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实践教学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5 08:34:22

课外实践教学论文

课外实践教学论文篇1

1.《概论》课的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以及理论和实践成果

这门课程配套的校外社会实践的视角和侧重,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问题,比如在社会主义经济这个专题,理论方面讲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信息化、全球化进程,那么,社会实践就要把改革开放以来的“宏大”成就,放在一个“微观”的场域———一个企业、一片新农村、一个开发区、某个创新创业成才的场景。

2.组织社会实践的首要原则是增加学生的主体性。

设计实践教学的目标,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操作过程与方法、伴随全程的情感与价值观。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要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在实践的组织方式方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多种角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自主的参与者和执行者。教学环节和实践组织流程方面,我们依据自愿原则,学生自主结合产生小组并推选组长、由学生自选实践内容并联系实践单位、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实践设计和实践活动,最后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实践报告(小论文),在初步筛选的基础上,择优在课堂展示和汇报实践成果。以汇报环节为例,通过PPT演示、主题演讲、视频展映等形式进行交流,这些展示把全体同学带到实践地点和空间里去,扩大了一个具体的小组实践活动的覆盖面。学生在交流中总结提高、分享感悟、互相激励、共同进步。在基本面上,全员参与的、自主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的成熟。

二、教师的全程指导是保证校外社会实践品质的关键

在课程设计方面,在一个具体的学校,《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路线图”,由教师的综合素质、学生的现实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因素共同构造编制而成,这些要素的协调一致,是完成高品质的实践教学的基本保证。教师的主导和指导要覆盖社会实践的全过程。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概述社会实践的意义、基本要求和主要措施;指导各个小组选题;督导实践活动的进程;辅导撰写总结报告和完成评价。以对于社会实践的选题指导为例,根据近五年来的教学实践,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实践活动:第一,就近对于本地的红色资源(展览馆、博物馆、纪念地等)参观访问和调研;第二,地方文化和历史资源参观访问和调研;第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主题调研项目;第四,各个方面的志愿服务。这四大类社会实践,既各有适合的运行方式,也有一致的组织原则和策略。就组织方式和策略来看,首先,四类实践活动都可以归结为“进行社会调查研究”,那么,“选题”是第一件要做的事情。“调查”是一种深入生活,这种深入生活,不是空泛的、空洞的说辞,而是深入一个具体的场所、一个具体单位,有明确的调研主题,是深入到一个明确的“微观环境”。那么,深入到哪里以及如何深入———这就是选题。所以,教师对于学生校外社会实践的指导,是从指导选题开始的。其次,参观考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到企业参观考察、到社区调研、到养老托幼残障保育单位进行志愿服务等,这些活动的主旨都是实现《概论》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中,要使学生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在现实社会中成功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和具体责任。那么,在各个形式的社会实践教学中,自然就要学生更加自觉关注周围的人、关注社会、了解社会,促进思考、质疑、调查、探索。什么是“理解”?“理解”就是读懂、了解、反思、自省。读懂一个人物、了解一个事件、反思一个时代、自省自己的生活和价值———从历史看现在、从历史看自身、从历史看未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力图避免社会上流行的对于红色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娱乐化、休闲化、旅游化”使用,在各类选题中,都讲究政治化,反对“去政治化”。严肃的态度以及严格的管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真对待实践教学活动,而且,使学生越来越深刻地了解社会,越来越深刻地思考身边的事情、思考自己的人生,获得真正的助益。

三、在实践原型的基础上升华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教学要具备解决时代困惑的自信。2014年5月4日,同志在北京大学发表重要讲话,寄予青年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我们培养的青年,“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思政课的社会实践,应当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困惑,需要尊重青年实际、立足青年发展、服务青年需要,与时代偕行,在普遍规律中找到具体做法和个性措施,找到经典理论与实际生活结合的具体途径,弥补理论与实际的落差和裂缝,把在社会多重转型过程中被边缘化、被弱化、被淹没的“育人就是育德”的教育自信找回来,把高校进一步建设成“立人树德”的主阵地,使思政课真正成为大学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的培养场域。以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争夺为例,现在的时代是网络统领青年群体的时代,而网络生存的环境却异常复杂。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念在网络上面集散、放大和博弈,那些以“反传统”“非理性”“低俗幼萌”“炫富哭穷”“消费至上”“欲望话题”为炫耀点的言论和思想;那些网络名人、意见领袖、大V、网络水军———都拥有众多青年粉丝和跟随模拜者,其中,就含有相当多的在校大学生。毫无疑问,这些“虚拟言行”会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三观。在一片众声喧哗的之中,使大学生具备甄辨的素质,养成正确的思想和观点,给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实践教学方面,参观访问和调查研究,不能停留在“只是看一看、听一听、体验一下”,而是要在“育人”的高度使体验得到升华。高校“育人”首先要“育德”。育人重在品德教育的思想古已有之,比如《说文解字》对于“教”和“育”的解释是,“上所施,下所效也”“养子使作善也”,教是使人向上,育是使人向善。“育德”的重要方法在于实践,在儒家文化中,实践育人的思想家由孔子首先表达为“学而知之”,强调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应该在“学”的过程中体会“知识”应该怎么去应用,同时,去实践才有机会体验生活,才有可能“知行合一”。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阐述的正是所谓远大的理想要从脚下迈步,要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读再多文字、说再多话语、唱再多歌曲,都不能替代践行。反复进行的实践行为,对于坚定信念、对于砥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真正做到“知、懂、信、行”非常重要,真所谓“做出来,证明你有德”。

四、结语

课外实践教学论文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5)28-0058-02

一、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完成人才培养目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是提高和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提高学生岗位竞争力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教学的质量,所以应该加强重视。从语文教育专业的角度来说,加强教学中的实践训练,能非常有效地促使学生语文教学实践运用能力的提高。以前的语文教学似乎只重视书本学习,实践训练的内容很少,而要上升到会运用的高度,即实践的高度,就不单单是掌握书本知识而已,还要切实把它变成一种能力,能力的获得就离不开实践。因此,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就显得更为突出了。

二、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

(一)课堂实践教学

1.引入新的实践教学理念,注重实践教学,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应在课堂上多开设课堂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多参与课堂实践,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运用能力。如:表演、案例分析法、专题研讨与辩论、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竞赛、“课前三分钟”等。作为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应特别突出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同时加大“三种能力”(口语表达、书写、书面表达)在教学中的分量。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在之前已经基本完成,所以教师和学生应把重点放在知识转化为能力上,通过实践训练切实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

2.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师应致力于积极研发和编撰集理论、实践为一体的新教材。提高高职语文实践教学的质量,当务之急是教材的编写,应编写“学做合一”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新教材,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可以按照“理论”“实践”两部分分册而编。或者可按理论部分,教学案例,技能实训三个层次构建教学单元,并按单元实施教学。

3.按照“管用、够用、会用”的原则强化课程设置,加大实训课程量。可开设“三字一画一话”课程,增加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的课时量或开设专门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训课,让学生在学校有更充分的实践锻炼时间,从而切实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同时依托课程改革,全力打造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课程,制定“观摩—见习—记录—设计—试教—评课—说课—实习”序列化的实践方案;并切实强化课堂观摩和试讲指导环节的质量。

4.多开设课堂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多参与实践。课堂中的实践教学是结合日常课堂阅读教学展开的实践教学方法。例如抢答、表演等都是实践教学的方法。表演这种方式在儿童文学、外国文学等课堂都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为了提高学生实践教学参与的积极性,可以采用竞赛的形式,分组练习,并且定期举行小组对抗赛,对表现优异者,可在平时成绩上给予一定的鼓励。若出现疑问,教师应进行解答和调控。“课前三分钟”是师范专业教学的优良传统,具体说来,即利用课前三分钟,在讲授正课之前留给学生一些实践的机会,以口语训练为主。每次课前可安排几位学生进行训练,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全班学生轮流训练。各种课程的侧重点可有所不同,如古代文学可侧重对古文的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现当代文学可侧重对现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的培养,基础写作可侧重于对学生清晰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此外,也可就学生所关心的一些问题设计一些讨论活动,遵循大语文教学的原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5.加强课后实践教学。每学期可组织相应的活动,例如每年举办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让学生之间能够更好地交流和借鉴学习;还可以创建“支教协会”,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假期或周末去周边的一些学校帮助支教,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课后实践锻炼。其次,课外研究性学习也是一种课后实践教学方式,比如让爱好金庸武侠小说的学生组织金庸武侠小说的课题研究,让喜欢文学的同学组织文学创作等,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课外实践教学

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外出培训学习,使之更有效地为本专业教学服务。多与其他高职院校进行实践教学方面的讨论、交流和合作,组织专业教师赴外校参观、学习、调研和参加学术讨论等。专业课教师每年应外出学习各高校新课改理念和实践教学经验,教师还可以开展每年一个月的实践活动,深入小学、中学、培训学校等挂职和锻炼等,甚至可以成立专门的实训教师队伍,与理论课教师相区别,专门指导学生实践。

2.积极引进校外教学资源,请实训基地学校教师定期来为学生上示范指导课、开设讲座等,让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多地了解小学语文课堂。

3.积极建立“第二课堂”,合理利用早晚自习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早晚自习可以练习普通话,教师口语,用小黑板练习粉笔字等,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运用能力和书写能力。

4.积极努力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拓宽实践教学渠道,切实强化实践教学质量。积极建立理论课与实践课并进,校内实训和校外见习、实习互补,学与训互动,教学活动与学生技能竞赛交融,学生技能量化测试与学生素质综合定性评价结合等多元立体的教学平台。比如:校内试讲、校外见习和实习、举办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创建“支教协会”等等。

(三)遵循实践教学原则,增强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

1.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育活动的主体涉及教师和学生双方,是一个双向活动过程。学生需要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创造性地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因此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2.需要尽量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认真地参与到语文教学实践训练中来。语文实践教学要使每一个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就必须重视每一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训练和提升。因此,实施语文实践教学时,应注意使实践教学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

3.注意及时进行实践教学的有效评价。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具有反馈、导向和激励功能。在实践教学评价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纵向的评价,既要发现指出不足之处,帮助其提高;同时又要肯定优点,激励其不断进步,让学生感受到实践教学带来的乐趣。另外,教师和学生还可以互相评价,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魏秀兰.少数民族学生关于自学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研究,2008(1).

课外实践教学论文篇3

论文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面向社会的高质量适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应该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开展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 

 

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是“作为一定的阶段,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从本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实践活动。如果将实践活动区分为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三大类的话,思想政治教育应归入社会实践活动,是其中的教育实践形式之一;如果将实践活动对象区分为自然、社会、人的话,它属于以人为对象的实践活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人思想观念与行为的发展与改造的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是关于“教学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而不是关于“教学是什么”的问题。学生通过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课程,既把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又在实践中得到了理论教学和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 

同时,在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并且从中受到了最为切实有效、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目标的认识 

 

1.通过课堂实践教学,可使教学内容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实践教学中以大量的、鲜活的资料或案例,为理论教学提供坚实的实践支撑。一方面,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理论到理论单一的模式,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通过给学生提供自学、思考、研究、讨论、辩论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的认识,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2.通过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注社会承担责任,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管理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协调与管理,在参预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对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式的认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分为课堂内的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而课外实践教学又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 

(一)课堂内的实践教学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根据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而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课堂讨论、演讲、辩论、观看课件等。 

1.课堂讨论和辩论。课堂讨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理论或现实问题各自抒发己见,展开辩论,以求得正确认识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的特点在于信息多向,传递反馈迅速,能够调动每一个参与者的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使得教学模式不再单一,课堂气氛不再沉闷,增加吸引力和说服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通过课件创设现实情境。课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创设了用语言无法营造的情境,能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其主要特点是生动、形象、具体、富有吸引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些事物和现实,如具体事件、异国的风土人情、宏观世界、微观结构、事物的内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等很难使大学生实际感知,而这些通过教师的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都可以表现出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增强生动性、实效性,并提供更大的信息量,使抽象的理论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接受理论知识。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外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所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包括校内实践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 

1. 校内实践活动 

校内实践活动是在学校范围内除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外所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有:读书活动、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育教学的延伸,是寓教于乐的载体,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内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1)读书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阅读报刊,丰富时事政策教育的内容,加深对时事政策的理解,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帮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和马列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形势,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丰富和加深已学的政治理论知识。(2)观看影像资料。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电影、教学资料片、以及富有教育意义的影视资料,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构建良好的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怡情养性、陶冶高尚情操。(3)大学生社团活动。大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而存在,是学生依据自己的需要而自由拓宽的天地,是大学生培养能力、增长知识、提高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仅靠课堂教育是不行的。(4)开设专题讲座。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专题讲座和学术讲座,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可以通过外请专家或自己开设讲座的方式。 

2. 校外实践活动 

校外实践活动是指在学校以外进行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以弥补校内实践活动和课堂内实践活动不足。它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者服务等。(1)社会调查。社会调查就是指大学生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深入农村、社区、单位和家庭,了解情况,找出问题的表现、分析原因的实践活动。(2)参观访问。参观访问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按照教学内容、要求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到纪念地、示范村、镇、企业等单位了解情况,获得信息的实践活动。(3)志愿者服务。志愿者服务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利用自己的休息闲暇时间、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善心,无偿为社会上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孤儿等提供帮助或向社会奉献爱心的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面向社会的高质量适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制定详细的措施,开展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课外实践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互动思维;文科;实践教学;模块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2-0011-03

作为高校文科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科实践教学既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又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地方、面向基层、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深化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1]。与理论教学不同的是,文科实践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度更大、任务更复杂、教学效果差距更明显,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教学资源的条块分割以及教学方法的僵化。

一、文科实践教学的局限性及制约因素

从较为普遍的角度看,现阶段文科实践教学的局限性及制约因素主要体现为“传统的文科教育更注重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2]。但即使解决了重视程度的问题之后,文科实践教学依旧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局限性及制约因素。

(一)实践教学存在资源与内容双层次的条块分割

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文科人才培养方案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主要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构成,理想的设计应是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提供基础知识支撑,实践教学反过来形象地佐证理论教学的相关知识点,因此双方应该是一种互生关系。但在实践教学科目和内容设计过程中,这种关系表现得并不明显,最突出的表现是很多实践教学环节并不能找到适合的理论课程作为其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形成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从资源和内容两个层次的条块分割。其次,很多高校实践教学过程都尚属“闭门造车”的状态,即无论实践内容的设计、实践过程的体现还是实践成绩的评定,都由开课教学单位自主确定,但从实践教学的目的来思考,实践教学应更多带领学生走出校门、与专业对口的政企单位联动实施教学,校内教学资源与校外政企资源的条块分割也依旧明显。最后,目前实践教学的互动性不强,“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使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打了折扣,出现了教师教学与学生自我学习的条块分割。

(二)传统教学方法的应用对实践教学效果的制约

一般来讲,传统教学方法主要分为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教师对于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这三个步骤。这种教学方法比较适合用于理论教学过程,对于实践教学而言则制约了其教学效果的提升。这主要体现为:首先,传统教学方法对于实践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无法准确界定。在实践教学中,谁应该成为教学主体不会像理论教学那样较为容易地界定出来,类似毕业论文、课程论文这样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师的角色应该加强,而类似行政能力实训、政务实践、综合实践这样的教学环节,应鼓励学生多承担教学中的重要角色,因此不能用传统教学方法简单地处理实践教学问题。其次,实践教学过程中不适合“一刀切”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理论教学中,教师只需关注学生是否认真听讲、是否有所收获,实际上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的区分往往是二元化的。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是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参与意识、参与方法和参与表现,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评测也不能使用二元化的方法。最后,传统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目前文科理论教学的主要问题表现即是学生对于课程内容没有兴趣,听课人数少、听课效果差,这种现象一方面有学生厌学心理的客观原因,更重要的还是传统教学方法对学生听课意愿的负面作用。这种教学方法一旦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将使实践教学的趣味性荡然无存。

(三)单一成绩评定方式阻碍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

与教学方法相同,目前文科实践教学的成绩评定方式依旧是“学生完成任务、教师评定学生完成任务质量和层级”的单一模式。与理论教学所不同的是,理论教学在考核过程中往往有标准化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教师的成绩评定过程一般是客观和准确的。但实践教学主要应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这是一个定性的观测点,如果单一由教师评定成绩,则容易导致不客观成绩的出现。教师的认知水平不同会导致对于同样的实践表现做出不同的评测结果,例如对于“过于活跃”的实践参与者,不同认知特征、性格和气质的教师,所得出的结论将是截然不同的。教师对于实践难度的预期出现偏差也将会影响整体成绩的分布,例如教师对实践难度的预期高于实际难度,就会错误地认为全班学生普遍完成得较好,导致整体成绩偏高;教师对实践难度的预期低于实际难度,就会疑惑为什么全班学生都很难按教师的预期完成任务,导致整体成绩偏低。

二、基于文科实践教学模块整合的互动型资源建设方式

鉴于现阶段文科实践教学存在条块分割的现象,在教学模块整合进程中实施多维度互动型资源建设就有其重要意义。在这个方面,国内部分高校已经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例如北京工商大学就实现了“仿真模拟环境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特色实践项目与常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校外实习实践教学与校内实习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习实践、境外实习实践与境内实习实践”五个层次的对接[3]。通常而言,文科实践教学模块整合中互动型资源建设的实现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校内教学资源与校外政企实践资源互动型模块的整合

文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打破传统文科学生动手能力差的惯性,通过寻找与本学科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环节,实现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文科实践教学走出校园,通过与相关政企部门对接,实施有效的校内外资源互动整合。一般来讲,在文科专业毕业实习实践教学环节中,这种资源整合效果较好。以齐齐哈尔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为例,在毕业实习环节中,通过与齐齐哈尔市委组织部、共青团齐齐哈尔市委员会、齐齐哈尔市妇女儿童联合会、铁锋区政府等多个实习基地的密切联动,真正实现学生在毕业实习环节中学到知识的同时领会工作的艰辛与快乐。但在毕业实习以外,其他实践教学环节的校内外教学资源互动就完成得不甚理想,例如在齐齐哈尔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行政能力实训”中,近年来实现校内外教学资源整合的经历较少,仅有2009级学生曾在专业和昂昂溪区相关部门联动下,前往齐齐哈尔市昂昂溪遗址、罗西亚大街等处进行参观调研。因此,实现校内教学资源与校外政企实践资源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评估过程中的互动整合,目前仍需进一步努力。

(二)课堂理论教学资源与课外实践教学资源互动型模块的整合

对于文科实践教学的目的不仅应放在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必须认识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一对共生的关系,理论教学资源与实践教学资源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首先,实践教学资源整合需要课堂理论教学的支撑,这是由于“实践教学如果没有理论的功底,就是没有方向的,实践教学的展开就是盲目的,高成本的”[4]。例如,在齐齐哈尔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2012级本科学生“电子政务模拟实验”时,由于排课时实验课排在周二而电子政务理论课排在周四,导致在线行政审批实验早于政府流程理论讲解之前开放,脱离了理论指导的实验环节,学生普遍感觉无法顺利进行,因此授课教师在实验课堂上提前进行了理论的讲解。同时,理论教学的科学性需要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予以佐证和加深,这直观表现为学生通常会主动发现相关理论在实践环节中的体现,通过实践之后往往会对相关的理论记忆和理解有一定的加深。因此,我们要通过构建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实践教学模块,整合课堂理论教学资源与课外实践教学资源,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效果的双向促进。

(三)教师教学经验与学生自我教学意识互动型模块的整合

在实践教学中,教学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这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经验是实践教学能够顺利开启的基础。这是由于通过多年的实践指导,教师往往会对整个实践教学环节有通盘把握的能力,教师会了解哪个部分的任务学生容易完成、哪个部分的任务学生容易偏离方向,哪个环节需要重点指导、哪个环节只需要适当引导即可。但与此同时,教师教学经验无法应对每一届学生的个性特征所带来的新问题、新情况,因此学生自有意识的培养和激发就成为实践教学能达到多大高度的重要观测指标。一般来讲,面对实践教学学生往往会拥有比理论教学更高的兴趣度,但这种兴趣度不应仅局限在被动完成教师分配的教学任务,同时还应提高主人翁意识,从单纯的实践参与者角色中跳出,成为实践教学的组织者、任务协调分配者、完成情况适时控制者、任务完成等级评测者等等。教师的角色则有所降低,成为学生自我教学进程中遇到困难时的答疑解惑者,从根本意义上实现教师教学经验与学生自我教学意识的互动型模块整合。

三、基于文科实践教学模块整合的互动型内容设计思路

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之上,文科实践教学内容设计的科学性也是其教学效果高低的重要决定性因素,因此在文科实践教学模块整合中应注重互动型内容设计工作。这项工作应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准确界定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角色

不可否认的是,在文科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无法取论教学的地位而存在,这主要表现在文科理论教学无论从科目总数、学分总数、学时总数来看都占有绝对的优势。以齐齐哈尔大学2010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例,文科专业中实践教学学分数占整体学分数比例最低的是日语专业为14.6%,最高的是法学专业为23.5%,比例均远远不如理论教学。在即将完成的2014、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中,齐齐哈尔大学已逐步提升实践教学的比重,这也符合国内高校的总体改革趋势。因此,在界定实践教学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体系角色时,实践教学学时、学分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趋势不可逆转,同时必须认识到,理论教学依旧是高校教学的主体部分,因而实践教学占总学分的比重在30%上下应该是较为合适的比例。

(二)重构文科实践教学科目及内容模块设置

在确定了文科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比重之后,应着手考虑教学科目与内容的设置。目前来看,文科实践教学科目应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关键时点的对应实训。例如学生甫一入校时的入学教育、军训,毕业前的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等,其中后者应是实践教学学分、学时体系中占绝大比例的实践教学环节。第二,课程实训或实验。这是主要针对某一具有实际操作要求的理论课程,开设对应的实训或实验课程,例如在各文科专业普遍开设的计算机上机实践课,以及专业特征较为明显的“电子政务模拟实验”、“ERP沙盘模拟实训”等等。第三,社会参观、调查研究型实践教学环节。这类教学鼓励学生走上社会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第四,团队素质拓展训练。这是当前较为流行的训练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激发个人潜力。第五,专业素养提高型实践教学。例如“公文写作”、“音乐舞蹈排练”、“美术作品制作”等等。第六,科研能力实训。这种实践教学主要体现为文科专业普遍开设的“课程论文”环节。最后,从业能力培训。例如“简历制作”、“模拟招聘应聘”、“招聘会及宣讲会旁听”、“就业辅导”等环节。

(三)合理布局实践教学的学期安排

在明确了教学科目组成和内容设置之后,应分别对上述六种类型的实践环节给予正确的学期安排,主要原则是:首先,有固定时点要求的环节不能颠倒,例如军训一定要在入学时安排,毕业实习则适合在第七学期安排;其次,课程实训或实验要与理论课同学期授课,但上课周数要比理论课稍晚;再次,外出调研型、团队素质拓展型实践环节宜在低年级、气候较为温暖的春季学期安排;最后,专业素养和提高型、科研能力培养型和就业能力培训型实践教学环节宜在第六学期至第七学期依次开设,特别是科研能力培训一定要在毕业论文开始的前一个学期实施,从业能力培训宜在第七学期大型校招会举办之前完成。可以说,对于文科实践教学环节给予合理的学期安排也是其能否充分实现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注重实践教学内容互动模块的预设

由于实践教学特别强调互动的实现,因此在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时一定要考虑本实践环节中教师的角色如何,学生的环节如何,如何实现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如何保证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校内外资源可以得到联动配置,是否可以实现课内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的有机互动等问题。互动性是实践教学水平能否出现关键性提升的重要评测指标,是能否激发学生最大的兴趣度、参与度与潜力的重要途径,上述问题都是在互动型实践教学内容设计时需要侧重考虑的方向。

总而言之,“只有学校、教师、学生都把文科实践教学摆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与其本身功能相符的位置”[5],注重各模块的资源整合以及互动性内容的设计,才能使文科实践教学整体水平取得质的飞跃,才能为提升我国文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宏伟,张会明,王明东.地方本科院校文科实践教学改

革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10,(S1).

[2]蔡传里.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文科实践教学问题探析

[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3,(6).

[3]刁晶辉,祝钧.文科实践教学改革的“五个对接”[J].北

京教育:高教版,2008,(Z1).

[4]李敏华.试论我国高校文科实践教学绩效的提高[J].江

苏高教,2014,(6).

课外实践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实践 教学 思政课 资源利用 整合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8-197-02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意义

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这种全面发展即人的体力、智力、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它的实现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位一体的综合素质结构。多年来人们普遍形成一种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是人生态度的树立和理论知识的灌输,即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世界观人生观教育,而各专业课才需要实践能力的培养,忽略了思政课社会实践这一重要环节,把对学生技能的培养狭义化了。与其他课程不同,思政课与社会各个方面紧密联系,既注重思想修养教育又强调能力锻炼,时代性、开放性都很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妥善处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以往单一课堂教学的模式显然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要立足于当今社会的变化和学生的实际,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新路子。

可幸的是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高层的关注,2013年11月,专门就高校思政课建设作出了重要批示:必须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把教材编好、队伍建好、课程讲好。他要求全国各高校要按照“一好加三好”的要求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也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我们对中央精神要全面深刻领会,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实践教学为辅助的方针不动摇,避免出现不重视实践教学或过分强调实践教学两种错误倾向,这是高等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高等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把学生培养成适应职业岗位社会人的任务,其中实践教学便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与社会实践相密切联系,才会有生命力,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搭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平台,既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又充分利用网络优质教学资源;既强调课堂教学主要环节,更注重思想政治理论宣传的影响力,实现释疑解惑、思政育人的教学目标。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要把抽象枯燥的理论观点内化为学生自身思想素质并转化为自觉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它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方方面面实践教学资源的处理与使用,解决之道就是要充分利用好各类资源,并积极开发潜在资源,将其有效整合,使科学理论付诸实践。

二、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的思政课课堂教学,它是依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目的和内容的要求,由教师组织指导大学生参与多种社会实践,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素质修养为目标的教学活动。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对思政课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表现在部分学校在政策与保障措施方面不很到位,思政课的特点决定了其效果需要较长周期才能显现出来,不太符合市场经济社会效率优先的目标。有人认为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较虚,只不过是完成上级部门的任务规定,应付一下算了,而实践教学环节都会涉及较大的资金投入和较多的人力投入,也是消极对待,很少开展甚至干脆就不开展。尽管教学大纲里有要求,但事实上具体操作不规范、落实不彻底,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应有的措施保证,不少都是实践课挤占理论课时,并未走出课堂,实践课落得有名无实。同时,具有共性问题的是受限于实践教学主体单一。往往只是任课老师单枪独马、单兵作战,即使有开展实践教学之心,也没有开展实践教学之力。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中,本身就比较庞杂的实践教学活动只凭任课老师一人进行有些力不从心,甚至无法进行。另一方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资源利用不充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资源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中能够被用来进行有效的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一切内外部要素的总和,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具有极强的广泛性。其中物力、财力资源可以归为硬件资源,人力和信息资源可以归为软件资源。根据资源所处地域也可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实践教学资源数量多寡质量良莠以及利用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效果,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在硬件资源方面,多数高校建立有一些社会实践教学基地,有多媒体设备、互联网络等。但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惯于传统模式,怕麻烦,不能灵活掌握熟练运用教学硬件设备,对实践基地的利用也不理想,影响了教学效果。在软件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方面,由于思想政治课程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特征,因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资源也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特性,对兼职教师的政治素质要求较高。同时,教学经验需要长期实践积累,而部分兼职教师在教学制度、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践内容等环节并不熟悉,不是所有教师都能胜任此项工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的路径选择

要使上述这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开发与整合,需要从建立“一个体系,三个机制”的路径着手:

“一个体系”是指建立学校党委集中统一领导下的工作体系。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的成效如何,取决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只有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加强实践教学活动所需的政策和经费保障,使得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得到真正贯彻落实。可以成立由党委宣传部牵头,其他相关教学和职能部门的领导及专家组成全校“思政课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思政理论课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与实施;各院系成立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牵头,思政部教师与院系辅导员联合组成的实践教学指导团队,具体负责指导管理本院系班级学生思政课程实践活动。

“三个机制”是指各部门互相协同配合的横向沟通机制、“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互补机制、校内外人力资源实践教学队伍的整合机制。首先,是建立各部门互相协同配合的横向沟通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政部是主渠道、主阵地,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执行机构,具体负责全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检查、指导教师实践教学工作,审核经费使用情况,总结评比教学效果、核报工作量等;教研室为本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单位,具体负责本门课程实践教学大纲的编写,组织本课程任课教师的实践教学。此外,校党宣、教务、学生、团、招就等部门和各院系,这些都是承担大思政职能的单位,尽管各自分工侧重不同,但同样都肩负着培养青年学生的政治思想修养任务。目前这些部门相互联系配合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应当深化沟通与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实践教学的展开。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指导部门,党委宣传部负责把握实践教学活动的政治导向,协助做好宣传工作;教务处是统筹全校教学工作的枢纽,不仅审批各门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在搭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平台中起重要作用,还负责核发专兼职教师实践教学工作量津贴,检查、督导全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处、团委、招生就业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和各教学系党团总支在组织入学教育、国防教育、就业教育和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团活动、心理咨询等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积极协商、配合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和学生实践课程考核部分的成绩评分与鉴定工作。其次,建立健全“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互补机制。统筹规划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外社会实践活动。高校是文化的圣地,精神的殿堂,也集聚了大量广博的人才,这些不可多得的现有宝贵资源本身就值得我们充分发掘和利用,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服务。在此基础上还要积极广泛吸收借鉴校外一切可以利用的优秀资源,为我所用。“引进来”就是根据思政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从思想道德教育角度请来一些模范人物、优秀的校友、杰出的企业家、知名的专家学者、文化人士,为广大学生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报告或召开座谈交流会。既可以丰富充实校园精神文化生活,又可以直接生动地树立身边榜样来激励青年学生,受众面广,费用不多。“走出去”就是引领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基层,行走广阔天地,到农村、工厂、社区、部队参观学习考察,了解体察国情民情;到革命圣地、博物馆、纪念馆接受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当然,由于学生人数多,根本无法做到完全由思政课教师统一带队、统一组织,可以由思政部和团委学生处等部门共同制定实践活动实施方案,进行整体策划安排,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寒暑假分散灵活进行。再次,校内外人力资源实践教学队伍的整合机制。教师是思政课建设的灵魂,搞好实践教学必须有一支合格的过硬的教学队伍。由思政课教师、职能部门人员、辅导员老师等共同组成。当前本科高校思政课共有五门课程,即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马克思主义原理(简称“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形势与政策。各门课内容既相独立又相关联,虽然按照规定每门课程都有实践课时,如果分别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在时间、师资、经费上都是不现实的。因此只有将各课程的教师统筹安排,相互协作配合开展。把实践教学的内容、学时、学分、时间统一规划,合理安排,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思政课实践教学由课堂实践、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等组成。课堂实践一般由任课教师安排组织。而其他实践活动人数众多规模宏大,仅靠任课教师一己之力无法承担,需要众多的老师协助配合,负责安全、纪律、交通等事务。在这方面,政工干部特别是辅导员工作能力强、经验丰富,这是他们的强项。唯有如此,实践教学活动才能有序有效地进行。学校之外人才济济,其中有不少是可以利用的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思政教育的资源,他们有着独特的自身优势,也蕴藏着深厚的育人力量,应当重视这支队伍,借助他们开展实践教学。

[本文系2015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概论课实践教学资源优化整合研究》(编号:2015JGSZ006)和2015年太原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重点课题《概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利用与整合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万远英,王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点面”实践教学模式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8)

[2] 牟德刚.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程设置的思考.思想研究,2006(5)

[3] 刘芬.关于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思考.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 山西晋中 030619)

课外实践教学论文篇6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 改革与创新 “三结合”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开设是党中央历来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集中体现,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意义重大。“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整体水平上得到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但由于受到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效果还不能令人满意,其中思政课实践教学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这是摆在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面前的一只“拦路虎”。课题组在对贵州高校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以期共同探讨。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

毫无疑问,改革与创新是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唯一途径。具体而言,改革创新就是解放思想、破旧立新、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就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而言,仍然存在诸如难于组织、参与面小、形式单一、保障困难等问题,必须大力倡导改革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

(一)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是切实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但以往思政课最大的问题恰恰在于理论脱离实际,这种空洞、单调、枯燥的理论灌输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结果造成了学生对思政课“不欢迎”,一直学不好,直接影响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效果。根据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知行统一规律:“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师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用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去指导自己的行动,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很显然,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当代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德育的行动性,强调德育的具体实践和行动,强调参与社会实践,原因即在于此。

(二)加强实践教学是切实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从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来看,在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知、情、信、意、行五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知是情、信、意的基础,是行的先导;情是知、信、意的催化剂,是行的推动力;信是知、情、意的‘合金’,是行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意是知、情、信的必然体现,是行的杠杆;行则是知、情、信、意辩证运动的外在表现和一般结果,是进一步强化、巩固知、情、信的基础。任何人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都包含这五个心理要素,是这些要素不断均衡发展和相互适应以及知行转化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内在矛盾运动过程,缺少任何一个要素或各要素的发展不均衡、不协调,都难以形成健康的思想政治品德。”可见,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才能真正有效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切实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方向与基本原则

明确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改之后,更为关键的是怎么改的问题。这也是一直以来广大思政课教师感到困惑并积极探索的一个基本问题。应该说,广大思政课教师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但大家仍然感觉有许多困惑和无奈。因此,首先要明确改革与创新的方向与原则。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初,、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育部、、中央文明办、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2012年教育部再次公布《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印发了《高等学校思想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等。这些重要文件的出台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指明了方向,强调“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以强化实践教学有关要求为重点,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以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加大实践育人经费投入为保障,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努力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因此,方向和基本原则已明确,目前各高校应该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认真落实。

(一)加强领导,更新观念,统一思想。首先是各高校要重视,继续深入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从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这一战略高度看待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树立只有加强实践教学才能切实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理念,充分认识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二)加强研究和学习,以研究促改革。要想真正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学习是必要前提。研究包括理论研究、教法研究、国际国内形势研究、学生思想实际研究等,目的是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寻找思政课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我们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教学是对结合点的深化和拓展,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认识的关键,“结合点”就是学生的“认同点”。学习指的是各高校间就改革的相关问题加强相互交流和研讨,这有利于提高大家的认识水平,但目前这种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不多。

(三)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实践教学的能力。教师是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者,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明确后,改革的成效直接取决于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尤其是教师实践教学的能力。我们认为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核心是教师对社会及学生思想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政课教师要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深入分析存在的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从而帮助学生真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初步探索

虽然作为西部省份的贵州省属于经济发展落后地区,但在全省的教育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方面还是成绩显著的。2012年贵州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专门印发《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高校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各高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中也在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努力探索符合贵州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模式。

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在借鉴和学习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注重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基地实践与网络实践相结合的“三结合实践教学模式”。

(一)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课内实践即在课堂理论学习中紧扣学习内容充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看视频、分析案例、谈感受、讨论问题等实践环节;课外实践则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比较宽松、自由、自主地参加巩固和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有利于身心健康、个性健全、全面发展的集体或个人活动。只有做好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才能使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课内的教学内容在课外能进行强化、延伸,课外的实践活动又能有助于课内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二)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主要指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及勤工助学、社团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校外实践即鼓励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这是学生体验、运用都开展所学理论的一个大舞台。但校外实践的开展是必须具备相关条件的,尤其对于办学条件比较艰苦的贵州高校而言,要经常性地组织每一个学生都参加校外实践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的做法是立足于校内实践,校外实践主要通过“三下乡”等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

(三)基地实践与网络实践相结合。实践基地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基地实践具有一般社会实践所不具有的稳定性、典型性、互利合作等特点和优势,目前,随着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迅速建立一批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应该列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网络实践则是当前一种符合时代潮流的全新的实践教学方式,如网上观看遵义会议会址、黎平会议会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完成相关实践教学任务的有效途径,这种方式符合时代的潮流和大学生的特点,深受大学生的欢迎。

总之,“三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就是要坚持整合资源,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全方位支持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万斌,张应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李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若干问题解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3).

[3]张秀英.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具体做法[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6).

课外实践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育政策;《课标》;教育实践;衔接性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高考英语将实行社会化考试,这一决策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热议。现阶段高中英语教育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等原因,外语教学受到不少质疑和批评,外语教育政策的评估与调整刻不容缓[1]。实际上,外语教育政策最终要落实到外语课程政策上,高中英语课程政策主要由《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教材政策及高考英语政策组成,其中《课标》是核心[2]202[6]。但长期以来,中国对外语教育政策与教学实践的衔接还关注不够。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衔接性研究是以问题驱动的,基于语言教育实践并以政策为指向的研究,中国当前以语言教育规划为核心的衔接性研究正当其时。外语教育政策属于公共政策的分支[3]28。公共政策过程包括议程设定、政策制定、实施、评估、调整、终结,其中实施过程是检验政策有效性的最关键环节[4]8,而外语教育政策的实施成效在于其对于外语教育的目标是否实现,这又依赖于政策的上传下达及政策目标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衔接效果[3]125。鉴于此,文章主要以《课标》为政策对象,从教师对政策的认识与评价、教师的教育实践、学生对教学实践的反馈3个方面,对高中英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衔接性及其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反思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一、高中英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衔接性研究

(一)教师对高中英语教育政策的认识与评价

中国高中英语教育政策由中国教育部基础一司和二司制定[5]248。2003年,教育部颁布《课标》,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它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李娅玲指出中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主要表现为自上而下的“内输入”模式,缺少自下而上的意志上传[3]176-183。教师是《课标》客体的重要组成,是将政策转化为教学实践的关键群体[6],同时,教师也会作为政策制定的主体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对政策的认识与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教学实践,对此进行考察对政策的落实尤为关键。从既有文献来看,此方面的成果还比较少。罗桂秀通过问卷考察了40位教师对高中英语课程政策的态度与认识[6],研究发现:在《课标》方面,大多数教师认为《课标》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过高,最难实现的课程子目标是语言技能目标与文化意识目标,《课标》的制定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60%的教师认为《课标》中最难操作的实施建议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在教材方面,多数教师认为教材存在缺陷,教材内容和课后练习并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在高考英语方面,多数教师认为选择题题型并不能有效考察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高考试题与教材的课后练习并未有效衔接,也没有很好地体现《课标》规定的课程目标。徐冠兴调查发现,天津市部分参与课改的高中英语教师对《课标》理念的贯彻存在偏差[7],对其规定的课程目标认识不足。张曦元也发现,教师对《课标》认识不足[8]。不过陈芳发现,教师理解和实施《课标》的能力自评在多个方面与所在学校学生的英语能力无显著关系[9]。这些研究显示,尽管《课标》政策引导着课程教学,但大多数高中英语教师对此教育政策的认识相对不足,评价褒贬不一,进而可能影响政策在教学中的实践。

(二)教师的教育实践

政策的实施是政策过程的最关键环节,事关政策成效的达成。英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的衔接就体现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衔接好坏体现在教师是否按照政策规定的目标进行教学。在外语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是政策的主体,但教师才是真正把政策转化为教学实践的主体,没有教师的实践,政策就只是文本而已,如果忽视教师作为教育实践者的角色,忽略外语教育实践本身,无疑会为外语教育践行制造障碍[2]126。对教师的教育实践状况进行实证调查至关重要。从既有文献来看,涉及教育实践的研究较少,主要从教育实践(即政策实施)面临的困境及教师的教学实践两个角度进行研究。第一,教育实践(即政策实施)面临的困境。目前政策实施还面临诸多障碍,如政策脱离实际、经费投入不足、政策落实不到位、应试教育制度影响严重等[3]193-196。整体上,实施《课标》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对学生评价难、评价方式单一、老师负担过重[10];某些课程目标前后矛盾,要求过高,不易实施;对《课标》的理论基础的可靠性的疑问造成的困难;现存的高中英语测试体系对其实施带来的阻力;其他因素如师资缺乏、课程资源不足、教师接受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少等[11];《课标》未兼顾阶段性、地域性差别和城乡差异,缺乏相关部门的支持,应当贯彻多模态教学,解决教学的费时低效问题[12];教材使用期限问题;还有一些学校擅自更改课程时数,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13]。因此相关部门应针对以上问题制定相应方案,为教师的教学实践与《课标》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第二,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遵从《课标》规定的5个方面的目标,是检验外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衔接好坏的依据。语言技能方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语言技能的训练厚此薄彼,对于学生听力、阅读技能的训练远超对口语、写作技能的训练[7]。申丽调查发现长沙3所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听说读写4项技能均存在一定问题,如阅读理解水平不高、阅读速度慢等,原因在于教师仍侧重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缺乏科学阅读与学习习惯的引导,学习动机不强[14]。张曦元发现,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教师过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阅读能力低下等[8]。邓兆红发现英语教师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了解程度不高,未遵循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基本原则,未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普遍较低[15]。语言知识方面。语法教学和词汇教学存在一定弊端,很多教师仍采用填鸭式教学,未能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探究等方式自己发现语法和词汇规则,因此学生并不能做到学以致用[7]。情感态度方面。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忽视了人文素养教学,学生也缺乏情感态度学习的积极性,情感态度目标与教学实践脱节[16]。学习策略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策略缺乏深入、系统地引导[7]。文化意识方面。学生和教师文化意识目标缺失,实施难度大。教师自身文化知识欠缺,对文化教学不重视且教法单一,学生对文化学习动力不足,教师应加强自身文化素养,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其文化意识及批判思维能力[6][17]。既有研究显示,《课标》规定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较低,教师教学实践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教育规划与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师课堂对《课标》政策的实践研究成果十分有限。

(三)学生对教师教育实践的反馈

作为外语教育政策的重要客体,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评价与反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学实践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目标与需求。如果教师并未按照政策规定的目标进行教学,反而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说明学生的学习目标与教育政策的目标相背离[2]127,间接表明政策目标的不合理。而涉及该方面的研究也十分不足。罗桂秀调查发现,约50%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最主要的目的是掌握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约30%的学生是为了应付高考,而60%的教师秉持“一切以高考为中心”的思想;多数学生认为,未来学习和工作所需的英语能力与高中阶段学习和考核的知识很大程度上不相符[6],这说明语言教育规划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郎雪调查了高中英语课堂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情况,发现多数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很少能设置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活动,很少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条件,平时不会记录学生的课堂发言等课堂活动情况,期末成绩仅由考试分数构成[18],可见,学生在形成性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充分实现,评价方式仍以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为主。孙勇发现,高中生对目前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兴趣不高,认为写作训练的有效性低,希望教师采用符合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学方式[19]。研究表明,学生对教师英语课堂教学实践的反馈状况不容乐观。学生作为政策的接受者,其态度对评估政策的有效性尤为重要,在学习需求、方式和手段多元化的当今时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亟待得到充分重视,这方面成果也需加强,以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主要不足与反思

既有研究对促进高中英语教学改革意义重大,也丰富了中国外语教育政策与规划研究,但成果仍比较有限,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一,从理论支撑来看,现有研究的理论基础较为单薄,理论建构不足。外语教育政策的研究是以语言政策和规划理论为基础的,由于语言政策和规划理论的不完整性,外语教育政策研究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3]27。因此,如何从理论高度构建中国外语教育政策的研究体系,还需更多的关注。第二,从研究内容来看,诸多研究对外语教育政策(如《课标》)的内容介绍和描述居多,但缺乏深入的探讨;而教师对高中英语教育政策的态度和评价、教师的教育实践状况、以及学生对教师教育实践的反馈是探究教育政策与实践衔接状况从而进一步检验政策有效性的关键因素,这三方面的整合研究却鲜有见及。政策制定者需要知道政策的有效性如何、传达者传达效度如何、接收者学习需求的达成度如何,每个环节都紧密相关,值得深入调查研究。第三,从研究方法来看,目前此领域实证研究成果较少。邹为诚指出,研究外语教育政策,应采取定性调查、补充式定量调查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手段[20]。外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的衔接好坏与政策的有效性直接相关,建议各学者加强此领域的实证研究,从理论走向实践,既要有理论的分析,又要有实践的探讨,关注课堂教学,通过记录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测试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来反观政策的有效性。此外,由于外语教育政策属于公共政策的范畴,可借助公共政策的研究框架,为外语教育政策研究提供全新的思路。第四,探索新的研究视角。总体来看,中国的外语教育,缺乏战略层面的整体思考和规划[21]。长期以来,中国高中英语教育实践深受“费时低效”的困扰。从外语教育政策发展角度来看,“费时低效”是对外语教育政策最为核心的价值问题的判断,主要是对外语教育政策和制度的有效性提出质疑[22]208。而政策的有效性又与政策的制定、实施、评估各个环节密切相关,因此外语教育的“费时低效”不应仅仅归结于外语教师的教学问题,而应当审视中国整个外语教育政策制度。外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的衔接不足并不能简单归于教学方法或课程设置问题,更关涉到语言政策问题,涉及政策制定、实施、评价和调整环节,更牵涉到国家发展战略、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大局。需关注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实施和评估环节,从公共政策分析视角探究外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的衔接状况,在研究政策本体的同时,更要关注政策主体及客体,并探析影响其衔接性的各种因素,以期进一步提高中国高中英语教学的质量,促进政策制定和落实的科学化。

三、结语

文章聚焦国内近年外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衔接性及其相关问题研究现状,从教师对政策的认识与评价、教师的教育实践、学生对教学实践的反馈三个方面对高中英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的衔接性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反思既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学界目前对外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的衔接性研究关注还比较不足,需构建科学的研究体系,丰富研究内容,拓展研究视角与方法。

作者:杨荣华 董云云 单位:河海大学

[参考文献]

[1]赵蓉晖.中国外语规划与外语政策的基本问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1).

[2]鲁子问,等.外语政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李娅玲.中国外语教育政策发展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陶学荣.公共政策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5]张治国.中美语言教育政策比较研究———以全球化时代为背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罗桂秀.语言教育规划视角下中国高中英语课程政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7]徐冠兴.关于天津市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调查与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9(2).

[8]张曦元.新课标在普通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9]陈芳.教育评估中的情境效应分析———以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评估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5(5).

[10]陈琳.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与课程改革实验中的有关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5-07-29.

[11]何旭良.实施《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困难面面观[J].琼州大学学报,2006(6).

[12]杨家勤,刘金菊,金仁慧.浅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与多模态教学[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4).

[13]孙书京.当代中国高中英语课程问题研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学时等问题的历史比较[D].聊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4]申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语言技能目标在长沙市区实现状况研究———基于课堂教学[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5]邓兆红.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视野下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6]林丽香.高中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现状调查与改进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7]刘社奇.高中英语文化教学调查研究———一项基于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的调查[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8]郎雪.高中英语课堂形成性评价实施情况调查[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9]孙勇.高中英语写作教学问题及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0]邹为诚.《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评估研究的理论和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13(6).

[21]束定芳.关于中国外语教育规划与布局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3).

课外实践教学论文篇8

关键词:专业学位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064-02

专业学位教育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属于同一层次、不同培养目标的研究生教育。一个以“学术”为培养倾向,偏重理论和研究;一个以“专业”实践为培养倾向,重视实践和应用。根据不同培养目标的要求,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应各有侧重,各具特点,但由于专业学位设置时间不长,尚处于摸索阶段,因而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

1 专业学位培养过程中师资配置,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出现的问题

1.1 “双导师”制度落实不到位,专业实践指导不足

(1)校内导师实践指导不足。理论与实践相比具有相对滞后性,许多从事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任课教师由于长期致力于高深理论的研究,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不够熟悉,对实践中衍生出的新问题不够了解,容易造成了理论指导针对性不强而实践指导又难以到位的尴尬局面。

(2)校外导师疏于指导。有些高校虽然配备了校外指导教师,但是由于校外指导教师多为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实践经验的一线管理人员,本身事务繁忙,很难保障实践指导时间和指导质量,常常有学生“抬头不识师”。另外,校内外导师职责划分不明确也成为了很多校外导师推脱职责、无所作为的借口,使得校外导师形同虚设。

1.2 课程设置不够科学,与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区分度不大

(1)课程结构不合理,“学术性”偏浓。以教育硕士课程为例,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大纲》规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包括学位公共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三类,教育硕士至少要修12门、34个学分的课程即采用5门公共课+5门专业课+2门选修课模式。其中,以政治、英语为代表的公共课程比重偏高,专业课又多为理论性课程,与实践相关的课程较为欠缺。对于大部分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有些概念化的内容已经内化并应用在实际教学中,他们更希望得到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方法。另外,12门课程的学习相对紧凑,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是不小的挑战。这种模式下课程设置往往比较规范和统一,缺少了专业学位教育所需要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总之,专业学位教育课程设置还不够科学,尚未突出专业学位教育的专业性和职业性特点。

(2)课程内容相对陈旧,缺乏相配套的教材。与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相配套的公共课教材和专业课教材不多,且质量参差不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多采用学术型教材进行授课,但是这些教材的内容相对陈旧,反映学科前沿知识较少,并且内容呈现方式单一,这都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不适宜。

1.3 实践教学模式形式化,专业实践环节未落到实处

(1)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不到位。实践基地是开展专业实践的场所,是许多即将入职的研究生的训练场,实践基地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着专业实践的效果,但由于近年来专业学位学生人数的增加,相关部门业务压力大,学校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导致配套的实践基地匮乏,实践资源紧缺。

(2)质量监督和反馈机制不健全。有些实践基地虽然欣然提供实践岗位,但流于形式,疏于指导,安排学生从事与专业相脱节事务。而学校也对实践阶段的学生完全“放养”,在监督管理方面乏善可陈。实践期中,校内外导师对学生的监督和检查力度不到位,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期间各种问题。学生实践效果大多是在实践环节末期以书面材料的形式进行检测,至于学生在实践期的行为规范,学校和企业还没有联合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和反馈机制,学生实践期间的行为基本是依靠自律。

2 结合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应对之策

针对上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应对之策,以突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专业性”,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明确校外指导教师职责

遴选优秀的校内外指导教师。一线调研教师应作为校内指导教师的重点培养人,这些社会参与度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更了解行业动态,更能准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需要,同时,能创造相对多的参观考察和调研的机会。校外指导教师的遴选涉及到时间、道德和实践经验诸多方面因素,因而也更加慎重。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专业技能是校外指导教师的必备条件,同时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能走到实践第一线,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也是重要考核因素。明确校内外指导教师的职责,保障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双导师制”强调校内导师对学生理论教学能力的指导,校外导师负责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也就是说校内指导教师负责课程学习阶段的教学与考核,并在论文的选题、开题和学位论文定稿上把关;实践阶段主要由校外指导教师负责。实践单位的推荐、实践技术的指导、实践阶段的监督和考核以及实践报告的撰写都与校外导师紧密相关。虽然校内外导师在课程学习阶段和实践阶段各有侧重,但并非完全割裂的。双方导师应明确各自的权责,加强交流,保障 “双导师制”这一联合培养模式在专业学位教育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2.2 优化课程体系的设置,实现课程的专业化

课外实践教学论文篇9

关键词: 民办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 实践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有意识形态教育的功能,而且兼具道德教育的功能、公民教育的功能及素质教育的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能传播世界观和方法论,能传道、授业、解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是学生三观塑造的主阵地、主渠道、主课堂。而实践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性、针对性、有效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把理论知识上升为思想进而转化为行动,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一些现实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为各个高校普遍面临的难点问题,高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尤其是专业型民办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的重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存在的缺陷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做好实践教学不仅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说服力,而且能提高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焦点问题及其他社会问题的关注和研究,自觉运用所学解决问题。长期以来,一些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还不到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影响和制约着教学的效果。

1.对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实践教学存在误解。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课时应该如何分配,开了实践教学,理论课时是否会减少而影响教学效果?有些民办高校认为,开设了实践教学肯定会分散教师和学生的精力,同时要占去理论教学的学时,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完不成,最后还可能会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所以,部分民办学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尽量回避实践教学。另外,有些民办高校认为,实践教学费时费力,带学生实践教学还存在安全隐患,而且实践教学考核比较难。其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是理论课的一个延伸,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践教学不是一般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知识和理论,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焦点问题及大学生关心的其他社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最终提高对理论知识的认识。

2.民办高校自身特点对思想政治实践教学的影响。

据教育部的统计截至2012年,全国有民办高校706所(含303所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尽管各民办院校领导和任课教师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的和重要性都有一定认识,但还不够深刻。尤其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民办高校存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以至于民办高校往往片面强调培养一些专业性、实用性的人才,对于思想理论和人文素质教育则有意无意地忽视或者不够重视。另外学校为了适应社会、市场、职业的需求,往往增加相关专业课程的课时,而国家规定的思想理论实践课甚至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则被变相地削减,一些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由原来的小班上课改为合班上课。理论课尚且都难以坚持,实践教学就更难组织了。

3.教师队伍的制约。

不管是民办还是公办的高校对于教师学历一般都要求硕士研究生及以上,由于体制问题,现阶段教师会优先选择公办公学校,民办高校是第二选择。所以民办高校的教师相对比较薄弱,而且大部分是刚毕业的学生,或者是退休返聘的老教授,中年教师相对较少,师资力量不够。最近几年,民办高校也进一步扩招,教师的教学任务更重了,一个教师每周的课时多、授课任务繁重,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忙于应付理论教学,备课、上课、听课、被听课的各种事务。实践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做好实践前、实践过程及实践结束后的各项准备及总结工作,需要更多精力。而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多是利用周末时间,很多教师不能抽出太多精力。在精力和时间缺少的情况下,必然影响实践教学活动的效果。再者,民办高校教师很难得到外出培训进修的机会,难以借鉴其他学校的好的方法,使本校的实践教学形式单一陈旧。

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原因

1.理论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联系主体人和客体物质之间的桥梁。思想政治理论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是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例如“思修”关于三观的知识、“纲要”关于历史的介绍、“概论”关于党及政策的要点、“原理”对哲理的阐述等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修养、提升自身的素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对于内化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有重要作用。通过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可以充分激发和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对社会现实产生理性认识,从而对三观、对党政、对思想道德修养的认识有质的突破与提高。另外,陶行知先生提出“知行合一”的理论,也是强调理论知识必须运用于社会实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实践原因。

国家提出走出去战略,大学课堂也有这样的要求,走出课堂、走出学院、走向社会。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三观的形成除了需要学习理论知识,提升理论素养,还要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养成习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理论知识对社会热点、难点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把理论知识融入社会实践之中,理论与实践有机渗透,最终探寻解决方法。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活学活用,在实践中提升自身能力,最终达到实践课程的目的,在实践中提升人才。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应包括课堂教学,还应包括实践教学,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三、加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路径

1.学校应重视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

学校应充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制定确实可行的政策提供相应的经费和制度保障。不少民办高校特别重视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对思想政治教学部门提出必须有实践教学的要求,但是由于没有具体的方案、没有经费的支持、没有可供实践场所的选择,思想政治理实践教学实施就有点困难。因此学校要提供一些具体措施保障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开展。例如把实践教学纳入整体的教学计划,规定合理的学时与学分,适当提高实践教学的权重比,等等。另外由于实践教学时间和空间具有不确定性、广延性和非连续性等特征,学校要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考核制度,例如制定考核标准,建立网上考勤系统,给学生和教师清晰明了的执行标准。另外在学校开设一些日常实践课,比如分享课、模拟法庭,知识竞赛、社会热点讨论课,在全校形成浓厚氛围。

2.开拓实践基地,增强特色。

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还应具有丰富的形式,校内校外相结合,开拓实践基地。在开拓实践基地的过程中应该本着就近方便、讲效益的原则,寻找与思想政治理论四门课程相关的基地。广东有丰富的资源,完全可以利用相关资源开展实践教学。以广东培正学院为例,开拓与“纲要”相关的基地,如洪秀全故居、黄埔军校等;与“概论”课相关的农业、经济相关基地,如宝墨园、东风汽车厂。思修课还可以带学生参观监狱,用反面事例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拍摄与课程相关的微电影、小短剧等,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积极活跃的特点,建设一些网站如好人网、红色网站,定期上传文章,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和评论,组织学生对有新闻热点、有争议的话题谈自己的观点。还可以利用学校社团开展实践教学,如培正学院思政部与学校的政史研究协会联合组织社会实践,参观广州沙面、孙中山大元帅府、辛亥革命纪念馆等。将从书本上了解到的历史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在实践中提升历史感与民族感。

3.加强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实践教学需要教师花费更多时间与精力,需要在实践前设计好实践过程,在实践过程中保证学生的安全,实践后还要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考核。而目前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还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精的现象。首先,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相对较少,教师所教的班级较多,学生也多,另外还有科研任务。由于负担过重,导致教师对实践教学的精力比较有限。其次,很多民办高校主要招一些刚毕业的研究生担任教师,或返聘一些退休老教师,新教师教学任务重,疲于理论教学,而老教师精力有限,而中青年教师相对较少,有些比较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在现实的压力下往往会选择更为稳定的公办学校,导致民办高校的教师流动性比较大。因此,民办高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学生人数配备相应数量的教师,以缓解教师数量不足的缺陷,减轻在职教师的教学负担。另外,要给教师一定的平台提升教学实践能力,例如参加培训、去其他学校考察参观,让教师有时间、有精力、有能力开展实践教学。

4.紧密联系社会问题,紧跟现实步伐。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公共必修课,面向全校学生,但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特质,他们的兴趣、爱好、关注内容也各不相同,所以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准备及开展要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特殊性,认真组织策划,把思想政治理论内容与专业结合,把思想政治理论运用于实践生活中。在实践准备阶段首先要考虑学生的专业与社会问题的联系,社会实践的选题如果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要紧跟现实步伐,与社会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江彦桥.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姜军保,陈仪伟.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与改革[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3]袁贵仁.努力把思政课建成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N].中国教育报,2010-05-14.

课外实践教学论文篇10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 文化产业经济学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166-01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2011年全国已有99所左右的高校开设了这个专业,目前全国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136所,充分说明市场需求较大。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于2012年开始招生,主要学习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熟悉国内外文化产业的现状与动态,熟悉国家有关文化产业管理方针、政策与法规的知识;具有文化创意学、文化市场营销与管理、文化品牌学、策划学等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化产品创意、策划、设计、开发与营销能力和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等;但由于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较薄弱,造成毕业生不能很好的满足企业的需求,更不能为服务企业发展起到有效的作用。《文化产业经济学》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课程教学还存在教材内容体系仍偏重理论性、教学方式相对单一、案例教学技术和手段相对落后、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掌握并运用文化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现实文化产业结构演变、文化产业组织更替、文化产业布局等经济现象,有必要在教学上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模式。而且由于是新专业,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教学内容也各有偏重,笔者正是在此背景下立足于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际,对《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探索。

一、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课程内容和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文化产业经济学作为新兴的应用经济学,是介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中观经济学,日渐成为我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文化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为文化产业M织、文化产业结构、文化产业发展及产业政策等,教学对象主要针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二年级以上学生开设。该课程因其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要求课堂教学必须立足于当前我国和新疆文化产业组织、文化产业结构、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等实际情况,解决我国和新疆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1.1现有教材版本偏少,虽然理论体系较为完整,但是利用现有理论解决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章节内容安排不够,与新疆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的结合度低,理论与实践衔接性不强,学生接受比较困难。案例数量有限,内容较少,一些教学案例时效性较差,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缺乏在文化产业经济学科研团队在产业经济学领域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无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利用。教学课件制作不精细,内容不够丰富,有的仅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变成电子版课件。

1.2授课方法应用方面存在的挑战。一是案例教学应用不均衡。目前,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经济学教学中缺乏实践性较强的案例,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多媒体教学应用不够。尤其是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经济学多媒体教学还未充分地发挥出应有的功能,课件与教材内容重复度很高,信息量不足。三是没有探索模拟实验教学。与内地发达省区相比,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经济学实验教学发展比较滞后,模拟实验仍然是空白。四是互动交流式教学模式空白。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没有很好的利用互联网教育形态,尤其是文化产业经济学没有利用慕课平台,不能进行互动式的在线学习。在新疆与各高校在产业经济学领域缺乏交流,资源不能实现共享。五是实习实践基地涉及领域有限。文化产业经济学实习、实践基地建 设涉及的领域不够宽泛,不能有效地通过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对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建设起到重要补充。

2.学生基础素质方面层次不齐

文化产业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宏微观经济学、金融知识的基础之后,对文化产业内企 业之间的关系以及产业之间关系进行全方位分析和探讨的一门学科。要对整个经济运行的态势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方面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为文化产业经济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这方面安排的课程较少,学生知识涉及面窄,学生在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没有掌握更谈不上连贯性系统性用理论分析研究,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较弱,导致学生接受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内容存在一定困难。

3.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1)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开设36学时,其中课程的实践环节流于形式,管理不规范,资料保存不完整,未达到应有的效果。对实践教学缺乏完善的教学监督管理,无法起到实质性的作用。(2)校外实践环节管理不规范。校外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达到实践教学的最佳效果。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没有建立用于学生的调研实习固定的实践基地,现实情况是老师分配小组自行联系公司企业去实习调查实践,调查内容在各个单位差异较大,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3)师资力量在实践方面较薄弱。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但要求任课教师具备深厚的产业经济学理论知识时还要求教师本身也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当前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师资虽为高校硕士博士毕业,但均为“出校门、进校门”的形式,虽然能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但没有从事过文化传媒类企业的运营管理工作,存在严重的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在教学中偏重理论讲解,进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1]。同时,没有将具有文化企业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引进校园,新疆艺术学院也很少将教师送到企业进行挂职工作,导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较薄弱。

二、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问题的相应解决对策

1.健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整合实践教学方法。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括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分析,用经济学的理论对对文化市场、文化商品、文化商品价格、文化资源、文化投资、文化发展战略和文化经济管理主要范畴进行具体分析,理论应用能力和理论分析两部分,能够有利于学生对文化产业领域经济关系分析和解决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开设的学期中,将文化经济学课程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课程实验阶段,校内的课程实践阶段和校外的课程实验阶段。具体课时数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分配。课程实验仍然是采用的基本实践教学方式,将课程进行模块化教学,根据每模块的内容配备与时俱进的新颖案例,通过完整的案例能够使学生掌握文化产业运动的特殊规律。校内的课程实践阶段。校内的课程实践阶段要求综合运用文化产业经济学的知识解决我国或新疆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是对课程实验的进一步和深化。引进目前经济类课程实训的沙盘模拟实训。将每个模块的课程知识进行文化产业经济学的模拟实训,提高学生整体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

校外实践阶段。校外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将课程知识落到实处,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专业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推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验室软件和硬件建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大部分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在校内完成,例如文化产业财务管理,文化产业投资学等课程。建设ERP企业沙盘模拟实验室,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经营、决策和博弈等方式处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问题。同时加强实验室硬件设备电脑、投影仪等的更新换代,实验室的硬件条件为教学软件运行提供保障,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积极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自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办以来,每年均有大四学生去专业领域的相关企事业单位实习,其中在新疆比较有影响力的单位有:年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乌鲁木齐文化传媒投资有限公司、世纪中天文化传播公司、新疆丝绸之路印象城营销管理有限公司、乌市红光山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新疆顶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20多家公司,同时每年4月系部组织专场招聘会时,以上公司纷纷来校招聘。每年循环往复,但没有与企业建立固定的联系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校外实践时又让学生小组自行去联系,没有将以往的企业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削弱了学生的实践效率。校外践教学基地必须由系部出面,与各类文化传媒企业、报社、银行等单位联系,签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基地协议,保证实习实践的时间和具体内容,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实践的形式化。

4.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系部应该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来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工作。例如:鼓励教师到实习基地实习,实习时间也纳入考核工作量的范畴,同时作为职称评定的依据。二是聘任企业人员为教师做培训、为实践教学提供指导、定期举办讲座等。三是鼓励教师带队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和接触实践的机会。例如组织学生参加文化传媒类企业经营模拟比赛、举办学术报告会等、指导学生参加科研课题、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大赛、创意策划大赛等比赛项目。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可以提高学生使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1] ,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认可度。

5.利用互联网+教育模式,建设优质的文化产业经济学慕课课程。互联网的广域覆盖与易得,云技术助推,为知识跳出校园围墙在无限的空间里有效与经济地存储和传播,创造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建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优质慕课课程,同时有选择性的引进国外优质慕课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继飞.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12.14.