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规划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07:56:41

就业规划

就业规划范文篇1

一、劳动保障事业工作思路2011年我们将立足劳动保障工作实际,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工作作风,“围绕抓重点项目促调整,抓环境促提升,抓民生促和谐”,着力抓好创业、就业工作不断强化服务保障意识,为企业改革发展出主意、解难题,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实施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树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良好形象,为苏家屯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2011年工作目标(一)实现实名制就业1.1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确保零就业家庭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需求的人员至少一人实现就业,力争实现双就业。

(二)就业技能培训操作规范,全年培训城乡劳动力2060人;(三)实名制扶持创业带头人50人,带动就业30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00万元,当年到期回收率不低于95%(四)加强就业基础管理,启动实施《就业失业登记证》制度。年内完成《再就业优惠证》、《失业证》换发工作,确保公益性岗位安置人员、享受“4050”灵活就业社保补贴人员、登记失业人员全部领取《就业失业登记证》。适应《就业失业登记证》和就业、失业登记全省范围内信息化管理的要求,确保统一软件的应用和本地区相关硬件设备的配备。

(五)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城乡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达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的要求,乡镇、村劳动保障基层服务平台建设率达到100%。

(六)实现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就业信息网络全覆盖;按照人社部关于建立就业失业监测制度的要求,及时上传规定的数据信息和空岗信息。

(七)启动开展劳动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八)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偿还率98%以上,不发生新的拖欠,全部建立预防和解决拖欠的长效机制;受理农民工投诉举报案件结案率达到95%以上。

(九)企业职工综合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8%以上(十)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数不低于4030人,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不低于38062人;工伤保险人数不低于670人,其中农民工参保人数不低于15800人。

(十一)企业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征缴达到10432万元;企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征缴达到6468万元。

(十二)企业退休人员社区管理人数(包含所在市中央企业退休人数)达到41446人,集中管理退休人员档案达到15200份。

(十三)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03万人,个人缴费记录见帐率达到100%。

(十四)调节仲裁案件按期结案率达到90%以上。

三、工作措施(一)、充分落实就业创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帮助劳动者实现就业1、进一步加强就业和劳动保障基层平台建设。

进一步完善平台的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并做到统一样式上墙悬挂。健全平台业务操作规程、计算机操作和网络管理、服务行为规范等制度,公开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要求、办事时限、承办人、负责人、咨询电话等。接受群众的监督,及时处理群众投诉。进一步完善社区平台基础数据,整合辖区人力资源、农业剩余劳动力、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参保人员、企业退休人员、用人单位、劳动争议调解等现有台帐和数据库,研究制定统一的基础数据采集和管理系统,提高基础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实现数据的及时更新和动态管理。

2、以大项目为依托,扩大就业渠道。

依托我区经济快速发展,继续盯住我区新项目建设,做好人力资源库与岗位信息库、企业招用工与劳动部门兑现优惠政策有效对接,努力实现在项目立项、开工、竣工的同时,签订用工协议、上岗培训协议和劳动合同。提供优惠用工政策和跟进服务,有序引导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和农民工等群体求职就业,主动为重大项目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持和就业服务。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充分发挥投资项目拉动就业的效应。预计一季度实现实名制就业完成2900人,其中城镇实名制就业1550人,农村转移输出13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3、进一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围绕新生劳动力,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实施创业带动就业;围绕就业困难群体,实施政策带动就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全面落实创业扶持政策,通过给予创业补助、给予创业培训补贴、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创业载体发展、继续延伸就业载体扶持政策等多种措施,鼓励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带动更多人就业。一季度预计实名制扶持创业带头人10人,带动就业60人。

4、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扩大宣传渠道,加强对新培训政策的宣传力度,深挖现有资源,不断拓宽再就业培训人员覆盖面。加强与其他职业技术培训机构的联合,增加培训种类,不断提高失业人员的素质。加强定单式培训服务,做好人力资源开发规划,按照项目对人力资源的素质要求有的开展人才培养和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为重大项目提供适合专业的人力资源前期培养和储备,提升人才职业技能培训层次。一季度预计开办培训班2个,培训90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引导性培训436人。

(二)、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做好社会保障各项工作1、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工作我们将继续落实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各项措施,特别要把非公有制企业作为扩面工作的重点,对有扩面可能的单位进行集中扩面,继续深挖潜力。充分利用基层社会保障平台,对辖区域进行摸底调查,建立台帐,有针对性的宣传,推动扩面工作顺利开展。同时,适时根据出现的各种情况采取措施,调整政策,使此项工作更加完善规范。一季度企业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征缴达到800万元。按照区政府指标提出的任务指标不断扩大医保范围,预计一季度全区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846人,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不低于38062人。

2、做好被征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目前我区被征地农民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参加社会保障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是由于这部分人群文化水平低,没有一技之长,造成就业率低,没有收入来源。我们将针对他们开展实用的技能培训,适时组织培训,提高其素质和劳动技能,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

3、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制度,做到各项制度的落实到位和紧密衔接,切实加强基金管理,确保安全运行。

(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1、推进劳动保障监察实现“网格化网络化”建设。

抓好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重点做好用人单位基本信息数据库和劳动用工电子信息档案的建立,做到网格内用人单位数、职工人数、合同签订、参保缴费及工资支付等情况“五清”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网格化管理体系。

2、劳动争议仲裁全面推进“实体化”建设。

以实体化建设为基础,积极提升劳动争议仲裁处理能力,尤其是建立健全多渠道、开放式的劳动争议调解网络,按照“以调为主,以裁为辅”的原则,努力谋求和谐仲裁的社会效果。调解仲裁案件按期结案率达到90%以上。

3、进一步加强农民工维权工作。

加强农民工维权中心建设,与各部门联动,加大对欠薪企业的处罚力度。加强和改善农民工就业服务环境。完善农民工培训机制,提升农民工综合素质,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善待、帮助农民工的良好氛围。加强农民工工资保障金管理,实现电算化管理。受理农民工投诉案件结案率要达到95%以上。

四、下阶段工作举措2011年的我局工作已经全面开展,在努力完成好一季度目标过程中,要积极规划二季度重点工作,保证劳动保障工作全面平稳的发展。

一是围绕今年中心工作,积极开发新的就业岗位,严格执行用工登记备案制度,坚决取缔私自招用工行为,主动加强与大中型企业沟通联系,及时做好区内大项目用工的信息收集,搞好用工对接,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二是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和稳定就业。建立专业性招聘会与综合性招聘会相结合、城镇安置就业与农村转移就业相结合的就业机制,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就业规划范文篇2

关键词:职业生涯职业决策职业生涯挽划理论

1大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的盲目性

前不久,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大学毕业生,重庆人,是河南省某高校工商管理专业2005年本科毕业生,英语过六级。因为考研,错过了找工作的好机会,去年8月,回到重庆找工作。经熟人推荐,进人江北一度假中心做销售代表,底薪600元。仅仅干了17天,就被“炒鱿鱼”,原因是专业不对口,也没有相关工作经验,整天呆在办公室里无所事事。不久,找到第二份工作,在一家生产眼科仪器的公司做打字文员。可每分钟打三、四十个字的速度还没来得及提高,又被“炒”了。去年11月12日,进人一家畜产公司做外销员,月薪800元。不过,可能是与另位外销员人际关系处理不当,没干多久,被公司无故就解聘了。来不及伤心和难过,有了第四份工作,在花卉园一家中介公司做中介,月薪800元。不久,主动“炒”了第四个老板。现在,我拼命学习各种知识,还在考导游证。我只有一个希望:下一个工作能干得长久一些。

据调查,有这样经历的大学生,在我国大学毕业生中不是个别现象。今年毕业的大学生中,不到半年已经有大约20%的人更换过工作。跳槽不是坏事,但盲目而频繁的更换工作,会使得刚毕业的大学生无法给自己准确定位,从而在频繁更换工作中迷失自我,失去自信,给相当一部分人造成了重大的人生损失!这种现象从一方面反映出我国职业教育的欠缺,学生对于社会缺乏必要的认识,对于外界的情况掌握的较少,对自身又缺乏足够的分析了解,这就造成学生们进人社会后,极其的盲目和不适应。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要改进我们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帮助我们的学生认识了解自己,强化自己的职业选择,从而增强竞争力。

2职业生涯的定义及生涯规划的几个重要理论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从事和担负的职业、职务、职位的过程。职业生涯不仅仅是职业活动,而且包括与职业有关的行为和态度等内容。是以自我价值实现和增值为目的。职业生涯设计就是指个人和社会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设计基本上可以分为确立目标、自我与环境的评估、职业的选择、职业生涯策略、评估与反馈等五个阶段。

下面介绍几个生涯规划的重要理论。霍兰德职业性向理论:职业生涯规划学科有一个著名的霍兰德职业性向理论。霍兰德认为,职业性向包括价值观、动机、需要等,是决定一个人选择职业或岗位的重要参数。他基于对职业性向测试的研究,一共发现六种职业性向,然后根据业者的心理素质和择业倾向划分为六种基本类型:(1)实用型。倾向于从事包含着体力劳动并且需要一定技巧、力量和协调性才能承担的职业;这类人通常遵守规则,实际、安定,喜欢需要基本技能的基本活动,如操作工具,各种修理工作等。(2)研究型。倾向于从事包含较多认知活动的职业,这类人通常内省,理性,创造,喜欢独立分析与解决抽象问题,如研究数学、物理等工作。(3)艺术型。宜从事包含大量自我表现、艺术创造、情感表达以及个性化活动的职业;这类人通常想象丰富,做事凭直觉,冲动、无序,喜欢用艺术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如绘画、音乐、表演等。(4)社会型。宜从事包含大量人际交往内容的职业;这类人通常乐于助人,喜欢与人合作,富有同情心,如教师、医生、咨询等社会服务工作。(5)企业型。宜从事人量以影响他人为目的的语言活动的职业;这类人通常喜欢支配、劝导别人,自信,喜欢从事领导他人实现组织目标或获取经济利益的活动。(6)常规型。宜从事包含大量结构性的且规则较为固定的活动的职业。这类人通常有条理,顺从、有序,喜欢有固定规则的工作,如秘书,会计,出纳等。

霍兰德认为,失业者职业性向类型与职业及岗位相关系数越大,两者适应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他还认为人格类型与环境类型适配性越高,对所做的选择就越满意,对职业认同度也就越高。通过这个理论,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的人格类型,分析自己的人格类型与所处的环境类型之间的匹配度,从而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选择职业的盲目性。

3舒伯职业发展理论

美国的一位职业指导专家舒伯认为职业选择是一个发展过程。他把人的职业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段:(I)成长阶段(出生一14岁),是以幻想、兴趣为中心,对自己所理解的职业进行选择与评价;(2)探索阶段(15--24岁),逐步对自身的兴趣、能力以及对职业的社会价值、就业机会进行考虑,开始进入劳动力市场或开始从事某种职业;(3)确立阶段(25一44岁),对选定的职业进行尝试,变换工作,到逐步稳定;(4)维持阶段(45-64岁),劳动者在工作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维持现状,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5)衰退阶段(60岁以后),职业生涯接近尾声或退出工作领域。在上述舒伯的生涯展阶段中,每一阶段都有一些特定的发展任务需要完成,每一阶段需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准或成就水堆,而且前一阶段发展任务的达成与否关系到后一阶段的发展。他还认为,生涯发展可能是循环的而不是直线的,并用生涯彩虹图描述生命全程和生活空间。一个人一生中,在不同的生活空间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并且每一阶段都有其重要的角色。

透过生涯彩虹图,可以帮助我们具体而清晰地f解不同生命阶段中不同的角色是如何构建其特有的生涯类型,小同的角色如何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扮演其特有的内容,角色的组合如何合理安排才一能达到址佳的自我实现。

4Gottfredson的职业抱负发展理论

Gottfredson的职业抱负发展理论被归属于生涯发展理论的一种,主要关注发展理论的发展问题。将心理学观点与社会学观点相结合,以性别类型、社会声望和职业领域作为研究职业抱负发展的3个重要纬度。

Gottfredson指出,职业抱负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缩小范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淘汰和放弃那些不能接受的选择,建立一个自己认可可以接受的社会空间。个体有时会为了那些虽不太喜欢但更可能得到的机会,以妥协方法调整抱负以适应外部世界。妥协有两种,一种是预期性妥协,即个人根据自己对现实的知觉,意识到自己喜欢的选择不可能实现,于是调整自己的希望。另一种是经验性妥协,即个体在实施自己最喜欢的选择时遇到障碍,不得不放弃先前的选择。因此,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决策者要回答“如果我有几种理想的工作可供选择,我应该选择干什么?”和“如果我不能干我想干的工作,我应该干什么?”我们通过此理论,可以确定自己可以接受的职业选择的范围,在选择和妥协中不断的达到内外平衡,寻找合适自己的职业方向。

当然,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还有很多。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理论和专业测评工具充分分析自我,了解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整合自己的价值观、分析自己的人格类型、发现自己的兴趣、能力,挖掘自己的潜力,为我们今后的生涯决策奠定基础,提高对自己未来职业定位的承诺。否则,即使勉强就业,其获得的成绩和乐趣也远低于付出的辛苦。

5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就业规划范文篇3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规划;就业能力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能力提升方面的文献很多。邹霞、李继富(2014)在《论职业生涯规划在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中的作用及其实现途径》一文中,指出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有计划地提升自身素质,提高就业能力,成功达成就业目标。刘小娣(2015)在《职业生涯规划在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中的效能研究》一文中,指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体系,需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张朝红、乔海英(2017)在《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就业力提升对策—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为例》一文中,指出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需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已有的文献主要集中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就业竞争力的功能与作用,本文主要研究大学生职业规划与职业能力提升对策。

一、职业规划与就业能力概念解析

相关的概念解析主要包括职业规划与就业能力。(一)职业规划。职业规划是指对职业生涯以及人生进行持续系统的计划过程,包括职业方向定位、职业目标设定和职业通道设计三个要素。对于大学生来说,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对于自我有个清晰的认识,能够确定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希望达成的职业目标。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对自我的性格和能力进行测试和评估,能够对准奋斗目标,拟定人生努力的方向和途径,并最终实践。(二)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是指可雇用性,获取和保持工作的能力,不仅包括找到工作的能力,还包括持续完成工作,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通用的就业能力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基本工作能力+职场语言能力。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包括能力倾向、气质和性格;理论分析和人力资源的实践表明,彼此独立的心理能力,即语词理解、语词流畅、推理能力、计数能力、机械记忆能力、空间能力和知觉速度构成了基本工作能力。职场的语言能力是就业者在日常工作环境中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可分为语言资料理解能力、语言E-mail阅读与回应能力、语言电话沟通能力、语言报告撰写能力、语言会议报告阐述能力、参与国际会议能力等等。

二、职业规划大学生对于就业竞争力的效能提升表现

职业规划大学生对于就业竞争力的效能提升表现:帮助大学生人身身份转换,减少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提升就业与职业竞争力。(一)帮助大学生人身身份转换。帮助大学毕业生迅速实现从学生到劳动者的角色转换,缩短其转换过程。当代大学生呈现很多个性化特征,大学毕业之后进入职场,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通过职业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身份的转换,提高相应的岗位胜任能力,快速地适应各种不同的职业环境,能够快速地从学生身份转变成职业人。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确定职业方向,更重要的是能够立足工作岗位,敢于面对各种职业压力,在职场中保持充分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取更多的发展空间。(二)减少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存在问题。当前就业难的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颇多,主要表现在就业心态不端正(存在眼高手低)、专业技能不扎实(学习不够刻苦)、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涯胡混,毕业时迷茫无措)、缺乏专业实践、综合素质水平低,加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对于大学生来说,能够有效地分析大学生面对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采取措施提升就业能力,顺利就业;提高岗位胜任能力,就业后能够更好地胜任岗位,拥有较好的发展前途。(三)提升就业与职业竞争力。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实现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大学生因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对自我的优势、兴趣、能力以及职业前景有了较为全面和充分的认识,结合企业资源,通过生涯规划技术实现对自我生涯的管理,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制定更合理的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获取职业知识与技能培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与职业竞争力,成功地就业,就业后能够有效地解决职业环境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职业发展中有着较强的竞争优势。

三、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能力提升对策

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结合了多种能力,包括思想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构建多元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职业素养提升工作坊以提升大学生的职业化素养。(一)注重职业规划与能力测试。大学生注重职业规划与职业能力测试,需要分析自己的性格,通过职业能力测试,定位适合自己的岗位;然后分析自己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查找到此方面的不足,有方法、有步骤地提升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分析自己掌握的或者能够调配的社会资源,寻找资源优势和不足;进一步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能力。思想能力是指思维能力,是指创新能力和政治鉴别力、社会洞察力、情感道德品质的综合体现。大学生拥有成熟的思想,对于就业形势能够进行分析,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具有创新创业思维。大学生需要努力,不断加强完善自身的思想意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能力发挥,充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自律性,培养自己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以更好地就业。(三)培育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指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就业环节中的点睛之笔,是各种能力综合应用的外化体现。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体系构建,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类社会活动,增强岗位体验,增长见识的同时,提高岗位认知能力。高校需要构建符合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综合型教学新体系,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强化课外科技实践活动部分,鼓励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培养;注重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氛围,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四)注重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指获取知识的能力,它是就业能力的基石。大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让大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术创新氛围方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培育多元才能(知识整合能力、社交能力、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理财能力、策划与决策能力),提升核心能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理解力、语言表达、操作能力、运算能力、听/视知觉能力等)(五)重视大学生的各类环境的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指在各种环境中驾驭自我的心理、生理的调节能力,它是大学生就业乃至完成由学生角色向社会职业角色顺利转变的关键。大学生需要注重自我锻炼,重视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主动地参与社会工作,对于社会现实有一定的了解,更能尊重社会事实,形成积极的心态。同时,大学生需要注重身心健康发展,积极应对人生挫折,增强耐挫能力,有效地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六)建立职业素养提升工作坊。为了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职业化素养,充分挖掘大学生自身潜能,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打造受用人单位青睐的毕业生队伍为目的。职业素养提升工作坊通过开展多种主题,比如语言艺术与沟通技术、个人礼仪与形象设计与自我管理,塑造大学生个人职业形象,培育大学生良好的个人礼仪、规范的处事行为习惯,以及提升大学生职业技能及职业道德等,举办职业素养提升工作坊系列讲座,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在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下,大学生需要注重自身长远发展,通过加强职业规划,有目标、有方向地提升自我,以促成自己顺利就业。大学生需要通过职业规划,根据就业形势与政策,调整就业期望,确定职业定位方向,了解到未来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职业岗位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并且有效地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注重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提高整合资源的能力,不断提升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邹霞,李继富.论职业生涯规划在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中的作用及其实现途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07):150-152.

[2]刘小娣.职业生涯规划在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中的效能研究[J].求知导刊,2015,(12):41-42.

[3]张朝红,乔海英.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就业力提升对策—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3):250-251

.[4]魏驿骁.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J].长江丛刊,2017,(24):254-255.

[5]廖碧君.浅议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意义[J].品牌研究,2015,(02):166-166.

就业规划范文篇4

一、辅导员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之一是进行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这包括两方面的工作内容:一是要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二是要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最终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辅导员不仅肩负着促进学生就业的重要职责,也在学生成长发展直至步入社会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提升大学生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

辅导员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包括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业创业指导讲座、就业信息收集与整理、就业咨询等[1]。大学生由于与社会接触少,就业信息来源渠道较少,职业认知程度较低,在步入就业阶段后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辅导员通过开展上述工作,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工作经验和人际关系等因素,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就业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提升就业能力、做好就业准备。

(二)发挥辅导员独特优势,促进大学生成长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和负责人,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和日常管理,对学生的性格特点、优势特长、心理状态和知识技能都十分熟悉,辅导员与学生的长期相处,使两者建立了一种互相信任的关系。辅导员可以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充分利用自身的影响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工作。比如,一对一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等,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就业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三)改善高校就业状况,稳定就业形势

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900万人,同时由于疫情的影响导致有些企业缩减工作岗位,人才供需矛盾愈来愈突出,高校的就业工作的难度也随之增加。辅导员作为高校就业工作的主体,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大学生寻找适合的就业途径和发展方向,顺利步入社会,一方面可以提升高校的就业率、改善高校的就业状况,另一方面可以为稳定就业形势、缓解就业压力做出贡献[2]。

二、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问题

(一)学生就业观念传统,慢就业现象普遍

就业季来临,有些学生选择升学、考公,选择就业的学生大多数倾向于传统行业和国有企业。出现这一现象,一方面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对大部分企业造成巨大冲击,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就业观念相对传统,所以在寻找就业机会时偏向于传统、稳定的行业和企业,不愿意从事新兴行业。此外,高校毕业生逐渐呈现慢就业和缓就业的趋势,大学生在毕业季来临时就业行动迟缓,就业技能不足,缺乏就业的主动性,这也进一步加剧了社会人才供需矛盾。“慢就业”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就业观念保守,大部分专注于考研和考公,不考虑其他就业途径,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普遍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有一定经济支撑,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独立自主能力差且眼高手低,所以就业进度缓慢。

(二)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就业能力低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普遍较低,大部分学生就业看重的是薪资待遇、就业环境和社会地位等,忽略自身实际需求、性格特长和长远发展,更有一部分大学生就业缺少重点,不知道自己想找什么样的工作,盲目从众或是听从家长建议考研考公。这些问题表明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没有独立自主思考,缺乏职业规划的意识与能力,就业能力较低。此外,高校和辅导员对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尽管开展了相关课程指导和课外辅导工作,但是,大部分工作流于形式或处于探索阶段,未能取得实际效果,高校和辅导员的工作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大学生不重视职业规划和就业能力的提高[3]。

(三)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不足,高校缺乏完善的就业工作体系

高校就业工作主要由辅导员承担,涉及课程教学、就业动员、就业信息搜集与统计、就业咨询与心理辅导等工作,这就要求辅导员应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但目前,大部分辅导员是思政相关专业出身,年龄相对年轻化,社会经验较少,普遍缺乏职业规划的专业知识和就业创业的指导技巧,就业指导水平有限,再加上辅导员日常事务繁多,占据了工作的主要精力,这些因素都使辅导员不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就业辅导与帮助[4]。高校在进行职业规划的教育培养中,以课程教学为主,学生实践机会少,理论教学千篇一律,往往忽视了学生在性格、特长、专业等方面的差异。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咨询,工作简单浅显,部分学校甚至为了提高就业率催促毕业生就业,不考虑毕业生的实际情况。

三、辅导员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的提升对策

(一)教育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教育的主体之一,在日常思政教育中应与学生的就业观教育相融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根据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结合目前社会发展的方向,引导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行业和企业,比如,针对一些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行业企业,应引导学生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就业,而不是从短期利益出发寻找就业机会。与此同时,高校辅导员要重视大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目前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优异,在思想、生活和经济等方面对父母的依赖较重,就业积极性低,为此辅导员要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独立人格和思想,进而使其提升独立自主能力,其就业积极性也会相应提升。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仅靠就业季的督促引导收效甚微,需要辅导员在大学二年级、三年级甚至更早就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二)引导学生提前进行职业规划,提升就业能力

要解决就业问题,促进学生就业,势必要将就业工作前置。就业工作不是毕业季的短期工作,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就要求辅导员提前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辅导员通过开展职业规划课程教学与课外辅导工作,依据学生的所学专业、技能水平和兴趣爱好等,帮助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引导学生进行就业意向评估,及时调整就业方向,尽早做好就业准备,最终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并且与用人单位能力目标匹配的岗位就业。通过早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学生从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发,找到与自己契合的工作,能够提高学生未来工作的稳定性和成就感,而不是简单一味地追求薪资待遇[5]。此外,辅导员还应拓展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形式,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并取得实效。比如,辅导员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通过职业测试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增强自我认同感;通过邀请往年优秀的毕业生开展交流座谈会,传授在校生经验;邀请企业家进校园,加强校企沟通合作,让学生开阔眼界的同时增强专业兴趣。

(三)辅导员要不断提升就业指导能力和水平

辅导员的专长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而就业指导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有限。针对此,辅导员可以通过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心理辅导与咨询等方面的培训来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完善知识结构。大部分辅导员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辅导员对企业的了解基本停留在理论层面。为此,辅导员可以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实践调研或进行挂职实践,由此了解用人单位的发展前景、岗位性质与能力需求、员工发展路径等信息,提高自身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更精准的咨询与辅导。与此同时,高校还可以培养专门人才,如就业专职辅导员、职业规划咨询师等。丰富专业人才队伍可以帮助高校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更有效地开展就业工作,从而完善就业工作体系。

参考文献:

[1]孔焱.“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J].高教学刊,2020(34):193-196.

[2]冯宇楠.高等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选择与就业指导的实施策略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08):267-268.

[3]李路,阮添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浅析及对策研究[J].财富时代,2021(01):50-51.

[4]赵欣.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路径解析[J].教育现代化,2020(52):149-151.

就业规划范文篇5

为有效配置大中专毕业生人才资源,实现大中专毕业生充分就业和合理流动,促进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1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6号)、中共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云办发〔〕11号)和中共省委组织部、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省人事厅等六部门《印发〈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云组通〔〕47号)精神,结合我实际,就进一步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中专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是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大中专毕业生总量逐年增加,质量不断提高,为超前吸纳、储备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一方面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和供求矛盾日渐突出,就业压力日益增大,接收大中专毕业生数量逐年下降;另一方面,广大基层、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又存在人才匮乏的现象。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充分就业,改善从业人员的素质和结构,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引导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或行业工作,对于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结构,促进青年人才健康成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巩固党和政府的执政地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领导,加快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步伐

(一)健全和完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协调机构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人事、教育、发改委、经委、公安、民政、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工商、扶贫、编制、卫生、农业、科技、税务等部门要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把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落到实处。各县要成立由政府领导牵头,有关部门领导组成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领导协调机构,负责领导本地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制定具体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扎扎实实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

(二)深化改革,创新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机制

按照“加强政策导向、加大资金投入、突出工作重点、完善保障措施”的思路,强化公益性服务,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统筹规划,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大中专毕业生人才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继续推行“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实行“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就业政策,坚持“凡进必考”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就业原则,机关、事业单位采取考试考核,各类企业通过市场采取“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

(三)加强对大中专毕业生需求的预测和调控

以人事部门为依托和主体,构建人才需求预测和调控体系,建立人才需求信息定期报告、统计制度,以及人才需求信息征集、反馈、汇集机制。围绕我支柱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编制人才引进计划,在人事人才职能部门网站、刊物设预测固定专栏,定期不定期地重点或紧缺人才需求信息,采取综合性预测和专项预测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对三七、电力、冶金、建材、外贸、教育、卫生、生物制药等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需求进行预测和调控。

(四)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大中专院校教育改革

大中专院校要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既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又要使学科专业发展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重点发展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需要的学科专业,积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专业,扶持紧缺人才和艰苦行业所需的学科专业。调整或停办社会需求小、办学条件差、就业率低、缺乏竞争力的专业。要加大学科专业改造力度,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学科专业水平,打造院校专业品牌。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和社会实践,提高毕业生创新和创业能力,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需要。

三、引导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一)实施到农村服务计划

1.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根据我需求情况,积极向省争取指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各县、各乡镇农村学校任教,聘期为3年。特设岗位教师在聘期间,享受当地同条件公办教师同等工资、补贴和社会保障待遇,除中央财政补助外,高出部分由地方财政承担。3年聘期满后,经考核合格,自愿留在服务单位工作的,经人事局批准纳入国家正式在编职工管理;要求重新择业的,享受当年应届毕业生的优惠政策,选择工作单位和岗位。

2.继续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省项目。有计划地组织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农村中小学、医疗卫生机构和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开展支教、支医、支农和扶贫等工作,时间一般为2年。志愿者服务期间,每人每月发给生活补助费600元,交通补贴200元,人身意外伤害、住院医疗保险200元,由省级财政解决,其余部分由实施项目的、县负责解决。志愿者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在党政机关招考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招聘。

3.实施大学生“三支一扶”计划。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安排到农村基层开展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服务期限一般为2年。服务期间生活、交通补贴、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住院医疗保险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省项目的有关规定办理;符合评定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可评定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在今后晋升中高级职称时(卫生系列指初晋中),其在基层的服务年限可计入专业技术履职年限,同等条件下优先评定。服务期满后,原服务单位有职位空缺需补充人员时,单位应优先考虑接收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

4.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委会任职。从年起,每年选聘一定数量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争取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全每个村至少有1名大学毕业生的目标。选聘人员一般安排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村群团组织职务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工作,也可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党组织、村委会的相应职务。选聘人员聘用期为3年,期满后可继续聘任,连续聘用不超过2个聘期。在农村工作期间,选聘人员享受的政策待遇按照《印发〈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云组通〔〕47号)执行。给予人均每年1.5万元的补贴,用于发放工作、生活补贴及参加养老保险、购买医疗、人身意外伤害险,补贴按月发放。此外,按每人2000元发放一次性安置费。所需经费,中央、省补助后不足部分,由任职所在地县级财政负担。

(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凡有志于自主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可持本人申请、毕业证、身份证及报到证等证件到创业所在地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登记,符合规定条件的,可领取《自主创业证》。持《自主创业证》从事个体经营的大中专毕业生,工商部门对其登记、注册应优先受理、优先审批并简化登记手续。毕业后两年内在工商行政部门办理注册登记的,除国家限制行业外,自工商行政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具体政策按《国家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对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实行收费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综〔〕7号)规定办理。对自主创业且符合条件的大中专毕业生,在其自筹经费不足时,可向当地经办银行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对从事微利项目的,贷款利息由同级财政纳入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承担50%。对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短期职业、个体经营等方式灵活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今后被招录、聘用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其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期间的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可计算为工龄。

(三)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

到中小企业和非公制单位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和人事档案管理方面与国有企业员工一视同仁;对从事科技工作的,在按规定程序申请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和经费、申报有关科研成果或荣誉称号时,要根据情况给予重视和支持。凡聘用大中专毕业生的非公有制单位,必须与大中专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需要人事服务的,由人事部门提供3年的免费人事服务;劳动部门提供劳动保障服务,依法加强对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劳动报酬支付、参加社会保险、劳动争议处理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切实维护大中专毕业生的合法权益。一年内吸收大中专毕业生达职工总数10%,并签订5年以上用工合同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政府在税费政策范围内给予一定的倾斜。

(四)鼓励大中专毕业生服务国防建设

籍大中专毕业生在毕业当年服兵役的,可持毕业证、报到证、入伍通知书到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办理登记手续。正常退役后,其身份与当年毕业的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同等对待,同等办理就业手续。

(五)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实行跨地区就业

积极引导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对外出务工的大中专毕业生,按生源地5年内实行免费人事,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为其提供免费专门服务。今后,外出务工的大中专毕业生被招录、聘用在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在外务工的时间,凭用工单位劳动合同、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凭证和用工单位法人资格证明,可计算为工龄。

三、完善就业政策,提供就业保障

(一)完善机关事业单位考录政策

坚持“凡进必考”。各级机关特别是县、乡级机关要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加大从大中专毕业生中考录公务员的力度,基层公安、司法、工商、税务等执法部门新增人员,应首先从大中专毕业生中考试录用,以改善基层机关干部队伍结构,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对招录到、县级党政机关,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大中专毕业生,应安排到县以下基层单位锻炼1年。坚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开招聘制度,积极引导事业单位主要面向大中专毕业生补充其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事业单位缺编补充人员,必须按管理权限向主管机关申报计划,经委组织部、人事局批准后实行公开招聘。

逐步扩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从基层服务的大中专毕业生中录用公务员和招聘工作人员的比例。具有2年以上基层服务工作经历的大中专毕业生,报考党政机关和应聘事业单位的,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年以后,、县级党政机关面向具有2年以上基层服务工作经历的大中专毕业生的公务员考录岗位(包括报考特种专业岗位)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以后逐年提高。

(二)采取积极措施,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各级政府和人事部门要按照《自治条例》的规定,重视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加大力度,加快少数民族人才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率,解决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保证少数民族干部与其人口比例均衡发展。党政机关在招考公务员时,要划出15%至20%的岗位用于定向招录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事业单位招聘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时,可采取按学历层次加分的特殊政策,对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给予照顾。

(三)重视困难家庭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把困难家庭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援助纳入政府援助困难群体就业的政策体系。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特困职工家庭、城镇零就业家庭等生活困难的大中专毕业生,由大中专毕业生户口所在地的就业服务机构进行逐户逐人登记,对符合条件的大中专毕业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优先提供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在公务员考录、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过程中做到一视同仁;符合低保条件的,由民政部门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或临时救助。

五、加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一)加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队伍建设

完善、县、乡三级就业指导和服务机制,履行好协调、管理、服务职能,开展好大中专毕业生供求信息整理、储存、业务和人事业务,指导大中专毕业生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并为各级政府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要加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队伍建设,按照制度化、专业化、全程化、信息化的要求,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各大中专院校要加大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全面开展政策、业务培训和考核,逐步实现持证上岗。

(二)建立合理规范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

要进一步规范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市场,鼓励举办高效、小型、经常性的双向选择招聘活动。举办大中专毕业生招聘会须经过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主管部门批准,严禁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大中专毕业生招聘活动。县人事和劳动保障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加大对各级各类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力度,坚决查处大中专毕业生招聘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大中专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三)加快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

要本着“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尽快建立和完善互通互联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以及供求信息制度,为学校、用人单位和大中专毕业生搭建覆盖广泛、信息通畅、快捷高效、服务优质的网络平台,实现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网上管理。凡需求大中专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应全部上网,逐步实现网上登记、网上审核、网上审批、网上统计。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拓展远程双选、远程面试、远程就业指导、网上技能培训等功能,完善和丰富就业服务手段;做好与国家、省及主要学校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网的相互链接工作,搭建信息互通平台。

就业规划范文篇6

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为切实改善被征地农民(以下称“农转非”人员)住房和就业条件。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按照“政府能承受、群众能接受”原则,以维护“农转非”人员的根本利益、切实保障其住房和就业为主要目标。切实改善“农转非”人员生活条件,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

二、切实改善“农转非”人员居住条件,加强“农转非”安置房建设管理。

一)农转非”安置房建设管理的组织领导

区发改委、建委、规划、国土、房管、环保、消防、监察、财政、审计、信访、公安、民政、建桥园区办、征地办和各镇等单位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农转非”安置房建设管理领导小组,成立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负责研究决策全区“农转非”安置房建设管理的重大问题。区“农转非”安置房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征地办,负责全区安置房建设协调和管理的日常工作。

二)农转非”安置房建设管理的基本原则

充分征求被安置对象的意见,一是先行建设或同步建设的原则。安置房项目的前期工作应先于或同步于征地项目前期工作。二是建设标准统一的原则。同一时期内安置房建设要做到统一设计规范要求标准、统一室内设施安装标准、统一配套设施建设标准。三是公示原则。各安置房项目在初步设计阶段的效果图和户型结构及户型面积必须向被安置对象进行公示。并对其合理意见予以采纳。四是享受政策优惠的原则。全区“农转非”安置房建设用地原则上采取政府划拨方式取得,并纳入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享受相关优惠政策。五是项目出资原则。农转非”安置房建设用地的征地及建设资金,由所安置的用地项目业主承担,并在各用地项目交地前全额缴入区财政指定账户专用。六是多渠道参与建设原则。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安置房建设,拓展安置房建设的渠道。七是物业管理属地化原则。农转非”安置房所在辖区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作为“农转非”安置房物业管理的牵头责任单位,委托社区居委会组织实施安置房的物业自治管理。

三)农转非”安置房的规划布点

区国土分局、区征地办及各镇配合,由区规划分局牵头。与全市住房规划一致的基础上,根据我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地做好全区“农转非”安置房布点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将“农转非”安置房用地挪作他用。若确因建设需要,必须报经区政府批准,由区规划分局负责在附近合适区域进行原面积置换。

四)农转非”安置房的用地保障

相应的管委会应协调项目用地所在镇政府及时向区征地办提供用地范围内住房安置对象摸底等相关资料,四大工程”各项目用地在征地组件之初。并与规划分局、征地办等部门商定“农转非”人员住房安置地点。若安置房建设需要征用土地,则其征地组件工作原则上要与项目用地的征地组件工作同步进行。

五)农转非”安置房建设的资金管理

区政府才向各建设项目业主交付建设项目用地。农转非”安置房建设用地的征地及工程建设资金必须归集到政府指定的账户上专款专用。各建设项目必须在其对应的农转非”安置房征地及建设资金足额到位的情况下。

六)农转非”人员的住房安置

负责辖区内“农转非”人员住房安置工作。安置房建成安置前,各镇街要成立“农转非”住房安置工作小组。各项目业主和区征地办要及时准备好安置户型资料和安置对象房屋安置协议等资料,并将各相关资料交各镇街“农转非”住房安置工作小组进行住房安置。安置工作结束后,各镇街应及时将安置结果(含业主档案)送区征地办备案。

三、积极解决“农转非”人员就业问题,强化“农转非”人员就业培训。

一)健全区、街镇(园区)村(居)委会三级服务体系;充分利用现有就业服务平台,农转非”人员的就业机构和服务体系。区政府建立包括“农转非”人员在内的统一的促进就业管理机构;整合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就业服务网络。推进就业服务体系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建设。建立未就业人员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充分发挥村(居)委会基层组织作用,农转非”人员集中居住的社区增加一名社会保障员(就业辅导员)以及时准确掌握“农转非”人员基本情况,指导和帮助“农转非”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二)出具征地“农转非”人员证明并加盖“市大区征地农转非人员专用章”农转非”人员凭征地“农转非”人员证明和所在村(居)委会出具的未就业证明,农转非”人员的就业服务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尚未就业的征地“农转非”人员(校生和已办理储蓄式养老保险的除外)经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审核确认后。户口所在地街(镇)申办《市城镇失业人员失业证》经审核符合条件的由街(镇)发给《市城镇失业人员失业证》享受再就业优惠政策,享受政策的时间从发证之日起3年内有效。已办理《市城镇失业人员失业证》且尚未就业的征地“农转非”人员,凭征地“农转非”人员证明,享受优惠政策的时间从办理证明当年进行失业证年检时开始计算,但享受优惠政策时限最长不超过3年。

三)加强就业政策和形势的宣传,农转非”人员的就业宣传。就业宣传动员工作从征地动员期间起即应启动。利用多种形式。要从成功实现就业的农转非”人员中,选拔一批先进典型和自主创业标兵予以表彰,以其亲身体验带动更多的农转非”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

就业规划范文篇7

【摘要】文章通过对深圳地区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的调查,分析了研究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必要性的认识、对自我认知水平的评估、对环境分析能力的测量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向性几方面的特点,综观研究生对学校职业生涯辅导工作的要求与建议,提出适合深圳地区研究生职业生涯辅导的策略。

【关键词】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深圳地区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发源,并于90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入中国。作为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已经引起了各大企业的重视,并逐步被引入当今高等学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就业教育中,得到人们的广泛了解与接受[1]。所谓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2]。换句话说,就是指个体为未来职业发展所作的策划和准备,也是个人根据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来实现自己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可见,职业生涯规划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重要的导航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政府、企事业用人制度也都在发生变化。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曾经是“香饽饽”的研究生也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这种就业压力一方面来自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另一方面与大多数研究生缺少职业生涯规划,缺乏职业发展必备的素质与能力的积累高度相关。许多研究生临近毕业在面对职业方向选择或今后的职业发展措施时仍表现茫然。研究生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其就业质量的下降与个人职业发展的不当,必将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因此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落实开展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据资料来看,大多数研究者关注的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很少涉及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生的生涯规划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为促进研究生职业生涯的规划,我们调查分析了深圳地区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以期得出对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正确认识,提出对研究生职业生涯辅导的相关建议。

一、参与调查人群分析

我们总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36份,问卷总有效率87.2%。其中深圳大学研究生部400份,有效问卷349份;深圳大学城100份,有效问卷87份。问卷调查对象男女生分别占53.5%、46.5%,应届生和往届生各占63.2%、36.8%,2003级、2004级、2005级和其他年级同学各占11.7%、36.3%、50.4%和1.6%,23至26岁的同学占总数的75.7%。个别访谈对象共20人,均为深圳大学研究生部的同学,其中2003级与2004级各10人,男生与女生各10人,文、哲、经、教、法、理、工、管各专业均有分布。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深圳地区研究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必要性的认识

据调查显示,一部分研究生在大学期间接受过不同形式的职业辅导,诸如与职业相关的讲座(占12.4%)、企事业单位的实习机会(占9.2%)、公开的职业信息(占7.8%)、个别辅导(占4.6%)和活动训练(占4.4%)等,但是在接受调查的对象中,仅有38.0%的研究生了解职业生涯辅导,53.7%的研究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人生和事业的发展非常有作用或比较有作用,33.7%的研究生不清楚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11.9%的研究生认为不太有作用或完全没作用。调查结果还显示,女生比男生更加认可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历经毕业求职过程的2003级研究生,比2004、2005级研究生更加认可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对深大研究生部的职业生涯辅导的需求程度,11.0%的研究生认为非常需要,40.1%的研究生认为比较需要,20.4%的研究生不清楚,17.7%的研究生认为不太需要,3.7%的研究生认为完全不需要。一部分研究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过于理想化而经不起现实的检验,或者认为在研究生阶段人生已经基本定型而不愿再做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这说明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不了解或了解不多。因此,学校需进一步加强宣传和推广,帮助研究生认识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具有激发自我潜能作用的,明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未来事业成功的导航图和助推器。

(二)深圳地区研究生对自我认知水平的评估

个人特点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出发点,进行自我认知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前提。如果缺乏对自己的了解,相当于失去了判断生涯选项的指南针。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其先决条件需要进行自我认知。在职业生涯规划与个人特点是否相关的问题上,81.9%的研究生认为二者非常相关或比较相关,11.7%的研究生不清楚二者是否相关,6.0%的研究生认为二者不太有关或完全无关。以上数据显示大多数研究生对自我认知与职业生涯规划二者之间的关系有着较清楚的认识。在这一部分,我们分别从研究生对自我认知内容的了解、自我认知途径的选择、对自身职业素质的评价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

1.研究生对自我认知内容的了解。自我认知内容包括个人经验、个人对自我、爱好、性格、能力、学识、技能、情商、智商、价值与需要等有关的认识[3]。调查中我们发现,研究生了解自己学习过什么的占74.5%,了解自己经历过什么的占67.0%,了解自己喜欢什么的占60.6%。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超过六成的研究生对个人经验有着较清晰的认识。另外,2003级同学比较了解自己擅长什么;2004、2005级同学比较了解自己喜欢什么,这说明随着年级的增长,研究生对自身兴趣的关注逐渐下降,而对自身能力的关注逐渐上升。其中,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对象中,只有44.7%的研究生了解自己“想达到什么样的人生目标”,研究生了解自己“不擅长什么”(占55.5%)胜于“擅长什么”(占53.0%),了解自己“缺少什么”(占47.9%)胜于“拥有什么”(占34.9%),说明研究生对自身的劣势有着较为理性的认识,同时没有深入挖掘自身的优势。

2.研究生对自我认知途径的选择。研究生对自我了解的主要途径有反思自身的成长和现状(占81.4%),和他人比较(占43.3%),评估自身的业绩成就(占42.4%),询问他人意见(占29.8%),自我进行心理测验或素质测验(占25.2%),仅有10.3%的研究生通过专业机构的素质评估来了解自我。这些数据表明,研究生在自我认知过程中重个人经验轻专业咨询。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持续的过程,其单凭个人的经验是很难实现目标的。如能借助职业咨询的智力和经验优势,为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建设性的建议,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系统化的素质评估在职业生涯辅导中是必要的,学校面对研究生的这种需求,应借助师资力量及联系渠道等优势,根据研究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导与评估。

3.研究生对自身职业素质的评价。在对自身的职业素质的评价中,研究生对自己的社交能力(占49.8%)、求职技巧(47.5%)、心理调适能力(31.4%)、发现自身潜力的能力(28.7%)和礼仪修养水平(16.5%)表现得不够自信。有关研究表明,职业有关素质中除了业务能力是由研究生通过自身修炼得到提升外,另外的几种素质都可以经由职业生涯辅导而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相对于社交能力和求职技巧等硬性指标,发现自身潜力的能力未受到多数研究生的重视,很多研究生认为自己学历较高,因此潜能应该发挥得不错,事实上学历有止境而学习无止境,没有经过某一领域的学习是不可能得知自己所拥有的潜能的。

(三)深圳研究生对环境分析能力的测量

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外部环境分析也是必要的。因为环境因素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为每个人提供了活动和发展条件和成功的机遇。只有正确认识环境对职业发展的作用及影响,才能更好地进行职业目标的规划与职业的路线的选择。

1.研究生对社会环境内容的了解。在“您了解社会环境的哪些情况”选项中,研究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占49.8%,了解职业对人才的要求的占39.7%,了解职业的性质的占30.5%,了解职业对人才待遇情况的占29.4%,了解职业方面的政策法规的占16.1%。根据研究生对社会环境内容的了解情况来看,多数研究生就业准备不够,对国家就业政策缺乏了解。因此,在对研究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过程中,让其了解中国入世之后的职业方面的政策,做好有关备战职业资格认证的准备工作是必要的。

就业规划范文篇8

一、“十一五”时期主要成效

——城镇就业形势成绩显著。以实施新一轮促进就业再就业政策为工作重点,发挥促进就业整体功效,提升就业服务能力,优化就业服务质量,努力降低城镇登记失业率,抓落实、抓推进、抓实效,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十一五”期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4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8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达39.36万人,各项促进就业政策得到落实,全年工作成效显著。

——就业政策措施逐步配套、完善。城乡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群体和高校毕业生等人员的就业问题受到高度重视,已经制定了涉及促进各类劳动者就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通知》、《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苦干意见》、《关于印发〈××市困难企业认定规程实施细则〉的通知》、《关于印发××市创建部级创业型城市工作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市就失业登记证>发放和管理办法的通知》、《关于鼓励机关团体事业单位清腾岗位用于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的通知》和《关于做好农民就业服务和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等。

——就业援助就业政策惠及城乡困难群众。近年来,通过完善统筹城乡的就业政策,为我市城乡的就业困难对象余人实现就业和再就业。一是扩大就业援助范围,让就业扶持政策扩大到农村劳动者;二是扩大补贴范围,让职业介绍、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公益性岗位、社会保险、创业的补贴范围扩大到农村劳动者;三是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的扶持政策扩大到农村劳动者。

——基层公共服务平台遍及城乡。城乡一体化建设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实施办法。如制定了《××市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规划(2009—2020年)》和《××市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工作方案》,着手建立“1+x”的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框架,提出全市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建设一体化的总体规划、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加强乡镇、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机构建设意见》,按照“六个到位”、“十统一”的要求和建设标准,建立健全乡镇、村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截至“十一五”期末,全市16个街道、18个乡镇都建立劳动保障事务所、139个社区都建立劳动保障工作站,建立“充分就业社区”50个,第一批5个试点镇、8个试点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已初步完成标准化建设工作,形成了市、区县、街道(乡镇)和社区四级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从而实现城市公共就业及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向农村覆盖,推进劳动保障工作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初步建立。通过定期发行《××就业报》,建立“××就业网站”,设立求职用工咨询台,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广元统筹城乡求职用工信息平台。“十一五”期间,通过信息平台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及时提供供求信息,努力实现供求双方信息对称,降低了劳动力求职成本,提供了用人效率,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为他们成功地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市就业工作面临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超前的成效,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也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就业工作更加重视,政策更加完善。二是××市经济继续呈持续快速增长势头,将带动就业岗位和的增加。三是各项改革继续深化,为就业工作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和奠定良好的基础。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指明了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方向。“十二五”期间,是困难就业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攻坚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加速期、劳动关系复杂多变期,必须高度重视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全市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整个“十二五”期间,就业困难群体、高校毕业生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外来劳动力几股人流汇集,劳动力总量供给过大、技能水平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未来几年上述内容仍是就业的主要矛盾。

三、“十二五”时期的指导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实事实办、改革创新,以全面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为重点,千方百计开发就业岗位,深化就业体制改革,促进机制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与新型城乡劳动保障制度相协调,促进城乡劳动者素质全面提高、就业稳定充分,结构科学合理。

(二)主要目标

紧紧围绕我市劳动保障“全覆盖、低失业、高和谐”总体目标,按照“和谐××”整体要求和“优化就业、服务民生”的就业工作目标,着力打造“××就业新天堂”,树立良好就业部门新形象,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劳动就业事业的新局面。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促进3.75万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帮助1.15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新开展创业培训1.2万人,农民工培训5万人,其中农民工技能培训3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达44.35万人。

四、“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努力促进就业增加,缓解结构性失业矛盾。继续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最大限度地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基本满足城乡劳动适龄人口的就业需求。广开就业门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将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今后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强化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劳动力就业结构,提高就业弹性和就业容量,有效减轻结构性失业压力,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进一步发展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立足于提高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积极促进劳动力流动,建立基本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完善政府对劳动就业的管理手段和相应的法律规章,进一步深化改革劳动人事和户籍管理制度,调整和协调有关就业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市场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

——进一步完善就业工作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实现城乡就业的统筹规划和调控管理;建立城乡统一的积极就业政策和促进创业体系,实现就业普惠、创业争先目标;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提供均等化服务;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创业培训体系,提高城乡劳动者素质就业能力;建立城乡统一的用工管理制度,切实维护城乡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统筹城乡就业。深化就业体制和相关制度改革,建立统一新型就业制度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就业结构比较合理,劳动关系比较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到2015年,比较充分就业社区(村)达到8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到85%以上,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统筹城乡劳动保障公共服务建设。建立起与统筹城乡劳动保障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劳动保障经办能力,加快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险服务的规范化建设。到2010年底,县区、乡镇(街道)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社区(村)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规范化建设均达到100%。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就业岗位开发力度。结合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找准就业增长点,推进岗位开发。着力开发社区就业岗位,把开发社区就业岗位与完善就业服务功能结合起来,与社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与帮扶困难群众就业结合起来。利用劳务企业、劳服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实施就业激励政策,促进就业再就业。

(二)大力促进城乡就业。深入推进抓培训-兴产业-推创业-强企业-促就业的“1+4”城乡就业模式。以培训为龙头,以产业为支撑,以创业为动力,以企业为载体,以就业为目标,围绕全市主导产业的发展,鼓励创业,做强企业,走出城乡就业的新路子。

(三)逐步放开各项优惠政策。一是税收优惠政策。将享受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城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从事非农产业的就业困难群体。二是收费减免政策。登记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返乡农民工以及毕业两年内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有关行政事业收费。三是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对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城乡劳动者,创新担保方式,简化程序,降低贷款门槛,扩大发放范围,逐步提高贷款额度、延展贷款期限。四是各类补贴政策。对城乡劳动者,提供免费职业培训、创业培训和职业介绍服务。打破地域限制,对促进就业的各类职介机构、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职业介绍补贴、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

(四)完善劳动就业工作各项制度。一是完善就业登记制度。通过定期登记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办法,摸清本地劳动力资源状况,准确掌握各类人员就业和失业的实际情况。调节改革改制企业向社会分流职工规模和速度,防止失业者过于集中,将控制失业的关口前移,不断探索建立失业预警机制。二是完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录用登记备案制度,明确各类用工单位录用人员登记备案的办法和程序,做好各类企业新录用人员登记备案的跟踪服务工作,着力解决一些企业只用工不备案的问题,为企业依法用工、劳动者享受合法权益和准确计算失业率创造条件。三是完善职业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制度。实行政府投资购买培训就业成果的办法,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对市场紧缺的、适合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输出就业的专业工种,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培训,将培训能力强、质量好、就业率高的培训实体优先确定为下岗失业人员或农村劳动力定点培训机构,努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依据培训后实现就业的人数给予培训补贴。

(五)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制度。一是建立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取消依据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制定的针对农村劳动者进入城镇就业、社会保险等方面的限制性政策,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二是建立健全职业培训制度,全面提升劳动者的技术技能素质。三是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援助制度。针对城乡劳动者中的不同群体,在拓展就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强城乡就业服务、落实经费保障等方面,建立专项援助制度。四是建立健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帮扶制度。为劳动者提供政策咨询、人力资源供求信息、法律维权等服务,并形成制度,促进劳务输出的规模化。五是建立城乡就业和失业统计调查制度。将现行城镇就业失业登记制度管理范围扩展至城乡劳动者,建立涵盖城乡劳动者的就业和失业统计调查制度。

就业规划范文篇9

——城镇就业形势成绩显著。以实施新一轮促进就业再就业政策为工作重点,发挥促进就业整体功效,提升就业服务能力,优化就业服务质量,努力降低城镇登记失业率,抓落实、抓推进、抓实效,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十一五”期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4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8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达39.36万人,各项促进就业政策得到落实,全年工作成效显著。

——就业政策措施逐步配套、完善。城乡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群体和高校毕业生等人员的就业问题受到高度重视,已经制定了涉及促进各类劳动者就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通知》、《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苦干意见》、《关于印发〈××市困难企业认定规程实施细则〉的通知》、《关于印发××市创建部级创业型城市工作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市就失业登记证>发放和管理办法的通知》、《关于鼓励机关团体事业单位清腾岗位用于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的通知》和《关于做好农民就业服务和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等。

——就业援助就业政策惠及城乡困难群众。近年来,通过完善统筹城乡的就业政策,为我市城乡的就业困难对象余人实现就业和再就业。一是扩大就业援助范围,让就业扶持政策扩大到农村劳动者;二是扩大补贴范围,让职业介绍、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公益性岗位、社会保险、创业的补贴范围扩大到农村劳动者;三是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的扶持政策扩大到农村劳动者。

——基层公共服务平台遍及城乡。城乡一体化建设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实施办法。如制定了《××市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规划(2009—2020年)》和《××市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工作方案》,着手建立“1+x”的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框架,提出全市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建设一体化的总体规划、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加强乡镇、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机构建设意见》,按照“六个到位”、“十统一”的要求和建设标准,建立健全乡镇、村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截至“十一五”期末,全市16个街道、18个乡镇都建立劳动保障事务所、139个社区都建立劳动保障工作站,建立“充分就业社区”50个,第一批5个试点镇、8个试点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已初步完成标准化建设工作,形成了市、区县、街道(乡镇)和社区四级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从而实现城市公共就业及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向农村覆盖,推进劳动保障工作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初步建立。通过定期发行《××就业报》,建立“××就业网站”,设立求职用工咨询台,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广元统筹城乡求职用工信息平台。“十一五”期间,通过信息平台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及时提供供求信息,努力实现供求双方信息对称,降低了劳动力求职成本,提供了用人效率,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为他们成功地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市就业工作面临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超前的成效,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也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就业工作更加重视,政策更加完善。二是××市经济继续呈持续快速增长势头,将带动就业岗位和的增加。三是各项改革继续深化,为就业工作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和奠定良好的基础。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指明了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方向。“十二五”期间,是困难就业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攻坚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加速期、劳动关系复杂多变期,必须高度重视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全市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整个“十二五”期间,就业困难群体、高校毕业生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外来劳动力几股人流汇集,劳动力总量供给过大、技能水平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未来几年上述内容仍是就业的主要矛盾。

三、“十二五”时期的指导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实事实办、改革创新,以全面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为重点,千方百计开发就业岗位,深化就业体制改革,促进机制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与新型城乡劳动保障制度相协调,促进城乡劳动者素质全面提高、就业稳定充分,结构科学合理。

(二)主要目标

紧紧围绕我市劳动保障“全覆盖、低失业、高和谐”总体目标,按照“和谐××”整体要求和“优化就业、服务民生”的就业工作目标,着力打造“××就业新天堂”,树立良好就业部门新形象,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劳动就业事业的新局面。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促进3.75万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帮助1.15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新开展创业培训1.2万人,农民工培训5万人,其中农民工技能培训3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达44.35万人。

四、“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努力促进就业增加,缓解结构性失业矛盾。继续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最大限度地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基本满足城乡劳动适龄人口的就业需求。广开就业门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将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今后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强化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劳动力就业结构,提高就业弹性和就业容量,有效减轻结构性失业压力,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进一步发展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立足于提高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积极促进劳动力流动,建立基本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完善政府对劳动就业的管理手段和相应的法律规章,进一步深化改革劳动人事和户籍管理制度,调整和协调有关就业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市场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

——进一步完善就业工作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实现城乡就业的统筹规划和调控管理;建立城乡统一的积极就业政策和促进创业体系,实现就业普惠、创业争先目标;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提供均等化服务;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创业培训体系,提高城乡劳动者素质就业能力;建立城乡统一的用工管理制度,切实维护城乡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统筹城乡就业。深化就业体制和相关制度改革,建立统一新型就业制度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就业结构比较合理,劳动关系比较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到2015年,比较充分就业社区(村)达到8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到85%以上,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统筹城乡劳动保障公共服务建设。建立起与统筹城乡劳动保障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劳动保障经办能力,加快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险服务的规范化建设。到2010年底,县区、乡镇(街道)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社区(村)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规范化建设均达到100%。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就业岗位开发力度。结合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找准就业增长点,推进岗位开发。着力开发社区就业岗位,把开发社区就业岗位与完善就业服务功能结合起来,与社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与帮扶困难群众就业结合起来。利用劳务企业、劳服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实施就业激励政策,促进就业再就业。

(二)大力促进城乡就业。深入推进抓培训-兴产业-推创业-强企业-促就业的“1+4”城乡就业模式。以培训为龙头,以产业为支撑,以创业为动力,以企业为载体,以就业为目标,围绕全市主导产业的发展,鼓励创业,做强企业,走出城乡就业的新路子。

(三)逐步放开各项优惠政策。一是税收优惠政策。将享受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城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从事非农产业的就业困难群体。二是收费减免政策。登记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返乡农民工以及毕业两年内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有关行政事业收费。三是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对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城乡劳动者,创新担保方式,简化程序,降低贷款门槛,扩大发放范围,逐步提高贷款额度、延展贷款期限。四是各类补贴政策。对城乡劳动者,提供免费职业培训、创业培训和职业介绍服务。打破地域限制,对促进就业的各类职介机构、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职业介绍补贴、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

(四)完善劳动就业工作各项制度。一是完善就业登记制度。通过定期登记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办法,摸清本地劳动力资源状况,准确掌握各类人员就业和失业的实际情况。调节改革改制企业向社会分流职工规模和速度,防止失业者过于集中,将控制失业的关口前移,不断探索建立失业预警机制。二是完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录用登记备案制度,明确各类用工单位录用人员登记备案的办法和程序,做好各类企业新录用人员登记备案的跟踪服务工作,着力解决一些企业只用工不备案的问题,为企业依法用工、劳动者享受合法权益和准确计算失业率创造条件。三是完善职业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制度。实行政府投资购买培训就业成果的办法,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对市场紧缺的、适合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输出就业的专业工种,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培训,将培训能力强、质量好、就业率高的培训实体优先确定为下岗失业人员或农村劳动力定点培训机构,努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依据培训后实现就业的人数给予培训补贴。

(五)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制度。一是建立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取消依据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制定的针对农村劳动者进入城镇就业、社会保险等方面的限制性政策,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二是建立健全职业培训制度,全面提升劳动者的技术技能素质。三是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援助制度。针对城乡劳动者中的不同群体,在拓展就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强城乡就业服务、落实经费保障等方面,建立专项援助制度。四是建立健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帮扶制度。为劳动者提供政策咨询、人力资源供求信息、法律维权等服务,并形成制度,促进劳务输出的规模化。五是建立城乡就业和失业统计调查制度。将现行城镇就业失业登记制度管理范围扩展至城乡劳动者,建立涵盖城乡劳动者的就业和失业统计调查制度。

就业规划范文篇10

——城镇就业形势成绩显著。以实施新一轮促进就业再就业政策为工作重点,发挥促进就业整体功效,提升就业服务能力,优化就业服务质量,努力降低城镇登记失业率,抓落实、抓推进、抓实效,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十一五”期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4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8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达39.36万人,各项促进就业政策得到落实,全年工作成效显著。

——就业政策措施逐步配套、完善。城乡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群体和高校毕业生等人员的就业问题受到高度重视,已经制定了涉及促进各类劳动者就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通知》、《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苦干意见》、《关于印发〈××市困难企业认定规程实施细则〉的通知》、《关于印发××市创建部级创业型城市工作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市就失业登记证>发放和管理办法的通知》、《关于鼓励机关团体事业单位清腾岗位用于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的通知》和《关于做好农民就业服务和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等。

——就业援助就业政策惠及城乡困难群众。近年来,通过完善统筹城乡的就业政策,为我市城乡的就业困难对象余人实现就业和再就业。一是扩大就业援助范围,让就业扶持政策扩大到农村劳动者;二是扩大补贴范围,让职业介绍、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公益性岗位、社会保险、创业的补贴范围扩大到农村劳动者;三是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的扶持政策扩大到农村劳动者。

——基层公共服务平台遍及城乡。城乡一体化建设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实施办法。如制定了《××市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规划(2009—2020年)》和《××市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工作方案》,着手建立“1+x”的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框架,提出全市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建设一体化的总体规划、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加强乡镇、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机构建设意见》,按照“六个到位”、“十统一”的要求和建设标准,建立健全乡镇、村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截至“十一五”期末,全市16个街道、18个乡镇都建立劳动保障事务所、139个社区都建立劳动保障工作站,建立“充分就业社区”50个,第一批5个试点镇、8个试点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已初步完成标准化建设工作,形成了市、区县、街道(乡镇)和社区四级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从而实现城市公共就业及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向农村覆盖,推进劳动保障工作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初步建立。通过定期发行《××就业报》,建立“××就业网站”,设立求职用工咨询台,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广元统筹城乡求职用工信息平台。“十一五”期间,通过信息平台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及时提供供求信息,努力实现供求双方信息对称,降低了劳动力求职成本,提供了用人效率,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为他们成功地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市就业工作面临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超前的成效,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也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就业工作更加重视,政策更加完善。二是××市经济继续呈持续快速增长势头,将带动就业岗位和的增加。三是各项改革继续深化,为就业工作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和奠定良好的基础。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指明了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方向。“十二五”期间,是困难就业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攻坚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加速期、劳动关系复杂多变期,必须高度重视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全市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整个“十二五”期间,就业困难群体、高校毕业生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外来劳动力几股人流汇集,劳动力总量供给过大、技能水平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未来几年上述内容仍是就业的主要矛盾。

三、“十二五”时期的指导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实事实办、改革创新,以全面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为重点,千方百计开发就业岗位,深化就业体制改革,促进机制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与新型城乡劳动保障制度相协调,促进城乡劳动者素质全面提高、就业稳定充分,结构科学合理。

(二)主要目标

紧紧围绕我市劳动保障“全覆盖、低失业、高和谐”总体目标,按照“和谐××”整体要求和“优化就业、服务民生”的就业工作目标,着力打造“××就业新天堂”,树立良好就业部门新形象,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劳动就业事业的新局面。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促进3.75万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帮助1.15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新开展创业培训1.2万人,农民工培训5万人,其中农民工技能培训3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达44.35万人。

四、“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努力促进就业增加,缓解结构性失业矛盾。继续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最大限度地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基本满足城乡劳动适龄人口的就业需求。广开就业门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将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今后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强化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劳动力就业结构,提高就业弹性和就业容量,有效减轻结构性失业压力,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进一步发展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立足于提高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积极促进劳动力流动,建立基本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完善政府对劳动就业的管理手段和相应的法律规章,进一步深化改革劳动人事和户籍管理制度,调整和协调有关就业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市场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

——进一步完善就业工作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实现城乡就业的统筹规划和调控管理;建立城乡统一的积极就业政策和促进创业体系,实现就业普惠、创业争先目标;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提供均等化服务;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创业培训体系,提高城乡劳动者素质就业能力;建立城乡统一的用工管理制度,切实维护城乡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统筹城乡就业。深化就业体制和相关制度改革,建立统一新型就业制度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就业结构比较合理,劳动关系比较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到2015年,比较充分就业社区(村)达到8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到85%以上,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统筹城乡劳动保障公共服务建设。建立起与统筹城乡劳动保障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劳动保障经办能力,加快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险服务的规范化建设。到2010年底,县区、乡镇(街道)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社区(村)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规范化建设均达到100%。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就业岗位开发力度。结合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找准就业增长点,推进岗位开发。着力开发社区就业岗位,把开发社区就业岗位与完善就业服务功能结合起来,与社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与帮扶困难群众就业结合起来。利用劳务企业、劳服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实施就业激励政策,促进就业再就业。

(二)大力促进城乡就业。深入推进抓培训-兴产业-推创业-强企业-促就业的“1+4”城乡就业模式。以培训为龙头,以产业为支撑,以创业为动力,以企业为载体,以就业为目标,围绕全市主导产业的发展,鼓励创业,做强企业,走出城乡就业的新路子。

(三)逐步放开各项优惠政策。一是税收优惠政策。将享受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城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从事非农产业的就业困难群体。二是收费减免政策。登记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返乡农民工以及毕业两年内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有关行政事业收费。三是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对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城乡劳动者,创新担保方式,简化程序,降低贷款门槛,扩大发放范围,逐步提高贷款额度、延展贷款期限。四是各类补贴政策。对城乡劳动者,提供免费职业培训、创业培训和职业介绍服务。打破地域限制,对促进就业的各类职介机构、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职业介绍补贴、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

(四)完善劳动就业工作各项制度。一是完善就业登记制度。通过定期登记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办法,摸清本地劳动力资源状况,准确掌握各类人员就业和失业的实际情况。调节改革改制企业向社会分流职工规模和速度,防止失业者过于集中,将控制失业的关口前移,不断探索建立失业预警机制。二是完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录用登记备案制度,明确各类用工单位录用人员登记备案的办法和程序,做好各类企业新录用人员登记备案的跟踪服务工作,着力解决一些企业只用工不备案的问题,为企业依法用工、劳动者享受合法权益和准确计算失业率创造条件。三是完善职业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制度。实行政府投资购买培训就业成果的办法,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对市场紧缺的、适合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输出就业的专业工种,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培训,将培训能力强、质量好、就业率高的培训实体优先确定为下岗失业人员或农村劳动力定点培训机构,努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依据培训后实现就业的人数给予培训补贴。

(五)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制度。一是建立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取消依据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制定的针对农村劳动者进入城镇就业、社会保险等方面的限制性政策,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二是建立健全职业培训制度,全面提升劳动者的技术技能素质。三是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援助制度。针对城乡劳动者中的不同群体,在拓展就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强城乡就业服务、落实经费保障等方面,建立专项援助制度。四是建立健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帮扶制度。为劳动者提供政策咨询、人力资源供求信息、法律维权等服务,并形成制度,促进劳务输出的规模化。五是建立城乡就业和失业统计调查制度。将现行城镇就业失业登记制度管理范围扩展至城乡劳动者,建立涵盖城乡劳动者的就业和失业统计调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