支持比客观支持更有意义。

H2a:社会支持对求职满意度具有正向的、显著的预测作用。

H2b:与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相比,主观支持更能预测求职满意度。

社会支持、求职行为和求职满意度的关系如图1所示。

三、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中的“高校毕业生”特指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不包括专科毕业生和研究生毕业生。考虑到样本的代表性和研究结论的可推广性,我们在取样时注意到中国东西南北不同的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和不同的专业,然后选取找工作的、不考研的应届毕业生为被试。在地区方面,我们主要从东北、华东、华南和西北4个地区选取沈阳、烟台、南京、广州、西安、兰州6个城市。在学校类型方面,综合类院校3所,理工类院校3所,师范类院校2所,财经类院校1所。在专业方面,涉及心理学、教育学、工商管理、经济学、机械设计、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交通运输、文学、新闻、医学护理等专业。

本研究为追踪研究,前后测间隔时间为2个月。

由于每年年初的3月份是毕业生找工作比较频繁的阶段之一,我们于2007年3月份底4月初完成第一次取样工作,探讨社会支持和求职行为的关系;两个月之后(5月底6月初)进行第二次测试,追踪第一次调查的被试,探讨求职行为对求职满意度的预测作用,通过前测和后测两次测量揭示本研究中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进行正式测试之前,采用社会支持问卷和求职行为问卷对山东工商学院的60名正在找工作的毕业生进行预测,采用求职满意度问卷对山东工商学院的60名已经找到工作的毕业生进行预测,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根据结果适当地修改项目表述,以确保问卷项目通顺易懂。

第一次测试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36份,回收有效率83.6%。男生387人(58.5%),女生274人(41.5%);城市276人(41.1%),乡镇219人(26.2%),农村268人(32.1%);共产党员278人(33.3%),共青团员471人(56.4%)。

第二次测试总共发放711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65份,有效回收率94%。男生467人(55.9%),女生369人(44.1%);城市276人(42%),乡镇162人(24.7%),农村219人(33.3%);共产党员210人(31.7%),共青团员426人(64.4%)。

全部数据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11.5进行数据处理。

2.取样程序为保证每所学校的取样质量,我们在各个学校选择1位辅导员或教师为主试并进行了培训。

问卷通过邮寄的方式进行,主试召集大四毕业生生开会后或课后抽出时间填写,被试填完问卷之后当场回收。部分问卷由班长带回填写,统一收回后交给主试。为防止被试流失,每所学校的主试分别负责追踪50-100名被试。

3.研究工具本研究遵循适合性的原则,尽量沿用国内外成熟的问卷。

社会支持问卷。采用肖水源(1986,1990)编制的社会支持问卷[16]。测定学生在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利用度等方面的得分情况。该量表总分为34.56±3.73,两个月重测总分一致性R=0.92(P<0.01),各条目一致性R1-10在0.89±0.94之间,表明问卷有较好的重测信度。本研究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量表中的一些词汇进行了修订,如“同事”改为“同学”,“夫妻”改为“恋人”等。

求职行为问卷。采用Blau(1994)编制的求职强度问卷(JSI)在中国的修订版[17]。该问卷直接测量了具体求职行为的频率,是求职行为测量中应用最广泛的问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该问卷共12道题,其中的条目如“搜寻报刊杂志或海报中的用人信息”、“在报纸或公告栏中登载个人求职信息”等。

采用利克特5分等级量表进行评价,1-5分由“从不”到“非常频繁”。

求职满意度问卷。根据Cammann等编制的通用工作满意度量表[18]修订而来,采用7点量表计分,共3个题目,问卷的a系数从0.67-0.95。本研究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问卷中的一些项目表述进行了修订,分别是:“总的来说,我对这份工作比较满意”、“大体来说,我不喜欢这份工作”、和“大体说来,我喜欢这份工作”。

控制变量。在所有的统计分析中,控制了毕业生的性别、政治面貌。

四、研究结果

1.预测结果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社会支持问卷、求职行为问卷和求职满意度问卷分别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

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社会支持问卷是一个三维的结构,累积方差解释率达到了57.93%,各个项目在相应因子上具有较大的负荷;求职行为问卷也是一个三维的结构,累积方差解释率达到了55.79%,各个项目在相应因子上具有较大的负荷;求职满意度问卷是一个单维的结构,累积方差解释率达到了69.67%,各个项目在相应因子上也具有较大的负荷。

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2.正式施测后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运用一测时所获得的数据对社会支持和求职行为的因素结构进行验证,并且比较了一因素模型和三因素模型,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从表2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三因素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均达到先定的标准,说明社会支持的三因素结构得到了数据的支持。从表3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三因素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均达到先定的标准,说明求职行为问卷的三因素结构也得到了数据的支持。

3.问卷内部信度和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如表4所示,本研究所采用的问卷的内部信度系数均在0.70以上,都大于可以接受的最小信度值0.70[19]。

社会支持、求职行为和求职满意度的平均数分别是:2.82(SD=0.49)、2.94(SD=0.58)、3.93(SD=0.78),说明所调查的高校毕业生的社会支持、求职频率、对求职结果的满意程度均在中等以上。

4.社会支持、求职行为和求职满意度的回归分析从表5的结果可以看出,社会支持对求职行为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水平,在排除了控制变量的影响后,社会支持对求职行为解释的方差变异量为3.9%。

具体而言,社会支持对求职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β值为0.182(P<0.001),H1得到完全验证。社会支持对求职满意度的影响也达到了显著水平,在排除了控制变量的影响后,社会支持对求职满意度解释的方差变异量为5.3%,即社会支持对求职满意度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β值为0.245(P<0.001),H2a得到完全验证。

5.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与求职满意度的关系对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与求职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如表6所示,主观支持对求职满意度的预测作用达到了显著水平。排除控制变量的影响之后,其ΔR2值为0.063。

具体而言,主观支持对求职满意度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β值为0.218(P<0.001)。而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对求职满意度均没有显著影响,因此H2b也得到了证实。

五、讨论

1.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了性别和政治面貌的影响后,社会支持与求职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且社会支持显著地影响求职行为,这一结果与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无论是失业群体还是毕业生群。

2.实践意义本文在中国大学毕业生群体下,对社会支持、求职行为和求职满意度这三个变量的关系作了实证性研究。研究被试所在的学校涉及各类院校,专业方面也涉及广泛,这说明本研究的结论能普遍适用于我国高校的实践。其次,本文从两个时间点上追踪测量这三个变量,进一步探索了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尽管国内外一些学者已经研究下岗失业群体的求职和就业问题,但是他们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能否用来指导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就业,还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验证。而且,关于社会支持、求职行为和求职满意度的关系的研究应该说还是一个空白。本研究将求职行为理论应用于大学毕业生群体,进一步丰富求职行为理论的发展;其现实意义在于指导高校毕业生如何去建立社会支持网络、扩大就业机会、提高求职成功率。

3.局限性和未来研究展望本研究的不足在于:共同方法变异的存在,即研究中的社会支持、求职行为与求职满意度都是来自于同一个人回答的,因而会造成虚假相关(spuriouscorrelation)s,不仅可能隐藏了真实关系,而且会干扰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20]。

就业方向范文篇8

一、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与就业难点

通过以上数据显示,我们可知,法学专业学生就业形势远比其他本科专业严峻,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就业面窄,这里的就业面窄主要是指对口就业,那么下面笔者首先剖析对口就业的几个方向和就业的难点,其次剖析非对口就业的方向和就业的难点:1.对口就业的几个方向和就业的难点方向一:国家公务员此处具体是指在法院、检察院、人民警察队伍、海关、工商管理、税务等政府行政执法、经济监管部门供职的工作人员。由于公务员工作稳定,压力小,福利保障完善,因此成为法学专业学生的第一大选择。就业难点:竞争激烈,难度大,报考流程繁复,时间长,专业要求高。据笔者调查,我院2012届,2013届毕业生,在公务员行列的占总就业率的30%。方向二:律师律师的就业前景和高收入也是非常吸引法学毕业生的,就目前我国的情况而言,律师的年收入基本保持在几万元到十几万元的范围内。就业难点:司法考试和工作经验缺乏。众所周知,司法考试是一个难度大,而且通过率非常低的考试。通过后,取得法律职业证书,凭该证书联系律师事务所实习,实习一年后可以申请律师执业证,经司法行政部门审核合格,颁发律师执业证书,成为执业律师。方向三:企业法务职员薪酬高,福利待遇好,一般为外资企业和大型民企工作,但工作压力大,职位数量少,难升职。就业难点: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必须通过司法考试,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并具备相当的外语水平。方向四:教师由于高校大量开设法学专业,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需要专业教师,因此,一部分学生在取得教师资格证后选择到学校当老师,当然,其中有一些是在中小学担当思想政治课教师工作。就业难点:高学历要求,一般为硕士和博士学历,而且必须取得教师资格证,要求持证上岗,并且要通过一系列的所报单位的笔试和面试。2.非对口就业的方向方向一:出国留学和考研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内就业竞争加剧,各国为吸引留学生,纷纷降低留学门槛,留学生打工政策也有所放宽。毕业生开始考虑选择留学的道路来躲过这场就业危机。方向二:转行因为法学本专业就业门槛高,因此,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放弃对口就业,直接转行,抛弃原专业,选择到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广州等发达地区去从事文秘、销售、保险、物流等工作。

二、指导学生正确就业的方式方法

1.特色打造自主选择模块,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我院为保证毕业生更好的就业,特别在学生的课程设置上做文章,为学生打造自主选择模块。以法学为例,在修完24门主干课之外,还有四个自主选择模块,是专门为学生的打造的就业方向,分别是:公务员模块、律师模块、企业法务模块、考级考证模块。2.降低期望值,鼓励基层就业一大批的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自愿到西部,到基层去就业,广西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三年以上国家代偿学费政策,“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选调生”等。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到生产第一线。我校2008,2009法学共计5人到岗工作。3.积极参加考证,一专多能,增加就业机会2008年司法部公告关于报名条件的一栏中,明确“普通高等学校2009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可以报名参加国家司法考试。”使得在校大学生获得更大的机会,对公务员考试和律师资格证得取得大有裨益。以2008,2009法学为例,有172位同学参加了改革后的第一次司法考试,2008法学有12人通过,2009法学有5人通过。4.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灌输该思想,让学生先工作,不要先入为主,要求专业对口,后在工作中逐步发现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特色,自己擅长什么,有着怎样的工作需求,再考虑转岗。据统计,这样的灵活就业占据了就业率的大部分。5.做好实习、见习工作,锻炼动手和实际操作的能力由于法学专业是一个非常强调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因此,为期两个月的专业实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主要是让同学们在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律所等单位中,学习实践基本工作,以便详细完整地了解公检法部门的工作流程,为就业做准备。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将伴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改观,但是,在目前的宏观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帮助学生更好、更顺利地就业,这个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讨,因为它与学生、学校、社会环境,经济形势、舆论影响密切相关。在此,笔者只是将自己的浅见表达出来,希望对指导就业工作有一点帮助。

作者:刘雪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就业方向范文篇9

论文摘要:从分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变化入手,总结了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得出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部分课程已不能适应毕业生就业需要。针对目前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我国发展高等教育进程中较早设置的专业,作为农业经济和农业企业管理相结合的本科专业,为国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门人才。从外部条件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培养的人才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从专业内部来讲,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的特色与定位,而培养目标的实现又以专业课程体系为依托。所以,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为专业人才的培养而服务,其合理性最终取决于是否满足对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基于此,试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需求的变化来探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及国家就业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日趋严峻,以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毕业生就业单位、毕业生就业率发生了如下变化:

(一)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变化

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来看,本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在各类农(林)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政策分析等方面工作。基于此,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分为四大类型即企业、教育科研单位、行政事业单位,其他(包括考取研究生、自主创业等)。其近20年就业方向变化情况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企业就业的人数呈上升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教育科研单位就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一方面原因在于进入行政事业单位愈加规范,竞争也日趋激烈,行政单位必须参加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也实行统一招考;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学历层次日益提高,导致进入教育科研单位的门槛提高,很多用人单位要求必须具有硕士学位甚至是博士学位。而各类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对毕业生学历、学位的要求不高,所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目前更多就业于各类企业。

(二)毕业生就业率的变化

从1996年开始,国家取消了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制度,实行完全市场化的双向选择。由于就业政策和就业领域的变化,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表2为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经管学院近5年就业数据。

从表2可以看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呈一个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是近2年就业率下降明显。虽然与学校的总体就业率对比处于中游水平,但是对比经管学院平均就业率而言明显较低。

二、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方向及选学课程意愿的调查

学生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在学习过程中,大多选择能快速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就能就业或对就业帮助较大的专业方向和课程。

为了给学生学习和就业更多的自主选择,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从2003级开始,让学生在大三实行明确的专业方向选择,具体方向为农村发展和企业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分别设置了相应的方向课。近4届学生专业方向选择情况如表3。

从学生专业方向选择的情况来看,除04级学生在两个专业方向选择基本持平外,其余几届学生大部分选择了企业管理方向。经过调查了解,学生的选择专业方向更多考虑的是市场就业需要。

(二)专业课程的选择意愿

为了了解学生对专业课程的选择意愿,农林经济管理教研室对三、四年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学生最喜欢的专业课程”这一选项中,排前五位的分别是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包含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农产品国际贸易。其中,管理类课程占到60%,而经济类课程只占20%。

“在对就业最有用的专业课程”这一项中,排前五位的分别是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会计类课程、农产品国际贸易、经济法。管理类课程具有明显的优势。虽然学生只是一些感性的认识,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目前课程设置上的一些漏洞和问题。

三、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类课程与管理类课程的平衡问题

农林经济管理是涵盖农业、经济、管理三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授予学生的学位从早期的农学学士到中期的经济学学士以及现在的管理学学士,体现了教育界对这一专业认识的不断变化过程。最初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以农业经济学为主线,强调对经济理论的研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际上成为农业经济专业。在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前,国家更多需要具备较强经济学知识的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各级政府的农业经济部门成为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但随着大学生就业体制的变革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企业逐渐成为接纳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对于企业而言,需要的是具备较强微观管理能力的学生。针对这一市场需求变化,近年来,专业在教学计划中作了一些调整,增加了管理系列的课程,但与一般的管理专业相比,从课程体系来看,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较大差距。公务员之家

(二)“重理论,轻实务”的问题

随着大学扩招,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层面上,也由原来的宏观型、理论研究型逐步转变为通用型、复合型和应用型。培养目标的转变,必然要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当前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重理论,轻实务”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这也是全国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个通病),具体体现在:(1)在教学方式中,专业课程的讲授大多依然采用的是“教听式”,而强调实务操作、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较少;(2)在教学计划中,原有的专业课程实习较少,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原理三门课程;(3)考核方式中也存在一定问题,考核的方式较为传统,很难从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出发来进行。

(三)课程体系的“专”和“宽”的问题

由于农林济管理学科自身的宏观性和宽泛性,以及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包含了较多其它学科或专业的课程:如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学、审计学等会计类课程;证券投资学、保险学、农业保险学等金融类课程、农产品国际贸易等贸易类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领域,增加了知识面,拓展了知识结构,但受到学时限制,使得这些“宽”与“专”相互竞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始终是现行农林经济管理课程体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一直在不断微调,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要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应市场就业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体系构成等方面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

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一)课程体系应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

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二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学生的目的除上述外还包含着提高自身社会生存能力,社会生存能力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就业竞争力。如果大学是“工厂”,培养的学生就是“产品”,评价这个“工厂”好坏的重要指标就是“产品”是否受社会欢迎。社会欢迎就意味着学生就业竞争力强,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才算完成。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调整过程中,应时时把握学生就业需求目标,在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更好的为学生实现就业而服务。

(二)把握好专业的“共性”和“个性”

从“共性”的角度来讲,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涵盖经济和管理两大学科,目前授予的是管理学学士学位。因此,在课程设置中,经济、管理通用型课程应是其主体,这是“共性”问题。但同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又有自己的“个性”问题,需要有一部分专业课程来体现这种“个性”,这也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所在。

(三)细化专业方向的划分

为了更好的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全国绝大部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进行了专业方向的划分,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也划分了“农村发展”和“企业管理”两个方向。前者偏重于经济理论和政策的研究,是为学生继续深造服务的方向;后者偏重于实践,是为学生就业而服务的方向。但这种划分可以更加细化,如“企业管理”方向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农业企业管理”、“涉农企业管理”等。这样,一方面体现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另一方面增加与工商管理的差异竞争优势,增加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就业方向范文篇10

【论文摘要】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提出高校应该从就业技能指导、培养模式创新、综合能力素质提升等各方面,努力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路。并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系为例,详细探讨如何创新就业指导管理工作、大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具体措施。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作为高校,应该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让学生在面对就业时能够从容应付,多就业,就好业,同时也为高校的高就业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很多高校在学生就业问题上的态度都是让学生自行就业,学校、老师不管,导致大量学生在简历、笔试、面试等阶段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错失掉很多就业机会,不但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更使他们变得很茫然,不知道自己为何被淘汰。这样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

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指导_亡作就必须系统和全面,它不仅仅是就业技能方面的指导,还应包括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等方面。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系(以下简称计算机系)为了做好学生就业工作,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提出了“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四年大学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即理论基础知识必修阶段、工学结合专业选修阶段、综合能力整合提升阶段。从学生大三开始就在这个模式下进行一系列就业指导管理创新_I=作,同时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做大量能力训练,从计算机系第一届毕业生(以下简称05级学生)毕业时98.2%的就业率来看,这样的就业指导工作卓有成效,同时对提升大学生就业率也非常必要。

一、培养模式创新

1、按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设置分类培养方向

长期以来,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市场导向,尤其是研究型大学,重理论,轻实践。因此,高校教育除了需要重视专业的培养外,还应根据企业岗位对人才的不同能力需求强化学生能力,设置相应培养方向。

按照“521”三阶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通过前两年半理论基础知识集中学习,完成各自专业必修课程,从大三下学期开始进行分类培养。学生通过理论基础知识必修阶段学习后,知识基础水平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对知识的认识和兴趣也呈现出多样性,这促成了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的多样化,如果仍然组织和实施统一的教学活动,必定会抑制学生发展。因此,计算机系按企业对IT人才的不同能力、技术需求设置了12个方向,学生到大三时重新根据本人兴趣、基础和能力自行选择其中一个方向,通过一定考核后,便进入该培养方向,学习按企业岗位能力需求所设置的相关课程。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计算机系与50多家IT类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教育关系,所设置的分类培养方向及其课程可基本满足这企、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各培养方向的课程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学生通过系列课程学习、实验、模拟项目,能够强化自己的能力,为接受实习单位选聘提供了充分的准备。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与企业需求一致的多元化的人才,而非从一而终的同一专业的“专业”人才。

2、教师与辅导员紧密协作,全面教育、培养和指导学生

在高校,教师和辅导员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还需要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的紧密协作,教管齐抓。辅导员应当严格管理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除了帮助学生适应和充实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外,更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在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做出正确的评价。而分类后的每个培养方向都应有相应专业的专职教师负责,学生选定某个方向后,该方向的专职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还应进行必要引导,包括为人处事、职业发展等方面,更应全面掌握本方向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专业能力,同时结合辅导员对这些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评价来推荐企业需要的人才。

3、与企业合作开展定向培养

所谓“定向培养”,就是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标准和岗位要求,与用人单位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制定并实施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

“定向培养”的特点在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明确,注重实用,在保证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修订教学计划。增加必要的实践环节,同时在教学中严把教学质量关,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

计算机系先后与美国ECWise公司及美国Symbio公司建立合作教育关系,成立定向培养班,在05级学生中筛选部分优秀学生进行定向培养,定向培养班由教师和公司资深技术骨干相互配合,根据公司岗位需求给学生开课,布置任务,定期进行考核和淘汰,最终筛选出的学生可直接进入公司就业。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可以得到更大强化,更符合企业要求,同时,学生在被选入培养班且有优胜劣汰的压力下,会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即使被公司淘汰,能力也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再次被其他公司选中的可能性大增。通过定向培养,计算机系05级学生有12人与美国ECWise公司签约,有21人与美国Symbio公司签约。

“定向培养”不但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也为高校职业教育注入了活力,提供了学生就业渠道,同时也为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增添发展后劲找到良好途径。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赢局面。

4、重实践,全面推行工学结合实习

要让学生进入企业后即可迅速上手,必须重视实践性环节,注重专业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新劳动法颁布后,更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因此企业在引进人才方面也更加谨慎,要求条件更高。普遍企业除了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技能外,还要求其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因此,在学生大三下学期,校方就应当积极联系和走访企业,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教育关系。把学生积极地往各个企业推荐,让他们尽早进入工学结合实习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积累至少半年的实践经验,通过实习与企业之间做到相互了解,先人为主,捷足先登。企业也可以在这个阶段花费很少的成本去指导和考察学生,了解学生各方面是否符合要求,选拔合适的人才。

以计算机系为例,到大三下学期期末总共联系50余家企业并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学院就业部也先后联系400余家企业。学生陆续进入合作企业以招聘录用的方式参加实习,还有少部分学生选择自己直接联系实习单位。到大四上学期,计算机系05级全部学生顺利完成工学结合实习,完成率达到了100%。

5、加强实习管理,获得企业认可,顺利就业

工学结合实习期为半年至一年。大四上学期,用人单位对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招聘陆续启动。大四学生通过与甩人单位的双向选择,开始参加招聘进行就业。计算机系30%的学生因在企业实习期间表现优异,直接被企业留用,继续实习并签定三方聘用协议。其中包括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四川电信、四川启明星银海科技有限公司、四川银海软件有限责任公司、四川鼎天软件有限公司等优秀企业和单位。

在实习环节中,对学生的教育和严格管理也非常重要,少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因心态问题,遇到挫折或不如意容易心生弃念,这时候一方面需要耐心做好这部分学生思想工作,另一方面则需要严格要求他们一旦参加实习就必须努力进行。实习期间表现良好的学生即能够获得企业的认可,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顺利完成就业。

二、为学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和信息

在当前这个信息时代,各方面的就业信息对学生而言都非常重要。校方通过多种渠道积极联系企业,一旦企业有招聘需求就及时通知学生,使其了解相关企业和工作岗位介绍、招聘要求、联系方式等信息,并邀请和安排企业到学校招聘学生;随时关注学校就业网和学校就业部的招聘信息,发现有合适的岗位和机会,就迅速且耐心地通知所有相关学生去应聘,争取为同学搜集并提供及时、具体、全面、准确的信息,尽量让学生不错过任何一次就业机会。

计算机系还成立了校友会,邀请优秀校友与在校大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以扩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校友会得到企业认可,则表示学校的培养方式得到企业认可,这样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全面、精细化的就业指导工作

1、实习就业能力训练

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语言表达能力、商务礼仪培训、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方面。充分运用大学专业多、学科多的优势,各专业相互帮助、相互配合针对这几方面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

能力训练能够及时有效的应对实习就业。计算机系从大三开始利用学校作为综合性大学的优势,聘请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助教为O5级同学进行语言表t达晨练、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聘请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助教为他们修改简历,在简历制作上给予指导;聘请擅长礼仪教育的老师为同学们做了关于商务礼仪讲座;邀请企业领导为同学做关于IT行业就业和面试技巧方面的讲座;组织全系教师为学生举办模拟招聘会。通过这一系列的强化训练,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特别是在训练学生在简历制作上的改进和面试技巧上的提高,避免了因此被招聘单位否决,与就业机会失之交臂。

2、精细化的就业指导管理工作——四个阶段针对就业能力较差的同学,仅进行统一能力训练是不够的,还应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更多地帮助他们查找和分析问题,给予指导,协助他们就业。

第一阶段:充分掌握学生就业动态

从学生大四开始就对每个应届毕业生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如考研、考公务员、出国、创业、就业等,对于准备就业的同学,按他们的求职意向分类,如技术、技术十综合、综合等,对这些信息统计分类,并及时根据学生的最新就业情况做更新,充分掌握学生就业动态。

第二阶段:分类座谈

以计算机系为例,在企业招聘陆续开始后,根据第一阶段调查统计出约占l,3的O5级学生就业单位尚未落实。计算机系针对他们不同的求职方向分批分组开座谈会,平均每组20余人,让每一位同学都讲一讲他们找工作以来所经历招聘的情况,目前的求职意向及打算。通过座谈帮他们分析问题所在,也帮他们判断是否适合自己所选择的方向,同时让有相同求职意向的同学组队,尤其是走技术方向的,大家互相取长补短,一起研究,共同进步,更有针对性的去找工作。通过座谈对学生重新分类,再做工作,尤其是就业能力较弱的,要个别辅导。

同时座谈会摸底后也发现在剩下1/3的这批同学中,又可以分为三个1/3。第一个1/3的学生的就业能力并不弱,对于就业单位有自己的考虑和选择;第二个1,3的学生其实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可以在就业上得到帮助或要准备自己创业,再做点工作应该可以解决就业问题;最后剩下l,3的学生就业能力偏弱,是需要再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就业指导工作的对象。

第三阶段:学生投简历前先交给辅导员把关

每当有企业单位招聘前,辅导员应对有应聘意愿学生的简历先审核把关。辅导员应该最了解学生,知道他们的优缺点,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寻找自身的亮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针对应聘企业的岗位需求修改简历,尽量符合企业招聘岗位的要求,获得面试甚至就业的机会,而不会仅仅因为简历原因就错失就业机会。

第四阶段:攻坚阶段

对于最后剩下约占10%的就业困难同学,工作需要做得更细,除了集体招聘信息外,还要到场查看学生参加应聘情况,重复通知未参加的学生,在专场招聘会中跟踪学生面试过程,帮助学生找出面试中的问题,改进面试技巧。对于招聘了学生的企业,也要跟踪签约学生情况,有问题及时出面跟公司协调,找学生谈话了解具体情况,做好学生就业稳定工作。公务员之家:

四、综合能力素质提升

在宏观经济环境影响下,企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和个人素质要求日益增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直接与就业挂钩。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从建校开始,就提出一套完整的旨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个人素质的育人措施:三大教育——“三讲三心”明德教育、“一体两翼”知识教育和“三练三创”实践教育;四大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科研计划、助教计划和阅读经典计划等。这些措施使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耳濡目染,对他们在学会做人做事、提高自身就业能力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把教师理论教学、实验室教学、生产基地教学和课外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四个课堂,四个课堂相统一,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经世致用的应用型人才。

五、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