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22:25:13

高职院校学生

高职院校学生范文篇1

(1)偏重应用型学习。刘松林和谢利民通过调查问卷研究后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偏好应用型学习的现象,希望通过应用型学习在实践中尝试新想法、新理论、新技术,在实践与应用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2)主观能动性不高,自主学习能力差。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形成了缺乏主观能动性的学习的习惯,不善于对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绝大多数同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乏自我主动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

(3)网络操作能力强,接受新生事物快。目前的高职院校学生普遍由“95”后的年轻人组成,他们的少年时代乃至儿童时代都是伴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推广而成长的,具备了丰富的互联网操作经验。这使其可以更为广泛和迅速地接触各种信息,因此对新事物具有强大的接受能力,同时,他们还喜欢寻求刺激与新鲜,厌倦陈旧和保守。

2学生教学满意度调查

2.1双因素理论及KANO模型的基本原理

双因素理论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Herzberg提出,该理论认为引起人们行为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具备时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如果保健因素缺失则会导致人们的不满情绪乃至效率降低。当保健因素的满足达到一定程度后,无论管理者在这一方面做出多少的努力也很难使人们感到满意,因此也就难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激励因素是指能使人们感到满意的因素,当这些因素具备时,能够极大地激发人们行动的积极性,进而提升效率,但这些因素不具备时,人们往往也不会因此而感到不满。因此,本文以双因素理论为基础,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满意度进行分析,从中找出那些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因素。双因素理论提出后,日本学者高桥文夫、狩野纪昭在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KANO模型,为双因素理论的确认提供了一种可操作化的方法,该模型根据产品质量与顾客度的关系确定产品质量的五种类型。

(1)魅力要素:当这一要素具备时,顾客会对产品感到非常的满意;如果该要素缺失,顾客也不会产生不满。

(2)一元要素:产品在这类要素上表现越好,顾客越满意;表现越差,顾客越不满意,质量要素与顾客满意呈线性关系。

(3)当然要素:这些要素是顾客认为产品必须具备质量,当存在这些要素时,并不会引起顾客的满意;但这类要素一旦缺失,则会造成顾客不满。

(4)无差异要素:这种要素无论具备与否,对顾客的满意程度都不会产生影响。

(5)反向要素:如果产品具备了此类要素会引起顾客的不满,未具备却会使顾客满意。KANO模型提出后,在质量管理、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对这5个因素的判断,可以确认影响人们满意程度的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其中当然因素是人们认为理应具备的因素,因此属于保健因素,而一元因素和魅力因素的提升可以加强人们的满意程度,因此属于激励因素。本文将利用KANO模型的思想,通过调查问卷和统计分析的方式对高职院校学生教学满意度进行分析。

2.2调查设计

结合高职院校管理人员与教师访谈的结果,初步确定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对教学满意度的19项因素分别是:责任心、外语能力、互动教学、学术能力、引导教学、积极交流、结合实践、知识更新、灵活多样9项保健因素;系统思考、个性教学、质疑能力、追踪前沿、人文知识、现场控制、换位思考、自我总结、活跃课堂、风格独特10项激励因素,因素的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根据这19项因素制定高职院校学生教学满意度问卷,问卷依受访学生对教师某一要素具备与未具备的感受,区分为“不喜欢”、“能忍受”、“毫无感觉”、“理所当然”、“喜欢”五项,请受访学生依据自身感受作答。为了保证问卷的普遍性,在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冶金机电和冶金化工两个专业,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1份,删除错填、漏填以及大量选项相同的问卷后,共保留有效问卷158份。

3结论

(1)双因素理论对高职院校学生教学满意度形成了新的认识。调查结果表明并不是所有教师认为起到“激励”作用的因素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多时候教师所作的努力只能够对学生起到安抚作用,学生会把这些努力作为教师应该作出的行为;必须要找到那些真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因素,才能提升学生的教学满意度。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高职院校学生对于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一方面要求教师不断的更新理论知识,另一方要求教师能够结合学生未来的实际工作对其进行实践性的指导,这表明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形成了清晰的职业规划定位,高职院校应对此加以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增强实践性的内容

(3)高职院校学生对于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互动性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这反映出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不满足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课堂中采用更加多样性、参与性和灵活式的教学方法,针对这样的需要高职院校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从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式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转变。

高职院校学生范文篇2

关键词:高职;顶岗实习;规范化管理

当前,如何实习、能否就业等现实问题已成为大多数学生、家长在选报高职院校时普遍关注的焦点。为了保证学生充分就业,实现专业技能与企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许多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提供学生顶岗实习机会。从本质上来说,校企合作模式能使高职学生置身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养,缩短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具有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笔者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深入探索“工学结合”的实践途径,先后与南京丁家庄物流有限公司、百世物流科技有限公司等对口物流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共同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提供校外综合实训和毕业顶岗实习的机会和基地。笔者在指导多届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顶岗实习工作中,发现学生对顶岗实习的意义认识不足,加上职业技能不熟练和职业素养的缺失,使部分学生怀有负面消极情绪。因此接下来笔者就学校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对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进行反思,并就如何进行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规范化管理提出具体对策。

一、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目标设定不明确,思想容易出现波动

从学校到企业,对高职学生而言,既是一次学习环境的转变,也是一次难得的人生历练。从年龄上来看,现在的高职学生都是90后,以独生子女为主,家庭环境较为优越,经历的人生挫折较少。学生在前期入职培训过程中能够保持较高学习热情,互动热烈,对未来工作抱有较高期望,但上岗后了解到实际工作内容不如预期轻松、有趣,甚至单调、繁重时,就会突然情绪低落,甚至产生消极放弃心理。特别是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而言,物流行业、企业的特点决定了某些岗位的工作内容必然比较繁重和辛苦,在轮岗期间,某些物流业务以体力劳动为主(例如分拨中心的分拣、包装、发货、派送等工作),对很多90后的高职学生来说,就是一次心理上和体力上的巨大考验。在作业时间长、体力消耗大、经常加班等不断挑战下,有部分学生承受力较弱,选择了半途放弃。产生这些思想上的波动,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在毕业前夕尚未树立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在随波逐流中开始工作也易受到群体不良影响。

2.专业性理解不足,职业道德有待强化

“职业道德”是检验学生人品的重要标准。对当前的高职学生而言,在与本科院校学生进行竞争时,它的价值和意义显得格外重要。笔者在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进行指导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基本能够达到公司规章制度要求,按时到岗,在工作过程中不玩手机,有事请假,按照公司轮岗要求进行加班等,但也有部分学生无法适应物流公司长时间作业的情况(例如双十一、双十二期间临时需要通宵加班等),偶有抵触情绪,表现为寻找借口偷懒休息、在货物分拣过程中乱扔、乱砸等。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高职学生对“专业性”的理解缺乏。从理论上来说,无论是本科院校毕业生,还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在职场中要学习的第一节课就是“专业性”,这是职场人对工作的基本态度,也是评价学生是否已转化心态、做好迎接工作挑战准备的标准之一。而高职学生由于前期在校期间的学习氛围较为宽松,纪律要求不严,便会导致对职业道德的遵守意识不足。

3.技能运用生疏,业务知识尚需学习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不仅要熟悉、掌握各岗位的业务知识和物流术语,也要能够熟练运用基本职场技能,包括办公软件(WORD、EXCEL、PPT等)和商务英语。从实际完成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将专业课程所学知识积极地与具体业务进行对接和转化,在职场前辈的带动下迅速达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然而也有部分学生因前期在校期间疏于对专业课程和职业技能的掌握,导致工作上生疏、缓慢、效率低下,工作情绪也会受此影响。4.所学非所用,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脱节高职院校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最大的困惑,来自于在岗位实践操作时,之前所学专业知识往往用不上,引发“学习无用”的质疑。产生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人才培养主体与人才使用主体是不同的组织,当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主要还是从学院教学管理效率和效益的角度出发,缺乏来自社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参与和支持,无法了解岗位真实需求,因此,间接造成了学生在顶岗实习初期的茫然、无助、质疑等多种焦虑心态。从本质上来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了更好供给于市场和企业,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充分利用人力资本,这两大主体是人才供应链管理中前后相连、相辅相成的环节,只有合理衔接、协同管理,才能避免学生所学与所用不相符,减少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学生技能转化效率。

二、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规范化管理的意义

顶岗实习的规范化管理是指通过必要的管理制度、规范的管理体系,对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岗位实践的全过程进行科学、合理、有序的监督和管理,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主体的利益获得切实保障。

1.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就业竞争力

职业素养是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对初入职场的高职学生而言,职业素养的有无及高低决定了其在企业未来的职业生涯。具体来说,职业素养包含了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四个方面。职业道德、职业思想和职业行为习惯是职业素养的内在根基部分,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外在表象部分。通过顶岗实习过程的规范化管理,首先从外在职业技能督促学生不断学习和掌握,进而从内在职业行为习惯进行规范养成,最后内化为职业道德的自我遵守和职业思想的自我调试,学会将工作压力和挫折转化为动力,自我激励,高效完成工作任务,最终提升其个人就业竞争力。

2.提高校企双方管理效率,保障学生利益

对高职院校来说,大批学生外出进行毕业顶岗实习,脱离了学校和班级辅导员的日常有序管理,能否确保学生人身安全,防止不必要意外冲突和工作伤害,能否在学校风险管理可控范围之内等,这些问题无疑是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挑战。而对接收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组织来说,同样也是一项复杂、重要的管理工作,包括为学生购买意外伤害险,安排食宿、工作岗位、入职培训、情绪辅导等,都必须建立一系列规范的管理流程和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才能有效提高校企双方的管理效率,切实保障学生利益。

3.完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信息更新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规范化管理过程中,由于事先安排高职院校的专业指导教师进行跟踪辅导,可以在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进行预期管理,解决“所学非所用”等职场困惑。另外高职院校可通过专业指导教师这一渠道,及时获取岗位需求信息,重置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4.优化人才供应链管理,深化校企合作

根据人才供应链管理思路,小学、中学、大学到社会企业等不同组织均是人才供应链上的重要环节。单就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而言,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作为不同的人才供应链管理主体应相互衔接、协同管理,建成技能人才培养、输出、输入的一体化供应链。这既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走出困境的方向,也是企业人才培训的创新。因此,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规范化管理工作,是校企双方在人才供应链管理中实施协同配合的一次重要突破,既从理论上支撑了人才供应链管理理论的科学性,也从实践上验证了校企深入合作的可能性。

三、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规范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1.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实行自我管理

职业素养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既需要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技能的扎实学习、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社会工作的积极主动参与、个人独立自主性格的养成等,更需要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对各项培训计划的高度参与、对工作任务的有效完成、对各种临时状况发生的随机应变,特别是职业技能的转化过程中能够管理个人情绪,逐渐在工作中养成和完善职业习惯。具体来说,学生在校期间可提前进行职业素养的课程学习和训练,依托就业指导部门成立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心,由就业指导教师和心理辅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兴趣教育,提供丰富的职业拓展训练,同时还可邀请企业、社会专业人士进行专题讲座,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生在毕业顶岗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协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要积极安排职业素养的相关培训课程,督促学生良好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最终内化为职业道德的自我遵守和职业思想的自我调整,进行自我管理。职业素养的持续养成,需要高职院校、企业及学生等多方面的协同配合,才能最终获得成效。

2.建立指导教师监督制度,加强过程评价

高职学生毕业顶岗实习期一般为半年以上,时间长、状况多、责任大,因此不能仅仅依赖学生的自我管理,同时也要建立指导教师负责制,明确指导教师职责、学生安全监督、突发事件处理办法等细节。另外,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由指导教师联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学生部门领导等主体,做好对学生的过程评价,结合顶岗实习教学大纲、企业培训内容、专业技能运用、岗位职责履行等因素,分项目进行评分。专业能力运用以职业技能测试、职业技能操作熟练程度为依据;岗位职责履行既要有工作完成的数据说明,也要有分管部门的评价报告。对实习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实习生,学校应予以表彰奖励;对实习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学校应给予相应处理。

3.制定顶岗实习规范制度,保障各方利益

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有赖于制度的保障,因此,为了维护和保障校、企、生三方利益,要制定和完善顶岗实习规范制度。例如在学生的安全保障方面,学校需要先对实习企业的工作环境和住宿条件等进行考核认定,对安全隐患可能存在的方方面面进行全面排查,同时加大对学生上岗前的安全教育和引导,与企业就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意外伤害保险事项进行磋商,把安全隐患降到最低。又如在针对顶岗实习的效果考核办法方面,要制定顶岗实纲、实习指导书、考核评价体系等规范的教学文件,还包括顶岗实习违纪处理办法、优秀实习生评选办法、顶岗实习流程等管理制度。

4.深化校企合作方式,构建稳定人才供应链

高职学生的顶岗实习必须有稳固的校企合作单位作为基地保障,所以学校首先应积极筛选,重点与规模较大、诚实守信、企业文化深厚、管理模式先进的优质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其次要明确高职院校、社会企业是人才供应链管理中彼此相连的重要环节,以“互利”为基础,深化校企合作方式。例如将企业的人才培训规划纳入到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进行人才培养的协同化管理,创设虚拟订单班等多种形式,最终打造一条技能人才的培养、输出、输入通道。总之,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规范化管理工作,需要学校、企业、指导教师、学生等多方主体协同配合,才能获得预期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收益。

作者:王玲 单位:金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金素英.对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思考[J].青年时代,2015(12).

[2]高江华.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规范化管理探讨[J].赤子(上中旬),2015(7).

高职院校学生范文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化素养;培育研究

信息素养是指人们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随着时代变化具有发展性和综合性,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信息素养具有普遍性、层次性、实践性、发展性的特点。

一、河南省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一)调查数据的基本情况分析。1.调查对象分析。针对河南省多所高职院校的学生共回收问卷1316份,涉及大一至大三不同专业的学生,其中男生占比42.1%,女生占比57.9%。调查的群体中18—20岁占比最高,样本选择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2.问卷的效度。问卷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时KMO值大于0.5,本调查中的KMO值是0.825,球形检验卡方值为504.5,概率值P=0.00<0.01,说明问卷效度良好,具备深入开展分析的基础。3.问卷的信度。信度可接受的范围是Alpha系数0.8≤α≤0.9。本文问卷最终的统计系数为0.875,这说明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比较有价值。(二)河南高职院校学生信息化素养现状分析。1.信息意识。(1)信息的重要性程度认知。调查发现,90.36%的学生认为信息很重要,5.6%的学生认为信息的重要程度一般,认为不确定和不重要的占比分别为3.39%和0.65%。这说明我省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都能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2)对新信息的注意力。调查发现22.45%的学生新信息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力,49.26%的学生比较关注,25.32%的学生一般关注,仅有2.97%的学生不太关心和不关心。这说明高职院校的学生对新信息的敏感性、关注度都比较高,乐于接受新信息。(3)对信息真实性的辨析意识。调查结果显示,对信息真实性有辨析和深究意识的学生只有18.43%,有辨析而无深究意识的学生占到75.43%,而不会辨析信息真实性的仅占6.11%。这说明我省高职院校的学生信息的辨别意识和辨别能力有待提高。(4)自己的真实性信息意识。调查结果显示,8.25%的学生会泄露自己的真实信息且坦诚相告,28.25%的学生会有所隐瞒真实信息,18.23%的学生视具体情况而定,不会泄露自己的信息的学生41.25%,而选择随意造假的学生占4.02%。这说明我省高职院校的学生还是非常注意个人真实信息的隐瞒。2.信息知识。(1)对信息知识的类型了解。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信息检索、信息道德、知识产权、信息犯罪等信息知识的类型占比分别为63.25%、50.42%、76.65%、59.28%。(2)对信息素养的了解。调查发现,熟悉信息素养的学生占15.46%,不太了解的学生占78.23%,6.31%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过也不想了解。这说明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开展尚不全面,学生对信息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不够。(3)搜集信息的动机和自我的约束力。结果表示,为了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动机占24.25%,22.16%学生是为了浏览新闻,38.42%的学生是为了打游戏、聊天、看电影等休闲娱乐,为了打发时间的占8.25%,做其他事情的学生占6.92%。这说明在网络通信日益发达的今天,学生上网学习的较少休闲娱乐的较多。学习者经常会被与一些无关信息和诱惑信息转移学习的目的。80.12%的学生表示自己有时会被无关信息吸引,而控制力较强、自我意识较为清晰仅占15.23%,被无关信息吸引偏离最初的学习目标的占4.23%。(4)对信息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查结果显示,42.38%的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知识,43.35%的学生掌握了一般的计算机知识,没有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占比14.27%。这说明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还需要提高。3.信息能力。(1)获取信息的能力。调查发现,完全能获取信息的学生占比17.32%,50.25%的学生表示能获取部分信息,表示自己获取的能力一般的学生占26.34%,表示稍微能获取的占6.09%,自己完全不能获取信息的学生为0。这说明高职院校的学生获取信息能力一般,大多数的学生是熟练程度还不够。(2)查找信息的途径和方式。调查发现,获取专业信息的来源中排第一的是搜索引擎占86.28%,第二的是专业数据库占55.63%,排第三位的是书本占35.25%,比例最低的是报刊杂志占22.18%。这说明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和方式是搜索引擎。(3)信息处理的方式。通过对遇到不确定信息的处理方式的调查显示,依据主观经验判断的学生占33.36%,向权威的机构或专家的学生占24.14%,35.23%的学生会选择放弃,这说明面对不确定信息时有些学生还是缺乏核实信息的能力。(4)筛选及归纳信息的能力。调查发现,信息筛选能力较好的学生占60.21%,信息筛选一般的学生占37.25%,不会筛选信息的学生占2.54%。这说明能够对信息进行判断及选择并有效地利用。(5)应用信息的能力。调查发现,12.34%的学生表示能总是不断创新和发展新观点,27.46%的学生表示经常能,47.24%的学生表示偶尔能,12.65%的学生表示很少能,0.31%的学生表示很少将搜集的信息运用到实际中。这说明我省高职院校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不高。4.信息道德。(1)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对待不良信息不理睬的学生占84.92%,会转发的学生占4.26%,会向有关部门举报的占10.82%。这说明学生对信息道德的认识以及理解还不够全面,需要在内容等方面达到与社会同步更新和发展。(2)对待谣言的态度。通过对待网络上出现的谣言的调查发现,遇到这种情况10.23%的学生会向有关部门举报,38.42%的学生不会理睬,随便看看的学生占46.36%,以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对待信息,表示会转发谣言信息的学生有4.99%。这说明我省高职院校学生对于他人传播的不良信息采取行动的则很少。(3)信息素养的培养。通过调查发现,所在的学校开展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等课程的占32.47%,只开设计算机基础的占50.25%,有14.36%的学校将信息素养作为选修课,而没有开设信息素养课程的学校占10.73%。这说明目前我省高职院校开设信息素养教育的很少。(三)信息化素养存在的问题。一是信息意识淡薄。高职院校学生自觉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进行主动学习的很少,很多学生把信息资源当做了自己娱乐和休闲的方式,而且很多学生抵挡不住各种不良信息的诱惑而沉迷网络。二是信息知识缺乏。高职学生信息知识的储备量还远远不够,很多学校开设的信息素养相关课程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使部分学生对生活信息和专业信息等知之甚少。三是信息能力不足。很多学生缺乏信息检索能力,不知道如何查找和使用专业信息资源,对知名的数据库万方、知网、维普等使用不多。而且对于检索出来的信息,也不会进行准确合理的筛选和使用。四是信息道德、法律意识不强。部分学生传播未经证实、没有得到授权转载转发的虚假信息,有些学生甚至出现了在网上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的言论,而且有些学生法律维权意识薄弱。

三、完善高职院校学生信息化素养培育的建议

(一)政府部门、家庭和社会多方参与,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培育高职学生信息化素养,需要政府完善监督和保障职能,创设良好的社会信息环境。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推进大学生信息素养标准的制定工作,不断完善信息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对违反信息法律的打击和宣传,严格实行网络信息的准入制度和监管,清除各种信息毒素,使信息化平台得以净化。除了政府部分,还需要社会营造健康的舆论氛围,家庭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建立完善社会的信息制度和诚信机制,媒体从业人员要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企业应当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培养相关的信息人才,增强企业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信息观和人才观,家长应掌握基本的信息素养知识,给孩子传输正确的信息素养教育方法和途径,从而减少不良信息对子女的消极影响。(二)学校发挥资源优势,创新学校信息素养教育教学环境。一是加强信息知识的宣传教育。职业院校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以现有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为切入点,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渗透信息素养培养知识。二是加强信息素养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应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和实践,教师要积极参与信息素养能力培训。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学生为中心,积极探索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三是加强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建设。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充分考虑产业特点,将课程与专业、产业融合,明确课程信息素养目标,完善信息素养内容。四是加强信息素养培养资源保障建设。不断丰富信息素养培养途径、手段,建设完善信息化数字化校园,打造信息化育人平台。(三)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一是树立正确的信息意识。大学生应当自觉树立信息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观念,遇到问题要积极主动地去寻找多种方法和途径去解决,必须主动克服沉迷网络行为。二是扩展自己的信息知识。充分利用各种有益的信息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多参加有益的信息讲座与信息实践活动等。三是提高信息选择与整合能力。主动对需求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把学习的信息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实践并运用。四是培养良好的信息道德修养。自觉遵守信息的法律法规,学会正确区分虚假、不良和有害的信息,对有害身心健康的信息,做到不浏览、不传播、不制造。

参考文献:

[1]白雪,闫广芬.5G时代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与职业获得:现实、挑战与应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03):17-21+27.

[2]曹令秋.创新创业背景下高职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策略探讨[J].才智,2020(03):138-139.

高职院校学生范文篇4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校企合作;“双导师”制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教学环节的关键一环,也是学生离校前的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能有效检验学生是否很好地掌握了所学专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其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断更新,对高职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当前大部分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主流做法,基本还是沿用了本科高校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方式,侧重于强调学科体系的理论研究,而轻视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技能综合应用与创新。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的问题愈发凸显,特别是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成为部分学校的一大顽疾。如何改进高职院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提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完善毕业设计(论文)内涵,是当前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现状

1.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思想上重视不够。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毕业论文工作都是放在最后一学期,刚好最后一学期学生的学业和就业压力较大,大部分学生忙于校外的顶岗实习、找工作、上岗培训、学历提升等。学生忙于这些工作的时候,根本无暇顾及毕业设计(论文)。而且有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设计(论文)就是走个过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高低无所谓,最后学校都会让通过的。所以学生都想着等到毕业返校之前甚至返校后,利用在校10天左右的时间匆忙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甚至有个别学生找人毕业论文。这样匆匆忙忙中赶制出来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可想而知。2.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与实际脱节。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凸显一定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并体现学生的实际水平。指导教师和学生在商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能不能顺利完成这项工作,然后在能完成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大部分学生只求能通过论文答辩,所以会选择图书馆或网上参考资料较多的、比较大众化的课题进行研究和开展。像笔者所在的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选题多是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学籍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等等这类教师上课的经典教学案例,并且学生的作品一直没有突破和创新,仅仅是将教学的内容重新进行了综合,缺乏实用价值,与实际严重脱节。3.指导流于形式,没有全程指导。由于对指导高职院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老师要求较高,要求其至少是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这类教师的数量与应届毕业生的数量相比是较为不足的,往往一个教师要指导至少10人左右的毕业设计(论文)。一方面,指导教师平时还有教学任务、科研任务和班级管理等各项其他工作,这类工作占据了教师的绝大部分时间,逐一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求能按基本规范督促学生完成论文各个阶段的要求,能顺利通过论文答辩就行。另一方面,因学生是在外出顶岗实习期间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只能“遥控”,即通过电话、电子邮件、QQ等方式进行远程指导,这类方式显然没有面对面的指导来得准确和有效,有时甚至学生都不一定能及时联系上。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高对策分析

1.加强引导,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从学生上专业课开始,就应不断向学生渗透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毕业设计(论文)不仅是学校教学的必修课程,是顺利毕业的重要环节,更是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术道德教育,明确而严肃地告知学生,论文抄袭、代做等学术不端行为会受到相应处分,让学生知道诚实守则的重要性,意识到只有按要求、按规范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才有可能顺利通过论文答辩。同时,高职院校也应该从严要求,狠抓几届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使学生意识到随意“拼凑”出来的论文是不能通过论文答辩的,是不能正常毕业的,这不仅对应届的毕业生是个警示,也是对后面几届学生的重要提示。只有从严要求,才能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毕业设计(论文),思想上重视了也才会在行动上做出调整,认真查阅资料,积极与教师沟通,较好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2.重在平时,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的一个显著缺点是专业性、实践性不强。虽然高职教育一直强调学校教育要凸显实践性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学生学完之后普遍反映,就某门课程而言,学生是掌握了相关技能的操作,但像毕业设计(论文)这种综合性的“工程”,就欠缺整合各科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了。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为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提供一个专业设备先进、行业动态鲜明的平台,以高规格的实训软硬件环境让学生应用所学所想,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此外,引入企业真实的、典型的且有应用价值的案例资源,将其融入正常的教学活动,在每学期的期末开设专业实训周课程,聘请企业专家指导学生分组完成不同主题的小型项目实训,可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提前留意毕业设计(论文)的方向和素材。3.校企合作,丰富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要符合学生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能够体现学生在校所学的专业综合能力。在选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时候,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资源,一方面尽可能将学生安排至校企合作单位进行专业顶岗实习,教师和学生根据顶岗实习的岗位来商定毕业设计(论文)的方向和主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顶岗实习,也便于学生在生产实践中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另一方面,除了让学生赴校企合作单位顶岗实习外,校企双方应在平时就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同进行技术研发和集成,鼓励教师将所研课题与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相结合,让学生加入自己研究的课题,平时就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指导。此外也鼓励教师和学生提前广泛搜集兼顾创新性和实用性的课题,如结合各类学生技能大赛内容,进一步丰富论文选题范围。4.优化队伍,建立“双导师”制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模式。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都是在外出顶岗实习期间完成的,而校内教师因各种原因,无法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为解决这个问题,可选择一些专业对口度稍高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不仅为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提供场所,也可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提供便利。校企合作单位的技能专家不仅可以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日常教学活动,还可选派他们与校内教师一起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校内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离校前的选题确定、下达任务书、审核开题报告以及答辩前的毕业设计(论文)审核等,定期通过各种方式主动与学生联系,跟踪学生的论文中期完成情况。而在学生离开学校赴企业顶岗实习的这段时间内,校外企业指导教师则可利用工作的便利,面对面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并解决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产生的实际问题。校内外教师的双管齐下,建立一个相对完善“双导师”制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模式。

三、小结

毕业设计(论文)不仅是高职院校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次检验,也是学生与社会接轨的一次重要尝试。所以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要围绕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探索各种途径,不断优化和提高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有较强的竞争能力,毕业后能尽快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陈文.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2017(16).

[2]尹梅,苏志红.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研究[J].职业教育,2017(2).

[3]徐荣丽.高职院校工科类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管理的探索[J].轻工科技,2018(34).

[4]张俊茹,贾清水.高职高专毕业设计与论文写作案例式教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2.

[5]徐阳,李冕.基于就业能力的高职毕业设计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33).

高职院校学生范文篇5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五位一体”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成为我国发展新思想、新理论、新战略,引领我国“十三五”的发展。在党的上,习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①,再次强调了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习还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②文化自信,是文化经历过历史检验,通过认知、比较、继承、批判、创新等途径对自身生命力持有的信心,是对传统的认同也是对未来的期望,更是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③。新时代职业院校是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主要阵地,是为中华民族输送人才的重要场所。抓好职业院校教育工作及培育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对我国“立德树人”工作的发展实践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对新发展理念视域下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价值意义、存在困境、路径选择进行研究意义重大。

一、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价值意义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立德树人”工作的思想指导,为新时代高职院校教育提供了活力源泉、科学诉求、底色要求、有利条件、价值旨归。1.创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活力源泉。创新就是革除旧的,用具有强大生命力、具有远大前途的新东西代替不合时展需要的、腐朽的、消极的、落后的东西,推动事物不断发展。创新驱动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内容构成,是加速与驱动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文化建设的动力源泉与引擎契机。“教育创新是创新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教育创新的核心内容。”④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教育需有效运用创新武器,通过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多元融合的创新手段,消除不利于坚定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的因素。2.协调发展理念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科学诉求。参照自由教育理念倡导的基于整体观的高等教育协同体系,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观指导下的高职院校德育协同体系建设是高职院校学生得以全面发展并避免单方面畸形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高等教育具有高度整体性,因此,全盘把握、统筹全局、协调各方就显得尤为重要。整体性是系统论的重要内容构成之一,是要素与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有机整体。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需要高度注重整体性,努力实现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原则、教育方式、教育方法、教育路径、培育机制等多种要素的最优组合。如何实现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这一“文化铸魂”系统工程灵活协调运转,关系着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全局的成败。要全盘统筹、系统规划、整体设计,注重对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内部各要素的协调优化,实现多元教育内容的协同提升,最大限度地提高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实效性,以激发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内生力与原动力。3.绿色发展理念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品质要求。绿色发展理念不仅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发展理念,也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内容构成。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需要积极贯彻绿色的工作理念,引导学生在文化自信方面树立资源意识,充分提高文化自信教育资源的运用效率,加强对文化自信教育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此外,绿色发展也是一种教育理念。积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遵循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发展、成才规律,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尊重个性,突出主体,注重人文关怀,强化心理疏导,营造文化自信教育的绿色环境,是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品质的必然要求。4.开放发展理念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有利条件。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化发展,职业教育应顺应时代潮流,在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有益文化内容,统筹内外两个发展大势,实现内外联动,拓展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内容、空间、方式、方法等,打造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新格局。以开放的视界在中西对话、交流与合作中讲好中国文化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声音,打造中国文化话语体系。例如,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物联网、云计算的新时代,巧借网络空间丰富的、多样的信息流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服务。5.共享发展理念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价值旨归。“共享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旨在让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社会活动,平等享有社会活动的一切成果。”⑤共享是新时代高职教育的重要理念。坚持共享教育就要抓住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这个中心,从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的现实出发,积极融入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掌握并尽可能满足学生的诉求,改善学生的学习第4期(总第932期)与生活条件。高职院校应努力实现校际经验互鉴和信息共享,以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为落脚点与出发点,努力实现学生知识、智力和能力等的综合提升,开创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新模式,提升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感染力与亲和力,提高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质量。总之,通过共享共建这一“立德树人”根本价值旨归的贯彻落实,助推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发展。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困境

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实践动态发展过程中存在种种困难,制约着学生文化自信的提高。明晰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困境,以期找准文化自信教育困境的病根,为对“症”下药创造条件。1.目标有待明确。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明确的目标是实践的前提。新时代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要在“立德树人”工程实践动态发展过程中,注重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全过程与全方位,逐渐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进学生的文化认同。但是当前部分教师对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如何培养的一些问题不能做到全面了解、准确回答、科学界定、科学实践。究其原因,就是部分教师对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目标不明确,导致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出现价值观念偏差、理论与实践脱节、教育实践行为失范等问题,制约着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实效性的提升。2.主体文化素养有待提升。从整体上看,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水平较高,但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学生主体智力与体力水平等多种因素的交织组合,导致部分学生在与同辈群体的交流、互动、对比中主体文化自信不强,相对剥夺感频现。例如,学习环境相对较差、文化知识积累相对较少、信息相对闭塞等因素影响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认知能力和文化分析能力的提升,外化表现为种种文化行为的失范。3.环境亟须优化。环境因素是影响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因素。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需注重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多种因素的交织组合、系统优化与全面提升,其中,优化培育环境是一个关键环节。随着网络的发展以及我国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强,多元文化相互交流、交汇、交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民粹主义等错误思潮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实践等,不良环境成为制约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因素。当前,有些学生贬低中国文化,崇拜西方文化;有些学生盲目自信,“一刀切”地全盘否定外来文化,种种不良状况亟须矫正。4.内容时代性不强。“主体作用于客体—客体反作用于主体—主客体双向互动”是教育的动态发展过程。多元教育主体通过教育将特定的教育内容传递到受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接受、内化、认同、发展,其中教育内容构成决定了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教育的质量与效果。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内容影响着文化自信教育的质量与效果。当前,部分教育主体在文化自信教育过程中不能明确文化自信教育的历史沿革,不能准确把握文化自信教育的脉络,不能准确给予自身正确定位。这急需相关教育部门积极努力,以开放的视界广泛汲取优秀知识精华,优化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知识结构,增强高职院校文化自信教育的时代性,赋予新时代高职院校文化自信教育新的历史使命。5.方法需不断完善。方法是想问题、办事情的关键,方法正确会使事物发展事半功倍,方法错误会引导事物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需结合学生发展特点展开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教育。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中出现种种困难。例如,部分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在文化理论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单向度的灌输,不能科学有效地运用情景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致使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三、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路径选择

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需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与引领下,通过综合创新、协同推进、绿色推动、开放拓展、共建共享,汇聚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强大系统合力。1.综合创新以寻求动力引擎。新时代大学文化自信教育的本质就是道德自信教育,增强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是贯彻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实践需立足于我国国情、立足于现实,准确把握文化自信教育的目标,明确价值追求,充分注重创新的力量。树立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心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把握弘扬民族主体精神建设的立足点,注重“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价值”的塑造,批判性地选择走中西交流融合、综合创新之路,正确地鉴别与批判文化虚无主义与文化复古主义思潮,积极矫正文化自卑与文化自恋两种错误倾向。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识素养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引导学生加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知,坚持独特的中华文化特质,积极主动地以创新的方式方法构建中华文化话语体系。培养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继承文化、传播文化、弘扬文化、创造文化、研究文化与转化文化的能力,推动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发展。2.协同推进以汇聚系统合力。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需以宏观视野统筹全局,协调各方,全方位系统推进。积极在共同体内构建以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协同发展为核心的现实、有机、平等的文化自信教育体系。在文化自信教育的具体实践过程中,需积极发挥思政课课堂教学这一“立德树人”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作用,以及争取校团委、学生工作处、社团、学工办、后勤服务集团等的支持。各部门协同努力,形成强大的文化自信教育合力,科学恰当地将文化自信教育内容融入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全领域,指导高职院校学生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将文化自信教育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统一起来,调动多元教育主体与学生主体的积极主动性,协同步调,以实现文化自信教育效果的最大化。例如,引导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参与文体活动、社会实践、考察、党团建设、节日庆典、社会热点问题辩论、社会实践调查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增强对文化知识的了解、认知、认同,以期实现学生主体对文化知识的真懂、真信、真行,不断夯实文化自信培育的基础。3.绿色推动以塑造优美环境。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既需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弘扬,也需推动文化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在遵循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成长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通过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文化判断能力、文化分析能力等,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各类错误思潮的影响与误导。巧用法律法规建设为学生发展创造条件,制定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保障制度,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打造“防护网”与“防护墙”。在信息纷繁复杂的新时代,优化网络环境建设势在必行。相关部门应积极对各类信息进行筛选,设置与引导网络话题;积极运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做好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自信教育的宣传与教育工作,营造绿色美丽的文化自信环境,切实提高文化自信教育的实效性。4.开放拓展以实现内外联动。新时代高职院校进行文化自信教育要明确历史沿革,以全面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为基础,以科学认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规律为根本依据,全面感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立足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与社会现实,引导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在品读中华优秀文化中找到文化自信的源头与根脉。通过丰富的史实引导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人民群众的历史选择,以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奠定基础。此外,坚持“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积极借鉴外国有益经验,批判性地挖掘多样化素材,打造特色文化自信教育板块。总之,通过内外联动,把握国内与国际两个重要场域,不断拓展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内容,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认知、丰富学生的文化情感、坚定学生的文化意志、提升学生的文化信念、优化学生的文化行为等。5.共建共享以落实价值旨归。共享共建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大势所趋,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高职院校德育的根本任务与价值旨归的需要。通过制度的建立、优势制度的共享,最大限度地实现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实效性的提升。新时代高职院校要结合德育教育、学生主体的特点与学生发展规律,积极实现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制度的论证、建设、运转,提高高职院校文化自信教育制度建设的适用性与亲和力,争取以普适性的制度建设为全国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服务。不断寻求建立与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相关的需求保障、质量优化、空间拓展的多重耦合机制,统筹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各种资源与要素,积极挖掘各类有益资源,建立文化自信教育长效机制。建立与完善高职院校利益协调机制,寻找利益契合点。建立健全全国性高职院校文化自信教育服务体系,实现优秀文化教育资源的校际流动、文化教育环境共创、文化教育平台共建,为各类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推动高职院校优秀文化教育管理策略、典型文化教育案例、优秀文化教育教师模范等的宣传、普及、推广,为高职院校“文化铸魂”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高职院校学生范文篇6

近年来,在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我国教育理念也不断在更新,我国总体教育机制也从原来的应试教育模式转型为多元教育模式,既保留了应试教育正向的教学意义,也特别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对此,隶属素质教育范畴的高职院校语文教育,同样须重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育,充分展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辽海出版社2020年出版、邹佩佚编著的《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创新》一书,深入研究了当下高职院校实施大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情况,并指出高职院校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便于读者大致了解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整体状况;同时,作者还对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发展历程、本质内涵、未来走向趋势等进行了概括性阐述,有利于深化读者对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认识。此外,该书不仅对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课程定位、实效性、传承性及人文素质教育等进行了全方位解读,还在探讨大学语文阅读与写作实际教学创新、介绍经典语文教学模式前提下,研析高职院校语文教育创新改革方向、详述总体战略问题,为优化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形式提供了有益参考,是一本具备实用性与可读性的优质书籍。语文素质培养一直是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主要目的是让高职院校学生在接受语文教育过程中,培养自身语文学习能力,丰富语文知识,积累语言,强化语感,建立语文思维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向情感态度,强化个体学习能力。所以,高职院校开展语文教学,必须十分注重学生语文素质的创新性培养。但就目前状况来看,大学语文对大部分高职学生来说,只是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只要达到应试教育考核标准即可,缺乏深入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追根溯源,造成学生学习热情低下、语文素质参差不齐的原因在于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存在以下不足:首先,高职院校语文教师与学生均被应试教育固定的教学条框所束缚,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被遗忘;其次,在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下,陈旧、古板的大学语文教学形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学生语文素质培养需求;再次,教师课堂教学占比过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育,因而自主性与创造性较差。

针对上述问题,高职院校须及时解决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创新发展。第一,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正视语文课程教学本质。高职院校教师须正确掌握设置大学语文教学课程的目的,跳出应试教育的条框与规则,拓宽学生考核评价范围,注重学生语文素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与技术创造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让学生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具备独立思考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同时,教师可通过科学、合理地引导,帮助学生全面感受语文学习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二,积极接纳现代教育理念,主动促进传统语文教学形式的转变。一方面,教育者应转变教育理念,最大程度地消除传统教育理念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顺应现代学生个性发展需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课程教学形式,让学生可从中获取更多语文专业理论知识,从而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注重知识传授与素质教育的协同发展,全面推进理论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第三,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大力推进学生学习状态由被动转为主动。高职院校教师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应明确自身定位,始终坚持学生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行为的实施均以学生为中心,推动学生学习状态由被动向主动的发展,增加学生参与感,让学生感受其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关键作用,增强其学习信心。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不可只看重学生理论成绩是否达到考核标准,更应注重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与教学手段解决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提升,以此带动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杨琼

高职院校学生范文篇7

近年来,在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我国教育理念也不断在更新,我国总体教育机制也从原来的应试教育模式转型为多元教育模式,既保留了应试教育正向的教学意义,也特别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对此,隶属素质教育范畴的高职院校语文教育,同样须重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育,充分展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辽海出版社2020年出版、邹佩佚编著的《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创新》一书,深入研究了当下高职院校实施大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情况,并指出高职院校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便于读者大致了解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整体状况;同时,作者还对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发展历程、本质内涵、未来走向趋势等进行了概括性阐述,有利于深化读者对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认识。此外,该书不仅对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课程定位、实效性、传承性及人文素质教育等进行了全方位解读,还在探讨大学语文阅读与写作实际教学创新、介绍经典语文教学模式前提下,研析高职院校语文教育创新改革方向、详述总体战略问题,为优化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形式提供了有益参考,是一本具备实用性与可读性的优质书籍。

语文素质培养一直是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主要目的是让高职院校学生在接受语文教育过程中,培养自身语文学习能力,丰富语文知识,积累语言,强化语感,建立语文思维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向情感态度,强化个体学习能力。所以,高职院校开展语文教学,必须十分注重学生语文素质的创新性培养。但就目前状况来看,大学语文对大部分高职学生来说,只是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只要达到应试教育考核标准即可,缺乏深入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追根溯源,造成学生学习热情低下、语文素质参差不齐的原因在于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存在以下不足:首先,高职院校语文教师与学生均被应试教育固定的教学条框所束缚,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被遗忘;其次,在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下,陈旧、古板的大学语文教学形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学生语文素质培养需求;再次,教师课堂教学占比过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育,因而自主性与创造性较差。

针对上述问题,高职院校须及时解决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创新发展。第一,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正视语文课程教学本质。高职院校教师须正确掌握设置大学语文教学课程的目的,跳出应试教育的条框与规则,拓宽学生考核评价范围,注重学生语文素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与技术创造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让学生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具备独立思考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同时,教师可通过科学、合理地引导,帮助学生全面感受语文学习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二,积极接纳现代教育理念,主动促进传统语文教学形式的转变。一方面,教育者应转变教育理念,最大程度地消除传统教育理念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顺应现代学生个性发展需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课程教学形式,让学生可从中获取更多语文专业理论知识,从而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注重知识传授与素质教育的协同发展,全面推进理论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第三,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大力推进学生学习状态由被动转为主动。高职院校教师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应明确自身定位,始终坚持学生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行为的实施均以学生为中心,推动学生学习状态由被动向主动的发展,增加学生参与感,让学生感受其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关键作用,增强其学习信心。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不可只看重学生理论成绩是否达到考核标准,更应注重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与教学手段解决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提升,以此带动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杨琼

高职院校学生范文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行为习惯;职业素养

一、引言

职业素养是社会对人类在社会中的活动所指定的行为准则。人类在社会中的一切行为作为外在的行为表象是对其内在职业素养的体现。职业素养在社会职场上是一个概括性的概念,除了最主要的专业性之外,道德素质以及爱岗敬业也是不可或缺的。

二、高职院校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

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以及社会经历已经拥有了一定的阅历,充分发现自己行为习惯中的不足之处,才能认识在市场竞争中提高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是自己在学校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还有以下的加点不足之处:

1、缺乏学习目标

据科学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大部分的学生对专业的选择是听从父母或是朋友的建议,只有一小部分是靠自己的意识选择,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缺乏学习目标的现象。这类型的学生往往会对自己未来的工作前景表现出迷茫或是困惑的消极心理,使他们对学习兴趣范范,且缺乏积极性。

2、文化基础较弱

高职院校的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经历过高考的三年制学生,另一类是由初中直接进入高职院校的五年制学生,但这些学生大多文化基础较差,尤其是五年学制的学生,比起三年学制的学生文化基础要薄弱许多,因此这类的学生往往会缺乏学习兴趣,对教师不值得课后作业也是应付了事,业余时间也仅仅用来上网打游戏、购物等,因此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

3、情绪易不稳定

高职院校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还处于青春期向青年阶段过渡的时期,这类学生的心智通常还不成熟,尤其是那些由初中直接进入高职院校的五年制的学生,在初中阶段由于成绩的原因时常会受到教师以及其他同学的轻视,使他们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的损害,因此,进入到该职院校之后,在学习时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且缺乏相对的自制能力,同时对待事情很难做到持之以恒,并且情绪容易产生波动,从而导致他们做出违反校纪校规的不良行为。

4、缺乏自理能力

现今,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90后,且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因此从小受到家里宠爱的他们往往会养成依赖的坏习惯,在生活上缺乏自理能力,并且会有奢侈、懒惰的生活作风。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远离父母的照顾第一次独立生活,从他们的生活习惯以及自理能力方面不难看出缺乏相应的计划和安排,且花钱大手大脚,缺乏一定的计划性。

三、培养高职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

通过科学的研究分析表明,一个人成才受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两方面的影响,其中非智力因素占有四分之三的重要位置。非智力罂粟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充分的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他们行为习惯的现状之后,将结合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作为契机,提出提高他们职业素养的方法与路径。

1、提高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

认知水平的提高也就是思想认识的统一和提高。因为高职学生的行为通常以思想认识作为原动力,而结果的成功与否往往由他们的态度决定,所以,要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行为习惯的良好发展,必须要让他们认识到影响人生成功与失败根本因素与行为习惯的好坏密切相关。良好的行为习惯会给人带来成功,而坏的行为习惯则会引人走向失败,因此,培养高职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让他们内心产生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需求。

2、明确高职院校学生的行为规范

要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来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首先要有良好行为习惯的规范标准,如不迟到早退、不无故旷课的好习惯或是勤记笔记、课后复习的好习惯等。而高职院校学生的行为习惯大多和校纪校规紧密相关,因此,要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有相应的校纪校规让高职院校的学生明白自己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

3、坚持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行为训练

所谓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的行为训练就是要让他们化被动为主动,自觉遵守行为准则,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来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这种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行为训练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学生可能会出现中途放弃的现象,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或是辅导员要发挥自己的引导职能,使学生能够做到持之以恒。

4、良好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

要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来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要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思想起感染作用,一些行为不良的学生置身于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会感受到一定的压力,在行为模式上回产生自我的约束,并且逐渐往好的方向改善,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者:何英 李天燕 单位: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红岩.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

高职院校学生范文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欠费

由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到2008年底,中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高职院校)超过1200所,占全国高校总数70%左右,高职在校生超过1300万,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一半多。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和竞争加剧,学生欠费问题却呈越演越烈之势,导致财务资金周转困难,财务风险不断加大,已严重的制约了学院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将结合工作实际,通过对以下几种高职院校学生欠费现状及原因的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着手提出了对策,以便为学院学生欠费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一、高职院校的概念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职业院校的简称,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高等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

二、高职院校学生欠费的现状

1.贫困生未必真贫困

以前贫困学生需持有县市级以上民政部门开具的证明,这几年政策放宽了,乡政府、村支部、街道办开具贫困证明学校也认。有些未必有经济困难的学生,其家长利用不正当手段取得有关组织出具的证明,骗取国家对贫困生的有关优惠待遇,而有些真正贫困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却未能享受到国家的照顾,加上助学贷款不畅,造成贫困生无力缴纳学费而拖欠学费。另外,在院校贫困生认定时,也避免不了包含了学生代表和班主任等老师的“人情”认定。

2.高年级学生欠费明显比低年级多

在我国长期以来智育高居首位,德育次之的状况下,高职生来源不同、素质各异,他们的心理状况和他们所面对的环境都决定了他们交费心理。国家反正没有规定,说不交学费就不能上大学。在学校催得不紧时,能拖就拖,反正对上课、考试没影响。学生逐渐形成了不缴纳学费且心安理得的不良风气。于是就有了“一年级基本不欠费,二年级起逐年递增”,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起了“示范”作用。

3.学院出招,遭遇执行难

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高职生的文化知识水平普遍比普通高校学生的差。尽管,学院采取公布“黑名单”、不让学生参加考试、不发毕业证等措施,但是随着近几年来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高校毕业人数增多,就业压力大的且困难的社会因素影响,许多欠费学生认为毕业证书暂时用不上,同时,毕业证书网络化治理后,毕业证书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有的学生就以毕业证书遗失或“克隆”一个来取得,即使到了验证部门,因为编号等信息都是真的,也不会出问题,反正本领学到手,无证闯天下。所以不要毕业证书也不交学费,导致高职院校收费困难。

三、高职院校学生欠费的原因

1.国家对高校收费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学费”,《中国教育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大学生原则上均应缴费”。显而易见,这仅仅明确了高校学生有缴费上学的法定义务,却没有制订出对故意拖欠学费这一行为的处罚措施,因而造成学生缴费不够积极主动。另外,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形成个人信用征询体制,国家助学贷款规模偏小,商业银行风险意识太强,银行对学生能否如期还贷感到担心,再加上贷款利息低,手续复杂,管理成本高造成银行对贫困生的贷款积极性不高。

2.院校收费管理制度不完善

院校普遍存在学费管理方面相关制度缺失或制度不配套问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学费收缴管理机制;加之没有实行领导责任制,部分领导不重视,各部门之间不协调配合,同时学校特困生补助机制和勤工助学机制也尚未成熟,导致学生欠费这一问题愈演愈烈。

3.部分学生诚信缺失

虽然我们常说“人无信不立”,但部分学生认为学费早缴与晚缴没有多大区别,缴与不缴对上学也无多大影响。他们把父母给予的用于缴纳学费的资金挪作他用,有的任意挥霍,对缴费问题存在侥幸和逃避心理长此以往,必然造成恶性循环。此外,学校德育也暴露出不符合实际,只顾进行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缺乏诚信教育的弊端。

4.学生就业压力大

2008年11月,由于美国金融风暴导致全球的失业人口剧增,中国的经济更是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面临国际发达城市的高级技术人才来内地就业的竞争,学生就业形式更加严峻,很多学生不能找到正式工作,但欠费比例仍不可避免的呈上升趋势。四、治理高职院校学生欠费的对策

1.宏观方面

(1)建立健全高校收费的法律制度。

国家应出台学生交费的法律制度和学生欠费的惩罚措施,完善学费治理工作,使各高校能够通过正常的法律渠道,对学生欠费行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国家应加大助学扶持力度。

1999年我国颁布了《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管理规定(试行)》,但是助学贷款大多采用信用贷款的方式,并不是所有的贫困学生都能申请到贷款。从《高等教育法》有关规定来看,虽然提到了国家设立奖学金,勤工助学基金和贷学基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补助或者减免学费。单就奖学金而言,全国每年资助名额仅有4.5万名,难免杯水车薪。因此国家应加大助学扶持力度。

2.微观方面

(1)完善学院财务管理收费制度和奖罚机制

制定严格完善的高职院校收费管理制度,明确收费流程,是保证学费及时、足额到位的关键。实行亮证收费,并向学生公布收费的项目和标准,以增加收费的透明度,自觉接受物价、教育、财政部门及群众的监督检查。让学生交得明白,交得安心。推行校园“一卡通”,规范学院财务管理工作。通过严格的学生基本情况调查以及校园卡的网络信息功能,不交学费就无法进行学籍注册、成绩登录以及其他活动。通过“被动方式”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确保学校能够及时收回资金,减轻高校经费不足的压力。各部门也可上网随时查询学生缴费情况,实时管理,及时催缴。对学费工作收缴到位的系部、班级、班主任实行奖励,并纳入年终绩效考核。对恶意欠费的学生实行收滞纳金的惩罚措施。

(2)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在高职院校中引入社会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从学生入校开始设立学生的诚信档案,并建立统一的数据库管理查询系统,将学生的信誉表现与其平时学习生活中的各个环节挂钩。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如开主题班会、专题讲座、专题辩论赛、在校园网上开设专栏宣传、评选“诚信标兵”等,在校园内营造起“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讲诚信者得益,不讲诚信难行”的校园氛围,让学生懂得诚信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道德底线,是大学生未来立足社会的基础,创业、立业的根本,让学生从思想工作认识到上学缴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自觉履行。

(3)建立贫困生认定机制

第一,新生入学时,学工部就应该根据多方收集的相关信息,做好贫困生档案建档工作,并根据其日常学习生活情况,实施动态管理。第二,建立有效的帮扶计划,采取有效的“减、免、缓、补、奖、贷、勤”等方式帮助贫困生。第三,各部门分工协作,院系、党政齐抓共管,积极向学生宣传贫困受助是权利、上学交费是义务的政策规定。防止由于腐败现象也渗透到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中来。

(4)做好招生就业工作

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即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职业教育直接面对的是市场经济的社会,市场经济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充满了激烈紧张甚至残酷的竞争,在竞争中,没有高强的素质是不行,而高强的素质又显然不能简单等于“一技之长”。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利用学校的科技成果服务社会和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教学环境和实习场所。学生的就业与否,就业好坏直接关系到缴费问题,只有学生能够找到工作,找到好工作,才有能力偿还欠费和国家助学贷款。教育学生认清形势,适时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观念,不断强化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朱新萍:高校学生欠费问题浅析[J].?事业会计,?2005年NO.2(总第94期).

[2]王笑薇唐伟:高校欠费现状的分析及对策[J].中国教育导刊,2006年13期.

高职院校学生范文篇10

高职教育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2014年,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对佛山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和佛山部分企业人才需求进行了实地调查与访谈。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整体职业素养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不能迅速融入企业的用人环境,高职院校学生到企业中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具体表现为:

(一)职业意识差距——认知比较模糊,职业规划意识比较淡薄

职业意识是从业者对工作的认识与态度,它是职业素养养成的认知基础。调查结果显示,对职业素养含义的了解,只有8.50%的学生表示很清楚地了解,有67.50%的学生知道一点。在问到职业素养对自身成长是否重要时,只有59%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还有22.5%的学生认为不重要或不清楚。可见,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知比较模糊。另外,在访谈中了解到,企业大多认为学生应该从专业和实际情况出发,对自已的职业要有准确的定位,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但通过对高职院校的调查,只有33.5%的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方向、职业发展经常进行思考,有56.75%的学生只是偶尔思考过,还有9%的学生表示走一步看一步,0.75%的学生表示没思考过。这表明,大部分学生不知如何自我定位,职业规划意识比较淡薄。

(二)职业习惯差距——日常养成不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职业习惯是指人们在职业环境中的行为表现。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习惯有着良好的评估,但是在职业习惯的养成方面有所欠缺。当学生被问到如果进入一家企业能做到哪些方面时,有69.50%的学生表示可以清楚掌握公司的各种行为规范和流程,57.57%的学生表示能及时主动反馈工作中遇到的瓶颈与问题,62%的学生表示会做定期的工作计划、工作笔录与工作总结,68%的学生表示能仔细听上级的工作布置并做到不懂就问。另外,在问到“生活中大多数情况你是如何处事的”这个问题时,39.25%的学生选择“积极主动”,37.25%的学生选择“团结合作”,19.55%的学生选择“虚心低调”,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习惯有着良好的评估。而在问到“平时有没有常要求自己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问题时,42.25%的学生表示只是偶尔有,还有4.5%的学生表示没有,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平时不是很注重培养自己的职业习惯。因而,有的学生上岗时,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岗位不适应状况,出现频繁跳槽现象。另外,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在职业习惯方面最看重的是人才的吃苦耐劳精神。但在企业访谈时,有不少企业反映部分高职院校学生不习惯企业及岗位的要求,不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上班迟到、工作消极,有些甚至实习期未满,就提前离开企业。企业的反馈信息在很大程度上说明,目前高职毕业生缺乏对企业的了解,对企业的实际工作场景缺少切身体会,不愿从基层干起,缺少实干和敬业精神,怕吃苦,依赖性过强。

(三)职业能力差距——基础不够扎实,沟通合作能力有待提高

职业能力是指人们在从事职业时需要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是对个人胜任工作岗位水准的衡量,包括专业(知识)能力和综合(知识)能力。在专业(知识)能力方面,企业要求人才要熟练掌握、要扎实。但调查发现,企业认为,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对专业(知识)能力掌握不够,还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需要在社会中锻炼多年才能逐渐掌握和运用。这与在调查高职院校时得到的结果比较一致。当学生被问到对所学专业知识(能力)的掌握程度时,只有8.75%的学生表示掌握得好,掌握的一般的学生达到了78.25%,还有13%的学生表示掌握的不好。可见大部分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力不够扎实。在综合(知识)能力方面,企业强调人才的沟通与合作能力。但在访谈中发现,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反映,新入职员工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或困难时,常常不及时与同事沟通交流,等到领导过问时才汇报,耽误工作进展。可见,高职院校学生沟通合作能力有待提高。

(四)职业道德差距——缺乏行为上的养成

职业道德是“职业人”在一定的社会职业活动中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并在个人从业的思想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调查结果显示,82%的学生认为职业道德对一个人的发展非常重要和很重要,只有2%的学生认为不重要。调查中绝大多数用人单位都强调大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个人素养和思想品德,认为能力可以通过培养来提高,但个人的品德将决定其今后的发展能走多远。可见,在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认识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和企业的认知基本一致。但当学生被问到平时学习中是否会刻意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时,43.25%的学生认为不需要刻意提高,应顺其自然,5.75%的学生表示完全不会刻意。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在职业道德的认识上认为非常重要,但是在平时的学习中又不积极地加以提高。可见,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与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具体表现为口头上的重视,行为上的忽视。

二、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错位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差距,造成了企业求才难和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因此,需要对差距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探索有效的途径来缩短高职毕业生与企业员工的差距。人是环境的产物,教育环境直接影响着育人的质量,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教育环境。因此,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差距,说明高职院校的育人环境,即校园文化存在着较大问题,如与企业环境即企业文化错位。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理念与企业文化理念的错位

在国家倡导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大大加强,人们头脑中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只要有技术就行,有技术就能拿高薪。一些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出现了偏差,人才培养目标出现错位,“市场化”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在校园中流行蔓延,校园文化的功利性、实用性色彩浓厚。因此,不管是学校还是学生,在理念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把职业技能等同于职业素养的误解。从目前高职院校的学习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缺少对企业文化的了解,高职院校的学习环境中缺少企业的某种氛围的熏陶,即企业文化的熏陶。学生在校期间只重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较少关注职业素养素质的培养,对未来的职业缺少合理的规划,对自身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人生观、价值观缺乏深刻的理解。在调查中,当问到企业对高职职业素养培养的建议时,67%以上的企业认为,学生在职业尊严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是相对缺乏的。也就是说,具备从事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道德的“职业人”未得到有效培养。现实告诉我们,培养只懂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是不能很好地立足于社会的。因而,直接面向企业就业的高职院校学生要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必须适应用人单位的组织文化——企业文化。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要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必然要在其培养人才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中加入企业文化的某些东西。

(二)高职院校实际上的教育行动与企业需求的错位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理念与企业文化理念的错位必然导致学校实际上的教育行动向与企业需求的错位。

1.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需求相脱节

我国当前校企合作大多只是单纯让高职院校学生去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或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已经不能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高质量要求。学校和企业的硬件资源虽然实现了共享,但学生对企业的文化内涵、规章制度、运营战术,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等了解的较少,大多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并未企业化,最终导致现有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远远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2.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不匹配

企业认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除了专业技能外,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综合能力等素质同样重要。但一些高职院校,在学业内容上仅局限于某一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某一专业技能的训练,而缺乏从整个专业角度去引导学生成长的意识,极少涉及培养其他方面的职业素养。例如:在问到专业老师是否在专业实训和实践的过程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有47%的学生认为专业老师很少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有42%的学生认为有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也有11%的学生认为专业老师没有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3.教学方式与企业要求不一致

高职院校应坚持职业的价值导向,聘请知名的行业企业专家定期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或者到相关企业以及实习基地参观学习。但在问到学生学习职业道德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什么时,49%的学生表示学习职业道德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各专业老师在课堂的教学,20.25%的学生表示是通过政治理论课程,15.25%的学生表示是通过自学,而通过相关企业或实习基地的学习只占10.50%。而当问到“在学校,影响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效果的主要负面因素是什么”时,认为是教学方式不具备职业教育特色的比例占27.50%。

4.人才评价与企业要求不吻合

在问及学生“你认为自已最应具备的人才素养”时,学生认为专业技能排在第一位,而职业道德排在6个选项的最后一位。而用人单位聘用人才最先考虑的是职业道德排在第1位。企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而高职院校学生更倾向于“才”的方面,而对“德”的方面重视不够。这说明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价,缺少给学生灌输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在让学生清楚“自己通过高职院校的学习后要具备怎样的素养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方面做得还不够。

三、以“校企文化互动”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